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22:3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公司的經營模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章編號:1003-4625(2010)06-0080-05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當前對金融危機形成機制的研究引發了金融綜合經營背景下保險業專業化與多元化經營戰略的重新思考。本文研究金融綜合經營背景下中國保險業的不同經營模式問題,比較各種經營模式的優勢和劣勢,并探討保險公司經營模式及其變動的主要因素,為保險公司選擇合適的經營模式提供理論支持。
二、保險公司經營模式的內涵
從橫向看,保險市場主體的經營模式可以分為以下四種:第一,專業經營模式。選擇專業經營模式的公司著重經營產險或壽險的某一個領域。目前專業保險公司普遍采納這種經營模式。第二,單一經營模式。選擇單一經營模式的公司將經營領域局限在財產保險或者人身保險業務,而不是同時兼營財產保險和人身保險業務,這是目前我國保險公司所采取的最普遍的經營模式。第三,保險集團經營模式。選擇保險集團經營模式的公司在集團架構內橫跨產壽險,業務范圍涉及產險、壽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等多個領域。第四,金融控股公司模式。選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除了保險業務外,還同時涉足銀行、證券等多種金融業務。
從金融綜合經營的背景看,這些不同的經營模式體現了“專業化”與“多元化”經營戰略之間的差別。專業經營模式和單一經營模式側重于“專業化”經營,而保險集團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則側重于“多元化”經營。
三、保險公司不同經營模式的比較
根據對金融綜合經營的經典理論分析,我們選取規模經濟、范圍經濟、風險分散和利益沖突四個角度對保險公司不同經營模式的優勢和劣勢作比較分析。
(一)規模經濟效應分析
從根本上說,專業化戰略與規模經濟是直接對應的,而多元化戰略追求的則是范圍經濟。但兩者又不是截然分開的:絕對專業化的公司相對較少,而范圍經濟在大多數公司中都發揮著作用。同樣的道理,在多元化過程中,規模經濟也在發揮作用。因此,企業選擇的理想狀態是使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實現“帕累托最優”。
本文認為,專業化戰略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規模經濟效應,多元化戰略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范圍經濟效應。從這樣的界定出發,在資源既定的情況下,專業經營模式的規模經濟效應最大,單一經營模式次之,保險集團模式再次之,金融控股模式的規模經濟效應最小。
對于專業經營模式的公司而言,理論上可以集中公司的資源,形成專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進而可以降低公司單位產品的成本,實現規模經濟效應。但必須指出的是,如果專業化優勢不夠明顯,則并不一定能迅速地獲得規模經濟效應,即便是專業經營模式的公司也不例外。
另外,專業經營模式的保險公司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發揮專業化優勢,還取決于外部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制約是一個共性問題,對于綜合性經營的公司和專業經營的公司都存在影響,但由于專業經營模式公司的業務領域單一,受到的影響和沖擊可能更大。比如,農業保險的政策環境問題嚴重制約了專業農險公司的發展,企業年金在養老保障體制中的定位以及企業年金的稅收優惠等問題制約了專業養老金公司的發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滯后、醫療保障制度尚未定型、稅收支持政策尚不完善等政策環境問題制約了專業健康保險公司的發展。
同樣的道理,和專業經營模式的公司相比,單一經營模式、保險集團模式和金融控股模式的規模經濟效應逐漸遞減。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的,對于實行多元化戰略的保險公司來說,其主要目的是追求范圍經濟,但也要同時考慮規模經濟。對于絕大多數保險公司而言,其在實行多元化戰略時,往往并不會減少既有的存量資源配置,這樣就可以在保持規模經濟的同時實現范圍經濟。因此,在實踐中,實行多元化戰略的保險公司往往可以同時獲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
(二)范圍經濟效應分析
如前所述,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公司主要追求范圍經濟效應。比如,保險集團經營模式在集團架構內橫跨產壽險,其主要出發點是謀求范圍經濟效應。從理論上說,實現銷售渠道、信息資源共享,實行產壽險交叉銷售,實現產壽險聯動,有利于保險公司獲取范圍經濟效應。同樣,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可以發揮金融資產專用性程度低的優勢,發揮協同效應和信譽溢出效應,從而實現理論上的范圍經濟效應。
當然,實行多元化經營戰略的公司要實現范圍經濟效應也應該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比如,要利用金融資產專用性程度低的優勢,創造綜合經營帶來的協同效應,就必須有效地整合集團內各金融機構之間的資源,將集團的金融資產在各行業之間進行統一的、科學合理的配置,以提高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綜合經營最重要的是能在集團架構內有效地整合資源。
同樣,公司在綜合經營過程中要利用信譽溢出效應產生范圍經濟效應,就必須以強化核心競爭力為前提,不斷提高其傳統優勢業務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強化其市場形象,提高企業信譽度。
與保險集團和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相比,單一經營模式和專業經營模式的公司就難以獲得范圍經濟效應。當然,這只是相對而言的,對于實行專業化戰略的保險公司,主要目的是追求規模經濟,但同樣也要考慮范圍經濟效應的問題。
(三)風險分散效應
金融綜合經營的風險分散效應是指在業務多元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有利于降低金融企業風險的效應。在金融綜合經營過程中,通過資產和業務的多元化組合能夠有效降低金融企業風險,而隨著金融企業規模的擴大,也能夠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這種風險分散效應包括資產組合的風險分散效應、業務組合的風險分散效應以及規模擴張導致抗風險能力增強。對于金融控股公司而言,各種金融業務的風險和收益特性不同,通過經營多種金融業務,能夠使業務收入來源多元化,同時能夠根據金融市場環境變化及時對業務組合進行調整,這些都將有利于分散金融企業的經營風險,促進經營的穩定。對于保險集團公司而言,與經營單一類型的業務相比,實施產壽險聯動,可以通過資產和業務的多元化組合有效降低保險公司風險,而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也能夠提高其抗風險能力,這些都有利于降低保險
集團公司的整體風險。
當然,保險集團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獲得風險分散效應,是以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和控制機制為前提的,如果風險防范不當,多元經營也可能會導致風險擴散,即存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傳遞效應。
與綜合化經營相比,專業化經營的對象單一,風險相對集中,難以實現不同險種之間風險的有效分散。
(四)利益沖突風險
在保險集團和金融控股公司的經營過程中,由于各利益主體存在利益沖突,同時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談判地位的不對等而導致了“欺詐”產生的可能性;由于集團利益的存在而導致了“合謀”產生的可能性,這些都可能導致利益沖突風險的產生。子公司之間可能會合謀以犧牲客戶利益為前提謀求集團的整體利益。比如保險集團的搭售行為:集團利用其在與客戶談判中的優勢地位,搭配銷售集團的其他產品和服務;又比如不當利用客戶信息資源問題:集團的某一子公司將其掌握的客戶信息泄漏給其他子公司,以謀求不當利益。
而對于專業經營模式和單一經營模式的公司來說,利益沖突的可能性則較小。當然,這也是相對而言的,對于保險集團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公司而言,如果針對綜合經營中利益沖突風險產生的前提條件,通過建立“防火墻”制度,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對壟斷經營行為進行法律規制等措施,建立利益沖突的防范機制,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利益沖突風險。
綜上所述,保險集團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能夠產生范圍經濟效應和風險分散效應,但這些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在前提條件不完全具備的時候建立保險集團模式和金融控股模式,則有可能帶來范圍不經濟、風險擴散等不利的影響,同時容易產生利益沖突。而專業經營模式和單一經營模式則可能比較容易獲得規模經濟,雖不能如金融集團一樣獲取一體化利益,但也避免了綜合經營的一些弊端,如利益沖突、客戶資料的濫用、不夠專業導致的服務品質下降和“大企業病”等。
因此,多元化與專業化是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保險公司經營發展戰略。保險公司應根據不同的市場環境和公司自身發展的不同階段,選擇適合的經營發展戰略。無論保險公司實行專業化戰略還是多元化戰略,其理想狀態均是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帕累托最優”。
四、保險公司不同經營模式的選擇與變動
企業的邊界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是由土地、勞動、資本等有形資源決定的“規模邊界”,另一方面是由知識等無形資源決定的“能力邊界”。對企業而言,無形的能力邊界更為重要。正如伊迪絲,彭羅斯所言,限制企業成長的瓶頸不是勞動力、資金或設備,而是企業家的管理能力,企業的核心能力決定了它的規模和發展方向。
(一)保險公司的規模邊界及其選擇
企業的規模邊界體現了一個企業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的問題,又可分為縱向邊界和橫向邊界兩部分。保險企業的縱向邊界主要涉及保險公司與保險中介之間的關系問題,這里不予討論。以下著重探討保險企業的橫向邊界問題。
企業的橫向邊界是指其產品的數量和種類。新古典經濟學將企業看成是技術上的生產函數:當企業規模小于市場規模(需求)時,企業將以利潤最大化為原則選擇本企業的規模,也即經濟規?;蜃罴岩幠#醋罴旬a品種類和數量。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總會存在一個能夠使企業的效率最高或平均成本最低的產品種類和數量,即所謂的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它們決定了企業的最優橫向邊界。
在上述各種保險經營模式中,從專業經營模式到單一經營模式再到保險集團模式,體現的是保險產品種類的逐步擴展;而從保險集團模式到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則是從保險產品到銀行和證券產品的逐步擴展,保險公司的橫向邊界進一步拓寬。
由于經濟系統的根本不確定性,那些專業經營、單一經營、保險集團以及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保險公司都面臨著同樣的市場競爭。正如阿爾欽(1950)的經典文獻”所描述的一樣,適度的競爭可以作為決定各種制度形式存在的動態選擇機制。競爭方式的多樣性或競爭策略集選擇空間,是企業理,也是市場效率的保證。從這個意義上說,應該尊重保險公司對不同經營邊界的選擇,以維護其競爭方式的多樣性。在競爭壓力下,保險公司的經營邊界是動態調整與不斷演化的,不應當受政府部門人為確定的企業經營模式的限制。但是,從我國保險公司的發展歷程看,其經營邊界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部門的制度約束,甚至是行政干預。
2003年以后陸續成立的專業性公司就是如此。從公司成立時開始,其經營邊界就被人為限定了。根據上述企業有形邊界的理論分析,保險公司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與特定時期的發展戰略,基于競爭的動態選擇機制,自主地確定經營邊界,監管部門不應該人為加以限制。否則,一旦保險公司有擴展經營邊界的需求和能力,則面臨監管帶來的困境。比如,監管部門要求專業農業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業務在總業務中不能低于一定的比例,但隨著一些農業保險公司非農險業務的快速發展,這樣的比例面臨挑戰。又比如,有的專業健康保險公司與壽險公司和財險公司所經營的健康險業務相比,在價格和渠道方面都沒有明顯優勢,從而陷入非常尷尬的境地。
綜上所述,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系統中,保險公司對不同經營模式的選擇,應該是在競爭機制下演進的結果,而不應該由人為的政策約束來限制其選擇集合的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對專業公司的提法及其經營范圍的限定,需要重新考慮,應該適時允許其擴大經營邊界,即便這樣有可能會使“專業公司”名不副實,也要充分尊重單一經營公司和集團化公司擴大經營邊界的訴求,為其擴大經營邊界提供相應的選擇空間。
(二)保險公司的能力邊界及其選擇
