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3 16:08:3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跨境電商的經典案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我國電子商務總體保持一個迅猛發展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借助“低成本,低門檻,回報快”的電子商務平臺實現創業就業。當前,國內電子商務發展趨于平穩,傳統的C2C網店經營模式也逐漸被B2C的零售模式所趕上并超過,一些具有相關優勢的大學生開始涉獵跨境電子商務創業,探索出不同于傳統電子商務創業的新模式。本文試圖通過對跨境電商實體企業的調查,分析當前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業的幾種模式,在堅持問題導向的基礎上,研究提出助推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業的對策建議。
1、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業概述
跨境電子商務,是指分屬不同關境的交易主體,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達成交易、進行支付結算,并通過跨境物流送達商品進而完成交易的一種國際商業活動。跨境電子商務作為對外貿易發展的新趨勢,無形當中成為了中國電子商務的下一個風向目標。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2014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2014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4.2萬億,同比增長33.3%。伴隨著國家對跨境電子商務一系列政策的傾力支持,當前跨境電子商務的環境初具平穩發展,大學生的跨境電子商務創業也將如雨后春筍般的崛起,為當今時代下的大學生提供了創業商機。
1.1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業的優勢
1.1.1語言基礎優勢
在跨境電子商務中,跨境交流的工具最普遍的是英語,在校的大學生或者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在這個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從當前的跨境市場來看,多語言小語種人才優勢凸顯。大學生在語言方面能夠實現流利表達,反應迅速等優勢。
1.1.2專業知識優勢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人才的挖掘顯得尤其的重要。而大學生在這個專業方面有著獨到的優勢。其一是由于大學生在校期間受到經濟、外語文化、網絡技術等綜合知識的熏陶,其二是越來越多的高校在著力培養著一批能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把人才教育和創業引導相結合,培養大學生成為跨境電子商務所要求的平臺運營、客戶管理等復合應用型人才,使得大學生在校期間就有了實踐機會。這些都為以后大學生畢業在跨境電子商務的創業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1.1.3時代環境優勢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國家從2012年開始推出一系列對跨境電商發展的政策支持。比較有標志性的是以下兩個文件,分別是2013年8月商務部、海關總署等八部門的《關于實施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有關政策的意見》。該《意見》為跨境電商指出了發展方向,提出解決在跨境電商中的海關、檢驗檢疫、稅務和收付匯等問題的具體措施,重點扶持B2C跨境電商模式。2015年5月,國務院在《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中要求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在大學生創業的層面上,國家也相繼出臺一系列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政策。2015年5月,教育部舉辦為期6個月的首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旨在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和能力。2011年國家出臺《大學生自主創業優惠政策》,明確自主創業的畢業生從畢業年度起可享受三年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各級政府在近幾年來逐步加大大學生自主創業綠色通道的構建。這些無疑表明,大學生是當前時代環境下的“時代寵兒”。
1.1.4個性優勢
創新和富有激情是大學生群體的個性優勢。大學生本身的特點是教育水平較高,善于學習,思維活躍,敢于創新。另外,大學生還有一個家庭負擔小的優勢,在創業的問題上可以勇敢一拼,放手一搏。
1.2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業的基本模式分析
當前,跨境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B2B模式、B2C模式和自建電子商務平臺模式。B2B模式指的是出口企業與進口企業之間通過第三方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的信息或信息搜索完成交易的服務,經典的代表有阿里巴巴國際站和環球資源網。B2C模式指出口企業與境外最終消費者之間通過第三方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信息或信息搜索完成交易的服務,代表平臺有亞馬遜、速賣通、Wish和eBay、敦煌網等。自建電子商務平臺模式指的是生產制造企業通過建立電子商務平臺直接與國外市場消費者進行出口電子商務貿易,比如蘭亭集勢。由于資本、資源和經驗的限制,目前大學生的創業基本上是借助于以上前兩種模式下的平臺來完成跨境出口創業的。蘭亭集勢作為公司自己的商城,自己整合供應鏈,不作為個人或者公司入駐的交易平臺。下面,從表1和表2對大學生創業的主要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一個分析:
2、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2.1缺乏風險意識
跨境電子商務的新興性,使得很多大學生在創業之初就順利搭上了這個通往成功的高速“班車”。但是,由于在創業過程中卻缺乏對電商產品的調研和分析,盲目進入市場,沒有對市場進行調研,脫離市場的“大數據”背景,最終造成了經驗不足而導致失敗的案例還是存在的。
2.2融資問題
從以上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業模式分析中可以看出,當前的跨境電子商務創業都需要一定的成本費用。這些成本費對于在校的大學生或者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值得面對的問題。雖然一些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在創業者入門之初無需太多的入門費用,但是產品銷售過程中從廠家的進貨成本、平臺產品推廣、以及成交額時所需要支付的傭金,這些都是創業者要面對的一個基礎資金的問題。
2.3支付問題
根據對創業公司的實地調研發現,目前跨境支付存在以下的訴求:安全、方便、碎片化。安全方面的問題,比如網絡詐騙,在中國十分普遍,因而消費者對財產安全十分看重。目前相關的一些跨境電商平臺已支持銀聯和國際支付寶,但從行業的數據來看,西聯等國外支付工具仍然是各國消費者所青睞的。但是創業者往往對這些支付方式沒有進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在收款的時候便出現了各種不明的被詐騙事件。另外,隨著移動跨境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移動端支付的安全也是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
2.4物流問題
跨境購物的快遞充滿不確定性。眾所周知,網上購物時糟糕的快遞不僅杜絕了回頭客,還為購物平臺的品牌形象蒙上了陰影。而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遞更加充滿了不確定性,其一是跨境的運送時間無法預知;其二跨境運輸可能需要購買者到海關辦理清關支付等相應費用而導致發貨慢。一般來說,跨境發貨需要訂單達到一定數量后成批發貨,買家下單需等待1-5工作日商家才能將商品遞交給運輸公司,這就更加延長了貨物運輸的時間。據調查統計,通往日本或者北美的快件通常需要1-2周,而通往歐洲的快件需要2-3周方能到達對方手中,這無疑延長了消費者等待貨物的時間。除此之外,跨境運費也較高。幾乎所有的平臺都要求買家來承擔不菲的國際快遞費,這就會增加商品的成本,從而使得賣家的競爭力下降。
2.5產品問題
產品的問題主要涉及的是產品的選擇問題。大學生創業初期必須考慮到如何選擇產品成為市場中暢銷的產品,以及考慮所選擇的產品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的問題。目前,各大創業者在創業初期不知道如何選擇產品,都抱著對平臺大趨勢跟風的習慣,將沒有自主產權的產品直接搬到平臺上去銷售。而當國外相關企業發起維權意識,提訟的時候,賣家所面臨的就是所銷售的產品馬上被平臺責令下架,或者甚至是被封閉店鋪的風險。
3、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業的建議
3.1提高在校大學生自我實踐綜合能力由于跨境電子商務對大學生的綜合知識結構要求較高,所以在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前,最好能夠經歷跨境電子商務實操的實習演練,從而能夠降低未來創業時候的風險。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和外語專業學生充分利用電子商務的優勢,結合福建省沿海城市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迅猛的優勢,提升團隊合作意識,組建創業團隊,進行跨境電商創業實習,走進生產第一線。從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實踐來看,構建創業團隊的時候可以按照“電商七人組”的模式。“七人組”的角色分別是主管,產品經理,數據引流人員,跟單人員,網站美工人員,外語客服(小語種),QC質檢人員。
3.2政府完善推動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創業的政策支持
從當前來看,雖然各種關于跨境電子商務的政策在不斷地完善,但是在大學生跨境電子商務方面的創業并沒有實施針對性的政策。政府在加強這個政策扶持的時候,可以積極改變大學生在運作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創業的商業資本瓶頸。積極探索并解決大學生在跨境電子商務創業過程所需要的融資問題,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創業和大學生創業基金對接,建立相應的融資“綠色通道”。
3.3建議促進第三方支付平臺對接國際支付公司
從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當前國際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作為創業者最為擔心的是這筆已經發出去的貨對應的貨款沒有收回來,另外在提現的時候也需要支付對應的手續費。建議促進第三方支付平臺結合跨境客戶的需求,與國外知名支付企業(比如Paypal,Mastercard等)進行對接合作,從而形成自己的支付形式。這就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安全隱患。與此同時,創業者在提現時候也能夠更加快捷、便利。
3.4建議考慮借助大型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優化配送時間
在跨境電子商務物流中,物流服務主要分為三個環節,國際物流、倉儲服務和配送上門。創業之際可以考慮借助大型企業,可以是大型生產企業,或者是第三方融資信貸擔保企業,亦或者是大型物流企業(如中國郵政,UPS,DHL等)的融資來進行資源整合。通過這種資源整合有針對性地在海外試點建立自己的倉儲基地,更加有效的提高訂單處理效率,快速將自己的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中,為跨境消費者更優質、更便捷的服務。
3.5用大數據分析來定位產品,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同時也是大數據時代,數據對市場的定位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大學生創業者在創業之際,要把握各大平臺的發展趨勢,利用后臺的數據進行市場定位確定投放產品的種類。另外,每個創業者必須考慮到上架產品的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市場對產權的維護是個大趨勢。山寨產品或者仿制品出現在國際市場上,不僅產品很難被消費者認可,同時也會給跨境電商平臺帶來負面影響。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建立自主品牌,申請相應國際市場的專利保護,讓產品真正的走出去。
作者:葉秀琪 單位:仰恩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俞盛楠.中國小額跨境電子商務模式比較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5,(04):246-250
[2]2012-2013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市場研究報告[R].艾瑞咨詢,2013
[3]徐艷.跨境電子商務模式研究[J].中國市場,2015,(04):144-146
[4]龐東升.大學生跨境零售電子商務創業研究.人才[J],2015,(04):91-92)
毋庸置疑,“微商”絕對會是2015年最熱的互聯網詞匯之一。馬化騰在今年3月兩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對于微商的肯定也給微商從業者吃了定心丸,微商忽如一夜春風來,似乎已經成為電商的主流。以至于現在連阿里都坐不住了,推出自己的“淘小鋪”搶占微商市場。老兵不禁要問,什么是微商?做微商真的這么賺錢嗎?真的有前途嗎?
什么是微商?
如果要給“微商”下個宏觀一點的定義,老兵認為所有基于移動端進行商業活動的模式都可以稱之為微商。狹義上的理解是基于微信進行商業交易的模式,這里包括在借助微信公眾號和朋友圈售賣產品兩種模式,前者有點類似阿里平臺上的B2C平臺天貓,更適合有雄厚資金實力的企業行為,而后者有點類似于阿里C2C平臺淘寶集市,更適合個人創業者。例如我們經常在朋友圈看到賣面膜的就屬于后一類人。
微商的分類有哪些?
第一類是微營銷模式。很多企業對于微商的理解還是單純停留在微信營銷層面,而實際上微信營銷應該是微商需要布局的其中一塊戰略要地,并不是全部。真正厲害的微商應該是著眼于在整個移動互聯的生態布局,所有能利用的移動端入口都是主戰場。手機淘寶、手機百度、微博等移動端都存在巨大的流量潛力。而放眼整個微商,能到微營銷境界的企業寥寥無幾。
第二類是微信營銷模式。這里所說的微信營銷是指利用自營微信公眾賬號進行營銷的企業。根據微信公布的數據,微信公眾號總數已經超過800萬個,并不是所有開通了微信公眾號的企業都是在做微商。至少目前大部分企業都還停留在簡單的加粉環節,至于粉絲如何激活如何轉化他們壓根沒考慮過或者還沒找到突破口,如果微信帶給你的客戶源不足20%,那最好別說自己是微商。企業要想在微信營銷上要有突破,粉絲的變現能力是關鍵。
第三類是微店模式,這包括京東微店、拍拍微店模式。騰訊入股京東后,把拍拍作為嫁妝陪嫁了過去,京東也因此獲得了微信和手Q的購物入口。微店另外一種形態就是通過有贊商城、微盟開店然后綁定自身微信公眾號的模式,有點類似于在淘寶上開店。這兩種微店模式的區別在于,前者提供中心化的流量入口,后者只提供平臺,不提供流量入口。實際上微信本身也有微信小店功能,可以直接在微信公眾號里開店,但因功能太過于簡單粗糙被商家所唾棄。
第四類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朋友圈營銷模式,利用自身人脈在朋友圈售賣商品。當然,這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個體行為。朋友圈營銷無疑是社交電商的一大革命創舉,基于朋友間的信賴感進行銷售,轉化率無疑是目前各渠道當中最高的。但我們同樣不要忘了,朋友圈營銷的本質是在銷售自己的信用,當把朋友與商品交易相掛鉤時,彼此之間的信任鏈條就開始變得脆弱。一旦商品出現問題,最終可能導致關系的崩潰。
做微商真的這么賺錢嗎?
