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管理觀念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9 16:22: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企業經營管理觀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企業經營管理觀念

篇(1)

一、引言

知識經濟主要是指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經濟類型,與傳統的知識形態相比,更加依賴有效信息的利用和積累。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促進了虛擬企業、電子商務和網上貿易等企業快速的發展起來,企業的各項管理工作借鑒于知識經濟理念,創新企業經營管理觀念,使企業更快的適應新時期企業的發展要求。

二、知識經濟的特征

第一,將知識經濟作為企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需要將智能的人力資本作為知識經濟形態的核心,將高技術作為新的生產力系統,需要充分展現出知識經濟時代的可共享性、無形性和有價值性,促進知識的不斷更新和積累,實現動態化的發展。需要將知識經濟作為企業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下,構建知識、資本和勞動力這一新的生產力三要素,將其作為企業重要的經營管理觀念,作為企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第二,知識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手段。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經濟與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有直接關系,需要充分發揮知識的外溢作用,用知識密集型產業來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第三,知識經濟的持續發展。新經濟增長理論中規定知識是“增長的發動機”,隨著知識的應用、生產和傳播,知識被廣泛的應用于企業的各生產要素中,對促進社會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企業經營管理觀念

1.堅持以人為本經營管理觀念?!耙匀藶楸尽笔侵R經濟時代下,企業的首要管理觀念。知識經營管理理念會導致企業的產業基礎發生變化,以不斷創新的知識為基礎,構建知識密集型經濟形態。另外,知識經濟時代下,將人才作為主導型要素,企業將如何積累和應用知識作為主要研究課題,重視發揮人才的智力資源。

2.將知識資產作為管理重點。知識資產展現出了企業的知識資源價值,知識資產成為企業的主要生產要素,企業更加重視引進智能型生產工具,采用柔性化生產方式,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和勞動生產力。

3.加強產品技術創新。加大創新力度,不斷的推陳出新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的管理中心。企業需要將“突破性創新”作為企業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促進企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更新,為企業的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4.加強終身教育管理。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學校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方法,需要結合當前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和企業對管理人員的需求,更新教育管理方法,加強終身教育管理。需要將終身教育作為當前主要的教育方式,擴展到人的一生,培養出大量符合經濟時展要求的管理人才。

5.加大利用知識產權法。在知識經濟時代,改變了資產形式,更加重視知識資產,需要將其納入到無形資產管理的范疇中,促進知識經濟資產的更好傳播。由于知識資產自身的不穩定性較強,容易出現被侵權現象,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營發展。因此需要充分利用法律來保護知識資產,構建完善的知識資產法律保護體系。

四、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經營管理觀念的創新內容

1知識經濟對管理理論的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對企業傳統的經營管理觀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從企業管理角度進行分析可知,企業的組織管理結構主要向智能化、虛擬化和分散化逐漸轉變。知識與知識主體的不可分離給人力資本管理造成了較大的困難,導致企業的各項生產工作出現分配不公現象,企業組織的分散化嚴重,管理對象和管理概念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企業領導需要依靠知識來獲取員工的信任和支持,改變了企業領導的行為方式。隨著經濟一體化的到來,企業的界限逐漸模糊。要求企業突破原有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注重知識的積累,構建新的激勵監督機制,建立網絡化和虛擬化學習組織,使企業更快適應當前市場的環境與科技環境變化,使企業在經濟時代下快速發展。

2.知識經濟對管理觀念的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的經營管理觀念不斷創新。第一,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促使社會生產方式發生改變,由傳統的標準化大批量生產方式逐漸向小批量靈活的生產方式逐漸進行轉變。第二,知識經濟是面向全球的經濟,能夠將全球的知識經濟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構建了全球統一的大市場經濟系統。第三,知識經濟時代屬于擴張型經濟,將高技術產業作為經濟時代中的信息產業代表。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和信息產品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持續不斷的創造出更大的需求,對推動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第四,知識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型經濟,將智力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核心。企業要想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需求,需要創新管理觀念,建立戰略聯盟共同體,實行“雙贏”戰略,不斷的強化企業的管理創新觀、質量觀和長遠發展觀。

3.知識經濟對管理內容的創新。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的管理內容主要包括人、財、物、產、供、銷及企業知識、科技和信息管理等內容。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賦予企業管理工作心得內涵。要求企業要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將“以人文本”作為企業的主要管理思想,將人力資本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并且企業的管理內容和管理環境也發生較大的變化,更加重視客戶管理,以便能夠與客戶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獲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4.知識經濟對管理方式的創新。在傳統的企業管理方式中,主要是將控制作為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通過控制員工的行為,來確保員工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工作任務。而在知識經濟時代下,科學的網絡和信息會覆蓋企業生產與流通的全過程,縮短了企業的生產周期,更加注重團隊組織管理。要求每個員工在工作時,需要樹立全局觀念,要具備較強的創新和跳躍性思維。要求管理者將“指導與激勵”作為主要管理方式,確定企業的發展戰略,注重服務。

5.知識經濟對管理手段的創新。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強化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使用效果,需要將信息化、網絡化和數字化作為企業的主要管理手段,使電子信息網絡化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快速的發展。企業將電子計算機作為主要的管理手段,在企業內部建立了電子數據系統,用戶通過配置符合國際標準的終端設備,就可以實現全球通訊。并且計算機還具備信息處理功能,方便企業決策。企業通過使用計算機,可以及時掌握和分析企業的國際經貿動態,完成市場調研,幫助企業更好的開展一系列的人事管理和安全生產規劃工作。通過電子計算機能夠將國際和國內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強化了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組織形式。

6.知識經濟對員工意識的創新。要求企業的管理者需要樹立創新意識,需要將創新意識融入到企業各項工作中來,引導和培育企業員工的創新觀念,在企業內部構建顯見和隱含的創新型企業文化。同時,企業的員工還需要時刻關注企業內部的各項創新活動,鼓勵員工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創新工作中來,企業的創新活動主要包括內部創新和外部創新。在開展創新活動時,需要及時收集和整理相關的信息資料,充分利用信息資料來提高企業的競爭能力,促進企業的快速發展。另外,企業的創新活動主要包括顯性和隱性兩種。對于顯性的創新活動需要給與必要支持,而對于隱性的創新活動需要給與激勵支持,通過創新活動來強化激勵創新、關注創新和捕捉創新觀念的發展。

7.知識經濟對企業制度的創新。在工業時代,企業擁有的物質資本是主導企業生產和發展的關鍵,物質資本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占統治地位,企業的最終決定權主要集中在股東手中。在知識經濟時代,物質資本的地位逐漸下降,而人力資本的地位逐漸上升。理論界對這種變化做出了反應,新制度學派認為,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各要素影響較大,能夠幫助所有者達到一個契約,企業利益直接影響所有參與簽約的各方共同利益。企業為了能夠更快適應經濟時代的發展要求,需要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制度進行調整,明確傳統企業管理制度的弊端,提高人力資本地位,給與人力資本所有者部分剩余索取權,加大對企業人力資本所有者權益的保護力度。

8.知識經濟對經營目標的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將多元目標的協調作為企業經營的主要目標,將總體管理質量、創新精神、財務合理性程度等作為優秀企業的主要評選標準。企業對社會、員工和用戶的責任等指標在指標體系中占據重要分量。在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企業做好經營目標再定位,優化企業內部的結構,提高企業的利益主體地位,重視非股東主體利益,需要確保企業與社會建立緊密的關聯,提高社會網絡化程度,突出企業經營目標的社會性,重視自己的社會責任,不斷的修正自己的經營管理目標。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合理定位,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

9.知識經濟對競爭觀念的創新。競爭是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主題,市場競爭結構的變化,促使原來的競爭對手的企業之間紛紛建立了合作浪潮,開展戰略聯盟。例如,美國的IBM與日本東芝,美國福特與日本的豐富、馬自達等,都是跨國戰略聯盟的表現。將以前的競爭對手轉化為現在的相互依賴。雖然展開了戰略聯盟,但是還是以獨立公司的形式存在,為了確保自身的利益,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競爭與合作相統一的現象,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競爭觀念創新的表現。

五、結語

知識經濟時代本身就是創新,對企業傳統的經營管理觀念提出了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要想取得良好的發展,要求企業轉變經營管理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經營管理理念,將知識資產作為管理重點,加強產品技術創新。需要加大對企業管理理論、管理觀念、管理內容、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員工意識、企業制度、經營目標和競爭觀念的創新,使企業更加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與世界經濟建立緊密的聯系,更好的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參考文獻:

[1]邵雅娟.知識經濟下企業經營管理觀念的創新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6,14:114.

[2]張麗曼.試論知識經濟時代國企人力資源管理的創新觀念[J].現代商業,2011,20:137+136.

