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作業風險分析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6 16:22: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安全作業風險分析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安全作業風險分析法

篇(1)

Abstract: The safety and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works is not only associated with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work, but also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construction workers as well as the user'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and thus much community concern. This article will brief analyzes and discuss the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works.Keywords: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works; safety risk; evaluatio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 F40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科技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建筑物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所需,建筑業務必要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切實可行地提高建筑物的質量水平。

一、建立健全建筑安裝工程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科學合理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是進行建筑安裝工程施工現場安全評價的基礎和關鍵所在,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現場情況復雜多變,交叉作業繁多,各式各樣的危險源、危險要素交織在一起,是極容易發生安全事故的。從系統工程的角度為建筑安裝工程定義,它是一個復雜多變的人——機——環境系統工程,主要是受人為、機械、環境以及管理四方面的深刻影響。因此,務必應該嚴格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以及對建筑安裝工程施工的安全狀況進行的調查和分析,并基于人——機——環境——管理系統的角度,根據人、機、環境、管理各個要素對安全狀況的影響程度,建立健全建筑安裝工程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二、識別建筑安裝工程施工的安全風險要素

工作人員嚴格依據《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以及《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等有關要求,并緊密結合《重大危險源辨識》的相關原理,謹慎考慮工程性質、施工工序、施工設施、機械設備、等各方面,其內容主要包括建筑裝飾裝修工程、建筑給排水及采暖工程、建筑電氣工程、智能建筑工程、通風與空調工程、電梯工程等對建筑安裝工程施工相關的危險源進行識別。具體的識別方法如下:

(一)加大和施工現場的操作人員或者具備操作經驗的人員的交流,他們常常能準確地指出施工的危險源,這樣一來就能夠初步分許出施工中存在的各種危險源。

(二)通過對工程施工現場的仔細觀察,能夠發現一定的危險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務必要保證進行現場觀察的工作人員具備相應的安全技術知識,能夠全面地熟悉并掌握工程安全施工的相關法律法規。

(三)查看企業的安全事故、職業病等記錄,從中獲取施工危險源信息。

(四)工作人員可以從類似企業、類似工程、文獻資料、專家咨詢等各方面獲取危險源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討論,以便更為準確、更為快速地識別出安裝工程施工的相關危險源。

(五)利用已經編制完成的施工檢查表,加大對工程施工現場的安全檢查工作,從中識別危險源的存在。

三、建筑安裝工程施工危險源的風險分析和評價

風險分析是風險管理的關鍵,處于核心地位,其目的是達到風險的定量分析。而風險評價指的就是評價已識別出來的風險的危險程度,明確工程不可承擔的危險,對所有風險進行順序排列。尤其是對于那些重大危險源的控制而言,風險評價工作是極為重要的一步,利用定量或者是定性的手段,整理、分析所有的危險源,評估它們的風險大小,明確工程能夠承受的風險的大小,進而從所有風險中篩選出工程優先控制的危險源。對建筑安裝工程來說,施工現場的風險分析以及評價是科學合理地進行施工安全風險管理的基礎,是決策的關鍵。

(一)劃分危險源的等級

危險源是安全風險的根源,危險源轉化為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安全事故后果的嚴重性決定了安全風險的程度大小。劃分危險源的等級就相當于對危險源進行初步評價,一般情況下,工作人員應該按照事故出現的可能性以及危害程度來劃分危險源的等級,對危險源的嚴重度與概率水平進行分級、評分作業。

(二)選用適宜的定性風險分析法

當前,建筑工程往往使用安全檢查標法、預先危險性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事件樹、事故樹等定性風險分析法,對于建筑安裝工程施工現場的風險分析而言,安全檢查表法應用得最為廣泛。此方法要求相關的工作人員事先分解所要檢查的對象,將大系統分解為多個子系統,通過提問或者打分的形式,對檢查項目列表進行逐項、無遺漏的檢查,以此來找到工程中機械設備、施工材料、操作管理、組織措施等危險源。需要注意的是,在編制安全檢查表的時候,如果存在有類比工程經驗的工程,應該參照相關的成功經驗,若是沒有類比工程經驗的工程,評價人員就應該充分地查閱資料,并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來編制安全檢查表。

結語

總而言之,建筑安裝工程施工過程中存在著多種不易識別的安全風險,其評價和管理工作是建筑業當前所面臨的技術核心難題之一,所以,對建筑安裝工程施工的安全風險評價和管理的研究是勢在必行的。本文從三個方面來探討了強化建筑安裝工程施工的安全風險評價和管理工作的具體措施,即建立健全建筑安裝工程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識別建筑安裝工程施工的安全風險要素,建筑安裝工程施工危險源的風險分析和評價,以此希望建筑安裝工程能夠有效地控制施工安全風險,進而保證建筑工程的整體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 解濤.地鐵建設項目施工安全風險綜合評價方法與案例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保定),2011.

篇(2)

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我國原油進口量近幾年持續攀升。根據英國路透社發表的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進口原油量已攀升至3.08億噸,同比2013年增加9.45%。在我國原油進口各類運輸方式中,海運一直占據主渠道地位。但是,海運進口原油的快速增長受到深水油碼頭數量不足和油輪大型化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制約。發展海上原油船對船(ship to ship ,STS)過駁成為舒緩三方矛盾的主要對策之一,具有節約油港口資源、節省遠洋油輪停港時間等優點。

與進港船岸原油輸送相比,海上原油STS過駁所面臨的船舶碰撞、火災爆炸、人身傷害等事故風險也更高。通過提前辨識過駁作業中的風險因素,并針對性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控制風險,可以大大降低風險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從而保障過駁作業安全。然而,如何全面、系統、科學地識別過駁作業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因素,目前行業內尚未形成系統的、規范的方法,給過駁企業的風險管理帶來諸多不便。下面結合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實際情況,遵循全面、系統、科學的原則,結合現有風險辨識分析技術,提出適用于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的風險辨識方法。

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風險辨識現狀

國外關于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風險辨識方面多集中在劃定風險辨識范圍。被MARPPOL公約附則Ⅰ第八章推薦為最佳實踐導則的《船到船過駁指南:石油》(2005年,第四版)第三章明確了風險評估的四項基本內容,風險辨識、評估、控制措施和突發事件處理。Nikolaos P. Ventikos將過駁影響因素劃分為船舶及其特性、人員、設備、總控制人、其他外部因素等五個方面。國內關于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風險辨識的研究也并不多見,主要針對風險要素的分析上。高春元從硬件、軟件、環境、人、公司管理和行業指南、政府監管和法律規章等六個方面識別長三角海域原油過駁風險因素。劉卓基于原油過駁可能發生的火災/爆炸風險和海上溢油風險,將錨地原油過駁風險源歸納為過駁人員、過駁設備、船況、船員和自然條件五個方面。

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可以為確定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風險辨識的范圍和內容提供較為豐富的信息參考,但全面性和系統性略顯不足,且均未給出規范、簡明、實用的風險辨識方法,無法滿足過駁行業內安全管理的需要。

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安全風險辨識

對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安全風險的辨識遵循全面、系統、科學、實用的原則,根據其自身的作業流程和特點劃分辨識單元,從工程管理的5M要素(人/機/料/法/環)出發明確風險辨識對象,探索提出適用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的風險辨識方法。

1、風險辨識方法的選擇

安全風險辨識與評估的方法有很多種,如頭腦風暴法、系統分析法、經驗判斷法、預先危險性分析、事件樹分析、安全檢查表法等。這些分析方法都是各行業在實踐經驗中不斷總結出來的,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適用范圍。一些常規風險辨識方法過于依賴評價人員的自身素質和經驗,在辨識過程中難免會有疏漏。而某些風險辨識方法如事件樹分析等,由于專業性太強,又不易被管理人員或操作人員掌握。在海上原油STS過駁風險辨識過程中確保風險辨識的全面性和實用性是非常重要的。

結合原油過駁作業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幾種常用方法各自的特點,最終選擇了比較常見的系統分析法、頭腦風暴法和安全檢查表法相互結合用于構建適用海上原油過駁的風險辨識方法。

2、風險辨識單元的劃分

海上原油STS過駁單次作業時間一般從十幾小時到幾十小時不等,作業流程包括若干階段,涉及作業活動種類也較多,流程不同階段及不同作業種類所面對的風險及受各種風險因素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將過駁作業過程看成一個整體,按照其自身特點劃分為多個風險辨識單元,有利于辨識工作有條理無遺漏進行,確保辨識的全面性和有條理進行。辨識單元劃分有多種方法,一般按照工藝流程、活動種類、有害因素類別等進行劃分。考慮過駁作業工藝流程簡單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特點,選定按照過駁作業的基本流程劃分辨識單元,同時明確各個單元所涉及的作業活動種類。

我國的《原油過駁安全作業要求》(GB/T 18819-2002)將過駁流程分為“靠泊原油輸送離泊”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包含若干不同的活動類別。根據過駁流程劃分一級辨識單元,包括靠泊作業、過駁作業和離泊作業三大單元。根據各單元所包含活動種類劃分辨識的二級子單元,包括船舶駛近操縱、系泊操作、軟管連接操作、原油輸送操作、軟管拆卸操作、解纜操作和船舶離航操縱等7個子單元。風險辨識單元劃分結果如圖1所示:

3、風險辨識對象的確定

海上原油STS過駁作為一種施工作業活動,其活動安全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響,這些要素即是風險辨識的對象。全面系統分析風險辨識對象,確定其內容和結構,對風險辨識工作全面、系統、有序開展有重要作用,風險辨識才能有的放矢。

關于風險辨識對象的劃分,可以按照對象屬性分析,也可按照功能、用途或需求進行分析。本文參考安全管理的“5M要素”,根據屬性劃分風險辨識對象的范圍,包括人員、設備、材料、方法和環境五大方面,并對各個方面再進行了細化,劃分二級類別和更小的子類。

3.1人員

風險辨識對象的人員分類依據任務種類的不同分為指揮管理人員、操作執行人員、監督檢查人員和協作輔助人員等4個子類,每個子類又按照具體職能的不同劃分了若干細類(見表1)。

3.2設備

風險辨識對象的設備依據功能的不同分為過駁船舶、系泊設備、原油輸送設備及其他設備等4個子類,子類內部依據作用的不同劃分了若干細類(見表2)。

3.3材料

風險辨識對象的材料包括作為過駁對象的原油,以及用于平衡油艙壓力的惰氣,在此不做細類劃分。

3.4方法

風險辨識對象的方法主要指活動的方式或程序,經常是風險辨識中比較難分解和容易疏忽的方面。依據方法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分為靠系泊方法、原油過駁方法、離泊方法及其他方法等4個子類,子類內部依據具體內容的不同劃分了若干細類(見表3)。

3.5環境

風險辨識對象的環境根據其屬性分為氣象環境、水文環境、地質環境和其他環境等4個子類,子類內又劃分了若干細類(見表4)。

通過明確辨識對象并形成類別結構,方便以下風險辨識工作規范、全面、有條理地開展。

4、風險辨識方法的構建

基于以上確定的風險辨識對象,結合行業相關制度、標準和規范等的具體要求,為每個風險辨識單元逐一建立適用的安全檢查表。在過駁作業活動前和活動中,根據相應的安全檢查表,有步驟、分條理逐項檢查,以確認在安全方面是否存在缺陷、隱患和不足,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為了更直觀的說明可建立的表格的模式,現已船舶駛近操縱單元為例,選擇此單元涉及的五類辨識對象中可能存在的部分風險形式構建風險分析檢查表的示例(見表5),在具體應用中,辨識人員可以根據實際工作的需要進行修正。

結語

風險辨識是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風險評估和風險防控工作開展的基礎和前提。目前現有的分析方法為過駁作業風險辨識提供了系統分析和科學分析的思路。在我國海上原油STS過駁作業安全風險分析還未引起行業充分重視的情況下,探索提出一種適用的風險辨識方法能夠為行業內相關企業完善自身過駁風險管理提供思路和結構的參照。但由于時間有限,本文所構建的方法還未進行實例驗證,實用效果如何還有待進一步分析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家石油和化工網.2014年中國原油進出口盤點.http://.cn/news/hyfx/2015-1/144924.shtml.2015.03.20.

