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究的環節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6 16:22:2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探究的環節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科學探究的環節

篇(1)

【作者簡介】 張陳江,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東沙湖學校教師,小學高級教師。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制定探究計劃、觀察、實驗、制作、搜集整理數據、得出結論”等環節,其中“得出結論”環節是這個過程的最后一步。學生在經歷了一系列操作、體驗活動后將他們的前概念進行修正,在“得出結論”環節得到新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得出結論”環節在整個探究活動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和合理的推理得出結論,可以使學生探究活動的價值得到提升。

一、案例分析

案例1: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空氣有重量嗎》一課中,教師帶著孩子用細木棍、棉線做一個小天平。在天平兩端分別掛上一個充滿空氣的氣球和一團橡皮泥,使天平平衡。然后放出氣球里的空氣,讓學生觀察到掛有氣球這端向上翹起。接著,教師帶著孩子們用小電子秤分別稱出未充氣氣球、充一部分氣的氣球和充滿氣的氣球的重量,觀察到當氣球充滿氣時電子秤上的數值最大。經過多次操作、觀察、體驗,學生在行將下課時,總結出一個結論:空氣是有重量的。

案例中學生之所以認為空氣是有重量的,是由于他們通過觀察得到了兩個證據。一個是在小天平上把氣球里的氣放出后,也就是減少了氣球內可能存在的空氣的重量,氣球那端就上升了,這非常符合孩子生活中玩蹺蹺板時發現的體重輕會被蹺起來的生活經驗――氣球上翹確實是少了氣球內空氣的重量。二是同樣的氣球,同樣的電子秤,導致數值變化的只有氣球內空氣的多少,因此很容易判斷出空氣是有重量的。

案例2:教科版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溫度計》一課的“比較水的冷熱”環節,有位教師這樣設計:出示四杯用100毫升燒杯裝著的體積相同的水。先讓學生通過眼睛觀察,比較水的冷熱。然后讓學生用手摸來比較水的冷熱。最后再出示溫度計,測量出四杯水的溫度。然后問學生“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手摸上去越燙,這杯水溫度就越高;冒煙最多的那杯水溫度最高;溫度計上紅色液柱最長,溫度就越高;冒煙最多的水摸起來越燙,溫度也越高。

冒“煙”的是熱水,這是孩子們的生活常識。燙手的是熱水,這也是孩子們的生活經驗。通過經歷這個觀察活動,學生發現冒煙的水和燙手的水用溫度計測量后,數值是最大的。因此他們推斷出指示數值最大的溫度計測量的是最熱的水,從而進一步了解了溫度計對于判斷水的冷熱程度的作用。這個過程是學生的認識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遞進,更是學生對現象進行主動歸納整理的過程。

比較上述兩個案例發現,孩子們總結出的結論往往是他們對現象的歸納。

案例3:教科版三年級下冊《水珠從哪里來》一課中,課題本身就是個問題。教學時,教師給學生觀察一個裝有冰塊的玻璃杯的外壁上有水珠,提出問題:“水珠是從哪里來的?”有學生說水珠原本就在玻璃杯外壁上。于是教師用干毛巾將玻璃杯重新擦干,過了一會兒水珠又出現了。思考了片刻,有學生說水是從杯子里“爬”出來的(想必這個孩子了解了水的毛細現象)。教師于是用一張塑料紙罩住杯口并扎緊,再把杯壁擦干。可是過了一會,水珠還是出現了。經過反復思考,有學生提出:“是不是空氣中的水汽跑到了杯壁上呢?”又有學生補充:“為什么玻璃杯里放了冰塊,就容易看到水珠呢?”綜合各方意見,學生得出一個結論: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空氣中的水汽遇到冷以后形成的。

這個結論來得不容易,面對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孩子們一次一次進行解釋,在解釋陸續被否定后,繼續尋找問題的答案。隨著被否定的因素的逐漸排除,和對其他可能相關條件的關注,孩子對水珠形成原因的解釋越來越到位,離答案越來越近。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意識到合理的解釋需要充分證據的支撐,只有合理的、不易被否定的解釋才可能是科學研究的結論。

案例4: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磁鐵的兩極》一課中對“磁鐵什么地方的磁力大”的研究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一個條形磁鐵上確定了“A、B、C、D、E”五個點,通過實驗收集了各個點上吸引回形針的數量,并形成一份統計表。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學生得出了結論:條形磁鐵兩端的磁力大,中間沒有磁力。

在一個條形磁鐵上,不同位置的磁力大小會有差異嗎?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常常把學生給難住了。雖然磁鐵的磁力大小也是學生關注過的現象,但是學生所了解的磁力大小通常是不同磁鐵間磁力大小的比較。在同一塊磁鐵上,不同的位置的磁力是不是相同,學生難以尋找生活體驗作為做出假設的根據。那么答案究竟是什么?學生迫切想知道。條形磁鐵上其實存在無數個點,為了便于觀察現象,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展研究的思路――人為確定磁鐵上的五個點――典型反映兩端、中間和兩者的區間的磁力大小。通過操作實驗,學生發現磁鐵兩端吸引的回形針多,中間部分一個都吸不住,而B、D兩點吸引的回形針明顯少于兩端。于是,問題的答案就浮出了水面。和案例3中的結論一樣,案例4中的結論同樣是――對問題的回答。

案例5: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擺的研究》中提出了一個探究主題:“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由于學生有了制作擺的體驗,對擺的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將擺線長度、擺錘重量、擺的角度作為研究的對象,提出了相應的假設:擺的快慢可能與擺線長度有關;擺的快慢可能與擺錘重量有關;擺的快慢可能與擺的角度有關。針對學生提出的假設,教師指導學生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進行動手探究,收集數據。最后讓學生發現擺的快慢主要跟擺線長度有關,而跟擺錘重量和擺的角度沒有太大的關系。

對于一個探究問題,學生通常會根據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做出猜想和假設,在未經實驗驗證之前對問題的答案有個大致的合理預期。假設是否合理,需要設計實驗來驗證,只有經過實驗的檢驗,才能最終對最初的假設做出是否正確的判斷。案例5中學生得出的結論并不是對探究主題的直接回答,而是對所提出假設的驗證。

案例6:教科版五年級上冊《運動與摩擦力》一課中探究“物體運動受到的摩擦力與什么有關”。教師首先出示了一組生活中摩擦力存在和應用的現象,然后提出了探究主題。經過小組討論,大致形成了這樣一些假設:摩擦力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摩擦力大小可能與接觸面大小有關;摩擦力大小可能與用力大小(物體重量)有關。教師提供了測力計、小木塊、棉線、鉤碼和毛巾等材料讓學生進行一一驗證,經過一次一次的測量和對數據的反復比較,學生得出了結論: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運動時的摩擦力小。

摩擦力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摩擦力的大小也只能通過具體的現象來觀察體驗。因此,對于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判斷也會出現不夠準確的情況。比如有學生認為穿一雙鞋底大一些的鞋子比鞋底小的鞋子更不容易打滑,所以就認為接觸面積大時摩擦力會大。但是在實驗檢驗時卻并沒有得到實驗數據的有效支持。而物體間接觸面光滑程度和物體重量對于摩擦力的影響在實驗中反映得很明顯,因此成為學生的實驗結論。

在案例5和案例6中,學生通過實驗得到的結論并不是對研究問題的直接回答,而是基于實驗數據的分析做出的――對假設的驗證。

二、指導策略

對于一次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來說,結論的得出是重要的目的。而對于探究活動的主題或問題,能否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也關系到探究活動的效益。因此,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科學結論的形成并不一定是水到渠成的,需要教師及時有效的提示和引導。

1. 正確表述科學結論。科學探究的理想結果就是得到一個正確的結論,對于小學生的科學探究來說,正確的結論應該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學生得到的結論應該符合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并且得到廣泛認可的科學觀點;二是學生得到的結論應該是來自他們親身體驗、親手操作的實驗,并經過縝密分析做出的合理推論。但是學生的探究實驗是在設備簡化和生活化的環境中進行的,對變量的控制和對環境的要求遠遠沒有科學家實驗那么精確,因此實驗結論的表述往往表現得過于肯定。

比如教科版六年級下冊《鐵生銹了》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鐵生銹的現象,提出研究問題:鐵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經過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學生制定了研究方案,方案中設置了幾個用來參照的對照實驗組。把同樣的被打磨干凈的幾枚鐵釘分別放在以下環境里:完全浸沒在自來水里;在干燥的空氣中;一半在水里,一半在空氣中;完全浸沒在鹽水里;完全浸沒在食用油里。經過一周時間的觀察,學生發現浸在水里的鐵釘周圍泛起褐色的物質,于是得出了結論:鐵放在有水的環境里會生銹。

