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6:22:0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綠色建筑可行性分析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Summary: are widely used in Germany, USA, Finland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s well as Japan and Singapore this system, PC system with high efficiency, hig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precision, short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many other advantages. This structural system in the Middle East has goo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but this house because of the high cost of shipping, so consider building factories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the essential way to promote this house,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chnical and economic point of view .
Keywords: PC housing;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financial net present value; internal rate of return
中圖分類號:F272.5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 PC住宅產業化經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開始進入成熟期。目前諸如萬科、遠大住工等,從設計、制造、開發、施工、運營服務的建筑全壽命周期,提出了整體解決方案,用工業化方式制造建筑,實現資源節約和低碳排放,提升建筑品質和效率,實現建筑業可持續發展。
1 PC體系主要技術參數
1.1 體系依據的主要技術規范
全預制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結構技術體系——基于裝配式剪力墻體系的多層技術體系是建立在現行國家規范(《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基礎之上,符合現行設計規范要求,可以滿足建筑師對建筑的多樣性、復雜性、個性化的要求。
1.2不同地區之間的適用性
集成房屋并不是我國特有的建筑,在國外已經出現了相當一段歷史,不論是地處地震多發帶的日本,還是在零下40度的北歐,或是在熱帶地區的新加坡,集成房屋均比國內成熟,這表明它是具備普遍適用性的。
2PC體系在中東地區推廣的技術可行性
2.1可提供的結構體系
目前主要可以提供兩種結構體系:
高層-----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體系,特點:承重結構現澆、其余部分工廠預制生產。
多層/單層-----全裝配預制混凝土結構體系,特點:包括承重結構全部采用工廠預制生產。
由于中東地區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加上當地居民的居住習慣,大部分多層住宅在5層以下,因此非常適合采用全裝配預制混凝土結構體系,這也符合我們推廣預制房屋的集約化、工廠化及最大限度減少現場濕作業的宗旨。
2.2 設計的可行性
國家標淮的《預制裝配式住宅建筑設計規程》已進入審批階段,雖然沒有具體的頒布時間表,但應該很快頒布實施。現階段,此類房屋可以參照我們國家傳統房屋現行的《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068、《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等相應規范來設計。
設計院資源方面有兩種選擇方案,一是繼續和國內傳統的工民建設計院合作,來進行房屋的設計工作,然后構件的深化設計交給遠大設計部門來進行;二是把房屋的建筑、結構、水電和深化設計全部交給PC生產企業。
2.3 當地建廠的可行性
我們目前所說的建廠僅是為本項目提供PC產品的工廠,不涉及對外經營,因此能否建廠可能更大程度取決于項目業主。建廠涉及問題解決如下:
2.3.1 土地
土地問題解決共兩種方案:一是在項目現場周邊租用土地,由于當地土地多數屬于私有,需要業主協調解決,這是解決建廠用地的首選方案;二是利用建筑廠區土地,初步估算如果建設帶有2-4條PC線規模的工廠,需要占地90-130畝(60,000m2-87,000m2),這種方案會對項目工期產生一定的影響,因為需要把最后一期的PC構件全部生產完成后,拆除工廠,然后進行項目最后一期的建設。
2.3.2生產線的設計
國內大型的PC生產廠可以提供2-4條PC生產線的包括總圖、土建、工藝的全部設計方案。
2.3.3生產線的設備
由PC生產廠提供包括PC生產線、鋼筋加工、混凝土制備和構件養護窯等全部設備,并提供安裝、調試或者安裝指導。
2.3.4廠房及相應附屬設施
常規建設,其中廠房的鋼結構國內加工,現場安裝。
2.4生產運營的可行性
2.4.1生產技術工人
國內招募或者國內招募+使用當地工人兩種方式解決,由PC生產廠提供培訓,或者把整個工廠的運營交給國內的PC生產廠。
2.4.2生產用材料
生產所需材料包括鋼筋、水泥、砂子、碎石、外加劑、保溫板等均為常規材料,優先考慮當地解決。
2.4.3生產用燃料及動力
生產用電可以配備相應功率的柴油發電機組,其余諸如柴油、重油、油等當地解決。
2.4預制 PC構件安裝和施工的可行性
