時間:2023-07-03 16:08:3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儒家文化的傳承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秩序”之體味
中國傳統美術創作注重“理”與“法”的規律性,映射出傳統儒家文化遵從秩序性的理念。南齊謝赫有“窮理盡性”之說,指出繪畫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北宋蘇軾提出“常理”的理論,指出一切事物均有“常理”。在其所著《凈因院畫記》對文同的評價中說“與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為得其理者也”,強調在繪畫創作中貴在抓住“常理”這一事物的本質規律。因此,在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創作中,藝術家貴在對山水進行提煉、概括、綜合,“搜集奇峰打草稿”,才能得山水之本質規律,而不僅僅是機械地描摹山水的外在形貌。“法”側重指藝術創作的法則規律性,如中國繪畫中總結的線描技法“十八描”,山水畫中講求的山石的各種皴法,寫意花鳥畫中對筆墨性能的掌握和運用等。明代石濤在其所著《苦瓜和尚畫語錄》中對“理”與“法”進行了概括和比較,他說“畫之理,筆之法,不過天地之質與飾也”。可見,中國傳統繪畫別注重藝術規律的總結與藝術創作的法則和秩序性。中國傳統美術創作在遵從“理”與“法”的規律下,強調主體在繪畫不同階段、不同層級的內在體驗,藝術家在繪畫過程中參透了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全方位的感知和體驗,只有在繪畫的過程中才能實現主體情感的滿足,才能實現藝術的真正價值。因此,中國美術教育通過對中國傳統美術規律性的認識以及強調主體在繪畫過程中價值實現的理念,傳承了儒家文化“秩序”的命題。
三、“向善”之情思
中國美術教育的道德教化是對傳統儒家文化強調主體責任感的價值傳承。美術的教育功能很早就被人們所認識,孔子對中國歷史人物畫的“勸善懲惡”功能進行了探討,南朝齊謝赫指出繪畫具有“明勸戒,著升沉”的作用,唐代張彥遠“成教化,助人倫”明確地提出繪畫的道德教化功能。漢代畫像石中宣揚忠孝節義的封建倫理成為其重要的主題,如山東嘉祥縣武梁祠畫像石《閔子騫失棰》《老萊子娛親》就是標榜封建道德和孝子的歷史故事,河南南陽畫像石《二桃殺三士》則是對義士的宣揚,而蔣兆和的《流民圖》讓受眾在對受苦人群的目睹中產生對苦難的同情、對戰爭痛恨的情感共鳴。諸如此類包含道德教化意義的繪畫實例舉不勝舉。所以,中國美術教育通過對包含道德教化內容的美術作品的創造、傳播與接受,很好地傳承了儒家文化“向善”的要求。同時,與傳統的說教形式相比,中國美術教育使觀者在對美術作品的視覺審美和直觀感受中得到深刻的道德教化。
四、“成仁”之境界
中國美術教育修身怡性和注重主體精神品質提升的特點是對傳統儒家文化“仁”的傳承。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由此可見,“仁”是符合于社會秩序之“禮”的一種道德秉性,是一種主觀的思想意識修養。既然是一種道德修養,通過主觀的努力應該就可以達到。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由此可見,要想達“仁”取決于主體的意愿、自覺的要求和主觀的修養。古人用“琴棋書畫”來提高自身的修養,因為繪畫可以凈化人的心靈,啟迪人的智慧,起到陶冶性情,發散思維的作用。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明確提出繪畫的修養論。唐代王維、宋代蘇軾、米芾,以及元代趙孟頫等都是集文學家、畫家、詩人、書法家于一身的大家,并且以他們為代表,在中國繪畫史上出現了陶冶性情、自我錘煉的“文人畫”流派。文人作畫正如倪瓚所說的“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寥寥數筆用以寫胸中之逸氣,文人畫將書法、文學和繪畫結合為一體,繪畫成為提高自身修養,抒發主觀性情的一種方式。因此,美術教育在提高人的審美素質和自身修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孔子認為,人的修養要從《詩》開始,要到藝術(樂)完成。由此可見,藝術教育在人的自我修身和整體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中國美術教育通過繪畫、書法、鑒賞等課程的開設,可以使學生得到精神品質的提升和主體素質的提高,從而在美術教育過程中傳承儒家文化的思想。
五、“達禮”之本質
中國當代藝術的社會性是對儒家文化強調藝術社會功能這一美學觀點的傳承。藝術教育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孔子認為“政治風俗的理想境界乃是一種審美的境界”2。由此可見,審美、藝術、社會和政治風俗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當代藝術的本質之一在于其“社會性”。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是中國當代藝術家、實驗藝術家和前衛藝術家的代表,同時他也是少有的被西方主流藝術界認可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的代表作《析世鑒——天書》,他花了四年多的時間創造了四千多個具有漢字結體特征的方塊字。在這些無人能懂的“天書”中,他將中國傳統漢字的“音、義、形”進行了分離,只保留其橫豎撇捺的筆畫形式及方塊特征,而取消其所象征的內容及意義,這些“天書”打破了觀眾欣賞傳統書法的慣性思維方式,將觀者推向對傳統書法及傳統文化重新認識和再度思考的境地。在作品《藝術為人民》中,用中國的書法運筆和方塊組合樣式書寫英文“ARTFORTHEPEOPLE”,使這一抽象性的視覺組合(天書)具有了可讀性和釋義性,顯然這件作品是藝術家對當下中西方文化的互讀與融合的一種嘗試和思考。由此可見,當代藝術需要藝術家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和思考,創作出更具意義的藝術作品,從而從某種程度上傳承了儒家文化對藝術社會功能的強調。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關注我們的社會,使學生意識到只有生活和社會才是我們藝術的本源。同時,我們的美術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教室和校園內,還應該通過寫生或藝術考察等方式讓學生走向社會,關注社會,并用藝術的方式反映社會,使藝術真正來源于生活,反映社會“禮”之本質。
孔子的“以和為貴、仁者愛人”的儒家文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儒學文化是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想,其舍生取義的道德情操,成為我們奮斗不止的精神動力。儒家倡導的“仁政”的治國觀念,與當今主旋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致。我們研究孔子儒家教育思想的目的是為了傳承和發揚我國古代優秀教學理念,更好地為我國教育事業服務。儒家教育理念在語文教育中應用和創新,對促進我國語文教育的發展和培養更多的適應當代語文教師隊伍和語文人才具有重大作用。我們應傳承發揚孔子儒家教學理念,使其在語文教育中發揮作用。
一、語文教學要有針對性
