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經濟研究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6 16:22:2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旅游經濟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旅游經濟研究

篇(1)

1、旅游與文化的本質聯系。

旅游與文化二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所謂的旅游,就是人類文明活動的本質特征。而文化在廣義上是指人們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人只有在物質條件得到了一定的滿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個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發展,從而創造出豐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狹義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這也是文化的內在本質。人類旅游就是通過拓展生存空間這種形式,設法促進自身的精神發展,用文化精神來武裝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現,主要是指人的移動,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與溝通,這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就是一種求知與審美,逐步開闊人類的視野,積極改善自身的生存條件,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與感悟。這種活動從廣義上來講,即是一種旅游文化的消費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的創造過程。人類在欣賞大自然景觀的過程中,將會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審美情趣以及審美能力,這就需要人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才能發現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氣息與運動規律。旅游文化是人類對美學的發現與概括,以及對藝術哲學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從這種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實質上就是一種精神性的文化活動。

2、文化是旅游業的內在靈魂。

旅游業現已逐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第三產業,這主要是因為旅游業的產生與發展,從古至今都與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旅游業始終都是以文化為載體的,是在文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經濟產業。旅游資源可以分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人文景觀就是指文化創造出來的產物,其核心內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業主要是以某個國家、地區獨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旅游經濟是一種將文化與經濟結合最為密切的活動,是通過一定的文化觀念與精神需求,滿足游客的觀賞愿望,尤其是滿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經濟文化與旅游文化經濟

當代旅游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濟與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經營與管理,都是以文化作為基礎的。只要有旅游活動在進行,就肯定會有文化因素滲透其中。旅游作為一種文化型的產業,經濟與文化保持高度的一體化,這是一種必然的社會趨勢。

1、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出來的形態。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備鮮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征:第一,綜合性與多樣性。旅游文化是指與旅游相關的各種文化概況,是旅游產品六大因素的統一,并從整體上構成旅游文化的產業鏈,同時又能夠在旅游產品中顯示其自身的文化內涵。但旅游文化必須要適應不同的消費群體,充分體現出產品消費的多樣性、廣泛性。第二,服務性與經濟性。旅游產品所體現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務性,優質的旅游服務,可以給游客帶來精神上的滿足,讓游客獲得美好的心理體驗。同時,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較強的功利性,通過各種文化功能,以期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的經濟價值。這兩種旅游文化特征,都間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態,展示出自身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2、旅游文化是一個系統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應該注重內在精神的建設,任何文化都涵蓋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環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這就表明精神建設在旅游文化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動中的精神因素是構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對旅游業起著引導與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種經濟文化現象,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到的范圍也非常廣,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經濟文化向現代經濟文化逐步過渡的趨向。因此,旅游業必須要充分結合市場經濟的發展,結合國情,研究旅游文化產品的市場。同時,始終堅持旅游文化的原則,把它作為一種系統的文化工程,帶動相關的經濟發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設落實到實處,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產業的內容,豐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內涵,促進旅游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

篇(2)

旅游資源是旅游業的基礎,旅游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行為和社會活動,對促進旅游地經濟繁榮、文化交流、提供就業機會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保持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是旅游業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根基。然而,在旅游規劃、建設與消費過程中,因缺乏科學指導盲目開發、管理不當等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破壞了旅游資源的永續性,影響到旅游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長江上游的大九寨環線擁有重要的旅游資源,擁有聞名世界的九寨溝、黃龍等自然風景區,每年要接待成千上萬的國內外旅游者,在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的同時,由于活動人員眾多,也帶來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本文試圖將循環經濟理念應用到旅游業中,探討旅游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實現長江上游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整個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贏。

一、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

1.循環經濟的內涵。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循環利用來實現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特征是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由于四川經濟相對落后,經濟發展任務非常繁重,資源和環境壓力巨大,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任務十分緊迫。因此眾多的專家提出了四川發展循環經濟應根據自身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方面特點,按照循環經濟所遵循的“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原則,從資源開采、資源消耗、廢棄物產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社會消費等環節著手,抓住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大力推行節能、節水、節料、節地,推行資源循環利用、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并提出了企業、產業園區、城市和區域等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但把旅游業作為循環經濟研究內容的還不多見。

2.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特點。旅游業循環經濟是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是循環經濟思想與可持續發展思想在旅游業中的具體體現。從旅游產業這個角度來看,旅游業循環經濟主要是指根據執行服務來創造價值的第三產業的特點從旅游服務產品與設施的設計與開發,到整個旅游過程,都要考慮消除或使之盡可能地減少旅游企業、旅游者對旅游環境的直接與間接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旅游業循環經濟嚴格遵循著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的“3R原則”,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一切旅游經濟活動,在旅游資源開發和旅游活動中實現“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以達到“合理開采、高效利用,最低污染”的目的,把旅游業清潔生產、旅游資源綜合利用、旅游產品的生態設計和旅游者的可持續消費融為一體,從而使旅游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旅游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中來。

二、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的旅游環境

四川作為一個資源大省,建設企業循環經濟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時四川也是一個旅游大省,特別是長江上游的大九寨環線,是以成都-都江堰-汶川-松潘-九寨溝為西線和成都-綿陽-江油-平武-九寨溝為東線的環形旅游線組成的地帶,大九寨環線上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具有色彩多樣、層次分明的森林景觀;同時,大九寨環線上人文古跡眾多,有唐朝詩仙李白的故里,三國時期蜀漢遺跡富樂堂、西蜀子云亭和大司馬蔣琬墓地,深山宮殿報恩寺等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為發展觀光旅游業,培育第三產業,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吸引了眾多的國際與國內游客。但是,由于大九寨環線上人口密度大,經濟活動頻繁,水土流失嚴重,部分地區生態仍十分脆弱,大氣和水質等環境污染問題在整體得到改善的同時,部分地區生態問題也顯得日益嚴重。這些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不僅對九環線經濟發展的制約和影響加劇,而且也對三峽庫區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威脅和影響。其次,大九寨環線上生態建設也面臨著提升生態建設效益等深層次的問題,面臨著解決生態建設與增加生物多樣性、發展地方經濟及生態系統的維護等結構性矛盾。為了保持該地區生態建設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推行旅游業循環經濟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

三、長江上游大九寨環線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

篇(3)

一、體驗經濟與旅游

體驗經濟思想根源于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1970 年所著的《未來的沖擊》,他提出體驗經濟將是農業經濟、制造經濟、服務經濟等浪潮過后又一個新的經濟形態,商家要想贏得新一輪的競爭,需要依靠提供體驗服務。隨后,B?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爾摩在《體驗經濟》一書首次提出體驗經濟的概念,書中稱體驗經濟是以服務為基礎,借助于商品這一道具,圍繞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并最終實現高經濟效益的一種經濟形態。體驗的本質就是要創造出某些條件促使一個人在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能夠在意識中產生的美好感覺。關于體驗經濟的類型,派恩和吉爾摩按照消費者參與程度和環境上的關聯性,可將體驗經濟分為四種類型:娛樂的、教育的、逃避現實的和審美的。而伯恩德•H•施密特則從消費者認知心理過程這一角度,將體驗分為感官體驗、情感體驗、思考體驗、行動體驗和關聯體驗,稱為戰略體驗模塊。

旅游產業與體驗經濟密切相關,一方面旅游是體驗經濟理論與實踐應用和發展的大舞臺,另一方面體驗經濟也為旅游產品設計的創新提供可靠的依據。旅游是旅游者離開居住地到異地尋求精神滿足以及體驗的過程。對旅游者而言其最關注的是在旅游的過程中能否得到最大的精神滿足,旅游地或旅游產品能否讓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以及能否獲得值得回味的體驗。因此,能否給旅游者更多的體驗是衡量旅游地以及旅游產品質量高低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旅游產業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二、體驗旅游產品的構成要素

體驗旅游產品要素一般包括主題、活動和形象,這三大要素是對旅游資源和旅游市場外部表達的主要載體,能夠最為直接地引導旅游者產生體驗的要素組合。(一)主題。主題是體驗旅游產品的靈魂,沒有主題的旅游產品如同一盤散沙,不僅旅游活動項目隨意拼湊,既無法給旅游消費者帶來深刻的印象以及心靈啟發或者震撼,也不能集中發揮自身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主題要是高度提煉每一個體驗旅游產品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并能通過通俗的題材展現旅游產品的靈魂。與一般旅游產品主題不同,體驗旅游產品主題不僅要建立在對旅游資源基礎與旅游客源市場分析之上,也要充分考慮所要開展的活動與推出的形象能否提供給旅游消費者最廣闊的體驗空間。(二)活動。活動是體驗型旅游產品的血肉,它直接提供旅游者體驗的載體,是旅游消費者購買的主要產品要素。體驗旅游產品的活動具有很強的參與性以及趣味性,游客通過參與這些活動獲得娛樂、教育、啟迪等多種體驗,從而滿足精神需求。(三)形象。形象是體驗旅游產品的外衣,是旅游者最早接觸旅游產品的途徑,因而它從一開始就影響著旅游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體驗旅游產品的形象是一個綜合的概念,體現在旅游產品的方方面面,如旅游目的地的標志、口號、圖形、色彩、道具、設施、服務等。從深層次看,體驗旅游產品形象是對旅游產品主題的具體闡釋,塑造旅游主題和活動的整體氛圍。因此,在設計和推廣形象時,需要外觀上色彩協調一致、道具精細逼真、造型奪人耳目等。

三、四川省旅游產業存在的問題

四川省是旅游資源大省,近幾年四川省加快了旅游資源優勢向旅游經濟優勢轉化的進程,加快了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強省邁進的步伐,旅游產業發展迅速,取得了較好的業績。但與此同時,制約四川旅游業發展的客觀因素并沒有根本改變,與旅游業發達省區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旅游市場主體不成熟,服務意識不強

四川省全省景點共有300多處,但是內部與旅游相關的產業發展跟不上,內部企業結構明顯失衡使得行業內部合作性以及聯動效應得不到良好體現。另外一方面,旅游產業的從業人員服務意識不強,有的導游人員途中甩團、因費用不到位而導致的扣團、甚至出現導游人員攜款潛逃的現象。導游人員勞動報酬問題及其自身的低素質化是四川省降低旅游服務質量標準和擅自增減旅游項目問題突出的主要根源。另外也存在旅行社服務不到位、相互之間推諉的現象,浪費游客時間,甚至導致游客無法旅游。

(二)旅游營銷力度不夠,市場開發能力不強

從總體上看四川省旅游產業的營銷,基本是產用單純的營銷模式,缺乏宣傳平臺,盡管四川擁有九寨溝、黃龍、樂山大佛、峨眉山、青城山、都江堰等世界級的世界景區景點,但是旅游產品知名度不高,特別是在國際旅游市場上的聲譽與其他眾多國家級景區景點相比仍然有差距。這主要是由于針對于四川主要景區景點所做的推廣與促銷沒有很好地突出四川本身的特色,缺乏差異性、煽動性,市場開拓能力有待于提高。

(三)旅游地基礎設施落后,缺乏整體規劃

盡管經過多年的建設,四川省旅游配套設施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部分設施簡單,仍然處于低水平狀態,使得游客期望與實際體驗的感受差距懸殊,并且景區景點衛生條件跟不上,景點沿途缺乏衛生標準的廁所,另外,旅游景點的交通道路狀況不良,公共信息標志落后。

四川省有眾多景區景點,但是缺乏統一規劃,各個景點景區沒有形成各自核心旅游特色,沒有形成互補關系,反而存在相互模仿,重復建設,形成惡性競爭關系,這難以發揮旅游資源最大效益。