安裝PC構件比傳統施工需要更少的技術工人,所需大型機械設備會增加,但所需設備較為單一,一般每個施工班組配備一條25t-70t的汽車吊,PC構件安裝由遠大提供安裝指導。
2.5售后維修服務
可由PC生產廠可提供包括售后維修服務的全產業鏈的技術服務。
3經濟可行性分析(針對沙特房屋項目)
3.1針對沙特項目以租代售經濟可行性分析
沙特勞工宿舍項目總建筑規模約為20000套,建筑面積總計40萬m2。綜合考慮建筑規模、工廠壽命周期和項目建設工期,我們考慮建設一條含有2條PC線+1條鋼筋線的生產線,年生產能力為6000套,約合12萬建筑面積的房屋。根據測算,不包括流動資金,生產線建設的總投資金額為13136萬元,宿舍建設EP+C的單方造價為2399元/m2。
根據我們所做的市場調查,未來房屋項目建成后,如果以出租的方式提供給業主,那么每年的租金收益為900元/m2。根據上述數據,本項目的財務盈利能力分析如下:
1)固定資產投資
本項目的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項目總投資-流動資金=13136萬元
固定資產余值(PC工廠):13136×10%=1313.6萬元
每年每期房屋租金收入(每期6000套):900×6000×20=10800萬元
每期房屋折價銷售金額(按30%):6000×20×720=8640萬元
流動資金估算:9000萬元
經營成本:6000×20×2399=28788萬元
維持運營投資(按設備的5%):5934×5%=300萬元
建設投資現金流量表如下:
建設項目投資現金流量表(萬元人民幣)
靜態投資回收期:Pt=7-1+(4046.4/19440)=6.21年
即房屋建成4.21年后收回全部投資。
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折現系數取6%,則
項目財務凈現值FNPV=8485.48萬元≥0,項目可行。
2、針對沙特項目可行性分析結論
1) 擬建規模為2條PC線+1條鋼筋線的生產線,年生產能力為12萬m2房屋,工廠建設期12個月。
2)工廠生產周期3年,到期后只按回收10%殘值考慮。每年生產6000套房屋,房屋從第3年初投入使用,并開始回收租金。每期房屋租期為3年,到期后按房屋原價的30%處理給業主。
3)投資回收期6.21年。
4)項目財務凈現值8485.48萬元。
5)項目財務內部收益率FIRR=i1+(i2-i1)NPV1/(NPV1+NPV2)
=10.8%。+(11%-10.8%)×54.95/(54.95+238.26)=10.85%
財務內部收益率FIRR=10.85%
(其中:i1=10.8%時,NPV1=54.95萬元
i2=11%時,NPV2=-238.26萬元)
4 結語
關鍵字:
現代建筑,節能環保, 重要性,可行性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moder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 unceasingly thorough,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mportance, from the durability and safety to show its has irreplaceable function and trend; Through the material and technology shows its feasible development;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this kind of problem solving has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
Modern building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mportance, and feasibility
中圖分類號:TE0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緒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在面臨這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必須面對環境的破壞和資源的浪費等一系列負面的影響。因此人們在發展各個領域的同時,也在積極改善并避免對環境的破壞,都在采取有效的環保措施,同樣在針對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方向上投入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對現代建筑的節能環保處理一直是關注熱點,此舉不但能夠有效的避免和環境之間的沖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綠色建筑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對于資源保護和經濟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正面意義。基于此,本文著重對現代建筑節能環保技術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討論和研究,以符合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節能環保技術概述
1.1發展現狀
對于節能環保技術在建筑方面的開發和利用,主要是指綠色技術的應用和綠色建材的應用兩個方面,其中世界各國都采取積極的態度進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在這一方面,美國作為先進國家的代表,對這類問題的研究和技術開發最為成熟,不但開發出多種低有機粘合劑,同時提出了環境標志和環保標準,這對于環保建筑的研發有著重要意義。1996年,美國在屋面防水片材工業中,對于單組分丁基膠液體膠粘劑的使用率降低了8%。加拿大也在積極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其所提出的Ecologo計劃對于刨花板的TVOC作了建議性最大值限制。德國提出“藍天使”環境保護標志計劃;瑞典提出地面材料試驗計劃;丹麥則提出認證標志計劃等。這一系列舉措都有利的對建筑行業綠色發展做出了貢獻。日本對綠色建筑的開發非常重視,由于其地理限制和資源匱乏的原因,所以在建筑節能方面,至今已經開發出環保產品超過了2500件。日本東陶公司已經研制成能夠有效抑菌和防止霉變的保健型瓷磚;鈴木公司也開發出能夠凈化空氣的預制板等。
