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6:22: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農村民意調查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傳統的習慣根深蒂固。隨著法治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多年的普法教育,全縣農民法律知識貧乏的現象得到了一定的改觀,農民的法律、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農民知道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但總體來看全縣農民的法律意識依然相對淡薄,傳統意識較濃,農村法制宣傳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法律素養低,害怕打官司,對法律缺乏信任,薄情優先于法。從走訪的人員和媒體披露的大量案件來看,在一部分農民的腦子里的法律意識仍是空白,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嚴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或者想尋求法律保護,確不知道該如何著手;也有一些像經濟往來的行為,如借款不寫借條,總以為大家是熟人、朋友,不會出問題,一旦出了問題,又無憑無據,無法求得法律的保護;更有甚者,一些村干部的法律意識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決本村發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決,使得觸法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
2、農民對法律的認識不到位,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意識淺薄。大多數的農村村民不懂得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和義務,更多的人認為法律不是保障人民權利的實現,而在更多的限制人的行為的發生。在很多的村民自治選舉中我們看到很多村民出售自己的選票,候選人用金錢買選票的事情屢屢發生。他們不知道這樣濫用自己權利的后果是導致選舉結果并不能達到真正實現村民自治的目的,而以損壞自己的利益告終,而這種權利、義務意識的淺薄最終不能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
3、農民法律維權意識存在誤區。覺得上法院打官司不是維權的手段,特別是涉及到民告官如土地征用賠償等問題上更是望而卻步。由此造成許多本可以通過法律訴訟、司法調解等法律途徑解決的問題,演變成了問題。法律意識維權上的這一誤區直接造成對政府的信賴往往勝過對法律的信賴,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的工作量以及社會的不和諧因素。
二、產生的原因
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文化知識面窄,談不上什么系統的有條理的學習法律法規,廣大農民獲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廣大農民頭腦中所占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觸犯刑律的行兇、搶劫、盜竊等嚴重侵害國家集體利益和公民生命財產的犯罪,行為人也并非無知到殺人是否償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們仍然鋌而走險,這純粹就是法律意識的問題了。
三、針對以上的現象,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也是農村醫療保障的重要方面。
為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家鄉的推行情況,借十一長假之機,我回到老家橫河村,作了一次有關農村醫療保障的調查,通過走訪、同村民交談、填寫問卷等調查形式, 我對全村的醫療保障有了更直觀的了解。每到一戶,村民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對我的提問是有問必答。但由于種種條件的限制,此次的調查人數較少,共計 47人。但以點蓋面也充分表明了橫河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的現狀。以下是調查的基本情況:
1、村里共有1100多人,其中95%以上的村民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從被調查的47戶農戶看,已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有45戶,占調查戶的95.74%。
2、大部分參加農戶覺得繳納的費用可以承受得起。在被調查的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45戶農戶中有44戶覺得繳納的費用可以承受得起;只有一戶覺得勉強承受;沒有一戶覺得繳納的費用不能承受。
3、81%的參加農戶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置很合理,8.1%的參加農戶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置程序過于復雜,10.8%的參加農戶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置不了解。在被調查的47戶農戶中有38戶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置很合理,占被調查戶的81%;有4 戶認為設置程序過于復雜,占被調查戶的8.5%;有5戶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置不了解,占被調查戶的10.5%。
4、86.5%的參加農戶知道身邊確實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明顯受益的典型事例,只有13.5%的參加農戶表示不知道。
二、2004年至今新農合在本地的推行與發展
除了走訪村民之外,我還向村委咨詢了下有關情況,并特地查閱了本市及橫河村隸屬的飛云鎮的有關具體政策和醫療設施,以及從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的點滴變化。
本村從2004年開始推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至今已推行4年。 2006年之前,統籌資金標準為每人每年繳納25元,各級財政補貼25元;從2006后,統籌資金調整為每人每年60元,其中個人繳納30元。參合者,住院醫療費用補償核銷下有起報點、上有封頂線,采用當年累計、分段計算、累加支付的方法。對于5種特種病,補償比例為20%,全年每人報銷最高總額為 2000元。并且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報銷比例從20%50%不等。門診醫療費的小額補償采取即鄉鎮衛生院對本鄉鎮的參合農民憑證看病給予門診所有費用 10%的優惠。此外,參合者每兩年還可到當地衛生院免費常規體檢一次,并為其建立健康檔案。
據了解,2008年,本地的的合作醫療報銷政策發生了一些變化:瑞安市為有效提高受益面及補償水平,根據以收定支,保障有力,略有節余的補償原則,對住院補償方案進行完善:
①市外醫院住院可報費用按70%標準計入市人民醫院補償基數
②中醫中藥住院可報費用同段別補償增加20%。
三、新農合在推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農民們對這一新型農村醫療保障呼聲很高,但在調查過程中我還是聽到了一些消極的聲音。下面,我把被調查的農戶中反映最強烈的極大問題列舉出來進行探討:
1.在政府與農民之間的關系上,很多農民基于過去的經驗,對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在橫河村的第一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過程中,籌資這一環節出現了一定的困難。盡管村中干部將宣傳做到每家每戶,仍存在很多盲區無法將資金統籌到位。目前大部分農民比較現實,今天用了30元參加了合作醫療,就想著能不能得到實際的利益,許多農民認為交了錢沒有生病就吃虧了,也有的覺得這個制度交了錢連資助誰都不知道等于白交。
2.政策宣傳不夠深入,農戶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一知半解。從調查和座談中我了解到,只有52.5%的農戶知道報銷醫藥費是有條件限制的,有11.5%的農戶明確表示不知道。農民對報銷住院醫療費用的限制條件,如何計算報銷的醫療費用,醫藥費報銷的手續等知之不詳,導致農民普遍覺得報銷手續十分繁瑣,有的農民原本自認為能夠報銷的醫療費用得不到補償。
4.定點鄉鎮醫院少,農民就醫不方便,并且費用高,服務水平差。調查顯示,農民就醫大多數選擇村衛生所,因為他們覺得村衛生所離家近,就醫方便,藥價便宜。農民普遍反映:在定點的鄉鎮醫院就醫,因醫藥費偏高,即使能得到補助,自己也要支付相當多的部分,得不償 失。 5、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薄弱,衛技人員缺乏、素質普遍不高,醫療設施陳舊,農民群眾不能從鄉鎮衛生院得到正常醫療保障。這也是農民群眾反映最為迫切的問題。而且根據農村合作醫保的政策規定,鄉鎮衛生院作為農民群眾第一級醫療保障機構,定點的鄉鎮醫院報銷幅度最大。由于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薄弱,農民群眾不但沒有地方看好病,而且也不能享受醫保政策帶來的優惠,減輕醫藥負擔。
四、對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對策建議
1、深入宣傳發動,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參合積極性。可以從以下三點做到:一抓住典型并以多種方式宣傳農民受益事例。二要通過補償公示來宣傳,特別在村一級要定期向農民公布補償兌現情況。三要通過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醫保政策(如:參保辦法、參保人的權利義務、審核結算流程等)。通過宣傳能夠使醫保各項規定家喻戶曉,提高農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互助共濟意識,打消各種顧慮,提高參加新農醫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進一步完善制度設計。一是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對貧困農民的覆蓋面。二是拓展融資渠道,提高賠付上線標準。多方面拓展融資渠道,提高賠付上線標準,才能真正有效解決農民因患大病出現的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現象,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
3、簡化報銷途徑。及時、足額地領取到醫療補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認同感和參與程度。尤其是在制度開始初期,取得農民信任顯得尤為重要.及時報銷小額費用,可以通過把補償過程轉入管理部門的內部循環系統完成.如由財政統一撥款建立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在各個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計算機聯網,對參保農民建立家庭名冊、健康狀況、結算補償金額等基礎性數據,農民可隨時查看。當農民住院看病時,直接按規定實行電腦結算.補償部分由醫療機構定期匯總統計上報,簡化農民的報銷手續.