企業邊界的第二重屬性也是其核心形式,是由無形資源(如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所確定的能力邊界。演化經濟學關于“基于能力”的企業理論認為,歸根結底,企業所能夠開展的活動以及可以達到的規模是由其擁有的核心能力決定的。企業的實體、結構和邊界是由結合個體或團體的能力――比如技能和默示的知識(tacit knowledge)――的實體來解釋的,這些能力在某些方面是由組織來培育和維持的。比如,伊迪絲,彭羅斯把企業看做是能力的組織化結合,提出了一種建立在能力增進基礎上的企業成長理論:企業是建立在一個管理性框架內的各類能力的集合體,企業的成長“主要取決于能否更為有效地利用現有能力”。從能力有效利用的角度看,企業的成長就是不斷挖掘未利用能力的過程?!奔{爾遜和溫特提出了一種演化模型,用于企業的內部慣例,他們把這些慣例看做是企業內部的一種存儲知識,保持其一致性和效率的DNA。并認為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默示的、異質的以及依賴于環境的。他們還在企業生物相似性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模擬生物的企業研究模型,該模型特別強調
“慣例”(知識遺傳和繼承)、“搜尋”(企業適應和慣例變異)和“市場選擇”在企業演化過程中的作用?!?/p>
可見,與科斯一威廉姆森式的“契約理論”不同,“基于能力”的理論強調企業自身內部的資源和組織慣例的增進,強調企業內部知識的增長和學習。正是具有異質性企業的能力邊界最終決定了其經營邊界。在企業的異質性假設條件下,企業的成長是內生性的,這種內生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不確定條件下,企業當前的知識存量與知識結構決定了企業能否把握潛在的市場機會。知識存量對企業新知識的積累及其創新活動也有制約作用?!毙轮R的形成和積累與企業現有的知識存量和結構之間存在著路徑依賴關系,相關的知識背景是知識創新的基礎和前提。第二,企業的規模和范圍決定于企業核心知識的積累、擴散和轉移過程。企業的擴張和多元化是核心知識基礎上的擴展過程。第三,核心知識具有非競爭,并且難以模仿與替代,
在“基于能力”的理論看來,專業化的視角是雙重的,即“科學技術”意義上的專業化和“企業慣例”意義上的專業化。多元化經營,意味著一種企業慣例可以施加于完全不同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其背后是企業內部的“慣例”。當這種慣例的適用范圍擴張到其能力所不及的程度時,也就是交易成本理論所謂企業內組織成本在邊際上等于市場交易成本的時點,企業擴張將會停止。因此,如果政府監管部門按照自己的偏好代替企業家做出決策,來決定其擴張邊界,則可能留下能力剩余,而這無疑是一種資源閑置。
企業的能力邊界存在著深度和廣度。企業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擴張能力邊界:一是增加能力邊界的深度,二是拓寬能力邊界的廣度;前者可以采取專業化的方式,而后者則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來達成。現實中,企業正是通過采取有效方式來擴張其能力邊界,從而引起其規模的外在變化,最終導致企業邊界多樣化變動趨勢的。
顯然,專業化經營是相對而言的,目的都是增加能力邊界的深度。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獲取的是與現有知識互補的外界新知識,目的是強化現有核心能力,突出現有競爭優勢。為此,保險公司應該舍棄與核心能力關聯度低的業務,將資源集中在最具優勢的核心業務上,相應地,規模邊界隨之縮小。
多樣化經營也是相對而言的,目的都是增加能力邊界的廣度。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獲取的是外界的新知識,自身的能力范圍得到拓展。為了使基于這些新知識的核心能力發揮作用,保險公司必須增加與之相匹配的業務活動。因此,隨著能力邊界廣度的拓寬,保險公司應該發展新業務乃至采取多元化戰略,規模邊界也隨之擴大。
我們注意到,大多數保險集團在從單一經營模式向集團化模式轉化的過程中,仍然以原來經營的保險業務為主,并以此為依托向其他保險領域擴展。在大型保險企業的擴張過程中,依托主業主要體現在以最初的經營實體作為出資方或者控股單位,通過控股、參股等方式進行業務領域的擴張,并且在集團化擴張的同時始終保持對核心業務領域的投入,鞏固并擴大其市場競爭能力。
同樣,大多數保險集團在從單一經營模式向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轉化的過程中,主要輻射保險業務的其他領域,而較少進入銀行、信托、證券等其他金融行業,進行金融綜合化經營。這主要是由于現有的保險企業對保險業務比較熟悉,獲取的主要是有關保險的新知識,因此,在保險業務領域比銀行、信托、證券等領域更具有核心競爭力。當然,隨著保險集團公司獲取外界新知識的進一步增多,它們會進一步謀求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將經營邊界向非保險金融領域擴展。
綜上所述,專業化和多樣化都是相對而言的,主要取決于每一家公司能力邊界大小。專業化和多樣化的目的都是擴張能力邊界。
(三)保險公司經營邊界的變動
如前所述,企業邊界變動的實質,就是企業依照戰略意圖并結合外部環境和自身情況與外界進行資源交換,根據不同的資源類型選擇有效的交換方式,從而引起企業能力邊界和規模邊界的相應變動;企業邊界變動的目的,就是為了使核心能力與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實現最佳匹配,從而達到效率最優。
在保險市場發展初期,保險公司進行生產和交易的主要資源是勞動、資本等有形資源,因此,很多保險公司以粗放經營的方式追求規模擴張,目的就是盡可能多地占有這些稀缺資源,為今后的發展打下基礎。而隨著社會逐漸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保險公司開展經營服務活動的關鍵已變成知識、技術等構成企業核心能力的無形資源,保險公司的持續競爭優勢就隨之轉化為對這類資源掌握和有效運用的依賴。
一、轉變經營觀念培育企業文化
證券公司在中國加入WTO后,隨著國際化程度的加強,必然在公司文化、企業體制運行機制、操作技術和產品創新等方面面臨新的競爭和挑戰。本文認為,券商面對新形勢,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問題是觀念上的轉變。券商學習發達國家,如果只是在運行機制和操作技巧方面的學習的模仿,沒有觀念上的調整就不可能適應市場化、規范化、國際化的證券市場。在這方面主要做好以下四點:
一是樹立合規經營的理念。在國外,券商的合規經營作為一種文化已經深入人心,這種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在經營活動中遵守游戲規則,遵紀守法已經變成券商的自覺行為?!熬影l財,取之有道”即便有利可圖,如果涉及違規,堅決不做。券商樹立合規經營的理念要落實到經營管理的全過程。
二是要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觀念。過去,國內券商的經營活動中心主要是擴大營業網點,重點建設經營環境的硬件設施。以后要以顧客服務為中心,把客戶關系管理理念導入經營活動中,盡最大可能滿足和引導客戶需求。通過市場調查,加強客戶行為的研究,細分客戶,提供個。
三是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券商之間的競爭最終落實到人才的競爭,其實質是智力和能力的較量。在用人制度上改革,對人才的考核、培訓激勵和管理等方面創造有利環境,為券商應對競爭創造“人和”環境。
四是開拓“全球化視野”。充分認識到中國證券市場與國際金融體系接軌和一體化的必然趨勢,我們要打破現有體制的束縛以及舊有觀念的影響,一切按照WTO規定的國際規則辦事。在經營策略上把“國際化”作為公司發展的戰略目標。在觀念調整基礎上,券商在制度創新、管理的變革、業務轉型、產品研發、綜合實力的提升等方面才能做得更好。
二、證券公司制度的完善和創新
在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我國證券公司必將面對適者生存的選擇,要在迎接挑戰中尋找機遇,站穩腳跟,壯大實力,就必須練好內功,尋求自身的制度創新。制度安排是影響我國證券公司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美國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在最近分析美國安然事件時指出”“安然公司的崩潰不只是一個公司的問題,它是一個制度的瓦解”。下面對我國證券公司產權制度、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等方面提出進一步完善和建議。
1.優化產權制度
股權結構是否完善,對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結構存著重要影響。我國證券公司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股份制企業,首先應從完善其股權結構入手,主要是:盡快擯棄我國證券公司股權過于集中、股權流動性差的弊端。
(1)擴大公司規模,降低股權的集中度。若公司規模龐大,最大股東只需保持有對公司的相對控制優勢即可,而無須實現對公司51%的絕對控制優勢。因此,擴大公司規模是降低股權的集中度的一種可行途徑。
(2)提高股權的流動性。在現代股份公司制度下,所有權與經營權是相分離的。對于大多數股東來說,他們不可能是來參與公司的管理。制約經理人員的一種有效方式,就是提高股權的流動性,股東采用“用腳投票”的方式,對經理人員的經營業績做出判斷,通過市場對經理人員間接地產生約束。
(3)培養核心股東,加強對經營者的監管。核心股東不同于我國國有股一股獨大現況,國外成熟市場經驗表明,比較有效的形式是機構法人持有股份公司的大部分股份,他們可以成為“核心股東”。
2.完善治理結構
(1)完善我國證券公司治理結構的措施。①理順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之間關系,各自依法行使其職權,建立有效的決策監控機制,三會的三種權力相互監督、相互制約。②促使證券公司董事會的構成更趨合理,以使董事會能夠充分代表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完善董事會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增加外部董事中專家的比例,提高董事會的專業水準。③在董事會下設置各種專家委員會。主要包括財務審計委員會、發展委員會、報酬委員會、提名委員會等。④加強對內部人員控制的反控制。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需要進行綜合治理。具體措施:一是進一步完善產權制度;二是建立有效的管理層激勵機制;三是增加公司運作的透明度;四是正確處理管理人員個人權威與公司整體利益的關系。⑤規范并增強證券公司的信息披露。
(2)法人治理創新引入獨立董事制。獨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內部任職且與公司沒有任何財務與親屬關系的人士。在公司治理結構中引入獨立董事制度,一方面可制約內部控股股東利用其控制地位作出不利于公司和其他股東的行為;另一方面還可以獨立監督公司管理階層,減輕內部人控制帶來的問題。獨立董事制度在我國的運用,最先出現在外資股上市公司中,隨后一些上市公司也嘗試在董事會中引入“外腦”,除此之外,其他公司基本沒有這方面的實踐。作為專業性和創新意識較強的證券公司,應該在這方面積極探索,引入獨立董事制度。在我國證券公司中,由于董事會的構成很單一,董事基本上來自控股股東,在董事會的議事和決策過程中很少聽不同的聲音,引入獨立董事制有利于改變這一現狀。
我國證券市場歷經十年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輝煌成就。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的成功,證券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在資本市場上起到了橋梁和紐帶作用。但隨著我國加入WTO,證券市場日趨成熟化、規范化、國際化,我國券商不但要與國內同業競爭,還要與國外券商同臺競爭,證券公司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壓力。原有的經營模式已成為證券公司生存和發展的栓桔,它脫胎于計劃經濟體系,適用于壟斷經營時代,己遠遠不能適應新經濟時代的發展。因此,轉變證券公司經營模式在理論上,在實踐上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它是證券公司生存并持續發展,抗衡外資券商的必要選擇。
參考文獻:
[1]證券法律法規選編.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5)
[2]崔勇.證券經紀業務管理.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
[3]崔勇.證券投資咨詢業務.企業管理出版社,2001(9)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1年12月15日
一、連鎖經營概述
(一)連鎖經營的定義。連鎖經營是一種常見的商業組織形式,亦商業模式。是指在統一的經營理念下,經營同類商品、使用統一商號、提供統一服務模式的若干門店,在統一總部的管理下運營,最終實現提高企業品牌價值、實現規?;洜I、增強企業競爭力等效益。
在我國零售業發展的新形勢下,企業想要發展壯大,提高自身的市場份額,形成市場規模,都需要借助連鎖經營的商業模式。企業如果不采取連鎖經營的商業模式進行擴張,那么只能夠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發展,被規模和空間所限制。只有采取連鎖經營,企業才能通過不斷開設單店、擴張體系、覆蓋市場,使企業實現經營連鎖化。企業借此提高品牌價值和形成規模效應,在更大的發展空間上,不斷提高經濟效益。
(二)連鎖經營的分類。一般情況下,連鎖經營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直營連鎖。直營連鎖,指的是單店的人、財、物均由總部投入并控制,其所有權歸總部所有。在直營連鎖的模式下,由于各單店均是隸屬于總部之下,所以總部可以實現對各單店的高度控制,使得各單店在總部的統一管理下,規范化運作。但是,由于直營連鎖需要總部大量的資本投入,所以需要總部有較強的實力,否則會限制其連鎖經營規模的擴張。
2、特許連鎖。特許連鎖,亦加盟連鎖,較為規范的叫法是特許經營,指的是總部通過將其一系列由知識產權組合而成的經營資源(即特許權),以合同的形式許可給其他經營者(即加盟商)進行有償使用。在特許連鎖的模式下,特許經營企業與加盟商是處于相互獨立的法律地位,單店是由加盟商投資建立,所以有利于特許經營企業降低體系擴張風險,快速實現規模效益。
3、自由連鎖。自由連鎖是指相互獨立的零售商自愿形成統一的聯合體,在進貨、配送和促銷等方面實現統一運作,使所參加的企業都實現最佳盈利。同時,自由連鎖模式下的各單店亦可保持各自的經營風格和特色,使得各連鎖成員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和較高的自由度。
二、鹽業公司連鎖經營現狀分析
近年來,全國各地鹽業公司結合本地區特點,因地制宜地探索連鎖經營模式。經過數年的發展,目前已形成蘇鹽連鎖、渝鹽連鎖、滬鹽連鎖、徽鹽連鎖、中鹽甘肅連鎖、川鹽連鎖、魯鹽連鎖、龍鹽連鎖、浙鹽連鎖、寧鹽連鎖等眾多連鎖品牌,中國鹽業企業連鎖經營體系逐步構建起來。
