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6:22:2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技術經濟及管理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項目管理是國民經濟中許多經濟組織和科研組織需要用到的管理手段。在理論上項目管理專家把上世紀80年代之前的項目管理稱為傳統的項目管理,80年代以后為現代項目管理。傳統項目管理主要包括范圍管理、時間管理、費用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四個方面,這一階段項目管理主要應用于國防科研、建筑工程等領域,致力于預算、規劃和達到特定目標的小范圍活動。現代項目管理在傳統項目管理基礎上增加了質量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采購管理和綜合管理五個方面的內容,項目管理的應用也逐漸擴展到制造、金融、電信、軟件開發等許多行業,國外許多大公司投入大量時間和資金及培訓來提高項目管理能力。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華羅庚教授等數學家在全國推廣統籌法開始了項目管理的研究與應用,20世紀80年代中建筑工程項目實行招標承包制初步形成了建筑市場和工程項目管理模式,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我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的研究工作。在我國的項目管理體系內,理論核心包括了項目管理的概念、觀點、原理及與項目環境和管理行為有關的內容,諸如領導、權利、成員及組織的目標等,這些基本的內容與農業技術經濟學有密不可分的學科與應用聯系。項目是一個特殊的將被完成的有限任務,它是在一定時間內,滿足一系列特定目標的多項相關工作的總稱。項目管理是以項目為對象的系統管理方法,通過一個臨時性的專門的柔性組織,對項目進行高效率的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以實現項目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和項目目標的綜合協調與優化。農業技術經濟學是一門技術科學與經濟科學相交叉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農業技術進步中的技術經濟關系。農業技術經濟學以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特別是以技術經濟效益原理為主線,對農業技術進步的現象和特點進行解釋,對農業技術進步在農業經濟系統內的地位進行分析,對農業技術進步與農村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農業技術進步的一般規律進行探索。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越來越多的知識性項目蘊運而生,農業技術就是其中一類重要的知識性項目。
一、農業技術進步與項目管理的關系
(一)農業技術進步具有項目的特性
農業技術進步就是農業新技術不斷運用于農業生產,并使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農業新技術通常是通過提高單位投入的農產品產量,或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或增加農產品的新用途等形式對農業生產水平提高發揮作用的。農業技術進步活動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技術創新項目,如研制開發、工藝進步、技術改造等活動,這些活動具有開創性、前瞻性、風險性、一次性等特點,都有明確的目標和時間、成本、質量等約束條件,每一個活動也就具備了項目的特性。另一類是這些創新成果的應用,如日常的生產、營銷活動的組織,這些活動具有周而復始、連續不斷的特點,這些活動由于面對社會需求的不同,每一次組織活動也可當作一個項目來管理。
(二)農業技術創新離不開項目管理
1.農業發展要靠技術創新項目來實現。農業技術創新的過程是一個個項目誕生、實施、運作過程的集合,農業科研機構不斷參與技術創新和不斷變化的市場競爭,項目也就不斷產生。每一個創新項目構成了技術進步的載體,成功的項目為農業帶來了活力,也構筑了農業發展的階梯。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70
1技術和經濟一體化在總承保單位控制系統中占據基礎性地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之下是在對技術措施加以一定程度的應用的基礎上,和自然界之間展開物質和能量層面上的交換工作,技術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是媒介性作用,其中也包含了勞動工具、對象以及勞動者的實際技能,是將所有的相關因素整合在一起的基礎上形成的整體。在此基礎之上,先進的技術措施在總承包單位經濟效益水平向著最大化的方向轉變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較為重要的,但是這樣的技術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不可以無償地使用,一定是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資源的,因此技術本身其實就可以說是一種經濟層面上的問題。
技術和經濟之間呈現出來的相互關系是不可分割和相互促進的。人類在實際生活中想要使得生產力得到發展的話,那么一定是會促進經濟效益水平提升的,那么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就需要使用到技術的支持了。既然說經濟和技術之間呈現出來的是不可分割的相互關系,那么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也就是一個難以分割開來的整體性內容了。在經濟和技術之間呈現出來的相互關系當中,技術是一種措施,經濟才是實質性目的。在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是需要得到技術的支持的,在一項嶄新的科學技術措施產生的時候也是需要使用到經濟層面上的支持的,與此同時,也是會在技術措施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性作用。經濟的發展是可以為技術措施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持的,技術領域中的發展和進步自然也就可以在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性作用。
技術領域中呈現出來的先進性和經濟性實際上方向是一致的,與此同時,這實際上也是技術和經濟的統一性。從項目工程的層面上展開分析的基礎上,在推廣并應用任何一項技術措施的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經濟層面上的問題,其實也就是技術的經濟性。一般情況下,在科學技術措施進步的基礎上,項目工程領域中需要使用到的各項資源也是會呈現出來一種減少的趨勢,落成的工程項目也就可以使得社會客觀需求得到滿足,因此先進的科學技術措施實際上可以提升經濟效益水平,技術措施進步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總承包單位經濟效益提升這樣一個流程,這就是我們在上文中提及到的技術和經濟的一致性。技術和經濟之間其實也是有著相互對立的關系,即便是技術和經濟相互之間是存在一定的統一性,然而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之下,它們相互之間也是有可能呈現出來對立關系的。在實踐領域中,有一些技術是相對來說是比較先進的,比如太陽能發電等技術措施,因為是會受到社會層面上的條件的限制的,成本就比較高,產生的經濟效益水平較為低下,那么自然也就難以得到較為廣泛的推廣和應用了,但是與此同時,雖然說有一些技術并不是非常先進,比如半機械化技術,但是因為它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適用性和經濟性都是比較強的,從而也就可以在我國建筑工程領域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除此之外,另外一些的技術措施本身是較為先進的,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各項資源也比較少,但是和工程項目本身之間呈現出來的適應性不強的話,那么也就不可以在工程項目中應用。
