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31 12:32: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小學美術教育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現狀略析。以上所述的“有術無美”的功利主義教育與“有美無術”的自然主義教育其本質都是一種與全面發展相背的、殘缺偏窄的、停滯孤立的審美誤導,在實踐中產生了諸多矛盾。
(1)與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學的美術教育區別于專業學校的美術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礎性、綜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興趣之上的應用性,皆著眼于螺旋上升的發展。而對技能的片面強化與對拙美的靜態依重均割裂了知識技能與情意美感內容的有機聯系,形成小學與中學間的智能斷層和中學畢業生審美素質的嚴重匱乏,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美術教學必須遵循以審美教育為主線、精講多練講練結合、循序漸進等原則,遵循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情感體驗與道德判斷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自覺性相結合的美育原則,在教學中也需要采用直觀、形象、情感與動作相結合的方法,而前述兩種顧此失彼的誤導都與此相去甚遠。
(2)與學的矛盾美術學習是一種促進主體美術知識、審美情感和表現技能逐漸準確和不斷發展的過程,是一種比其它學科學習還要復雜的生理和心理現象。
技能教育忽視了動機與興趣、情感與審美的心理基礎,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平衡性;小學夸張稚美的教育則忽視了學生在右腦神經系能控制與其它神經系統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視了發展的生理基矗兩者都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另外,美術學習又是學生眼、腦、手和材料密切配合的智能、情感與操作活動,美術教學任務實現的具體表現也是促使學生的眼、腦、手協調并用,因而學習呈現著“觀察思維(感受)表現(創作)觀察……”的循環漸進過程。而前述兩種教育均切斷了這個螺旋型過程,不能實現視有所惑、腦有所思、手有所政、料有所用的最佳結合,也違背了學習規律。
(3)與個體完善和社會需要的矛盾美術教育作為學校美育的主要課程之一,除了對受教育者的審美結構的美育功能之外,還具有倫理結構的德育功能、智力結構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結構的健康功能。只有這些功能的全面發揮,方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健康發展的完善個體。而且,隨著文化科技的進步,藝術與生產、生活日趨融合,社會要求勞動者具有高層次的綜合素質,其中包括豐沛的藝術情趣與創造意識。而前途美育的欠缺與片面都是美術教育功能的畸型發揮,都將造成個體心靈、精神和行動能力的巨大失衡,使人格和個性平面化,使再生產勞動力的感官運動與審美創造相分離,從而影響民族綜合素質的提高,影響社會的順利發展。
二、中小學美術教育與發展的審美定位
1.美術的教育目的與發展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可簡單概括為審美教育、智力開發與美術知識技能培養三項。目的總是依賴于過程。如果說美術表現與創造活動是一種行為藝術的話,那么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智能、情緒、道德、知覺、美感、社會感與創造性等不斷成長提高的過程,而中小學美術教材也正從形式與內容上整體地表現出了這種發展性,并要求通過繪畫、欣賞、圖案、手工等課題予以實施。
2.美術的學科特點與發展作為視覺化的造型藝術學科,美術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教學的直觀性、形象的審美性、美術的創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學必須以直觀性前提,以技能性為條件,運用審美性方法,追求創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斷為學生創設感受環境、提供審美對象、教授表現與創作方法,提高其美術的創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環境的能力及藝術的綜合創造力),這就體現了美術審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過形體、色彩、材質、空間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視覺審美能力的提高,發展學生對視覺對象的欣賞、表現與創造能力。
3.美術教育的現代化與發展隨著國家素質教育體制的完善與對藝術教育的不斷重視,現代美術教育已突破了學校教育的范疇,成為一種以美術智能和審美素質教育為核心的社會活動,旨在培養人高度的創造性,這就要求中小學美術教育首先要強化美術教育意識,轉變以往囿于學科內的美育思想,放眼整個社會生活空間,發掘并利用藝術、自然和社會中的一切審美因素進行全面的審美教育。
其次要加強美術教育的改革與研究,以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適應二十 一世紀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的今天,傳統的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已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故而引進新的教學內容、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也是美術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術的素質教育與發展作為普及型立體型的美術素質教育,圍繞發展的核心表現出以下特征:①科學性--基礎性與系統性的統一,即向學生實施具有輔德、益智、健體(心)的美術“雙基”,具有全面整體的、優化結構的、層次遞進的、有序發展過程的教育,②實效性--因材施教與以點帶面的統一,即以因材施教為根本,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達到以點帶面的全局性教育效應;③創造性--主體性與適應性的統一,即充分發揮教學雙方的主體能動性,做好相互間的合作與配合、促進教學活動從不適應向適應方面發展;④規范性--有一 定的教育評量體系與活動,即對學校美術教育實施綜合評估并納入教育、管理常規,根據甘一世紀學生美術素質的綜合要求與表現,建立健全一整套過程與結果并重的美術活動的評量規則,并使之在實踐中應用化;⑤發展性--以人為全面發展和“教育是基礎生產力”的統一為宗旨,即確立了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方向,使未來的勞動者具有審美方面的生產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務,以及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并能運用美術語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創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發展的審美教育的實施
1.樹立“大美術”觀念,將審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術教育活動之中。采用開放式的素質教育,以廣義的美育思想指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美育活動,發揮多種美術教育要素、形態和范圍的綜合作用,形成美育的總體效應。
