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匯總十篇

時間:2023-07-02 09:53: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兒童心理發展規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兒童心理發展規律

篇(1)

傳統的學術型大學重視學科發展,強調知識的發現與創新,其發展核心是科研,應用技術型大學淡化學科,強化專業,強調課程發展,其發展的核心是教學。2014年6月22日,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未來高等職業教育要建立以職業需求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產學結合為途徑的人才培養模式。《決定》還指出: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重要的環節就是建立健全課程銜接體系,建立適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相關概念的界定

目前,對于實踐能力的概念并無統一界定,國內外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認為實踐能力是指個體所具有的處理問題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品質,它一般由實踐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構成。一般實踐能力泛指處理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通常包括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適應能力、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專業實踐能力是指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專業領域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經過專業訓練能夠從事某種專業工作所需要的專門能力。[1]

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問題,是第二個需要明確的問題。實踐能力的核心是解決問題,它需要兩個必備的條件,即知識和實踐。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所說:“實踐能力是解決實踐問題的能力,即將思想及分析結果以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實施的智力,實踐性智力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發展。[2]”這說明,實踐能力的培養一要重視知識的學習,實踐能力是建立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的,是第一位的;二是重視知識的轉化。在理論學習之后,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需要通過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在真實情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來實現能力的獲得;三是實踐能力是后天習得的。通過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實踐體驗、反思總結,再如此循環反復、逐步提升而獲得的。

對于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探討,學者們也是看法不一。目前,關于幼兒園教師實踐能力最權威的解釋來自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確了幼兒園教師的七項專業能力,即環境的創設與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組織與保育能力、游戲活動的支持與引導能力、教育活動的計劃與實施能力、激勵與評價能力、溝通與合作能力和反思與發展能力。然而,需要明確的兩點:一是這七項專業能力有些是在職前教育中培養的,有些則需要在職后工作中發展。二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職前的培養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健全職業課程體系,不可能依靠某一門課程去完成。但是某一門課程可以在某個領域、某個合適的時機培養學生的某些實踐能力。

二、《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改革思路

基于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等相關問題的認識,以及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定位的認識,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改革如下:

(一)明確《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課程的性質與作用

依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對合格幼兒園教師要求,科學制定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確各課程在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它在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之間起著一種中介作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能夠為學前教育學生提供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一般特點和各年齡階段兒童心理發展特點等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研究方法,使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觀、教育觀,同時運用相關知識觀察、分析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解決學前教育中有關兒童心理與行為的實際問題,培養初步的科學研究意識。

(二)改革《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目標

圍繞應用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課程目標。

1.知識目標

(1)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以及各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特征的基本知識。

(2)掌握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術。

2.能力目標

(1)運用學前兒童發展理論解決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相關問題能力。

(2)運用觀察、實驗、測驗、社會調查等方法,培養探索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點的能力及創新教育能力。

(3)針對保教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不斷進行反思、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3.素質目標

(1)熱愛學前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為人師表。

(2)關愛幼兒、尊重幼兒人格、信任幼兒,樹立科學的兒童發展觀、教育觀。

(三)重構教學內容,增大應用性知識的比重

依據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和幼兒園實際工作的需要,調整《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更具實用性和針對性。

1.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在傳統的教學中存在基礎理論偏難、實驗數據過多、知識點零散和瑣碎等問題。依據幼兒園實際工作需要和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精簡基礎理論,增加更多幼兒園和家庭教育中的案例,對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內容進行提煉和整合,使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具體包括:

(1)學前兒童心理學總論,包括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對象和任務、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學前兒童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學前教育領域熱點課題。

(2)各年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和教養措施,主要分三個年齡段說明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征:0―1歲、1―3歲、3―6歲,然后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及行為問題的解決。

(3)學前兒童認知的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感知覺、注意、記憶、想象、思維和言語的發展規律及特征。

(4)學前兒童情感及社會性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情緒情感、意志、社會性的發展規律及特征。

(5)學前兒童個性的發展,包括學前兒童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征發展與學前兒童自我意識發展規律及特征。

2.課程的重點、難點

(1)課程的重點

第一,各年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和教養措施;第二,學前兒童認知、情感、社會性和個性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第三,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發展觀和教育觀。

(2)課程難點

第一,理解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第二,運用兒童心理學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運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培養初步的科研意識和能力;第四,培養一定的反思與發展能力。

(四)探索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與手段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首先在于,把理論知識講精、講透,關鍵在于把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實際問題的能力只能在實踐中形成。

1.主要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以講授基本概念、理論知識為主,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及規律,樹立科學的兒童發展觀、教育觀,為形成學生實踐能力奠定理論基礎。講授法應貫穿整門課程的始終。

(2)合作探究學習法。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分組合做針對學前兒童心理發展理論及規律,通過課堂討論、自主學習等形式,讓學生交流、討論,闡明自己的觀點,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理解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認知結構,形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驗實訓法。以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為主,結合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包括課堂小實驗、課堂演示、觀摩錄像、發現學前兒童心理的特點及規律。

(4)圖表、照片及作品分析法。該法輔助課堂講授、實驗實訓以及課堂討論法,幫助學生進一步明確和理解兒童心理的發展性、動態性和主觀能動性。

(5)案例分析法。該法是學前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常見方法,也是形成學前實踐能力的主要方法,應用在教學中,教師提供自編教學案例和幼兒園真實案例,讓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實踐能力,提供案例分析材料既有文字性案例,也有影視媒體展示典型影片。

(6)全程教育實踐。課程的學習不僅僅局限課堂教學,還應把課堂引入幼兒園和早教機構中,讓學生對學前兒童形成感性認識,學會觀察、了解兒童,解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為將來學生的職業生涯做準備。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針對不同階段的教育實踐內容與要求,安排見習、實習,撰寫觀察報告、教學反思等。

2.主要教育手段:黑板+現代手段

篇(2)

關鍵詞:

心智;心理;素質教育;因材施教

在人的一生中,兒童期是成長最迅速也是最關鍵的階段,對以后個人綜合能力發展起到奠基作用。探討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主要表現在深刻了解學生心理可以為教學工作更好地服務。小學低年級學生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兒童心理發展以及與兒童教育過程有關的教與學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也是研究如何針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利用教育心理學原理對兒童進行教育的一門學科。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含義如下:

一發展心理是基礎

其一,兒童心理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遺傳和環境是主要因素。遺傳是兒童個體發展的起源,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順序,規定了個體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或什么范圍。環境則影響遺傳潛能的發揮,良好的環境可以發掘人的潛質,不良的環境可能會遏制甚至破壞人的正常發展。其二,兒童自身的成熟也影響教育在其心理發展中所起的作用。只有在成熟期間對兒童進行教育才會收到實效。其三,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個體差異性,個性影響兒童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教育對不同個體的作用效果也受其個性的影響。

二教育心理是根據

教育過程既是教的過程也是兒童學習的過程,主要是對兒童進行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教育中,課程的設置、教材的安排、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以及課堂氣氛的調節等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與教育心理有關。只有掌握教與學的規律和原理,并在理論指導下進行教育活動,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教育是目的

了解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最終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得以運用,為教育服務。所以,研究的出發點,研究的內容、方法、途徑和手段的選擇都應本著這一目的進行,不能偏離大方向,更不能為了研究而研究,從而忽視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學習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目的也是為了在實踐中應用,所以在學習中應該密切聯系實際,在運用中也不能生搬硬套。小學低年級學生與教育心理學不同于兒童心理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兒童心理學是不同的研究科目,區別主要表現在于研究的著重點不同。兒童心理學主要研究兒童心理的年齡進程,從兒童的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各種環境中去概括其心理發展的規律,而不是單單局限于教育范圍內.目的是研究兒童在各種因素交互作用下的心理發展情況,為相關學科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把兒童作為受教育者來研究,主要是依據兒童心理研究的成果,著限于受教育者心理的綜合表現,其目的主要是促進受教育者的能力、人格、品德和知識技能籌備方面的健康發展。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又有不一致的地方,區別表現在研究的側重點不同。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是研究在學校情境中學與教的基本心理規律的科學,是一門應用學科。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是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相結合的產物,是建立在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框架基礎之上的,它直接應用發展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將教育心理學的一般原理、理論應用于具體實踐中和特定個體上,與教育心理學相比,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具有更強的實踐性、應用性。小學低年級學生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范圍是由它的特殊研究對象決定的。這門學科主要研究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相結合過程中的心理學規律,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既探討發展與教育,又涵蓋學習與教學;既關注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又兼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它的主要研究范圍:兒童掌握知識、技能,形成某種才能的心理學規律;形成道德品質和個性的心理規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心理規律等,即學與教的心理規律。心理雖然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但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即客觀現實是心理的源泉,心理發展是有客觀規律可循的。只有實事求是地去研究、探討,才能發現其規律,才能保證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可控性。要做到研究的客觀性,首先,就要堅持以實事求是地揭示發展與教育心理規律為目的;其次,確立客現的指標,是保證研究結果客觀性和可靠性的前提,指標應該是能觀察、測量到的,最好能用儀器來測定、記錄和分析;最后,在說明研究結果時,也應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從自己的角度任意取告。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所以在研究時也要本著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進行.遵循這一原則應該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明確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兒童,為了有利于兒童發展,研究出的結果必須能在實踐中運用;其次,確定研究的形式,兒童心理發展與兒童的活動有密切的關系,是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所以,選擇研究的形式時必須采用活動方式;還有,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應適合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并不是所有方法對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都適用,另外,選擇研究方法還應考慮研究的目的和內容;最后,檢驗研究可行性的標準也只有一個——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研究的結果也應能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性質決定了研究的教育性原則。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最終目的是為了兒童的心智健康發展,所以在選擇研究方法、安排研究程序、設置研究情境、選用器材時,不能不考慮對兒童心理健康所產生的影響。當然,對兒童所做的任何研究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有的可能比較明顯,有的可能是潛在的;有的是積極的,有的可能是消極的。在研究之前應仔細分析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的性質及程度,盡量使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如果實在難以克服,而影響又對其發展極為不利,盡管研究很有價值,也不能進行。有時,由于考慮不周,出現不利影響還應設法補救。這也是心理學研究較為困難之所在。有時,當無法對人進行操作控制時,人們只好轉而對動物進行研究。但把動物作為對象的研究活動目前也受到了一些批評和指責,所以,對人尤其是兒童的研究更應考慮其教育性。系統性原則是指把個體的心理活動看作受多種因素影響并且不斷變化發展的整體,在研究時要考慮研究心理現象與其他心理現象的關系以及影響這種心理現象的因素,并且能夠在動態變化中把握心理發展規律。首先,兒童不是處于真空中的,其心理發展受遺傳、環境的共同作用。在研究時不能忽視這些因素的影響。如在研究環境對心理的影響時,人們多以雙生子為研究對象,比較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的雙生子的心理發展差異情況,目的就是為了使遺傳的影響保持一致,使環境成為影響其發展差異的關鍵因素,避免遺傳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干擾。其次,兒童心理是一個整體,我們把心理分成各種成分,只是為了研究的方便,然而,各種心理現象之間是相互制約、共同作用的。在研究集一種或某些心理現象時,不能不考慮其他心理活動的影響。如在研究被試的記憶時,就應該考慮到智力、興趣、練習以及其他心理過程的影響,盡量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作用,避免出現自變量的混淆;再次,在解釋研究結果時,應注意兒童心理發展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有共性又有個性。不能用僵化的觀點看待研究的結果,從而造成一種刻板印象。對于年齡越低的兒童更應慎重。如兒童的智力發展有早晚之分,有的兒童雖然早期智力較落后,但以后會很快趕超上來,所以,不能根據早期偶爾一次的智力測驗結果而定終身。最后,只有抓住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推動其發展進程的關鍵動力,才能發現心理發展的本質規律和特征,從而避免臺本逐末。小學低年級學生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側重于應用性和社會性。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具有多面性:既是基礎學科,又是應用學科;既是自然科學,又是社會科學。說它是基礎學科,是因為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要研究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的規律,其研究的結果可以作為教育實踐的理論依據,在實踐過程中又能不斷豐富和完善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在研究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時,不能違的倫理道德。這是和兒童的特殊性相聯系的。兒童作為發展的個體,不同于物。人的心理發展有復雜性,在研究時考慮不周到就可能會違背倫理道德,更有甚者,可能會涉及侵犯個人隱私事件,從而招致法律糾紛。所以,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尤其是多從被研究者的立場考慮,以避免出現失誤而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研究小學生素質教育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不僅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從事實踐活動的需要,更是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胡志海.《小學教育心理學》課程改革探索[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6,16(1):42-44.