2價值工程在構建技術經濟一體化成本控制機制的過程中起到橋梁性作用在對工程質量成本形成有效的控制的基礎之上,也需要保證工程項目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可以將各項性能充分地發揮出來。所以說,質量成本是在技術經濟相互協調的基礎上形成的目標要求。“功能”指代的是工程本身承擔的職責抑或是發揮出來的作用,它實際上指代的是工程的適用性價值,和上文中提及到的“質量”這個概念是比較接近。“成本”指代的是在現工程目標的過程中產生的所有成本,卻不是一般性的工程生產性成本。“價值”在這里指代的是工程功能和成本之間的比值。上文中提及到的三者之間呈現出來的相互關系是“價值=工程÷成本”,工程的價值和功能之間呈現出來的是正比例關系,和成本之間呈現出來的是反比例關系。
工程造價控制工作在建設工程全流程造價
管控領域中占據的地位是較為重要的。首先是應當將建設工程招投標階段的相關工作做好,逐步地使得招投標機制完善起來,靈活地在各個施工隊伍中展開選擇工作,在選擇適應性比較強的施工隊伍的基礎上施行工程總承包機制;針對施工單位做出的施工組織設計工作展開審核,選擇技術可行性強、經濟合理性強的施工方案開展施工相關工作;切實地遵守建筑市場管理條例中提出的相關要求,在流通與市場中的各種類型的材料中選擇適應性比較強的建筑材料及制成品,逐步提升施工管理工作的力度;提升針對隱蔽工程開展的驗收工作的力度,科學合理地組織施工相關工作,在對工程造價形成有效的控制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較為重要的,促使施工單位施行相關的措施對各項費用形成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礎之上將工程造價降低,從而也就可以使得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促使企業逐漸地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最終也就可以使得建筑工程行業中的各個相關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3結論
總而言之,以價值鏈為基礎的技術經濟一體化成本控制系統涉及的范圍是較為廣泛的,其中不單單包含工程項目施行過程,也是會涉及一些工程項目涉及和建造層面之上的內容的,因此單單說它在一個經濟層面上,是不合理的,因為它其實也是一個技術層面上的玩意兒。所以說,將技術和經濟之間呈現出來的辯證性關系作為基礎的情況之下,將較為先進的理念作為核心內容,將建筑資金發生的源頭作為重點內容,逐步將以價值鏈作為基礎的技術經濟一體化成本控制機制構建出來,在成本控制層面之上將技術和經濟有機地相互融合在一起,這在提升我國建筑工程施工項目管理工作整體水平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較為重要的,因此應當得到充分的重視,最終才可以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做出更為突出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亞珍基于FIDIC施工合同條件的建設項目施工風險管理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5
[2]劉旭彤基于技術經濟一體化視角下對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3(22):142-143
[3]李F我國建筑業實施Partnering模式的合作策略選擇與管理機制問題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3
1油藏經營管理技術概述
油藏管理通常是通過多途徑,利用各種方式制定和實施油藏開發經營策略,實現對油藏資源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以期更好的開發油藏資源,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油藏經營管理最先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油藏經營管理最先發端于油田的開采,最后終止于油田的廢棄,我國也在20世紀50、60年代逐漸引進了油藏數值模擬技術,80年代繼續引進油藏描述技術,這兩項技術給我國油氣田資源的開發和儲藏提供了科學的方法,現階段我國油藏資源的開發已經進入到了攻堅階段,可供開采的油氣資源少之又少,對于接下來的資源開發需要作出相應改革。
2油藏經營管理存在問題
從上世紀50、60年代起,我國逐漸引入油藏經營管理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無數的創新與改革,一方面強調基礎建設,油藏經營管理需要確保更真實的生產信息,基于有效的信息統計才能進一步促進生產。另一方面加強分析預測能力,通過對現有生產信息進行分析,進而預測未來某個時段的信息,通過信息預測更好的指導生產運行,提高生產效率。與此同時,嚴格控制生產質量,油藏經營管理的作用在于更好的控制生產質量,通過制定相應的生產方案,高層管理者的決策以及現場實施等程序,實現生產質量的最優化。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技術的發展需要不斷的發展和創新,以期更好的服務于生產。油藏經營管理進行大量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
2.1欠缺先進的管理制度
油氣田資源屬于國家重要能源儲備,我國至始至終始終堅持計劃管控模式,無論從油田的勘探還是油田的開采,都需要國家嚴格的計劃指令,也就是說油田的開發和利用主是以“指令性”生產任務為主。計劃管控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人們大都局限于傳統的舊的管理機制,時代的發展需要更加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我國傳統的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展的需求。
2.2認識高度不夠
油藏經營管理是現代油田開發管理過程中重要的環節,現階段我們的決策層或者管理人員僅僅把油藏經營管理視為是領導和管理層的事務,與基層工作人員缺乏相應的交流和互動,二者之間的合作更是少之又少。同時,我們的管理者不能夠正確認識油藏經營管理的精髓之所在,只是簡單的認為油藏開發和管理只需要先進的技術即可,而忽視了管理經營。
2.3基礎工作薄弱
油藏經營管理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管理過程,其中需要采集大量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綜合分析與論證,這是油藏經營管理最為基礎的工作內容之一,這些基礎工作直接影響到后續的工作進展,諸如說油藏地質研究、數值模擬、開發方案的設計、評價及優化,這些后續的工作都需要前期基礎工作的保障。油藏經營管理系統存在的種種弊端,導致數據的收集不能夠十分準確和完備,從而進一步影響到整個油藏經營管理技術效果的展現。
3油藏經營管理技術的實現
3.1計算機技術
3.1.1經營管理數據庫
油藏經營管理首先需要具有完備的數據庫,數據庫是由眾多內容組成,不僅包括基本的三維地震資料,而且還需要對開發數據庫、測井數據庫進行收集和匯總,完善數據庫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在油藏經營管理過程中及時有效的調取所需數據,進而建立經營管理項目數據庫,經營項目數據庫中納入的數據要真實、有效、準確,以更好的確保油藏經營管理質量。
3.1.2軟件一體化
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得計算機的使用和對其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油藏經營管理更是如此。油藏經營管理是不同部門共同配合的統一過程,這個過程中強調各個部門對計算機應用的聯合,需要各個軟件之間的聯合,形成一個共同的軟硬件開發環境和標準,形成軟件一體化。
3.1.3油藏描述技術
油藏開發是一個需要多種工序的過程,油藏描述應該是油田開發中的基礎和出發點。所謂油藏描述就是對油藏模型的綜合展示,其主要包括有三個模型建立過程,一個是最為基礎的模型即地層模型,這是油藏開發的基礎和關鍵,其二是主要模型具體又分為構造模型、儲層模型以及流體模型,其三就是綜合模型即油藏模型。
3.1.4油藏數值模擬技術
油藏模擬是油藏經營管理過程中始終存在并發揮重大作用的技術,油藏經營管理是為了更好的對油藏資源進行有效的預測,數據預測就需要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在精細油藏地質模型和動態模型的基礎上,應用根據滲流機理建立數模軟件對整個油藏進行全方位、多指標、高精度的模擬計算,預測及優化出合理的開發方案及最佳的開采參數。油藏經營管理始終貫徹于油氣田開發的全過程,對于世界油氣田資源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油藏經營管理對于世界石油儲量的增長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油藏經營管理技術需要我們更多的研究和探討,以更好的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一、經濟分權與政府競爭之間的關系