(1)學校將書法美術教育作為打造“特色”、提高升學率的工具。對于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仍然是將分數和升學率作為主要標準。近年來,隨著學校間競爭加劇,辦學出“特色”成為許多學校吸引生源的思路之一,不少學校著力強化書法美術教育的地位。為了在競爭中取勝,在保證常規教學質量的同時,大力打造書法美術教育這一差異性的競爭亮點。隨著藝術高校招生數量逐步擴大,許多高中學校將其作為提高升學率的捷徑。眾多文化課不佳的高中生專攻美術,他們的升學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校的總體升學率。從客觀角度而言,這一現象反映了我國從高中到高等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的總體發展和提高,但是從動機的本質而言,這種發展和提高卻與提高升學率這一功利性的辦學理念直接相關,這又違背了書法美術教育的最初宗旨。(2)家長將書法美術教育作為培養“特長”的途徑。相當多的家長支持孩子學習書法美術,目的主要是發現并培養孩子的特長,以便升學時能夠享受到加分的政策。加分政策主要側重于體育、科技等方面的特長項目,對于書法美術的加分尚不明確。即便如此,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在書法美術方面的特長仍可增加升學的“砝碼”。事實上,某些中學也確實正在執行針對藝術特長生的優惠“土政策”,在文化課程成績相同的基礎上優先錄取藝術特長生。這在客觀上刺激了家長們培養孩子書法美術特長的熱情。這必然使得家長對孩子書法美術教育的投入停留于盲目和跟風狀態,也難以發揮家庭在審美教育方面的有效作用。(3)社會培訓機構將書法美術教育作為實現經濟效益的手段。教育需求的多樣化為社會培訓機構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書法美術教育需求也成為社會培訓機構的利益增長點。培訓機構一次性投入成本是固定的,招生數量越多,授課時間越長,邊際成本越低,經濟收益越高。因此,培訓機構往往隨意擴大班的容量,延長授課時間。書法美術教育的特性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個性特點、氣質特征以及理解能力等諸多個體因素,采用一對一式的單獨充分交流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保障。但是在社會培訓機構,“小班授課”只是招生噱頭,實際班內學生人數少則20人,多則40~50人,教學效果最小化而經濟收益最大化。導致以上種種功利目的主導書法美術教育的深層原因,正是實用主義的教育觀。許多學者將審美教育視為促進智力發展的途徑,為學生成才服務的簡單工具,其自身沒有獨立價值。而所謂的“成才”其實就是智商水平的提高和對科學技術知識的深入習得。在這種觀念中,書法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協調平衡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關系,最終目的仍然是促進智力、提高智商,進而提高學業成績。許多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也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積極向青少年提供書法美術教育的環境和機會,其目的是在緊張枯燥的文化課程學習之中舒緩情緒、調節身心,從而以更加飽滿、輕松的精神狀態迎接更加緊張枯燥的學習和考試。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書法美術審美教育超越現實功利性的精神內核被抽空了,不僅喪失了自身獨立的價值,而且已經淪為智力發展和成績提高的奴仆。以書法美術教育為代表的審美教育,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彌補現代社會造成的各種人性危機和心靈問題。席勒在《美育書簡》中把審美教育視為人性完善的途徑。審美能夠彌合人性的分裂,使人成為完整和自由的人。席勒的美育理論是批判應試教育的思想武器,在思想實質上與素質教育理念和人的全面發展理念相一致。因此,樹立正確的人的全面發展的觀念,形成符合審美本性的美育共識,就成為矯正實用主義書法美術教育的關鍵之一。
2開展書法美術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粗鄙單一在書法美術教育活動中,普遍存在將“藝術”和“文化”割裂的現象,重藝術技能而輕文化價值。藝術和審美都屬于廣義文化范疇,是觀念性和物質性、思想性和技藝性、感性和理性的結合,其中滲透了密集的事實判斷、價值判斷和情感判斷。但是在中小學的書法美術教育活動中,普遍存在著抽空思想性和價值性的傾向,文化基因進行過濾,而將技法與意境割裂,其結果是片面強調書法美術的技能,而忽視了更加深厚的文化積淀。在書法美術教育實施中,也存在著注重灌輸,輕視啟發與體驗的現象。由于對藝術技能的片面強調,教師往往較多地使用單向灌輸的教學方法,對于需要記憶和練習的技能型知識強調較多,而缺乏耐心的啟發和引導。體驗是激發學生審美興趣的重要途徑,甚至決定著審美能力的高低,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育者往往忽視對學生形成審美體驗的引導,對于審美對象的內涵、意蘊的挖掘不夠深入,普遍不能幫助學生形成體驗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從某種角度而言,審美教育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甚至比所講授的內容更為重要。學生對書法和美術的興趣是天然自發的,如果能夠采用既適合審美規律與目的,又契合孩子天性特點的教育方式,那么學生的興趣不僅可以得到鞏固和加強,而且還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熱情,從而發掘并培育他們身上的天賦。但是,如果教育方式出現偏差,甚至采用簡單、粗鄙、單一的教學方法,就會極大地削弱學生的興趣,扭曲他們對書法和美術的基本觀念。
3對流行文化缺乏有力的回應
流行文化已經成為社會文化格局中的重要構成力量,借助于成熟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它們的影響力已經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現行的書法美術教育中,教育者們普遍忽視流行文化的挑戰。流行的日本漫畫、影視動漫作品、惡搞美術、街頭涂鴉等藝術產品會對學生形成強烈的吸引力。流行文化對文化藝術經典的顛覆和惡搞成為一種常態技法,消減了經典藝術品的意義深度、價值標準,能夠給文化接受者帶來新鮮刺激的消費感受。中小學生在系統扎實的藝術訓練尚未具備的情況下,往往會被種種新奇浮躁的技法所吸引;他們在缺乏豐富的審美體驗的情況下,很容易對扁平化的消費型審美產品產生依賴和偏好。這兩方面共同作用,使得青少年的藝術觀和審美觀在成形之初就遭到了扭曲。流行文化以平面化、娛樂性為主要特征,以實現經濟效益為傳播目的,其思想性、嚴肅性被大幅消減。中小學的書法美術教育應當用于正確面對其中負面因素的挑戰并做出有力回應,這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增強文化的辨別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
二、我國中職學校學生的思想認識有些偏差,學習缺乏動力
中專學校的學生比起大學生來說年齡相對小一些,但是他們又有著一定的共同點,那就是中專和大學都是直接從學校向社會輸送人才,學生不用面對升學的壓力,但是將來的工作又不會有具體的量化和確切的分配。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中專學生當中就出現了不思上進、無所事事的現象。再加上中專生比大學生的年齡要小,他們的自制力和心理成長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比如個人家庭的經濟狀況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以后的生活;很多不正確的網絡負面報道以及很多不良商人的非法經營都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成為他們效仿的錯誤榜樣。