(四)“5.12”大地震給四川旅游產業帶來的不利影響

四川省在2008年經歷了一場浩劫,給四川旅游產業帶來一次危機,不僅部分的旅游景點遭到破壞,更使得游客對四川旅游安全出現了信心危機,在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四川省旅游優化與轉型迫在眉睫。

四、四川省發展體驗式旅游的思路

(一)統一旅游目的地地對外的宣傳形象

統一標識以及統一宣傳口號可以提高宣傳效果,有利于游客對旅游目的地的認識,可以加深游客的印象。因此,四川省在旅游營銷時應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上下聯動,部門協作,政府和企業聯手共同營造發展旅游產業的市場環境和輿論環境,并且豐富促銷手段,建立統一有效的宣傳促銷體制,塑造四川旅游整體形象,打造旅游品牌。另外可利用現代媒介推廣與四川自然和人文精神相輝映的旅游標識以及簡單又朗朗上口的宣傳口號,以吸引游客。在宣傳資金上可設立旅游宣傳促銷基金,為宣傳工作提供資金保證。

深挖四川旅游的特色主題

(二)旅游特色主題是游客體驗的基礎

一個好的主題可以加深旅游者在游覽過程中對旅游目的地的印象,使他們對旅游產品有一個連貫和清晰認識。旅游特色主題內容豐富,大可到景觀布景、文化氣氛,小可到服務細節和紀念品,這樣就可以用一條主題線把旅游過程中的吃、住、行、游、購、娛貫穿起來,使他們產生難忘的經歷。因此,四川省需要深挖自身旅游特色主題,把原本靜態的旅游路線通過各種主題賦予其生命,使得游客身臨其境。如杭州市通過模仿《清明河上圖》,把宋代時期的社會情境再現,使得游客回到一千多年前,體驗當時人們的生活。

(三)推出四川特色的旅游紀念品

旅游紀念品是對體驗旅游的延伸,旅游者在經歷了一段難忘的旅游經歷之后,隨著時間的推逝,這種難忘的記憶會慢慢變淡,但是旅游紀念品卻能使得這種記憶加以強化,主要在于紀念品是旅游者經過一番努力(無論是時間還是精力)而得來的,這樣可以起到延伸記憶的效果。在設計旅游目的地的紀念品時要結合主題,同時加入自身的文化特色,使得旅游者看到紀念品直覺的反映就是該地區的旅游印象,因此,四川省應盡量設計與推廣有四川文化特色的主題旅游紀念品,事實上,四川省有眾多少數民族集居,如羌族、彝族、藏族等,文化特色明顯,是其他地區無法模仿和復制的,關鍵是要通過什么創新形式讓游客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鳳凰古城對推出自身特色旅游紀念品的方式方法簡單但卻容易讓游客印象深刻,如鳳凰古城的蠟染工藝允許旅游者親身參與紀念品制作,這樣的紀念品對于旅游者來說當然是十分具有紀念意義的。

(四)突出四川旅游的差異化特性

主題和紀念品這兩種方式能夠留給旅游者一個難忘的經歷,但是過度的模仿使主題公園、紀念品出現了十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這意味著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或買到相同的東西,造成了旅游者的審美疲勞。因此,四川省在設計體驗旅游產品的時候,要加入與其地域性、文化性、民族性等與眾不同的元素,如四川擁有楚文化,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具備的精神內涵,把它加入體驗旅游產品的設計中,會給旅游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感受,體驗與其自身擁有文化的不同之處,這也有利于提升旅游產生的品牌價值,賦予旅游產品生命,即使其他地方要進模仿復制,也難以相比擬,難以奪走其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

(五)重視到川旅游者的感官刺激

體驗旅游的本質是“讓人難忘”甚至是“流連忘返”,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通過對旅游者進行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上的刺激,從而使其擁有一個美好的感覺,進而“回味無窮”。因此,四川省在優化現有旅游產業以及設計體驗旅游產品時,可以從景觀設計、環境氛圍、風味小吃等方面著手,充分挖掘獨特元素,多方位調動旅游者的感官感受,盡量設計和推廣一些可以讓游客親身參與的娛樂文化活動,滿足游客感官上的需求。

(六)積極開展四川體驗式旅游的營銷

品牌是現代營銷理念的核心和靈魂,是作為吸引消費者進行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引導形成自身穩定文化消費者的重要途徑。而體驗經濟時展必然要求突出品牌營銷的優勢。因此,在營銷體驗旅游產品時,應結合體驗旅游產品的特點,并從旅游消費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動和關聯這五個方面體會他們的需求和感受,以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在這一過程中向消費者傳遞本身所代表的獨特形象,塑造能征服旅游消費者內心品位的品牌形象,以增加吸引力。特別在旅游產品日趨豐富且同質化的趨勢下,以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現實情形下,單純利益驅動是不足以打動旅游消費者,只有通過設計出滿足其高層次需求的旅游產品更能引起游客的共鳴,進而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如2000年南岳區提出“旅游品牌強區”的發展戰略,進行了大膽的品牌創新,重新定位南岳衡山“中華壽岳,天下獨壽”的品牌形象,從而形成以品牌樹立形象,以形象擴大影響,以影響促進發展的良性循環,使得這一營銷取得了顯著成果。

此外,由于在體驗經濟時代下,現今旅游需求的個性化趨勢愈演愈烈,為達到旅游產品的個性化、多樣化和差異化的效果,可采用與旅游消費者進行“點對點”互動對話,持續地了解游客的個性化和多樣性的消費需求,然后在此基礎上為消費者量身定制體驗式旅游產品,從而與游客建立逐一持久、長遠的“雙贏”關系。

總之,在體驗經濟背景下,四川旅游的優化創新需要深挖自身特色,設計統一的宣傳形象,借助于各種主題來體現自身旅游特設和形象,在這一過程中注重旅游消費者的感官體驗。

參考文獻:

[1]余美珠.基于體驗經濟理論的旅游產品要素設計.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2):41-45.

[2]劉靜.體驗導向的旅游開發研究.經濟研究導刊,2009(17):163-164.

[3]劉青.體驗經濟背景下的體育旅游優化創新研究.現代經濟信息,2009(4):164.

篇(4)

【關鍵詞】低碳經濟內涵 問題與意義 措施途徑

一、低碳經濟旅游實質內涵

2016年9月中國正式加入《巴黎氣候協定》,這意味著新時期綠色低碳發展又進入新的階段,氣候問題也將進一步得到關注與解決。低碳經濟這一觀念提出是人類解決氣候問題的一次重要突破,這將會造就新階段治理格局與理念的革新,作為一種發展形態,也作為一種新發展模式,低碳經濟在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找兩者之間依存的平衡點,探尋一條新型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中國正處于由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服務業進行過渡,旅游服務業也正在蓬勃發展,大有成為新時期服務業主導支柱性產業之勢,發展新型低碳經濟旅游業也是順應時勢的舉措。

旅游業在給我們帶來經濟收益與利益之時,同樣也是影響氣候環境變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聯合國現有的氣候變化框架下,低碳旅游被賦予了新的重要使命――應對新時期氣候變化的新型發展戰略。由此可見,低碳旅游已經提上到戰略角度上進行探討,具有了更深層次、更長遠的現實意義。

低碳經濟旅游包括從宏觀、微觀角度出發,發展一種低能源使用消耗、低污染排放水平的新型旅游新模式。在前期充分規劃能源、資源利用模式、消費引導機制以及劃定生態文明政策底線。過程中充分并合理使用低碳處理設備,通過有效控制管理,完成旅游過程中新型能源處理模式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保護自然生態文明環境景觀,促成人與自然友好型旅游產業結構。后期完善低碳旅游水平評估,確保低碳旅游政策的具體落實,及時處理改正過程中的問題,正確處理資源效益與環境保護,切實轉變低碳旅游理念,綠水青山同樣可以成為經濟中的金山銀山。

二、實施低碳旅游的必要性與意義

當前我國低碳經濟研究與應用模式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并有著相當大的提升空間。首先是生態文明理念的缺乏,改革開發以來,主抓經濟建設,經濟水平的的確確帶來了大幅度的躍升,而在這種粗獷的發展模式中,盲目開發利用資源,不注重環保理念,缺少合理規劃與總體把握下,造成了許多環境問題,旅游產業形勢同樣嚴峻,自然景區過渡開發,人為商業化嚴重破壞了景區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其次,缺乏相關理論研究的指導,未形成合理的資源環境運用策略、低碳經營治理模式。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氣候條件不一,各地的人文環境同樣差異并存。在旅游產業崛起的過程中,各地盲目借鑒優勢先行標榜,未做充分的理論研究,不顧特色差異,旅游特色景觀一體化趨勢明顯存在。在這種低層次理論依據依托下發展,旅游產業正在逐漸喪失其魅力與吸引力。

旅游產業的低碳化發展是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所在,旅游業以其獨到的自然優勢,更能夠實現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它同樣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生態文明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與保證,針對當前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環境治理形勢也愈發嚴峻,黨和國家同樣對低碳旅游產業頗為重視,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來確保低碳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

三、基于低碳經濟旅游業發展的策略與途徑

(一)劃定旅游生態紅線,加大處理力度,落實政策法規

政府作為低碳經濟旅游業宏觀調控的管理者與倡導者,必須嚴格并科學的制定低碳環保的政策與制度,劃定新時期旅游產業的生態紅線,高度重視低碳旅游政策法規的決策意義,依據當時當地生態環境的區域承載能力,考慮經濟發展要求,進行合理規劃與評定,并充分考慮其他影響因素,在必要的條件下制定生態文明法律規章,加強宏觀管理能力,懲治違規現象,并積極引導企業、政府協調運轉,避免盲目追求經濟效率效益,保證低碳旅游持續健康發展,調整旅游經濟發展的結構,促進低碳經濟旅游合理轉型,為低碳經濟帶來不竭動力,確保生態問題不加劇,環境治理有保障,判定處罰有依據。

(二)構建合理有序的旅游產業分布層次

針對粗獷的發展模式中盲目開發利用資源、喪失其魅力與吸引力等問題,新時期旅游產業有必要再一次進行結構布局調整,充分利用當地旅游自然資源、環境優勢、人文景觀、歷史風俗等等方面,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在保護生態文明低碳發展的前提下,充分將傳統文化、地域風情融入當地的自然景觀,從戰略高度把握低碳旅游業進程,培育新型旅游產業,尤其是要構建科學的低碳旅游分布格局,實現各方面、全方位的經營模式,注意旅游的層次結構,確保低端、中端、高端服務旅游業有序前行,使沿海、內陸、山川特色充分展現,加強國內外景觀區域聯系,將新時期低碳旅游產業轉變為一體化但卻各有特色的新型產業。以新型低碳旅游業為中心,協調帶動區域經濟共同發展,從單個的旅游運營轉變成為經濟聯動型產業體系,使其他濟產業同旅游經濟協同發展。

(三)宣傳低碳旅游理念,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質水平

低碳理念作為一種深層次的內在精神引領,在新條件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政府、社會應當推崇低碳旅游理念,倡導全民低碳綠色旅游消費。運用現代傳播媒體,宣傳、教育、引導民眾,講解當前綠色低碳旅游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加強環保意識,努力使社會養成低碳旅游消費的新風氣,這是從無形中促進低碳經濟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全民生態文明的素質水平最終還是會落實到具體個人行動當中,政府社會給予的外在引導力或者約束力都會遜色于個人內在的控制力,所以說在低碳旅游業實施當中,個人才是推動理念行動轉變的中堅力量,務必要擁有自省力與自控力,全民活動,凝結個人的行動意識,養成低碳旅游的正確價值觀。

四、總結

低碳經濟下的旅游業的必要迫切性已經不言而喻,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同樣不能急于求成,新模式機制的實現需要時間、經驗、條件等多方面的積累,并且新模式機制并非從一而終,要依據時間、空間的變化及時調整,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旅游產業與低碳經濟結合,培育新型旅游事業,完成低碳藍圖。

參考文獻:

[1]馬馳,丁俊慧.基于低碳經濟的旅游業發展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9.