4、加強對農醫的培訓,提高其服務及技術水平。鼓勵優秀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提高村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讓更多村民能在村就診醫治,既降低了醫療成本,又能保證村民及時就醫,努力做到讓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疑難重病不出縣,從而減少農民群眾醫療費用負擔。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Prevalence and Treatment for Rural Residents
Pan Yu-jia, Jing Lin, Lai Qian, Yu Wei, Hu Jun-qin, Li Jia-wei(Management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Sichuan 611137)
Abstract: Using a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2159 sampling households (6700 people),the research explore the current prevalence rate and treatment ways for rural resi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wo weeks is 17.49%, prevalence rate ofchronic disease 24.36%. 51.71% of elder people suffer from chronic disease; 55.21% of people pay most attention to convenience when choosing medical institutions. Lastly, the paper gives 3 suggestions to improve health level for rural residents.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prevalence of two weeks; chronic disease; treatment ways
居民健康水平是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提高居民健康狀況能夠有效提高社會生產力[1]。黨的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由于“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居民健康水平直接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由于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長期存在城鄉和地域差異,農村地區特別是西部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資源的缺乏相對更嚴重,農村居民獲取衛生服務可及性方面難度更大[2-3],本文通過調查農村居民健康狀況和治療選擇情況,獲取了農村居民患病就醫的第一手材料,筆者希望,這些材料能夠為衛生政策的制定與領導層的決策提供有力依據。
一、資料來源與方法
2013年5月~6月,課題組調查人員對四川省郫縣農村地區居民開展調查,共抽樣2159戶家庭(6700人),對不能正常回答者由熟知情況的親屬代答。調查對象中,男性3294人(49.16%),女性3406人(50.84%);年齡最大者103歲,最小則不滿1歲,平均年齡36.9歲;已婚者4872人(72.72%);學歷以初中和小學及以下者最多,其中初中學歷2564人(38.22%),小學及以下3129人(46.70%);在業者3726人(55.61%),無業或失業1679人(25.06%);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見表1。
二、調查結果
(一)農村居民兩周患病情況
兩周患病是評價居民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需要測量的核心指標之一,它的根據是調查對象自我報告身體健康狀況及自我感受。調查的6700人中,有1172人兩周患病,兩周患病率17.49%;男性518人(患病率15.73%);女性654人(患病率19.20%)。從表1可知,年齡越大兩周患病率越高,65歲及以上老人兩周患病率最高;在學歷方面,文化程度越低患病率越高,小學文化及以下群體的患病率最高;在就業狀況方面,離退和無業(失業)人員的患病率較高;在婚姻狀況方面,喪偶群體患病率高于離婚人群和已婚人群,而未婚群體最低。不同人口特征下,居民患病率的差異可能與年齡、身體素質以及健康意識有關,這需要進一步探索分析原因。
(二)農村居民兩周患病不適癥狀及疾病構成情況
兩周內出現不適癥狀的1172人中,前三位癥狀依次為咳嗽(489人,41.72%)、頭痛(240人,20.48%)、腰腿痛(110人,9.39%),其余依次為發燒(7.42%)、腹痛(6.57%)、心慌/心悸(4.27%)、腹瀉(3.67%)、胸痛(1.71%)。所患疾病前三位依次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39人,45.99%)、高血壓(176人,15.02%)、糖尿病(60人,5.12%),其余依次為支氣管炎(4.61%)、急慢性胃腸炎(4.44%)、類風濕性關節炎(1.02%)、膽結石(0.94%)、腰椎病(0.60%)。
(三)農村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況分析
慢性病患病率是另一個反映居民健康狀況和衛生服務需要的重要指標,通常有兩種計算方式:一種是調查的患病人數與調查總人數之比,另一種是調查居民患病的病例數與調查總人數之比(因為部分居民患有多種慢性病)。本次調查慢性病患者1364人,患病率為20.36%(按人數計算);總病例數1849例,慢性病患病率27.60%(按病例數計算)。
絕大多數(97.36%)慢性病患者集中在成年人(18歲及以上)群體,為準確了解慢性病患者疾病分布特征,調查組對成年人(5451人)進行了專門分析。
從表2可知,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前三位是高血壓(612人,11.23%)、慢性胃炎(258人,4.73%)、糖尿病(145人,2.66%),其余依次是慢性阻塞性肺病(2.40%)、慢性咽炎(1.47%)、心臟病(1.17%)、風濕病(0.94%)、膽結石(0.94%)、腦卒中(0.72%)、鼻炎(0.57%)。調查顯示,成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上升;學歷越低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越高,小學及以下群體患病率最高(36.64%);喪偶群體(59.39%)高于其他婚姻狀況群體;離退休人員患病率(54.71%)和無業人員患病率(37.66%)高于在業者和學生群體。
調查發現,65歲及以上老人有497人,其中有257位老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慢性病患病率51.71%(按人數計算);部分老年人患有多種慢性病,病例數共388例,平均患病1.51種,按病例數計算則患病率則高達78.07%。
(四)農村居民兩周患病治療方式調查
1.農村居民患病治療方式選擇
兩周患病治療情況包括去醫療機構看病、自我治療處理和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本次調查有1172人患病,治療方式如下:(1)739人(63.05%)去醫療機構就診;(2)321人(27.39%)自我治療處理(但未去醫療機構),他們采取了自服藥物(包括藥店購藥)或其他理療等方式;(3)112人(9.56%)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
2.居民選擇醫療機構類型及其選擇原因
去醫療機構看病的739人中,選擇村衛生室的265人(占35.86%),排在首位;選擇其他機構情況如下:私人診所204人(27.60%),縣級醫院107人(14.48%),鎮衛生院83人(11.23%),三級綜合或專科醫院36人(4.87%),職工醫院/保健院36人(4.87%),其他機構8人(1.08%)。
選擇原因:有408人(55.21%)是因為距離近,排在首位;133人(18.00%)是有信賴醫生;96人(13.00%)是因為技術好;38人(5.14%)由于價格低;30人(4.06%)是態度好;19人(2.57%)因為有熟人;有15人(2.03%)是因為定點醫療機構。
3.居民未就診分析
未就診人群指兩周內有不適癥狀但未去醫療機構找醫生看病者,此次調查共有433人,未就診率36.95%。它包括了兩類人群,一類是采取自我治療處理,但未去醫療機構就診,有321人屬于此類;另一類是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者,有112人。未就診原因排在首位的是認為“自感病輕”(84.76%,367人);其他依次為:有7.39%(32人)的是因為“沒有時間”;5.31%(23人)的是因為“經濟困難”;2.54%(11人)的認為“無有效治療措施”。
(五)農村居民住院治療情況分析
在接受調查的6700人中,641人在過去一年內住過院,住院率9.57%,其中男性231人,住院率7.01%;女性住院379人,住院率11.13%。住院原因排在首位是“疾病”(481人,75.04%);其他依次是:77人(12.01%)因為“損傷或中毒”,71人(11.08%)因為“分娩”,8人(1.25%)因為“計劃生育”,4人(0.62%)因為“疾病康復”。居民住院疾病前十位依次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4人(占住院居民的11.54%)、分娩53人(8.27%)、胃腸炎49人(7.64%)、婦科病47人(7.33%)、呼吸道炎癥45人(7.02%)、骨折34人(5.30%)、膽結石30人(4.68%)、高血壓22人(3.43%)、肛腸疾病22人(3.43%)、糖尿病10人(1.56%)。