我國在90年代開展比較廣泛的研究和宣傳,經過多年努力,節能環保意識已經深入民心,這對于推動我國的綠色建筑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重要性分析
2.1耐久性標準
建筑的耐久性要求是節能環保型建筑的基本要求,同時也保證其能夠實現,即保證建筑具有一定的工作壽命,這對于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安定尤為關鍵。同時,耐久性要求對于建筑的節能環保性提出了挑戰,在這一過程中,首先要對建筑材料進行認證和檢查,保證質量。而在建筑技術上,不能夠童工減料,吸取國際上先進的理念,同時,為防止建筑的耐久性不足,在建筑過程中還要適時進行檢查和維修。
2.2 安全性標準
對于節能環保的安全性來說,是指建筑在建成過程中,以及建成后,其結構等方面抵抗外界破壞的能力。這要求我們在結構設計規范的過程中,要遵循材料的客觀性能,并借其獨有的性能進行結構設計、功能設計等。其中要總結兩大因素,即結構能夠承受的載荷量和其受到瞬間抗力的大小。同時,在開發整體牢靠性和美觀性等方面,也要求建筑的節能環保特性,例如建筑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是否能夠保持初始的美觀等。
三.可行性分析
3.1材料應用
對于節能環保性材料來說,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和節約向社會的需求。因此,需要利用低能耗、對生態環境破壞較小的材料,同時還應該具有無輻射、無放射、無污染,對人體無傷害的建筑材料,并不斷開發。由于這樣的材料使用,能夠改善建筑的性能;室內、室外的生活環境,以及人體的健康。例如,澳大利亞學者成功研制的一種真空玻璃,有效地避免了在冬季熱量的散失,不但改善了冬季的室內環境,同時也減小了對資源的消耗。我國有關學者也成功研制出了一種低輻射的節能玻璃,并投入使用。這對于有效吸收太陽的有害射線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同時還起到了一定的節能功效。
3.2技術應用
除了采取新材料以外,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建筑新技術。在這一基礎上,必須得到國家有關部門在政策上和經濟上的支持和鼓勵。必須認識到,這不僅僅是當前利益的考慮,更是保證國家和社會長治久安的利國利民的工程。對于節能環保型建筑使用新技術來說,要貫穿于建筑從設計到論證,再到施工并投入使用的全過程,采用先進的設計觀念、先進的施工技術以及先進的維護和保養技術等,綜合考慮到在使用過程中對于風力、水力、溫度和陽光等因素。例如我國有關專家和學者提出的一種玻化微珠外墻外保溫系統的新技術,能夠合理改善室內的溫度,對于環境破壞幾乎為零,同時又不需要化石資源的消耗。
在節能環保型建筑的研發和建設過程中,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措施保證。對于國家來說,需要有政策和財力的保證;對于學者來說,需要進行深入的開發和研究;對于施工者來說,要保證建筑的質量與設計相符,不能偷工減料;對于管理者來說,要加強管理,并以管理制度執行。
結束語
鑒于節能環保性建筑的日趨重要的發展,本文通過對其重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對于此類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蔡麗朋. 國際綠色建材的發展概況及其認證[J].新型建筑材料.2006(1)
[2] 姚雷.賈開武.李曉芝. 節約型社會與綠色建筑材料[J].山西建筑. VOL.34.No.9. 2008
[3] 陳衛華. 吳美琴. 論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J].江西科學. VOL.25.No.2. 2007
[4] 程微. 圖書館建筑節能環保建設芻議[J].高校圖書館工作.2009(2)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也隨之增多。因此,在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推動下,設計界也已開始思考如何將設計做到最好,以從“生產――購買――使用――丟棄”這個怪圈中慢慢走出來。
一、廢舊物品再設計的現狀及意義
可持續設計指的是一種構建及開發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策略設計活動,均衡考慮經濟、環境、道德和社會問題,設計引導和滿足消費需求,維持需求的持續滿足。可持續的概念不僅包括環境與資源的可持續,也包括社會、文化的可持續。其目標是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費和浪費,創造健康而富有生產力的環境。
如今,“可持續設計”已是人們關注度較高的熱點話題,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也應該崇尚好的設計就應像大自然一樣,沒有浪費。因此,帶著學生利用廢舊物品再設計,讓他們在生活中尋找、發現,側重推廣行之有效的舊物改造方法,用創意設計去對其合理地再設計及再使用。
“廢舊物品再設計”首先是文化態度,其次是行為方式,最后才是科技創新和規模物質資源的注入。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舊物的材料,沒有辦法阻止時尚的流通,但是可以依靠雙手和對低碳的倡導改變人們的生活模式和消費理念。因此,為了更好地倡導“可持續設計”,作為設計者更應該為高耗的生活必需品降低成本,為資源回收利用尋找良策,這也是在課程中導入其研究的意義所在。
二、廢舊物品再設計的可行性分析