篇(5)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旅游業憑借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優勢及經濟社會良好環境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發展中的弊端也日益凸顯。尤其是隨著居民收入的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對旅游消費的內容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旅游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新模式應運而生了。所謂經濟文化一體化是指在現代社會中,文化與經濟相互滲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一種新的文化經濟現象其表現形式為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文化經濟復合化。

作為中國舞蹈史上第一個自己營銷、包裝推廣的民生態民族歌舞集,《云南映像》從高原村寨走向世界,為中國舞臺藝術走向市場探索一個運作模式,成為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成功典型。

一、經濟文化一體化為旅游業注入新活力

作為新興的,經濟與文化高度融合,相互滲透的現代化經濟產業,旅游業這一新發展既是旅游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新要求,也是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加強對旅游消費及經濟文化一體化方面內容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理論意義上看,豐富和發展了旅游消費、經濟文化的內涵,為旅游業產業結構提升提供了理論指導。從現實意義來說, 首先經濟文化一體化的開發模式使旅游業成為當地經濟的新亮點,帶動了相關企業的發展;其次,吸引了更多的外來游客,加快旅游業繁榮;再次增加了本地人民文化自豪感,并讓本地民族文化更廣泛的為人所知,有助于新時代的民族文化的重構。

二、《云南映像》旅游產品文化內涵分析

《云南映像》是一個多民族文化成果的集成,它用民主舞蹈獨特的生命力呈現了視覺盛宴,并用產品包裝手法將其推向市場,一位評論家說它“震撼了中國世俗的舞臺”。

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像》是一臺既有傳統美又有現代之力的舞臺新作。它將最原生的原創鄉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經典全新整合重構,再創云南濃郁民族風情。著名舞蹈家楊麗萍首次出任大型歌舞集總編導及藝術總監并領銜主演。作品特色鮮明:原汁原味民族歌舞元素、云南各民族民間著裝的生活原型、六十二面鼓的鼓風鼓韻、一百六十個具有云南特色的面具、百分之七十演員系云南的少數民族。全場分為“序?混沌初開(Born of the Ean)”、“太陽(Sun)”、“土地(Earth)月光(Mooning)”、“家園(Homeland)”、“火祭(Fire)”、“朝圣(Pilgrima)”、“尾聲?雀之靈(Spirit of Peacck)”幾個篇章。

這是一部包容萬象的生態歌舞作品,全劇的天地自然人文情懷及對生命起源的追述,生命過程的禮贊和生命永恒的期盼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

映像源于云南。云南是祖國西南邊疆的一個多民族省份,這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秀麗的自然風光。彝、藏、佤、哈尼等十多個民族原始、粗獷、充滿絢麗色的生活由《云南映像》生動的展示在舞臺上;《云南映像》就是云南這座文化寶庫中的一些點滴和片段。

映像長于特色。《云南映像》除了楊麗萍與孔雀舞兩大看點之外更以其鮮明獨特性吸引著一批又一批游客。其一,75%來自山寨的演員:啟用大部分來自村寨的民族演員,他們血液里流淌著原始的舞蹈基因和充滿生命勃發的表演是專業演員所不具備的。其二,紅土高原原汁原味的表演:七場歌舞展現了云南少數民族對自然的崇拜對生命的熱愛。肢體語言中揉合了苗、彝、藏、傣、白、哈尼等民族舞蹈,著裝全部為少數民族生命原型。第三,遠古現代時空跳躍的舞美特色:

“打歌” 、“跳鍋莊”中大量使用了可移動、升降裝置;一百多副具有云南特色的面具;牛頭、瑪尼石、轉經筒在亦真亦幻的舞臺燈光中穿梭于緣故和現實,在時空錯位視覺錯位中構建出一種生態美。

映像走向世界。《云南映像》捧走了中國專業舞蹈最高獎項并扉聲中外,走向國際舞臺。

映像傳承文化。《云南映像》成功秘訣在于旅游內容日益模式化、枯燥化情況下,取材于精深的民族文化在提升旅游產業層次滿足新一輪消費需求的同時繼承、整合,發揚了特色的歷史和民族文化,是對歷史和民族文化的一種繼承和保護。它真正的文化內涵在于救助一些珍貴而不被重視的被稱為人類共享經驗的東西,通過不粉飾不媚俗的原生態的舞蹈語言呈現出來,使文化更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意義。

《云南映像》作為經濟文化一體化形態下的旅游商品包裝后推向市場,產生了火爆演出市場的強烈效應。在昆明《云南映像》的票房收入超過千萬,并在其他地區場場爆滿,在上海獲得中國舞蹈“荷花獎”最高獎項等等。國內市場掌聲不斷的同時,《云南映像》以《尋找香格里拉》進軍國際文化市場也取得了驕人成績。它更成為一張中國名片,非凡的魅力和藝術穿透力在中國與世界的對話中起到了很好的交流作用。

三、旅游消費與經濟文化一體化的關系研究

隨著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文化經濟結合日益密切影響下,提出旅游消費文化性要求,即新的旅游消費需求開始產生。新的旅游消費需求的產生,反作用與經濟文化生活中,加速于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緊密結合。

從《云南映像》的案例研究中我們看到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的今天,新旅游消費需求的催生,《云南映像》的產生也并不是突發的橫空出世了。正是日益旺盛的旅游需求刺激下,有了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的第一臺原生態歌舞演出的空前成功;而《云南映像》演出的成功也證實了經濟文化一體化將文化包裝成為商品所產生的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促進了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緊密結合。

可見,《云南映像》既是旅游消費的新需要、新亮點又是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推動下和促進下產生的,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四 、結語

在新消費需求推動下,經濟文化有機結合創造新的旅游商品推向市場是大勢所趨。經濟文化一體化已成為當今發展的新要求。而今單純旅游游覽的模式已日趨落后,旅游開發需要經濟文化一體化注入新的活力。

經濟與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大年輪,經濟奠定了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文化地供著社會發展的動力和價值導向,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文化已越出純粹的精神王國,通過產業化和市場化成為當代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獨立文化,經濟也進入了依靠智力和文化資本的新階段。

參考文獻

[1] 羅明義.《旅游經濟研究與探索》[M].昆明:云南大出版社,2004.

[2] 宋曉蓮.《旅游開發與文化變遷》[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3] 田暉.《消費經濟學》[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篇(6)

一、基本概念

1.旅游業。目前概括起來,旅游業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概念認為:旅游業是為了國內外旅游者服務的一系列相關聯的行業。但這種太粗略的描述,讓人很難把握究竟哪個行業屬于旅游業的范疇。狹義的概念則認為:旅游業是在旅游者和交通、住宿及其他有關單位之間聯絡、代購代銷,通過為旅游者導游、交涉、代辦手續,并通過利用本企業的交通工具、住宿設備為旅游者提供服務,從而取得報酬的行業。

旅游業概念之所以難以確定,主要是因為旅游業涉及的行業廣泛。但基本上可以分成吃、住、行、游、購、娛等幾個部分。因此,旅游業應主要包括旅游餐飲業、旅游住宿業、旅游交通通訊業、旅行社業、旅游購物經營業、旅游觀賞娛樂業等幾大部分。其中,旅行社、旅游交通及旅游酒店被看作是旅游業的三大支柱產業。另外,雖然各級旅游管理機構和旅游組織不直接盈利,但由于它們在旅游業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應納入旅游業的構成之中。

綜上所述,旅游業的定義可以做如下的描述:以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覽服務的行業。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服務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2.經濟效應。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它的經濟效應逐漸顯現出來,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旅游業經濟效應是指旅游活動對旅游地(目的地)經濟的影響。它涉及到旅游收入、旅游就業、旅游目的地的經濟增長、關聯企業收入、關聯行業就業、目的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各個方面。換而言之,是旅游者的消費對旅游目的地經濟各種影響的總和。

二、旅游業經濟效應分類

1.按照產生時間。旅游業經濟效應按照其產生的時間,可分為即時經濟效應和滯后經濟效應。

即時經濟效應隨旅游收入流入旅游業內相關行業,能夠在第一時間監測到。比如景區的門票收入。

滯后經濟效應是指目前看不到、摸不著的,潛而沒發的經濟效應,它在時間上有一個滯后性,經歷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2.按照經濟價值。旅游業經濟效應按照其經濟價值,可以分為積極經濟效應和消極經濟效應。

積極經濟效應是指旅游業對旅游地經濟發展帶來的積極(有利)影響。比如,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會給旅游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促進居民就業。

消極經濟效應是指旅游業對旅游地經濟發展帶來的消極(不利)影響。比如,由于旅游業的發展,會帶來旅游地物價水平的提高,而它的漲幅超過了當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漲幅,就會給當地居民帶來生活上的負擔。

另外,按照發展的觀點看待積極經濟效應和消極經濟效應,它們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能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所以必須用動態的觀點看待這個問題。

3.按照表現形式。旅游業經濟效應按照其表現形式,可分為顯性經濟效應和隱性經濟效應。

顯性經濟效應又稱為直接經濟效應,是指旅游業的的發展引起的經濟收入增加,就業崗位增加等外在的、能直接表現出來的經濟效應。這些從當年旅游年鑒統計數字就能知道。

隱性經濟效應是指因為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的經濟效應,但在形態上檢測不到,主要包括誘導效應和間接經濟效應。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一系列消費活動,都會帶來區域內經濟收入的增加,把旅游地居民消費再次促進旅游地經濟水平增長的經濟效應稱之為誘導效應。

三、影響旅游業經濟效應的因素

在旅游業發展過程中,影響經濟效應的因素很多。根據布倫•阿徹爾(Archer)教授等人觀點,影響旅游業經濟效應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消費金額。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費的金額決定著對經濟效應影響的大小。旅游者在旅游地消費的金額越多,對當地的經濟效應越明顯;反之,則對當地的經濟效應越小。所以,旅游消費是影響經濟效應的根本因素,也是關鍵因素。它是旅游地經濟效應的外生變量。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當旅游消費金額達不到一定數量時,其經濟效應變現得不夠明顯。

2.消費結構。旅游者在旅游地的消費結構對經濟效應中的收入效應和就業效應影響特別大。旅游者在旅游地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對當地的餐飲業、賓館業、交通業、景區、商業和公共服務業帶來可觀的收入效應,同時還促進了就業。在消費結構中,如果用于吃、住、行在六要素中所占的比重過大,那么用于游、購、娛的花費較小,那么目的地的旅游直接經濟收入就會減少,這對當地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也會減小,進而對就業帶來不利影響。如果要促進旅游地GDP又好又快增長的話,必須調整好消費結構。

3.經濟規模。旅游者吃、住、行的規模,直接影響旅游目的地的經濟效應。旅游目的地餐飲業、賓館業、交通業的規模,吸引不同的旅行團隊。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規模經濟效應的古典解釋,這種規模效應也體現在旅游業的方方面面。例如,隨著乘客人數的增加,交通成本肯定會相應減少。餐飲業和賓館業同樣受經濟規模的影響很大。

另外,經濟規模大的地區比中等經濟規模的地區更吸引旅游者,帶來更廣泛的經濟效應。但不是所有經濟規模大的地區都比其經濟規模小的地區吸引旅游者,例如神秘的香格里拉、神農架特別吸引人。

4.關聯程度。旅游業各部門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關聯程度,直接影響著旅游業的經濟效應。例如,推廣有紀念意義的旅游產品時,少不了文化部門和宣傳部門的鼎力支持。因此,旅游地對其各部門投入額越大,他們相互之間關聯程度越緊密,支持力度也就越大,提供的服務和配套政策越完善,因此,帶來的經濟效應越明顯。

參考文獻:

[1]段強.旅游在轉型經濟中的作用.旅游學刊,1999,(6):65.