“競爭性政府”認為出于理性經濟人原因,各級政府之間的關系普遍是相互競爭的,包括政府及其部門之間都是如此。錢穎一等在1996年發表文章指出“實際上,中國的經濟分權大大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資源配置效率”,并在此基礎上應用科爾奈提出的研究轉型經濟的重要概念——“軟預算約
束”,分析指出經濟分權帶來的生產要素按照市場經濟趨向流動增值,將大大促使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他們認為,經濟分權帶來的地方效率競爭將極大的限制政府的低效率、式的經濟行為,逐步建立起地方政府的硬預算約束機制;同時,因為我國的“M”型層級結構讓中央政府可以逐級使用指標化的考核形式對地方政府形成強力的績效約束刺激。他們所建立的理論結構模型,被國內外學者廣為引用,成為近年來公認的分析中央與地方關系的重要一派。
另外一些學者對經濟分權和地方政府競爭關系也做出了許多的深入分析。楊瑞龍和高鶴
通過對中央和地方政府經濟關系的變遷、地方政府競爭程度的不同表現的分析,認為正是這樣的原因導致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中國不同地區的市場化發育程度不同,而且中央也常常靈活使用經濟分權和地方競爭的不同搭配組合來推行漸進性的改革試點和增量創新。陶然、陸曦等人通過對中央與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與所轄企業30余年來不斷變化的博弈關系的綜合分析,揭示了地方政府在不同改革進程階段中追求經濟績效方式的變化、面臨的軟硬約束條件的變化以及應付區域經濟競爭方式的變化,從而有效的彌補了財政聯邦主義和官員晉升錦標賽理論對中國轉型及其高效經濟增長的解釋缺陷。
不過,也有很多學者認為經濟分權在刺激經濟增長的背后不可避免的對政府行為產生了綁架與扭曲。例如沈立人、戴園晨等就認為經濟分權引發了地方政府的區域保護主義、基礎設施重復建設以及區域內很多行業的政府壟斷與惡性競爭。在此基礎上,秦朵、宋海巖等還認為經濟分權可能形成地方政府的過度競爭,從而在深層次、長遠性的意義上削弱中央政府對全國層面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和引導能力。姚洋、楊雷等認為,中央對地方政府一直以來的經濟分權并不是以制度性、規范性的方式進行,因此也必將導致對地方政府謀求更多預算外收入產生激勵,從而形成地方政府將經濟競爭逐漸演變為商業化、市場化導向的非公權力行為。
Alwyn Young認為我國的經濟分權改革只是將原有的一個中央集權經濟模式演化為數個地方政府集權的經濟模式,因此地方政府就會對區域內的經濟利益進行封閉性的保護,從而導致地區稟賦的比較優勢弱化或消亡,最終經濟結構趨同,對地方政府的競爭行為產生難以抗拒的扭曲。
陳剛、李樹等結合區域內不同要素稟賦差異的分析,認為中國政治集權下的經濟分權加劇了地方政府“援助之手”轉化為“攫取之手”的謀取部門利益的行為。龔峰、盧洪友通過對經濟分權程度與政府支出之間互動關系的面板數據分析,得出了隨著地方政府公權力對區域內公共資源配置空間的增大,地方政府呈現出不顧地方實際需求、不計地方收支赤字而一味尋求經濟規模擴張和區域內行政績效工程的傾向。在這種觀點之下,地方政府的財政過程不透明助長了財政支出的膨脹,必將不斷形成地方財政赤字,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問題必然浮出水面。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學者們對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經濟分權與地方政府競爭做出了很大的研究努力,為我們正確的認識轉型期中央分權與地方政府競爭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有益的理論視角。不過,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些文獻雖然在經濟分權與地方政府競爭的關系中提出了各種正面或負面的理論觀點,但是都存在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沒有揭示出地方政府作為一個組織層級,在國家結構的條塊關系中的網絡性節點關系和策略性應對關系的特點與規律。因而,我們也就無法從這些文獻中全面深刻的認知中央與地方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圍繞經濟分權產生的紛繁復雜、立體多維的各種博弈行為。
二、政府競爭與績效激勵之間的關系
從政府競爭到經濟績效的視角來看,首先就要注意地方政府競爭所引發的區域經濟發展、市場經濟進程以及宏觀經濟調控之間的不一致問題。王文劍、覃成林的地方政府行為與財政分權增長效應的地區性差異研究,提出了由于自然稟賦區別導致了我國東中西部在經濟結構與產權結構上存在較大差異,造成了不同地方政府行為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在經濟分權的增長效應上也出現了明顯的地區差異。張晏、夏紀軍在地區競爭與市場化進程的趨同性研究中,通過一個資本競爭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競爭,觀察到了地區競爭對市場經濟進程的重要影響,指出如果地區之間生產技術水平差距太大,則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將導致不發達地區的非國有經濟發展緩慢,抑制該地區的國有經濟市場經濟進程。郭慶旺、賈俊雪對地方政府行為、投資沖動與宏觀經濟穩定的分析中,通過一個連續的博弈模型,說明了地方政府在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經濟績效考核帶來的)的雙重刺激下,總是會有違規利用招商引資政策的強烈動機,進而引發企業存量資本沖動,形成過熱投資,對中央宏觀經濟調控的穩定性形成巨大挑戰。劉雅南、邵宜航的政府競爭與區域經濟差異研究,借助博弈模型,通過兩種不同的征稅體制的導入,系統分析了地區分權背景下的政府競爭模式的效率性問題,認為地方政府競爭可能導致效率流失,中央政府必須用科學的政策設計才能在它們在競爭中兼顧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
政府競爭的一個前提是相對獨立的政治或者經濟利益的形成,但是相對單一的經濟績效競爭在我國的地方政府競爭中究竟有多大比重,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學界已經有很多文獻從我國政治集權與經濟分權的耦合關系背景中來分析地方政府競爭及其對經濟績效的影響,特別是對中國特有的政治晉升激勵導致的地區競爭及其經濟績效表現問題尤其關注。
我國目前形成的政治晉升激勵機制呈現出以經濟績效(GDP)考核和授權任免為主的特點。國外學者布蘭查德和施弗萊認為,經濟分權必須與政治集中結合起來才能有效防止地方政府被市場利益俘獲,他們對中國和俄羅斯的比較研究發現,中國相對于俄羅斯而言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力較強,原因是人事任命權力自上而下的集中產生了晉升錦標賽激勵機制,促使地方政府官員為追求政治利益而大力發展本地經濟。張晏認為,在我國的縱向行政管理體制下,各級地方政府主要是“唯上不唯下”,為了升遷政績,通過GDP增長排名,形成了基于上級政府評價為唯一標尺的績效導向。周黎安對中央與地方關系的“集權—分權”悖論研究,解釋了官員晉升錦標賽的激勵模式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動力源,但是其激勵目標與政府職能的內在要求存在悖離,必須進行轉型才能真正實現科學發展。張軍、高遠等在中國為什么擁有了良好的基礎設施一文中,解釋了因為經濟分權對地方政府的激勵促使其在基礎設施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地方政府間在“招商引資”上的競爭和政府治理的轉型是決定中國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因素。因此形式多樣的分權、經濟開放、服務型政府建設對增強地區經濟競爭力至關重要。
從以上文獻分析中,我們知道目前學術界對地方政府競爭與經濟績效之間的不同關系所引發的區域經濟發展、市場經濟進程以及宏觀經濟調控的諸多方面進行了研究。但是,中國的政治集權與經濟分權結構在強力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奇跡持續到今天的地步之后,已經不可避免的面臨著問題激化的臨界點了,這也是中央近年提出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之一。縱觀本文提及的所有文獻述評,歸根到底,最終我們必須要解決中央與地方之間“分權—競爭—績效”之間的收益與成本、因果關系與階段特點、動態平衡與路徑趨勢問題的清晰明確的界定和說明。
參考文獻:
[1] 楊瑞龍.我國制度變遷方式轉換的三階段論—兼論地方政府的制度創新行為[J].經濟研究,1998年1期.