實際上,經過科學家的實驗研究發現,如果水里被去除了氧氣,那么水對鐵基本不構成腐蝕,再將空氣溶入水里,鐵會生銹。案例中學生在觀察實驗現象的時候,沒有把實驗的時間設置得更長以觀察到更明顯的實驗現象,也沒有更仔細地觀察在空氣中鐵釘的表面變化,所以也就沒有能夠對空氣對鐵生銹的影響形成足夠的認識,得到了不正確的實驗結論。

再比如教科版五年級下冊《馬鈴薯在液體中沉浮》一課,有一位教師是這樣做的:準備一份食鹽溶液和一份清水,讓學生比較馬鈴薯在兩種溶液中的沉浮現象。學生很快就猜測讓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是鹽水。教師順水推舟地肯定了學生的想法。隨后引導學生用“燒一燒”的方法驗證了那杯液體確實是鹽水。于是學生得出了結論: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是鹽水,探究活動到這里就圓滿結束了。

在另一位教師的課上,學生也經過猜測和驗證得出“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是鹽水”的結論。這時教師反問學生:“你們能肯定只有鹽水能使馬鈴薯浮起來嗎?”隨后提供了白糖、味精讓學生繼續探究。經過實驗,學生發現溶解了白糖或味精的水也能使馬鈴薯浮起來。小組討論后,學生得出了新的結論:增加水的濃度,能使馬鈴薯浮起來。可以看得出,與前者相比,這個結論顯然更正確。

2. 準確表述科學結論。科學結論是探究活動的成果,應該具有清晰、準確的特征。在小學科學探究活動中,由于學生年齡較小,在表述科學結論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表述過于極端或者表述有缺陷的問題。當學生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教師及時加以指導,讓學生形成準確的科學結論,使探究活動的價值真正得到體現。

比如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一課中,教師首先呈現不同材料、體積大小不一的七種物體,讓學生將它們放入水中觀察沉浮現象。學生感受到如果不控制其中的一些條件(變量),就很難發現物體在水中沉浮的規律。于是教師再出示一組大小相同、材質不同的圓柱體,讓學生進行第一次探究。學生通過實驗發現這些圓柱體中重的能沉入水里,輕的會浮在水面。學生在實驗單上記錄結論:重的物體會沉,輕的物體會浮。接著教師出示一組輕重相同、體積不同的物體,讓學生進行第二次探究。學生很快就有了結論:大的物體會浮,小的物體會沉。從每一次的實驗探究看,學生的結論都是符合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的。但是當這兩個結論被教師呈現到黑板上后,學生立刻發現了這兩個結論表述不清晰、不準確。經過討論,學生將兩個結論分別修改為“大小相同的物體,重的會沉,輕的會浮”、“輕重相同的物體,大的會浮,小的會沉”。教師又追問:“大小相同的物體,多重才會沉?多輕才會浮?輕重相同的物體,多大才會浮?多小才會沉?”這個突如其來的問題讓學生發現了自己表述得還是不夠準確,要是把結論中的“會”改成“容易”,這個結論就準確了。

后續的教學活動也進一步印證了這個結論的重要性。正因為教師及時提醒學生將兩次實驗的結論表述準確,才使得學生對下一環節中控制小瓶子中水的重量的實驗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從而明白了物體在水中沉浮的規律。

再比如案例4中學生得出的結論:條形磁鐵兩端的磁力大,中間沒有磁力。從學生得到的實驗數據上看,條形磁鐵中間部分能吸起的回形針數是0。對學生來說,0就意味著一個也沒有,理所當然地認為條形磁鐵中間部分沒有磁力。可是當學生到了高中階段就可以知道磁鐵的磁場是從磁極向外擴散又回到磁極,導致中間部分的磁感應線分布最稀疏,不能絕對地說中間部分沒有磁力。因此,教師在學生得出“中間部分沒有磁力”的結論后可以適當引導,將結論表述為“條形磁鐵兩端的磁力大,中間部分磁力小”,盡量不讓學生從小形成關于磁鐵的不準確的認識。

也許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無法通過實驗獲取和科學家一樣精確的科學定理和規律,但是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根據實驗過程和現象做出準確的表述,既尊重現象,又不違背事實。

3. 完整表述科學結論。作為一次科學探究的成果,科學結論還應該具有完整性,要能讓人從結論中看出實驗的主題、條件、方法、現象和規律等相關信息。

比如案例5中對“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的研究。學生根據擺的結構特點從“擺線長度、擺錘重量和擺的角度”三個方面提出假設。經過實驗的驗證,有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擺的快慢與擺線長度有關”、“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無關”、“擺的快慢與擺的角度無關”。這些結論有針對性,但不完整,無法看出擺的快慢與擺線長度之間有怎樣的相關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進行追問,提示學生將結論補充完整――“擺的快慢與擺線長度有關,擺線越長,擺的速度越慢;擺線越短,擺的速度越快。”――并將完整的結論重新展示,甚至可以與最初的結論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完整表述結論的重要性。

篇(2)

0引言

學前階段的幼兒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這一時期的幼兒,不僅要重視幼兒的文化知識學習,同時還應該重視培養幼兒科學素養。通過科學領域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提高,促進幼兒健康全面的發展。而科學領域教學對于提高幼兒的綜合素養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通過科學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幼兒在繁忙的文化課程學習中得到放松,另一方面通過科學領域學習可以讓幼兒感受到科學的魅力,進而對科學技術產生興趣與喜愛,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的提高。

1傳統科學領域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難度明顯增加

新課程標準下,調整了學前科學領域活動教學的內容,新內容有了一定的創新性和擴展性。然而,新內容的增加給幼兒的科學領域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影響了幼兒的學習的興趣,也不利于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

1.2教學與實際生活缺乏聯系

在傳統的科學活動教學中,教師往往以教學大綱的內容為唯一標準,其教學活動缺乏靈活性,幼兒的科學知識往往來源于教師的示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對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與掌握。

2促進幼兒園科學領域教學活動有效性的策略分析2.1注重教學創新,提升幼兒的學習興趣

教師在進行幼兒科學領域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為幼兒創建積極高效的教學環境,以此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幼兒創新能力和意識的發展。基于這樣的目標,在進行學前科學領域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不同階段幼兒所具有的不同能力,應該根據不同能力層次幼兒的實際學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設計,進而促進所有幼兒的科學領域學習,使所有幼兒都能夠保持積極良好的學習狀態,最終實現科學領域教學的有效開展。

例如,在進行《摩擦起電》這一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幼兒展示"頭發飄起來"這些類似的現象,并向幼兒提供相應的實驗材料,如棉布、塑料、實木、紙屑、絲綢、毛皮、橡膠棒、鐵尺等,讓幼兒利用這些材料進行實驗,幼兒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知識的有效探索,理解了"頭發站起來"、"紙片站起來"的基本原理,這時幼兒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其學習熱情就會變得高漲,在討論的過程中就會變得積極主動。不能看出,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培養學幼兒良好的思維能力,同時為幼兒進行后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2注重教學活動中的合作與交流

科學領域教學對幼兒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開展科學領域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幼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合作與交流實現幼兒間的相互借鑒與發展,幫助幼兒打破傳統定式思維的束縛,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基于這樣的背景,在具體的科學領域教學中,一方面教師應該引導和幫助幼兒夯實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溝通,幫助幼兒擴展其思維與視野,進而通過合作學習提高幼兒的創造和創新能力,最終實現幼兒科學領域素養和能力的發展。

例如,教師在進行科學教育內容的選擇時,應該結合教材選擇那些接近幼兒生活實際,且能夠讓幼兒獲得有效學習體驗的內容和素材,應該結合幼兒的心理和性格特點,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提高科學教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其次,教師在進行科學教育的過程中,還應該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促進幼兒勤于動手、勤于腦的習慣,并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結合本班幼兒的特點,設置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改變傳統的隨意性、目的性不強的提問方式,在有目的有針對性問題的引導下逐步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促進幼兒綜合素養的穩步提升。

2.3注重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

篇(3)