篇(7)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7)04-0033-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4.009

2015年7月,國家信息中心旅游規劃研究中心課題組采用旅游衛星賬戶法,以國家統計局、國家旅游局正式公布的各年度統計公報、相關年度旅游抽樣調查、統計年鑒數據為基礎,測算了我國旅游產業對GDP直接和綜合貢獻,測算結果顯示:2013年、2014年兩年旅游產業對GDP直接貢獻均超過7%,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都超過10%;旅游產業間接帶動增加值超過15 000億元,對GDP增長拉動點數在1%左右,對GDP增長率貢獻超過10%[1]。這一測算結果無疑是振奮人心的,但隨后便有學者對這一結果提出了質疑和批評,認為該結果不實。“旅游業具有推動經濟發展作用”的言論眾所周知,但旅游業發展究竟帶來了多少經濟增量,旅游業的經濟影響涉及了哪些行業,如何測度旅游業的經濟影響等問題在學界尚無定論。關于旅游業經濟貢獻方面的較多成果中,研究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相似之處如研究內容與研究視角均與經濟掛鉤,研究對象上學者們一般選取具體的國家、地區或省市。存在差異的是研究手段,具體表現在研究指標選取和研究方法選擇這兩個方面。在指標選取上,旅游收入、旅游消費、支柱產業的貢獻標準等五花八門。而在研究方法選擇中,不同學者運用的方法各有千秋,具體有投入產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旅游衛星賬戶(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TSA)、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GE)等。文章對CNKI中1989―2014年國內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了檢索、篩選,就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從研究指標的選取和研究方法的運用兩個方面進行了研究評述。

1 研究視角選擇多元化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涉及旅游統計方面的研究,旅游產業效應的研究著重于經濟效應評價。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學者對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的評估研究增多。這些研究圍繞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其中,尤以旅游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居多。

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經歷了從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的過渡,歷時相對較長,研究成果頗多。在研究中,定性研究所起的是引導作用,占主導地位的是定量研究。定性方面的研究主要依據碎片式數據,對旅游業的影響進行描述、概括,在旅游業經濟影響的方向性、系統性方面進行了客觀的評價,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理論,并為后續的學者開闊了研究思路。鄭景勝、孫尚清等學者在這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貢獻。鄭景勝[2]通過企業數量、就業人數、行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行業職工人數占社會勞動者的比重、行業出口額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這5個指標與煙草、石油加工等行業進行了橫向對比,在結合旅游業投入產出分析的基礎上,得到如下結論:旅游業具有突出的經濟性,經濟效益處在較高水平上,創匯能力強,發展具有持久性。孫尚清[3]則從旅游業的經濟效益、創匯能力、關聯帶動作用等方面探討了旅游業的積極作用,高度認可旅游業對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并認為旅游業具有良好的前景。孫尚清引導學者們關注到了旅游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和對產業結構的優化作用研究。這幾項研究均未使用任何模型和定量評估方法,但其幾乎成為旅游業對經濟貢獻研究的范式,后來學者在研究之中無論是測算旅游業的就業乘數、評價旅游業的創匯能力、與其他相關行業進行經濟貢獻對比或是評估旅游業對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作用等,基本都以這些研究為藍本。

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一般基于旅游供給、旅游需求兩個維度著手。從旅游供給視角著手的經濟貢獻研究一般由從事旅游供給的企業或旅游產業創造的社會財富增加值體現,即將旅游收入的貢獻轉化為旅游企業數量的增加、吸納就業人數增多、贏利增長等方面的變化;而從旅游需求視角著手的經濟貢獻研究則采用旅游者的旅游消費表達。

1.1 基于旅游供給視角的旅游業經濟增長貢獻研究

基于旅游供給視角的旅游業經濟增長貢獻研究方面,學者們選取旅游收入作為主要研究指標,通過分析其與對應指標的比重大小得出結論。如在具體操作中進行旅游收入與第三產業產值、旅游收入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旅游業創匯收入及入境旅游人數這3組指標的相關分析[4]等。與旅游收入指標相對應的,是旅游總收入指標。學界對于旅游收入、旅游總收入的區分界限模糊,很多學者在研究時甚至混淆了這兩者。對比選擇旅游收入衡量旅游業經濟貢獻,旅游總收入的選擇頻率相對更高[5-8],這并不能說明旅游總收入的衡量就比旅游收入可靠,而與學者們的選擇偏好有很大的關聯性。

當然,也有學者質疑選用旅游收入這一指標衡量旅游業經濟貢獻的客觀性,如吳忠才、粟娟、孫希瑞等學者認為國際旅游收入被細分為長途交通、游覽、住宿、餐飲等9個具體項目,比起沒有細分的國內旅游收入更準確可靠,故而選取了GDP作為基本指標,而選取國際旅游收入即旅游外匯收入為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衡量指標[9-11]。相較于旅游收入、旅游總收入和旅游外匯收入,旅游增加值這一指標無疑更為契合旅游業對經濟的貢獻研究。葉小青[12]、張文瑞[13]選取了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來測算旅游業對經濟的貢獻。曾國軍和蔡建東對此做出了解釋:旅游總收入和GDP分屬不同的統計口徑,旅游統計中常見的旅游收入屬于總產值的概念范疇,相較之下旅游增加值更為準確[14]。

1.2 基于旅游需求視角的旅游業經濟增長貢獻研究

基于旅游需求視角的旅游業經濟增長貢獻研究,學者們x取旅游消費作為主要研究指標。探討旅游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確旅游消費的涵蓋范圍是基本前提。在旅游消費的概念界定及范圍劃分方面的研究顯得尤為薄弱,旅游消費是包含游客在旅行和游覽過程中的各項支出[15],還是旅游活動前、活動中和活動后這3個階段的所有消費,不論是旅游活動之前收集訊息、準備行裝,還是旅游活動結束之后沖洗照片、整理資信,都囊括在內[16],目前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當然這與我國統計制度的缺位有密不可分的關聯。由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消費調查、消費統計這兩大難題,目前國內關于旅游消費的統計僅將旅游活動中的消費視為旅游消費,具體是長途交通、市內交通、郵電通訊、住宿、餐飲、門票、娛樂和購物8個方面,而忽略了旅游活動前和活動后兩個階段的旅游消費。此外,旅游活動中發生的諸如乘飛機、打電話、購物、用餐、娛樂等活動的經濟價值,被統計在對應的獨立存在的交通、通訊、商業、餐飲和其他社會服務業的增加值中。這些部門并不清楚其顧客是不是旅游者,不可能也不會按顧客類別,將提供給顧客消費的各種產品的增加值劃分為本部門增加值和旅游增加值[17]。

評估旅游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選用哪一個或哪幾個指標作為研究變量,這其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邊緣到核心的動態變化過程。從將人均旅游花費、交通花費、門票花費、旅游購物、娛樂花費納入研究中[18],到選取GDP增長率、城鄉居民旅游消費支出收入增長率等指標建立探究城鄉居民旅游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模型[19];從選取人均國內旅游消費、人均GDP驗證我國國內旅游消費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20],到通過居民休閑消費的變化對我國第三產業GDP和GDP總值的影響考察我國休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21];再到引入旅游消費傾向率、旅游消費結構指數和彈性3個指標,分析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效應[22],都凝結了學者們的心血,反映了研究指標的選取越來越成熟。旅游消費的經濟貢獻還體現在對社會消費的拉動作用上。例如孫根年和侯芳芳采用消費彈性、旅游消費傾向率和結構指數研究浙江省旅游消費結構的變化及其對社會消費的貢獻[23],2012年他們增加了旅游消費地位指數來測量福建省旅游消費結構變化及旅游業對拉動國民消費的貢獻[24]。兩個研究的結論一致:旅游消費呈現增長趨勢,且其彈性增長率高于國民消費,是拉動國民消費的重要力量。而“旅游消費地位指數”這一新指標的引入,使得旅游業對消費的拉動作用更具體、直觀。

1.3 基于其他視角的旅游業經濟增長貢獻研究

基于其他視角的旅游業經濟增長貢獻研究,主要是研究者除了從旅游供給、旅游需求兩方面選擇研究指標外,還使用支柱產業的經濟貢獻標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需求收入彈性、就業容量和行業關聯度4個因子構建指標體系評估旅游業的經濟貢獻[25-27]。如將拉動系數、生產率的上升率納入范圍,根據經濟貢獻率、增長彈性、拉動系數、產業結構、旅游就業5個指標以及旅游產業對GDP的貢獻率、生產率的上升率、旅游需求收入彈性、旅游就業彈性、旅游產業關聯度5個方面分析旅游產業對經濟的貢獻[28];或者是選取旅游產業經濟貢獻率、增長彈性系數、旅游產業結構升級系數、旅游聯動系數等指標[29]。當然,也有學者認為指標的數量并不能為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提供保障,則在指標選取的時候簡化操作,如邱志揚就選取區域生產總值增加值、旅游業總收入增長率、旅游業總收入依存度3個指標構建旅游業對區域經濟貢獻率的評價指標體系[30]。不論是選擇擴充或是簡化,學者們呈現的共同之處就是學術的繼承,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消化吸收再創新。

學者們在進行指標選擇時較少闡述選擇理由或進行論證,即使有闡述理由和論證的,也僅限于一句或進行幾句簡單的文字表述,尚未發現論證某一個或某幾個指標比其他指標更適合進行旅游業的經濟貢獻評估的理由在研究中出現。如此一來,學者們選擇研究指標的科學性便有待商榷,其研究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值得懷疑。此外,盡管既有的旅游統計制度理論上包含居民或游客旅游活動前和活動后的旅游消費,實際研究卻甚少將這兩部分統計數據重視起來,往往僅限于使用旅游活動中的旅游消費評估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客觀上低估了旅游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但若將旅游統計中旅游活動前和活動后的統計數據落實到研究之中,數據篩選和剝離等相關工作需要后續研究者探索。

2 研究方法選擇聚焦化

旅游業的經濟帶動功能很大程度上是旅游業備受青睞的原因,但是,旅游業的經濟影響有多大、影響了哪些行業、受旅游業影響到底是利還是弊等一系列測度旅游業經濟影響的問題是學界尚無定論的熱點。為探其究竟,一些學者、科研部門、組織機構等均投入旅游產業地位分析、旅游經濟效益評估、旅游統計工具研究等熱潮中。在這20余年的旅游業經濟影響研究中,研究的方法、模型數量眾多,研究均以實證分析形式進行。學者們在研究過程中使用的方法包括投入產出分析、旅游衛星賬戶(TSA)、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計量經濟模型和統計模型(econometric and statistical models,ESM)等。這些方法之間多具有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但其功能和側重點各有不同。

2.1 基于3種主流方法的旅游業經濟貢獻研究

2.1.1 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旅游業產業關聯影響研究

投入產出分析是一種研究經濟體系中各個部門之間投入與產出相互關系的數量分析方法,最早是在1936年由美國經濟學家Wassily Leontief提出。該方法基于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全部均衡論和產業關聯理論,通過同質性和比例性這兩種假定將一般均衡方程組進行簡化,構造出一個多部門的經濟體系,獨自編制或利用已有的投入產出表,再根據投入產出表中的數據計算乘數,建立投入產出模型,進而評估經濟影響中的間接影響和誘導效應[31]。投入產出分析是在我國研究與應用最早的經濟數量分析方法,經過50多年發展已比較成熟。學者們在運用投入產出分析的過程中一般與產業關聯理論相結合,主要用其測度旅游業的關聯帶動能力、乘數效應和波及效應。如李江帆等學者依據投入產出理論對旅游業的關聯帶動能力和波及效應進行了探討[32];左冰采用投入產出分析測度了我國旅游產出乘數以及就業乘數[33]。研究者在這一方法的使用上的繼承趨勢明顯。