對廢物品再設計可行性研究過程中,除了應該關注廢舊物品本身的材質、形態及再設計的合理性,還應從其工藝技術角度、經濟角度、社會與環境的可行性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比較,以便對項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藝術美感、經濟效益及社會影響進行預測,從而為“綠色設計,低碳生活”提供更有效的科學依據。
(一)工藝技術審美的可行性
眾所周知,大眾的生活行為、活動等均是具有目的性的,無論是純粹藝術創作或是產品的設計,都具有各自詮釋的目的,達到欣賞者和消費者在精神上追求的愉悅之美或是滿足使用功能的最佳效應。廢舊物品再設計是基于“廢舊”這一說,廢舊的物品,可以說是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功能,或是已經擱置很久的物品。在廢舊物品再設計的過程中,也是根據不同物品的類型進行再一次規劃、設計,讓其以另一種形式美呈現在對大眾的面前,由此引導大眾對廢舊物品的關注、改造,來減少對資源的浪費,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例如,被世界藝術界公認的繼承畢加索構成主義精髓的女藝術家內凡爾森,她創立的廢料藝術,所利用的物品多是積累多年棄置的木質物品,如板條、包裝箱、家具碎片以及被拋棄的建筑裝飾品,裝配成美麗的、有張力的建筑構成品。
(二)廢舊物品再設計的經濟可行性
在實際生產生活中,高科技電子產品、大宗建筑物的廢舊物品、被遺棄的白色草稿紙等,都是設計應該涉及和關注的對象。如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的蛇皮紋手帕紙設計,該設計是從消費者的感受出發的,消費者在使用時看到如此精美的手帕紙,自然不會像一般的手帕紙一樣使用。
三、廢舊物品再設計的可持續性
(一)合理設計的可持續性
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為需要而設計的理念,從這個合理設計的理念出發,出現了綠色設計的開端。綠色設計的發展速度驚人,越是優秀的設計就越人性化、合理化,外觀的設計更加服從商品的內在本質。
國際照明大師日本東京美術學院教授面出熏的一盒小小的火柴設計就生動地體現了這一點。他的設計在形式上和視覺上,都是一次不容錯過的盛宴。他的火柴棒是用大自然的廢舊物品枯樹枝制成的,在一頭裹上紅色的洋火,然后,讓它們靜靜地躺在精致的小盒子中。這不僅是一件稱得上優秀的設計作品,也是一件絕妙的藝術品。面出熏指出,火柴是把落在地上的小樹枝收集起來,在小樹枝的尖端涂上發火劑做成的,在人們把這些小樹枝還給地球母親之前,讓它們為人類再做點事情。
(二)技術的可行性,讓再設計有更高的可持續性
從對廢舊物品再設計的可行性研究中,來源于生活的廢舊物品,應該由來自生活的手段賦予它們新的使命,從生活中的瓶瓶罐罐開始。例如,筆者在課題研究中指導學生用生活中常見的酸奶瓶(圖1)、啤酒瓶這類可塑性的廢舊物品進行再設計實踐(圖2),通過對它們進行技術切割、鏤空、打孔、上漆等工藝,對其外形、外觀重新塑造,達到想要的造型和藝術表現效果。
(三)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性,提高人們對資源的利用率
對廢舊物品的再設計以及改造,是充滿生活情趣的,可以緩解工作、學習帶來的壓力,應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積極提倡在低碳生活的背景下,響應低碳生活的號召,豐富生活,一舉兩得。對于環保事業來說,廢舊物品的回收再利用,既響應了低碳生活的號召,又符合當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從真正意義上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讓更多的社會大眾參與到環保事業中,加入到低碳生活的行業。而對于公益事業來說,從節約的角度出發,減少社會勞動力和資源的浪費,以實現其最大的利用價值。現代化、健康化、科技化、低碳化已成為當今人們生活的主流。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有品質、更加環保、更加時尚,最終使“我低碳,我時尚”的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性理念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如圖3是在課程中筆者指導學生利用生活廢舊物品進行的一項作品――酸奶瓶的再改造設計。
總之,針對我們國家對資源的二次利用率不高的情況下,僅學習發達國家的處理方式已遠遠不夠,加大資金的投入處理廢舊物品也不是長久之計,應該形成一個制度,甚至可以形成一個跨界的新型行業。利用設計手段對廢舊物品進行改造、更新和再利用,其社會意義深遠,任重而道遠。
(注:本文為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湘教通〔2012〕401號-424)
參考文獻:
隨著人類追求經濟發展,人類日益增長的住宅建造需求與地球各種資源的逐漸枯竭形成鮮明對比。在我國,住宅能源消耗比重增加,因此,怎么做到有效科學規劃資源,實現我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這一基本國策,是中央政府及國民非常關心的問題。
一、建筑能耗現狀與建筑節能可行性分析
1、建筑能耗在我國的現狀
作為能源消耗大國,我國2015年的建筑能耗占到了總能源消耗的33.6%,[1]不過隨著建筑節能,可持續發展等理念的提出,節約能源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我國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大量污染和礦物能源消耗方面,對新的節能措施不了解,對建筑節能的意識淡薄,同時建筑節能需要全能的技術人才。
2、建筑節能的可行性分析
從經濟上來講,例如上海市建設的某生態辦公示范樓,由于采用了太陽能發電、再生能源等生態技術,該節能建筑初期成本增加了256.2萬元,但是在投入使用后,建筑節能達到了68.7%,該建筑項同全壽命周期投資增額凈現值為90.19萬元。[2]這個例子向我們展示了建筑節能的巨大收益。
從科技上來講,例如一棟有太陽能技術的大樓能節約一般建筑取暖能源消耗的30%以上。[3]除此以外還有很多節能科技,如Low-E玻璃等。
