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7:07: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課堂教學妙招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原有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弊端,老師大搞“一言堂”,很少給學生思考和質疑的機會,語文知識靠灌輸和填充,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絲毫得不到培養和提高。要想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么語文老師就應該更新教學觀念、打破原有教學模式。筆者認為,語文老師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前做足準備工作,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我們一直說,不打無準備之仗,意思就是做事情之前,需要經過精心的準備,才可以有勝利的把握。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同樣適用這個道理。語文老師在上課之前,就應該經過精心的準備,吃透教材,把教材上的內容做到熟記于心,深刻把握本篇教材的教學要求,領悟教學重、難點,以此做到胸有成竹,在課堂上才能臨危不亂,做到隨機應變,及時應對課堂上有可能出現的問題。
做足課前準備,不僅指語文老師應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還要對所授課的學生有所了解和認識,本班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何?寫作水平怎樣?性格特點有有何差別?這都是語文老師在做課前準備時應該充分考慮的問題,只有語文老師把教材、教法、學生都經過深思熟慮之后,這才具備上好一堂好課的前提條件。
二、給學生留足自由思考的時間,保障他們學習的權利
在課堂教學中,因為學生原有知識結構的差異,或生活經驗的不同,或性格特點的差別,學生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當老師針對教材提出一些思考性問題之后,學生的反應效果是不同的,接受能力和思考能力都很強的同學,可能在老師提出問題之后,就會把手高高舉起,而思考能力一般的同學,可能就會遲疑不前,不敢表現自己,或者性格內向的孩子,想著不在大家面前出風頭,也會保持沉默。出現這樣的場面和現象,關鍵還是大部分學生思考的時間不夠,自信心不足,所以,給學生留足思考時間是非常必要的。
給學生留足思考時間有利于他們對于課文進行潛心閱讀之后,經過深思熟慮,對教材有了全面的把握,每一位學生都會對老師原來提出的問題得出自己的答案。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學生的心目中,他們對于語文教材也有著不同的見解,語文老師要多鼓勵學生當眾表達自己的意見,當大部分同學都舉起手來時,語文老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同學進行提問,便于了解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由此掌握教學進度和深度。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給每位學生留足思考和讀書的時間,保障學生的學習權益。
三、給學生充分質疑的機會,以此激發學習能力
論語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學會自己去學習,去領悟,而不是被教材和老師牽著鼻子走,才可以充分體現他們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
精讀課文時,針對文章中的細節進行質疑,有利于學生對文章思想有深刻領悟。語文老師要正確認識到:學生學會對相關知識進行質疑,這正是他們創新意識覺醒的體現,也是培養他們學習素養的有效途徑。語文老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進行質疑,從文章的題目入手質疑,從文章的遣詞造句質疑,從文章的篇章結構上質疑,從標點符號上質疑,在質疑解疑的步驟中全面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四、給學生當堂寫作留下時間,以寫作促課堂效率提高
語文課堂往往把重點放在精讀課文和詞句評析上,只注意了讓學生朗讀,卻忽略了讓學生練寫。語文老師往往把練習寫作安排在了課外。這樣,不僅加大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因為課堂結束之后,學生會遺忘掉有關知識,所以寫作效果不盡如人意。其實讀寫結合才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方法。
那么,應該怎么樣在語文課堂上做到讀寫結合呢?筆者認為在適當的時機穿插在教學環節中,以此達到讀與寫相輔相成、互相促進。語文老師可以在學習相關詞語時,訓練學生造句,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也可以在學習優美段落時,安排學生進行仿寫,以鞏固好~佳句的記憶。
綜上所述,要想全面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語文老師要精心設計每個環節,做到心中有數,并且采用多種輔助手段,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地多讀書、多思考、多質疑、多寫作,這樣才能逐步提升教學效率。只有語文老師端正教學態度,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教學才會向更好的階段發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的開頭雖然只有短短幾分鐘,但它卻往往影響整堂課的效果。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小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每一節課開頭的導語,用別出心裁的導語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如“三角形內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小學生拿出自己預先準備的三個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銳角和鈍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個三角形中三個角的度數,然后分別請幾個小學生報出不同三角形的兩個角的度數,我當即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一開始,有幾位學生還不服氣,認為可能是巧合,又舉了幾個例子,都被我一一猜對了,這時學生都感到驚奇:老師的答案怎么和量出的一致?“探個究竟”的興趣油然而生。
二、授中激趣
開講生趣只是導入新課的“引子”,如果僅僅停留于此,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教師還需要在講授新課中適時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恰到好處地誘導,充分挖掘知識的內在魅力,以好奇心為先導,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比如,本課的新授部分,在板書課題后,我讓全班學生動手做一個實驗:分別把各自手里的三個三角形(銳角、鈍角、直角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再分別把每個三角形的三個角拼在一起,并激勵學生:看誰最先發現其中的“奧秘”;看誰能向大家作“實驗成功的報告”。這時,學生心中激起了層層思考的漣漪,課堂氣氛既緊張又活躍,爭先恐后地發言。還有學生通過把正方形的紙沿對角線對折,變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因為正方形有4個直角,是360°,所以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顯然,此時不但學生對三角形內角和是180°的性質有了感性認識,而且教師對這一性質的講解也已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最佳時刻。
三、設疑引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中啟動思維的起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提出引發小學生思考的問題,使學生見疑生趣,產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成就感。比如“三角形內角和”一課在新授結束后,我進行了如設疑。
師:(出示一個大三角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
生:180°。
師:(出示一個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內角和是多少?
