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體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7 16:06:5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技管理體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技管理體制

篇(1)

1 我國科技管理體制

1.1 我國科技管理體制現狀

科技管理體制的建設對我國科技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科技管理體制的好壞也決定了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水平。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在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改變過去中央集中統一管理的模式,科研活動有了較大的自由度,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成熟的科技管理體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1.1.1 科研活動行政化管理

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以行政化管理為主體,行政色彩過濃,缺少適應科研活動審批、評價和監管機制,對科技管理的鼓勵不夠,不同科研部門的壁壘較深,科技資源分散。各種科研項目通過項目匯報、經費審批等方式來組織,各種會議、文件的需要通過政府管理機構才得到允許,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沒有與企業經濟緊密聯系。這種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使得科研項目經費流向被行政機構所決定,這種外行管理的方式降低了科研活動效率,影響了科研活動的健康發展,甚至會導致學術腐敗。我國科技管理體制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科技發展的瓶頸,只有得到進一步改革才能保證科技發展戰略的實施。

1.1.2 科技人才分配不均

由于我對專業技術人員戶籍、編制等因素管理嚴格,對人才調配不夠靈活,致使人才分配不均,一些單位人才匱乏,另外的科研機構卻人才過多,使得人才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地域發展不平衡,地區經濟差異大,也加劇了人才過多向發達地區涌入,導致部分地址科研人才稀缺,這些都對我國科技管理體制提出了挑戰。在對科技人才的任用中,行政化的管理方式過于繁瑣,科技管理體制中過多的行政事務浪費了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時間,降低了科研效率和創新能力。

1.1.3 對科技創新缺乏保護

科技創新在如今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被視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我國科技管理體制對科技創新保護仍有待提高,學術造假、剽竊專利的情形屢見不鮮,在保護知識產權法律不健全的情況下,這些行為無法得到根本的抑制,一些山寨產品更是大行其道,降低了科技創新的積極性與熱情。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與對科技創新的管理體制密切相關,國外發達國家對知識產品和創新的保護投入巨大,而且有著完善的科技評估與保護體系,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創新環境,重視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這些都是發達國家先進和成熟的經驗,值得我國在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中重視與借鑒。

1.1.4 缺乏核心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核心科技創新對國家的科技發展而言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缺乏核心科技創新是我國長期的問題,眾多企業中擁有核心技術的鳳毛麟角,很多研發成果都是二次開發和加工,薄弱的創新能力這使得我國企業進一步研發和搶占市場時受制于人;而我國自己研發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很低,僅為10%左右,遠低于國外,這也導致了我國的科技創新對國民經濟貢獻過低。我國科技創新體制對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不足,沒有發揮指導性的作用,科研項目與市場項目脫節,科技管理部門沒有做好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對接,降低了科技工作者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積極性,浪費了科研成果與資源。

1.2 我國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1.2.1 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

在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面前,科技創新是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提高科技創新能必須改革落后的科技管理體制,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使得科研活動更好的為全社會貢獻力量,使得科技管理體制在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中起到科技資源配置作用,因此,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1.2.2 科技管理體制亟待提高效率

我國現有科技管理體制下,行政管理機構過多,對于相似的科研項目重復立項,企業、高校、研究機構之家沒有協同合作機制,投入不足和浪費的現象嚴重,造成了整個科研體系的低效。不同部門對科研的投入分散,缺乏整合支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科技管理體制效率較低。

2 我國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建議

2.1 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促進作用

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中的科研主體誰高校與科研機構,擔負著我國科研重大項目的責任,而企業在這個體制中作用較小,也就導致賬了企業和科研院所之家的隔膜,成為了兩個獨立的研究體系,也造成了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分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低的原因也在于此,一個健康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要求科技與經濟發展不能分離,在科技創新扮演越來越重的角色的市場經濟中,企業應該再科技創新中扮演更為關鍵的一員,科技管理體制中應該加大對企業的扶持,促進企業在科研方面與科研院所相互合作,讓科研院所中的專家去接觸生產實踐,提升創新成果轉化率,重點支持產學研結合的項目,努力改變目前以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主的情況。對企業科研項目加大重視,提高投入,并且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作為驗收標準,促使科技創新轉化為經濟成果。

2.2 優化科技管理體制中各方的職能

科技管理體制的改革要求管理方式的創新,目前我國的管理部門對科技項目的規劃、審批、執行一條龍似的管理,這種決策、執行、監督三位一體的管理造成了科研體系整體的低效和不透明。發達國家的科研管理體制中,科研項目的決策、執行、監督各由不同的部門管理,每個環節簡潔高效,相互制約。科研基金由專門的科研基金管理部門負責對科研項目預算、審批和管理。科技管理部門可以專門對投入的項目進行評價和項目跟蹤管理,使得科研經費使用更加透明,管理更加客觀獨立。同時對項目實施的監督加大重視,完善監督機制,對科研項目的經費使用、項目成果加大考核,由科技管理行政部門和科研院所自身共同監督,提高項目執行效率。

2.3 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入

人才是科技創新中的動力之源,也是科技發展的核心因素,在現有科技管理體制的基層上,應當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入,有限解決科技人才的戶籍、編制問題,建立創新人才專項資金,對青年科研人才和欠發達地區的科技工作者增加資金投入,保證他們的科研活動順利進行,重點培養杰出的創新科技人才,為我國科技發展事業儲備人才。對于科研團隊同樣加強重視,現在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需要不同領域專家的合作,設立科研團隊基金,保證科研團隊的培養和建設,促進我國科技發展。

3 結語

我國科技管理體制的改革決定了未來我國科技發展的趨勢,在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的今天,應該加快對就體制的改革,為科研機構和科研人才提供優越的發展環境,激勵企業和科研院所共同發展,使得科技創新成果更好的轉化為生產力,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參考文獻】

[1]黃濤,張瑞.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

篇(2)

我國目前的科技管理機制并未完全打破以往傳統的計劃管理模式,有著十分濃厚的行政色彩,體制性的障礙依然成為約束科技發展的“絆腳石”。譬如:各自為政的局面依然復存;一直以來并未創建與科研技術開發客觀規律相吻合的研發、評價與監督體制;在科研工作人員良好工作環境、培養鼓勵創新環境的探索上遠遠不足,久而久之,造成科技資源長期處于散亂、協調能力欠缺的局面。為此,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是亟待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1.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我國早不斷引入市場經濟機制,走入全球化潮流當中,固有的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一直處于比較落后的一種狀態。科技資源的配置,市場機制要充分性的發揮自身固有的指導性作用,可是,當前科技項目的設置上并沒有促使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真正地發揮出來,這就造成項目研究在開發與成果的應用完全分離的一種狀態,科技管理體制和市場經濟互相脫節的現象存在。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科技成果轉化困難,市場中產生的經濟效益非常低;第二,科技管理部門的作用并未充分地發揮出來,實業界和科研機構間缺乏密切的聯系。我國當前科技成果的轉換率在10%以下的水平。目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轉化速度跟國外發達國家對比低出很多,許多科技成果根本達不到市場、企業的基本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致使我國許多有限科技資源得到了巨大的浪費,造成科技進步貢獻率急劇下滑,嚴重阻礙著我國經濟的正常增長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3科技投入低,使用效率不高

