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6:06:3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12-0-01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通過類似于科學家科學探究活動的方式獲取科學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方法和技能、科學的思維方式,形成科學觀點和科學精神。探究性學習通常又是要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現象與本質,積極探索化學變化的奧秘,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探究性學習”一般包括以下過程:自主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和分析信息,調查研究,整合相關知識,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老師在教學中,應積極開展以化學學習方式為主的探究性學習,把“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深化,從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良好的發展。課題的提出課題研究內容主要以化學發展史、化學與生活、環境、化學實驗為主線展開,在探究實踐中新課程標準下如何開展探究性學習?
二、轉換教學理念,掌握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探究性學習具有顯著的特點:自主學習、直接體驗、個性發展、注重歸納、關注過程、淡化結果。
初次聽到“探究性學習”這個名詞時,學生可能都有點茫然。如“調查家庭所用燃料的性能、價格、資源蘊藏情況及燃燒產物對環境的影響,對家庭燃料的選擇及如何使其充分燃燒提出自己的看法”這種聞所未聞的教學課題怎么組織教學?有些內容連老師自己都不太明白,怎么教學生?學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問題我們不懂怎么辦?……這些問題在當時是十分普通地存在于教師頭腦中。通過一段時間的探索發現,教師與學生已經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教育理念的轉換。實踐證明,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一個好的老師只有想想方設法地去激發起學生的潛能,那么創造的欲望、創造的思維火花就會不斷地閃現在學習過程中。
《化學課程標準》將科學探究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十分重視和強調學生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學習,這也是本次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重要特征。它打破了原有的課程體系框架,重新注入新的課程理念,構建新的課程標準。可以這樣說,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是所有學科一次全方位、全領域的脫胎換骨、前所未有的變革。
三、化學探究性學習的主要途徑及方法
(一)化學實驗是探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創新意識、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和活動過程。化學實驗是學生化學學習中的能動的實踐活動形式。化學實驗為學生創設了親身參與實踐的情境,具有獲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學實驗的功能和探究性學習的特征決定了化學實驗必然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化學的學科特征決定了化學實驗可以作為探究性學習的途徑。“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由經驗化學向理論化學發展的今天,化學實驗仍然是化學學科發展的最現實、最生動、最有效的物質載體。學科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學科的學習特點,在實驗中學習化學無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學學習方法之一。在化學實驗中,學生通過實驗研究和認識物質,掌握化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學會化學研究的實驗方法。化學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征,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化學探究性學習。
(二)學實驗本身就是科學探究的過程。化學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物質的一種科學方法,是人們根據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目的,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知識和實驗手段,有計劃地實施探究性實踐活動的過程。因此,化學實驗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地探究的過程。化學發展的歷史也充分證明:化學科學的任何一項重大的突破,無一例外地是經過化學實驗而取得的。正如波義耳所說,沒有實驗,任何新的東西都不能深知。中學生化學學習中的化學實驗,雖然絕大多數是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再認識,但從本質上看,這一過程與科學家進行的科學研究中的化學實驗是一致的。當化學實驗被用作探究性學習的途徑時,化學實驗的創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顯示出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地動腦動手,體驗科學家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說。所以,在學生的化學學習過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實驗這個手段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化學實驗為探究性學習中驗證假供了科學方法。和科學家進行的科學探究一樣,探究性學習也具有問題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設特征、驗證特征和評價反饋特征。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針對發現的問題,在回憶總結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礎上,作出大膽假設或猜想,并通過化學實驗對提出的假設或猜想進行證實或證偽。所以,化學實驗不僅是學生探究性學習時驗證假設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為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學習”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之一。探究性學習改變了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了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知識加以綜合運用于實驗的機會,能促進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近幾年的課改實踐中,我對探究性學習有了一些認識。
一、探究性教學的內涵
探究性教學是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新的一種模式,在實施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通過具體的“動手”“動腦”“動口”過程,學生能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分享成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學效果。其過程包括學生活動和教師活動,一般流程如下:發現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結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探究性學習有以下基本特征。