不同學者在應用投入產出分析評估旅游業對其他行業的帶動及貢獻時,涉及旅游消費、旅游投資等多個不同的方面。測算旅游消費經濟貢獻方面的研究較多,如喬瑋[34]在測算上海旅游消費引起產出增長的乘數效應時發現,乘數效應由高到低排列的具體情況是:企業服務業、化學工業、商業、飲食業、旅客運輸業;周文麗[35]測度了1997―2007年10間我國城鄉居民國內旅游消費對國民經濟及各部門產出增長的貢獻率及其變化,研究發現,旅游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倉儲和郵政業、金融保險業、其他服務業、房地產業和批發零售業在城鄉居民國內旅游消費對各產業產出增長貢獻呈現從大到小的遞減趨勢。測算旅游投資貢獻的研究尚不多見,目前的研究中發現王如東和諸大建[36]測算旅游投Y對蘇州經濟的綜合貢獻時,投資系數位居前6位的旅游特定產業分別是航空旅客運輸業、旅行社業、鐵路旅客運輸業、水上運輸業、住宿業、文化藝術和廣播電視業。在旅游業的產業關聯研究中,張華初和李永杰[37]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我國旅游業對交通運輸、住宿業和餐飲業的直接拉動作用最大。上述研究的測算結果存在顯著差異,對于旅游消費、旅游投資、旅游業3個不同主體的研究存在差異屬于正常現象,而在旅游消費的測算結果上,喬瑋[34]與周文麗[35]都是采用投入產出模型計算旅游消費的經濟影響,由于變量選取、測算工具等導致的結果差異可以排除,但喬瑋[34]選擇上海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中僅使用2002年的數據進行了靜態分析,而周文麗[35]對比的是中國城鄉居民國內旅游消費從1997―2007年10年間的動態影響,其中,研究對象、數據選取、分析過程等都有可能是造成結果存在差異的 原因。

投入產出分析無疑可以被稱作為綜合性最強、因素最全面的乘數分析工具,之所以能夠有效地測評旅游業帶來的經濟影響,是建立在其細分、評價游客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消費具體構成的基礎之上,其分析優勢尤其體現在測算旅游消費的繼發效應之上。投入產出分析的使用頻率相對高,研究的相關成果相對較多,它在使用過程中可與其他方法相結合,盡管學者們也不斷地設法對其進行改進和彌補,其缺陷仍舊存在。如張吉林[38]早在1999年就明確指出:傳統的投入產出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使其難以準確衡量旅游產業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在使用過程中,部分學者對投入產出表的理解不透徹,將其中的旅行社業等同于旅游業進行評估,導致旅游業的貢獻被低估,造成研究結果的不可信甚至錯誤。考慮到該方法對資料要求過高,而且資料經過4~5年的老化后才能形成投入產出表等缺陷,學者們進而探索運用旅游衛星賬戶(TSA)進行研究。

2.1.2 基于TSA的旅游業直接貢獻研究

旅游衛星賬戶(TSA)是通過建立旅游業的10個經濟賬戶反映旅游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和經濟貢獻的一種測量方式或者說手段。早在20世紀80年代,法國統計學家就率先提出了“衛星賬戶”的概念。Lapierre和Hayes在加拿大政府的充分重視和大力支持、推動下,最終于1994年創建了世界首例實用性的旅游衛星賬戶,這將傳統行業中旅游產品的零散部分整合成了一個綜合的旅游產業。

國內學者一方面在旅游統計研究這一主題上做積極探索,另一方面則開始借鑒、參考和學習國外的研究成果,此舉措的直接體現是20世紀90年代末引入了TSA這一研究內容。任佳燕和劉趙平[39]對TSA的基礎知識做了介紹;李志青[40]引入TSA對上海市旅游業的產出貢獻和乘數效應進行了實證性分析;李明耀等[41]對TSA的理論意義和特點進行了歸納;李紅艷[42]等學者則在初步探索TSA的創建上貢獻了不可小覷的力量。劉迎輝和郝索[43]對比了TSA和投入產出分析兩種研究方法的評價機理、理論視角、假設基礎等多方面內容,嘗試將兩種方法進行融合,進而同時運用于實踐中,試圖做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當然,TSA的研究和開發過程中也離不開一些地方政府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廈門、廣西、江蘇、浙江等地的旅游相關部門在早期對其進行了探索性實踐,旨在利用TSA核算旅游產業的產出貢獻,這為我國的旅游衛星賬戶構建起到了輔助作用。

TSA目前已有30余年歷程,自加拿大建立世界首例實用性TSA后,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西班牙等多個發達國家均先后對該方法進行了實踐探索,這也是一種推動旅游經濟影響研究的極大助力。盡管TSA的出現及發展為旅游業經濟影響的研究提供了強大的推力,但其本身的缺陷仍不可忽視:TSA對旅游消費類型的劃分及種類數量的要求極高,建立TSA成本高昂,收集旅游供求的詳細數據任務艱巨等。在建立TSA過程中,向來只單純考慮旅游者消費的產出變化和就業增加,而對于由旅游需求所引起的間接效應、誘導效應則未考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衛星賬戶的分析和使用范圍。再有,TSA是在事后對旅游業引起的經濟影響進行評估的方法,時間上存在滯后,不能使用TSA進行預測。

為了方便研究、節約在研究過程中人力、物力、財力的損耗,追求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客觀性,對旅游發展引起的經濟效應進行預測,有學者進一步提出了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手段。

2.1.3 基于CGE模型的旅游業要素與現象平衡關系研究

CGE模型脫胎于Walras的一般均衡理論。1960年Johansen構建的挪威多部門增長模型(multi-sectoral, growth, MSG)被認為是第一個實用的CGE模型。CGE模型不僅關注產業部門及部門間的關聯,還可包括生產者、居民、政府等主體,模型結果更微觀[31]。CGE模型廣泛應用于經濟研究之中,但其應用于旅游研究的時間短,目前在旅游研究的運用中出現的頻率極低,運用CGE模型的旅游研究成果稀少。

僅有的研究中除鄭玉歆和樊明太[44]指出CGE具有模型理論基礎嚴格、模型框架靈活、能夠對現實經濟進行綜合描述的優點外,其他學者的研究多聚焦于旅游經濟要素與現象之間的平衡關系。如黎潔和韓飛[45]構建了靜態CGE模型來分析入境旅游需求變化對江蘇省地區經濟產生的影響;左冰和保繼剛[46]利用現有CGE模型技術分析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效應;袁宇杰[47]在分析國內外投入產出分析、CGE模型的建設和研究基礎上,對我國旅游研究中CGE模型的應用進行了評價,指出了我國旅游研究中CGE模型運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探討了旅游CGE系統的開發及應用;廉月娟和饒品樣[48]構建了金融危機下的旅游CGE模型,通過CGE模型分析金融危機對入境旅游產生的影響,進而研究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CGE模型擁有扎實的微觀經濟基礎,這一點上遠遠地超過了諸如投入產出分析和TSA等其他的模型和測算方式,此外,CGE模型還能夠做到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但其對數據的需求量極大,這一方面也遠遠超出其他的方式,而對數據的這一需求給使用者增加了難度,極大地限制了研究者的使用頻率。我國研究者對CGE模型的運用尚處于起步階段,對CGE模型的很多應用方面不能夠妥善把握。再加上還有在把握動態變化方面,CGE模型同樣還存在一些缺陷,CGE模型的動態分析理論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完善。

2.2 基于其他方法的旅游業經濟貢獻研究

其他研究方法方面,以計量經濟學的方法最具代表性。學者們在采用計量經濟模型時一般結合Johansen協整關系檢驗、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一系列方法來探討旅游消費、旅游收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多是選取某一地區作為案例,進而探索旅游收入、旅游發展或旅游消費與當地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的實證分析[20, 49-54]。趙磊和全華[20]將國內旅游消費與經濟增長結合,構建了VAR計量模型,并結合Johansen協整關系檢驗、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等分析,得到國內旅游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的結論。武春友和謝風媛[49]利用門限面板模型剖析我國經濟增長與入境旅游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后發現: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門限效應,即當入境旅游收入占GDP比重高于2.36%時,入境旅游業發展對地區經濟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反之則不顯著。趙磊[50]在測算了省際經濟效率的基礎上運用動態面板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GMM)實證分析了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效率的影響機制。研究結果表明:中國省際經濟增長效率基本上處于低效率水平,但表現出逐漸改善的態勢。而當期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效率呈現顯著負影響時,滯后一期的旅游發展則表現出對經濟增長效率的顯著正向影響。劉佳等[51]運用空間動態面板數據模型對我國沿海城市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作用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后,得出2002―2010年我國沿海53個城市的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的研究結論。劉春濟和馮學鋼[52]通過時間序列分析實證分析后發現:國內研究先前得出的“經濟增長推動入境旅游發展”的相關研究結論值得懷疑。趙磊[53]采用多種計量經濟方法,結合1999―2009年中國省際面板平衡數據,得到中國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顯著正向影響效應的結論。趙磊和王佳[54]基于中國30個省份1999―2010年省際面板數據構建了多變量計量經濟模型,研究發現中國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均衡關系,并且旅游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長期顯著積極影響。

計量經濟模型用隨機性的數學方程加以描述經濟活動中各個因素之間的定量關系,是主要依托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的數理統計方法研究經驗數據的模型。計量經濟模型在模型設定、估計方法等方面要求嚴格,測算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有一定保障;但其變量設置、數據處理、模型運算等方面的復雜程度也會相應增加。

3 研究評述

探索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已歷經20多年的發展,鄭景勝[2]、孫尚清[3]的開創性研究為后續學者奠定了研究指標選取、研究方式等方面的基礎,在他們之后,學者們從研究指標選取、研究方法探尋等方面開展了針對性的研究探索,并借鑒了國外的先進方法和經驗,推進了我國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方面的研究。

研究指標選取主要集中在旅游收入、旅游消費、支柱產業的貢獻標準等方面,但是研究指標選取的原因解釋僅用幾句話簡單說明,未能采用科學、嚴謹的方式進行論證,研究結果的科學性及準確性有待商榷。無論是投入產出分析、旅游衛星賬戶還是CGE模型,都是基于內在假設的前提下進行模型構建,即便假設再完美,相對于復雜的現實而言總是存在局限的,而在假設前提下構建的模型,也是對現實問題的簡化,故而研究中出現與現實偏差的結果在所難免。這也是每一個理論都必然存在的局限[55]。在具體操作過程中,3種測算方法對數據的要求極高,而數據統計難度大、統計制度無法滿足要求,存在數據缺漏的現象時有發生亦屬正常。此外,我國編制社會核算矩陣所需要的投入產出表數據獲取的周期L,并不是每年都有投入產出表或延長表更新,時間上的滯后以及現實產業結構、經濟狀況、社會發展的變化等都會導致投入產出表和社會核算矩陣的誤差。當然,在進行數據分析時數據處理軟件的限制也是造成結果偏差的一個重要因素。

