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6:06:5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態環境方面的建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關鍵詞 生態補償 地區經濟 機制
近些年來,生態和環境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已經成為阻礙社會和地區發展的瓶頸,各地區由于生態保護存在著結構性政策缺位,造成了生態保護與經濟關系之間利益的扭曲,也影響到了地區之間以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和諧,為此,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環境與地區經濟建設之間的協調,促進地區經濟的長效發展,也已經成為了地區政府刻不容緩的一件重要事情。現就巴東縣關于生態機制建設的一些政策實施情況來進行分析。
一、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的主要做法和效果
(一)努力推進以水土保持為重點的生態保護工程,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巴東堅持以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通過對山、水、林、田、路的綜合整治,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1、各項生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一是注重生態家園建設推廣。為逐步替代農村傳統能源消耗,改善生存環境,通過試點示范,推廣以沼氣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家園建設,效果較好。全縣已建沼氣池4.5萬口,參與“五改三建”建設的2.8萬戶,保護森林面積9萬畝;并建立了“雷家坪高產生態農業示范基地,探索出果-糧-豬-沼-菜的生態農業模式,明顯激發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生態農業的熱情。二是強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989年,該縣水土流失面積2196平方公里,占全縣國土面積的65.5%,經過20余年治理,目前水土流失面積減少到1380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41.2%。三是推進高產農田建設。近些年來,該縣積極申報項目,組織實施了官渡口、溪丘灣、東口等鄉鎮中低產田改造1.5萬畝,提高了土地單產,較好利用了土地生態資源。四是加強森林資源管護。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較好地營造和保護了全縣生態環境,由于生態改善,野豬、山羊、金絲猴等野生動物開始增多。森林植被恢復較好,2007年森林覆蓋率達到45%。安全飲水、煙水配套、整村推進扶貧等工程在改善自然生態方面也都起到積極作用。2、糧油生產連年豐收。近些年,隨著自然環境的不斷改善,生態效果開始顯現,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21萬噸以上,油料產量今年上半年已達到1.8萬噸。3、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在糧食產量穩定提高的同時,該縣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狠抓柑桔、小雜糧、蔬菜、魔芋、藥材、桑蠶等經濟作物種植,鼓勵生豬、山羊等畜牧業發展,農民收入不斷提高。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95元,到2008年,達到2482元,增長55.6%。
(二)努力推進以節能減排為重點的綜合管理,著力改善城鎮環境
巴東境內有長江和清江兩大流域,在謀求地方發展過程中,縣委、縣人民政府立足生態環境保護,培養兩江清水為目標,狠抓節能減排工作,努力保護著一方青山綠水。一是狠抓工業企業節能減排。依靠國家投入帶動民間投資,組織申報實施了恒興肉類食品有限公司的污水治理,正在認真實施義和工業硅節能降耗與治理工程。二是爭上一批環保項目。組織實施了城區營沱污水處理廠,荷花垃圾填埋廠,在東口和官渡口鎮新建垃圾填埋廠;鄉鎮中已實施溪丘灣垃圾填埋廠、污水處理廠;沿渡河垃圾填埋廠、污水處理廠。這些項目較好地保障了庫區沿岸污染物處理。野三關垃圾與污水處理工程正在實施,大支坪垃圾填埋場已完成初步設計。三是推進工業集聚建設。按照一縣雙城布局,一方面鼓勵企業入園,使工業企業集中在開發區,有利基礎設施共享,加強環保設施建設,降低企業節能減排的成本。現在已有20家企業登記入園,其中5家已投產,正在建設的閱山硅公司,采用挪威愛肯公司的環保除塵技術,安裝了先進的除塵環保設施。另一方面加快淘汰小水泥、小酒精等落后工藝。已關閉野三關一條小酒精生產線,對小煤窯實施了綜合整治,關閉整合保留到現在的23家。四是工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一方面保持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8年,全縣工業增加值突破10億元,增速達到125.6%,是2005年工業增加值2.1億元的5倍左右。規模工業企業達到29家。另一方面,2007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86.6%,工業煙類排放達標率達到96.3%,縣城空氣質量保持Ⅰ級,空氣環境質量狀況優良。
(三)努力推進以生態旅游為重點的綜合發展,著力提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
按照把縣城打造成政治、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標,全縣努力在以旅游為先導的帶動下,全面推進第三產業發展。一是依托良好的旅游資源,以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規劃為指導加快旅游產業建設。突出神農溪5A景區創建重點,加快水布埡高壩景區4A創建,著手小神農架的旅游開發,以旅游產業開發為載體,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依托明山秀水的環境資源,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二是旅游產業不斷發展的同時,出臺鼓勵民營經濟發展,加快招商引資等方面的意見,鼓勵商業貿易、郵電通訊、金融、中介、信息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引導賓館、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產業發展,2008年全縣旅游接待游客達到81萬人次,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億元,同比增加19.2%。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巴東人民致力于地方生態環境保護,為保護、營造良好的庫區生態環境做出了艱苦的努力和無私的奉獻。但由于該縣原本生態環境脆弱,山勢陡峭,土質松散,又歷經兩江四庫建設,水土流失面積大,地質災害隱患多,全縣生態保護與建設任務還相當艱巨。在生態保護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生態補償機制不夠完善,執行起來困難重重等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粗放生產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增大了生態環保壓力
巴東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生產方式粗放,不可避免地存在過度開發自然資源的現象,這種粗放式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增大了地方生態環保的壓力。一是工程活動的破環。巴東在遷城移民以及國家大型工程建設中,存在有的選址不合理,有的造成道路切坡、爆破震動、土石方開挖等對自然生態的破環現象,極易誘發地質災害。二是農業生產過度開墾。全縣沒有實施退耕還林的地區,仍然存在廣種薄收、亂開濫采現象;農田耕種過程中,濫施化肥,導致土壤板結等造成耕地質量下降問題日趨嚴重;生豬規模化養殖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成為制約畜牧業集約發展的瓶頸;巴東有全國著名的優質豆科牧草巴東“紅三葉”,草場達10萬畝以上,退化嚴重,閑置破環量大;就地砍伐薪柴代替生活用煤的趨勢又有抬頭。三是工業生產粗效。巴東工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傳統的依靠資源采掘、簡單加工生產行業還占很大部分,所以資源浪費大,利用效益不高,企業實力弱,造成節能減排工作難度大。
(二)體制機制障礙沒有得到根本性突破,制約了生態補償制度實施
一是投融資體制不活。在大規模吸引外來資本,激活民間資本方面,需要更多優惠的政策和適宜的環境;在進一步降低投資商務成本,吸引戰略投資方面尚需從行政審批權力改革,增強縣域經濟發展自由度方面加大力度。二是補償機制細則不清。生態補償牽涉到多方利益主體,操作起來一般較為復雜,執行較為困難,比方說《水土保持法》對水保費的征收在繳納標準、使用范圍及管理方面沒有明確限定,保障征收的力度也不夠;在恢復破壞的地形地貌方面,單純以面積或體積計算,考慮不夠全面,應當增加按破壞程度等方面來要求恢復治理。又比如采礦區除造成踏陷等地質災害的處理外,還應考慮耕地破壞、水資源破壞、水質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的綜合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備用金的征收及使用管理上,征收標準的確定不夠科學,沒有考慮到諸如礦山閉坑后的地質災害延遲現象。三是誰破壞誰負責的原則實施難度大。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破壞,難以清楚劃定范圍、限定責任。因為一旦成災,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地質條件因素,有降雨因素、有采礦活動等因素,難以清楚界定。
(三)生態補償投入沒有統籌規劃,不利于集中發揮合力優勢