從2008年我國科技經費投入公報結果中了解到:2008年全國R&D經費支出4616億元,R&D與GDP的比值為1.54%。這一比值與國外發達國家對比來看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大部分發達國家R&D經費強度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過4%。此外,我國科技投入管理欠缺行之有效的整合機制,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等現象非常多見,這就會導致重復立項與支持力度不足的同時存在。

2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具體建議

2.1科技管理體制創新發展方向

伴隨著科技與經濟發展的高度融合,政府科技管理活動需遵循公共管理的客觀規律,在行政體系、社會資源、市政體系三個維度上做好明確的定位,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大層面中的科研活動實施分層管理,同時按照不同地區資源突出的地方特色,創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吻合、與中國國情科技管理體制相吻合。詳細來講:科技管理體制的創新需要處理好創新要素、創新資源的科學合理性配置,譬如:企業、政府、高效、研究機構等行為主體間的互相作用,通過理念的創新、科學化的引導及有效地激勵制度等措施,進行創新資源的有效性整合,從而促使創新價值鏈,創建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結構合理、聯系緊密的新型創新系統。

2.2具體措施

2.2.1創新科技管理觀念,轉變政府職能

第一,決策權和執行權相分離。我國可參考借鑒國外先進的科研體制,建立基金管理委員會,對項目管理進行專門性的負責,其中包含:經費預算和分配問題,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基本原則,實施項目審批、管理及組織實施。以此,能夠促使科技管理部門由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脫離出來,從而能夠有更多的精力做好其他方面的科技創新工作。實施一線調研,對各領域的科技規劃、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進行綜合性的探究,與此同時,創建完善化的國家科技決策咨詢體制,精準性地掌握好地方創新資源和宏觀發展走向,做好項目規劃的科學合理性設置,對未來科研的發展方向進行正確地引導。第二,創建多層次監督問責機制。應當由基金管理委員會負責具體項目的評估,同時對項目承擔方的信用情況進行評價和監督,嚴格按照國家法律規定對出現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格處理,再安排國家政府科技部門、科研機構等對于項目經費的具體使用情況、使用后所產生的效益進行共同監督與考核,從而提升基委會對項目的篩查、管理及轉化水平。

2.2.2構建激勵與約束機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

從當前科研單位的情況來看,其對科研人員的評估、考核有簡單量化的一種傾向,這是造成科研工作與國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完全脫離的一個主要影響因素。科技管理部門需在創建科學合理化薪酬制度的基本前提下,建立完善性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這樣才能夠實現科學合理性的人才評估,推動科研人才的積極能動性,雙管齊下、獎罰分明,對科研勞動和科研成果實施嚴格的獎勵與褒貶,這樣才能夠充分地調動起廣大科研工作人員的行為,促使其積極創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上的發揮,使得現有的科研管理水準得到顯著性的提升。

2.2.3推動精細化管理,倡導成果轉化后的“售”后服務

確立全方位規范化的制度體系,這是成功實施科技管理的關鍵所在。我們可學習國外先進的精細化管理模式,然而,精細化管理的基礎是充分做好科技管理制度建設,將精細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制度化內容當中,從而更好地指導各項工作的順利實施。我們唯有注意做好細節服務、強化細節的管理,才能夠促使精細化管理的真正實現,促使現有的科技管理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3結語

當前我國科技管理體制需進一步完善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前期歷史遺留的問題和制度的變遷所造成的。在科技創新體系中,科技管理體制作為非常重要的構成內容,一定要將傳統的理念和體制完全克服,進行實時改革與創新,從政府職能、管理理念、精細管理等方面著手,為科研項目和科技人才的未來成長創造良好地氛圍,把各類科技創新主體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形成激勵科研機構自主創新的新型科技管理體制,推動我國科技強國目標的順利實現。

作者:石有圣 單位:聊城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

參考文獻:

篇(3)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312-02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類社會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的競爭。科學技術的進步離不開有效的科技管理手段和完善的科技管理體制。為順利實現我國科技發展的目標,必須深刻認識世界形勢,深入研究科技與經濟的關系及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我國科技工作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新形勢下,科技管理部門面臨更新更高的要求,科技工作者也被寄予更多的期望。

一、新時期科技工作面臨的挑戰

1.經濟發展科技化。當前,世界經濟正在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邁進,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已經從原始的依靠生產經驗積累發展到依靠技術創新突破來推進。科技管理是科技創新的有力保障,也是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協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以能源行業為例,科學化的管理手段能夠指導國家同時進行傳統能源的開采和新能源、新材料的開發,有效地降低了對不可再生能源的開采率,推動了資源的合理、高效和綜合利用。

2.社會發展信息化。進入21世紀,世界知識經濟發展進程日益加快,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突飛猛進,網絡化加速發展,信息、科技、教育等知識產業逐步成為主導產業。在信息產業的支持下,科技成果可以在各國之間得到快速的傳播,使科學與技術得到很好的融合。另外,在信息化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科技管理工作也面臨著改革和創新的機遇,可以利用計算機建立人力資源管理和項目申報管理數據庫,提高管理效率,為科技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但目前我國企業科技管理人才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網絡信息普及程度也不高,這將成為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迫切需要改進的問題。

3.科技發展國際化。當今科技已成為跨國界的全球化活動,伴隨著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研究資源和研究成果可以在國際范圍內得到很好的流動和共享。科技研究和開發的國際化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機遇,更是一個挑戰。發達國家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吸引眾多的科技投資和優秀人才,增強本國科技創新能力,同時對全球市場和資源進行爭奪。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中國家應當加大科技投入,提供廣闊的科技資源和優越的科研環境,努力減少本國優秀科技人才的流失,加速提升發展中國家的科技實力。