生:180°。
師: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兩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個小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有的答90°,有的答180°。)
師:哪個對?為什么?
生:180°,因為它還是一個三角形。
師:每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那么這樣的兩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
這時學生的答案又出現了180°和360°兩種。
師:究竟誰對呢?
學生個個臉上露出疑問,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探究后,開始舉手回答。
生1:180°,因為兩個三角形拼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個三角形了,每個三角形的內角和總是180°。
生2:我發現兩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兩條邊上的兩個角沒有了,就比原來兩個三角形少180°,所以大三角形的內角和還是180°,不是360°。
師:你真聰明!(演示。)
這里我通過提出兩個思考題,層層設疑,使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波瀾起伏,時刻處在緊張而又興奮的學習狀態中。
四、練中有趣
練習是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徑,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有時候呆板的練習形式、乏味的練習內容,往往把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中激發出來的興趣無情地淹沒,學生愉快的心情、振奮的精神受到嚴重的扼殺和抑制。因此課堂練習要設計得形式多樣,精彩有趣。
1.練習形式要注意層次性
教師應設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從模仿性的基礎練習到提示性的變式練習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練習,降低習題的坡度,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比如“三角形內角和”中在運用規律解題時,先已知兩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銳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兩銳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兩角相等,求另兩角的度數,或已知三角形三個角的度數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個角的度數。以上設計,通過有層次的練習,不斷掀起學生認知活動的,使學生學起來饒有興趣,沒有枯燥乏味之感。
2.練習形式要注意科學性和趣味性。
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學時,教師可適當選編一些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有一定情節又貼近小學生生活經驗、日常生活中應用較廣泛的題目,通過少量的趣題和多種形式的題目,使學生樂學樂知。比如,本課在完成基本題后,我讓學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畫出一個三角形,要求其中兩個內角都是直角。學生畫來畫去都無從下手,個個冥思苦想,抓耳撓腮。這時我再講解“畫不出來”的理由,學生才恍然大悟。
五、課尾留趣
一節課的前半節,是小學生接受知識的最佳時刻。后半節,小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這時教師設計一些有趣的數學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大腦得到適當休息,而且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課業結束趣猶在”的效果。
在本課結束時,我設計了一道搶答題。
揭示:“把圖片截去一部分,(每次只截一次)要使剩下圖形的內角和是180°,有幾種截法?”學生原以為只有幾種截法,到后來才知道截法可以有無數種,感到是“一大發現”。但更使他們感到“一大發現”的是:剩下的圖形的種類只有一種,因為內角和是180°的圖形只能是三角形。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在探索中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和喜悅。
六、“評”中增趣
一、語音教學的新授環節的三大妙招
妙招一:在韻律的語境中體會發音規則
