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節奏訓練教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30 16:08:4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音樂節奏訓練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音樂節奏訓練教案

篇(1)

當代電子樂器是微電子技術、數字技術、多媒體技術等高科技在音樂領域的代表,是高科技與音樂結合的產物。電子音樂在豐富、充實與拓展傳統音樂藝術與樂器功能的同時,又開拓出了新的符合時代潮流與現代人品味的音樂領域和音樂可能性。

早在1870年,德國科隆就有人嘗試電聲音樂。1920年俄國發明原始的聲音合成器。到1965年才發明與生產真正實用的電子合成器。法國音樂家雅尼1981年在北京舉辦音樂會后,電子合成器與電子琴開始在中國熱起來。電子琴指電子管風琴,創始于德國的利希特風琴,1959年日本雅馬哈公司研制成雙排鍵電子琴,采用分立元件模擬電路產生不同音色;1983年問世的MIDI(樂器數字化接口)技術的引入,解決了各種不同類型、牌號的電子樂器的兼容問題和由一人同時操縱多臺樂器問題。使雙排鍵電子琴成為電子合成器、電子琴和電腦編曲機的綜合體,具有音樂工作站的功能。可以說,到90年代初,電子樂器的發展已趨于成熟造型。其主體結構與基本功能已經穩定,并且可以像電腦一樣通過更換芯片來實現升級。

電子樂器的成熟與穩定,對于它的普及具有重大意義。在成熟之前,產品更新換代快,技術開發費用居高不下,生產批量受限,產品價格昂貴,壽命短促,難以普及。成熟穩定后,大量生產與廣泛銷售使售價迅速下降,售后服務周到。同時新技術推廣應用使新出品的中低檔合成器或雙排鍵電子琴都具有優越的基本配置和功能,以及方便的升級可能性。在音樂史上,樂器始終是音樂藝術的物質基礎和技巧源頭。在定型的樂器普及中,大量運用和發揮樂器功能的奏法技巧和作品,才會問世。這意味著電子音樂藝術和技巧已具備形成熱潮的基本條件。事實上,現在不但在酒吧迪廳和汽車音響中,甚至在街頭,都已經常聽到鏗鏘的電子節奏;許多音樂人和歌手也在向電子樂靠攏;而電子音樂專業已在中國九大音院中和一批藝術院系建成。

電子樂器相對于鋼琴與其他樂器,已具備了性價比低廉、經久耐用、維修簡便等優點,可以放手讓學生試演使用,提供操作體驗機會。它不但初置成本較低,而且運營成本也低。以很少資金就能建成電子樂數碼教室,可以做到一人一鍵盤(終端),進行集體授課和分別操練,適于因材施教。從而改變音樂課的師徒制手工業式的授業方式,使這與學校的語音教室、電腦教室同樣實現現代化和多媒體化。

雖然目前對每種音樂要素如何展現與運用尚需探索,暫無成型的課程設計、教學大綱與教案,但這正是音樂素質教學改革的方向與內容。目前,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

1. 聲音音色辨識訓練。每種傳統樂器只有單一或有限的音色表達能力,電子琴儲有人聲、各種樂器、各種自然聲、生活聲和非自然聲的數百種音色和音響效果。樂音有音高、音量和音質三個要素。音高即聲波頻率,在音樂中標準音有固定頻率。鋼琴與弦樂器只有在調律準確后才可用于訓練聽音。電子琴自有準確音高,可采用任何音色來訓練聽辨音高,進行視唱練耳。音量即聲壓的辨識存在閾值,過低的音量和差別小于3分貝的變化,多數人不能辨別,電子琴可奏出最低可辨音量和它的每3分貝的變化,鋼琴對此無能為力。音質即音色,指聲波的頻譜特性和色絡波形。每種傳統樂器音色不同,所以難以用鋼琴做各種樂器音色辨識訓練。電子琴則可用于做各種樂器音色訓練。在樂隊或室內樂演奏時,電子琴還可代替所欠缺的樂器,奏出其音色的效果。此外人的聽覺具有非線性,使不同樂器同奏一和弦時聽到新的迭加音色,電子琴可以方便地進行多重音色的迭加。進行迭加音色訓練為學生掌握配器,日后進行作曲、改編、配樂打下基礎。

2. 節奏律動訓練。這是傳統樂器難能而電子樂器素擅的方面。可制用電子琴內存的百余種節奏音型和數十種打擊樂器,利用其動聽的音響和閃爍的節拍提示燈進行演示與辨識,教師可對節奏按基本節奏、變型、常用節奏、古典樂曲節奏類型和現代風味節奏、復雜節奏等綱目進行編排演示;用速度設置器改進速度;并用自動使用功能擺脫樂器操作,以全力進行教學活動。

3. 旋律和弦訓練。西方音樂注重和聲,即和弦的運用。而和弦的辨識鑒賞,歷來是東方學生的學習難點。音樂靠旋律來塑造形象和表達情感,又用和弦來烘托與陪襯旋律。用鋼琴、風琴來表現旋律與和聲進行,需要較高的演奏技巧,有時還要做專門練習,并且它們所能表現的和聲單一有限。可以說,我國的音樂素質教育從未真正解決過這一難題。電子琴的自動和弦功能,包羅了音樂中使用的各種和弦,其演奏技巧簡單易學。因此可隨所需音樂節奏與織體,輕松地奏出不同的和聲效果,又可通過動聽的音響,促進學生領會。也便于學生復習和練習,提高其辨識和弦和欣賞、運用和聲的能力。

4. 音序移調訓練。復調音樂是西方古典音樂的主體與頂峰,是學習調性調式和曲式曲體的必由之路。以傳統樂器演示復調音樂要用樂隊,而且吃力費時效果差,電子琴的音序功能使教師可以逐個聲部分別錄入再加合成,在演示中又可以分聲部講解聆聽,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電子琴錄音功能使教師可以積累每節課的教學資料,保存或交流。在再次使用時可像放CD盤一樣,根據新學員情況改變音色、節奏、速度,甚至移調,而不必再演奏樂器。5. 音樂欣賞。綜合利用電子琴的多種功能,尤其是錄音、節奏提示,音色與速度變換,移調能力和音響效果,經過一定選曲準備與編排,一臺電子琴就是以構成交流的音樂欣賞課的基本設施。

篇(2)

“凡是有人類足跡的地方就有音樂”。音樂是隨著人類的誕生而產生的一種最古老的藝術。音樂來源于生活、表現于生活,并如同陽光一般地充滿我們的生活。幼兒時期的音樂教學對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使幼兒沉浸在美妙的音樂環境之中,如在幼兒來園時播放一些愉快、輕松的音樂;午餐時聽一些優美、舒緩的音樂……愉悅的旋律可以啟迪幼兒美好的心靈,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獲得審美體驗,增加幼兒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信心,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論的三大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并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他認為:“教育必須是生活的,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因此我們認為,幼兒園的教學更要貼近幼兒的生活,融于其生活,讓生活與課程有效整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為此,我們進行了幼兒園音樂教學生活化的探索與實踐,在教學中努力把音樂與幼兒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一、教學素材選擇生活化

音樂素材生活化就是要把幼兒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內容作為音樂教學的題材,利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在學習活動、游戲娛樂中生成新的知識。《綱要》中也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選擇,即要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

大班教唱歌曲《為什么》,就可以將幼兒生活常見的一些自然、科學現象唱到歌曲里;小班教唱歌曲《春天》,也是將一些常見的符合季節性的特征唱到歌曲里,通俗易懂,幼兒極感興趣;在《表情歌》中,幼兒更是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情緒感受來體驗歌曲……在國慶節時選擇大班京歌《我是中國人》,可以對幼兒進行情感滲透;三八節時選擇《好媽媽》,可以引導幼兒在學習歌曲的同時增進愛媽媽的情感等。

在每次音樂教學之前,我們應努力地去鉆研教材,把音樂與幼兒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有效整合,激發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

音樂欣賞教學《單簧管波爾卡》中,抽象的音樂內容使幼兒難以理解,也給教師教學帶來困難,難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體驗音樂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將教學設計為四個環節:第一個環節,請幼兒傾聽老師創編的故事《柳樹姑娘》,讓幼兒知道柳枝在不同的風吹動下,會有不同幅度的飄動,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第二個環節,請幼兒欣賞樂曲,感受哪段音樂表現的是“柳條在輕輕地飄動”,哪段音樂又是“柳條在大幅度飄動”,讓幼兒通過自身傾聽主動感受音樂的性質;第三個環節,引導幼兒根據音樂創編柳條飄動的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認識與理解;第四個環節,合作創編動作,提高幼兒對音樂的表現力與創造力。整個活動中,我始終堅持“生活化”,利用幼兒非常熟悉的柳條來貫穿課堂,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對音樂的理解就迅速而準確。

所以,只要我們善于運用生活化的素材,許多經典的名曲、時尚的流行音樂都可以讓我們的音樂教學更加具體化,便于幼兒理解與學習。

二、教學過程設計生活化

1.感受音樂――生活化。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的形成,對豐富幼兒的情感,提高審美情緒,塑造美的心靈具有重要意義。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從幼兒生活中感興趣的事情出發,激發幼兒欣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

在小班音樂《這是小兵》的律動教學時,我先提問:“上幼兒園了,你有沒有學會什么本領啊?”這一生活化問題的導入,引導了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交流,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消除了剛接觸正規集體音樂教學活動帶來的緊張不安感。接著我又隨著音樂(用《這是小兵》作為背景音樂)做“立正、敬禮”的動作,讓孩子們猜猜我在干什么?孩子們對猜測動作很感興趣,大家爭先恐后地熱鬧開了,學習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我又讓他們相互學習動作,相互猜測對方在做什么動作,孩子們都表演得很起勁。在孩子們掌握基本的動作后,我適時引導:“小朋友真能干,學會了這么多本領,還學會了和叔叔一樣立正敬禮。叔叔還會什么本領呢?我們一 起來聽一聽,比一比誰的小耳朵最能干!”孩子們一下子安靜下來,仔細地聆聽歌曲。

整個學習活動圍繞“你會什么本領”這一生活話題,充分調動幼兒的生活積累,把生活融于教學中,讓孩子們帶著一份真情、一種興趣去體驗音樂,而音樂的直觀形象又引導幼兒鑒賞,享受到音樂的無窮樂趣。

2.情景教學――生活化。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如果把音樂知識轉化為幼兒能理解的生活游戲,使抽象的音樂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便能喚起幼兒學習音樂的信心,提升他們學習的欲望。

在小班音樂教學中,我們經常運用生活化的教學過程,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解決難點,獲得知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在韻律活動《伊呀伊呀喲》的教學目標中,要幼兒掌握|x x | x x |和|xx x |的節奏。為了能讓幼兒比較容易地區分與接受這兩種節奏,我把這兩個節奏形象地設計成了“走”和“踩”。在引導幼兒學習兩種節奏時,運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訓練幼兒的節奏技能和反應能力。教學過程如下:小貓要過生日了,它準備了好多好吃的東西招待朋友,香香的味道引來了蟑螂。小貓輕輕“走”過去(教師根據音樂節奏|x x|x x|做“走”的動作),用力地“踩”(教師根據音樂節奏|xx x |做“踩”的動作)……唉呀,蟑螂好多(事先布置好許多蟑螂圖片在教室里),小貓一個人踩不完,你們愿意幫助它嗎……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始終沉浸在故事情節中,在情境游戲的表演中通過“輕輕走”和“用力踩”來區分|x x | x x |和|xx x |這兩種節奏,在感受音樂的同時產生無窮的興趣,享受了體驗音樂的樂趣。

3.表現創造――生活化。音樂是一門能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大多數的孩子熱愛音樂,并愿意表現音樂。如果能在教學過程中,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設計教案,將教學過程轉化成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則能使幼兒在音樂中享受美的愉悅。

在《理發師》教學前,我為幼兒準備了許多道具,如剪刀、吹風機、梳子等。在熟悉歌曲旋律時,讓幼兒邊聽《理發師》的音樂,邊扮演理發師和顧客。幼兒對理發并不陌生,所以表演起來個個興致高昂,有板有眼,真像一個個小理發師。在教學中,我給孩子創設了一個生活情境,引導孩子們在游戲活動中體驗生活,從生活經驗中來學習歌曲。《理發師》中的歌詞正是幼兒表演的內容,所以當游戲結束后,幼兒對歌曲已基本熟悉,在開展角色游戲的時候,“小理發師”們還能邊工作邊哼唱歌曲呢。