居民選擇住院機構方面,近一半(49.45%,317人)居民選擇“縣醫院或二級醫院”,其他依次為:選擇“三級綜合或專科醫院”有145人(22.62%)、鄉鎮衛生院103人(16.07%)、職工醫院/保健院40人(6.24%)、其他36人(5.62%)。住院患者中,一年內住院次數最少為1次,最多的有8次,平均1.29次;住院天數最少為1天,最多三個月,平均9.25天。住院費用最少200元,最多20萬元,平均6886.86元;住院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為41.7%。
三、結論和建議
通過以上調查,得到以下結論:(1)農村地區居民患病率和醫療衛生服務需要量維持較高水平。居民兩周患病率17.49%;成人慢性病患病率24.36%;過半(51.71%)老年人慢病纏身,平均患病1.51種,按病例數計算患病率高達78.07%。居民兩周患病不適癥狀前三位為咳嗽、頭痛、腰腿痛,疾病前三位依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血壓、糖尿病;成人慢性病患病前三位是高血壓、慢性胃炎、糖尿病。(2)農村居民兩周患病就醫機構選擇最注重就醫的便利性。63.46%的農村居民首選村衛生室和私人診所,超過一半(55.21%)的居民選擇機構首要考慮“距離近”;兩周患病未就診率36.95%,未就診原因前三位依次是認為“自感病輕”、“沒有時間”和“經濟困難”,經濟因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醫療衛生服務需求。(3)選擇縣級醫療機構住院者最多。近一半(49.45%)農村居民住院選擇“縣醫院或二級醫院”,其次是三級綜合或專科醫院(22.62%)、鄉鎮衛生院(16.07%)。住院原因前三位依次為疾病、損傷或中毒、分娩。
根據調查結果,調查組提出以下建議:(1)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鞏固和發展農村地區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提高醫療技術服務水平,為農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低價、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提升居民就醫可及性。(2)強化政府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建立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深入開展健康教育,引導居民采取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以健康為中心,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讓居民少生病、晚生病甚至不生病。(3)加強農村地區慢性病綜合防治管理體系建設,將慢性病防治納入政府民生工作目標,形成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共同參與的慢性病防治機制,切實降低居民慢性病發病率和患病率。
參考文獻:
孫橋行政村基本情況:該村位于孟海鎮政府駐地西南2公里處,全村368戶,1326人,耕地面積1896畝,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全村有勞動力686余人,有糧食購銷儲運有限公司1家,發展蔬菜種植等農民合作社5家,各類個體工商戶12家,以反季節蔬菜為主導產業,發展冬暖式蔬菜大棚36個,外出務工人員約占全村勞動力的60%,全村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許樓行政村基本情況:該村位于孟海鎮南部,沿萬福河兩岸,轄6個自然村,總人口3303人,耕地面積5189畝,全村903戶,有勞動力1173人,外出務工730人,約占勞動力的50%,全村發展民營企業6家,個體工商戶107家,全村發展冬暖大棚319個,蔬菜成了主導產業,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鎮屬中游。
彭莊行政村基本情況:該村位于鎮政府駐地西一公里處,轄兩個自然村,總人口1170人,耕地面積1800畝,全村408戶,有勞動力411人,外出務工人員約占勞動力的70%,30歲以下的全部外出。主導產業不明顯,經濟社會發展在全鎮屬較差水平。
從總體上看,哪個村主導產業明顯,工商服務業發達,哪個村勞動力外流的就少,經濟發展就快。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
從調查情況來看,農村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占勞動力總數的60%左右,外出的越多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就越大。
(一)勞動力外出較多且結構失衡。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發展,農村勞動力參與城市建設、融入城市生活已是大勢所趨。且年齡結構不合理,18歲-35歲的青壯勞動力外出比例大,達到95%以上,4050人員外出比例較小。文化水平高的外出務工的多,熟練技工收入高。
(二)農村勞動力大量外流已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按目前可耕地面積測算,農業生產及產業發展實際需要農村勞動力和技術人才應占到勞動力的50%,轉移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農業技術人員缺口在30%左右。部分村,由于青壯年勞動力外出的太多,在家務農的主要是老人和婦女,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只能延續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先進的農業技術、機械設備、管理方式無法推廣應用,特別是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更是難上加難。修路,打井,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等公益事業,也缺乏必要的勞動力。
(三)走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從事農業生產與外出務工收入相當。孟海鎮重點培植了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主導產業,并形成了蔬菜加工、棉花加工、畜產品加工板塊經濟體系,帶動經商、服務、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吸納富余勞動力3000余人,農民通過產業優化升級增加的平均收入與外出務工人員的平均收入相當。
二、農村人才外流、農民增收緩慢問題產生的原因
農村人才大量外流、農民增收緩慢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經濟層面的,又有社會方面的因素,亦有思想觀念發生變化等原因。
(一)的制約。分田到戶的土地承包經營率先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其初,由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極大激發,適應了生產關系的發展要求,促進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但是,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不變,又不能自由流轉,使土地的使用零星化,難以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土地收益不集中。再加上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其生存的依賴,對土地有特殊的感情,對自己承包的土地不愿意流轉,使有限的土地資源很難向大戶集中,先進的機器設備、基礎設施難以推廣應用。致使鄉村人才不得不外出另尋他途。
(二)對物質利益的追求。由于分散的經營方式不適應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使農民的土地收入微薄,收入增長緩慢。但外出務工可收到十分明顯的增收效果,并且明顯高于在家務農收入。事實也已證明,務工收入已撐起農民收入的半邊天。
(三)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性導致鄉村人才從“低處”流向“高處”。改革開放30多年來,工業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再加上農村發展的短腿,自然而然形成了城鄉差別。城市在交通、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環境、基礎設施等各方面都明顯優越于農村,對鄉村人才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三、解決農村人才外流、農民增收問題的對策建議。
農村大量人才外流、農民增收緩慢問題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解決這一問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多措并舉,多管齊下。
(一)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農村人口多,就業壓力大,而大量勞動力的轉移又產生了鄉村人才“空心化”問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是解決這一矛盾問題的有效途徑,即有利于發展農業現代化,也有利于減輕城市在交通、公共衛生、資源環境等各方面的壓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生產,實行“產、加、銷”一條龍, 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可以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模式確定主導產業,培育龍頭加工企業,實現規模生產,拉長產業鏈條,大力支持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讓千家萬戶群眾都能融入到產業鏈條中去,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引進并廣泛使用滴管、噴灌技術,普遍推廣機械化作業一方面實現部分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另一方面實現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增值,提高農業效益。由掌握現代科技的勞動者從事農業,采用先進的經營理念改進農業,實行專業化、社會化、商品化生產使農民不用外出也能有較高收入。這樣能較好的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及農業發展中存在矛盾與問題。