在語音教學中,采用歌謠、繞口令等韻律教學手段是學習語音、感知語音、探究語音的一大妙招。如在講授PEP Book2 Unit4 Let´s spell 字母組合or的發音時,我機智地創編了這樣的繞口令1:York is four. He has a fork. Eat some pork. Eat some corn. 讓學生反復聽、讀這個繞口令,在這個韻律中體會發音規則的功能。反復體驗后,教師繼續創設情境,York says:I´m only 4. But I´m busy. T: Why is he busy? 我又出示了繞口令2 :York says:I read a word! I watch a worm! I play with Worf! I have so much "work".通過反復體驗和輸入,體會規則二與一的不同。這樣學生就自主體會并發現or在字母w后面發音。所以我認為在語音教學中運用好韻律教學能取得極佳的課堂教學效果。但如何創編合適而又有趣的韻律,需要我們動腦子、想辦法,也需要不斷積累。
妙招二:以舊引新、順藤摸瓜學習語音
以舊引新法,是語音教學最簡單、最易操作的方法。它可以達到知識的復現率,使學生所學語音知識像滾雪球一樣增加,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將語音進行歸納、總結、歸類。如:在教學PEP3 U4 Let´s Spell開音節u-e的發音時,就采用了以舊引新法引出u-e在開音節中的發音。因前三個單元分別學了a-e/i-e/o-e在開音節中的發音,本節課在導入時:先是課件出示了name face cake make,讓學生朗讀這些單詞并說出a-e發字母Aa的音,然后出示單詞like kite five rice, 讓學生朗讀這些單詞并說出i-e發字母Ii的音,接著出示單詞nose coke note Mr. Jones, 讓學生朗讀這些單詞并說出o-e發字母Oo的音,順著這根藤,讓學生猜測u-e的發音,學生自然就會摸到這個瓜--u-e發字母Uu的音。這樣的導入,不但復現了已學元音字母在開音節的發音這一舊知,而且通過發音規則,還將新知也串連起來,達到異曲同工之妙。
妙招三:利用漢語拼音正遷移,比較法教語音
語言具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們可以利用母語去學外語。同樣,我們也可以利用漢語輔助學習音標。我們要正確、及時利用的語言學習中的正遷移。英語和漢語拼音使用的是字形完全一樣的字母。兩種學習情境有許多共同因素。如我們可以利用漢語拼音b、p、d、t、k、ɡ、s、z、r的發音部分導出英語輔音[b、p]、[d、t]、[k、ɡ]、[s]、[z]、[r]的發音,同時,在教學中也可以經常引導學生用拼拼音的方法,叫學生嘗試著去拼讀未學過的英語單詞,如:b-a-g/c-u-t-e等,那樣日積月累,在學生的頭腦中就會建立字母與因素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這樣遷移來拼讀語音,那效果就立竿見影了。那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正確地掌握單詞的發音,而且使單詞學習更加便捷了。
二、語音教學的操練環節的三大妙招
妙招一:巧用教具練拼讀
在語音的拼讀操練中,翻卡器是一種很好的拼讀教具。翻卡器就像一個小臺歷,在翻動中,不斷變換其中的一個輔音或元音,讓學生進行拼讀。使用翻卡器,既簡單又高效,既省時又省力。另一種拼讀教具更簡單、實用,就是一張張字母小卡片。使用方法:教師將所用字母卡片貼到黑板上,用時可隨意移動組合,學生進行拼讀。如:練讀u-e的發音時,教師將u和e字母卡片貼到黑板上 ,然后不斷更換空白處的輔音字母,組成不同有關u-e的單詞進行練讀,當然可能組成的單詞并不存在,我認為這沒有關系,只要練習拼讀的目的達到了。這種拼讀教具可以全班展示用,也可以小組合作進行拼讀操練。這是訓練學生見詞能讀、聽詞能拼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妙招二:闖關游戲練語音
設計各種練習進行操練是語音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單純讓小學生做練習,對他(她)們來說是枯燥乏味的,是無趣的,甚至是痛苦的。如果將這些練習通過一個闖關游戲將其串起來,并加上一些聲音、動作效果,然后采用合適的評價方式,那對學生來說充滿了挑戰、樂趣,就會真正達到了樂中學,學中樂的效果,這應該就是我們倡導的愉悅課堂吧!
妙招三:簡單繪本練語音
語言活動中,當要呈現下一個教學環節的內容時,通常要轉換課件的畫面,我會利用“猜一猜”的方法,調動孩子思維的積極性,把部分孩子從游離的狀態拉回課堂。如在小班兒歌《如果我能飛》的教學過程中,要展現“小星星”“小鳥”“浪花”這三個畫面。“小星星”的出現,我采用了局部呈現法,開始只展示“小星星”的部分畫面,讓孩子們猜猜是什么。他們憑著看到的圖像,利用經驗聯系實際,進行歸納推理,終于猜出了內容。這時候孩子的眼睛是閃亮的,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起來。“小鳥”的出現,我采用了影子呈現法,讓孩子們猜猜是誰的影子。孩子們憑著對小鳥外形的熟知,很快就猜了出來,繼而歡呼雀躍起來,為自己的成功而喝彩。“浪花”的出現,我采用了聲音呈現法,讓孩子們通過聽聲音,猜猜誰來了。孩子們頓時安靜下來,屏住呼吸認真傾聽、分析,終于猜出這是海浪的聲音。孩子們對自己猜中的內容印象特別深刻,這首兒歌的主要內容也很快就記住了。
妙招二:按按,對不對?