(一)開展連鎖經營的原因。鹽業公司之所以開展連鎖經營,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
1、優化食鹽銷售網絡,提高企業利潤。對于目前的食鹽流通領域來說,基本上是“批發-轉批-零售”的三級銷售網絡。而作為鹽業公司,基本上只涉及批發環節,將食鹽批發給區域商,由區域商進行下一步銷售。在這個過程中,由于鹽業公司基本上只是涉及批發環節,對于轉批和零售則缺乏管理。如果采取連鎖經營,可以以鹽業公司作為總部,進而開設單店,直接面向消費者。這樣一來,鹽業公司將直接面向市場終端,通過單店構建網絡,網絡覆蓋市場,形成全面、到位的食鹽銷售網絡,縮小食鹽流通過程中的環節和層級,提高市場占用率,進而提升企業利潤。
2、強化企業競爭力,應對鹽業市場化改革。由于食鹽具有生產局部性、供應全面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加之是全民補碘的載體,所以國家一直采取計劃性的專營專賣。但隨著市場化經濟的不斷發展,鹽業的改革已經勢在必行,2009年鹽業的改革首次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因此,在新形勢下,鹽業公司不能僅僅依靠專營制度的優勢來生存,而應該通過優化與改革,提高企業競爭力。因此,連鎖經營成為了鹽業公司市場化的發展方向。通過連鎖經營,鹽業公司可以進軍零售行業,打造品牌價值,橫向和縱向多元化發展,增強其競爭優勢。同時,鹽業公司可以減少對專營制度的依賴性,有助于企業在市場化改革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連鎖經營類型的選擇分析。目前,我國鹽業公司的連鎖經營形式主要是采取直營連鎖。在連鎖經營的三種類型中,基于鹽業公司統一規范化管理與發展的需要,自由連鎖目前并不為其采納。那么,為什么目前鹽業公司更多選擇的是直營連鎖而非特許連鎖,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鹽業公司缺乏特許權的核心競爭力。特許連鎖的體系擴張主要是依靠總部不斷招募加盟商,進而增加單店的數量,形成規模效應。特許連鎖的盈利本質在于其特許權的核心競爭力,特許權可替代性越低,競爭優勢越強,加盟商越愿意選擇加盟。而對于目前的鹽業公司來說,開展連鎖經營的優勢主要在于國家對于食鹽的專營體制。由于食鹽專營而使得鹽業公司對于食鹽的銷售具有獨占性,而并非鹽業公司擁有的包括經營模式、經濟技巧、商業秘密在內的一系列由知識產權組合而成的特許權。所以,鹽業公司開展特許經營,缺乏特許權的核心競爭力。
其二,鹽業公司目前擁有足夠的資本開展直營連鎖。特許連鎖的主要優勢在于降低特許經營企業的風險,減少特許經營企業資金投入,使得企業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和較快的速度實現體系的擴張。加盟商與特許經營企業是處于相互獨立的法律地位,加盟商開設的單店所有權是屬于加盟商的,單店資金的投入主要是來源于加盟商,特許經營企業無需投入過多的資本。但是,在特許連鎖中,特許經營企業的利潤來源主要是加盟商交納的加盟費和特許權使用費,在同等規模下,利潤遠不如直營連鎖。作為鹽業公司來說,其是屬于國有企業,具有一定的資本基礎和資金優勢,所以在有能力開展直營連鎖的條件中,當然是偏向于直營連鎖。
三、如何提高鹽業公司連鎖經營競爭力
(一)將單店食鹽經營向多元化經營轉變。對于鹽業公司開展連鎖經營來說,不能僅僅只是銷售普通的食鹽產品,這樣的話,連鎖經營發揮不了它的優勢。而且,如果只是銷售普通食鹽,那么鹽業公司的連鎖經營將失去意義,因為這是商或是超市就能夠替代的。況且專門開設單店銷售食鹽,利潤低薄,每個月除去單店所需支付的租金、人員工資、水電費等成本,收益所剩無幾。因此,鹽業公司開展連鎖經營,不能夠僅僅局限在銷售食鹽的層面上,應該將鹽業公司連鎖經營模式下的單店定位為其食鹽品牌的專賣店,橫向和縱向結合發展。假如這樣一種單店商品定位建立起來,單店將大大提升其盈利空間,提高鹽業公司連鎖經營的利潤。
在橫向方面,目前不少地區的鹽業公司已經開發出多種生活用鹽(例如海鹽洗發水、海鹽沐浴露等),以及各類非鹽產品。但是,由于銷售渠道的缺乏,導致其市場份額少,消費者認知度低。如果利用好單店這一平臺,就可以完善其銷售渠道,通過單店將這部分產品很好地銷售出去。重慶市鹽業集團自2006年下半年開始實施“渝鹽連鎖”經營以來,在非鹽經營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同行的前列,通過建立渝鹽連鎖店,目前已經形成六大系列產品。2008年渝鹽連鎖下的重慶鹽業實現銷售收入11億元,其中非鹽商品銷售收入4億元,實現利潤5,500萬元。
在縱向方面,單店可以開展多種鹽產品的銷售,使得食鹽在消費者心中不再是一種普通的調味品,而是一種健康時尚的營養產品。廣東省鹽業集團有限公司目前已經擁有澳洲湖鹽雪晶鹽、澳洲湖鹽冰晶鹽、南方海鹽自然食用鹽、南方海鹽精選海鹽、低鈉鹽、加鈣營養鹽、加鋅營養鹽等一系列的食鹽新產品。在其銷售的“粵鹽”牌澳洲湖鹽雪晶鹽零售價為20,000元/噸,零售小包裝5元/包(250克);“粵鹽”牌澳洲湖鹽冰晶鹽零售價為30,000元/噸,零售小包裝7.5元/包(250克)。相比較于每包不足2元的普通加碘食鹽,可見鹽業公司對于食鹽的定位已經不僅僅是日用調味品了。
(二)打造以綠色健康為品牌優勢的連鎖企業。目前,我國零售業中的連鎖經營企業多之又多,鹽業公司開展連鎖經營,想要在與眾多的連鎖品牌企業競爭中占據優勢,則必須體現其獨特的競爭力。對于鹽業公司來說,其連鎖經營的競爭優勢在于,它體現出的是一種綠色健康的理念與主題。食鹽,是一種綠色健康的產品,那么鹽業公司構建出的連鎖經營體系,則應該是打造出以綠色健康為其產品主題的品牌。對于消費者來說,肯定是更傾向于購買綠色健康的產品。
中國鹽業總公司近年來一直致力于其綠色健康產品的科研研發。例如,其旗下中鹽國本鹽業有限公司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批準發展為中國綠色食品協會會員。中鹽國本研發的多元營養強化鹽(鈣+鋅+硒)、海藻碘鹽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核通過,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并可使用綠色產品標志,其研究項目“海藻鹽的應用研究-活性海藻碘晶”獲得中國科學院科學進步獎。
2011年11月,廣東省鹽業集團有限公司以“綠色低碳生活”為參展主題,參加了首屆中國國際綠色創新技術產品展。期間展示了企業近一年來在調整產品結構和創新研發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展出的“粵鹽”旗下產品有澳洲湖鹽(雪晶鹽、冰晶鹽)、精選海鹽、綠色食品特制食鹽、低鈉鹽、客家精熟鹽、雪花鹽、自然晶鹽、海水自然晶鹽、餐桌鹽、“極鹽”洗浴鹽、“索麗兒”洗浴鹽和溫灸保健鹽包、保健治療儀等共幾十個品種系列。展覽倡導了“提升產品品質引領綠色消費”的理念,樹立了“廣東鹽業”、“粵鹽”的良好品牌形象,獲得了預期效果。
由此可見,鹽業公司目前的產品具有綠色、環保、健康等特點,應該加大這方面的研發投入,并將其打造為連鎖經營發展的品牌優勢,進而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三)將企業直營連鎖向特許連鎖轉化。鹽業公司將直營連鎖向特許連鎖轉化,可以使其降低資金壓力和投資風險,又擁有更強的競爭優勢。鹽業公司的資金假使能滿足其連鎖經營目前的發展,也未必滿足得了未來的需要。在直營連鎖的模式下,鹽業公司不斷開設單店提升市場份額,意味著必須不斷地投入大量的資本,這樣會限制鹽業公司連鎖經營未來發展的速度和規模。而如果采取特許連鎖的方式,則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鹽業公司的資本投入,同時又能以最快的速度擴大單店的網絡規模,并將風險分散到各加盟商身上。特許連鎖模式下,鹽業公司可以通過對加盟商的加盟費和特許權使用費的設計與收取,來實現經濟效益。
另外,特許經營企業的競爭優勢在于其特許權的含金量。特許權是包含企業經營模式、商業秘密、專利、專有技術、經營訣竅等多方面的知識產權,企業將其知識產權通過單店轉化為實際經濟效益。對于鹽業公司長遠的發展而言,必須提升自身的創新與研發能力,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使得企業擁有更多的專利、專有技術和科研產品,進而轉化為其知識產權的競爭優勢,打造其具有低替代性的盈利模式,這樣才能使得鹽業公司在市場化經濟背景下更好地發展。
摘要:通過京瓷公司業務模型的分析,挖掘阿米巴經營模式的優勢,分析企業并購后的企業的經營模式。企業的并購無非要通過順利整合文化、技術、品牌和戰略。筆者認為并購后的企業可以借鑒阿米巴的經營管理模式去經營企業,并非將被并購公司改造。只要能為企業帶來利潤就是成功的管理模式,現在的海外并購正需要保持原公司的企業文化等獨有的特點。
關鍵詞 :京瓷公司;阿米巴經營;企業并購
中圖分類號:F27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0-8775(2015)04-0238-01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簡介:趙澤軼(1989-),男,山東東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
一、京瓷公司成功的一個核心經營模式
“阿米巴經營管理模式”,是由稻盛和夫為保持京瓷公司的發展活力在1964年創立的。這套管理模式,奠定了稻盛和夫四十年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成功渡過了經濟危機?!鞍⒚装徒洜I模式”已經在世界各大公司中推廣。
阿米巴是非洲的一種單細胞的變形蟲,具有超強的繁殖能力,阿米巴的細胞分裂靈活易變。將企業分割成很多小的組織體(就像單細胞的阿米巴變形蟲)是“阿米巴經營管理模式”的本質。在這個模式中小組織體進行獨立核算、經營,實行類似家庭賬本式管理。
二、實現企業并購成功的主要因素及重要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海油并購加拿大的尼克森公司;TCL并購湯姆遜;吉利并購沃爾沃;聯想并購IBM的個人電腦事業部。企業的并購成功與否無非是從文化、技術、品牌和戰略上去檢驗,其中文化整合占有主要地位。
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員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信仰和價值觀,并以此為核心所生成的行為規范和經營風格等等[1]。德魯克曾指出:想通過并購方式開展多遠化的經營,需要的是一個團結的核心,這個核心是指“共同的文化”或者“文化上的姻緣”。如果沒有這種姻緣的存在,那么結果可想而知只有一個那就是失敗。并購后的企業,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不同價值觀的員工組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文化上的差異。因此,影響跨國公司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成功的文化差異管理[2]。Kitching指出,由于文化融合不當并購失敗占三分之一[3]。Olie指出,很多公司在并購初期就出現了并購后綜合癥[4]。
失敗的例子在企業并購中屢見不鮮,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7年德國戴姆勒—奔馳與美國克萊斯勒的合并。這樁工業界有史以來最引人矚目的并購案件在人們寄予厚望當中卻最終悄然無息的倒下了,留給人們的是更多的反思。由于發展理念和文化的不同注定了兩家沒有“姻緣”只能“分手”。眾所周知兩家企業都是“自視甚高”的企業,一家是德國最大的工業企業而另一家則是美國人的驕傲;在發展理念和目標上存在了不可逾越的鴻溝:美國人的個人主義的孤傲與德國人的古板是無法進行溝通的;也就意味著這段“婚姻”的結束。
三、阿米巴管理經營植入企業并購企業
企業并購企業只有很好的融合文化、品牌、戰略、技術才能從并購中獲利,其中文化的融合是四個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企業并購的案例中因為文化的不行融合導致失敗的例子并不少見。在2000年時代華納并購美國在線,一個看似很興奮的企業并購最終卻是一個失敗的結果。這兩家公司的規模加和達到1160億美元。在并購之前有人就提出了疑問,兩家公司的文化可能是不相融合的,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當時并購心切,沒有人在乎文化的不相容。到后來,兩家融合的企業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為使企業保持活力,員工保持斗志,企業必須進行管理模式的變革。這種管理變革不是原有兩個企業經營模式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員工活力的持續創造。那么如何創造這種活力?海爾張瑞敏提出自主經營體,人人成為利潤的創造者;華為任正非提出流程再造、組織變遷;聯想柳傳志要把聯想打造成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這些都是新時期中國企業管理變革的先行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張瑞敏提出的自主經營體有類似于阿米巴經營管理之處。阿米巴管理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是獨立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如若并購后的企業能讓企業保持本土化,作為一個經濟體,有著自己特有的文化,可以使員工消除抵觸心理。
在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案例中:一個80年歷史的沃爾沃汽車的安全性高,并有嚴格的工會組織,被稱為瑞典國寶。沃爾沃隱含的文化遠不止這些。吉利,一個中國新興的年輕民營企業怎么去管理沃爾沃呢?
李書福說:“吉利就是吉利,沃爾沃就是沃爾沃。吉利不生產沃爾沃,沃爾沃不生產吉利,吉利與沃爾沃是兄弟關系,不是父子關系”。
李書福說道,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而不是強制的融合。如果強迫融合,不但達不到正面的效果,反而形成負面的陰影。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他們采取的是非常簡單的方法,根本不考慮或者說根本不急于研究文化融合的問題。
一個企業首先有利潤才能擔當社會責任,并購一個企業并非要把自己的文化還有其他因素強加給被并購企業,我們可以從阿米巴管理經營之道中獲得啟示,并非要作為子公司對待,可以讓其自主經營發展本土化。
參考文獻:
[1]顧衛平,薛求知.論企業并購中的文化整合.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4.
[2]趙曙明,張捷.中國企業跨國并購中的文化差異整合策略研究.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研究.2005.5.
