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30 16:09:0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會計行業的認識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延伸式”人才培養新模式
根據《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的通知》等政府文件精神中指出,會計專業培養要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主體功能區定位的要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與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創新體制機制,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訂單培養;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以集人才培養、社會培訓、科研服務和創業創新為一體的校企政三方聯動的開放式平臺為依托,以高水平的“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建設為重點,提高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質量,在服務地方經濟等方面提升能力和優勢。
(一)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由單一延伸到多個,實現學生的個性化分類培養充分考慮普高生源和職高生源的知識基礎不同,職高生源的學生在中職階段,已經學過一些會計知識,在高職階段就不需要再重復學習會計基礎知識。相反,普高生源的學生沒有一點會計專業的入門知識,在第一學期要開設會計基礎知識的課程,幫助他們盡快入門。因此,要分別設兩個不同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計與模塊選擇都有所不同。另外,根據學生畢業后個性化的職業規劃,分別開設專升本、創新創業和職業拓展三個不同的方向,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分類培養。
(二)辦學形式從國內延伸到國際,實現國際化辦學目前,世界經濟緊緊聯系在一起,會計專業高職教育在滿足國內培養的同時,更應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會計高端技能型人才。辦學形式從國內延伸到國際,實現國際化辦學。如中澳合作創辦會計專業,可以引進澳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包括先進的教學理念、教材、評估體系和管理體系等,為學生提供在國內享受澳洲優質教育資源的機會;還能提高國內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教學和管理水、提高會計專業建設和學科建設能力、提高學校整體的辦學水平,從而為當地經濟發展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的會計應用型人才。
(三)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由傳統學科型延伸到基于工作過程引領的項目化課程建設會計專業核心課程,按照工作任務的相關性設置課程,使得課程結構能夠更好地與就業面向相對接,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高職會計專業可以把課程體系分為三個類別。1.會計職業素質平臺課程。突出會計相關法律與法規等的教育,加強誠信教育,培養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構建科學合理的會計職業道德教學體系。強化專業基礎技能培養主要包括:會計核算技術、計算機操作、寫作能力等的培養。強化技能、突出熟練,是會計工作的基本條件。課程主要由計算機應用、會計電算化、會計基本技能(珠算、點鈔、會計書法、數字錄入、憑證填制和裝訂整理、報表編制等)、財經應用文等組成。2.會計實務技術平臺課程。按照工作任務的相關性設置課程,使得課程結構能夠更好地與就業面向相對接,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了做到科學、準確,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務分析在初始分析的基礎上,聘請行業專家進行研討、修訂和確認。課程體系以項目課程為主體,但不排斥必要的系統知識學習及單項訓練,從而體現“以人為本”的多元化設計思路。3.會計考證考級平臺課程。此課程平臺明確學生必須獲得的職業資格證書種類及其考核要求,將學歷證書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教育有機的融合起來,實現“雙證融通”、“以證代考”,為提高學生就業水平和就業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教研和教材由教師個體完成延伸到教學團隊和校企合研、合編高職會計專業應校企共同開發會計核心課程,校企雙方組成教學團隊和科研團隊,根據會計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會計的職業資格標準,以任務驅動和項目導向共同設計項目課程教學體系內容,開發核心課程標準。每一門核心課程教學劃分為若干個工作項目,每個工作項目對應不同的工作任務,將實踐教學內容同會計工作業務實踐聯系起來,避免課堂教學與實踐操作相脫節,實現理論與實踐銜接的“零距離”。同時,課堂內強調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對部分核心課程實行小班化教學和聘企業專家上2~4節的綜合實踐課。
(五)會計校內實訓從模擬延伸到真實高職學院可以成立工商注冊的“自辦實體公司”,該公司對外可以開展咨詢、培訓、實踐教學以及會計等業務工作,服務地方經濟和校內外學生。實體公司實行“校企”雙方合作,教師與學生既是學院的師生,也是公司的員工,公司的業務由教師任會計和出納等人員,帶領學生一起做工作,實現會計校內實訓從模擬走向真實,提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檔次。在實踐教學中,應注重校內生產性實踐教學與校外頂崗實習的有機銜接與融通;確保學生有半年以上到企業頂崗實習,重視頂崗實習組織實施的過程管理;實踐教學環節落實到位,制度措施得力,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有效的訓練。
(六)管理學生時間從“3+0”年延伸到“3+1”年高職學生原來學制是3年,建議延伸到“3+1”年,教師班主任在學生畢業后的第一年繼續承擔班主任工作,了解和掌握他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情況,并給予就業和崗位工作方面的繼續指導與幫助,奠定他們的事業基礎。會計專業也根據學生一年來用人單位的反饋,不斷改進實驗條件、課程設計、實驗方式和實驗內容。在教師全面關心學生的氛圍下,畢業生就業簽約率肯定會大幅度的提高。
引言
最近我國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國資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重點領域緊缺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要求各高等院校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教育,統籌協調招生、培養、就業、使用等各個環節,加速培養國家重點領域緊缺人才,為我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意見》還強調,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要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大專業結構調整力度。要根據相關產業和行業對專門人才的實際要求,在拓寬專業口徑的基礎上,在高年級靈活設置專業方向。鼓勵高等院校與企業開展合作辦學,聯合建設重點領域學科和專業,按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實行“訂單式”培養。在校學生要到企業去進行畢業實習或畢業設計。要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積極邀請企業專家兼課,派教師到企業學習。高等學校在開展高職高專、本科、研究生培養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轉專業培養等多種形式加快培養緊缺人才。財政部副部長王軍在題為“新興市場與轉型經濟國家會計國際趨同研討會”的發言中指出:中國成功地構建了企業會計準則體系,該體系最顯著的特點是:既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實質趨同,又適應了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聯合國貿發會議會計部主任約瑟夫?阿斯莫拉什指出:中國經驗帶給世人諸多啟發,但從技術方面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篇幅浩大,而且較為復雜,因此財務人員的能力建設也是一個方面的問題。財政部頒發的新《企業財務通則》,密切結合企業改革發展的要求,從政府宏觀財務、投資者財務、經營者財務三個層次,圍繞資金籌集、資產營運、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財務監督等六大財務管理要素,創造性地解決了企業財務制度中的一系列問題,從而對財務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了根據經濟體制轉軌、產業結構轉型的需要,加快推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社會聯動發展,我們必須積極探索建立服務型教育體系、產學研結合體系和教育培訓服務體系,增強教育對經濟社會的人才支撐能力、知識貢獻能力和學習服務能力。高校在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的過程中,應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的新模式和高校與企業利益共享機制。高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定位與資源條件,揚長避短,走體現自身優勢的發展道路。高校應勇于創新,結合實際、不拘一格、突出特色,積極探索多種模式和靈活有效的機制,并為提高高等教育對支持和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起到積極作用。
案例一、寧波大學“百名教授、博士進企業”
寧波大學“百名教授、博士進企業”活動開始于2003年,經過不斷地制度完善和觀念創新,如今已經成為學校服務型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既是產學研合作的具體形式,也為產學研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對高校、企業的自主創新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此項工作的開創與完善的過程,也是寧波大學發展服務型教育,以創新姿態開展產學研合作的過程。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和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理論也不斷深化創新。作為這次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之一,作為高等教育基本職能之一“社會服務”功能,已得到整個社會的廣泛認可。這一社會共識,成為寧波大學開展“百名教授、博士進企業”工作的時代背景。目前已有147名教師與128家企業簽定協議,合作形式涉及新技術開發、新產品設計、技術工藝改進、財務流程再造、生產經營管理和專業人才培訓等多方面。第三批“百名教授、博士進企業”活動已經啟動。
前兩批147名教師聯合企業累計申報縱向科研項目和橫向課題80余項。僅2005年一年,9位教授的技術項目運用在相關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就使企業新增產值3億元?!斑M企業”活動中被下派到企業任職的一位教授被授予“全國信息產業系統勞動模范”稱號;2006年的一項合作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實現了學校在國家級科研成果獎項上的重大突破。實踐成果讓寧波大學“百名教授、博士進企業”活動有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還在學校之外得到了明顯體現,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寧波工程學院等院校也啟動了“教授、博士進企業”活動,為更多企業的經營發展注入能量。
寧波大學“百名教授、博士進企業”活動取得很大的成功,并能發揚光大。筆者認為,其原因一方面,在寧波大學內部,此項工作的深化和改進一直沒有停止,例如服務理念和服務范圍不斷得到擴大和深化;從“走出去”到“請進來”推進自主創新,培養企業到崗即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寧波大學建立并逐漸完善了一系列相關的制度措施,解除了進駐企業教師的后顧之憂,從而可以保證教師在企業開展研究和實踐的時間和精力。具體要點如下:
1. 學校多次發文,明確“進企業”活動的重要意義,在學校范圍內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讓廣大有能力的教師帶著使命和榮譽感走進企業,開展工作。
2. 學校設計了“掛職”、“兼職”、“擔任顧問”等多種“進企業”的形式,讓教師在校內教學科研和在企業的生產實踐研究之間有充分的統籌安排的自由,從而可以讓盡可能多的教師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
3. 學校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優惠政策,保證在企業服務的老師在完成規定教學科研任務的情況下可以享受正常的校內津貼,并在崗位聘任工作中對在企業工作成績出色的教師予以政策傾斜。
4. 學校設立專項資金,按照對方企業所在的不同服務區域給相關教師額度不等的通訊和差旅補貼,減輕教師參與產學研合作的基本成本。
5. 在學?!胺盏胤截暙I獎”等獎項評審中,充分考慮教師參與該項活動的情況和在企業的工作業績。
幾年的實踐經驗表明,這些制度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教師參與此項活動的積極性,也激發了他們投身于產學研合作的熱情?!斑M企業”是廣大教師了解國情、了解社會的好機會,是推動教師與企業緊密結合的重要渠道。既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校不了解市場需求,科技與經濟脫節的狀況,幫助教師找到市場和研究方向,根據市場需求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調整科研方向與技術創新目標,提高了學校教師的研究和創新能力,又幫助地方和企業了解、共享 了學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資源,解決科技供需脫節的現象,促進了成果轉化。教師與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各得其所,各取所需,真正實現了“雙贏”。