皮亞杰告訴我們,兒童的思維是在活動中、操作中形成和發展的。我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使孩子在課堂教學中主動建構經驗。科學活動中,孩子愛模仿,看著老師熟練地操作課件時,他們也盼望能來嘗試一下。上課時,我常請孩子上臺來操作課件,讓孩子在與課件畫面的互動與對話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學效果。如在大班數學活動“比較輕重”的實踐環節中,孩子已利用天平稱出了物體的重量,并記錄了下來,但到底誰更重還要請幼兒判斷。于是我讓幼兒親自在課件上操作,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判斷在正確的答案上打勾。如果答對了,電腦上立即會出現笑臉與“恭喜你答對了”的聲音;如果答錯了,電腦上立即會出現哭喪著的表情與嘆息的聲音。孩子們紛紛舉手要求測試,沉浸在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反思中,好奇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妙招三:拍拍,那是我!
當孩子們對畫面產生視覺疲勞時,如果畫面中出現自己與同伴的樣子,他們一定會非常驚奇,注意力又會被吸引過來。在開展中班繪本活動“南瓜湯”時,我請小朋友說一說自己平時與同伴怎么開展合作時,孩子們一時語塞。于是我把他們平時相互合作的情景照片利用課件展示出來,孩子們眼睛睜得大大的,津津有味地欣賞起課件中的畫面來。當我再次讓他們發言時,孩子們紛紛舉起了自己的小手。
聚焦“理答” 彰顯智慧
當我第一次以旁觀者的身份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時,我為自己不能及時關注學生回答中的問題而扼腕嘆息。學生的回答其實正是教學效果的直接呈現,應該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加倍關注的內容。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許多老師都忽視了這一點,只是盡可能地按照預設的教學程序往前推進,如果能完成預設,就覺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這種忽視學生主體性的課堂教學設計得再完美也是有缺失的,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理答就顯得非常重要。
何謂“理答”?有學者認為:“教師的理答是指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反應,通常告訴學生所思、所答、所做的結果如何,告訴他們學習的正確、充分、恰當的程度,給予評價,從而幫助他們調整、控制后繼的學習行為。”我覺得教學過程就像是打乒乓球,教師提問,就像是發球,學生回答問題,就像是接球,同時又把“球”推給了教師,“球”指的是學生的發言,要使課堂煥發生命的光彩,老師必須具備優秀乒乓球運動員的素質,即準確地接住孩子的“發言”,這就是教師的理答過程,也稱為“教學反饋”。
而教師的理答最能體現出教師的教育機智和教學思想,最近在觀課時我特別關注教師理答的方法,也學到了不少妙招,不妨與大家分享。
一、 刨根究底,窮追不舍
在日常進行教學時,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課文中現有的“閱讀提示”來進行提問,這樣不僅能夠充分利用學生預習課文時已有的“學習準備”,還能在課堂上給學生后續的思考與學習留存更大的空間。浙江名師王春燕教學《石猴出世》就巧借課文前的“閱讀提示”發問,在課堂上與學生演繹出一道特殊的風景。
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篇文章前面有一個閱讀提示,閱讀提示里有這樣兩個問題,你注意了嗎?快速瀏覽課文。
出示:閱讀提示
1 石猴是從哪兒來的?
2 他是怎樣成為猴王的?
老師按順序讓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當有一個學生回答“石猴是憑自己的本事成為猴王的”,老師便由此展開了教學……
王老師的這段教學從文章前面的閱讀提示人手,提問也由此展開,并不作過多的牽扯與發散。因為問題集中而具有鮮明的指向性,便能很好地引領學生讀書,讓所有同學的注意力指向語言文字,提示他們用書中的文字回答問題,然后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教師及時拋出一個“在這里”,啟發學生在明了大意的基礎上再度關注語言文字,關注文字中的“這一部分”,從而不至于產生閱讀的浮躁。
二、一脈相承,讓提問更有關聯性
要整合與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努力變線性提問為立體提問,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提出的問題有一定的關聯性,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的思維在拾級而上中得到有效的擴張,同時也讓課堂保持某種意義上的圓融與整體架構,一位老師在教學《人類的“老師”》時提出了這樣幾個具有連續性的問題:
1 初讀了課文,現在同學們能說說課題中的“老師”為什么要加引號嗎?