關鍵詞 初中數學;課堂練習;探究式教學;運用;探究

動手實踐,是人們獲取事物內涵及現象本質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教育實踐學指出,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就是不斷認知、不斷探索、不斷實踐的前進發展進程。課堂練習是鞏固學生知識素養、鍛煉學生學習技能的有效載體。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重視學生內在主體特性激發,注重學生動手探索能力培養,為學生提供學習實踐的有效載體,做好實踐活動進程的指導和引導工作。新課改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習能力培養是教師教學活動的第一任務。探究式教學作為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之一,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起到推動促進功效。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練習設置和講解中應進行深入細致的運用。本人現結合新課改要求及自身教學體悟,對探究式教學在課堂練習環節中的運用進行粗淺探析。

一、緊扣教材內容要義,設置探究特性課堂練習案例

常言道,言之有物,方能有血有肉。課堂練習環節,作為教學活動鞏固強化、發展提升環節,在推進整個教學活動,提升整個教學效能中,起著推波助瀾的積極功效。傳統教學活動中,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將課堂練習簡單看作是鞏固知識要點的載體,沒有深刻認識課堂練習的能力培養功效,導致所設置的課堂練習內容簡單、單一,降低了教學效能。新課程標準認為,課堂練習應成為學習對象動手實踐的有效載體。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課堂練習設置環節,就必須將探究能力培養滲透其中,防止“空洞”、“乏味”探析課堂練習出現,緊扣教學重難點、教材知識點以及學生學習實際,設置需要通過動手、操作、思考、分析、歸納、推理等實踐活動的練習內容,為教師在課堂練習環節有效開展探究式教學提供實踐“對象”。

二、拉長問題解答過程,開展互動探析課堂練習教學

問題解答過程,也就是探究、實踐、歸納、推理、判斷等探索發展進程。課堂練習講解活動的目的,不是為了講授案例,而是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探究分析技能和素養。部分初中數學教師講解課堂練習內容,經常采用“對答案”的形式,主要經歷放置到了檢查學生課堂練習解答的正誤以及解題效能上,忽視了課堂練習案例的探究特性。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練習講解中,要緊扣教學互動特性,將獲得解答問題思路、策略的過程進行有效的拉伸和拓展,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的深入探究,進行深入細致、富有成效的師生探析解題活動。

如在“已知,如圖所示,MNAB,MNCD,直線EF分別交AB、CD于G、Q,∠GQC=120°,求∠EGB和∠HGQ的度數”課堂練習案例講解中,教師引導學生緊扣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以及解答問題的一般方法等“要旨”,開展如下師生互動探析解題過程:

教師提出學生探析問題條件的要求:1、認真觀察問題條件,找出該問題條件中存在的關系;2、要求∠EGB和∠HGQ的度數,需要運用哪些條件關系?3、找出該問題解答的方法是什么?

學生按照要求分析問題條件,得出對問題條件的初步認識:該問題條件中告知了平行線的判定與性質、垂線等數學知識點,同時,根據問題條件中的鄰補角的定義、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直線平行、垂線的定義等內容,可以得出一些關系式。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學生探析認為:求∠EGB和∠HGQ的度數,可以利用鄰補角的定義、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直線平行、垂線的定義、平行線的性質等內容構建等量關系式,進行等量互換,從而求得。

組織學生開展解答問題活動,過程略。

教師指導點撥學生結合上述分析思路及解題過程,提煉總結解決問題一般策略方法。學生小組分析及教師指點后,得到其解題策略:運用在同一平面內,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等數學知識內容。

三、放大評析促進作用,實施反思辨析課堂練習評價

評講是課堂練習教學環節的一個重要部分,對課堂練習教學效能提升起關鍵性作用。教者在評講課堂練習活動中,不能“就練習,講練習”,應該借助評講活動,引導學生主體更加深入地認知解題活動得失,探析解題活動內涵,形成更為全面的知識體系,更為科學的解題策略。

篇(4)

一、合作探究環節的價值功能

合作探究學習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它促進了教師的角色轉化,真正成為學生的引導者;它加速了新課程改革的進程。

1、合作探究是建立在正確的學生觀的基礎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2、合作探究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政治視野。教師在學生預習基礎上,提出一些富有啟發性、探索性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辯,課堂氣氛會由此變得十分活躍,從而打破“滿堂灌”的沉悶的教學格局。

3、合作探究讓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學、討論、啟發程序中,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由發表見解,合作探究,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多角度思考、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如何設計和實施合作探究活動

1、課前準備

在設計合作探究環節時教者應按照下列程序進行課前準備。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難點收集整理相關信息資料考慮學生的思維和認知基礎確定探究內容設計課堂具體探究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是學生的活動過程。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引導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會認知、學會合作,為此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活動的安排應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情景、問題、探究問題的設置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進行探究討論的積極性、體驗探究成功、合作互動愉悅,如在教學《公司的經營》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情景鋪設:沂蒙山區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劉麗因公司改革被解聘,但是她天性有一股不服輸勁頭。她經過考察,開起了一個煎餅店,于是起早摸黑攤煎餅賣,店里事務全由她一人操持。由于她攤的煎餅味道純正、用料講究,而顧客盈門。后來,她實在忙不過來,便邀請本村五個下崗姐妹共同創業。為了擴大規模,她們六人籌集了20多萬元,決定仿照紡織股份有限公司模式成立“六姐妹煎餅股份有限公司”。當她們到工商局辦理登記手續時,被告知他們不符合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條件,而建議她們成立“六姐妹煎餅有限責任公司”。公司成立后,劉麗擔任了公司的法人代表。

(2)展開思考:

以學生認知結構內的富有啟發性的常規問題或已知政治事實材料,創設鋪墊型的貼近生活緊扣時代脈搏的問題情境。學生一般能從問題出發,通過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聯想,變化發展出不同類型的新問題,從而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這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課堂探究

1、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在探究中提高

“創設情境”作為一個教學環節,主要指課首情境創設,教學應該從問題情境中得到發展,教學情境最好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實性和現實意義,能引起學生興趣。探究式教學就是將教材的重點、難點和社會熱點轉換為問題形式,創設真實情境,通過課前預習、課堂分組討論或同桌交流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在探究中發現,在活動中提高。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開展質疑探究活動,從多方面來發現問題,展開探究性活動。

在探究學習中允許學生采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問題,允許有不同結果出現,從注重學生的統一性變為尊重學生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從而為學生探究產生新想法提供必要條件。創設問題情境。

2、互動探究

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問題意識”。同時要求教師創設出一些具有深度、梯度、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教師要給出一定信息,當學生思考誤入彎道,或出現思路阻塞、中斷時,教師及時“點撥”和“引導”,補充信息,架起知識的橋梁與階梯,疏通思路,引導學生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從而達到思維的更高層次。

在探究中教師要主意不斷引導學生進入小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幫助解決問題,學生解決不了的,教師要把學生的胃口吊起來,然后精講,把問題集中解決了。

三、設計和實施合作探究環節的注意事項

在“自主—合作—提高”教學模式教學中,我取得了一些經驗。同時我進行了反思,覺得需要在以下方面引起重視。

1、教者要編寫設計出高效實用的學案。這是成功實施合作探究環節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要發揮備課組的集體智慧,寫出每一課時的優質學案。

2、要深鉆教材,選準探究點。哪些知識點應該設計探究問題?哪些知識點則可以淡化不需設計探究問題?教者要有慎重考慮。畢竟探究活動是課堂的精彩部分,且占用不少的教學時間。

3、要精選材料事例,營造探究情境、科學設計 探究問題。要充分利用探究學習的開放性,尋求課堂教學內容與社會熱點問題的知識連接點。教師可以從資料練習、報紙新聞、網上時文中摘選,自己編寫探究問題,做出答案。這也應該成為新時代政治教師的一項必備素質。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學情、注意梯度和知識聯系,不能跨度太大。一句話,在設計問題時教者要考慮開展該探究活動的可行性和實效性。

4、科學統籌時間。一節課最多設計3個探究活動,過多的探究活動不利于學生集中深入探究,會使課堂互動探究的實效大打折扣,而且難以完成教學任務。

5、布置學生搞好自主預習,督促完成學案。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前對本堂課的基礎知識有初步的了解,這樣學生在課堂的探究才有可能深入和取得實效。

6、要給足學生進行討論探究時間,使學生有深入探究并得出結論的充裕時間。

篇(5)

要引入新的知識,首先要激起引學生的興趣,一個人有了某種興趣,就會對該 事物或活動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對學習感興趣了,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并產生愉快的情緒和努力探索的意志。

在高一《指數學函數》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如果清潔工罷工了,我們學校垃圾池的垃圾沒人清理,兩個星期內的垃圾是50立方米, 每個星期增加一倍,而假定我們學校總容積是120000立方米 ,那么多久后,垃圾會把我們整個校園覆蓋?