[2] 高鶴.財政分權、地方政府行為與中國經濟轉型:一個評述[J].經濟學動態,2004年6期.
[3] 陶然,陸曦,蘇福兵,汪暉.地區競爭格局演變下的中國轉軌:財政激勵和發展模式反思[J].經濟研究,2009年7期.[4] 沈立人,戴園晨.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J].經濟研究,1990年3期.
[5] 秦朵,宋海巖.改革中的過度投資需求和效率損失——中國分省固定資產投資案例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3年,3期.[6] 姚洋,楊雷.制度供給失衡和中國財政分權的后果[J].戰略與管理,2003年,3期.
[7] 陳剛,李樹,余勁松.援助之手還是攫取之手?——關于中國式分權的一個假說及其驗證[J].南方經濟,2009年7期.[8] 龔峰,盧洪友.公共支出結構、偏好匹配與財政分權[J].管理世界,2009年1期.
[9] 王文劍,覃成林.地方政府行為與財政分權增長效應的地區性差異[J].管理世界,2008年1期.
由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為了滿足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環境信息的需求,環境會計在20世紀90年代應運而生。環境會計包括環境財務會計和環境管理會計(ema)兩部分。與傳統的管理會計相比,環境管理會計更注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將環境因素納入管理決策中,以提高企業環境業績與財務業績,最終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經營。盡管不同組織和學者對環境管理會計的定義有所不同,但環境管理會計要為企業的管理決策提供面向未來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的宗旨是共同的。環境管理會計的主要特點是:強調企業內部環境成本,不包括企業難以確認的外部環境成本;強調與環境有關的成本,如廢棄材料的損失價值、廢物管理成本;強調以實物量表示的材料和能源流動的信息;強調在環境管理中的運用,但也可用于企業內部管理和決策的許多領域,并日益用于外部報告。
二、國際具有代表性的環境管理會計研究項目
(一)ecomac項目
ecomac項目的全稱是“eco-management accounting as a too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它代表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management)和管理會計(management accounting)的綜合體系。matteo bartolomeo(2000)把ecomac定義為:“將企業的環境觀念和經濟觀念統合起來,為了可持續經營,對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利用。”1996年在歐盟的資助下,由意大利財團(feem)、荷蘭的tno and erasmus大學、英國環境和經濟發展研究中心(ceed)和德國的ibm公司,四方機構聯合組成調查小組,對德國、意大利、荷蘭和英國的84家公司進行有關環境管理和管理會計方面的調查,并針對其中15家公司的環境管理會計案例進行研究,得出結論:管理會計和環境管理的有效結合相比于末端治理的傳統污染防治方法將更有利于企業財務價值的提升;傳統的管理方法通常不易識別內部環境污染成本,結果在日益嚴格的環境法規下這些成本通常隱藏起來,作業成本計算法能準確的計算環境成本的發生數額,在環境成本計算上,作業成本(abc)應被更多的采用;環境會計作為管理會計的分支,其有關方法為企業管理者制定資本投資決策、環境成本分析與預算、產品或流程設計決策、環境業績評價以及企業的其他決策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企業的管理層應用四種環境會計的方法提升企業的價值和競爭力(圖1所示)。
ecomac項目的框架內容包括環境和能源管理、管理會計以及其他管理三個組成部分,每一部分都有自己需要的信息數據和適當的分析方法。ecomac項目對環境、能源管理進行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管理者的環境意識,在經營決策過程中,選擇更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經營方式;獲取會計數據,掌握與環境相關聯的成本和風險;在環境管理中更好的利用會計數據。ecomac獲得的數據包括:廢棄物、大氣污染、水質變化等相關排放數據;能源、材料和水的消費數據;環境成本與潛在的環境負債的數據;與產品生命周期相關的數據。研究者運用這些數據對環境管理系統、能源管理、環境生態平衡、風險評價等問題進行分析和決策。
ecomac用于會計上的目的在于:第一,提高會計人員的環境意識;第二,企業在進行資本預算、預算編制和控制、成本計算、投資決策、財務和非財務績效評價時考慮環境問題;第三,界定出與環境管理相關聯的會計數據。ecomac在會計領域取得了大量有用的數據,除了資產、負債、費用、收益等數據與環境保持聯系以外,還研究環境成本這一特殊領域。這些會計數據在企業業績評價、預算控制、成本計算、投資決策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在環境成本計算上,生命周期成本(lcc)、作業成本(abc)被更多的采用。
ecomac項目認為就企業層面而言,今后環境管理會計的研究領域包括以下內容:理解和管理環境成本;引入使廢棄物排放最小的生產計劃;在長期的投資決策和產品發展決策中要考慮環境因素;理解和管理生命周期成本;會計人員要完善環境管理會計和業績評價的內容;在環境管理和管理會計的功能結合方面,鼓勵思想和知識的創新。
(二)德國的環境管理會計研究
近年來,德國致力于材料流動會計項目的研究。材料流動會計的目標是通過材料流量管理(flow management)的手段減輕環境壓力并降低環境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率、環境效率和社會效益。材料流動會計注重使廢棄物轉變為資源的材料流轉環節,達到提高材料利用效率、降低企業對環境影響的目的。
德國的stefan schaltegger教授指出環境會計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就微觀層次而言,環境會計主要反映企業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以及環境問題對企業的財務所造成的影響。財務影響在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領域得以反映,而環境影響則通過生態會計來反映。在傳統管理會計領域里考慮生態環境因素對企業的財務影響即為環境管理會計,環境成本是環境管理會計的主要內容,環境成本包括外部環境成本和內部環境成本,外部環境成本是由導致該成本并獲得相應利益的人以外的人承擔的成本,傳統上,外部成本不在公司的會計系統中反映。內部環境成本是企業為環境保護而發生的成本,可以分為正常成本和非正常成本、潛在的未來成本。正常活動是企業進行的、構成其業務內容的任何活動,以及企業所從事的相關活動,這些相關活動包括為推動業務而進行的活動,以及業務活動附帶的、因業務活動而產生的其他活動。正常成本如清理設備的資本和運營成本,是與環境的關系最為明顯的成本之一。企業因意外的、非常的事故會引發非常成本。潛在的未來成本必須估計,如未來的垃圾填埋場的修復成本。
轉貼于
(三)美國的環境管理會計研究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監控危險廢棄物的生產和處置是美國聯邦政府和環保局的重要工作,為此美國頒布了一系列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對企業在預防、降低、治理環境污染方面提出嚴格要求,相應的也給企業增加了一系列的環境成本和環境負債,有時其數額非常巨大,會關系到企業的生死存亡。到目前為止,美國已經頒布了一系列有關環境成本的法規,這些法規在國際上的影響也非常大。主要的法律法規如表1所示。