中圖分類號:F304.6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6.011
國家發展農村經濟所追求的目標是合理配置農村勞動力。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地,且以農牧業為主,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資源相當豐富,因此,有效轉移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使其充分就業是發展新疆農村經濟的有效途徑。筆者基于新疆昌吉和阿勒泰地區農戶調查數據,采用統計數據對比的方法,分析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的現狀及特點。
1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北疆地區即新疆境內天山以北的區域,筆者選取昌吉州、阿勒泰地區作為調研區,這兩個地區分別是回族和哈薩克族自治區域,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昌吉州地處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南緣,東距烏魯木齊市35 km。312國道、第二座亞歐大陸橋和烏奎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橫穿北疆各地的交通要道。昌吉州下轄5縣2市,主要有漢族、回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民族,總人口約140.2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35.27萬人,占總人口的24.69%。
阿勒泰地區位于阿爾泰山南麓,準噶爾盆地北緣,距烏魯木齊市670 km。阿勒泰地區下轄 6縣1市,生活著漢族、哈族、回族、維族、蒙古族等民族,總人口約66.3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38.38萬人,占總人口的57.85%。
1.2 數據來源
本論文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邊遠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區位選擇―基于新疆農戶行為的研究”為依托,以項目組2012年在北疆調研區發放的調查問卷為基礎,主要選取了與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相關的內容。經篩選,有效問卷共352份。
2 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現狀及特點
2.1 轉移的結構特征
2.1.1 性別 由于性別差異,勞動者個體在受教育程度、社會角色承擔等方面均不相同,故在轉移過程中也存在明顯差別,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實現較大范圍的流動。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轉移勞動力以男性為主,占總樣本的65.62%,比女性(34.38%)高出31個百分點(表1)。
2.1.2 年齡 樣本數據顯示,在北疆農村地區實現轉移的少數民族勞動力中,16~40歲的青壯年勞動力比例占81.82%,比41~60歲的中年勞動力比例(18.18%)高出近64個百分點(表1)。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大多轉移到勞動密集型行業,需要充沛的體力,故青壯年勞動力更容易實現轉移。
2.1.3 婚姻狀況 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中已婚人群是轉移的主體,調查樣本中已婚人群占76.70%,比未婚人群比例(23.30%)高出53個百分點(表1),其中有孩子的人數占95.35%。已婚的勞動者或有年幼的子女,或有需要照顧的老人,家庭責任較重,經濟壓力迫使他們選擇轉移。
2.1.4 教育程度 北疆地區轉移出的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6.42%,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大,為50.85%;而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比例僅為4.83%(表1)。
另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小于男性,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小學以下的比例為12.40%,比男性高出近10個百分點。
2.1.5 技能 北疆地區大部分的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擁有一定的技能,占到78.41%(見表1),但在轉移中并沒有足夠的優勢。據調查了解,部分地區政府會在農閑時節在農村地區進行包括駕駛、烹飪、美發等在內的技能培訓,但大部分人表示所學技術不精,難以憑此找到合適的工作。
另外,雖然有些少數民族勞動者擅長廚藝、駕駛、裁縫等,但是由于信息閉塞,難以把握就業機會,無法發揮自身的特長,只能選擇做零工謀生。
2.2 轉移的產業特征
由于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缺乏專業技能,在勞務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調查資料顯示,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的行業轉移主要選擇在第三產業,占樣本的54.54%,其次是第一產業,占31.82%(表2)。轉移到第二、三產業里的少數民族勞動力,主要選擇在職業技術含量不高且工資水平較低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作,很難進入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
2.3 轉移的方式特性
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方式一般分為有組織轉移和自主轉移兩種。有組織轉移主要是政府和中介機構組織的轉移,自主轉移一般包括自己求職和親友介紹。
調查顯示,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低,以自主轉移為主,比例高達93.47%;政府或中介組織轉移的比例僅占6.53%,可見政府組織轉移力量非常薄弱(表3)。
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外出務工主要依靠自身從業經驗、親友介紹及輿論導向等非正式勞動供求信息。在調查中了解到,“三緣”(血緣、地緣、人緣)關系是少數民族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的重要紐帶。少數民族聚集村落里早期轉移能手發家致富之后,會帶動全村的大規模轉移。這種模式對于信息的及時傳遞、流動成本及風險的降低起到了重要作用。
2.4 轉移的區域特征
按行政區域可以將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區位的分布劃分為鄉內村外、縣內鄉外、區內縣外、疆內區外、國內疆外和國外6種轉移類型。
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以縣內轉移為主,總比例達84.66%,縣城是轉移的首選地。跨縣轉移比例僅占15.34%,主要是轉移到鄰近的縣市,而轉移到內地省份的比例僅有0.28%;跨國轉移占1.71%,大多數選擇距離較近的哈薩克斯坦(表4)。
北疆農村地區由于地處偏遠,道路設施建設落后,交通諸多不便,轉移的成本較高,因此,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大部分會選擇就近轉移,以縣內轉移為主。
3 結論及建議
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在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中擁有一定文化或技能者、已婚者、青壯年、男性更傾向于轉移,以自主轉移、縣內轉移為主,集中轉向第一、三產業。
為了促使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健康、有序進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強化交通設施的建設,降低轉移成本,促進其轉移就業;(2)重視農村教育,提高女孩子的受教育程度,減少小學及以下學歷的比例;(3)加強技能培訓的力度,提高北疆地區農村少數民族勞動力的整體技能水平;(4)建立組織就業平臺,擴展就業信息宣傳渠道,提高就業成功率和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
參考文獻:
[1] 袁紅莎.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休閑農業轉移問題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大學,2010.