這樣有別于課本的引入, 使學生對這樣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帶著疑問去探索,去研究。學生們從具體問題研究出發,逐步探討指數函數的圖象和性質。在學習數學的同時,學生從垃圾體積的指數增長的嚴峻情況聯系到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養成平時自覺不隨意扔垃圾的好習慣等。

二、開展探究活動,點燃創新火花

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若是學生發現不了問題,可以由教師預先設置好的問題展示出來,(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一定要圍繞本節課的重點、難點來展開,問題不宜設計過多。)分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研究:(1)設想學校垃圾的體積每周繼續加倍,則一個月后學校垃圾的體積是多少?

(2)根據你完成的表格信息,你估計一周前的垃圾體積是多少?

(3)如果n=2,這時的n,V表示什么信息?

(4)猜想n與V 的函數關系式,并畫出函數的圖象。

(5)曲線可能與橫坐標相交嗎?為什么?

生(甲):我們小組計算的結果是這樣的,一個月按四個星期算,那么一個月后學校垃圾的體積是:800立方米。

生(乙):我認為一個星期前的應該這樣計算:x*21=50;則x=25即是:50*2-1 。

師:同學們研究得都很認真仔細,這兩位同學回答都非常好。通過生(乙)的計算我們可以看出n=-1,V=25,這時,n出現了負數,是不是無意義呢?這時的n,V 表示什么信息?

生(丙):我認為n出現負數不符合實際,所以計算出來是無意義的。

生(丁):我不贊同生(丙)的看法,n 出現負數表示的是之前n個星期的垃圾,是符合實際的。

師:大家同意哪位同學的觀點呢?(大部分同學都贊同生丁),這就是說思考問 題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想。生(丁)是好樣的!

生(A):該函數的關系式滿足:V=50*2n ,通過圖象,函數曲線不可能與橫坐標 相交。

通過這樣設置的問題,這樣的教學,學生感興趣,注意力集中,設置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對于新教材中的探究,我們應該根據課的類型來設置,適可而止,有些課本里邊一個內容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探究活動,如果每一個問題都探究,一方面課堂教學的時間不夠;另一方面,效果也不好,主要是學生能過對前面的探究花上了時間和精力,接下來的就積極性不高,熱情不夠。對于課本中的一些探究活動,有些過于偏難,學生難以找到切入點,即使是給時間給他們去思考,去交流等,最終效果也是很不明顯的。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或者是重新設置這些探究的問題,從淺入深,從特殊到一般,讓學生能通過探究活動去發現規律,獲得成就感。

例如:在高一必修二第三章《直線與方程》P109頁提出了一個讓學生探究的問題:當λ變化時,方程:3x+4y-2+λ(2x+y+2)=0 表示什么圖形,圖形有何特點?這個探究問題如果不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就顯得很抽象,學生往往是無從下手,很難發現規律。因此,可以重新設置這個問題如下:

(1)在同一坐標系下作下列圖象,當λ=0時;當λ=±1時;當λ=±2時。

(2)觀察你所作出來的圖象,你能發現圖象有什么特點?

通過這樣處理,使得問題變得很具體,大大降低了探究的難度,學生很快就能“動” 起來了,積極參與到課堂探究中去。

又例如:在選修2-3中第二章《離散型隨機變量及其分布》中的“獨立重復試驗 與二項分布P65的探究一方面是問題比較抽象,需要學生具備有較高的能力,對于一般的學生較難找到突破口;另一方面就是設置的問題不夠貼近生活。因此可以考慮這樣來重新設置這個探究:某同學站在罰球線上罰球,投中的概率為P

(1)這位同學投不中的概率為多少?

(2)連續投3次,僅有一次投中的事件可表示為什么?僅有一次投中的概率是多少?僅有2次投中呢?

(3)連續投3次,有k(0≤k≤3)次投中的概率是多少?它與二項式 [(1-p)+p]3 的展開式有什么聯系?若連續投n次,有k(0≤k≤n)次投中的概率又是多少?這樣就可以把問題一般化,而每一個探究的問題具有較強的“梯度”,層層遞進, 能夠使學生很快進入探究學習的角色,取得的效果也較好。

篇(6)

在進行實驗教學中,教師需要進行一些問題的設計,通過問題能夠有效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活躍學生的思維。但是教師在進行實驗問題的設計時應該從學生出發,認識到提問的目的和目標,要讓自己提出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當教師提出的問題足夠吸引學生時,學生也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獲得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文針對初中科學實驗探究環節中教師問題的細化設計進行探究,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示。

一、從猜想和假設環節進行問題設計

在科學實驗的探究中猜想和假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對于初中生來說,很多的猜想其實都來自于他們的日常生活,一些學生不能夠很好地使用科學知識去表達這些猜想,這時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設計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2]比如在學習浙教版七年級上冊汽化時,我們需要探究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這樣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我們可以使用什么樣的方式讓衣服快一些干?這時候學生列舉出了很多的方法,比如放在太陽下、放在大風處或者是用吹風機吹等等。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提出的方法進行歸類,這時候學生會分為一個是使用風一個是利用溫度。那么教師就需要進一步的進行提問,和風相關的我們可以使用什么樣的科學量進行表述呢?這時候學生會總結出來其實就是液體表面的空氣流動速度。通過這樣的一個猜想和假設環節中問題的設計,能夠從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入手,然后再引導學生使用科學的語言總結現象的成因,借助一層層問題的提出實現了生活到學科的轉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二、從實驗原理進行問題設計

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原理后,在進行運用的時候仍舊會出現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情況,那么,這時候同樣需要教師為學生鋪設臺階,給學生制定一個個的問題,讓學生沿著教師鋪設的一個個問題輕松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學習浙教版初中科學關于使用伏安法測電阻的內容時,因為每位學生的基礎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那么這時候教師就需要為學生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一層層的學習。教師可以從實驗原理歐姆定律變形公式入手進行問題的設計。首先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使用什么公式來計算定值電阻的阻值,如果我們要測量電阻的阻值,需要的科學量都有哪些。然后進一步發展,科學量需要使用哪些儀器進行測量,電路如何進行安裝。通過教師一步步追問讓學生去完成相應的電路圖。因為從實驗原理角度進行問題的設計時,問題多比較的抽象,因此教師就需要做好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能夠輕松地掌握復雜的問題。

三、從實驗方案設計過程細化問題

在學科教學中因為一些實驗的過程相對比較復雜,所以學生在進行實驗設計時會出現一些問題。那么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一定的引導,通過問題的思考找到實驗設計的思路,最終完成方案的設計。[3]比如還是在學習電學這部分內容,涉及到伏安法測電阻內容時,讓學生對電路進行完善,這時候得出了兩個方案,一個是只畫出了電流表和電壓表還有待測電阻,還有一個是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滑動變阻器。這時候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兩個電路圖的區別,讓學生思考哪一個方案會更好。這樣的一個問題其實就是在引導學生比較兩個電路圖的差別。有的學生會認為加了滑動變阻器的這個方案會更好,然后教師可以提問這些學生,為什么要將滑動變阻器加入到整個電路中,學生會表示這樣就能夠改變電路中的電流,然后問學生改變之后有什么影響。學生總結出了這樣一來能夠最終測量出不同組的電流值和電壓,然后再去追問為什么需要測出多組的不同電流和電壓值。通過這樣的問題層層追問學生就能夠一步步認識到將電路中接入滑動變阻器的原因,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實驗方案在設計中的難點。讓學生在整個實驗中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促進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探究。

四、結束語

實驗問題的細化設計是科學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能夠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拓展性思維,促進學生有效地進行實驗學習,加之學生對實驗的認識,激發其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盡量把時間留給學生思考,讓學生去感知,讓問題成為學生實驗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只有充分重視實驗各個環節問題設計的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科學實驗效率。

參考文獻

篇(7)

論文摘要: 實踐教學是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和有效途徑。本文分析了高等教育中機械設計實踐教學的現狀,指出了存在的不足,結合教學實際,對機械設計實踐教學各環節的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制度等進行了研究與探索,構建了新的實踐體系和實驗管理模式,為提高機械設計實踐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經過教學實踐,證明實踐教學改革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0引言 