在音樂教學中,我經常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給熟悉的歌曲創編歌詞或改編部分歌詞,既增強了幼兒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培養了幼兒的創造能力,還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學唱小班歌曲《媽媽我要親親你》這首歌曲時,我就問小朋友:“你家里還有誰呀?你想親親他們哪里呢?”幼兒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以及對家人的情感,很快地就創編出了新歌詞:爸爸我要親親你,親親你的耳朵……奶奶我要親親,你親親你的大手……幼兒一邊創編歌詞一邊表演動作,將音樂領域的教學方式也整合起來,讓幼兒在體驗成功的快樂時更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親人的情感。

三、教學拓展方式生活化

音樂要讓孩子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創造才是最重要的。我經常鼓勵幼兒用繪畫的形式把自己感受到的音樂形象描繪出來,引起幼兒內心世界的強烈共鳴。孩子們非常喜歡這個活動,一個個興致勃勃,積極地展開想象,把美妙的音樂變成了流動的線條和絢麗的色彩。哪怕只是一條曲線,一個色塊。用綠色表現了廣闊田野的勃勃生機,用紅色表現熱烈歡快的喜慶場面……都表達了他們對音樂的理解。

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幼兒接受音樂也并非局限于正規的集體教學中,區域活動也是他們表現音樂、探索音樂的場所之一。我們會在音樂表演區中準備各種優美、動感的兒童樂曲,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逐漸吸收不同風格的音樂,懂得接受周圍環境中適合自己的音樂,讓幼兒的音樂天地更為廣闊。在音樂區中,我們向幼兒提供的樂器都是運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而成的,有棒棒糖盒做成的“沙球”、餅干盒做成的“大鼓”“小鼓”、小木片涂上顏色做成的“五彩響板”……為幼兒創設原生態的音樂工作室,他們可以在里面盡興地表演、盡情地表現。為了更進一步地滿足他們的創造力需求,我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在活動區域中提供豐富的廢舊物品,引導幼兒自己設計、自己創造、自己動手嘗試進行打擊樂器的制作。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過程中去感知音樂,從而增強幼兒的音樂節奏感,提高辨析音樂的能力,促進動作的協調,發展其想像力、創造力,有效地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的一大特點。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怎么樣讓幼兒將音樂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呢?通常我會定期向家長發放資料,告之主題教學的內容。一方面讓家長了解我們的教學,另一方面也能引導家長和幼兒進行互動與親子交流。

在“三八”婦女節時,幼兒學習了《不再麻煩好媽媽》,我就要求孩子們回家把這首歌唱給媽媽聽,并且向媽媽說一句好聽的話,幫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重陽節時,我們要求幼兒將學校里學到的歌曲、舞蹈回家后給爺爺奶奶唱一唱,跳一跳……在把音樂與孩子生活結合起來的同時,也滲透了德育的內容。

篇(3)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812-2485(2012)04-025-4

民族舞教師作為教育者,首先應該明白現代社會提倡的“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就是指發展人的身心最基本品質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國民素質和民族素質,要求整個教育全方位的實現三個轉變:即把單純培養少數拔尖成才轉變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把單純注重智育轉變為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把基礎教育片面的為科學服務轉變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那么,怎樣實現這三個轉變呢?這在教育工作者面前既是個十分緊迫的任務又是十分現實的問題,我認為要盡早實現“三個轉變”,必須要有一套適應素質教育的優質高效的教學方法,我歸納一下主要有三個方面:

(1) 教師必須要有對所教學科系統的,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并且具有一定廣度的相關學科的知識,并能恰當地融入本學科教學之中;

(2)教師對教材內容必須有完整,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教學語言必須準確生動,演示熟練準確;

(3) 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有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從而在學生的不斷進步中體現其教師的教學成果。

歸納的這幾點只能非常粗淺的說明普通教師要注意的教學方法,而舞蹈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則具有更多的專業性。而舞蹈教師分為很多種:基本功教師,排練教師,身韻教師,舞蹈理論教師,民族舞教師等等,每一門舞蹈課的教師因所授課程內容的不一樣,所以在教學方法上,訓練學生的目的也不一樣。因此,筆者將對民族舞教師所應具有的專業素質進行分析與闡述。

1 具備舞蹈最基本的專業素質

1.1 自我表演能力和傳授表演的能力

“一個成功的舞蹈教師,必須是一個成功的舞蹈表演人才。”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因為在做演員的時候,他對某一個動作的理解能夠作到最直觀的感受,在完成動作的同時,能夠體會到這個動作的運動路線,動作幅度和身體運動空間等等感受,這些都是今后在教學過程中最寶貴的財富,有了這些直接經驗體會,才能使在教課過程中對這一動作的運動原理,舞蹈身體的最大極限上有清晰的思路,從而更好的指導教學。

一個成功的演員在表演上的功底肯定很好,而在表演方面不僅要只有身體的表現能力,還有情感表現能力,情感表現能力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表情的運用。作為專業民族舞教師應該教會學生表情不光只有一種表現的方式,這要根據所跳舞蹈的情感表達進行表演。

1.2 對六(七)大民族的舞蹈的基本掌握

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的課程設置上主要以藏、蒙、維、朝、傣(彝)漢幾大民族作為訓練核心內容,所以作為傳授者來說掌握這幾大民族的舞蹈方式來說是必須的。少數民族民間舞蹈的形式多樣,如:藏族有碾步、踮步、果諧、卓等等;蒙古族有甩手、馬步、繞腕、鄂爾多斯等;維吾爾族有賽乃姆、刀郎、賽乃開斯、切克特曼等;朝鮮族有古格里、踏令、安旦、陽山道等;傣族有大鵬、小普哨、嘎光、孔雀飛等;彝族有踩橋、拐腿等;漢族有手絹花、圓韻、雙顫等這些都是作為以靠民族舞為辦學特色的我們應該必須掌握的,而且應該掌握的純熟,使得在示范時能夠準確無誤,學生在低年級的單純模仿中能夠作到模仿準確。

1.3 相關舞蹈學科的基本掌握

我認為現代民族舞教師除了應具備自身民族舞的基本知識技能以外,還應該掌握芭蕾舞,古典舞,現代舞等相關知識技能,每一門學科不可能承擔起培養一個舞蹈演員所應具備的全部知識技能,能力是多方面的,不應該任意削弱任何一門課程或割裂各門課程之間的聯系,掌握其他相關舞蹈學科都為教好民族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古典舞中掌握“圓韻”的訓練和少數民族民間舞中強調的圓韻是一樣的,同樣是以腰為根源。再如現代舞中強調解放身體乃至全身最小的部位,這和我們蒙族舞中“軟手”解放手指關節也是有著絲絲聯系的,總之,掌握好其他舞種門類對指導民族舞教學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 具備編寫系統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具體規定一門課程所應傳授的知識技能的內容,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教師在教課前必須認真備好教材。系統的教材應該要規定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范圍廣度,還應該規定他們可能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的深度。

科學的系統是客觀事物的發展和內在聯系在意識上的反映,系統的科學知識各個部分之間都有他內在的邏輯聯系,某一部分知識總是以另外許多知識為基礎,必須學會基礎的知識,才能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教材的編寫就應該按照這樣的邏輯順序來組織,另一方面還應考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活動,所以教材的系統性還要根據心理程序來組織,教材的邏輯程序和心理程序相結合。

系統的教材應包括教學大綱、教案、教學法等內容,這三部分是教材的主要內容,教師應對自身所授的課程在教學大綱、教案和教學法上進行詳細闡述。

首先,在教學大綱上要對所教的民族舞種類進行嚴格的劃分,重點培養學生身體的能動性和適應性,使學生掌握不同的民族舞蹈風格。并說明授課目的、授課內容、授課方式和授課時數,指出所教班級在這一學期里所應該達到的標準、要求。其次教案工作。教案是教師為教學而準備的書面授課計劃,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書面依據。在編寫過程中,應寫出某一時間段授課目標、內容和所教知識的重點難點以及教授動作的先后順序。再次教學法的編寫及運用。舞蹈課的教學法一般是言傳身教似的,老師的授課方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的教學法應該多種多樣,就我個人而言,喜歡與學生互動式的“提問-講解法”,即學生提出對動作的疑問,老師給予解答,這樣的教學必定事半功倍。又如“相互欣賞法”,即某同學進行單獨表演,而其他同學“欣賞”,過后提出舞者的毛病,這樣舞者知道了自身的問題,也是對“欣賞者”的一種提醒,使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同樣的問題在自身出現。所以教師應注重教學法的運用并在教材中寫出自己的教學法。

民族舞教材編寫結構在總體上呈現出兩種形式:1、直線式:就是把一門課程的教材組織成為一條在邏輯上前后聯系的直線,前后教材基本不重復,由淺入深,循序漸進。2、螺旋式:則在不同教學階段,使教材內容重復出現,但逐漸擴大范圍和加深程度。這兩種形式在我看來還是比較成功的,教師應該在這個總綱指導下完成自身對教學大綱、教案、教學法的編寫。

舞蹈教材的編寫不同于其他學科教材的編寫,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民族舞蹈教師在編寫教材時應該注意到教材的科學性、系統性、典型性、訓練性和藝術性,這樣就能更好的指導學生科學的訓練,不是盲目的今天練練這,明天練練那。所以,教材編寫的好壞與否也是直接關系到教學水平的好壞與否,因而我覺得在編寫教材備課方面也是衡量民族舞蹈教師的專業素質高低的評價標準之一。

3 具備深厚的音樂素質能力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這一句話說明了音樂和舞蹈是分不開的,是血與肉的結合他們之間是相互幫助,相互升華的關系

音樂包括旋律與節奏兩部分,我覺得民族舞蹈教師應該在民間舞蹈課上著重注意對學生處理舞蹈節奏的能力進行訓練

在遠古時期,沒有旋律但是人們就伴著生命跳動的節奏進行舞蹈,在現代阻礙舞蹈發展的“歌伴舞”中,我們只能聽到優美的旋律,看到與旋律“合拍”的舞蹈動作,基本沒有節奏的處理,而作為一部舞蹈作品來說,不光要有準確的合拍,而且要有很好的節奏處理變化。民族舞蹈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很以來于音樂節奏的變化,改變舞蹈節奏就必然改變動作在時間、空間、力度、流暢度上的變化。如:馬躍教授的《草原茫茫》開場一段就在快節奏的音樂旋律中處理動作節奏,使動作慢做,達到一種太陽初升時朝氣蓬勃的意境。蘇自紅和色尕教授編創的藏族雙人舞《天唱》中間有一幕,女主角死后退到后場換裝時男主角的動作沒有按照音樂的旋律來做,而是加快動作的幅度,忽大忽停從而表現痛失愛人的悲傷心情。再舉一個簡單例子,拿一個八拍的舞蹈節奏為例,動作可以在前三拍由小做起,在第四拍時加快,第五拍時強調幅度,在第六拍時達到整個動作,在第七拍和第八拍突然禁止,所以,舞蹈節奏的處理對于跳好舞蹈來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現今節奏處理的運用已成為舞蹈發展的必然趨勢,所以教會學生如何處理節奏是一個很現實又必須要訓練的問題

4 具備繼續挖掘原生態舞蹈、保持現有教材成果,融入符合民族舞蹈發展方向的新時代物質的能力

個人對信息的占有量和運用往往決定著自身的發展,在信息把握方面教師的意識應該超前。民族舞蹈教師的自身專業信息在早期來源于向民族地區群眾、民間藝人學習,而現在我認為當今的民族舞蹈教師的專業信息基本來源于課堂,沒有很好的向群眾和藝人們學習,還是應該多去民族地區采風,搜集更多的民間舞蹈素材,然后整理提煉,融入課堂中去,這樣不僅豐富了自己的教學成果,也能使學生提高學習興趣,不使每一屆的學生所學知識重復,應該不斷在保留原有好的成果基礎上翻新,這樣使得教材不會陳舊,不會失去生命活力,真正做到“與時俱進”!