[2] 陳浩,周洋洋.影響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個體因素的實證分析――以射陽縣兩個村為例[J].消費導刊,2008(8):19-21.
[3] 羅美雪.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探析―以云霄縣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2.
[4] 高更和.中國中部農區農戶經濟活動區位研究―以河南省南陽市6個村為例[D].開封:河南大學,2007.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則是社會穩定的基石。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新農村建設成了全面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建設新農村不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有相應的資金投資。[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農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當大改觀之后,新農村并沒有真正地發展起來。由于農村收入相對較低,留在農村沒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輕人大量外出務工,導致建設中的新農村呈現出空心村的狀態。新農村是為農民建的,但建設中的新農村卻沒有農民,這就出現了理論與現實的相悖,也應該引起我們對于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學界對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兩種主流觀點:一是地理意義“空心村”。如李衛華認為:所謂“空心村”,是指由于村莊規劃嚴重滯后,一些農民新建住宅時,為追求住宅寬敞,在村子外圍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閑和地閑置,形成外實內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張昭則認為:“空心村”就是村莊面積盲目擴大本科畢業論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發展,村莊內部出現了大面積的空閑宅基地的一種特殊結構布局的村莊。[iii]二是人文意義上的空心村。如張志勝就認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吸引農村中的有知識、懂技術的年輕人來到城市工作,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空心化”;[iv]陳旭堂、王舒則更為簡單地將在“空心村”概括為“缺乏青壯勞動力的農村社區”論文格式范文。[v]
當前情況下,對于空心村的理解我們應該從兩個維度出發:既要顯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狀態,又要體現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筆者認為:所謂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鄉發展的不均衡和農村資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農村內部宅基地閑置或青壯年勞動力缺乏的現象。大量農村人口的外流,不僅導致了新農村的“空心化”,更嚴重的后果便是與之而來的農村的衰落與貧窮。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擔不起新農村建設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給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蒙上了一層陰影。
二、新農村建設的空心村現狀
為了客觀地了解北京郊區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及其出現的問題,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們先后多次對延慶縣井莊鎮老銀莊村進行了詳細的問卷調查和現場訪談:匯總訪談記錄6篇;發放問卷110份,回收有效問卷105份,問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區新農村建設的現狀。
對新農村建設成效的評價
對新農村前景的看法
項目
比例
項目
比例
非常明顯
4.80%
會讓農村有一個徹底的改觀
18.10%
比較明顯
31.50%
會對農村有些好處,但作用不會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場政治運動,不會有什么改觀
25.70%
不太明顯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顯
一是明確適用對象和堅持的原則。我鎮制定出臺的《考核辦法》適用于村(居)“兩委”班子、村(居)常務干部年度考核。村(居)常務干部指村(居)黨支部書記、副書記,村(居)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文書。考核工作由鎮黨委負責整個考核工作的組織領導,鎮黨建工作辦公室具體負責實施。考核堅持客觀公正、真實準確、注重實績、群眾公認原則、量化考核與綜合考核相結合的原則。
二是明確考核內容。考核內容包括實績考核、民主測評和民意調查。實績考核是指對村(居)“兩委”班子及常務干部在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建設以及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的表現進行綜合考核。民主測評、民意調查是指對村(居)“兩委”班子及常務干部的政治業務素質和履行職責情況進行綜合調查、評價。村常務干部兼職的,按所任最高職務結合兼職職務進行考核。村(居)“兩委”班子實績考核內容包括: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及農村勞動力轉移情況;發展集體經濟,改善村級基礎設施情況;安全生產責任制執行情況;提高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情況;移風易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情況;改善村容村貌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情況;完善村級民主管理制度建設等情況。