從生態上來講,標準的節能建筑的節約能效是50%,如果是公共建筑每年每平方米可以節約30公斤標準煤,如果使用由建渣回收利用的綠色混凝土,那么水泥的用量可以減少60%。[4]
二、建筑節能的發展趨勢分析
據有關機構統計:城市中30%的用地被用于住宅建設,全國總能耗的20%左右為住宅耗能,我國政府將建筑節能納入規劃,提出“2020年建筑節能遠景規劃目標”和建設“節能省地型住宅”。[5]
1、建筑節能當下的應用
常規建筑能源暖通空調的能耗占建筑能耗30%~50%左右,隨著人均建筑面積的不斷增大,暖通空調系統正在得到廣泛應用,這勢必會使能源供求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在節能方面,在我國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應用的太陽能熱水系統、土壤源熱泵、空氣源熱泵及水源熱泵等新型技術。[6]
2、建筑節能未來的發展趨勢
建筑節能在我國建筑中提高能源利用率潛力十分巨大,節能之路是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直接、最廉價且有效的一條途徑,它可以改善人類生活工作條件、減輕環境污染,是深化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程序。[7]
在建筑物地址的選擇上,優先考慮向陽性、避風性較好的地區。同時,對于容積率的大小,應該堅持適宜的原則,保證建筑內綠化面積符合相關的標準。[8]另外,建筑物內綠化充分,可有效地調節建筑物內的氣候。
建筑物材料的使用應當堅持節能、環保的原則,新型材料的研發和應用,在未來,隨著我國在生物分子學及化學分子學等方面的不斷發展,新型節能建筑材料將會成為一大發展趨勢。
三、綠色建筑的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式
我國的節能部署相對西方國家推行較晚,從1986年,頒布實施了第一部旨在推動建筑節能工作的行業法規到1998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到現在不過也才短短十幾年,因此,我國的整個建筑節能法制體系和實施部署及實施細則,依舊存在著許多問題。
1、綠色建筑節能發展面臨的問題
中國建設的能源利用效率仍處于起步階段,開發建設成本高,建筑節能需要實質性的經濟激勵資金支持,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在思想的組織管理方面,建設參與各方的節能意識淡薄,國民未能意識到建筑技能給我們帶來的經濟益處,建筑從業人員在建造過程中也未培養該意識。
中國目前的費用結構,無法實際貼切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并在同一時間導致嚴重浪費能源取暖的用戶沒有節能減費的主動意識。我國現階段的施工在節能技術方面所做的研發和推廣仍然不是很樂觀,這些阻礙多數來自于施工過程中對成本的控制。同時,我國對再生能源、環保型材料的使用并不普遍,而建筑施工過程中,污染物的處理措施也并不完善。
2、綠色建筑節能發展面臨問題的解決方式
(1)不斷完善我國的法律法規。根據我國國情及建筑節能在我國的發展趨勢,不斷完善我國關于建筑節能方面的法律法規,并制定相應的經濟鼓勵政策。還需要國家在起步階段給予資助,提高開發商的積極性;建立處罰機制,使一部份高污染高耗能的建筑不能通過。
(2)培養國民的節能意識,鼓勵節能技術創新。通過節能建筑設計逐步實現系統化建設,提高員工意識,高校的合作規范體系化,并鼓勵對建筑節能技術的研發及創新,予以相應的鼓勵獎勵政策。同時需要開發商與政府大力宣傳,要讓老百姓切實體驗過它的好處才能對其有正確的認識。
(3)可再生能源及綠色建材推廣。綠色水泥、綠色磚等造價的,可回收的建材已經悄無聲息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需要更廣泛的利用這些資源,并加入新型能源來有效降低化石能源的使用;水資源的回收循環利用也尤為重要,雨水、廢水要更有效力的回收,從而節約寶貴的水資源。
(4)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及排放。新建筑要節能化,集中供暖解決的人們取暖問題,但是能源消耗卻高于一般建筑,目前城鎮集中供暖的建筑約有40億平方米,每年取暖用煤達到5200萬噸,一旦改造完成將節約大量資源并且能減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6]這是我國建筑節能改造的重^戲。
四、結語
建筑節能涉及建筑各門相關學科的許多方面,是一項集管理、技術、材料等于一體的項目,同時與我國可持續發展政策息息相關。為了使這項工作順利開展,在涉及到他們在工作的各個方面時,需要讓雙方之間的合作能夠全面、有效地參與在涉及到他工作的各個方面。同時,要在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基礎上,借鑒國外成功建筑節能案例的經驗及節能技術,進行相應的創新,使之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節能成果。
【參考文獻】
[1] 陳曉旭.建筑節能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探索[J].理念,2010(11)70-71.
[2] 張澤平,王鵬舉,孫繼紅.淺談建筑節能與可持續發展[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7)140-141.
[3] 龍惟定.試論建筑節能的科學發展觀[J].建筑科學,2007(2)15-21.
[4] 李妍.談建筑節能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J].建筑論壇,2006.128.1-2.
[5] 王D,李臻舒.建筑節能與可持續發展[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3(19)81-82.
[6] 宋虎存.淺談生態節能與可持續發展建筑[A].山西建筑,2007(6)247-248.
[7] 和海波.探討我國建筑節能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202-205.