在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生態建設的過程中,存在部門多頭管理、功能交叉現象,而每塊投入又非常有限,且加大了工作成本;另外,地方財政實力有限,主要是靠上級投入,而該種投入又多為物資及直接的生態建設補償,扶持產業發展的比重較低,不能解決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長效問題。
三、幾點建議
(一)建立長效穩定的生態補償機制
巴東在國家主體功能分區中被劃為限制開發類,為支持國家建設,保護自然生態,巴東各類產業因為受制于生態環境約束,其發展在今后仍會弱于沿海發達地區。但生態資源也應有價,可否對其實行科學評估,予以必要的生態補償,以保障為生態環境做出努力地區能與全國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要求。所以建議國家建立專門負責生態補償的機構,進行統籌規劃,對承擔生態建設地區進行長期扶持。
(二)延續現有生態補償政策
建議對已經實施效果較好的諸如退耕還林、天保工程、小流域治理等生態環保工程追加投入,延長期限,擴大范圍,提高標準,既鞏固現有生態補償政策實施效果,又進一步推動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三)優先實施庫區環保治理工程
巴東縣位于大巴山山脈和武陵山脈云貴高原之間,全縣海拔相對高差大,水網密度大,地形破碎,土壤嚴重石漠化,全縣土地石漠化面積52935hm2,農業人口7.63萬人。過去的石漠化治理,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形勢依然嚴峻,改善惡劣的自然環境,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的任務還很艱巨。巴東在2006年已經就石漠化治理問題編制了《巴東縣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擬爭取投入4.2億元,進行綜合治理,但目前全州僅建始縣在搞試點。為加大保護庫區生態環保力度,對巴東這樣的少數民族地區,又是擔負著保護長江這一全國最大淡水資源任務之一的庫區,懇請將此項目優先納入實施。
(四)進一步完善多元投入機制
除開國家財政投入外,建議上級部門做好區域協調,摸索排污費的征收管理制度,以及實行上下游出入境水質斷面考核,建立跨區域的流域環境保護機制;對已有確定的資源補償相關費用征收規定的,要進一步完善征收的標準、繳納方式以及使用管理方面的制度;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生態環保建設;繼續利用好國債資金吸納社會資本實施生態環保項目;繼續完善減免稅費、加速固定資產折舊等制度,鼓勵企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
(五)探索大型工程建設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
建議對三峽電站這樣一些大型工程從發電量中抽取一定生態補償費用,用于原地區生態建設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明確補償主體責任主體
1.1 煤炭生產企業的恢復責任
針對礦區土地復墾問題,《礦產資源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復墾條例》都規定了“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煤炭生產企業直接開發利用煤炭資源,并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因此,煤炭生產企業應是對煤礦區生態環境進行恢復的直接責任主體。
1. 2 政府的恢復責任
對于計劃經濟時期內形成的大量歷史遺留生態環境問題,難以找到責任人或責任人已經滅失的,應由政府負主要恢復責任。政府承擔的主要義務包括: 成立專項恢復治理小組, 提出已報廢和即將報廢煤礦生態環境恢復與治理的實施方案, 并組織方案的實施。
1.3 煤礦區生態環境補償責任主體
煤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補償的責任主體應是煤炭生產企業、國家(中央和地方政府)、煤炭資源輸入地區、煤炭消費者和消費企業等煤炭資源開發的受益者。
2 補償途徑與方式
在煤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補償過程中, 補償主要有以下4個途徑:
2.1 國家補償
對煤礦區生態環境的恢復,直接關系著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央政府應對煤礦區生態環境(尤其是歷史遺留環境問題)的恢復給予一定財政撥款和補貼,或通過項目支持形式對重點煤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地方政府也應安排配套資金。
2.2 區域補償
區域補償主要是指煤炭資源輸入地區(如華東、華南地區)對煤炭資源輸出地區(如晉陜蒙地區)的補償或東部發達地區對西部產煤落后地區的補償。如山西省將部分煤炭資源輸出至浙江省,而煤炭資源的開發對山西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破壞,這些生產活動給山西省帶來了環境損失,則應當由受惠地區浙江省反哺煤炭資源輸出地山西省。
2.3上游產業與下游產業之間的環境補償
上游產業煤炭企業為下游產業如電力、冶金、化工、建材企業提供了煤炭資源,卻造成了煤礦區的環境破壞,煤炭工業經濟發展往往更多地受生態保護責任的制約而不如下游產業發達,受益的下游產業應當反哺煤炭企業。
2.4 自我補償
煤炭資源城市或省區地方政府對直接從事煤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個人和企業進行的補償。
3 合理確定保證金的征收渠道、標準與辦法
3.1 多渠道籌集廢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基金
3.1.1 政府礦產資源補償費的轉移支付
目前礦產資源補償費是用于礦產資源勘查,用于資源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比例很少,而且補償費用返還到資源所在地的比例也非常小。應當明確規定礦產資源補償費按一定比例用于生態環境治理, 使生態治理費用合法化;調整礦產資源補償費的分成比例,并對地方分成資金的流向做出相應的規定,使更多的補償費留給資源所在地,使之實至名歸,體現補償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地區的原則。
3.1.3 礦產資源輸入地區的轉移支付
根據礦產資源的流量,對礦產資源銷售價格進行按比例提取廢棄礦山保證金,通過輸入地政府向輸出地政府財政轉移的支付方式來實現,也可由礦產資源富集區政府根據礦產資源輸出情況,按照比例統一征收廢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基金。
3.2 以重置成本確定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征收標準[1]
以現有的技術水平,還拿不出能客觀評價生態環境資源損失的標準,礦山開發所造成的環境破壞難以貨幣化,加之礦山開發波及影響范圍廣,涉及行業和人口多,因而生態損害程度難以準確測算。
因此,按照重置成本法來確定礦產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征收標準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當然,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的收取,應該略高于可能產生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費用,這樣可促使單位和個人盡早采取措施,積極去恢復和治理;如果過低,就難以達到用經濟手段管理礦山環境的目的。
4 適合我國的保證金制度的方法與建議
4.1 加大中央財政對生態環境治理恢復的轉移支付力度
加大國家對資源省份的政策傾斜,尤其是加大對在計劃經濟時代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老工業基地和一些閉坑的老礦區的環境治理和保護的專項財政撥款、財政貼息等中央財政轉移支持力度[3]。政府的直接預算支持和各種專項補貼以及必要的政策支持,是資源型產業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4.2 制定實施區域間、上下游產業之間的生態補償政策
可以通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向中西部煤炭產區提供援助資金或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直接或變相補償西部地區[4]。還可以在煤炭源價格中增加部分環境補償費用或對煤炭消費企業征收環境恢復補償稅(費),將這些稅收或收取費用用于對煤炭企業進行環境補償。
4.3 征收生態環境稅
對一切開發、利用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其污染、破壞環境資源的程度進行征收[5]。可以對資源型城市給予稅收全額返還,專款專用。所返還的稅收專門用于資源開采的生態環境治理。通過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統一的生態環境稅。設立固定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資金渠道,不僅可以統籌解決生態保護和建設資金問題、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投入的規范化、社會化和市場化,而且可以消除部門交叉、重疊收費、資金使用效益低的現象。
4.4 引入市場經濟手段[6]
4.4.1 排污交易制度
目前由于中國的排污許可證制度還沒有全面實施,排污權交易還處于試點階段。建議盡快健全排污交易制度,利用市場規律保護和改善煤礦區生態環境質量。
4.4.2 配額交易制度
配額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京都議定書中清潔發展機制(CDM)關于削減二氧化碳是配額交易的重要實施途徑之一。我國在煤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補償問題上可以借鑒此機制,積極開展配額交易制度,實現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的補償。
5 結語