4.科技管理創新化。由于科學技術水平在企業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技管理工作已經不是單一的行政管理,而是一個涉及企業技術開發、產品制造、交流合作、人才建設等多方面的綜合管理。科技創新管理是指通過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結合企業實際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可行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科技戰略的創新是科技管理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管理的創新實質是科技超前性和管理前瞻性的結合,合理的科技戰略的制定即是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可行性預測,通過提前制定和完善科技管理手段來適應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這就要求科技管理人員具備較高的科技文化水平和靈活的科技頭腦,準備把握科技的發展動向和企業發展特點,為企業的進步及時獻計獻策。

二、樹立正確意識,實現科學管理

科技工作作為一項社會活動,具有經濟和社會雙重屬性。其經濟屬性體現在科技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發展科技的重要目的之一即是推動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同時,科技工作又是一項探索知識、發現自然、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實踐活動,具備社會屬性。科技管理工作者應該準確把握科技工作的內涵,明確科技管理工作的定位,樹立全新的科技工作意識,積極促進科技資源合理配置,努力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1.創新意識。創新是科技發展進步的靈魂和原動力。科技管理首要的任務就是要為科技發展提供創新的制度和環境。因此,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都應全面具備創新意識,并將其充分發揮到科技管理工作中去。創新管理的意識適用于項目申請、資金運轉、人才配備和考核獎勵等各個方面。項目申報與完成的過程中,創新的溝通方式可以為科研人員順利完成科技攻關提供良好的條件;人才建設中,創新化、合理化的工作方式能夠使得科技人員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實現自我價值;科技管理采取先進的考核評價理念和創新的鼓勵機制,能夠獎賞有據,可以極大的激發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人本意識。人是生產力的創造者,是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主體和根本。因此,以人為本的人才發展模式是企業革新和發展的重要戰略,也是科技管理工作中應當重點把握的方向。企業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一方面應當加強人力資源的科學化管理,加強企業內部的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從企業長期發展的戰略角度去培養和利用人才。再者,企業管理部門應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措施,為各類科技人員發展提供不同的平臺,為其創造學習機會,落實各項鼓勵和獎勵措施,激發技術人員的工作熱情,促進科技成果的產生。

總之,樹立創新化和人本共存的科技管理意識是當今企業科技管理人員需要加強和完善的重要能力。只有將科技化的管理融入到技術創新、制度建設和人才培養等各方面,才能夠使得科技管理全面化、制度化、人性化。

三、完善科技管理體制,提升核心競爭力

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一套完善的科技管理體制來支撐。科技管理體制改革至今已走過三十年,而企業在改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科研機構的改制、改組給企業管理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企業在科技管理體制的完善過程中擁有更多的政策和資源,企業可以通過合理化配置政策、信息和財政等各種資源來為科技創造提供有力保障。但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企業的科技管理體制將會有一個新變化,建立一套完善化、科技化的管理體制,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企業應當將發展實際和國家科技政策制度相結合,在實踐的指導中不斷探索和完善有效科學的管理制度。

1.把握發展機遇,創建產學研用聯合體。自1998年我國開始實施“科教興國”與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科技戰略以來,我國企業的科技管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企業在科技發展中有了較為全面的定位,切實落實國家的科教興國戰略,大力發展科技項目創新研究,努力解決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基礎性、戰略性和綜合性的科技問題。同時,企業還應逐步加強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地整合科研資源,成為科學研究的產業化基地,從而形成產學研用的有機科技聯合體。聯合體的形成一方面能夠促進科學成果的有效轉化和平穩落地;另一方面也能夠使得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更加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

2.優化資源配置,營造創新環境。科學進步和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諸多要素,如制度、政策、資金、人力資源、信息等,這些要素的積聚對科技發展和創新至關重要。科技管理部門與其他政府管理部門有著多渠道的聯系合作,因此,要主動把分散于政府各職能部門和社會中的各類要素資源進行引導和聚集,整合配置到科技創新工作中去。優化創新的企業環境不僅能夠加速科技轉化為生產力,而且能夠提升員工的素質,有力地促進企業的長久發展。因此,資源的合理化配置是企業長治久安的有效措施。

3.加強評價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科技管理的作用。企業的評價體系一般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科研活動及其創造的經濟效益評價和人力資源評價。在科研活動方面,企業應當落實國家科技政策,規范科研成果研究和科技經費使用,并按時定期對承擔的科研項目進行調查,對科研成果給予充分肯定,對于成果為企業創造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并進行表彰鼓勵。人力資源評價是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將科技人員的勞動成果與其個人的經濟利益進行關聯,通過實行合理化的激勵措施來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激發他們的科學創造力。科學合理化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增強企業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合作,而且能夠為企業培養一批具有團隊精神和創造力的人才,是將企業科技進步和經濟建設相融合的一項有效舉措。

參考文獻:

[1] 雷宇,趙曉麗.科技管理創新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23):113.

[2] 張鵬.企業科技創新管理的思考[J].管理科學,2013,(15):44-45.

[3] 張虹,周增桓.“以人為本”管理理念及其實踐意義芻議――兼論科技創新中的“以人為本”[J].科技管理研究,2013,(6):132-134.

篇(4)

進入21世紀,科技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政治地位與經濟實力的關鍵,成為決定一國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科技管理體制是否合理,關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認真正確貫徹,科研機構和隊伍的潛力能否充分發揮,科技規劃、計劃能否順利實現。筆者通過分析當前科技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探索科技管理體制創新的路徑,以期為提高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成效提供若干可資借鑒的參考。

一、科技管理的內涵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 (NRC) 在1987年的報告中將科技管理定義為:科技管理是一個包含了科技能力的規劃、發展和執行,并且用來規劃和完成組織營運以及策略目標的跨科別領域。

科技管理的目的在于鼓勵創新,促進經濟成長和增進全人類的利益。短期的科技管理包含品質改善程序、高效率的制程設計等,長期的科技管理內容則包含了整體性、策略性的科技預測與規劃。

科技管理是一個整合了各種專業領域,諸如科學、工程學、企業管理等跨領域的學科,其影響組織的研發、設計、生產、營銷、財務、人事以及信息等各個不同功能部門的活動,包括組織的日常運作以及策略規劃。

二、我國科技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科技管理體制,是科技活動的組織結構、管理體系和制度的總稱。我國原有的科技體制存在著科技與經濟嚴重脫節的現象,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發展到今天,仍然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亟待解決,包括科技管理體制所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科研院所的治理結構,科技資源的使用和監督等,這些都是制約我國科技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科技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源配置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在科技資源配置中,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二)決策機制不適應科技創新的需要。宏觀調控能力不足,科技和經濟在國家層次上的決策機制中存在許多弊端;缺乏高層次的科技決策咨詢、評估、監督機構,不能就科技發展的總體設計、戰略重點提供政策建議與咨詢意見。