2 想一想,老師為什么把鳥兒、蜻蜓、蒼蠅、蚊子、蜜蜂幾個詞板書在同一行呢?
3 老師為什么把“袋鼠”和“貝殼”寫在同一行呢?
4 這兩種是簡略介紹的,而上面的幾種寫得比較詳細。再想想,“貝殼”的后面加上什么標點符號才比較完整呢?
在揭示課題后,這位老師已經啟發學生抓住課題中的引號和“老師”進行了提問。對于中年級的學生而言,雖然經過課前的預習,他們已經能夠大體明白《人類的“老師”》這篇課文講的是什么,但他們卻不太清楚課題“老師”上為什么要加引號。這時老師并沒有選擇“告訴”,而是讓學生讀文識字,這種關聯性極強的教學提問帶給學生的閱讀收獲是不言而喻的。
三、相映成趣,讓提問更富包容性
一位老師教學《蘋果里的五角星》時,通過提問讓學生自主選擇理解詞語的方法,在課堂上創生出趣味盎然的教學場景,當時的教學片斷如下:
(老師先組織學生認讀生字新詞,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理解。)
師:你有什么好辦法來理解這些詞語?
生:給它找近義詞。
師:就是換詞法。
生:還可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生:我用查詞典的方式理解詞語。
師:對,可以借用工具書來理解。
生:我把詞語拆開來,先理解字的意思,再理解整個詞的意思。
師:這就是拆詞法。
師:理解詞語確實有許多妙招,老師還有一個妙招,就是聯系現實生活理解詞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體育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一堂好課始于把脈學情。把脈學情是從橫向和縱向更廣泛深入地了解學情。
片段一:三年級《30米加速跑》第一課時,教師朝學生大聲呼喊:“前腳掌著地,注意前腳掌著地!”可孩子們像沒聽見一樣,只沉浸在快樂的奔跑之中,教師扯破了嗓子,效果卻不明顯。
課例中教師蒼白的呼喊換來的是學生無力的回應,教師課堂上沒有妙招的根源在于教師不知道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于對學情把握得不準、不精。真正把脈學情,要做到多觀察、勤思考,觀察學生的學習習慣,觀察學生的技術動作,觀察學生學習狀態,這樣才能發現問題,找到教學難點和切入點;勤于思考,思考如何利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促進他們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
把脈學情除了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年級和這一學習水平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外,還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思考:
1.興趣愛好。教師真正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并能與教材創造性的融合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敲門磚”。小學生愛聽故事,易被故事情節吸引,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將技術動作教學寓于情境教學之中;小學生愛游戲,教師可以對運動技術進行游戲化改編,引導學生樂中學、學中樂,創設快樂體育課堂。
2.能力水平。根據學生運動技能水平,教師充分挖掘學生已有體育知識和技能,依循教學規律,引導學生進行舊知到新知自然地銜接與轉化,避免生硬地灌輸,促進學生新知識和技能的接受與消化,提高學習效率,創設高效體育課堂。
3.身體素質。發展學生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五項身體素質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清楚學生身體素質情況,課堂教學中做到有目標,有計劃,科學持續地進行學生體質升級干預,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創設實效體育課堂。
如此把脈學情,我們的體育教學將更科學,更合理。
二、研究教材,做到敏于學,篤于行
要提高教學質量,就不能走馬觀花式的瀏覽教材,一些教師拿到教材瀏覽一遍,感覺技術動作簡單,隨手將教材擱置一旁,憑自己的感覺和理解進行教學設計,殊不知漏洞百出,毫不嚴謹,如不及時糾正就會誤導學生。例如本課加速跑教學就容易忽略“前腳掌蹬地”這一教學難點;再如站立式起跑中的口令教學,“各就位”容易被粗心老師呼成“各就各位”等。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出最重要的來講。”想一想,如果體育教師對所要教授的技術動作掌握都不熟練和細致,那么正確引導學生科學學習的可能性就不大。