案例二、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柔性掛職,推進政產學研合作”
寧波市鄞州區2006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54 011元,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12名,但區政府認識到:雖然近年高新技術產業已得到一定的發展,但鄞州的經濟仍主要集中在“低技術、高能耗”的傳統行業,管理和技術的滯后制約了鄞州區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
區內企業以中小民營企業為主,中小民營企業自身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基礎均比較薄弱,依靠自身力量實現自主創新能力提升難度大、時間久、成本高、風險大,引發出企業“如不創新是等死,如創新是找死”的有現實意義的悖論。因此,探索產學研結合新模式、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優勢是實現鄞州區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這也是高校實現社會服務功能,強化社會競爭能力、提升自身辦學水平的迫切需要。
由于受我國高校歷史沿襲與現有考核體系的影響,高校內部客觀存在著對產學研結合的戰略意義的不同認識與阻力。部分教師重基礎、輕應用的研究導向與重純粹學術、輕社會服務的價值導向也是客觀存在的。這必然造成部分教師習慣自我封閉在“象牙塔”內,看不起技術開發和管理創新,形成自我能力與服務意愿雙雙萎縮的惡性循環。長期以來,高校教師不了解科研成果達到怎樣的成熟度才能與企業對接、人才培養從形式到要求如何滿足企業的實際需要等問題,使得高等教育與實際往往脫節。而且,這些思想誤區將會影響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的培養。著名教育學家錢偉長曾明確指出,沒有創新實踐的教師教不出創新性的學生,甚至由于對創新的不理解而壓制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對開展全方位的產學研結合活動帶來較大的負面阻力與人力浪費,影響活動績效。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的具體做法是:
1. 選派教師擔任鄞州區發改局、工商局、科技局、建設局和工業園區的局長助理、主任助理、處長等進行柔性掛職,積極發揮掛職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與智力支持,并積極發揮實踐作用,有利于促進社會各方對科學的、合理的產學研模式進行探索與研討。
2. 通過高校教師與掛職機關的聯合辦公,形成產學研需求方與供應方的無縫鏈接,減少了產學研過程中的信息失真、不對稱等問題,提高了產學研相關各方對信息、活動的敏感性與時效性,提升了產學研活動的實踐水平與整體績效。
3. 通過掛職,建立起了相關教師與掛職單位間良好的人際關系,進一步提升了掛職高校教師的思想和實踐水平,豐富了相關的社會資源。
4. 通過對掛職教師的績效評估與積極宣傳,在學院內營造了產學研結合活動的熱情與氛圍,沖擊了高校與社會對產學研活動固有的偏見與抵觸文化。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與鄞州區政府制定了具體、達成共識的遠景與目標規劃,并在其基礎上結合掛職活動的性質與特點,制定了針對具體掛職的四維目標體系:掛職成就、個人成長目標達成、工作與服務滿意度以及管理貢獻。四維度以掛職為核心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成掛職活動的完整、合理的目標管理體系,豐富了服務平臺,強化了雙方的互補服務能力。柔性掛職在實施過程中,積極、充分地發揮出資源與渠道的整合作用,成為具有鮮明特色的產學研結合新途徑。
案例三、“3+1”:一個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校企合作“3+1”人才培養模式是借鑒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發揮各自特長,克服由學校單一培養所帶來的許多不足,培養企業所需的應用型人才?!?+1”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安排是:學生在學校學習3學年基礎、專業和實踐課程,最后1個學年主要在企業進行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學校和企業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協同完成教學和專業崗位實訓過程,使學生既學到理論知識,又掌握實際崗位操作技術,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零距離接觸,為學生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
“3+1”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合作單位的充分肯定?!?+1”有穩定的一年實習時間,解決了目前存在的實習學生流動快、人員多、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合作單位也愿意拿出一些資源去培養這些學生,一旦單位有用工要求,可以從中物色優秀的實習生留用。“3+1”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實現了“一舉三贏”,對學校來說培養出了應用型的專業人才;對合作單位而言;通過對學生一年的實習培訓物色到了合適的人才;對學生而言,通過“3+1”學到了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還可以提前上崗,解決就業問題。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在企業一年的實習、學習內容安排與考核至關重要。為此,應按照專業崗位的要求設計適合學生的培訓模式。借鑒寧波萬里學院、寧波工程學院和浙江紡織服裝學院的經驗,筆者認為財會類學生應經歷4個實習模塊:
1. 實習始業教育模塊(2周):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企業概況、企業文化、薪酬福利制度,實地參觀、熟悉業務流程和工藝流程,進行職業心理轉換輔導,樹立企業價值觀和職業操守,將自己的職業規劃同企業的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培養對企業的歸屬感。
2. 技能實習模塊(6個月):目的是幫助學生掌握會計核算、成本計算、財務管理等流程,熟悉財務軟件、ERP軟件和業務系統軟件,在企業帶教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際操作。根據每月安排的學習內容進行筆試或現場實際操作考試,檢驗階段學習成果。
3. 集中授課模塊(2個月):結合企業最新的管理方法、專題和模式給學生進行集中授課,例如企業財務戰略的編制、全面預算的編制、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和財務預警體系的設計等等。要體現教育內容的前瞻性和實用性。
4. 仿真培訓模塊(3個月):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實習和學習,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在企業計算機仿真系統或ERP等軟件上進行模擬操作,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并進行實習報告和畢業論文的撰寫。
學生在企業一年專業崗位實習過程中,按照企業準員工的要求,建立實習考核檔案,在考核中既要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動手能力的考試成績,更要重視學生在實習期間的行為表現,并按權重記入實成績。經歷四個實習模塊的學生將不會再為撰寫畢業論文無從下手而煩惱了。
根據經驗可知,“3+1”的人才培養模式成功與否取決于下面三個方面問題:
1. 合作單位的選擇問題。一個合格的合作單位應滿足以下條件:(1)企業組織有良好的運行機制;(2)企業組織有著安全、良好的工作環境和企業文化;(3)企業有一支較高專業水平的財務、會計人員隊伍。基于以上條件的限制,要選擇較為理想的合作單位不是一件易事,需要進行大量的溝通和交流。
2. 指導教師的選擇問題。要做好“3+1”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特聘產學研地的主要負責人為客座教授,聘請業務骨干若干名為指導教師。學院也可指定合適的教師擔任校內指導教師,保持長期相對的穩定,并要建立有關的考核辦法。
3. 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和權益問題。學生實習期間,要求合作單位參照本單位員工的管理辦法對學生進行管理,雙方共同負責,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學校定期派專業教師赴合作單位了解實習情況。同時,雙方要適當地給予學生生活補貼和車貼。
案例四、創辦創業教育學院,聯手企業家培養創業苗子
寧波許多高校都設有創業教育領導小組,創業教育學院是在創業教育領導小組領導下的虛擬學院,其主要工作是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制定專門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引進有利于實施創業教育的各種社會資源,開展相關專業證書的認證培訓,以提高學生的創業技能。創業教育學院最重要的機制是從企業中聘請高層經營管理者作為學生創業的導師。這些導師利用他們熟悉的創新案例和自身的創業實踐和體會與學生進行交流,參與學生創業計劃、方案的制訂和評審,為學生提供創業實踐機會。
一位商學院畢業的學生,經過創業培訓后,開了一家財務咨詢公司。經過四年多時間的拼搏,業務從個體企業的記賬發展到跨國企業的專項財務咨詢;從業人員由3名發展到20余人。該公司得到了外資咨詢公司的青睞,有被收購的可能。創業實現了人生價值。
結束語
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科都是應用性極強的學科,經驗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是長期以來財務與會計的重要教育手段,然而這些教育手段只有在產學研合作中才能得到充分體現。產學研合作可采用多種形式,以上所介紹的做法值得人們借鑒和探索。產學研合作是一項系統工程,產學研合作系統是開放的、復雜的龐大系統,該系統的要素包括高等院校、企業、社會中介機構和政府部門,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和教學實踐活動的實施。學生通過在現場所獲得的親身經歷,實現由抽象的書本知識到對具體感性事物認識的轉變,這種轉變是一種質的飛躍,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消化所學的理論知識;另一方面能增強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學生在融入經營管理、實務操作的過程中,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知識的作用和價值,找到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點,認識到自己所學知識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充電,不斷縮短高等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和社會實際需要之間的差距。這樣的人才走出校門、融入社會時才會呈現出強大的競爭實力,并且對其今后的發展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1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招生規模擴大所帶來的巨大沖擊,經歷著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和涉外經濟日益廣泛以及新興產業的不斷涌現,各部門對知識廣博、基礎理論扎實、實踐能力強、創新意識高的應用型人才產生大量需求。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型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的必然產物,也是與之相應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及培養目標的確定
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夠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以培養這樣的人才為使命的教育體系,就是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體是教學型高校,教學型高校應建立起相應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培養目標和人才定位上,應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養技術工程師、技術管理人員和技術研究人員等;二是在課程體系與課程設置上,應用型本科教育著眼于專業技術、經營技術、管理技術及智能操作技術水平的提升;三是在教學模式上,應用型人才培養注意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并重,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突出工程實踐;四是在實踐教學上,應用型人才應重點培養學生的技術開發與應用能力、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課程設計為核心,加強工程綜合性訓練,以校內實驗、實習為基礎強化工程實踐,以校外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為重點全面提高工程實踐能力。
在培養目標的設定上,會計學專業應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由于會計專業有很強的實用性,因此高等院校的會計教育必須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密切聯系,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來定位自身人才培養的層次,體現培養的差異。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下,市場對財會人才的需求相當旺盛,但這種財會人才的需求將會大量定位在中等層次上,高層次的需求相對來說較少。另外,目前現實中大量企業需要的是實務能力強,有一定理論基礎,并且具有培養潛質的會計管理型人才。所以,大學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具備復合能力的中級應用型人才,才是切合實際的選擇。