1.問題性。
問題是思維運演的動力和催化劑,教學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就不會形成強烈問題意識,也就不會有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積極性,因此,問題是探究學習的關鍵和核心。
2.過程性。
過程和結果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對矛盾。在接受學習中,教師將學習內容以結論的形式直接呈現給學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磨練。探究性學習注重對結論獲得過程的探索,通過強化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解決的過程,學生不僅能深刻理解生物學概念、原理,而且能獲得科學的思維方法,增強科學探究能力。
3.主體性。
接受學習將學生置于認識的客體地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難以得到鍛煉和展現,而探究性學習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教師是學生探究的指導者。
三、探究性學習在教學中的運用
生物科學有著雙重任務,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能力,兩者相輔相成,統一并重。因此教師必須改變背誦現成結論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科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并創設條件讓學生去探究,以獲取科學的結論,使課堂成為新知識的場所。
1.層層設疑,留下懸念,激發探究的興趣。
生物界是一個多姿多彩的而又充滿奇妙的世界,它們的出現和存在給世界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同時又給愛動腦筋的學生留下了疑惑和好奇,從而激發他們去探索。如在學習“人體概述”中的實驗“骨的成分與骨的特性之間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提問:兒童和老人摔跤,哪個容易發生骨折?我們通過什么實驗驗證?它與骨的成分有何關系?骨的成分對骨的特性又有什么影響?這樣層層設下疑問,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通過探究得出了答案。
2.從觀察實驗入手,引導學生探究總結。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許多理論知識都是通過觀察實驗驗證所得,并且從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如:觀察蚯蚓實驗時,要求學生通過觀察了解蚯蚓的形態結構特點,進而理解環節動物的主要特征。有的學生問:“為什么蚯蚓缺一段能再生?”此問題看似與課本無關,但實質上已滲透了生物進化。于是我先表揚該生愛動腦敢于鉆研,并告訴大家:“蚯蚓有咽上神經節、咽下神經節,相當于腦的作用。因此蚯蚓缺了前端就不能再生,缺了一小段后端則能再生。”并介紹了哪些動物有再生能力,同時指出動物越高等,再生能力就越弱,并建議學生課后自己做比較實驗。學生聽得聚精會神,輕松完成了教學任務,有的學生回家后自己動手,激發了探究知識的熱情,提高了動手、動腦的能力。
3.改變實驗方法,由只注重結果轉向注重過程和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探究發現是學生選擇科學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驟。在“饅頭在空氣中的變化”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方案的不同,選擇必要的實驗物品進行實驗過程的探究。通過不同的實驗方案探究,學生獲得了感性認識,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飛躍,同時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從而營造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4.巧設探究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學生認識過程和思維的一般規律,廣泛地聯系實際,聯系舊知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學,隨著問題深入學。例如:講蜘蛛結網捕蟲時引出:“為什么蜘蛛能粘住其它昆蟲而不粘蜘蛛自己?”“一朵花最吸引人的是花瓣,它鮮艷、美麗,但不是花的主要結構,為什么?”在學習蜜蜂這節時指出:“雄蜂成熟后常在晴朗的午后,飛到空中與蜂王交尾,交尾后不久便死去。”雄蜂交尾后為什么死去呢?通過提問,學生大膽突破了“唯書”“唯師”束縛,培養了創新思維。
四、應處理的幾個關系
1.教師應幫助學生區別問題,避免雜亂無章的問題對學生造成干擾,但又不能局限學生的思維,把學生引向某一現象的簡單結論。即在教師全過程把握課堂方向的前提下應該讓學生圍繞主題大膽、合理假設。
2.實驗室的探究一般是一種模擬,和現實存在一定差異,也不可能實驗,應提倡學生真實地接觸社會,體驗實際。
3.學生的探究活動是“做”科學,而并非真正的科學研究,因此在引導學生嚴峻時,難度應適宜,并盡可能與生產、生活社會實際問題發生聯系。這樣既能保證探究活動的“含金量”,又能避免挫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
4.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使原本無法觀察的生命現象、分子結構得以在教學中展現,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和理論的理解,是生物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但不能用實驗過程的錄象和動畫來代替學生實驗,使學生得不到第一手感性認識并失去動手機會。
總之,運用探究教學可以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操作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到樂趣,得到錘煉,在探究中放飛思維,這對于教育對象全面發展,素質提高,使其終身受益,無疑意義重大,勢必促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我們每一位生物教育工作者都應帶領學生向科學思維高峰不懈努力攀登,去迎接生物學新世紀的挑戰。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學生的學習必須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強調教師應當采取“自我發現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探究性學習正是適應這種要求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不僅突破了原有的學科教學的封閉狀態,改變了學生學習的地點和內容,更重要的是它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中。探究性學習本質上是一次學習方式的革命。
1 探究性學習的再認識
1.1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認識
探究性學習是將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學過程的教學方式,是教學與研究的有機結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佳途徑。其方式是以探究為主,旨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 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形式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
1.2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講究實踐性、創造性、民主性、廣泛性、自由性;教學方式多樣,教學環境開放。
1.3探究性學習的目標