[2]范淑杰.對于心理學在小學教育階段的應用意義及效果分析[J].中華少年,2016(24).

[3]楊會靜.教育心理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教育,2016(5):12.

篇(3)

基于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的基本出發點——“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我要求自己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在保留數學學科自身特點的同時,在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整合運用多元化學科知識,創設生動合理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一、‘多元化’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是具備時代性和科學性的

隨著社會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學科與學科之間產生了極大地相關性、相通性,各個學科領域的壁壘已經被打破,使得學科之間沒有了絕對的界限,只有相對的邊緣化。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深入挖掘與其他相關領域學科的內在聯系,實踐并探索多元化學科知識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運用方式,達到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綜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模式、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創新精神的目標,是立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努力進行課程改革的真正創新與探索。

二、立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上的創新與探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指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打破傳統教育制約機制,避免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各學科領域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學數學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新課標中指出:“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深刻地闡明了數學這門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數學學科勢必與其他學科領域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這些必然的聯系也勢必體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那么多元化學科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也必然對數學教學活動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三、多元化學科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嘗試應用是有益處的

1.運用的前提:結合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為大前提。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關于數學知識學習的互動,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想要更好的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首先必須要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教育與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問題,認清教育和環境因素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決定作用。要認識到在數學教學中,不能片面地、機械地來理解和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必須遵循兒童心理的科學發展規律。從幼兒時期過渡到小學時期,是一個帶有關鍵性的時期,父母和教師如何共同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過渡,這是很重要的。因此,實現這個過渡,必須要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依據這些特點和規律進行教育時,既要考慮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又要恰當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這種要求變為兒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學活動更好地進行,教學質量不斷地提高。

2.多元化學科知識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巨大作用。新課標中明確地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深化課程結構調整、大膽嘗試多元化學科知識

1.深入研究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不斷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實現數學教學活動中的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就必須要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教育與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問題,認清教育和環境因素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決定作用。在數學教學中,不能片面地、機械地來理解和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要遵循兒童心理的科學發展規律。因此,將心理學,特別是兒童心理學的知識在數學教學中的合理運用是實現成功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基礎。

2.多元化學科知識將極大地豐富“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教學內容的實踐活動。優美的音樂教學情境,不但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增添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加深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感情。使學生得到一種美的享受的同時,又可鞏固學生在課堂所學的數學知識,還有利于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

3.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知識將極大地推動數學課堂教學手段的發展。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教學中作用的日益增強,廣大數學教育者已經認識到:數學雖然有其自身的獨特的規律和特點,但是數學教學的出發點則是人的發展。信息技術及其相關知識將極大地推動數學課堂教學手段的發展,使之成為教師引導學生認知的工具。

篇(4)

二、在幼兒家庭教育中怎樣應用福祿貝爾的教育順應自然原則

(一)幼兒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應該掌握科學教育理念和方法

1.摒棄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等陳舊的教育觀念

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史一直在強調孔子“學而優則仕”的教育目的,這樣的想法早已根植在人們的心中,覺得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找一個體面的工作,而忽視了對受教育者本身能力、情感、觀念等的培養。直至今日,這樣的想法非但沒有改變,反而加入了更多錯誤的元素,認為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為人上人,要達到“光宗耀祖”的標準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并且擁有這樣觀念的人不在少數。把教育的目的和作用狹隘化、功利化,導致兒童教育的最原始階段———家庭教育就出現教育偏差現象。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根據兒童的自身特點,順應其個性發展,培養其基本生活技能、社會行為規范等。

2.把游戲融入學習和生活

游戲對兒童來說至關重要,它是兒童產生高級心理現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兒童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在幼兒時期,兒童有渴望認識世界的心理需求,而游戲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最直接的方式。幼兒家庭教育應該順應兒童愛玩、愛游戲的心理,將游戲融入生活和教育,讓兒童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游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不僅能強健兒童身體,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規則意識,還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讓兒童的體、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二)家庭教育應該順應兒童身體發展規律

兒童的身體發育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家長只有在充分遵循這些規律的前提下才能培養出健康聰明的孩子。我國自古就用“拔苗助長”的寓言故事來教導人們遵守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不能隨意違背。我們只能充分地認識它,從而利用它。對于幼兒教育,我們也同樣應該遵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不然也只能得到寓言里宋國農夫的結果。現如今,社會發展快,競爭激烈,家長都懷有望子成龍的強烈期盼,于是,不惜代價地投入巨大財力物力來培養孩子,但卻往往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導致這種現象的一部分原因正是沒有順應兒童的身體發展規律。比如,幼兒4歲之前的手指小肌肉群并未得到充分發展,畫畫只能涂鴉,不能很好地掌握線條。如果這時候家長主觀地認為孩子只要參加專業繪畫訓練就一定能比別的孩子畫得更好,而不考慮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強迫孩子參加訓練,那么,孩子不僅學起來吃力,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還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并且還會嚴重打擊孩子的信心和對畫畫的熱情,造成得不償失的后果。