二、進行會計學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改革
在人才需求發生較大轉變的情況下,為了進一步突出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就需要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在多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在辦學理念上進行轉變。要改變已有的“只管培養不愁分配”,“只顧招生不問需求”,不考慮辦學特色的陳舊觀念和意識,牢固確立市場經濟所要求的市場意識、主動服務意識和辦學特色意識。其次,需要在教學思想上進行轉變。應該在全體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中開展關于多層次、多形式人才培養的教育思想和適應市場經濟需要,主動服務于市場的辦學理念,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實踐。再次,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企業實踐緊密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創新意識以及相應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服務意識和經營意識。要加強學生的職業教育,開展職業技能教育,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能力。
具體來說,應該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努力探索多種路徑和方式,切實加強學校與社會、企業之間的聯系,開展“開放式”的師資建設。具體體現在,各高校的會計專業可以借用學校已有的教育資源,采用學科交叉的手段實行校內開放;會計學專業教師可以是經常和定期來校作講座的客座老師,實現校外開放;會計專業可以與國外成功的高校合作吸引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國際開放。第二,引入新式教學方法,改變固有的教學思路。例如,積極引入“啟發式教學”、“體驗式教學”、“互動式教學”、“開放式教學”等新方法,并與現代多媒體和網絡教學技術手段相結合,進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革新和改良。第三,加大職業培養的力度,進行“全職式”的職業導航。在教學模式上,應用型人才培養應注意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并重,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
三、設置與市場需求相結合的會計學課程
應用性人才培養必須根據產業發展和行業人才需求變化等市場需求來重新架構人才培養體系,結合各院校自身的特色設計課程。根據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須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導,以會計學為例具體可以做出以下幾方面調整:
第一,調整課程比例和內容,體現人才培養的應用型傾向。會計專業是應用型很強的學科,會計學專業學生畢業以后需要在社會中從事實際工作,對學生實踐和應用能力要求都會比較高,所以在課程設置上也應該以這種需求而轉移。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對不同專業應重新考慮“厚基礎、寬口徑”原則下的課程設置,努力培養不僅掌握較為寬廣的理論學識,更要具備從事會計實際工作所需要的嫻熟的業務操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學生。應該適當減少傳統教育中基礎性、學科性的基礎知識的比例,在理論深度上也要適當降低;與此同時增加應用型知識的課程比例,把應用能力培養要求適度提高,突出專業性和應用型兩個傾向。課程體系中不僅要包括大量的專業實務類課程,還要加入一定量的與職業資格相關聯的相關課程,突出課程的應用價值取向。在課程設置上要使學術性、實踐性、職業性有機結合,處理好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知識、能力與應用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課程體系的結構調整,加強教學內容的針對性,盡量考慮應用的需要。
第二,促進學科的交叉融合,體現人才的復合型傾向。立足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建設,必須考慮到目前市場中需要的是一種擁有較高的應用能力并且在知識儲備上呈現復合型趨向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必須打破割裂分離的學科專業狀態,促進學科專業之間的交叉復合,并自覺地將其融入教育教學中,以拓展應用型人才的專業知識與能力。據此,具有跨學科傾向的課程體系才能滿足當今對于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復合性要求,在課程設置中,應該體現出會計學與相關學科及前沿熱點學科的復合。例如,會計學是與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結合非常緊密的一門學科,在課程上可以設置能夠利用其他專業教學資源的會計相關選修課程。會計學專業中的管理會計、電算化會計等都因其高度綜合性而受到重視,在課程設置上也應加大此類課程的比重,找準人才培養的重點方向和可擴充領域,科學規劃學科專業建設的方向和未來發展的重點。
四、保障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實踐教學環節
培養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是極其有效的一種手段。應用型本科教育不是單純的就業教育,也不是單純的技術技能訓練,而是全面的教育,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者協調發展的教育。實踐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事實踐教學必須與社會需要相結合。在此前提下,應用型會計學本科專業應當培養能夠直接在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的會計學專門人才,培養既懂會計,又會管理,既熟悉專業技能和技巧,又動手能力強的完善人才,其中實踐能力強是對應用型人才的突出要求。為了培養這種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應建設一個科學合理、循序漸進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首先,在革新實踐教學內容上逐步實現“會計核算+審計+財務管理”的“一體化”實訓模式。要培養適應現代需要的管理型、創新型的會計人才,就要在安排專業實踐教學內容時,把與會計學緊密關聯的財務管理、審計、稅務處理等內容納入新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逐步實現一體化的專項和綜合實訓模式,真正體現會計學科的完整性、層次性、程序性和職業性。另外,實踐課程的學時應達到總教學總學時的一定比例,以使學生真正獲得較為系統的基本技能訓練和專業技術訓練。
第二,加大投入建立校內會計模擬實驗室。模擬實驗室是模擬訓練專業技能的場所,包括公共基礎實驗室和專業模擬實訓室。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的實驗實訓設施的裝備標準與課程設置一樣,必須能體現應用能力培養的需求,以職業分析乃至工作過程分析為依據投資建設實訓設施,開設用于實際需要的專業能力訓練,例如,單項專業能力訓練、綜合專業能力訓練、項目任務模擬訓練等。針對會計專業,應在校內開展的實驗內容包括基礎會計模擬實驗、中級會計模擬實驗、成本會計模擬實驗、審計實務模擬實驗和會計電算化操作實驗等,另外,還可以開設與企業經營決策有關的模擬對抗訓練(ERP沙盤模擬),通過這種模擬對抗訓練可以使學生了解企業的經營過程,培養學生掌握與會計相關的經營決策等管理技能。
第三,積極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和技術氛圍下學習并掌握專業崗位實務的場所。校內外實習的結合,可以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動手能力,熟悉企業會計工作,為學生畢業后走上工作崗位,迅速適應工作需要奠定能力基礎。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使之與行業資源實現優勢互補、互惠雙贏,廣泛聯系能代表新技術、新工藝的企業作為校外實習基地。按照行業標準和企業要求培養人才,開展與多個企事業單位的合作,實行“校企聯合”來培養應用型人才,既解決企業用人的問題,也為學生就業創造一條有利途徑。
參考文獻:
[1]高翔.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認識與實踐[J].商場現代化,2006,(18).
[2]李萬木.應用型本科教育與高職高專教育的比較[J].職業教育研究,2006,(10).
[3]朱幼鳳.我國高校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之思考——以浙江樹人大學為例[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8,(11).
中圖分類號:F2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9-0090-02
一、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會計責任概述
(一)單位負責人是單位會計責任主體
《會計法》第20條規定:“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財務會計報告真實、完整?!钡?8條規定:“單位負責人應當保證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不得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違法辦理會計事項。”第六章也同時明確了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稌嫹ā穼挝回撠熑送粕狭藛挝粫嬝熑沃黧w的地位。會計責任主體的確定對規范會計行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如果《會計法》所規范的責任主體不能對會計行為負責,或者對會計行為的產生無能為力,則無論怎樣規范該責任主體,都不會對會計行為后果產生影響。單位會計責任主體是由影響會計行為的諸多因素決定的,從會計行為學的角度分析,單位會計責任主體必然是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
(二)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是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不僅是會計機構、會計人員的責任,更是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的責任。企業會計信息失真如果僅由會計人員承擔,而不追究單位負責人的首要責任,就有悖于法律的歸責原則。鑒于在實際工作中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會計法》在四個方面加大了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對會計工作的責任:一是明確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必須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二是規定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必須在對外提供的財務會計報告上簽名并蓋章,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三是規定單位負責人必須保證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依法履行職責;四是對各單位會計工作中的違法行為,除追究直接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外,還要追究單位負責人的責任。
二、對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正確履行會計責任的建議
(一)及時轉變觀念,營造良好的核算氛圍
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是加強財政資金管理和監督的一項重要措施,有利于從源頭上預防腐敗,消除不正之風。行政事業單位及財政部門、核算中心應加強宣傳,提高各核算單位對這項工作的認識,積極配合會計中心開展工作。各核算行政事業單位負責人必須認真學習《會計法》等財經法律、法規及制度,認識到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是財政體制改革的趨勢和要求。按照“三個不變”的原則,各核算單位要繼續加強本單位的財務管理,按照會計集中核算辦法抓好本單位的日常管理和結報工作。
一是會計中心要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要求每個會計人員遵守職業道德,牢固樹立為單位服好務的意識,按照“愛崗敬業、熟悉法規、依法辦事、客觀公正、搞好服務、保守秘密”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核算中心根據《會計法》、《預算法》和有關法規制度,認真做好所管理單位的會計核算工作,及時記錄、計算和報告單位各種資金的增減變動及其結果,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要求中心會計除每旬、每月、每季和年末都定期向各單位提供資金收支結余情況表、月度會計報表、季度會計報表和年度決算報表外,還要根據單位的管理需要,及時提供有關會計信息資料。
二是要替單位當好家理好財。為了保證各單位資金的安全完整,我們按照《會計法》的有關規定確定了崗位分工和職責,各個會計崗位權限按會計機構內部稽核制度和內部牽制制度界定,對每個會計人員都建立了責任制,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監控,并實行會計人員定期與不定期輪崗制,確保資金運作的安全完整。同時,在日常工作中,從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人手,做單位當家理財的好幫手。