篇(2)

不管是在計劃經濟發展體制下,還是在市場經濟發展體制下,任何企業單位的經營發展都離不開經營成本、經營收入和經營利潤的核算與管理。那么,對于建設改制企業亦是如此。在建設改制企業的經營發展中,與經營成本和經營利潤息息相關的一個經營管理職能活動就是造價管理。因此,企業在資源條件許可和經營發展實際狀況需要的前提下,相關管理人員都應該要加強注重改變企業經營傳統理念并且確立造價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職能體系中的重要核心地位,從而為本企業未來的積極良好可持續發展做好成本控制管理的工作,起到一定的積極性支撐作用。

一、企業經營管理理念與造價管理概述

1.企業經營管理理念概述

所謂企業經營理念,其實就是指一個企業組織單位在對本企業資金實力、內外部經營環境以及其他經營資源發展狀況認識、了解與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和形成的未來發展方向、共同信念、戰略經營目標和企業經營文化的總和。它是對企業組織單位的經營行為的確認和認可的重要根據所在。

一般來講,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主要由這三個部分組成:企業組織單位的外部經營環境,主要包含有社會結構、企業市場狀況、消費者顧客狀況、科學技術應用狀況以及競爭者狀況等要素;企業組織單位的特殊使命,比如社會義務、環境保護等等;企業組織單位經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比如人力資源狀況、資金資源狀況以及、科學技術水平能力狀況等等。

2.造價管理概述

所謂造價管理是一項技術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貫穿于招投標、項目設計、工程施工和竣工結算各個階段,他是建設單位管理的核心部分,切實抓好造價管理工作,對各階段的動態監督、管理十分必要。為了能夠更好地保障建設費用、維護費用在各個方面的最大經濟效益和非經濟效益,通過結合采用專業的造價管理技能方法,對該項工程的建設制造成本價格所實施的全過程、全方位、科學化和專業化的協調組織活動過程。

通常情況下,企業單位實施造價管理的目的主要表現為這樣的兩個方面:其一、為了保證企業的建設、維護項目工程的投資額度不超過經由相關管理人員批準的造價限額,也就是制定好、執行好全面造價管理。其二、更好地遵循艱苦奮斗以及勤儉節約的方針原則,做到有計劃、有目的,使企業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合理高效地使用人力、物力以及財力等各項經營資源,避免了前期無計劃,施工期間亂加價的不良現象,為企業最終取得最大的經營效益做出了保障。

二、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創新與改變的基本要求

1.從企業經營發展的一切實際狀況出發

哲學中也告訴過我們,科學合理的行為方法論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此,各個企業單位在重新制定和確定企業經營理念的過程中,也就是進行企業經營管理理念的創新與改變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觀點和原則,從本企業組織單位的一切實際狀況出發,比如經濟基礎條件、物資條件、技術條件以及人力資源狀況等等。只有這樣得出的經營理念才是具有實用性和生命力的,也才能夠真正實現經營管理理念進行創新改變的初衷目的。

2.對經營管理理念創新的觀念意識不斷進行宣傳教育

企業組織單位一定要加強提高企業全員對經營管理理念創新改變的重視和關注的意識觀念,使企業的全體員工將創新和制定經營理念,并且按照經營理念的指向去實施行動都視作理所當然和必然客觀的。另外,還要使企業的全體員工都能夠非常準確和全面地理解新的企業經營理念的內涵和精髓。

三、企業確立造價管理的中心地位的必要措施投入

1.增強與提高造價管理的技能水平

這個主要就是指企業單位一定要組織企業內部的相關人員積極加強學習與提升有關建筑工程造價管理方面的先進文化知識,加強造價管理,是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這是建設單位夢寐以求的目標,是提高投資效益和社會效益最直接的捷徑,造價人員還要經常深入現場,當工程需要變更設計時,從管理上要科學變更設計方案,避免方案的變更帶來造價的失控,從而才能夠保證通過實施造價管理為企業的良好經營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這也是使造價管理這項經營管理職能活動成為中心管理職能的前提條件。因為一個不能夠起到巨大積極性作用的經營管理職能要想被確立為中心管理職能是不會被認可的。

2.配備充足高質量水平的所需經營資源

這個主要就是指一個企業單位的任何一項經營管理職能活動的實施都是需要各項經營資源予以支撐和支持,比如資金資源、物資資源、技術資源、組織結構資源以及人力資源等等。那么,企業單位的造價管理同樣也是如此。因此,企業單位要想使造價管理順理成章占據中心地位,變為核心經營管理職能,就必須要為造價管理的實施準備非常充足的各項經營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并且還要保證經營資源的質量水平。因為從這里也可以使相關人員看出企業對造價管理的重視程度,進而來衡量造價管理的分量地位。

3.加強樹立企業造價管理觀念意識的宣傳教育

這個主要就是指遵循馬克思哲學中所描述的這樣一條哲理,即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也會反過來作用于物質。因此,企業單位要想能夠順利成功地確立造價管理的中心地位,就必須要先對企業單位內部的全體員工進行宣傳教育樹立造價管理意識觀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使企業全體員工積極地和能動地參與到企業造價管理的職能活動過程中來,并且給予最大的支持與認可。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如今這個企業經營環境非常復雜和動蕩的社會中,包括建設企業在內的各個行業的企業單位要想很好地順應時代環境的變化要求,使本企業不斷的發展與壯大,就必須要積極地對本企業各個領域的經營理念以及總體的經營管理理念進行創新與改革。加強造價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增強每個環節的控制和審查,克服管理上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從而提高投資效果。只有這樣,才可以通過先進的經營管理思想觀念來指導企業的經營發展活動,進而更加有利地推動與促進企業的快速甚至是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理念淺析[J]華章.2013,(2).

篇(3)

隨著2010年經濟回暖跡象越來越明顯,運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鐵路運輸企業受到了高速公路、民航、水運的嚴峻挑戰。鐵路要想穩固和開拓市場,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堅持改革的方向,盡快轉變機制,更新觀念,充分認識到經濟利潤和傳統會計利潤的差異,加大經濟利潤考核,不斷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

一、充分認識引入“經濟利潤”的意義

1982年,美國思圖爾特財務咨詢公司,推出能夠反映企業資本成本和資本效益的經濟利潤指標,并將 EVA 注冊為商標,專門從事 EVA 應用咨詢和推廣。同會計利潤相比,經濟利潤不僅是一個全面衡量經濟效益的指標,還是一種有效的公司業績度量指標,更是決策與戰略評估、資金運用的基礎理念。利用經濟利潤原理,企業能夠選擇最佳的發展戰略。EVA指標不是對會計利潤的否定,而是對會計利潤指標的一種改進,它更清晰地告訴企業的相關利益者一個贏利的企業是否真的在創造價值,或一個虧損的企業是否真的在破壞價值。

二、深刻理解經濟利潤的含義及分析

財務管理中的經濟利潤是指企業投資資本收益超過加權平均資金成本部分的價值,或者企業未來現金流量以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折現后的現值大于零后的部分,計算公式如下:經濟利潤=(投資資本收益率―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投資資本總額。為更通俗易懂,我們不妨來看看經濟學上所謂的經濟利潤―是指企業的總收益和經濟成本之間的差額,經濟利潤也被稱為為超額利潤或經濟增加值,用公式表示如下:經濟利潤=總收益-經濟成本=總收益-(會計成本+機會成本)=(總收益-會計成本)-機會成本=會計利潤-機會成本。從公式不難看出,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之間較明顯的區別就在于,經濟利潤考慮了機會成本,而會計利潤只考慮了會計成本。

三、正確區分經濟利潤和傳統會計利潤的差異

(一)服務主體不同。會計利潤服務的對象是企業外部的使用者。設置會計利潤的目的是為了客觀地反映經濟活動。會計利潤是企業一定時期內收入、成本、費用的綜合反映,是在各個領域中運用的最為廣泛的績效類指標之一,并能為利潤分配提供可靠依據。設置經濟利潤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經濟活動的效率和加強管理,對企業面臨的可供選擇方案的風險收益進行預測,多應用于投資決策、績效評價、收購重組、激勵機制設計等方面,使企業管理決策更加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

(二) 計量基礎不同。會計利潤的計量基礎目前限定于歷史成本基礎。資產、負債的計價,收入和費用確認都以交易發生時的價格入帳。無論現行價值如何變化,對入帳資產、負債不作調整,如企業的固定資產,使用時間長、價值大、雖然價格變動很大。但在計提折舊的費用時仍按帳面價格計分。經濟利潤則主要依據現行市價確定企業的收益和費用,并對企業的資產和項目均按現行價值進行考慮。