機械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機械綜合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意識訓練的主要課程。其實踐教學環節對實現課程教學的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潛能起著關鍵作用。目前,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普遍存在,測試儀器和設備落后,教師隊伍力量薄弱,實驗教學內容陳舊,實踐教學學時相對較少,內容脫離科技發展和企業需要等問題,不利于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和動手、創造能力的提高[1-3]。在培養過程中,教師掌握實踐教學的開發、設置、實施、管理和評價的主動權,學生只是被動完成和接受,教學互動較差,無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達不到學生運用知識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索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是擺在學校面前的一大現實問題。 

1更新教學內容,優化培養環節 

實踐教學是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專業技術理論的有機結合,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徑。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設計能力,而且可為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專業人材培養目標的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 

1.1 完善基礎實驗,擴寬學生的知識面購置新式機械零件陳列柜、機械創新設計陳列柜等設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工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完善實驗內容,將單純的基礎性實驗轉變為理論知識、測試手段、方法并重的交叉性綜合實驗項目。如帶傳動實驗和滑動軸承動壓油膜形成原理實驗。在實驗中,教師除了實驗內容的介紹外,還要加強測試技術、設備的原理講解。通過介紹測試手段和方法,使學生不僅掌握了課程教學中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對各種傳感器及不同測量和數據處理方式有新的認識。 

1.2 增設設計性、創新性和綜合性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根據學生特點和生產實際,增設和拓展實驗項目,增強學生綜合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這類實驗只給出實驗題目、實驗重點、難點,由學生查閱資料,擬定實驗方法,然后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如機構運動方案創新組合實驗。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長、興趣設計實驗,利用各種運動副和構件搭建各種新型機構,驗證機械傳動設計方案,加深對機構組成理論的認識,培養學生機構創新設計意識和綜合設計能力,訓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1.3 增加創新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實踐教學不僅僅是為了驗證理論教學中的某個公式或結論,更是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實驗能力以后,便可給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機會,以鍛煉、提高其實驗能力。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競爭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學院為學生提供科技制作場所,利用教學資源,廣開興趣小組,對一些在動腦、動手及創新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因材施教。在學生中,展開“創新設計”大賽、“挑戰杯”之類的課外科技活動,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教改課題,拓展創新實踐途徑,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培養了學生豐富的個性和全面的能力,為機械設計課程提供好的選題和實踐項目奠定基礎。 

2改革教學手段,探索教學方法 

機械設計實踐教學相對其他課程枯燥乏味,圖形復雜、結構抽象。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興趣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虛擬仿真等現代信息技術可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和依托。 

2.1 引入多媒體,豐富教學手段應用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口述+板書”的教學授課方式,擴充了課堂信息量,突破了實驗設備的局限,擴大了現代實踐教育的規模,提高了教學質量。如齒輪范成模擬實驗和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實驗。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機構運用的錄像,齒輪嚙合和軸系運動的影片,將難以講授和理解的內容表達的直觀易懂,生動形象,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認識和理解。 

2.2 利用froe等軟件,擴充實驗內容實驗設備匱乏是目前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引入計算機虛擬、仿真實驗技術,可有效地彌補實踐教學資源的不足,節約學生的實驗時間,提高實踐效果。利用計算機輔助軟件,將機械零部件、機構三維化,并進行各種裝配、拆卸、組合實驗,可達到一些在實驗設備上難以完成或無法完成的實驗項目。在減速器裝拆課程設計在中,學生不受所給設備和條件的限制,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利用計算機軟件設計減速器,模擬機構的運動和裝配,檢驗機構的運動狀況和故障等,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設計思路,為畢業設計等工作提供參考。 

2.3 以互聯網為載體,實現資源共享利用互聯網絡技術,將實踐大綱、指導書、課程資源庫等資料上傳共享。學生通過網絡可以預習實驗、預定實驗,提交作業,甚至與老師互動交流。“以趣引思,以疑引思,以用引思”,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鉆研精神。同時,網絡教學信息量大,信息傳遞便捷、交互性強,不受時空限制,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3加強教學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實踐教學是一個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嚴格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設備順利運轉,教師辛勤工作,發揮專長,學生不懈努力,健康成長的保障。 

3.1 根據內容特點,改革考核方式在實踐教學的考核過程中,變一次性考核為過程考核,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在實驗中,隨時對學生實驗課程的預習情況、原理認知、注意事項、操作態度、實驗進行狀況等情況進行考核。在評價手段上,盡可能的采用課堂提問、書面作業、專題報告、技能測試等多種評價方式。在學習成績評定中,加大實驗操作、平日表現等方面的成績比重,實行實驗成績的“一票”否決,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應用能力的綜合檢查與評定。鼓勵學生進行“產學研”合作,積極引入企業評價考核機制,及早與企業接軌。在培養方案允許的情況下,實行實踐單獨設課,保障學時數,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便于科學管理和評價。 

3.2 規范管理體系,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管理是實踐教學環節的另一重要部分,是保證實踐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加強教師和教學質量的考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學院根據學科特點,規范教學檔案,實現授課經驗的制度化,鼓勵優秀老師的“傳、幫、帶”。同時,組織教師互相學習,結成梯隊,參加各項學術活動。制定規范的實驗課程表和計劃,將實踐環節與理論課程同等對待。要求對開課老師進行嚴格的“試講”和“試做”考核,并定期組織聽課和經驗交流,保證了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對考核不合格的老師將進行培訓或停課的處理。除此之外,學院實驗設備專人管理,定期檢修,保證設備的使用率。對利用率低的設備,鼓勵老師積極展開實驗教研項目的研究,拓展實驗,改進實驗設備,杜絕設備的閑置。 

4結語 

實踐教學是學生從理論知識走向社會實踐的橋梁和過度,是關系高校教學質量的關鍵,對推動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經過實踐和思考,機械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在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習與鍛煉,學生參與實踐環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高,參加各類大賽的熱情高漲,取得的成果明顯增多。但是,實踐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還必須在各個環節上綜合運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為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今后對機械設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篇(8)

    0引言 

    機械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機械綜合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意識訓練的主要課程。其實踐教學環節對實現課程教學的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潛能起著關鍵作用。目前,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普遍存在,測試儀器和設備落后,教師隊伍力量薄弱,實驗教學內容陳舊,實踐教學學時相對較少,內容脫離科技發展和企業需要等問題,不利于學生綜合知識的運用和動手、創造能力的提高[1-3]。在培養過程中,教師掌握實踐教學的開發、設置、實施、管理和評價的主動權,學生只是被動完成和接受,教學互動較差,無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達不到學生運用知識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因此,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探索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新途徑和新方法,是擺在學校面前的一大現實問題。 

    1更新教學內容,優化培養環節 

    實踐教學是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專業技術理論的有機結合,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徑。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設計能力,而且可為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專業人材培養目標的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 

    1.1 完善基礎實驗,擴寬學生的知識面購置新式機械零件陳列柜、機械創新設計陳列柜等設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得到工程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完善實驗內容,將單純的基礎性實驗轉變為理論知識、測試手段、方法并重的交叉性綜合實驗項目。如帶傳動實驗和滑動軸承動壓油膜形成原理實驗。在實驗中,教師除了實驗內容的介紹外,還要加強測試技術、設備的原理講解。通過介紹測試手段和方法,使學生不僅掌握了課程教學中所學的理論知識,而且對各種傳感器及不同測量和數據處理方式有新的認識。 

    1.2 增設設計性、創新性和綜合性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根據學生特點和生產實際,增設和拓展實驗項目,增強學生綜合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這類實驗只給出實驗題目、實驗重點、難點,由學生查閱資料,擬定實驗方法,然后在教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如機構運動方案創新組合實驗。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特長、興趣設計實驗,利用各種運動副和構件搭建各種新型機構,驗證機械傳動設計方案,加深對機構組成理論的認識,培養學生機構創新設計意識和綜合設計能力,訓練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1.3 增加創新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實踐教學不僅僅是為了驗證理論教學中的某個公式或結論,更是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實驗能力以后,便可給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機會,以鍛煉、提高其實驗能力。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競爭意識、團隊合作精神和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學院為學生提供科技制作場所,利用教學資源,廣開興趣小組,對一些在動腦、動手及創新方面有特長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因材施教。在學生中,展開“創新設計”大賽、“挑戰杯”之類的課外科技活動,鼓勵學生參加教師的教改課題,拓展創新實踐途徑,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培養了學生豐富的個性和全面的能力,為機械設計課程提供好的選題和實踐項目奠定基礎。 

    2改革教學手段,探索教學方法 

    機械設計實踐教學相對其他課程枯燥乏味,圖形復雜、結構抽象。教學手段和方法是影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興趣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虛擬仿真等現代信息技術可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持和依托。 