就像我們找不到兩片絕對相同的樹葉,教師也不可能找到兩個完全一樣的學生。孔子曾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也”。儒家教學理念中的“因材施教”是值得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借鑒和應用的,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不同的教育策略。這種教學方法在我國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突出,語文教學的因材施教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計劃上,針對每個學生的差異,培養學生成為具有不同文學才華的專才。同理我們的語文教學,對不同學生的教學內容應區別。教師面對專業級的學生時,教學方式應表現為專業和深度,這是與和普及大眾語文賞析的教學難度有所差別。因此,語文教育的因材施教是體現在語文教育大綱上,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給予不同程度的教學內容,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潛在的機能。
二、語文教育中要達到教與學的統一
所謂教學就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是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教學互動。在孔子的教學體系中,教與學的關系是一種互動、融洽和統一的關系,是在動態的交流過程中相互轉換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學習深化的過程,教學工作者應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學”,在“學”中“教”,老師與學生有著共同的學習目標。所以,在學習課堂中,教與學是一種師生之間雙向作用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教學相長”,在課堂上增加師生之間教與學的交流。我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活學活用的技法,是需要學生去親自嘗試,親身體會才能學會的技能。理論知識是我們學習語文學科的基礎,學生只有掌握了扎實的理論基礎,才能更好地完成實踐內容。在語文課堂上也許有很多語文理論的內容學習起來很枯燥,需要學生去反復記憶認真學習,作為教師,在教的過程中,也應發揮主觀創作性,把枯燥的理論變為有趣的知識。所以說,在語文教育中,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向統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們要多吸取儒家教學中的優秀理念,來充實到我們當代語文教學中,教師關注并正確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統一關系。
三、重視語文的心靈教育功能
語文具有強大的心靈感知力,美好的語文作品能夠觸動人們的內心深處,提高大眾內在的精神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樂施篇》記載:“樂也者,圣人之所以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這正是中國儒學思想在語文教育中的宗旨與升華。《論語》記載:“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儒家的語文美學觀對中國傳統語文的形成和現代語文的發展都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孔子不僅重視語文中所傳達的美的感受,更重視語文中傳達的善。孔子所指的善不僅體現在中國古時杰出圣賢的一言一行中,也表現在新生嬰兒的純凈目光中。孔子曾把嬰兒純樸的心靈美比作他最敬愛的音樂。孔子所推崇的語文是達到善與美和諧統一的境界,語文是可以傳達很深的精神內涵,這種語文能使人的心靈受到啟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由此可見,儒家文化“禮樂思想”的核心是禮樂中美與善升華達到和諧統一。孔子認為如果沒有仁,那么禮樂就失去了本源的意義。禮樂思想是以人的內部修養為基礎的,這種禮樂是一種高層次的直達人心,升華人們思想的樂章,這正體現了好的語文對大眾的心理教育功能。古時儒家曾以禮樂教育為主,通過正統的禮樂教育,人們提高心靈境界并培養了理想健全的人格。孔子把育人作為語文教育的本源目標,來實現語文教育的目的。語文教師所從事的教育工作是一項艱巨的創造勞動,需要全面的知識、美學修養和職業奉獻精神。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這一基本要求,在教學內容上還要關注升華學生的精神思想。
四、語文教育中也要關注教師的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主要教育方法是言教與身教,相比較而言,身教顯得更為重要。《論語?子路》記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這里孔子提到了身教與言教的辨證關系,強調了身教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作為教師應正確處理好言教與身教的關系。博學是專精的基礎,只有博學才能求精。語文教育中教師的素質體現在除了掌握本專業的文法、句法、詩歌、詞匯、語文史論等扎實的語文專業外,教師還應對哲學、美學、教育心理學等文科也要有所了解。語文教師除了應做到對本專業深入研究還應了解其他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博學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運用自如,才能改變單調的課堂教學形式,喚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廣泛興趣。
結語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們在語文教育中應更多地應用和創新,無論是對儒學優秀教育思想的傳承,還是對我國語文教育理論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儒家傳統文化教育德育課程化,指的是根據當今青少年的道德精神現狀,結合他們的發展需求和社會需求,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為教育內容,實現教育從計劃、目標、過程到評價的系列化實施,避免隨意性和碎片化。本文主要從理念課程、環境課程、文化課程和活動課程等方面進行探索。
理念課程
辦學理念是學校辦學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是指導學校辦學的教育哲學,是學校一切行為的精神引領。多年來,由于體制變遷、校名變更等歷史原因,孔子中學尚未形成較為明確且具有特色的辦學理念。2014年12月,在面向全體師生征稿和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孔子中學2014年教師大會審議通過了學校的辦學理念。這些理念全部出自儒家經典,內容積極向上,表述通俗易懂,傳統文化特色鮮明,體現出學校的發展追求。
核心理念:仁愛
學校愿景:和雅競進詩意校園
學校精神:貴和尚中 弘毅致遠
辦學宗旨:培德揚善
校訓:敦品勵學 日新又新
校風:和 雅 競 進
教風:進德修業 誨人不倦
學風: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同時,受娃哈哈集團企業“家文化”建設的啟發,結合曲阜當地“詩禮傳家”家風建設的傳統,我們提出學校“家文化”的建設構想,并形成方案。從此,“家文化”成為學校這個大家和班級小家建設的文化主題。
通過印發學習材料,召開主題班會,組織學習討論、測試競賽,開展“家味”評比等形式,“家文化”的理念植入全校師生的腦海,化為行動,真正實現了理念認同,并落地生根。
環境課程
校園,不應只是物質的居所,更應成為師生心靈的棲居地。它特有的育人功能和作用是無可替代的,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所以,我們始終如一地用心規劃、精細建設能夠凸顯傳統文化教育功能的校園環境。
