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經濟原理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2 09:54:0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活中的經濟原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活中的經濟原理

篇(1)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加之這些年“課程資源意識”逐步被喚醒,思想政治課課程資源在這個非常時期,也自然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內涵。作為高中政治新課程主體模塊的第一個組成部分,《經濟生活》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漸漸開始成為高中政治教育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從現狀看,對于《經濟生活》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卻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不管是學校還是學生甚至是政治教師對于本學科都存在輕視,因而對其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的積極性不高。有些雖然有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意識,但由于對于課程資源的認識不夠準確,對其開發和利用的方法有欠科學,繼而導致預期效果與實際效果之間存在巨大偏差。

一、主要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思政政治課程屬于高中階段的九門主科之一,但是由于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長期以來處于邊緣位置,不受重視。尤其是文理分科后,輕視程度更加明顯。毋庸諱言,大部分學校將升學率視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重理輕文是不合理但實實在在存在的現象。因此,無論是課程安排,還是任課老師激勵機制,思政政治課程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學生視思想政治課為可有可無的科目,課堂上開小差的現象屢見不鮮。大部分學生只是有在考試之前才把思想政治教材拿出來翻翻,“臨時抱佛腳”。有些學生認為自己反正是讀理科的,更是不把思想政治課放在眼里,臨考前連“佛腳”都懶得抱。學校忽視,學生輕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勢必會導致任課老師教研熱情、教學激情衰退,懷疑者、抱怨者、籌劃換崗轉行者均有之。作為課程資源的主要開發者和利用者,教師的消極態度帶來了嚴重負面效應甚至惡性循環。

(二)認識不到位

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和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與教學的直接因素來源。很多《經濟生活》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者,在開發利用課程資源之前,沒能真正理解課程資源的范疇,所以在開發與利用上自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導致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廣度和深度都存在問題。不管是學校還是教師,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普遍地存在這樣一種錯誤的意識,即認為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和教學工作是兩碼事,聯系不大,教學工作顯得更為重要。正是受到這種錯誤認識的影響,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和教學工作被人為地割裂開來,甚至還有人把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視作“不務正業”,認為它會影響正常的教學工作。這些認識的偏差,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經濟生活》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意識的淡薄,進而表現出效果的不盡如人意。

(三)方法欠科學

從現狀來看,《經濟生活》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大多是一個單線流程,沒能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其原因有三。一是沒能有效把握時機。部分教師具有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卻鮮有實際行動,究其原因,主要是錯過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時機。譬如,備課過程是《經濟生活》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過程。遺憾的是,據調查,75%的思想政治課程教師沒有想到或沒有去做――在課本、在課堂活動等教學設計中去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二是開發與利用各行其是。實際教學中“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與“日常教學實踐”被人為割裂:《經濟生活》課程資源雖然被開發出來了,但沒有運用到教學實踐活動中,沒了用武之地,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為應付教育主管部門的各種檢查,教師撰寫的《經濟生活》教學研究論文、總結舉目皆是,但是若是去考察研究者的教學實踐,就會尷尬地發現,不少人所寫與所教幾乎沒有什么聯系,甚至出現背道而馳的情況。三是教學評價機制缺位。不能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情況進行及時的評估和反饋,就不能真正了解到該課程資源的好壞。因此,建立完善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評價體系是當務之急。

二、對策

(一)教科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新課程改革提倡將過去的“教教材”變為“用教材教”。開發與利用教科書課程資源,首先是通讀教材,熟悉內容,把握教材內部邏輯結構。《經濟生活》的《生活與消費》、《生產、勞動與經營》、《收入與分配》、《面對市場經濟》四個單元的內容,是以馬克思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邏輯線索向學生講解經濟生活常識,即從經濟現象講起,從學生常見的商品到貨幣、價格和價值、消費和消費觀,然后從消費追溯到生產,引出經濟制度,講到勞動和經營、勞動者和企業,再講收入和分配,包括個人收入和分配、國家收入的分配,再到稅收和依法納稅,最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的對外開放。

在整體對各個單元內容進行分析,把握主要邏輯框架和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反復地閱讀和仔細地分析,整理出每一單元的邏輯框架、主要內容及其相互聯系(具體到每一課、每一框題甚至是每一目),了解它的邏輯脈絡、重難點,以及在全書當中的地位。《生活與消費》作為全書的第一單元,從消費切入經濟生活和經濟領域,主要回答了“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為誰生產”的問題,其邏輯脈絡是:消費的兩個基本條件影響消費水平與結構的因素支配消費行為的心理正確的消費觀正確的金錢觀。《生產、勞動與經營》主要回答了“如何生產”這一核心問題。《收入與分配》重在解決“為誰生產”的問題。《面對市場經濟》主要闡述的是“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為誰生產”這些經濟活動的背景和舞臺。接下來就是要對教材的具體內容進行研究,深入挖掘教材內部的課程資源,并對其進行開發與利用。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上的背景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圖片資料等。

(二)電子媒介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教材的重組與整合使之為己所用,是每一位優秀教師的基本功。我們在重視教材教的同時,應該跳出教材,充分開發與利用好其他課程資源。信息時代,電子媒介課程資源突破了傳統課程資源的狹隘性,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傳統課程資源時空的局限。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迅速興起、蓬勃發展,其應用已遍及國民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教學領域,多媒體技術也產生積極的效應,為教學工作提供了一個新的理想的環境和手段。其強大的模擬功能,更是為我們提供了實踐或實驗的模擬情境和操作平臺。借助圖、文、聲并茂的多媒體課程資源,能夠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課堂內有限的時間,擴充教學容量。并且,可以多角度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和情緒,激發學習興趣,一些相對抽象的內容理解起來也會更加輕松和簡單。網絡于教師而言,是個搜集教學素材的寶庫,也是交流的平臺。教師可以在網絡上分享一些心得體會、意見建議。對于學生來說,它可以使學生以獨特的方式進行學習,自主地選擇時間、地點獲得相關學習資料。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電子媒介課程資源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它的開發與利用一定要有的放矢,不能“喧賓奪主”。

(三)特色素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不同地方、不同學校、不同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基于此,我們不妨試著開發和利用一些獨具特色的課程資源,將之運用到教學實踐。例如,在講述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這個知識點的時候,除了運用教材上面的素材,還可以利用一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本地素材。我在這個內容的教學中,選用湖南湘鄉的一個本土案例――湘鄉蜂窩煤市場的價格和生產規模的變動情況。擺出統計數據,讓學生去分析蜂窩煤價格與生產規模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科的吸引力,而且實實在在地輔助了學生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了預期效果。再如,在講消費心理的時候,可以讓同學們分析本地所流行的主導消費心理。以湘鄉為例,只要稍稍留意,我們就會發現,湘鄉作為一個縣級市,其經濟發展水平并不是很高,但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是它的高消費水平。我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評價這一消費行為背后的消費心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需要平時細心地觀察和有意識地積累。當然,平時的所見所聞只是未經加工的原始素材,要想將其準確、有效地運用到教學實踐,需要教師進一步地開發和加工。