建議現階段我國煤礦區生態環境恢復補償辦法應以國家補償和煤炭生產企業補償為主,自我補償為補充,并逐步開展區域補償和下游產業對上游產業補償的辦法較為切實可行。由于煤礦區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的缺乏,現階段補償的方式應以資金補償為主。但從長遠來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育和技術形式的補償即造血型補償,能幫助煤礦區增加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自我發展機制,使外部補償轉化為自我積累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卜華,吳麗君,曹創. 煤炭成本核算體系的研究[J].中國礦業,2007,16(3):64-66
一是財稅金融方面,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適當調整現行主體稅種留存老區的分享比例。鼓勵中石油長慶油田分公司、中石化華北油田分公司、國有商業銀行、保險企業、電信、移動、聯通等企業在延安境內設置法人企業,實行稅收屬地管理。
二是國土資源方面,建立健全油煤氣鹽等資源綜合利用機制,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建立統一的資源初始產權有償取得機制,進一步擴大地方在資源管理、礦業權審批、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性和支配權;支持延安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
三是生態建設方面,加大重點生態功能區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協調解決新一輪退耕還林缺口資金。
四是項目建設方面,國家油煤氣深度轉化綜合利用重大產業項目優先向老區布局;對有條件就地加工轉化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項目,優先核準審批。
五是區域合作方面,建立區域合作機制,解決單兵作戰、各自為政的窘境,推動深度融合、一體發展,形成合力,實現互動共贏。
平涼市
楊維周(平涼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一是爭取有更多含金量的政策。全面落實《規劃》中提出的金融支持政策,進一步完善轉移支付制度,通過財政貼息、費用補貼等方式,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陜甘寧革命老區重點工程和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提高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系數。提高中央公路建設資金對貧困地區國省干線公路改造的補助標準。進一步加大地質勘查和國土資源調查的投入,并實行資源開發地稅收優惠政策,支持老區發展。
二是建議把平涼列為國家生態環境補償試點地區。平涼境內的涇河、汭河、葫蘆河屬于渭河主要的一級支流,是隴東黃土高原主要的水土流失區域,也是黃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源頭地區,在黃河流域的生態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生態源泉和生態屏障作用。對此,請求國家把平涼列為國家生態環境補償試點地區,并在財政上給予補償、在生態環境項目安排上予以重點傾斜。并積極爭取將老區整體進入國家生態環境屏障建設規劃。
三是建議推進平涼能源基地項目建設進度。平涼是國家確定的能源化工基地,加快煤炭、電力、石油等資源開發建設勢在必行。對平涼進入《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和《“金三角”能源綜合開發指導意見》,并已落實投資主體的煤炭資源開發、電廠建設等重大項目,請國家有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盡快核準實施。
四是協調爭取重大項目進入國家專項規劃。平涼屬經濟欠發達地區,無力承擔重大交通、能源等重大投資建設項目。對此,建議對平涼市提出的重大項目,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范圍內,捆綁包裝,統籌申報,共同做工作,統一匯報銜接,爭取國家更多的重視支持。
五是在資源開發利用方面與有關地區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建議在煤炭、石油資源勘探開發上,陜甘寧老區各省市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六是加強協調配合突出聯動發展。會議倡議抱團發展整體聯動,避免出現惡性競爭,破壞環境,留下遺憾。成立陜甘寧發展研究中心非常及時,我們一定會積極參與。為推動《規劃》落實,我們也成立了宏觀經濟研究室,創辦了《區域經濟研究》雙月刊。
銅川市
郭宏杰(銅川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一是盡快建立陜北組團發展合作機制。建議由省西部開發辦牽頭,延安、榆林、銅川三市和富平、三原、涇陽三縣緊密合作,研究提出陜北組團發展的目標任務,建立政府、部門和企業之間定期交流合作的機制,推動陜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二是加強榆林、延安、銅川三市之間能源產業的深度合作。一方面,立足銅川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交通條件,努力把銅川建成延安、榆林煤炭、石油等資源向南運輸的重要集散地和通道;另一方面,實行資源市場一體化,協調資源性企業加大對銅川的煤炭供應,幫助銅川解決產業轉型中煤炭資源不足的矛盾,支持銅川發展火電,努力把銅川建設成陜西重要的火電生產基地;發揮延安、榆林石油資源豐富和石油產業技術先進的優勢,深化與中石化的合作,加快宜君油氣資源開發,爭取西安三橋煉油廠遷至銅川建設,盡快形成生產規模,延長產業鏈條,努力把銅川建成陜西新的煉化產業基地。
三是加快接續資源開發。銅川油頁巖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10億噸,居全省首位。加快油頁巖和煤層氣的開發,需要放在陜北組團發展的合作框架中統籌考慮,爭取國家有關部委的審批,借助延安、榆林有關企業的技術優勢加以推進。
四是要加快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建設。以延安為龍頭,其余7個地級市和9個縣互動,著力開發紅色旅游資源,打造以紅色旅游為重點的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強紅色旅游這個品牌。加強與延安、榆林和涇陽、淳化、旬邑、富平等地的合作,加快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盡快使涇陽—淳化—旬邑—銅川—富平革命遺跡線成為新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五是要加快歷史人文旅游精品區建設。著力挖掘黃土文化、民俗文化等歷史文化的內涵,盡快形成西安(秦始皇帝陵)—銅川(玉華宮)—延安(黃帝陵)—榆林(統萬城)等一批彰顯黃土文化的歷史人文旅游精品線路。
六是要加強旅游產品開發。圍繞紅色文化、黃土文化,加快旅游產業研發基地建設,開發形成一批文化力作和旅游創意產品,推動旅游創意產業的發展。
七是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爭取國家通過財政貼息、費用補貼等方式,加大對老區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爭取中央投資優先向老區的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領域傾斜。爭取中央安排的水利建設等公益性建設投資,盡快取消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提高中央公路建設資金對老區公路建設的補助標準。
八是爭取國家對規劃項目的審批和建設給予傾斜。爭取國家實行資源轉化戰略,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在規劃布局和項目核準方面盡量給予老區傾斜,優先在老區布局建設。
九是加大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爭取國家加大對老區生態環境建設的補償力度。
十是爭取實行對口幫扶。以產業發展為重點,爭取東部地區一些發達市縣與老區市縣開展對口幫扶,通過東西共建產業園等方式,促進老區的特色產業集聚發展。
十一是爭取政策支持。爭取國家批準老區八市九縣,開征資源開采生態補償費,石油、煤炭按每噸售價的2%征收,其他礦產資源按1%征收,以建立礦業企業礦區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機制。
吳忠市
喬曉燕(吳忠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一是建議在陜甘寧革命老區內新辦的各類企業,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免征企業所得稅5年,6-10年內減半征收。
二是陜甘寧革命老區從事鼓勵類產業的企業和在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業等領域形成循環產業鏈的企業,減按15%的低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三是將革命老區范圍內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收入按現在的由中央分享60%,省區分享20%,市縣分享20%的比例調整為中央分享40%,省區分享20%,市縣分享40%;進一步研究增值稅分稅政策,擴大西部地區地方分稅比例。
四是在革命老區內先行先試煤炭資源稅從價定率征收,使資源產地更多地享受到資源收益,為經濟區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財力支撐
五是降低建設占用未利用土地的門檻,鑒于本區域內荒地、石礫地、沙漠化土地等未利用土地較多的實際,為了鼓勵各類建設少占耕地,建議新增建設占用未利用土地的項目不受年度計劃用地指標的限制,并免收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
六是新農村建設用地(包括耕地)不占用年度計劃指標,不受耕地占補平衡限制,同時對農村土地整治和村莊整治給予項目和資金傾斜,提高農村土地利用效率。
七是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能源、煤化工等產業在申報項目時,簡化審批程序,加快審批進度。
八是考慮規劃區內發展優勢產業所面臨的總量減排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建議國家在審批排放二氧化硫項目時,采取一事一議、分別對待的原則,依據規劃區資源稟賦的實際及其對國家能源的支持,客觀地解決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指標。