去年在北京舞蹈學院的廣場上有一群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民間老藝人獻藝。我有幸觀看了他們的表演,看后感覺是新鮮,在新鮮之后給人的思考是他們雖然業余,動作也極其簡單,但是他們那種對原生態舞蹈動作,舞蹈情感的詮釋讓人將在舞臺劇目上的民間舞相比,更覺得他們所跳的舞蹈更應該稱為“民間舞”。雖然這二者同屬于當代民間舞的行列,不能與之混為一談,但給人的直觀感受就是他們的民間舞是真正來自于民間,沒有經過半點修飾的民間舞,當然我們的民間舞訓練課是老一輩教師們從上百上千的類似于他們的這種民間舞蹈中提煉出來的,是為解放和訓練人體各部位的能力而編創的,特點是訓練性,但它只是作為一個基礎,為的是使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訓練之后更好更快的適應不同的民間舞。

當今社會是滿地都是手機,滿天都是飛機的信息時代,任何事物都在發展,民族舞蹈也是一樣,很多新的事物出現。民族舞教師應該有這個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好的東西留下融入教學,將不適應我們民族舞教學的東西剔掉,按照當今民族舞蹈的發展來看,我認為現在的一些民族舞蹈根本就不能稱之為民族舞蹈,更應該說是現代舞,或者說是雜技,它們將這幾個藝術門類或相近課程混淆,弄得“莫名其妙”。照這個方向發展是不利于我們中國民族舞蹈發展的,而我們中央民族大學的民族舞蹈教師在這點上是做得比較好的,我們在民族組合、劇目安排上也加入了一些現代的東西,只是我們更巧妙的加進去,讓人不能輕易察覺而已,有人說我們是“守舊”,但我想說這并不是“守舊”,每個學校探索的道路不同,我們只是開辟了另外一種表現民族舞蹈的道路。但時間能夠證明一切,相信再過十幾二十年,誰能守得住“最純粹最原始”的民族民間舞,誰就是最棒的。而對個人來說,誰能將最地道最純粹的民族民間舞保留在手中,他就是最棒的,就是民族舞蹈界中的“國寶”,具體到現在來說民族舞教師則應該在平時利用業余時間,走出課堂,走向遠離課堂以外的民間,尋找第一手材料和信息,走進民間去了解和吸收原生態的舞蹈文化是民族舞教師的又一專業素質。

5 具備基本文化素質

民族舞教師應具備包括對所教民族舞蹈的相關知識,再以文學、美學、藝術理論等各方面的理論文化加以輔助的基本文化素質。

首先,民族舞蹈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生某一個民族舞時,應先把這個民族的特點,如:人口多少、分布的地域狀況、、生活情況、習俗、為何會形成這一民族舞蹈風格等諸多因素告訴學生,使學生在跳這個民族舞之前有所了解,使學生在掌握風格方面能夠順利一些。

其次,在文學方面應該有一些底蘊。在我們身邊就有一個很好的榜樣:馬躍教授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集教、編于一身的學者,不可能是因為單純的有舞蹈方面的功底,正式因為他有很深厚的文學底蘊,所以每編創的節目都是有思想、有內涵的深度節目,給人在欣賞之后有思考的遐想空間,這樣就說明文化底蘊的深淺程度極大的關系到民族舞蹈教師個人素質的高低,關系到民族舞蹈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關系到民族舞蹈教師在個人的發展空間上的程度高低。

再次,還應該對美學、藝術理論等有所了解。美學直接影響藝術的發展,廣泛的了解和學習各種美學思想有助于教師自我美學判斷和自我美學思想的形成。而藝術理論方面的文化能夠使民族舞蹈教師具有深層的思考民族舞蹈的創編、傳承等的能力,形成對民族舞蹈的自我理論觀點,重視自身對民族舞蹈理論意識的培養,成為學者型的民族舞蹈教師,所以基本文化素質是民族舞蹈教師應該具備的。

總之,作為民族舞蹈教師來說,具備的各種專業素質應該很多,本文只是談了我自己的一些看法,且談的只是我認為更應該具備的某些因素。

時展到今天,民族舞蹈教師應該是具備多種專業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這樣,“往下”在教課中能夠做到游刃有余,“往上”為做學者型的舞蹈教育家奠定了基礎。

所以我認為民族舞蹈教師在具備了自己民族舞專業素質以外,加上具備編寫系統教材的能力,音樂素質的能力,把握民間舞蹈信息走向的能力和基本文化素質的能力之后,才能真正成為新時代所需要的合格的民族舞蹈教師。

參考文獻

1平心主編.舞蹈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二、體態律動充滿即興的音樂教學

體態律動,顧名思義,與身體動作密不可分。它由現代音樂教學法的開創者、瑞士音樂教育家愛彌兒雅克達爾克羅茲( Emile Jaques-Dalcroze) 創造。體態律動教學法從人的身體出發,肢體動作將音樂與內心聯結,律動表達的是所聽到的音樂( 諸如節拍、節奏、音高、樂句等) ,律動也表達內心感受。身體律動與即興創作是體態律動教學法區別于其他教學法最重要的兩大特色。

在現代音樂教育史上,第一個系統而成功地將即興引入音樂教育中的也是達爾克羅茲,他所創立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中,即興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理論體系最終得以完善的標志。他把即興創作發展成為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伴隨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培養想象力、創造力的教學活動。這既是音樂創造的過程,也是音樂表演的過程,同時還是音樂鑒賞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既能鍛煉孩子們敏銳的聽覺、精確的節奏感、良好的音樂形式和結構感知力,同時也能培養孩子們豐富的音樂想象力與創造力。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創始于1905 年,1902 年達爾克羅茲在瑞士音樂節向全世界闡述了基本的體態律動教學法構思,1905 年開始了這一嶄新教學法的實踐探索。達爾克羅茲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他所生活的時代,不僅在藝術領域出現了印象主義、民族樂派; 美學思想出現了表現主義、形式主義; 在教育哲學思想方面,出現了現實主義、存在主義、經驗主義、行為主義等思潮,這些都是培育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思想的精神沃土。

在身體動作與音樂的關系方面,他有著獨到深入的見解。他視音樂為源自人心深處的情感,是情緒、物質、生命的直接投射,且音樂的節奏比旋律更接近人的本能的靈性; 音樂喚醒人的內在感覺,音樂中所有的節奏都起源于人類的身體,隨著時間其形態和組合也跟著變化繁衍。音樂是建構在節奏和力度上的藝術,它賦予身體動作風格,用情感激發動作,然后身體的律動又進一步激發人們的音樂情感,兩者相互影響促進; 身體動作中的不同姿勢形態,是人們將內在非意識及意識性的感覺帶到外在世界的通道,身體聯結了音樂與人的內在感覺。

在對待即興這一問題上,達爾克羅茲的態度是極其明確的,他認為即興能夠發展學生快速、明確地表達某一音樂的思想和感覺,也幫助學生獲得一種綜合想象、自然以及感性地運用音樂節奏與旋律素材來創造音樂的能力。然而,即興并不是隨性或者任性而為,體態律動教學中的即興是建立在一系列常規性、規范性的音樂教學基礎上的有結構的即興。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中,即興創作的結構性依賴于多種媒介進行音樂教學與音樂表演,例如身體律動、語言、戲劇、歌唱及樂器演奏。每節課上,學生都會在基本的音樂本體內容學習后,進行某些形式的即興,例如語言的即興、歌唱的即興、樂器演奏的即興等。而學生的即興有賴于教師的精心設計與引導,需要在老師演奏、演唱等多種即興氛圍的熏陶下才能得以激發。

三、有結構的即興教學與音樂創造力培養

現代心理學認為,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創造力潛能,每個人的創造力潛能在正確的教育以及適當的環境中都可能提高。創造力一直被認為是一種一般領域的技能,但是現在的觀念似乎轉變為創造力是一種特定領域的技能。美國華盛頓大學創造力研究專家基斯索耶博士認為創造力是要區別特定領域的: 一個人在某一領域中變得具有創造力,是通過理解和訓練來幫助其發展出在該領域的創造潛能的。研究證明,一個人如果在某一方面表現出創造力,則需要他在這個方面具備非常豐富的專家知識; 也有一些研究發現,如果創造力的培養是關于某個具體學科,則會更有效果。

那么,在教育過程中哪些因素可以對創造力的改變形成影響呢? 索耶認為創造力的教育必須是特定領域的: 為幫助學生在某一科目更具有創造力,則該科目必須以一種能讓學生獲得認知理解的方式教給學生,這樣這些知識便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變得更具創造力。講授式教學是典型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主要是通過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記憶知識來進行的。這種形式的教學會帶給學生相當表面的知識結構,而不會形成能夠支撐創造性行為的認知理解。對于創造性行為來說,學生必須獲得深層的概念理解,而非表面的記憶。他們需要教學向他展示知識之間的關聯,而不是以一種孤立的方式記憶微小的主題。這些學習方式更有可能支持遷移( 將所學知識用于更大范圍的能力) 和適應性專長( 將所學的東西創造性地應用于新問題的能力) 。索耶在《創造力的涌現》一文中充分論證了有結構的即興對于創造力涌現性的作用。創造力的涌現性,通俗地說,是指創造力的不可預測性。研究者通過對充滿即興性表演的劇院進行了長期的觀察與分析,得出創造力涌現性呈現出來的不同類型與激發創造力涌現性的條件。基于建構主義的原則,深度的有效學習需要以一種不可預測的即興的方式展開,而這種即興的方式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中是不存在的,傳統教學沒有不可預測性,沒有即興,因此也無法形成創造性學習,激發創造力。因此,索耶認為創造性學習的條件: 必須是部分地即興,部分地涌現,也必須有設計良好的結構。

上述研究為體態律動教學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力提供了學習科學研究的依據。首先,這是具體學科的創造力音樂創造力的培養。其次,體態律動音樂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在必要教學媒介基礎上的即興,也就是有結構的即興。在筆者的體態律動課堂中,可以在現場教學過程里清晰地觀察到,學生的即興表現和音樂創造力,可以說充滿整個課堂,無處不在。這些音樂創造力表現為富有個性的身體動作與音樂的配合,運用指定調式音階的即興旋律創作( 歌唱或者彈奏) ,節奏的創意組合,語言與節奏、音高的創造性搭配,而且在一定音樂情境下,視覺藝術( 如繪畫) 的創作也變得輕而易舉等等。

那么體態律動課程中的基本結構具體是什么呢? 首先,音感訓練。達爾克羅茲音感訓練的目標近似于我們通常熟知的視唱練耳,即需要用耳朵聽辨出音高、音程、和弦的不同特質,以及音色的明暗、節奏的長短快慢、力度的強弱變化、和聲的色彩、調式的色彩等。這些內容的學習運用有別于傳統講授和機械訓練的方式。其次,音樂節奏律動。內容包含指揮、立即反應,根據基本拍、速度、力度、規則拍子、不規則拍子、卡農等要求進行的身體律動。第三,樂器與歌唱即興。鍵盤和聲、節奏模進、重復與對比,與音樂相關的彈奏與演唱的即興表演等。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要培養音樂創造力,首先要進入到音樂的情境,對音樂本體的要素有一定的認知能力。體態律動課程的基本教學內容與方法可以說為培養音樂創造力提供了索耶所說的結構。然而這樣的結構只是體態律動教學的組成部分之一,還有對音樂創造力同樣有價值的即興部分是如何實施的呢? 體態律動課程中的即興與基本的結構存在著一定的一一對應關系。例如,音感訓練中的即興、身體律動中的即興和即興樂器演奏。這里筆者根據自己在課堂中的身體律動部分的即興教學案例《海底世界》,談一下學生的即興表現。