(四)學生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學生作為課程資源之一,在課程開發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3]在教學中,應當多讓學生自己談體會、談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例如,“正確對待金錢”這一內容,雖然沒有列入教材的正文,但是它是一個很好的探究活動的主題。教師應給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搜集資料,再利用一至兩課時,組織學生策劃、主持探究活動,使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人生觀。在實踐中,我體會到,一是抽象、深奧的內容,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效果更為理想。有學生向我反映,他們對《收入與分配》這個單元的內容難以理解。我認為,僅僅是教師在課堂進行講解,可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于是,我就組織學生編排了一個情景短劇――二十年后再相聚。在短劇開始之前,我設計了幾個與“收入與分配”相關的問題,然后,四位學生圍繞著各自“職業”和“收入”進行幽默風趣的表演,寓學于樂,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了進一步激發,為進一步了解“收入與分配”相關知識做好了鋪墊。二是與學生日常生活距離越遠的內容,越是需要開發和利用學生這一課程資源。如在學習經濟全球化這個內容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學生來一個互動小活動――看誰更識洋貨,即讓學生來講述他們了解的外國產品有哪些。通常情況下,學生會爭先恐后地回答。在熱烈的討論導入新課,學生會深切感受到,經濟全球化在身邊,潛移默化地影響、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在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影響”這一問題時,可以提前分小組布置任務,讓學生先搜集資料。課堂上分小組闡述觀點,然后進行討論。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同時,政治敏銳性也會得到鍛煉和提升。

(五)教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教師決定課程資源的鑒別、開發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的識別范圍、開發與利用的程度及發揮效益的水平。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4]開發和利用教師這一課程資源,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與時俱進,樹立現代教育理念。由于思維定勢,目前很多一線教師,特別是一些教齡較長的教師,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都沒有做到將知識傳授為重點轉變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較少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二是發揮特長,凝聚教師集體合力。集體備課是一個很好的凝聚集體智慧的平臺。各位教師在發揮優勢,挖掘潛能的同時,可以學習他人教學經驗,分享教學成果,取長補短,精益求精,彰顯群體合力。我校政治組通過集體備課、討論和總結,最終形成一份案。在集體教案的指導下,教師再根據自身及學生的實際,采取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案。實踐結果表明,這種團隊合作要比單兵作戰的效果好得多。

三、結語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是實施新的課程標準的支撐系統。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高中《經濟生活》課程資源本身具有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獨特性,它決定了我們在對其進行開發和利用的時候,一定要力求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并且逐步引向深入。要重視建立課程資源的良性運行機制,保證課程資源建設從學校發展規劃的宏觀層面到課堂教學的微觀層面都能夠得到很好的落實。[5]總之,積極開發和利用《經濟生活》教科書、電子媒介、特色素材、學生和教師等課程資源,既是順應當前新課程改革潮流和趨勢的體現,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以及完善高中思想政治學科建設內在要求,更是提升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吳剛平.中小學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若干問題探討[J].全球教育展望,2009,(3):19.

[2]吳廷熙.教育資源建設之思考[J].教學與管理,1999,(12):3.

篇(2)

出版社: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當我終于發現廁所原來是很多人獲取知識的主要窩點,地鐵原來是很多人了解世事百態的重要場所,跑步原來是很多人妙思泉涌的絕佳時機時,我便開始試著去尋找更多這樣的時機與場所――適合思考。

你習慣在哪里思考?這是個需要仔細考量的問題。首先,你需要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以便可以集中精力認真地胡思亂想;其次,你需要一個便于記錄的場所,因為那些極其細微且天馬行空的想法通常稍縱即逝,捕獲他們的最佳工具便是紙和筆;最后,你還需要一個足夠復雜的環境,因為靈感通常來源于人與人之間超乎個人想象之外的差異。如此看來,飛機上倒真是個適合思考的絕佳環境――因關掉手機而被迫切斷與外界的聯系、舒適的座椅以及面前尚算寬敞的小桌、飛機上千姿百態的乘客,幾乎符合了上述幾乎所有的要求。正如作者吳健雄在書的序言中所寫的那樣,飛機是一個移動而獨立的空間,一個可以讓他遠離世故的安靜場所,在其中可以產生一些感性加理性的思考。

《云端經濟學》正是這樣一本孕育自8000米高的飛機艙中的經濟學隨筆。作者從行業大佬對頭等艙和經濟艙的不同選擇談起――為什么麥肯錫只坐頭等艙,而比爾?蓋茨卻對頭等艙不屑一顧;從經濟學的角度深入剖析了這些發生在普通人身邊的普遍現象――三流企業比價格與實惠,二流企業比技術與模式,一流企業比感覺與認知;為讀者展示出一副日常生活的經濟全景圖――從大佬們對飛機艙的選擇可以看出他們在行業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營銷理念。

當手機被迫調整到飛行模式,飛機呼嘯著加速沖上云霄,除了這個狹小且不能隨意走動的空間以及你身邊的乘客,你便與外界徹底斷了聯系。這是真正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你不得不打消一切與遙遠的人群、事物產生關系的想法,專心地定下神來,回歸到最原始的生活狀態――要么一個人精彩、要么與身邊的唯一一個或兩個人進行交流。而似乎大部分飛行者,尤其是空中飛人們更傾向于前者。

你曾在飛機上思考過什么?你有沒有想過選擇飛機出行的人們與選擇其他方式出行的人們在手機品牌的偏愛上有什么不同?頭等艙的旅客與經濟艙的旅客在飛行時間的利用上有什么區別?究竟是這些對時間利用上的區別造成了“飛人”們乘坐頭等艙與經濟艙的區別,還是因為坐了不同的機艙所以在對飛行時間的利用上有了或大或小的區別?

如若照此仔細分析開來,《云端經濟學》與其說是從日常生活出發,為讀者細致地展示了那些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哲學,倒不如說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了一種全新的經濟學思維方式:將高高在上的經濟學拉至人人觸手可及的地表,讓更多非經濟學專業人群去認識它、熟悉它甚至將它帶入自己普通的生活中。讀者順著作者所提供的放射性思維方式,推及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真正體會到,學會一種經濟學的思維方式,遠比學會一個經濟學原理更為實用。

而事實上,本書在給人展示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的同時,亦給讀者展示了一種作者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沒有無聊,如果你覺得無聊,那是因為你沒有試著去挖掘其背后深層次的東西,譬如作者在書中所展示的長途飛行這樣漫長且枯燥的事情。當讀者再次感嘆時間去了哪里,或者說好的趣味性去了哪里時,不妨試著像作者那樣:仔細地審視一下四周,以評論和分析的角度去思索看到的人或事件背后更深一層的含義。除了經濟學理論,本書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告訴了讀者:這個世界上本沒有無聊的人或事,如果你覺得它們太過枯燥,那是因為你沒有換個方式去看待它們。

《云端經濟學》是一本很好的大眾經濟學讀物。它將枯燥、嚴肅的經濟學原理融入簡單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給人們展示小生活中蘊含的經濟學大道理的同時,也為人們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思考及生活方式,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漁,值得讀者反復閱讀,并從其中獲取除文字表面之外的更多信息。

藏在身邊的經濟學

經濟學一向以嚴肅而呆板的形象示人,然而近些年,妙趣橫生的經濟學讀物卻大行其道。不論是2008年的《牛奶可樂經濟學》、《集裝箱改變世界》,還是更早以前的《賣竹竿的小販為什么不會倒?》、最近新出的《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經濟學仿佛在一夜之間,一轉往日高處不勝寒的狀態,開始穩穩地站在紅塵之中,用興致盎然的眼神看待周遭的現象、思索現象背后的原因。揪出這些藏在身邊的經濟學,你準備了嗎?