(三)自主創新不適應科研活動的特點。各創新主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管理僵化,人才活力難以激發,無法適應科技創新的規律。

三、現行科技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行科技管理體制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科技體制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這主要表現在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到30%,高新技術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0%。

(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獨立于企業之外的科研開發力量過多,企業內應用研究僅占全國總量的約10%,大大低于美國80%這一比例。

(三)科技力量內部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獨立科研機構的大量重復設置;科技人員難以流動,難以進入企業和市場。

四、科技管理體制創新的路徑選擇

分析我國目前科技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變遷造成。只有逐步探索、研究和解決好這些科技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斷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我國經濟才能走上依靠科技自主創新促進發展的良性軌道。為此,筆者就改革我國科技體制機制提出以下三大路徑選擇:

篇(5)

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行業、地區、國家之間已經開始逐漸轉變關系和合作方式,從最開始的資本競爭轉變為科技力量的競爭,科學技術和創新研究的重要地位逐漸凸顯出來,而這也就看出科技工作對全局、現代化關系、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而科技管理的體制同時也能影響到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科學管理體制是否合理,這直接關系到以后再科技政策實施方面是否可以獲得正確的貫徹、科研機構也是否可以在社會上發揮作用,而科技規劃和計劃是否能夠制定出最合理的內容,并且能否順利實現等等。我國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在確定好基本經濟制度之后,也需要確立與之相匹配的科技管理體系。我國在近20年里一直致力于加強對科學技術的創新以及對科技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設,主要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更好的為社會服務,最后以提升經濟的穩定增長,這也是為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我國科技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科技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還仍然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其中還包括了對市場經濟體制相符合的法律條款和社會約束力,同時還有政府同市場的關系、科技管理的基本結構、社會所發揮的力量等等,這些原因共同約束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對科技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因素。從細致的方面分析,我國在科技管理體制正常運營方面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科學管理體制的發展與我國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并不相符,所以,這導致所有的科技資源投資并沒有在市場機制中發揮出自己的作用;第二,社會的宏觀調控能力不足,而市場調節會出現非常多的弊端所在,這樣就會導致科技的官僚化嚴重。在科技管理中,高層的監督不夠完善,使科技總體設計、戰略重點的意見和建議不夠完善,對市場發展沒有指導作用;第三,在科技創新主體選擇上,企業自主創新機制還不夠完善,而科研院的運行機制還需要多樣化的支持,存在內部管理僵化,沒有辦法適應科技創新的規律,這樣也會導致科技創新的發展。只有分析出我國現在在科技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根據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然后通過探索、研究和解決管理中的情況和問題,才能找到最適合社會發展的市場經濟發展道路,也能為我國科技發展有一個良好的、健康、穩定的環境發展。

二、科技管理體制創新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趨勢

為了適合社會發展和時代的要求,必須要根據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要求對科技管理體制的創新發展做出以下幾點要求:第一,需要根據社會要求整合和優化科技資源,這主要涉及的整合體系包括企業、科研機關以及與科技相關的機構,然后根據自己體系在社會中所起到的作用和結構,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斷同其它體系進行交流和溝通,然后發揮自己在其它體系中的優勢,保證資源的最大效益,實現科技價值的創新。第二,就是要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現階段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市場調節還是處于主體地位,所以,市場對整個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對科技管理體制的改革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市場的調節,一定要符合市場的發展規律,然后,滿足宏觀調控政策。所以,一定要明確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和發展方向,指引科技正常發展,然后在法律、經濟的管理之下健全宏觀管理制度。第三,要完善科研機構在科學技術發展中的。我國已經存在的關于科技研究學院和機構應該承擔起科技發展的重任,首先要在自己內部進行創新和改革。在科學項目的激勵過程中,一定要激發科研人員的工作激情,這樣才能有創新的思維。同時,還需要健全對科研學院的內部評估制度,對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進行監督,有效促進科技的長久和諧發展。這時候社會還需要加強對企業的研究投資力度,然后促進我國在科技項目上的不斷創新。

三、科技管理體制創新與信息化建設思考

1.明確科技管理體制創新目標。在進行科技管理體制創新時,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目標的創新,必須要把科學技術同經濟發展聯系起來,然后保證市場經濟共同發展,科技能夠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同時,制度的創新技術還需要市場經濟的檢驗,尤其是在對科技管理上,必須要符合市場對科技的要求,還要滿足我國國情發展。在對科研活動進行管理時,還需要把商業的運行和管理模式投入到科研活動之中,進行發展和創新,讓科研活動創新更有動力,推動著制度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協調好政府、市場、科技院校以及需要企業之間的關系,只有處理好這些組織之間的關系,整合整個市場的資源,才能把每個層次所需要的結合起來,然后充分調動起市場的調節作用,建立起創新科學管理方法,在社會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還要注重對創新信息人才的培養,這也是進行科學管理的前提,對人才的管理才是科學管理的根本保障。2.創新過程中嚴格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在進行科學管理制度創新過程中,必須要遵守我國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政府應該尊重市場經濟的調節作用,尊重市場規律,然后制定出創新的職能。同時,政府應該出臺一些法律法規政策以對創新進行法律保障,通過進行科學管理制度的創新,然后把科學資源運用到經濟體制之中,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科學制度領域的技術創新。而科學管理的政府領域還需要不斷完善科學管理體制的建設,然后通過制度的規范約束,并且還要進行相關的法律法規約束,這樣才能建立起最佳的管理和評估機制,規范整個科學市場。而最后,還需要加強對科學管理制度創新的,使科學管理制度更加合理,朝著人性化的方向發展。3.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現在是信息化的時代,為了能夠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信息化的時代模式還需要能夠健康長久的發展下去,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現在發展處于傳統的工業化時代,要在這個基礎之上建立起科學技術管理體系,就需要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方法,這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加強對相關部門的科學管理體系,使科學技術有效管理;第二,就是要用創新體制的管理,保證創新管理體制可以在市場中不斷發展;第三,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體系,保證信息安全。科技管理是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這也是社會的需求,這一趨勢還需要管理的效率,這需要加入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讓信息的管理更加高效。在進行信息管理中,還需要掌握全面的信息技術,在這個時候要掌握信息量還需要掌握信息的有效性,最后,就是科技競爭力的發展,以后的競爭就是科技的競爭,只有掌握科學技術,才是掌握到以后市場的發展方向,這樣也就是能夠提高我國科技的創新能力。總之,本文主要通過對信息化建設的問題和發展方向進行的簡單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在信息技術發展方向中必須要做到的幾點是:遵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確定以后的發展方向和創新,再就是進行人才的培養,最后就是企業的有效管理,這些方面相互協調找到各自的地位,這樣才能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找到最佳的科技管理體制創新的方向,然后進行不斷的創新和提升,這樣才能獲得科技的創新,讓我國在科技管理上有更大的進步,為我國信息化建設貢獻出更大的力量,同時,為我國科技管理在世界上的地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篇(6)