    2.1 引入多媒體,豐富教學手段應用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口述+板書”的教學授課方式,擴充了課堂信息量,突破了實驗設備的局限,擴大了現代實踐教育的規模,提高了教學質量。如齒輪范成模擬實驗和機構運動簡圖的繪制實驗。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些機構運用的錄像,齒輪嚙合和軸系運動的影片,將難以講授和理解的內容表達的直觀易懂,生動形象,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直觀認識和理解。 

    2.2 利用froe等軟件,擴充實驗內容實驗設備匱乏是目前高校普遍面臨的問題。引入計算機虛擬、仿真實驗技術,可有效地彌補實踐教學資源的不足,節約學生的實驗時間,提高實踐效果。利用計算機輔助軟件,將機械零部件、機構三維化,并進行各種裝配、拆卸、組合實驗,可達到一些在實驗設備上難以完成或無法完成的實驗項目。在減速器裝拆課程設計在中,學生不受所給設備和條件的限制,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利用計算機軟件設計減速器,模擬機構的運動和裝配,檢驗機構的運動狀況和故障等,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設計思路,為畢業設計等工作提供參考。

    2.3 以互聯網為載體,實現資源共享利用互聯網絡技術,將實踐大綱、指導書、課程資源庫等資料上傳共享。學生通過網絡可以預習實驗、預定實驗,提交作業,甚至與老師互動交流。“以趣引思,以疑引思,以用引思”,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和鉆研精神。同時,網絡教學信息量大,信息傳遞便捷、交互性強,不受時空限制,有利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3加強教學管理,完善考核制度 

    實踐教學是一個教學相長的互動過程。嚴格的管理和完善的制度是設備順利運轉,教師辛勤工作,發揮專長,學生不懈努力,健康成長的保障。 

    3.1 根據內容特點,改革考核方式在實踐教學的考核過程中,變一次性考核為過程考核,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在實驗中,隨時對學生實驗課程的預習情況、原理認知、注意事項、操作態度、實驗進行狀況等情況進行考核。在評價手段上,盡可能的采用課堂提問、書面作業、專題報告、技能測試等多種評價方式。在學習成績評定中,加大實驗操作、平日表現等方面的成績比重,實行實驗成績的“一票”否決,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應用能力的綜合檢查與評定。鼓勵學生進行“產學研”合作,積極引入企業評價考核機制,及早與企業接軌。在培養方案允許的情況下,實行實踐單獨設課,保障學時數,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便于科學管理和評價。 

    3.2 規范管理體系,提高教學質量教學管理是實踐教學環節的另一重要部分,是保證實踐教學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加強教師和教學質量的考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學院根據學科特點,規范教學檔案,實現授課經驗的制度化,鼓勵優秀老師的“傳、幫、帶”。同時,組織教師互相學習,結成梯隊,參加各項學術活動。制定規范的實驗課程表和計劃,將實踐環節與理論課程同等對待。要求對開課老師進行嚴格的“試講”和“試做”考核,并定期組織聽課和經驗交流,保證了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對考核不合格的老師將進行培訓或停課的處理。除此之外,學院實驗設備專人管理,定期檢修,保證設備的使用率。對利用率低的設備,鼓勵老師積極展開實驗教研項目的研究,拓展實驗,改進實驗設備,杜絕設備的閑置。 

    4結語 

    實踐教學是學生從理論知識走向社會實踐的橋梁和過度,是關系高校教學質量的關鍵,對推動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經過實踐和思考,機械設計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在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的學習與鍛煉,學生參與實踐環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高,參加各類大賽的熱情高漲,取得的成果明顯增多。但是,實踐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還必須在各個環節上綜合運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為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今后對機械設計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篇(9)

初一英語是中學英語的初級階段,也是基礎階段。在這個時期,學生開始接觸語法知識,用語法知識分析和理解句子,這就給教師上課提出要求。為保證教學質量,上課前教師一定要認真備課,教師需要做充足的準備工作,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輔導是教學工作必不可少的三個階段,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教師不僅在課上還是課下都付出艱苦的勞動,為學生的學習和健康成長貢獻自己的力量。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學見解。

一、課前備課

“場上一分鐘,場下十年功”,教學工作也是如此。要上好一節課,教師需要在課下做好充足的、豐富的備課工作。教師要備教材、備學生,還要備教具。一節課如果沒有實現課前所設定的教學目標,只能說明教師的準備工作做得不好。記得有一位老師說:“備課就是備人。”教師備課的時候往往站在教師的角度,而不是站在學生的角度,學生上課的目的是獲取知識和本領。教師如果不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分析問題,那么教師的上課效果可想而知,學生接受事物是多么艱難的一個過程。所以,教師備課首先要從學生的立足點考慮分析問題,備課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細致,決不能落下一個小問題。從學生渴望獲得知識的眼神里,我們讀出了我們的責任,我們不僅要對學生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對我們的祖國負責。

二、課堂備課

當教師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以后,接著就是課堂教學這一重要環節。教師要根據備課所設計的教學方案進行講授,這個過程是從知識輸出和知識輸入的形式進行的,是一個雙方互動的過程,需要師生雙方緊密結合、不可分割。在這個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主要起著引導作用,有效地組織和控制課堂紀律和講授知識。

教師在英語課堂上講課的過程中必須精講多練,要盡可能用英語講課,并且讓學生用英語回答問題。教師要把講課與練習充分地結合起來,每節課必須讓學生進行一定量的習題練習,使知識轉化成技能,做題過程可以進一步讓學生深化知識,是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環節,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對學生掌握知識進行檢驗的一個平臺,讓學生了解自己關于知識的不足之處,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這些信息教師要及時掌握并且記錄在案,這樣在下一節課上教師可以重新進行補充講解,直至學生完全掌握。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時時根據上課情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備課,使自己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使自己的備課更細致,更有針對性,并且不斷地設計成有特色的課堂習題,使它符合各個層次的學生,使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提高,這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做練習的時間最好在課堂結束前的15―20分鐘,教師出示針對當節課所講知識而專門出的習題,以達到鞏固練習的目的。這樣就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讓知識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教師給學生布置一定數量的作業,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把課堂上的內容重新復習鞏固一下,這樣符合孔子的教育主張: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課后補充

課后工作主要包括批改作業、備課,以及對課堂上遺漏知識的查閱補充,英語這一門課程,課后作業一般是書寫單詞和補充練習兩種。教師可以從補充練習題中找到學生共同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之處,以便教師備練習,而在下節課上進行補充講解。最后就是一個學期中的期中測試和期末測試的相關考試工作,教師要根據自己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考試題型,力求做到以基礎知識為主,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相結合的原則,公正地對學生一段時間來對英語學習的情況反映,同時也是鼓勵學生進步的一種必要手段。

教師在批改作業時要更認真負責,不能只打對號,而不檢查,或者只寫一個“閱”字就一帶而過。對每一個單詞、句子,甚至是每一個字母都要仔細查閱,出現錯誤的地方一定要圈出來,以便學生改正。作業工整而又不出現錯誤,教師要寫上good excellent等英語,或者寫上一句話you’re right等鼓勵表揚。對于錯誤較多的學生,教師要私下批評并令其改正。對于共性的錯誤,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討論講解。讓學生積極討論、思考、復習并進行補充改正,避免學生再犯此類的錯誤,促進課堂教學,做到有效教學。有效教學就是有效果的教學,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如果什么知識都沒有學到,不想學或沒有任何收獲、學得不好,這些都屬于無效教學或低效教學。因此,考試是教學質量高低的唯一標準。

四、課外輔導

篇(10)

一、問題提出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在解決科學問題時習慣數字運算,缺少圖解意識,不會圖解思考或不懂得何時需要圖解、畫什么樣的圖形來求解,這已經成為許多學生學習科學的障礙之一,也為高中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學習帶來負面影響。

圖解的魅力在于變復雜為簡單,變抽象為具體,用線條將科學的概念、現象、原理表現得有形、直觀,幫助學生理解,在教學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鑒于此,本人在近幾年來的實踐中,就概念的引入、小結、重、難點突破、課后練習的講解等方面嘗試采納圖解方式教學,成效明顯。