探究性學習的學習目標與一般的學科教學相比,它更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而不僅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更強調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通過探究性學習,可以提高學生以下幾個方面能力:(1)親身參與探究,尋求知識體驗;(2)學會交流與合作;(3)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 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必須遵循的原則
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給學生一個沖突,讓他們自己去討論;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3 探究性學習在課堂內外的實施
新的高中化學課程標準闡述了課程目標,明確要求“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要求學生在高中化學的學習中,通過科學探究體驗,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都得到發展。
3.1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3.1.1引導點撥,實施實驗探究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中五彩繽紛的實驗現象,對學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因此引導學生在假設的基礎上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探究,觀察、分析實驗現象,達到培養學生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1.2設計方案,合作探究
高中化學新課程目標中提出要培養學生善于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人文精神的弘揚也把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作為基石。
3.2在課外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3.2.1對學生探究性學習課題指導確定
指導學生擬定好可行的探究性學習課題是成功的一半,它以所學的化學知識為基礎,并且密切結合身邊的生活和生產實際,而且還一定要接近學生知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而且還要有一定的可行性。課外探究性學習課題主要是指對某些涉及化學知識問題的深入探討,或者從化學角度對一些生活生產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
3.2.2對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結果科學地評價
學生離開了課堂,利用課余時間走向社會探究性學習,是由個體學習轉向了團體合作探究學習;由學習單學科知識的學習轉向了利用綜合的學科知識去研究實際問題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學生的協作能力有沒有得到提高;同時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了怎樣的變化。
4 探究性學習有感
探究性學習不是被動的學習記憶,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化學教學的內容或日常生活、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對自然界及研究的現象提出問題,從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實驗活動,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對象,借助探究性化學實驗,獨自或合作加以探索,來認識研究對象的未知性質、組成、變化特征,以及與其它對象或現象的聯系等的一種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在以下幾方面得到發展:(1)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3)有利于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其創造思維能力;(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5 問題與對策
探究性的學習主要通過學生的探究建構知識意義,并通過實驗探究獲得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首先,農村中學的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敢于創新,勇于探究。其次,教師應當加強自身的知識能力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再者,要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因地制宜,揚長補弱。
化學的感性認識主要靠化學實驗提供,重視化學實驗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標志。充分利用化學學科“以實驗為基礎”的基本特征,挖掘和開發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功能,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強化學實驗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搞好研究性學習的有效途徑。
一、化學實驗是研究性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創新意識、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的活動過程。化學實驗是學生化學學習中的能動的實踐活動形式。化學實驗為學生創設了親身參與實踐的情境,經常讓學生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欣賞感受化學美,就會消除對化學的誤解,激發探索化學的濃厚興趣,產生熱愛生活、愉悅和諧、樂觀向上等積極的情緒,具有獲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學實驗的功能和探究性學習的特征決定了化學實驗必然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1.化學的學科特征決定了化學實驗可以作為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征。化學實驗是化學學科發展的最現實、最生動、最有效的物質載體。學科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學科的學習特點,在實驗中學習化學無疑是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化學學習方法之一。在化學實驗中,學生通過實驗研究和認識物質,掌握化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學會化學研究的實驗方法。化學科學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征,更有利于學生進行化學研究性學習。
2.化學實驗本身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
化學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物質的一種科學方法,是人們根據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目的,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知識和實驗手段,有計劃地實施探究性實踐活動的過程。因此,化學實驗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地探究的過程。化學發展的歷史也充分證明:化學科學的任何一項重大的突破,無一例外地是經過化學實驗而取得的。正如波義耳所說,沒有實驗,任何新的東西都不能深知。中學生化學學習中的化學實驗,雖然絕大多數是對物質及其變化的再認識,但從本質上看,這一過程與科學家進行的科學研究中的化學實驗是一致的。當化學實驗被用作探究性學習的途徑時,化學實驗的創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顯示出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地動腦動手,體驗科學家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獲得科學研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所以,在學生的化學學習過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實驗這個手段進行探究性學習。