(三)計量方法不同。會計利潤計算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它是依據企業經濟活動中符合會計確認和計量原則的會計事項計量出來的,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會計可確認和計量的事項是過去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并且可以以貨幣計量的,對于未知的或者沒有發生的事則不能計量,而計算經濟利潤則把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有機地結合和統一起來,它的確認既包括已經發生的可以確認和計量的事項,也包括尚未發生,但是與企業經濟事項息息相關的、可計量的經濟事項,如在確定成本時考慮沉沒成本、機會成本等。

(四)目的角度不同。會計利潤是站在企業所有者角度的經營成果指標,經濟利潤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梢酝ㄟ^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兩個渠道來籌集資本,對于公司而言無論是債權人還是股東都是“投資者”,當公司通過計算得出有經濟利潤時,說明投資這家公司就會獲得“超額利潤”,自然就會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公司。

四、企業價值管理的關鍵為經濟利潤的好壞

企業財務戰略的核心是價值管理, 而價值管理的關鍵為經濟利潤的好壞。

在價值管理的模式下,企業的價值就等于資本投入量,加上相當于其預計經濟利潤現值的溢價或折價。即:

企業的價值=投資資本+預計經濟利潤現值

這就說明,在投資資本不變的條件下,

當經濟利潤>0時,企業價值是增加的;

當經濟利潤=0時,企業價值保持穩定;

當經濟利潤

五、鐵路運輸企業應盡快轉變觀念 ,加大經濟利潤考核

鐵路運輸企業在不斷加強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的同時,還必須采取增收節支的措施,努力降低成本費用支出,真正做到向管理要效益,更要盡快轉變觀念 ,加大經濟利潤考核,爭取少投入多產出實現鐵路行業的扭虧增盈目標。近幾年,鐵道部提出了“政府主導,多元化投資,市場化運作”的總體改革思路,尤其是鐵路建設大膽引進外資,是鐵路投融資改革的一個重要成果,充分體現我國鐵路加快推進投融資改革的信心和決心。當然,各國股東更為關注的投資回報,所以,鐵路運輸業加大經濟利潤考核勢在必行。

(一)現階段,對經濟利潤考核缺乏力度的主要表現:

1.雖然鐵路運輸業不斷加大改革力度,在財務核算、成本管理等方面采取了許多新舉措,但還沒有真正擺脫長期以來計劃經濟的影響,傳統的管理模式、管理觀念制約著企業價值管理的深化發展。

2.組織管理機制與價值管理存在不相適應之處。突出表現在:組織機構多,管理層次多,各路局、站段實體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還處于分散經營狀態,信息流不暢,整體協作性差,對投資收益很少關注,制約經濟利潤的大幅度提高。

3.鐵路運輸企業推行全面預算管理的起步較晚,其規范管理、防范風險、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作用作用還不明顯。一方面是由于鐵路運輸業計劃經濟的色彩始終難以消褪,另一方面處于相對壟斷的產業地位,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格局始終難以“破冰”,即便引入全面預算管理體系,也形同往日的生產技術、財務計劃,只是把預算簡單分解到具體的職能部門,按照不超預算原則掌握,而沒有很好地發揮其管理、控制職能,全員、全過程參與程度不高。

全面預算管理理念還沒有普遍深入人心,全員、全過程參與還沒有達到應有的廣度和深度,具體表現在一些站段只有少數幾個人進行全面預算的相關管理,很多人員沒有參與到全面預算管理工作中來。

4.對財務管理、成本控制認識簡單化。許多單位管理者認為財務管理、成本控制只是財務部門的事,忽視其整體管理職能,導致出現重核算輕管理, 重視資金運作,輕視對會計資料的加工處理和經濟活動分析,淡化財務管理、成本控制自身在企業管理的核心地位和參謀決策作用,大大削弱了對經濟利潤的動態核算和分析。

(二) 針對存在問題,應積極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1.不斷學習,認真借鑒,創新財務管理的思想。

我國鐵路近幾年的發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大膽引進外資,是鐵路投融資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是史無前例的,這也必然導致鐵路運輸企業在財務管理和核算中的側重點會有所變化,因此,鐵路運輸企業要在總結和推廣財務管理成功經驗的同時,與時俱進,引進各種新的管理理論與方法,加大對經濟利潤的考核,使鐵路運輸業在投資決策、績效評價、收購重組、激勵機制設計等方面更具客觀性和科學性,吸引更多的資金注入企業,為鐵路運輸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高瞻遠矚,統籌考慮,不斷發掘經濟利潤增長點。

我們應清醒看到鐵路具有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孕育著巨大的商機。鐵路運輸業要想在嚴峻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要有一盤棋的思想,做大做強自己的拳頭產品,不斷發掘新項目、新的經濟利潤增長點。為此,各鐵路局、站段要盡快轉變各自為政的局面,把分散經營、整體協作性差的狀態轉變成現代化的物流企業,優化組織結構,減少管理層次,充分發揮鐵路核心資源優勢,實現集約化、規?;洜I管理,盡快建立鐵路企業物流發展戰略的核心力量,逐步引領鐵路運輸企業向現代物流發展,不但把握好眼前的優勢,而且注重企業潛在的價值、預計經濟利潤的流入情況,充分挖掘企業潛在的價值。

3.預算管理不能只流于形式,要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

通俗講,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工作可以說是始于預算的編制,終于預算的執行分析。對企業而言,全面預算管理,不僅是一種有效的管理形式,更是一種重要的內部控制手段,充分發揮全面預算管理的作用,可以有效地規范企業內部管理,防范投資風險和財務風險,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必須樹立預算管理與公司戰略目標相結合的理念。徹底改變預算控制只是財務指標、財務部門的事,與業務部門和其他職能部門關系不大的思想。將預算與各級各部門的業績考評結合起來,使各級各部門不得不對預算的整個過程給予重視和配合。特別是對資本性支出項目的預算管理,要堅決貫徹量入為出、量力而行的原則,一方面要從過去自有資金的狹義范圍拓寬到舉債經營,同時又要考慮企業的償債能力,杜絕沒有資金來源或負債風險過大的資本預算。因此,建立和完善預算分析和評估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4.實行全員參與成本管理,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努力實現企業經濟利潤最大化。

隨著鐵路跨越式發展的不斷深入, 財務管理已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作為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和貫穿于企業經濟活動之中?,F代成本動因不僅包括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有形的物料及人力的消耗,更應包括企業的規模、市場開拓、內部結構調整等無形的成本動因,成本優勢的取得絕對不僅僅局限于成本本身,應從管理的高度去挖掘成本降低和獲取效益的潛力。所以,要對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就要求企業各個部門互相協調和共同努力,實行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管理成本,使決策層和所有部門、個人都重視成本,人人關心成本,提高全員成本管理意識。尤其是把直接掌握大量成本支出的運輸生產組織部門真正納入成本控制體系中,明確業務部門對生產全過程成本合理性的檢查、監督責任,讓業務部門參與成本管理,從生產與成本內在依存關系入手,探索靈活而具有流動特征的成本控制方式,使成本管理從簡單的事后核算轉向生產過程的控制。與此同時,應盡快引入市場機制,用市場的手段強化生產過程成本控制,以市場的標準和經濟效益的觀點評價、決定經濟活動的有效性和增值性,完成鐵路成本管理與市場對接。從單純地降低成本向以盡可能少的成本支出來獲得更大的市場價值轉變,以成本支出的使用效果和實際效益來指導決策,努力實現企業經濟利潤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向君.淺談經濟利潤和會計利潤的區別及其運用.財經界(學術),2007;11

[2]李佩青.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的探討.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2

篇(4)

企業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從表面上看,取決于企業是否有能力制定有關產品定位、營銷、組織、財務及人力資源等方面正確的戰略目標并有能力實施這些目標。企業的這些能力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看待社會的態度、對待利益的態度、處理風險的態度、學習和創新的態度以及如何積累財富的態度。這些態度構成了企業經營中的核心理念,將極大影響企業能否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包括:

一、“識時務者乃俊杰”

中國人做事情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講的就是要把行動的目的和環境協調起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環境可以包括政治和經濟制度、市場(產品、勞動和資本)以及人的觀念等。企業和社會環境之間存在著互動發展的關系,每個企業必須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和實際所處的環境來決定各自的發展目標。我國企業所面對的一個事實是,中國經濟無論是在經濟制度、市場還是人的觀念上都是不完善。我國剛剛加入了世貿組織,這雖然標志著中國經濟開始融入到世界經濟之中,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之間畢竟還存在著相當的隔閡。這就是中國企業生存環境的基本特點,這種環境對具體的中國企業而言是利弊并存。一方面這些環境限制著中國企業的發展,例如對勞動力流動的限制、社會保障體系和金融信用體系的不完善、地方保護主義盛行、不合理的行業進入限制以及與世界市場的隔閡等;一方面這些不完善的環境又為企業的生存提供了一種特殊條件,甚至可以使得一些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快速成長。從總體上講,市場不完善所導致的弊端要遠遠大于它為個別企業帶來的利益。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生存環境也在發生迅速的變化,中國企業必然是在適應和挑戰這種變化中成長。首先中國企業在其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一個相對不完善的環境,學會在這種環境中生存;其次中國企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它現在賴以生存的條件中哪些是落后,是必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必須認識到任何力圖維系這些條件的尋租行為在長期都無法拯救企業,企業應該積極地適應市場變化的挑戰。?