本文所述即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尋找培養學生圖解分析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二、圖解在解決科學問題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發興趣,發散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板圖能使學生認知心理產生激勵效應,及時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動機,使學生很快進入對知識信息產生積極探索的良好精神狀態。學生在從容寬松的氣氛中學習科學概念,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情緒盎然,思維積極,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腦接收信息,80%-90%靠眼睛,只有10%-20%靠耳朵。更有趣的是,如果我們輸入信息的形象越鮮明,就越容易引起注意,使瞬時記憶變為短時記憶,就越不容易遺忘。筆者在進行能量轉化的量度的教學做了如下嘗試:板畫了兩圖形要求學生從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方面進行分析,找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學生討論回答,然后指出科學規定當某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且使物體沿力的方向移動一段距離,就稱此力對物體做功。

教學中板畫了學生放學回家的情形,分階段讓學生分析分析是否做功。學生一目了然,比起文字更有直觀性,課后學生議論簡筆畫讓人感覺很新穎而且加深了對功的概念的理解。

(二)有利于遷移知識,突破難點

物理、化學習題的求解是通過一種或多種方式達到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若能夠善于利用圖像,將會使過程變得直觀、形象,有益于習題的解答,從而使學生理解科學概念,形成解題思路。圖解輔助教學,使看不見的重點、難點轉化為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圖像,形成直觀簡捷、方便易用的教學感知,有助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講授“影響導體電阻的因素”一節時,有些同學對導體長度、粗細對電阻的影響分不清,我就想到了畫水管a、b,學生馬上聯想到長的水管對水流的阻礙作用比短的水管大。細的水管對水流的阻礙作用比粗水管大。另外,被污物所阻塞的水管比干凈水管對水流的阻礙作用大。

水流通過短而粗的水管容易,同樣,電子更容易通過短而粗的導線,從而說明其他條件相同時,長導線的電阻比短導線電阻大,細導線的電阻比粗導線電阻大。通過這樣的圖解,有助于學生突破重點。

三、學生圖解能力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圖解既然是如此重要,那我們的學生相應能力到底如何呢?為了徹底了解學生的已有的圖解能力,筆者對從教的學校九年級做了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共放發263份問卷,回收259份,無效4份。匯總情況如下:

調查中發現學生圖解意識淡薄,不會主動用圖幫助思考,圖解能力弱,普遍缺乏習慣,思維范式單一,缺乏發散性。在初中科學各類問題中,學生往往出現課堂聽得懂,課后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卻無從下手,關鍵在于學生沒有畫圖意識或者不會畫圖。

那么造成學生圖解能力差原因有哪些呢?

(一) 教師不夠重視學生圖解能力的培養

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都能夠較規范的畫示意圖和概念圖等等,但總是自己先出圖,講解問題,或用PPT課件中的圖示來代替板畫,并且在課堂中不經常講解圖的畫法、技巧之類的常識,留給學生自己動手畫圖的空間不夠,學生沒有了模仿機會。從而學生就沒有畫圖意識。這些都說明教師本身沒有正確認識到圖形的價值和意義,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講解方法,而不是作為一種新的可以提高學生思維的途徑來對待。

如:某教師執教《認識簡單機械---杠桿》時,板畫撬棍撬石塊的草圖,按照杠桿的五要素逐一講解。可是他畫力臂卻不用三角板,隨便畫了直角就說是動力臂、阻力臂,造成課堂的部分學生不會畫力臂。這就是典型的教師畫圖不規范。

(二)學生主觀意識比較強,存在憑生活經驗或感覺胡亂猜測

由于他們還未進行過系統的思維的訓練, 習慣從生活經驗出發,其知識、經驗還有很大的局限性, 對一些問題和現象形成有一點點基本看法,因而一旦遇到信息量多個的問題, 思維就會紊亂,導致先入為主想當然的推理錯誤。如:人通過定滑輪拉住重為98 牛頓的物體, 當人拉繩子從A 點慢慢移動到B 點時, 人對繩子的拉力和拉力所做功?

錯解:W=FS=98牛×3米=294J;但若能進行畫圖分析就可以減少錯誤。畫圖后可以看出物體被舉高是5米-4米=1米,=FS=98牛×1米=98J。

(三)學生解題過程中,只注重公式,畫圖分析少

大部分學生認為圖像對科學問題的解決比較有幫助,并且比較可靠,但喜歡用這種方式的并不多,不足調查人數的一半。練習時,解題只想套用公式,得出最后答案,沒有畫圖幫助解題意識,草稿紙基本是數字運算。

四、六環圖示教學提高學生圖解能力的策略

筆者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針對提高學生圖解能力提出“六環圖示教學”策略即: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示范教學,培養習慣 重視構建,圖解訓練 互動交流,合作提高 加強實驗,豐富素材 圖示梳理,完善知識。

(一)環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物理離不開圖形,比如力學中的受力分析、電學中的電路圖、光學的光路圖、復習課的框圖等等,通過畫圖可以使問題直觀化。教師要正確認識圖形的意義和價值,在平時的學習和考試中都要提倡學生使用這種方法。激發興趣,讓學生自己意識畫圖重要性,逐步增強畫圖意識。筆者就引導學生---知道畫,在新課講授中作了如下的嘗試:

案例 :尿液的形成。筆者在黑板邊講邊畫,加深學生的記憶 。此教學重點若預先畫圖或直接給出詳圖,學生看不到是如何一步一步畫圖流程,所以在理解尿液形成過程時沒有很深的印象,基本是靠死記硬背來掌握的。而且因為沒有了模仿興趣和學習科學的興趣,難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圖解能力。重視畫圖,可以使教學效果達到理想效果。

案例:科學教學中,浮力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知識點。筆者曾聽過很多次浮力講授課,講學形式多樣,可筆者認為解決問題關鍵還是:什么是浮力?浮力產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定律的正確運用。而把握關鍵的因素還是力的初步認識以及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結合圖解于是我作了如下的浮力教學設計:

實驗導入:剪掉綁在學生椅子的氣球、放手讓水中的瓶子自由移動。板圖如上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看到了什么結果?

生:氣球飄了,瓶子上浮了。

師: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氣球和餅子說明他們的運動狀態改變了,說明?

生:它們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

師:施力物體?

生:空氣、水

師板書: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了液體或氣體給的向上的力,稱浮力。

方向:向上。

作用點:浮心。(受力物體上)

大小:通過板圖受力分析所示可知浮力大小的基本計算。

舉例問某物件或某位同學浸沒在水中的浮力。此方法簡單,易于掌握,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真正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

(二)環二:示范教學、培養習慣

筆者認為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作圖習慣。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圖形的意義和價值,在平時的學習和考試中都要提倡學生使用這種方法。而且教師本人要作圖規范、準確,如果可能的話,盡量做到美觀,對學生不規范的畫法及時指出并糾正。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觀,形少數時難入微”,也就是說,在學習中,數和形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偏廢。在初中科學的解答中,圖像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識圖解題和構圖解題。筆者就教學中遇到的習題分析做一定嘗試:

如:現有稀鹽酸、稀硫酸、氫氧化鋇、碳酸鈉4瓶失去標簽的溶液,分別編號為A、B、C、D.每次取少量溶液兩兩混合,所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下表中(“-”表示無明顯現象;“”表示有沉淀生成;“”表示有氣體生成).

由此推斷4瓶溶液中的溶質的化學式分別為:

筆者基本都在九年級任教,但每次在未介紹方法之前,大部分學生不會解題,或者思路混亂。而后經過表格運用,就都恍然大悟了。解答此推斷題最佳方法就是圖解表格。

方法如下:

將所給物質按表格形式列表,并分析兩兩混合現象。

如:燒杯中盛有等質量、等質量分數的稀鹽酸,天平調節平衡后,同時向其中分別加入等質量的鋅片和鐵片,則反應開始到金屬完全反應的過程中,天平指針指向的變化?執教教師就隨手黑板畫天平、燒杯,然后就說開始時鋅比鐵活潑,先跑出氣體,指針先向右;金屬完全反應后根據兩者鐵放出的H2更多,從而左邊重,指針偏左。整個過程沒有更詳細的圖解,學生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如走馬觀花。但若能用圖解析此類問題,將會事半功倍。

分析:反應開始時,左邊鋅粒先產生H2,所以指針向右偏;反應結束時,由于等質量的金屬與足量的稀鹽酸反應,鐵產生的H2更多,所以指針向左偏。學生可以直觀了解方法,邊畫邊講,學生基本掌握此方法。后來遇見類似考題,筆者所教的班級44人,正確31人、會畫圖但分析錯誤7人、沒掌握方法的6人。