按照上述法律法規,企業有可能發生的環境成本與負債包括:第一,按照環境法律法規要求保護環境所產生的成本與負債;第二,按照法律法規要求對已經污染的土地或項目進行清理所產生的成本與負債;第三,企業排放的污染物對其他經濟主體造成損害,由于賠償所產生的成本與負債;第四,由于違反環保法規受到懲罰所產生的成本與負債。在追索環境污染主體的前提下,企業因環境問題所發生的成本和負債將會越來越大,按照重要性原則,對其進行管理并披露就非常必要。
為了保證上述環境會計準則和處理要求能被各上市公司接受,1990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與環保局合作,由環保局每季度向證券交易委員提供各種類型企業的環境信息,證券交易委員根據這些信息評價企業是否對環境信息進行充分的披露,從而對那些環境問題嚴重而尚未對環境成本、環境負債披露的企業進行處罰。在美國環保局的指導下,美國的一些公司紛紛開展了環境成本管理與控制研究。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在實施環境會計的過程中強調作業成本管理;美國的edison火力發電廠通過對資源的有效利用,環境成本每年降低2 500萬美元(usepa,2000),促進企業利潤的增加;美國四大石油公司通過對環境成本會計實踐的對比,發現了各自進行環境成本控制的優勢與劣勢,為環境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據。
(四)加拿大的環境管理會計研究
加拿大的環境法律法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企業必須服從的法規,這些法規命令企業限制污染物排放,企業如果不遵守這些法規或者污染物的排放沒有達標,將會受到罰款以及其他經濟制裁。第二類是補救類法規,政府部門制定法規命令企業必須改正有害于環境的行為和事項。這樣的法規又分為三種情況:第一,如果企業的污染物一貫超標排放,則企業要么永久關閉,要么限期整改;第二,企業為了在特定地點經營,對于經營場地的購買必須要得到環保部門的經營許可,否則企業負責人將會被追溯法律責任;第三,采礦場地必須要恢復到其原始的狀態。第三類是預防類法規,企業的設備或新建企業必須要達到特定的技術標準,保證污染物達標排放以后才允許生產經營。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cica)將環境成本分為兩類:環境保護活動(如環境損害的預防、修復和準備活動,環境資源的保護活動等)引發的成本和環境損失成本。前者又分為環境預防成本和環境維持成本,這兩種成本的發生會導致企業資產的增加或生產能力的改善,屬于積極的環境成本;后者指對以前期間或當期環境破壞后果進行補償所發生的環境成本支出,如罰款、法律訴訟成本等,它們不能帶來任何經濟利益,屬于消極的環境成本。上述兩種環境成本都會引起企業潛在的環境負債。
三、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的環境績效評價項目
中圖分類號:A715文獻標識碼: A
概述:板橋油田目前處于注水開發后期,地層能量下降,綜合含水上升,地層供液能力變差。轄區內有油井516口,開井158口,其中有桿泵開井138口,占生產井數的75.3%。平均泵掛深度1857.64米,平均泵效51.77%,平均檢泵周期653天。舉升工藝多采用深抽方式,該地區以斜深井為主,最大井斜63.45度,平均井斜度均大于20度,井斜加劇了桿管的偏磨。經統計,2013年共計檢泵作業157井次,其中有64井次是由于偏磨造成的,占總井次的40.8%,影響產量達千余噸,桿管報廢近三萬米,直接經濟損失200多萬元。
1、油井桿管偏磨機理
通過對板橋油田64井次桿管偏磨井情況統計分析發現,導致油井偏磨的主要原因如下:
1.1井身結構造成的偏磨
在井斜、方位、狗腿度變化較大部位抽油桿柱在徑向上產生分力,從而使抽油桿柱在運動過程中靠向油管,一旦管桿接觸并有一定的徑向壓力,就會產生管桿偏磨。
斜井由于井身結構的原因,使抽油桿發生彎曲,由于井斜角及方位角的變化,使得在抽吸過程中造成抽油桿與油管之間產生摩擦,其摩擦阻力大小在抽油桿柱不同位置處是發生變化的,特別是在增斜段、降斜段及方位角突變部位發生較大彎曲,在生產過程中易出現桿管之間的嚴重磨損造成躺井。
1.2桿柱失穩造成中性點以下桿管偏磨
中性點產生在下沖程運動中,中性點以上的抽油桿始終處于拉伸狀態,不會彎曲變形發生偏磨。但中性點以下的抽油桿,由于該點以下桿柱的重力較小,不足于克服其它各種向上的阻力,由于桿柱的塑性較強,容易彎曲變形,這種現象稱為“失穩”。由于失穩產生偏磨,以致底部抽油桿出現斷脫的情況較多。中性點的位置主要與泵徑、泵深、沖程、沖次及液體粘度有關。在實際生產中,應該盡量使中性點下移,減輕桿柱失穩造成的偏磨現象。
1.3液擊現象加劇了桿管偏磨
若上沖程時井液不能充滿泵筒,則當柱塞下行時,在柱塞接觸液面時產生較高的瞬間阻力,大幅度增加了下部桿柱彎曲范圍、程度,加劇了管桿磨損。
沖擊力的大小與活塞撞擊液體前后的速度有關,與泵半徑的平方成正比,故大泵提液井多存在此類偏磨。見圖一
圖一泵徑與偏磨率的關系曲線
1.4綜合含水的升高加劇偏磨
隨著綜合含水的不斷上升,油井腐蝕程度日趨嚴重。抽油桿與油管內壁相摩擦,產出液含水比較高,管桿表面失去了原油的保護作用,而產出水礦化度比較高,并含有CO2、H2S等腐蝕介質,水與金屬接觸后產生化學反應,使桿管表面粗糙度增加,造成更嚴重的磨損。偏磨又促使表面氧化膜保護層或防腐層脫落,使偏磨處首先被腐蝕。同時,隨著含水比例的增加,當超過換相點即含水超過74%以后,偏磨井的比例明顯增高。
2.油井桿管偏磨綜合治理措施
針對不同種類的油井管桿偏磨問題,通過分析偏磨機理,結合生產實際,總結出從優化設計、優選以桿體扶正為主體的防偏磨配套技術及內襯油管防偏磨配套技術對抽油井桿管偏磨進行綜合治理。
2.1優化設計防治偏磨
①合理設計抽油泵深度:設計泵深時把泵設計在井眼曲率變化小的井段,盡量減少拉桿及泵的磨損,從而延長檢泵周期。
②合理設計油井沉沒度:設計泵深時在滿足一定沉沒度的同時,上提泵掛,避開井眼變化曲率大的井段,以減少桿管接觸磨損面積,減輕抽油面載荷,減小抽油桿所受拉力,使磨損減輕。
③合理設計生產參數。由于生產參數是管桿偏磨的主要因素,近幾年應用板橋油田的機采參數優化設計軟件,以長沖程、慢沖次為原則,在保證產量不降的情況下降低能耗,合理優化參數,減少油井的交變載荷、減少桿柱共振,有效地減輕桿管磨損。
④泵上偏磨段配套3油管:油井產液量大時,泵上井眼曲率變化大的井段配套3油管,增大抽油桿與油管的間隙,減小磨損,同時直徑加大,抗彎模量也增加,減小油管的彎曲程度。
⑤合理優化桿柱組合:桿柱組合滿足舉升需要,桿柱承受的應力范圍在合理區域,加重桿的使用數量以能消除失穩點為標準;完成桿管柱設計后,要求對失穩點進行重新校核,對采用加重桿仍無法完全消除中性點的油井,中性點以下桿柱考慮全程扶正。
2.2 以“桿體扶正”為主體的防偏磨措施
①優選應用扶正工具實現全井段扶正
近幾年一直對泵桿扶正的設計及扶正工具應用進行摸索,從斜井點扶正擴大至全井扶正;直井段從無扶正發展到兩三根的點扶正到現在的全直井段扶正。
②有針對性的采取防偏磨措施
斜井偏磨采取底部減少加重,井斜段加強連續扶正措施:對只是接箍偏磨嚴重,而桿體不磨的井,應用葉片扶正器或抗磨扶正短節等對接箍進行連續保護;而對接箍和桿體都偏磨的井采用葉片扶正桿或葉片扶正短節對桿體和接箍共同連續保護。據統計,板橋油田應用葉狀扶正桿,平均延長了免修期215天。
③典型分析
板70-20井:70mm整筒泵下深1000米,工作制度5.0/3。在536-816m、890-930m處桿柱承受側向力急劇增大,因此設計扶正工具加裝位置:在536-816m處全部采用葉片防斜桿,每根桿加裝2個葉片扶正器;900-1000m處每隔一根加重桿加裝一個葉片扶正短節。在880-888m井段,出現中性點,采用100m加重桿加重5000N以降低或消除中性點位置的應力。
該井通過桿管防偏磨設計,加裝扶正器和加重桿后有效解決了油管偏磨問題。
2.3內襯油管防偏磨治理措施
技術原理及特點:內襯油管是采用新開發的涂敷工藝,是將改性聚乙烯管通過特殊工藝可靠地襯在油管內壁,并在油管端部形成牢固的翻邊,使管內介質與油管隔絕,襯層可減小抽油桿與油管管壁的磨擦,從而降低管桿磨損,將管桿系統使用壽命提高三倍以上。具有極高的耐磨性、抗沖擊性、不易發生化學反應且無毒。
適用范圍:老井由于桿管偏磨或油管腐蝕嚴重造成躺井的抽油機井;新井設計泵深超過井斜拐點,預計含水大于40%的抽油機井;偏磨、腐蝕、結垢同時存在的抽油機井。
應用效果:自2012年開始先后在5口井應用內襯管防偏磨技術,就用后抽油桿上不需要扶正措施,生產載荷明顯降低,抽油桿運行工況改善,能耗降低。最大載荷平均下降17.6KN,平均單井日節電71度。