課程伊始,學生赤腳圍成一個圓圈進行身體律動的熱身。快速反應是身體律動中常用的音樂律動方式,做法之一是學生以音樂為指令,音樂響起時,按照音樂的某個要素( 如節拍、節奏) 進行走、跑、跳等律動,音樂停止時,學生的動作也馬上停止。在通過快速反應熱身之后,學生建立起了對音樂反應的敏銳,集中注意力。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當天的熱身情況,即興彈奏出帶有水感覺的音響,音樂可以是緩慢的、急速的、溫柔的或兇猛的。教師通過即興演奏的音樂和語言引導學生想象這是一個海底世界,里面有很多海洋生物,比如小魚、水草、珊瑚,等等。同時,教師即興創編出表現這些生物的動作,請學生們模仿。緊接著,老師即興地改變音樂的個性,請學生用心聽音樂,音樂變化了,海洋生物也從小魚變成了大鯊魚,從一顆細細的水草變成了一大簇水草,那么我們的身體動作怎樣隨著音樂的變化改變,怎樣表現出這些不同的海底生物呢? 從本人教授5 至6 歲兒童的觀察發現,在本課例中,兒童身體的律動會隨著音樂性格的改變而在動作的幅度、行進的速度、肢體動作的快慢程度上有所改變。且兒童的動作不會一直重復模仿教師起初的身體律動,而會尋找新的樂趣,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變化。尤其在觀察到其他同伴改變動作的情況下,會有越來越多的兒童嘗試做出自己的創意。此時,教師的適度鼓勵和表演,會更加有力地激勵兒童形成富有個性的身體律動創造。這個課例比較典型地展現了身體律動從模仿到集體合作,再到群體互動,最后達到個體身體律動創造的完整過程。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這一創造力的表現形式為身體律動,但這一切的創造源泉來自于兒童對音樂的感受,是結合了音樂感受、音樂想象的創造力的展現。

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中,教學生音樂并非是教學的全部,通過教,進而促成學生的即興表達與音樂創造力才是一個完整的小循環,在完成一個小的創造循環后,再進入到下一個有結構的即興教學循環。值得一提的是,在這種有結構的即興教學中促成的音樂創造力是這一教學體系的常態,教師與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會有相當多的即興與創造,而不是難得一見的頓悟式、靈光乍現式的創造力。

四、兒童音樂創造力的培養需要音樂教師轉變傳統接受主義教學觀

像體態律動教學法這種有結構的即興教學對兒童音樂創造力的促進是非常容易觀察到的,如今類似的體驗式音樂教學受到社會培訓機構和家長們的追捧,學校音樂教育系統也開始試圖從中吸取養分進行教學改革。但目前在中國能夠獨立設計課程、實施教學的音樂老師屈指可數,可以說,這類師資遠遠無法滿足學校、家長和社會的音樂教育需求。筆者認為原因主要有下兩點:

一是從業音樂教師的傳統接受主義教學觀根深蒂固。從培養兒童音樂創造力的觀念上看,雖然音樂學科在人們的觀念里是最具有創造性的學科,但在實際的兒童音樂教學中,很少有教師們認為音樂教學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無論是器樂教學一對一的師徒式授課,還是學校音樂課程的班級授課,大多數的音樂教師幾乎很少關注音樂創造力,對這一素養的培養也表示束手無策。目前的音樂教學表現出的諸多傳統接受主義特征,與培養學生音樂創造力格格不入。例如:

1. 音樂教師擁有絕對的權威,我怎么教,你就怎么學,聽話被視為優秀的學習品格; 老師較少為學生提供活躍、自主、個性的發展空間。

2. 音樂教師習慣運用授受式的教學方法,主張按照老師要求勤于練習就能達到效果。高效地灌輸和大量地訓練被視為好的教學。

3. 音樂教師習慣于花費極大精力學習掌握把控課堂的技巧,將音樂課的教學設計為邏輯性強、可控性強的文本教案,嚴格依照教案教學,忽略學生的課堂反應。

篇(5)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早上好》

2、歌表演《早上好》

3,節奏練習;兒歌《上學歌》

教學目標:一、通過聽唱學習歌曲《早上好》,體驗歌曲變拍子的不同感受,讓學生體會歌曲抒情、活潑的音樂情緒,

二、通過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三、通過歌表演的學習與表演,體驗烏干達人民真摯、友善的情感和爽朗明快的性格。

四、通過讀兒歌《上學歌》引導學生自由創編兒歌的節奏。

教學過程: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較有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音樂課堂小常識:坐姿、歌唱的常規等。

3:復習課本小知識:小圖標的表示作用。

4:節奏練習:讀兒歌《上學歌》

要求:完全自由地讀出兒歌的節奏,隨意但應固定自己的節奏型。

二:新課學習:

1:小練習:隨音樂拍手:(二、三節拍子轉換練習)歌曲《早上好》旋律熟悉。

2:歌曲學習:[本文轉載自文秘站網-找文章,到文秘站網]

1)教師范唱歌曲,引導學生手指書視譜;

2)學生模唱學習歌曲。(二、三拍子轉換處要示教師引導一下)

3)通過分句唱熟練歌曲的演唱。

3:通過自編游戲表演歌曲《早上好》要求自創運動作,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游戲進行表演。

4:歌表演《早上好》

1)原地練習走步:三拍子:八小節;二拍子:八小節。

2)談談感受,同時不相同的地方。

3)復聽:自由活動:隨《早上好》自由地進行選擇活動,(在教室內走走)教師加以指點。但在最大的程度內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感受。

4)排隊進行(兩個大圓圈)反方向進行。

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樂曲《森林水車》

2、學唱歌曲《小麻雀》

3、歌表演《小麻雀》

教學目標:一、通過聆聽《森林水車》,引導學生動手主動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二、用聽唱法學唱歌曲《小麻雀》,指導學生用活潑親切的情緒演唱歌曲,表達熱愛生活的情緒。

三、通過創編動作與師生互動的交流,學習以動作來表現體驗自己的情感,引導學生參加音樂實踐活動。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較有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音樂課堂小常識:坐姿、歌唱的常規等。

3:復習節奏練習(上一課時內容)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森林水車》

1)初聽,(完整聽全曲)。

2)談談感想:歌曲唱了哪些內容(水車聲、流水聲、鳥叫聲與太陽初升的感覺。)

3)復聽:自由活動:隨樂曲《森林水車》自由地進行選擇用筆或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時間充許的話,應在最大的程度內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的創編能力。)

2:小練習:隨歌曲《小麻雀》拍手:(節拍練習與旋律熟悉)

3:歌曲學習:(出示投影片)

1)錄音范唱,引導學生輕聲哼唱歌曲。

2)教師范唱歌曲,學生小聲跟唱。

3)教師彈琴,學生邊唱邊看書,后教師唱創編部份,但把要求學生編的部份改為只彈不唱。讓學生自己進行創編。

4)學生創編整理,(固定歌詞內容)

4:通過自編游戲表演歌曲《小麻雀》要求自創運動作,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游戲進行表演。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間的歌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在鐘表店里》

2、學唱歌曲《這是什么》

3、表演歌曲《這是什么》

教學目標:1、通過聽《在鐘表店里》,學唱《這是什么》,使學生認識到時間的寶貴,懂得珍惜時間。2、通過律動感受音樂所描繪的鐘表的形象,體驗輕松愉快的音樂情緒。3、拓寬學習內容(簡單的知識整合),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從而感受音樂豐富的表現作用。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小練習:

節奏練習

二:新課學習:

聆聽樂曲《在鐘表店里》

1、導言

2、初聽設問:聽了這段音樂后的你感覺好象到了什么地方?(鐘表店)

3、(1)問:音樂的名字是什么?

(2)簡介作者

4、游戲:“鐘與表”

(1)復聽:在《在鐘表店里》的音樂伴奏下各自模仿鐘或表的動作。

(規則:選一種與音樂相適應的動作)

學唱歌曲《這是什么》

2:教師范唱歌曲《這是什么》后;讓學生猜猜歌中聽唱的是什么?(鐘)

3:歌曲模唱學習:提示式學習歌曲,(邊聽錄音伴奏邊歌譜)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這是什么》

1)引導學生用課前所學習的自選一件打擊樂器為歌曲作伴奏;

2)動作創編按句創編;然后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歌表演進行表演;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調皮的小鬧鐘》

2、學唱歌曲《時間象小馬車》

3、表演歌曲《時間象小馬車》

教學內容:一、通過欣賞歌曲《調皮的小鬧鐘》,感受音樂所描繪的鐘表的形象,體驗樂曲輕松愉快有音樂情緒。

二、聽唱法學習歌曲《時間象小馬車》,通過錄音與教師范唱,引導學生用輕巧的聲音,清晰準確地演唱歌曲。

三、以歌曲《時間象小馬車》音樂為伴奏,通過自主創編動作表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編創熱情。學習用歡快活潑的動作表現自己感受到的意境與情感,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小練習:

節奏練習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調皮的小鬧鐘》。小故事《生病的小鬧鐘》

1)初聽,讓學生隨著圖譜劃劃,提示學生聽小鬧鐘的特點。

2)復聽,鼓勵學生進入角色地進行表演,(教師可稍作引導性讓學生把小鬧鐘走動的聲音畫在課本上)

2:錄音范唱歌曲《時間像小馬車》;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

歌詞)活躍課堂氣氛。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時間像小馬車》

自由創編動作進行表演;

后:錄音伴奏、學生歌唱進行表演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三課童話故事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小天鵝舞曲》

2、學唱歌曲《小紅帽》

3、表演歌曲《小紅帽》

教學目標:1、通過聽《小天鵝舞曲》,唱《小紅帽》童話色彩的音樂和歌曲,讓學生感受體驗樂曲輕快活潑的情緒。

2、通過游戲和創編活動,提高學生分辨音樂情緒,表現不同音樂情緒的能力。

3、唱名“1(d)2(r)3(m)”認識與練習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唱名認識與練習:

1(d)2(r)3(m)

1=C2/4

12|3—|12|3—|1213|3132|111||

二:新課學習:

聆聽管弦樂《小天鵝舞曲》

1、導言

2、初聽設問:這段音樂的情緒是什么?(歡快、活潑)

3、(1)問:音樂的名字是什么?

(2)簡介作者

(3)講故事

(4)出示小天鵝跳舞的畫面

4、游戲:“小天鵝回家”

(1)復聽:在《小天鵝舞曲》中跳舞

(規則:選一種與音樂相適應的舞步跳舞)

學唱歌曲《小紅帽》

2:教師范唱歌曲《小紅帽》;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

3:歌譜模唱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譜,(邊聽錄音伴奏邊歌譜)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小紅帽》

1)引導學生用課前所學習的自選一件打擊樂器為歌曲作伴奏;

2)動作創編按句創編;然后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歌表演進行表演;

3)錄音、學生的伴奏、歌表演結合起來表演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糖果仙人舞曲》

2、學唱歌曲《有一個人在林中》

3、表演歌曲《有一個人在林中》

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歌曲《糖果仙人舞曲》,感受體驗樂曲鮮明的夢幻色彩,并引導學生想像劇中人物的形象進行音樂表演。

二、聽唱法學習歌曲《有一個人在林中》,通過錄音與教師范唱,引導學生用輕巧的聲音,清晰準確地演唱歌曲。

三、以歌曲《有一個人在林中》音樂為伴奏,通過自主創編動作表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編創熱情。學習用歡快活潑的動作表現自己感受到的意境與情感,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復習《唱名認識與練習》1(d)2(r)3(m)

1=C2/4

12|3—|12|3—|1213|3132|111||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糖果仙人舞曲》。

1)初聽,讓學生靜靜地感受音樂的夢幻色彩;想到什么?(提示:在音樂中聽到什么奇特的聲音?請用動作表示(鋼片琴聲)音樂使你想到了什么?)聽后淺談小故事。

2)復聽,鼓勵學生進入角色地進行表演,(教師可稍作引導性動作引導學生參與即興表演)

2:教師范唱歌曲《有一個人在林中》;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歌詞)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有一個人在林中》

1)引導學生用課前所學習的自選一件打擊樂器為歌曲作伴奏;

2)動作創編按句創編;然后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歌表演進行表演;

3)錄音、學生的伴奏、歌表演結合起來表演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四課跳起舞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樂曲《雪蓮獻給北京》

2、學唱歌曲《多么快樂多么幸福》

3、表演歌曲《多么快樂多么幸福》

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樂曲《雪蓮獻給北京》,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歡快活潑的音樂特點。

二、聽唱法學唱歌曲《多么快樂多么幸福》,要求學生用親切的聲音演唱歌曲。

三、學習藏舞中三步一靠的動作,體驗藏族人民邊歌邊舞的氣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節奏練習:(為舞步學習作小練習)

XXX0|XXX0|XXX0|XXX0||

二:新課學習:

1:聽歌曲錄音《雪蓮獻給北京》(規范要求同學們聆聽時能看圖思考選擇動作)

1)談談剪紙片《金色的大雁》故事內容

2)復聽時可自由選擇動作進行表演。

2:學習歌曲

1)聽歌曲錄音《多么快樂多么幸福》;

2)介紹藏族人民的風俗與服飾(激趣)

3)教師范唱,引導學生小聲隨唱;并要求學生唱好“查拉羊卓拉”。

3: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4:表演歌曲《多么快樂多么幸福》

1)結合節奏練習進行“三步一靠”的舞步練習

2)錄音伴奏:在音樂伴奏下自己地進行練習與表演

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學內容:1、欣賞樂曲《北京的金山上》

2、學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則》

3、節奏游戲:走走跑跑

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樂曲《北京的金山上》,進一步體驗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歡快活潑的音樂特點。

二、聽唱法學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則》,通過教師范唱感染學生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體驗藏族同胞歌唱家鄉、載歌載舞的情景。

三、通過節奏游戲與師生互動的交流,體驗四分、八分的節奏特點,并能聽鼓聲走與停,鍛煉自己的節奏感和內心聽覺及動作的反應與控制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學習藏族舞蹈中“甩袖”的動作.