做微商真的能賺錢嗎?如果我們把問題再縮小一點,那很多人想問的其實是做朋友圈營銷真的能賺錢嗎?這個問題不止一個人在問我,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微信團隊自己的態度。
盡管張小龍團隊不斷對外聲稱“微信不是營銷工具”,但微信實際上正在朝著《失控》中所講的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修復、自我凈化的狀態進行演化,它的發展狀態至少在目前來看已經超過了張小龍他們所能控制的范疇,即微信雖然不是營銷工具,但事實上卻可以拿來當營銷工具使用,馬化騰和張小龍都是凱文凱利的推崇者,他們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
今天的微信正在占有著國內互聯網用戶越來越多的碎片化時間,搶占了移動互聯最大且活躍人數最多的流量入口,流量匯聚之處,必有生意,微商是微信生態圈里必然的生長結果。就目前來看,現在微信自身的朋友圈信息流廣告還處在測試階段,消費者對廣告的反感還遠未到臨界點。
總的來說,現在還是微信朋友圈營銷的紅利期。紅利期往往意味著更多的賺錢機會,我們聽到很多做朋友圈營銷賺錢的也就很正常不過了。這其實跟早期QQ紅利期時一大批企業靠著QQ群、QQ空間等工作也搶到了不少紅利是一回事。早期做淘寶做天貓的人也同樣賺的盆滿缽滿。
但老兵同時要提醒的是,有生意的地方必有能賺錢的人,自然也就有不賺錢的人。而且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任何一個行業,真正能賺到錢的一定是產業鏈最頂端的少數人。二八法則適用于傳統電商,也同樣適用于微商群體。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了那些賺錢的人發出的聲音,而更多沒有賺錢甚至虧損的人聲音卻被選擇性忽略掉了或者他們自己選擇了沉默。
微商靠什么賺錢?
就我的個人理解認為,目前微商賺錢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種是靠拉下線賺錢,這種形式是否可以算做是傳銷的一種也眾說紛紜,像面膜這類產品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到了終端消費者手里?這種依靠拉下線擊鼓傳花的賺錢模式對于微商這一新生行業的肌體侵蝕是最嚴重的,危害也最大。第
二種是直接的C2C模式,面向自己的好友或粉絲售賣產品。這種形式表面上售賣的是產品,實際上售賣的是朋友間的信任關系,如果產品質量有保障還好說,如果產品不過關,那就是把自己的好友關系也出賣了。
第三種是B2C的品牌模式,這種模式適合有影響力的傳統品牌,這一模式的好處在于商雖然是個體,但因為有品牌負責信任背書,所以風險轉嫁給了品牌,也就更容易賺錢一些。像上面提到的陳育新,其之所以敢號稱叫板傳統電商,其底氣就來源于韓束10萬人的微商大軍,2015年月回款額就已經超過3億元。
微商的未來何去何從?
微信本身是一個封閉的流量系統,數據顯示,目前在移動端的app使用占比中微信占比超過了60%,呈現一家獨大的局面。朋友圈又是微信流量中最大的入口,有80%的微信公眾號文章都是通過朋友圈進行轉化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騰訊自年初宣布推出朋友圈信息流廣告后股價連續大漲。那么,影響未來微商發展走向的因素有哪些呢?
這里分析一下:一、騰訊對微信商業生態構建的走向定位。最近半年多時間,我們也可以看到微信對于公眾號誘導朋友圈的限制越來越多。今年年初微信朋友圈信息流廣告推出至今,我們能看到廣告的機會也并不太多。結合這些信息我們可以大概知道,一向重視用戶體驗的微信是不可能容忍朋友圈重走當年新浪微博的老路,不可能接受滿屏都是被各類廣告占領。
因此,對于做微商的朋友來說,不要以為馬化騰表態贊賞微商就認為朋友圈將來會出現商業化很濃的交易通道,這條道我認為短期內至少都不會開放,像去年有段時間盛傳微信推出朋友圈頭像廣告位的這種模式出現的概率幾乎為零。
當然,騰訊不提供入口支持不代表它會收緊朋友圈的圖片限制,至少微商的朋友圈圖片刷屏它還是無能為力也不太可能去做限制。而最多的限制可能是出現在加粉絲這個環節,我們也已經看到現在微信加好友的數量限制已經比以前嚴重很多。
二、微商自身能否跨過消費信任難題。朋友圈營銷說到底販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朋友圈營銷要想有未來一定是基于信任關系建立的生意,而做微商最需要核心解決的一大難題就是消費信任。這一信任既來源于商品本身的品質是否有保障、消費者對于商家的信賴感、也跟平臺是否能提供交易保障有關。不排除未來騰訊會引入第三方擔保機構來為微商做擔保,這其實又涉及到騰訊對微信商業構建的定位。如果平臺不能提供交易保障,我并不認為微商會成為主流的電商平臺,最終消費者還是會用腳投票。今天的天貓之所以比淘寶集市更受消費者信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天貓做品牌背書,解決了消費者的品牌信賴問題。
從2014年開始,公司又開始計劃向“大消費+大金融”轉型,服裝成為轉型重點。2014年10月,公司定增斥資18.8億元,收購美國服裝批發銷售商環球星光95%股權,此為公司的首次跨境并購。2015年8月,公司更名商贏環球。
6月6日,商贏環球公布了兩項境外并購計劃,均構成重大資產重組。其中,上市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方式收購上海億桌、寧波景豐和與吳麗珠等3名股東合計持有的上海創開100%股權,暫定交易價格為16.98億元。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將間接持有位于美境內Kellwood Apparel的100%股權及位于香港境內Kellwood HK的100%股權。同時,上市公司擬募集配套資金4.12億元。
另外一項并購計劃是,商贏環球持股95%的控股子公司環球星光或其下屬全資子公司,以現金支付方式購買DAI以及其全資子公司CF Holdings和TO Holdings的經營性資產包。本次交易的對價為2.12億元。
這兩項并購計劃均屬于跨境交易,隨著跨境并購監管的不斷升級,商贏環球如何安排資金出境將迎來監管拷問。
商贏環球此次收購的資產主營業務均是女裝,但女裝不是一項好生意,要想經營好并非易事,這對于歷史上從未證明過自己的上市公司而言,毋庸置疑會是一項巨大挑戰。而且,標的本身成長性欠佳、盈利能力處于偏低水平,而且盈利能力、存貨、貨幣資金等財務指標出現蹊蹺變化,難以找到合理解釋。
截至2017年3月31日,商贏環球賬面商譽已經高達13.71億元。如果這兩項跨境交易順利實施,那么上市公司的商譽將會繼續大幅增長。一旦將來業績不達預期,巨額商譽將面臨減值風險。
資金出境面臨監管升級
在本次交易中,上海創開扮演過橋者的角色。
上海創開成立于2014年4月25日,初始注冊資本為20萬元,2017年4月13日注冊資本增至18億元。截至本預案簽署日,上海創開共有三位股東:上海億桌、寧波景豐和吳麗珠,出資額分別為16.07億元、1.39億元、5400萬元,持股比例分別為89.3%、7.7%、3%。
上海創開為持股型公司,無主要經營業務。重組草案顯示,2017年5月3日,上海創開與Sino Jasper、Kellwood Company和Kellwood Apparel簽訂UPA協議,同日,上海創開與Sino Jasper和Kellwood HK簽訂了SPA協議。根據協議,上海創開或其全資子公司以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Kellwood Apparel和Kellwood HK的100%股權。
協議顯示,上海創開收購Kellwood Apparel100%股權的總收購價款為12.98億元人民幣,收購Kellwood HK100%股權的對價總額為100港元。
截至本預案簽署日,上述交易尚未完成。Kellwood Apparel的注冊地和經營場所均位于美國,因此,此次交易屬于跨境交易。
2016年下半年以來,隨著外匯儲備不斷下降和人民幣匯率降至新低,國內對外投資政策監管逐步升級,以外匯管理部門為主力,包括發改委、商務部和人民銀行在內的監管部門開始加強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審查監管。
2017年4月,外管局監管繼續升級,明確不得通過內保外貸或者跨境直貸等形式繞道ODI(對外直接投資)。國家對外投資政策的改變無疑給企業外匯出境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境外資金安排成為了跨境并購交易中的首要難題。
通過過往成功案例分析發現,順利拿到ODI證書的企業通過內保外貸等傳統路徑實現境外標的交割,而沒有拿到ODI證書的企業則通過與雙幣種基金合作、境外并購貸款等方式,犧牲較高的資金成本來換取用來“急救”的境外資金安排。
對于上海創開而言,拿到ODI證書了嗎?資金采用何種方式出境呢?對于這些投資人頗為關注的問題,重組草案沒有給出更多的披露和說明。對此,《證券市場周刊》記者致電商贏環球證券部,但截至發稿仍未收到回復。
女裝不是好生意
Kellwood Apparel主要從事快速時尚女性服裝設計和銷售,在服裝行業中屬于典型的品牌設計類企業;Kellwood HK于2016年10月28日根據香港相關法律在香港成立,目前尚無經營活動,未來計劃為Kellwood Apparel提供供應鏈管理和集中采購服務。
女裝并非好生意。快速時尚女裝更新速度快,潮流趨勢和消費者的口味較難把控,同時各種類型的服裝通常會經歷熱度的周期性變化,一旦某產品類型或設計理念得不到市場認可,業績會受到較大沖擊。
著名投資人邱國鷺曾公開表示不喜歡女裝,他認為女裝品牌忠誠度沒有男裝高。
重組草案顯示,2015年、2016年、2017年1-3月,資產包(Kellwood Apparel和Kellwood HK)收入分別為3.85億美元、4.12億美元、1.24億美元,凈利潤分別為641萬美元、1833萬美元、591萬美元。
照此計算,2015年、2016年、2017年1-3月,上述資產包的凈利率分別為1.66%、4.45%、4.77%,盈利能力處于偏低水平。而且,從縱向來看,2016年收入相比2015年只增長了7.01%,但是凈利率卻同比提升了2.79個百分點,致使2016年凈利潤同比大增185.96%。
為什么上述資產包2016年的凈利率,相比2015年會出現較大幅度提升呢?對此,重組草案沒有給出解釋。
從渠道上來看,目前,Kellwood Apparel的客戶全部為美國大型商場和服裝超市,包括Target Stores、Kohl’s Department Stores Inc.、Dillard Department Stores Inc.等,對前十大客戶的銷售收入占營業收入的70%以上,存在客戶集中度過高的風險。另外,隨著電商時代的來臨,線下渠道對線上的沖擊已經非常明顯,而Kellwood Apparel幾乎全部依賴線下這種模式,未來也難免受電商沖擊。
對于未收回現金的收入,Kellwood Apparel在2016年末進行了保理處理。2016年12月19日,Kellwood Apparel與富國銀行簽訂了應收賬款保理協議(Factoring Agreement),約定Kellwood Apparel可將經過富國銀行信貸審批的應收賬款出售給對方,應收賬款的回收風險將由富國銀行承擔。
對于Kellwood Apparel的應收賬款規模,以及已經進行保理處理的應收賬款規模,重組草案均沒有做任何的披露。Kellwood Apparel為何要在2016年年末突然對應收款進行保理處理呢?對此,《證券市場周刊》記者并未從上市公司方面得到答案,不^這樣做可以讓Kellwood Apparel的現金流變得好看。
高費用吞噬利潤
商贏環球在公布收購上海創開100%股權的同一日,還公布了另外一項重大資產重組,即環球星光或其下屬全資子公司,以現金支付方式購買DAI以及其全資子公司CF Holdings和TO Holdings的經營性資產包,交易的對價為2.12億元。
DAI主要從事服裝設計和銷售業務,其旗下目前擁有五大品牌,即COB(Chadwicks of Boston,經典美式高端休閑職業女裝)、MT(Metrostyle,高性價比時尚女裝)、Territory Ahead(TAA,高端休閑男裝)、TSO(TravelSmith,旅行男裝)和CFF(Chasing Fireflies,節日禮服)。
DAI目前并未采取大量門店方式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而是通過B2C的模式向消費者提供商品,依靠“目錄郵購+線上銷售”渠道,銷售平臺主要為官方網站。DAI不依賴線下渠道進行銷售,由此省去了大量的租金與人力成本,線上銷售既加強了公司對渠道的控制力,也保證了輕資產的運營模式。
既然DAI采用的是輕資產模式,但蹊蹺的是DAI每年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費用來維持運營。重組草案顯示,DAI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3月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217萬美元、1.05億美元和2576萬美元,期間費用分別為4355萬美元、6192萬美元和1672萬美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0.34%、59.23%、64.89%。
高額的費用支出導致DAI處于微利狀態,2015年度、2016年度和2017年1-3月的凈利潤分別為101.77萬美元、91.69萬美元和-111.86萬美元,根本就不賺錢。
DAI如此高的費用投放究竟是用做什么了?未來有沒有下降的空間?重組草案沒有給出說明。對此,《證券市場周刊》記者致電上市公司證券部,不過截至發稿仍未收到回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32-0189-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金融業改革進行了總體部署,隨著互聯網金融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中國金融業呈現出一幅百花齊放、群芳爭艷的新局面,民資銀行粉墨登場、利率市場化改革快速推進,存款保險制度破冰出爐,股票期權交易上市,等等,面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挑戰,傳統金融企業必須應對這些改革帶來的“顛覆性”沖擊。與此同時,金融業的創新與融合的新形勢也使金融人才培養與管理面臨新的問題與挑戰。高等院校的金融學課程體系設置和人才培養必須緊跟金融市場的變化,加快課程體系改革,著力培養適應互聯網和大數據新時代需求的金融專業人才。
一、互聯網金融新時代我國金融業發展特征
1.金融業務向網絡化、電子化發展。2014年12月,我國第一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在深圳前海掛牌試營業。微眾銀行以“普惠金融”為目標、“個存小貸”為特色,致力于服務小微企業和普通民眾。銀行采取有別于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無營業網點和柜臺,完全依托互聯網為目標客戶群各類金融業務提供服務,這是一種全新的經營模式。同時,另外一家民營銀行浙江網商銀行也已經通過國家審批等待開業,其負責人近日透露,網商銀行不經營現金業務,不設營業網點,“是一家純網絡銀行”。這種模式不受時間、地域限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以更便捷的方式為客戶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民營銀行的設立和全新的網絡化經營方式,對傳統金融服務提出了嚴峻挑戰。