同時,突出考核村班子駕馭全局、處理利益關系、處置突發事件、務實創新等方面的能力。村(居)“兩委”常務干部實績考核內容包括:(一)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實績考核主要包括:政治素質方面,注重考核其政治理論水平,執行縣、鎮黨委、政府決定決議,并積極開展工作情況;領導能力方面,注重考核其駕馭全局工作情況,重大決策取得明顯成效或導致嚴重失誤情況,開拓創新情況;工作作風方面,注重考核工作落實程度;工作實績方面,注重考核農民增收、集體經濟、計劃生育、社會穩定和治安狀況、基層組織建設等;廉潔從政方面,注重考核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執行情況,班子成員是否有違法違紀行為,對違紀行為是否敢抓敢管等情況。(二)村黨支部副書記,村民委員會副主任和文書實績考核主要包括:履行分工職責情況,服從大局和團結協作情況,求真務實情況。注重考核其分管工作及發揮“雙帶”作用情況、中心工作及突擊性工作的開展和完成情況。實績考核內容由鎮根據縣、鎮黨委、政府工作部署及每年簽訂的工作責任狀制定,實行一年一定,每年3月底前完成。村(居)“兩委”班子的民主測評主要從思想政治建設、領導能力、工作實績、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進行。村(居)常務干部的民主測評主要從德、能、勤、績、廉等五個方面進行。村“兩委”班子的民意調查指標為依法辦事和黨務、政務、財務公開情況;服務群眾和辦事效率情況;公眾形象和黨風廉政建設情況;樹文明新風情況;扶貧幫困情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情況;群眾處理情況。村(居)常務干部的民意調查指標為依法辦事情況;服務群眾和辦事效率情況;公眾形象和廉潔自律情況;在班子中發揮作用情況。
中圖分類號: X32文獻標識碼: A
一、政策解讀
黨的十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且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而所謂自然恢復為主,就是強調要求我們尊重自然界的規律,不要再發展的同時忘了自然界的規律,必須順其自然,盡可能恢復原有生態的面貌與功能。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認識的深化。
二、現狀情況
(一)區位介紹
永豐村位于依蘭縣臺橋鎮政府所在地西南10公里處,距縣城37公里,氣候屬于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永豐村由永豐、合興兩個自然屯組成,全村384戶,1527人。行政管轄面積22169畝,其中耕地面積16232畝,以旱田為主,2012年人均收入13200元。
(二)建筑現狀
永豐村永豐屯有磚瓦房135座,土坯房120座,倉房84座,基本為一層建筑,大多建成于八十、九十年代。一般都是起脊的硬山式,造型厚重大方,既結實又御寒。磚房建筑外觀以紅磚墻面為主,一些新建磚房質量較好,多數質量一般,土坯房大多房屋破舊,質量較差;整體建筑景觀零亂,式樣單一,倉房大多依住房而建。房前后由柵欄或矮磚墻圍合成庭院,有幾家連通,中間以樹籬相隔,均擁有自家菜園等,保持北方農家庭院特色。
(三)建筑特征
1. 住宅方整規則,庭院較大,但尺度合宜;
2. 多為坐北朝南,北部較封閉以防寒風,而朝南的一面開放采納陽光和溫暖的南風;
3. 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頂曲線平緩;
4. 多為磚瓦房和土坯房,木結構用料較大,裝修比較簡單;
5. 硬山式屋面出于山墻之外,山墻大都采用磚石承重。
三、永豐村規劃民意調查
永豐村規劃民意調查共發放問卷255份,約占總戶數的66.4%,實際回收235份,回收率達到92.2%,有效問卷比例達到100%(有效問卷指答題率超過90%的問卷)。
(一)問卷調查目的
村莊規劃的核心是解決村民生產生活和村莊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其著力點在于按照村民自身對村莊建設的要求與愿景建設屬于村民的美麗宜居村莊。問卷以家庭為單位設計了針對提高村莊居住環境質量的問題,包括房屋修建年代、住房面積、住房質量、期望居住面積、期望居住形式、房屋改造風格等方面;村民上樓意愿調查包括上樓費用、上樓原因、不上樓原因、舊房處置方式等方面。通過全面的了解村民的意愿與對居住環境的訴求,針對具體問題規劃設計合理的解決方案。
(二)基本情況
1. 村民的文化程度中等,52.1%為初中水平,只有6.1%為高中水平以上。
2. 關于家庭人口構成:68.1%的家庭是三口或四口之家,17.4%的家庭是老少三代之家。反映出“家庭核心化”的社會構成的演變趨勢。
3. 關于家庭收入:家庭年收入集中在10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占7.2%,10000-15000元的占87.0%,15000元以上的占5.8%,家庭年收入水平與報表中人均收入水平13200元相符合。
4. 關于收入來源:64.5%的收入以務農為主,19.6%的收入以個體經營為主,外出打工收入占15.9%。說明永豐村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屯。
(三)居住方式意愿情況
根據調查在居住環境方面主要反映了以下情況:
58.1%的房屋修建于80年代;55.1%的現狀住房面積集中在80-100平方米;91.3%人認為住房條件可以,房屋質量較好,居住空間較合理,能夠基本滿足村民的需要,但是由于建設時間較長,內部構造和外部墻體均較舊。在對未來居住水平情況調查中,71.1%的人希望住房面積達到80-100平方米,15.8%的人希望住房面積達到100平方米以上。希望建設3-6層住宅形式的村民達75.4%,希望建設獨門獨院住宅形式的村民只有13.0%,反映村民經濟實力一般,對居住環境要求不高。
1. 有62.6%的村民同意上樓,但有92.5%的村民均不同意繳納1000元/平方米的上樓費用。
2. 村民希望住樓房的主要原因是認為樓房的衛生干凈、上下水方便、有室內衛生間、不用燒爐子。表明村民很希望改善現有的生活居住環境。
3. 一部分不希望住樓房的村民認為農具存放不方便、家里老人住樓房行動不方便、習慣住平房,同時認為住樓房對家庭支出費用會有所增加。
4. 如果把平房的環境改善了,同時完善上下水事實上,增加室內衛生間和暖氣設施等,有61.8%的村民仍堅持搬到樓房居住,有34.4%的村民選擇居住在改善條件的平房,可見村民希望住樓房的意愿比較強烈。
5. 對于搬遷到新房后,舊房的處理方式有94.9%的村民均希望政府可以征收購買舊房屋,減輕村民的負擔。
(四)建筑設計形式
92%的村民認為影響居民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是活動空間少和配套設施不足。
① 在房屋改造中永豐村來看,81.2%人選擇現代簡潔建筑風格,14.5%的人選擇中國傳統民居建筑風格。
② 對外墻顏色以白色、暖色和紅磚色的選擇居多,占95.7%,體現村民對喜慶顏色的喜愛。