作者簡介:金明(1966-),女,吉林長春人,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06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12-17-04
一、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理念的概述
公司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認為公司的本質則在于要有一個比僅僅獲取利潤和為股東創造財富更高的目標,發揮公司影響力,創造世界真正需要的東西。①這種公司的社會責任感和市場利益的追求之間往往存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社會責任至于公司而言是其追求利益的一種負擔,但是綠色經濟的興起為公司的經營管理理念構建了新的模式,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在創造公司所追求投資回報的同時,實現生態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完美契合。
(一)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的價值理念
資本市場已經進入了綠色經濟時代,作為公司軟文化的價值觀也隨著經濟發展需要在新的市場競爭中予以調整,將公司的發展核心與生態經濟有機契合,通過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理念的重塑,為公司的發展提供動力和人文支持。
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的價值理念在于順應可持續發展的時代潮流,通過調整公司的產業結構和利益模式,促進資源的生態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的內在協調,以實現經濟利益、社會利益和生態利益的系統性均衡。②公司的價值理念是指導公司發展的風向標,即通過何種經營方式為股東創造最大的經濟利益和實現投資回報,而將綠色經濟的模式引入現代公司管理機制,也就是制定和實施公司的綠色管理制度和綠色消費市場的應對策略,通過技術創新、生產經營創新、管理機制創新、市場銷售創新來控制當前綠色經濟市場的發展機遇。
綠色經濟作為引導公司經營與環境達成一種友好共存的平衡狀態的經濟行為,追求環保、低碳、節能,這種綠色內涵以環境、資源和社會公共利益為約束條件,以期實現自然和諧的目標。公司的綠色經營管理模式的架構,從本質上而言,是為公司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價值和資本利益,同時創造一種與環境友好和社會和諧的商業運作模式。③
(二)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的核心
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的核心在于面對市場經濟的綠色發展壁壘,從被動應戰到主動應變,創建精細化的內部控制和管理機制,自主探索多元化環保發展戰略,健全公司的管理制度,在細微之處彰顯生態節約的綠色經濟價值理念。綠色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倡導高能效、低能耗的生產經營機制。公司作為盈利的市場主體,將綠色經濟的低碳發展模式進行投入產出分析,④研究經濟效益所得,顯而易見,建立在生態環境基礎之上的綠色經營管理模式可以有助于公司更好地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同時在政策資源、資本資源、技術資源、市場資源都傾斜于綠色經濟的競爭中,也可以更好的規避金融風險,順應構建低碳社會的時代需要。
公司的綠色經營管理系統是以綠色經營管理理念為基礎的生態平衡系統,通過綠色股權監管系統、綠色財務管理系統、綠色清潔生產系統、綠色營銷系統等多個子系統的架構來實現公司整體綠色經營管理體系的構建。公司綠色經營管理模式既涵蓋公司治理結構“三權分立”的各個層次,即經營管理權、決策權、監督權的相互制衡,又涉及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內在利益分配機制的構建,通過公司內部控制的自我調整和公司外在良好的社會形象的塑造,踐行公司社會責任,實現公司產業經營的綠色改革。在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理念的主導之下,公司在機構組織的監管、發展戰略的制定、生產研發體系的調整以及投資、營銷等不同環節的綠色管理模式的建立,也必然會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的綜合發展及經濟格局的綠色創新。⑤
二、制約公司綠色經營管理模式發展的瓶頸
在綠色經濟的市場體制約束之下,公司若要在全球經濟轉型的機遇中獲取高額的利潤回報,必須抓住當前綠色產業發展的契機。但是我國的綠色經濟發展起步較晚,本身的市場機制就不規范,加之相關的監管體制的缺失和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成為制約企業在綠色經濟的資本追逐中提高效益的瓶頸。
(一)公司綠色經營管理尚未形成價值共同體的動態聯盟
綠色經濟的發展使得公司必須調整固有的生產經營模式,從根本上轉變生產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在對市場準確定位的前提下,有選擇的在合作競爭機制中最大限度地整合企業的自身資源優勢和經營管理要素,和其他公司合作建立“價值創造共同體”,這樣可以實現更多的利益分配。⑥但是很多公司寧愿獨立經營運作,亦不期望通過公司間的協助完成利益機制上的動態聯盟,以至于長期的分散經營很難形成核心競爭力,在市場淘汰機制中失去效益創造的生命力。
在傳統實體經濟發展的工業時代,單一的經濟組織結構體的存在并不影響經濟效益的創造,因為公司工業技術能力的掌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公司的盈利模式和市場運作方式,因而工業經濟時代只要有先進的技術研發能力和優良的市場開發機制的配合,公司就可以實現股東投資的利潤回報。但是低碳環保的綠色經濟時代意味著全新的市場功用特性和效用特性。綠色經濟市場以綠色產品為準入市場資格的先決條件,這種社會化再生產的過程更強調信息的整合和技術的創新,以此實現公司產品制造和產品流通的生態生命周期。
所以發展綠色經濟,要求公司必須改變傳統的經營管理理念,針對自身的生產設施、生產技術和財力物力資源進行重新整合,通過對市場的預測和風險的監控,同其他公司形成有效的利益結構體,在一定范圍內共享技術資源、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等,改善現有分散的經營管理現狀,依靠法律協議的規制發揮優質資源利用的優勢,迅速占領當前的低碳經濟市場?;蛟S短期內難以看到利益的體現,但長遠的發展才是公司戰略布局著眼的關鍵,而這種聯盟企業的運作模式既便于公司間集體抵御市場風險,也并不削弱公司本身存在的獨立性。
(二)公司內部經營管理機制渙散
公司的股東依靠投資的資本金而具有公司經營管理決策的話語權。但是我國金融市場的公司股權分布多為集中制,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雖然有利于公司決策方向和執行力的統一,但是也使得公司在運作中很容易依照大股東的意志進行市場交易行為,加上科學管理機制的缺失和合理有效監管體制的不規范,使得在傳統經濟向綠色經濟轉型時期很多公司內部管理機制渙散,自上而下尚未形成有機統一的內部控制體系。公司的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缺乏相互的權利制衡,雖然公司的章程會規范公司的日常運作機制,但是具體實施中規范層次的零散使得公司內部決策層在實踐中難以快速應對綠色經濟的市場形勢變化。
一個管理理念先進的現代公司,其綠色經營管理體系的構建首先體現在內部合理的經營管理體制的架構。公司應當突破內部環境的界限,實施自身的綠色管理,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充分發揮董事會在公司綠色治理中的重要職責,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上把握企業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把企業追求的環境和社會價值與經濟利益統一起來,不再以股東利潤最大化為終極目標,不再以增長速度和利潤作為衡量高管業績的唯一指標,公司的管理層都能自覺自愿地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公司綠色治理的種種瓶頸也許都能迎刃而解。
(三)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的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的目標在于創造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實現生態均衡的合理化。綠色經濟產業作為新興的經濟模式,要求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不斷創新的能力,從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營銷創新到具體的管理措施實施體系的創新,無不蘊含著對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的創新能力的迫切需求。
就技術創新而言,技術是綠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提升生態效率的支撐,但是當前我國綠色經濟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依然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科研基地的基礎設施不完善,高新技術尚未系統化、產業化,環境污染的防治技術仍然薄弱。公司在鼓勵綠色技術方面所做的努力還不夠,在科研力量和科研經費方面還需加大投入的力度。很多公司還沒有清晰地認識到綠色技術對于公司未來立足市場著眼發展的戰略意義,依然固守舊的工業經濟時代的陳舊管理理念。同時公司在掌控綠色技術的同時,應當盡快將技術投入到公司的產業鏈中,生產出具備綠色市場規格要求的低碳、環保新產品。作為公司業務流程的重要環節,公司綠色營銷模式的構建意味著公司將綠色經濟的低碳理念融入到營銷板塊中,對市場進行切實的調研和考察分析,最終實施營銷綠色產品的市場策劃方案。
整體而言,目前很多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的體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也非一朝一夕可為,首先需要的是公司決策層經營管理理念的改變,目標改變,動機和行為也將隨之而變,然后將具體的綠色經營管理的措施轉變為現實生產力,通過生產力轉化為經濟效益,使企業的長遠利益與社會利益以及公民權益實現平衡。
三、構建公司綠色經營管理的制度體系
公司的市場經營行為最關注的是經濟效益的轉化,無論任何一種經營管理理念的引導,如果單純只是先進,只是科學,但沒有投資回報的可能,公司對此的接受可想而知。而當前金融市場的形勢是無論資源、政策、抑或消費市場的消費理念都在向綠色經濟的產業發展模式傾斜,越來越多的生態產業發展的機遇也讓企業意識到只有在綠色經濟的浪潮中迅速給自身準確定位,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實現企業經濟效益的可持續增長。
構建公司綠色經營管理機制的意義在于只有強有力的制度規制才能使公司上下一體,準確應對綠色經濟市場的瞬息變幻。Hart在探究深層企業治理時,曾經概括出四種公司綠色治理的模式,即末端治理、污染防治、產品監控和可持續開發,而且由于綠色經營管理體系本身的特質,不同階段是相互依賴和彼此關聯的,不同階段的資源轉換都需要其他環節的彼此支撐。⑦在金融危機短暫平穩的后危機時代,公司構建適合自身長遠發展的綠色經營管理機制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逐步推進綠色經濟產業的發展。
(一)轉變公司產業經營的理念和方向
綠色經濟時代,機遇與挑戰并存,公司應當認清當下的發展形勢,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思路,確立企業未來的發展定位同低碳經濟產業的結合,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納入產業發展的規劃之中。
國家目前對于綠色產業經營有良好的政策優惠,也有稅收優惠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資金扶持,通過很多方式支持低碳經濟鏈的延伸。反觀之,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不僅僅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應對環保部門的懲治,而且在企業需要資金的時候,金融機構也會審核公司經營方向的信用級別,而且高污染行業的公司社會形象難以取得消費者進行消費比對的信賴。⑧綜合分析,不難發現,當前只有轉變發展模式,立足于綠色經濟市場的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益行業,才能規避投資風險,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同時公司在進行綠色經濟產業經營的時候,不能單打獨斗,一味追求獨立經營,應注重企業間的協作往來,必要時整合相關行業不同公司間的資本資源、技術資源,結合各方面優勢,組建價值共同體的動態聯盟,占領綠色經濟市場的利潤份額。公司之間不僅僅是競爭,必要的協作可以壯大彼此的規模,也可以將相關的市場訊息、技術訊息進行共享,實現利潤的高額回報。
(二)實施綠色技術創新及綠色產品創新
綠色經濟產業最重要的支撐就是低碳技術的革新,進而推進綠色產品的創新。低碳技術意指低排放低能效,有利于減緩污染和降低氣候變化影響的技術。宏觀上分析,未來國際間的綠色技術開發協作和資本投入力度還會進一步加大,微觀上考量,不同行業不同經營體制的企業也都在加快低碳技術的革新步伐。⑨目前我國綠色技術的現狀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尤其是核心力量的能源技術研究還未形成產業鏈。國內綠色經濟產業經營的很多公司都不同程度面臨著綠色技術匱乏的窘境,而與此同時,一些已經具備一定科研水準的綠色技術又遭遇資金短缺,無法進行生產實踐。
公司應積極應對綠色技術革新所遇到的困難,抓住進入綠色經濟產業的機遇,具體措施應包括:第一,公司應當大量引進技術人才,加大投資力度,加快科研方面的技術改革。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給企業帶來新生力量和希望的根本所在。公司可以通過高薪聘請、項目基金獎勵或者股權激勵等方式吸引不同層次的科研人才。同時在支持公司進行綠色技術研發的時候,還應當滿足科研所需要的一切條件,從科研設施到科研經費到科研訊息的收集分析,都盡量予以方便,整合人才優勢,而人才的流動才可以加速高新技術的轉移和擴散,增強公司的綠色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第二,公司在引進人才的同時,還應當組建產業部門,著手技術轉化工作,改造已有的產業設施或者購置符合規格要求的新設備,從物資角度提供生產轉化的條件,這樣才可以將技術盡快轉化為資本。
(三)完善綠色營銷體系
公司綠色營銷體系的完善不僅僅是指公司綠色產業的市場投放,還包括樹立公司良好的社會形象。綠色產品的市場銷售是公司綠色營銷的主體工作,不管是采取直銷、分銷還是促銷的任何一種方式都是通過整合綠色營銷的不同因素,實現銷售目標創造公司的綠色經濟價值。而公司社會形象的不斷完善,則可以進一步提升消費者對公司的信任度,增加對企業本身的關注,信賴公司的綠色產品質量,這是很重要的品牌財富,而品牌的影響力所產生的效應遠非于此。⑩
公司的產品營銷首先要有針對性的產品研發,而研發部門的工作方向則來源于營銷部門的市場調研。公司在對綠色消費市場進行分析之后,整合相關市場調研數據所做的定位直接決定了公司未來的綠色產品的品牌方向。其次,綠色產品的營銷手段多樣,可以依靠媒體的力量進行推廣,也可以借助于已有的銷售渠道展開營銷工作。讓消費者了解到公司綠色產品的優點、特質,進而借助產品試用、有獎銷售等等一系列方式激發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進而鼓勵消費者進行相關產品的綠色消費。{11}
公司品牌形象的建立依賴于公司綠色產品的質量,也得益于公司樹立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形象。公司不僅僅是為了創造經濟價值而存在,它也不可能脫離對外部環境的依賴與聯系。只有盡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例如慈善行為、社會捐助行為等等都會增強人們對公司的信賴,也會潛意識帶動公司綠色產品的銷售。
(四)建立綠色財務系統
公司綠色財務體系的架構是為了在保護生態資源的基礎上,整合公司的資本資源,協調公司內部財務與外部社會效益的統一。通過公司的綠色財務系統的運轉狀況,企業才能對綠色產品的研發、生產成本、銷售業績和各項利潤進行科學的比對分析,獲取不斷發展的機遇。公司的綠色財務支持決定了公司的綠色產業的盈利目標。
公司在構建相應的綠色財務系統時,一方面要加強內部財務人員的培訓,這不僅僅是為了增強工作能力,也是為了提升員工的自我素養,杜絕內部腐敗滋生的可能。其次,良好財務體系的完善得益于財務規范的本身。公司應當建立科學的財務結算制度,必要時聘用專業的會計事務所或者咨詢公司進行相關業務的指導。再次,公司還應當正視投資風險的存在,在進行財務規劃時,充分考慮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以及生態風險等各方面,兼顧公司管理經營的各個層次。{12}最后,公司應當實施綠色會計審查的相關措施。通過對公司收支的審查,公司可以充分了解公司的資產運作情況和可以調用的資本金進行綠色產業規劃,也可以進一步借助于公司財務報表的公開,吸引社會公眾關注,為企業的綠色融資和綠色信貸提供財務支撐。
結 語
在金融危機暫時平穩,經濟慢慢回暖和復蘇的后危機時代,公司綠色經營管理模式的重塑對于公司抓住當前綠色經濟發展機遇,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增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公司經營管理不同層面的基礎性構建,最終建立適合公司自身壯大和發展需要的綠色經營管理體系,也必然會給公司帶來利潤增長的同時提升公司的綠色競爭力。
注釋:
① [美]德魯克.公司的概念[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25-45.
② 林國建、宋偉.企業綠色經營管理系統架構探析[J].前沿,2009,(05):63-65.
③ 佴永松.綠色經濟顛覆公司治理的價值觀[J].董事會,2005,(05):6.
④ 郭海芳.低碳經濟對企業理財環境的影響及對策[J].會計之友,2010,(03):6-37.
⑤ 李效林.低碳經濟下的企業綠色管理體系[J].今日財富,2010,(02):150.
⑥ 楊玥、文淑惠.工業化階段基于企業聯盟的低碳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02):49-50.
⑦ [美]圖爾特·L·哈特(Stuart L.Hart).資本之惑: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抉擇[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0-70.
⑧ 唐洋、陽秋林、張彩平.環境會計研究的現狀與未來[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01):81-83.
⑨ 歐訓民、張希良、王若水.低碳技術國際轉移雙層博弈模型[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02):234.