2.金融業務全球化、國際化趨勢明顯加速。2014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了《中國銀行人民幣國際化業務白皮書(2014)》,從中可以看到,我國金融業務的全球化、國際化已經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數據顯示,2014年境外企業進出口過程中使用人民幣結算比例超過15%的企業占比達26%,比2013年提升了10%,約有87%的境內企業和69%的境外企業打算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或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在收付結算中的使用比例,分別較2013年的調查結果上升了110%和8%。我國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目前累計已經突破16萬億元,貨物貿易以人民幣結算的金額占同期海關進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16%左右,人民幣成為中國對外經貿投資往來的第二大支付結算貨幣。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快速發展,金融業務即將延伸到全球各個角落。
3.借助互聯網平臺,金融衍生工具迅速發展。以保證金和杠桿交易為特征的金融衍生品,一直伴隨著金融業創新而得到日新月異的發展,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每天成交的金融衍生工具合約金額高達數萬億美元。我國金融衍生產品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據銀監會統計,截止2014年,我國銀行業的金融衍生產品數量達到兩千余種,各家銀行不斷推出新的衍生產品適應客戶投資需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金融投資產品組合更加便利化,金融衍生工具已經成為大眾化的投資工具。
4.互聯網金融發展為金融風險監管提出挑戰。互聯網金融是金融與高科技網絡的完美結合,它通過整合在線交易的海量數據,對客戶資信進行快捷化的審查,以電子支付方式完成信用消費、資金支付,讓客戶享受到便捷及時的金融服務。互聯網實現了無地域、無時限的全方位金融服務。但由于網絡技術的限制,網絡安全對互聯網金融提出了嚴峻挑戰,增加了金融業風險,其中包括信息風險、交易風險、監管風險等,迫切需要金融行業及監管部門強化風險管理意識,規避系統風險。近幾年,互聯網理財產品呈現井噴式增長,但其本質是借助電商平臺與基金公司合作,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仍然受利率和貨幣市場的影響,如果盲目追求高收益率,可能導致血本無歸的投資風險。
二、目前我國高校金融學專業本科生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互聯網金融新時代,金融業改革發展一日千里,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金融市場從分業經營趨向混業經營,如平安集團已經構建了全方位的金融投資平臺。金融業發展不僅需要從事金融研究和頂層設計的高級人才,同時還需要大量從事基層管理和實物操作的技術人才,因此,客觀上要求我國高等學校金融學教學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進行及時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設置相適應。但在現實中,我國高校金融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設置卻存在著較大的滯后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課程體系建設滯后,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1.課程體系設計理念不明確,培養目標沒有準確定位。金融學的學科隸屬于經濟學還是管理學,這是我國學術界長期爭論的話題,對金融學科發展定位不準確,就會影響金融學課程體系的設計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經濟學科和管理學科在課程設置和培養方面各具側重點,需要在教學進度設計時重點考慮,但目前我國高校金融學課程設計的目標尚未明確[1]。
2.教學內容方面,宏觀金融與微觀金融內容比例不合理。我國金融學教學長期以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學為兩大核心課程體系,貨幣銀行學課程體系往往注重宏觀金融學方面的分析,以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為主干課程;而以國際金融為主干課程體系的教學,集中反映公司財務、企業融資、企業財務管理等微觀方面的內容,課程設計主要圍繞公司金融、以資產定價為核心的投資學等,更加偏重市場投資、企業資產管理,偏重微觀金融的研究和教學。
(二)人才培養偏重理論教學,輕視應用能力培養
1.理論研究型人才還是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專業定位及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的問題,理論研究型人才培養與金融業基層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和課程設置往往沒有明顯區別,人才培養缺乏特色目標,沒有根據金融市場需求設計培養方案。造成高校培養的學生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原因,一方面是金融業產品研發和基層管理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卻存在高校的大批金融學畢業生難以按期就業。
2.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缺少主動參與意識,實踐環節薄弱。金融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脫離實踐應用價值的教學是舍本逐末,因此,金融學本科教學的基本目標是側重能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的能力。但是目前高校金融學教學普遍存在理論內容龐雜、教學方式以灌輸式為主、學生被動聽課、缺乏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案例教學內容較少、討論式或研究式教學學時偏少等問題,總體上缺失實踐教學的設計與能力培養。
三、互聯網金融新時代對金融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要求
在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使得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金融對現代經濟生活的影響已經滲透到全球每個角落。金融業的新變化對金融人才知識和能力培養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要求金融人才具備敏銳市場洞察力和較強的風險管理意識,同時具備多學科綜合應用和分析能力,能綜合應用計算機、英語、法律工具,具備較好的計量經濟學分析能力。
1.具備扎實的金融學理論基礎知識。互聯網金融市場瞬息萬變,要求金融從業者系統掌握經濟學和金融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金融理論發展的脈絡有較深入了解,對現代金融理論及應用有充分認識,能夠對宏觀金融政策進行理論解讀,同時具備微觀金融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能力,運用金融理論分析金融市場。互聯網金融將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信貸市場緊密聯系成一個整體,金融從業者要具備交叉性、跨市場風險監管的能力,具備把握系統性互聯網金融產品風險檢測的時機和能力。
2.具備敏銳的金融市場分析能力。大資管時代,金融機構展開了以金融理財為主導產品的市場競爭,需要金融從業者具備敏銳的市場分析能力。我國金融市場投資工具日益豐富,與此同時,金融投資和管理的風險難度也在不斷增加,需要金融學專業培養的人才,要具備敏銳的市場判斷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準確把握國家金融經濟政策走向,必須把金融學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鍛煉自己對金融市場的直覺和敏感性,具有良好的金融市場的洞察能力,具備風險預警和檢測能力,對可能存在的投資風險做好風險提示,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具有良好的金融服務意識。
3.富有創新精神和持續鉆研,多學科綜合應用能力。互聯網金融是社會科學創新的產物,網絡金融新時代意味著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將會更加融為一體,金融與經濟將會互相融合、互相促進,金融對人們經濟生活的影響將會更加普及,突破時空的限制。因此,要求培養的金融專業人才不可墨守成規,要具備創新精神,同時,要具備多學科綜合應用的能力,能夠將金融與統計學、數學、工程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互相交叉的邊緣科學進行融合,這是互聯網金融對金融行業從業者所具備的素養的基本要求。
4.具備基本的外語、計算機及法律應用技能。互聯網金融使得金融邁向全球化、國際化的步伐加快。金融人才全球化趨勢進一步增強,要求金融人才熟悉國際金融理論慣例,具備熟練的外語技能和溝通能力的要求,同時,適應金融國際化要求,為金融市場電子化、信息化、工程化做準備;要求金融人才熟練運用計算機工具,進行文字編輯和大數據信息處理和計算。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尚未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存在明顯的法律盲區,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面臨諸多問題,而互聯網理財業務本身也沒有一個成熟的模式,其過度擴張將引發一定的法律風險。這一現狀需要金融人員具備保護投資人利益以及較強的法律自律意識。
5.具有扎實的金融數學和計量分析能力。金融學科的研究越來越借助數學和計量分析工具,因而定量分析在金融學科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最近推出的金融期權交易工具,對數學模型的分析依賴性更強,創新金融衍生產品,防范金融風險,進行金融產品精算,等等,都離不開金融數學和金融計量工具。這些都要求從業人員熟練應用數學工具,具備分析實踐能力,具備扎實的數學建模能力和計量分析能力,這是現代金融業發展對專業人員素質的基本要求。
四、互聯網金融新時代金融學課程改革及人才培養的建議
1.改革教學內容,增加互聯網金融業務及風險管理課程的內容。為了更好地把握金融業的發展趨勢,培養新形勢下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提升金融業管理水平,發展普惠金融,適應互聯網金融信息更新和傳播速度加快的需求,傳統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無法適應快節湊的金融市場發展要求,必須加快改革。在教學內容上,改變原來以銀行貨幣信用為核心,貨幣、信用、銀行為主體的貨幣銀行學課程體系,增加以金融市場為主體,以貨幣經濟、金融經濟、金融工程為側重點的內容,以及金融產品精算、風險偏好測量、金融政策演變等方面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熱點問題,讓學生在尚未有成熟教材的情況下,用余額寶、P2P、眾籌等經典案例分析互聯網金融的營銷模式及風險管理案例,通過分析我國第一家民營銀行微眾銀行無網點、無需客戶面對面的純網絡金融服務經營模式,讓學生直觀感受互聯網金融的特點和經營流程[2]。
2.改革教學方式,適度增加案例教學和研討式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灌輸式教學,學生被動聽課,很少主動參與到課程中與老師一起形成討論和思考,這樣難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難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難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與教師互動交流。如今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為教師在課程中增加案例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先設定互聯網金融的某一熱點問題,讓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在課堂分享展示;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將經典案例結合教學內容分享給學生,案例與討論結合,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培養學生判斷、處理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需要教師下較大功夫搜集整理經典案例,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將案例作為“導入式”或“總結式”,需要根據課程內容情景與案例的結合程度來設計,案例分析的情景及過程需要抓住案例內容的精華,不可斷章取義,也不可花費太多時間講解案情,要突出案例教學的“真實性”、“可學性”和“內涵型”,以提高案例分析和討論式教學的效果。
3.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科學定位,著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金融業快速發展,需要研發型和高級管理的金融人才,但是基層管理和業務實踐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因此,確定了培養金融業基層管理和應用性業務人員的目標,就會在課程設計和培養方式方面有的放矢,如課程內容增加實訓課程,校外參與金融企業實踐,讓學生了解金融市場政策及環境現狀,有選擇地儲備從事金融業的能力和資質,重點培養創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素質;針對一些互聯網金融熱點和銀行理財產品的經營實踐,可以聘請銀行業的專業人員走進校門開展講座,讓學生及時了解最新動態及發展方向。[3]