二、構建均衡利益格局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需要處理復雜的利益關系。例如企業與國家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企業與其他合作者之間、勞資之間、股東與經理人之間,控股者與普通股民之間等。企業能否生存發展將取決于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所維系和建立的利益關系或格局是什么?這種利益格局是否對于各種利益相關者具有經濟價值。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維系和構建有價值的利益關系是企業發展目標的核心內容。不能否認的是,在這種利益關系中,企業的核心利益是資本的利益,這是商品經濟制度的本性所決定。任何企業都不可能僅僅為資本謀取利益,資本的利益是生存在其他人的利益之中的,企業的發展意味著為越來越多的人謀取越來越多的利益。企業能否在經營中維持一個良好的利益關系,其關鍵取決于企業核心成員(他們有能力安排和調整利益矛盾)處理利益矛盾時的基本態度。他們對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的態度是什么?這種態度決定了企業基本的道德觀。一個沒有核心利益的企業是沒有發展動力,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也不可能有持續的發展??傊?企業的核心利益是否能夠穩定持續的存在和增長,這將取決于企業核心成員安排的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格局是什么,這進一步取決于企業核心成員基本的道德觀是什么。

三、穩健控制和承擔風險

企業的核心利益是資本的利益。資本可以在社會中獲得平均水平的收益,例如利息。企業帶給資本的回報則應該高于這個水平,否則企業就會虧損。企業為資本獲取高于社會平均收益的原因是什么?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企業的利潤是對冒險的回報。在現實的分配關系中,企業利潤一個直觀的解釋是最后的剩余的收人要求權,這也是其他確定性的收益支付后所剩下的最不確定的收益。從這個角度講,企業的回報是在利益關系中承擔風險的回報。企業的天職是控制風險和承擔風險,在這方面的能力決定著企業所能獲取的利潤。企業因其“藝高”所以才“膽大”,進而“利高”。一些企業家實際上并沒有真正了解利潤和風險的這種內在聯系,只看到了別人“膽大”和“利高”之間的關系,即只看到了別人的“高風險和高收益”,沒有看到別人“藝高”和“利高”之間的關系,誤認為只要敢于冒險就可以獲取高收益。實際上,沒有一定的控制風險和承擔風險的能力,冒險的結果只能有一個,不是獲利的機會更大,而是損失的機會更大。但在現實中,企業也可以利用其他人對不確定事物判斷上的失誤來獲取利潤,這就是“投機”行為了。例如企業可以“炒熱”某個產品并從中獲利,其實質不過是利用了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幻覺”,當企業獲利時,消費者卻承擔了風險。再例如企業的管理者可以通過虛假的財務報告或者其他虛假信息給股民造成錯覺,炒熱股票套取現金收益,當他們獲利時,廣大的股民卻遭受了損失。沒有什么人能夠成為賭場上的常勝者,一次失敗足以讓上百次勝利毫無意義。企業的天職是控制和承擔風險,這應該是企業基本的道德規范。

四、學會學習與創新

企業的生存發展要求企業具有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和超越市場的能力,這就要求企業進行持續不斷的學習和創新活動。企業冒險精神的一個具體內容就是企業的學習和創新精神,也就是不斷超越市場環境和向未知領域挺進的精神。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創新才是企業的利潤的源泉。企業在學習和創新中應該注意以下一些問題:首先學習和創新是企業日常經營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表現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和提高企業各方面的能力。例如通過消費者對產品的反饋意見不斷提高企業的產品競爭力;通過對企業員工日常工作的考核不斷提高員工的素質;通過檢查企業計劃的執行結果不斷提高企業制定并實施計劃的能力等。其次企業在學習和創新中應該具有一個務實的態度,未必只有搞出高科技產品才算創新,也未必只有知名企業的管理模式才值得學習。企業應該把學習和創新看作是不斷提高企業能力的手段,看作是不斷滿足市場需要和適應社會變化的手段。最后企業的學習和創新不僅僅是企業成員的個體行為,更應該是企業的整體行為。例如為了提高企業成員之間的交流和相互配合的能力,就需要讓企業成員具有一定的共同知識,因為共同知識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基礎。這些共同知識的構建應該是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學習的重要目的。再例如企業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企業中個別成員提出的新想法能否被其他人所重視,能否轉變成企業的決策,并且被企業成員積極地執行。這些都需要企業成員具有愿意接受新物、愿意改變自己的態度。

篇(5)

20世紀70年代以來,利益相關者理論被管理學界所廣泛接受,并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社會責任派”的代表人物Ansoff和Dill等經濟學家對利益相關者理論均進行了論述。1977年美國賓夕法尼亞的沃頓學院(WhartonSchool)開設了利益相關者管理課程,旨在將利益相關者的概念應用于企業戰略管理,并逐步形成了一個完善的分析框架。由于弗里曼(Freeman,1984)開創性的研究,使利益相關者觀點成為一個獨立的理論分支。

一、股東至上邏輯

在公司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的歸屬問題上,傳統的公司治理理論遵循“股東至上”的邏輯,認為公司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應當全部歸股東所有。長期以來,許多國家在其制定的《公司法》中也體現為如下的公司治理模式:股東是公司的所有者,經理必須并且僅僅為股東的利潤最大化服務。不可否認,這種“股東至上”的治理模式常見于業主制企業、合伙企業及一些股東主導型公司。這些古典企業生存了幾百年。然而,現代社會大量處于統治地位的公司開始偏離“股東至上”邏輯,傳統“股東至上”的治理模式在微觀經濟領域的地位日漸衰落。尤其是1980年美國興起的一股公司之間的“惡意收購”浪潮,更引發了人們對“股東至上”邏輯的聲討。這種股東接受“惡意收購”的短期獲利行為,往往是和企業的長期發展相違背的。在這一背景下,美國許多州從80年代開始修改公司法,允許經理對比股東更廣的“利益相關者”負責,從而給予經理拒絕“惡意收購”的法律依據,要求企業在被收購時應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特別是前幾年OECD公布的《公司治理結構原則》明確指出,“公司治理結構的框架應當確認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利”,“公司的競爭力和最終成功是集體力量的結果,體現各類資源所做出的貢獻,包括投資者、雇員、債權人和供應商”。由此形成并流行利益相關者共贏的價值觀。

二、共同治理邏輯

共同治理邏輯與股東至上主義邏輯的本質差異在于企業的目標是為利益相關者服務,而不僅僅只是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企業是利益相關者相互之間締結的契約網,各利益相關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質資本或投入人力資本,目的是獲取單個產權主體無法獲得的合作收益。共同治理邏輯并不否認每個產權主體的自利追求,而是強調理性的產權主體把公司的適應性能力看作是自身利益的源泉。

共同治理邏輯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第一,一般來說,較合理的制度環境應以確保契約自由為宗旨,這是與機會平等的內涵相一致的。契約背后隱含的產權主體的平等性和獨立性要求企業治理結構的主體之間是平等、獨立的關系,這些相互關聯的主體組成了“利益相關者”。產權的基本內涵在承認一個人追求和保護自身產權利益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同時,強調應考慮產權的行使對他人權益的尊重和保護。因此,企業治理結構主體多元化是現代產權內涵的邏輯延伸。

第二,企業的本質在于它是一種團隊生產或長期合約的集體,而企業的團隊本質又表現為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在企業中,一些資源的價值依賴于其他相關的資源,依賴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持久合作,任何一方的隨意退出或機會主義行為都可能使他方的利益遭受損失。同時,相互依賴的資源也是相互特異的,從而存在替代成本。為保護依賴性資源免于受損,團隊成員只有締結長期合約,以確保一個可預期的補償。而共同治理邏輯恰恰有助于保持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長期合作。

第三,在現實經濟活動中,許多物質資本所有者常常在資本市場扮演“投機者”的角色,他們只關心市場上資本價格差所蘊含的套利機會,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并不在意。萬一所投資的企業業績不佳甚至破產,他們首先想到的也是“用腳投票”。真正在企業中傾注心血的其實是企業的經營者和廣大職工,他們向企業投入了大量專用性人力資本,一旦企業虧損或倒閉,不僅面臨投資損失,甚至會危及自己及其家人的生存。

第四,現代企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企業經營者和職工的人力資本。隨著競爭的日趨激烈,企業要獲得更多的利潤,必須有足夠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只能來自人力資本。即使企業只想維持現狀,若沒有富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和一批忠誠的職工支持,也是不可能的。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相對地位的變化增強了企業中人力資本所有者的談判力,物質資本所有者要想獲得更多的投資收益,必須依賴人力資本所有者。