三是要熟悉規章制度,正確行使監督權。會計監督必須遵循一定的標準,要以現行財政法規制度為準繩來正確行使監督職能。會計中心要加強與財政部門的溝通與聯系,對核算單位發生的違反財經制度的行為要向財政部門通報,使會計中心成為財政管理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中心更應著重預算執行信息的反饋和控制,如中心工作人員在收到核算單位支付申請后應確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關政策規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標、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銀行付款。使會計中心由“單一核算型”向“綜合管理型”轉變。
(二)轉變會計職能,從核算型向管理型轉化
實行會計集中核算,是將會計核算從單位的財務管理部門分離出來,也就是說把財務管理人員留在單位,把財務管理的職能留在單位,把會計人員集中到會計核算中心,把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職能納入會計核算中心。會計核算中心僅僅作為一個記賬機構是遠遠不夠的,更要著重預算執行信息的反饋和控制。必須加強預算資金支付的事前控制,核算中心工作人員在收到預算單位支付申請后應確定是否可以支付(即是否符合有關政策規定),如何支付(即占用何指標、列支何科目),然后才可以通知銀行付款。會計核算中心的發展,必須要從核算型向管理型轉變,徹底扭轉將核算中心視作單純的核算機構的觀念。同時,加強培訓,完善報賬員制度,提高報賬員素質是提高會計中心核算質量的關鍵。目前“報賬員”不懂財務,人員兼職現象較普遍,因此有關部門應當明確“報賬員”的任職資格和身份?!皥筚~員”崗位應明確為單位的會計,并應持證上崗。中心要加強對“報賬員”的業務培訓,使他們真正理解和領會會計集中核算的操作規程。
此外,集中核算的核心是把行政事業單位資金進行統一管理,將資金直接支付給商品或勞務的提供者,財政資金越過各個預算級次,包括主管單位、二級單位,進行直接支付。此時明確會計主體是行政事業單位還是會計核算支付中心至關重要。根據財政部頒發的預算會計制度的有關規定,會計主體是指會計為之服務的單位和組織,是擁有資產、承擔義務、獨立地進行財務活動,進行獨立核算的法人單位?!稌嫹ā芬惨幎ㄐ姓聵I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因此,行政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應該是會計為之服務的行政事業單位,不應把單位會計主體看做財政總預算會計的附屬而忽視其主體地位。會計核算中心不能代表單位行使會計主體職能,更不是一個獨立的權力單位,不能承擔會計主體所承擔的會計責任。會計核算中心既對預算單位進行會計核算與監督,又要實行資金集中支付,兩種職責的統一既意味著財政職能的延伸,又是預算管理強化的體現。明確單位和會計核算中心各自的職能范圍,從制度上保證了單位資金所有權、財務自的實施,保證了會計核算中心會計職能的發揮。
(三)強化預算管理,健全預算監督體系
為滿足社會各界對我行金融服務的要求,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2005年我行率先在會計業務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即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標準)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對外提供服務質量保證,對內致力于嚴格會計質量管理。三年來,先后有總行和十余家分行通過了英國標準協會(簡稱認證機構BSI)的認證審核,獲得了認證證書??偨Y幾年來的認證工作,筆者認為ISO9001質量管理在我行會計專業的推行,對提高會計基礎管理水平、有效規范業務操作流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現簡要分析如下:
一、我行實施ISO9001質量管理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建立全過程、多方位、多角度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
科學、系統、嚴密、可行的文件化的質量管理體系是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的前提。我行從梳理制度入手,將建行以來與會計業務相關的制度,包括外部監管制度、總行級管理制度、核算辦法、操作規程和實施細則等,從制度的有效性、制度間的統一性、制度與系統的銜接性等方面進行全面清理、評估,對相應制度進行修訂、補充,并設計我行質量管理體系,編制有效文件清單下發全行,為質量管理體系推廣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抓實各級人員的培訓工作
ISO9001質量管理是一個全新的業務領域,參與者對標準條款是否能夠透徹理解關系到認證實施的成敗。體系建立之初,我行對照標準條款的要求分別編寫了《總行機關體系實施指南》和《各分行體系實施指南》,將總行各部門及分行在體系實施中應做的重點工作及實施步驟予以明確,實施指南包括質量目標的分解、文件的清理、質量管理體系記錄的編制、內部審核的實施、管理評審的組織、采購供方的評價與管理、設備的維護與管理、改進工作的策劃與實施等內容,對總分行認證工作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在此基礎上,我行不斷總結認證實施的經驗與不足,認真分析認證實施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和共性問題,每年針對認證單位組織開展質量體系貫宣及實施的專項培訓,同時深入分行開展實地輔導,詳細介紹體系實施的方法、步驟,針對體系實施中的薄弱環節,逐一進行交流和解答,提出對策。三年間,還邀請認證咨詢公司對分行會計部總經理組織了ISO9001主任級審核員培訓,針對分行認證內審員組織了六期內審員培訓。通過抓好、抓實培訓環節工作,保證各層次人員了解并掌握PDCA循環管理模式和八項質量管理原則,掌握質量管理體系推行過程中自身的工作職責、工作標準以及質量管理實施的具體要求。
(三)全面實施內部審核工作,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
內部審核是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方法,是確保質量管理體系滿足質量標準和相關制度要求的有效監督形式,也是自我改進、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三年來,我行共組織內部審核4次,規范了授權、會計檔案管理、印押證管理等二十多個方面的管理與操作,有效推動了會計制度的貫徹落實。
(四)組織顧客滿意度調查分析,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是ISO9001標準所依據的原則之首,我行每年都要組織分行進行顧客滿意度調查(以調查問卷為主),根據分行上報的顧客滿意度資料,測算全行的顧客滿意率,撰寫顧客滿意度分析報告,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三年來我行通過調查問卷測算的顧客滿意率分別為:93.51%、94.55%、96.76/%。
(五)組織管理評審,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性
管理評審是管理層評價質量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一個重要手段。每年我行都要根據管理評審的內容,收集管理評審的輸入信息:匯總全行質量方針,目標完成情況,撰寫顧客意見匯總情況分析報告和顧客滿意度分析報告,提出改進意見,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為規范全行業務操作,有效堵塞業務管理中的漏洞及薄弱環節提供指導意見。
(六)完成認證機構外部評審及年度監督審核工作
每年根據我行的會計內控管理要求,與外審機構協商確定審核計劃、審核重點,并配合完成對認證單位的評審工作。此外,對通過質量認證的單位每年組織監督審核工作,督促全行會計管理質量不斷提高。三年來外審機構共對我行進行認證審核三次、監督審核兩次。
二、我行實施ISO9001質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各級管理人員的管理理念和思路有了較大轉變
主要體現在從注重結果管理,到注重過程控制;從就事論事的單向管理到注重系統性管理,在工作開展中遵循PDCA管理原則,將制度建設、文件管理、人員培訓、能力評價、業務操作、系統管理等有機結合起來,全面分析查找存在問題,提高管理實效。
(二)會計內控建設及風險防范能力得到加強
按照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建立了一套全面、嚴謹、規范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使質量管理體系范圍內各個管理層面、各個操作過程的所有管理活動、服務活動實現了系統化、標準化的要求。在體系實施過程中,通過內部審核、管理評審、外部審核等監督手段,有效識別會計業務實施中的薄弱環節,本著持續改進的原則,積極分析原因,查找漏洞,采取糾正措施,使認證工作在各個環節中得到了貫徹執行,會計風險防范能力進一步加強。
(三)會計檢查人員的檢查技巧和方法得到提升
通過培訓、實戰模擬演練、跟隨審核員現場審核,我行檢查人員了解并掌握了“流程審核”的精髓,充分借鑒ISO9001標準的“過程方法”,實現了由“結果檢查”向“流程檢查”的逐步轉變,檢查中更加側重對各項管理活動和每項業務操作從策劃、實施、檢查、改進各個環節的縱向跟蹤,從而有效識別操作風險,提升了檢查質量和效果。
(四)會計服務意識與水平有了較大改善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核心是“以顧客為關注焦點”,質量管理的最終標準是顧客滿意程度。通過推行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我行在服務環境、服務設施、服務標識等方面進行了統一規范,同時通過建立顧客投訴處理機制和公開監督制度,柜面員工的服務意識、技能水平有了明顯改善。
(五)分行部門之間溝通、協作意識得到增強
ISO9001國際標準是一個管理體系,推行認證要求將會計工作作為一個系統來管理,會計核算的質量、操作風險的有效控制、內控體系的建立,不單單是會計一個專業的事情,而是與人力資源部對會計人員配備的數量和質量、信息技術部門對會計業務系統的支持與維護、辦公室對文件管理的有效性、監控設施配置的適宜性等息息相關。各部門必須密切配合、有效溝通,提高系統管理力度。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是第三方的審核,按照審核原則,現場審核中只要發現一個嚴重不符合項,審核方即可終止審核,該行將不能通過認證或對已通過認證的單位摘牌。因此,認證審核工作對分行管理層的推動作用是顯著的,幾年來有效解決了部分分行的難點問題,如:長期無專用會計檔案庫房問題、重要空白憑證庫漏雨、潮濕、無監控設施問題、監控錄像老化、監控模糊、監控點位不全問題等等。
三、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審核的局限性
(一)審核時間有限
ISO9001認證審核的時間以人天計算,認證公司依據單位經營規模、會計人員總數等因素進行計算,審核時間一般相對較短。例如對一家包括9家營業機構、100名會計人員的分行進行審核,審核人天數為4人天(即兩個人審核兩天)。在短時間內既要審核會計部門,還要審核領導層、人力資源部、辦公室、信息技術部和稽核部等部門,檢查的深度和廣度必然受到影響。
(二)抽取樣本有限
雖然每次審核前我行均對BSI公司審核員提出審核要求、重點關注的業務品種、內控風險環節,但是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審核,我行不能干涉審核員在現場審核的抽樣數量、質量和范圍。審核員依據審核經驗、審核時間等因素確定抽取樣本,并依據樣本結果做出判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要抽取的樣本未發現問題,即認定審核結果有效。有時候可能會出現會計內控管理較好的分行抽樣發現嚴重不合格項,而基礎管理相對薄弱的分行,因未抽到問題樣本而未發現嚴重問題,影響對分行評價的公允性。
(三)審核人員素質良莠不齊
BSI公司的審核員中金融專業人員相對較少,審核人員變化較大,素質參差不齊,部分審核員從未接觸過銀行業務。認證審核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審核,認證機構對審核員的培訓往往注重先進的審核方法和技巧,對我行的相關制度和操作系統不熟悉,對系統中的風險節點及與制度的對應關系等認識不清楚,影響到審核的質量。
四、關于進一步開展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的幾點想法
總結幾年來會計專業實施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的整體情況,分析認證審核的優勢和劣勢,筆者認為,實施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對我行提高會計管理質量、加強內控風險防范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對擴大我行社會影響力、提高市場競爭力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下一步組織開展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工作,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好適應本行特點的會計質量管理體系
在掌握ISO9001質量管理精髓的基礎上,運用好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識別本行會計管理中存在的系統性問題,確定本行的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使其適合本行特點,便于操作。在實施中堅持“過程控制”、“持續改進”的原則,確保質量目標有效實現,要避免“為了認證而認證,獲得一張國際認可的認證證書”的思想,真正構建起規范服務、防范風險、提高效率以及增強市場競爭力的質量管理模式。
(二)有效整合資源,推動會計風險內控的系統管理
以ISO9001質量管理認證為契機,實現從部門銀行向流程銀行的轉變,通過體系管理平臺,督促分行管理層,加大對會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確保人員、系統、培訓及監控設施的配備到位、管理到位。解決目前因條塊化管理以及發展壓力,對會計工作支持不到位造成的諸多問題,例如,會計人員配備(儲備)不足、崗前培訓不夠、公文流轉處理不暢、監控信息不連續、信息技術部系統升級不及時、數據備份不到位等問題。
(三)充分借助外部審核手段,實現內、外部檢查的相互補充
一方面,加大外審機構審核人員對本行會計業務質量管理體系內部審核的參與度,以第三方角度客觀地評價每個分行會計內控制度執行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借鑒外審人員的檢查方法和檢查技巧,培養本行會計檢查人員隊伍,提高日常會計檢查的質量和效果。內部檢查與外部審核有機融合,促進會計內控體系的不斷健全完善。
(四)充分運用檢查結果,強化數據分析工作
有效識別會計檢查中發現的系統性問題,及時發現內控制度及系統的疏漏,挖掘隱藏在問題表象后面的經營管理“盲區”,提出制度建設及系統管理的建議,提高會計檢查附加值,實現會計檢查―系統反饋―改進提高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刑增福主編.ISO標準知識與商業銀行內控合規管理體系.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7.