[2]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 & Oil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Marine Forum, “Ship to Ship Transfer Guide (Petroleum)”, Witherbys Publishing, Fourth Edition 2005.

[3]Nikolaos P. Ventikos, Dimitrios I. Stavrou. Ship to Ship(STS) transfer of cargo: Latest development sand operational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63(2013),pp.172-180.

[4]高春元.長三角海域石油過駁風險分析[J].中國水運,2006.02.

[5]劉卓.錨地石油過駁安全評價與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3.

[6]張進春,吳超等.基于壓力-狀態-響應的項目風險辨識方法研究――以某油氣長輸管線建設項目風險辨識為例[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6(12):40-45.

篇(3)

中圖分類號:TU6

建筑工程體量、高度、跨度越來越大,結構形式多樣化,技術復雜程度越來越高,施工現場作業環境復雜,人、機流動性大,生產條件惡劣,存在的重大危險源不斷增多,施工安全事故也頻頻發生。因此,對建筑施工現場安全風險進行辨識和評價,提出針對性的預控措施,對于安全生產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建筑施工企業的特點

每個行業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從職業安全健康的角度看,建筑施工企業有更明顯地區別于其它行業的特點。

1.1組織結構方面的特點

在建筑施工企業中,絕大多數企業的領導層和管理層是固定的,即常設的,而從事施工活動的項目經理部則是變動的,即非常設的。

1.2施工活動的特點

施工活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①露天進行,直接受風、雨、雷、電等自然界因素的影響;②在大范圍內分散進行施工活動,控制難度較大;③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施工,為不同的行業服務,涉及的行業要求、地方政府的要求與法律、法規的要求復雜;④同一現場往往有幾個乃至十幾個建筑施工或安裝隊伍共同施工,交叉作業,互相影響;⑤施工的季節性強;⑥人員的流動性大;⑦連續高強度作業,休息環境差。

1.3施工現場的特點

一般情況下的施工活動、貯存、運輸、吊裝,與生活區不能明顯地予以隔離。供水、供電、道路都是臨時的并多單位共用。設施是臨時的,而且每個項目都有不同的施工總平面布置,管理難度很大。

2建筑施工現場危險源辨識

國務院頒布的《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和《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等有關條款是進行施工安全重大危險源辨識的重要依據。

2.1施工場所重大危險源

施工場所重大危險源指存在于施工過程現場的活動,主要與施工分部、分項(工序)工程,施工裝置(設施、機械)及物質有關。主要重大危險源有:

(1)腳手架(包括落地架、懸挑架、提升架等)、模板和支撐、人工挖孔樁、基坑(槽)施工,局部結構工程或臨時建筑(工棚、圍墻等)失穩,造成坍塌、倒塌。

(2)起重塔吊、物料提升機、施工電梯等大型起重設備的安裝、拆除、運行過程中,因違規操作等原因造成的坍塌、機械傷害及物體打擊。

(3)高度大于2m的作業面(包括高空、洞口、臨邊作業),因安全防護設施不符合或無防護設施、人員未配系防護繩(帶)等造成人員踏空、滑倒、失穩等。

(4)焊接、金屬切割、沖擊鉆孔(鑿巖)等施工及各種施工電器設備的安全保護(如漏電、絕緣、接地保護)不符合要求造成人員觸電、局部火災等。

(5)工程材料、構件及設備的堆放與搬(吊)運等發生高空墜落、堆放散落、撞擊人員等。

(6)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淺巖基及隧道鑿進等爆破,因誤操作、防護不足等,造成人員傷亡、建筑及設施損壞等。

(7)人工挖孔樁(井)、隧道鑿進、室內涂料(油漆)及粘貼等因通風排氣不暢造成人員窒息或氣體中毒等。

(8)施工用易燃易爆化學物品臨時存放或使用不符合要求、防護不到位,造成火災或人員中毒意外;工地飲食因衛生不符合要求造成集體中毒或疾病等。

2.2施工場所周圍地段重大危險源

施工場所周圍地段重大危險源存在于施工過程現場并可能危害周圍社區的活動,主要與工程項目所在社區地址、工程類型、工序、施工裝置及物質有關。主要重大危險源有:

(1)鄰街或居民聚集、居住區的工程深基坑、隧道、地鐵、豎井、大型管溝的施工,因為支護、頂撐等設施失穩、坍塌,不但造成施工場所破壞,往往引起地面、周邊建筑和城市運營重要設施的坍塌、塌陷、爆炸與火災等。

(2)基坑開挖、人工挖孔樁等施工降水,造成周圍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勻沉降而傾斜、開裂、倒塌等。

(3)鄰街施工高層建筑或高度大于2m的臨空(街)作業面,因無安全防護設施或不符合要求造成腳手架、滑模失穩等墜落物體(件)砸死砸傷人員等。

(4)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淺巖基及隧道鑿進等爆破,因設計方案、操作、防護等原因造成施工場所及周圍已有建筑及設施損壞、人員傷亡等。

3建筑施工安全風險分析

建筑施工安全風險因素大致由作業風險、地質因素、環境因素、設備因素、材料因素、人員因素等組成,有時幾種因素相互交叉產生,但總的來說,不外乎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造成。

3.1人的不安全因素

人的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為和人的失誤,這既有人的自身因素,又有環境因素,如身體素質差異、身體狀態(疲勞、疾病)、技能高低、管理好壞等。

3.2物的不安全因素

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質的能量,當能量意外釋放,可能引發事故,這種可能稱為物的不安全因素。在建筑施工中物的不安全因素,主要來源于高處作業、地質條件、環境條件、機械設備、材料等五大方面。

4建筑施工安全風險評價方法

在危險源辨識的基礎上,對所有已經識別的危險源嚴重程度進行分級,評估風險的可容許性、確定風險等級,以便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4.1建筑施工安全風險評價的基本方法

對于建筑施工類,風險評價可以有定性評價、半定量評價及定量評價3類,一般采用的是定性評價法與半定量評價法。具體操作方法有:

(1)直接判定評價法。如對照經驗法、類比法、物體材料性質分析法等。

(2)安全檢查列表法。如公司級、工地級、班組崗位與專項性安全檢查表(起重機械、電氣設備設施、吊裝作業、明火作業、危險化學品等)。

(3)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LEC法)。

(4)故障樹分析法(FTA)(或稱事故樹分析法)。以故障、事故、事件為起點,作為頂上事件,然后按照邏輯關系,分析其可能產生后果的原因、失效狀態。

4.2建筑施工安全風險LEC評價法

采取“打分”的辦法指定各主要因素的分數,然后根據總的危險分數來評價其危險性。危險性即用下式表示: D(危險性)= L×E×C

其中:L―事故或危險事件發生可能性;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率;C―危險嚴重度。將收集的信息按標準評分,并計算三個指標的連乘積,得出D值,并按照分值區域判斷其風險程度,D值越大,說明風險越大,需要采取控制措施。

5結語

通過實地考察,搜集資料,用打分法對三個主要因素進行打分,運用公式計算出危險性大小,最后根據危險性分級原則定性給出評價結果,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減少了評價結果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施工現場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與評價,是加強施工安全生產管理,預防重大危險源發生的基礎性的工作,應當引起廣大施工企業的重視,將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確保建設施工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篇(4)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自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國外各種介紹風險管理的理論與書籍被介紹到中國,風險管理的課程已經逐步在走進大學課堂。風險管理教學、研究和應用開始起步,企業經營領域的風險管理專著開始面世,在許多大型工程的建設過程中,也已開始應用風險分析的理論,風險管理研究已成為管理學科研究領域中重要的課題。

風險管理力求把風險導致的各種不利后果減少到最低程度,使之正好符合有關方在時間和質量方面的要求。一方面,風險管理能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減少決策的風險性;另一方面,風險管理的實施可以使生產活動中面臨的風險損失降至最低。

目前我國大部分企業沒有專門的人員或機構進行企業風險管理活動,每個人或部門往往只針對自己工作中的風險獨立地采取一定對策,缺乏系統性、全局性。企業中的風險管理基本上是一種被動式管理;企業中風險管理活動往往是間斷性的,缺乏系統、科學的風險管理理論方法指導。

構建企業風險管理體系,是在對相關信息采集的基礎上,分析可能導致生產活動中出現風險的根源性因素,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發現企業各生產環節管理與運作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充分重視企業風險管理,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并對風險分析的理論方法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研究,將對成功實現企業目標,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起到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二、風險管理的內涵

1.風險的含義

風險和危險是不同的,風險包含著一種不確定性,每個結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計的,而危險則只意味著一種不好的預兆。因此,有時雖然有危險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風險,我們要想方設法去改變風險發生的條件,使之不發生,甚至帶來轉機。綜上所述,可以這樣定義的風險:風險就是活動或事件消極的,人們不希望的后果發生的潛在可能性。具體地說,風險一般應具備以下要素:(1)事件(不希望發生的變化);(2)事件發生具有不確定性;(3)風險的影響(后果);(4)風險的原因。

將風險表示為事件發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數,即R=f(P,C)(1)式中,R--風險,P-概率,C-后果。

風險和不確定性是我們很容易混淆的概念:不確定性是客觀事物永遠發展變化的客觀特性,是產生風險的原因。雖然風險和不確定性這兩個概念經常互相使用,但它們并不是一回事。不確定性僅僅考慮事件發生的肯定程度,而風險則要考慮事件發生后果的嚴重程度。