1.1科技管理部門只重視結果,不重視管理過程

我國科技管理工作由于受長期體制制約,管理模式仍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模式。科技管理不么仍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具體的科研項目以及研究團隊的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圍過于寬泛、制度過于死板,等等原因都為科技管理工作的發展以及自主創新造成了障礙。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科研組織機構與科技管理部門信息不對稱,在提供信息時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報喜不報憂,通過這種不當的方式來爭取科研項目和科研經費,然而把心思都放到爭取項目上,真正的科研任務、科研工作卻退居二位。科技管理部門的這種管理模式制約了科技工作的發展。

1.2科技管理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在我國引進經濟體制后,我國的科技管理體制卻沒跟上市場改革的步伐,在對科技資源配套方面,應發揮市場經濟的指導作用,使得科技工作圍繞市場經濟來展開。然而現狀卻是科研工作與經濟生活脫離,科技管理落后經濟發展的步伐。許多科研成果難于轉化成真正的生產力,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科研成果含金量不高,滿足不了企業和市場的需求,這樣就對我國的科技資源形成了大量浪費,使得我國的科技發展速度放緩,嚴重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國家經濟戰略的調整。

1.3科技管理體制不太完善

我國科技管理工作行政手段干預過多,一方面阻礙了科技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使得科研人員不能放開思路大膽的搞科研工作。過渡的行政干預使得各自為政,缺少溝通,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沒有形成一套與科研工作相適應的管理體系。另一方面在評比、獎懲方面體制也不太完善使得管理制度缺少活力,不能足夠的調動起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對我國科技管理工作的創新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因而科技管理工作應繼續深化改革。

2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成因分析

2.1科技管理的內因分析

①管理體制不到位目前我國管理科技工作的部門較多,使得管理職能不能明確,管理工作有重疊,工作關系則是相互獨立,在國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以及執行上很難形成統一領導。②公共科技資源不能有效共享目前為止,我國共建立了19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7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并加強了科研技術平臺的建設以及科研基礎建設。由于多個部門共同管理,不同機構不能有效合作,造成了國家公共科技資源使用率偏低,不能共享。據相關資料反映國外的大型科研儀器利用率比我國要高5~6倍。③管理方法落后由于歷史原因,使得科技管理工作原始、缺乏創新,管理方法都沿用傳統的一套,是的管理方法過于陳舊,屬于經驗式的管理。

2.2科技管理的外因分析

①政策配套不完善促進我國的科技管理必須有相應配套的經濟政策,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管理的政策過分追求經濟總量的擴張,很少考慮國家科技自主創新的支持,大量的資金被用于引進國外的現金技術裝備,而不是鼓勵我國的科技創新。由于國家的相關政策使得在進行經濟建設時主要進口國外技術以及設備,使得我國的科技水平仍處在初級階段,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難跟國外相對成熟的技術展開抗爭。②國家計劃項目分散國家目前掌握科研經費的部門就有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等眾多機構,各部門通過各自計劃安排科技項目、劃撥科研經費,彼此之間沒有進行有效地統籌協調,使得部分科技項目重復投資、重復建設,造成浪費現象嚴重。這種局面同時也造成了同一項目多個機構同時申請,同時得到了幾個部門的立項支持,科研成果交由多個部門的不合理現象。此種現象持續了很多年,隨著國家在科技方面投入的加大,重復申報現象沒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反而日益嚴重。

3科技管理工作的發展趨勢

目前科技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如何更好的組織利用科技資源,使得人力、物力、財力達到優化配置,使得科技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科學。

3.1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

我國在科技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撥款制度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對研究機構進行分類管理,對偏于開發業務的科研機構,逐步減少事業費;對側重于公益性研究的機構則實行事業費包干;對基礎型的研究機構采取基金制。隨著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變化,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都對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2組織形式的變化

科技的進步以及科技管理制度的完善,科技活動的組織形式也在發生著變化,上至國家下至科研人員,整體的組織形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在科研機構,以往只關心自己的科研項目,只在自己的獨立范圍內自成一體,現在應結合經濟的發展,順應社會發展,是的科研工作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

3.3微觀結構以及活動本身的變化

篇(7)

2 科技檔案管理體制機制建設的完善路徑

2.1 樹立新型的科技檔案觀

做好科技檔案工作的前提就是增強檔案意識,國家與各部門可以通過不同方式來加強宣傳教育,不僅要從思想上重視科技檔案,同時還要將科技檔案歸入到實際日程中,讓各部門與員工共同進步,真正從行動上重視科技檔案工作。在過去,人們提到檔案首先想到的是一種憑證,該憑證是具有一定的法律價值的,由于不同的檔案應用的場合不同所以應該形成一套嚴格的制度,科技檔案有著很強的技術性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識,是國家相關部門最重要的資產。我國科技領域以及檔案領域正在努力樹立起檔案資產觀念,將此檔案納入到國家資源管理中便于以后檔案的登記、查找等。科技檔案可以通過開發來實現其價值,而科技檔案管理的最終目標也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科技生產、管理方面。在管理過程中要以用戶為中心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技檔案的開發中,充分滿足不同工作者的需求程度,也使科技檔案得到更好的開發與利用。目前已經將科技檔案開發利用率作為科技成果評價最主要的標準之一。對電子檔案的信任可以通過宣傳教育讓人們意識到信息的易變性與識讀性,電子檔案也可以與紙質檔案一樣作為證據被保存下來,因此我國應該進一步修改完善檔案管理的相關法律制度,最終驗收其成果。

2.2 健全檔案工作制度體系

為了配合我國科技檔案法律制度的貫徹與落實,國家檔案局以及相關部門,例如教育部、衛生部、城鄉建設部、農業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等等,共同聯合起來制定或修改各專業領域的規章制度。科技檔案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產物也是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科技管理的基礎工作,應該將其納入到科技管理法律法規體系中。根據科學技術檔案工作條例中按照專業實行統一管理的原則,例如城市建設檔案工作由建設部門直接管理,國家檔案局也應該根據檔案法來實施相應的辦法,企業檔案管理工作改?橛曬?務院進行監督主管之后,國家還有職責與權利來管理中央企業檔案工作,各專業主管部門應接受國家檔案局的指示與檢查,積極配合檔案局的工作共同促進本專業系統檔案工作的發展。