二:新課學習:1:欣賞樂曲《北京的金山上》

1)初聽,(完整聽全曲)(提示學生隨樂曲輕輕拍手)。

2)談談所聽內容;藏族歌曲的特點與風格.

3)復聽:結合學習的“甩袖”與“三步一靠”舞步自由地隨音樂跳舞.

2: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則》學習:(出示投影片)

1)教師范唱歌曲,邊唱邊指投影歌片;(結合歌曲談談青藏高原的風土人情)。

2)學生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指譜,要有明顯的強弱與優美感)

3)通過分句唱熟練歌曲的演唱。

4)錄音伴奏演唱歌曲.

3:節奏游戲:學生圍成兩個圓圈,里外對而行;師敲鼓;學生聽:鼓聲起走或跑,鼓聲停學生停。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舞蹈表演歌曲《多么快樂多么幸福》與《我的家在日喀則》

教學目標:學習藏族舞蹈中“甩袖”與“三步一靠”的舞蹈動作,感受藏族人民邊歌邊舞的喜慶氣氛。體驗藏

族同胞歌唱家鄉、載歌載舞的節日情景。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二首歌曲《多么幸福多么快樂》與《我的家在日喀則》

二:新課學習:

1:“甩袖”與“三步一靠”的動作復習鞏固

2:《多么幸福多么快樂》練習(三步一靠)

3:《我的家在日喀則》練習,(甩袖)

4:分組表演歌曲《多么快樂多么幸福》與《我的家在日喀則》

5:集體表演。

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第五課愛勞動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海娃的歌》

2、學唱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

3、表演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

教學目標:1、通過聽《海娃的歌》,引導學生通過動作來表達對歌曲的理解,并通過想像體驗音樂作品“海”的形象與“海娃”的喜悅心情。

2、聽唱法學習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引導用柔和的聲音、真摯的情感演唱歌曲,讓學生感受體驗敘述情感的音樂情緒。

3、通過游戲和創編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歌詞、動作的創編,提高學生音樂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小練習:(分別認認、唱唱,)

1、復習1(d)2(r)3(m)

2、音的認識:4(f)5(s)

3、結合歌曲《小紅帽》進行練習

二:新課學習:

聆聽歌曲《海娃的歌》

1、導言(有關:“海”的:漲潮、退潮的情景與退潮后海灘上會有什么的淺釋,以后讓學生明白“趕海”的含義。)

2、初聽設問:這段音樂的情緒是什么?(歡快、活潑)

3、復聽讓學生自編動作表演對歌曲的理解。

學唱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

2:教師范唱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歌后談談對歌曲的理解

3:提示式學習歌譜,(邊聽錄音伴奏邊歌譜)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

1)動作創編按句創編;然后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歌表演進行表演;

2)錄音、歌表演結合起來表演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勞動歌》

2、學唱歌曲《種玉米》

3、表演歌曲《種玉米》

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歌曲《勞動歌》,感受體驗樂曲鮮明的音樂形象,理解勞動的喜悅與歡樂,并引導學生想像劇中人物的形象進行音樂表演。

二、聽唱法學習歌曲《種玉米》,通過錄音與教師范唱,引導學生用堅定有力的聲音,清晰準確地演唱歌曲。

三、以歌曲《種玉米》音樂為伴奏,通過自主創編動作表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編創熱情。學習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小練習:

1、復習1(d)2(r)3(m)4(f)5

2、結合歌曲《小紅帽》進行練習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勞動歌》。

1)初聽,(提示:在音樂中聽到了什么?《勞動情景》)聽后淺述《白雪公主》童話故事。

2)復聽,鼓勵學生進入角色地進行表演,(教師可稍作“用力”動作引導學生參與即興表演)

2:教師范唱歌曲《種玉米》;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歌詞)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種玉米》

1)引導學生自選一件打擊樂器為歌曲作伴奏;(沙球為主,采取左一下右二下的方法演奏)

2)動作創編按句創編;然后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歌表演進行表演;

3)錄音、學生的樂器伴奏、歌表演結合起來表演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六課可愛的動物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鳥店》

2、學唱歌曲《我的小綿羊》

3、表演歌曲《我的小綿羊》

4、游戲《摘果子》

教學目標:1、通過聽《鳥店》,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樂器或可利用的器皿模擬鳥的叫聲,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

2、聽唱法學習歌曲《我的小綿羊》,引導用柔和的聲音、輕快而親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過游戲和創編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歌詞、動作的創編,提高學生音樂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節奏小游戲《摘果子》

二分節奏符:X—、XX

四分節奏符:X、XX

圖譜出示、引導學生看圖,再分組討論、說說再在書中劃劃

二:新課學習:

聆聽歌曲《鳥店》

1、初聽設問:這段音樂描寫的是什么時間?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聽到了什么動物的叫聲?

2、復聽后

讓學生嘗試運用樂器或可利用的器皿模擬鳥的叫聲

分組表演

學唱歌曲《我的小綿羊》

2:教師范唱歌曲《我的小綿羊》;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歌后談談對歌曲的理解

提示式學習歌譜,(邊聽錄音伴奏邊歌譜)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我的小綿羊》

1)動作創編按句創編;選擇合適的地方加上小動物的聽聲;

2)錄音、歌表演結合起來表演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袋鼠》

2、學唱歌曲《小袋鼠》

3、表演歌曲《小袋鼠》

4、游戲《讀歌謠》

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歌曲《袋鼠》,引導學生通過模擬袋鼠進行音樂表演。感受體驗樂曲鮮明的音樂形象,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保護動物的意識,

二、聽唱法學習歌曲《小袋鼠》,通過錄音與教師范唱,引導學生用輕快、親切的聲音,清晰準確地演唱歌曲。

三、以歌曲《小袋鼠》音樂為伴奏,通過自主創編動作表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編創熱情。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節奏小游戲《讀歌謠》

學生分組自學歌謠,再讀一讀(可加節奏樂器為之伴奏)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袋鼠》。

1)初聽,(提示:在音樂中聽到了什么?淺述“袋鼠”故事。

2)復聽,鼓勵學生進入角色地進行表演,(教師可稍作“跳動”動作引導學生參與即興表演)

2:教師范唱歌曲《小袋鼠》;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歌詞)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小袋鼠》

1)引導學生動作創編按句創編;然后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歌表演進行表演;

2)錄音、學生的樂器伴奏、歌表演結合起來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七課小小音樂家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樂曲《百鳥朝鳳》

2、學唱歌曲《嗩吶配喇叭》

3、表演歌曲《嗩吶配喇叭》

教學目標:1、通過聽《百鳥朝鳳》,引導學生感受民族樂器嗩吶的音色與樂曲熱情歡快的音樂情緒,體驗樂曲鮮明的音樂形象,發展學生的想像力。

2、聽唱法學習歌曲《嗩吶配喇叭》,引導用活潑歡快的聲音、輕快而親切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通過游戲和創編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動作的創編,提高學生音樂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二:新課學習:

聆聽歌曲《百鳥朝鳳》

1、導言(有關:樂曲的小故事入課)

2、初聽設問:這段音樂描寫的是什么景象?

聽到了什么動物的聽聲?

使你想到了什么?

3、復聽后:談談聽到了多少種鳥的叫聲?

讓學生嘗試運用樂器或可利用的器皿模擬鳥的叫聲

學唱歌曲《嗩吶配喇叭》

2:教師范唱歌曲《嗩吶配喇叭》;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歌后談談對歌曲的理解

3:提示式學習歌譜,(邊聽錄音伴奏邊歌譜、提示襯詞“里樂拉”的地方要唱得輕快,有彈性)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嗩吶配喇叭》

1)動作創編按句創編;(分句分組演唱,如有可能,可進行二部訓練:強弱練習)

2)錄音、歌表演結合起來表演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小樂隊》

2、學唱歌曲《快樂的音樂會》

3、表演歌曲《快樂的音樂會》

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歌曲《小樂隊》,引導學生分辨不同樂器的演奏方法。感受體驗不同樂器鮮明的音色物征,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培養學生喜愛樂器的意識,

二、聽唱法學習歌曲《快樂的音樂會》,通過錄音與教師范唱,引導學生用明亮柔和的聲音,完整準確地演唱歌曲。

三、以歌曲《快樂的音樂會》音樂為伴奏,通過自主創編動作表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編創熱情。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樂器演奏片段欣賞:

以演奏方法與樂器的音色為主介紹。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歌曲《小樂隊》。

1)初聽,(提示:在歌曲中聽到了幾種樂器?)

2)復聽,鼓勵學生模仿樂器演奏進行表演,(教師可稍作動作引導學生參與表演)

2:教師范唱歌曲《快樂的音樂會》;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歌詞)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快樂的音樂會》

1)引導學生動作創編按句創編;然后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歌表演進行表演;

2)錄音、學生的樂器伴奏、歌表演結合起來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八課幸福生活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樂曲《阿西跳月》

2、學唱歌曲《同坐小竹排》

3、表演歌曲《同坐小竹排》

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樂曲《阿西跳月》,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感受彝族民歌中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音樂特點,并能以輕快的動作表達樂曲歡快的情緒。

二、聽唱法學唱歌曲《同坐小竹排》,要求學生用歡快的情緒與輕快的聲音演唱歌曲,并能邊演唱歌曲邊拍打節拍,體驗歌曲的強弱規律。

三、學習彝族舞蹈中三步一抬腿一跳(五步)的動作,體驗彝族人民邊歌邊舞的氣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節奏練習:(為三步一抬腿一跳(五步)舞步學習作小練習)

5/4XXXXX|XXXXX|

左步右步左步右抬腿左跳右步左步右步左抬腿右跳XXXXX|XXXXX||

左步右步左步右抬腿左跳右步左步右步左抬腿右跳

二:新課學習:

1:聽錄音樂曲《阿西跳月》

1)談談彝族同胞的風俗、服飾特點(借助圖片或投影片)

2)初聽;提示:音樂讓你感到是什么場面?彝族同胞在做什么?

3)復聽時可自由選擇動作進行表演。(引導學生采用新學的舞步)

2:學習歌曲

1)聽歌曲錄音《同坐小竹排》;邊聽邊拍手、拍腿(教師應引導學生拍出歌曲強弱規律,兩遍錄音)

2)隨教師的歌聲拍手、拍腿,(注意學生的拍打的準確)

3)隨教師的歌聲,引導學生小聲隨唱;要求學生邊唱邊拍手(注意學生拍打與跟唱的準確)。

3:歌曲演唱:要求同學在唱好歌曲,并能使用打擊樂曲為歌曲作伴奏

1)結合歌曲節奏指導學生打擊樂器的準確演奏方法。

2)錄音伴奏:分二組,一組演唱、一組伴奏

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曲《歌聲與微笑》

2、學唱歌曲《西倫達》

3、接龍游戲:《旋律接龍》

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歌曲曲《歌聲與微笑》,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感受歌曲中熱情奔放音樂特點,體驗歌曲歡快音樂情緒。并能區分與《阿西跳月》中的不同之處,

二、聽唱法學唱歌曲《西倫達》,通過教師范唱感染學生情緒,激發學生學習的愿望。練習邊演唱歌曲邊拍打節拍,進一步體驗歌曲的強弱規律。

三、通過旋律接龍游戲,加深師生互動的交流,引導學生通過旋律即興創編,積極參加探索聲音的游戲,鍛煉自己聽覺能力、反應與控制能力及與他人的合作能力。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游戲《旋律接龍》

用1(D)、2(R)、3(M)、4(F)、5(S)五音做旋律接龍

注:自由組合,但應用前句最后一個音接著編唱(不管音欠準或節奏型如何,都不能加以評定)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歌聲與微笑》

1)初聽,(完整聽全曲)(提示學生隨樂曲輕輕拍手)。

2)談談所聽內容;歌曲的情緒.并與樂曲《阿西跳月》比較的什么不同?