三、我國中職學校的美術課程安排時間緊、任務重
很多美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和家長在思想上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他們認為到中專院校就是來學技術的,來到學校就應該馬上開始學習專業課程。這樣的認識其實是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錯誤認識,學習美術設計或者平面設計的學生,要先完成美術課程的學習,同時電腦操作也是要學習的科目。沒有堅實的地基建設,哪里來的高樓大廈?所以,美術基礎課是學生學習專業課的前提條件,基礎課的教學不能拔苗助長,必須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認真學習,努力了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中專院校的學生學習的時效性比較強,國家現在對于中專院校的教育年限大部分都是三年一貫制的,而實際上學生在校的時間多為兩年,因為很多工廠和企業嚴重缺少工人,學校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會在第三年的教學工作安排上讓學生到實習單位進行實習,因此,我們的美術教學工作需要在兩年甚至不足兩年的時間內完成全部的教育計劃,這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會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很多半懂不懂的學生畢業進入到了社會的用工單位;二是學校私自做出課程調整,把一些培養學生美術素養的但是不緊迫的、與工作要求沒有直接聯系的美術知識刪除掉,這樣的美術教學功利性太強,很有可能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反而適得其反。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的過程中要進行靈活的調整,不能一味死板地按照課本教學。事實上我們現在的美術教學和我們中專院校的教學目標并不完全契合,中專為三年制,學生有兩年的時間在校內學習,第三年到相關企業單位進行實踐學習,其實也就相當于提前就業。兩年的時間,對于沒有學習動力、又沒有美術基礎的設計專業的學生而言,學好美術相關知識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除了美術課之外,我們還有專業基礎、電腦操作、軟件設計等課程,這么多的內容,如果考慮效果就完不成教學計劃,如果按照教學計劃按部就班,學生就有些囫圇吞棗,這樣的話就會導致學校招生的困難和學生就業的困難。
四、我國中職學校的美術專業教師不夠,教學經驗不足
中專教育和高中、大學的應試教育是不同的,因為學生在中專院校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升學而是為了更順利地就業,學校培養的是能夠馬上進入工作狀態的人才,所以中專教師的工作也要和其他專業學科一樣,圍繞學生的就業來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事實上,我們所提到的美術專業師資力量不足,不是說缺少美術教師,而是缺少有中專美術專業教學經驗的美術教師。
五、我國中職學校的課程安排不夠系統和完善
中專院校的課程設置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所以課程的設置沒有可以統一遵循的模式。學校有時候還要做出及時調整,機動性比較大,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沒有來得及形成系統的教學方法就要隨著市場的變化而做出變化,課程安排的系統性有待完善。
一、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
1.激發興趣。在識字教學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生動的童話情境,把新授生字變成一個個生動的字寶寶,告訴學生,這些字寶寶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你能根據房間的門牌號碼(即生字的讀音)幫它找到家,你就能與這個字寶寶成為好朋友,字寶寶就會對你笑一笑。生動的情境,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主動識字的欲望,為快樂識字打下良好的基礎。
2.強化讀寫訓練。在課文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模仿錄音朗讀,強化朗讀能力;在指導背誦時,第一遍,可播放課文錄像,配以輕聲的錄音;第二遍,錄音沒有了,在畫面旁有重點詞的提示,學生隨著畫面的變換輕聲復述課文;第三遍,學生依據畫面展示的內容輕聲背誦。采用這樣的方法,學生記得牢,背得快又準。
在寫字訓練時,由演示多媒體課件代替教師的講解、書寫,學生的學習效果要好得多。在藍天白云的底色上,田字格顯得格外顯眼,一支漂亮的筆為學生范寫著生字,甜美的解說伴著輕柔的音樂,讓學生一下子就愛上了寫字,寫出來的作業比平時漂亮了許多。
3.培養語言能力。在口語交際訓練中借助CAI課件,創造特定的情境,為學生營造一種接近生活實際的交際環境,能促使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如以“我們身邊的垃圾”為題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可以通過CAI課件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垃圾及其來源、去向等展現出來,讓學生交流各自的發現、想法。還可將各自的想法進行設計,在電腦里畫出來,或制成模型,有價值的設想甚至向有關部門建議,使學生真正體會到自己成功的快樂。
二、巧妙借助多媒體網絡,培養學生能力
1.課堂教學方法相對單調
盡管新課程改革已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深入地開展,但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有些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的方法相對單調,沿用著“教師黑板講,學生主要記”的傳統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相對比較單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導地位,學生一般只是被動地去聽。這樣學生學習起來缺乏主動性,課堂教學效果相對不高。
2.課堂教學內容沒有創新
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備課環節以教材為主要課堂教學內容,對于自主教學的內容補充得相對較少。常規的教學內容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新鮮感,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現在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學生可以借助網絡等工具提前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的學習,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加傾向于課外知識的補充,因此,這使教師在使用傳統內容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無法引領學生學習的熱潮。
3.課堂教學缺乏必要的互動
小學生是一個更愿意通過各種活動來調動學習積極性的群體,而美術教學又是一個互動性很強的學科。許多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必要的活動,只是采用簡單提問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種簡單的互動教學方式無法滿足美術課堂中學生對于美術教學互動的要求,因此就導致整個課堂教學相對凌亂散漫,無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4.先進的教學設備使用不夠