中圖分類號:消防工程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33-0033-03
1 概述
問卷調查是一種發掘事實現狀的研究方式,目的是搜集、累積某一目標族群各項科學教育屬性的基本資料,是研究者把所要研究的事項做成“問題”或“表格”,再以郵件或訪問等方式,請有關人員照式填答的一種形式。問卷調查法能使研究者直接由受試者處獲得資料,以測量受試者個人的所知所聞、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或個人的態度信念,亦可以用問卷調查法去發現事實及經驗或正在進行的事。
為了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消防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開展全方位、廣地域、多角度、大數量的問卷調查工作,以此作為研究工作的基礎。
調查工作發動各地的公安消防部隊、設有消防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相關人員參與;調查對象既包括用人的公安消防部隊和消防工程公司,也包括實施教育的設有消防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調查內容包括有公安消防部隊人才需求、某高校消防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消防行業薪酬和各地消防工程公司基本情況等;調查地域包括北京、江蘇、浙江、山東、海南、河南、河北、安徽、云南、廣東、湖南、湖北、重慶以及香港等地;調查方式包括網上搜索、網上發放問卷、QQ會話和QQ流,特別是在2012年8月慧聰消防網舉辦的“華東大型牽手活動”中,現場發放調查問卷,再加上直接面對面的交談,對于問題的認識更加詳盡、仔細。
此外,還參與一覽HR研究院進行調研、撰寫“2012年上半年消防行業薪酬白皮書”工作。
因為消防工程公司(含消防檢測公司)是接收消防工程專業學生的主要行業之一,專門加強對此的調研力度。下面專門依據在消防工程公司所做的調查進行分析研判。
2 消防工程公司成立時間
在調查的相關消防工程公司中,絕大部分成立于21世紀初期。這個時期是我國經濟建設和消防事業飛速發展時期,也是國家倡導青年創業,國家各項政策完善、開放的時期,有利于青年人創新立業。
這個時期各地消防工程公司的數量也得到迅猛發展,由20世紀90年代只有廣東省早期開辦有專業性的消防工程公司,其他省份很少有專業性消防工程公司的狀況,發展到現在一個省有100多個消防工程公司的狀況,并且在專業分工上出現專業性的消防檢測公司。由于國家現在規定,消防工程建設和消防設施檢測不能為同一個公司所為,所以,隨著國家關于消防設施檢測制度的完善,消防檢測公司將出現異軍突起、步入快速發展通道的情況。
從圖1可以看出,消防工程企業都比較年輕,企業成立時間在10年以內的占56%;27%的企業成立時間在11~15年之間。
消防工程商在地域分布呈現的特點是,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一帶,由于這些地區經濟相對中西部更發達,當地整個社會面上的消防意識比較高,消防市場比較大,從而產生大量的消防工程商。
3 消防工程公司創始人
在調查的相關消防工程公司中,創始人大部分是隔行進入的,基本沒有消防工程的培訓學歷和直接的專業知識。其中有的是其他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創業進入,有的是下崗職工二次創業進入,有的是公安消防部隊非防火、建審崗位的人士退出現役后開辦,有的是公安機關其他警種的領導或者民警退休、離崗后開辦,有的是消防設施生產企業開辦,還有的是安防工程企業一并開展消防工程業務。由此也可以看出,消防工程公司的經濟性質基本上都是非國有的形式。
公司所用的技術人員也基本上是非消防工程專業學歷,其中用得比較多的是土建類專業學歷,其次是機電類和計算機類專業學歷,有的甚至用非工科類專業學歷的人士。很多消防工程公司在填寫調查問卷時都回答本公司沒有一個消防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在申報資質審核需要專業技術職稱時,不少公司就采用請人掛靠或者兼職的方式解決。隨著近年各個院校的消防工程專業畢業生增多,才有少量的本專業畢業生進入消防工程公司。這也是消防工程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的社會基礎,可以預言,隨著社會發展,制度逐步完善,行業逐步規范,企業管理逐步正規化,消防工程的市場將需要大量本專業的畢業生。
在收到的問卷答卷中,很多企業選擇消防工程專業畢業生在本企業的業務工作的作用很大,它們普遍認為消防工程專業畢業生數量少,社會需求量大,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專業。
4 消防工程公司資質
自從建設部頒發《建筑業企業資質等級標準》(建建[2001]82號文件),規定“消防設施工程專業承包企業資質等級標準”,對消防設施安裝有明確的資質要求后,各地消防工程公司都申請了相應的資質等級,并且在企業經營活動中不斷強化自己,晉升資質。通過調查,得知消防工程公司中獲得一級或二級資質的已經達到89%(見圖2)。
5 消防工程公司規模
在調查的相關消防工程公司中,大部分規模比較小,以幾十個人的規模、年工程標的一千萬以下為主。但也有不少規模較大的企業,其中現有員工一兩百人,年工程標的五六千萬以上的大有人在,它們對于小型的消防工程已經不屑一顧,只接洽標的百萬元以上、建筑面積幾千平米以上的工程。
在調查中,接觸到的最大企業是江蘇省鐘星消防工程有限公司,這個公司在廣東、江西、福建、海南、山東等省,昆明、深圳、寧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省內多個城市設有分公司,公司總部的員工就有將近200人,年接洽工程量達數億元,其規模之大、競爭力之強超出想象。
除了這些大型的消防工程公司,市場上還存在一些小型公司,或者打游擊的“散兵游勇”,在彌補大公司不愿接洽的小型工程,其表現形式有資質比較低、規模比較小的公司;還有以個人名譽接洽到小型消防工程,就采取掛靠有資質的公司來實施。這些基本成不了主流,只是一種市場的補充形式。
通過圖3可以看出,企業人數在50人以下的占43%,51~100人的占28%,規模超過500人的企業不到10%。
6 消防工程專業知識結構需求
在得到的調查問卷中,不少企業有著共同的要求,就是希望消防工程專業學生應該多具備一些實踐動手能力,掌握預算、安裝、調試、施工組織、現場管理、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希望是熟悉國家技術規范的復合型人才。這些意見反映了消防工程市場的真實狀態,反映了各地工程公司急需具有實踐動手能力人才的趨勢,也是高等院校制定教學計劃的重要信息。
實際上,這些意見和消防工程專業現有的教學計劃也存在一定的契合度,教學計劃指導思想之一就是培養符合消防工程市場的適用型人才。
7 消防工程公司業務范圍
在調查活動中得知,不少消防工程公司的業務范圍往往涉及安全防范工程業務,有的企業甚至就采用“安全技術公司”這一類名稱,同時接洽安防工程、樓宇對講、智能門禁、電視監控及其他弱電系統等工程。它們的營業范圍更是大部分都注明包括安防工程。
目前我國的安防工程行業發展很快,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行業,社會需求量大,相關行業內的企業成長迅速。有關人士甚至認為安防市場比消防市場大得多。
從嚴格意義上說,消防工程也是安防工程的組成部分,有的建設工程就是把消防工程作為安防工程整體中的一部分。從技術上看,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技術相近;從行政管理上看,消防、安防主要是防火防盜,都屬于安全保衛的范圍;在學科分類方面,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都屬于公安技術;從已經開設有消防工程專業的院???,有不少院校消防工程專業設在安全工程系(或者叫學院)。這也可以看出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關系。
這一現象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在進行消防工程專業的教研活動中,要根據消防工程和安防工程的相互關系,進行相應的協調、引導,使之在專業建設上能夠達到互相滲透、兼顧和融合。從已經得到的院校專業課程設置表中看到,部分院校在課程設置中開設了安防方面的課程,對于這點可以再進行完善和加強。
8 消防工程公司對院校的期望
在調查工作中,不少工程公司對消防工程專業教學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見。
1)消防工程專業畢業生剛來公司時動手能力差,不能單獨勝任工作,需要公司從頭去進行培養。這應該是一個長期存在并且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問題,一般大學生剛畢業參加工作時都會出現類似問題,并不是消防工程專業畢業生的特例,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做出這樣的評價,值得教育工作者進行深思。
中圖分類號:F3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5194(2007)05-0067-06
農業產業化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根本方向。要實現農業產業化需要一種有效的農業產業化的經營組織模式,以有利于對農民的有效組織和對農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市分行在支持重慶市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探索出的“公司+公司”模式,經過初步實踐已收到了良好效果。對這種模式加以總結和評估,無論對于加強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理論研究還是對于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實踐進程,無疑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現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模式及其局限性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在穩定的基礎上,依靠各類龍頭公司和中介組織的帶動,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形成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經營機制。從目前我國各地的實踐經驗來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主要有“公司+農戶”、“公司+基地”、“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三種模式。
“公司+農戶”模式,即公司通過與農戶簽訂訂單或合同,組織農民生產,并回購、銷售農產品,這是目前比較普遍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形式。在當前普遍存在的小規模、分散農業生產的情況下,通過龍頭公司的帶動和連接,以訂單或合同的形式來整合分散的農戶小規模生產,有利于擴大生產規模,解決農戶生產的規模不經濟問題,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程度。
“公司+基地”模式,即龍頭公司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籌建農業產業化生產基地,由基地帶動農戶加盟生產經營。龍頭公司負責培育和供應正規種苗,負責產前、產中、產后生產技術服務,按合同價回收基地加盟農戶的農產品和銷售。這種模式有利于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有利于保障農戶利益,實現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即在第一種模式的基礎上加入農民專業社,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和依托把公司與農戶連接起來,這樣緩解了公司與農戶之間的利益沖突,對農民和龍頭公司都有好處。農民的好處是,合作顯示了集體的力量,提高了農戶在企業和市場面前討價還價的能力,形成農戶利益的自我保護機制。龍頭公司的好處是,通過合作社進行技術培訓、推廣實施農業標準、生產資料發放、產品收購驗級等,管理成本降低了,產品質量也可以更有保證,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也提高了。
但是,現有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也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就“公司+農戶”模式而言,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民利益的保障問題。“公司+農戶”模式中的龍頭公司,在收益分配上遵循資本增值最大化原則,并不承擔將利潤返還給農戶的義務,公司不可能與農民分享利益,因此農民會處于不利地位。即使有些龍頭公司對農戶實行利潤返還策略,其目的也只是為了穩定客戶,真正的利潤返還額在公司總利潤中只占一小部分。公司的擴大再生產能力完全取決于公司本身的資本積累和對外部資金的吸引力,與農戶基本上沒有關系,因此龍頭公司的經營行為和發展方向也不受農戶的約束。二是公司利益的保障問題。龍頭公司面對眾多分散的農戶,難以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和數量,如果龍頭公司把握不好農業產業鏈的上游環節,必將影響到它的銷售環節,甚至影響公司的生存。三是公司與農戶僅僅是一種產銷關系,公司不參與生產環節,不利于推廣實施農業標準,保證農產品質量,也不利于促進農業集約化、專業化生產。
就“公司+基地”模式而言,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這種模式中,農產品價格的定價權在龍頭公司,基地農民與公司的討價還價能力較弱,仍處于利益分配的不利地位。二是龍頭公司與基地農戶之間的信用關系比較脆弱,當遇到市場風險時,基地農戶可能是最終的損失承擔者。三是基地只是一種生產組織形式,不具有法律地位和法人資格,不能作為一種平臺享受國家規定的對農業生產、加工、服務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不利于把國家扶持政策有效地落到實處。
就“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而言,其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當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僅僅是一種生產、銷售過程中的松散合作,并沒有形成一個緊密的聯合體,難以對農戶發揮應有的調控功能。而且,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社員沒有監督、管理和進行利益分配的權利或權利極為薄弱,對內缺乏調控手段、制約機制,對外服務功能發揮不出來,當合作社發展中出現問題時,無法體現合作社和成員之間的風險共擔。二是成員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認識程度不同,生產中的投入也就不同,這種管理參差不齊的格局,合作社無法調控。
二、“公司+公司”模式的基本內容
“公司+公司”制,作為農業產業化的一種新型組織形式,其內容涉及兩個公司,前一個“公司”是指龍頭企業的公司;后一個“公司”是指農民公司,即農民組建的或以農民為主要股東的公司,如重慶市的仁偉果業公司、江東生豬養殖公司等。這些公司都是按公司法組建的企業,均是市場主體。
這種組織形式中的“+”號示意兩個公司是互相關聯的公司,這種關聯屬于產業的關聯,并非只是一般市場主體的交易關聯。他們是同一產業鏈上的兩個主體,相互依存,形成有機的整體。
農民公司,顧名思義,是指農民組建的或以農民為主要股東的公司。農民組建公司,主要以土地經營權作為權益資產入股。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使農民對土地權利與其它實物資產和現金資產一樣,變成了可量化、可變現、可交易的股權。由此,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也悄然發生變化,由一塊土地的部分占有者變成了自己股份的所有者,由一個捆在土地上的農民變成了自由之身的股東。
實踐中,主要采用了兩種公司制形式:一種是農民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即參股農民持有的總股份占農民公司股份的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如重慶市的仁偉公司;另一種是龍頭公司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即農民公司主要由龍頭公司出資組建,農民參股并占有一定數量的股權,如重慶市的江東公司。
由于農民公司規模較小,又缺乏雄厚的資金和必要的市場信息、管理人才,因此很難在市場競爭中獨立站穩腳跟。為了幫助農民公司的發展,還有必要引進一些大企業作為龍頭,以帶動農民公司的發展,這些企業被稱為龍頭公司。
所謂龍頭公司,是指在農業產業中,以農副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服務為主,規模較大、輻射帶動力 較強,與農民有機結合,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合機制,能夠帶動農民發展商品生產、流通的企業或企業集團。龍頭公司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點:
第一,姓農。它必須是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業、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根據《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公司認定和運行監測管理暫行辦法》,龍頭公司農產品加工、流通的增加值必須占其總增加值70%以上。
第二,屬“龍”。它必須與農民、農業基地相關聯,建立起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體系,形成農業產業鏈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一體化經營機制和利益機制。
第三,為“頭”。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生產經營規模,是農業產業鏈上的主要經濟主體,在所在產業和區域中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影響力,能夠帶動農業產業的擴張與升級。