不確定性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并不完全是壞事,關鍵要看不確定性是在向著我們希望的方向發展,還是相反。再次說明,風險是針對不希望發生的事件而言的,它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發生的可能性;

(2)一旦發生,后果的嚴重程度。

由此知道,有兩類事件的風險性質是沒有爭議的,一類事件是“高可能性,嚴重后果”,對這類事件可以立即判定屬于高風險問題;另一類事件是“低可能性,輕微后果”,對這類事件我們可以立即判定屬于低風險問題。有兩類事件的風險等級的判定是容易引起爭議的,它們是:

(1)高可能性,輕微后果;

(2)低可能性,嚴重后果。

這兩類風險性質的判定與個人的主觀判斷有很大的關系,不同的人由于持有不同的立場、觀點,以及所處的環境不同,會有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斷。圖中的后果嚴重程度如果逐步增大的話,人們在做出決定時會越猶豫,在這種情況下,對項目風險等級的判定會更加依賴個人的解釋。這時,主管人員一方面要依靠不同領域的專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準備,對判定風險問題作最后的決斷。

2.風險管理的含義

風險管理涉及到各個行業,每個行業都有其自身的特點,企業風險管理是指生產過程中,風險管理部門對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分析、評估,以最低成本實現最大的安全保障的過程。

從表層上分析,風險管理就是對生產活動或行為中的風險進行管理,從深層上研究,風險管理是指主體通過風險識別、風險量化、風險評價等風險分析活動,對風險進行規劃、控制、監督,從而增大應對威脅的機會,以成功地完成并實現總目標。風險管理的主體是管理人員,客體是生產活動中的風險或不確定性,大型、復雜的生產活動過程應設置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和相應的風險負責人。

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由風險的識別、量化、評價、控制、監督等過程組成,通過計劃、組織、指揮、控制等職能,綜合運用各種科學方法來保證生產活動順利完成;風險管理技術的選擇要符合經濟性原則,充分體現風險成本效益關系,不是技術越高越好,而是合理優化達到最佳,制定風險管理策略,科學規避風險;風險管理具有生命周期性,在實施過程的每一階段,均應進行風險管理,應根據風險變化狀況及時調險應對策略,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動態風險管理。

三、風險管理過程及方法

風險管理過程包括風險規劃、風險識別、風險評價、風險處理和風險監控幾個階段:

1.風險規劃

風險規劃,指決定如何著手進行風險管理活動的過程。風險規劃確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機配合、協調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將風險其形成文件的過程,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識別和跟蹤風險區;擬定風險緩解方案;進行持續的風險評估,從而確定風險變化情況并配置充足的資源。在進行風險規劃時,主要考慮的因素有:風險管理策略、預定義角色和指責、各項風險容忍度、工作分解結構、風險管理指標體系。

規劃開始時,我們要制定風險管理策略并形成文件。早期的工作是:確定目的和目標;明確具體區域的職責;明確需要補充的技術專業,規定評估過程和需要考慮的區域;規定選擇處理方案的程序;規定評級圖;確定報告和文檔需求,規定報告要求和監控衡量標準。如有可能,還要明確如何評價潛在資源的能力。

風險規劃過程的運行機制是為風險管理過程提供方法、技巧、工具或其他手段、定量的目標、應對策略、選擇標準和風險數據庫。其中,定量的目標表示了量化的目標;應對策略有助于確定應對風險的可選擇方式;選擇標準指在風險規劃過程中制定策略;風險數據庫包含歷史風險信息和風險行動計劃等。

風險管理計劃在風險規劃中起控制作用。風險管理計劃要說明如何把風險分析和管理步驟應用到項目之中。該文件詳細的說明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處理和風險監控的所有方面。風險管理計劃還要說明項目整體評價的風險的基準是什么,應當使用什么樣的方法以及如何參照這些風險評價基準對項目整體進行評價。

2.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即識別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面臨的、潛在的)的所有風險源和風險因素,對它們的特性進行判斷、歸類,并鑒定風險性質。風險識別的目的是減少的結構不確定性。亦即發現引起風險的主要因素,并對其影響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計。該步驟需要明確兩個問題:明確風險來自何方(確定風險源),并對風險事項進行分類;對風險源進行初步量化。

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基礎,應是一項持續性、反復作業的過程和工作。因為風險具有可變性、不確定性,任何條件和環境的變化都可能會改變原有風險的性質并產生新的風險。對風險的識別不僅要通過感性認識和經驗進行判斷,更重要的是必須依靠對各種客觀統計資料和風險記錄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從而發現各種風險的特征及規律。

常用的風險識別方法有:專家調查法(頭腦風暴法、德爾菲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情景分析法、故障樹分析法等。

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目前應用廣泛的故障樹方法。故障樹方法簡稱FTA,是用于大型復雜系統可靠性和安全性分析的一個有力工具。利用FTA來分析一個系統時,我們關心的是找出造成某個不希望的事件(頂端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原因,FTA使用演繹的方法找出使頂端事件發生的可能的次級事件,反映了各次級事件引起頂端事件發生的邏輯關系,這種關系用圖形表示出來就像一顆以頂端事件為根的倒長著的樹,故障樹因此得名。

3.風險分析和評價

風險分析和評價是在對風險進行識別的基礎上,對識別出的風險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估計風險發生的概率、風險范圍、風險嚴重程度(大小)、變化幅度、分布情況、持續時間和頻度,從而找到影響安全的主要風險源和關鍵風險因素,確定風險區域、風險排序和可接受的風險基準。在分析和評價風險時,既要考慮風險所致損失的大小,又要考慮風險發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風險的嚴重性。

風險分析和評價的目的是將各種數據轉化成可為決策者提供決策支持的信息,進而對各風險事件后果進行評價,并確定其嚴重程度排序。在確定風險評價準則和風險決策準則后,可從決策角度評定風險的影響,計算出風險對決策準則影響的度量,由此確定可否接受風險,或者選擇控制風險的方法,降低或轉移風險。在分析和評價風險損失的嚴重性時應注意風險損失的相對性,即在分析和評估風險損失時,不僅要正確估計損失的絕對量,而且要估計組織對可能發生的損失的承受力。在確定損失嚴重性的過程中,必須考慮每一風險事件和所有風險事件可能產生的所有類型的損失及其對主體的綜合影響,既要考慮直接損失、有形損失,也要考慮間接損失、無形損失。風險影響與損失發生的時間、持續時間、頻度密切相關,這些因素對安全生產的影響至關重要。

風險分析和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專家打分法、蒙特卡羅模擬法、概率分布的疊加模型(CIMM模型)、隨機網絡法、風險影響圖分析法、風險當量法等。

4.風險處理

風險處理就是對風險提出處置意見和辦法。通過對風險識別、估計和評價,把風險發生的概率、損失嚴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就可得出發生各種風險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與公認的安全指標相比較,就可確定的危險等級,從而決定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應采取到什么程度。有效處理風險,可以從改變風險后果的性質、風險發生的概率或風險后果大小三個方面提出多種策略。

5.風險監控

風險監控就是通過對風險識別、估計、評價、處理全過程的監視和控制,從而保證風險管理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監控風險實際上是監控生產活動的進展和環境,即情況的變化,其目的是:核對風險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實際效果是否與預見的相同;尋找機會改善和細化風險控制計劃,獲取反饋信息,以便將來的決策更符合實際。在風險監控過程中,及時發現那些新出現的以及預先制定的策略或措施不見效或性質隨著時間的推延而發生變化的風險,然后及時反饋,并根據對生產活動的影響程度,重新進行風險識別、估計、評價和處理,同時還應對每一風險事件制定成敗標準和判據。

風險監控還沒有一套公認的技術可供使用,由于風險具有復雜性、變動性、突發性、超前性等特點,風險監控應該圍繞風險的基本問題,制定科學的風險監控標準,采用系統的管理方法,建立有效的風險預警系統,做好應急計劃,實施高效的風險監控。

風險監控應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它的任務是根據整個(風險)管理過程規定的衡量標準,全面跟蹤并評價風險處理活動的執行情況。有效的風險監控工作可以指出風險處理活動有無不正常之處,哪些風險正在成為實際問題,掌握了這些情況,管理部門就有充裕的時間采取糾正措施。同時,建立一套管理指標體系,使之能以明確易懂的形式提供準確、及時而關系密切的風險信息,是進行風險監控的關鍵所在。

篇(5)

中圖分類號:TM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0—0273—02

一、引言

電力生產是一項危險性與復雜度極高的系統化工程,生產的特點使得電力生產的風險程度很高,由于工程安全性的影響因子眾多,對于生產參與人員、電網設備以及周邊環境等都存在一定的潛在危險。因此對于此類企業而言,重要目標是提高生產的安全性,對于風險進行評估、預測,從而展開經濟有效的危險預防手段,降低生產危險度,通過風險分析管理建立健全事故超前防范體系,對于危險進行預防,致力于電力系統的長期維穩,保持該項生產過程的長治久安。

面向我國電力行業,本文對于現有安全管理經驗進行分析歸納,結合風險管理思想與電力生產實際,以電力安全法為基石,提出一種高操作性能的現代安全管理體系,有利于電力工程生產過程整體安全等級的提升,對于傳統生產過程的“事后分析”的現狀進行了革新,提高預警預報的措施效率,保證生產安全的同時增加了經濟效益,具有一定的理論研究價值和實際意義。

二、風險管理理論的概念與流程

(一)風險管理概念

風險管理是指通過識別、衡量、分析風險,并在此基礎上有效地控制風險,用經濟合理的方法來綜合處置風險,切實達到安全保障的科學管理方法的最大化。全面開展風險管理,對發電企業管理將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傳統的管理模式得以改進,從而讓發電企業的管理更加科學、系統。

(二)風險管理程序

對于風險管理而言,其過程流程十分清晰,主要包括教育培訓以及風險的識別、衡量、控制、評估與處理共六大步驟。下面對于每個步驟進行分析:

1、風險管理教育培訓。進行理論學習,統一人員認識,提高整體思想水平。豐富培訓內容,涵蓋業務水平、業務技能、風險的意識、辨識以及控制能力等方面的培養。

2、風險識別。此步驟要求對于事故未發生時,通過各項方式對于當前存在的風險進行系統綜合的考慮,挖掘風險存在的根源。識別過程涵蓋事故種類、核心環節、風險日常監控常規內容以及控制主要措施等方面。

3、風險衡量。此步驟估算了特定風險出現的概率,預計造成損失程度以及范圍。這個流程主要是以先進計算技術為基礎,同時依靠專業人員的經驗和直覺來進行輔助判斷的基本過程。