一、人民銀行縣(市)支行國庫會計業務存在的主要風險點
(一)國庫會計管理的風險點。一是制度風險。近年來,國庫會計業務上線運行新系統較多,原有的內控制度、操作規程和風險控制措施跟不上業務變化的要求,不能涵蓋整個國庫核算業務的全過程,導致業務操作影響的制度約束和行為規范。人民銀行內部制定了加強國庫資金管理的規章制度,但這些制度只能作為人民銀行內部的規定,而對財政、稅務等征收機關在撥款和退庫方面缺乏約束力,各縣(市)支行制定的內部控制制度和業務操作規程不盡相同,未形成一套系統的內部控制制度和業務操作流程,不利于會計人員學習和掌握,也不利于相關部門進行業務監督、檢查和評價。二是人員風險。銀行系統面臨的各種風險,說到底就是人的風險,再好的業務制度、最嚴密的風險控制機制均須業務人員去執行和實施。在人員配置方面,縣支行的矛盾尤其突出。如商洛基層國會股專職從事國庫業務的人員僅有2人,與國庫制度最低要求(按一崗一人或合理兼崗至少8人)差6人,如此狀況,只能是兼崗兼職,但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和納稅單位的增多,國庫業務量逐年增長,同比增長48%。對比之下,國庫人員配備不足難于適應國庫業務的發展。AB角的配備存在困難,一旦出現人員臨時離崗外出或職工休假現象,一人多崗現象較為普遍,很難杜絕不合理兼崗現象的發生。三是操作風險。部分會計人員特別是新上崗人員的風險意識淡薄,不認真執行保密制度和操作規程,容易形成操作風險。具體表現在:業務公章、個人名章隨意放置,離開操作系統不及時簽退;修改操作口令密碼不避他人;報單打印完畢不及時入柜;錄入、復核完畢的憑證隨意放置;授權流于形式,業務處理缺乏控制;部分網點及其人員認為日常業務沒有風險,只要事后監督把關即可,忽視自身應該承擔的事前、事中審核責任等等,充分說明嚴格執行制度的觀念和意識薄弱。
(二)系統本身潛在的風險點。目前,縣(市)支行國庫會計是全行操作系統最多的部門,國庫業務系統有TCBS、TIPS、TIMS、國庫報表綜合、國債管理系統等5個業務系統。系統的穩健安全運行,是確?;鶎友胄懈黜棙I務正常開展的前提,不正常的操作極易給系統帶來不穩定的因素:一是操作系統控制風險。系統操作界面無操作員強制退出功能,容易出現安全隱患,一旦操作員離開忘記簽退,容易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二是業務人員不按制度規定使用業務用機,容易造成系統故障,影響業務的操作。三是部分業務用機的老化,極易造成系統的不穩定,甚至造成業務用機的毀損,影響業務的正常開展。
(三)事后監督滯后產生的風險點。事后監督本身具有滯后性,使國庫會計核算的風險不能及時被發現。近年來,由于國庫信息化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國庫加入大小支付額系統使國庫資金匯劃方便、快捷,可在瞬間完成,實現了財政收入直達入庫,財政支出即時到賬。先進的資金匯劃清算方式,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同時,也增加了國庫監管工作的難度。一是資料傳遞較慢,導致監督滯后?!吨袊嗣胥y行會計核算監督辦法》中明確規定:“核算部門應不遲于每個工作日上午將上一工作日的紙質會計資料或被監督數據信息傳遞至監督部門,確因特殊情況不能按時送達的,應有核算部門說明原因并經其主管行長批準后,適當延長時間。監督部門應于收到會計資料后一個工作日內完成監督。”但在國庫業務操作中,由于系統平臺和操作模式不盡相同,會計資料的傳遞環節較多,及時性往往難以保證,如商洛市國庫直接支付、授權支付是通過支付系統傳輸數據核對后劃款,商業銀行將直接支付、授權支付劃款清單送達人民銀行國庫部門,由于商業銀行網點較多,收齊紙質清單集中后于次日下午才能送達中心支行國庫部門,國庫部門再將國庫會計資料送達事后監督中心,遇到撥款等業務較多時、長假前一工作日等特殊時段,事后監督中心難以在當日及時完成監督工作。二是監督手段落后,導致存在監督盲區。目前,事后監督中心對國庫會計核算業務還是采用人工監督方式。國庫會計核算業務事后監督沿用傳統的手工勾對核查憑證、報表、賬表等,勞動強度大,效率低,遇到撥款、退稅高峰期,監督員通常超負荷工作,甚至當日難以完成全部監督業務,同時,隨著國庫業務電子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手工監督存在一定的盲區。目前,國庫業務涉及會計核算系統、橫向聯網系統、國家金庫管理信息系統、集中支付系統、統計分析系統、國庫綜合業務報表系統、TIMS綜合信息系統、會計報表等八個系統,國庫核算業務大多數在各系統中操作進行,國庫資金劃撥量大,事后監督僅從紙質憑證上無法監督業務操作的過程,如:財稅部門在一些征稅科目上的更正,事后監督只能在更正通知書上核查科目的更正情況,但對系統上的調整情況無法及時監督。
(四)會計內部控制監督乏力帶來的風險點。縣(市)支行對國庫會計監督重要性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認識不高、重視不夠的現狀。一是會計監督基礎薄弱,會計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與新業務的要求不匹配,工作的主動性差,對現代化核算系統技術性操作的變化不能很快適應,對系統風險的防范意識不強。二是縣(市)支行的監管部門地位不超脫,職能不獨立,加之縣(市)支行的監管人員大多為兼職,對國庫會計監督內容了解不夠,很難對國庫工作的實質性業務風險進行監督,使得會計監督職能和權威性不能充分發揮,難以起到有效的糾偏糾錯和控制風險的作用。三是內部控制監督手段落后,且手段單一。目前縣(市)支行會計監督形式主要為會計部門負責人的日常監督和監管人員的不定期檢查,對會計業務的監督僅限于內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況、傳票賬簿的裝訂情況,監督方法大多是看看制度,翻翻傳票,手段單一,雖然在形式上完成了事后監督,但不能真正從賬務原理出發,設置相應的事后監督系統,缺乏對會計核算工作的分析能力及判斷能力,這樣勢必影響事后監督工作的效果,監督檢查的權威性大打折扣。四是風險管理滯后。目前國庫監管特點是重檢查輕處理,檢查內容全面,而對一些苗頭性問題,潛在的風險隱患未進行徹底暴露,排查,存在安全隱患。五是責權定位不清?,F行法律、法規沒有賦予國庫部門對與國庫相關業務單位的監督檢查權,對財稅部門如何實施監管的規定不明確,對財稅部門的監管停留在票面審核階段,國庫監管難以落到實處,國庫資金的風險難以從源頭上防范。
(五)國庫會計業務應急預案不完善帶來的風險。從近年開展幾次會計國庫應急演練的結果來看,人民銀行縣(市)支行對國庫會計業務應急預案的制定工作重視不夠,一是應急意識缺失。首先是思想上對危機意識認識不夠,存在僥幸心理,認為發生突發事件的概率很低,對上級行布置的應急演練被動執行;其次是畏難心理,認為系統安全屬于科技部門工作范疇,對系統操作僅局限于機械的數據錄入、賬平表對,對系統的某些功能操作不熟悉,缺乏必要的技術鉆研,不能明確具體的系統安全工作要求,對各種異常情況的跟蹤、監控及應對能力不足。二是硬件設施缺乏。一方面缺少電力保障,因不可預測、不可抗拒的災難性事故會導致電力中斷從而會導致通訊基礎設施中斷,繼而影響國庫核算業務系統的正常運行。另一方面缺少手工核算載體。國庫資金匯劃渠道越來越依賴支付系統,國庫業務系統面臨的風險面進一步集中,作為國庫會計核算的最后保障方式,原有手工核算賬務中的賬簿、憑證等已經停用或上繳,未作應急儲備,一旦系統出現重大災難,手工核算因介質缺乏將無法實施應急處置。三是協調機制缺位?;鶎訃鴰鞓I務系統涉及面廣,首先在縱向關聯上,涉及總、分行、中支三級機構;在橫向關聯上,涉及財政、稅務、商業銀行等外部單位;在人民銀行內部需要會計財務、營業部、科技、后勤等相關部門的支持配合。目前國庫會計核算應急預案的建立只有針對內部業務應急處理機制,協同外部關聯單位進行災難性演練還停留在空白狀態,而外部關聯單位的配合參與也直接影響到國庫業務應急處置能力的發揮。
二、對防范人民銀行縣(市)支行國庫會計業務風險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制度控制。一是建議上級行組織人力對現有制度進行整合修訂,統一規范下發執行,保證制度的嚴肅性、統一性和規范性,以利于制度的檢查評價和落實。二是完善崗位責任制度。根據縣(市)支行實際,科學設置崗位,合理分工,嚴格印章及重要空白憑證的管理使用,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責和權限,相互監督,相互制約,杜絕因會計人員不足而存在的相互兼崗、頂班替班和重要崗位人員長期不輪換、越權越崗處理業務等現象。三是完善會計監督機制。分管領導、會計主管及監管人員必須定期不定期地開展柜面、事中、事后等多層次、多形式的會計監督,對不安全隱患提出整改意見,切忌檢查流于形式。監管人員切實擔當重任,要敢于碰硬,監督檢查應突破簡單的表面上的賬平表對,要把重點放在制度落實情況上,突出檢查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切實達到發現問題、堵塞漏洞、消除隱患、防范風險的目的。四是對國庫業務和監督各崗位的風險進行排查,明確風險責任范圍,掌握有效控制風險的操作方法,嚴格落實監督要求,最終有效地遏制和規避國庫資金風險。
(二)加強人員控制。對人員的風險控制應成為各類風險控制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強化警示教育,經常組織會計人員學習有關法規制度及案例通報,觀看反腐倡廉錄像等,將警示教育經常化,筑起防范案件的思想防線;加強對要害崗位人員的管理,對會計人員定期開展要害崗位行為考核,并建立《要害崗位人員八小時之外活動情況報告制度》;加強法制教育,把普法教育與各項規章制度學習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遵紀守法意識,自覺抵制消極腐敗思想的影響和誘惑。二是從源頭抓起,加強對會計人員的教育和引導,組織開展方式靈活、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崗位培訓和業務學習,對每一次系統版本升級、新的規章制度以及業務規章制度修訂后的新變化,都能及時組織培訓,按章操作,確保會計人員能盡快適應業務發展變化的需要。三是建立健全報酬與勞動相結合、利益與風險相對稱的獎懲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會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三)加強系統控制。一是健全業務授權機制,特別在人員代班或休假等臨時變動情況下要及時進行業務授權,明確責任。二是加強口令管理。口令的設置要縝密合理,不能過于簡單,要經常更換。操作員臨時離開,要及時簽退,以防止他人操作,造成風險。三是業務用機要明確專人負責,增強工作責任心,嚴禁在業務用機上安裝其它無關軟件,嚴禁業務用機內外網互聯,嚴禁移動存儲介質內外網互用,確保系統安全穩健運行。四是改變事后監督手段落后及事后監督與實時業務操作脫節的弊端,加快自身電子化建設,在《國家金庫會計核算系統》中增加事后監督子系統,實現人機并行的雙重監督,合理有效地對整個國庫會計核算過程進行全方位的監督和管理,以提高事后監督的實時性、有效性。四是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充實應急資源,規范應急流程,增強業務部門與技術部門的應急協同能力,檢驗備用服務器的可用性,健全國庫業務系統風險預警機制,提高國庫應急處置能力。
參考文獻
[1]白守應.國庫會計數據集中系統環境下事后監督的難點和建議[J].西部金融,2011,(4):56-57。
[2]韓翠瑜.國庫會計規范化管理的探討與研究[J].黑龍江金融,2011,(9):21-23。
[3]蔣留新.基層國庫會計內部控制的實踐與思考[J].時代金融,2011,(32):32-34。
[4]王曉華,呂飛,李晶晶.人民銀行縣支行國庫會計事后監督模式研究[J].甘肅金融,2011,(9):39-41。