《牛奶可樂經濟學》

作者:[美]羅伯特?弗蘭克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推薦理由:本書原名為《經濟博物學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碼》,作者羅伯特?佛蘭克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管理學院)將源自生活的經濟學加以整合,將經濟學的思維模式應用于普遍的日常生活,用經濟學的眼光去觀察這個世界。他提出,生活中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給出更多合理的解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名博物經濟學家;他主張,經濟學應該是一門植根于經驗和觀察的社會科學,而不是藝術學為核心的硬科學。

《集裝箱改變世界》

作者:[美]馬可?萊文森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推薦理由:《華爾街日報》稱它為寫給集裝箱的贊美詩,但即使是贊美詩,作者也從經濟學角度將為什么對它進行贊美描繪得頭頭是道。本書從集裝箱的發明與使用入手,分析了集裝箱產生前后對國際貿易產生的重大影響。作者在書中深入探討了不起眼的航運集裝箱如何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以及這一發明如何讓全球商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賣竹竿的小販為什么不會倒》

作者:[日]山田真哉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推薦理由:為什么即便家里曬衣服的竹竿五年也不用換一根,沿街叫賣竹竿的小販的生意卻依然沒有倒閉?為什么天價的法國餐廳會選擇開在人煙稀少的冷門地點?為什么打麻將最后一圈胡的大多是莊家?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有趣現象引出思考方向,然后用經濟學的原理、樸實的語言對其加以分析。書中既沒有枯燥的理論,也看不到讓人頭疼的各種報表及術語,而是巧妙地將經濟學帶入生活,引導著人們去思考更多。

《在星巴克要買大杯咖啡!》

篇(3)

一、獅嶺地方素材概況

從地理的視角看,地方素材就是從本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中獲取的各類信息的總和。地方素材突出的就是“地方”特色,素材來源于本地的生活生產活動中,已經被學生耳聞目睹的現象,包括一些地方自然景觀、生活現象、經濟現象等。這種“地方”素材可以作為一個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的橋梁,把生活中的現象與科學世界中的規律、原理對應,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意識和能力。下面是筆者整理的能獲取的獅嶺地方素材基本涵蓋的內容及呈現形式。

二、自然素材在教學中的應用思路

在將本地自然素材應用于教學實踐當中,需要對素材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有明確的定位,在此定位基礎上將地方素材創造性地運用到教學過程。從定位上說,地方素材是連接學生生活世界與科學世界的橋梁,故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遵循所應用的地方素材要有利于學生建構起對科學知識生活化應用的觀念。在地方素材融入教學設計的過程中,筆者對此的思路有以下兩種。1.根據地理原理辨別生活現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了地理理論知識后,把地理原理遷移到生活中,用原理解釋現象。基本步驟:先行知識點——遷移運用——解釋生活現象。2.以小見大的原理遷移教學一般情況下,學生較為熟知的生活世界都是在小區域的范疇之內,但是課堂所學的地理原理基本是以大區域為背景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大區域的性質與小區域的特征連接起來,將大區域尺度縮小到小區域,實現區域地理教學中的知識遷移運用。從自然地理環境方面分析,任何一個地方都會有其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特征,這些自然方面有很多的素材可以使用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例如獅嶺鎮地處于廣州花都區,廣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為亞熱帶季風氣候,那么學生就可以根據學過的氣候類型及分布的知識,判定本地的氣候以及其呈現出的冬夏季降水特征,再聯系學生不同季節所感知到的降水情況,就可以使得學生把自己的周邊生活與所學地理學科知識聯系起來。再如嶺南地區是以紅壤為主,紅壤看起來是什么樣的呢?若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獅嶺本地的土壤類型,學生就容易想到廣州獅嶺是嶺南的一個小地方,那土壤也應該是紅壤。那其實生活中見到的山上的土壤就屬于紅壤了。因此教師可以有意地搜集自然地理方面的數據、圖片、視頻素材,就可以有序地穿高中必修一的各單元的教學中,這能讓學生更深入掌握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的分析和判斷技巧。下面是根據廣州獅嶺鎮的自然地理特征,筆者總結的以小見大的教學推理思路。

三、人文素材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人文地理環境方面,每個地方的經濟都有自身的突出特點,經濟支柱產業、主要工廠類型在學生生活中的印象和感知是比較突出。比如在地理教學中說到產業分為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每種產業都有對應的工業類型,每種工業類型都有其突出的主導因素。那么將涉及本地的產業結構、產業發展的影響及未來發展態勢的素材整合,就可以成為必修二人文地理第四章工業知識教學后的一個典型的案例分析。就本文所討論的廣州花都區獅嶺鎮而言,獅嶺鎮的皮革產業是花都區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發展歷史長,規模大,經濟效益也很顯著。教師可以以此地方特色產業為素材,進行問題研究或者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在實際經濟生活中工業的發展規律、發展方向。地方素材可作為教師案例教學、問題研究或者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積淀型材料,支撐課堂教學,突破理論知識,構建地理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景觀之間的穩固聯系。下面筆者就用教學設計實例來具體闡述地方素材與地理教材的融合運用。

1.地方素材整合成典型案例

案例教學是地理教學當中常用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典型的地理案例能夠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融會貫通,對學生的應用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恰當地選擇案例是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關鍵的一環。地方素材恰好可以成為案例最好的素材來源。以地方地理素材作為支撐點,從地理的某個角度進行延伸分析,可以擴展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的應用視野。例如下面這個教學思路,即是筆者在教學中融合獅嶺皮革產業素材的案例。

2.問題研究滲透地方素材

除了案例,對于一些探索性的領域,則可以以問題研究的方式來實現教學中的難點突破。以地方事件為背景素材,從地理角度切入,探究某一個地理問題,這也是地方地理素材在教學中可以使用的一個對知識點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地方素材是地理教學中很好的教學材料。通過教師各種巧妙的教學設計,可以讓地方素材化零為整,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有力支撐。同時,創造性地使用地方素材,能拓寬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認識,建構起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對理論的實踐運用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對地方的分析,學生用更加科學理性的態度看待自己所成長的故鄉,增強學生對地方的歸屬感和對地方發展的使命感。

作者:李思婷 單位:廣州市花都區獅嶺中學

篇(4)

(1)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西方經濟學理論比較多,純講授理論學生理解效果比較差,也會影響學生接受效果。通過生活中的經濟學案例,讓學生捕捉生活中的案例,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思考生活,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內心學習的驅動力,從而高效學習。

(2)有效引導學生轉化知識的能力。西方經濟學中的理論知識掌握后,理想目標就是學生能夠綜合運用西方經濟學的知識有效地做出市場行為或經營決策,但是不少學生是書呆子,不能靈活運用知識,通過案例教學法,注重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

(3)增強師生互動。傳統的理論教學注重的理論講述,不可避免地變成教師的主場。通過案例教學,過程強調師生互動,學生理解案例、分析案例,主動消化案例中不懂的知識點,從而加深對于知識的理解,對于教師提出更難的問題,對于教師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2案例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中的應用過程

(1)精選案例

西方經濟學案例主要來自于西方世界。對于學生比較好理解的案例肯定是本土化的案例。案例類型主要有信息式、問題式、陳述式、決策式、實錄式案例等。教師應該根據經濟學中不同的知識點,預先確定好案例類型,同時在講解經濟學概念時,讓學生自己先查找案例,然后組織學生討論,選出最適合這個概念的案例,目標主要是加強學生對于概念的自我感知。