片段二:課余時間,教師獨自到教學樓后面的空地上反復練習“前腳掌跑”,邊跑邊思考突破“前腳掌著地”教學難點的方法,跑累了就“前腳掌走”,走著走著突然來了靈感――可以先引導學生“前腳掌走”逐步過渡到“前腳掌跑”,可問題又來了,三年級的孩子控制走和跑的步頻和步幅能力不夠,練習時僅靠教師的語言提示效果肯定不好,有了前車之鑒,就要另辟蹊徑。這時地面上一塊塊方形地磚給人啟發,可以利用方格調控學生練習時的步幅和步頻,方格可在操場上用白石灰畫出,順著這個思路想下去,一切豁然開朗。
研究教材僅僅停留在書本教材上是不行的,“紙上得來終覺淺”最終會導致課堂教學的淺顯、空泛、無內涵。一堂好課,必定是“絕知此事要躬行”,即教師圍繞教學重點和難點,親身反復地實踐技術動作并不斷思考,最終找出突破教學重難點的方法。就像課例中的“前腳掌走過渡到前腳掌跑”和“小方格控制步幅與步頻”兩種解決重難點的辦法,就是通過教師大量、反復地親身實踐和思考得來的。
三、教學設計,做到簡約而不簡單
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簡約而不簡單,簡約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偷懶,恰恰相反,它要求教師在備課環節狠下功夫,用簡潔而切中要害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運動技能自然生成。教學設計真正做到簡約并不簡單,因為要簡約掉的是那些花哨的,低效的,與主教材關聯性不強的教學內容和環節,取而代之的是實用的,高效的,緊扣教材的教學設計,前者容易堆砌,后者需花費心血,巧妙構思。
片段三:難點突破部分運用“闖少林方格陣”的教學策略。
[環節一]引導學生一步一格前腳掌走過方格陣。(前腳掌走的方法過方格陣,為前腳掌跑學習打下基礎)
[環節二]師:同學們都能前腳掌走過方格陣了,但走的方法速度慢,不過癮,你們能不能勇敢一點,用前腳掌跑,一步一格闖過方格陣呢?
生:能!
(該環節由前腳掌走過渡到前腳掌跑,在快樂的闖方格陣練習中,學生前腳掌著地的本體感覺初步形成)。
[環節三]師:同學們一步一格前腳掌跑的闖陣法都掌握了,那能不能再勇敢些,先一步兩格、再一步三格地前腳掌跑敢不敢嘗試?
生:敢!
師:好!分組練習,看一看我們班誰的輕功學得最好,開始練習。
(一步一格到一步三格,格數的增加只是表象,換來的實質是教學難點被突破,是學生步幅的增大,重心的提高和前腳掌著地快速跑技術動作的自然生成)。
簡約體育的教學設計第一要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和運動技能的形成規律,課例中的“前腳掌走過渡到前腳掌跑”的教學方法就是遵循這一規律;第二要堅持切中要害原則,反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課堂教學,切中要害就是抓住教學重難點,突破難點之妙招也是一堂好課的亮點所在,課例中的“小方格控制步幅與步頻”的教學方法就是切中了要害,有效地突破本課教學難點,也是課堂教學的亮點。
擔任初中化學教學已經十多年了,早已熟知化學實驗在教學中的重要性,也深深了解學生們對于實驗的喜愛程度。因此,課堂上,能做的演示實驗,我都一一完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盡量補充實驗輔助教學。可對于學生親自動手的實驗,卻令我頭疼不已。因為教材上要求的實驗,都專門安排有相應的課時讓學生親自操作,可是因為初三才開化學課,每年的中招考試中化學又是必考科目,這就迫使教師必須超前教學才能完成教學任務。一學年的教學任務,早早地在每年的二、三月份就結束了課堂教學,進入復習階段。這就意味著初中化學必須提前二至三個月結束教學任務。課本上的知識不能不講,于是好多化學教師就想出了犧牲學生實驗課以節省時間的高招。這樣一來教學時間是擠出來了些,可是學生們學習化學的興趣迅速遞減,一部分自制力差的學生甚至放棄了化學學科的學習。
作為一名化學教師,我常在想,能不能把實驗放到學生自己手上,讓學生做實驗的主人。
我排查了整個初中階段所接觸到的演示實驗以及學生分組實驗,把有關的儀器、藥品一一羅列出來,利用假期時間,到實驗室把常用儀器通通借出來,根據不同形狀,巧妙編排,最終在一個改進了的手提儲物箱內把儀器分門別類的放了進去,又把常用藥品分類,液體藥品用小滴瓶,固體及粉狀藥品用小塑料瓶一一裝進了儲物箱,像鑷子、藥匙、滴管、試管刷等一些零碎用品也一一找到了相應的位置。這樣我設計的便攜式實驗箱就大功告成了。為了推廣,我先組裝了五六個,讓同事先試用了一段時間,經過反復改進,實驗箱最終成型,并在師生中引起了強大反響,人人都想擁有這么一個便攜式手提實驗箱。根據學生們的要求,每個班內組裝了三十多個便攜式手提實驗箱。這樣一些實驗在課堂上或者課余時間就可以完成了,并且原來的一些演示實驗也可以改為學生分組實驗。