4.對教材選擇和考試制度進行創新改革,適應互聯網金融對專業人才基本素質的要求。金融市場快速發展,高校很難及時將反映市場特色的教材與課程相結合。因此要加快課程設置和教材配置步伐,教學方案和進度應該及時調整,教材選擇在尊重真實、客觀、準確反映金融學特征和規律基礎上,具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對學科的興趣的效果。教材的難易程度和要求方面,既要繼承發揚國外經典理論,讓學生奠定堅實的金融學理論基礎,也要有分析中國金融熱點和事務的內容,要將二者真正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指定主要教材和輔助教材,彌補一本教材難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缺陷。
創新考試方式,避免高分低能的現象。要采用多種考試方式相結合,教師可以將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平時作業完成情況、小組討論完成情況等均作為期末成績的組成部分。比如在金融理財課程考核中,教師將3名同學分成一個小組,一人扮演理財師,另兩位扮演客戶,要求就家庭理財中某一問題咨詢理財師。這樣的咨詢過程用手機錄制成視頻節目,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項內容。學校應增加多種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考核環節,避免期末死記硬背,要綜合考評使得考核結果更加公平合理,也突出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考核。
參考文獻:
一、“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概況
(一)背景
2015年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由此開起了“互聯網+”產業的新發展模式。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3月15日的記者會、3月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了走“互聯網+”的發展路線,這是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步成熟、電商平臺發展迅猛、經濟新常態下信息化發展的共同結果。傳統產業通過內部轉化,在電商平臺上實現跨越式發展,農業的互聯網營銷也是如此,農業經濟搭乘電商平臺的“互聯網+”模式是新型需求下,農業將會實現大的突破。
(二)農業經濟遇上“互聯網+”大機遇
自古以來,我國的農業都是支柱性產業,對保障地方經濟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發揮了強大的作用。從1990年開始,我國農業的年度生產總值都在持續上漲,雖然每年的增長幅度有所波動,但是總體趨勢上升。互聯網目前已進入產業互聯網發展階段,傳統產業實現互聯網化將是大勢所趨,“互聯網+傳統產業”需要經過互聯網的引導向高端化、專業化發展,并推動傳統企業進行模式創新,帶動整個行業轉型升級。尤其是在農業、家裝、服裝、汽車、餐飲等傳統行業中。農業經濟在“互聯網+”的帶動下將會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僅能夠擴大農業的市場空間,將分散的農戶產品集中起來銷售,還能夠減少農產品的交易環節,降低各項交易成本。
(三)電商平臺助推“互聯網+”農業經濟發展
在互聯網大力推動下,電商平臺如雨后春筍般的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在電商平臺上,以“互聯網+”的形式推動了很多產業產品的營銷。隨著傳統電商平臺的多樣化發展,電商平臺類型實現了多樣化發展,從主流的電商平臺類型來看,主要有7大類別,如天貓商城、京東商城、淘寶、微信平臺的微商、工商銀行網上商城、中國移動平臺、支付寶平臺等等,這些電商平臺都為實現“互聯網+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如B2C電商平臺中,天貓商城為農業企業和品牌提供了平臺服務,不僅可以更多的吸引客戶,還能夠擴大影響力和營銷成果,如三只松鼠等天貓品牌就是通過電商平臺才被大眾熟知的,把小地方的農產品銷售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并且為當地的農業實現產業化生產保障了銷路。
二、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
總的來看,電商平臺上“互聯網+”農業實現了多模式的共存現狀,根據對電商平臺農產品來源、深度、方式的劃分,主要的典型模式有以下3種:
(一)模式一:互聯網平臺擴張到農業領域的平臺模式
很多互聯網電商平臺在領域內站穩腳跟之后,開始將板塊延伸到農業領域,現在已經有很多互聯網平臺相繼加入到了農業領域,稱為“互聯網+”電商平臺的農業經濟模式經典代表。在淘寶上,形成了獨立的天貓商城,在商城中很多農產品、農產品企業、地方農產品都可以到上面開設網點進行線上銷售,同時搜索時,也會出現獨立的板塊如秘喵鮮生,來出售當季的水果、水產、限售等農副產品。在京東上,除了購買家電產品之外,還可以在獨立的京東生鮮中搜索到新鮮的農產品,可以在首頁上查詢到生鮮水果的產品信息。
(二)模式二:傳統農業市場轉型升級的電商平臺模式
在傳統的農產品交易模式中,集中的交易市場承擔了絕大部分的作用,在提供農產品分類別集中交易上提供了平臺,隨著傳統農業市場的轉型升級,市場開始搭建起專業的電商平臺,來滿足農產品線上交易的需求。如重慶香滿園電商平臺,就是由重慶香滿園農產品有限公司在原來的交易市場的基礎上,搭建起來的。香滿園將傳統的農產品市場中交易的產品集中在平臺上進行展示銷售,從平臺信息上可以看出,香滿園打造的是西部農產品電商平臺,從開搶啦、品牌街、宅配卡、積分商城、跨境專區、活動商品等板塊來完成線上農產品銷售,并把農產品分為水果、生鮮食品、干副干果、糧油副食、休閑零食、酒水飲料、沖調茶飲/咖啡、精選凍品、生活日用品、進口食品等種類,并實現了線上農產品市場的集中銷售。
(三)模式三:農產品企業打造垂直電商模式
一些發展起來的農業企業,通過垂直延伸產業鏈,形成了“互聯網+農業”的垂直電商平臺營銷模式,這種模式中,典型的操作方式是以“家庭會員宅配”為主,通過在農業企業中進行充值的形式,用戶可以直接在第一時間,收貨新鮮的農產品,并且農產品企業能夠保證用戶購買到的農產品無農藥、有機、來源可追溯。例如農產品企業——康沛運,在長期的農產品種植基礎上,垂直打造了電商平臺“康沛運-新鮮直送”,來拓展農產品的線上銷售,在其官方平臺上,有公司介紹、產品展示、園區展示、會員中心等模塊,來共同組成農產品的銷售網絡,并且公司網頁上通過展示水稻田、新菜、蔬菜大棚、有機菜地、園區以及新鮮果蔬、休閑娛樂、垂釣設施、畜牧養殖、門店、車間等,讓消費者能夠全流程的監控農產品的種植、生產、采摘等流程,還提供展示每周的菜單的板塊。
三、對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的質疑
(一)質疑一:“互聯網+”農業經濟特色不鮮明
從模式一的成型軌跡可以看出,一些互聯網平臺在初期發展起來之后,開始向農產品延伸,提供農產品實現“互聯網+”的展示、銷售、服務平臺,但是這種模式中,農產品的展示只是眾多板塊中的一個小單元,沒有鮮明的特色。比如在京東電商平臺上,對于多數的消費者而言,去上面都是購買核心的家電產品,對相關農產品的查詢、訂購很少,并且農產品在上面的銷售量完全無法與其核心產品的銷售量相比。由此可見,互聯網平臺延伸到農業領域,雖然給農業的互聯網化發展提供了平臺,但是卻在影響力上、銷量拓展上收效甚微。
(二)質疑二:難以打開銷路
傳統的農產品交易市場在管理農產品交易、維持交易秩序、提供專業平臺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且也用于足夠多的力量來投入到網絡平臺的建設和管理上。但是面臨巨大的網絡平臺競爭,由傳統農產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而來的電商平臺,如何打開銷路卻成為了最大的難題。一方面原來的市場客戶還沒完成網絡平臺購物的轉換;另一方面要在各大電商平臺中殺出一條營銷路,卻非常難。
(三)質疑三:難以擴大農產品企業平臺的影響力
雖然很多農產品企業有實力來搭建網絡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并且能夠吸引住一些固定的客戶,但是這些平臺的影響力有限,能夠達到的農產品銷量卻只限于該企業自己種植的,這只是傳統農產品企業延伸產業鏈的一種方式,突破原有的門店銷售困境的一條出路,并不能夠吸引住更多的客戶,難以打開銷路。并且太多的農產品企業各自為戰,需要為搭建互聯網平臺耗費巨額的費用,對原本只需投入到種植的農產品企業而言,造成的壓力很大。
四、構建新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的建議
(一)建議一:打造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業的品牌特色
從對互聯網平臺延伸拓展到農業領域的模式質疑可以看出,這些平臺上農產品的特色不夠鮮明,銷量拓展程度不夠,被其他特色產品搶去了“風頭”,因此應該在這些電商平臺上注重打造“互聯網+”農業的品牌特色。首先,需要借鑒這些平臺上核心產品的平臺營銷經驗,如京東上家電產品的平臺營銷經驗,通過突出宣傳農產品的特色,達到快速打開銷路的目的;其次,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在農產品板塊模式上,進行優化,核心是突出農產品的特色和競爭力;最后,必須吸引更多的買家,到平臺上瀏覽農產品網頁,并成功進行營銷。
(二)建議二:打破原有農產品市場的模式
要在原來傳統農產品交易市場的基礎上,突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充分發揮在農產品交易的管理經驗,投入更多的精力到電商平臺的上,通過吸引人才的方式,與其他電商平臺合作的方式,打開銷路。
(三)建議三:農產品企業聯合搭建電商平臺
從對農產品企業搭建互聯網電商平臺來銷售農產品的模式而言,成本耗費大、影響力難以打開、銷路問題成為了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因此建議有能力的農產品企業通過合作的方式,共同搭建起同類別農產品的電商平臺,一方面能夠減少農產品企業的成本,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農產品種植經營上,另一方面可以以多企業的共同努力,打開影響力,吸引到更多的客戶,并且能夠共享物流。
五、結論
依托電商平臺的營銷能力,走“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道路,是未來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也是最為關鍵和重要的發展路徑,本文在完成對電商平臺的“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的分析之后,得到了4點重要結論:首先,未來農業經濟仍將占據產業經濟的重要領域,并將走向現代化、互聯網化。然后,借助“互聯網+”的“東風”,農業才能夠更好的應對市場變化。其次,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為固定的電商平臺“互聯網+”農業經濟模式,各有優缺點。最后,每種模式要想有所突破,都需要吸收其他模式的經驗,有所突破和創新。
參考文獻
[1]龍朝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模式淺析[J].農業經濟,2014(08).
[2]劉黨社.“互聯網+”促進河南省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04).
[3]王子暉.從電商平臺看“互聯網+農村”發展“四步曲”[N].新華網,2015-6-1.
隨著談話的深入,陳宏的話匣子漸漸打開。說到高興處,陳宏把他收到的一條短信翻出來給我看,原來是一個電視臺的導演發過來的,說在當天的收視率排行中,訪談他的節目拿下了收視冠軍。
這個揚言要打造“中國高盛”的中年男人,其自信在不經意中慢慢溢出。這種自信源自于陳宏戰績彪炳的商業實踐。
折騰性人才的硅谷傳奇
陳宏是一個愛折騰的人。
作為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批受益者,陳宏15歲的時候進入西安交通大學就讀計算機專業。1982年,他畢業后留校任教。計算機專業,在當時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年紀輕輕的陳宏,不愿意將自己的一生在平淡中耗盡。他知道,學習高科技專業,還是要到發達國家去看看。
1985年,22歲的陳宏如愿走出了國門。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人生從那一刻開始被徹底改寫。
1991年,從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獲得計算機博士學位后,盡管有到大學任教的機會,陳宏卻還是一個人跑到硅谷謀了一份工程師的職位。在同事眼里,這個年輕的華人博士一點都不安分守己,他總喜歡和銷售人員打成一片,還經常“不務正業”地出現在銷售部門,向客戶講解新產品。
其實,陳宏的“不務正業”很容易理解。他希望能更多地接觸客戶,為自己的創業做準備。
與很多同專業的人相比,陳宏雖然也來了硅谷,但他不是沖著這里穩定的高薪而來。他看重的是硅谷無可比擬的創業環境。
1994年,陳宏創辦了一個網絡服務公司AIMnet。當他試圖尋找風險投資時,投資人讓他舉出一個中國大陸人在美國創業成功的例子。陳宏絞盡腦汁也無法找到。最后,還是一個新加坡的華人為他投資了200萬美元。這深深地刺激了陳宏,他發誓要為后來者寫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3年之后,由于同類型的公司已經有三家在美國上市,陳宏想把AIMnet做到行業前三的理想已經很難實現。為此,他把AIMnet賣給了Verio。由于當時根本不懂股份權益是什么,陳宏只拿回了1000萬美元現金。后來,Verio在收購十幾家公司后上市,以56億美元的價格賣給另一個公司NDD。由于沒有股份權益,陳宏“最起碼少賺了幾億美元”。
不過,這是后話。對當時的陳宏來說,這個結果他是完全能夠接受的。很快,一個新的機會出現在陳宏面前,他出任了Gric公司CEO。在陳宏的帶領下,這家主營虛擬網絡漫游的公司,1999年在納斯達克上市。陳宏也成為了最早一批在硅谷創立公司并帶領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華人。
從工程師到創業者,再到職業經理人,這樣一條職業生涯規劃,在陳宏的每一次折騰中逐漸變成了現實。即使是在遍地奇跡的硅谷,陳宏的成功依然具有開創性意義。他讓后續的華人創業者有了追趕的目標和學習的榜樣。
漢能,中國人能
2000年,陳宏又開始折騰,組建了華源科技協會并出任會長。處境相似的華人精英,漸漸聚攏在華源科技協會周圍。這次折騰,讓陳宏在美國的華人圈子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美國的20年,陳宏雖然已經自認是華人中的精英,但也深感在美國主流商業社會中根底尚淺。
“在一次會議上,我和康柏公司CEO握了個手,人家說聲‘How are you’,就不理我了。”這個場景深深地刺激了陳宏。
而此時的中國企業,已經不像陳宏出國時那么羸弱。其中的一些佼佼者,紛紛開始國際化。聯想在國際化時曾通過華源科技協會物色人才,TCL也曾借用過華源科技協會的力量。國內企業的崛起,讓陳宏看到了中國的市場空間。但國內企業在海外的并購、融資往往使用的是高盛、美林等國外投行,這讓在海外嘗盡艱辛的陳宏心里很別扭:在別人的土地上,華人無法進入主流商業生態圈。為什么中國企業走出時仍必須依靠海外投行呢?
陳宏決定回國。他不想繼續寄人籬下的漂泊生活。但是,回國做什么呢?