研究方法主要聚焦于投入產出分析、旅游衛星賬戶和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投入產出分析的主要功能是統籌安排部門生產比例;進行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分析投資效果、勞動就業、人口增長、對外貿易、價格形成等各方面情況;改進地區和企業經濟管理和工作機會等,其優點表現為綜合性強、分析全面、反映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相互制約和互為條件的復雜的連鎖反應關系。而其缺陷也同樣明顯:使用投入產出法的一些基本假設不能兼顧考慮現實經濟條件的變化,反映的產業關聯特征有時滯性;未能反映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的收入與支出關系,如國民收入再分配的情況;線性假設強烈,不夠符合社會經濟實際情況。旅游衛星賬戶的主要功能是掌握旅游部門的情況,為政策制定者呈現旅游業發展的“鳥瞰圖”,以便與其他經濟部門比較;分析旅游對GDP、就業、資本投資、稅收等的貢獻,以及旅游業在國家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旅游衛星賬戶核算旅游業的直接影響,形成了獨立的框架體系;將旅游業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其結果更易被政府部門采納。但其建設成本高昂,對旅游消費類型的劃分及種類數量以及對旅游供求的詳細數據等方面的極高要求限制了其建設和運用。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在分析政策變化對國內經濟生產、出口、福利、產業結構、勞動市場、收入分配等的影響方面展現了其強大的功能。其微觀經濟理論基礎扎實,宏微觀有機結合,適用性好;能模擬市場機制和非市場機制;更貼近實際的復雜經濟體系狀況,清晰模擬不同市場間的聯系等優點也是其備受國外學者推崇的優勢。但其數據需求量大、動態分析理論等缺陷有待完善。

當然,要在短時間內解決面臨的所有問題是不切實際的。后續研究過程中,這幾大問題仍需引起廣大學者的高度重視:一是在旅游基礎理論、相關概念界定研究方面始終需要保持充足的投入。缺乏理論支撐或基本概念界定不清晰等問題始終是困擾學者們的一大難題。二是數據統計方面的完善必不可少。當前,國家旅游局已認識到這方面問題的嚴峻,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提出要“兩條腿走路”,會同國家統計局做好常規旅游統計工作,開展旅游業增加值核算,全面反映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同時,會同國家旅游局信息中心開展“中國旅游業綜合調查測算與運行監測評價”,建立旅游經濟運行動態監測機制。新公布的《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5)》1預示著旅游統計從理論到現實的跨越,有望從數據統計的源頭開啟實質性的變革,對未來的研究將是一種革命性改變。三是學者們在研究過程中對指標選擇的論證需要引起重視。這直接關系到研究結構的嚴謹性及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詳細闡述指標選擇的過程和可操作性,如在建模過程中對比選擇不同指標的操作結果等。四是建模方式需要不斷改進。建模以更契合現實為目標,而非注重研究結果的理想化。五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選擇上也需慎重。在未來的旅游業經濟貢獻研究中,研究指標、研究方法的選擇將會更多,新穎的方法和工具其效果并不一定就更好,遵循適合的匹配原則才是最佳選擇。投入產出分析因其歷時長的優勢,發展相對成熟,是較為穩妥的分析工具;而旅游衛星賬戶的建設正在持續進行中,其發展前景也值得期待;我國在CGE模型靜態分析的研究運用中尚處于薄弱地位,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而動態CGE模型的研究將進一步帶動我國研究的進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Comprehensive contribu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more than 10% of GDP[EB/OL]. http:///xxfb/wxzl/201507/t20150707_720396.shtml, 2015-07-07. [我國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超過10%[EB/OL]. http:///xxfb/wxzl/201507/t20150707_720396.shtml, 2015-07-07.]

[2] Zheng Jingsheng. Status and role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J]. Management World, 1989, (6): 71-74. [鄭景勝. 旅游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管理世界, 1989, (6): 71-74.]

[3] Sun Shangqing. Status and role of tourism industry in the social economy[J].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1991, (3): 51-55. [孫尚清. 旅游業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J]. 財貿經濟, 1991, (3): 51-55.]

[4] Zhou Jie, Zhang Junyi, Zhang Fengtai. The development suggests to Guizhou Province in 2001 to 2011[J]. Commercial Times, 2013, (24): 120-122. [周杰, 張軍以, 張鳳太. 2001-2011年貴州旅游業經濟貢獻及發展對策建議[J]. 商業時代, 2013, (24): 120-122.]

[5] Wang Haizhuang, Wu Zhuohua.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of Dalian[J]. Journal of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6, 29(3): 363-365. [王海眩 吳卓華. 大連市旅游業的經濟影響分析[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6, 29(3): 363-365.]

[6] Liu Limei, Li Yansong, Lü Jun. Analysis on economic results in society of Inner Mongolia’s tourism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7, 21(10): 113-117. [劉麗梅, 李巖松, 呂君. 內蒙古旅游業發展的社會經濟效應分析[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07, 21(10): 113-117.]

[7] Huang Yumei, Yu Fenglong.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Nantong City [J]. Vicissitudes, 2013, (6): 168-170. [黃玉梅, 余鳳龍. 南通旅游業對城市經濟貢獻的研究[J]. 滄桑, 2013, (6): 168-170.]

[8] Wang Ning. A study on the stimulating effects of Shaanxi tourism industry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Statistics & Information Forum, 2012, 27(9): 91-94. [王寧. 陜西省旅游產業對區域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研究[J]. 統計與信息論壇, 2012, 27(9): 91-94.]

[9] Su Jua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Zhangjiajie City[J]. 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2009, 28(8): 89-93. [粟娟. 旅游業對張家界經濟貢獻的實證分析[J]. 懷化學院學報, 2009, 28(8): 89-93.]

[10] Sun Xirui.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bound tourism of province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2014, (1): 24-27.[孫希瑞. 我國省際入境旅游與地區經濟增長的關系[J]. 黎明職業大學學報, 2014, (1): 24-27.]

[11] Wu Zhongcai. The contribution of inbound tourism to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ourism Edition, 2007, (9): 30-33. [吳忠才. 中國入境旅游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定量研究[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旅游版, 2007, (9): 30-33.]

[12] Ye Xiaoqing.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based on adding value calculation: Taking an example of Zhejiang Suichang[J]. Enterprise Economy, 2011, (6): 163-165. [~小青. 基于增加值核算的旅游產業對經濟貢獻測度研究――以浙江遂昌為例[J]. 企業經濟, 2011, (6): 163-165.]

[13] Zhang Wenrui.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o national economy[J]. 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 2013, (11): 18-19. [張文瑞. 中國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 2013, (11): 18-19.]

[14] Zeng Guojun, Cai Jiandong.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to national economy[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5): 23-31. [曾國軍, 蔡建東. 中國旅游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研究[J]. 旅游學刊, 2012, 27(5): 23-31.]

[15] Li Xinjian, Zhang Hui, Li Xinquan. Economics of Tourism[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6: 68. [厲新建, 張輝, 歷新權. 旅游經濟學[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68.]

[16] Shi Meiyu. A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ourism shopping[J]. Tourism Tribune, 2004, 19(1): 32-36. [石美玉. 關于旅游購物研究的理論思考[J]. 旅游學刊, 2004, 19(1): 32-36.]

[17] Li Jiangfan, Li Meiyun. On the calculation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ourist adding value[J]. Tourism Tribune, 1999, 14(5): 16-22. [李江帆, 李美云. 旅游產業與旅游增加值的測算[J]. 旅游學刊, 1999, 14(5): 16-22.]

[29] Zhang Yu, Song Hui.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ourism development: Driv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in North of Anhui Province[J].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 11(6): 33-39. [張毓, 宋徽. 皖北旅游發展帶動經濟增長及產業結構升級實證研究[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 2013, 11(6): 33-39.]

[30] Qiu Zhiyang. A study on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area tourism to Anhui Province[A] // Rise of Central China and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e Second Forum on Central Commercial Economy[C]. Beijing: Chinese Commercial Economy Society, 2008: 1-7. [邱志揚. 區域旅游業對安徽省的經濟貢獻研究[A] // 中部崛起與現代服務業――第二屆中部商業經濟論壇論文集[C]. 北京: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 2008: 1-7.]

[31] Liu Xiangming. Research on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China-ASEAN Expo to Guangxi[D]. Nanning: Guangxi University, 2015. [劉響明. 中國-東盟博覽會對廣西的經濟影響研究[D]. 南寧: 廣西大學, 2015.]

[32] Li Jiangfan, Li Guanlin, Jiang Bo. An analysis of enterprise relationship and enterprise spread in the tourist industry: Taking Guangdong as an example[J]. Tourism Tribune, 2001, 16(3): 19-25. [李江帆, 李冠霖, 江波. 旅游業的產業關聯和產業波及分析: 以廣東為例[J]. 旅游學刊, 2001, 16(3): 19-25.]

[33] Zuo Bing. An initial calculation of China’s tourism output and employment multipliers[J].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 and Trade Institute, 2002, (6): 30-34. [左冰. 中國旅游產出乘數及就業乘數的初步測算[J]. 云南財貿學院學報, 2002, (6): 30-34.]

[34] Qiao Wei. Tourism economic impact on Shanghai by using input-output model[J].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26(S): 63-66. [喬瑋. 用投入產出模型分析旅游對上海經濟的影響[J]. 經濟地理, 2006, 26(S): 63-66.]

[35] Zhou Wenli. The dynamic impact of tourism consum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1, 30(3): 79-83. [周文麗. 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旅游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動態影響研究[J]. 地域研究與開發, 2011, 30(3): 79-83.]

[36] Wang Rudong, Zhu Dajian.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investment to urban economy based on I-O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Suzhou[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11): 20-24. [王如東, 諸大建. 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旅游投Y對城市經濟貢獻的研究――以蘇州市為例[J]. 旅游學刊, 2009, 24(11): 20-24.]

[37] Zhang Huachu, Li Yongji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lated to China’s tourism industry[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4): 15-19. [張華初, 李永杰. 中國旅游業產業關聯的定量分析[J]. 旅游學刊, 2007, 22(4): 15-19.]

[38] Zhang Jilin. Tourism, an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J].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1999, (2): 61-64. [張吉林. 旅游業,一個產業化組織過程[J]. 財貿經濟, 1999, (2): 61-64.]

[39] Ren Jiayan, Liu Zhaoping.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by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J]. China Statistics, 1999, (10): 24-25. [任佳燕, 劉趙平. 用旅游衛星帳戶測度旅游業對經濟的影響[J]. 中國統計, 1999, (10): 24-25.]

[40] Li Zhiqing. An analysis of tourism economic contribution in output: The output contribution and the multiplier effec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Shanghai[J]. Shanghai Economic Review, 2001, (12): 66-69. [李志青. 旅游業產出貢獻的經濟分析――上海市旅游業的產出貢獻和乘數效應[J]. 上海經濟研究, 2001, (12): 66-69.]

[41] Li Mingyao, Li Jie, Chen Jinsong. On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ssues of regional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s in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04, 19(2): 11-15. [李明耀, 黎潔, 陳勁松. 我國區域旅游衛星賬戶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問題研究[J]. 旅游學刊, 2004, 19(2): 11-15.]

[42] Li Hongyan. Buildi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J]. 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 2005, (11): 28-29. [李紅艷. 構建國家及區域性旅游衛星賬戶[J].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5, (11): 28-29.]

[43] Liu Yinghui, Hao Suo.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SA and I/O methods in evaluating tourism economic effect[J]. Tourism Tribune, 2010, 25(10): 18-22. [劉迎輝, 郝索. TSA與I/O法評價旅游經濟效應的比較研究[J]. 旅游學刊, 2010, 25(10): 18-22.]

[44] Zheng Yuxin, Fan Mingtai. China CGE Model and Policy Analysis[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1999: 2. [鄭玉歆, 樊明太. 中國CGE模型及政策分析[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999: 2.]

[45] Li Jie, Han Fei.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demand changes of Jiangsu inbound tourism on regional economy based on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J]. Tourism Tribune, 2009, 24(12): 23-30. [黎潔, 韓飛. 基于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的江蘇入境旅游需求變化對地區經濟的影響分析[J]. 旅游學刊, 2009, 24(12): 23-30.]

[46] Zuo Bing, Bao Jigang. Assessin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national debts invested in tourism infrastructures: A study based on the CGE model[J].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2010, (4): 123-128. [左冰, 保繼剛. 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效應: 基于CGE模型的研究[J]. 經濟研究導刊, 2010, (4): 123-128.]