綜合評價:內襯油管可以明顯減輕抽油桿與油管內壁的磨損,提高了抽油桿、油管的抗磨性和油管內部的防腐蝕性,大大降低了井下故障率,延長了油管、抽油桿使用壽命及檢泵周期,并且有優化桿管受力,節能降耗的特點。但單井投入成本相對較高,不能全面推廣使用。
關鍵詞:
互聯網;大數據;會計
1管理會計所處企業的經濟行為活動將發生變化
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經濟時代,傳統的企業生產要素、工具、交換方式以及組織行為都將發生變化,即管理會計所處企業經濟行為將發生變化,而管理會計也應當在這些方面予以調整,為管理會計系統的創新做好鋪墊,具體表現如下:
1.1企業生產要素的變化
傳統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生產要素是土地、勞動力、資本。這些都屬于稀缺性資源,受到數量條件下的硬約束。而在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大環境下,企業以知識(信息)作為主要生產要素。從實踐的方向上來看,信息是對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創新能力強弱的體現。
1.2企業生產工具的變化
傳統經濟條件下企業的主要生產工具主要是自然力、人力或機器等;而在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企業的主要生產工具主要是由現代信息技術構成的互聯網生產體系組成。
1.3企業生產交換方式的變化
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下企業的主要交換方式主要是以電子商務作為主要方式。在全球化的企業生產交換方式下,管理會計的運行模式更新調整亦是必然。
2驅動企業會計流程變革
大數據時代和互聯網經濟對企業經濟行為影響的同時,對會計提出了諸多要求,其中對會計的設計必須適應當前的時代。如果會計流程足以滿足時代需求,會計則可以使企業在競爭中能夠擁有巨大的優勢;在會計流程不能滿足時代的前提下,限制會計的發展就會對企業的進步產生不利影響,這時就體現出會計流程變革的緊迫性。大數據與互聯網經濟的形勢下,各項數據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多樣性,會計需求也產生出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和個性化。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沖擊下,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對會計形式進行變革,那么就很可能被時代的浪潮所淘汰。所以,在互聯網大數據經濟的環境下,會計人員必須重視傳統會計流程的重組方式,以使會計能滿足時展的需求。
3數據挖掘優化企業資源配置
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已突破傳統的傳媒載體,通過采集數據加以分析,挖掘海量數據中的價值;通過有效整合,提供信息,改善經濟活動,提供決策依據,提高各個領域利潤,加快運行效率,以提高企業發展速度,增進整個社會繁榮,走上向集約化型經濟發展的道路。在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的高新科技轉變了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改變了企業自身管理會計研究與發展的目標:互聯網大數據經濟下企業管理會計的工作目標主要是為企業進一步可持續發展提供信息以使管理者便于決策。
4大數據互聯網分析有利于企業制定決策
在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形勢下,怎樣把握企業經濟的需求,使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能夠較好的體現出企業的綜合管理水平。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有助于企業管理層制定決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4.1有利于提高對環境的了解程度,使分析更加精準
管理會計對環境因素的分析表明,許多企業在制定決策的過程面臨著一定的風險。管理者面對這種環境固有的不確定性風險,往往會通過自己過去的經驗來進行判斷,這樣容易導致風險程度提高。對此,互聯網大數據分析可以采用不確定的信息源來對數據整理分析,以此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更科學的決策依據。
4.2提高互聯網大數據的質量,增強互聯網大數據的決策相關性
目前企業并沒有廣泛使用成本數據,這是由于過去所儲存的數據和使用技術并不能滿足公司管理層的需要。而通過對所有成本等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的分析,能使獲得的信息全部得到利用,這樣就大量增加了信息的使用次數,通過這些信息所總結出的決策也具有高度的密切性。
作者:謝京萱 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園林管理;工程技術;境外設計
1境外設計落地差強人意的原因分析
1.1設計結果與工程施工脫節
導致境外設計落地在國內取得的差強人意效果存在一定的客觀因素,主要有3方面的內容。設計結果與施工脫節是主要的客觀因素之一。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設計文化與要求的差異。在國外開展園林設計工作的過程中,設計的結果只包含到擴初階段,其它的后續階段均不在園林設計的范圍內,而是由其它的設計人員完成。但在國內,園林設計不僅包括對擴初階段的設計,還包括整個施工階段的設計。這一差異的存在,導致境外設計落地時無法實際應用到具體的施工內。施工所需要的后續階段在設計成果上都沒有具體的體現,使得境外設計落地與施工嚴重脫節。
1.2境外設計落地與國內的現狀信息不對稱
境外設計落地與國內信息的不對稱,也是導致結果差強人意的主要原因。信息不對稱指的是氣候條件、物種信息、文化差異、環境差異等一系列的基礎設計。在開展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氣候條件、地理信息與植物的匹配度,更需要考慮人文景觀對環境的影響以及是否符合當地的文化氣息。境外設計落地在開展設計工作的過程中,由于國內外植物、氣候文化等都存在著顯著差異,設計人員很難在短時間內對全部的差異有一個全面、詳細地了解,因此,設計的成果難免會差強人意。
1.3國內設計滯后于境外設計落地
國內園林設計的發展遠遠落后于國外發達國家,而這一差距的存在也是導致境外設計落地差強人意的主要客觀因素之一。國外園林設計發展步調迅速,衍生出許多新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法,國內園林設計還存在差距,因此,國外的設計人員在開展設計的過程中,存在很大的設計落差。這個落差的存在使得國內的園林設計短時間內無法接受國外的設計,這就導致境外設計落地時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2園林工程技術管理與境外設計落地相匹配的措施分析
2.1做好深化設計
國外設計人員在開展相關園林設計工作時,需要對基礎的內容擁有一個全面、詳細的了解,包括氣候、文化與植物。這是做好深化設計的第一步,只有全面、詳細了解這方面的知識,才能夠使得設計工作更好地開展。境外設計落地需要更好地了解國內園林設計的相關準則與要求。準則與要求是開展設計工作的硬性指標,是必須遵守的內容。此外,想要做好深化設計,設計人員需要適當轉變自身的設計觀念。設計人員在開展設計工作的過程中,需要適當轉變自己的觀念,給設計帶來新穎的事物,但新的事物不能太過沖擊,要給彼此文化的融合一定的時間。
2.2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園林工程技術管理與境外設計落地磨合的過程中,通過對文化的融合可以有效縮短彼此磨合的時間。這一措施需要境外設計落地與國內園林工程技術管理2方面共同的努力。國內的園林要用包容與培養的心態去接受境外設計落地,給境外設計落地一定的發展空間和展示自己的舞臺,從而使得兩者更好地融合。境外設計落地也需要以一種柔和的形態融入到國內的園林設計中,不要太過沖擊性,對新鮮事物的接受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化的,所以,境外設計落地也需要對國內園林設計擁有足夠的耐心。