[5]趙立軍.國庫會計核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內蒙古金融研究,2011,(5):48-49。
The Discussion on the Prevention of Risks in the State Treasury and
Accounting Business of County-level Sub-branches of the PBC
ZHAO Shaoying HE Yi HAN Wenqi
責任會計引人我國會計領域已有很長時間,但在路橋施工企業中仍沒有得以普遍應用。責任會計的核心就是把企業各個實施預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責任實體所承擔的各項經濟責任同會計方法有機地、緊密地結合起來,進行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反饋的一種會計制度。屬于企業內部的管理信息系統。推行責任會計實行責任成本核算以盡可能少的成本支出,獲得更多的利潤,保證企業經濟效益有新的增長實現企業資產保值增值。
一、根據責任單位科學劃分責任中心
構建合理的責任成本管理體系的首要問題就是科學地劃分責任中心,避免推責爭權的現象。本文認為責任中心可劃分為項目部責任中心和工程隊責任中心。
1、項目部責任中心
工程項目部既是本級的責任中心,又是下一級施工隊的匯總部門和管理部門。該中心實際是以項目經理為最高領導者、組織者和責任人項目管理班子協同進行管理,負責整項工程的施工。
1)責任
(1)制定項目總體控制計劃和階段性目標,保證業主的滿意;
(2)組織精干高效的項目管理班子;
(3)履行合同義務,監督合同執行,處理合同變更;
(4)在項目實施中的組織、計劃、指導、協調、控制具有內部職責。
2)權力
(1)生產指揮權有權按照工程承包合同的規定,根據項目隨時出現的人、財、物資源變化情況和工程進展情況進行指揮調度:
(2)勞動分配權對項目部班子及工程隊管理及作業人員的選擇、考核、聘任、獎懲、指揮有絕對的權利;
(3)財權在財務制度允許的范圍內。本中心擁有安排承包費用開支的權利。在工資基金的范圍內項目經理有權決定項目內部的計酬方法、分配方式、分配原則和分配方案。
(4)材料物資的采購及控制權在工程處規定的范圍內,主要材料如水泥、瀝青等的采購權屬于該中心,要保證按時、按質、按量供應,否則施工隊或施工工段有權拒絕驗收、接受。
3)利益
項目部責任中心的利益首先是經濟利益,它是項目管理具有能動性的重要因素。該中心的利益主要取決于工程項目與工程處的分配、核算形式。在責任成本管理下,可采取獨立核算、成本包干的形式,根據目標責任成本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
2、工程隊責任中心
工程隊責任中心實際上是工程隊隊長負責的中心,同樣體現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其中心是責任,以責定權,以盡責定利。其責、權、利概括如下:
1)責任
本責任中心的職責應以施工隊長為總負責人,對提供施工生產計劃、組織施工生產、控制本中心及施工工段成本費用、考核施工工段的業績以及會同項目部、業主、監理工程師進行施工監督等方面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2)權力
(1)組織施工生產權施工隊根據施工現場及施工環境的具體情況,有權安排施工計劃、具體組織進行施工生產,如機械設備的調度、人員的調度:
(2)部分材料采購權在主要材料由項目部責任中心代購代管(或由建設方統一提供)的前提下,本中心應擁有對其他材料的采購、管理權:
(3)材料驗收權為了保證權利的相對集中和資金的統一管理,主要材料由項目部責任中心的材料部統一進行采購。但施工隊及施工工區有權對其所采購材料的質、量以及價格進行驗收,對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有權拒絕接受。
3)利益
本中心的利益取得和分配與項目部保持一致,以權定責、以責定利的原則同樣適用,如何制定分配方法、如何對其業績進行考核,后面將進行進一步探討。
二、精心做好責任成本預算、分解
1、責任成本預算及分解步驟
(1)對工程預算價進行分解對工程預算價進行分解,主要是企業將構成工程總成本的各項成本要素根據市場經濟及項目施工的客觀規律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開,為成本管理及控制、考核提供客觀依據。根據施工總成本的構成,可把它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為項目部責任成本,另一部分為項目部上級機構成本包括上繳稅金、間接費、以及財務費用。根據筆者年來許多公路工程項目施工實踐經驗,項目部責任成本應控制在工程預算價的70%以內(這里以70%計算,項目部上級機構承擔30%),并且當預算價在8000萬元以上時,項目經理部本級開支應控制在2%以下。
2、對直接費責任成本進行預算
根據施工工藝特點、施工用料計劃以及項目部責任中心技術部優化后的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提供的工程實物數量和各種定額耗用量、以及根據當地市場價格制定的責任預算單價。綜合確定出各單項工程的責任預算成本。
三、全面實施責任中心工作成績考評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圍棋領域的“人機大戰”掀起一股人工智能的浪潮,以“阿爾法狗”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戰勝了韓國的圍棋高手李世石,由此人工智能的發展引人深思。很多人會覺得人工智能是一個很遙遠的事情,始終抱以一種懷疑的態度去看待人工智能。其實不然,人工智能從上世紀40年展至今,且不說現在家家都在使用,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至少是隨處可見的,比如,計算機行業、銀行業、會計業等都在使用的智能處理系統,而且范圍越來越廣,技術越來越具有深度。在傳統的會計行業中,會計核算工作從憑證到報表都是由人工來完成的,但是現如今財務會計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財務軟件來完成,大大的解放了會計中的人力。也是在去年的3月份,著名的會計師事務所德勤對外宣布將人工智能引入會計行業,這一宣布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雖然人工智能讓會計實務變得更加便捷、精準,但是傳統會計行業中那些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手工記賬人員將何去何從?筆者從一個會計人的角度對人工智能時代下的會計行業進行探討,目的是明晰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的影響,以及傳統的會計人員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二、我國人工智能在會計行業的應用現狀和展望
(一)我國人工智能在會計行業的應用現狀會計行業主要涉及的是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和會計師事務所,這三大類是有會計核算系統的主要主體。就我國來說,很多涉及會計工作主體對于人工智能的應用僅限于會計系統,而且在會計系統中一些類似于審核、判斷等主觀行為還是要財務人員手工進行操作。目前市場上已經存在各種可以滿足不同類型組織結構會計主體業務需求的會計軟件,可以說應用已經十分廣泛了。但是就會計師事務所來說,作為主要業務之一的審計業務在人工智能方面應用的稍微較少,因為對于上市公司審計業務而言,需要填制大量的審計工作底稿,包括電子版和紙質版,這些數據的錄入目前還是依賴于手工。
(二)對人工智能在會計行業中應用的展望任何一位會計人都清楚地知道,會計行業是一種具有嚴瑾性、及時性的行業,并且會計工作程序多,處理起來比較繁雜。所以對于會計人員來說加班是家常便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會計人員也希望有一天能有人工智能來替代這繁瑣而枯燥的工作。目前已經應用的人工智能解決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比如憑證和報表的生成等等,但是還遠遠不能滿足目前會計主體多樣性的需求。比如人力資源會計,就需要一個適合企業特點的模型來對企業的人力資源進行計量和報告,此模型可以對企業的人力資源進行大數據的分析,從而可以合理的進行人力資源管理,這也是有效降低成本的途徑之一。這樣的需求在管理會計,環境會計等眾多會計的分支中都是需要的,因為現在會計的職能越來越傾向于決策,決策過程中就需要會計提供相應的資料,這些資料通過會計的手工計算和分析往往難以獲取,如果人工職能可以進一步運用科學知識來解決這個難題就再好不過了。
三、人工智能對會計行業的影響
(一)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精準性不管是企事業單位還是政府機構或者會計師事務所,在運用會計軟件之后,一方面對于當日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都能及時的進行處理。因為會計人員的只需要登錄系統進行相關事務的選擇或者審核就可以了,期末系統會根據已經有的數據自動生成相關報表,相比較傳統會計的手工填制憑證和編制報表要及時得多。另一方面,在傳統的會計業務處理時,會計員手誤記錯賬是常有的事,雖說現在的財務系統也需要手工錄入一些數據,但是當錄入出錯時系統給予提示,所以這種情況下,大大降低了數據出錯的概率,即提高了會計信息的準確性。
(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財務信息造假在提高準確性和及時性的基礎上,人工智能在會計行業中的應用還可以相對防止財務信息造假。在特定的會計核算系統下,每一位登錄系統的人員都會有唯一的賬號和密碼,以及自己的權限,可以說分工明確,相比較傳統的會計核算中崗位相容現象十分嚴重,尤其是在中小企業里,人工智能的應用對于職能清晰劃分有助于遏制信息的人為造假。但也不是說人工智能可以杜絕財務造假,因為盡管大部分工作在系統中完成,每個人只能進行自己職能范圍內的操作,但是系統終歸還是由人來控制的,還無法應對管理層凌駕于會計人員之上的內部操縱現象。
(三)會計行業中傳統崗位需求減少隨著人工智能在會計行業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傳統會計崗位就不需要那么的職員了,這是顯而易見的變化。會計電算化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在我國有所發展和普及,發展至今,已經商品化,為各種會計主體所使用,使得原本那些簡單的會計記錄和核算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相應的,這些崗位上的會計人員也就不再需要。
(四)會計信息安全性受到威脅目前應用廣泛的各種電算化核算系統,都是以電子形式對會計主體的各種財務數據進行保存,電子存儲的數據保存形式有很多優點,比如保存方便,數據容量大,便于查找和使用等。另一方面,現在的系統如果防護措施不到位很容易被黑客攻擊,同時目前網絡的安全性也大大降低,信息在網絡傳輸過程中可能會被攔截,所以企業的財務信息就會被泄露出去,嚴重的話,還會造成重大商業秘密的外泄,給企業帶來損失。
四、會計人員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入侵”