隨著國家對于基礎教育的大力投入,許多小學的教學設備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特別是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教室等先進的信息化時代教學工具的出現,可以使得教師采用多種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授課。但是由于許多教師對于相關教學工具掌握不足,而且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使小學美術教學對于先進的現代化教學設備使用不足,導致許多教學方式和方法無法科學的改進。
二、改進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策略
1.課堂教學方法多樣化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模式,這樣既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要求,又能充分調動課堂教學氣氛。比如,教師可以采用“欣賞評述”“設計應用”“造型表現”“綜合探索”等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既能豐富教師課堂教學的手法,又能帶動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逐漸增強。
2.課堂教學內容不斷創新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學生對相關學科知識的學習途徑更加的快捷、方便。同時,各種課外補習班、興趣班也促使許多家長提前讓學生學習完校內的課程。因此,許多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相關內容已經提前掌握,常規的教材內容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要求。這就要求相關學科的任課教師要加大力度創新課堂教學內容,在進行基礎教材講解的同時,不斷地引入課外拓展內容,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不斷地創新,適應學生學習的要求。
3.良好的課堂教學反饋和評價體制
對于小學美術課來講,教師課堂教學的好壞需要有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反饋和評價體制來為其衡量。因此,建立適合課堂教學的評價和反饋體系對于小學美術學科的發展極其重要。特別是,美術課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其教學反饋和評價體系的建立既需要任課教學、相關學科專家的參與,更需要學生、學生家長、社會相關人士等共同加入這個體系的設計中。
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深遠影響。在教學方面,如果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引進先進的教學方式,教學效率也不會得到有效提高。在語文教學中,引進多媒體技術已經是最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充分結合了多媒體技術,對于語文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比如,語文教師在講課時,可以運用PPT給學生創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感受文章中主人公的感受。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集中到課堂上,主動掌握教學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不適應時勢發展
小學生正處在一個對周圍事物很好奇的階段。傳統的語文教學已經不適應如今時勢的發展,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失去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導致小學生的語文成績不理想,課堂效率低下。因此,順應時勢,選擇適應學生的教學模式是語文教學的必要手段。多媒體技術和語文教學相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二、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標指出:教學是學生、教師及人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構建自主、開放、探究學習方式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引導和點撥作用,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通過自己的分析理解來獲取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眼、手、口、腦,使之協調聯動,啟發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使學生始終處于探求知識、積極尋求答案的學習狀態。
2.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要講究實效
教師要用最簡單的教學形式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恰當地選用教輔工具,力求簡單實效。比如,使用傳統的教具,如掛圖、模具能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用自制課件,費時費力,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教師在課件制作前,要對課堂教學內容有全面深入的把握,正確定位,抓住切入點,恰當選用教學手段和表現形式,刪繁就簡,標新立異,幫助學生突破難點、疑點,突出重點,注重實效,提高教學效率。
3.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當教師開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之后,小學語文課堂就會發生巨大的改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動聽的音樂、多彩的圖片、生動的文字,增添語文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這樣的教學更能夠吸引學生,讓學生快速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因此,教師要懂得靈活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多媒體教學能夠化繁為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同時也能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教??在教學《背影》這一課的時候,學生可能無法很好地理解這篇文章,尤其是對父親背影的描寫,這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段父親在蹣跚地走著,然后艱難地爬上月臺的視頻。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1.多媒體教育技術的發展為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21世紀是以網絡為基本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以計算機為代表的多媒體技術已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教育作為知識經濟的一個重要產業也在這場革命中獲得了新的動力。多媒體技術為各種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實現和操作的物質基礎。尤其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是對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學習方式的一種挑戰,是教學改革一次質的飛躍。因為它可從根本上激發教與學的興趣,將抽象化為具體、將枯燥變為生動,可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媒體教育技術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供了物質保障,為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