2.3敢于開拓接受新事物
敢于開拓新事物主要的努力方是國內園林設計,國內園林設計要勇于承認自身的不足,也要勇于接受新鮮的事物。一項技術或者行業想要得到更好、更快地發展,就需要不斷地改革與創新,不斷地去接受新鮮的事物,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豐富自己、完善自己,國內園林設計行業也是如此。雖然境外設計落地會給國內園林設計帶來一定的沖擊,但需要正視境外設計落地給國內園林設計帶來的商機與新機。任何事物都具有雙面性,國內園林設計需要無限放大境外設計落地的優勢面,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境外設計落地帶來的弊端。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國內園林設計的發展,也才能夠使得國內園林設計與境外設計落地更好地融合,從而促進我國園林工程技術管理工作更好地發展與建設。
3結語
雖然境外設計落地結果差強人意,但隨著境外設計落地與國內園林設計發展的逐漸磨合,兩者合作取得的效果將會越來越好。國內的園林設計與工程技術管理應以一個包容與培養的心態去接受境外設計落地,從而使得境外設計落地更好地服務于國內的園林行業。
作者:陳誠 單位:南京中山園林設計有限公司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拓展,我國公路運輸業面臨著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帶來的嚴峻考驗。公路交通運輸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性設施,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因此必須努力實現其自身的良性發展。當前,市場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序列中占主導地位,公路運輸業只有認清自身所處地位、存在問題以及發展前景,才能有針對性地實現經濟化管理、市場化經營。本文將結合我國公路運輸的重要地位,闡釋市場經濟環境下公路運輸進行經濟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完善經濟管理的發展舉措。
關鍵詞 :市場經濟;公路運輸;經濟管理
中圖分類號:F5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分類號:1000-8772(2015)08-0032-01
收稿日期:2015-02-20
作者簡介:花國林(1978-),男,江蘇如東人,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公路運輸行業管理。
隨著經濟社會建設的不斷完善,我國的公路交通運輸網已經遍布城鄉,可謂四通八達。公路交通運輸的快速便捷,能夠帶動地區乃至國家的經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路運輸的發達與否,代表了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拓展,我國公路運輸業需要切實加強經濟管理體制建設,逐步走入科學高效的發展軌道。
一、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公路運輸
健全公路運輸經濟化管理,就必須先認清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公路運輸的現狀,為更好地探尋發展道路打下堅實基礎。
1. 公路運輸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要想富,先修路”這句中國俗語并不是空穴來風,公路運輸已經成為帶動地區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的排頭兵。如今,公路運輸在我國現代交通運輸體系中占據穩定的主導地位,是維護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性產業,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并不能改變其基礎地位。
2. 公路運輸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帶動作用明顯: 在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管道這五大現代運輸方式中,公路運輸道路最為發達,幾乎可以通達全國各個角落。所以,公路是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公路運輸速度較快、運量大且運輸價格適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帶動作用明顯。
3. 公路運輸要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 在市場經濟中,資源配置要以市場需求為主導,而現今我國公路運輸業的相關資源配置還未達到市場經濟的要求,尚未形成完善的以市場需求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因此公路運輸的發展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著眼于打造完善的公路運輸市場。
二、市場經濟環境下公路運輸經濟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在市場深化經濟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公路運輸業在管理模式方面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公路運輸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進行經濟管理改革,已經不只是公路運輸業內部的需求,更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一方面,健全的運輸市場是公路運輸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如今,以市場為導向的公路運輸體系尚未完善,公路運輸市場的建設必須嚴格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以改革為基礎,以改革促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社會生產力飛速提升,公路運輸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否則將難以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相匹配。總而言之,市場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公路運輸的基礎性作用,公路運輸業的發展更離不開市場經濟的指導與完善。因此,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公路運輸具有進行經濟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三、市場經濟環境下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發展措施
結合當今公路運輸發展現狀以及市場經濟的要求,探究促進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發展的具體舉措應該從體制改革、成本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多方面進行深入剖析,以求改革能夠取得顯著成效。