由此可見,企業法人財產引致的權益理應歸物質資本所有者和人力資本所有者共同擁有,他們通過剩余索取權的合理分配來實現自身的權益,通過控制權的分配來相互制約。處于成熟期的公司常常是利益相關者共同擁有剩余索取權與控制權,這種雙邊或多邊式的合作模式即為共同治理,它反映了企業治理結構的共決性。目前,共同治理己成為各國公司治理結構的現實抉擇。

三、利益相關者共贏

公司的價值觀由傳統的“股東贏”向“利益相關者共贏”的轉變,實際上表明企業不僅要重視股東的權益,而且要重視其他利益相關者對經營者的監控;不僅強調經營者的權威,而且要關注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實際參與。這樣一種利益相關者共贏價值觀反映了現代市場經濟的要求。從公司所有權來看,公司所有權是一種狀態所有權股,股東只不過是正常狀態下的公司所有者。公司是一個與經營狀態依存的結合體,其所有權的界限是模糊可變的,股東作為公司的所有者是誤導(Blair)。公司的行為和發展與股東、債權人、管理者、員工都有著密切的利益關系,公司的價值觀的取向應是利益相關者共贏,在利益博弈中才能統籌兼顧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從而有利于利益相關者長期合作,達到利益相關者共贏的境界。

從公司的人力資本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力資本相對物質資本稀缺程度越來越高。創新能力是上市公司獲取利潤的源泉,而人力資本是創新能力的天然載體,沒有富于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和一批忠誠員工的支持,上市公司連維持現狀也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做大做強。但人力資本具有不可分離性,從而具有不可抵押性,這就意味著激勵問題的重要性。但因為公司由多個人力資本組成,當契約不完備時,要想每一個人都按帕累托最優定律努力是不可能的。上市公司的所有權安排必須讓最重要、最難監督的成員擁有所有權,可以是剩余索取權和控制權達到最佳程度的對應,從而帶來的“外部性”最小,公司價值最大,實現利益相關者共贏。

從公司的管理成本來看,利益相關者共贏的價值取向可以降低成本。人力資本的所有者不僅可以通過“偷懶”來提高自己的效用,而且可以通過“虐待”物質資本使自己收益。在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股份公司中,由于信息不對稱,處在公司外部的股東很難監控經理人的行為,而利益相關者具有信息優勢,如銀行既有動機也有能力監控經理人的財務活動,員工則在公司內部能直接觀察到經理人的違規行為,因此他們參加公司治理能明顯降低成本。利益相關者共贏的價值取向,使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的利益更加關注,從而減少了員工偷懶行為和公司激勵監督的成本。同時,公司與利益相關者長期合作,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篇(6)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11-266-02

人類社會是不斷創新發展的,社會經濟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再到知識經濟,企業經營管理從泰勒時代把人當作機器一樣對待,到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以人為本”,都是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過程。企業要持續發展,要想在復雜的生存環境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企業經營管理是一個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因素?,F代企業家只有樹立和運用經營管理新理念,才能使企業健康持續地發展。

一、創新化經營理念

管理理念是企業在長期經營管理實踐中形成的,對企業行為起規范作用的指導思想。近年來,管理理念的創新帶動了管理方法和方式的更新,出現新的管理結合點。一是理性管理與非理性管理相結合;二是務實管理與務虛管理相結合;三是正式管理與非正式管理相結合;四是層次管理與現場管理相結合;五是集權管理與分權管理相結合。除關鍵性管理權限相對集中外,更傾向于下放更多的權限,以利分散組織結構,更靈活地運作市場。

二、以人為本經營理念

現代企業管理,是以人為本,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實現企業發展戰略的活動過程。企業對人的管理分為內部“人”的管理和外部“人”的管理。傳統的管理科學認為,管理就是控制,企業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員工,導致企業缺乏應有的生氣和活力。而從當今企業市場化運作的要求來看,這種單純的控制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了。在對企業內部“人”的管理上,貫徹以人為本的方針已經是大多數企業的共識。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是指在管理中突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圍繞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企業和人的共同發展為目的的管理過程。以人為本應提倡全員管理并創造全員管理的氛圍,樹立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如在企業內部建立局域網,每一個員工都可以通過郵箱與自己想聯系的人進行溝通,可以發表對企業管理的看法,可以提出相關的管理建議,也可以在郵箱里就相關的技術問題與企業的各類專家進行探討。這些措施能夠極大地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也為每一位有創意的員工提供了平臺。以人為本應當在招才納賢的同時,注意人才的合理使用和流動。對企業而言,人才管理的重點不在于要不要流動,而在于盡最大的努力做到人盡其才,并在做到人盡其才的同時,通過工作、薪資、福利等“硬”措施和增強歸屬感、提供業務培訓機會等“軟”措施來培養人、留住人,滿足員工物質、心理與感情的需求。以人為本應強調團隊精神。員工從進入企業時起,就應該接受企業對團隊精神的教育,強調團隊精神乃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企業在尊重每一個員工的個性和特長并提供發展空間的同時,更應強調與同事的合作和企業整體的團隊精神。以人為本應鼓勵和提倡員工自己學習與提高,并為員工提供相應的學習環境。使得企業員工能夠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形成強大的創造力和凝聚力,不斷去發展企業,開拓市場。

對企業外部“人”的管理主要是指對客戶的管理。對客戶的管理現在愈來愈成為企業管理的核心構成,現代成功企業對客戶管理十分注重以人為本的方針。客戶主要是指消費者、社會公眾、企業供應商、相關產品生產商等,是融為一體組成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企業對消費者所采取的策略,可以反映一個企業的發展和未來。對消費者,一是要敢于承擔責任,保障顧客利益;二是要真誠地面對消費者,不能有躲避、隱瞞、欺騙的行為發生。對社會公眾,要尊重他們的知情權,及時進行情況通報。要傾聽公眾的聲音,保持與公眾良好的互動。對企業供應商、相關產品生產商,要把他們的利益看作是自己的利益,互相幫助、互相協調,這會為企業形成一個和諧、良好的合作環境。還有一個特殊的客戶,那就是企業的競爭者,在一定意義上說,他既是對手又是合作伙伴,為了同樣的市場和能源、資源,雙方會展開激烈競爭,但是,企業和競爭者也有相同的社會責任、使命,如果能夠公平、正直、理性地處理與競爭對手的關系,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聲譽,而且,可能會“化干戈為玉帛”。任何企業都不能獨占市場,市場因競爭而變得完善,消費者因競爭而受益。如果一個企業在競爭對手出現危機時,落井下石,推波助瀾,那么這個企業必定會遭到同行或消費者、社會公眾的指責,企業的形象將一落千丈。

三、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經營理念

科學技術是現代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高達85%;在我國的經濟發達省、市,如廣東省的深圳市,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高達75%;在現代工業園,如蘇州現代工業園,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高達70%。實踐表明,現代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是主要推動力。企業要做好五個方面工作,實現科技創新:一是增加科技投入,每年投入經費不少于整個集團公司銷售收入的5%;二是要引聘、培養高科技人才。事業是人創造的,沒有創新型人才,就沒有創新型的事業;三是確立企業科技創新目標,主要是開發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價值高、市場前景好的新產品,努力創建中國名牌和世界名牌,提高市場占有率;四是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激勵機制,重獎有特別貢獻的科技創新人才;五是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產品,使傳統產業上一個新臺階,提到一個新水平。

四、綠色化經營理念

面對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綠色消費要求越來越高。同時,發達國家在不斷加大“綠色壁壘”的力度,從環保方面制止或限制某些產品進口,甚至對已進入的國外商品提出訴訟,使得外國企業在外貿出口中處于被動地位,綠色管理已是未來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企業綠色管理包涵了綠色經營思想、綠色產品開發、綠色生產過程、綠色技術保證體系等內容。企業要通過構建綠色管理體系,強化綠色消費與市場競爭理念,提高綠色科技水平改善綠色經營,從而使企業環境保護符合政府法規要求,物質資源利用與效率達到最優,形成綠色市場開拓與創新能力。

五、資本經營理念

所謂資本經營,是指把公司所擁有的各種資本,包括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變為可以流動、可以交易的價值資本,通過重新優化配置和資本有效運營運作,以實現最大限度的資本增值。