(三)家庭教育應該順應兒童心理發展

1.順應兒童心理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

心理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可以被分解為一個個小的不連貫的階段。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和人類的進化史一樣是從簡單到復雜,漸進發展,不可逾越。這就要求幼兒家庭教育應該順應兒童的這種心理發展特點,循序漸進并且有特色地施教。所以,家長應該細心觀察孩子,敏銳地抓住孩子發展的“關鍵期”,及時選擇相應內容,因材施教,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順應兒童的心理需求

兒童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他們和成人一樣有著某些特定的心理需求,比如,愛和被愛的需求、被關注的需求、自我表達的需求、成就感的需求以及活動和滿足好奇心的需求等。幼兒家庭教育應關注兒童的心理需求,并且要求家長能迅速地給予相應的回應。只有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才能培養出健康、快樂、積極的兒童。

篇(5)

‘多元化’這個詞在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尤其是經濟和文化領域,它的廣泛定義即任何在某種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組合。在一個專業環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著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現代社會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會、經濟等發展的關鍵性推動力量。把多元化學科知識運用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我認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時,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我相信,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努力打破傳統教育制約機制,避免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各學科領域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學數學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和方向。新課標中也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深刻地闡明了數學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同時它還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和聯系的樞紐,如果能將多元化學科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很好的運用,那么必將對數學教學活動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二、多元化教學上的創新與探索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指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打破傳統教育制約機制,避免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各學科領域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學數學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新課標中指出:“數學為其他科學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深刻地闡明了數學這門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數學學科勢必與其他學科領域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這些必然的聯系也勢必體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那么多元化學科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也必然對數學教學活動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三、多元化教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

1、數學教學是師生之間關于數學知識學習的互動,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想要更好的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首先必須要深入地了解和認識教育與兒童心理發展的關系問題,認清教育和環境因素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決定作用。要認識到在數學教學中,不能片面地、機械地來理解和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必須遵循兒童心理的科學發展規律。從幼兒時期過渡到小學時期,是一個帶有關鍵性的時期,父母和教師如何共同幫助孩子完成這個過渡,這是很重要的。因此,實現這個過渡,必須要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依據這些特點和規律進行教育時,既要考慮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又要恰當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這種要求變為兒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學活動更好地進行,教學質量不斷地提高。進入小學以后,在認知發展方面,尤其是數學認知方面,如何從初級的、具體的認知水平逐步發展為較高的、抽象的認知水平等等,兒童心理學可以對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啟示。因此,深入研究兒童心理的科學發展規律,并將其適當地運用到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需要在合理的時機發揮多元化學科在數學課堂上的積極作用,如果能做到這點,必將極大地推動數學教學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時為兒童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2、多元化學科知識將極大地豐富“情境導入,探究新知”課堂教學內容的實踐活動。新課標中明確地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歸納、類比、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篇(6)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03—0033—01

智障兒童由于智力發育和行為控制能力等缺陷,影響了其心理的健康發展。對從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來說,發現、了解智障兒童中出現的心理、行為異常并給予及時、相應的干預,有利于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筆者在從事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實踐中,嘗試對有心理問題的智障兒童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總結、概括出了對智障兒童進行個別心理輔導的策略,并提出了為智障兒童進行心理輔導的有針對性的建議,為從事智障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實踐參考依據。

一、智障兒童個別心理輔導的必要性

智障兒童心理與正常兒童心理健康發展規律存在一致性,但由于他們智能上的不足,在認知、情緒、意志行為與人格特征方面都與正常兒童有一定的差別。伴隨著生理的缺陷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行為、情緒和人格問題等方面。由于智障兒童生理缺陷的不同,所造成心理問題在共性的基礎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如果只對他們進行團體性的心理輔導,只會解決共性的問題,而個體的實質性問題并不能很好地解決,甚至會變本加厲,影響其一生的發展。針對智障兒童不同的心理問題進行個別化輔導,能夠更深入地探索出他們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從而更有效地幫助他們走出心理的陰霾。所以,智障兒童比正常兒童更迫切地需要個別心理輔導,它對于幫助智障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智障兒童個別心理輔導的策略

經過一年多以來的心理輔導實踐,根據輔讀學校學生的特殊性,我校逐步形成了有別于普通學校的心理輔導策略,即“低起點、高支持、個別化”的策略。

1.智障兒童個別心理輔導目標設定的“低起點”。該策略在操作上要求是:在智障兒童心理輔導目標上的要求是將“小步走好”的目標與“適度提高”的目標有機結合。

“小步走好”是指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復雜、長期的過程,需要分解目標,目標的坡度不應太大,每個階段目標的要求不應定位太高,實現過程不能圖快,而要扎實。“適度提高”是指根據智障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適度、及時地將心理輔導目標指向更高的層次,發展目標不能停留在一個層次上。矯治性心理輔導是智障兒童心理輔導突出的任務,而往往容易忽視對他們發展性心理輔導的需要與可能。智障兒童心理輔導目標的設定不能只停留在矯治性心理輔導目標的層次上,而應重視他們的發展性心理輔導目標。

2.智障兒童心理輔導實施過程的“多元支持”。該策略在操作上的要求是:積極營造一個多元因子融合的、寬松、民主平等的環境,來支持智障兒童健康發展。智障兒童心理發展的“多元支持”要求學校、家庭和社區的教育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多元支持”中智障兒童的同伴支持也是不容忽視的。

3.智障兒童心理輔導方法的“個別化”。

首先,建立學生心理輔導檔案。具體做法是:要充分把握每個智障兒童的具體情況,要對每個智障兒童的身體狀況、接受教育情況、家庭背景等進行調查分析,哪些兒童有什么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哪些兒童有特殊困難需要照顧,也應該了解每個兒童的個性特點,將以上材料進行整理并形成學生心理輔導檔案。

篇(7)

作為幼兒園大班年級的教師,經常會被家長質問:為什么不教拼音和寫字?當我回答“幼兒園以游戲為主,不學拼音不寫生字”。家長朋友總會好話一大串的說:“請你抽空教一點,孩子就是聽老師的!”我百口莫辯……但事后總在想:有什么辦法讓家長朋友理解我們為孩子長遠發展的教育苦心?讓家長明白過早讓孩子寫字學拼音會有什么不利影響呢?