四、永豐村居住環境整治規劃
(一)功能定位
規劃未來永豐村的村建設用地發展方向為以向東發展為主,適當向北發展。提升新村建設質量標準、安排好村民的生產生活、提升村民生活品質。
通過對永豐村的規劃建設,使之成為村容整潔、生活富裕、設施到位、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
包括村莊整治區和美麗宜居村莊住宅示范區兩個部分,區域內以居住用地性質為主,配套相應的辦公、文化娛樂、商業金融、休閑活動、公園綠地等設施,打造舒適、方便、安全、優美的居住環境。
(二)規劃構思
居住用地集中布置,為提高居住環境質量,規劃在村東側新建宜居村莊示范住宅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包括廣場、衛生院、綜合市場、幼兒園、老年公寓、活動中心等。從根本上改變居住區的公共活動空間和配套設施,為村民營造一個舒適、方便、安全、優美的居住環境。同時用綠地將各個居住片區分隔,形成田園包圍片區的態勢。同時積極引導村屯居民向永豐村遷移,尋求村屯建設的集約化發展之路。
(三)用地布局
規劃延續、完善永豐村原有的道路形式和較規整的住宅沿路布局現狀,形成結構清晰,自然與人工環境相互融合的發展格局。居住用地集中布置,村莊周圍設置防護綠帶;規劃改善現有牲畜的飼養環境,做好清潔工作。垃圾、糞便集中處理,從而減少環境污染,達到改善環境的目的;系統地設置給排水、電力電信和環衛等設施,并從節約用地的角度出發,在規劃實施措施上考慮提高適居性、舒適性和安全性。
經調研以及永豐村的發展情況分析,永豐村現狀人均建設用地很大,足以滿足規劃期限內的發展需求,規劃不新增居住用地。本次規劃居住建筑用地總面積14.92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58.86%。
住宅用地的規劃要因地制宜,對現有住房按拆除、保留(改造)、新建三種方式分類處理,遵循住戶意愿在規劃指導下逐步進行更新。以質量較好的磚瓦房規劃保留,對不滿足通風、采光、消防等規范要求的用房進行合理重組,集中在村莊東部新建宜居住宅示范小區,改善永豐村村民居住環境。公共綠地結合新建居住小區設置,規劃面積1.25公頃。
(四)重點整治要素設計
1.居住規劃設計
按照體現文化內涵、科學規劃、適度超前、利于開發改造的原則,努力做到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機結合,既力圖體現傳統文化的延續,具有較鮮明的地方特色,又與時俱進,體現新時代的特征。
居住建筑是村內主要處理的景觀界面。整體上要突出地方特色,使居住片區之間形成對比。居住片區的建筑界面要連續,公共建筑應形式多樣,色彩宜豐富,每側建筑高度最高控制在道路紅線寬度的一半左右;居住建筑的形式風格要統一,住宅外墻以白色或暖色加適當點綴為主,形成統一連續而又變化的景觀界面。
村莊東部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示范住宅小區,在住宅區內建設生態水系步行景觀軸,其間點綴多處景觀節點。示范住宅小區結合水系景觀建設縱向居住休閑景觀帶,景觀帶以步行交通為主,貫穿東部整個示范住宅小區。景觀帶將新建示范住宅小區與文化大院、文化公園、文化廣場以及帶狀公園串聯起來,結合水系的穿插布置景觀,使小區的景觀更具自然性和多樣性。
2.建筑要素規劃設計
在住宅格局和功能設計上,要具有節能省地和抗震功能,體現了庭院布局緊湊、功能區分合理、空間利用充分、造型新穎別致、造價經濟適用等特點。適應農民生活水平和住宅建設的要求,符合北方農村生活習慣。
(1)建筑風格
對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習慣充分考慮,在住房改造中分村體現民族和地域特色。村民意愿反映建設以現代風格和中國傳統風格相融合為主的建筑。
(2)新建建筑體量劃分的控制
示范住宅小區住宅以4層聯排住宅建筑為主,有少量的2層住宅建筑。新建公共文化建筑為2層建筑,建筑體量較大,形式以現代簡潔風格為主。
(3)建筑色彩的控制
建筑材料可考慮時代特征,控制材料的色彩和質感。建筑色彩以白色或暖色為主,新建一層住宅沿襲現有建筑風格形式,配以白色或暖色墻面;新建2-4層低層住宅以現代住宅建筑風格為主要形式,墻面為暖色調配以適當的點綴。
(4)屋頂形式的控制
永豐村沿襲現有住宅硬山特征,新建2-4層低層住宅采用坡屋頂形式。
3.其它要素設計
(1)圍墻、大門
①住宅院落大門采用現代風格與傳統風格相結合的手法來設計。
②對圍墻的選擇比較統一,92.1%的村民均選擇柵欄圍墻,說明永豐村村民開放度較高,鄰里關系良好。規劃充分考慮村民意愿調查的喜好,統一規劃,以尺度適宜、良好的通透好為主。對圍墻的改造在統一風格的基礎上,采用鐵藝和磚墻相結合的柵欄圍墻形式。
(2)環境整治
①拆除影響景觀的構筑物,統一街道寬度,保證防火間距和消防通道的暢通。
②整治規范宅前圍墻:要求高度統一、尺度適宜、通透好、個性強、文化內涵豐富。對現有住宅的庭院進行整治規劃,同時對平房廁所入戶進行改造。
③修繕建筑單體立面:重點是拆除現有土坯房屋的,改為磚房,將清水墻面改為水泥墻面,刷白色涂料。
④設置小賣、電話亭、座椅、果皮箱、綠化等隔30米左右設一側布置,盡量提供足夠多的坐椅,為人們提供休息、逗留和交往場所。
⑤建設的雕塑、小品、水景應有當地的文化特色內涵,提高環境吸引力。
⑥沿街鋪設步道板,地面鋪裝要考慮冬季防滑。
(五)規劃建設時序
永豐村建設規劃時序分為三期:
一期(2013―2014):規劃整治兩條主要道路,長1096米,規劃道路 兩側邊溝2190米,規劃柵欄長2050米,泥草 房改造15所,種植行道樹;規劃一期動遷13戶,建設11棟四層住宅共90戶。
二期(2015―2017):規劃改造村莊中部的泥草房住宅,整治中部村莊居住建筑的圍墻大門,整治8條道路,清理道路排水邊溝,種植行道樹;同時擴建西部的永豐牧業,共動遷56戶。
三期(2018―2020):規劃在村莊南部建設宜居村莊示范住宅小區,新建2-4層住宅共21棟140戶。啟動西部特色產業區的建設,共動遷79戶。
五、結語
針對村民希望住樓房的強烈愿望,規劃建設集中居住小區,創造多樣的居住環境,滿足不同需求人群的住房要求。針對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習慣充分考慮,在住房改造中需體現民族和地域特色,按照居住片區實行不同的道路綠化形式。對圍墻的改造在統一風格的基礎上,進行配置形式多樣的開放式柵欄圍墻。按照村民意愿,住宅院落大門采用現代風格與傳統風格相結合的手法來設計。
通過本次村民參與后編制的規劃,得到多數村民的認可,切實滿足村民的需求,村民也加深了對規劃的理解,對村莊整治工作也更加支持,加強了村民之間的凝聚力。目前更多規劃的編制從城市角度考慮問題,對農村地區的發展關注不夠,尤其缺乏直接體現村民意愿的規劃。永豐村居住環境整治作為一個研究性、探索性的規劃,試圖從村民本身對居住環境向往的視角,來謀劃未來發展建設的路徑,是對當前村民居住環境改善的一個探索。筆者希望未來村莊居住環境的整治規劃中,規劃師們多深入、多傾聽、多滿足村民的需求意愿,真正做到規劃于民、服務于民。
參考文獻
2012年2月24日 晴 大風 星期五