九是結合寧夏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戰略和建設中國(吳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產基地需要,建議經濟區內各成員地市在吳忠市清真產業涉及的技術、人才、市場、資金等多個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十是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議國家把生態補償納入規劃,提出各類生態補償問題的優先次序及其實施步驟,研究制定生態補償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將生態建設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中生態補償所占比重。
十一是建議國家將改善生態環境作為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在資金、項目等方面予以重點傾斜,進一步加大林業建設,將“三北”防護林造林工程資金補助提高到500元/畝,林業建設貸款的貼息率提高到5%。
十二是加快推進水權制度改革,增加黃河呼包銀榆過境段的水資源配額,尤其是揚黃灌區的水資源配額,增強其生產開發能力。 在經濟區內盡快規劃實施一批大中型水利大型工程,建立黃河水資源豐蓄枯調的供水機制。
十三是在央企布局上向陜甘寧革命老區傾斜,充分發揮中央的調控功能,積極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和港澳臺大型企業,全力促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產業帶動強、財稅貢獻大、實現就業廣的大項目、好項目落戶到呼包銀榆經濟區具備條件的地方投資置業,以進一步帶動經濟區發展。
十四是加大對陜甘寧革命老區的教育投入力度。
十五是加大對各類人才的引進和交流,建議中央加大資金轉移支付的力度,建立經濟區農村勞動力培訓專項資金;建議中央制定特殊政策,從科研院所和東部發達地區選派一定數量的高層次人才,到經濟區工作,通過實施各種激勵機制,如不受當地人員編制的限制、工資待遇享受特殊政策等,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的才能和優勢,參與區域內的科研攻關和經濟開發,同時對到經濟區創業、就業的高素質人才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彬縣
張寧(彬縣發展和改革局局長)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15)02002506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GRAY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of Anhui province.By comparing and sifting evaluation index 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constructing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cities, the paper determines the evaluation index weight via Delph method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2013 Statistical Yearbook data of Anhui province,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concludes the integrated sorting of urban ecological quality.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the southern cities of Anhui province is better while that of the northern cities is poor, especially that of coal resource-based two cities of Huainan and Huaibei which ranks last.Moreover,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ent in those two citie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GRAY metho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灰色系統綜合評價就是從信息的非完備性出發研究處理復雜系統的理論,適合客觀社會經濟系統的比較評價,是根據被評價對象的評價指標之間發展態勢的相似性或差異程度來評價衡量因素間關聯程度的方法[1],灰色系統綜合評價應用于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評價研究較少。本文將GRAY法應用于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進行一些探索。研究安徽省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與最理想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之間的關聯系數和關聯度,關聯系數反映的信息較全面,可根據關聯系數找出該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某些方面的不足,以便采取措施加大城市生態建設投入力度。再根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計算加權灰色綜合關聯度,可對安徽省內城市生態環境質量進行綜合排序評價,比較城市之間生態環境質量方面的差異。本文利用2013年安徽省統計年鑒數據,評價結果更加客觀、公平、公正,具有可信度,為安徽省政府及當地市政府進行城市生態建設時制定政策和管理決策提供參考。
一、基于GRAY法的安徽省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一)指標選取及權重的確定
評價指標的選取既要能突出說明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又能搜集到相應的數據資料,本文參考相關研究文獻資料,結合安徽省2013年統計年鑒,篩選能綜合考察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三類指標,一類是城市環境質量,包括大氣總懸浮微粒日平均值可吸入物(PM10)(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流日平均值(SO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日平均值(NO2)(毫克/立方米)、城市市區噪聲均值(分貝)、人均擁有公交車數量(標臺)、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噸標煤/萬元)、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及好于二級的天數(天)。二類是生態環境:包括森林覆蓋率(%)、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M2)。三是污染物控制:包括城市污水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率(%)。反映城市環境質量、生態環境、污染物
控制共11個指標,從不同角度說明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指標權重的確定,利用Delph法通過問卷調查咨詢相關專家,確定出11個指標的權重如表1所示。
(三)計算安徽省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灰色綜合關聯系數
計算安徽省16個城市與虛擬理想化城市的關聯系數:
ξi(k)=miniminkΔi(k)+ρmaximaxkΔi(k)Δi(k)+ρmaximaxjΔi(k)(i=1,2,3,…,n;K=1,2,3…,P)
分辨率ρ取0.5 ,計算安徽省各城市與虛擬理想化城市的關聯系數,如表3所示。
(四)計算安徽省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加權灰色綜合關聯度
進行加權計算灰色綜合關聯度,如合肥市的加權灰色綜合關聯度為:
R合肥=∑pk=1ξi(k)Wk=0.868 3×0.04+0.855 5×0.03+0.869 3×0.02+0.607 1×0.1+0.849 0×0.08+0.864 7×0.25+0.913 4×0.08+0.348 5×0.12+0.431 3×0.08+0.840 6×0.12+0.788 3×0.08=0.735 9
同理可計算其他城市的加權關聯度,最終評價排序得出綜合評價結果,如表4。
三、綜合評價結果分析
從安徽省16個城市環境質量加權灰色綜合關聯度排序來看,最好的城市是依次黃山市、池州市、宣城市、蚌埠市、安慶市、馬安山市、蕪湖市、六安市、宿州市、銅陵市、合肥市、滁州市、阜陽市、亳州市、淮南市、淮北市。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好的城市主要是皖南的旅游城市黃山市和池州市,這些城市地處皖南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植被較好,水資源也豐富,加上這些城市沒有污染嚴重的重工業,空氣質量好,如黃山市、池州市大氣總懸浮微粒(PM10)日平均值較低分別為0.055毫克/立方米和0.053毫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好于或大于二級的天數都是365天,森林覆蓋率較高分別是79.63%和57.54%。從安徽省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綜合排序來看,安徽南部城市基本上以服務業和輕工業為主,城市環境污染小,并且青山綠水環抱,森林覆蓋率高,城市自身凈化能力強,城市空氣質量優良,是安徽省南部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好的原因。
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上皖南的城市較皖北的城市好,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最差的兩個城市是皖北的淮南市和淮北市。