家長對兒童發展心理理論的了解將對他們的兒童教育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認為要從專業的角度,讓家長了解兒童發展心理理論,幫助家長了解兒童發展過程中的身心發展規律,理解學前教育的教學出發點,從兒童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心理和行為。

一、把握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

兒童發展心理學是研究一個人兒童期的心理和行為的發生與發展的規律,以及這個時期的心理年齡特征的一門科學。

兒童是個體發展的重要時期, 雖然現在大多數家長都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但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不惜犧牲孩子的玩樂時間,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學習班,或把孩子關在家里用自己的方法強迫孩子學習,有的讓孩子每天做一張小學生數學作業或寫一到兩頁生字。疲于學習的孩子因此厭倦學習,渴望走出家門去玩耍。期待孩子長大成龍的家長反而把孩子培養成了“不愛學習的孩子了”。如果家長朋友了解兒童發展心理學就會了解兒童發展不同過程的心理,結合正確的方法進行引導,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長過程的快樂。所以說,了解孩子的需要,及時幫助孩子解決困難,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兒童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也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二、兒童發展心理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兒童發展心理學幫助家長了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成熟勢力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塞爾認為:個體的身心發展,都是按基因規定的順序有規則,有次序的進行的。教育孩子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和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尊 重孩子的人格。

家長朋友可以認識到家庭教育中家長的權威教育只會讓孩子更加不聽話。相反,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處,做孩子的朋友才會讓他們獲得成長的快樂。

有位長期從事幼兒教育的老教師曾介紹過她的一個成功案例:有位孩子的父親進過監獄,出獄后還“很光榮”的給大家講監獄中的故事。這位父親如果聽說孩子在園頑皮,一定會對孩子拳打腳踢。孩子經常全身多處傷痕的來到幼兒園,可是他并沒有因為挨打而聽話,總會用拳頭來對待讓他不高興的人,就連老師也難以逃避。但這位教師沒有放棄這個孩子,總是耐心溫和地給他講道理,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就大力表揚。孩子上大班時,攻擊行為少了很多。由此可見,權威教育不但無益于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還能促使孩子的不良行為向外擴展。

(二)幫助家長了解兒童的心理需要

英國鮑爾畢的依戀理論認為:依戀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即至少和一個人的親近、親密的關系。它分為安全依戀、焦慮――矛盾型不安全依戀、焦慮――回避型不安全依戀。

由此,家長朋友知道了孩子為什么上幼兒園會哭,了解了孩子哭的原因,就不會盲目責怪老師沒有看好孩子,對孩子不好,家長就會和老師一起解決孩子分離焦慮的方法,同時為孩子建立新的安全依戀。

實際上安全依戀一旦建立,孩子會放心地玩耍,盡情地游戲,在不同的游戲中扮演社會的角色,在這個角色的工作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探索游戲角色的工作,完成角色任務的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的責任感。

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小女孩剛入小班時,總會出現嚴重的分離焦慮,來園后整天哭泣,無論什么活動都不參加。這時,如果老師能和她聊天,陪她玩,陪她睡覺,慢慢地她就會愿意和孩子們一起游戲,感受集體活動的快樂。一般情況下,兩個月左右,孩子就會不再哭鬧了。事實證明,許多孩子雖然進小班又哭又鬧,但只要分離焦慮消失,就能在接下來的中班、大班的各種活動中表現穩定,并能積極和小朋友一起為班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因此,幫助有入園焦慮的孩子建立安全依戀,是讓他們在幼兒園里安心和快樂生活、學習重要前提。

(三)兒童發展心理學有利于幫助家長擺脫學前教育小學化理念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感知運算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第四階段是形式運算階段。其中前運算階段。(2~7歲)兒童的認知開始出現象征功能,使表象或思維的出現成為了可能,但兒童還不能形成正確的概念。 具體運算階段(7~11、12歲)兒童已具有運演的知識,這種知識使兒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作出推理。

家長朋友了解了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特點,就不會盲目要求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去做具體運算階段的數學,拼音作業,也會理解幼兒園為什么不教語文數學的原因了。知道揠苗助長為孩子的將來學習埋下了“不愿學習的陰影”。

在一次幼兒教師座談會上,有位教師的發言曾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她說,有位家長每天要求孩子做一張小學一年級的試卷,孩子在家很乖巧的識字看書。但是,每當閱讀繪本,看圖說話的時候,他會很快舉手,并把圖片中的文字讀給大家聽。不但沒有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還影響了其他小朋友的想象思維。又有一位女孩子的媽媽,在家教孩子寫字 ,經常教完后把孩子鎖在房間里“做作業”,自己則去打麻將,一小時后開門看見孩子畫的“線條作業”,就把孩子揍一頓。如今這位女孩已是個小學生了,家長說:孩子不但不愛學習,還戴上了近視眼鏡。可見,兒童期的小學化教育嚴重影響孩子身心的發展。

三、了解兒童發展心理理論的途徑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網絡已經是人們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家長朋友可以通過網絡搜索,下載《兒童發展心理理論》電子教材自行閱讀;也可搜索《兒童發展心理理論》教程,聽專家講解;或通過媒體視頻、錄像了解兒童發展心理理論;也可以通過閱讀《兒童發展心理學》書籍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理論。了解的方法多種多樣,相信有心淘金的人,總會有收獲的。

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為人們了解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不同心理提供了幫助。人們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理論越多,對兒童的理解和幫助也越多,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就越有利。

附:本文根據我的微課思路形成。微課網址:

http:///play.aspx?id=0952b712-0dc4-42cf-8087-65e2cf53c54a

參考文獻:

[1]王振宇編著.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25頁

[2]王振宇編著.《兒童心理發展理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第280頁

篇(8)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近幾年來,隨著改革的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化落實,也跟隨社會發展的潮流發生了改變,由以前的農業為主轉化為社會經濟結構為主體的時代潮流。我鎮外出打工人員的數量逐年提高,大批大批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擁入到務工行列,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增多,新的問題――留守兒童隨之突出,留守兒童已成為我鎮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一種脫離親情的特殊環境氛圍之中,缺少第一監護人父母的體貼、呵護及教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就涌現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呈現焦慮、煩躁、悲觀等系列消極的情緒感,使其對學習失去進取心等心理問題。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成因