(2)案例呈現

案例呈現不是教師呈現,而是加強學生的參與。主要是激勵學生分組競賽,通過分組,選出組長和分配好成員,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知識點,將精選的案例,制作成PPT,案例呈現部分包括,講述者(講述者的儀容儀表、表達流暢程度、知識傳達)、PPT內容(案例簡介+案例分析+案例啟示)、PPT形式(制作顏色、圖文)。

(3)分析與討論案例

由組長引導,成立討論小組,分析案例呈現中呈現的案例簡介,引發學生對于案例的好奇心,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分析案例時,注意學生的角色定位、討論的氛圍,教師在分析與討論案例過程中,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教師角色應該定位于引導與監督者,盡量讓學生積極討論,小組長代表小組發言。

(4)評價案例與知識開展

學生分析與討論完案例,對于案例有一定結論陳述,教師此時才開始真正進入教學角色,將學生的案例進行評價,并開始進行知識點開展,教師結合自身學識并要講解的知識講述新案例。

(5)形成案例庫

一學期完畢,要求每一組組長共同努力,將案例整理,形成電子案例庫,讓學生加強復習,鞏固案例中所傳授的知識點,并通過案例庫讓學生感知一學期來自己所做出的學習成果。

3案例教學法在西方經濟學中應用策略

(1)案例教學的本土化

西方經濟學理論和案例的西化不可避免,從而難以讓學生理解,因此很有必要將教學的案例本土化,這樣能夠案情清晰好理解,本土化的案例,透過現象理解本質,一方面化抽象為具體,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學生對于市場經濟規律的理解。

(2)案例開發渠道多樣化

鼓勵商學院教師自主開發高含金量的教學案例,教師通過市場調查,了解更多的經濟現象,將經濟現象與經濟學原理結合;與多家企業合作,校企共同來鎖定案例,比如說經濟學中的市場行為,通過與企業合作,能夠在實踐中加深學生對于市場行為和決策的理解;與校外其他資源合作共同來開發西方經濟學的本土化案例;在報紙、雜志、電視媒體上選取案例素材,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取案例。

(3)增強案例趣味性

趣味性極強的案例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有效地促動師生互動。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查找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典型的案例,增添趣味性,比如:古人吃餅,吃到第五個后悔遲了前四個,叫學生思考古人結論是否正確;通過俗語或成語故事,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經濟學原理,主要體現在機會成本。生活中丑男配美女的經濟學原理等。

篇(5)

后來,在旅途中遇到了她人生中的伴侶,愛屋及烏,到了先生的老家蘭州工作、生活、結婚生子穩定了下來。

雖然有些折騰,但她自己覺得值得,她明白她想要什么樣的生活,一直在勇敢追求她想要的生活。

她的經歷讓我很羨慕,感覺她短短的8年的日子好像過了別人的幾輩子。

其實,我也想我的一輩子過出幾輩子的感覺,但現實中因各種責任羈絆,很難實現。

好在我們還可以通過閱讀獲得。

閱讀可以增加我們的體驗、感受、擴展生命的寬度,豐富生命的體驗。

把生活過明白是個很有意思、很有意義的事。

“難得糊涂”有時候是對自己的一種無奈的安慰,也有好處,不要鉆牛角尖,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想明白的——這一點一定要想明白,不然你想不明白的時候會很難受。,

我雖然已年過半百,但不敢說我是明白人。

而今天《如何讓我遇見你》的作者,就是一個把生活過明白了的人。

作為一位經濟學學者,將經濟學的原理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反過來,生活中的一些小節,也折射出一些經濟學的道理,衛紅同學從大量的親身經歷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感悟,對很多生活中看似感性的事情做了理性的闡釋,從經濟學的角度去理解和認識生活中的問題、難題,給我們提供了經濟智慧和衛紅方案,問題難題都會迎刃而解,使我們不至于為生活中的瑣碎而苦惱。

書中第40篇文章《送什么禮物最好》

篇(6)

一、案例教學法在經濟學教學中的價值

(一)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經濟學觀念

經濟學課程的理論性比較強,學生學習起來會感覺到乏味而失去學習的興趣,而案例教學法的應用通過教師對生活中與經濟學有關的案例的列舉,讓學生進行分析并通過經濟學的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和學習的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當中。經濟學中乏味的理論也可以通過實際案例的列舉加深學生對知識概念的印象,從實際的案例中總結出經濟學的規律和原理,并學以致用。

(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在案例的分析過程中學生對案例分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與同學間的交流中不但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也獲得了經濟學知識,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教學中使用的案例大都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搜集過來的,學生依靠團隊的力量挖掘生活中的案例,加強了同學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二、案例教學法在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堂引導型案例的應用

課堂引導型案例的使用要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易于理解,學生通過教師講解經濟學案例讓學生對經濟學方面的原理和知識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教師在講解經濟學中的消費者需求理論時,要向學生先簡單舉一個例子:為什么鉆子會比水要貴很多呢?水對人們來說就猶如生命,但水的貨幣量要遠遠的低于鉆石的貨幣量。這樣一個生活中的問題可能學生都有疑問,但要用經濟學知識來解釋會有很大的困難。教師可以通過這個例子引導學生運用經濟學的知識和理論來解釋,把本節課的內容貫穿到這個問題當中,運用需求理論和消費者剩余理論,根據需求曲線得出消費者對商品的消費不是按照消費的總效用來支付,而是按照它最后的效用來支付的。因此我們在消費水時,它的最后一個效用是洗衣服做飯,而水的數量也比較多,到最后水的效用會逐漸的降低,而鉆石比較少見,數量有限,且給人們璀璨奪目的效用,因此價格也比較貴。通過向學生舉出這樣一個困惑學生已久的生活問題,引導學生學會用經濟學知識解決這個問題,不但收獲了經濟學知識,也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

(二)課堂討論案例的應用

經濟學的教學離不開課堂討論,學生通過課堂中的相互討論為經濟學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增強了學生對學習經濟學的興趣和愛好。例如在講解機會成本時,先向學生講解機會成本的概念然后提出學生生活中與這個概念相關的案例:大學生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什么?讓學生通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展開討論,讓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進行討論,然后把問題進一步深化問學生為什么那么多的大學生畢業后還是要打工掙錢,那么學生上大學的意義在于什么?學生通過教師的提問回答出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錢。同時教師將本節課的機會成本引入到案例的討論中,并用經濟學的消費者的預期消費對眼前消費的影響知識回答這個案例。并引出經濟危機中人們在當前的消費中不愿意花錢的主要原因是對預期消費不容樂觀,這樣學生通過實例的講解不但明白了機會成本這個概念,還了解了生活中和社會中的經濟學現象,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利用經濟學知識解釋這種現象。課堂討論案例的正確運用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可以讓學生通過討論,鍛煉學生經濟學思維,使得經濟學知識不再乏味枯燥,增強了經濟學課堂的教學氛圍,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課外思考案例的應用

篇(7)

中圖分類號:DF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5981(2014)02―0021―05