資本經營不僅要充分利用自有資本,而且要盡可能多地支配和使用社會資源。所以,除了管好用好自有資本,企業還必須善于利用一切融資手段、信用手段或其他方式擴大利用資本的份額。如果是股份公司或上市公司,可以采取發行股票、配股等方式,擴大吸收社會資本,擴大企業經營規模;也可以用橫向兼并辦法,實現規模經濟。股份公司在高成長期間,應當通過上市對企業內外的資本運營和資產重組達到資本擴張的目的。上市公司對其他企業進行部分的股權收購或整體兼并,以達到同行業內提高競爭力和在某類產品上擴大市場份額的目的。在保證效益的前提下,企業兼并是實現規模擴張的好辦法。兼并要堅持優勢互補增強競爭力為原則,防止為兼并而兼并。不斷進行資產優質化。不斷地進行剝離和淘汰不良資產和注入優良資產,加強勞動力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在堅持主營的基礎上,拓寬投資渠道,把資金投到那些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的產品領域,積極開發高附加值和擁有獨特技術的產品。

六、風險危機經營理念

現代經濟是有風險的市場經濟,現代企業必須走向市場,適應市場,積極參于市場競爭,更要面對開放的國際市場的強大挑戰。因此,企業經營具有風險性。目前全球新一輪產業結構的調整,企業的兼并重組,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加上高新技術是高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產業,失敗率高達70%,所以說,現代企業經營的不確定因素很多,其風險也越來越大。因此,企業必須增強危機感,確立風險經營理念。目前,我國的產品品種、質量、工藝、成本、人員素質、管理水平與世界水平有很大差距,企業面臨嚴峻的挑戰,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從領導到廣大職工都應樹立風險經營理念,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環境中群策群力,戰勝困難、轉危為安,求得生存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乃峰.試論我國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戰略創新.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04)

2.趙林峰.樹立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新理念.經濟師,2008(4)

篇(7)

在這個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里,現代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加大現代企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作用。然而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現代企業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以往的管理理念已經滿意滿足現代企業發展的需求,為此,現代企業要想更好地發展下去,就必須加大經營管理理念的創新。

一、樹立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新理念的重要性

經營管理是指企業對自身的生產、勞動力、財務等業務進行管理的活動。而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都是按照一定的經營理念來執行的,管理活動都要有一個根本的原則,一切的管理都需圍繞一個根本的核心思想進行。經營理念決定企業的經營方向,和使命與愿景一樣是企業發展的基石。就當前企業經營管理理念來看,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存在很大的片面性,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依然是以效益型為主,企業的經營管理缺乏競爭意識和人文關懷,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隨著對外開發程度的加大,越來越多的外來企業進入到國內,給我國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與那些外企相比,我國現代企業無論是從技術、資金還是服務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我國依然采用那種傳統的經營管理理念,勢必就會削弱企業自身的競爭力,不利于企業的發展。故此,樹立新的經營管理理念格外重要,現代企業只有樹立心的經營管理理念,才能增強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力,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新理念分析

1.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人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力量,只有做好人的管理才能更好地推動企業的發展。然而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對人的管理很不科學,首先,企業認為人的管理就是使員工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作,這種管理比較單板,難以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其次,企業在人的管理中缺乏人文關懷,企業肆意的壓榨員工,給員工施加壓力,制度化管理死板,一旦員工出現錯誤,就會加以懲罰,苛扣員工工資。在現代社會發展形勢下,以人為本的管理經營理念受到了高度重視。以人為本的管理經營理念就是指企業在管理過程中以員工為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跳動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來實現員工與企業的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里,以人文本的經營管理理念符合了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現代企業改革的內在要求。樹立以人為本的經營管理理念,可以更好地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進而促進企業的發展。在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企業要重視員工的利益,保護員工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對重視管理人才的人用,是的企業員工能夠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其應有的才能,企業要逐漸實現人性化的管理,進而推動企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2.加大科技生產的經營理念??萍甲鳛樯鐣偁幍谋举|,就現代社會而言,科技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了,加大科技的應用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實力,為企業帶來好的經濟效益。就我國現代企業而言,企業與那些國外企業相比,技術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由于科技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就會使得我國現代企業參與競爭的時候出于劣勢地位,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為此,在現代企業發展過程中,企企業應當加大科技生產,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經營理念。首先,企業必須加大技術性人才的培養,為企業的發展培養更多的專業性技術人才,進而為企業創造耕更多的財富;其次企業必須加大科技投入,為企業配置先進的管理設備,建立統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再者加大技術的研究,利用技術來改造傳統產業和產品,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同時,要不斷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進而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企業帶來好的經濟效益。

3.綠色經營管理理念。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這種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營管理理念很顯然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了。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里,人們的觀念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環保意識越來越高,對綠色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在現代企業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企業必須樹立綠色經營理念,實現產品的綠色設計,大力開發綠色產品,從而使企業產品達到環保綠色的要求,符合政府的康健產品的要求,也實現了資源和效率的最優化,形成綠色市場開拓與創新能力。

4.品牌經營理念。在這個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社會里,現代企業無論是規模、還是數量上都得到突破,對于現代企業而言,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自身的發展。就目前來看,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依然是沿用以往的經營管理理念,缺乏創新,沒有形成屬于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理念。在現代社會里,人們的品牌意識、創新意識越來越強烈,走品牌化經營道路已然成為企業發展必然趨勢。品牌經營是指將品牌視為獨立的資源和資本,并以此為主導,來關聯、帶動、組合其他資源和資本,從而取得最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種經營活動和經營行為[5]。對于現代企業而言,其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須加大創新,樹立品牌經營理念,走出一條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經營管理理念,進而推動企業的更好發展。

5.風險經營理念。有市場就有風險,尤其是在國門打開后,國外企業的涌入使得我國現代企業承受的風險越來越大,面對如此環境,企業就必須立足市場,適應市場,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樹立風險經營理念?,F代企業只有樹立好風險經營理念,才能更好低降低企業經營風險,推動企業的更好發展。

三、結語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也越來越大,而現代企業作為我國市場主體的一部分,傳統的經營管理理念很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了。在現代社會展過程中,人文經營理念、科技經營理念、綠色經營理念、品牌經營理念以及風險經營理念受到了高度重視,現代企業要想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須樹立全新的經營管理理念,增強企業的競爭力,為企業帶來更好的效益。

參考文獻:

[1]李玉峰.試論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新理念[J].現代商業,2008,02:122.

[2]毛躍軍.淺論樹立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新理念[J].經濟師,2012,04:247-248.

[3]王璽.試論現代企業經營管理中企業倫理道德的建設[J].中國市場,2015,28:115-116.

[4]李勝利.試論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與完善[J].經濟研究導刊,2009,08:210-211.

篇(8)

當下,我國企業所處的大環境可以概括為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興起。企業之間的競爭格局也必然從封閉型趨向開放型并處于日益全球化的進程之中。新環境、新形勢對我國企業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企業管理僅靠傳統的管理模式、方法已遠遠不夠了。強化管理,不斷進行管理創新已成為企業在競爭中制勝的根本保證。

1 新形勢發展要求企業經營管理理念進一步創新

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我國企業管理提出嚴峻的挑戰,它要求企業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投入和應用,在經營決策上注重掌握和運用決策支持系統,在作業流程上進行重新安排或徹底更新;它要求企業減少管理層次,加快信息傳遞和反饋速度提高管理效率;它要求企業管理人員盡快轉變思維方式,更新知識結構,在管理思想上從重視物的管理轉向以人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業人員的學習能力;知識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它要求人們重新審視企業與社會的關系,重視環境管理。面對外國跨國公司這樣強大的競爭對手,企業必須精心謀劃、運籌帷幄,找準跨國經營的切入點,集中優勢資源,進行戰略創新,這是跨國經營獲得成功的重要戰略要素。為此,我們要在經營的戰略觀念上不斷調整、更新,以適應新的國際競爭要求,提高國際化競爭水平。

2 促進企業管理創新的戰略措施

2.1 轉變觀念,把管理創新作為企業經營戰略。思想觀念的陳舊和落后是企業管理創新的最大障礙。因此,企業領導必須具有現代企業管理意識,清楚現代管理模式對企業效益的巨大作用,認識到管理創新在當前經濟競爭形勢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科學管理思想,在此基礎上,更新我國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戰略部署,增強集約化經營意識,從戰略的高度去推動企業的管理創新。

2.2 建立有效機制,培育職業化的企業家隊伍。目前我國企業管理創新效率不佳與企業家缺乏不無關系。因此,要推動企業管理創新,必須注重企業家隊伍建設,培育和造就一個主導管理創新前沿和領導市場競爭潮流的“企業家階層”,促進我國企業經營者職業化。

2.3 構建企業創新文化。企業要實現管理創新,也需要文化滲透,需要建立一個健康向上、同心同德、生生不息的企業人本文化。良好的管理創新氛圍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為此,要培育企業強烈而持久的創新價值觀,形成強烈的創新認同感;構建企業管理創新的軟環境,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表彰創新英雄人物,發揮榜樣的積極作用;完善企業創新機制,形成強大的創新動力;設計創新文化禮儀以及創新文化網絡,宣傳創新的價值觀念來感染員工。