(三)環三:重視構建、圖解訓練

良好作圖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除了在課堂上演示規范外,還可以在作業和考試中提出一些專門的要求。平時作業可以讓學生在習題某空白畫圖,當作解題標準,在批改或講評時即使糾正,不斷訓練,鼓勵學生將文字圖形化,鍛煉其畫圖分析能力。

教師要特別注重展示給學生圖像的構建過程,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思考空間,讓學生真正動腦、動手。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先自己畫出示意圖,體驗思維的過程,然后再畫相對標準的圖像,讓學生通過對比,發現自己的問題,并且注意指導圖像的畫法和技巧等,起初最好強制訓練。學生審題時除了熟悉問題的整體背景外要特別注意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語”展開畫出草圖,圖能把頭腦里的東西形象地表達出來,刺激了視覺及思維活動,能提高思維的效率,使思考更有條理性。

如:20℃時,將不飽和溶液分成等質量兩份,恒溫將一份蒸發掉10g水析出晶體4g,另一份蒸發掉20g水析出晶體10g則20℃時該物質的溶解度為( )

分析:可以將另一份蒸發掉20克水析出10克晶體可以看成先蒸發10克水析出4克晶體變成飽和溶液后,繼續蒸發10克析出6克晶體如圖所示。則該物質的溶解度為6×100/10=60g

如:前幾年的某次月考中,以下習題學生正確率只有14%,原因是太多的雜質先后混亂,所以筆者用流程法進行教學。(先示范與整理的結合,后來是學生自己的模仿與總結)

為了除去粗鹽中混有的少量鈣鹽、鎂鹽、硫酸鹽和泥沙,得到精制食鹽水,可將粗鹽溶于水,然后進行下列操作:①過濾,②加過量NaOH溶液,③加適量鹽酸,④加過量Na2CO3溶液,⑤加過量BaCl2溶液。則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 )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①

C. ⑤②④①③ D. ③⑤①②④

師:請同學們找一找,問題中有哪些已知量?

生:有氯化鈉、鈣離子、鎂離子、硫酸根離子、沙子。

師(引導):這些離子有何特點?要將此離子除去,最好轉化成?

生:沉淀!

生:鈣離子-----碳酸根離子、鎂離子-----氫氧根離子、硫酸根離子-----鋇離子!

師(板畫流程):學生思考逐一回答。

氯化鈉

鈣鹽 過量的氫氧化鈉 沉淀:沙子、Mg(OH)2

鎂鹽 溶質: 鈣鹽、、 過量BaCl2 沉淀:沙子、Mg(OH)2、BaSO4

硫酸鹽 NaCl、NaOH 硫酸鹽 溶質:鈣鹽、NaOH、 過量的Na2CO3

沙子 NaCl 、BaCl2

沉淀:沙子、Mg(OH)2、BaSO4、CaCO3、BaCO3

溶質:NaOH 、Na2CO3、 NaCl、 過濾后往濾液中加稀鹽酸 溶質:NaCl

師:很好!大家已經基本了解此流程了,接下來請同學們自己思考后在練習本完成其他的加入順序。

生(學生練習),筆者視情況指導、講解,讓兩名同學進行板畫。

……。

師:進行對照后指出:為了除盡雜質,均用過量的試劑。其中NaOH和 Na2CO3過量可用適量鹽酸除去,而BaCl2 過量不易除去,所以,在加入試劑的順序中,BaCl2 一定要在NaCO3之前;在上述沉淀中,除了生成的BaSO4不溶于酸外,其余的如 Mg(OH)2、CaCO3、BaCO3等均溶于酸,因此,加入適量鹽酸必須在過濾之后。答案可以是⑤②④①③或⑤④②①③或②⑤④①③。

如:2009年湖州市科學中考試題壓軸--

如圖所示,均勻桿AB長為L,可以繞轉軸A點在豎直平面內自由轉動,在A點正上方距離L處固定一個小定滑輪,細繩通過定滑輪與桿的另一端B相連,并將桿從水平位置緩慢向上拉起.已知桿水平時,細繩的拉力為T1,桿與水平面夾角為30°時,細繩的拉力為T2,則T1:T2是( )

分析: 當均勻桿AB處在水平時,可畫出杠桿示意圖A,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列出T1與G的關系式,同理當均勻桿與水平的夾角為30度時,畫出杠桿示意圖B,并列出T2與G的關系式,然后解得T1:T2的值。

由圖A可得:T1× L=G× L

由圖B可得:T2× L=G× L

則 = = :1

師總結:解題可由題意做出杠桿示意圖,找出各力相應的力臂,然后根據杠桿平衡條件求解。可是當時班里學生看到此題就慌張了,用他們的話就是空白,通過點撥從認識它----杠桿----杠桿平衡條件----基本圖示,最后有了上述小結。整個構建的過程很清晰,相信有關杠桿類的題型,他們已經掌握了辦法。

(四)環四:互動交流、合作提高

生生交流不僅是學生思維過程和結果的表達,更像是各種觀點的分析、比較、整合的過程。課堂中可加強集體討論,提出有多種方案,然后讓學生學會發散、辨析、表達。如筆者講授伏安法測電阻實驗中,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若只提供安培表或伏特表兩者之一,其他器材不變,如何設計電路圖呢?結果他們交流的結果是6種電路圖,比我想的多了好多,可見交流的有效性。學生構思如下:

(五)環五:加強實驗、豐富素材

筆者曾閱讀某本雜志得到一個新的啟示:圖像可以在實驗課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有一定的作用。首先,學生面對多種儀器,就有了初步的印象,有了感性認識,而且實驗前學生設計實驗圖,就要考驗其觀察鑒別和空間想象能力;其次,應用作圖法處理實驗數據能簡明、直觀、形象地顯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同時作圖法能有效地減小隨機誤差的影響,使測量結果更精確,而且,能夠較方便地獲得一些無法直接測量的物理量。

筆者就浙教版八年級一個重要的實驗《伏安法測導體電阻》,做了試驗,想測試出初中學生能否在親身體會中,對學習有所幫助。平時我們都是直接告訴學生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須重復做三次實驗,然后取電阻的三次平均值。受了新啟示后,我讓他們自己通過實驗尋求兩個變量即電壓和電流的關系,先設計實驗,得出、記錄數據,然后運用數學的坐標系畫出相應的圖像。坐標系構建成功后,學生看到自己的紙上出現坐標點大致呈現某直線的周圍,由此學生可以很清楚掌握電阻是導體的屬性,不隨導體兩端的電壓、電流改變而改變。

在實驗中,讓學生親自動手設計、操作實驗過程。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找變量之間的規律,但是這個過程只有學生親自經歷才能有所體會,才能真正內化為自己的一種思維方式。正由于學生產生探究的興趣,從而達到實驗探究的意義。

(六)環六:圖示梳理、完善知識

復習知識的方法很多,一單元學完后可以讓學生運用概念圖、流程圖、甚至是簡筆畫對知識進行梳理,學生得到清晰的知識網絡圖,從而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教學過程中以生為主體、教師作引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天賦,制作各類流程圖可以令他們自己對科學概念、規律等等了然于胸。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學生繪制的網絡圖如下:

如:產生CO2的

如能量轉化的概念圖

五、實踐與反思

筆者幾年來,試著用“六環圖示教學”培養學生的圖解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活躍了課堂氣氛,引發學生的興趣以及更好的理解科學概念,突破難點、重點,提高了教學質量。筆者也閱讀了心理學等方面的部分知識,可由于原有的理論知識貧乏、個人悟性不高等,導致本文缺少合適的理論框架,還停留在實踐層面。圖解分析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圖示教學固然好,但并不是靈丹妙藥,應根據合適內容,合適的運用。比如淺顯的教學內容就不需要為了用圖而畫圖,當然更不能完全代替文字,如何將直觀的和抽象的概念很好結合的講授呢?

其次,教師是教育的實施的主體,只有教師深刻認識圖示的重要,才能有效。教師除應主動改變教學模式、堅持滲透圖示教學等,還應該豐富教學理論,強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并重從而促進圖示教學,真正地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可如何使教師堅持滲透圖示教學呢?

再次、圖解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最好能實行大循環即初中三年都是某一名教師執教,那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心里特點、思維方式進行指導。可對于規模較小的學校,教學任務的安排能如愿嗎?

最后,筆者的六環圖示教學實踐中具體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

參考文獻:

上一篇: 高中數學的知識點及公式 下一篇: 財務管理審計重點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 日韩AV中文字幕网址 | 亚洲午夜精品A品久久 |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系列 | 日本AⅤ碰碰碰视频 | 最新系列国产专区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