淮南市和淮北市同是以煤炭開采為主的煤炭資源型城市,由于長期采煤造成地表沉陷,植被破壞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兩淮煤炭資源型城市都是以依托煤為主的火電業、化工業、水泥建材業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產業集群城市,集聚的產業都是環境污染大戶,排放大量煙塵(CO2,SO2、NO2)等,大氣總懸浮微粒(PM10)日平均值較高分別為0.093毫克/立方米和0.089毫克/立方米,固體廢物處置率較低分別為9.66%和 0.78%,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也較高分別為0.897噸標煤/萬元和1.028噸標煤/萬元。城市噪聲均值較高分別為68dB和67.2dB,空氣質量好于或大于二級的天數也較全省其他城市低,分別為346天和352天,森林覆蓋率較低分別是18.77%和16.95%,城市自身凈化能力弱,兩淮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日趨脆弱。
從安徽省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來看,皖北尤其兩淮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最差,兩淮城市是重工產業集群城市,來自這些產業的污染源多,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差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煤炭開采造成的植被破壞,環境自潔能力差。煤炭資源長期開采形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大量土地塌陷,植被破壞,生態環境脆弱。二是環境污染。煤礦開采采出煤矸石堆積占用土地,其中有害物質污染環境;煤炭洗選深加工造成的污水對環境的污染;以煤為依托的產業,如火電產業規模巨大,造成粉煤灰堆積污染環境,電廠煙塵排放(CO2,SO2、NO2)污染空氣;煤化工業、水泥建材等產業排放的煙塵對城市大氣的污染。總之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環境日趨脆弱,加強對煤炭資源型城市生態建設尤為迫切,任務更為艱巨。
四、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一)針對地方政府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建議
1.加大政府對城市環境治理投入,履行政府職能
安徽省各城市都要以“十”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為契機建設生態城市,生態城市的建設要以政府為主導,政府要持續加大對城市生態建設投入,加大城市治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城市綠化美化的投入,加大城市及周邊植樹造林,增加城市“綠肺”,提高城市的自潔功能,打造山水宜居城市和花園式城市。
2.地方政府要加大對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發展循環經濟,實施產業低碳生態化發展道路
重點是對傳統產業結構升級,堅持走以循環經濟為主的低碳生態化發展道路。特別是兩淮煤炭資源型城市,依托煤的產業較多,并都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嚴重的產業,更要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兩淮煤炭資源城市以煤炭為主業,在原煤為主導的產業鏈上盡量延伸,形成以“資源利用清潔生產資源再生”接近封閉型物質能量循環利用的反饋式鏈條,使循環產業鏈各環節做到“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低碳生態產業[3],構建以煤為主業的循環產業鏈:煤電粉煤灰建材產業鏈、煤開采煤矸石建材產業鏈、 煤矸石發電產業鏈、煤化焦產業鏈、煤炭開采洗選加工矸石綜合利用產業鏈、煤化油產業鏈、煤煤化工甲醇-烯烴產業鏈、煤甲醇-碳化工產業鏈、煤合成氨精細化工產業鏈,煤煤制天然氣產業鏈等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煤炭產業向低碳化、清潔化發展。
3.以政府為主導,進行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
由于兩淮煤炭資源型城市長期高強度開采,地表踏陷嚴重,生態修復治理難度大,需要巨資投入,僅僅依靠當地政府無法全額承擔的,在爭取國家煤礦塌陷區修復治理資金的同時,地方政府可制定靈活優惠的政策,以政府為主導,多方共同出資治理環境,采煤塌陷區生態治理修復采取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大力引入民間資本投資,加大激勵措施,在投資配套、信貸、稅收、財政補貼等政策方面給予傾斜,調動民間資本投資治理采煤沉陷區的積極性,可實行多方以不同出資方式設立環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在環境治理上共同出資,共同受益。
4.建立市場化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對破壞城市生態環境和污染的企業提取生態補償基金,由財政專戶管理,專款專用于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補償,建立依托市場法則開展生態補償的機制,可由政府公開招標委托第三方進行生態治理和修復。還可探索城市境內碳排放權、節能減排權市內交易機制,使節能減排量超額完成的企業可出售超額部份給完不成節能減排的企業,或由政府購買。對完不成節能減排定額的企業政府要加大經濟處罰力度,罰款上交財政生態補償基金,用于城市生態修復、治理和建設。
5.加大科技創新,發展城市戰略新興低碳產業
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和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優化創新創業發展環境,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IT產業、汽車及零配件和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和帶動城市產業轉型升級[4]。
6.大力發展服務業,優化和提升產業層次
以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為目標,優先發展生產業,做大做強現代物流、金融保險、信息服務和現代商務貿易等行業[4]。
(二)針對政府職能部門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建議
1.政府職能部門加強城市環境保護執法力度
城市環保執法部門要加大巡視檢查和突擊檢查頻次密度,持續保持環境執法的高壓態勢,對于污染大戶要采取嚴厲措施,加強監管,杜絕非法排放,加大處罰力度,提高企業違法成本,讓違法企業負出沉重代價。
2.城市垃圾實施分檢和無害化處理
在城市垃圾分檢和無害化處理方面國內外都有諸多大城市經驗可供借鑒,安徽省內城市要借鑒這些大城市成功經驗,對城市生活垃圾進行無害化處理,清潔美化城市。城管加大城市臟、亂、差的治理,制止占道經營,亂擺亂放,隨地亂丟垃圾。
3.城市宣傳部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市民文明意識
政府有關職能部門要經常舉辦企業主要負責人的生態城市建設教育培訓,提高企業負責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執行力。舉辦專題講座,講解企業生態循環生產成功的案例和經驗,組織企業負責人到生態城市建設好的模范城市和企業考察觀摩學習取經。
城市宣傳部門要通過各種媒體和發放宣傳冊,加大市民生態環保宣傳教育,動員市民積極參與城市生態建設,普遍提高公眾生態環保意識,參與日常的監督等,提高市民城市生態文明意識。
(二)針對生產企業在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中的建議
1.生產企業要轉變觀念,綠色生產
城市境內的生產企業,要轉變生產觀念,引進先進技術及設備,實施循環生產,清潔生產,綠色生產,變廢為寶。在綠色生產方面加大投入,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進行無害化處理,達標排放。加大節能減排的投入和技術創新,真正實現綠色生產,安全生產,文明生產。
2.企業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主動開展治理修復和生態環境保護
針對安徽省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的不同,企業要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從銷售收入中提取專項治理資金,爭取政府配套資金,對企業由于生產過程中對城市生態造成的破壞進行進行治理修復,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近年來淮南礦業集團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和企業出資,投入巨資進行生態環境修復,已取得相當可觀的成效,現已在報廢礦區上進行回填、平整、綠化和生態修復,建成大通濕地公園。在謝家集區采煤沉陷區上建立起集辦公、倉儲、物流配送、信息服務等為一體的淮南市鑫森物流園。對已報廢的洞山小煤井、人防工程的建設形成的取土坑、采石場、棄土場等,造成的區域內的局部山體、植被及地貌等受到嚴重破壞,對洞山井沉陷區及舜耕山部分山體進行修復,修復面積約32公頃,現成為淮南城市中心的“綠肺” 。從淮南礦業集團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進行城市生態修復來看,已取得成功經驗,供其他企業借鑒。為其他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樹立了榜樣。只有各企業行動起來,共同修復治理城市生態環境,一定能建成美好、清潔的宜居城市、生態城市、花園式城市,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參考文獻:
[1]杜棟,龐慶華,吳炎.現代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精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1―21;111―119.