4、風險控制。完成風險進行了識別以及衡量過程,接著通過風險管理人員對于綜合方案方法進行擇優處理選擇,形成了面向風險的控制過程。控制方式和主要內容有作業前展開風險辨識工作、進行指導書編寫以及完善重點措施等方面。

5、風險評估。本項工作是整個管理的另一核心步驟,評估對象涵蓋廣泛,評估手段多樣。需要對于每個專業及單位存在的風險內容對應程度進行評估,評估還包括關鍵控制點的控制過程與結果、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進行等方面。評價手段既能夠進行綜合安全評估,還能展開周期或者非周期的專項分析以及現場排查等各項工作。

6、風險處理。風險處理由兩個主要環節構成,即評估結果的反饋和對反饋的響應。

三、基于風險管理的電力安全管理體系

(一)現場作業風險管理

現場作業風險管理指的是預先對于現場作業中導致事故發生的各類危險因素進行識別,對于事故在未產生之時就通過特定手段,對于風險因子進行控制與消除,最大化杜絕產生事故。

1、現場作業風險管理的不安全行為

(1)員工行為,其中包括違章指揮與操作、不遵守勞動紀律,這類行為會使得人身、設備與電網等事故的發生。

(2)生產現場工具狀態,若現場的電力設備年久失修、安全工器具、防護用品以及儀器儀表質量存在問題等,同樣會使得人身、設備與電網等事故的發生。

(3)生產環境,環境存在威脅時,例如作業空間復雜、距帶電設備近、存在腐蝕性氣體、遭遇雨雪等情況下,同樣會使得人身、設備與電網等事故的發生。

(4)管理方面,對于管理者而言,若存在失誤、違章指揮以及交叉混亂等行為時,也會出現人身、設備與電網等事故。因此要對于事故發生的概率、嚴重度以及暴露率這三個方面的指標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和評價工作,對于風險等級進行判斷,基于此來進行相應控制措施的開展。

2、對于現場作業的情況下,開展風險識別工作的方式

(1)工作安全分析法。這種方式是把某個作業活動分散進行,對于每個分散流程中和整體活動中存在的風險因子進行識別,識別工作需要對于工作活動的所有信息以及涵蓋的各類風險因子進行全面處理。

本方法對于處理員工危險行為、生產環境失常、管理方面的風險因子識別這三個方面非常適用,其識別工作的識別過程充分,滿足電力企業的需要,因此本方法時現場作業風險識別過程中使用率最高的方法。

(2)基本分析法。這種方式是把某個作業活動按照不同的“作業活動信息”,對于生產過程風險因子、危險化學品、職業病以及企業職工傷亡等各個方面來展開相應的分類整理,把每種活動存在的風險因子分別進行分析歸納。此法在員工危險行為、生產環境失常、管理方面的風險因子識別方面行之有效。

(3)現場勘察法。這種方式是對于作業或設備現場展開具體實際的巡視工作,對于現場存在的危險進行分析整理。這種方法對于員工行為以及生產現場工具狀態危險這兩項情況十分適用。

(4)安全檢查表法。這種方式是基于某項作業活動、裝置和系統,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規程,依據行業規范和規定,借鑒事故案例,基于系統研究成果,整理作業歷程,對于全部風險因子均進行歸納整合,對于檢查項目進行認定,最后把全部信息按序制表,為檢查以及評審工作的展開提供極大的便利。這種方法對生產現場工具狀態和管理方面危險這兩項情況而言行之有效。

3、對于現場作業的情況下,開展風險評價工作的方式

(1)SPE半定量評價法。此法基于風險的三項指標值來做乘積,從而對于現場作業風險程度進行評價。三項指標值指的是S、P、E,其中S表示因為已有或隱含風險因子誘發事故其嚴重度;P表示已有或隱含風險因子使得特定結果產生的概率;E表示作業人其在高危工作環境的暴露率。確定SPE三項指標值不同權值,進一步進行乘積運算,得到風險值的評價參數R。評價過程的嚴重度S定義過程是參考國家電網公司頒發的《電力生產事故調查規程》進行的,上述規程中面向人身、設備以及電網事故等級給出了劃分標準,所以說這項方法是關于現場作業危險因素導致人身、設備以及電網影響的整體性評價方法,實用價值極大。

(2)LEC半定量評價法。此類危險評價手段的是針對作業環境存在潛在危險的場合展開的評價。與SPE類似,也采用LEC三項指標乘積的方式來對于傷亡風險進行評論。其中,L表示事故的發生概率;E表示作業人其在高危工作環境的暴露率;C表示危險事故形成的損失。確定LEC三項指標值不同權值,進一步進行乘積運算,得到危險性的評價參數D。

(3)MES半定量評價法。此類危險評價手段的是在LEC法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完善,LEC法的評價范圍單單是針對人身風險,因此本MES法在對于人身風險展開評價的基礎上,評價還包括了財產損失方面的風險。此法基于風險的MES三項指標值來做乘積,從而對于現場作業人員事故以及財產損失危險度兩個方面進行評價。其中M表示當前控制措施維持的狀態;E表示作業人其在高危工作環境的暴露率;S表示一旦發生事故形成的后果。確定MES三項指標值不同權值,進一步進行乘積運算,得到風險值的評價參數R。

(二)電網設備風險管理

本項管理是指對于電網以及設備的整個使用周期內每個時期引發事故的所有風險因子進行預先識別工作,對于事故在未產生之時就通過特定手段,對于風險因子進行控制與消除,最大化杜絕產生事故。

這類管理面向設備電網以及設備的整個使用周期內存在的缺陷、自然災害等各項風險因子,這些已有或隱含的風險因子會誘發人身、設備以及電網的缺陷或者事故。因此,能夠給予事故發生頻率、探測度以及嚴重度來對于風險等級進行合理有效的估測與評價,為解決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1、對于設備而言,開展風險識別工作的方式主要有FMEA和PHA兩種

(1)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EA)。以工程的可靠性為基礎,對于系統、設備以及產品其可靠性與安全性進行分析。分析展開的條件是系統、設備以及產品可分,進行較小子系統的再次劃分,針對其所有系統與單元,通過預先制定的策略展開調查分析按,對于所有故障模式進行排查,對于各項故障的影響進行逐條分析,為預防措施的實施奠定基礎,保證整個生產體系的安全可靠高效運行。

FMEA能夠有效地解決已投運設備存在風險的分析問題,當前電網企業普遍采用這種方式。

(2)預先危險性分析(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這種方式是在系統設計之前,就對于隱含其中的風險類型、風險因子、產生條件以及風險后果等各個方面盡心理論上的分析,其對于投運前新設備的危險分析十分適用。

2、對于設備而言,開展風險評價工作的方式

(1)SFD半定量評價法。此法基于風險的SFD三項指標值來做乘積,從而對于電網設備的風險度進行評價。其中S表示已有或隱含風險因子誘發事故其嚴重度;F表示已有或隱含風險因子誘發特定后果的可能性;D表示事故的被探測率。確定SFD三項指標值不同權值,進一步進行乘積運算,得到風險值的評價參數R。此種評價法是對于設備中已有或隱含風險因子關于人身、設備以及電網各個方面影響的全面分析。

(2)風險矩陣法。此種方法適用范圍廣,對于設備和現場作業中的風險因子均能展開有效的分析評價,適用效果優良,普及度高。此法通過兩項已知因子來推算第三項,先計算得到二維風險矩陣,每個因子值確定過程是給予函數遞增和參考實際問題兩種方式的結合,接著在矩陣內部對于兩項因子進行判斷,最終選取其中的行列交叉值。此種方式由于是對于已知因子確定計算矩陣,能夠對于系統的變化趨勢進行準確把握,適用范圍廣,靈活性強。

(3)雷達圖結構法。這種方法在對于風險因子的綜合處理時經常使用,該圖包含一系列的多維坐標,坐標的維度代表設備部件的個數。

(三)風險控制

1、總要求

風險控制要求針對現場作業以及設備兩項風險展開分析與評價,對于所得結果進行風險等級的劃分,作為各項生產活動開展的依據和參考,此外每個部門應形成各自的風險數據庫,標明所有潛在的危險位置,能夠保證員工及時了解,提高生產的可靠性與安全性。

2、風險政策

對于現場作業風險的評價工作而言,經常是根據SPE法進行的。而設備類的風險則是給予SFD法,風險控制過程中按照一定的風險等級,有著以下原則:最小一級風險會保持現有手段不變;一般二級時則在1級基礎上對于重點部位加強控制作用;較高三級風險時,在二級基礎上有必要時重新設計控制措施;四級及以上的高風險時,強制要求進行控制策略的重新設計,必須降低風險等級。

3、現場作業風險控制

為了降低現場作業風險等級,提高相關產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進行改善:

(1)改善技術安全等級,從本質上根除設備的潛在危險,保證環境安全。

(2)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強化生產監管力度,實施勞動保護,開展員工防護工作,減小人員危險行為以及管理失常,避免人身傷亡。

(3)大力開展安全知識宣傳,增強人的安全意識與防范措施。

(4)在控制手段的制定過程中,結合危險產生概率與暴露率來控制事故發生。

4、設備風險控制

對于設備風險的控制方面,可以采用規避風險、轉移風險與預防風險等手段,同時在控制手段的制定過程中,結合事故頻度值與探測度值來控制設備故障率。

(四)風險監督評價

對于風險監督評價而言,其核心內容如下:

1、安全目標滿足度。

2、安全生產責任制。

3、風險識別、風險評價與控制措施。

4、根據《國家電網公司電力生產安全性評價工作實施辦法(試行)》,對于安全生產工作展開定期評價。

5、按照《安全生產工作規定》,針對“兩措”計劃,對于其制定、開展情況展開監督。

6、按照《安全生產監督規定》,進一步完善監督體系,監督相關法律法規、規程以及制度等的實際執行力度。

四、結論

本文利用風險管理理論針對電力系統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安全管理體系的思想,能有效結合安全技術與管理,提高相關部門對于事故的反應速度,減小管理成本,增強安全防護體系性能,提升用戶對于安全的控制能力。隨著風險分析相關理論的進一步完善,改變了封閉、滯后傳統管理方式,提高電力企業安全管理的系統性、科學性、規范性。

篇(6)

前言

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分公司,擁有以天然氣為原料的年產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的大化肥裝置一套,年產45萬噸合成氨/80萬噸尿素的大化肥裝置一套。根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公布首批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工工藝目錄的通知(安監總管三〔2009〕116號)的規定,公司屬于國家重點監管的化工工藝--合成氨工藝;根據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公布首批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名錄的通知(安監總管三〔2011〕95號)的規定,公司涉及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有11種。公司在推行安全標準化過程中,研究化肥裝置的風險辨識和風險評價方法是否適用,如何真正掌控公司的重大風險并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減少事故發生,改善企業的安全管理績效,實現裝置長、滿、優經濟運行顯得格外重要。因此,研究安全標準化風險管理作為有效提升企業安全管理水平,預防事故,保障廣大員工生命和財產安全的重要手段,具有實際意義。