“戮力弘揚仁愛孝誠傳統美德,同心構建和雅競進詩意校園”,大門立柱上這副醒目的木刻楹聯,不知吸引了多少路人的目光。學校三幢教學樓中,師生自撰自寫的楹聯、字幅,無不彰顯出校園厚重的傳統文化氣息。校園中,高大的漢白玉孔子雕像,面容慈祥溫厚,目光深邃堅定,靜靜地矗立在仰圣廣場的中央。樓宇分別冠以“明德”“篤學”“弘毅”之名,道路則以“大成”“大同”“大學”命名。仰圣廣場雖面積不大,卻有4塊綠地景觀。古拙粗壯的欒樹見證了學校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孔子第79代嫡長孫孔垂長先生手植的楷樹自然也構成一道亮麗的文化景觀。一棵棵綠樹枝干上懸掛的物種介紹和配以詩文的“植物名片”,為校園增添了另一種靈動。樓中墻壁系列孔子圣跡圖文、儒家文化發展歷史、曲阜當地文化風景名勝及師生的一幅幅美術作品,觸目皆見文化。一間間教室內外,同一個“家文化”主題但風格各異的文化環境,更是充滿靈動智慧的生命氣息。
在學校文化環境建設方面,學校著意關注了兩點:一是設計一定要成系列、有特色,二是不管文字還是圖畫,一定要體現更多的師生元素。環境總是在靜靜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教育著人。因此,我們會有意地引導師生關注身邊的文化、身邊的美,組織學生參觀了解校園,以“美麗校園我的家”為主題開展作文競賽和演講比賽,以測試競賽的方式加深他們對學校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文化課程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在中小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范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并“鼓勵各地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設專題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但這里有一個現實問題:眾多教師多年來已經習慣于單純的學科教學,絕大部分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了解不夠,有些還對傳統文化教育持懷疑甚至反對的態度。因此,如何有效促進廣大教師增強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他們將學科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意識和能力,是一個不容忽視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們主要通過兩條途徑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一是培訓學習,聘任著名儒學研究專家、曲阜師范大學教授駱承烈先生為我校首席國學導師,新加坡著名學者、實業家曾繁如博士為我校名譽校長,多次邀請他們來校講課,并指導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而且,我們會選派教師參加校外各類傳統文化培訓,有計劃地安排學校4位對傳統文化有喜好、有研究的教師備課,利用每周五教師例會對全體教師做簡短而有實效的培訓。二是組織賽課,明確賽課的主題是學科課程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內容,以便促進各學科加強對此的研究。盡管這項工作做起來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但我們做了,而且在做中慢慢地改變,現在看來,這都是比較有益的嘗試。
孔子中學的師生必須學習儒家經典,慢慢地,這已經成為全體師生的共識。《論語》成為全體師生的必修教材,有明確的學習要求,國學導師王新瑩老師精選的《論語》章句被制作成手掌書,變成學生的必修內容。全校學生列隊集體誦讀,是每天上午大課間活動的一項固定內容。另外,通過寄宿生餐前誦讀,不定期“論語考級”,期中期末考試語文學科加入10分《論語》測試等形式,促進學生對《論語》的學習和理解。目前,學校已經著手開發編寫有關儒家人物故事和曲阜當地民風民俗的通俗校本教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們非常重視學生的反思自悟,統一配發《省身集》,讓他們在每天下午20分鐘的統一閱讀時間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
活動課程
實踐活動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更是體驗感悟成長、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基于這一認識,我們一直重視開展各種活動,實施活動課程教育。
一是校本活動課程和社團活動。和許多學校一樣,每周我們有兩個課時的校本課程活動,開設球類、棋類、書畫、舞蹈、科技等20門校本課程。這主要是根據學生的需求、教師的特長及學校的實際狀況發動和組織的,要求各門課程必須形成課程綱要,明確課程目標、內容、課時、過程、評價等,避免活動的形式主義和隨意性。此外,國學導師王新瑩老師還組織了儒學研究會,帶領一批批“小儒生”開展儒學研究和教育活動,每每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其中兩名學生參加濟寧市傳統文化比賽還獲得了“國學小名士”的榮譽稱號。
二是儀式教育。中國自古以來就被稱為“禮儀之邦”。一直以來,禮作為道德規范的載體,功能主要表現在道德感悟、內化、示范和傳承等方面。2015年“百姓儒學節”期間,學校隆重舉行了教師“拜師禮”儀式。在仰圣廣場孔子像前,21位青年教師向導師遞上拜師帖,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禮,鄭重“拜師學藝”。2016年9月28日孔子2567周年誕辰日,全校師生在仰圣廣場成功舉辦禮敬至圣先師暨拜師儀式,全體師生向孔子像行鞠躬揖禮,教師當眾莊嚴宣誓,全體學生向自己的老師行鞠躬揖禮,擊鼓明志,集體宣誓。自此,學校規定,每年9月28日舉行禮敬先師儀式成為定例,每周升旗儀式都要舉行學生代表宣誓和教師集體宣誓活動。對新生的入學儀式、軍訓開閉營儀式,學期開學典禮儀式、畢業班離校儀式、重大紀念日紀念儀式等,學校都非常重視,目的就是要讓廣大師生在特定的時間、場合和氛圍中感受莊嚴,接受教育。
[中圖分類號]G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0)01-0030-01
“任何一種文化模式都不可能是憑空產生的,企業文化也不例外,企業文化的形式及其內容一定有其歷史淵源和路徑依賴性。世界上大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①實踐證明,能夠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長久立業的企業,它的企業文化建設必然是以儒家文化經典《論語》為真經的。目前很多中國企業家都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們對中國傳統典籍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研究可謂是全面深入,這些儒家經典經過企業家們的“六經注我”形成凝練的企業口號,成為指導企業發展的重要文化動力。例如,海爾集團“日新日高管理法”,要求全體員工“日事日畢,日清日高”,此語實際來自于《禮記•大學》:“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下面筆者將從兩個方面例證當代企業是如何應用“六經注我”來宣貫自己的企業文化的。