尤其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原來苦于時間不夠用,學生手頭缺少材料,而無法完成,現在好了,學生自己不僅主動完成教材上的編排的一些探究實驗,并且還主動做一些課外的探究實驗,自己去探索化學上的奧秘。這樣既把課堂還給學生,調動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又使課程進度兩不誤。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剛開始組裝時,儲物箱、儀器、藥品等購買時的費用問題?平時實驗箱的保存問題?藥品的安全問題?學生畢業后實驗箱的歸屬問題?等等。經過幾年的實踐,我都找到了妥善的處理方法,既解決了學生動手做實驗的問題,激發了學習化學的興趣,又沒出現安全事故,以及亂收費問題,收到了比較好效果。
這是我在實驗教學上的一點改進做法,希望大家都來關注實驗教學,給出更好的妙招。
教材中的文章是培養學生語感的載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托。選入小學教材的課文都是千挑萬選的大家之作。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孩子們抓住文中精妙的語言、精彩的片段,甚至是一個標點,反復品味,讀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底,品出語言中的豐富內涵。
例如,在上《林沖棒打洪教頭》這課時,文中描寫最精彩之處就是對兩人的交手過招,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就給讀者展開了一幅精彩的畫面,讓人越品越感到詞語的魅力。在第二次交手時,洪教頭用的是“把火燒天”,林沖用的是“撥草尋蛇”。就這幾個字,沒有對招式的詳細解說,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品讀空間。我引導孩子們:“你們能想象一下,‘把火燒天’招式大概是怎樣的嗎?”學生展開想象,從字面上理解,感受到了這一招的特點。然后,我又問道:“這樣一招在格斗中威力在哪里?破綻在哪里?”孩子們演示了一下后,感到棒往下打的力量很沉,但是下半身卻疏于防守。師:“林沖的撥草尋蛇應該是怎樣打的?在對付洪教頭時有什么妙用?”學生結合洪教頭一棒的破綻,感覺到了“撥草尋蛇”真是恰到好處,真是妙招。師又引導到:“這兩招的使用上,大家能看出兩人有怎樣的心理活動嗎?能領悟到這兩人各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嗎?”學生通過交流,結合上下文,感覺到洪教頭的兇悍、恨不得一招制勝的特點,而林沖卻是沉穩、內斂,有大家風范。
通過這樣的品讀,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不斷深入探究,腦海中逐漸展現出一幅生動的打斗場景。學生從詞語中讀出了林沖和洪教頭兩人的個性特點,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養,在品讀中學生感悟到了語言的無窮魅力,大大提高了閱讀興趣。
二、在文本的深情厚意處拓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在課文中傳遞著人文情感。在教學中,小學語文教師要以文本為載體,在引領學生品讀的過程中,使學生在與文本的情感碰撞中實現情感的教育。教師要利用文本傳達的人文情感,開展多種形式的拓展閱讀,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例如,在上《母親的恩情》這課時,文中傳遞著對母愛的歌頌,意在培養學生正確的親情觀,對父母的孝順、感恩。在教學中,我進行了拓展閱讀,問道:“小朋友們,讀了課文后,能說說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嗎?”學生們踴躍回答:“母親真好!”“我愛母親!”……接著我問道:“你們還知道哪些關于母愛的文章嗎?”他們根據自己讀的文章,舉了很多例子。然后,根據課堂拓展的情況,我讓孩子們進行小練筆,把自己想對母親表達的愛寫出來,然后回去跟母親說。最后,讓他們在課后為母親做一件家務事,送一樣自己做的小禮物。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們不僅體會到母愛的偉大,增加對母親的理解,而且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對母親的愛,提高了行動的能力。
三、在文本的中心主題處拓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每篇優秀的文章都有一個中心思想和主題,文章的描寫是圍繞這樣的主題展開的,這樣的主題就是文章的心臟、關鍵。如果把文本的這一主題看作圓心,那文章就是圍繞這個圓心的圓,圍繞這個圓,在品讀體驗中可以獲得更大的同心圓。在品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抓住這樣的主題,圍繞主題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文本情境,與作者、主人公進行超時空對話,走出文本發散思維情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3)12-0036-01