2.多媒體技術利用多種媒體的介入,為學生學習提供全面的感性材料,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我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在學生的感知階段創設情景,提供與所學課文和詞語有關的聲音、圖像,將抽象的文字敘述與逼真的情景結合起來,使學生身臨其景,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準確理解所學知識。例如,我們在講"咆哮"一詞時,就是利用圖像及錄音,讓學生一邊觀看昏天黑地、飛沙走石、狂風即將吹倒樹木的錄像,邊聽狂風怒吼的錄音,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那就是狂風"咆哮",并能把這一詞語應用到相類似的場合中,不但使學生對詞語認識深刻,而且運用自如。
3.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開放式學習方式。多媒體技術,特別是網絡媒體的介入,使語文閱讀實現了從文本閱讀到超文本閱讀的發展。這種全新的、開放的學習方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假如教育資源極其豐富、學生就能方便地查閱、獲取相關知識,滿足他們對知識的遷移學習與理解,體現了信息社會對個體創新能力發展的要求,更對我們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語文教學該如何面對這種形式的改變,是關系到能否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人才的關鍵。例如,我們在講《長城》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將與長城有關的圖片、歷史知識、與長城有關的音樂、課文朗讀、以及課本中重點的字、詞、句整合到課件中,教師和學生既可以從課件中領略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又可以從歷史的源源長河中,領略到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我們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歷史文明,使學生在歡快的背景音樂中,深刻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之中。另外,我們還將此課件做到校園網的資料庫中,學生在閱讀課利用微機進行閱讀時,既可以復習課堂教學中講授的內容,又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瀏覽課件中其它的相關內容,既面向全體,又照顧個性發展的需要,將學生從傳統的死記硬背中徹底解放出來。
4.多媒體教育技術改變了語文教學的知識觀、數量觀。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使教學的形式有了根本的變化,還使語文教學從單一傳授課本知識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使教學的內容和數量更加多樣化、開放化。如我們在講《草船借箭》一文時,徹底改變了以往只要求學生掌握課本中的重點字、詞、句的傳統做法,將與故事情節相關的歷史人物如諸葛亮、曹操、劉備、周瑜等人物的介紹、性格描述、人物形象以及《草船借箭》的多個視頻片斷一起整合到課件中,使學生的認知面不再局限于課文中那些單調枯燥的文字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從多角度、多層面上理解文中的思想內容,在愉悅的體驗中感知知識、探究知識、接受知識。多媒體技術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習更多、更全面的知識。
二.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多媒體技術發揮正確的作用,必須運用現代教育理論作指導下制作和使用課件,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所以要注意以下幾點:
1、更新觀念,重新認識教育目的。教育是知識經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儲存、消費之上的經濟形式,這種經濟形式的發展動力,不再是土地、資本和勞動力,而是知識,是人的綜合素質。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更主要的是為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為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為實現教育目的服務。
2、恰當運用,找準使用的最佳切入點。多媒體是一種教育技術,一種傳播媒介,它是服務于我們教學活動的。教師能否遵循學生的認識過程,設計出優秀的課件,能否找準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例如,我們在講《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文時,若不能在"敵我形式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觀看視頻片斷,不在恰當的時候展示"強渡汝河的戰斗"的場面,學生就很難理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真正含義,也就難以體會到文中的精髓。這里課件的展示時機就是學生認識的最佳結合點,是應用多媒體的關鍵。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2-0350-29
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迅速,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教育行業的發展,基于多媒體技術的思維導圖由于具有對知識展示直觀、形象和可視化的特點,所以,使得它的發展和應用更加適合于小學語文的教學。小學語文實現的是對學生形象思維的教學,基于多媒體技術為基礎的思維導圖應用,對促進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也具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及特點
(一)思維導圖的概念
思維導圖,又稱為心智圖,是一種體現放射性思維的有效工具,它的表現形式簡單,但是效果非常好,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工作。思維導圖采用的是圖文并重的表現形式,幫助我們確立一定的思維過程,充分發揮大腦的機能,并不斷進行延伸發展,形成一定的放射性圖形。
思維導圖實現了對放射性問題思考的具體化處理。放射性思考是一種大腦的自然思考方式,對于生活中進入大腦的任意感覺、記憶以及想法都會在大腦形成一個中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無限的延伸和擴展,這些放射性的結構形成,就是一個大腦的數據庫。