3.化學實驗為探究性學習中驗證假說提供了科學方法
和科學家進行的科學探究一樣,探究性學習也具有問題特征、收集信息特征、假設特征、驗證特征和評價反饋特征。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針對發現的問題,在回憶總結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收集和整理信息的基礎上,作出大膽假設或猜想,并通過化學實驗對提出的假設或猜想進行證實或證偽。所以,化學實驗不僅是學生探究性學習時驗證假設或猜想的主要方法,也為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方法。
二、化學實驗作為研究性學習途徑的教學策略
在化學教學中提倡和鼓勵學生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要充分挖掘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的功能,發揮化學實驗在研究性學習中創設問題情境、驗證假設或猜想等環節中的作用,研究開發探究性實驗,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化學實驗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式學習向主動探究性學習的根本轉變。
1.以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發現“問題”的情境下產生的一系列學習活動。問題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在化學學習中,除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外,教師更要通過各種途徑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而化學實驗是最形象、最生動、最直觀的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之一。
以化學實驗創設問題的情境,要特別注重化學實驗中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化學實驗現象紛繁復雜,有目的、有條理的敏銳觀察和深刻的思考,才能從復雜的化學實驗現象中發現問題。如在進行高中化學有關“原電池”的學習時,組織學生完成“將一根鐵絲和一根銅絲放入稀硫酸中,觀察實驗現象并與同學交流”的實驗,由于鐵絲和銅絲放置的位置問題,可能有些學生觀察到鐵絲上產生氣泡,銅絲上沒有氣泡產生;有些同學觀察鐵絲和銅絲上都有氣泡產生。而從觀察到鐵絲和銅絲上都有氣泡產生,到產生“為什么銅絲上也有氣泡產生”的問題,就需要敏銳的觀察和深刻的思維能力。
以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要注意將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聯系和學生熟悉、感興趣的內容開發成化學實驗。因為學生在其感到熟悉和認為有用的情境別能發現問題和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欲望。例如在進行初中化學的關于“燃燒條件”的學習時,從實驗室酒精燈的熄滅、燃燒木柴要把木柴架空、液化氣灶及煤爐都留有通風口等學生非常熟悉的實驗情境出發,引導學生思考,發現問題。
以化學實驗創設問題情境,要使化學實驗呈現的問題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影響化學實驗現象的因素很多,產生的化學實驗現象也錯綜復雜。教學中要通過精心設計實驗方案、嚴格控制實驗條件等多種途徑,以最佳的實驗方式呈現化學問題,使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順利地解決化學實驗呈現的問題。如可用濃鹽酸、濃氨水、酒精等的揮發實驗來呈現構成物質的微粒是不停地運動的問題,用氯氣使潮濕的有色布條退色的實驗呈現次氯酸的漂白作用的問題等,都能使學生順利地發現和解決問題。
2.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針對提出的問題,經過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深入的思考,將會提出有關問題解決的方案和問題答案的假設或猜想。通過化學實驗對提出的猜想或假設進行驗證,是學生進行化學探究性學習常用的方法。
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體驗和經歷用化學實驗驗證假說和猜想的機會。教師要指導學生,特別是要幫助和指導那些有困難的學生完成設計方案并進行實驗。如在初中化學中物質構成微粒知識學習時,對“構成物質的微粒之間是有空隙的”的假設的驗證,學生在設計方案時可能產生一定的困難,這時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設計“一定體積的水和酒精混合”的實驗方案和“氣態、液態和固態物質的壓縮”實驗進行驗證。
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要注重引導學生設計一些與假設或猜想“相違背”的實驗方案和采用反證的實驗方案,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抽象演繹的思維方法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如學生在進行質量守恒定律的學習時,可能會提出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會增大、不變和減少三種不同的假設,并根據假設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驗證。在驗證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設計一些如“鎂條在空氣中燃燒質量增加”,“木炭在空氣中燃燒質量減少”等“反常”的實驗方案,讓學生在探究中產生新的問題,以提高研究性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以化學實驗驗證假說或猜想,實驗中要嚴格控制實驗條件。探究性學習中驗證假說或猜想的實驗方案,在不同的條件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實驗現象,要使實驗能夠用來驗證假說或猜想,實驗條件必須與題設條件相吻合。通過實驗驗證過程中對實驗條件的控制和選擇,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了解到實驗條件控制是實驗的靈魂,從而有效地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3.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
在化學教學領域中,長期以來人們過分夸大了實驗所起的驗證原理、通過形象直觀的方式獲取知識和培養實驗技能的作用。以化學實驗作為研究性學習的途徑,就必須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恢復化學實驗探究性的本來面貌。
充分發揮化學實驗的探究功能,要不斷研究開發適合于探究性學習的化學實驗,要注意從生產、生活實際中挖掘素材設計實驗方案,因為來源于生產生活實際的實驗探究性強,能極大程度的調動學生探究的主動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如鋼鐵的銹蝕和防護、燃燒和滅火、金屬的活動順序、氣體和固體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等都可以設計成很好的探究性實驗。
三、借助典型化學實驗,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借助典型實驗,恰當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例如借助葡萄糖跟新制Cu(OH)2懸濁液反應的實驗,引導學生總結出:有機物的官能團結構是化學變化的內因,而反應條件是外因。反應條件不同,有機物表現的性質就不同。葡萄糖在常溫下跟Cu(OH)2懸濁液反應生成降藍色溶液,是多羥基表現的性質。從而樹立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和量變引起質變的辯證觀點。
第二,借助典型實驗,增強愛國意識。例如借助侯氏制堿法實驗原理介紹侯德榜的感人事跡和我國純堿工業的發展概況,激發學生建設祖國的使命感。