2.3 建立科技檔案管理的納入機制

首先應該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將各類科技資源、科技文獻以及科學數據等條件平臺建設,同時加快健全共享的服務管理模式,制定出相應的評價標準與獎懲方法,構建起國家財政與資金配置方法,利用這些資金可以購置更多更好的科研儀器設備,防止出現重復購置以及閑置浪費的現象發生,對加快建立統一管理數據庫與科技報告制度有很大的幫助。在國家創新體系中,將科技檔案列入到科技資源的范圍之內,從而實現科技檔案的科學配置與高效利用。21世紀是信息化、經濟化的時代,信息與知識的價值逐漸顯現出來,各個行業都在加快推進信息資源的利用與管理,檔案管理自完成以來經歷了從信息管理到知識管理,再從知識管理到知識服務的相應過渡,將科技檔案庫逐漸打造成本單位的知識庫與思想庫。

2.4 建立科技檔案資源共享機制

篇(8)

一、國家科技宏觀管理統籌協調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

1.中央部門間、中央與地方的溝通機制和會商機制有待完善。為貫徹落實《規劃綱要》,2004年部省會商制度開始試點,2007年科技部頒布《部省會商工作暫行管理辦法》標志該制度正式確立,截至2009年9月,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有27個省市自治區與科技部建立正式的部省會商制度,地方政府相繼建立了部省會商項目實施協調領導小組、省市(縣鄉)會商領導小組等組織機制。但是,中央與地方的會商制度仍存在諸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一方面部省會商的議題主要是針對地方需求和發展重點而進行科技計劃的協商,而科技工作思路對接、體制機制創新則相對較少。另一方面地方常常是因項目實施過程遇到跨部門障礙需協調時才被動地進行溝通、會商的,而對國家科技資源整體規劃、宏觀布局、統籌規劃等科技宏觀管理層面的統籌協調機制觸及不多,尤其是部省會商機制中地方政府參與會商的積極性因項目的相對被動執行主體地位而顯不足。地方始終將積極爭取科技部的項目與經費支持作為會商工作的重點以及科技工作業績的標準。再者,在科技資源統籌協調過程中,中央注重科技計劃規劃與實施進程,地方則注重中央科技經費投入與要求的配套資金,中央與地方科技資源配置事權主從關系明顯、科技發展戰略目標脫節問題比較突出。此外,會商制度將企業這一主體隔離的做法不符合會商制度設計的初衷,也不符合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有悖于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2.中央科技計劃內部條塊化。現行國家科技計劃管理側重于單個計劃的管理、項目(課題)的管理、主管部門的內部管理,對國家科技計劃內部統籌管理不足。國家科技計劃主導下的科技資源配置常常以指導性和指令性配置為主,統一歸口科技部實施的國家科技計劃和不歸口科技部由教育部、中科院“切塊”設置的國家科技計劃之間常常是計劃獨立管理、部門與計劃互為封閉、內容交叉,重復立項、重復建設與重復申報成果現象時有發生,導致國家科技計劃在區域發展協調、工業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方面效度不夠。中央各科技計劃的實施具有明顯地科技水平選擇性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央科技資源配置配置過程伴隨發達地區擠壓欠發達地區、大企業擠壓中小企業、新興產業擠壓傳統產業的現象,加高地方間、企業間、產業間創新聯動的門檻,不利于區域協調發展、企業平衡發展、產業可持續發展,難以形成以點帶面、點面融合的網絡化創新空間體系。此外,國家科技計劃未能真正進入企業,企業科技計劃也未能融入國家科技計劃。2009年,全社會R&D活動投入政府資金、企業資金、國外資金、其他分別為1358.2710、4162.7182、78.0999、203.0155億元,分別占總投入的23.4%、71.7%、1.3%、3.6%,企業創新計劃常常游離于國家科技計劃之外,國家科技計劃對企業創新的引導意義極為有限。

二、中央與地方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等科技條件資源共享機制缺乏有效的運行機制

在管理體制方面,科技資源一方面存在部門分割、區域分割、行業分割管理導致科技條件資源原子化的問題;另一方面存在分散管理、重復管理的問題。科技資源共享主要涵蓋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公益性科研條件資源、行業共性科技條件資源,這些資源中中央屬和地方屬產權概念多混淆不清,未能由國家專屬部門統一管理,常局限在所在部門、所在區域、所在行業內部管理與使用,使得在全國范圍內的科技條件資源共享機制流于形式,造成科技條件資源使用率低下、重復采集、重復建設、重復研發而浪費大量的寶貴科技資源。全國范圍內科技條件資源共享平臺端口建設、運行機制建設仍在摸索中。科技條件資源配置矛盾一方面為科技條件資源配置區域、主體功能區失衡主要表現在:中央科技條件資源宏觀配置規劃與地方發展科技條件資源需求差距較大、中央科技條件資源區域配置規劃與區域戰略導向科技條件資源需求耦合度低、中央科技條件資源產業配置與地方相關產業發展需求也不匹配,另一方面科技條件資源配置主體以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為主,且科技條件資源共享機制并未真正發揮效用,企業所獲得科技條件資源配置較少,私營企業近乎被排斥在科技條件資源配置主體之外,這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出的“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極不相稱。科技條件資源配置區域失衡、產業失衡、主體失衡問題極大降低國家科技條件資源配置效率。

三、中央與地方科技成果價值評價過于模式化,科技成果轉化路徑需進一步優化

對于各類科技活動成果價值的評價中央與地方常常以專利申請數、高質量論文專著發表數、培養研究生數量等固化指標體系衡量,顯而易見在科技活動目標梯度化排布下,國家重大專項成果價值當首屈一指,部級重大課題其次,地方與企業最后便是理所當然。這種國家強勢科技活動引領下、具有明顯刻板效應與“競爭特色”的科技成果價值評估體系對于地方與企業科技活動研發成果的衡量產生巨大的負激勵效果,著實有失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挫傷地方與企業科技活動積極性。科技成果導向下中央與地方科技資源配置將出現二次失衡,加劇中央與地方科技資源配置割裂性。同時由于區域經濟水平差異、行業發展層次差異使得原本脆弱的科技成果價值評價的有效性更為有限,其直接結果是進一步降低區域間、行業間科技資源配置的公平性,使區域間、行業間科技資源配置鴻溝繼續保持并加深。從科技成果轉化路徑來看,成果轉化障礙頗多。科技成果轉化路徑主要有專利轉讓獲得許可收入、科技成果二次研發投資、科技成果產業化三種。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20%,專利實施率不到15%,究其主要原因有:科技成果產權不明晰導致成果閑置率高;科技成果層次低,轉化成本高收益低;缺乏轉化資金,其中關鍵原因為缺乏轉化資金。