(二)思維導圖的特點
1.放射性特點。思維導圖的結構和目前研究中發現的大腦神經元結構網絡分布十分相似。它的處理過程一般是從一個點或者關鍵詞出發,就能進行無限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一個相互聯系的脈絡結構圖。
2.思維導圖具有直觀形象性。思維導圖的建立就是要實現將一些復雜的知識結構體系進行直觀化和圖像化的處理,并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一定的項目引用,對具體的內容進行解釋和分析,增強大腦的理解和記憶能力。
3.思維導圖的多元化。目前,思維導圖的發展,靈活地運用和實現了包括圖片、色彩、線條以及數字等綜合表現形式,可以實現對不同知識和問題的有效形式表現,更好的展現思維的延伸和發展。
4.思維導圖知識體系的立體關聯性。思維導圖對問題的處理強調的是立體化的思考方式,實現的是知識體系的多維度聯想以及想象,不斷擴展和延伸,形成一個立體化的網絡結構。
5.思維導圖的個性化設計。思維導圖的設計充分考慮的是個體化的差異,因此,表現形式活潑,沒有相對固定的形式,每個思維個體都會形成不同的思維過程,產生不同的思維導圖。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模式的分析
目前,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應用具體表現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復習的過程中,其中,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形式就是教師備課,然后在教學中進行展示,并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表示的過程。它的主要表現是教師、思維導圖以及學生三個過程的表現。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多媒體技術在目前的思維導圖應用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實現了多種信息資源的整合展示,并強化了學生對思維導圖內容展示的理解和記憶。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一般情況下,教師所承擔的是對資源的收集、整合以及思維導圖的有效制作,引導學生的思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學生探索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好地學習知識和掌握知識,實現良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思維導圖的建立也很好地體現了目前新課改對教學工作提出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思維導圖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并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三、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優勢分析
(一)有利于發揮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構建清晰的知識網絡結構
小學語文教學,注重的是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習的知識內容以抽象性為主,而且小學生的知識經驗都相對比較淺顯,因此,思維方式主要體現出形象性的特點。目前,思維導圖和多媒體技術的有效結合,加強了語文教學知識網絡結構的清晰表達,同時,充分利用線條、色彩和符號等方式對復雜的知識結構進行可視化的表達,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對課文結構進行把握,以及重難點問題的認識,因此,能夠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二)利用多媒體的展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
思維導圖是以一定的關鍵詞為基礎進行相關概念的延伸和擴展,因此,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很好地實現了這一方面內容的展示,對思維導圖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對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學生的學習效果改善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小學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很有效地實現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能力的提高。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目前,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將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到了一個發展的重要方面。思維導圖具有無限的發散性特點,在一個關鍵詞的延伸和擴展中,實現了對知識的全面了解和深化。利用思維導圖的模式和概念去教學,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四)有利于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改提出,學生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因此,結合互聯網技術的思維導圖在教學過程中,對知識點的表現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加強了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和提高,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四、結語
思維導圖是一種體現放射性思維的有效工具,目前,在社會生活的多方面都有一定的應用,并且效果相對較好。本文介紹了思維導圖的概念以及特點,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思維導圖模式,同時,詳細論述了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條件。因此,可以看出,基于多媒體技術的思維導圖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1)體現在它與審美活動緊密相聯。學生在各種美術活動中培養起了藝術的鑒賞力、高尚的審美情操和修養,這正是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所需要的人文情感。
(2)體現在它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的獨特性。美術活動中需要形象思維、發散思維,需要直覺、頓悟和靈感來進行藝術創作的實踐,這正是人文學習所需要的思維和表達方式。
(3)體現在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各種信仰、理想、價值取向和審美趣味。這些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通過美術學習,能使學生獲得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養。