“放大效應”這一概念是用來描述某一事物或行為可以產生一種遠超出其自身能量的外部效應的現象。自人類社會從生產與消費為一體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發展到生產與消費相分離的追逐利潤的市場經濟,從以個體勞動為主的生產方式,發展到高度社會化分工合作的生產方式以來,增量財產權已成為一種獨立的財產權類型。與傳統民法保護的服務于人們生活消費的存量財產權不同,經濟法保護的是服務于人們追逐利潤的增量財產權。增量財產權具有動態性和擴張性,它所具有的特有運行規律,使得經濟法主體行為產生的影響力不同于傳統民法主體行為產生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遠超出其本身的能量,對人類的經濟、社會及政治生活各方面都形成廣泛的影響,從而使經濟法主體行為具有了放大效應特征。

經濟學研究者首先注意到了經濟法主體行為具有放大效應現象,以及它對經濟生活秩序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并展開了從實體經濟領域到虛擬經濟領域的廣泛研究。如1987年陳萬康在其《市場放大效應的產生機制及抑制途徑》的文章中就對實體經濟領域的這一放大效應現象進行了專門研究。作者以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為觀察點,系統地介紹了市場放大效應的表現、對實體經濟生活的廣泛影響、市場放大效應的產生機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如何抑制放大效應負面影響的應對措施。之后,經濟學研究者們在分析各種金融風險時,對虛擬經濟領域中的放大效應現象的研究不斷增多。如有研究者將近些年在世界各地發生的金融危機的原因,直接歸于國際投機資金產生的放大效應,認為資本項目管理的法律法規不健全是促成這種放大效應的原因之一。

經濟的全球化、信息化無疑使得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的傳遞速度更快、影響力度更強、波及范圍更大。如2007年在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2009年在歐盟發生的歐債危機,雖然只是個別經濟法主體,但其在短時間內就深刻地影響到各國經濟,導致全球經濟萎靡不振。可見,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秩序法律治理中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經濟法學界對經濟法主體行為具有的放大效應應予以高度關注,將此作為經濟法理論研究中的一個重點課題。

增量財產權的運行規律決定了經濟法主體行為的放大效應。筆者認為,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的形成,其具體原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社會分工合作、乘數效應、尺度效應。

(一)社會分工合作

在增量財產權時代,產品的生產目的不再是為了滿足生產者日常生活消費的需要,而是為了追逐利潤。為此,必須提高生產效率,深化分工合作。

在微觀層面上,企業內部每種產品的生產都被分解成多個生產環節,其中任意一個生產環節出現問題,都會使得之前環節進行的工作前功盡棄,之后的環節無法延續,從而導致整個生產環節無效。在宏觀層面上,不同的企業、行業之間產品的生產也形成了分工合作關系,產生了緊密的聯系,特別是處于同一個產業鏈上的企業,它們之間會出現牽一企業而動整個產業鏈上所有企業的局面。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的分工和企業外部之間的分工,行業之間的分工日益交織在一起,出現了整個生產領域分工合作的社會化。主要表現為單個資本轉變為社會的共同資本,實現了資本的社會化;單個人的勞動轉變成社會的共同勞動,實現了勞動的社會化;單個企業生產的產品成為社會共同消費的產品,實現了產品的社會化。從而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分工合作,不同企業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動。

可見,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社會分工,已經大大不同于之前的社會分工,它使得以企業為主的各經濟法主體之間不再是一種割裂的、獨立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銜接、互補互存的統一有機體關系,整個社會成為一個巨大的聯動機,任何一個經濟法主體的行為,都可能會對與其相關的其他經濟法主體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依靠結合勞動力進行產品生產的財富創造方式,雖然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高,產生一個“加和”效應,但同時也大大增強了每一個經濟法主體行為對其他相關經濟法主體的影響力度,使其行為產生的正面的或負面的影響,都有可能以超出自身能量的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力度向外擴散,形成放大效應。隨著交通和信息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這種放大效應如同獲得了一個加速器,得以更強的力度和更快的速度向外擴散。

(二)乘數效應

乘數效應即“倍數效應”,它是乘數原理作用于經濟活動的一種外部表現。根據乘數原理,在經濟生活中,相關的不同變量之間會發生一個連鎖反應,當某一個變量發生變化時,就會引起其他相關變量發生成倍地變化。例如一項投資活動的變動,就會引起收入和消費活動若干倍的變動。反過來,如果當收入或消費活動發生變動時,也會引起投資活動若干倍的變動。

乘數原理在經濟學領域的發現和引入,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國重農學派代表人物弗朗斯瓦?魁奈1758年出版的《經濟表》。在這本著作中,魁奈首次運用乘數原理分析了在農產品生產上支出可以倍數地創造收入的過程。1929年,凱恩斯和他人聯名發表了一本《勞埃德?喬治能辦到嗎?》的小冊子,運用乘數原理的推理告訴人們,一筆投資支出不僅可以起到直接投資的效果,而且可以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形成更多間接就業。1931年,卡恩在凱恩斯乘數原理思想啟發下,在《經濟學雜志》6月號上發表了《國內投資與失業的關系》一文,用數學方法將乘數原理思想精致化。之后,乘數原理逐漸成為宏觀經濟理論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內容之一,被廣泛運用到財政、貨幣、外貿等諸多領域研究之中。

在傳統農業經濟社會里,存量財產權占據主導地位,它具有靜態性、封閉性的運行特點,在經濟生活中表現為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因此,不同的經濟變量之間難以發生成倍的連鎖反應,乘數效應在經濟活動中表現不明顯,可以忽略不計。但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進入到增量財產權時代,而增量財產權具有動態性、擴張性的運行特點,在經濟生活中表現為資本的高度流動陛和其對利潤的狂熱追逐,對各種經濟信號的刺激反應靈敏,不同增量財產權之間極易發生成倍的連鎖反應,乘數效應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開始凸顯,單個經濟法主體行為不僅成倍地影響到其他經濟法主體和其他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內容,同時對一個社會和國家的經濟生活也在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形成放大效應。近些年來,隨著虛擬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的流動性更強了,在乘數效應作用下,經濟法主體行為產生的放大效應也表現得更為迅猛和劇烈。我國當前的經濟建設實踐中,不論是在宏觀經濟領域,還是在微觀經濟領域,都有許多經濟學家正在利用乘數原理對現實經濟現象進行廣泛而深入地研究,為經濟法規和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建議和理論支撐。

(三)尺度效應

尺度效應就是指事物的規模是決定事物性質的一個重要維度,進而影響事物的運行規律。尺度效應原理最初主要是應用于物理學研究領域。目前,隨著人類對尺度效應原理認識的逐步深入,該原理在其他自然科學研究領域正得到更為廣泛地應用。它同樣也適用于社會領域里的事物。對此,法國社會學家迪爾凱姆在進行社會學研究中早已發現,他在《社會學研究方法論》這本著作中就曾指出:“群體的構成與個人的構成不同,影響群體的事物具有另一種性質。”

在以存量財產權為主的農業經濟社會里,人們生產產品的主要目的是獲取它的使用價值。這就使得“無論是農業產品,還是工商產品,產能和產量都很少,基本保持在自己滿足的水平上。”尺度效應發生作用的條件還不具備。但在以增量財產權為主的工業經濟社會里,人們生產產品的目的是為了獲取它的交換價值,以實現利潤的擴大和財富的增值,而不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因此,無論是農業產品,還是工商產品,產能和產量都呈指數倍地增長。這種量的積累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事物的性質逐漸發生改變,尺度效應在經濟生活中開始發生作用。