1 安全標準化與風險管理

1.1 安全標準化與風險管理的相關概念

1.1.1 安全標準化

安全標準化(safety standardization)是為安全生產活動獲得最佳秩序,保證安全管理及生產條件達到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標準等要求制定的規則。

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安全標準化管理是采用系統化的理念實現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其核心就是要求企業各個生產崗位、生產環節的安全工作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章、規程等規定,達到和保持安全生產許可制度所規定的標準,使企業生產始終處于良好的安全運行狀態,從而滿足高危企業安全生產的市場準入條件。

安全標準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安全管理標準化、作業現場標準化、操作標準化、過程控制標準化(如圖1所示):

1.1.2 風險管理

1.1.2.1 風險的基本概念

風險的概念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現代安全理念和創新實踐》一書中給出了關于風險的一般定義:在一定環境下,由危險事件引起,可能造成損失的概率。

1.1.2.2 安全標準化中的風險管理

實施安全標準化的目的在于控制各類風險,減少事故發生,改善企業的安全管理績效。通過事先分析、評價,制定風險控制措施,實現管理關口前移,實現事前預防,達到消減危害、控制風險的目的。

在安全管理過程中,風險管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表1可以對比發現,無論是國內的安全標準化,HMEMS還是國外的安全管理體系,都有一個共同點,風險分析和風險管理都占有很高的地位。所以,應當加強安全標準化中風險管理。

在《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安全標準化通用規范》AQ3013-2008標準中風險管理大致可以分為范圍與評價方法、風險評價、風險控制、隱患治理、重大危險源、風險信息更新、范圍與評價方法。

1.2 風險管理、風險分析

我國的風險管理開展比較晚,過程比較緩慢,在自然災害風險分析方面,先后提出了基于災害系統論、模糊風險評價理論等。為提高生產安全工作中決策科學化的水平,各類風險評價方法被廣泛地應用到工程建設與安全運營評價中,包括系統發生事故風險的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工業安全管理、在線風險管理、運載火箭的重要子系統的安全分析、管道煤氣工程安全評價、海洋平臺的載荷評估等。

1.2.1 國際最新風險管理原則

根據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研究人類活動的各種風險,并確定社會可接受的合理的風險標準,為系統安全分析提供科學的管理依據,風險管理的形成過程如圖2所示。

在安全風險管理領域,一項新的國際標準((ISO31000:風險管理原則與實施指南))已被國際標準組織(ISO)風險管理技術委員會制訂完成,并于2009年正式公布。ISO 31000是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風險管理標準《AS/NZS 4360:2004》為基礎,實現了安全、健康、環境與財務風險管理的一體化,可以應用于任何企業、組織、協會、團體或個體等,并不特別限定于某些行業或部門,具有廣泛的應用范圍。其風險管理程序為(見圖3)。

1.2.2 風險管理、風險分析過程

風險的回避、風險辨識、風險的轉移、風險評價方法。

1.2.3 風險評價方法的選擇

安全標準化風險管理在策劃階段確定風險評價范圍、評價準則及管理責任后。應針對不同評價范圍和評價目標選取適當的安全評價方法進行危險有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選取的評價方法既要簡單易行,又要能適應危險化學品企業危險有害因素的特點,常用安全風險評價方法的比較見表2。

結合以上評價方法和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推行安全標準化建設的經驗及危險化學品企業特點進行分析,建議危化品企業在建立安全標準化工作的初期,可首先選擇4種評價方法: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對檢維修、開停工以及其他作業活動進行分析;應用安全檢查表分析法(SCL)對設備設施進行分析;應用作業條件危險評價法(LEC)對作業條件進行分析;應用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對重點和關鍵的工藝過程進行分析。

這樣,風險評價能夠較為全面,基本覆蓋了危險化學品企業的生產全過程,并且符合危險化學品生產工藝風險大、崗位多、設備設施復雜的行業特點,同時對企業來說簡便易行,容易推廣,能夠在短時間內應用好這些方法。企業在熟練應用這些方法后,再逐步對其他方法進行學習和應用,做好風險管理工作。

1.2.4 風險控制

風險的辨識與評價工作結束后,應按照安全標準化通用規范的要求開展對重大風險的識別與評價,確定重大風險;關鍵裝置及重點部位,作業條件重大風險,危險度評價等。并依據企業情況以及管理方式合理確定重大風險的控制措施。

2 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分公司建立安全標準化過程及風險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2007年,公司榮幸被選為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與陶氏化學公司“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示范合作項目”試點企業,2008年8月通過了安全標準化二級企業的評審,初步建立起安全標準化工作體系。2010年至2011年進行安全標準化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整合,2012年3月通過了二級企業復評驗收。公司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要推動和創建一級企業還存在一些問題。

2.1 安全標準化建設基礎條件較差

年產30萬噸合成氨/52萬噸尿素的大化肥裝置已運行18年,設備逐年老化,各種隱患突出。化工園區的建立周邊危化品企業影響增加,作業環境相對復雜。年產45萬噸合成氨/80萬噸尿素的大化肥裝置建成兩年,未正式投入生產,存在許多未知隱患。目前公司采用一套班子管理兩套裝置,人員協作相互調集未真正得到驗證。這些客觀因素都極大地制約了安全標準化建設的進程。

2.2 對安全標準化規范認識模糊

2.2.1 與現有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重復

企業各級人員對開展安全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安全標準化和ISO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中的安全管理方面的內容大同小異,只要通過ISO職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的認證,就不需要再開展安全標準化。抱怨重復工作較多,有效的將兩個體系整合運行還需長時間的磨合研究。

2.2.2 對通用規范的內涵理解不夠全面

特別是公司中層干部對《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安全標準化通用規范》學習理解不夠,可能認為安全標準化工作是安全管理部門的事,與其他部門、車間沒有關系,造成在開展安全標準化工作時出現安全管理部門“單打獨斗”的現象。

2.3 風險管理不夠完善

2.3.1 風險管理范圍分類不清

安全標準化實施過程中的風險管理分類未能體現人-機-環-管系統的概念。公司開展風險管理過程還存在少數人員參與,雖然在變更管理制度中有風險分析要求,目前很難找到相關記錄佐證。危害因素辨識清單的范圍不能完全覆蓋設備設施、作業活動的范圍。

2.3.2 風險評價方法應更加具有針對性

目前公司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和安全標準化風險評價方法還停留在采用是非判斷法,危險可操作性評價法( LEC法)。重大風險的評價也是采用簡單的是非判斷和半定量的分析方法。風險分析的深度、準確性、量化程度不夠。風險評價方法對復雜的合成氨工藝的針對性不夠。

3 建立企業安全管理的風險管理模型

建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分公司通過了安全標準化二級企業驗收,力爭創建安全標準化一級企業。創建工作處在一個新的起步狀態,建立和完善相關的安全生產制度,對《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安全標準化通用規范》和《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安全標準化評審標準》的研究應當繼續深入;運用先進風險管理的理念建立企業安全管理的風險管理模型,加大工藝過程風險分析,運用先進風險評價方法如危險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分析)、安全檢查表等,對企業風險管理進行分類、分級以及建立適合本企業的風險評價方法,最終建立具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標準化。

4 結論

安全標準化有助于幫助企業建立安全運作模式,從而治理隱患,防范事故。風險管理是危險化學品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的基礎和核心。只有重視風險管理、全面認識風險、準確評價風險才能控制風險。有效開展安全標準化風險管理能夠促進企業決策的科學化、合理化,減少決策的風險性,能為企業提供安全的經營環境,能夠保障企業經營目標的順利實現,能夠促進企業經營效益的提高。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TU1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12-0037-01

1 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現狀

現代項目管理開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最初是在美國軍事項目和宇航項目上發展起來,后來蔓延到各種類型的民用項目。項目管理對計劃、采購、合同、進度、質量、風險等諸多方面都有充分重視,并形成有機的管理框架。20世紀90年代以后,項目管理開始更加注重人的因素,注重顧客需求和實施人性化管理。

工程項目管理是以建設工程項目為管理對象,以項目經理負責制和成本核算制為基礎,以管理層和作業層相分離為特征,按照工程項目生產經營的內在規律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控制的一種施工管理制度。它是對整個工程的計劃、執行和完工考評等整個過程的管理,它可以分成三個階段:起始階段、執行階段和結束階段。其中,起始階段是為整個項目準備資源和制定各種計劃,執行階段是監督和指導項目的實施、完善各種計劃并最終完成項目的目標,而結束階段是對項目進行總結評價及各種善后工作。

風險管理是工程項目管理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風險是由于從事某項特定活動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經濟或財務的損失,自然破壞或損傷的可能性。工程項目管理風險就是在項目管理活動或事件中消極的后果發生的潛在可能性。每一個工程項目都必然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工程風險不僅包括在整個建筑工程項目施工的全過程中,自然災害和各種意外事故的發生而造成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不確定性,而且也包括技術性、管理性問題引起的經濟損失的不確定性。風險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工作,它是根據工程風險環境和設定的目標對工程風險分析和處置進行決策的過程。包括工程項目風險識別,工程項目風險評估,工程項目風險分析和工程項目風險控制。

2 工程項目風險管理識別及評估方法及模式

2.1 工程項目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找出影響項目質量、進度、投資等目標順利實現的主要風險。風險識別可以從風險分類著手,采用專家調查法、幕景分析法或者故障樹分析法進行有效辨別。其中專家調查法是邀請專家找出各種潛在的危險并做出對其后果的定性估量,沒有要求作定量估計。主要有DELPHI法和頭腦風暴法。故障樹法是利用圖解的形式將大的風險分解成更加具體的小風險,或對各種引起風險的原因進行分解。

風險按照造成后果可以分為純風險和投機風險;按照分布情況分國別風險和行業風險;按照控制程度分為不可避免的風險、可轉移的風險和有利可圖的投機風險;按照是否可管理分為可管理風險和不可管理風險;按照影響范圍分為局部風險和總體風險;按照導致風險的原因分為自然風險、社會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技術風險和其他風險。那么,在工程項目管理中,風險主要有可行性研究階段存在的基礎數據不完整、不可靠,分析模型不合理,預測結果不準的風險;工程設計中存在的設計內容不完整,設計存在缺陷、錯誤,采用不恰當的規范,未考慮地質條件,未考慮施工可能性,有關數據不足或不可靠的風險;施工中存在的工藝落后,施工技術方案不合理,施工安全措施不當的風險;工藝流程不合理,工程質量檢驗和驗收未達到規定要求的風險;自然環境中的洪水、地震、臺風、雷電、泥石流、地陷等不可抗拒力的風險;組織管理中的缺乏項目管理能力,組織不妥當,目標不適當,缺乏管理協調的風險;進度計劃中的管理不力造成工期滯后,勞動力缺乏或勞動生產率低,材料供應不足,不可遇見的現場條件的風險;成本管理中的不適當的工程變更,不適當的工程支付,預算偏低的風險;合同簽訂中合同條款表達有誤,合同類型選擇不當;索賠管理不力的風險;人員配置中業主、設計人員、監理人員、施工管理人員、施工技術人員、工人素質的風險;在材料供應上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供貨不足或拖延,數量差錯,質量規格有問題的風險;設備上施工設備供應不足,類型不配套,故障、安裝失誤的風險;資金上的資金籌措方式不合理,費用超支,資金不到位的風險。