這就要求龍頭公司,不僅要具備較大的經營規模,而且應有較強的盈利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能夠從經濟、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帶動農業基地及農業產業的發展。
龍頭公司與農民公司的關系主要是:
(一)上下游關系
龍頭公司和農民公司是農業產業鏈上的兩大經濟主體,自然具有關聯性。充分認識這種關聯性,并依此建立有效的關聯機制,形成有機的整體,是“公司+公司”模式成功的保障,且直接關系到農業產業化的成功與否。從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發展和主體發展分析,龍頭公司與農民公司應構建成以下關系:
在農業產業鏈中,農民公司和龍頭公司是上下游關系。農民公司負責農業基地建設,生產初級農業產品,處在上游;龍頭公司負責農產品的加工與銷售,處在下游。上游和下游共同構成產業鏈條,沒有上游就不會有下游,沒有下游的帶動,上游就很難規?;l展。
例如重慶柑橘產業。仁偉公司等農民公司從恒河公司購買優良柑橘苗木,并種植柑橘林,生產柑橘;恒河公司統一收購柑橘并加工。沒有柑橘的生產,就不會有恒河公司;沒有恒河公司,農民公司就無從獲得優良的柑橘品種,盡管也能直接銷售鮮柑橘,但是無法獲得附加值,難以組織規?;N植。
基于這種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關系,首先必須認識到兩個主體在農業產業化中的同等重要性。其次要重視兩者之間的協同關系,包括生產上的協同、規模上的協同以及經營上的協同。只有兩者協同發展,才能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二)利益共享關系農民公司與龍頭公司利益相關。龍頭公司靠經營、加工農民公司的產品而獲得利益,沒有農民公司的利益,就沒有龍頭公司的利益。農民公司的產品通過龍頭公司而進入市場,同樣,沒有龍頭公司的利益,就不會有農民公司長期、穩定的高收益。
龍頭公司和農民公司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場主體?;诶娴墓蚕黻P系,二者必須同心協力,只有產業效益提升了,同一產業鏈上的兩個主體才能增益。從這個意義上講,龍頭公司與農民公司屬于利益共同體,應該建立利益共享機制。
從實際情況和農業產業化角度看,龍頭公司處于主導地位,其有機構成比農民公司強,盈利空間大。在建立利益共享機制中,龍頭公司應該保護農民公司利益,利益分配應適當向農民公司傾斜。這既是追求共同利益的必要舉措,也是龍頭公司獲得長期、穩定收益的保障。如重慶恒河公司在與仁偉公司等農民公司簽訂的柑橘購銷協議中承諾,對農民公司實行最低保護價(現定為1.1元公斤),且保護價不低于(2006年實際高于)重慶柑橘市場平均價格。這是明智之舉,其結果是“雙贏”。
(三)風險共擔關系
風險是市場的常態。從事任何生產經營活動都存在風險,農業產業化更不例外,除了作為企業所面臨的生產風險、經營風險和市場風險外,還存在自然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是一個高風險產業。作為農業產業鏈上的兩個主體,龍頭公司與農民公司風險共擔,一方的損失必然殃及另一方。如何建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這是農業產業化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公司+公司”模式需要研究的問題。
相對而言,農民公司面臨的風險比龍頭公司大,而農民公司抗風險的能力卻比龍頭公司弱。農民及其組織起來的市場主體都是弱勢群體,需要龍頭公司、政府及社會各界保護和支持。在國家開行重慶市分行推進的農業產業化實踐中,各方對農民公司防范風險給予以下幾方面的具體支持:
一是最低保護價。即對農民公司生產的產品,由龍頭公司統購,并實行最低保護價,防范和控制農民公司的市場風險。國家開行重慶市分行推進并初步打造成型的八條農業產業鏈,均實行了最低保護價。
二是收益保障。農業風險較大,龍頭公司需要采取切實措施保障農民收益,防止風險給農民造成損失。如重慶桂樓公司在與江東公司農民股東簽訂的人股協議中承諾,土地經營權入股股權的每畝收益每年不低于800斤谷子收入,現金入股股東的分紅每年不低于10%。這就切實保護了農民利益,防范了因農民公司遭遇經營風險給農民帶來損失。
三是融資擔保。農民公司融資,政府和龍頭公司提供擔保,以防止農民公司債務風險。如江津的農民公司融資,由江津綠豐擔保公司提供擔保,綠豐公司是由江津市政府、重慶市農業局、恒河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出資比例分別為60%、20%和20%。并且,如果貸款農民公司到期不能償還貸款本息,擔保公司清盤后仍不足以償還負債,造成最終損失時,國家開行重慶市分行承擔80%,江津市政府承擔16%,恒河公司承擔4%。為此,江津市政府和恒河公司還建立了風險準備金,市政府每年從財政預算中列支10萬元,恒河公司每年提供2萬元,以綠豐擔保公司名義專戶存儲,防范風險。
四是保險支持。當地政府與龍頭公司共同協助農民公司參與農業保險,以防自然災害。如涪陵區政府協同桂樓公司,幫助江東公司參與生豬保險,每頭豬保費7元,區政府資助5元,江東公司自己僅承擔2元。
此外,龍頭公司和當地政府為農民公司提供技術、信息等各種服務,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民公司防范風險。
(四)資本關系
所謂資本關系,是指龍頭公司與農民公司相互參股而形成的股權關系。這不是一種必然的關系,也非“公司+公司”組織形成的必要條件,而是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兩個經濟主體為進一步密切相互關系而作出的共同選擇。毫無疑問,通過相互參股,形成資本紐帶,可以使同屬一個利益共同體的兩個企業關系更加緊密,目標更趨一致,生產經營更加協調,因而更有利于農業產業發展。
重慶的實踐中,已經形成了這種關系。如桂樓公司與江東公司,桂樓公司是江東公司的控股股東,江東公司是桂樓公司的控股子公司。這種關系的形成,除上述原因外,還因為江東公司的建設需要一筆數額不小的資金,目前農民積累十分有限,無法在鄉村有限的范圍內籌足這筆建設資本金,需要引入投資者,當然桂樓公司是他們的最佳選擇對象。桂樓 公司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張,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商品豬養殖基礎。這樣雙方一拍即合,結成資本關系。這種關系的形成,雖然也有資金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為了密切雙方的關系,構成一種經濟聯盟。實踐證明,出于雙方各自利益的考慮,彼此都會用心關注和支持對方的發展。
除上述關系外,龍頭公司與農民公司還在技術、原材料供應、勞動力、信息等方面具有合作關系。正是這些關系的建立和完善,使龍頭公司和農民公司在尊重各自獨立市場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結成新型的、穩定的、和諧的合作關系,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三、“公司+公司”模式的創新點及其優越性
現階段,在我國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普遍采用的經營組織形式是“公司+農戶”和“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后者是前者進一步發展的結果?!肮?公司”模式與“公司+農戶”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比較,兩者雖然都是建立在農業產業鏈上,均具有龍頭公司,且都有一套相互關聯的機制,但卻存在以下明顯差異:一是主體不同?!肮?公司”模式的主體都是公司,而“公司+農戶”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的主體之一是農戶。前者是企業,后者是個體農戶,很顯然,兩者在市場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發展潛能上存在巨大的差異。二是關聯機制不同。“公司+公司”模式是兩個市場主體,通過契約(如仁偉公司)和資本紐帶(如江東公司)而構筑的關聯關系,這種關系是一種剛性的制度約束關系,受法律保護。因此,他們是一種組織化程度高的緊密型合作關系。而“公司+農戶”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是多個市場主體(龍頭公司與千家萬戶),通過專業合作社這一松散型組織而建立的一種關聯關系,這種關系是一種松散的以道德約束為主的關系,實際上很難得到法律的保護。因此,他們是一種組織化程度低的松散型合作關系。三是生產經營方式不同?!肮?公司”模式,無論是龍頭公司還是農民公司,都是企業化生產和經營管理,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規?;?、集約化、專業化,從而產生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提高農業生產率?!肮?農戶”或“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則是基于傳統的“一家一戶制”,這種單家獨戶耕作方式既無法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又無力擴大再生產,有的甚至連簡單再生產都難以維持。
正是以上三點不同,形成了“公司+公司”模式的鮮明特點,也是“公司+公司”模式的主要創新之點。這種模式的出現,對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我國農業產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優越性。
從農民公司來看,采用公司制的組織模式,特別是股份公司制,對于推動農業產業化和引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有著明顯的優越性。
第一,公司制的組織模式能夠幫助農民實現對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節約交易費用。在人類生活中,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們對資源的需求是無限的,迫使人們尋找其資源的合理配置方式,在市場經濟下,按市場需求配置資源。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結構實行所有者與經營者分離并相互制約,在這種情況下,當有合適的項目時,通過股份公司的方式可以迅速地聚集生產中所需的稀缺資源,如土地、資金、技術、人才,從而節約交易成本,使得企業組織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第二,公司制的組織模式采取所有者與管理者分離,有助于農民公司吸收高素質人才管理公司,通過這些高素質的人才,能夠促進農民公司吸收利用先進的農業科技,促進公司的發展,進而推進農業的增長方式向集約式轉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的加劇迫使企業組織降低成本,在勞動力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只有加速技術進步降低生產中的成本或開發新產品占領市場,企業才能成長。在股份制農民公司中,在企業資本、技術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在農業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利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推進農業經濟的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踐已經證明農業科技的進步和推廣對農業增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公司制的組織模式對提高農業效益,增強農業與其它產業的競爭力方面也有重要作用。股份制公司更多的是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在傳統農業中由于僅從事傳統的種植業,由于其農業生產周期長、受自然因素影響大,投入大、風險高、收益低,同時農業中的剪刀差的存在,使農業始終處于弱質地位。而在采用了現代股份制治理結構的農民公司中,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必然要采用了先進的工藝和科學技術,降低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從而大幅度提高農業收益,特別是進行農業新產品生產的組織其收益還高過社會平均利潤率。
總之,在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采用農民公司制,有助于合理配置資源,利用先進的農業科技,提高整個農業的比較效益,有助于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另一方面,在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引進龍頭企業,使之與農民公司結合起來,對于推動農業產業化和引導農民參與市場競爭同樣有著明顯的優越性。
第一,龍頭企業發揮著推動產業鏈形成的作用。“公司+公司”模式中,龍頭企業使農業產業鏈有效并合理地延長,農業生產成本明顯下降,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和農業的整體效益大幅提高,農業結構也更趨合理。通過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把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三個環節有機地連接起來,使農民分享到加工、流通等環節的利潤,增加就業,增加收入。
例如,在重慶豐都試點,農民公司大方雙路相當于青蒿產業鏈中的一個生產基地,在龍頭企業的帶動和支持下進行原材料的生產提供,這不僅完善了龍頭企業的青蒿產業鏈,同時也促進了豐都縣青蒿產業的發展。目前,大方雙路公司已形成從種植到提取、合成完整的產業鏈。該產業鏈由10萬畝種植基地24個蒿葉粗加工廠、30噸/年提取生產線、20噸/年合成生產線組成,預計可實現銷售值3億元以上(其中可創匯3000萬美元),實現利稅5000萬元以上。
第二,龍頭企業發揮著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升級的作用。由于目前小規模的、兼業的、一家一戶的小農式生產難以容納先進的科學技術,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而科技創新又是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支撐,只有通過龍頭企業最大程度地吸收、集成和利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動農民形成群體規模,才能使高新技術成果大量進入商品化農業生產,提高產品科技含量,不斷增加高附加值農產品在銷售中的比例,從而獲取更好的經濟效益。
例如,重慶恒河公司2003年起在江津成立技術部,成為公司聘員最多的部門,除負責建立國外技術的承接平臺,還承擔品種和栽培技術以及采后處理的實驗試驗,田間技術推廣和培訓工作。2005年起每月組織一次技術培訓會,并由技術推廣組每十天一次巡回到各種植單位作田間檢查、技術指導和推廣。可見在這個過程中,龍頭企業以其自身的資金、規模、人才、管理、信息等方面的優勢,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業產業相結合,成為農業產業化的有力 支撐。
第三,龍頭企業發揮著開拓市場、贏得市場的作用。龍頭企業通過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有形市場和不斷開拓無形市場,切實解決農民買難賣難的問題,促進商品大流通、生產大發展,從而提高農民公司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起到了“減震器”的作用。
一方面龍頭企業發揮著橋梁作用,它上聯市場,下聯農戶,把農民小規模的生產與大市場對接,通過龍頭企業的引擎,為農產品走向市場打開了一個又一個通道。從一定意義上講,龍頭企業對于農民公司就是市場,農民公司找到了龍頭企業就找到了市場。
另一方面,龍頭企業具有比較完善和暢通的銷售和信息采集渠道,它們通過自己的信息網絡了解國內外市場對農產品的品種、品質、規格等的需求,然后將這些信息傳達到農民公司中,從而引導其確定合理的產品結構和生產規模。
我們在調研中看到,在“公司+公司”模式的各個改革試點中,龍頭企業都將分散的農戶經營與市場需求有機的聯系起來,引導農戶按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按照市場信號要求所帶動的農戶種多少或養多少,改變了農民先種養,后找市場的傳統習慣,避免了生產的大起大落和分散的農戶信息閉塞及自發調整結構所帶來的盲目性和趨同性。
第四,龍頭企業發揮著扶持農民公司的作用。這方面的作用又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龍頭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龍頭企業在農民公司組建之初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從而保證了公司的順利運作和發展壯大。比如,涪陵的桂樓公司在和江東街道營盤村10組26戶村民組建東江生豬養殖有限公司時,公司注冊資金為人民幣100萬元,其中桂樓公司就出資人民幣70萬元,占總股份的70%,農民以23.235畝土地的22年租金和現金人股共計人民幣30萬元,占總股份的30%,同時還自籌436.75萬元用于項目固定增產建設??梢?,沒有龍頭企業的前期投資,農民公司的組建是不現實的。
(2)龍頭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如前所述,小農式的生產難以容納先進的科學技術,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而龍頭企業憑借著自己的技術優勢,向傳統的農業生產中大量引入了高新科技成果,對公司農民免費進行技術指導和培訓,這樣就提高了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從而幫助農民公司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
比如恒河公司2003年起在江津成立技術部,成為公司聘員最多的部門,除負責建立國外技術的承接平臺,還承擔品種和栽培技術以及采后處理的實驗試驗,田間技術推廣和培訓工作。2005年起每月組織一次技術培訓會,并由技術推廣組每十天一次巡回到各種植單位作田間檢查、技術指導和推廣。恒河公司認為,如果沒有果農的技術進步和素質提高,就不可能產出企業需求的材料果,這是項目成功的重要一環。
(3)龍頭企業對生產的組織與管理。農民公司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自動自覺地按照市場導向和需求,組織標準化、專業化生產、規?;洜I,提高了自身的組織化程度;同時,龍頭企業還主動組織農民接受有關的技術培訓。通過培訓,農民的科技素養和科學意識得到提高,增加了他們由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的可能性,從而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附加值,從而帶動了農民增收。