2.4 加快制度創新,以制度創新促進管理創新?,F代企業的競爭也是企業制度間的競爭。企業制度先進與否,企業制度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企業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實踐證明:對原有企業進行產權改造,實現產權清晰,責權明確,對企業產權關系實行全面的重組和建設,這是經營成功的重要原因和制度保證。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從而加快了經營的步伐,為企業更快地奠定一個堅實的制度平臺。

2.5 促進企業管理創新,抓好經營服務。供應在于輸入經營所必需的要素和條件;生產是按照顧客要求進行轉化;營銷則是對經營成果的實現,經營的三個職能令經營通過市場交易實現對外交往,并與其他經營實體結合為社會經濟實體,從而滿足所有經營活動參與者,經營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以及經營相關者,投資者、供應商和顧客等的需要。這種要求決定了經營的根本作用在于服務,以提供滿足需要的服務作為從事經營和實現目標的方式和手段。經營的三個職能都圍繞著服務而發揮作用,體現經營的組織性、開放性與持續性。經營的服務作用反映在經營活動的所有方面和每一個環節上。例如,企業的對外服務;企業內部活動的前后階段和不同環節的相互服務;管理者與操作者之間、管理者之間、以及操作者之間的互相服務,構成以服務為特征的經營組織活動系統。

3 企業管理創新的價值取向調整

應該看到,在現實的社會中,一些企業的高速增長帶著對社會和經濟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在這種情況下,明確企業和決策者的對外價值、決策者的使命感和責任尤為重要。企業家真正應該思考的問題是企業對整個經濟和社會做出貢獻,社會責任是企業管理創新價值取向的核心。

3.1 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和諧統一。企業是社會的一分子,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為社會發展盡一些義務。既要講究經濟效益,也要承擔社會責任,是企業能夠長期存在、永續經營的根本所在。

3.2 企業經營者必須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企業經營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到注重社會效益和企業長期利益的一致性,在注重和追求社會效益的過程中獲取企業自身的最大利益,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的路子。要以社會倫理規范自身的經營活動,以民族責任感審視企業行為,最基本的是要做到企業的發展不是以損害他人為前提,不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只有企業經營者人人自律,企業才能有一個良好的整體發展環境。

管理創新,知易行難。創新未必成功,成功必須創新。關鍵在于動態而準確地把握時代特征和實踐要求。立足有限,找對位置。

4 管理的作用在于追求效果

企業經營管理者所表現出來的一切管理行為、手段、方式和要求,無不圍繞著追求經營效果這個核心,并且總是從企業經營的效能和效率兩個方面來實施管理,以最終效果作為管理的目標。所以,企業的管理目標與企業經營活動目標是相一致的。效果以及效能和效率,成為分析、理解企業管理行為及其作用的切入點。

4.1 操作與管理。為了解釋管理的這種作用,我們把企業活動分解為操作和管理兩種基本行為。操作是指運用技術制造出實際結果的行為;管理則是指對操作提供引導作用的行為,管理在于令操作結果符合經營目標需要,又按照經營條件和環境要求而有效進行,最終產生預期結果。

4.2 管理的三個職能。管理透過以下三個職能來發揮對操作的引導作用:

4.2.1 計劃:計劃包含目標和規劃兩個基本元素。目標是指根據現實條件,按照行動的目的要求,預先設想、可行的、代表未來結果的預期構想;規劃則是對實現目標的操作行動過程的事前構思和安排,包括操作的內容、方法和順序,為進行操作提供依據。因此,計劃具有前瞻性的引導作用。

4.2.2 領導:領導包含決定和促動兩個基本元素。決定是對如何進行操作作出指示;推動則是促使操作按照決定發生在對他人活動的管理中,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操作,這種促動的作用是明顯和必要的;對自我從事的操作,也存在促動作用。

4.2.3 控制:控制包含反饋和調整兩個基本元素。控制在于對操作結果狀態與環境條件的變化作出反應。首先透過反饋掌握操作的進展情況以及出現的變化,一旦發現或者預測當前的操作所造成的結果不符合目標要求,通過對操作內容、方式或者操作環境、條件進行調整,保證操作所產生的結果符合目標要求??刂瓶偸窃谧兓霈F之后才發揮實際的作用,所以,控制具有后援性的保證作用。

4.3 管理的作用在于協調。在經營過程中,管理的根本作用在于促使所從事的活動產生滿意的效果,它依賴于三個職能來發揮前瞻引導、當前實施和后援保證作用,從而成為企業經營管理者理性地完成經營活動過程的基本形式,也是實現活動目標的必要條件。管理的作用表現在既反映人們進行活動的主觀要求,以及對活動目的、活動能力和活動環境條件發揮人的能動性的體現,這種體現是從活動者對活動的內在目的與外在條件進行協調,透過人的活動能力促使外部環境要素轉化成為目的結果的一種活動方式及其有效性,從而實現了人的主觀愿望與物質環境的結合。

企業經營者為了獲得經濟利益,首先要考慮如何為顧客提供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務,以便與顧客進行交換。顧客能夠交換的,往往不是經營者所需要的,市場活動的社會化,令到顧客擁有的價值支付獲得普遍接受,價值支付表現為顧客手中的貨幣。通常,顧客的需要也并不是經營者個人有能力去滿足,市場經濟的組織化,使到這個問題迎刃而解。通過利益交易集合經營資源要素,按照有效的組織活動方式,整合形成企業經營組織實體,建立與目標相應的活動效能,以企業身份對外從事經營活動,籍此追求在不同程度上代表所有企業成員共同利益的組織目標。企業經營的成果則又是按照市場交易機制來分配個人利益,企業成員則通過參與和承擔企業活動來換取個人利益,其所得也總是高于成員個人獨立經營所能夠獲得的利益,反映了企業組織經營的有效性,企業經營也因此成為社會經濟活動的主要形式。

經營必須以外部環境的組織化為條件,表現以為存在市場交易體系和市場機制的協調作用,沒有外部的組織環境,不可能出現企業經營。企業經營具有目的與效果的要求,決定了管理成為企業經營活動的一個核心,企業經營過程能否完成,取決于管理的作用水平。對企業進行管理,則是透過組織作用體現出來,并且分別從組織三個職能發揮管理的作用,企業的組織活動結構,也就是在管理作用下所產生的企業經營活動。企業活動的最終成果,既取決于外部環境系統的組織狀態,包括經營的輸入和輸出條件,外部環境的市場化程度和市場規范程度;又取決于管理透過組織作用所建立的內部活動結構,在經營的三個職能環節上所表現出來的活動有效性。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實行分工狀態下,企業的組織職能是由專職管理人員或部門承擔。提供組織職能管理,在于建立和維持企業的組織活動效能。例如,對企業人才、資金的分配和使用,組織規范建立與實施。與承擔的組織職能相對應,這些部門分別稱謂行政部門、財務部門和人事部門。不應把這些部門視為只是參謀或者后勤部門,而忽視它們在企業經營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就拿人事職能部門來說,它對企業經營活動成功的決定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關注;財務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性,則在目前十分盛行的企業兼并、資產重組、資本營運、上市集資中充分反映出來;行政規范已經成為政府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

對企業經營活動的過程管理,則由直線管理人員來承擔。即是說,企業經營的效能由組織職能管理負責,而企業經營活動的效率,則由直線管理負責,表現為對供應、生產和營銷活動的管理。各個職能分工共同承擔著企業經營的全部活動,協同促進企業經營實現目標。

篇(9)

    1 經營思想創新

    現在所處的市場是流通主體多元化,各種所有制的流通企業紛紛參與市場競爭。國有物資流通企業過去依靠行政力量建立起來的物資供應壟斷地位已被打破,市場競爭加劇,國有物資流通企業必須徹底克服“官商”、“坐商”思想,積極樹立市場競爭觀念、質量效益,以優質服務提高市場占有率。國有物資流通企業必須強化服務意識,牢固把握和占領鐵路內部市場,并在此基礎上拓寬經營渠道,形成規模效益。

    2 經營方式創新

    在經營方式選擇上要克服保守思想,以不同的方式適應不同的市場需求。有條件的物資流通企業,可以和生產企業在合作的基礎上,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長期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實行制。這樣,一方面使生產企業從自銷中擺脫出來,致力于產品創新、提高產品質量,以優質的產品吸引物流企業、吸引市場;另一方面,流通企業可利用其設施、人員、銷售渠道等優勢,以其優質的服務吸引生產企業和開拓市場,實現互利互惠。此外,配送、流通加工、代銷、代運等,都是物流企業充分利用其行業優勢、資源設備優勢而靈活采用的經營方式。在營銷方式上要由傳統的推銷方式轉變到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營銷方式。要從市場營銷的各個環節,深入貫徹營銷思想,使之成為物流企業經營活動的中心環節。