[2]安徽統計年鑒編輯委員會.2013年安徽省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隨著流域的快速發展,流域環境質量逐年下降。由于流域各地經濟發展起點低、底子薄、總量小,要在2020年與全國一道同步實現小康,有巨大的發展壓力,客觀上進一步加重了流域環境承載能力和環境保護的壓力,環境保護設施欠賬大。盡管每年省、市、縣三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解決環保基礎設施問題,但由于貴州省及流域各縣(市)屬于邊遠落后地區和革命老區,財政收少,財力薄弱,投入環保設施的資金有限,環保設施遠不能滿足環境保護的要求。
為加快貴州及周邊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好赤水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實現赤水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特提出如下建議:
2.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
我國一貫高度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問題。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了今后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是中國在未來和下一世紀發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選擇”。
3.關于加強可持續發展觀點教育的建議
我國中學生物教學,歷來十分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學大綱(試用)》在“教學目的要求”中明確要求學生“熱愛大自然,認識保護自然資源、控制人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中明確要求學生“初步認識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保持生態平衡、控制人口和保護動植物資源的重要意義”;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中寫入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等多個知識點。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編寫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動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滲透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筆者認為,中學生物教學有必要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加強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
第一,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學大綱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學大綱分別是在1992年和1995年編訂的,盡管上述大綱都十分重視和強調保護生態環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續發展這一提法在當時尚未見諸報刊,所以上述大綱自然無法提到這一概念。根據新的形勢,在修訂教學大綱時,建議在前言的適當部分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使所有的生物課教師都能夠從生物學科的特點出發,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的環境保護事業乃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中學生物教學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重任,從而更加重視開展生態學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的教學。
中圖分類號:D92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07-0268-01
我國環境保護法治的主陣地在城市,城市是一系列立法、制度設計的核心,農村環境保護法治建設滯后。當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立法以及相關制度較為籠統、陳舊,難以發揮實際的環境保護效用。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進行了探討。
一、農村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環境保護意識不強
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讓我們嘗到了物質文明的“甜頭”,但生態文明現狀卻給我們當頭棒喝,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狀況,不均衡的生態保護法制建設機制,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流于形式。2014年,我國對《環境保護法》進行了修訂,其中指出了建設“可持續”生態文明的重要性,并主張實現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而當前,我國環境保護的主陣地在城市,相關部門對農村的生態環境缺乏保護意識,如果不改變這種情況,將嚴重制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的進程。
(二)缺乏指導性綜合性立法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沒有根據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情況進行專門的立法,缺少類似《農村環境保護法》這種綜合性法律,領域性法律法規也不健全,難以有效地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
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的建議
(一)提高農村環境保護意識
環保部門以及相關機構、組織應該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除在城市地區開展系統的環保管理外,還需要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現狀的認識。只有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才能解決農村生態環境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中,政府應該給予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予以充分的認識,并樹立環保先行、協調發展的理念。我國關于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體系尚不健全,雖然環境保護法中有了理念性、思路性的突破,但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情況仍不容樂觀,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農村環境的了解,做好環境監督管理工作,汲取國內外農村環境管理的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農村環境立法體系,統籌兼顧,實現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二)制定農村環境保護條例
我國的環境保護重心在城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監管存在明顯的缺陷,為了更好地改善當前全國環境立法缺失的狀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效力。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應該結合地方實際,加大嘗試性的立法實踐,不斷完善與農村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抓住農村環境保護的核心問題、現實問題、緊要問題、突發問題,改善當前的立法方式,增加特殊性立法,結合地方的地利人文狀況,制定針對性的法律法規,以更好地保護當地的自然、生態資源。
(三)完善地方立法規劃機制
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要想取得突破,關鍵在于制定一個完善的立法規劃和程序,確保立法的前瞻性實施。當前我國的地方立法規劃體系不完善,立法保護的效力難以有效地發揮。為此,地方政府在進行地方農村環境保護立法規劃的時候,一定要有科學的制度、機制體系,按照法定成都評估和審查,確保立法規劃科學性與民主性的統一。
(四)做好農村環境監督管理
從立法層面來看,農村環境監督主體一直不是很明確,這使得農村環境保護和監管存在很大缺失。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應該積極發揮鄉鎮政府、村民委員會的積極作用,將其在監管方面的優勢凸顯出來,賦予其監管的權力。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鄉鎮地區設立環保所是比較可行的做法。環保所的監督管理內容可以包括如下幾點:其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并確保法律法規的執行;其二,改善當地的環保審批手續,改善環境保護和監管工作質量;其三,監管和治理當地的環境破壞、污染等行為,諸如生活污水和垃圾、禽畜養殖污染、企業排放污染等;其四,恢復當地生態環境;其五,處理農村生態環境污染、破壞相關的投訴、等案件。
(五)完善環境糾紛救濟制度
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村環境糾紛,基層政府應該建立完善的環境糾紛救濟制度,建立專門的非訴訟救濟制度以及專門的糾紛救濟機構。此外,還需要完善訴訟救濟制度,結合當地的環境訴訟實際情況,為農民提供訴訟的便利條件,改善訴訟救濟的調解功能。
三、總結
農村地區占地廣泛,生態環境復雜,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環境糾紛比較多,監管不到位。為了更好地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的研究。本文分析了農村環境保護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基于此,提出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的建議,以期更好地完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促進農村地區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林輝.關于農村環境保護問題研究[J].民營科技,2015(02).
中圖分類號:D91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0-0116-02
一、國際旅游島與環境保護
我國旅游綜合實力居世界第五,但是與世界公認的旅游強國相比有明顯的差距,這種差距的核心是旅游產業的國際化水平低和旅游業的開放水平低。此時,建設我國的國際旅游島成為發展我國經濟、提升國際地位和國際形象一個重要的途徑。海南省作為我國唯一一個熱帶省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獨特的熱帶海島風貌、海洋生態景觀以及豐富的油氣資源、海洋漁業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這里的空氣、水體等環境質量一直處于全國一流水平。海南省如此巨大的資本和優勢使其成為當仁不讓的國際旅游島建設目標。但建設國際旅游島只有這些先天性的優勢是遠遠不夠的。在近幾年的經濟發展中,由于忽略了環境的保護,海南島的生態環境受到了一些人為破壞,自然資源受到掠奪,出現如:森林面積銳減,生物多樣性慘遭破壞、西部土地荒漠化嚴峻、污染情況突出、生態服務功能不斷下降等等的環境問題,而現有的環境保護法律不足以應對建設國際旅游島所面臨的問題,建設一個世界水平的國際旅游島需要更有針對性的生態旅游環境保護立法來保障。根據國際旅游島的含義和標準,海南省不僅需要擁有國際標準的服務體系,更需要加強自身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來保證國際旅游島成為拉動經濟增長、擴大我國在國際的影響力的關鍵。因此,完善建設國際旅游島過程中的旅游環境保護立法問題便成為最重要的一筆。