四、優化我國科技宏觀管理體制的政策建議

1.建立科技宏觀管理統籌協調機制。進一步完善中央部門間、中央與地方的溝通機制和會商機制,并探索地方聯動創新的體制機制。一是建立中央部門間以科技部為牽頭單位,部門間科技計劃安排、科技制度安排、科技條件資源管理、科技創新活動聯動協商的溝通機制,整合部門科技創新資源,并盡快出臺相關文件規范運行機制。二是完善現行部省會商制度。會商機制應逐步引入企業主體,搭建直接與行業龍頭企業實行會商平臺,將科技部、地方政府服務創新主體的范圍延伸,使會商合作走向多元主體、民主的互動過程、目標的系統性與協同性府際網絡科技治理的模式。三是不但探索地方溝通互動的體制機制,對接地方與地方、地方與中央科技戰略,消除區域間科技資源配置障礙,實現地方與地方科技資源優勢互補、科技創新活動良性競爭、科技成果公平共享的格局。建立立體化、網絡化科技計劃管理體制,實現中央部門間科技計劃相呼應、中央與地方科技計劃、政府與科技中介、企業科技創新活動對接有效的生動局面。中央各科技計劃應以區域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為標桿,以促進東中西部科技協調發展、優化區域工業產業布局、完善主體功能區建設為目標,以提升地方經濟、科技水平為基點,以地方科技計劃為銜接點,合理布局各科技計劃。

2.構造資源配置的社會化網絡。完善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管理,優化科技條件資源的規劃布局,提升科技條件資源利用效率。根據科技條件資源屬性、使用效率特征與區域經濟水平、科研水平,中央應結合國家宏觀發展戰略和各地方不同時期科技活動實際需求結構,優化科技條件資源布局空間。一方面針對不同的主體功能區,實行科技條件資源分類管理區域調控政策體系,科學規范空間開發秩序;另一方面針對不同的關鍵問題區域,實行差別化的國家區域科技條件資源援助政策體系,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地方要創新科技基礎條件資源生成積累機制,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自主創新與使用效率研究,加大科技基礎條件資源轉化投入,加快科技基礎條件資源平臺建設。

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中心,建立整合中央與地方科技資源的研發聯盟。以研發活動為內核,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為目標,聚合中央與地方科技資源,抓好創新型企業建設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一是中央與地方要強化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和研發聯盟運行機制建設,中央應構筑點狀產業布局空間,選擇各地方優勢、主導產業,對接地方產業發展戰略,集聚中央與地方創新資源,創新官產學研研發聯盟,發揮高等學校基礎研究優勢,對接各地方企業群產業化需求,形成以產業為導向地方企業群為依托的官產學研創新聯盟。二是中央要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綜合考慮科技水平、環境容量等因素,優化重點產業生產力布局,創新產業技術聯盟,鼓勵產業導向下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以產業技術創新鏈為動力,以產業鏈條為紐帶,以各地方產業園區為載體,以發展一批專業特色鮮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備的現代產業集群為目標,開展可持續的產學研深度合作,開展產業發展戰略研究及政策研究,構建產業發展共性技術平臺,突破產業關鍵技術瓶頸,開發前沿創新技術,制定或參與制定國家以及國際標準,不斷增強締約各方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我國在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3.創新科技成果管理機制。一是中央與地方應創新科技成果價值評估指標,以多大程度有利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兩型社會為指針,以多大程度有利于實現項目(課題)戰略目標為基準,以項目(課題)屬性、區域特征以及對應行業現狀為評價起點,以效率為主線兼顧公平為總則,以多大程度創造現實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要內容,以投入產出效率為落腳點,以同行專家、中介機構、社會相關人為評估團體,構建層級化、區域化、信用化科技成果空間評價體系。二是創新科技成果應用工作機制,科技成果價值反映科技活動績效的關鍵指標,中央和地方科技計劃充分發揮市場基礎配置作用,引進科技創新資金競爭機制,加大部分研究成果申報的后補助資金額度,關注優秀科研團隊階段性研究成果,獎勵科技成果價值高的科研主體。三是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優化科技成果轉化路徑,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鼓勵創新主體或個人將科研成果直接產業化、二次創新,鼓勵共性技術、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成果設立產業共享平臺,鼓勵重大科技成果申請專利保護、及時轉讓給科研主體或中小企業。四是建立科技成果向不發達地區轉移擴散的新機制。中央要加大對中西部科技基礎條件建設的支援力度,盡快構筑有利于科技成果擴撒的外部條件,各地方要建立開放式互動的科技成果管理體制,加快改善科技成果溢出環境,與其它科技發展較快較好的區域互聯互通。五是創新科技成果共享、擴散與保護機制,根據成本收益原則、經濟效益原則召開科研學術交流會、專著等形式共享科技成果,根據科技成果屬性與應用范圍有選擇地在區域間擴散,通過申請專利等法律途徑保護重要科技成果。

參考文獻

篇(9)

1.1科研項目管理總體戰略布局與規劃不合理

當前科研院所科技發展規劃對科研項目發展指導性作用不強,主要表現為科技發展規劃中的科技創新目標缺乏整體、統一的科研方向,科技創新目標過高且不切實際,科研項目發展的重點不夠突出,不能正確引導科研項目的發展[2]。在多部門管理和統籌協調不足等背景下,科研項目和計劃的安排信息難以共享,導致項目立項存在分散、重復和交叉等現象。

1.2缺乏完善、科學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

首先,農業科研院所財務管理人員缺乏相關專業的知識,對課題在完成項目任務目標中發生的費用支出是否與項目目標有關、發生的費用是否合理缺乏必要的認知和監督,只是機械地照搬財務管理制度,實施呆板、不完善,缺乏科學的靈活性和應用性;其次,預算編制由課題負責人完成,而課題負責人不具備專業財務知識,缺乏法律意識,對有關專項經費管理辦法和財務制度了解較少,只憑經驗測算,導致預算編制不合理;再次,在農業科研經費的使用中,缺乏公開透明的資金監管體系和對科研經費規范使用的宣傳,使得在資金的管理過程中出現突擊花錢、執行和監管不到位、財務評價體系缺失編等現象[4]。