第三,借助典型實驗,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例如結合每一個演示實驗的特點有側重地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遵規守紀、不怕挫折、保護環境的教育。介紹化學家鉆研實驗要著重加強愛護公物、尊重他人、樂于協作、注意安全、整潔有序的品德教育,大力糾正學生在實驗中浪費藥品、亂放亂倒等不良實驗習慣。
四、通過化學實驗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應注意的問題
1.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研究性學習
化學實驗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但并非是惟一的途徑。有些內容用探究性學習并不一定需要通過化學實驗來進行,特別是對學生具有較多知識背景的內容和物質微觀結構的學習更是如此。如學生對原子結構模型提出質疑,我們無法通過實驗進行探究,但可以通過化學史料,沿著科學家的研究足跡,去想象、去思考。有些內容的研究性學習可以通過包括化學實驗在內的多種途徑來進行。因此,在化學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學習內容和學校的教學條件等,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地選擇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2.營造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的氛圍
學生對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學習的進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種自然傾向的激發。教師必須注意給學生營造寬松、民主、自由的氣氛。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通過化學實驗進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實驗方案,即使是在對學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錯誤的實驗方案,也要以表揚鼓勵為主,充分肯定學生在提出實驗方案過程中的主動參與精神和創新意識。另外,教師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探究性行為,允許他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研究活動,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經受挫折的磨練,并體驗研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初中生在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對科學探究難度的感覺,是和探究內容有一定關系的。而科學探究的內容是由教材內容決定的,因此,教師必須注意分析教材中各個科學探究活動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依據教學實踐調整探究性學習內容,調節學生循序漸進的節奏。
1.要考慮不同探究性學習的側重點,通過一次次課堂探究性學習側重要素,使所有要素對應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得到培養。但是由于課時的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性學習中各個要素面面俱到。
2.要根據課堂與學習內容,對學生的課堂探究性學習進行組織和指導,這樣,有助于學生逐步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和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一般情況下,教師對八年級學生的課堂探究性學習的指導要多一些,到九年級時,學生有了一些科學探究的基礎和能力,教師的指導逐步減少,到高中階段,學生就可以進行相對獨立的探究性學習了。
3.要引導學生將課外生活實際中發現的值得探究的物理問題引入課堂探究性學習過程,豐富學生的探究性學習內容和培養探究性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科學探究行為和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二、過程與結果并重策略
初中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應該是讓學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讓學生接受教師思考好的現成的結論。為此,教師要實施結果與過程并重策略。要突破課時限制,放棄課堂教學的陳式,讓學生有足夠的探究時間和空間,讓各種想法、各種觀點進行充分的交流和討論,充分體驗探究的過程。這樣,學生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既學習了科學知識,又能學到各種技能,把過程和方法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獲得一種新的學習體驗,讓初中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適應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目標要求。
三、實驗為主,動手操作策略
根據物理學科的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八、九年級學生在物理課堂探究性學習中主要突出的是實驗性探究,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或實驗的方式,主動地發現或得出有關結論,讓學生在實驗中解決問題或得出科學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行自主探究,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要把學生置于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使其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中獲得新的學習體驗。一要善于讓學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這樣才能提出要探究的問題,設計探究方案,制訂探究計劃。二要善于引導學生把握科學探究七要素和課堂探究性學習的五個基本特征,合理科學地經歷探究性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三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參的安排,教師可以大膽地將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究性實驗,將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將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到課堂探究性學習中,讓學生動手操作,給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提供資源和平臺。四要善于變換組織和指導形式,如,要善于組織和指導學生課外的小實驗,讓學生利用第二課堂和教材外的資源進行探究性學習,指導學生課外的小制作、小發明等。
四、科學分析,恰當引導策略
對于課堂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科學分析其探究角度或出發點,查找出原因進而提出解決辦法。教師絕不能簡單地將其統一為某種標準模式或只是簡單地否定,否則就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要在課堂探究性學習中培養學生求新、求異的創造熱情。科學分析,恰當引導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解決策略。如果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除了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外,更應及時鼓勵和表揚,讓學生增強解決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學生經過探究解決了一個問題時,能從中體驗到一種成功感,這是一種強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緒體驗。面對學生提出的重復、價值不高或與主題較遠的問題,教師要科學分析學生提出問題的角度或出發點,肯定學生是從哪個角度或出發點提出的問題,然后從學生的角度想方設法引導、分析,或采取從學生角度逆向思維的方法反其道提出問題,或用變換提問題角度的策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更要善于捕捉學生的奇思妙想,不失時機地對學生標新立異的想法給予肯定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和獨立思考。