一、收集的竅門
1.以體育教研課的主題方向進行收集和整理
從研討主題角度來收集公開課的教案。例如1:2008―2011年近三年的杭州市江干區,開展以“同課異構”為主題的教研活動。教案如1:小學五年級《支撐跳躍》為主教材,以“跳上成跪撐-起立-向前挺身跳下”為教學內容,突出體育課堂技能教學,挑戰教材難點。主題是“閱讀體育課堂,提升教學技能”。如2:《跑:曲線跑》《跑:折返跑》《跑:障礙跑》展示自己對教材獨特的理解。對教材不同的處理,對學生不同的學習方法、手段。
2.以體育單元教學思路進行收集和整理
單元教學設計,有利于幫助教師理清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層次性,抓住課時重難點。
例1:主題式單元教學設計教案,如水平一《跳躍單元教學設計》、水平二《耐力跑的單元教學設計》教案。例2:問題解決式單元教學設計教案。如水平二技巧類教材《側手翻單元教學設計》《前后滾動單元設計》《跪跳起單元教學設計》教案等。從不同練習手段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來收集第一課時教案、第二課時教案、第三課時教案等等。
3.以教材內容系統性與學段間的銜接進行收集整理
體育學科的運動技能特點,決定了同一個教材,在不同年級、水平、年齡、個體差異,在各個學段間教學策略是不同的。如何開展不同水平階段教材內容的銜接和系統教學,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例1:2012年杭州江干區進行以中小學教材銜接與系統教學為主題的研討課,如一年級《前后滾動》、三年級《前滾翻》、七年級《遠撐前滾翻》、八年級《魚躍前滾翻》。根據這個特點,可以系統教學為主線進行收集不同水平,類似教材的教案進行研究。例2:選擇相同教材不同內容研討課,如籃球從小學到初中有梯度的展示課四年級《籃球:原地運球》、五年級《籃球:原地雙手胸前傳球》、七年級《籃球:原地單手肩上投籃》。
4.以校本教研特色活動進行收集和整理
收集校本課程教案,主要目的是研究探討和挖掘本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規劃本區域體育特色發展。例如:二年級《短網:正手揮拍》、三年級的《快樂活力板》、四年級《短網:雙手反手擊球》、五年級《羽毛球》、七年級《花式跳繩》等教案。這些教案相對來說,屬于教學設計比較陌生、也不經常上課的教材。所以收集校本課程的教案具有借鑒作用。
5.以體育專題研討內涵進行收集和整理
通過體育專題研討的途徑,發掘教材的內涵,提高教師處理教材能力,促進課堂教學的提高。例如:2011年浙江省中小學體育“疑難問題”專題研討會的教案。研討了教學目標的正確性、教學重難點的合理性、教學方法及手段的目的性及適用性、評價標準的確立等,重點對單元課時之間如何銜接、課時安排是否合理有效進行探討等。如《前滾翻成直腿坐》《后滾翻接跪跳起》《立定跳遠》《跳上成蹲撐――各種姿勢下》教案分別進行研討。
二、使用的妙招
1.妙用設計之思路
收集整理研討課教案,對各個教材進行分析,探討研討課設計思路,理解上課老師如何進行教學意圖的設計,給我帶來怎樣的啟發。例如,去聆聽專家、聽課教師、快速準確地了解授課教師的意圖,引導大家對教材的理解,從中學習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學會什么等思路問題。
2.采用方法之原理
從教學設計中,先了解教案中教學方法、練習手段是如何為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再理解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如何運用的。最后反思在實踐教學中,看方法、手段對目標達成的效果如何,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疑難問題如何處理等,這就是從優質的教研課中要學習的資源。
3.改造為我所用
收集利用研討課教案時,先認真聽課,邊記錄,邊聽專家的點評、寫聽課反思。回來后,可以按照研討課的教案與自己的聽課反思相結合進行上課。課后再次反思,修改教案,再創新進行上課。將研討課中好的東西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進行實踐與體會。對收集的教案應該理解、感悟、內化,并付諸于日常教學并創造條件為自己的教學服務。
4.借用目標與過程和諧統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