規模效應是尺度效應在經濟領域里發生作用最為突出的一個體現,它包括組織規模效應、生產規模效應、產品規模效應、消費規模效應等諸多方面。如從組織規模效應來說,相比于自然經濟形態下的家庭生產者和個體生產者,現代企業的組織規模正越來越大,幾萬或幾十萬員工規模的企業已不足為奇,許多跨國企業的規模比一些小國家還要大。這種經濟法主體組織規模的擴大所產生的外部效應性質發生變化,它不僅影響著經濟領域的生活,還影響著社會和政治領域的生活,一些大型跨國公司CEO的選任所產生的波及效應,不僅影響其本國的經濟、社會生活,甚至對全球經濟、社會都會產生影響。再從生產規模效應來說,隨著大量企業生產規模越來越大,一方面可以產生一個規模經濟效應,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但另一方面,一旦某個生產環節中出現問題,比如環保環節出了問題,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將是大規模的,甚至是災難性的。產品規模效應、消費規模效應等其他方面,同樣也會產生類似放大效應問題,經濟法主體行為的放大效應讓當代人類的經濟生活圖景變成了另一番景象。

經濟法主體行為具有的放大效應對經濟法部門的影響很大,主要體現在經濟法基礎理論和具體制度方面。

(一)對經濟法基礎理論的影響

無論從經濟法基礎理論的形成,還是從經濟法基礎理論的未來發展角度來看,都受到了經濟法主體放大效應的深刻影響。在此,我們以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和社會本位思想為例,進行簡要論述。

1.企業社會責任理論

在傳統的企業法理論中,企業作為一個獨立主體,其最高和最終目標,就是盡可能地實現股東利潤的最大化,它僅對其股東負責,純粹是股東實現利益的一個經濟組織工具。但隨著工業化和市場化的發展,企業作為一種經濟法主體,其行為的放大效應越來越明顯,一個看似企業的個人行為,所產生的影響正在波及越來越多的其他社會成員。在這種新的事實出現以后,繼續堅持企業行為只顧及股東利益的理念就不合時宜了,而必須做出重大修整。

首先對傳統企業法理論提出挑戰,提出企業應負有社會責任的是來自經濟活動一線的企業管理者。1929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的一位名叫歐文.D.楊的經理在一次演說中指出:除了股東,雇員、顧客和廣大公眾在公司中也都有一種利益,作為公司的經理,有義務去保護這些人員的利益。之后,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的學者和社會團體開始研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們從工業污染、資源保護、地方共同體事務、社會公害、國民福利等多個角度展開研究,將企業行為的放大效應所觸及到的對象,基本上都納入到了研究范圍之中。人們開始強調政府的監管職責,逐步拋棄了斯密主張的政府不干涉主義,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得以慢慢形成。在司法和立法領域里,企業社會責任也受到了重視,并在立法過程中和司法實踐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體現。

2.社會本位思想

社會本位思想也是經濟法基礎理論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學者直接將社會本位思想作為整個經濟法的產生基礎和立論前提,認為“社會利益的獨立是經濟法產生的根本原因,也是經濟法得以存在的完全而充分的理由。只要有社會利益的獨立存在,就必然會有經濟法的存在和發展;而社會利益的不同表示形式和發展變化,也必然引起經濟法的不同模式選擇和發展變化。”

社會本位思想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社會公共利益是法律優先保護的對象,它的產生也是受到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的影響。在近現代工業化市場經濟中,人們越來越陷入到相互依賴的市場環境中,個人在為自己的一個經濟行為做出選擇時,需要依賴于他人的條件;同時個人所選擇的經濟行為,也會成為他人做出經濟行為選擇的條件。這就使得不同經濟法主體間的利益聯結和相互影響越來越密切,單個經濟法主體行為產生的放大效應會波及到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而所謂社會公共利益主要就是指這種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也就是說,近現代工業化市場經濟以來,經濟法主體行為具有的放大效應,倒逼人們不能再僅僅顧及自己的利益,還需要顧及到社會公共利益,這既是一種道德倫理的要求,也是當代經濟運行規律的反映,使得經濟法保護的利益越來越具有社會公共利益的屬性,成為社會公共利益保障機制的有機組成部分。社會本位思想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經濟法的內在精神之組成部分之一。

(二)對經濟法具體制度的影響

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對經濟法具體制度的影響也是廣泛而深刻的,既重塑了一部分原有的制度,又催生出一些新的制度。在此,我們以懲罰性賠償制度和產品召回制度為例,進行簡要論述。

1.懲罰性賠償制度

懲罰性賠償,又被稱為示范性賠償,報復性賠償。一般認為,懲罰性賠償是18世紀后期產生于英美法系,主要適用于誹謗、誣告、惡意攻擊等使受害人遭受名譽損害和精神痛苦的案件。最初它是為彌補缺少精神損失賠償制度的不足,對侵權行為人采取的一種替代性懲罰措施。

隨著增量財產權成為人們的主要財產權,經濟法主體行為產生的正外部效應或者負外部效應都在加倍地放大。例如,如果一個企業為了占據市場份額,對另一企業實施損害商譽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那么它不僅侵害了該企業的商譽,也導致了該企業因商譽受損引起的經濟損失,甚至可能影響該企業的未來發展。更嚴重的后果是如果這種不正當競爭行為違法成本不高,不能被及時有效地制止,那么這種不正當競爭方式就將進一步扭曲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破壞公平的競爭環境,從而大大增加企業不必要的運營風險和成本,不利于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不僅讓受害企業遭受到各種損失,還會讓消費者和整個社會及國家的各種利益受到損害。在此種情況下,如果只要求實施侵害行為的企業承擔傳統的民事補償性賠償責任,顯然背離法所追求的公平公正價值。它既不能補償受害企業遭受的損失,也不能有效阻止實施侵害行為企業的繼續違法,更不能起到威懾預防其他企業實施同類違法行為。因此,在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英美法系國家里,逐步將懲罰性賠償制度引入到經濟法部門之中,在這些國家現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各種經濟法規中,都已確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

在我國,當企業的違法行為給他人造成經濟損害時,仍然生硬地套用傳統民法中的補償性原則給予等價賠償,而不是懲罰性賠償。學者們也仍從民法學角度來研究懲罰性賠償制度,立法實踐也是將它放到民法部門之中,如我國新增加的一條懲罰性賠償條款,就放在2009頒布的《侵權責任法》之中。在現行的各種經濟性法規中,只有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六條規定了懲罰性賠償,且對賠償數額作了較為嚴格的限制。而至為重要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中至今沒有懲罰性賠償的規定。這種責任制度的設置缺陷造成了我國現行的各種經濟法規很難得到經濟法主體的認真遵守,各種違法現象屢禁不止,假冒偽劣產品盛行、環境不斷惡化、市場秩序混亂,嚴重威脅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降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我國應該加強研究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的特殊運行規律,合理設置懲罰性賠償制度。

2.產品召回制度

產品召回制度是工業化下市場經濟的典型產物之一,它20世紀60年代首先產生于美國,隨后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發達工業國家也建立了這一制度。究其根本原因,這一制度的出現是經濟主體行為放大效應催生而成的。