1、探究自問題開始,問題是探究學習的核心。學生的探究是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以此促進學生的自我創新、自我發展。
2、探究性學習的實質是“探究”。整個學習活動是一個主動提出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探究結論的自主學習過程。
3、探究學習有其顯著的實踐性。要讓學生在觀察、實驗、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4、探究性學習具有開放性。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思維空間,要學生有足夠的探究空間,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發現、去創造。
5、探究性學習要把探究過程看得比結果更為重要。小學數學課標中明確指出:重在參與、重在過程,進而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6、探究性學習的本質特征是創新性。要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大膽想象、猜測,提出自己獨有的見解,從而使學生的創造思維、發散性思維得到發展。
二、研究探究策略
1、激發探究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重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并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以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使他們樂于探究。
2、指導探究的方法。探究學習重在探究的過程,重在培養探索精神,獲得積極的體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要掌握:操作――猜想――觀察――類比等方法。例如,在探究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思考:我們發現個位上是3、6、9的數不一定能被3整除,我們發現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不在個位上……學生同樣經過了“聯系已知――提出猜想――舉例驗證――得出結論”的過程,探究學習中更要培養演繹推理的能力。對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為什么和各數位上的數的和有關,進行說理。雖然學生很難揭示其中的道理,但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還是發現了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而且將合情合理的推理和演繹推理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受到了數學思想的熏陶與啟迪。
【中圖分類號】G656 【文章標識碼】B 【文章編號】1326-3587(2012)05-0008-01
一、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具體說來,探究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而獲得結論的過程
其基本特征是:
I、具有主動性。探究性學習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須是學生主動參加活動。因此,從心理學角度看,探究性學習要顧及學生主體的好奇、興趣、疑問,教師要注意挖掘。
2、具有問題性。“探究學習 最大的特點就是把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它強調了學生自主把握知識的生成過程,然后運用知識去自主解決問題,以解決問題為主線。
3、具有開放性。探究學習要面向全體學生個性發展,同時學習目標也具有開放性。在內容上也是開放的。探究學習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采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4、具有生成性和創造性。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就是把思維的空間交給了學生,那么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維、新創意、新設計。同時,周圍的客觀環境也會有新的變化,對此,教師要隨時發現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新情況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學生興趣的火花不斷進發,使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
二、教師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
1、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設計探究性問題。創設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趣,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獲得情感體驗。
2、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探究性學習形式多樣,在校內要查閱資料,動手做實驗;在校外,到工廠、社區搞社會調查,這些場所都需要教師認真組織,周密安排,以免組織不當,費時費力,影響效果。
3、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對探究的課題確定是全過程關鍵的第一步,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和研究成果的質量。教師要注意引導并與學生一起參與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要堅持學生自主性原則,又要引導學生走出誤區。
總之,地理教師要努力促使自己變革教育觀念,并將新的教育觀念轉化為其具體的行動要將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只滿足于做一個地理知識的傳播者,還要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的研究者,開發者,指導者和合作者。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使中學地理教學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在多種學習機會中,學生有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三、探究性學習實施的途徑
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還處在嘗試階段,具體做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從教材中確定探究的主題。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識,雖然前人已有定論,但對學生來說還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問題設計成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的過程。如在學習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民族》一課時,可將“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某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等作為探究課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利用網絡及各種媒體等多種形式收集資料。探究的課題要注意適合學生進行研究。不切實際的大而空的課題往往得不償失。