2012年3月6日,國家出臺了《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0號),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發展這一模式也給與了肯定,指出:農業產業化是我國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下簡稱“龍頭企業”)集成利用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帶動農戶發展專業化、標準化、規?;?、集約化生產,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簡單來說,“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就是指:企業將生產環節外包給農戶,公司負責銷售與服務環節并承擔農產品的大部分風險,使農戶完全解除了技術與市場之憂,雙方組成相對完整、獨立的一種經營模式。鑒于種、養殖的風險絕大部分留在企業自身,與企業自產農產品沒有本質的區別?!肮?農戶”經營模式促使農業企業與耕種者優勢互補,免稅條件基于公司與農民之間簽訂的委托種植、養殖非買賣式契約,視同公司為種植、養殖主體,對“公司+農戶”中的公司給予免稅,既扶持企業自身發展,又增加了農民收入,更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二、相關的稅收政策
為了促進“公司+農戶”這一經營模式的發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支持,包括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1.《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公司+農戶”經營模式企業所得稅優惠問題的通知》(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0年第2號)就有關“公司+農戶”模式企業所得稅優惠問題通知如下:目前,一些企業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牲畜、家禽的飼養,即公司與農戶簽訂委托養殖合同,向農戶提供畜禽苗、飼料、獸藥及疫苗等(所有權仍屬于公司),農戶將畜禽養大成為成品后交付公司回收。鑒于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的企業,雖不直接從事畜禽的養殖,但系委托農戶飼養,并承擔諸如市場、管理、采購、銷售等經營職責及絕大部分經營管理風險,公司和農戶是勞務外包關系。為此,對此類以“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生產的企業,自2010年1月1日起,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十六條的有關規定,享受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實施條例》第八十六條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規定的企業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可以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一)企業從事下列項目的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1)蔬菜、谷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麻類、糖料、水果、堅果的種植;(2)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3)中藥材的種植;(4)林木的培育和種植;(5)牲畜、家禽的飼養;(6)林產品的采集;(7)灌溉、農產品初加工、獸醫、農技推廣、農機作業和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8)遠洋捕撈。(二)企業從事下列項目的所得,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1)花卉、茶以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2)海水養殖、內陸養殖;企業從事國家限制和禁止發展的項目,不得享受本條規定的企業所得稅優惠。
2.《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納稅人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銷售畜禽有關增值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3年第8號)就納稅人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銷售畜禽有關增值稅問題公告如下:目前,一些納稅人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畜禽飼養,即公司與農戶簽訂委托養殖合同,向農戶提供畜禽苗、飼料、獸藥及疫苗等(所有權屬于公司),農戶飼養畜禽苗至成品后交付公司回收,公司將回收的成品畜禽用于銷售。在上述經營模式下,納稅人回收再銷售畜禽,屬于農業生產者銷售自產農產品,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免征增值稅。本公告中的畜禽是指屬于《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印發(農業產品征稅范圍注釋>的通知》(財稅字[1995]52號)文件中規定的農業產品。
三、節稅案例分析
案例一:打破“一條龍”經營模式,巧用“公司+農戶”經營模式,減輕增值稅稅負
這個案例的籌劃效果是:年節約增值稅額1760萬元,比之前減少了38.93‰
C肉制品公司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采取“一條龍”經營模式,將公司分為養牛廠和肉制品加工廠兩個部分。養牛廠負責養牛,生產牛肉;肉制品加工廠負責把牛肉加工成肉制品,進行銷售。C公司一年的銷售收入是30000萬元,銷項稅額為5100萬元,進項稅額為580萬元,
其應納增值稅及稅負計算如下:
(1)增值稅銷項稅額一5100萬元
(2)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580萬元
(3)應繳納增值稅一5100-580=4520(萬元)
(4)增值稅稅負=4520÷30000=15.07%
所以,一年的增值稅為4520萬元,稅負高達15.07%。
“一條龍”的經營模式是C公司稅負高的主要原因。在這個“一條龍”經營模式下,C公司在企業的組織形式上沒有將養牛廠與肉制品加工廠分開,沒有分別獨立核算,所以只能算作工業生產企業,不能享受到增值稅稅法規定的農業生產者自產自銷的農產品免征增值稅的優惠政策。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納稅人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銷售畜禽有關增值稅問題的公告》的規定,建議C公司打破“一條龍”經營模式,拆分為屠宰廠和肉制品加工廠兩個公司,分別進行工商稅務登記,獨立核算。其中,屠宰廠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即向農戶提供小牛種、飼料、獸藥及疫苗等,等養成成品牛后,統一由屠宰成回收進行屠宰,再由屠宰廠把未經加工的牛肉賣給肉制品加工廠。這樣的話,可以產生以下節稅效果:
1.屠宰廠從農戶手中收購成品牛制成牛肉,符合農業生產者自產自銷農產品的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可以享受增值稅的免稅優惠,稅負為零。
2.肉制品加工廠購買屠宰廠的牛肉,可以作為采購農業初級產品處理,即按收購價提取13%進項稅額;加工廠銷售肉制品,按17%計算銷項稅額。
依據企業當年的數據,可以得出以下籌劃效果:
假設牛肉的收購價占肉制品總收入的60%,那么,我們可以得出:
(1)增值稅銷項稅額=5100萬元
(2)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30000×60%x13%2340(萬元)
(3)應繳納的增值稅=5100-2340=2760(萬元)
(4)增值稅稅負=2760÷30000=9.2%
可以看出,這比以前交納的4520萬元節約了1760萬元(見表1),降幅為38.93%~增值稅稅負從15.07%降到了9.2%。對于這個企業來說,這個效益是十分可觀的。
案例二:巧用“公司+農戶”經營模式,減輕企業所得稅稅負
針對案例二中的C肉制品公司,假設該公司當年實現利潤8000萬元,如果按“一條龍”模式經營的話,其繳納的所得稅計算如下:
企業所得稅額=8000x25%2000萬元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公司+農戶”經營模式企業所得稅優惠問題的公告》的規定,鑒于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的企業,雖不直接從事畜禽的養殖,但系委托農戶飼養,并承擔諸如市場、管理、采購、銷售等經營職責及絕大部分經營管理風險,公司和農戶是勞務外包關系。為此,對此類以“公司+農戶”經營模式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生產的企業,可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八十六條的有關規定,享受減免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所以,建議該公司采取“公司+農戶”經營模式,這樣的話,其繳納的所得稅計算如下:
在相對效率評價的基礎上,美國著名運籌學家于1978年發展起一種新的系統分析方法――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
alysis,DEA)。此后經過許多學者的努力,該方法在實際應用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通過數學規劃,DEA對擁有數個輸入和輸出變量的單位進行有效性評價。DEA的基本思路是:每個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代表一個被評價單位,很多個DMU 組成被評價群體。首先,將變量確定為各投入與產出指標的權重,通過綜合分析投入產出比率,確定有效生產前沿面;然后,依據各DMU與有效生產前沿面的距離,判斷其是否DEA有效;最后,通過投影找出非 DEA 有效的原因和改進措施。
目前,DEA模型有很多,主要包括CCR 、BCC 、FG 和 ST 模型,它們的假定有所不同,分別為規模收益不變、規模收益變動、規模收益遞減和規模收益遞增。本文采用 CCR 模型來評價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的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假設有 n 個DMU,每個 DMU 有 m 種輸入和 s 種輸出,xij和 yrj分別代表第j個DMU的第i 種輸入和第r 種輸出,λj為各DMU的投入產出指標權重,xijλj和yijλj為此指標權重下的投入和產出。在保證產出的前提下,通過某種線性組合,尋找可能的最小投入。具體模型如下:
min[θ-ε(si-+sr+)]
式中θ為相對效率,ε通常取10-6,為非阿基米德無窮小,si-和sr+為松弛變量。假設模型的最優解為θ* ,S-*,S+*,λ*,則有:
(1)若θ*=1,則該決策單元至少是弱 DEA 有效;
(2)若θ*=1且 S-*=S+*=0,則該決策單元為 DEA 有效,說明在當前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良好;
(3)若θ*
通過計算求解,改變原有的投入和產出,可以使非 DEA 有效的DUM達到 DEA 有效。令 , 為DMU對應的(x0,y0)在相對有效面上的“投影”。若 則代表 DMU 的第r個產出的無效量,即產出不足;若 則代表 DMU的第i個投入的無效量,即投入過剩。
(4)利用最優解λ*,可以分析確定決策單元相對的規模收益。
若λj=1,則規模收益不變;若λj1,則規模收益遞減。
二、實證研究
(一)評價指標體系選擇 建立DEA 效率評價指標體系應滿足以下五個條件:投入產出指標能客觀有效地反映 DMU 的績效情況;投入指標之間、產出指標之間要滿足彼此之間的線性關系較弱的要求;投入產出指標的數據容易獲得而且在管理上具有可控性;投入產出指標數據不能呈負數;決策單元的個數不低于投入指標數量與輸出指標數量之和的三倍。
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既要滿足建立DEA評價指標體系的要求,又要符合企業經營績效評價的實際情況。在滿足以上五個條件下,選擇不同的指標體系可能產生不同的評價結果,因此,確立合適的指標體系就變得非常關鍵。對選定的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做出經營績效評價 ,相當于考察這些公司的投入產出比 ,因而本文從投入產出的角度,結合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的要求選取用于分析的評價指標。
企業的投入從大的方面來講一般分為人、財、物三個方面,在人力投入方面一般來說選取員工人數作為評價指標比較容易也比較科學,但是財力和物力的投入衡量則比較麻煩。因為總資產包括流動資產和非流動資產,既有比較容易變現貨幣資金、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存貨等項目,又有難以變現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等項目,所以本文用企業擁有總資產考察企業的財力和物力投入。又因為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大都屬于高新技術企業,結合高新技術企業的特征,研發投入也應該作為一個主要的投入評價指標加以考慮,視之為企業的技術投入。而產出的價值一般通過利潤表中的相關項目考察,主要包括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和每股收益等項目。這些項目具有很高的重疊性,因此本文選取其一凈利潤這個相對數指標來考察企業的產出。除了獲利能力,企業的發展能力也是考察企業經營績效的重要方面,因此本文的產出指標還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
經過上述的分析,最終選定投入評價指標為:總資產,員工人數,研發投入;產出評價指標則主要使用凈利潤和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
(二)數據搜集整理 本文選取截止 2012年底滬、深兩市上市的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作為決策單元進行績效評價與分析,在選取樣本企業時剔除1家ST企業(財務狀況異常,即無效率經營),6家凈利潤為負的上市公司和11家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為負的上市公司,共41家上市公司。以各公司2012 的年報作為數據來源(數據主要來自新浪財經網站),具體數據見表1。
(三)評價結果及分析 本文采用Deap2.1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處理,結果如表2所示??梢园l現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均值分別為0.548,0.659和0.832,說明我國的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水平仍不樂觀。2012年位于通信及相關設備業有效生產前沿面上(純技術效率=1)的上市公司有12個,分別是青鳥華光、中國衛星、波導股份、烽火通信、南京熊貓、閩福發A、光迅科技、星網銳捷、金亞科技、數碼視訊、初靈信息和東土科技,占29.27%。其中青鳥華光、南京熊貓、數碼視訊、初靈信息和東土科技技術和規模均有效(純技術效率=1,規模效率=1,綜合技術效率=1),這說明它們在總體水平,資產、人員和研發投入水平,技術水平及規模水平上都相互匹配。但是另外7家 上市公司中國衛星、波導股份、烽火通信、閩福發A、光迅科技、星網銳捷和金亞科技的僅實現了純技術效率有效,規模效率都小于1,這說明他們已充分利用現有技術,規模的無效是導致綜合技術無效的主要原因。
(1)綜合效率分析。綜合技術效率以投入導向的DEA模型為基礎。若綜合技術效率為1,則說明該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以有效的方式生產,處在生產技術效率前沿面上;若綜合技術效率小于1,則說明該上市公司處于非有效狀態。將41家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按照高低順序分為5檔,可以發現:綜合技術效率
第一檔,綜合技術效率為1,共有5個,是青鳥華光、南京熊貓、數碼視訊、初靈信息、東土科技,占12.2%,處于綜合技術效率有效狀態。
第二檔,綜合技術效率為0.8~1,只有3個,占7.32%。遠望谷、星網銳捷和中威電子綜合技術效率稍落后,相對其他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比較接近DEA有效。
第三檔,綜合技術效率為0.6~0.8,有8個,是波導股份、閩福發A、新海宜、光迅科技、銀河電子、金亞科技、中海達、碩貝德,占19.51%。這幾家企業綜合技術方面仍存在改進,在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中略顯落后。
第四檔,綜合技術效率為0.4~0.6,有11個,占26.83%。這12家企業處于通信及相關設備業的中下游水平,生產技術、管理水平落后,綜合技術效率較差。
第五檔,綜合技術效率為0.4以下,有14個,占31.14%。寧通信B墊底,技術效率僅有0.084,與最高值相差0.916。而武漢凡谷、三元達、毅昌股份等的綜合技術效率同樣極低。由此可見其技術改進、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獲利能力和發展能力低下。
而綜合技術效率的均值為0.548,很明顯過半數企業的綜合技術效率都低于均值,通信及相關設備行業的綜合技術效率不容樂觀。
(2)純技術效率分析。純技術效率代表不同的價格機制、管理能力和技術水平所形成的要素可處置性的效率差異,這種差異是屬于非規模經濟性的。41家上市公司中純技術效率有效的有青鳥華光、中國衛星、波導股份、烽火通信、南京熊貓、閩福發A、光迅科技、星網銳捷、金亞科技、數碼視訊、初靈信息和東土科技,占總體的29.27%,位于生產有效前沿面。但是除了這12個家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外,高于0.8的只有遠望谷、日海通訊和中威電子。而東方通信、同洲電子、新海宜、通鼎光電、銀河電子、中海達、邦訊技術、碩貝德純技術效率偏低,純技術效率處于0.6-0.8之間。還有18個家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的純技術效率位于0.6以下,低于均值0.659,說明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已低于行業均值,各投入要素組合的合理性仍有待提高。