在創業的過程中,陳宏深深體會到,如果不能獲得金融支持,公司的發展將會不可避免地陷入窘境。因為就是在Gric發展的高峰時期,也沒有任何美國主流VC愿意投資他的公司。而這正是許多中國留學生創辦企業面臨的難題,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瓶頸。于是,陳宏決定,想辦法為他們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務。而且,幾次成功創業的經歷也給了陳宏很大的信心。
以陳宏的財力,他完全能夠只做VC,當一個輕松的財神爺。但是,長期寄人籬下的生活,讓他對中國、對中國企業有一股化不開的濃情。他希望自己的工作不僅僅是實現自有財富的保值增值,還能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發揮自己在國內外雙重的資源優勢,創立跨境的投資銀行機構,是陳宏對自己最終的定位。
2003年4月,漢能投資集團在美國加州和北京同時注冊成立,為美國、中國等亞太地區企業客戶提供融資、并購等財務顧問服務。
“‘漢能’的名字是我起的,意思是‘中國人能’,創造一個跨境的與中國有關的公司就是漢能的優勢。”陳宏堅定地認為。
一直以來,漢能都秉持著三個原則:
首先,漢能很重視自己的品牌而不想賺快錢。有一次,陳宏大概看了140多家公司的商業計劃書,最后只做了3家。每次審核的時候,陳宏首先考慮自己會不會投資這個項目。如果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那么這個案子一定不會接。
第二點,在做項目時候,漢能的角色不只是介紹人。漢能往往會花費很多精力與公司管理團隊一起設定公司將來的發展方向,共同打造一個成功的公司。所以漢能在客戶中間的口碑很好。
第三點,漢能有一個很好的人脈。漢能很多員工做過CEO,經驗豐富,可以為客戶提供管理上的幫助。而且漢能的規模足夠大,中國沒有一個投行的規模可以和漢能比。漢能現在員工有40多人,遍布中國、美國、新加坡。這些員工接觸的人層次都很高,無形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大的人際網,可以很快為大小公司介紹來CEO。漢能接觸的CEO數量是一般VC無法比擬的。
正是因為如此,漢能才迅速做出了今天這樣的業績。成立至今,漢能做的項目已經有20多個,總價值超過10億美金。其美國子公司還擁有美國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投資銀行執照。
現在,陳宏舉辦一些圈內的活動,國外那些大公司生怕自己不被邀請,這中間便是中國機會。陳宏回到中國有種前所未有的主人翁的感覺。
“我們的遠景目標是做中國的高盛!”陳宏說。
“根據高盛的報告,中國在2050年以前,整個GDP會超過美國,變成全球第一,會占世界GDP的28%。按照這個邏輯進行推理,那個時候全球應該產生好幾個中國人做的跨境投資銀行。我希望漢能是其中的一個。”陳宏希望漢能能成為這一目標的踐行者。
整合型投資
漢能投資被陳宏描述成“整合型投資”。漢能的投資習慣是,在一個行業內選取一個公司,用較短的時間通過收購、兼并等方式把規模做大,吸引投資進入。框架傳媒就是一個整合型投資的經典案例。
在陳宏聯合IDG出資1500萬元人民幣買下框架傳媒43%股權之前,框架傳媒所有股權由4個創始人持有。框架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面臨著資金的瓶頸。“他們面臨的困境,正是我們最擅長解決的。而且框架媒介是行業內唯一占據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武漢市場的公司。我們選擇項目的一個原則就是要選行業中的前幾名。”這個原則恐怕也能部分解釋為什么漢能投資從2003年創立到現在,所有的項目都是贏利的。交易完成后,漢能的董事總經理譚智出任框架傳媒董事長兼CEO。
收購框架,絕非單純的注資,整合才是漢能挖掘投資價值的渠道。作為整合的一部分,框架媒介將成本較高且只處于業內第三第四位置的液晶屏廣告業務剝出,分眾傳媒以17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將它收入囊中。“從投資的角度看,我們這時候就已經贏利了。”陳宏說。下一步,便是更加復雜的整合過程:在全國范圍內選定8家有影響的電梯平面媒體公司進行收購。
行業整合完成后,框架的經營狀況迅速好轉,市場占有率也從10%提升到主要城市電梯平面媒體的90%以上。這樣,擺在框架面前的道路有三條:第一,自己IPO;第二,股權轉讓給分眾傳媒;第三,股權轉讓給聚眾傳媒。陳宏的想法是:“如果三家公司分別上市,誰的贏利狀況都不會更好,大家都會處在一個利潤率很低的狀態。”經過慎重選擇,框架將股權轉讓給分眾。半年后,分眾傳媒股票價格漲到60美元每股,框架傳媒也由最初價值僅3000多萬元增值到近30個億。
當然,漢能能夠持續高速增長,人才至關重要。來自斯坦福、哈佛的高才生以及那些從摩根士丹利、美林、雷曼兄弟等國際投行請過來的專業人才,都充滿激情地在漢能“獨挑大梁”。而且,漢能也正在著手完善人才梯隊,包括接納來自國內院校的實習生。
“做中國的高盛!”有人說陳宏吹牛、說大話。
但陳宏對這種質疑付之一笑,他心里很清楚漢能的位置:“目前,漢能與高盛相比,無論從規模和名氣,差距都非常大。但是任何一個公司都要有一個大方向和長期目標。中國人對別的投行公司不很了解,只知道高盛是投行的精華,我就把高盛比做目標。”
關鍵詞 :食品說明書英譯 感召功能 交際翻譯策略
一、引言
全球化經濟的發展對參與國際貿易的產品提出了雙語化甚至是多語化要求。中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自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食品逐漸走向國際。在此過程中,漢語食品說明書的英譯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步驟,其翻譯質量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宣傳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跨境電商高速發展,自2013年起,國家發改委和海關總署聯合組織的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在“寧波、上海、重慶、杭州、鄭州、廣州”6座城市開設試點,更多海外品牌涌入,其中涉及上萬種食品。筆者參與了食品說明書部分翻譯,包括漢譯和英譯。不管是漢語食品說明書英譯還是國外食品說明書的漢譯,翻譯準確的食品說明書起著還原文本信息、吸引消費者和宣傳各國飲食文化的重要作用。
從筆者收集的雙語食品說明書來看,目前市面上的食品說明書翻譯存在不少問題。首要問題就是語言翻譯錯誤,比如“果汁著哩,清涼爽口,人人愛吃”被譯為“FRUIT JELLY QINGLIANGSHUANGKOU RENRENAICHI”直接用漢語拼音濫竽充數。目前,國內已有感召功能在其他翻譯領域的研究,如《從感召功能看漢語公示語英譯——以寧波城市公示語為例》(牛新生,2007),但是從感召功能角度研究食品說明書的翻譯甚少。因此本文從親身參與食品說明書翻譯實踐出發,用感召功能,分析探討食品說明書翻譯存在的問題,對翻譯策略與方法具有一定的意義。
二、感召功能理論
食品說明書是一種復合型文本,主要有提供食品相關信息的信息功能和勸誘消費的感召功能,以及一種次要功能,即創造美感以取悅讀者的美感功能。
德國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及符號學家卡爾· 布勒(Bulher, 1934)提出了語言功能的“ 工具模式”,包含符號( sign ) 、說話者(speaker) 、受話者(addressee)和語境(context)四個組成因素。根據該語言模式中的成分及其之間的關系,布勒將語言功能分為信息(informative)、表情(expressive)和感染功能(appellative)三種。他的語言功能“工具模式”對之后的語言學理論產生很大影響,包括雅各布遜(R.Jacobson,1960)的語言功能理論、韓禮德(M.A.K.Halliday,1973)的三個語言純理功能和英國翻譯家紐馬克(Newmark,2001)的語言功能及文本類型理論等。紐馬克(New mark,2001)將語言功能分為表情功能(Expressive)、信息功能(Informative)、感召功能(Vocative)、美學功能(Aesthetic)、人際功能(Phatic)和元語言功能(Meta-lingual)六種。按照語言的功能, 又將文本類型分為三種: 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和感召型(Vocative)文本。表達型文本是語言主體運用富于個人風格的語言來表達其思想感情的文本類型,重在表達作者的思想。翻譯這類文本時,譯文在結構和詞序上應力求接近原文,紐馬克建議采用語義翻譯(semantic translation)的方法;信息型文本注重信息傳達的真實性和信息傳遞效果,是以記載各類信息為主要功能的文本類型;感召型文本是指以促使讀者采取行動、進行思考或參與感受等,以按照文本預期意圖做出積極作為為目的的文本類型,比如告示、說明書、各種規章制度等指導型文本和廣告、宣傳品、論辯作品等勸導型文本等。對于信息性文本和感召型文本,紐馬克建議采用交際翻譯(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方法。在交際翻譯中,目標文本的效果應力求接近原文本,不能給讀者留下晦澀難懂之處。
三、從感召功能視角看食品說明書的翻譯現狀及問題
從收集的食品說明書素材來看,目前我國的食品說明書翻譯良莠不齊,在語言、語用和文化翻譯等方面存在不足。下面將結合具體實例來分析食品說明書翻譯中出現的錯誤以及錯誤根源,同時進行試譯。
(一)語言翻譯錯誤(Linguistic Translation Errors)
食品說明書英譯本中常見的語言翻譯錯誤有印刷錯誤、使用漢語拼音、拼寫錯誤、語法錯誤、中式英語、語句不通順和措辭不當等等。譯文中的這類錯誤會阻礙原文本信息的準確傳達,影響讀者消費心理,從而感召功能。試看下例:
(1)長壽面 配料:小麥粉、水、鹽 生產日期:見封口處
保質期:12個月 貯存方法:存放于陰涼干燥處、避免陽光直射
產品規格:長度200 mm、厚度1.0mm、寬度1.0mm
原譯: Longevity Noodies . Ingredients :XiaomaiFen,Shui,Shiyongyan
The date of production:See Feng Kou Chu.Storage period:12 Ge yue
Storage methods:Stored in a cool and dry place,Avoid direct sunlight
The product specification:length,thickness,width 200mm*1mm*1mm.
這份食品說明的原譯漢語拼音和英文夾雜, “配料: 小麥粉、水、鹽” 被翻譯成了“ Ingredients :XiaomaiFen,Shui,Shiyongyan”;“見封口處”被譯成“See FengKouChu”,以拼音代替英語單詞,國外讀者看了恐怕不知所云。除此類低級錯誤之外,食品說明書中語法錯誤和中式英語也很常見,比如“保持水的沸騰狀態”被譯為“Kept the water boiling”,“kept”應為“keep”。語言翻譯錯誤的出現,主要原因是譯者翻譯水平低下和廠家未對食品說明書英譯給予足夠重視。食品說明書英譯的出發點是譯文讀者,目的在于準確傳達信息,這是感召功能的初衷。但像以上錯誤百出的食品說明書譯本不能準確傳達信息,也無法發揮感召功能。
譯文:Longevity Noodles.Ingredients:wheatflour,water,salt.
Production Date:See printing on package.Best within:12 months.Storage Method:keep cool and dry,away from direct sunlight.Specification (L*W*H):200mm*1mm*1mm.
(二) 語用翻譯錯誤(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語用翻譯是通過兩種語言、兩種文化對比,再結合語境來確定話語的語用意義的過程。語用學派認為翻譯是信息交流活動,應該注重語言交流中的運用效果,強調譯文使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盡可能近似的交際效果(高云、韓麗,2004)。Leo Hickey(2001)在論文集A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中指出,語用學有助于獲得譯文與原文之間的語用對等(pragmatic equivalence),從而使譯文讀者最大限度地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食品說明書屬于復合型文本,主要的功能在于提品信息和勸導讀者消費,后者又是其最終目的。因此,在翻譯食品說明書時,必須考慮到漢英語言文化的差異,不僅要準確翻譯出原文的信息,而且要通過補譯、省譯等技巧,盡量取得譯文的讀者感受與原文的讀者感受相似的交際效果,實現原文本語用功能。如果僅是拘泥于字面意思進行翻譯,則會引起語用翻譯錯誤或“硬譯”,無法體現原文本的語用功能。
語用翻譯錯誤的造成主要是因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忽略了譯文的功能和讀者,具體有以下四個原因:原文中對譯文讀者無用的信息在譯文沒有刪減或簡化;對譯文讀者有用的信息遭到刪減或簡化;呆板的“逐字翻譯”或者“字面翻譯”,比如下面例(2);或譯者對某些特定文化沒有進行詮釋。實際上,語用翻譯錯誤涵蓋了本文中其他翻譯錯誤,因為語言或文化的翻譯不當都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原文本功能在譯文中的體現。例如:
(2)本品“橘子、紅莓、檸檬和葡萄柚”4種口味任您選擇,在享受甘甜可口的飲料同時,還能夠輕松無憂地補充人體所需的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增強免疫力,隨時隨地為健康加分。
原譯:You can choose Orange,Rasp berry,Lemon-Lime,and Tangerine-Grapefruit flavors.While enjoying the delicious drink,you can also easily absorb natural and rich vitamins and minerals to improve your immunity and health at any time.
例(2)原文本這條食品說明有廣告性質,信息明了,語言生動,讓人讀完有想購買的欲望。譯文將原文信息基本譯出,但是使用“you can…you can also”,句式呆滯,語言不活潑,有字面翻譯跡象。該譯本基本體現出了信息功能,但相比原文感召功能和美學功能稍顯不足,屬語用翻譯錯誤。譯文應該從讀者出發,采用目的語活潑生動的表達方式。
試譯:So make sure you try our Orange,Raspberry,Lemon-Lime,and Tangerine-Grapefruit flavors and know that each time you drink a tasty beverage,you’re getting the benefits of consuming real fruits along with your vitamins and minerals,and maintain and boost your immune system with our products.
(三)文化翻譯失誤
中國一向崇尚“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有關食品的歷史典故和文化內涵也很多,如“東坡肉、杜康酒”等。在翻譯食品說明書時,若能準確翻譯包含的信息,不僅有助于傳播中國的飲食文化,也能吸引消費者購買。反之則可能會引起讀者費解或者誤解,阻礙原文本功能的體現。對這類含有某種文化含義的食品說明書一般采用補譯法,將原文讀者知道的信息譯出。例如:
(3)以糯米、麥芽糖、芝麻和白糖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神龍麻糖,是董永故里——孝感市的傳統食品,相傳有近千年的歷史。(正團神龍麻糖)
原譯:“Shenlong”sesame chips,the traditional food of Xiaogan—Dongyong’s hometown,is refinedly made of a glutinous rice,maltose,sesame,refined sugar,etc.It is said that there are about one thousand years old.
董永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國外讀者鮮有人知,若只譯出“董永”,他們可能會想,為什么要提董永?對于這種具有文化典故的文本應選擇補譯,將必要的信息補充譯出,這樣既傳遞了原文的信息又宣傳了中國文化,從而吸引消費者,起到誘導購買的目的,實現了感召功能。
試譯:“Shen long”sesame chip is made of glutinous rice,maltose,sesame and refined sugar.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nd is a local traditional folk snack in Xiaogan city,hometown of the historically famous filial young man,Dong Yong.
四、感召功能理論視角下食品說明書的翻譯策略與方法
食品說明書文本的核心是讀者,最終目的是促使讀者消費。這類文本的翻譯應采取特定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更準確地通過目的語來傳達原文本的信息,達到使譯文讀者感受與原文讀者感受相似的效果。正如紐馬克(Newmark,2001)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的分析“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target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食品說明書的英譯應采取交際翻譯法。
譯文成功與否取決于讀者反應。“ The reader’s response——to keep off the grass,to buy the soap,to join the Party,to assemble the device -could even be quantified as a percentage rate of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lation.”根據筆者的翻譯實踐和交際翻譯法的指導,提出以下三種食品說明書的英譯方法:
(一)補譯法
根據前面所述,當食品說明書含有某種文化內涵,譯文讀者缺乏原文讀者所了解的相關文化信息時,譯者應當將這部分隱藏的信息譯出,選擇補譯法。補譯法在食品說明書的翻譯中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在翻譯中國的特產食品時。因為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食品典故數不勝數。食品背后的典故可以為食品增色不少,能起到吸引消費者,誘導消費者購買的作用。例如:
(4)有機綠茶產自云南高山云霧之中,清明前精心采制。
原譯:The organ ic green tea grows on the mountain peak amidst the cloud and mist of Yunnan province and is carefully collected and prepared before Tomb-sweeping Day.
原譯文基本傳遞了原文的信息,無語言翻譯的錯誤。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葉叫“明前茶”,此時段采摘的茶葉細嫩品質好;清明節譯成“Tomb-sweeping Day”沒有錯,但是國外讀者可能會費解:“茶葉和掃墓的節日有什么關系?明前茶有什么特點?”可見,該譯本可能會造成文化翻譯失誤。可以使用“which”從句解釋清明前采摘茶葉的原因,清晰明了,能有效地吸引消費者,從而實現感召功能。
試譯:The organic green tea is collected from mountain areas in Yunnan province before Tomb-Sweeping Day(usually in April 5th),which is the right time for premium-quality tea.