按時間階段的不同,項目策劃分為構思策劃及實施策劃。本文著眼于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項目構思策劃問題,是項目啟動的基本依據。其具體內容包括項目定義、項目定位、項目的系統構成等內容。
(1)項目定義:描述項目性質、用途和基本任務。
(2)項目定位:描述項目的建設規模,建設水平,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項目定位依據,必要的可行性分析。
(3)項目的系統構成:系統的總體功能,系統內部各單項工程和單位工程的構成、作用和相互聯系,內外系統的協調、協作、配套的策劃思路、方案的可能性分析和依據。
1.2工程項目策劃的方法
(1)工程項目目標規模的構想方法項目策劃第一步的任務是確定目標,構想或印證目標的規模大小。工程項目的目標規模構想研究通常分為靜態研究和動態研究,前者是確定項目目標空間大小、高低尺寸、面積容積等物理參數,后者則是確定項目的規模大小和運行方式。在項目規模確定的同時,要對項目的性質進行論證。項目的性質是決定項目策劃后繼各個環節的關鍵,其確定多是由投資者與規劃師共同制定的,項目策劃人員只是對既定項目的性質進行論證和修改。
(2)工程項目內、外部條件的把握方法
同時,還要把握項目策劃的外部及內部條件。項目策劃的內部條件,是指項目自身的條件,包括項目的功能要求、使用者的條件、使用方式、建設者的設計要求、管理條件、設備條件,以及地質、水電、氣、熱、排污、交通、綠化等條件,其中以項目的功能條件、使用者的要求條件以及使用者的使用方式等三項為最重要的因素。對項目內部條件的把握,是考慮項目具體設計和方法的關鍵。項目策劃的外部條件則包括為直接條件和間接條件,其中直接條件是屬于客觀資料型的條件,如地理條件、地域條件、總體規劃條件和有關設計規范資料集,項目策劃可直接引用;而間接條件則是屬于調查研究型的條件,如經濟條件、市場情況、文化構成、社會條件、配套設施、技術條件等,由于沒有直接或明確的資料來源,需要項目策劃人員進行調查研究和分析把握。對項目外部條件的把握是為了使項目遵循總統規劃思想,指定和修正項目的規模和性質,把握項目建設的宏觀方向。通過對項目內外部條件的調查、分析,進而把握項目功能組合、使用方式、結構選型、風格造型、設備系統、建設周期、建設費用,這是項目策劃得以進行并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1.3城區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前期策劃
對城區客觀存在的大量舊工業建筑,前期策劃的工作主要是解決項目是否值得再利用、再利用的方向等問題。
(1)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判定思路
舊工業建筑廣泛存在于城市之中。但并非所有的舊工業建筑均可以作為再利的對象,例如那些結構破損嚴重的舊工業建筑、在現有技術水準無法妥善保護并改造的舊工業建筑等,顯然都不適合進行再利用。根據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已有實踐來看,在確定舊工業建筑能否劃入再利用范圍時,應綜合考慮是否具有技術可能性、現實操作性、情感價值、情感價值、情感價值等因素。必須客觀地意識到,不是所有的舊工業建筑都可以再利用或是必須再利用;要堅決杜絕因盲目追捧而導致的非理性的、牽強的再利用構想及實施。
(2)舊工業建筑再利用判定的技術依據
對于舊工業建筑能否再利用,尚需建立其適宜的評判依據。
1)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對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是所有后續工作的開展前提。此項工作,正是基本建設程序中的可行性研究階段。事實上,作為建設活動中、隨時展而出現的新子類,舊工業建筑再利用仍然適用普遍的項目管理原理,只不過是要充分考慮其既有的約束條件。由舊工業建筑這一物質載體的特征出發,再利用應從其安全性、環境適應性及文化價值等方面來加以判定;各方面可繼續細分并設置指針,以達到操作層面的要求。
2)再利用的程度評價通過再利用可行性分析的舊工業建筑,尚需把握其再利用的程度強弱,以明確后續各項技術方案的背景條件。其再利用程度評價與再利用可行性分析緊密關聯,實際上是前一階段可行性分析的延伸和擴展。這里要考慮的是安全性分析、設計方案和經濟要素等;更細的二級指標也隨其而設置。
2城區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促成機制
失去原有生產功能的舊工業建筑,如何能夠在新的建設需求中,發現并適時把握其再利用的可能,是此類項目策劃的核心工作。舊工業建筑的客觀存在與發展的城市建設之間,除了其自發的、偶然性的適宜匹配之外,從社會系統角度來看,可以通過、也需要施加某種外部作用力來促成其二者的結合。相關建設制度的補充及完善、溝通渠道的建設等工作,對于此類項目的促成有著重要意義。
2.1再利用項目策劃的制度策略
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活動,涉及到社會多方的不同利益。欲開展并順利實施此項活動,首先要有執行制度的支持,以避免無法執行或執行不力的情況。現行建設程序及有關制度的設置,是針對新建項目的,并未考慮舊工業建筑再利用項目的實施。因此,應當明確已有制度對再利用策劃的適應性,以此為基礎,補充并完善現有制度。在現有相關建設制度中,與再利用項目前期策劃直接密切相關的,主要有建設用地制度、建設規劃制度等。
(1)建設用地制度分析及其建議