一、君子喻于義――儒家文化在企業經營文化方面的應用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論語•里仁》,原意是說:“與君子談事情,他們只問道德上該不該做;跟小人談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沒有利可圖。”正確處理義和利的關系是儒家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孔子所倡導的義利觀是義、利、禮三者的和諧統一。其實儒家文化是不反對追求利的,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才是他們的追求。
企業作為靠利潤生存的社會主體,它必然要去追求利益,否則將無法生存。但是企業不能一味地把利潤作為考核指標,依據儒家的義利觀,企業追求利潤的同時必須奉行“君子喻于義”的標準方可成就大業。“誠交天下友,廣納八方財”是中國企業家最津津樂道和樂于奉行的一句話。
中國電信業巨頭華為公司成立于1988年,目前華為的銷售額已經突破60億美元,成為中國十大品牌之一。這是一個非常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公司,華為總裁任正非在1994年發表的《致新員工書》上說:“華為的企業文化是建立在國家優良傳統文化基礎上的企業文化。”②在華為,所有員工都必須清楚一個道理,那就是企業發展不能以利益來驅動,他們的口號是:“君子取之于道,小人趨之于利。”這樣的企業文化必將使員工的目標“尚義化”,員工感覺到的不是為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工作,而是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工作。任正非說:“我們提倡精神文明,但我們常用物質文明去鞏固。這就是我們說的兩部發動機,一部為國家,一部為自己。”③
二、導之以德――儒家文化在企業管理文化方面的應用
《論語•為政》記載,“導之以德,齊之以刑,民免而。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其實,孔子的這段話強調的就是要使人心服,作為企業就要用道德和價值觀來引導員工,使其在組織內形成一股凝聚力,形成團隊精神。孔子在《論語•顏淵》中寫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意思就是領導者的品德好比是風,被領導者的品德好比是草,草必然隨風而動。韓國高麗大學校長洪一植先生在《經濟人》周刊上發表題為《21世紀韓國的企業和道德性》的文章中指出:“道德性是優秀企業文化的絕對標準。立足于道德性樹立企業文化,是成為世界第一流企業的首要條件。”④
同樣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惠普公司,“德才兼備,德為先”是惠普用人方面的企業文化,即考核一個人的標準,一個是“德”,一個是“才”。惠普在經營過程中,非常注重“德”。在惠普公司,“德才兼備”絕對不是一個象征意義的口號,而是有很多具體的指標和要求。惠普是這樣對“德”進行定義的:“德”就是企業提倡的價值與文化觀念。觀念的背后就是對好壞、對錯、善惡的評判,比如,惠普認為,在經營過程當中,即使是為了公司的利益,也不可以犧牲正直,也不可以違法,這就是惠普的基本價值觀念,員工必須認同這種觀念。
筆者認為,卓越的企業文化建設,必然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拙文的目的也是希望更多的有識之士、專家、學者能從企業管理的角度去思考,把企業文化建設和中國儒家的傳統典籍文化合理結合,使它能在企業的管理經營實踐下繼續流光溢彩。
注釋:
①杲占強.中國傳統和企業文化.價值中國網.
《儒家文化傳統與中國電影的民族品性構成》這本書對于傳統文化與中國電影的影響這一問題作了最全面與深刻的解讀。作者尹曉麗在對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把握的基礎之上,結合中國電影的發展脈絡,對中國文化對電影的影響進行了詳盡剖析,并從全球化語境下儒家文化與中國電影的雙重困境以及跨文化語境里儒家文化與中國電影的變化兩個方面分析了中國電影民族性建構的意義與途徑。
全書一共分為緒論、上中下三編和結語五個部分,從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與電影的密切聯系出發,縱向歷史性地描述了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電影對于儒家觀念的接受情況以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開拓中國電影民族性的可能途徑。在緒論部分,作者對書中涉及的主要概念、研究對象以及研究方法、論述思路進行了簡要的說明概括,并對此論題的國內外研究狀況進行了簡單說明,闡述了該論題研究的社會文化價值所在。上編側重從儒家傳統的道德教化理念對中國電影文化形態的影響,從道德理想主義、入世批判精神、儒家的文藝觀以及理想人格四個方面闡述了儒家道德教化理念對中國電影主題、風格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影響;中編主要從家庭倫理觀的角度分析儒家的倫理道德與鄉土意識的中國電影的影響。具體分為五個章節闡述了以下內容:“孝悌和親”的倫理文化與中國電影家庭的文化形態,電影中的父子關系的儒學意蘊,意識形態話語與倫理法則的沖突與共鳴以及儒家的鄉土觀念與中國電影的民族風格建構。下編針對儒家文化中的糟粕部分對中國電影的負面影響以及對中國電影的文化內涵反思進行論述,針對中國電影的發展現狀提出了重構中國電影中的儒家傳統資源這一關鍵性的問題。全書以浸于儒家文化百年的中國電影的主題思想為主,結合具體的電影作品,詳細討論分析了儒家文化與中國電影的聯系,考察了中國電影發展的不同階段與儒家文化的內在融合與外在表達,探索了電影這樣一個現代藝術形式內在隱藏的傳統文化理念的優點與弊端。
一、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影響
1、儒家文化的傳承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學流派。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千百年間的傳承與發展一直到今天,儒家文化給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深層觀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儒家思想是春秋時期的孔夫子所創,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思想經歷了兩千五百多年封建社會時期的發展,由于統治者對儒家思想的態度不同,所以給儒家思想的發展與傳承造成了深刻的影響。例如,在先秦時期遭到墨家、法家、道家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更是經歷了“焚書坑儒”,漢初遭到了統治者的排斥,在六朝先后受到玄學、佛學的挑戰,在近代出現了五四反孔非儒,但是正是這些不同的“經歷”使儒家文化為時代和社會的變化做出適應,最終成就了儒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儒家思想經歷了像孟子、董仲舒等孔子后學的傳承與發展,使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作用,在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中無不打下儒家思想的烙印。
2、儒家文化對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影響