1. 加強和改善公路運輸業管理體制的改革: 公路運輸業是一個復雜的產業鏈條,管理體制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須做好全面深化改革。首先,交通運輸部門要在充分結合時展前景的基礎上,做好產業長期發展規劃,預先設計可行的公路運輸發展軌道,最后,公路運輸業的管理體制改革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撐,因此公路運輸部門要積極拓展籌資渠道,為管理體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打造堅實基礎。
2. 加強公路運輸成本管理: 公路運輸經濟管理的發展首先要從內部管理入手,只有解決好內部管理問題,有效控制成本,才能為構建最優化管理模式奠定根基。[4] 加強公路運輸成本管理,一方面要做好成本預算工作,及時制定最合理、最高效的預算計劃,將預算成本書面化、透明化,為管控成本設立第一道防護網。另一方面,公路運輸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著力整合人力資源,優化產業資源配置,實現資源最大化、最優化利用,從而節約成本。
3. 市場行為與行政管理有效結合: 公路交通運輸不僅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設施,而且是關乎人民生活的公共設施。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公路運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還要兼顧其公益作用、服務作用等。因此,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公路運輸經濟管理不僅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還要有政府行政手段進行適當干預,以減少市場所帶來的不可預知的風險,實現經濟效益與公共效益的雙贏。
四、結語
總而言之,作為國民經濟基礎設施的公路運輸,必須充分認識到市場經濟環境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絕對不能盲目跟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公路運輸經濟管理要注重由內而外地深入改革、銳意創新,努力打造一流的公路運輸市場,為服務國民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一、概述
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區的綠化水平也應相應的提高,以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環境質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強居住區綠化建設首要的任務是必須做好設計。提高設計水平應在尊重傳統、尊重科學基礎上擯棄原有落后的環境,著重注重生態及景觀設計,才能使居住區綠化工作再上新臺階。因此制作園林景觀模型對日后的園林實體發展和現場勘查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設計制作大比例單體或群體建筑模型綠化時,對于綠化的表現形式要盡量做得簡潔些,做到示意明確、清楚有序。不要求新求異,切忌喧賓奪主。樹的色彩選擇要穩重,樹種的形體塑造應隨著建筑主體的體量、模型比例與制作深度進行刻畫。
二、理論探索
(一)模型制作
設計構思包括比例和尺度的設計構思、形體的設計構思、材料的設計構思和色彩與表面處理的設計構思共四部分內容。構思包括建筑物與配景的做法、材料的選用、底臺的設計、臺面的布置、色彩的構成等。在設計制作大比例別墅模型綠化時,表現形式可以考慮做得新穎、活潑一些,要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塑造出家園的氛圍。樹的色彩則可以明快些,但一定要掌握尺度,如果色彩過于明快則會產生一種漂浮感。樹種的形體塑造要有變化,做到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二)色彩關系
在進行制作設計時,首先應特別注意色彩的整體效果,因為模型是在楹尺間反映個體或群體建筑的全貌,每一種色彩同時映射入觀者眼中產生出綜合的視覺感受,若處理不當,哪怕是再小的一塊色彩也會影響整體的色彩效果。所以,在建筑模型的色彩設計與使用時,、應特別注意色彩的整體效果。建筑模型的色彩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就其本質而言,建筑模型是縮微后的建筑物。因而,色彩也應作相應的變化,若一味追求實體建筑與材料的色彩,那么呈現在觀者眼中的建筑模型色彩會感覺很“臟”。
(三)模型制作的工具應隨其制作物的變化而進行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工具和設備的擁有量影響和制約著模型的制作,但同時又受到資金和場地的制約。在模型制造中,對于重要的材料都有特定的工具,而選擇、使用工具顯得尤為重要。對所有工具都適用的一句話就是:買較高品質的工具總是值得的。只有銳利的切割才能有準確的棱角,好的工具也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只是它們需要磨利、上油等維護。自然界中的樹木千姿百態,但作為模型中的樹木,不可能也絕對不能如實地描繪,而必須進行概括和藝術加工。在設計塑造樹種的形體時,一定要本著源于自然界、高于自然界的原則去進行。源于自然界,是因為自然界中的各種樹木在人們的視覺中已形成了一種定勢,而這種定勢又將影響著人們對模型中樹木表現的認知。但源于自然界絕不意味著機械地模仿,因為模型是經過縮微和藝術化的造型體,同時,它又是用不同的材質來表現物體的原形。所以,在進行樹形塑造時,必須在依據各自原形的基礎上加以概括地表現。
(四)綠化與建筑的關系
在進行綠化設計制作前,首先要對建筑的風格、表現形式以及在科面上所占的比重有著明確的了解,因為綠化無論采用何種表現形式和色彩,它與建筑之間應該是和諧的。在設計制作大比例單體或群體建筑模型綠化時,對于綠化的表現形式要盡量做得簡潔些,做到示意明確、清楚有序。不要求新求異,切忌喧賓奪主。樹的色彩選擇要穩重,樹種的形體塑造應隨著建筑主體的體量、模型比例與制作深度進行刻畫。
在設計制作小比例規劃模型綠化時,其表現形式和側重點應放在整體感覺上,因為此類模型的建筑由于比例尺度較小,一般是用體塊形式來表現,其制作深度遠遠低于單體展示型模型。所以,在設計制作此類模型綠化時,主要將行道樹與組團、集中綠地區分開。房間綠化應簡化,如果過于刻畫,則會產生空間的擁塞感。在選擇色彩時,行道樹可以比綠地的基色略深或略淺,總之要與綠地基色形成一定的反差,這樣才能通過行道樹的排列,把路網明顯地鑲嵌出來而集中綠地、組團綠地除了表現形式與行道樹不同之外,在色彩上也應有一定的反差,這樣表現能使綠化具有一定的層次感。在設計制作大比例別墅模型綠化時,表現形式可以考慮做得新穎、活潑一些,要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塑造出家園的氛圍。樹的色彩則可以明快些,但一定要掌握尺度,如果色彩過于明快則會產生一種漂浮感。樹種的形體塑造要有變化,做到有詳、有略,詳略得當。
三、實踐分析
(一)園林景觀模型是一種特殊的工藝品,它是由造型藝術與色彩藝術結合而產生的瑰寶,是園林景觀藝術的再創作。美的模型是制作者對美的一種再創造,是對生活的一種濃縮理解。模型師把自己全部感情注入模型中,使模型產生出活力,用那清晰的輪廓、優美的形體、獨有的韻律、和諧統一的色彩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人們通過模型感受到園林的魅力,使人如醉如癡。欣賞一件園林模型作品如同欣賞一幅畫,這不僅要求作者技藝高超,也要求觀者水平不凡。從以下幾方面欣賞:
(二)設計方案本身要精彩。設計力案自身的精彩是構成判定一個模型是否精彩的第一要素。可以想像一個平淡無奇的設計要想具有很強的震撼力,無疑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方案本身是決定因素。色彩要和諧。一個模型色彩的整體設計,要充分體現出模型師的藝術修養。一個完美的模型,除了技巧、材料外,還要掌握色彩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通過靈活、慎重的手法,實現色彩的協調和統一,那些雜亂無章、五花八門的色彩大雜燴的模型是不會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