(一)學習會計電算化處理,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作為一名會計人員,如果在智能時代還停留在傳統會計處理方法上,那只能被時代所淘汰,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優勝劣汰,新的技術方法已經產生,你沒掌握那你就是被打敗的那個,至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國家目前對于會計人員有接受繼續教育的要求,會計人員可以借助這一平臺學習當前的人工智能在會計領域的應用,也可以自主的學習會計電算化的相關應用。
(二)由簡單的財務會計向綜合型會計人才轉變雖然人工智能時代減少傳統會計崗位的需求,但是隨著國家近幾年來對于管理會計的發展的鼓勵,各會計主體尤其是企業對于管理會計的需求增加,而目前管理會計的工作是人工智能無法完成的,因為這其中涉及大量的職業判斷以及包括審計業務里也是含有很多的會計估計。所以會計人員應該在人工智能時代努力學習會計其他方面的知識,比如管理會計和審計業務的內容等,掌握多方面知識,使自己成為一名復合型會計人才。
(三)以積極的視角來看待人工智能現實中有很多會計從業人員狹隘的認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他們,甚至完成他們完成不了的工作,于是乎就開始說會計行業沒有前景,進行轉行,而不去想著提升自己的執業能力。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這種消極的觀點是不對的,不僅不利于會計人員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于整個會計行業的發展。五、結論總的來說,人工智能日益蓬勃的發展固然是好事,應該把此作為提升自我的動力,而不是避而遠之。就會計行業而言,由于其中涉及的大量會計判斷和會計估計,以及管理會計越來越突出的地位等多種客觀因素的存在,所以不需要抱以一種人工智能摧殘了工作崗位的態度來考量,大可不必擔心會計人員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這是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轉變自己傳統的職業發展觀,向復合型人才轉變才是硬道理。
參考文獻:
[1]祝姍.人工智能與會計人員[J].財稅研究,2016(15).
一、對新型工業化的認識
工業化是由農業經濟轉向工業經濟的一個自然歷史過程,存在著一般的規律性;但在不同體制下,在工業化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根據十六大報告的精神,新型工業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標。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追求的工業化,不是只講工業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并實現這幾方面的兼顧和統一。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標志和落腳點。
第二,新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技術手段和重要標志。
第三,處理各種關系的新的思路。要從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余等實際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這是我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特點和必須注意的問題。
第四,新的工業化戰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術基礎,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新型工業化道路有四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在三次產業的協調發展中完成工業化的任務,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實現工業化;二是在完成工業化任務的過程中推進信息化,而不是把信息化的任務推向未來;三是把實現工業化納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建設;四是在工業化過程中盡力發揮人力資源的優勢,而不是造成大量勞動者失業。
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我們必須把工業發展和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協調統一起來,使工業化同時成為農業現代化和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把速度同質量、效益、結構等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使工業真正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把工業生產能力的提高和消費需求能力的提高協調統一起來,把工業增長建立在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的基礎上;把技術進步、提高效率同實現充分就業協調統一起來,使更多的人能夠分享工業化的成果和利益,并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把當前發展和未來可持續發展銜接和統一起來,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走文明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對怎樣才能“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認識
第一,要轉變在傳統工業化模式下形成的思維定勢。我們必須深刻認識,依靠資源和資本投入支持的粗放增長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我們應當把轉變增長方式、建設節約型經濟當作“十一五”乃至更長時期的基本指導方針。我們在想問題、定政策時,要樹立科學發展觀,把節約資源、提高效率、實現持續穩定增長作為衡量取舍的最終標準。
第二,要建立能激勵科學研究和技術在生產中運用的制度和機制,加快技術進步。
第三,要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業。在我們這樣的市場制度還很不完善的國家,發展服務業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們只能知難而進,要盡一切努力改善制度環境,使服務業得到充分發展,以便用最少的資源消耗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四,要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即通過信息產業的服務提升各行業的效率,使信息技術成為降低各行各業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有力武器,帶動社會整體效率的提高。
第五,要加快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競爭性市場體系,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提供提高效率的制度性保障。同時,要矯正由于行政干預造成的價格扭曲,弱化政府配置資源的權力,建設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
第六,要通過改革,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實現人力資本積累。根據日本的經驗,教育趕超要先于經濟趕超兩代人之久。在這方面,我們必須痛下決心,急起直追。
三、對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思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鄉重點是發展壯大焦炭、石灰、建材和農產品加工工業,逐步構建起以礦產、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體的特色工業體系;培育壯大核心競爭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工業經濟成為拉動全鄉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實現經濟和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到20__年,全鄉工業產值達到3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8000萬元,成為全縣焦炭工業基地和阿勒泰地區的優質農產品加工供應基地、勞動密集型產業承接基地,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工業體系。
(一)抓好招商引資工作。一是結合優勢資源抓招商。針對我鄉具有豐富的煤、石灰石、膨潤土等優勢礦產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礦產的勘探、開發。二是結合優勢產業抓招商。圍繞大棚蔬菜、阿葦菇等特色產業,走出去、引進來,加快蔬菜上下游產品開發、黑加侖產品開發。三是建立招商引資工作新機制。在落實引資工作責任的同時,對招商引資成績突出的進行重點獎勵。
(二)抓好主導產業發展。一是快以焦炭工業發展。焦炭生產規模達到30萬噸/年,其中天德煤焦化廠達到20萬噸/年生產規模,宏達煤焦化廠達到5萬噸/年生產規模,強盛煤焦化廠達到5萬噸/年生產規模。二是加快煤、石材礦產的勘探和開發,整合擴大石灰的生產規模,新建2座磚廠。三是加快蔬菜物流園建設。以蔬菜批發市場、保鮮庫建設為載體,擴大大棚蔬菜種植,達到200座大棚規模,并逐步走出產銷加一條龍之路。四是加快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發展。拉長蔬菜產業鏈,發展蔬菜產業上下游產品。同時,依托草原興發、鑫盛公司、阿鑫乳業、
春子公司,大力發展牛羊育肥、奶牛養殖、禽類養殖、阿葦菇種植等特色產業。
擁有一支質量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辦好高職院校的基本條件?!半p師型”教師是根據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對專業課教師提出的發展目標。然而,“雙師型”的實質內涵是什么,如何認定“雙師型”教師,如何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等問題,一直未能得到解決。目前,國內學者關于“雙師型”職教教師的定義多達十多種,包括“雙證書說”“雙資格說”“雙能力說”“雙素質說”和“雙職稱說”等,其中“雙證書說”(即以教師是否持有“雙證”——教師資格證、行業或職業技能等級證為判斷標準)在職教界比較流行。雖然現在許多高校正在著力進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但“雙師型”師資不足依然是高職院校辦學中的難題。為此,本文試從教育部對高職“雙師型”素質教師的內涵界定出發,探索如何合理認定和培養“雙師型”教師,以期能為高職院?!半p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尋找更為有效的途徑。
一、高職院?!半p師型”教師的內涵