近現代社會以來,人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獲取日益依賴于專業化生產和市場交易來實現。在利潤的刺激下,單個企業生產的產品數量越來越多,在許多行業,三四家大型企業生產的產品,差不多就占據到一國市場90%以上的份額。這時,一旦產品的某個設計、生產環節失誤,生產出不合格的產品,當這些大批量問題產品進入市場后,對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造成的損害就會是大范圍的。如果處置不當,就可能會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擾亂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安全。以汽車為例,當一款有重大安全隱患的汽車大批量進入市場后,如不能被及時召回,就等于在馬路上和大街小巷中放置了一個個流動的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導致駕駛人員和路上行人的人身和財產遭受損害,甚至引發一系列車毀人亡的惡通事件,嚴重威脅公共安全,造成眾多經濟和社會問題。在這種狀況下,再依賴傳統的合同法或者侵權法制度,由單個消費者自己以買賣合同違約或者產品引發損害的侵權為由實行救濟,根本無法阻止這種大范圍損害事件的發生。而當產品召回制度建立后,一旦發現產品有問題,隨即啟動產品召回制度,就可以有效地阻斷損害范圍的擴大,將損害控制在最小范圍。

顯然,產品召回制度的出現是由經濟法主體行為的放大效應直接催生而成的。它可以有效地將經濟法主體行為的放大效應產生的不利后果及時阻斷,維護了消費者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從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彌補傳統民商法制度在規范現代經濟生活時出現的漏洞。因此,產品召回制度應適應于當代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產品,成為經濟法部門中一項最基本的風險防范和救濟制度。目前我國的這一制度還存在許多不足,使得眾多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不良事件得不到有效解決,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不利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應加快完善我國經濟法中這一制度。

放大效應已經成為經濟法主體行為的一個突出特征,它是增量財產權運行規律的一個外部反應,直接而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經濟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進而直接影響到經濟法基礎理論的未來走向和各種經濟制度和法規的設計制定。可見,加強對經濟法主體行為放大效應的研究,對于完善經濟法基礎理論,增加經濟法制度規則設計的科學性,推動人類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都將產生非常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宇松.論增量財產權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西部法學評論,2014(1).

[2]陳萬康.市場放大效應的產生機制及抑制途徑[J].農業機械學報,1987(3).

[3]汪文進.國際投機資金的“放大效應”分析[J].海南金融,2005(11).

[4]鐘契夫.一部系統研究乘數理論的力作――評《經濟運行中的乘數效應》[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99(10).

[5][法]迪爾凱姆.社會學研究方法論[M].胡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法文第二版序言,1988.

[6]陳泰和.和諧社會的財產權[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7.

篇(8)

中圖分類號:F01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11-0046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其經典著作《經濟學原理》運用大量的篇幅展開了一系列關于人們的經濟活動分析,在導言、概念、需求及滿足等篇章中闡述了“行為理論”,“將動機和機會視為行動的理由,人的活動最終形成了其行動的動機”。由宏觀到微觀,從關于金錢、財富、活動的刺激與激勵、需求、欲望的各種闡述中演繹行為理論的觀點。

一、宏觀層面行為機制分析

從宏觀層面來看,理解“行為”產生的原因。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務中過活、活動和思考的人們的學問。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務方面最有力、最堅決地影響人類行為的那些動機。

(一)、行為的經濟動機分析

“將貨幣作為衡量手段對于物質的滿足的意義――貨幣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在我們這個世界里,貨幣是大規模地衡量人類動機的唯一便利的方法。貨幣或物質財富被當作人類努力的主要目標。”金錢是一般購買力,且被奉為是一種達到各種目的――高等的和低等的,精神的和物質的――的手段。

(二)、行為的社會動機分析

“對金錢的欲望并不綁斥金錢以外的影響,人們對于行為的其他追求產生了強大的動力。”行為的產生不可避免心里因素的刺激,要得到周圍的人的贊美、避免這些人的藐視的欲望,也是對活動的一種刺激,也許也是是因為受到高尚的好勝心的鼓舞,而非完全因為愛好財富的緣故;行為往往受到外在非物質因素的誘導,例如自豪感;行為又受到了習慣的約束,“習慣本身大都基于有意識的選擇,經濟學特別關心的生活的一面,就是人的行為的最深思熟慮、且在他未做一事之前總是先考慮它的利害得失的一面,在他的生活的這一面上,當他確是遵照風俗習慣,暫時對一事不加考慮就去做的時候,風俗習慣的本身差不多一定是精密和細心地觀察不同行為過程中的利害得失的產物。”

二、微觀層面行為分析

關于行為動機的分析,馬歇爾開創性的采用了“邊際效用”的原理展開人們行為作為一種結果的原因所在。從“邊際效用”的變化規律解釋行為建構與解構。那么在市場條件下不得不必須考慮貨幣效用的變化。貨幣效用變化的發生,是因為必須考慮同額貨幣所代表的愉快或其他滿足,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環境之下多寡不同。那么考慮到這一點就不可忽略需求的飽和性和彈性,需要理性對待欲望與需求的關系。對于解釋人們在活動中的努力和活動的關系時,必須考慮到需求的飽和性規律。

盡管人們的欲望是多樣的,但是關于一個人對一樣商品的普遍規律就是:如果其他情況不變,這種欲望每隨他對這商品的所有量的增加而遞減。所以,當人們在活動中,欲望得到了滿足,那么這種欲望得以滿足的動機對于行為的驅動就會降低,人們也不會竭盡全力的去努力以追求更多的滿足。

由此可以推出,“財富的效用使得人們將貨幣或物質財富當作努力的主要目標,熱衷追求”,所以在一定的時期內,對財富追求的過程中,人們的活動積極性受財富的驅動,人們的行為受金錢的刺激,出于貨幣的動機。然而當財富需求達到飽和狀態時,新財富往往失去了大部分的吸引力。

三、行為理論的啟示

篇(9)

從利潤最大化原理淺析身邊的現象

當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漲價或者是降價,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為需求與供給大小關系的問題。現在就可以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了。

在我的家鄉煙臺,依賴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水果種植業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幾年前在我的家鄉還是會看到大片大片蘋果樹林,但是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幾年后在它們長得還很茂盛的時候有的卻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為蘋果價格下降,果農賠錢,不得不另謀出路,這種見解是比較淺顯的,現嘗試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加以解釋之,即利潤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場機制原理。

像是蘋果這一類的農產品的供給市場屬于競爭性市場,果農們是在MC=MR=P的時候在短期達到利潤最大化的,剛開始的蘋果價格為P1,超過了平均成本,(P1—AC1)*Q>0,果農得到了經濟利潤,于是被利潤驅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蘋果,而且種的數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場上蘋果的供給越來越多,使得由市場需求和供給決定的蘋果價格趨于下降,價格降到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之間(P2-AC2)*Q2

據我們所知,市場機制是指在一個自由市場里,價格會不斷變化直到市場出清為止——即直到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為止,這也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剛開始,蘋果的供給是屬于短缺的,價格位于P1,果農就會試圖擴展種植規模,增加蘋果供應量,所以一時間蘋果樹被大量種植,供給量增加,價格下降直到P2,是處于市場出清的狀態的,市場上對蘋果的需求等于供給,但是市場信息不完善,果農們自然也不知道市場的供給與需求關系,繼續種植,使得供給大于需求,超過了消費者愿意購買的數量,造成生產過剩,為了售出這些過剩的蘋果,果農們不得不開始降低他們的價格,最后價格將下降,需求量將會上升,供給量將下降,亦即會有大量的蘋果樹被砍,直到達到均衡價格P2。