二、海南省旅游環境保護法制現狀分析
(一)旅游環境保護專門性立法缺失
從數量上來說,有關旅游生態保護的立法達到了一定標準,從海南建省至今,有關機關共制定的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8件,其中海口市地方法規2件,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法規6件。海南省的生態保護立法具有與其他地方不相上下的普遍性,海南本身生態系統脆弱,加之國際旅游島是一個新起的建設項目,因此在專門針對海南省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有關旅游環境保護的立法稍顯不足,沒有專門性法律規范來針對國際旅游島發展中出現的破壞旅游生態環境的現象,總體來說達不到建設國際旅游島應有的標準。且有關環境保護立法僅著重正面的保護性立法,而忽略了禁止性立法和引導性規范,在防治以及懲治破壞生態環境方面的立法很少,行政管理的強制手段單純,對環境破壞的責任承擔方面略顯單薄,因此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防治和懲罰作用。
(二)缺少因地制宜
海南省要建設國際旅游島必須針對旅游生態環境來完善相關法律規范,但是現存的規范多是具有最普遍性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缺少對旅游環境現有狀況的針對性。首先,隨著海南工業的崛起,缺少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工業發展中對環境的保護問題,使海南工業在自身發展的情況下對環境的破壞減小到最弱,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其次,海南是一個農業資源豐富的大省,應該利用起這個先天資源開發熱帶觀光休閑農業來為建設國際旅游島增加海南特色旅游項目,因此需要有關法律來規范;最后,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觀念的革新,旅游業發展興盛,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到海南島旅游,但海南島旅游資源仍在開發中,導致旅客流量大與景區合理容量的矛盾,從而對旅游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破壞,對此并沒有相關環保法律來規范。
(三)可操作性弱
由于著重正面的保護性立法,而忽略了禁止性立法和引導性規范,通常對于輕微的違法行為運用罰款的方式,而罰款的數目不高,難以達到法律的威懾作用,加之部分民眾環保意識以及守法意識薄弱,對于此種情況權衡得失后,在利益的驅使下,更容易導致以身試法,同時居民低弱的生態意識反過來容易影響旅游者的生態意識而導致景區內不文明破壞環境的情況出現。因此,應該加強禁止性立法,保護性與禁止性立法雙管齊下。另一方面,有關破壞旅游環境的責任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對各種環境違法問題查處不嚴格,對于《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第二部分所重點倡導的嚴格實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和問責制沒有貫徹落實。因此對于有關旅游環境保護的管理制度的執法不到位,立法體系可操作性弱,旅游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情況亟須有完善的法律法規進行全面規范。
三、完善的具體建議
(一)因地制宜完善立法
總體來說,應繼續實施貫徹《海南省生態建設規劃綱要》,突出海南生態旅游,確立可持續發展的立法理念,強調建設國際旅游島需以旅游資源的可持續性、循環開發利用為前提,使其發展必須遵循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同時制定配套的政策、相關標準和評價體系,在科學有效地使用旅游資源的同時改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保持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性。具體上,其重點發展海南熱帶農業觀光休閑旅游、度假休閑游,同時發展海洋生態游、熱帶雨林游、動植物觀賞等生態型旅游,劃定特定的區域為環境保護區域,即“采取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并引進世界先進的環境治理技術和機制,治理各種污染,采用嚴格、科學、有效的環境保護標準進行工農業生產和從事經濟運行、城市環境的特定區域。”為此制定相應的生態旅游法規來規范,如《海南生態旅游去保護條例》、《生態旅游景區服務條例》等等,另一方面,根據海南獨特的人文習慣,可以通過對生態環境有輔助作用的其他方面規范,如對海南本地居民住宅區的設計規劃應如何合乎生態型發展,形成生態示范區、對海南的學校教育開設生態教育輔助課程,使本地居民樹立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等等。
(二)重點突出、全面規劃
環境保護規劃應完善且全面,做到多方位協調規劃,既考慮到環境效益,還要考慮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便獲得最佳的綜合效益。生態旅游的目的不僅是促進消費,還要提升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更好地落實各項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因此,海南省應針對旅游環境完善生態保護立法。
首先,不僅要制定正面的鼓勵性質以及引導性的法律法規,例如鼓勵各地依據自身優勢發展特色旅游項目,吸引多層次的游客,鼓勵發展熱帶觀光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工業產業、品質優良的服務業,鼓勵投資“三廢”治理等,以引導性經濟刺激的手段鼓勵環保產業等等;還要完善禁止性、懲罰性的法律法規,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明文禁止,做到事前防范,對于政府失職行為、旅游機構和游客破壞旅游環境的違法行為制定明確的權責制度,嚴格懲罰,責任明確,做到事后懲罰,雙管齊下,全面規范。
其次,注重政府對環境的監督管理行為,使政府起到監督和引導的作用,對各種破壞環境的行為做出規定、指正,具體規劃各種行為,如通過補償補貼鼓勵環保產業的發展、引導公民參與環境保護;擴充相關機構行政職能,落實旅游發展委員會統領地位,統一指導各個機構發揮環境保護作用等等。正確引導游客的旅游環境保護觀念,重視公眾參與,注意對旅游保護區當地居民的教育工作,加強財政支持,使人們成為保護區的主要信息來源和自然資源保護的主力軍。
(三)加強執法與監督
執法是旅游法律保障的關鍵,決定了旅游法規是否能切實發揮作用。執法不僅要依法,還要有針對性和準確性,即依據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中的自身情況,形成一套結構合理的運作機制,健全執法機構,充實人員,清理不具有執法主體資格的執法部門和執法隊伍,凈化執法環境;重新審定行業公安、企業公安執法權限;執法公開透明,將各單位執法的范圍、辦事程序、法律依據、收費標準和投訴報警途徑于網上、報紙等形式公開,曉之于民,以更好地促進公正公平。
除此之外,更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力度,監督管理體系應該是由政府和民眾相結合的。從政府方面,首先要運用法律手段來規范調整建設國際旅游島過程中有關環境保護的行為,建立健全旅游行政執法監督機構;其次要切實重視生態環境狀況的考核,將考核標準作為黨政領導政績的重要指標,使黨政人員從思想上真正重視起生態環境保護,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最后完善行政管理部分的處理方式,改善單一落后的處罰方式,除罰款外,可以實施各種行政處罰手段,如責令改正、吊銷營業執照、拘留、訴訟等等,加大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懲處力度,完善責任制度,落實《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嚴格實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以及更加嚴格的生態環保標準,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和問責制,把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在民眾方面,總體來說要建立健全全民參與制度,保證民眾充分參與建設國際旅游島中環境保護所帶來的切身利益,以促進其積極持久且自覺地維護生態環境資源。首先要重視思想教育,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宣傳,完善法律教育機制,樹立起民眾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感,全民身體力行地投入到環境保護中去;其次,考慮建設推廣旅游股份合作制,并給予立法保障,使民眾成為旅游開發經營的股東,優勢旅游經營的勞動者,激發其保護生態環境資源的自覺性,達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再次,注重政府與民眾監督的互動,例如建立全省性質的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包容結合社會上一些松散的力量,集眾人之力擴大影響,不僅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個權威機構,更能成為溝通政府與民眾之間最有效的橋梁,自上而下對生態環境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督與管理;最后,為保障群眾監督全面落實,應從各個方面為民眾實施監督權提供實際有效的途徑,如開通舉報電話、設立專門信箱、建立網上舉報,讓群眾的監督無處不在,同時為了提高群眾監督的積極性,應對有突出貢獻的人給予實際的物質獎勵。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護 扶貧 對策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R139+.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 、生態安全保護區發展與建設
承德市的水源涵養保護區、動植物保護區及自然保護區等區域大多分布于邊遠貧困地區,既要對生態環境保護,又要消除當地貧困,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例如,圍場壩上地區近80%的國土面積為森林與草原生態保護區,生活在當地的居民多以草原放牧、樹木砍伐、農田耕作或采摘打獵為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壩上生態環境,這些經濟活動從國家的政策法規上是禁止的。即使這樣,壩上地區居民依然擺脫不了貧困面貌,一直是向自然索取,維持生計。
通過對上述現象的長期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地方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政策或辦法,將保護區內的放牧草原、田地及林地等資源進行“休養”,與居民簽訂長期的休牧、休耕及禁伐工程合同,時限為10至15年,按照當地租用土地的平均標準給予補貼,并提供成本補償,用于植樹、種草的管理與護理,補償額度達總成本的50%。休養合同到期后,當地居民可續約或轉為農田使用;
二是,對保護區內的貧困居民進行生態移民工程。充分結合國家新民居建設等優惠政策,做好移民扶貧。從居民的貧困程度上,可以劃分優先級、中級、一般級三種評定級別,分級、分重點、分批次實施移民工程,其工程款項全部由國家財政支出;