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辦公廳在《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教高廳[2004]16號)中的附件——《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中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作了界定,即高職“雙師型”素質教師是指具有講師以上職稱,又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專任教師:(1)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含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及其有專業資格或專業技能考評員資格者);(2)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可累計計算)在企業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
解讀該評估指標體系,“雙師型”教師必須具備:(1)雙證書或雙資格(教師資格證和行業專業資格證);(2)雙職稱(講師和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或以上技術職稱);(3)雙能力(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指導能力或應用技術研究能力)。它為教師指明了努力方向,即側重理論教學的專業課教師要通過積極參與企業實踐、培訓或應用研究等方式及時了解與理論教學相關的實踐知識和技能,成為符合高職教育特點和要求的“雙師型”教師,也即“雙師型”教師不僅應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強調教師所具備的教學能力和素質),又要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強調教師所具備的實踐能力和素質)??傊?,“雙師型”教師應具有明確的雙重技術職務或雙重資格。
二、“雙師型”教師分階段培養的途徑
鑒于以上教育部對高職“雙師型”教師內涵的指導性界定,筆者在此僅以財會專業教師為例來探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步驟。
(一)第一階段:“雙資格”或“雙證書”階段
“雙師型”教師除了要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外,還要有與專業相結合的實踐經驗和應用能力。因此,學校應鼓勵新任專業教師參加有關資格證書考試,對于非師范院校畢業的青年教師及廠礦企業調入的教師,首先應要求他們參加“新教師教學技能崗前培訓”,并且要獲得相關的教師資格證書;新分配來的師范類畢業生除了應參加必要的崗前培訓外,還要重點學習業務操作技能,并取得專業技術上崗證和專業技術資格職稱證書。例如,財會專業的教師除了應獲得教師資格證外,還必須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作用有三:第一,它是進入會計職業領域、從事會計工作的一種法定資質,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才能上崗工作,這是保證會計工作質量的重要前提;第二,它是會計人員報考會計師以上專業技術資格的必需條件之一;第三,持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人員必須參加“會計人員后續教育”培訓,而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財會專業教師的專業知識得到更新。
雖然具有“雙資格”或持有“雙證書”的(教師資格證和職業資格證)的教師還不能稱之為“雙師型”教師,但如果一個專業教師不具備行業的從業資格證,那就更談不上向“雙師化”方向發展了。因此,具有行業資格證是保證教師實現“雙師化”的必要條件之一。
(二)第二階段:“雙素質”階段
“雙資格”或“雙證書”階段的理論性很強,但教師不僅要精通理論,更要吸收與現實生活、生產實踐緊密相關的新知識和新科技,并將之運用到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及時了解本專業的前沿知識,使其畢業后能很快地融入社會并適應本專業的工作。然而,高職?,F有的專業教師雖然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但也存在著實踐經驗不足,動手能力差的問題。針對這一狀況,高職院校要把培養一支教育觀念新、創新意識強、師德高尚、水平高超的“雙素質”教師隊伍作為第一要務。要真正讓“雙資格”或“雙證書”的教師成長為“雙師型”教師,就必須讓專業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接受較長時期的專業培訓(即教育部文件中規定的“近五年中有兩年以上(可累計計算)在企業第一線本專業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深入生產一線掛職鍛煉等,并建立長效的培訓制度。
具體來說,實踐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去企業駐點,連續進行為期幾個月的頂崗實習,專業教師在鍛煉自己的同時,又能方便、有效地指導和管理學生;二是要求教師聯系一家企業,作為教學和科研的聯系點,每年進行四次以上的短期實踐活動,具體可以采用頂崗作業、工作實習、合作研發、調查研究等多種形式,以及時掌握本專業、本學科發展的動態及實際應用情況,充分了解業務技術流程,并可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或革新等活動;三是由各系部聯系一些知名企業建立產、學、研互動的協作關系,聘請企業優秀技術專家到校內開展實踐環節教學,屆時由相關專業教師充當助手。這樣既能讓專業教師迅速增加實踐經驗,又能加強校內實驗室和實習工廠的建設。
“雙師型”教師應該是具備“雙素質”的教師,他們在取得高等教育法規定的教師資格、熟悉高職教學規律、掌握教學技能的同時,還應具備相應的社會實踐經驗,能夠獨立進行職業技能操作示范。一名“雙師型”教師既應具備教師的職業素質,又應具備與專業相關的行業職業素質。
(三)第三階段:“雙職稱”階段
具備“雙資格”或“雙證書”的專業教師在經歷必要的企業實踐基礎上,還應獲得講師(實驗師)等中級教師職稱及與本專業相關的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或職業資格)。例如,財會專業教師要獲得雙職稱,就必須在取得講師(實驗師)職稱前后報考并取得“中級會計師”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在獲評副教授(高級實驗師)職稱前后,還可以考慮報考“高級會計師”專業技術資格證書。通過一系列的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不僅提高了財會專業教師的會計基礎理論知識水平,還提高了其運用會計理論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的能力;不僅使其熟悉了會計法規制度及其他相關法規制度,還增強了他們依法理財的意識以及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能力。在“雙職稱”階段,不僅豐富了專業教師履行崗位職責所需的知識,還提高了其開展實踐工作的能力,同時也拓展了他們的經營管理、內部控制、利用信息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雙職稱”是專業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的必要條件。學校應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報考其他相關行業專業職稱(資格)證書。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校可以讓少數教師先行報考做示范,然后再將重心由教師個體轉向教師群體,根據教師各自的特長和發展方向,以專業群為基礎,引導教師報考不同類別的職稱(資格)證書。例如,在財會專業系(部)中,教師可以報考中、高級會計師,也可報考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還可報考經濟師、物流師等。這些專業職稱(資格)證書的取得為學校建設專業群和拓展專業方向提供了可能,并能使相近專業、相近學科的教師組合形成“雙師型”教師團隊。此外,隨著社會職業崗位群和社會實際需求的變化,以及不斷滿足高職教育對“雙師型”教師的實際教學需要,學校還應鼓勵專業教師報考相關新興行業專業職稱(資格)證書,以滿足學校調整專業方向的需要。
(四)第四階段:“雙能力”階段
經歷了以上三個階段,專業教師才能夠較好地改善傳統教學模式,自覺地按照企業及社會的要求改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備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轉化能力(指教師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技能轉化為學生實際技能的能力,包括指導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編寫專業教學內容和方案的能力等)?!半p能力”階段的特征還可以表述為“雙職稱(雙證書)+雙能力”。有學者認為,“雙職稱”(或“雙證書”)是“雙師型”教師的形式或外延,而“雙能力”是“雙師型”教師的內容或內涵?!半p職稱”(雙證書)和“雙能力”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放眼未來,“雙師型”教師還不是理想的高職教育教師,未來理想的高職教育教師在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能力上應呈現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的“雙”。因此,我們可以將“雙師型”教師界定為:具備教師資格和所教專業的實踐經歷、技術資格證書;既能從事專業理論教學,又能指導技能訓練;既是知識的傳播者,又是實踐技能的示范者的復合型教師。
三、“雙師型”教師的評聘與激勵
教育部明確提出,到2010年高等職業學校中擔任專業課的“雙師型”教師比例要達到80%。但目前 “雙師型”教師還有近1/3的缺口。所以,要充分認識“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在高職校教師的評聘與激勵工作中,第一,學校應當逐步建立起“雙師型”教師的上崗資格制度并嚴格貫徹實施,為提高整體教師隊伍的素質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例如,對那些已經取得“雙職稱”的且已進行過兩年以上企業實踐工作的教師,學校可以將其評聘為“雙師型”教師,同時針對教師的企業實踐工作采取一次性或分次發放獎勵與津貼的方式。這樣才能調動“雙職稱”教師積極進入企業開展實踐活動,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雙證’不一定就是‘雙師’,實際能力與資格證書之間不一定等值”的問題。學校應重用已取得“雙師型”資格的教師,同時督促那些尚未取得該資格的教師盡快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