(3)規模收益分析。規模效率代表了生產規模的有效程度。當規模效率為1,表示該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具有規模效率;若規模效率小于1,則表示規模無效率。41家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中,有6家企業的規模效率為1,達到最優,規模效益狀態不變,即使增加投入,產出也不會改變。中國衛星、波導股份、大唐電信、長江通信等24家企業的規模效益狀態為遞減,投入增加,產出反而會減少。剩余的11家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的規模效益狀態為遞增,投入增加,產出也會增加。規模效率均值為0.832,而大唐電信、東方通信、四川電子、特發信息、四川九洲、同洲電子等17個上市公司的規模效率均已超過0.9,表明我國大部分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的規模效率接近合理。
進一步對41家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的規模效率分類,得到表3。從表3中看到,青鳥華光、南京熊貓、數碼視訊、初靈信息和東土科技處于最優規模。規模過大的有11家上市公司,分別是中國衛星、波導股份、長江通信、烽火通信等,投入過多,卻沒達到相應的產出,企業應根據實際情況,縮減調整其投入要素結構,將生產調整至最佳狀態。星網銳捷易改進,相對來說容易提高規模效率。而大唐電信、東方通信、四創電子、特發信息、四川九洲等16家企業處于技術無效率,三元達、毅昌股份、寧通信B、國騰電子、信維通信、佳訊飛鴻和邦訊技術規模效率過小,離合理狀態還有差距,企業應擴大資產、人員和研發投入,努力提高獲利水平及發展能力,快速實現規模經濟。
三、結論與建議
本文運用 DEA 模型評價分析了我國通信及相關設備業41家上市公司的2012年的企業經營效率。結果表明,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并不理想,平均績效值僅為0.548,仍有45.2%的提升空間。因此,建議企業通過以下途徑提高其規模效率和技術效率,以實現綜合技術效率有效。
(一)提高管理水平 影響我國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綜合技術效率不高的因素有很多,管理水平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我國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由于發展年限不長,管理經驗及管理技術較為缺乏。不僅企業內部的管理水平不高,而且對多變的外部環境的反應能力也較差。因此,企業管理者應該不斷充實自己,吸取經驗教訓,加強自身的管理水平。
(二)適度調整企業規模 中國衛星、波導股份、長江通信、烽火通信、閩福發A和鑫茂科技等應在規模上作出縮減調整以增加產出,達到合理規模。大唐電信、東方通信、四創電子、特發信息、四川九洲、同洲電子、新海宜和遠望谷等處于技術無效率,所以要把追求規模和資源的高效運用有機結合起來。三元達、毅昌股份、寧通信B、國騰電子、信維通信、佳訊飛鴻和邦訊技術規模過小,難以產生規模效益,所以應該加大投入的規模,提高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的規模效率。
(三)提升技術水平 純技術效率的均值為0.659,將近半數的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已低于行業均值。且實驗結果表明,技術效率過低是影響通信及相關設備業上市公司總體績效較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建議企業加強管理建設,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經營成本,減少資源浪費;加快技術創新,優化資產結構,通過整合優質資源的方式實現低成本擴張,提高其技術效率,實現盈利和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肖玲、宋剛:《淺談杜邦財務分析法》,《金融經濟》2007年第24期。
一、文獻綜述
(一)國外文獻經典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假設股票預期報酬率和其風險之間存在簡單的線性關系。但后來研究表明:存在著一些其它的對普通股報酬率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Banz(1981)在《金融經濟學刊》發表“普通股市值與報酬率的關系”一文,他將紐約股票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股票按公司規模大小分為5組,發現最小規模組公司股票平均報酬率比最大規模組公司平均報酬率高至19.8%,小市值公司的股票報酬率顯著地高于大市值公司。從而提出了“小公司效應”的研究結論。Reinganum(1981)發現基于AMEX-NYSE數據,規模效應應包含E/P(盈余價格比,即市盈率的倒數)效應,也就是說這兩種效應對應的是幾乎相同的影響因素,而這些因素與公司規模的相關性更強,指出如果要檢驗市場反應或者有效性只需要控制公司規模。Basu(1983)運用1963年至1980年間紐約股票市場的上市公司的回報數據,研究了E/P、規模與股票回報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高E/P值的公司會得到高于低E/P值公司的風險調整超額回報。而且這種效應即使在控制了規模因素之后還是顯著的。相反,如果控制了E/P等因素之后,原本的小公司能得到較高回報的異象就消失了。Fama and French(1992、1993)提出了著名的Fama-French三因素資產定價模型。這兩篇文章通過實證方法,提出除了風險系數β之外,市場規模SIZE和賬面市值比BE/ME(即市凈率的倒數)都顯著解釋了股票回報變動現象。研究發現市場規模、賬面市值比、負債率等變量單獨使用能解釋股價回報,而這些變量聯合使用時,市場規模和賬面市值比對于回報仍具有顯著的解釋能力且可吸納盈余價格比與負債率所能解釋的股票回報。
(二)國內文獻 國內學者也對股票回報率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相關研究。陳信元、張田余和陳冬華(2001)對預期股票回報的決定因素進行了橫截面分析,結果發現規模和B/ P 表現出顯著的解釋力,并且這樣的結論在不同模型中始終成立;而在不同模型中,β、賬面財務杠桿和市盈率始終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汪煒、周宇(2002)以滬市為對象考察了中國股市的“規模效應”和“時間效應”。作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中國股票市場并不存在西方國家股市普遍出現的“小公司1 月份效應”,但小公司“規模效應”表現顯著。蘇寶通、陳煒、陳浪南(2004)對公開信息與股票回報率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公司規模、賬面市值比、現金紅利率和流通股比例對中國股票回報率有著顯著的影響,而資本結構、股票價格、市盈率和前一年持股回報率對中國股票回報率影響不顯著。
可見,在對股票回報的眾多影響因素的研究中,規模、市凈率、市盈率三個指標受到了國內外學者關注,然而由于研究數據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對于股票回報與公司規模、市凈率、市盈率指標之間的關系并沒有一致結論。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運用中國A股市場上的較長時間的數據并綜合借鑒前人的方法來重新驗證在中國市場上規模、市凈率、市盈率三個因素對股票回報的影響。
二、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由于以前研究表明公司規模、市凈率、市盈率與股票回報的關系并不是確定的,為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本文擬采取較長的時間數據來進行研究。因1995年前上市公司數較少,且從1995年1月1日起,滬市和深市A股取消T+0回轉交易,實行T+1交收制度,采用1995年以后的交易數據可以保持交易制度的一致性,因而本文選擇1995年5月至2010年4月作為交易期間。同時由于本文采用個股t-1年的會計指標與t年5月至t+1年4月的一年的股票回報進行配比,這樣,為了獲得相應的公開會計數據,要求該公司在t-1年即上市,例如在研究1995年5月至1996年4月的股票回報時,要求該公司在1994年即已上市。本文以滬市和深市的所有A股公司為研究對象,并剔除以下公司作為樣本公司:剔除在研究期內退市的股票;剔除在研究期內被特別處理(ST 或者PT)的股票,因為這些公司股票的交易制度與正常公司有較大的差異,缺少可比性。各研究區間公司數列表如(表1)所示。上述數據均來源于WIND數據庫。
(二)變量定義 為確保解釋股票回報的會計指標能夠在股票回報指標出來之前獲得,又由于中國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年報必須在次年4月底之前披露,本文借鑒Fama and French(1992)的做法,采用個股t-1年的會計指標與該股t年5月至t+1年4月的一年的股票回報進行配比。規模因素的計算也是借鑒上文的方法。其中股票回報為考慮分紅再投資的個股區間漲跌幅。本文以起始交易日t年5月1日為基點,按照分紅再投資的調整計算方法,算出t+1年4月30日的收盤價,然后用該收盤價和起始交易日前收盤價(即t年4月30日的收盤價)計算區間漲跌幅。即:股票回報=[(t+1年4月30日的收盤價-t年5月1日前收盤價)/ t年5月1日前收盤價]]*100%。公司規模,用樣本公司t年4月30日的流通市值度量,即用公司t年4月30日的流通股數乘以該日的收盤價獲得。市凈率是用t-1年12月31日的收盤價與當年年報披露的每股凈資產數據進行匹配,即用公司t-1年12月31日的收盤價除以t-1年年報中的每股凈資產獲得。市盈率也是用t-1年12月31日的收盤價與當年年報披露的每股收益數據進行匹配,即用公司t-1年12月31日的收盤價除以t-1年年報中的每股收益獲得。
(三)模型建立從方法論上講,研究股票回報的影響因素需要使用較長時期的數據才能得到較高可靠性的統計結論。例如在某一時期,購買小公司的股票可能有超額回報;在另一時期,購買大公司的股票可能有超額回報。若樣本時限太短,將會使實證結論失去統計穩定性和可靠性。同時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發展速度較快,公司通過不斷的增發配股,加之經營的積累,股價的提高,大量早期發行的大公司股票在當前市場中其市值水平已算不上是大公司,不同年份的公司間具有不可比性,因此本文對不同的區間分別進行研究。由于采用截面數據作為樣本,為有效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本研究選擇加權最小二乘法(WLS)來估計模型。模型如下:
股票回報=α+β1Ln(規模)+ β2市凈率+β3市盈率+ε
三、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從(表2)描述性統計結果可知,15個樣本研究區間的股票回報均值有正有負,其中9個研究區間的平均股票回報為正,6個為負,表明投資者并不一定絕對能獲得正的股票投資收益,而且不同時間區間的股票回報均值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規模指標上看,呈現一個逐年上升的趨勢,表明上市公司的市值規模在不斷壯大,在標準差上也呈現一個總體上升的趨勢,上市公司間的規模差距正在不斷拉大。但市凈率與市盈率兩個指標無論是均值方面還是標準差方面并沒有呈現趨勢性的規律,其中市凈率的各期均值在1.87及6.87間變動,市盈率的各期均值在29.85及173.33間變動,波動較大。這表明,在短短十幾年內,我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每一元股東權益及每一元收益的價值的看法有著大幅度變化。這當中固然有我國上市公司群體變動迅速的影響,但同時也反映了市場上可能存在的錯誤定價。
(二)回歸分析 在對影響各研究區間的股票回報的三因素的探尋過程中,為了正確找出各區間的顯著影響因素,并消除各個自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線性,本文采用SPSS統計軟件中的逐步回歸法(Stepwise regression),并選擇殘差平方作為權重變量,使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對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最終得出的各研究區間股票回報的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結果顯示,規模、市凈率及市盈率三個因素在不同的研究區間對股票回報均有影響,然而各指標的影響程度及穩定性并不相同??梢园l現三個因素中公司規模及市凈率指標對股票回報的影響較大,穩定性較強,而市盈率的影響較小,穩定性較弱。在15個研究區間內,有10個區間規模的影響是顯著的,且股票收益與公司規模呈負相關關系基本上是平穩的(除一個研究區間外,其余均在1%顯著性水平下負相關),表明中國股市也存在小公司效應,公司規模越小,股票回報越大,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可以將流通市值規模作為一個考慮因素。從(表3)也可以看出市凈率指標對股票回報也具有顯著性影響,其平穩性也較強。在15個研究區間內有13個研究區間的市凈率的回歸系數是顯著的,其中又有11個區間的市凈率的回歸系數是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負相關。這與Fama和French(1992)的結論是一致的。同時這一結論也告訴投資者投資于股價相對其每股凈資產的較低的非熱門型股票比投資于高股價的公司股票能獲得更多的收益。但(表3)表明市盈率指標對股票回報的影響并不具有穩定性,在15個研究區間內,該指標有7個研究區間并不具有顯著性。而從8個具有顯著性影響的研究區間來看,市盈率指標的系數也較小,且其正負號也不確定。由此可知,不能僅僅利用市盈率這一指標作為投資依據。
(三)方差分析 為對各因素的影響情況做深入研究,本文以2009年5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及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兩個區間作為研究區間,進一步進行了不同因素股票回報的方差分析。從研究結果可知規模因素的方差分析結果最為顯著。按照規模,即流通市值的由小到大的順序,本文將各研究區間的觀測樣本等分為5組。其中前一研究區間內每組277個觀測值,后一研究區間內每組262(或263)個觀測值。從表4可見,隨著規模的增加,區間股票回報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前一研究區間內規模最小組(平均流通市值為 6.22億元)比規模最大組(平均流通市值為 178.52億元)的股票回報率高達39.31%,后一研究區間內規模最小組(平均流通市值為 6.51億元)與規模最大組(平均流通市值為 203.63億元)的股票回報率差達到23.60%,這表明規??梢杂脕斫忉尮善被貓蟮淖兓?,投資者可以利用規模這一指標作為投資依據。按照同樣方法,本文也將該研究區間的市凈率及市盈率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進行分組并做方差分析,但研究結果并未顯示出顯著的有規律性的結果。
四、結論
本文以1995年5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為研究區間,運用經驗研究的方法,對中國A股市場上的股票回報與公司規模、市凈率、市盈率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結果表明,在回歸分析中,規模、市凈率及市盈率三個因素在不同的研究區間對股票回報均有影響,但各指標的影響程度及穩定性并不相同,公司規模及市凈率指標對股票回報的影響較大,穩定性較強,市盈率的影響較小,穩定性較弱;而在單個因素股票回報的方差分析中,發現只有規模因素的方差分析結果呈顯著性,而其它兩個因素并未顯示出顯著的有規律性的結果,這說明規模因素的影響可能包含了市凈率及市盈率兩個因素的影響??梢?,與Banz(1981)的結論一致,在中國也存在明顯的“小公司”效應。小盤股持續獲得高股票回報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因為其股價拉升所需的資金量小,而大盤股由于總市值大,所需的資金量非常大,要想將其股價拉升較為困難,所以更多的資金更青睞于小盤股,以滿足其逐利的本質。另一方面是因為其成長性較強、盈利高增長的預期,即使有些小盤股的市盈率較高,例如一只股票今年與去年可能是相同的高市盈率,但假如其盈利翻倍,其股價同樣也上漲了一倍,因此正是因為小盤股高成長性的預期,也使得其股票回報率也會高于大盤股。市盈率指標雖然在方差分析中表現不顯著,這說明了規模因素的影響會更重大。但在回歸方程中,控制了規模以后,市凈率表現出對預期股票回報有顯著的解釋能力,因此,本文認為在預測股票回報時,市凈率也是一個重要的變量。而市盈率的高低沒有絕對好壞之分。如果一家公司相對同行業其他公司而言連續維持較高的市盈率,說明市場較為看好其發展前景,投資愿意為高速成長的公司支付更高的價格,但過高的市盈率也會增加投資風險,如果公司的每股收益不變,市盈率越高時,則獲得該種股票的價格成本就越高,其價格與價值的背離程度就越高。因此,不能僅僅利用市盈率這一指標作為投資依據,在判斷市盈率這一指標時還應結合盈利的增長情況一起來分析。
*深圳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01)
參考文獻:
[1]陳信元、張田余、陳冬華:《預期股票收益的橫截面多因素分析: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金融研究》2001年第6期。
[2]汪煒、周宇:《中國股市“規模效應”和“時間效應”的實證分析――以上海股票市場為例》,《經濟研究》2002年第10期。
[3]蘇寶通、陳煒、陳浪南:《公開信息與股票回報率相關性的實證研究》,《管理科學》2004年第12期。
[4]Banz R. 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turn and market value of common stock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1.
[5]Marc R. Reinganum. Misspecification of capital asset pricing : Empirical anomalies based on earnings' yields and market valu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