舊工業建筑所依存的土地在其建設之初,不論其獲取土地的方式是劃撥或是出讓,其建設用地屬性均為工業用地;當納入再利用范疇時,其建設用地性質多將發生變更。按我國目前有關要求,不論政府投資或企業投資,其獲取建設用地之前,其項目投資方向均須通過審批、核準或是備案。在國家現有土地政策的框架下,理順舊工業建筑建設用地的關系是解決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第一步關鍵工作。由我國工業建筑的發展進程看,目前大量進入再利用考慮范圍的,多是在改革開放前的工業企業及其廠房,其用地使用權的取得方式,基本上屬于行政劃撥用地;這種狀況,與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土地有償使用制度和城市土地使用權管制政策并不相融,因而成了制約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重要障礙。根據現行法規,劃撥土地使用權進行流轉前,必須先經過政府批準,并要向國家上繳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或者土地收益;由此導致了與之連帶的房屋所有權轉讓、使用權的流轉等也受到限制。這種規定從根本上制約了再利用項目的主動構想和醞釀,使得舊工業建筑的原業主將采取或將其部分房屋租賃而獲利、或聽之任之閑置等與可持續初衷相背離的短期行為。由此導致了本來潛在的再利用活動,連萌芽的機會都被扼殺,更無需提及深入策劃了!從系統的觀點來看,對于舊工業建筑再利用這一綜合活動,土地性質轉換問題的解決,必選要政府由上至下理順關系、確立相關制度。要從法規上承認劃撥土地使用權是一種使用者可以支配的財產權,以達到促進劃撥土地使用權合理流轉、盤活存量土地資產、調整建設用地結構的目標;如是,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才有了根植的肥沃土壤,才可能進入良性的主動發展,策劃也才有了依據。
(2)建設規劃制度的分析及建議
城市的建設和管理,依賴于科學合理的規劃。在我國投資項目建設管理的法規體系中,土地屬性決定了其附著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即在工業用地上的建筑物其使用功能必須是為工業生產服務的,而不能擅自改變用途。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中,在解決了工業用地的土地屬性變更后,土地上附著的原工業建筑也應轉換并具備的新的建筑功能或用途。通常舊工業建筑所在的城市區域,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根據城市發展的趨勢和需求,已規劃為商務區、居住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等性質。由于歷史的原因,加之該地塊的使用權尚在業主手中,其工業用地屬性并未能及時變更。可見,在完成舊工業用地變更和新項目按新規劃條件建設前,用地屬性與城市總體規劃間存在實際的矛盾。土地的用途與其附著建筑功能應當是保持一致的。與城市產業發展方向相適應的舊工業建筑改變功能以達到再利用目標的狀況,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與此關聯的規劃管理制度,則應以理順、疏通為指導方向,而不是限制、堵塞。城市規劃部門從大的方面進行方向性控制,而不是細化到具體方案,應按宏觀調控的思路來加以把握。
2.2再利用策劃的渠道策略
為了促成舊工業建筑與城市建設需求的結合,應當創造條件,以增強社會系統中這兩項事物的交集區域。參照發達國家在舊工業建筑再利用領域的經驗,為創建必要的聯系渠道,需要開展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建筑登錄制度
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首先要求應使其免遭被拆除的厄運,因此應建立必要的法規使舊工業建筑的存在合法化。國外的建筑登錄制度值得我們加以借鑒,即將有一定價值的舊建筑物廣泛地做成目錄,通過對目錄的公證促進對其保護及再利用的制度。建筑登錄制度將舊建筑與現代生活連結了起來,對于防止建設性破壞、開發性破壞、保護城市特色和個性的延續建設有著特別的意義。應該說,這屬于形成聯系渠道的建設制度創新,是對我國目前建設領域此項空白的彌補。針對目前我國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廣闊前景,應當建立舊工業建筑的登錄制度。通過登錄制度,一則可以把握舊工業建筑的有無、多少信息,二則為確定可能的再利用意向提供了最迅速、最全面的候選基礎,使得二者的匹配選擇有了良好的聯結。
(2)靈活多變的鼓勵措施
為了保存舊建筑的價值,減少再利用初期的建造成本,各國都相應出臺了一些基金鼓勵和減免稅收的制度。如英國對所有建筑的保存和修復,其所上繳的附加稅只是新建房屋索要上繳稅金的15%;而對于登錄舊建筑的改變用途或是重建,更是無需上繳附加稅。除了稅金上的減免之外,政府每年還掌握著大量專用基金,用于修復和保護舊建筑。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也有類似的稅收鼓勵機制。與歐洲一樣,美國聯邦政府也實行了減免稅收和資金獎勵的政策;還成功地利用公共資金吸引私人投資,較好實現了對舊建筑的再利用。以上種種做法,均對我國的舊工業建筑再利用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需要政府制定并出臺有關政策及文件,來刺激并鼓勵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深入開展。
(3)多層次的實施體制
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是一項浩大復雜的建設工程,無論是個人還是政府都很難獨立完成,因此必須建立廣泛的多層次合作實施體系。進入再利用范圍的利益相關方,主要有政府、原使用權所有者、再利用執行者、區域居民等等,必須給予妥善的利益協調機制,保證其實現多方共贏。
(4)多專業合作與公眾參與
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涉及到多門學科的內容,要建立一支多專業合作的隊伍共同完成。除了這些專業技術活動外,同時還注意充分尊重公眾的意見,即讓眾多的市民能夠參加到那些與他們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保護政策和改造措施的制定和決策過程中去。對我國目前現階段而言,公眾參與還顯不足。這有待于進一步的建設和培育,以期積極發揮民眾在再利用活動中的積極、能動影響作用,并有助于順利實現建筑新功能的二次認可。
3基于棕色地塊治理視角的城區舊工業建筑再利用