(二)省譯法
按照漢語習慣,“口感上乘”“回味無窮”“香濃馥郁”“絲絲入扣”等華麗夸張的四字格詞語是受到中國讀者偏愛的,因為四字格詞語很顯文采,讀起來瑯瑯上口,能起到誘導消費的作用。但是英語習慣使用簡單易懂的詞匯,所以對于華麗夸張和信息冗余的文本,可采取省譯法,“達意”即可。精煉簡潔的食品說明書減輕了讀者閱讀負擔,其信息一目了然,有助于實現感召功能。例如:
(5)民間美食,豆干傳奇,源遠流長的五千年飲食文化,締造了傳奇,也傳承了經典。行走于古城老街,這里散發著誘人的香味,無一不訴說著祖傳的工藝與神秘的配方。精選民間美食傳奇,只為發揚光大。(“老爸”牌豆腐干)
原譯:Folk cuisine dried legend.Diet culture of 5,000 years tradition.Creating a legendary heritage classic.Walking the old streets of the ancient city exudes charm is in the air.No don’t tell the ancestral techniques and secret formula.Selection of folk legends of gastronomy,to carry forward only.
原譯試圖將原文本逐字逐句譯出,結果不但語言翻譯錯誤百出,且讀者讀得也累,信息功能、感召功能盡失。將“豆干傳奇”譯為“dried legend”(干傳奇),不知所云。翻譯時,應從譯文的文本功能和受眾出發,對于“五千多年的歷史”“締造了傳奇”“傳承了經典”等太過浮夸的短語,選擇刪去不譯。
總結原文信息后,概括出原文大意為“干豆腐是一道流行的民間美食,歷史悠久,通過傳統工藝和神秘配方制成,具有獨特風味”,再進行翻譯。這樣不但簡明扼要,能準確傳達原文信息,而且符合英語言表達習慣,勸說讀者進行消費。
試譯:Dried Tofu is a very popular Chinese folk cuisine and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By using traditional skills and recipes,this dried Tofu has a unique and good taste.(“老爸”牌豆腐干)
(三)改譯法
改譯是對原作有所改變,主要是內容或形式的改變。改譯的目的是為了切合特定的接受者。一般來說,內容的改變主要是為改動或刪除某些內容,代之更適合本土的或讀者喜聞樂見的內容(伍峰,2008)。食品說明書中此類翻譯方法也很常見,是縮小目標語與源語言之間文化差距的有效方式,可以將原文本的感召功能最大化地在譯本中體現出來。例如:
(6)始于20世紀40年代的費列羅,從最早意大利皮埃蒙特區的一家手工點心店開始,致力于打造高品質的巧克力,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今,它已成為舉世聞名的巧克力糖果生產商之一,為全球100多個國家隊巧克力愛好者提供其獨特口感的巧克力產品。憑借著對品質、新鮮度和獨特口感的不斷追求,費列羅以其新穎獨特的產品吸引著全世界的消費者。
Since the 1940’s,Ferrero has delighted consumers with premium,one of a kind,quality confections.What began as a local pasticceria in Italy’s Piemonte region is now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confectioners.Satisfying craving in over 100 countries worldwide.Thanks to a commitment to quality,freshness,and unique taste experiences,Ferrero continues to delight consumers the world over.
這是一份成功的雙語食品說明書案例。譯文準確地傳達了原文信息,但并未逐句按照原文語序翻譯,而是通過改變原文形式再用英語習慣的短句譯出。比如原文第一句“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費列羅……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是漢語長句,如果翻譯時為忠實于原文,需采用從句形式。而該譯文通過分割意群,改譯為幾個短句,符合目的語表達習慣,基本實現了與原文的功能對等。
五、結語
漢語食品說明書英譯起到提供信息和感召讀者進行購買的重要作用,是國際食品貿易的重要步驟,也是世界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媒介。從感召功能角度來看,目前國內市場的食品說明書英譯容易在語言、語用和文化翻譯方面犯錯。根據紐馬克的文本功能理論,食品說明書翻譯應該采用交際翻譯法,根據目標語讀者需求翻譯時,可采用補譯、省譯和改譯等技巧,達到譯文讀者的理解感受與原文讀者最相近的效果。對于市場上的食品說明書譯文,除了譯者要提升語言能力、采用合適翻譯策略以外,廠家和相關部門也應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提高對食品說明書翻譯的認識和重視。
(本文系寧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浙江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課題“中企外宣簡介雙語語料庫的編制及翻譯問題研究”[JDW1404]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牛新生.從感召功能看漢語公示語英譯——以寧波城市公示語為例[J].中國翻譯,2007,(2).
[2]Bühler,K.Sprachtheorie:Die Darstellungsfunktion der Sprache[M].Stuttgart:Gustav Fischer,1934/1965.
[3]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
[4]Jakobson.R.Closing Statement:Linguistics and Poetics[A].In T.Seboek(ed.)Style in Language[C].Cambridge:MA:MIT Press,1960:350-377.
[5]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一、相關背景
大數據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產物,人們對數據的要求日益提高,非數值型計算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常規數據庫已經滿足不了海量復雜數據的獲取、存儲及相關分析管理的要求,各行業更看重的是數據的整合和追蹤分析、海量存儲和可靠傳輸的能力。比如在最火的電子商務領域,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平臺,幫助跨境電商和個人在全球范圍內推銷產品和服務;整合搜索引擎鼻祖谷歌斥巨資研發云計算,為自己的核心業務互聯網搜索服務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本土電商阿里巴巴的云規模已進入全球前三,“雙十一”日破千億的銷售額,動輒每秒十幾萬筆的交易量都是大數據技術在支撐。大數據時代已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作為高精尖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應順應潮流,充分結合大數據的相關技術,對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跟蹤挖掘、分析和整合,進而形成相關方案并及時反饋。
當前,大數據技術已經深入社會的各個領域。人們逐漸依賴各種社交平臺(如QQ、微信),4G+、5G時代的帶寬提升,物聯網概念的提出,移動互聯網的構建及電子商務的火爆,這一切都包含急劇增長的海量數據,數據存儲單位早已從GB、TB上升到PB。與此同時,人們往往忽略教育領域在大數據產生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高校龐大的教學規模每天都在持續不斷地產生海量的各類數據,因此有必要在高校教育中引入大數據思想,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美國及我國高校大數據應用的情況
1.大數據引領的美國高校教育。大數據技術早已經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教育模式的改革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美國在這一方面走在前面。斯坦福大學的Sebastian Thrun教授于2011年創辦了在線教育平臺Udacity,在互聯網上講授人工智能課程,無心之舉卻在全球引起熱潮,影響190多個國家的學生。同樣是斯坦福大學的Andrew Ng教授也依托于互聯網自己的授課視頻,使全球各個層次的網民都享受到斯坦福大學在校生的同等待遇。在此基礎上,Ng教授和美國普林斯頓等名校建立同盟,成立了當今世界聞名的Coursera,提供系統的同盟內大學經典課程教學視頻。同樣在全球引起震撼的可汗學院也是如此,這是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創立的一家教育性非營利組織,為全球億萬網民提供了眾多寶貴的免費教育資源。在這一股潮流的影響下,哈佛和麻省理工等美國較保守的傳統名校也開始研發免費的互聯網教育平臺,上傳本校的品牌課程,并在網絡授課的過程中收集相關學習數據,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
在這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改革創新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高校對大數據的利用,美國高等教育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近年來,在IBM公司預測分析軟件的幫助下,美國很多高校在招生的時候,居然能夠預測新一屆學生成功完成學業的比率,而且事后驗證,這份名單的準確性超過90%,遠高于美國高校傳統的人工調查統計。令人稱奇的背后是大數據的應用,相關軟件會分析學生個體的以往成績、學習時間的分配、個人興趣愛好及家庭對個體的各方面投入,進而生成相關報告。用大數據預測學生學業成功與否只是美國高校大數據應用的一個方向,更多的大數據教育管理實踐正在美國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
2.國內部分高校掀起大數據應用探索的熱潮。計算機軟硬件的高速發展,為國內高校大數據應用和國際接軌提供支持和保障。清華、北大等諸多高校,都開始模仿國外的模式建立免費網絡授課平臺。很多省市和高校合作建設數字校園,開放教育資源共享平臺,使更多層次的群體享受名校的課程服務。
目前,校園大數據開展最好的應該是上海高校。復旦及上海財經等一批上海高校早在2012年就率先開展了對大數據的應用探索,雖然和國外高校相比有差距,但是為后續其他高校開展相關研發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中國科學院大學于2014開設我國首個“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在方向設置和課程安排方面為其他高校樹立一個標桿。清華大學與金電聯行于2016年11月正式成立金融大數據聯合研究中心,開展學科交叉研究,致力于大數據應用理論研究、大數據挖掘及產業應用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在全國范圍內部分高校逐步開設大數據相關專業,2016年11月,我校安徽理工大學成立數學與大數據學院,致力于大數據人才的培養。
3.當前研究方向。很多人把大數據時代視為“第三次工業革命”,作為人才儲備基地的高等教育領域,負有關鍵性的責任。各種教育資源平臺水平參差不齊,如何對其整合,使其健康發展是一項重要任務,同時,現在的網絡教學,錄制好的視頻已經成為主要的知識載體,但如何體現現實教學中的交互性是一個急需解決的課題。
千百年來,知識載體的變化,決定了知識本身的價值,同時造成了教師角色的轉變,由于大數據時代知識獲取的渠道更容易,教師已經不再是知識體系里的主導者,更多扮演的是知識的傳遞者或者是知識體系里的組織者。但在角色淡化的同時,大數據的整合分析功能可以幫助教師更科學地預測學習效果,把控學生的學習進程,從而根據及時反饋調整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改革創新。當前,云計算和大數據使教育資源的共享成為常態,素質教育和個性化教育漸漸演變成核心,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與時俱進,對大數據時代的自身定位及教學模式的改變都要有心理準備,才能更好地在新形勢下推動高校的改革創新。
三、高校教學改革中的大數據應用措施
1.教育大數據相關技術及處理平臺。大數據如今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最為成熟,很多電子商務平臺利用用戶的頁面瀏覽軌跡分析出其購物愛好。教育分析技術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學生就是電子商務平臺用戶,通過網絡在線平臺和移動終端軟件,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完備的數據采集分析,借助過程中反饋的中間報告及時調整學習進度和教學方式,甚至參照國外高校的做法延伸下去,對學生未來的需求進行分析。國內外的很多數庫技術都為相關平臺的搭建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比如國外的Hadoop和NoSQL數據庫技術及國內的超星公司SPOCs和混合學習模式
2.改革的具體措施。在現有技術下,我國高校可借助校內各種類型的教育平臺,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在校生和往屆畢業生的相關信息,然后與社交媒體的數據整合在一起,可以全方位地對高校教育進行評估和指導。
(1)指導學生選擇專業和課程。借鑒國外教育體系,從初高中就建立學生各種信息平臺,在進入高校之前,相關前期的個人數據經過高校專業信息平臺的大數據分析,和數據庫中存儲的歷史信息比較,通過類比高年級學生和往屆生的學習成績和效果,甚至是以往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及最新的市場需求,得出新生的專業及課程備選方案以供其參考。
(2)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成績雖然不是萬能,但可以作為一個重要參數。利用信息平臺定期關注學生成績,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個體和整體學習效果做出評估并分析相關參數,從而對后續學習提出具體參考意見,如果反饋后采取相關措施并沒有進步或者反而退步,就可以考慮是否調整課程和改變專業。
(3)學籍保留評估。國內現有的教育體系中,因為各種原因總是存在一些問題學生面臨退學,以往都是根據輔導員和教師等的意見評估,同時缺乏科學的具體措施予以幫助。在大數據的時代,可依據在校生各方面的表現確定參數,定期打出評估分數,同時遵循“不拋棄不放棄”的原則,結合上述兩項措施,盡量幫助學生提高評估分數,并對其提出具體的幫助建h。實在不行,依據評估體系對學籍是否保留做出判斷以供學校參考。
(4)教學有效性的評估。大數據不僅僅應用在“學”,還應該用在“教”上。教師的教學表現可以通過各種參數設定進行準確的評估,并依此進行更好的教、學雙向選擇。
3.大數據教育改革對高校各群體的影響。大數據應用對高校教育的相關群體來說都有不同的體驗,對學生來說,都能享受到“量身定做”的教育資源,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更便捷和井井有條,同時能夠體驗到前所未有的主人翁感覺;對家長來說,能通過嶄新的視角掌握全面、真實的學生信息,包括上課表現、成績情況、交流情況、師生互動等;對教師來說,利用所收集的每個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全面信息,可以及時獲取反饋,從而調整教學方式,同時可以利用大數據平臺提供的先進手段輕松處理教學和科研任務;對學校來說,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更好的管理學校的資產信息、師資信息、招生就業信息等,從而便于教育管理者利用大數據技術更便捷地組織教學科研和實施教育改革。
四、結語
大數據技術當前已經非常成熟,為高校素質教育和個性化教育提供便利,也推動著教育理念的變革,但同時伴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比如對大數據處理的相關專業人員不管是招募還是培訓都有一定難度;大數據收集分析有可能涉及個人隱私;基于學生以往的學業表現為其推薦課程,有可能導致教育資源的傾斜;收集數據的真實性能否保證等。總之,大數據研究畢竟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如何在整個教育體系內建立一個統一的標準,形成較科學的運作形式,還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高校勢必將成為大數據應用的前沿,我們不應該懼怕挑戰,而應該克服困難,堅定改革的信心,為國家培養出更多適應大數據形勢下的高素質信息人才。
參考文獻:
[1]羅軍鋒,徐菲.大數據時代的高校信息化框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3):11-13.