我鎮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是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一)親情脫離

由于父母的外出務工使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親情關愛、呵護及監督,使他們經常感覺有一種情感欠缺的現狀,使其該學到的知識而學不到,該擁有的親情關系卻無法享受。和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他們學習的機會受到限制,得不到父母的督促,久而久之就形成焦慮、悲觀、消極的情緒感,失去對學習的進取心。看來家庭親情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缺失

根據問卷抽查,長時間和父母分離的留守兒童厭學的較嚴重,并且成績較差。造成的原因是長時間父母分離在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和疏導。然而學校是育人之地的處所,可見也是留守兒童的教育主體,理應承擔起全面的教育和管理的責任幫助留守兒童樹立學習的信念。

(三)村委會和政府部門的關注欠缺

據調查,多數村級干部認為,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他監護人父母的私事,他們背井離鄉打工到外地,必須得先把家里的一切事情妥善的安排處理好。這種不良意識的存在,從各級部門來看,則是提倡農民打工,提高當地人民的人均收入,所以實施一些相關鼓勵政策和措施,但對留守兒童將產生的問題卻掌握甚少,更提不起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

三、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分析

首先,應重視家長教育輔導,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場所,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應通過言語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首位的。雖外出務工,但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教養環境。務工父母可以通過打電話、寫信或發郵件等方式經常關心孩子的生活、學習各方面的情況,掌握關心子女的健康成長。同時家長也經常與所任學生的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孩子們的在校情況和學校發展的情況,了解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對子女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和子女溝通時,既可采用鼓勵,也可以批評等方式來教育監督他們,但具體方法的使用特別應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遵循孩子們的發展規律。家長應重視孩子們的心理變化,盡全力幫助他們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響引起的心理問題。讓孩子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心,還能感受到父母雖在異地,但父母的愛經常伴隨著自己健康成長。

其次,提高教師素質,加強學校教育。現代化社會日益緊張和繁忙,給我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了心理壓抑感。教師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一定會導致些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們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學校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使教師具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應用科學的知識來調整自己心態是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的健康心理狀態。把學生視為自己的朋友,常主動靠近他們,抽出更多的時間與他們談心聯系,對他們的道德素質和精神素養的需求給予關注。使學生把教師當作自己的朋友樂意與教師交流,將心中的苦惱和悲傷對老師說說。平時要多創造一些愉快的專職的場合以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情緒投入到教育教學的工作中去。

篇(9)

一、課程采用“縱―橫”的教學體系

縱,即先介紹基本理論問題,主要論述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方法、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因素和動力、發展心理學與兒童發展心理學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的關系等問題。橫,即介紹兒童心理發展中的年齡特征與教育,主要論述不同發展階段的心理發展規律,包括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能夠較好地反映兒童心理學的學科內容和發展趨勢,便于學生系統全面的掌握。

二、廣納各方資源,突出實用性和實踐性

近年來,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在理論和實際應用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展。我們在兒童心理學教學過程中,突破了書本知識的局限,利用各種手段搜集有關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資源,通過實驗教學、現場觀察、調查研究、看錄像和多媒體光盤等教學環節,讓學生通過實踐和操作把兒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變成靈活的、可以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操作性的知識。

三、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一)堅持課前演講,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堅持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在課前15分鐘進行演講,給學生獨立學習、大膽表現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充分體驗到自主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責任感,學生的備課、講課、評課等教學素質得到很大提高。同時,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二)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其課程特點,我們將課堂教學模式分為三類,一是基本理論課,二是年齡特征與教育課。不同類型的課堂教學,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

1.基本理論課

基本理論課主要講授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概念、理論和流派。例如,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兒童發展心理學的歷史回顧、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生物學基礎、游戲理論的發展等都屬于基本理論課。針對這種類型的課,我們采用教師全面講授―介紹參考文獻―學生課外閱讀―學生完成作業的形式,培養了學生查閱資料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年齡特征與教育課

兒童發展心理學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介紹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規律與教育的內容。這部分知識內容廣、數量多,僅僅靠課堂講授很難完成如此繁重的教學任務。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們采用課堂教學和學生實踐活動兩部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課堂教學環節首先是教師做理論講授,然后舉出具體案例進行剖析;學生實踐活動環節,學生根據教學內容查閱大量文獻,觀看錄像,利用實習機會,到幼兒園一線進行現場觀察,最終形成觀察報告,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

(三)融洽師生關系,提高學習效能

研究發現,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與其知識技能的獲得和學習成績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正相關,而要提升學生的學習信心,首先要改善課堂上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切忌表現出高高在上的權威態度,應更多地以指導者或合作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及時給予鼓勵或回應。改變教師一個人講,學生聽的授課方法,逐漸形成學生主動發言,共同討論的氣氛。

四、教學評價手段的改革

(一)改革考核評價結構

有效的教學需要科學的考核。為了使兒童發展心理學教學改革科學有效,我們還大膽改革了考核的評價結構,由理論成績和實踐成績兩部分構成。其中理論成績占80%,包括平時成績(占10%)和考試成績(占90%),平時成績由學生的作業(包括獨立作業、實驗作業)和課堂上的表現(包括課堂發言、課前演講)兩部分構成,各占5%。實踐成績占20%,由教育見習和教育觀察(完成幼兒觀察報告)構成,各占10%。

(二)改革理論考試內容

一般理論課考試的內容比較呆板,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單純掌握,學生往往通過考前“突擊”的短時記憶來完成考試,不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這樣更加不符合高職學生職業性與實踐性的特點。因而,在理論考試的試卷上力爭題型多樣,即選擇題、概念題、知識題、理論題和應用題等五種以上,由“死”題向“活”題轉移,即死記硬背的題分值減少,活學活用的題分值增加,著重提高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創新教學評價方式