3)復聽:自編動作進行表演

2:歌曲《西倫達》學習:(出示投影片)

1)教師范唱歌曲,邊唱邊指投影歌片;(結合歌曲談談青藏高原的風土人情)。

2)學生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指譜,要有明顯的強弱與優美感)

3)通過分句唱熟練歌曲的演唱。

4)錄音伴奏演唱歌曲.

3:節奏游戲:學生圍成兩個圓圈,里外對而行;師敲鼓;學生聽:鼓聲起走或跑,鼓聲停學生停。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1:舞蹈表演樂曲曲《阿西跳月》與歌曲《歌聲與微笑》

教學目標:1:通過彝族舞蹈中三步一抬腿一跳(五步)的動作,體驗彝族人民邊歌邊舞的氣氛。

2:通過我國民族舞蹈中三步一踢腿的動作,感受我民族邊

歌邊舞的喜慶氣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二首歌曲《同坐小竹排》與《西倫達》

二:新課學習:

1:三步一抬腿一跳(五步)舞步復習鞏固

2:《阿西跳月》練習(三步一靠)

3:三步一踢腿(四步)舞步練習

4:《歌聲與微笑》練習,(甩袖)

5:比較不同處(五拍子與四拍子)

6:集體表演。分組表演歌曲《阿西跳月》與《歌聲與微笑》

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第九課美麗和動物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

2、歌表演《金孔雀輕輕跳》

教學目標:一、聽唱法學唱歌曲《金孔雀輕輕跳》,要求學生用輕快、親切的聲音演唱歌曲,并能邊演唱歌曲邊拍打節拍,體驗清新、優美的歌曲情緒。

二、學習傣族舞蹈中“孔淮鶴立、孔淮開屏”等模仿孔淮的動作,啟發學生用身體動作感受傣族舞蹈風格,體驗傣族輕巧的舞步。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節奏練習:

2/4

1、XXXX|X—|XXXX|X—|XXXX|XXX|

XXXX|X—||

二:新課學習:

1:聽錄音樂曲《金孔雀輕輕跳》

1)談談傣族同胞的風俗、服飾特點(借助圖片或投影片)

2)初聽;提示:音樂讓你感到是什么場面?傣族同胞在做什么?

2:學習歌曲(聽唱法學習)

1)聽歌曲錄音《金孔雀輕輕跳》;邊聽邊拍手邊輕聲隨唱;

2)隨教師的范唱邊拍手邊輕聲隨唱;

3)隨教師的琴聲,引導學生小聲隨唱;

3:歌表演唱:

1)傣族舞蹈動作學習;手型(孔雀)、孔雀鶴立、孔雀開屏等

2)一起隨音樂練習(可自由組合,動作不可要求過高)

3)錄音伴奏:分二組,一組演唱、一組表演。

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曲《龜兔賽跑》

2、自由創編動作參與音樂

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歌曲曲《龜兔賽跑》,引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聆聽音樂,感受樂曲中樂器所代表的音樂形象,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

二、引導學生通過分角色動作的創編,積極參加探索音樂所描繪的動物形象,鍛煉自己聽覺能力、反應與控制能力及與他人的合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龜兔賽跑》

1)分辨大管與單簧管的音色特點,想像哪件樂器可以代表龜和兔?

2)初聽,(完整聽全曲)引導學生邊聽樂曲與故事,想象龜和兔音樂各有什么特點?

2:復聽樂曲《龜兔賽跑》引導學生自編動作進行表演

1)動作創編:分角色“龜與兔、森林中的其它動物、及啦啦隊”

2)模擬場景:賽跑路線、啦啦隊的動作、其它動物的動作與位置;

3)錄音伴奏(要求全體參與表演)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1、學唱歌曲《大鹿》

2、音樂劇表演《大鹿》

教學目標:一、聽唱法學唱歌曲《大鹿》,要求學生能清晰、準確地演唱歌曲,并能有力度控制地演唱歌曲,體驗團結力量大的歌曲情緒。

二、、以歌曲《大鹿》音樂為伴奏,讓學生通過分角色動作的創編,引導自主創編動作表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編創熱情,使學生在歌唱、表演的音樂創作實踐中感受到愉快。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選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有較規范動作要求。主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節奏練習:

2/4

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

二:新課學習:

1:學習歌曲《大鹿》(聽唱法學習)

1)隨音樂邊拍手邊讀歌詞,要求;清晰、準確。

2)聽錄音樂曲《大鹿》

3)隨教師的琴聲,引導學生小聲隨唱;

2:歌表演唱:

1)分角色演唱歌曲、注意表情與動作(動作要求自編)

2)分角色表演;錄音伴奏:分二組,一組、一組觀看。

3)討論:怎樣表演最好最完整?

3:音樂劇表演

要求學生創編后再進行。

小結:鼓勵與表揚,指出不足之處。

第十課過新年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歌曲《窗花舞》

2、學唱歌曲《過新年》

3、表演歌曲《過新年》

教學目標:1、通過聽《窗花舞》,引導學生通過動作來表達樂曲輕盈活潑、歡快的情緒,并通過動作體驗音樂作品“剪窗花”的形象與“喜兒”的期盼“爹爹”回家過年的喜悅心情。

2、聽唱法學習歌曲《過新年》,引導用輕快的聲音、真摯的情感演唱歌曲,讓學生感受體驗過新年的熱烈氣氛。

3、通過游戲和創編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模仿“打擊樂器”演奏動作的創編,提高學生音樂實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節奏練習

2/4XXXX|XX|XXXX|X0|

XXXX|XXX|XXXX|XXX||

二:新課學習:

(一)聆聽歌曲《窗花舞》

1、導言(簡明扼要地介紹“白毛女“劇情;讓以后讓學生明白“剪窗花、貼門神”對于貧苦家庭是唯一洋溢著過年氣氛的含義。)

2、初聽設問:這段音樂的情緒是什么?(歡快、活潑)

3、復聽讓學生自編動作(模擬“剪、貼窗花”動作)表演對歌曲的理解。

(二)學唱歌曲《過新年》

2:教師范唱歌曲《過新年》;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歌后談談對歌曲的理解;明白“咚咚咚咚鏘”是什么樂器的聲音?)

3:提示式學習歌譜,(結合節奏練習模仿學習歌曲旋律)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過新年》

1)動作創編;模擬打擊樂器“鑼、鼓、镲的動作;

2)按句創編動作;然后從學生的自創動作中選編成歌表演進行表演

3)錄音、歌表演結合起來表演

課堂小結:鼓勵與表揚,并指出不足之處。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1、欣賞樂曲《晚會》

2、學唱歌曲《小拜年》

3、表演歌曲《小拜年》

教學目標:一、通過欣賞歌曲《晚會》,感受體驗樂曲優美、質樸的音樂形象,理解晚會熱鬧愉快的氣氛,并引導學生參與樂曲表達的音樂形象進行模擬表演。

二、聽唱法學習歌曲《小拜年》,通過錄音與教師范唱,輕快的聲音、真摯的情感,清晰準確地演唱歌曲,體驗熱烈、歡快的音樂情緒。

三、以歌曲《小拜年》音樂為伴奏,通過自主創編動作表演,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編創熱情。學習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學過程:

一、常規練習

1:隨樂曲自編動作進室,(要求自創,無規范動作要求,但要引導學生跟隨音樂節拍或節奏)。

2:復習前課內容:表演及唱。

3:節奏練習

2/4XXXX|X.XX|X.X XX|X—||

二:新課學習:

1:欣賞樂曲《晚會》。(簡單扼要地介紹音樂家賀綠汀)

1)初聽,(提示:在音樂中讓你想到了什么?心情是怎樣的?)

2)復聽,鼓勵學生自編動作進入角色地進行表演;

2:教師范唱歌曲《小拜年》;引導學生邊拍邊輕聲隨唱;

3:歌詞學習:提示式學習歌詞,(邊聽錄音邊讀歌詞)活躍課堂氣氛。

4:歌曲學習:要求同學模唱學習歌曲,教師提示式隨同學唱(錄音伴奏)。

5:通過自編動作表演歌曲《小拜年》

1)引導學生自選一件打擊樂器為歌曲作伴奏;(或模仿打擊動作也可)

篇(6)

關鍵詞 初中體育 耐久跑 練習方法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隨機選取本校80名學生,把其平均分成兩個班級進行實驗教學,并相互比較。

(二)研究方法

1.實驗法。按照中學生體質測試方法的需求,分別對兩個班學生的形態、機能以及素質能力進行實驗前的測試,以此來觀察引起的變量變化,對其中存在的差異進行具體分析,從而發現所具備的因果聯系。

2.數據統計法。把兩個班的學生放在一起測試其體質,再把相關數據進行統一的核對整理、分類歸納、統計處理。

3.文獻法。本文在參照《運動訓練學》和《田徑體能訓練》以及《身體素質訓練》等眾多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針對耐久跑訓練方式展開分析、鑒別從而為深入探討初中耐久跑練習方法提供理論依據。

二、研究內容

(一)對象分析

為了方便比較,在研究開始之前對兩個班的學生分別從身體形態、機能以及素質上進行了全面的檢查,選取了表格中的六項指標數據展開比較,所測結果如表1所示:

經表1我們可以看出在開始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的學生在耐力素質上并不具備明顯的差異。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的是教學實驗法和經驗總結歸納法兩種研究方法,在進行實驗時,體育教師把實驗班和對照班放在一起開展教學。實驗班根據實驗教案上課,而對照班的則按照以往的教學計劃上課,兩班的課時都一樣,在測試成績時力求時間和要求統一。下面是實驗班的教學過程中采取的一些主要練習方法:

1.采取間歇跑形式,達到最佳教學效果。我們以200米跑道為例,在跑道上設置一個標志物,要求學生跑完100米后再步行100米,而對跑步和行走所需時間分別規定為15秒和80秒,通過這種5-7圈連續性訓練方式練習耐久跑。如此以來我們就把整個跑道分別劃分為兩個跑的區域以及兩個用以調整呼吸的區域。在練習最初我們要求學生進行直道跑,而在學生進入狀態,練習一段時間后再在直道跑中融入彎道跑,但是這一方法在冬季運用效果會更加佳。

2.練習中加入音樂元素,增添運動趣味性。我們可以在練習過程中加入音樂,通過音樂讓學生掌握跑步節奏,而音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興奮性,慢慢放松對耐久跑緊張的心情,把以往枯燥乏味的跑步運動變為快樂的節奏運動。比如我們可以把國際籃聯對裁判進行體能測試的“萊格爾跑”練習法經過一定的改造加入進耐久跑練習中,根據音樂節奏由慢到快的變化,進行二十米折返跑。讓學生在聽到“嘀”的音樂聲后迅速跑到折返點,而再一次聽到“嘀”聲后就返回到起點,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無形中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克服了長時間跑步帶來的疲勞感,讓學生了解到耐久跑并不是不要命的奔跑[2]。

3.結合器材、圖形融入訓練,讓學生感到新意。我們可以把訓練場地分成多個區域,把排球、籃球以及跳繩等運動器材放入各個區域,然后讓學生在清楚每個器材的玩法和次數后,進行分組比賽,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以此增加耐久跑的趣味性。同時我們也可以運用到各種圖形,讓學生按照各種圖形的樣式變換跑步路線,如蛇形跑、“8”字跑、對角線跑、五角星跑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到新意,保持高漲的練習情緒。

4.創設情景跑步模式,讓學生完成運動量。我們可以采取類似于定向越野的方式,在開始之前規劃好跑動路線,并在場地上標上一些點,而學生則手拿數字牌,按照順序從起點跑到最后一個數字后返回終點。利用這樣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判斷能力以及敏捷性,讓學生在連續的挑戰和游戲活動中完成必要的運用量,既能活躍場內氣氛,又能獲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結果與分析