(4)體現在美術對人的全面發展所起的作用。在美術學習中,學生的內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現,進而發展其個性,因此美術學科同其他的人文學科一樣,對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二、小學美術教育中人文素質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1.構建學校美術教育的管理體系
在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領導下建立系統的美術教育管理體系:校長室——教導處——美術科組——美術教師,有序地開展各項活動,為美術學科教學中人文素質的培養建立有效機制。
2.加強對美術教材的內部人文素質的挖掘力度
作為美術教師,充分挖掘美術教材中能夠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的人文內涵,理清其表現特征,以教材中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成為美術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①挖掘美術教材中版面形式的人文因素。美術作為人類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始終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美術教材的版面形式,能讓你感受到一股濃厚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給人耳目一新,不說內容單看那形式各異色彩絢麗的畫面、每一課頗具審美價值的布局構圖,就足以使人賞心悅目,怡情養性了。那“我喜歡的顏色”“編織的線”“面具”“飛向月球”讓人感受到生活是那么美,生活著是那么快樂,美就在我們身邊。
②挖掘美術教材中內容的人文因素。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基于這種觀念,教材許多內容里穿插了不同時期的古今中外的名人名畫,供學生感受了解欣賞,有質樸的裝飾性很強的農民畫,有極富童趣的馬蒂斯的畫,有世界藝術巨匠畢加索的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文化學習情境,在引導學生學習鑒賞中能夠逐步地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培養他們對優秀傳統藝術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在世界畫家介紹方面一年級就有荷蘭卡雷爾、法國馬蒂斯等,對于低年級學生的教育是那么的深入淺出,給予學生一片了解文化的天空。
③挖掘美術教材中課題的人文因素。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的眼睛。四年級美術課《學穿編》,體現了美術課程作為人文課程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在欣賞感受這一環節中,教師從編織藝術的歷史文化引入,讓學生感受編織藝術的獨特美,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揭示課題。通過觀看中國地圖,了解祖國是如此廣闊,在這片富饒的國土上,有著豐富的編織材料,如竹、草、藤、柳等,數千年來,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掌握了精巧的編織技藝,利用各地的材料,編制出了各種各樣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活用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激發學生走進藝術的領域,去探究編織藝術的美,認知基礎穿編的規律并掌握技巧和方法,發現將經、緯線變化而穿編出來不同效果的圖案,運用剪、粘、穿編等方法裝飾剪紙作品,在濃濃的藝術氛圍中收獲成功,讓他們了解美,懂得美。
3.培養人文素質的美術教學策略
①創設美景,以美促情。現代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需要人豐富而高尚的情感與之平衡,因為情感性是美術的一個基本品質,也是美術學習活動中的一個基本特征,所以美術課程最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近十年高師美術教育研究
(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研究
研究者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存在普遍共識,認為高等師范美術教育應有別于專業美術院校,應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如趙詩鏡(1999)提出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是“赫赫有名”的美術家,也不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一般的美術工作者,而是培養熱愛教育事業,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當教學能力的美術教師。[1]2005年《中國美術教育》雜志刊登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對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了規定。不難發現伴隨著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與變革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不斷提升。從過去美術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從適應基礎教育到了解基礎教育再到引領基礎教育,這是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質的飛躍。縱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培養目標的科學認識和合理定位,有效推動了高師美術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二)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結構的研究
1.專業課程的設置。關于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學者們主要針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仍然沿用專業美術院校的教學模式問題展開論述,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專業課程改革的建議和意見。郭聲健在《藝術教育論》中指出“藝術師范教育中的藝術專業課程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即像專業藝術院校那樣,在內容上偏專、偏精、偏深,而中小學藝術教育所需的東西卻因其簡單、基礎淺而往往被忽視。結果學生畢業上講臺,對中小學藝術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內容反而并不是感覺輕車熟路、游刃有余。”[2]有研究者提出在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應該貫徹一專多能的原則,并建議增設設計基礎、結構素描、意向素描、電腦設計等課程。有研究者提到在我國高師美術專業的課程別注重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課程設計中約占總課程的2/3,并以各種傳統寫實性的繪畫為主,而忽視陶藝、染織、民間手工藝、版畫、工藝制作、現代設計、電腦美術等內容,嚴重脫離基礎教育的發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級兩個學年的國畫、油畫等專業學習和畢業創作,成為最重要的學業評價標準,完全沿用了美術學院的課程模式而偏離了師范的辦學宗旨。[3]