2.2 工程項目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是在風險識別之后,對工程項目風險的量化過程。它是指采取科學方法將辨別出來并經過分類的風險按照其權重大小給予排序,綜合考慮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和引起損失的后果。對于不同權重的風險,管理者應該給予不同程度的重視。風險評估可以采用綜合評價法,AHP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和等風險圖法。綜合評價法是邀請有經驗的專家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水平或風險事件進行評估,然后綜合整體的風險水平,對風險進行排序。AHP層次分析法是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T?L?Saaty創立的一種系統分析與綜合評價方法。它是一種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將決策者的主觀判斷與偏好用數量形式表達和處理的方法,能夠比較準確地確定綜合評價模型的權重。在層次分析法中一般要采用標度來衡量指標的重要程度以及決策者的偏好程度,該標度方法的認知心理學基礎是對事物直覺地層次剖析和比較,從人的思維分辨率和知覺的靈敏度看都是合理的。模糊評價法是利用模糊集理理論評價工程項目風險,使用蒙特卡洛模擬或三角模擬等方法度量風險,并可以通過改變參數而多次模擬項目風險,得到模擬仿真計算的統計結果,依次作為風險度量的結果。等風險圖法是在風險發生概率和風險造成的損失程度構成的二維坐標圖上通過畫出等風險曲線來比較風險的大小。

3 工程項目風險管理分析及控制措施

3.1 工程項目風險分析

篇(8)

中圖分類號:TD77文獻標識碼:A

前言

由于煤礦開采大多屬于地下作業,生產環境惡劣,生產過程復雜,受到瓦斯、煤塵、水災、火災和冒頂等多種自然災害的威脅,致使煤礦生產安全問題較其他行業更為重要、更為復雜、更難解決。當前的煤礦安全工作中存在的安全技術措施不到位、安全工作的實時性和動態性不足、靜態孤立地開展安全管理工作等諸多問題,都屬于煤礦生產中的風險管理問題。

淄博礦業集團公司葛亭煤礦屬于技術裝備條件較好、安全管理水平較高的國有重點煤礦,但是在煤礦生產和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上述問題。因此,應研究并實施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方法,通過有效的管理技術手段,辨識和控制煤礦生產過程中潛伏的危險因素,從而消除或減輕事故的風險,防止其可能造成的災害。

1 風險及煤礦事故風險

風險是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潛在條件,包括事故發生的可能性與其后果的組合。不但涉及人身及社會財產的安危,昭示著事故、災害等壞兆頭的存在,還特別表征其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

通常用風險率來表示風險的大小。其風險率的定義如下:

R=P?C(1)

式中R-風險率;P-事故的發生概率,可以用事故的頻率來代替;C-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可以是人身傷害,如死亡、損失工作日等,也可以是財產損失,如損失金額等。

從系統安全的角度出發,風險是系統危險影響因素的函數,即風險可表達為如下的形式:

R=f(R1,R2,R3,R4,R5)(2)

其中,R1-人的因素,R2-物質、設備因素,R3-環境因素,R4-管理因素,R5-其它因素。

這一風險函數是對風險的一種概括性的描述。由此可知,風險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可以通過主動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對人、物、環境和管理等風險因素進行管理和控制,將風險降低到最小程度。

煤礦生產過程中的風險可分為靜態風險和動態風險[1],靜態風險即為危險源,動態風險包括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此處統稱為事故隱患。對于靜態風險的分析主要采用經驗分析法、安全檢查表法和理論分析預測法等方法,一般均會采取屏蔽、隔離等方式予以控制,如無動態風險出現,靜態風險本身一般不會單獨導致事故;而動態風險即事故隱患的分析主要采用經驗判別法和系統安全分析法等方法,對其進行動態監控,隨時發現并消滅隱患。煤礦安全生產的動態管理與控制工作,就是要消除和控制各類煤礦事故風險。其中,動態風險的管理和控制是其重點內容。

2 煤礦風險管理的流程與特點

煤礦風險管理是在事故發生前,通過對導致事故發生的危險源和事故隱患辨識,判別危險源和事故隱患產生風險的大小,對危險源和事故隱患進行監測、監控和預警,采取科學有效的安全技術措施消除和控制風險,杜絕煤礦事故的發生。

2.1 煤礦風險管理的主要特點

2.1.1 全過程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貫穿煤礦企業的整個生產過程,對于各生產環節的不確定因素,都必須進行風險的研究與預測、過程控制以及風險評價。

2.1.2 全部風險的管理

在識別全部可能存在的致災風險因子時,還要充分考慮人員、機器設備、環境和管理的風險,并將所有風險作為管理對象。

2.1.3 全方位的管理

從各方面對風險的影響進行分析,采用的對策措施必須考慮綜合手段,從設備、經濟、組織、技術、管理等各個方面確定解決方法。

2.1.4 全面有效的組織措施

與煤礦企業風險管理相關聯的主體部門應落實專門機構、專人負責煤礦的風險管理,并賦予相應的職責、權限和資源,將風險管理作為各層次管理人員的任務之一。

2.2 風險管理流程

風險管理是一個連續的、循環的、動態的過程,主要包括建立風險管理目標、風險分析、風險控制、風險處理等幾個基本步驟,其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風險管理流程示意圖

(1)確定風險管理目標,包括損失前目標和損失后目標。損失前避免或減少由于各種風險因素引發損失的幾率,損失后盡快恢復到損失前的狀態。

(2)風險分析是指分析企業面臨的和潛在的風險,包括風險識別和風險評價。煤礦企業的風險分析是對煤礦企業各部門或各系統的工作活動和任務中的不安全因素的識別,識別對系統目標有危害或威脅的潛在危險源和事故隱患是否存在及其所在位置,確定其等級、數量、規模及其潛在的后果,從而確定是否要采取風險控制措施,以及控制措施采取的程度。

(3)風險控制就是選擇以及優化組合風險管理技術,防止風險發生以及減少風險發生帶來的損失,以達到風險管理目標的過程,一般包括選擇風險管理技術和風險管理決策兩個步驟。風險管理決策就是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為實現風險管理目標,通過風險管理技術的優化組合,選擇投資少,安全保障大的方案的過程。

(4)風險處理是指風險管理計劃的實施和風險管理效果的評價。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安全生產方針的貫徹、目標和指標的實現、重大風險的控制、員工安全生產意識與技能的提高、自我完善機制的建立等情況,明確安全生產方針和目標是否適應風險管理的需要,資源是否充分,以及安全生產風險管理計劃是否有效并得到實施。將成功的部分保留下來予以發揚,形成后續安全生產活動的準則;將出現的事故、事件予以控制改進,對煤礦企業風險進行全系統、全過程審計監督,以確保規范性和有效反饋;從而形成一個全面、動態、完善、循環的風險管理流程。

3 煤礦風險管理方法及其應用

綜合煤礦風險管理的上述特點和葛亭煤礦的實際情況,研究提出了煤礦風險管理的整套方法體系,并應用在葛亭煤礦的日常事故預防工作中。煤礦風險管理方法體系如圖2所示,主要從日常風險管理和安全生產調度管理兩方面來展開,同時結合配套軟件系統--煤礦風險管理與預警控制系統來進行。

圖2 煤礦風險管理方法體系示意圖

3.1 日常風險管理

日常風險管理工作包括日常安全檢查信息管理、危險源管理、事故隱患管理和帶班人員管理等四個方面。煤礦生產過程中風險信息的采集主要利用人工采集的方式,由專職安全工作人員、安全監察人員、安全管理人員和生產管理人員利用安全檢查表來完成風險信息的發現和收集工作;同時,有條件時可以利用專用設備或監測系統,自動采集風險信息。對發現的風險信息做好記錄并及時處理,同時將每天的風險信息輸入計算機并自動上傳到煤礦局域網(服務器),在局域網上實現風險管理和預警控制。

3.2 安全生產調度管理

安全生產調度管理主要指每天的安全生產調度會議的召開、記錄和指令傳達等工作[3]。調度會議主要包括礦安全辦公會,圓班會和班前班后會等形式。安全辦公會和圓班會都是每月定期舉行一次,班前班后會則每班次都要舉行。

在安全生產調度會議上,利用煤礦風險管理和預警控制系統,將所發現的日常風險信息通過投影儀顯示在大屏幕上,由參加會議的礦領導和有關單位負責人對所存在的重大風險信息進行逐一分析、討論并制定出相應的對策;同時,將安全調度會議內容、決策指令等信息在煤礦風險管理與預警控制系統的網站上,便于各有關單位按要求開展安全工作,實現動態風險管理。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3.3 信息化、網絡化風險管理

如上所述,煤礦風險管理工作在其配套軟件系統(煤礦風險管理與預警控制系統)的支持下進行,軟件系統在計算機局域網上運行。由此,我們利用計算機網絡傳輸煤礦風險信息,實現日常的風險管理和安全生產調度。

礦長、生產副礦長、安監處長等主要安全管理人員,利用煤礦風險管理與預警控制系統在網上查詢、分析近期安全狀況后,可以通過局域網準確、快速地安全指令信息;各科室、各工區則可以通過局域網快速、準確地接受安全指令信息,使安全指令的運行渠道更加科學、快捷。同時,還可以實時地將礦上有關安全工作的通報發送給相關單位或人員,以便全礦有關人員及時掌握本礦安全工作狀況,按照統一部署做好安全工作;也可以將有關安全法規文件在局域網上,以便全礦有關人員盡快熟悉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依法處理安全工作的各項事務。

3.4 煤礦風險管理效果分析

煤礦風險管理方法在葛亭煤礦的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1 提高了事故隱患的發現和處理效率,提高了安全決策水平,促進了安全管理工作信息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本方法的實施,增強了有關管理人員、有關單位處理事故隱患的責任心和積極性,使事故隱患的發現和處理效率明顯提高;應用該項目研究成果,在計算機網絡的支持下,在準確掌握事故風險程度的基礎上開展安全決策和安全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安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現代化水平,也極大地促進了安全決策水平的提高。

3.4.2 降低了事故發生概率,促進了安全生產水平的提高。

實施風險管理方法,提高了安全生產水平,降低了事故發生率,有效地控制了重大事故的發生。到2009年9月30日,全礦無死亡事故安全生產天數已達2142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安全生產成績。

所以,煤礦風險管理方法的實施,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明顯的經濟效益。

4 結論

在煤礦企業開展風險管理工作是煤礦安全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煤礦安全工作現代化、信息化水平的有益嘗試,對于保證煤礦安全生產具有明確的現實意義。本文提出的煤礦風險管理方法體系,科學實用、配套齊全,適于在煤礦企業應用,并可望在其推廣應用中取得廣泛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曹慶貴.企業風險管理與監控預警技術[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6.