以往對課程的評價主要采用學生給任課老師打分的形式,而老師最終只是了解了評價的結果,這樣做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反思。我們在改革中,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及時對課堂效果進行反饋,進而及時調整。

總之,兒童發展心理學是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極其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可以為更好地學習學前教育科學以及早期教育教學方法提供心理學依據,奠定理論基礎。我們的教學改革應該使其有效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從而符合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鄒曉燕,楊麗珠.堅持主體性教育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2]汪薇.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教改設想[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篇(10)

達維多夫是維果茨基學派后繼者之一,曾當過艾利康寧的助手,俄羅斯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專家,積極置身于50年代開始的前蘇聯初等教育改革行列的前沿,對兒童發展性教學和教育進行了長達25年之久的研究。“發展性教學理論”以維果茨基有關教學與發展問題的研究理論為依據,并利用了列昂捷夫的活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這一理論是由艾利康寧和達維多夫及科研集體經過長時間的理論和實驗研究構建而成的,因此,被稱為達維多夫“發展性教學理論”。

一、發展性教學理論基礎分析

(一)關于心理起源與心理發展的理論

在心理起源與心理發展方面,達維多夫繼承了維果茨基的思想,他認為,人的心理發展首要的是人的活動,意識的形成過程,其核心是活動的形成過程,人的意識正是隨著活動的變化而發展的。達維多夫進一步研究并設計了兒童心理發展的新年齡常模。通過實驗證明:兒童心理發展是在“兒童-社會”系統中,即在兒童與社會的聯系系統中實現的,兒童與實物的關系是以成人為中介的。

(二)關于活動的理論

在繼承列昂捷夫的活動理論的同時,達維多夫認為,活動理論研究者往往位于歷史文化觀之外,應把研究活動的文化歷史觀點納入活動理論的范疇,要探索各種活動在人類文明發展的不同階段中的相互關系,在一定歷史時期某些具體活動的特殊意義。這就必須要求進行跨學科地整理,從哲學的、歷史的、社會的、心理的、文化的、民族的觀點進行分析,這為完善與發展活動理論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

(三)關于教學與發展的理論

達維多夫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的概念,其實質就是教師通過教學引導兒童,使其達到最大限度的心理發展,發展性教學是以活動理論為支撐的。達維多夫把活動理論作為一個分析學習方法的途徑,將活動理論提出的內容作為一種實踐的方案。他指出,發展性教學和教育過程本身并不能直接使兒童得到發展,只有具有相應的活動形式和內容,才能促進兒童心理的發展,在教學和人的心理發展之間總是存在著人的活動。強調“教育與教學的總的目的在于形成兒童一定的、完整的活動類型和相應的活動能力,以保證兒童的個性得到完整的發展。”

發展性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兒童的理論思維。達維多夫認為只有理論思維才是發達的人所特有的思維,理論思維是創新的基礎,沒有創新精神的人永遠也只能是一個執行者。學習活動的內容是理論知識,通過學習活動掌握理論知識,發展學生的理論認識和理論思維的基礎。

達維多夫認為,學習活動的特點是學生集體完成學習活動。在集體性學習活動中有對話、爭論、討論,也就是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經常性的完整的社會性相互影響,學生間的討論使學生完全掌握表現社會文化準則的概念、價值、技能。在集體性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斷地產生學習的愿望和技巧,這就標志著學生已經形成個體的學習活動。學習活動的成果是學生在活動完成過程中產生自我變化活動,這種活動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發展性教學理論的基礎是教學問題。達維多夫本人選取的切入點是現代小學低年級學生,重點研究其理論思維的發展。達維多夫認為,要徹底改革傳統教學,教育以知性一經驗思維為依據的邏輯一心理學基礎,為此以個體發展,以培養學生理論思維為目的的教學,必須注意形成兒童具有整體結構的活動類型和相應的活動能力。

達維多夫認為,傳統的小學教學不能真正的影響小學生智力的發展,因為這種教學著眼于小學生思維發展的現有水平,忽視了最近發展區的作用。為此,主張開設活動教學,應該根據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的敘述邏輯重建教學內容以及學習活動結構,從而使教學有效地作用于兒童心理發展的潛在水平,即心理的最近發展區。由此出發,達維多發提出了一系列相關的教學原則:(1)掌握一般與抽象性質的知識應先于了解比較局部與具體的知識;(2)知識不能作為現成的東西傳授給學生;(3)應善于揭示教材中最初發生的普遍關系;(4)善于憑借物質形式再現普遍關系,以便于研究;(5)善于將普遍關系具體化;(6)善于完成智力動作與外部動作之間的相互轉化。

達維多夫有關學習的理論原理,是在多年來對小學生學習活動的實驗研究中得到確認的,前蘇聯心理學通常把這一長期系統的研究方法稱為“形成性實驗法”。該方法要求:建立專門的實驗機構,要有專門人員對各種發展性教學教育方式進行長時期研究;預先對所要形成的新的心理形成物的內容及其形成的心理學一教育學手段和途徑進行設計并加以模式化,研究人員應積極地干預他所研究的心理過程;從發展趨勢著眼,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的內容、方法與組織,重新構建作為社會能力范本的小學學科內容,并按內容的邏輯所規定的方式有目的地組織作為再現――占有活動的小學生學習活動。

(四)兒童心理發展階段理論

達維多夫利用了維果茨基學派關于兒童心理學發展分期問題的心理學研究成果,他進一步指出:(1)心理發展各階段所特有的主導活動正是與該階段個體的發展密切相關的。(2)作為個體心理發展分期依據的是具有整體性結構的主導活動類型的更替。每一個新的主導活動類型都是在前一主導活動類型內部產生并取代它。(3)每個年齡期所特有的兒童的主導活動類型決定著首先發生于該年齡期的新的心理形成物的產生。它們標志著兒童心理、意識發展的質的飛躍并同時反映出在新的基礎上對兒童的整個個性進行改造的性質。(4)兒童的心理發展可以緩慢、平穩、漸進的方式與急速、劇烈、飛躍的方式進行。(5)兒童期一系列主導活動類型形成的根本目的在于發展作為兒童個性內部基礎的創造的需要與創造能力。因此,以活動的發展為依據的兒童心理發展分期應成為分析個性發展的基礎。