儒家文化對中國藝術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儒家“中和”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影響。“中和”美學思想就是指結構和諧,內部諸因素發展適應的一種美。儒家“中和”美學思想反映在審美和藝術上,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藝術特殊風格的形成,如藝術形象的溫柔、敦厚,意境上追求恬淡、寧靜、隱秀,表現形式上講究委婉與比喻,從而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崇尚含蓄美的特點。藝術思想在藝術審美上主要體現在審美的功能方面,既審美的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和娛樂功能。儒家文化的藝術思想在藝術評價方面左右著中國藝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禮樂”——藝術的功能;二是“成于樂,游于樂”——藝術的教育功能;三是“盡美矣,有盡善矣”——藝術的評價標準;四是“樂而不,哀而不傷”——藝術的尺度。中國藝術作為飽含著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載體形式,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儒家文化與國產動畫劇本分析
1、儒家文化對國產動畫劇本創作的影響
從1926年第一部國產動畫《大鬧畫室》出現至今有近百年的時間,而國產動畫的成長與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培育大地。動畫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載體形式,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動畫藝術是一種全方位的藝術載體形式,一部優秀的動畫作品首先需要一個出色的劇本,劇本是一部動畫作品的靈魂。上個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國學派”被世界所熟知,它的成功之處在于對民族文化以動畫的藝術形式成功展現。從這些動畫作品故事內容來看,它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和戲曲等。在造型與表現形式選取了剪紙、年畫和皮影等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所以成為了獨樹一幟的代表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中國學派”動畫。中國的四大名著可謂是家喻戶曉。1964年由上海美術制片廠發行的《大鬧天宮》的故事正是取自于《西游記》的一個篇章。由《大鬧天宮》的故事內容所展現的哲學觀、美學觀和道德觀可以看出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儒家思想的哲學思想、美學思想、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影響。上一章本文提到儒家文化的藝術思想左右中國傳統藝術發展的四個方面分別是藝術的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藝術的評價標準和藝術的尺度。國產動畫《寶蓮燈》和《哪咤鬧海》正是體現了藝術的教育功能。“孝”作為百善之首在《禮記》中亦有記載,如“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和“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1979年由上海美術制片廠制作的《哪咤鬧海》,其主要內容講述的是陳塘關李靖之子哪吒與東海龍宮的恩怨情仇。1999年同樣由上海美術制片廠制作的《寶蓮燈》的劇本取自中國神話傳說改編,講的是沉香“拜師學藝、劈山救母”的故事。1960年令世界驚嘆的“水墨動畫”橫空出世。《小蝌蚪找媽媽》因靈動而又圓融的水墨語言表達了形式盡美,內容同一,符合儒家藝術思想的藝術評價標準,此后出品的《牧笛》和《山水情》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和物我兩忘”的意境,這種節制的情感與儒家藝術思想的藝術表現尺度相吻合。正是這些經典的作品體現了儒家文化與國產動畫是相互促進發展的,儒家文化與國產動畫在新時代結合發展是二者的共同訴求和發展必然。
2、儒家文化對國產動畫片劇本創作的啟迪
劇本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是動畫人在接受中高等教育階段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劇本作為動畫作品根本的藝術基礎形式對整個動畫作品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上個世紀60—80年代“中國學派”的形成,代表作品有《大鬧天宮》和《寶蓮燈》等,它們劇本都取自于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中。儒家文化從先秦時期一直流傳至今,長時間占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流派,所以儒家思想的一些思想理念可以說是與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有著一致性。國產動畫經歷過起步、發展、輝煌、曲折、消沉等不同時期,現如今在二十一世紀初期,隨著國家出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對于動畫人來說是幸運的,動畫人有責任和義務去探索和發揚國產動畫。國產動畫汲取的營養來自于傳統的民族文化,而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只有主動學習我國傳統民族文化才能使國產動畫的創作選題視野更加開闊,創作思路更加清晰。對于儒家文化而言,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精華的部分與當代科技動畫相結合,創作出帶有民族標簽的國產動畫作品,這樣既是對儒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是對動畫創作上一種學習和探索的方式。
參考文獻
[1]趙曉鵬.儒家“中和”美學思想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J].新疆社科論壇.2009(04)
[2]王洋.論建構儒家文化與中國動畫互促發展的動態機制[J].藝術品鑒.2015(12)
一、儒家文化的歷史背景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是由我國先秦時期的孔子所創立,經過不斷發揚光大,在東亞和東南亞廣為流傳,特別是韓國和日本。我們在平時韓語專業的學習過程中也了解到,韓國比儒學的誕生地中國更加遵崇儒家文化,《洛杉磯時報》曾報道說:“韓國比中國更儒家”。在韓國,雖然有多種宗教存在,但是在倫理道德上卻以儒家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韓國社會后,各種社會問題有所增加,但是韓國政府以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作為維護社會的穩定的制約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韓國人日常生活中可以體現出的儒家傳統文化,而且通過種種細節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已經深深根植于韓國社會,在政治體制,經濟模式以及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某些積極的影響。