[2]張鈺丹,魏曉平,宋學鋒.煤礦企業安全風險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08(10):68-70.

篇(9)

保證電網安全運行與發展是電力企業的職責,但是隨著電能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困擾電力企業的主要問題。安全風險管理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安全風險管理理論與指導思想是電力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一項重大創新。面對當前形勢,電力企業應該運用安全風險管理理念,根據電網企業的實際狀況,制定科學、有效的電力技術措施與管理措施,盡可能的消除電力生產與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風險與隱患故障,實現電力安全風險的“可控、在控以及能控”的安全目標,以此保證電網運行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因此,文章針對基于安全風險的電力技術措施與管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電力安全風險管理的概念

對于電力企業來說,在實際生產與運行的過程中,客觀的存在許多環境不安全因素、物的不安全因素以及人的不安全因素等安全風險,一旦這些安全風險因素失控,將會導致嚴重的安全事故,對電力設備以及人身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電力安全風險管理指的是識別電力生產與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風險,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確定安全風險的嚴重程度,并確定安全風險控制的優先順序,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將安全風險消除,盡可能地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以此保證電力系統能夠安全、穩定、可靠的進行。因此,電力企業應該采取有效的技術措施與管理措施,對電力生產與運行過程中存在的隱形以及可能出現的安全風險進行識別、診斷、度量,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相應的安全風險應對措施,盡可能地消除存在的安全風險與危險隱患。

2基于安全風險的電力技術措施與管理分析

2.1電力安全風險的診斷技術

電力安全風險的診斷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故障樹分析法,其原理表現為:以系統最不希望發生的事件(頂事件)為分析目標,采用邏輯演繹的方式對導致頂事件的直接原因、間接原因進行分析,利用邏輯演繹聯系各個原因,創建一個倒立的樹狀圖形,同時標明各個系統以及單元故障之間的邏輯關系,采用概率統計法進行故障樹的定性分析,這樣能夠獲得基本事件(底事件)的發生概率以及頂事件的最小割集,以此判斷電力系統是否存在安全風險;(2)危險點分析法,該種安全管理方法屬于逆向思維,即在作業之前,分析可能導致安全風險發生的所有因素,并制定防護、警示以及隔離等措施,以此防止安全風險的發生,降低對人身以及設備造成的損害,危險點分析法對于提高電力企業的事故預防水平與安全風險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致使其被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在眾多電力企業中;(3)安全性評價法,該種安全風險診斷方法是利用安全系統工程的方法度量以及預測電力系統是否存在安全風險,并且通過對電力系統的安全風險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為電力系統的安全風險劃分等級,并提出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處理,其目的在于追求最優的安全投資效益、最小的事故損失以及最低的事故率,安全性評價法需要借助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評價以及風險控制等措施,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協作,能夠有效的提高電力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盡可能的降低安全風險造成的影響。

2.2制定科學的安全風險控制方案

電力安全風險控制方案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電力現場作業風險控制,現場作業風險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降低暴露率的措施,包括統籌安排作業計劃、實施狀態檢修、延長檢修周期、加強設備保養與維修;降低概率值的措施,主要包括強化安全管理、防止出現交叉作業、完善現場安全設施、創建完善的安全獎懲機制、加強安全教育培訓;按照消除、降低以及個體防護的順序,進行安全風險控制方法的選擇;另一方面,設備安全風險控制,設備安全風險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通常采用風險預防、風險轉移、風險規避等方式控制設備安全風險;為了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概率,應該采用電氣預防性試驗、增加設備巡檢頻率、提高設備維護管理水平、采用具有自動檢測功能的設備、實施在線檢測等。

2.3實施“三措”“、兩票”

“三措”指的是技術措施、安全措施以及組織措施,三措在保證電力安全方面具有可操作性、針對性以及現場性等優勢。對于針對性,指的是制定“三措”時,應該準確的找出保證工作安全質量的關鍵點、安全風險因素以及相應的控制措施,根據本次工作的關鍵點以及風險因素,制定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從技術、安全、組織三個方面進行多重保證;對于現場性,指的是應該根據本次工作任務、現場環境等制定相對應的“三措”,不同工作的“三措”存在差異;對于可操作性,針對性以及現場性決定了“三措”的可操作性,同時也是實施“三措”的根本與價值所在。“兩票”指的是工作票與操作票:對于工作票,明確本項工作由誰負責,控制哪些人員;采取怎樣的安全保障措施;由誰對電網運行方式進行調度;工作結束后由誰驗收;安全措施由誰拆除;送電工作由誰負責等,即通過工作票,能夠實現對工作任務的布置、組織、協調、措施以及驗收等整個過程的控制;對于操作票,通過操作票可以控制一次設備的運行順序、備用或者停用狀態,安全措施的布置以及拆除,并且通過命令人、監護人、操作人的相互監督,能夠實現對整個控制過程的控制,以此保證設備操作的正確性,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以此保證電力工作的安全性。

2.4培育具有安全風險意識的企業文化,加強企業安全風險意識

通過創建具有安全風險意識的企業文化,能夠將從整個企業的角度對電力企業存在的安全風險進行多方面的管理,有效的改變傳統的安全風險事后管理的現狀,通過加強企業安全風險意識,能夠將安全風險管理提高到戰略管理的高度,創建科學的安全風險管理體系,針對企業生產與運行過程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安全隱患等進行預測、判斷以及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處理,將安全風險與隱患等消滅在萌芽階段,盡可能的降低安全風險對企業造成的影響,這種未雨綢繆、事前控制的安全風險管理方式,能夠防患于未然,由此可見培育具有安全風險意識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3結束語

近年來,隨著電力市場的不斷改革與發展,電力安全風險工作已經引起了國家與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保證電力安全,電力企業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斷地提高電力安全風險系數。基于安全風險的電力技術措施與管理措施,能夠實現對電力生產與運行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實時、動態的管理,使電力企業的安全風險管理更加系統化、科學化與規范化,以此保證電力系統能夠安全、穩定的運行。

參考文獻

[1]梁威.如何加強電力安全生產技術的措施[J].科技傳播,2014(9):80-81.

[2]李廣生.淺談電力安全風險工作的重點[J].價值工程,2010(27):148-149.

[3]莫廷昭.基于風險理念的電力技術管理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4(10):139-140.

篇(10)

摘要:為加強油港作業安全管理,對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進行風險分析.通過現場調研、訪談、問卷調查確定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因素.分析各因素間的內在關系,建立相應的鄰接矩陣和可達矩陣,構建安全風險因素解釋結構模型(Interpretation Structure Model,ISM).分析各因素間的層級關系,明確風險產生機理,并提出提升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管理水平的對策.對比現有研究,該方法得到結果更科學合理,可為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管理提供科學指導.

關鍵詞:

油船; 靠港; 裝卸作業; 解釋結構模型(ISM); 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 U698.5 文獻標志碼: A

0引言

隨著我國石油進口量不斷增長,油船進出碼頭作業越來越頻繁,油港生產作業環境日益復雜,安全隱患也在增加.2010年7月16日,大連新港一艘外籍油船在卸油作業中,由于操作不當引發輸油管道爆炸,導致1 500 t原油泄漏,造成約430 km2海面污染;2013年11月22日,青島黃島輸油管道發生爆炸,導致63人遇難、156人受傷.可見,油港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風險.油船靠港裝卸作業是油港生產作業中的重要環節,識別該作業過程中的風險因素,理清風險因素間的關系,抓住產生風險的關鍵因素,對保障油船安全靠泊和裝卸作業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港口船舶通航安全和油港作業安全的研究:PAK等[1]依據船長的操船經驗確定影響港口通航安全的因素,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韓國各港口的通航安全等級進行評價;曹久華等[2]借助系統動力學方法,探討由人、船、環境和管理子系統構成的港口船舶通航風險因素及因素間的相互影響和耦合類型;白響恩等[3]建立LNG船舶進出港風險因素解釋結構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al Model, ISM),以識別LNG船舶進出港風險因素;ARSLAN[4]從靠泊、甲板設備、裝卸設備、裝卸作業、人員和緊急情況等方面著手構建了液體化學品船注意事項的層次結構,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對注意事項進行優先級排序;VALDOR等[5]以西班牙的塔拉戈納港為例,評估了港口石油裝卸設備溢油在不同情境下帶來的環境風險;HVOLD[6]從安全管理態度、安全知識、宿命論、工作內容和壓力等4個方面對油船上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進行分析;MARTINS等[7]采用貝葉斯信念網絡分析了油船作業中人因可靠性對碰撞事故的影響,研究表明技能、管理和組織因素更有利于減少碰撞風險;SHEBEKO等[8]對大型石油出口碼頭造成火災和爆炸的潛在風險、個人風險和社會風險進行評估;LI等[9]構建油罐區溢油風險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中石油港口的溢油風險進行研究;范厚明等[10]以船舶靠港裝卸作業為視角,利用貝葉斯網絡法對大連新港、青島港、天津港和寧波港這4個港口的船舶溢油風險進行評價;謝書杉等[11]基于事故樹對油碼頭裝卸作業過程中的各種風險進行辨識,并提出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王曉麗等[12]將石化碼頭裝卸過程的安全影響因素歸結為工藝設備設施、作業安全、人員因素、輔助設施安全性、管理因素、環境因素、應急管理等7個方面,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不同石化碼頭裝卸過程的安全水平進行評價.

綜上,現有關于油港和油船的風險研究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但還存在以下不足:(1)現有港口運營安全風險方面的研究大多籠統地以港口船舶通航安全為視角研究船舶靠港安全性,較少對某類型船舶進行研究,而油船由于裝載易燃、易爆貨物具有特殊性,靠港作業具有更大的安全隱患,

故有待進一步研究

油船靠港裝卸作業風險.(2)現有對油港運營安全風險方面的研究大多僅對裝卸作業環節進行安全性研究,沒有從系統整體考慮油船靠港及在港裝卸作業過程的安全風險.(3)風險因素之間存在內在聯系是作為油船靠港裝卸作業系統一部分而存在的,但文獻[4]和[10]都未從系統的角度分析各安全風險因素之間的相互聯系,沒有真正探明油船靠港和裝卸作業安全風險產生機理.因此,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從油船靠港裝卸作業著手,建立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因素ISM,分析各安全風險因素間的內在關系,對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產生機理展開研究.