1.3缺乏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和激勵機制

雖然農業科研院所對收入分配制度進行了改革,科技人才的收入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科技人員的收入分配與其研究貢獻不匹配,距離科技人才期望的薪酬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同時,當前能提供的培訓機會也比較有限,農業科研院所目前缺乏系統的培訓體制及計劃,不能及時有效地提供培訓機會,對外交流培訓機會少,科技人才知識更新較慢;加上缺乏有效的激勵制度,抑制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使高素質人才大量流失,同時也抑制了科技成果的轉化[5]。

2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對策

根據《意見》遵循規律、改革創新、公正公開、規范高效 的基本原則,科研院所建立健全能與國家體制改革相配套的科研管理機制及體系,改變落后的科研管理狀態、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已成為當務之急。

2.1加強頂層設計,提升學術影響力

《意見》指出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計劃和建立健全統籌協調與決策機制。農業科技工作要服從國家戰略和時展需要,農業科研院所應根據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發展需要,圍繞產業重大需求和學科發展需求,結合自身科研發展現狀,形成詳細明確的長、中、短期發展規劃,并對科技規劃進行合理分解和優化整合,選擇戰略性、長遠性農業科技重大攻關課題,組織跨專業、多學科的協同攻關,強化成果組裝集成,通過核心課題帶動同類課題整體研究的突破。同時,抓住同一科學問題的關鍵環節和突破點,從源頭創新、關鍵技術突破,到技術推廣、產品開發,實現上、中、下游緊密結合,形成系統集成的重大成果[6-7]。

2.2嚴格制度,規范經費管理

《意見》指出改進科研項目資金管理和加強科研項目和資金監管。農業科研院所在科研經費使用的管理上,要樹立項目負責人的法律意識、經濟責任意識,對經費使用的真實性、合理性負責。要提高預算編制的合理性,在編制預算時,財務人員要發揮預算管理作用,指導項目負責人制定科研經費預算,并按照預算要求進行經費開支;建立并健全科研經費管理的監督與評價機制;建立科研經費使用的自查制度;培訓科研人員財務知識與項目管理水平等。

2.3完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和激勵機制,激發創新能力

《意見》還指出加強相關制度建設。對于基層農業科研機構而言,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和激勵機制不僅能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培養科技創新團隊,還能推動成果轉化效率。首先應實施人才超前培養戰略,開展有計劃、分層次地培養學科帶頭人、后備學科接班人和青年學術骨干等工作,力求培養出一批具有國內外一流學術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批結構合理、精干高效的科研團隊,為今后承擔重大課題提供實施保障[8]。同時,為激勵科技人員的創新能力,研究所應對科技人員實行任務考核和獎勵相結合的管理辦法,以承擔科技任務、項目、成果與論文的完成情況作為崗位職責進行年度考核,對獲得的成果按級別進行獎勵,對高級別的成果和高水平的論文加大獎勵力度,還應建立與實際貢獻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的人才流動機制,以及成果轉化、知識產權運用等收益分配機制,尤其鼓勵科研院所與企業的雙向人才流動機制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激發科技創新人員的熱情,充分調動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2.4加強科研管理現代化建設,提高工作效率

篇(10)

首先,進一步明確學校、學院和課題負責人的責、權、利,將管理重心下沉,充分調動院系與課題負責人的積極性;第二,進一步探索并完善科技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方法和途徑,科研工作納入工作量,并與學校考核、獎懲,職稱評聘等掛鉤;第三,引入科學的評價監督機制,完善成果實地驗收等管理制度,對科研機構、科研人員和科技成果進行科學評價,加強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的管理以利科研成果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供需直接見面或通過中介組織實行有償轉讓。

構建學科體系框架 完善學科建設模式與運行機制

我校學科建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特色,突出重點,按照“以特色優勢學科為主體,重點發展特色學科,協調發展多類學科,以特色學科帶動多學科發展,以多類學科促進多學科集群的建立,并倡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相互滲透和融合”的學科體系建設思路。在保持應用研究優勢的同時,實現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科技開發的協調發展;大力發展新興和交叉學科領域,形成新的學科生長點。目前我校已擁有涉及8個學科門類的22個一級學科,現有森林培育、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林木遺傳育種、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4個國家重點學科;森林保護學、植物學、機械設計及理論、生態學、木材科學與技術5個部級重點學科。對林業重點學科給予多方面支持與傾斜,進一步增強我校林業學科的功能建設,形成特色鮮明、緊跟發展前沿的研究方向,使其具備承擔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的能力和研究手段。根據我校的發展目標,建立了一個規模、層次、布局及結構合理,重點學科特色鮮明,符合林業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要求的綠色學科體系。積極探索和建立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有機結合的、有效的學科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專家在學科建設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學科評價體系。

培養高層次創造性林業人才 構建林業科技創新團隊

堅持黨管人才,樹立“科教興林、人才強校”的意識,善于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集聚人才、服務人才。啟動實施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的計劃,進一步完善人才使用和激勵競爭機制。實施高層次、創造性林業學科團隊培養工程,以重點林業學科建設為基礎,吸引、遴選和造就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林業學科帶頭人。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建設若干個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科研團隊,注重培養和引進“長江學者”、“杰出青年”,爭取進入教育部“創新團隊”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研究群體”。堅決打破論資排輩和院系觀念,在全校范圍內推動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公平競爭,創造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學術環境。

構筑科技創新平臺 提升科技研究水平

加強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基地建設

在國家“2 1 1工程”經費、學校投入和承擔國內外科研課題經費的支持下,依托優勢學科建設了一批教學型、研究型實驗室和產、學、研基地。在各級領導的重視下,實驗室的基礎設施有了較大改善,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特色。目前,學校擁有國家野外定位觀測研究站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和北京市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林業局開放性重點實驗室5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1個。建立了三倍體毛白楊等優良品種為主的林木良種基地、花卉苗木產業基地5個,建立了北京妙峰山研究實習基地、北京大興沙地綜合治理研究基地、北京密云水源保護林研究監測站、山西太岳森林生態定位站、重慶縉云山生態效益監測站。依托重點實驗室和中心,培植了一批科技型高新技術企業。

我校本著集中資源,優化管理,充分發揮效率的原則,出臺并完善了《實驗室建設與管理條例》,規范實驗室管理。加大對重點實驗室的投入,建立實驗室運行保障基金,實施主任負責制,實現其相對獨立性的運行機制。鼓勵實驗室與外界的聯合與合作,構建學科方向齊全、布局合理、創新力量強大的研究平臺系統。

建立工程 (技術)中心

上一篇: 生態安全的重要性 下一篇: 健康心理學教案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免费视频国产在线 |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播放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V日本 伊人精品成人久久综合 | 日本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 | 夜色福利院在线观看试看 | 亚洲久高清视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