通過在一段時間內對教學方式的改變,再次從身體形態、機能以及素質上對兩個班的學生進行全面檢查,所得結果如表2:

從對表1、表2觀察我們看出,通過采取間歇跑、加入音樂、結合圖形器材以及創設情景跑步模式等方法,實驗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為:實驗班的學生與之前相比不論是從肺活量、每秒跳繩次數以及跑步速度上都有明顯提高,而對照班并無明顯變化。

四、結論與建議

(一)應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思想認識

耐久跑教學開展起來如此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前期學生對耐久跑產生了恐懼的心理,這也與學生缺乏正確的耐久跑理論知識有關。因此在教學開展之前,應首先對學生講解正確的耐久跑理論知識,讓學生對耐久跑的重要性有一個充分認識,讓學生能主動參與到練習活動中。

(二)掌握正確技術,減少體力消耗

要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參與到耐力跑練習中,較為關鍵的一步就是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耐久跑技術動作。我們從學生之前的練習過程中,經常都可以發現許多學生都存在錯誤的動作,比如“后仰跑”、“腳后跟跑”等,這些錯誤的動作不但影響了學生跑步的舒適性,而且會大量損耗學生的體力。因此,要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并告知學生當達到耐久跑“極點”時,應加大呼吸深度,減少呼吸次數,調整節奏,堅持跑下去,這樣就會使難受的感覺逐步減輕[3]。

(三)加強趣味教學,提高教學效益

耐久跑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且過程單調、枯燥,因此要想讓耐久跑練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增強學生的練習興趣,應從教學方法上著手,通過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耐久跑的趣味性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長短距離結合的跑步方式,以及變速跑、追逐跑、游戲跑等各種形式將枯燥乏味的練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

參考文獻:

篇(7)

《音樂新課標》明確提出: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當前,中學音樂教學正處于改革發展階段,音樂課的教學改革是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保證,而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主要在于教學創新。為此,筆者就中學音樂課的教改進行探索,并對音樂課“三點、三路”教學創新作如下的探討。

1.音樂教材“三點”含義

音樂教材的三點指的是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特點。

1.1 “重點”是音樂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學習后續內容的基礎,具有常用性和應用性的特點。音樂教材的重點一般在每一節課中的重要章節里。

例如上音樂基礎知識課,教材中的音樂基礎知識部分就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重點內容授課,讓學生心領神會,深刻理解和掌握。在教學中怎樣突出重點呢?教師必須廢除重教師講授,輕學生主動參與的現象,采用聽唱、引導分析、討論、鑒賞等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2 “難點”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內容;二是學生容易出錯或混淆的內容。難點具有主觀性,它不僅與教材有關,更與教學對象的學習能力有關。

例如上音樂節奏訓練課,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學生很難接受和掌握,它就是課堂教學的難點。教師在教學時采用“合——分——合”的訓練方法,先組合訓練,后單人訓練,再組合訓練,難點得以突破。音樂課教材的難點因內容而異,因人而異,靠老師靈活掌握,在課堂上采用相應的教法教學,給以突破。

1.3 “特點”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別或特殊之處,音樂教材的特點指內容和形式上的獨特之處。例如教材的課程安排,每個課程分為“音樂基礎知識——歌曲——綜合活動”三個部分,教材內容安排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就是它的特點。教師只有全面了解了音樂教材的特點,才能更好地選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因此,要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和特點時,首先要吃透新課標,只有明確了每節課的完整知識體系框架和教學目標,并把課程標準、教材和教師參考書整合起來,才能科學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和特點。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抓住教材的重點,突破教材的難點,掌握教材的特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確保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實現教學創新。

2.音樂教材“三路”含義

教材的三路是指: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教材的思路。

2.1 教路:教學路子。

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的要求,創造性的加工、取舍內容,組織實施教學的思路。對于一節音樂課的教學,“教路”應該是多樣化的,教師要把握教材的思路,探求符合教學規律,又與學生實際相適應的教學切入點,選擇合適的“教路”進行教學,才能確保教學質量。

常見的“教路”選擇可以從如下切入:從教材的亮點切入;從學生的興趣切入;從質疑點入手。選擇“教路”切口要小,這樣方向性和目的性就明確,也就便于師生集中有限的時間突破教材重點和難點;選擇“教路”內容要提綱挈領,以點帶面,這樣就能發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選擇“教路”教法要富于變化,做到因人而異,因課而異,這樣我們的教學活動才會開展得生動活潑。

2.2 學路:學習路徑。

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路子。一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與否關鍵在于選擇正確的學習路子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教師在備課時,不但要備好自己的教路,而且要備好學生的“學路”,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正確學習,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

學生“學路”是怎樣的呢?一般“學路”的模式為活動式,它的規律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要讓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產生興趣,深入探究,獲取知識,解決問題。教師在備學生的學路時,要讓學生在整體感知和初步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學生在粗知教材的思路,認識教材的框架結構,了解教材的特點后進行思考;學生在對教材內容的深入理解,教材特點的全面把握后,深入探究,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具體的操作形式分為兩步:第一步,自主探究活動——學生自己通讀教材,將主要內容變成相關問題,然后研究。第二步,合作展示活動——學生一人提問,其他人回答;學生一人示范,其他人欣賞,共同討論,解決問題。在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做到有準備地進入每一堂課,帶著興趣、帶著問題、帶著目的認真聽課;然后讓師生多交流,在討論中發現更多的好思路好方法并取為己用;同時,還要讓學生閱讀相關的輔導資料,認真做好習題。總的來說是要求學生在學習中做到自我定向,自主研究,自我反思。在備課中備好學生的“學路”,就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避彎路走捷徑,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2.3 思路:是指音樂教材的編寫的“思路”。

篇(8)

關鍵詞:小學音樂;微課教學;有效學習

《小學音樂新課程改革論》強調,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堅持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改善課程教學機制和體制,引進新型的“微課”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使學生在合作、創新、自主的學習環境下不斷培養自己的音樂樂感,提升對音樂的整體感知。微課主要是采用視頻講課的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錄制幾分鐘的短視頻,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講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理解課程內容。它改變了傳統的教案設計的模式,直接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刪去不必要的講課內容,便于學生學習。采用“微課”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很輕松地抓住課程內容的重點和難點,給學生點明了正確的學習方向。所以在小學音樂新課改的背景下,引進微課教學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分析三種新型的小學音樂微課教學模式,希望為新課改下的小學音樂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引進“微課”講授教學重點

“微課”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抓住教學的重點,便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理解,從而促進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學習。

例如,在講小學音樂(人教版)《拉薩謠》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練習本歌曲,進行具體的吐字和發聲練習,結合具體的民族風情,體會自然質樸、深邃的思想感情。本課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了解藏族民歌的創作特點以及其他相關的人文知識。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播放《拉薩謠》的視頻舞蹈,提高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在輕松的教學環境中感受這首音樂的魅力。接著給學生在小視頻里面展示藏族民歌的一些基本創作特點和人文魅力,使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充分融入這些人文因素。之后教師給學生講述這首音樂的演唱節奏,同時在黑板上給學生畫出本首曲子的“旋律線”,使學生跟著《拉薩謠》的“旋律線”進行具體的演唱練習,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節奏感。“微課”很好地抓住了教學的重點,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引進微課講授教學難點

微課教學模式給學生講述了所學內容的難點,并把難點進行簡化,促進學生理解,便于學生對后面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提升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樂感。

例如,在講小學音樂(人教版)《鷹》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唱《鷹》這首歌曲,在歌曲練習的過程中注重理解運用漸強、漸弱記號的演唱模式,通過一系列的練習模式,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由于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使學生在有感情歌唱過程中熟練掌握力度記號在歌曲中的應用”,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展示這節課的難點教學內容,通過音符演奏的動態效果給學生進行詳細的解說,使學生掌握這種練習模式。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力度記號的演唱練習,從而促進學生的深刻理解。基礎練習完成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本課《鷹》的演唱練習,使學生先跟著多媒體上的音樂進行哼唱,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綜合訓練、輪唱訓練等,逐漸訓練學生二聲部的合唱能力。“微課”講述教學難點的模式促進了學生的理解,提升了W生的音樂素養。

三、引進微課激發學生興趣

微課采用多媒體的展示形式,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動態的圖畫和優美的音樂,從而促進學生有效理解課堂的重點和難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小學音樂《可愛的家》的時候,由于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悉掌握本首歌的演唱技巧,通過飽滿、深情地演唱,培養學生對家的熱愛。在上課之前,教師先給學生展示一個小視頻,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闡述,即“使學生可以看懂這首歌的樂譜,并學會跟著樂譜和彈奏進行模唱”,教師帶領學生緊緊圍繞著教學重點和難點,給學生播放一個《可愛的家》的小視頻,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之后在黑板上給學生畫出樂譜,帶領學生分析具體的演唱模式,從而完成課堂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高效學習。

在小學音樂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創新音樂教學模式,通過在課堂上引進新型的微課教學,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給學生進行一一闡述,促進學生的有效理解和深刻思考,一方面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促進了教師的高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學習。

篇(9)

鋼琴教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非通過死記硬背能夠理解相應的樂理知識,如果教師只是按照相應的課程內容進行教學,沒有明確鋼琴學科的特性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就會導致學生在鋼琴學習中遇到多種困難。樂感是鋼琴學習中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只有當學生具有良好的樂感時,才能真正理解相應的樂理規律,掌握相應的學習技巧[1]。因此,在開展鋼琴教學時,教師須加強對學生樂感的培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鋼琴學習,提高學生的鋼琴水平。

一、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的意義

樂感是音樂學習中的一種重要能力,指的是在音樂層面的一種敏感度、反應度,這種能力是幫助學生進行鋼琴學習的重要基礎條件,也是真正提升學生鋼琴水平的前提。在鋼琴教學中,只有當學生具有良好的樂感時,才能更好地理解各類鋼琴作品的內涵,這樣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鋼琴學習。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有著重大意義。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鋼琴學習需要長期的堅持和訓練,只有當學生具有充足的學習動力,才能主動投入到鋼琴學習中,為學生后期的鋼琴學習創造條件。鋼琴教學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培養學生的樂感則能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深度融入鋼琴學習環境中,在進行鋼琴演奏時能全身心融入鋼琴作品中所營造的環境,進而增強演奏效果[2]。在開展鋼琴教學時,如果只通過教師進行約束,將難以確保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高。因此,培養學生的樂感至關重要。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能夠增強鋼琴學習的整體質量。在鋼琴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都偏重于演奏技巧的傳授以及基礎樂理知識的講解,這樣雖能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在其他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培養學生樂感能夠全方位提高學生的鋼琴學習質量,確保學生鋼琴學習的整體性、全面性[3]。在鋼琴演奏中,只有當學生具有良好的樂感時,才能真正領悟鋼琴音樂的魅力和藝術特性,了解音樂作品的深層含義,這樣能夠較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為學生后期鋼琴的高效學習準備條件[4]。在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能夠激發學生學習鋼琴的潛在欲望。在開展鋼琴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樂感的培養能夠較好地滿足學生在鋼琴層面的追求和欲望,這樣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5]。很多學生雖然知道樂感對鋼琴學習的重要性,但是不懂得如何提升自身的樂感,在鋼琴學習中遇到了較大困難[6]。因此,加強對學生樂感的培養滿足了學生在鋼琴學習中的潛在欲望,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確保教學質量。