達維多夫依據列昂捷夫的活動理論把兒童期劃分為6個時期,即:嬰兒期0-1歲,主導活動類型為與成人直接的、情感的交往;先學前期1-3歲,主導活動類型為對象操縱動作;學前期3-6歲,主導活動類型為游戲活動;學齡初期6-10歲,主導活動類型是學習活動;學齡中期10-15歲,主導活動類型是社會公益活動;學齡晚期15-17、18歲,主導活動類型是學習和職業活動。

兒童心理發展是按兩類主導活動交替進行的,第一類以兒童的需要、動機的發展為主,包括嬰兒期、學前期和學齡中期三個階段;第二類以兒童的智力、認識

的發展為主,包括先學前期、學齡初期和學齡晚期三個階段。這種分期標準堅持了兒童心理發展的整體性,強調了兒童心理發展的最重要的品質依賴于這個階段的主導活動。

達維多夫認為,由于上述各個階段發展的結果,培養和鞏固了學生以后積極從事生產活動和作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質與世界觀形成的心理基礎。這些品質表現在相應的需要和能力之中:合理地安排并根據需要逐步完善自己的勞動能力,在高標準的道德準則和道德理想基礎上進行集體交往的需要和能力,深思熟慮地解決生活問題的需要和能力等。

二、達維多夫對認知發展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達維多夫是活動理論早期的重要倡導者之一。在繼承維果茨基和列昂捷夫活動理論的同時,達維多夫指出,要把文化的、歷史的觀點納入活動理論的范疇,要研究活動在人類的不同發展階段中的作用和相互關系,提出進行跨學科的整合,這就為完善活動理論提供了新的思路。

達維多夫創立的“發展性教學理論”是建立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之上的,并以活動理論為支撐。他把教育教學同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從學習活動中區分出學習的主要結構成分――活動的需要、動機、任務、行動和操作,并對行動和操作的具體類型進行了研究。達維多夫指出,發展性教學要與具體的實現條件相結合,否則是空洞的。這些條件包括:在一定年齡階段出現和發展的主要心理形成物;一定時期的主導活動,它決定相應心理形成物的產生和發展;共同實現這種活動的內容和方式;與其他活動類型的相互關系;能夠確定心理形成物發展水平的方法體系;心理形成物的發展水平與主導活動和與之密切相關其他活動類型之間的關系。

達維多夫認為,前蘇聯的教學忽視了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并未使學生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他提倡進行課程內容改革,強調培養兒童的理論思維,使兒童能夠應用統一的方法解決同一類型的問題,學會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探尋其本質特征。學生在學校主要是集體完成學習活動,通過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兒童將外部的活動成果內化,形成相應的活動能力。促進個性的發展。針對傳統教學論的銜接性、量力性、意識性、直觀性原則,相應的提出了質變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活動性原則和對象性原則。

由此達維多夫成立了專門的機構,進行了長期的實驗研究。“發展性教學理論”用活動理論來指導教學,為在實踐中應用“最近發展區”理論開辟了道路。

在維果茨基和列昂捷夫的兒童心理學發展分期理論基礎上,達維多夫進一步闡明了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征,并依據列昂捷夫的活動理論把兒童期劃分為嬰兒期、先學前期、學前期、學齡初期、學齡中期和學齡晚期6個時期,并指出各時期的主導活動類型,認為兒童心理發展是按兩類主導活動交替進行的,完善了兒童心理發展理論。達維多夫是一個教學改革的實踐者,正是他和社會文化歷史學派其它成員的努力,才使得這一學派的理論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應用,并不斷發展。

研究表明,達維多夫的實驗研究證實了維果茨基關于兒童的教學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的理論原理,并具體地表明了作為小學生主導活動類型的學習活動對兒童理論意識和理論思維基礎形成與發展的實質性影響。達維多夫主張通過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邏輯――心理學基礎的改革,充分開發學生智力發展的潛力,促進理論思維的發展。為此,他的實驗設計被喻為“智力加速度計劃”。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發展性教學體系在俄羅斯社會獲得了廣泛認可,成立了一些試驗學校和試驗班級,并引起了國際心理學界的關注。實驗證明,發展性教學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理論思維的發展,而且在學生的個性發展方面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符合時代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

發展性教學理論是教育心理學的新發現,在教育心理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從根本上改變了教育心理學界對待兒童心理發展年齡的可能性與發展規律性的看法,是前蘇聯初等教育改革的理論支柱。

達維多夫的理論和實驗研究也引起了前蘇聯國內外學術界的較大爭議。達維多夫本人也強調,發展性教學理論尚處于發展中,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的需求問題研究不足,并非適用于所有的實驗班級。

三、發展性教學理論對教育的啟示

達維多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在當代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具有很大的啟示。

第一,教學要注重發展學生的理論思維

發展性教學理論強調教學中學生的認識活動是一種主動、能動和具有個體特點的活動。主要表現為理論思維在教學中的認識活動,教學不僅要實現對知識的內化和再現,也要實現對知識的變革和改造,只有這樣,才能使知性思維上升到理性思維,引導學生去主動解決問題。

第二,教學要注重學生個性的形成

教學中學生的認識活動具有個體化的特點,因此教學應當考慮到不同個體認識方式的不同,而不是以同一種認識方式要求所有的學生。達維多夫認為,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有助于形成兒童的行為規范,獲得一定的社會經驗,在集體中互相交流情感和表現個性特征,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個性形成,同時對他們的道德觀念、生活標準和生活方式產生重要影響。

第三,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上一篇: 職業素養表述 下一篇: 銀行業務發展的建議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国产综合 | 亚洲美女午夜在线 | 久久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 亚洲午夜一级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午夜福利蜜桃 | 一区二区不卡不卡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