但是現在外來文化的強力沖擊之下,我們對儒家思想的傳承的意識越來越淡。科技發達了,人們更多愿意面對手機和電腦,甚至連幾歲的孩子都心心念念著電子游戲,而對一些傳統游戲完全不了解。很少有學校會為學習傳統文化專門開設課程,這導致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少。當我們為圣誕節大肆慶祝的時候,很多年輕人已經不會包粽子、做湯圓,一到端午元宵,都去超市里買粽子和湯圓。這些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必須重視。
二、儒家文化對于高校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中開展關于儒家文化的系統性的課程較為合適,一來,大學生相對來說時間比較充足,沒有特別繁重的學業壓力,而且大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強。高校中是學生學習多元化的知識的好時機,但我們不能忘本,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不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人們淡忘,學習傳統文化是每個學生都要做的。
儒學這一在中國文明史上獨領上千年的傳統文化,在當今的學校人才教育中,更顯示出其非凡的現實意義。重視儒學經典教育,讓每個學生終身受益。學習儒學經典著作,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把握儒學經典精髓,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弘揚儒學經典文化,增強學生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 因此,學校在實施教育過程中,結合社會現實、針對學生實際,把儒家經典教育納入學生課程體系之中。
儒家思想本是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文化精髓,流傳到韓國后也相當受重視。韓國現在從小學到大學都有專門設立有關儒家文化的課程,反觀我國學校中開設的卻少之又少。
我們要學會根據韓國的儒家文化來反思自己,并且在高校中開始著手。大學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的最后一個階段,不僅要從專業知識技術的角度,更要是從人格素養的方面來考慮,一個學生是否能成為真正的棟梁之才。
現在,中韓兩國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很多人去學習關于韓國的歷史文化,其中也不難發現兩國的文化中有許多的相似點,當韓國把儒家思想十分推崇的時候,我們不能坐以待斃,畢竟這是我國的文化,大學生作為一代即將出世的新生力量,更應該把儒家文化發揚光大。
三、儒家文化在韓國高校的發展
細心觀察,在韓國語的部分詞語的運用上有很值得深思的現象,比如在漢語中通常會使用“我媽媽”或“我爸爸”等詞,而在韓國語中,卻用“?? ??”翻譯成中文也就是“我們媽媽”,這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語言現象,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對于韓國本土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
早在1960?年,韓國就將儒家文化放入到大學、中學、小學的教育科目里面。在推行國民精神教育的過程中,韓國始終把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作為載體,通過傳播儒家文化達到鑄造韓國民族精神之目的。韓國初中道德課滲透儒家文化傳統,要求學生要孝敬父母老師,尊敬師長,團結同學,與人要和諧相處。大學開設的國民倫理課吸取儒家文化的精華,并且進行自立自主思想方面的教育,以達到強國之目的。亞洲金融風暴過后,韓國又提出“文化立國”國策,充分挖掘儒家文化精髓,將其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例如,在高麗大學中設有“職業與道德、道德理論教育”的必修課程,和孟子著作導讀、韓國的儒家等一些選修課程。而且韓國著名的成均館大學的辦學目的就是為了促進王室對儒家思想的進一步理解與研究。
韓國推行“文化立國”最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挖掘儒家文化的精華,把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社會,發揮儒家文化的社會功能。儒家文化是值得我們乃至全人類都應該珍惜的精神財富,我們肯定其德育價值和弘揚儒家道德思想的同時,要正視其時代局限性。 由此看來,韓國相當注重儒家的發展,對我國高校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比如,上課前,見到老師說:“老師好。”下課時說:“老師再見。”這些都是我們平時比較忽略的東西,雖然說師生之間像朋友一樣相處的模式有助于推動學習氛圍,但是尊敬老師這一點我們必須要牢記,而且要用行動來表示。或者還可以舉辦有關儒家的文化節、知識競賽等一些有趣的活動,這樣寓教于樂更加可以讓同學們接受,因為有不少同學表示由于儒家理論課程比較枯燥,沒有很大的學習動力。
通過對韓國高校人文社科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分析,我們一方面要看到韓國高校與我國高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解的差異性,要在承認兩國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存在差異的前提下分析韓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特征背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清楚認識到韓國與我國同屬于東亞儒家文化圈、同處于全球化時代的轉型時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解決好繼承傳統和堅持創新相結合、民族精神教育和世界公民教育相結合的問題是兩國共同的任務。通過借鑒韓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法和途徑,以期能使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挖掘新的思路、找到新的方法。
四、韓國德育現狀對我國的借鑒作用
儒家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長期以來在韓國社會中一直占主導地位,并通過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影響著韓國社會的政治、教育、法律制度及整個經濟文化生活。而我們能夠感覺到我國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也在加強,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華成語大會等,但儒家文化傳承方面尚有不足,特別是韓國適時地發展儒家道德思想,在學校教育方面也采取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這些對于提高和完善我國學校的德育水平應該具有一定的啟示借鑒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借鑒
在韓國家庭教育中,非常注重禮治教育。遼寧省沈陽市的西塔地區是繼美國洛杉磯以外朝鮮族第二大海外生活區。隨著1988年中韓兩國建交之后,越來越多的韓國人、朝鮮族人以及朝鮮人來到沈陽西塔地區,許多韓國家庭也隨之來到中國定居生活。在韓國家庭中,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從兒時就培養他們按照韓國傳統禮儀來尊敬長輩以及愛護晚輩。孩子們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禮儀習慣,如長輩再給晚輩倒酒的時候,晚輩一定要雙手持杯或者右手持杯,另外左手放在右肘部表示尊敬,同時不能面對長輩飲酒,要側過頭飲酒;這些簡單的禮節雖然簡單,但是卻反映了儒家孝、仁、禮思想在韓國家庭教育中的影響。?這一點也無疑是可以為中國高校生所學習的。