[2]朱建平,李秋雅.大數據對大學教學的影響[J].中國大學教學,2014(9):41-44.
[3]馮翔,余明華,馬曉玲,等.基于大數據技術的學習分析系統架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4(2):20-29.
[4]陳律.大數據背景下學習分析技術對教學模式的變革[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24):15-17.
[關鍵詞]
引導式教學;國際金融學;地方本科獨立院校
近年來,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方法備受關注,這對國際金融學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國際金融學是高等學校經管類本科主干課程之一,屬專業基礎課程,在整個學科內容體系上起著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地方應用型普通本科獨立院校非金融學專業的“國際金融學”課程教學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無法滿足我國與世界日益緊密的經濟聯系和金融交往對高校人才培養的客觀需要。
1國際金融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研究型重點大學金融學學科建設和發展日趨完善,在目標定位、人才培養方案、教材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面有較成熟的理論指導。而對于地方應用型普通本科獨立院校由于辦學時間短,經驗不足,非金融學專業國際金融學課程教學管理上,目前普遍存在課程內容體系設置不科學、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師資隊伍綜合素質不高等問題。
1.1課程內容體系設置不科學
1.1.1課程建設目標設置不明確。地方獨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重點突出“應用性”,其目的主要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綜合素質較高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既有別于以理論創新為己任的研究型大學,也不同于重在實踐動手技能培養的職業技術院校。地方獨立普通本科院校則應強調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性,根據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需求,找準定位,發揮優勢,特色立校。然而,目前國內有很多地方獨院應用型院校商科類專業開設的國際金融學課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沿用研究型重點本科院校金融學專業設置的模板,難免造成課程目標設置同質化,但是學生綜合素質和師資條件遠跟不上的囧境。沒有針對具體教學對象而設置的課程目標,無疑是不適用的。
1.1.2課程體系與內容建設有偏差。國際金融學課程在知識體系上的理論框架基本成熟,只不過以往重點院校長期偏重宏觀金融理論,但是對于地方應用型獨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專業而言,由于其專業目標并非專門培養金融人才。因此非金融學專業的國際金融學課程教學內容重心應該放在微觀金融方面,注重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個人、企業與金融機構在經濟活動中涉及金融實務問題的解決,如國際貿易中的融資和結算問題、外匯交易過程中匯率風險管理問題、現代金融創新和風險管控問題等。課程體系與內容建設上應該本著“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將理論與現實有機結合,使理論能夠更好的指導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更多注重實際問題的解決之道而不是理論本身的內部邏輯。
1.1.3教材質量參次不齊。當前國內三類較好的國際金融教材都不能完全滿足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非金融學專業的教學要求。第一類是復旦大學姜波克等編著的《國際金融學》,角度新穎,理論深刻,但側重于宏觀金融,是重點大學金融學專業的典范教材;第二類是人民大學陳雨露主編的《國際金融》,體系比較完整,偏重宏觀和理論分析;第三類是對外經貿大學劉舒年主編的《國際金融》,是針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來構建知識體系,偏重于國際貿易所需要的國際金融實務,但內容傳統,沒有反映當前國際金融的最新成果。前兩類教材偏重理論和宏觀金融,是專門面向重點研究型院校金融專業學生構建的知識理論體系,對于非金融學專業普通本科學生而言針對性不強,在適用性方面需要改進。第三類教材是基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學生培養目標而構建的知識體系,但是需要學生具備扎實的西方經濟學理論基礎和較高的數學水平,自然也不適合。鑒于此,地方應用型獨立普通本科院校非金融學專業的國際金融學教材需要吸收上述優秀教材的長處,結合本校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獨立建設。
1.2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
1.2.1教學過程以講授為主,缺乏實踐環節。我國高等教育長期以來強調教學的邏輯性、系統性和完整性,較注重教師的課堂講授。目前,國際金融學教學仍然是課堂講授為主,教師依據國際金融學教學大綱的要求講授每章節的主要內容,在講授中,組織學生交流和討論的環節偏少,在課堂上學生一般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很少進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鍛煉,因此,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缺乏主動性。這種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使學生經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更不能靈活學以致用,應用能力欠缺,教學效果不佳。
1.2.2課程成績考核方式單一,仍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國際金融學的課程成績一般是由平時考核成績和期末卷面考試成績組成,但是由于缺少實踐環節,因此平時考核成績基本停留在考勤和課堂紀律等客觀非學習效果因素方面。地方獨立本科院校由于辦學定位和發展方向的原因,使得對人文社科類專業投入嚴重不足,造成這些專業基本的實驗、實習條件不具備,像非金融專業的學生在《國際金融學》學習過程中基本上處于被動接受知識點的境地,一些實務性課程如《外匯市場業務》根本無法開設實踐環節,使學生對外匯業務中的外匯交易、外匯期貨和期權交易的業務流程僅停留在書面的介紹層面,缺乏實際操作,既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削弱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形成。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逐漸形成了“上課記筆記、下課背筆記、考試考筆記”的循環,導致學生普遍“高分低能”的現象。落后的教學方法和考核形式,極大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和創新能力,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相去甚遠。
1.3教師隊伍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國際金融學是一門涉及宏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甚至數學等多學科、多課程,其理論模型較多,而且具體業務實踐操作復雜,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目前縱觀國內高校教師,既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又具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和實際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甚為罕見,大多教師由學校學生變成教師,根本沒有經過社會實踐,教師可能在科研和相關專業的深度研究上很有造詣,但是實踐層面的經驗幾乎是空白。尤其地方獨立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更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勝過專業學術造詣。以上分析表明,現在采取的一般教學方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影響到了教學效果,因此有必要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將“引導式”教學法引入傳統的教學課堂,通過設計適合非金融專業國際金融學課程的“引導式”教學方法,從而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使學生能在模擬的實踐教學環節中更好地掌握國際金融學專業知識。
2國際金融學引導式教學目標及方法
引導式教學方法發源于美國,經過不斷的改革和優化逐漸形成的一套適合人文社科類學生使用的教學方法。其教學的基本過程是:首先,課前由任課教師根據教學任務,整理好預習資料,并通過網絡或其他媒介發放給學生,以便學生事先對教學內容有所了解;然后,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如設問、案例或熱點新聞等各種引導方式,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引導式教學方法本質在于正確處理“教與學”的辯證與互動關系,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突出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主要負責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實現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
2.1目標定位
地方獨立本科院校以“應用型”為主導的人才培養目標,尤其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定位在高級實用性人才上,因此國際金融學對地方獨立院校非金融專業而言可以建設成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其教學目標更應突出理論的實踐性。國外著名大學金融學科發展主要有兩條路線:一種是“經濟學院模式”,重點關注理論和宏觀問題;另一種是“商學院模式”,則重點關注金融市場上各類金融活動,即關注實踐和微觀問題,把金融學與公司管理相結合,使其成為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地方獨立普通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很顯然,應該采用“商學院模式”。著重提高學生的國際金融實踐素質,通過實踐教學和靈活采取各種引導式教學方法,使學生能靈活使用各種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進行投資,同時能夠有目的且高效地學習國際金融學相關知識,增添課堂活躍氛圍,注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另外,還需配合改革課程考核方法,不再以一張試卷來定成績,更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問題、表達觀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2.2教學方法
2.2.1“案例引導式”教學方法。首先,課前由教師提出相關案例引導學生思考,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課前充分認真準備材料,結合所講知識點甄選合適的案例,并設置主要的思考問題;其次,講解分析案例時,注意拋磚引玉,層層設問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引出重要知識點,請學生思考、討論和小結;最后,教師進行進一步總結和提煉。如講“外匯交易——套匯交易”時,可采用經典的“小牧童國際間蹭啤酒”案例,引導出套匯交易的原理和策略,使學生對原本粗像空洞的套匯原理有了很直觀形象的理解。后續的匯率決定理論和國際收支理論同樣也可以采用案例引導式教學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2.2“興趣引導式”教學方法。根據課程各章節不同的內容,設計有趣的選題。比如在學習了重點章節“國際收支”之后,對后續的“中國的國際收支”問題,教師設計“比較分析歷年中國國際收支變化”具體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方向和思路,提供學生查找資料方法和渠道,讓學生自行查閱整理資料,提煉觀點,分小組討論,最終完成課程小論文;對學生廣泛關心和感興趣的內容,比如講完了“匯率制度的選擇”內容之后,對后續“人民幣匯率制度”和“香港聯系匯率制”比較簡單的章節,可以安排學生自學為主,小組分工合作完成PPT,課堂上派代表講解,其他組同學對有疑問的地方進行提問,該組所有成員負責解答。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補充,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發揮他們的成就感,既鍛煉了學生資料整理分析能力,又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常識性知識的能力。
2.2.3“熱點新聞引導式”教學方法。國際金融學的內容與國內外經濟金融發展趨勢密切聯系,許多國際熱點財經類新聞都可以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因此教師要密切跟蹤國際財經最新新聞信息,并把這些焦點新聞信息入到各個章節的引導教學中。比如,在講述第五章“國際儲備”時,教師可選擇當年或當季最新的有關我國國際儲備的各類新聞,讓學生了解國際儲備的概況和熟悉國際儲備的管理;在講述“國際金融市場”時,教師選擇國際金融市場的新聞,比如及時關注中國最大財經類網站——和訊網的“24小時全球金融市場”新聞,讓學生們結合最新的熱點新聞,對國際金融市場變化有所了解,并進行簡單的判斷,使他們對國際金融市場的了解更深入一些。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及時關注最新的財經網絡新聞,并結合國際金融學章節內容,總結和歸納各類有用的新聞信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具體知識內容。
2.2.4“視頻引導式”教學方法。有關國際金融知識的各類視頻很多,既有生動有趣的紀錄片,比如央視最新推薦的“G20風云”十集專題系列記錄片,經典的“貨幣”、“華爾街”和“金磚之國”等,又有很多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有關金融投資的免費學術網絡公開課,另外如“鳳凰財經日報”和“中國深度財經”等各類財經節目,都是很好的國際金融學課堂內外視頻資源。在國際金融課堂上,根據各章節內容有針對性地播放一些短視頻。比如在講授“國際金融機構”等章節時,選擇課堂上給學生播放有關IMF和金融次貸危機等一些時間較短的視頻。如果視頻較長,可推薦學生課后自行觀看。課堂上再組織學生們交流討論,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學習到更多的國際金融學知識。“視頻引導式”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對國際金融學基本知識有全面了解,更對枯燥的“歐洲貨幣一體化”等知識有了深刻的理解,這樣生動有趣的視頻引導能對基本的介紹性質的知識點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其效果遠勝于教師的課堂講授。
3國際金融學引導式教學方案及實施
3.1教學方案內容
根據地方獨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和非金融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國際金融學》共計48學時,3學分。主要圍繞“外匯與匯率”和“國際收支”兩個核心知識點展開,將教學內容分成兩部分。“外匯與匯率”部分包括前三章內容,主要側重微觀金融實務,這部分24學時,包括16節講授,4節課討論,2節習題和2節課案例分析;“國際收支”部分包括后五章內容,側重于宏觀金融理論,這部分也是24學時,包括14節講授,8節課討論,2節課案例。采用引導式教學方案課堂講授共計30學時,此設計大幅下調了課堂講授的比重,提高了討論和案例分析的比重,由原來的8學時增加到現在的18學時,強調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3.2國際金融學引導式教學方案的實施
3.2.1優化和創新課程內容體系。地方獨立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與“商學院模式”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國際金融學》課程內容體系應按照“實用、夠用”原則,重點強調以“應用性”為主的微觀金融部分,而以“理論性”為主的宏觀金融部分應該從簡。結合我國國際金融產品和業務發展的需要,及時更新課程內容,介紹最新的國際金融市場新產品和新業務。同時根據非金融學不同專業發展的需要,如國貿專業將朝著國際電商(或跨境電商)發展的趨勢,加強國際金融學中與“外匯和匯率”以及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操作訓練。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完善課程體系,整合課程內容,避免專業課程內容不必要的重復。
3.2.2完善教學方法與手段。國際金融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其理論抽象、模型眾多,實務操作程序復雜,需要良好的經濟學和數學基礎。因此,一些專業基礎學科知識較薄弱的學生容易對“國際金融學”課程產生畏難心理,提不起學習興趣,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需要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有針對性的減少理論模型推導等強調內在邏輯關系知識點的訓練,增加對理論模型公式應用的練習,提升學生對知識點運用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從而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為此,可考慮綜合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和手段。一是案例啟發引導式教學。國際金融學課程實踐性強的性質決定了適合采用案例啟發式教學。即教師事先收集整理好經典案例,并結合現實中的熱點與難點設置疑問,課堂上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分析與討論,啟發學生對相關金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點解釋案例中的現象和分析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興趣與成就感。課堂上教師的講解不一定拘泥于教材的章節順序,而是以重點或難點知識點為中心,帶動其他知識點的學習。如匯率決定理論章節里,可按最重要的購買力平價和利率平價兩大主要理論為中心,教師主要講解該兩個理論的模型推導和應用范圍,重點結合教材中的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如何運用該理論分析解決案例中設置的問題,真正達到學以致用。二是熱點新聞討論互動式教學。國際金融學課程內容與現實中國內外金融經濟形勢密切相關,許多熱點國內外財經新聞信息都可以成為課堂上討論互動的新鮮素材。只要教師密切關注國際金融新聞資訊,認真甄選與整合最新的國內外金融新聞素材,將其融入到各個章節的引導教學中。對熱點新聞互動式討論教學主要是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設疑、學生求解、學生發疑、教師釋疑”這種師生之間交互“設疑、釋疑”的方法進行教學,效果比較好。比如,在講述第一章“國際收支”時,教師可以選擇中國與美國、或中國與金磚國家等重要貿易伙伴國家之間國際收支狀況的數據與新聞,結合重難點知識點設置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總結,讓學生們討論和比較分析各國國際收支情況;每天有關國內外金融的資訊不勝枚舉,教師需要有良好的素材儲備習慣,有意識的關注國內外金融新聞最新動態,并結合教學內容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在分析討論互動中學會總結和提煉,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加強模擬實驗教學和實習基地建設。國際金融學課程微觀部分內容涉及到的有關金融衍生產品創新快,具體業務操作性強,因此需要相應的加強模擬軟件操作實踐和實驗室建設,提高軟件與實際業務之間的擬和程度,提升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由于金融教學實時模擬軟件價格昂貴,作為一般地方獨立普通院校資金投入有限和網絡免費版使用權限受制等諸多實際困難,因此可采用區域內地方院校聯合購買、共同使用的方法,有助于解決這一現實難題。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也可提高國際金融教學水平和效果。因此需要通過拓展多種渠道加強與外貿企業、銀行、證券、保險等以及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建立長期穩定、密切協作的實習基地,增進師生接觸實踐、密切聯系實際的機會,提升國際金融實踐教學效果。
3.2.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人才,教師的作用至關重要,教師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水平。作為地方獨立普通本科院校,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師綜合素質。首先,為增強知識和業務能力而進行繼續教育,選派優秀教師到兄弟院校交流和參加企業單位在崗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理論水平與實踐操作能力相結合,培養既善講課又懂實際操作的“雙師型”教師;其次,在教學隊伍中建立起知識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年齡結構較為合理的教學梯隊,確保該課程教師隊伍長期持續、穩定;最后,通過與企業單位建立緊密協作關系,聘用具有豐富實踐經驗或具有一定理論水平的實際工作人員不定期來校授課,并通過其傳幫帶,建立起一只具有較高實際操作技能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4結論
引導式教學方法通過多年在國內外高校課堂上的應用實踐,證明其是一種優于傳統教學的方法,值得研究和推廣應用。教師通過采用各種引導方式,如案例、興趣、新聞和視頻等引導方式,結合知識點有針對性的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組織學生討論,提高學生課堂的主動性、趣味性,加強對課堂內容的理解以及實踐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將引導式教學方法應用于國際金融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們根據不同章節內容設計各種不同的引導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在興趣吸引的帶動下,組織討論案例和熱點新聞、同時借助慕課網絡平臺拓寬分析問題的視野和角度,借助視頻引導加強對常識性知識點的學習,通過思考和討論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分析和解決金融“貿易”經濟問題的綜合素質。
作者:郭若藝 單位: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邵澤斌.重啟教育改革議程的合理性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5(33):31-37.