2、從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親身參加生活實踐活動,如收集資料、調查、訪問等去直接感受。如學習八年級地理上冊《中國水資源》這一課時,要求學生調查家鄉的水資源利用情況,調查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分小組進行,由各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可設計如下課題:(1)當地用水資源有哪幾種類型(2)當地用水分為幾類(3)當地以哪種灌溉方式為主(4)當地種植的農作物與水資源是否適合等等,然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各組指定一名學生作為課題負責人,各小組帶著自己的課題進行探究活動,最后全班會戰,這樣可使學生知道家鄉的水資源利用類型,并提出一些節水的建議和措施。
3、引導學生寫探究日記。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隨時記錄下來,隨后如有了新的思索和發現,再跟蹤記錄。這樣長期積累,就可以把平時所記的整理成探究報告,學生會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階梯并養成了探究的好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071(2012)01-0358-02
探究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探究性學習注重學生主體的參與性,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學習個性發展所需要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這些品質都是終身學習社會所必須的。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將成為一種必然。
1 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具體說來,探究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而獲得結論的過程。其基本特征是:
1.1 具有主動性:探究性學習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須是學生主動參加活動。因此,從心理學角度看,探究性學習要顧及學生主體的好奇、興趣、疑問,教師要注意挖掘。
1.2 具有問題性。“探究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把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它強調了學生自主把握知識的生成過程,然后運用知識去自主解決問題,以解決問題為主線。
1.3 具有開放性。探究學習要面向全體學生個性發展,同時學習目標也具有開放性,在內容上也是開放的。探究學習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采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1.4 具有生成性和創造性。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就是把思維的空間交給了學生,那么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維、新創意、新設計。同時,周圍的客觀環境也會有新的變化,對此,教師要隨時發現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新情況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學生興趣的火花不斷迸發,使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
2 教師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
2.1 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設計探究性問題。創設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趣,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獲得情感體驗。
2.2 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探究性學習形式多樣,在校內要查閱資料,動手做實驗;在校外,到工廠、社區搞社會調查,這些場所都需要教師認真組織,周密安排,以免組織不當,費時費力,影響效果。
2.3 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對探究的課題確定是全過程關鍵的第一步,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和研究成果的質量。教師要注意引導并與學生一起參與全過程。在這一 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要堅持學生自主性原則,又要引導學生走出誤區。
總之,地理教師要努力促使自己變革教育觀念,并將新的教育觀念轉化為其具體的行動要將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不能只滿足于做一個地理知識的傳播者,還要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的研究者,開發者,指導者和合作者。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使中學地理教學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在多種學習機會中,學生有可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3 探究性學習實施的途徑
目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還處在嘗試階段,具體做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3.1 從教材中確定探究的主題: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識,雖然前人已有定論,但對學生來說還是未知的。可以把這類問題設計成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的過程。如在學習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中國的民族》一課時,可將“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某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等作為探究課題,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利用網絡及各種媒體等多種形式收集資料。探究的課題要注意適合學生進行研究,不切實際的大而空的課題往往得不償失。
3.2 從生活中選擇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問題:探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解決身邊與學科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學生可通過親身參加生活實踐活動,如收集資料、調查、訪問等去直接感受。如學習八年級地理上冊《中國水資源》這一課時,要求學生調查家鄉的水資源利用情況,調查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分小組進行,由各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可設計如下課題:(1)當地用水資源有哪幾種類型;(2)當地用水分為幾類;(3)當地以哪種灌溉方式為主;(4)當地種植的農作物與水資源是否適合等等,然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各組指定一名學生作為課題負責人,各小組帶著自己的課題進行探究活動,最后全班會戰,這樣可使學生知道家鄉的水資源利用類型,并提出一些節水的建議和措施。
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和技能、體驗和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創新意識、樹立科學的價值觀的活動過程。那么,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科學探究呢?