而中國式家庭教育,讓人聯想到的更多是“棍棒”或是“溺愛”這樣的詞匯。家長們望子女成才心切,然而卻往往不知道正確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走上一個極端。例如現在的小孩子常常上補習班,為此失去了很多玩樂的機會,也很容易失去小孩子的意志、樂趣等非智力因素。另外,體罰又是一嚴重的社會現象。不僅家長,甚至學校里都會出現這種狀況,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智發展。
(二)學校教育的借鑒
在韓國教育觀深受儒家尊師重道思想的影響,自古傳承至今。今天的韓國人對教育的關注度絲毫不亞于國人。在韓國人的觀念中,教師和學校對孩子的影響甚至堪比家庭。即使再年輕的教師,享受的禮節也遵照家長的形式。同時,在韓國社會中,教師的社會地位一直以來都受到全社會的認同。
所謂“尊師重道”,這正是儒家文化的精華所在。但據我們調查顯示,中國大部分高校雖然都設置有中國文化相關課程,但基本為選修課程,而大學生往往會因這樣的課程枯燥而放棄學習。這就導致了除了在學校的基本教育以外,大學生很難在學校內接觸到儒家相關課程的教育。對此,我們建議部分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設置一些儒家文化館,并輔以多種表現形式來展示儒家文化的精髓。如觀看紀錄片,舞臺劇表演,創新方式的導入也許會吸引一些高校生學習與了解。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是影響力極深的中國古代文化。語文教學常會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儒家思想的影響進行分析和把握,有助于學生樹立文化觀。
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子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學的發展和傳承,儒家學說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在春秋時期之后,中國文學都受到其影響。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稱為“萬世師表”。“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華人的基本價值觀之一。總的來說,儒家思想毫無疑問是中國文化的來源之一。
一、認識儒家文化對語文的影響
儒家思想是指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二人確有一定的師承關系,但思想上如何一脈相承從而共同形成為一個學派,學術界意見不一。
從這里看,孟子就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代表人,孔子的思想對孟子影響更深。這說明教師和學生之間應有思想的影響,教師所教學的目標對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由《論語》里面中的詩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也存在一定關系。
除此之外,論語里面的詩句,在語文教學中頻繁出現,有的成為千古名句,對學生的影響極其深。重要的是,教師要了解儒家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和意義,對學生因材施教,讓學生健康成長。
二、多背誦,了解儒家經典名句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儒家經典名句,需要學生積極地思考。基于儒家文化和古典文言文的特點,學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儒家名句的學習需要積累,特別是需要不斷背誦常出現的名句,對特殊的名句要細品,并把名句的意境體會深刻,不斷積累同儒家文化相關的知識,形成良好習慣。
三、儒家名句的積累品讀
教師以校園文化為背景,用儒家思想精粹引導學生關注人生、感悟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在語文教學中,以《論語》讀本和選修課為抓手,巧用課堂,拓展探究,分類歸納,適當地把儒家經典《論語》中的思想精粹引入到學生的作文訓練中,以提高學生作文文化品位和思想深度。對于儒家名句的教學,教材要做到以下幾點,積極幫助學生學習:巧用課堂,拓展探究;理解背誦,學以致用;分類歸納,豐富積累。
四、儒家文化在教學中的傳承
文化是有價值的東西,對人的精神會產生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儒家精神激勵學生發奮圖強。思想文化不僅是一個國家的象征,也是一個民族不斷發展的源泉,只有好好把握文化的內涵,才能建設好社會主義事業。面對全球化文化浪潮的沖擊,人們對儒家文化現代價值的探討與思索也越發激烈和深入。教師要號召學生積極學習,把優秀文化傳播下去,并傳播出去。
五、儒家文化的教育價值
孔子無疑是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他興辦私學,推動平民教育的發展。孔子的思想在后世的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作用,好多大哲學家和思想家都受到儒學的感染,特別是一些哲理性的問題。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儒家思想文化的意義和作用是不可以忽略的,是值得學生學習和體驗的。
同樣都是儒教經典,看看韓國人是怎么繼承、光大的:“718部書籍和文獻創作于1460年至1956年”,“這些木刻板在原作者家族代代相傳,少則60年,多則550年,有序傳承確保了文物的真實性。”儒家文化傳播竟然496年都沒間斷,這個漫長的時間跨度,最能證明傳承者的真誠和虔誠度。如此多的家庭將雕版印刷世代保存,儒教敬畏感達到了“莊嚴”和“膜拜”的程度。儒家文化已深刻印到了韓國人的內心深處,“做到了在思想上溝通前人、啟發后人的作用,使朝鮮儒家思想得以有序傳承和發展。”
一則新聞也證明了這一點。面對韓劇在中國的熱播,說:韓劇內核和靈魂,恰恰是傳統文化回歸的升華。韓劇中的韓國人,多儒雅,友善,敬老,敬業,彬彬有禮,無限謙恭。他們真心把儒教文化融化到了生活和思維的每一個細節中,在文化無國界的當下,人家拿儒教文化進行“本土化申遺”,讓儒家文化走向世界,有何不可?
今天,我們一起來解讀材料,打開思維,最終你會發現課堂上的這三則材料都關乎一個主題,什么主題呢?請先看材料一。
材料一:韓劇《大長今》中有這樣一個細節:主考官為深入測試醫女的學識,給長今出了這樣的題目:“請誦讀出孟子初見梁惠王時二人的對答之語。”長今對此倒背如流。
師:孟子初見梁惠王時二人的對答之語,你們能誦讀出來嗎?
生集體誦讀: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何必曰利!”
師:不錯,挺流暢。讀完這則材料,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中國的儒家經典在韓劇《大長今》中有較豐富的體現。
師:你們覺得為何韓劇會承載我們的儒家文化呢?
生1:因為我們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生2:因為我們的儒家文化對韓國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生3:因為我們的儒家文化在韓國得到了傳承。
師:都說得不錯,那有誰能從歷史淵源說一說中國傳統文化為何能在韓國得到傳承?