[2]林樂芬,孫蔚.金融學教學方式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影響[J].閩江學刊,2015.6(3):103-107.
[3]羅丹婷,張婷,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國際金融學課程的引導式教學改革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4(11):82-83.
1. 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2008年以雷曼兄弟倒閉引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波及和影響深刻,金融危機的影響深度和廣度的不斷延伸,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目前世界經濟仍然還處于恢復調整期;隨著2009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之后,以美國為首的歐美發達國家紛紛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尤其制造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制造業對于帶動就業、提高國民收入、增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世界各國都在不約而同地加大研發投入,鞏固和完善創新體系,不遺余力地發展和振興本國制造業,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如日本、法國、丹麥、芬蘭、韓國、瑞士、英國等國家都設立了專門促進產業科技創新的國家機構。
2. 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到來。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到來,涌現出一批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主要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3D打印等為代表的新科技和新產品。隨著信息技術風起云涌,互聯網嵌入各行業領域,制造業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加深。2014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工業4.0”概念備受關注,隨著一大批新科技產品和技術的涌現,即預示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在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傳統產業在生產技術、管理技術以及要素使用效率方面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新技術逐漸融入傳統產業過程,使得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發生變化。
3. 發達國家制造業振興戰略。發達國家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而制造業是支撐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各國紛紛謀劃制造業發展戰略,積極制定和實施制造業振興計劃。德國的《工業4.0戰略》、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日本的《新機器人戰略》,都旨在以國家戰略層面推動制造業的發展。世界各國的再工業化戰略,引起了世界制造業格局的重新調整,部分跨國公司紛紛回遷本國,引起了一批世界知名跨國企業回流發達國家,如美國的通用企業、蘋果手機、耐克等將生產線回遷美國。由此,新興經濟體的制造業將首當其沖,為了應對這一挑戰,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也積極應對,如2015年中國制定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此舉為了實現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全面提升中國的制造業水平和質量。
二、 工業4.0發展的總體態勢
1. 工業發展階段的歷史演進。人類的發展歷史總是伴隨著產業革命的演進,梳理工業革命歷,把握每次工業革命的特征、標志性技術和產品對于我們更好地研究和判斷工業4.0的進程和演進意義重大,根據產業發展的演進歷史,截止目前為止,我們可以將世界工業化的階段演進劃分為:工業1.0、工業2.0、工業3.0和工業4.0,共四個階段。
工業4.0重點強調的是制造業領域的革命與創新,清晰地把握工業4.0的發展脈絡,便于我們認識工業發展的前世今生。按照技術、產品的演進路徑和發展規律進行梳理,我們可以人類的工業發展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以機械化為核心的工業1.0時代,以自動化為核心的工業2.0時代,以信息化為核心的工業3.0時代,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工業4.0時代,工業發展的每一個時代都伴隨著技術的革新和產品的創新,每個時代的演進都對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全新的面貌。
(1)工業1.0時代。這一時期發生于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重大的技術突破是利用水力和蒸汽機實現機械化生產,機械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人類邁入了工業化時代。標志性的關鍵技術是:蒸汽機和電報的發明,煤炭等能源大量?_發和使用。
(2)工業2.0時代。這一時期發生于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初,重大的技術突破是電氣,人類邁入了電氣化的大規模生產。標志性的關鍵技術是:內燃機車、電視、電話的普遍應用。
(3)工業3.0時代。這一時期始于20世紀70年代并一直延續到現在,重大技術突破是電子信息技術,人類開啟了自動化階段,部分人工活動被機器操作所取代。標志性的關鍵技術是: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生物工程。
(4)工業4.0時代。工業4.0概念最早起源于德國,這次工業革命將呈現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三大特點,傳統行業界限將消失,傳統的生產模式與價值鏈模式也將發生顛覆性變革,虛擬與實體的活動將逐步融合。
2. 工業4.0的內涵及特征。生產高度數字化、網絡化、機器自組織是工業4.0的主要特征。根據德國工業4.0戰略對這一概念的界定,工業4.0主要是指通過信息通訊技術和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網絡系統(CPS)的結合,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控制模式轉變,建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生產服務模式。
3. 工業4.0引起的變革。工業4.0是一次全新的產業革命,由于受到新技術、新產品的影響,工業4.0時代的生產方式、經濟范式和消費需求方面都發生了重要變革。具體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1)生產方式的變革。工業4.0時代,導致生產方式由集中化生產向分散生產過渡。傳統的生產方式是以規模化、集中型生產為主要方式,產品在工廠內統一生產、組裝,然后分銷,規模化生產能夠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這是傳統經典經濟學理論中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最好詮釋。傳統的制造業屬于集中生產,全球、全國分銷的模式,其中涉及眾多產品和原料的來回運輸,導致運輸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在運輸過程中容易產生高排放的二氧化碳,從環境、資源運用角度來看是不經濟的。隨著工業4.0時代到來,新技術涌現,可以實現定制化、互聯化,就會轉為分散生產,就地分銷,可以進行有效率地配置生產,無需運輸、庫存,不僅提高社會資源配置和企業資金周轉率,而且大大提高經濟效益。因此,工業4.0是新的生?a方式,集中生產轉變為分散生產成為可能,更為重要的是,3D打印技術的出現,使得個性化、小眾化的分散制造成為現實。
(2)經濟范式的變革。傳統的新古典經濟學強調規模經濟、范圍經濟,通過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實現規模化生產,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但是,工業4.0時代將打破這種經濟范式,滿足小眾化、個性化的私人定制化生產將逐漸成為主流,尤其是支持用戶的個人定制模式將逐漸成為重要內容。經濟范式的變革將改變商業模式、企業生態價值鏈,推動企業生態價值鏈的重塑。
(3)消費需求的變革。人類未來需求有三大變化:第一,個性化需求傾向明顯。傳統的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將收到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沖擊。第二,體現在集成化。產品的集成化需求更加旺盛,隨著時間成本上升,人們普遍希望需要的東西一次性得到滿足;第三,消費便利化。隨著互聯網技術普遍應用,消費者的分散化的需求得到滿足。現代工業發展歷史本身就是不斷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過程,技術是為人類服務的,這也符合人類本性和社會本質。
4. 工業4.0對產業的作用機制。
(1)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
①制造業的智能化。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是工業4.0的兩大主題。智能工廠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分散工廠之間數據交換與共享。智能生產側重于生產的自動化,通過人機互動、智能管理的推廣與應用,提高生產效率。當前浙江省積極推廣與實施“機器換人”戰略正是順應了自動化的發展趨勢,也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保障。
②制造業的網絡化。傳統制造業企業相互間隔離,盡管處于同一價值鏈上也相對獨立,工業4.0將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不同企業在同一價值鏈上的橫向集成,實現資源共享,互通共融。制造業的網絡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不同企業在價值鏈的橫向集成;二是制造系統網絡化的縱向集成及企業生產過程中的端對端集成。
③制造業的多樣化。隨著智能化技術推廣與應用,制造業的個性化與多樣化越來越普及。一是體現在制造業技術和流程的多樣化方面;二是體現在產品的多樣化上,智能產品越來越普及。三是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個性化與小眾化的產品需求愈加旺盛,個性化、私人定制產品更加暢銷。
④制造業的分散化。以為3D打印技術為代表的先進科技,能夠實現產品的分散化與個性化定制,正式由于個性化需求與分散化生產,客戶將能夠參與產品生產過程,滿足定制化要求,未來小規模生產和專業化生產將成為制造業企業發展的新出路。
⑤制造業的信息化。互聯網技術嵌入生產的各個領域,大大提升了制造業的信息化水平。制造業企業借助信息技術提高了產品的功能,實現了價值增值,提升了競爭能力。
(2)催生出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工業4.0是一次新的科技革命,它為新產業和新業態的出現提供了技術基礎。當前互聯網技術在服務業領域的應用具有較高普及度,應用范圍廣泛。文化、教育、會展、咨詢、廣告、餐飲、娛樂等服務企業應用電子商務案例層出不窮,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互聯網金融方面的P2P網貸、眾籌、余額寶等模式;住宿餐飲行業的團購網、大眾點評網;貿易領域的跨境電商、網絡微商等新的營商模式;便捷的無現金網絡支付業務,如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等;互聯網交通領域的優步打車、快滴快車、神舟快車等等。近些年涌現出的“互聯網+服務業”的新模式和新業態,一方面對傳統業態形成了很大沖擊,逼迫傳統企業進行改造升級;另一方面豐富了業態模式,并且極大地便利了大眾的生活,滿足了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從福利經濟學視角看是帕累托改進,提高了社會整體福利水平。
三、 工業4.0引發的企業變革
1. 以用戶為中心的價值創造。工業4.0改變了大規模生產模式,用戶就是設計師,用戶定制化、個性化的生產模式盛行。一方面智能制造為用戶定制化的生產提供了條件,新科技革命為定制化提供了技術條件;二是定制化的需求日益旺盛,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層次提高,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與日俱增。三是企業為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產品差異化的程度不斷提高。
2. 扁平化的企業組織架構。工業4.0時代,用戶與企業之間關系零距離,它要求企業能夠快速響應客戶需求,然而,傳統的金字塔形組織架構由于層級較多,對外部環境反映遲緩,決策效率不高,無法滿足信息時代新型的客戶關系,因此,如何構架適應工業4.0的新型組織結構成為工業企業內部建設的重點,扁平化的組織架構將有利于企業快速響應外部需求。
3. 企業競爭模式的變革。傳統機械化、大規模工廠式的封閉式生產模式,目標是以規模經濟實現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為特征的工業4.0時代,企業生產模式發生了變革,企業需要快速響應外部環境,必須要實施開放性戰略,改變單一封閉的生產模式,積極利用生態價值鏈,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4. 引起企業價值鏈重塑。所謂的價值鏈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所包括的設計、生產、營銷、交貨等過程及輔助過程。在信息化與數字化時代,數據、信息逐漸成為企業新的核心資源,傳統的勞動力、生產技術、管理水平等資源逐漸成為次一級的要素。與此同時,工業4.0時代工業領域高度網絡化,使得商業生態發生變化,生態型企業由此應運而生。因此,企業必須要突破傳統經營思維,以網絡化生產模式為手段,重組企業價值鏈。
四、 工業4.0時代企業的應對策略
經濟新常態下,由于受世界經濟整體低迷的直接影響,企業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困境,諸如:高成本、低利潤、同質化競爭、等問題。在工業4.0背景下,企業要想在未來長期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實施以下幾個方面舉措,以應對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1. 實施機器人替代戰略。我國人口進入劉易斯拐點,面臨勞動力短缺和勞動力素質低下的雙重沖擊,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上升,加上工業4.0對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市場靈敏度的要求更高,因此,只有實施智能機器人戰略,運用機器替代人工,提高人工智能水平才能?[脫雙重困境。為了應對老齡化、振興制造業,日本正在實施機器人戰略,值得我國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