一、創設科學探究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打破舊有教學模式,引進探究、合作、情境、實驗等多種新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初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將科學探究引入課堂,能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 如在第二節《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課中,引導學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先提出問題“蚯蚓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身體結構有什么特征?”引起學生觀察思考,再引導學生將蚯蚓放置在硬紙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體上進行實驗。讓學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樣的物體表面爬得快的結論。最后還可以提問“活動結束,我們為什么要將蚯蚓放入大自然?”探究問題的提出,假設的形成,計劃的制定,結論的得出都是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的過程。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獲取知識,易于形成創新精神,提高科學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又將內化為強大的學習動力,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情。學生當然會興趣濃厚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又如在教 “營養繁殖”時,可設計這樣的情境:有人種了一棵蘋果樹,上面結了許多蘋果,竟然有不同的外觀和色澤,吃起來口味也不同,這個人是怎樣種出這棵與眾不同的蘋果樹的呢?引導學生帶著饒有興趣的問題去閱讀“營養繁殖”,學生會積極思考,認真在書中尋找答案,必然會取得好的學習效果。情境的創設有時非常簡單,如:教學“種子萌發的條件的探索”,就可以巧妙地利用實際的情境――兩組種子萌芽的標本:一組萌發狀態良好,另一組則種子沒有萌發。這充滿矛盾的情境,自然會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
二、加強實驗教學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獨立進行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以獲得探究的基本方法。生物學實驗是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能動的實踐活動形式。生物學實驗為學生創設了親身參與實踐的情境,具有獲知、激趣、求真、循理、等教育功能。生物學實驗的功能和探究性學習的特征決定了生物學實驗必然是探究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1. “以實驗為基礎”是生物學的基本特征
學科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學科的學習特點,在實驗中學習生物學無疑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學習方法之一。在生物學實驗中,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和研究生物學,掌握生物學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學會生物學研究的實驗方法。生物學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征,更有利于學生進行生物學探險究性學習。例如:在《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試驗中,學生通過親自的操作,讓他們發現光確實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喜歡生活在黑暗處。通過試驗學生不僅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識而且還懂得了實驗的基本技能操作。
2.生物學實驗本身就是科學探究的過程
生物學實驗是人們認識和研究生物的一種科學方法,是人們根據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目的,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知識和實驗手段,有計劃地實施探究性實踐活動的過程。因此,生物學實驗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創造性地探究的過程。例如克隆羊“多莉”、“試管嬰兒”的實現,就是一個科學探究過程。
一、“探究式”學習和“非探究式”學習的有機結合
科學探究是學生的思想、行為、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學生的探究活動是求知、求真的熟悉活動,其中必有思想火花的閃現,它引導學生從生活的經歷和體驗出發,關注種種地理現象,并鼓勵他們的探究精神。對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和研究精神,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探究式”學習究竟不能取代“非探究式”學習的重要地位,在課堂教學中還是要以“非探究式”學習為主,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千萬不要為“探究”而“探究”,當我們的教學任務確實需要組織學生進行“探究”,當某些問題必須要讓學生通過“探究”去解決,我們就要科學地設計課題,提出問題,進行科學指導,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否則,我們就不要“探究”。例如,在學習“世界人口”一節時,我提出了世界人口增長的快慢對當今社會有何影響?正確的人口政策是怎樣的?問題提出后,即可組織學生進入探究學習的重要環節。學生可以與同桌進行討論,互相啟發;也可以在幾個人組成的小組中進行討論,集思廣益、開闊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要害,全班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有的認為,人口自然增長率快些對人口零增長或負增長的國家有好處,人口自然增長率慢些對人口增長過快的國家有好處,而有的學生還提出:在發生天災人禍或戰爭而導致大量人員死亡的時候,人口自然增長率快些會有好處,等等。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本節的一個根本問題:什么樣的人口政策才是正確的,通過這個問題的引領,才能使他們真正理解人口增長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在這個環節里,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答辯、爭論等探究活動,促進了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而教師的適時引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特征
具體說來,探究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的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從而獲得結論的過程。其基本特征是:
1.具有主動性
探究性學習不能只是流于形式,必須是學生主動參加活動。因此,從心理學角度看,探究性學習要顧及學生主體的好奇、興趣、疑問,教師要注意挖掘。
2.具有問題性
“探究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把思維的空間交給學生,它強調了學生自主把握知識的生成過程,然后運用知識去自主解決問題,以解決問題為主線。
3.具有開放性
探究學習要面向全體學生個性發展,同時學習目標也具有開放性,在內容上也是開放的。探究學習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也不是唯一的,具有多元性,因此其活動過程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4.具有生成性和創造性
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就是把思維的空間交給了學生,那么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維、新創意、新設計。同時,周圍的客觀環境也會有新的變化,對此,教師要隨時發現活動過程中產生的新情況并善于捕捉,以促使學生興趣的火花不斷迸發,使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
三、教師在探究性學習中的作用
在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中如組織不當,往往會流于形式化,失去了探究學習的意義。所以,教師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作用超過了在傳統教學中的作用。
1.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
在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必須設計探究性問題。創設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趣,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現問題,獲得情感體驗。
2.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
探究性學習形式多樣,在校內要查閱資料,動手做實驗;在校外,到工廠、社區搞社會調查,這些場所都需要教師認真組織,周密安排,以免組織不當,費時費力,影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