生4:那要追溯到周文武時期了,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后,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被那里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并得到了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學生的掌聲自覺響起)
師:精彩的追根溯源!我在看韓劇時,一旦看到與我國傳統文化相關的事物,內心都會有文化認同感,并且充滿了自豪感,不知大家有沒有同感?(學生在下面興高采烈地議論開來)
師:可看完下面這則材料,內心卻又有百般滋味。
材料二:儒家的一些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但在韓國還保留得相當完整,韓國被西方很多學者稱作“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和“典型的儒教國度”。
師:對此,你們有何疑問嗎?
生5:為什么禮教內容在中國早已失傳,在韓國卻能保留得相當完整呢?
生6:為什么“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國度”這些稱號不給中國?
師:有誰能解答上述兩位同學的疑問呢?
生7:因為中國不夠重視也不夠尊重自己的傳統文化,導致儒家傳統文化未在中國得到很好的傳承與發揚。
師:說得好!那中國為何不重視也不尊重自己的傳統文化呢?
(沉默一會兒)
生8:因為儒家思想與文化過于迂腐與專制。
師:可韓國為何將它傳承并發揚下來了呢?可見它有一定的意義。可否追溯下歷史?
生9:那得說一下了,它提倡民主與科學,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禮教。但這次運動過于劇烈了,掙斷的不僅是劣脈,還有正根,把孔孟的精華連同糟粕一起丟掉了。
師:評析得真好!儒家文化之所以逐步失去正統地位,是重要一擊。后來還有一次革命,那就是“”。當時,很多知識分子受到迫害,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個人崇拜及各種愚昧落后的思想行為泛濫開來,仁義禮智信忠恕孝悌被重重摔在地上。直至今日,中國人仍然還沒把這根給找回來,我們成了無信仰的民族。
(師生沉默片刻)
師:對于材料二,大家還有什么疑問沒有?
生:韓國為什么能被稱為“儒教國家的活化石”和“典型的儒教國度”?
師:同學們好奇嗎?
(生集體點頭)
師:來,看看材料三。
材料三:韓國目前最著名的大學之一成均館大學,該校仍以儒家思想為宗旨,以仁義禮智為校訓;韓國為了傳承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納入到大、中、小學的教育科目中;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祭祀孔子;韓國還有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韓國還將儒家文化的精神,通過電影、電視等各種媒體向全社會廣泛宣傳。
師:我給大家10分鐘時間,請你們結合材料三及本國國情,談一談中國該怎么更有效地傳承并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學生獨立學習時間,要求動筆寫下思考結果)
師:我看大家寫得差不多了,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來小組交流一下吧。各小組請做好記錄,4~5分鐘后進行組組交流碰撞。
(小組交流中,氣氛好)
師:小組交流得差不多了吧?如果還有未盡興的小組,請課后繼續交流討論。那么,現在哪個小組代表先發言?
生10:我們小組認為要重塑儒家文化的傳統地位必須至上而下地推進。第一,舉行并規范文化儀式,拿“祭孔大典”來說,中國該向韓國“補習”了。任何文化活動都不能走過場,要擴大參與面,有熱情,有教益。第二,省市縣根據具體條件設置傳統文化展館、藏書館、閱覽室,免費向大眾開放。第三,開啟平民閱讀熱模式,讓傳統文化進入家家戶戶,可定時舉行以國學為主題的文化競猜、國學誦讀、親子活動等。第四,借助大眾媒體,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潤物細無聲地宣揚傳統文化,可借助電影、電視、音樂、小品、相聲等載體。
師:有想法,措施也很具體。其他組怎么看?
生11:他們組說得不錯,不過還有個缺口,這個缺口在教育上。韓國以儒家文化立國育民,值得深思,我們組認為教育者要精讀傳統文化,提升自身人文修養,并不斷思索與實踐能夠啟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教學方式。此外,在課程設置上,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根據學習的階梯性,將國學啟蒙書籍與儒家經典分配到具體學習階段中,考查方式不要過于單一且應試,可以采用情境化的考查方式,如國學誦讀、國學配樂、國學情景劇、小品等。
師:很精彩,組組交流,互補不足。不知其他組有何想法?
生12:我們有五千年的歷史,卻不懂得重視,我們有百家文化經典,卻不懂得傳承。在物質爆炸性發展的時代,我們只懂GDP,卻不懂得固國之本應先固根。我們組認為首要工作是緩一緩當前過熱的經濟發展,整一整被物質財富沖昏的國人的腦袋。
師:立足現實,談得不錯。張瑞敏將“以義制利”引入海爾,成就了享譽國際的商業傳奇。馬云將“誠以立人”融會到阿里巴巴中,締造了電子商務王國。其實,義者,利也。行仁義之道從來都是無往不利的,只是人們短視、急功近利,往往看不到這層聯系罷了。
生12:老師,我們組對現在的教材編排有些想法。如《先秦諸子選讀》雖說有一定的體例,可是與現實的關系不那么明顯。如果要激發學生對儒家文化的興趣,我們覺得有必要對孔孟進行進一步解讀,發現它們的現實意義與時代精神。
師:說得很對,在當今時代,我們不僅要傳承儒家文化,還要發展和完善它。比如,儒家的“和”,除了人和,就是人與人的和諧相處外,在這個時代,我們還需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剛才有位同學私底下告訴我,如果讓他起來發言,會令我很尷尬,我很好奇,有請坤圣同學。
坤圣:老師,我不理解,為何傳承傳統文化,就只能傳承儒家文化,其他諸子就視而不見嗎?比如倡導法治的法家,主張兼愛、平等的墨家,追求自由的道家,連集大成者荀子還提出與孟子相反的觀點――性惡呢!
(學生掌聲雷動)
師:坤圣說得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舊道不可重蹈,諸子百家的精華都當吸納。可我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思想自由多元卻沒有核心導向或主流思想會不會亂套?
坤圣:老師,其實我還想說,西方的人權與民主也當吸納,且應當作為我國的思想根基。韓非子說:“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在今日自由與民主已廣泛傳播之時,仍要以守舊的儒教治理飛快發展的社會無論如何都是不合時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