三是,飲用水水源、重點流域或湖泊的沿岸貧困居民,首要解決穿衣吃飯問題,同時還要保障優良生活環境。國家從農田種植、畜禽養殖等方面給予高于其他一般地區的補貼,并在生活污水、垃圾及人畜糞便治理工程上給予全額補貼,日后維護及運營還要給予優惠政策支持,建立長效機制,杜絕“形象工程”的發生。
“十二五”期間,承德市在生態環境保護區工程建設方面應著眼于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環境監管能力等方面的工程建設,做好各個保護區的環境奠基,逐步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十三五”期間,應實現從局部到整體的過渡,利用完善長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休養”工程、生態移民工程等規劃重點項目,完全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區狀態,使居民擺脫貧困,步入小康。
二、生態文明、城鄉環保發展與建設
“十二五”期間,承德市應完成生態文明示范區中期建設,并通過生態市建設的驗收;城鄉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全市空氣環境質量好于Ⅰ級天數比例達80%以上;工業污染治理取得實質性進展,倡導循環型工業企業發展;各縣區60%以上的農村地區完成環境綜合整治,創建一批國家級生態鄉鎮、生態村。重點提出城市重點區域空氣PM2.5常規監測能力建設工程、工業企業污染治理環保基金工程、農村分散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一村一優”工程(釋義:每個村莊推選出環保之家,從生活方面做到環保突出的,給予環保家庭資金獎勵)等重點項目。
“十三五”期間,承德市開展環保模范縣區、鄉鎮評選活動,并制定環保專項資金定向投入、環保型建設項目優先建設扶持等激勵政策。一旦被授予模范稱號,該縣區或鄉鎮將獲得特殊政府津貼、稅收免繳等優惠政策支持,并鼓勵其拿出30%以上的年財政收入作為環保扶貧基金,主要用于城鎮、鄉村的環保事業發展。
三、生態保護補償政策建議
“十二五”期間,國家把農村各項環境保護事業作為發展重點之一,并將大量資金投放到農村地區,這必然是一個契機。承德市尚為經濟不發達地區,廣大農村地區較為貧困,還要擔負著“保水源、防風沙、治污染”的重任,更加難以摘去貧窮困難的“帽子”。考慮到承德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建議向國家提出“區域生態補償政策”、“貧困農村地區生態補償政策”、“大氣環境生態補償政策”等一系列補償機制的建立。
所謂“區域生態補償政策”,與之前提出的“流域生態補償政策”有些類似,卻不盡相同,其特點在于把承德市較為重要的、需特殊保護的區域作為國家生態補償對象,如豐寧、圍場壩上地區,灤平、興隆、平泉京津水源上游地區,以整體連片區域進行補償。同時,應把補償方式從單一經濟型轉向多元型,可體現在地方財政稅收全部返回、建設項目支撐體系建立、農村勞動力優先輸出、先進技術無償引入等方面,使該區域優先發展各項經濟,最終帶動地方人民脫貧致富。
“大氣環境生態補償政策”,即是以承德市環首都經濟圈內的縣區為補償對象,從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角度出發,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工業污染防治、機動車尾氣治理等方面進行技術引導、資金投入,保障北京地區空氣環境質量利好。
四、區域環境保護政策建議
承德市的眾多河流屬于海河流域,從流域環境保護方面,我們應謀劃更加豐富的流域水污染防治項目,例如灤河流域沿河農村連片整治項目、重點工業企業廢水再生利用項目、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延伸擴容項目、生活垃圾分類綜合利用項目等。總的原則是,水污染物減少排放,改善流域水環境功能,恢復水體環境容量,最終爭取國家經濟支持,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D922.6;X1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2(c)-0000-00
1992年6月,瑞典向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提交了題為《生態循環――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的研究報告,在大會上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各國紛紛響應、推廣,促進了全球生態城市、生態農業、生態示范區建設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的加劇和政府關注程度的日益增多,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價值,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1我國生態環境現狀
盡管近年來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形勢依然嚴峻,資源枯竭與環境污染的總體狀況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我國當前的生態環境形勢非常嚴峻。由于人口負載過多,加上長期以來對土地、森林、水和礦產等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以及缺乏對生態環境的必要保護和建設,大片原始森林因過度砍伐而消失,草原因過度放牧而退化,湖泊、江河、濕地在縮小,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在加劇,海洋生態系統急劇衰弱,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影響社會穩定和威脅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深受影響,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的外部壓力。
2對我國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建議
基于上述情況,同時,在現階段,中國大力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時機已經逐步成熟,一是中國已經具備了足夠的財力來解決這些問題,二是民眾對資源環境保護日益高漲的呼聲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內在動力和良好的民意氛圍。發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勢在必行。下面,筆者將對于我國目前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2.1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政府是生態效益的主要購買者,同時利用市場機制使經營者能獲得應有的利益。因此,必須要積極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這是目前為止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方式。在生態補償的模式上,世界各國政府購買仍是支付生態補償的主要方式。法國的林業基金中,國家財政撥付就占有很大的比重。
2.2創新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方式
區域生態補償一般以金錢補償為主,但在實際工作中,應當根據實際不斷創新和改善其補償的方式。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就是要將國家、社會和西部地區自身的生態補償義務固定化、制度化,使生態建設資金有一個確定的長期的來源。要靈活多變,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生態補償方式。
2.3建立完善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融資機制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工程,同任何經濟活動一樣,必須以一定資本數量和資本構成為基礎。生態環境建設需要進行相應資本融資(生態融資)來獲得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等等。生態融資與生態補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才能發揮實效。
2.4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力度
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有關促進產業結構與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以及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等有關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積極的政策環境。在后期必須要更加注重這些政策的保護力度,真正起到支持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
2.5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力度
政府要積極運用財政、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加強宏觀調控,正確引導資金投向,重點保證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尤其水土流失災害嚴重地區的治理投資,促進資源與環境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2.6強化生態環境意識
隨著經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認識生態環境已經出現嚴重問題的時候,其惡化程度已到了最危險的邊緣。因此,要做好前期規劃設計工作,充分認識到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要加強社會性的宣傳教育工作,強化社會公眾的環境意識,通過電視媒體等宣傳平臺來幫助人們樹立環保意識。
2.7發展科技,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
必須堅持以科學為指導,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十一五”開始,國家科技計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支持新能源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同時,地方和企業的環保科技投入也在增加。提高科技進步對促進生態建設、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積極發展科學技術,更好地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生態環境建設。
3未來展望
目前,我國處于環境壓力上升階段,我國面臨著史無前例的環境壓力,估計到 2020~2030 年期間環境壓力將達到峰值。1但是,筆者相信,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市場經濟的完善與發展,同時,隨著技術進步與經濟結構、消費方式的改變,我國的環境壓力將逐步減輕。這些問題,也給廣大的給環保工作者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目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這是中國現代化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二十一世紀議程》明確指出:“只有將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是中國發展的前途所在。”只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能真正走出中國發展的藍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