[47] Yuan Yujie. Tourism CG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10. [袁宇杰. 旅游CGE系統開發及應用[D].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 2010.]

[48] Lian Yuejuan, Rao Pinyang. A study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mpacts on tourism based on CGE model[J]. Productivity Research, 2012, (10): 56-59. [廉月娟, 品樣. 基于CGE模型的金融危機對旅游業影響的實證研究[J]. 生產力研究, 2012, (10): 56-59.]

[49] Wu Chunyou, Xie Fengyuan.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 threshold panel data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2010, (2): 76-83. [武春友, 謝風媛. 入境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非線性關系――基于門限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 2010, (2): 76-83.]

[50] Zhao Lei.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in China: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malmquist index and GMM estimation[J]. Tourism Tribune, 2012, 27(11): 44-55. [趙磊. 旅游發展與中國經濟增長效率――基于Malmquist指數和系統GMM的實證分析[J]. 旅游學刊, 2012, 27(11): 44-55.]

[51] Liu Jia, Zhao Jinjiin, Du Yanan.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in coastal cities: Based on the spatial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J]. 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2013, (7): 172-180. [⒓眩 趙金金, 杜亞楠. 沿海城市旅游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空間動態面板數據模型[J]. 經濟問題探索, 2013, (7): 172-180.]

[52] Liu Chunji, Feng Xuegang. The relationship of inbound tourism development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J]. 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2): 125-135. [劉春濟, 馮學鋼. 入境旅游發展與我國經濟增長的關系[J]. 經濟管理, 2014, (2): 125-135.]

[53] Zhao Lei.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4): 33-49. [趙磊. 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 旅游學刊, 2015, 30(4): 33-49.]

[54] Zhao Lei, Wang Jia.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J]. Tourism Science, 2015, 29(1): 40-57. [趙磊, 王佳. 中國旅游發展與經濟增長――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協整分析[J]. 旅游科學, 2015, 29(1): 40-57.]

[55] Li Jie.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and Tourism Activities on the Regional Economy[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0: 229. [黎潔. 旅游衛星賬戶與旅游活動對地區經濟影響研究[M]. 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0: 229.]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ole of tourism and its economic impact, this paper selects and investigates CNKI publications from 1989 to 2014, and undertakes a study and a review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economic growth regarding two aspects, i.e.,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indicator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urism income, tourism consumption and the contribution standard of pillar industries are generally accepted in the selection of research indicators, and are frequently used; and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most of the quantitative studies adopt those of input-output analysis or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and meanwhile,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has also emerged.

Undoubtedly, China has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exploring 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to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but many issues still remain. For example, in the selection of indicators, few scholars explain or demonstrate the reason underlying their selection. It has not been found in the research that the choice of any indicator (s) is more appropriate than that of any other in assessing 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Consequently,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research indicators selected by scholars is questionable, and thus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ir research results are unconvincing to some extent. In addition, although the existing tourism statistical system theoretically includes the tourism consumption of residents or tourists before and after touristic activities, the actual research rarely values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these two parts. It often only uses tourism consumption in tourism activities to assess it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growth, which objectively underestimates the role of tourism consumption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Furthermore, input-output analysis, tourism satellite account, or the CGE model all build models under the premise of internal assumptions, which simplify real problems and display limitations. In the specific operation process, these three methods of measurement have extremely high data requirements, but the existing statistical system still cannot meet these requirements.

篇(8)

關鍵詞:

貴州;茶文化旅游;開發困境;創新路徑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溫飽已不再是問題,人們開始追求享受消費,旅游業成為了熱門產業之一,貴州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和茶業資源,如果將茶文化融入到旅游業中勢必會開拓新的旅游資源,極大的提高經濟效益,同時也能促進茶文化的傳承。因此,筆者在本文希望能夠從貴州現在茶文化旅游開發的困境中尋找到一些思路,為貴州茶文化旅游提供切實有效的發展方向。

1貴州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概述

所謂的茶文化是指茶葉在其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與茶葉有關的物質成果與文化成果的綜合。其中所包含的內容多種多樣,其中包括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心態文化等多個方面。提到茶,人們第一想到的就是中國,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最早的茶文化同樣也是起源于中國。迄今為止,有歷史記載以來,茶在中國已經存在了4000多年。一方面,人們將其作為一種飲品,供人們引用,另一方面,一些人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將其作為一味中藥,用于治病救人。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茶葉開始傳入到其他國家,成為了中國的象征。貴州下設6個地級市、3個自治州、共計有88個縣,其中有過半的縣市種植茶葉。目前,貴州有10大著名的茶葉,包括清香味濃的都勻毛尖、逆旅清爽的梵凈山翠峰茶、醇厚濃郁的石阡苔茶等。這些茶葉每年銷往全國各地以及國外,極大的帶動了貴州經濟的發展。

1.2茶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就貴州而言,旅游行業也是重要的產業之一。貴州具有得天獨厚的茶資源,如果能夠將其融入到旅游行業當中去,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從現實情況來說,貴州是著名的產茶大省,其種植茶葉的歷史要追尋到漢代,88個縣市中半數以上以茶作為主要的經濟支柱,茶葉對種植環境的要求也比較高,種植茶葉的地方環境都比較優美,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通過旅游行業可以將游客帶到當地親身體驗到種植、采摘、制作以及品嘗的樂趣,從中獲得極大的滿足感。這樣的旅游方式對于游客來說是十分特別的,不僅是欣賞,還可以參與到其中。其次,通過茶文化旅游可以弘揚我國的茶文化。提到茶,大多數人并不陌生,但是茶文化卻并不為人所知,對于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感到悲哀和惋惜,自古以來,茶便是產自于中國,但是現如今卻被日本發揚的很好,在日本人們對于茶文化很注重。我國決不能丟棄這一文化,數千年的文化傳承到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決不能任其在我們手里消失。

2貴州茶文化旅游的開發困境

2.1缺少可以借鑒的成功模式

對于茶文化而言,如果仍然不能加以重視,那么今后這種文化將面臨著消失的危險,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我們不能任其這樣發展下去,必須尋找一種有效的措施將其發展壯大。茶文化旅游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方式。茶文化旅游雖然之前就有相關學者提到過,在一些產茶大省也都有過相關的探索,關于茶文化旅游,不管是哪個省份,現如今都屬于獨自摸索的階段,貴州在茶文化旅游的道路上還在進行著摸索,在摸索中總結經驗進行茶文化旅游開發。在之前的常識中,雖然有了一定的成果,在一些地區的旅游當中融入了茶文化,但是這種旅游模式中,茶文化并不夠濃厚,人們難以從中體驗到茶文化的魅力。因此而言,貴州的茶文化旅游并沒有達到目的。

2.2茶文化旅游不受重視

旅游行業作為第三產業當中的重要產業之一,人們大力發展的主要原因是處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很少有人會在意其中所蘊含著的深刻含義。貴州地處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而言比較落后,但是當地自然風光十分優美,人們將旅游作為發展經濟的一種手段,其中所包含著的文化價值卻很少有人真正重視過。貴州種植茶葉的歷史十分悠久,十大名茶在全國的銷售量十分可觀,但是人們總是將兩者分開來看,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兩者結合所能帶來的巨大的商機。茶既然可以作為貴州省的名片,那么在旅游行業當中,將茶葉融合進去,不僅可以開辟新的旅游路線,同時也可以帶動茶葉行業的發展。若要發展茶文化旅游,需要政府、旅游行業從業者、茶葉種植者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現如今政府的參與力度并不夠,很大程度上并不重視發展茶文化旅游,光靠社會自發性的發展,能力有限且發展空間不大。這也成為了限制茶文化旅游發展的關鍵原因之一。

2.3文化傳承力度不夠

發展茶文化旅游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在之前的實踐當中也作出了各種設想,試圖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道路。目前,貴州的都勻、湄潭、梵凈山等地都進行了茶文化旅游的實驗。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旅游行業的發展,但是其中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茶文化的傳播力度上。人們通過體驗式的旅游,感受到了茶葉自身的魅力,但是由于沒有正確的引導,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并沒有將這種美感上升到對茶文化的了解上,只是單純的欣賞景色。茶葉的存在要追溯到4000年以前,其中所承載著的是前人的智慧結晶以及勞動人民的精神成果。茶葉從種植、采摘到加工、品嘗,其中涉及到很多工序,還有很多的茶俗茶藝,這都是文化的表現。此外,茶與音樂、詩詞、歌舞以及宗教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由于人們將重點放在了發展經濟上,而且缺乏相關的人才,所以在旅游過程中茶文化的傳承收效甚微。發展茶文化旅游一方面是為了發展旅游業,但是文化的傳播同樣重要。

3貴州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創新措施

3.1發展“體驗式”旅游

茶葉從種植到最終走向市場,其中需要經過很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需要勞動者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智慧,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式的旅游,游客們雖然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風光,但是卻無法深入的了解到茶文化。通過發展體驗式的旅游,人們可以親身參與到茶葉種植、采摘、制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采摘茶葉的要求非常高,每天清晨十分,茶葉還帶著露珠的時候,采摘的茶葉味道最好。此外,采摘茶葉要選取茶樹最頂端的小嫩芽,這樣的茶葉喝起來會比較清香,回味無窮。大都市中的人們每天忙碌于各種事務,身心十分疲憊,投入到大自然中做一些簡單的勞動是十分放松和愜意的一件事。人們可以將身心投入到當中,剝離各種煩惱,獲得最簡單的快樂。

3.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進行茶文化的深入開發

若要在貴州發展茶文化旅游,光靠旅游行業和茶業的努力是無法達到最佳效果的,關鍵之處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提高貴州茶業的知名度,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在當地舉辦一些大型的會展,充分向游客和全國人民展示貴州茶業的特色,打響知名度。同時也要走出去,中國有茶業博覽會等大型的茶業交流會,要將貴州茶業帶到這些地方,提高號召力,讓茶業成為貴州的名片,展現品牌的效應。另外,在景區的開發商政府也應當加大財政支持,最大限度的進行深入的開發,從吃、住、游、娛等多個方面進行擴展,增加景區的樂趣和觀賞性,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3.3發展旅游業和傳播茶文化并重

現如今的茶文化旅游將重點主要放在了發展旅游業上面,過分的追求經濟效益,這就導致茶文化旅游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人們在旅游的過程中一方面是為了美的享受,感受貴州當地的自然風采和民俗特色,另一方面,通過旅游業應當傳達出茶文化的精髓,讓人們充分的認識茶文化的魅力,從而使得擁有4000年歷史的茶文化不至于消亡。例如貴州當地有很多的茶俗茶藝,如果能夠在游客進行旅游觀賞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的宣傳和講解,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茶文化。其次,貴州是少數民族比較多的一個省份,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在勞動的過程中創作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歌曲,這些歌曲同樣也是茶文化的載體,此外還有戲曲、詩詞歌舞等,在當地可以定期舉辦一些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動,讓游客更加近距離的認識茶文化。

4結束語

數千年的歷史積淀,茶文化已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發展茶文化旅游的過程中能夠實現茶文化與旅游業的完美結合,既為貴州省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帶動作用,同時也可以使茶文化得到傳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

作者:潘怡 單位: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羅時琴;廖鳳林.貴州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現狀與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2011(17):18—19

[2]喻丹.從茶葉到茶業[J].當代貴州,2009(10):34-36

[3]羅慶芳.淺談貴州茶文化旅游[J].旅游考古,2007(02):65-66

[4]黃進.四川茶文化旅游開發的困境、構想和價值[J].農業考古,2013(05):43-45

[5]寧曉菊等:江西茶文化旅游開發論析[J]農業考古.2005(04):10-18

[6]羅時琴;廖鳳林;江波.貴州湄潭茶文化體驗旅游產品開發模式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0(04):15-16