1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因素

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管理指通過風險管理將油船靠港作業、裝卸油作業及輔助生產作業等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危險控制在能接受水平以下,降低碰撞、斷纜、泄漏、污染、靜電、火災和爆炸等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油船靠港裝卸作業系統受人、機、環境和管理等4類風險因素共同影響,且這些風險因素之間又相互交叉、相互關聯,使得油船靠港裝卸作業系統具有復雜性,單個或幾個因素無法全面地反映其安全狀況.本文首先根據相關文獻、實地調研和訪談,從船舶、環境、作業安全、設備、人和管理等6方面初步篩選出57個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影響因素.基于此設計調查問卷,請被調查對象對各項安全風險因素進行打分(1~5分),分值越高表示該因素對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影響程度越大.問卷調查對象由30位油港作業人員、20位油港部門經理、20位船公司海務主管以及10位從事港口與航運管理研究的教授組成.此次共發出80份調查問卷,收回72份,其中67份為有效問卷.通過對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得出各項風險因素平均得分,通過再次向從事港口與航運管理研究的教授進行咨詢,剔除風險因素的邊界值,并將部分相互交叉的風險因素進行合并.本文采用所有風險因素得分平均值作為邊界值,最終確定油船靠港裝卸作業過程中存在的25個主要風險因素,見表1.

2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因素ISM的建立

ISM是美國Warfield 教授在1973 年開發的,用來分析復雜社會經濟系統的相關問題.ISM利用有向圖、矩陣、計算機技術以及人們的經驗知識分析復雜系統的結構,首先建立鄰接矩陣和可達矩陣,然后分解可達矩陣,將復雜的系統分解成多級階梯的結構形式.ISM能夠從眾多風險因素中尋找出直接風險因素和間接風險因素, 從而幫助決策者將精力集

中于最重要的關鍵點, 提高決策效率.[13]

2.1建立鄰接矩陣

鄰接矩陣是表示因素之間是否存在直接關系的矩陣.[14]綜合問卷調查結果和調研訪談,確定25個因素之間的關系,建立鄰接矩陣[WTHX]A[WTBX],該矩陣的元素aij表示因素Fi與Fj之間的直接影響關系,即

aij=1, 當Fi對Fj有直接影響時

0, 當Fi對Fj沒有直接影響時

(1)

3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產生機理

根據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因素ISM,可以明確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產生機理.

第1層

為4個風險因素,描述了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各環節的安全性,它們是油船靠港裝卸作業過程中各類風險導致的最終結果,任意一個環節作業不安全都會直接影響油船靠港裝卸作業的安全性.可見,在油船靠港裝卸作業過程中,保障靠泊、裝卸、管道輸送和泄空等4個環節的作業安全性至關重要.

對第2層分析如下.

油船技術狀態、導助航設施、船舶交通流量和引航員船舶操縱水平直接影響油船靠泊作業的安全性.經常性地維護和保養油船可以減少船體的腐蝕速度和設備故障率,防止油船技術性能下降過快.完備的導助航設施和引航員良好的船舶操縱水平可以提高油船靠泊作業安全性.針對船舶交通流量,可以通過適當的交通管制減少船舶會遇的機會,降低發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從而提高油船靠泊作業的安全性.設備安全性和應急管理直接影響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各環節的安全性,可通過加強設備巡檢、保養和維修以確保設備的安全性,并建立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保障應急救援設備的有效性,有效防范和妥善處置油船靠港裝卸作業中的各類突發狀況.

對第3層分析如下.油船要素體現在船齡、噸位和結構強度等方面,如:船齡越長,船上設備磨損情

況會越嚴重,技術狀態越差;雙殼船抗破壞能力強于單殼船,技術狀態較優.航道條件、水文氣象條件、油港選址、海事主管部門監管水平會影響船舶交通流量.在大風、大霧和雷雨等惡劣條件下,油港會停止生產作業,影響港口水域通過的船舶數量.良好的航道條件可以允許更多類型的船舶通航,進而影響船舶交通流量.油港與船舶之間的通信狀況對油船的

調度和監控非常重要,尤其在緊急狀況下,通信狀況越好,越有利于應急措施的及時有效實施,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違章指揮和違章操作會影響設備的安全性,可以通過給員工派發安全知識手冊和開展安全管理教育活動增加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并在生產中嚴格施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減少違章指揮率和違章操作率.

第4層中的心理素質、技能和經驗以及安全管理直接影響違章指揮.心理素質表現在情緒穩定性、事故責任感和安全態度等方面,技能和經驗不足以及心理素質差會直接導致不安全的作業行為,增加違章指揮率和違章操作率.安全監督管理有利于及時制止和糾正作業人員的違章和冒險行為,可以通過安全培訓提高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安全知識水平,從而降低違章指揮率和違章操作率.

第5層為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處于底層,是影響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的最基本因素.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影響油港的選址,對油港的安全管理和海事部門的執法起監管作用.油港安全生產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規范的完善對指導油港安全生產和事故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4提升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管理水平的對策根據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因素ISM,為提升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管理水平,提出以對策建議:

(1)加強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各環節安全管理.針對油船靠泊作業,靠泊前檢查相關設備設施,加強t望,靠泊時用拖船協助控制油船速度,保障油船安全靠泊.裝卸油操作前確保圍油欄鋪設合格、消防設備配備充足和靜電接地設備可靠,并對輸油臂或軟管進行氣密性試驗;裝卸油作業中記錄油溫、壓力和流量的變化,出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并采取緊急應對措施.針對管道輸送作業,因為管道材料缺陷隱患、管道腐蝕、閥門和法蘭密封不嚴會導致油泄漏,應認真檢查管道、閥門和法蘭等有關設備.在泄空作業中,利用氮氣進行吹掃,將裝卸設施泄空,該過程中應避免空氣混入.

(2)加強船舶和油港設施設備的檢修和審查.油船的技術狀態直接影響油船靠泊作業的安全性,應通過安全檢查手段對油船的技術狀態進行檢查和維護,并完善老舊船舶的管理,減少船舶自身因素對油船靠泊作業安全的影響.輸油臂、輸油管道和防靜電裝置等設備的安全性是油船裝卸作業安全的前提保障,油港應加強設備的檢修和審查,定期進行保養和維護,確保其隨時處于安全有效的狀態.

(3)完善油港船舶應急管理體系.油港應該設置應急管理機構,建立應急救援隊伍,實行有效的分級管理制度,針對油船靠港裝卸作業,編制船舶靠離泊事故專項應急預案和安全生產事故應急預案,配備相應的應急救援設備,并依據應急預案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有利于進行風險防范,并且能有效降低事故的影響程度.

(4)提高船員和油港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安全責任意識.對于油船靠泊作業中可能發生的擱淺、觸礁或碰撞事故,人的因素是主要影響因素,因此船公司應注重船員安全責任意識的培養,加強船員專業技能的訓練和評估,盡量減少人為因素對靠泊作業安全的影響.油港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安全責任意識是油港安全生產的決定性因素,油港應切實做好安全培訓工作,增強管理人員的安全管理意識,提高作業人員的操作技能,保障安全生產.

5結論

采用現場調研、訪談與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從船舶、環境、作業安全、設備、人和管理等6方面識別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分析油船靠港裝卸作業系統中各安全風險因素間的內在關系,構建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解釋結構模型(ISM).通過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ISM,確定各風險因素兩兩之間的層級關系,明確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產生機理,為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因素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彌補了文獻 [4]和[10] 缺乏系統分析風險因素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運行規則以及沒有真正探明安全風險產生機理的不足,豐富了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的相關研究.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風險因素ISM直觀展現了油船靠港裝卸作業過程中各安全風險因素間的相互影響關系,有助于管理者從多個安全風險因素中找出影響油船靠港裝卸作業安全的關鍵因素,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控制風險,提升油港作業安全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

PAK J Y, YEO G T, OH S W, et al. Port safety evaluation from a captain’s perspective: the Korean experience[J]. Safety Science, 2015, 72: 172181. DOI: 10.1016/j.ssci.2014.09.007.

[2]曹久華, 席永濤, 胡甚平, 等. 基于系統動力學的港口船舶通航風險成因耦合模型[J]. 安全與環境學報, 2015, 15(3): 6571. DOI: 10.13637/j.issn.10096094.2015.03.014.

[3]白響恩, 肖英杰, 鄭劍, 等. 基于解釋結構模型的LNG船舶進出港風險因素分析[J]. 上海海事大學學報, 2013, 34(4): 812. DOI: 10.3969/j.issn.16729498.2013.04.002.

[4]ARSLAN O.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precautions on chemical tanker operations[J]. Process Safety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9, 87(2): 113120. DOI: 10.1016/j.psep.2008.06.006.

[5]VALDOR P F, GóMEZ A G, PUENTE A.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of oil handling facilities in port areas, application to Tarragona harbor (NE Spain)[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5, 90: 7887. DOI: 10.1016/j.marpolbul.2014.11.018.

[6]HVOLD J I. 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management aboard tankers[J].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 2010, 95(5): 511519. DOI: 10.1016/j.ress.2010.01.002.

[7]MARTINS M R, MATURANA M C. Application of Bayesian Belief networks to the human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an oil tanker operation focusing on collision accidents[J].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 System Safety, 2013, 110(2): 89109. DOI: 10.1016/j.ress.2012.09.008.

[8]SHEBEKO Y N, BOLODIAN I A, MOLCHANOV V P, et al. Fire and explosion risk assessment for largescale oil export terminal[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07, 20: 651658. DOI: 10.1016/j.jlp.2007.04.008.

[9]LI Ying, WANG Wei, LIU Bingxin, et al. Research on oil spill risk of port tank zone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J]. Aquatic Procedia, 2015, 3: 216223. DOI: 10.1016/j.aqpro.2015.02.214.

[10]范厚明, 崔文罡, 溫文華, 等. 基于貝葉斯網絡的船舶靠港裝卸作業溢油風險評價[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 2015, 45(18): 5161.

[11]謝書杉, 周寶勇, 張志超. 油碼頭裝卸作業風險管理[J]. 中國水運, 2011(6): 1415. DOI: 10.3969/j.issn.10067973B.2011.06.006.

[12]王曉麗, 魏志兵, 彭士濤,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石化碼頭裝卸過程安全評價[J]. 工業安全與環保, 2014, 40(8): 14. DOI: 10.3969/j.issn.1001425X.2014.08.001.

上一篇: 初中化學中明礬的作用 下一篇: 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有码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免费 | 五月天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 亚洲AV永久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