自我們工作組進駐元氏小孔村以來,心里始終很焦慮,總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昨晚又沒睡好,天還沒亮就爬起來,站在村委會院里迎著寒風點燃一支煙,想著今天能干點什么。
根據省、市委要求,我想應該從小孔村的脫貧致富抓起,然后是村容村貌的改善。就脫貧而言,歸根結底應當依靠村的土地資源。小孔村有350戶、1721人,村民以傳統農業為主要經濟來源,通過前兩天收集反饋的民情調查表梳理出的村民意見,反映出村里缺少致富帶頭人的問題,絕大部分村民思想意識落后、僵化,不懂得利用資源,通過前兩天收集所以今天走訪的重點應該是村里的“能人”,今后村里的工作要干好還得要了解他們、相信他們、依靠他們,也許從他們身上能得到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想到這些,心情開朗了許多,突然感到天也亮了,看到自己吐出的煙圈也帶有幾分喜氣。盡管昨晚三個人討論村里工作不知不覺又到了凌晨1點,可是工作不等人哪。唉,還是當回“惡人”喊醒他們吧。趁韓書君和侯振龍起床的工夫,我把剛才理出的思路講了出來。
中圖分類號:F034 文獻標識碼: A
一、村莊概況及特點
龍泉關村位于河北省阜平縣西部,太行山東麓,距山西省五臺山23公里,是河北通往山西省的西部門戶之一,龍泉關村共533戶,1388人,其中貧困戶300戶,1030人。村域面積983公頃,耕地面積只有47公頃。總體來說村莊具有以下特點:
貧困村
龍泉關村共533戶,1388人,其中貧困戶300戶,1030人。村域面積983公頃,耕地面積只有47公頃,村民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勞務輸出及少部分從事第三產業,年人均收入約1240元左右。
山區村莊
龍泉關村位于河北省阜平縣西部,太行山東麓,距山西省五臺山23公里,地處山區,平均海拔高度800米左右,西、北、南三面環山,區域地形的特點俗稱“九山半水半分田”。
歷史悠久
龍泉關村其西與山西省接壤,距山西省五臺山23公里,是河北通往山西省的西部門戶之一,龍泉關始建于明朝,因康熙帝封龍泉井,又為長城上一個重要關隘而得名。明代曾派重兵把守,素來是戰略要地。
龍泉關村內現存歷史建筑有城隍廟、五道廟、觀音堂、萬佛寺、財神廟五處廟宇。另外有戲臺一處、碾盤五個。村內的三棵古樹已有七百多年樹齡。
鎮區駐地村
龍泉關村是龍泉關鎮最大村莊,省道382穿村而過,是龍泉關鎮政府駐地村。保阜高速公路從村域北部穿過并設有出入口,龍泉關村距離出入口約6公里,對外交通較為便捷。
二、規劃過程
《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村村莊規劃》項目組于2013年5月份正式開展工作,項目組先后與三次赴村莊進行現狀調研踏勘和民意調查走訪,并兩次與縣主管部門、鎮政府、村委會、駐村工作組、村民代表等進行溝通,2013年8月30日向住建部進行了中期匯報,會后進行了修改與完善,并且與當地相關部門與人員進行了正式匯報,于2013年10月形成了村莊規劃的成果,上報至國家住建部。
三、規劃理念
在規劃過程中,始終秉持”深入調查、尊重民意、問題導向、注重實效、加強引導、和諧發展”的規劃理念。
深入調查---在現狀調研中,項目組采取實地踏勘、入戶調查、召開座談會、村民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為村莊所有建筑及各項設施建立了信息檔案。這些豐富翔實的第一手資料為高標準完成村莊規劃,指導村莊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尊重民意---項目組訪問村民數百人次,問卷調查數百份,全面了解村民真實需求,力求優先解決村民反映的突出問題,改善村莊人居環境,優先配套和居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設施。
問題導向---通過調研及問卷、訪談等形式找出村莊建設的主要問題,即村民普遍貧困、建設速度較快亟需控制和歷史風貌需要加強等問題,規劃以問題導向為出發點,切實制定發展措施建議來指導村莊建設。
注重實效---本次村莊規劃因地制宜,不過多套用理論、不擺花架子,不照搬大城市建設模式,強調技術可行,可操作性強,務求實效。
加強引導---第一點加強產業引導,由于地處山區,耕地稀缺,糧食產量低,第二產業基本為空白,旅游業同樣方興未艾,同時村民的意識較為保守,這些是導致村民貧困的主要原因。需要在產業上加強引導;
第二點由于龍泉關村所處鎮區及公路沿線,建設速度相對較快,建筑隨意占地,新建民居風格多樣,呈現一種無序發展狀態,亟需控制與引導。
第三點在民居建設、村莊風貌、遠期發展空間控制等方面加強引導。
和諧發展---按照上位規劃要求落實空間管制內容,控制產業布局、建設用地布局,強調建設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嚴格保護村莊周邊的山體、河流、林地、耕田,保護村莊肌理和歷史建筑,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歷史建筑與山村整體風貌的和諧。
我們相信:通過對龍泉關村產業調整、歷史資源保護、民居整治、基礎及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生態及綠化環境培育等措施,龍泉關一定 會建設成為以關隘文化為特色,村容整潔、基礎完善、生活幸福的美麗鄉村。
四、規劃難點
1、如何把握鎮區總體規劃與村莊規劃的關系
由于村莊為鎮駐地村,村莊總體規劃必須與鎮總體規劃相協調,但是鎮總體規劃的編制時間較早,某些方面不能適應現狀的建設發展需要,本次規劃提出對鎮總體規劃部分調整措施,并建議盡早編制新版的龍泉關鎮總體規劃。
銜接:本次規劃延續上位規劃所提出的發展定位及方向,并注重歷史風貌的傳承及發展,大力發展旅游業,對現狀公共服務設施及基礎設施加以完善,增設幸福院,擴建水廠,并新建污水處理廠及35KV變電站。
調整:(1)村莊中間的主干道調整位置,由于總規制定的線路拆遷量過大,無法實施,本次規劃尊重原有路線,適當拓寬,能滿足遠期的發展需求。
(2)東西向的道路結合地形高差適當調整線型。
(3)提出遠期發展用地的控制指標體系,協調村莊建設的近遠期的發展關系,同時為將來鎮總體規劃的修編提供依據。
2、改造資金短缺
公共服務設施及基礎設施投入啟動資金難以著落。共用設施,既可節約土地,又可減少成本,應當說是一件好事。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基層政府財力薄弱等原因,導致改造資金無法著落的難題。
五、規劃實施
1、目前已籌資150萬元的給排水工程的施工款項,正在準備按照規劃實施給排水工程。
2、旅游服務設施正在修建,初具規模,具有了一定的旅游接待能力。
3、主要道路的綜合整治工程正在籌備,項目組與當地多次討論溝通來確定道路形式、鋪裝材料、施工做法等。
4、根據相關上位規劃和相關扶貧政策、措施與當地綜合確定產業布局,同時協調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村民意愿等關系。
5、規劃項目組與當地聯合形成產業發展小組、環境整治小組,并聯合制定村民公約,引導村莊健康發展。
六、思考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