    3 產權制度創新

    傳統國有物資流通企業,按行政隸屬關系建立,政企不分,產權不明,導致企業的經營約束機制軟化,又缺乏應有的動力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經營者的積極性沒有得到有效發揮。此外,企業網點分布過于分散,形不成規模優勢,一方面造成大量的物資流通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另一方面又出現倉庫、運輸設施等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而閑置,這些都必須靠產權制度創新來解決。對于國有大中型物資流通企業,應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股份制企業,并通過資本紐帶建立起一批有一定實力和規模的物資流通企業集團,重新構建物資流通業的主渠道。在這些大型流通企業中,可采取國有資產控股、吸引多種經濟成分投資的方式,這樣既彌補了企業資金不足的困難,又擴大了國有資產的支配力和控制權。對于小型物資流通企業,應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則,既可以國有資產控股,也可以國有資產參股,還可以吸引企業入股,以利于職工積極性的發揮,并更好地監督企業經營。另外還可以采取相互聯合、兼并、承包、租賃、出售等方式,盤活國有資產存量。

    4 管理制度創新

    物流企業必須健全優化管理制度,改變傳統的經驗管理方式,由單一的分散管理走向多元化系統管理,定性管理走向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管理,實現管理現代化。1)要建立起企業內部資本金制度,防止無效投資,要加強成本、費用核算,杜絕不合理開支。2)要強化流通全過程的組織管理,通過目標管理、預決策管理、標準化管理等現代管理技術提高經營水平。3)要重視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減少盲目性,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提高物流企業的經營效果。4)要改革分配制度,破除“大鍋飯”的平均主義思想,建立按責、權、利相結合的新的分配機制。

    5 服務質量創新

篇(10)

隨著管理學科體系的不斷延伸,尤其是知識型時代的到來,促使信息和人才成為當代企業發展的重要競爭因素,打造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理念已經成為每個企業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雖然物業管理是對物業及其附屬設施等物資進行的管理,但是其服務的最終對象仍是“人”這個主體,所以也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將客戶的需求作為工作的重點,從而提供更加滿意的服務,提高服務質量,更好的適應時展的要求。

一、“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實質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經常會提到人本管理,但是該思想的提出最主要的目的是激發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增強對人力資本的重視度,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考慮的話,以人為本經營理念只是企業實現自身利益的一種手段,并不能反映該思想的實質。要想真正發揮“以人為本”經營理念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就必須弄清它的基本內涵,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加強理解:第一,弄清“人”的本質。目前提出了一種新的人性假設,即“目標人”,它是指人具有一種為了達到目標而不懈努力的內在動力,努力實現自身價值并為之不懈奮斗是一個人生存的最根本的意義,所以“目標人”的假設被認為是最符合“人”本質的學說;第二,要理解“人本”的思想,“本”是指根本、本源,即將人的意愿作為最主要的參考因素,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的思想;第三,要增強對人的重視度。人不僅僅是企業發展的必備資源,同時也是企業發展的根本目的,所以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以滿足人的各種需求作為激勵機制,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努力激發人的潛能,為每個人創造實現自身價值的機會,不僅要滿足人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的是實現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將個人與集體、理性與價值進行完美融合,從而更好的體現“人性”的魅力。

二、實施“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1.以人為本的管理是當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構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在傳統的企業管理中,通常以利潤作為管理的唯一標準,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往往伴隨著對資源的掠奪式開發以及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限制,長此以往必然會帶來發展失衡等諸多不利影響,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我國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主張將人的發展作為重點,努力創建和諧社會。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有企業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努力在企業內踐行“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從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物業管理作為企業的重要部門,也要適應時展的潮流,以“物質”為介質,打造為“客戶”服務的理念,從而不斷提高工作質量,更好的為客戶服務。

2.以人為本的管理是企業生存的客觀要求和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各種私有企業層出不窮,在市場中所占的份額逐漸加大,對國有企業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在此背景下,只有加強國有企業改革,努力適應時展的步伐,才能更好的適應時代的要求,不被歷史所淘汰,所以國有企業應努力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首先,物業管理雖然是對設施等物質進行管理,但是實施管理措施的主體仍然是人,任何管理目標的實現都必須依靠人來完成,離開了人,管理也就失去了根本的動力;其次,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科技是企業贏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力量,而科技創新的根本是優秀的人才,只有調動人的積極性才能為企業發展創造動力;最后,物業管理最終服務的對象也是“人”,只有讓客戶滿意,才能真正的提高經濟效益,所以在提供服務的時候應全面促進人的發展,使人的尊嚴、價值、個性得到全面的發揮,給予他們人文關懷,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潛能,從而為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3.以人為本的管理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為服務于人們日常生活的組織,物業部門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改革創新工作方法,努力適應時展的步伐。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的時代,是知識的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促使人成為最基本的資源,相較于自然資源,知識資源具有積累性、共享性和創新性的特點,能夠為客戶提供持續的服務,不會因為外部環境的變動而使服務質量下降,這是企業發展最基本的要求。另外,知識的共享性能夠使物業人員有效的接觸和使用社會和企業內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全面提升自身素養,擴充知識量,為服務水平的提升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知識作為一種財富,只有在人的幫助下才能發揮作用,而且通過人的創新能實現財富的增值,實現知識體系的擴增,為企業提供充足的活力。

三、打造以人為本經營理念的對策

1.將老干部政策落到實處,在企業發展中最大限度的借力

與私有企業不同,國有企業的干部任職會受到干部管理機制等因素的影響,是相對動態的過程,所以企業領導的變動較快,但是很多企業的老員工,他們長期堅守在工作一線,在對外業務客戶的建立以及社會職能往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企業領導干部應學會借用他人的優勢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首先,從政治上給予老員工絕對的尊重,離退休老職工經過長年的努力,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中很多人在退休后仍想為企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所以企業應努力為這些人創造工作的條件,給予他們施展余熱的機會,這也是實現“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體現;其次,在生活中給老員工提供無微不至的關懷,老員工的生存狀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個社會的風氣,加強對老同志的關懷是企業人文風貌的具體表現,企業應為他們提供豐富的福利待遇,不僅從思想政治上加強關懷力度,還要努力幫助他們解決物質生活上的困難,讓他們老有所依;最后,在工作中應誠心誠意的溝通,老同志通過多年的工作經歷積累了較多的經驗教訓,這對于后人的工作提供了較為重要的借鑒意義,尤其對于物業工作來說,老員工的建議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企業應采取誠心誠意的態度與老職員進行工作交流,學習他們豐富的工作經驗,并將這些經驗教訓應用到工作實處。

2.加強領導班子的團結,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對于任何集體來說,領導班子都是企業的主要力量,領導層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一個企業的整體發展,所以企業應努力構建團結向上的領導團體,促進領導班子的團結合作。首先,領導層之間應精誠團結,相互信任,領導者之間只有相互信任,團結一致,才能在遇到問題時臨危不亂,降低事故的影響。而要加強領導層之間的信任,就要求領導加強自身素質建設,樹立高尚的作風,保持公正的工作態度;其次,合理分工,各司其職,實施集體領導與個人分工相配合的經營制度是國有企業最主要的特點之一,要求從全局出發,充分考慮每位成員的特點,科學分配工作,從而使每一位員工都能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自身價值,同時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應堅持民主集中的思想。民主集中制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該制度同樣適用于國有企業的內部管理,只有實行民主集中制才能給予員工發言的權利,鼓勵他們為企業的發展建言獻策,避免決策失誤的出現。

3.充分調動基層員工的積極性,增強企業發展的動力

基層員工是組成企業最根本的力量,也是企業發展最主要的推動力,因此努力發揮每一位員工的潛能,調動基層員工的積極性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第一,應根據員工個人的能力特點做好職業規劃,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特點,每個人由于生活環境等的不同,所形成的專長也有所區別,企業在進行人員招聘及任務分配時應結合每位員工的長處合理分配,保證員工在工作崗位中能夠發揮特長;第二,堅持物質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激勵制度的建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企業應采取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的方法,為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的動力;第三,應努力創建積極向上的工作環境,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讓他們在工作的時候體會到家的溫暖,從而提高他們對企業的忠誠度,為企業的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四、結論

以人為本經營理念的創建和實施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企業生存和進步的根本力量,所以企業應加大對離退休員工的關懷力度,創建團結向上的領導班子,同時要努力發揮每一位員工的潛能,從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丁航 單位:渤海石油實業公司

參考文獻:

[1]鄭文海.“以人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與企業和諧發展導向[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45-47.

上一篇: 詩經研究現狀 下一篇: 專業的護理培訓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每天被 | 色国产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免费视频国产 | 亚洲男男gvv在线播放 | 自拍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免费的aⅴ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