2.教育類課程的設置。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和所占整個課程的比例是廣大研究者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高師美術課程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有研究者指出我國高師美術教育中教育課程僅占總課時7%左右,而美國、日本的課程結構則包含了約2/5左右的教育理論課程和學科教學法課程。[4]有研究者對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高等師范院校開設教育類課程、中國與日本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基礎課程進行了比較,用翔實的數據證明了高師教育課程在課程結構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過低。在教育類課程設置上,學者們主要圍繞完善教育類課程,增加在整個課程結構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師范”特色展開。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們大都采用了中外比較研究的方法,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提出了許多可行性的觀點。
3.課程與課程的交叉與融合。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是世界課程改革普遍的趨勢,綜合性和人文性已成為世界范圍內藝術教育發展的主題。現行的基礎美術課程改革充分體現了這一趨勢,由單一的知識技能取向朝更注重人文價值取向轉移,從而突出強調了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有研究指出高師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和交叉,將美術素養、人文素養并重,增加人文課程在總課程中的比重,增設如宗教與藝術、文學、歷史、音樂、建筑、戲劇等選修課程。[5]楊鈞在《新課改環境下高師美術改革對策》、劉劍麗《論高師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與發展要求》等都在這方面給予關注。關于強調課程建設綜合性,提倡綜合化、多元化的高師美術教育的研究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而不斷深入。
(三)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與基礎教育銜接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為適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高師美術教育應大力進行改革,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從課程教學、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6]有研究者指出以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為根本任務的高師美術教育,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挑戰,應該從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方法以及招生體制等方面進行反思,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其辦學模式,從而能夠和美術基礎教育相適應。[7]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要積極與基礎教育相接軌,確立新的師資培養規格,在堅定師范性價值取向的基礎上,根據基礎教育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革。眾多文獻在此方面給予了關注。
二、近十年高師美術教育研究的問題與思考
(一)重復研究現象嚴重,缺乏創新性和新穎性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更多的學者認識到師資成為制約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開始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給予更多關注。筆者將近十年的有關文獻進行搜集發現論文數目成直線上升趨勢,文獻數目急劇膨脹,時至今天仍是一個熱點話題。綜觀文獻,整體上都能看到高師美術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進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上,缺乏將某一具體問題作為研究的焦點,進行層層深入的分析、論證。有些研究內容與已發表的文章內容重復,創新性和新穎性嚴重不足。
#p#分頁標題#e# (二)以定性研究為主,缺乏實證性研究與分析
縱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視野比較狹窄,往往局限于現狀的分析,且較少關注國外美術教師教育的情況。從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為主。由于研究數據不足,許多論文在論證過程中,以經驗和感覺作為論據,忽略了不同地區不同師范院校的具體境況的不同,致使難以得出一些具有廣泛性的結論,不能令人信服。
三、高師美術教育研究展望
(一)高師美術教育價值觀的正確定位
時至今日,我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向專業美術院校看齊的問題未能從根本上扭轉,造成高師辦學偏離基礎教育服務的方向。盡管研究者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并進行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但筆者認為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從根本上正確定位價值觀,在堅定師范性價值取向的基礎上,在堅定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方向上,不斷調整和改進教育培養模式。
(二)研究對策和建議的有效實施
在研究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改革文章“蜂擁而至”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高等師范美術專業改革步伐仍十分緩慢。我們研究的重點不應還停留在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生綜合結構等理論層面上,而應該將目光轉移到如何將理論付諸于實際,如何使理論對現實高等師范美術教育改革起到“助燃劑”的作用,這是今后研究應重點開拓的領域。
(三)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合理銜接
新的課程范式和課程環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新課程實施主體的教師是推行新課程的關鍵。縱觀高等師范美術教學實踐,教育教學中較少涉及美術新課改方面的內容,這就直接造成“未來的教師”不了解新課改的性質、目標和價值。為此,探討構建合理的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高師美術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對加快教師教育改革步伐和提高美術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四)研究視角與方法的不斷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