二、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的途徑分析

學生的樂感并非天生就有,而是經過后期培養以及學生的長期實踐獲得,所以教師須加強對學生樂感培養的重視度,并在鋼琴教學中從多個層面著手,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循序漸進,并營造出良好的教學環境,以更好地對學生的樂感進行培養。鋼琴教學中培養學生樂感的途徑如下:(一)加強對學生聽力的培養聽力能力是學生學習鋼琴的基礎條件,也是掌握鋼琴音樂節奏的重要前提,只有加強對學生聽力的培養,才能為后期鋼琴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實際在開展鋼琴教學時,樂感的培養前提之一便是聽力,一般在鋼琴學習中的聽力指的是聲音辨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只有當學生準確辨別鋼琴音樂中所表現的旋律、音調,才能更好地掌控相應的樂理規律。在鋼琴教學中,教師須注重對學生的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更多地接觸音色、曲調、節奏等內容,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樂感[7]。學生在進行鋼琴學習時,教師須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善于聆聽自己彈奏的音樂,辨別聲音的準確度、節奏的適宜性,找出相應的不足。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定出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指導學生做好練耳課方面的學習,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為樂感的培養創造條件。例如,在學習斷奏與觸鍵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預習相應的課程內容,熟悉各按鍵及樂理知識。之后教師可選擇幾段曲目進行斷奏彈奏,讓學生判斷是否為斷奏的彈奏方法。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采用斷奏的彈奏方法進行觸鍵練習,并讓學生對自身彈奏的聲音和效果進行判斷,注重循序漸進,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聽力水平。(二)加強對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鑒賞能力進行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鋼琴音樂的內在含義,讓學生準確辨別高品質的鋼琴音樂,這樣能夠更好地增強學生的樂感。因此,加強對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很多教師都是自己主講,留給學生的實踐時間較少,這樣會給學生的鋼琴學習帶來不利影響。所以在開展鋼琴教學時,教師須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音樂欣賞時間和機會,營造出良好的教學環境,并通過環境對學生進行感染,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鋼琴音樂鑒賞能力,為學生樂感的培養創造條件。在長期連續的鋼琴音樂欣賞實踐中,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認知能力,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在鋼琴音樂方面的水平。例如,在學習非連音時,教師可根據課程內容選擇一些相關曲目。之后教師可讓各學生從鋼琴音樂的欣賞中對音樂的內涵進行描述和表達,并引導學生深入領悟相應的音樂情感和鋼琴音樂背后的含義。然后教師可布置一些鑒賞題目,讓學生根據從音樂欣賞中獲得的感悟處理相應的題目,并總結相應的樂理規律,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三)加強對學生讀譜能力的培養讀譜能力的培養是鋼琴學習中的基礎條件,也是后期鋼琴學習中的必要前提,如果學生的讀譜能力不強,將難以準確理解相應的樂理知識,也難以進行鋼琴的演奏,進而給學生后期的鋼琴學習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加強對學生讀譜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鋼琴教學與音樂教學之間有著緊密聯系,所以在進行鋼琴教學時,也需傳授相應的音樂知識,做好讀譜能力的培養工作。鋼琴作品中的琴譜是鋼琴音樂傳遞的載體,也是表現鋼琴作品魅力的重要基礎,只有當學生準確把握相應的樂譜時,才能更好地演奏出相應的鋼琴作品,增強學生的樂感[8]。實際在開展鋼琴教學時,教師必須明確培養學生讀譜能力的重要性,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深入了解樂譜中的各類記號、指法,明確相應的樂理知識,讓學生能夠根據樂譜準確進行彈奏,且在彈奏中能胸有成足,將鋼琴演奏技巧與音樂作品進行緊密結合,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樂感。例如,在學習連奏時,教師可先對樂譜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明確,并做好標記。之后教師再讓學生結合所掌握的知識進行讀譜練習,明確自身存在的不足,并記錄下相應的問題。然后教師再對相應的問題進行總結,并做出針對性的講解,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讀譜,為學生樂感的培養創造條件。(四)加強對學生聯想力的培養鋼琴教學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和較強的藝術性,注重依靠良好的環境對學生進行熏陶,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所以加強對學生聯想力的培養能夠增強學生的樂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鋼琴演奏中的表現力,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鋼琴水平。豐富的想象力是培養學生樂感的關鍵條件,如果學生在鋼琴學習中缺乏想象力,將難以有效融入鋼琴學習環境中,也不能深入理解相應的作品內涵,進而給學生的鋼琴學習帶來不利影響,所以須加強對學生聯想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雙音彈奏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相應的音樂視頻,讓學生能產生一定的畫面感。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整個鋼琴彈奏過程進行聯想,并與各類畫面進行聯系。然后學生再結合相應的聯想畫面進行鋼琴彈奏練習,進而更好地增強樂感。

三、結束語

以往在進行鋼琴教學時,大都以相應的教案為教學依據,所采用的教學模式也較為固定,致使課堂氛圍較為沉悶,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樂感的培養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真正融入鋼琴所營造的音樂世界里。因此,教師須明確培養學生樂感的重要性,并落實到課堂中的各個環節,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鋼琴教學效率,讓學生更樂于學習鋼琴知識,確保整體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于佳弘.鋼琴教學中學生樂感的培養路徑探析[J].時代教育,2014,(7):125+127.

[2]鄭偉.高校鋼琴教學對學生樂感的培養[J].黑龍江科學,2015,(16):85+103.

[3]耿蕾.論鋼琴教學中的樂感培養問題——樂感培養的方式方法[J].當代音樂,2016,(12):30-33.

[4]聶蓓蓓.淺談鋼琴教學中學生樂感的培養[J].北方音樂,2014,(3):104-105.

[5]耿蕾.論鋼琴教學中的樂感培養問題(上)——樂感匱乏的原因分析[J].黃河之聲,2015,(12):19.

[6]鄭堯.論鋼琴教學中學生樂感的培養[J].北方音樂,2016,36(7):89-90.

篇(10)

在技校中,音樂作為一門新開課程,要上好它有一定的難度。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師自身的素質修養、水平、教學方法等影響著教學的順利進行。其次學校的教學環境和學生不同層次的理解能力、水平等也為音樂教學添難。如何在技校上好音樂課,已成為一個新的課題擺在我們面前,以下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的幾點經驗。

1 轉變教學觀念 創設教學情境

在技校開設音樂教育課,使學生能聽懂音樂,感受音樂的美,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也能獲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培養學生的智能素質打好基礎。技校的教師相對于中小學教師缺少了升學的壓力,他們主要的教學目標側重于讓學生掌握所學專業的技能,所以很多專業技能的教師都有很多的機會參加各種技能培訓,但是我認為技校的教師缺乏新課程培訓,也就是應該多輸入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課堂上我們可以通過優美高尚的音樂,激勵學生的激情,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使學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養各方面慢慢發生變化,培養一種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信念。

我們創設音樂教學情境,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當學生進入一種特殊環境面對特殊的審美對象,耳聞目睹全是美的形象及充滿新異性的事物時,新鮮感便油然而生,注意力便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象。情境教學主要體現有:①生活展示情境――音樂源于自然。音樂教學不能只把學生拘于室內的學習,應當讓他們回歸自然,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體會音樂的存在,在實踐中獲得對音樂的見解。這正如同志在他的哲學著作中所說:“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②圖畫、錄音再現情境。在音樂教學中,適當給學生設置情境,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欣賞《苗嶺的早晨》這首樂曲時,先讓同學們想像苗家苗寨的景象及早晨的情景,然后播放苗家景色的幻燈片和苗族山歌的錄音。伴隨美妙的音樂,學生們仿佛看到了清晨的淡霧,朦朧的遠山,靜靜的村莊,勤勞的苗家人在地里忙著,聽到小鳥歡快的叫聲,仿佛置身其間,感受到泥土的芳香和青草的氣息,加深了對樂曲的理解。③表演體會情境。“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音樂與表演不可分,要想充分表現歌曲的內容,通過有聲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筆者在實習期間上的歌曲課《嘎達梅林》中,為了達到上述效果,運用現代的教學手段,精心準備了與樂曲有關的圖片和資料,在正式教學生學習這首歌曲時,先繪聲繪色地給他們講述了嘎達梅林的故事,然后在屏幕上放映電影《嘎達梅林》的劇照及劇情介紹,讓他們了解嘎達梅林的形象和故事,再不失時機地播放由馬頭琴主奏的嘎達梅林主題音樂讓他們欣賞,學生們聆聽著優美的音樂,看著栩栩如生的畫面,感受著老師富于情感的語言,他們完全沉浸在審美的情境之中。隨后,在同學們情緒高漲時進行歌詞教唱,同學們帶著感情輕松地學會了這首歌曲。臨下課再次播放了《嘎達梅林》的主題音樂,來自情感、視覺、動覺、想像等一切可感知的審美因素,從各個方面綜合作用于學生達到了以情動人,以美育人的審美境地。

2 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我認為一堂生動的音樂課離不開三個因素:一個好的內容切入點,一份精心準備的教案,一個有吸引力的導入。上音樂課應該有一個專用的多媒體教室,有一套音響還該有一臺鋼琴。如果作為專業課來上,最好還要有專門的舞蹈室和琴房。除此之外,還要有相應的專業老師為之輔導。只有擁有了良好的教學環境,才能更好的開展音樂教學。

課堂中的情趣教學,是音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技校的音樂教學中,師生們常被抽象的音樂知識和單調的技能訓練所困擾,教學在一種刻板、機械的訓練中反復進行,久而久之,學生常常因此喪失了對音樂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厭煩音樂的心理,往往會出現“學生愛唱歌,但不愛上音樂課”的現象。我們的課堂就是要變單調為豐富多彩,變刻板為生動活潑,變機械為愉快靈活。 例如,在節奏練習中,結合自由協調的身體動作(拍手、走步、跺腳等)來感受節奏,變機械的節奏訓練為對音樂節奏的優美反應。

教師在課堂上除了介紹音樂家的生平和創作思想外,還可講述音樂家的趣聞軼事。這樣既可以調節學生的情緒,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活躍課堂氣氛,在無形中也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如:海頓的性格幽默、風趣,他的作品也充滿動感、明朗、詼諧,他被譽為“最幽默的作曲家”,他的幽默也體現在他的作品中。又如:貝多芬長期生活貧困,為失戀所困,30歲聽覺失聰,他深受啟蒙運動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影響,傾向“自由、平等、博愛”,鄙視權勢,具有強烈的斗爭精神,他以堅韌的毅力,去戰勝命運。個性上形成“暴怒的貝多芬”、“多情的貝多芬”、“敢與命運搏斗的貝多芬”。學生通過了解作曲家們的這些生平軼事,不僅增加了知識,心理更產生了聆聽的欲望。總之,音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趣,要通過寓教于樂,以“情”感動學生心靈,以“趣”激發學習動機,以“美”愉悅學生身心,讓學生體驗音樂美妙的同時陶冶其情操,凈化其心靈。

3 增強音樂情感體驗 培養學生的內涵

技校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個人素質良莠不齊,因此,對音樂的接受能力也是參差不齊。他們的音樂情感發展受到其身心發展制約。在此階段中,由于受生活經驗的局限,他們的情感發展處在動蕩而不穩定的狀態。小學低年級學生情感體驗具有較強的情緒性特點,其喜怒哀樂形于色,且易于變化,技校學生音樂情感及審美體驗較之小學階段往往更豐富、更深刻,并逐漸開始學會以審美的態度來對待各種音樂。技校學生除喜歡朝氣蓬勃、雄壯豪爽的音樂以外,還喜歡歡樂、優美、通俗易懂的音樂,以滿足多方面的感情需要。貝多芬說過,音樂可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情感是人整個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學,應建立在情感體驗過程中,這是最能體現其審美教育本質的一個特征。日積月累,感情便會豐富,情思便會細膩,人格就會完善起來。情感、體驗,是音樂教學至高至美的境界,音樂教師應努力去追求和創造,使音樂教育成為真正美育意義上的一種教育。

技校幼師專業的學生出去后很有可能會從事相關專業的工作,那么,個人的內涵和修養就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幼兒,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在音樂教學中,音樂的情感體驗恰好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內涵的目的。技校的德育建設是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則可成為德育建設的重要手段之一。重視技校的音樂教育,是使學生整體素質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發展的關鍵。重視音樂教育還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制造多種音樂氛圍,如組建各種社團(舞蹈社、合唱社、話劇社等),通過歡快的節奏,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愉悅和鍛煉,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4 結語

在技校音樂教育中,教師要善于動腦,組織好各個環節的教學,選擇生動有趣的音樂教材,發揮音樂音響的優勢,通過聽覺上的直觀感受去誘發、強化學生的興趣,并以音樂的美感激發學生的興趣,不斷調節和變化教學方法,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情緒去探究、去參與音樂活動,并在參考性的音樂教學活動中穩定和保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著高漲的、激動的情緒來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音樂審美情趣。

上一篇: 銀行面臨的困境與出路 下一篇: 結算審計方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2020青青 | 五月婷婷在线视频免费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 在线欧美网站免费 | 亚洲国产rv精品一区二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第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