從機會成本角度淺析生活中的小事

對于身邊的一個小事,也是很普遍的一件生活瑣事,現嘗試從經濟學的角度對此進行剖析。

我家住在三樓,一樓有一對老夫妻,生活過得很滋潤,也很讓人羨慕,白天會出去散散步,去菜市場轉轉,晚上也很充實,在廣場跳交誼舞。五樓的王叔叔則是位上班族,只有在早晨他出去上班和傍晚回來時才會碰見他,只能說年輕時是需要奮斗的。有時傍晚我會跟媽媽去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就會遇見一樓的奶奶和五樓的叔叔,但他們買菜的方式卻有著天壤之別。老奶奶買菜一般是先把菜市場逛個遍,察看不同攤位的蔬菜質量價格 ,最后擇優而買,有時甚至不惜走一段路到其他市場去買。王叔叔則要簡單得多,就近碰到合適的則買,很少花時間去逛菜攤和進行比較,那么,老奶奶的這種做法是否比王叔叔的實惠呢?在學習微觀經濟學之前,我會覺得老奶奶更節儉,更聰明,因為畢竟是在比較了多家攤位之后,會得出,去哪家買會更便宜,得到的消費者剩余越多。但是我的這種觀點現在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來,并不正確,他們的行為方式都是理性的。

就像企業家在進行經濟決策時,在選擇生產一種產品的時候,他所放棄的使用同樣的生產要素生產其他產品所帶來的利潤。同樣王叔叔如果也在逛完菜市場之后,再進行購買,是要付出代價的。老奶奶逛完菜市場之后,會得到有關商品價格的信息,然而獲得信息是有代價的,是要付出金錢和時間的,這是尋找信息的成本。信息也會帶來收益,有更充分的信息可以做出更正確的決策,這種決策會使經濟活動的收益更大。老奶奶逛菜攤就是一種尋找信息的活動,所用的金錢(如磨損鞋子所需的支出)和時間就是成本。由于對各個攤位蔬菜質量與價格信息了解而買到更好更便宜的菜就是收益。

篇(10)

中圖分類號:F0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2-0-01

經濟學可以是專業很強的研究學科,也可以是人們日常行為和交流的集中思考和反映。經濟學可以很高深,也可以很普及,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導師經濟學的影子,經濟學成為人類日常生活和交流的基本構成形式。

一、日常生活中的經濟學分析

1.機票的經濟學分析

機票常常會出現打折的情況,經常會遇到飛機臨起飛前如果還有空座,機票價格甚至會低至一至二折的情況,這個時候買機票是非常劃的來的,可以以超低的價格買到可能低于成本價的機票。從表面上看,這樣低于成本的機票價格是航空公司損失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飛機即將起飛,一趟飛行所耗費的成本已經基本固定,空置的座位如果以較低的價格吸引顧客購買和乘坐,成本基本不變,反而增加了邊際收入,航空公司的整體收入反而增加。所以,這實際上是一件雙贏的交易,運用低于公允價值的價格卻能增加收入,這就是對經濟學中的邊際收入的體現。

2.打折的經濟學分析

商場打折是最常見的促銷手段之一,各種打折方式,綁定這苦方式的制定都是為了給顧客帶來消費占便宜的消費心理刺激的同時,積極的搶占市場份額。打折同城會出現“一件八折兩件七折三件六折”這樣的標語,這讓消費者看到之后覺得自己可以低于市場同等價格的情況下購買到同樣質量的商品,而且買的越多越劃算,顧客本身對于商品的市場定位有一個自我認知,當覺得商品的銷售價格低于市場價值并在自己的接受范圍之內時,便會達到價格和心理上雙向滿足,會及其顧客強烈的購買欲。這個時候顧客以低于市場普遍認知的價格購入商品,覺得自己占了便宜,從表面上看是商品生產商和銷售商讓利給顧客。實際上,在促銷的同時,商品制造商運用打折的優勢吸收了更多市場閑散資金,優先搶占了市場份額,增加了自己品牌的效益和宣傳度,并且在這樣的情況下,商品制造商還可以趁機減少庫存,降低擠壓和風險,加速資金回籠和再投資和再生產,促進自身的運轉和經濟發展。

二、工作、理財的經濟學分析

1.工作的經濟學分析

社會已經進入一個高速運轉的經濟型社會,社會的整個運轉就是一個經濟流通的過程,人人成為生產者,也成為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成為市場這個大經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了市場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產生和不斷發展。例如,一個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全部都有人提供,可以在不同的供應場所進行需求上的滿足,同時,人們參與工作,通過出售勞動力而獲取相應的勞動報酬,作為自己的生活支出和經濟來源。人類在生活中整體進行的就是生產和消費的活動。人類因為自身的需求和勞動產生構成了社會上的供求關系,促進了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自身就是市場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來看,現代社會就是一個人人都買,人人都賣的生活經濟學,人們在經濟發展中同時扮演了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

2.收入支出理財的經濟學分析

物質基礎生活的必需品,作為上層生活的基礎,在人們生活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理財與消費成為現代生活中人們每天都要思考和處理的問題。所謂現在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現象也是跟物質追求相關的經濟學產物。各國家有不同的消費觀,例如美國為了促進年市場經濟的發展,鼓勵消費,導致美國人非常喜歡消費,儲蓄能力下降,但是市場經濟受到長期的刺激一直處于比較活躍的狀態,市場活躍可以促進行一輪的生產和消費,不斷推動美國經濟向前發展。而中國則不同,中國人民普遍危機意識極愛強,這個社會福利發展還沒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有一定關系,其次也跟中國人的消費觀念有一定關系。中國人口眾多,市場需求一直較大,這也給中國經濟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中國人民的儲蓄能力較強,儲蓄事業發達,一定程度上也能集中民間閑散資金,百姓的存款還可以給自身生活帶來一定的物質基礎保障,穩定社會安定。

細說到生活中的理財思想,理財的主要內容包括收入和支出兩部分,怎樣能夠做到開源節流,怎樣又能夠讓生活過的有品質,這些都成為理財的熱議話題。日常生活中,一個家庭的所有收入減去所有支出就等于這個家庭本月創造價值的結余價值。經濟學理論上支出一個家庭用于滿足基本生活必需品所花費價值占創造總價值的比例越高,那么這個家庭的生活水平就越低,結余越少,就離溫飽和赤貧線越近。如果這個家庭盡量降低生活支出,增加結余,雖然可以增加積蓄,但是物質生活沒有了質量保證,也不等于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一個家庭要創造更多的收入來源,增加剩余價值,才能擁有更加有品質的生活,滿足除了溫飽需求以外的更多精神層次上的需求,這反映開源才是改善生活的根本辦法,當然理性的節流也是十分必要的。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收入和支出的理財也正是經濟學道理的現實反映。

三、結語

經濟學已經成為人類生活與交流的重要紐帶,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們生活中處處透露著經濟學的智慧,不論是日常生活中的經濟活動,還是我們的日常工作和消費,以及生活中關于收入支出的理財,全部都是對于經濟學的具體體現,也是生活經濟學的結晶,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經濟學大全。

參考文獻:

[1]茅于軾.一個人人都買,人人都賣的社會——生活中的經濟學[J].決策探索(上半月),2010(03).

[2]張詩洋.生活中的經濟學[J].現代經濟信息,2010(08).

上一篇: 區域生態質量評價 下一篇: 水利工程建設管理要求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丁香五月深爱憿情网 | 亚洲日韩久久久精品2021 | 一本色道久久鬼综合88 | 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 亚洲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