篇(9)

二、“韓流”對韓國旅游產業的影響

韓國旅游觀光公社的“韓流部”在促進“韓流”對旅游的影響方面,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韓流”文化的巨大魅力及其對韓國旅游業的貢獻。下面是中國的“新京報”和新浪網合作的一項調查數據(“韓劇啟示錄”聯合調查):

性別:男8.59%,女91.41%;是否看過韓劇:是98.99%,否1.01%;是否會因為喜歡韓劇明星,而購買他的周邊:會82.32%,不會17.68%;是否會因為熱愛韓劇,前往韓國旅游:會76.77%,不會17.68%。

數據顯示,76.77%的中國人會因為對韓劇的喜歡而去韓國旅游,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份額,因為在中國,喜歡看韓劇的人數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比例,有46.97%的中國觀眾觀看過10到50部韓劇。中國人越來越多的選擇了韓劇,也使“韓流”得到發展。這樣,在“韓流”的影響下,也就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韓國旅游,“韓流”文化為韓國旅游業帶來了機遇,也為韓中旅游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韓流”產業的廣泛性對旅游業的影響

“韓流”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從最初韓國的歌曲、音樂、戲劇、舞蹈、電影、電視劇、足球,進一步擴展到韓國的游戲、服裝、化妝品、餐飲、電子產品和汽車等各個領域。這些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本身就具有廣告作用,以其自身對韓國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做好了鋪墊和宣傳。同時,在這些行業中又涌現出一批大腕歌星、影星、球星、音樂人、舞蹈家、模特等吸引了大批中國觀眾的目光。這些明星的宣傳作用和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韓流”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已極大地吸引了中國人的目光,決定著人們的旅游選擇。電視劇《大長今》在中國的播放更使“韓流”的傳播面越來越廣,借助于現代媒體,“韓流”風從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一直吹到一些內地城鎮和鄉村。“韓流”的影響是巨大的,人們從“韓流”中了解韓國的文化,發現了韓國的產品,產生了好感,很多人選擇了韓國作為旅游目的地。

2、客流量

到韓國旅游的入境游客中,中國人所占的比例日益升高。幾年來持續增長的旅游人數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在中國,年輕人一般比較喜歡韓劇,現今到韓國旅游的游客中以年輕人居多,他們中大多數都是因為受到“韓流”文化的吸引而喜歡韓國,希望利用假期時間去韓國親身體會自己在銀幕上看到的感覺。因而在去韓國旅游的中國游客中,年輕人高達70%以上。在對韓國的總體印象中,大多數人的反應都較好,其中年輕人所占的比例最高。從韓國觀光公社在2001年的外來游客調查中,對501個中國人分年齡段進行的調查分析,大部分中國人對韓國的印象很好,其中又以年輕人的比例居多。也就是說,受“韓流”文化影響的人數較多。“韓流”讓中國人認識了韓國,也讓中國人選擇到韓國旅游。

韓國文化觀光部公布的“2004年來韓旅游出入境動向”統計公報顯示,2004年在“韓流”的帶動作用下,來韓國旅行的外國旅游者達到582萬人,創歷史新高。2004年外國游客人數比2003年增加22.4%,比預期目標(559萬人)多4.1%。從國家和地區情況看,中國臺灣地區的旅游者比上年增加56.7%,增長率最高。日本游客占來韓游客的40%以上,比上年增加35.5%。亞洲地區是受“韓流”影響最多的地方,不難看出,“韓流”所蘊藏的巨大的旅游商機。

“韓流”帶動了旅游熱。顯然,這種持續增長的客流量,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于“韓流”文化來實現的。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旅游業一直不景氣,連續5年旅游服務收入下降,借助韓流文化,2004年才止跌回升。據韓國觀光公社委托韓國學者做的一份“韓流旅游營銷效果分析及發展方向調查”,2004年,來自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日本的游客中,有27.1%(約71萬人次)是直接或間接受到韓國影視劇的影響來韓旅游的。這些“韓流游客”共為韓國帶來了7.8億美元的外匯收入。美國的《紐約時報》將裴勇俊稱為“創匯23億美元的男人”。韓國經濟研究院的一份報告則認為,“勇樣經濟效果”本身就超過29億美元,其中為韓國旅游業創造10億美元收入,相關產品出口到日本則賺取約19億美元。拍攝裴勇俊出演的電視劇《冬季戀歌》外景地,一個私人擁有的小島每天接待的游客量要以千計,光門票收入都使小島的產權所有者賺得盆滿缽滿。隨著《大長今》的熱播,韓國的“大長今主題公園”游客怕得日以數千計了。

三、兩國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共同改進的方面

1、韓國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1)飲食。中國人喜歡吃炒菜、多油的食物,而韓餐以非常清淡的小咸菜、泡菜、湯為主。中國飲食講究用油,而韓國料理講究去油。現在中國團隊在韓國用餐的餐廳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只接中國團的餐廳,一類是既接中國團又接待韓國本地人的餐廳。從實際情況看,同時接待中國人、外國人的餐廳客人意見不大,而專門接待中國團的餐廳由于旅行社的報價低導致餐費也很低,提供的飯菜質量較為低劣,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游客的旅游心情。

(2)飲水。韓國人飲水以涼水為主,大部分的賓館飯店都不供應熱開水,所以中國游客在韓國很難喝上熱開水。

(3)導游。現在90%以上的中文導游都是旅居韓國的華僑或是近幾年由中國去韓國的留學生或打工者,他們的韓文中文都很流利,但是普遍缺乏對韓國歷史及文化的深層次了解,致使對中國游客的導游介紹上只停留在淺層次上,同時缺乏導游的專業服務意識,服務質量不高。

(4)路線安排。由于價格原因,一些真正反映韓國自然文化精華的旅游景點往往不被安排到旅游行程中,使中國公民在韓國旅游后有時會覺得“不值得”。

2、中國旅游業存在的問題

(1)中國經營韓國旅游市場的旅行社大部分掌握在承包和掛靠的個體經營者手中,其經營成本低,價格靈活,不受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的約束,經營范圍混亂,攪亂了正常旅游市場,給韓中雙邊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雖然中國這些年接待了大量的韓國旅游者,但旅行社的經濟收入普遍很少,拖欠款的問題十分普遍。同時,由于一些旅游團隊接待質量低,引起了韓國旅游者強烈反感。

(2)一些韓國旅行社的代表或私人,以掛靠、就職或承包等不同形式,進入中國旅行社從事旅華市場的銷售。這些人不僅向韓國旅行社通報經營成本,還存在中國旅行社與各景點、購物點之間的協議,以至韓國旅行社要求報價時把各種回扣、“人頭稅”計入利潤,將原本已經很低的報價再向下壓,形成市場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3)推出的旅游線路過于大眾化,熱點集中,缺少有針對性的深層開發,現有的市場面狹窄。現在向韓國旅華市場推出的是近幾年在國際市場上購買率較高的大眾線路。但實際上,由于文化、歷史原因,韓國旅游者有著和其他傳統客源市場不同的興趣愛好、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傳統線路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多種需求和特殊偏好。

(4)缺少優秀的韓語導游。科班出身或經過正規培訓的韓語導游不多,韓國旅游者來中國各城市,韓語導游大多數是來自延邊的朝鮮族,其中相當部分未經培訓、無證上崗,這些人也多是掛靠某家旅行社交納“人頭稅”,過著半自由職業者的生涯,其導游業務素質、敬業精神令人擔憂。

3、兩國共同改進的方面

首先,韓中兩國政府要共同加強對旅游的宏觀調控。針對目前韓中旅游存在的弊端,兩國政府要結合實際,出臺相關管理政策,進一步規范韓中旅游市場。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韓中旅游市場目前還存在許多不足,如旅行社及導游問題,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游客的旅游心情,給他們留下不好的印象,勢必會給韓中旅游帶來負面影響。所以,韓中政府都應根據各自的市場特征,對目前存在的不良現象加以控制和調整。同時,通過出臺政策加強管理,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篇(10)

二、數據構成及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相關數據①,鑒于旅游業本身特點,遂采用1989―2010年的較完整數據,保證了分析結果的真實性和指導性。旅游外匯收入以萬美元為單位,GDP以億元為單位,為了消除異方差性,本文采用對數的形式,lnt表示吉林旅游外匯收入的對數,lngdp代表吉林GDP的對數。

本文首先通過對旅游外匯收入與經濟發展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協整檢驗,然后再構建起兩變量向量的自回歸模型,并對兩者的關系進行因果檢驗。

三、實證分析過程

(一)序列的描述性分析

根據數據繪制時序圖、一階差分序列圖和二階差分序列圖,有助于判斷變量的平穩性(單整性),見圖1、2、3。從圖1中可以觀察到lnt和lngdp在1989―2010年呈現上升趨勢,在水平序列上表現出不平穩性,而在圖2、圖3中其一階和二階差分序列卻顯示出了一定的平穩性,說明變量可能是同階單整平穩序列,因此對其單位根檢驗進一步驗證。

(二)單位根檢驗

為了避免Granger因果檢驗時出現虛假回歸現象,采用迪基和富勒提出的增廣迪基―富勒檢驗(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簡稱ADF檢驗,分別檢驗lnt和lngdp及它們的一階差分和二階差分對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在根檢驗時都選取含常數項,滯后階數均以AIC和SC信息準則最小確定。

單位根檢驗顯示,兩個水平序列都是非穩定序列,兩個一階差分序列也是非穩定的,而兩個二階差分序列ddlnt和ddlngdp在1%顯著水平下均為平穩序列(見表1)。所以lnt和lngdp是二階單整Ⅰ(2)序列,據單位根檢驗,可以進一步檢驗二者之間是否存在長期協整關系。

(三)協整檢驗

由于lnt和lngdp屬于二階單整Ⅰ(2),滿足協整檢驗前提,本文采用Johansen極大似然法的最大特征值檢驗(λ―maxtest),即在變量自回歸系統(VAR)中構造兩個殘差的矩陣,并計算矩陣的特征值,然后根據特征值構造統計量以判斷協整關系的個數(見表2)。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上lnt和lngdp存在一個協整關系,也就是說,二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協整方程各檢驗項均通過,存在一個協整方程,極大似然值為39.90358,彈性系數為0.875346,lnt的標準差為0.04287,根據協整方程估計建立協整回歸方程:表明吉林省旅游外匯收入每增加1個百分點,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約0.875個百分點,充分說明邊區旅游外匯收入對經濟增長有顯著拉動效應。

(四)Granger因果檢驗

為了清晰地了解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分別選取最大滯后期為1、2、3和4,得表3。經過Granger檢驗得知,對于lnt不是lngdp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滯后階段在1―4之間,拒絕犯第一類錯誤的概率較大,因此接受原假設;而對于lngdp不是lnt的Granger原因原假設,滯后階段在1―4之間的相伴概率非常小,拒絕原假設,可以認為lngdp是lnt的Granger原因。

四、結論

通過協整分析表明,吉林省旅游外匯收入每增加1個百分點可以促使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約0.875個百分點,由此說明吉林省入境旅游所產生的旅游外匯收入對吉林省經濟增長有非常明顯的拉動效應。由Granger因果檢驗表明,長期以來吉林省旅游外匯收入與GDP有著單向的促進作用,即吉林省GDP增長能夠促進吸收旅游外匯收入。

參考文獻:

①吉林省統計局.1989―2010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1―02―18

上一篇: 老年人健康宣傳 下一篇: 財政資金股權投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伊人久久大杳蕉综合牛牛 |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体桃花网 |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 亚洲福利国产精品合集在线看 | 亚洲AV香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