棕地是相對于“綠地”的規劃術語,是指曾經用于開發建造、但是又被遺棄的荒地,無論受污染與否;城市中的舊工業區,正是棕地中的重要一類。舊工業建筑再利用項目的促成與實施,需要資金的投入及制度的支持。由棕地治理成功案例中獲取的有關資金、制度等方面的經驗,可為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具體實施提供參考。因此,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與棕地治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此類項目本身恰是城市棕地的治理途徑之一。
3.1舊工業建筑再利用與棕色地塊治理
隨著城市擴張,土地這一有限資源越來越少。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曾經用于工業和商業活動、只有清理后才可重新利用的土地,謂之棕色地塊。在我國的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城中村、棚戶區、舊工業區等各種形式的棕色地塊問題。若可以得到妥善解決,則不僅去除了城市建設中的惡疾,更為新城的誕生提供了條件。在審視舊工業建筑再利用這一活動時,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會系統中,與其密切相關的正是日漸受到社會關注的城市棕色地塊的治理問題。舊工業建筑這一對象,是與土地密不可分的,所謂房地不分家。因而,論及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實已隱含了其所附著土地的再利用。這對城市建設尤為重要:有限的建筑與土地資源同時獲得新生,正是一種最佳狀態!可見,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事實上是城市棕色地塊治理的一個子類。它在側重建筑功能置換的同時,也完成了棕色地塊的治理,堪稱事半功倍的綠色工程!
3.2棕色地塊治理的啟示
美國的棕色地塊存在歷史已超過半個多世紀,其治理工作也隨之跟進,至今已取得一定成績,目前已形成了由參與者、法律保障、資金保障等作為主體的管理體系。借鑒其成功經驗及取得的顯著成果,為更好地促成我國的舊工業建筑再利用項目,應認識到:
(1)意識層面的重視決定了實施的主動性意識形態是無形的,但其對事物的推動作用卻是巨大的。在逐漸主動、自愿地認可并接受了舊工業建筑再利用時,相關工作的開展就是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當從上至下形成共識、主動探求舊工業建筑的各種再利用機會時,這項活動將會取得卓越的成就。目前我國建設行業內,對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已進入一個讓人欣慰的階段,各地不斷涌現成功案例。
(2)舊工業建筑再利用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參照美國棕色地塊治理的經驗,從聯邦政府到地方環保局,從政府部門到非政府組織,參與者廣泛,且各參與者能很好地協作成為一個整體,充分地利用了社會資源,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我國的舊工業建筑再利用,是在要解決地塊治理之外還附加了建筑功能置換的要求,更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間組織等多方的積極投入和參加。
(3)舊工業建筑再利用需要資金保障缺少資金是棕色地塊治理的最大障礙,美國棕色地塊的治理資金來源途徑多樣。借鑒其經驗,在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問題上除了政府的投入之外,應大力開發社會經濟團體的投資。廣義上看,再利用當屬一項社會性事業,所以調集并充分利用社會上的資金不僅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同時,更是對政府部門此類資金短缺的一個有力補充。
(4)舊工業建筑再利用需要強有力的制度體系作后盾責任明確是美國棕色地塊治理成功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有各方參與和資金保障的前提下,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必須要有明確的制度框架來劃定各方責任和義務,以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我國目前此項活動的正是缺乏這方面的相關制度,或是制度不適用,成了再利用的重要障礙。
1 可持續工程項目管理概述
可持續工程項目管理就是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廣至工程項目管理。為一個建設項目進行從概念到完成的全方位的計劃、控制、協調與實施,以滿足委托人的要求,使項目在所要求的質量標準、生態環境指標的基礎上,在規定的時間和批準的費用預算內完成的即是可持續工程項目管理[1]。
當前的管理模式中,項目各階段相互獨立,造成全壽命周期內各相關方信息支離破碎,形成許多信息孤島,決策階段形成的很多有利于節約時間和成本的信息往往不能在后期準確應用,造成很大的資源浪費,不利于可持續目標的實現。為了消除這種技術與交流的障礙,USGBC建立了LEED標準,LEED標準關注五個關鍵領域的實施情況,包括場地選擇、水的節約、能量效率、材料選擇、室內環境質量。LEED要求聘用專業人員來進行項目管理,稱之為“LEED APS”,他們具有綠色建筑建設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可以指導項目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來完成[2]。一個可持續項目必須從全壽命周期考慮,在項目決策階段進行合理規劃。在項目開始前讓各參與方代表一起進行專家研討會是另一個信息交流的解決措施。美國的NCI將這樣的專家研討會定義為“一個可以將所有的才能和力量集合起來實現建造計劃的協作過程。”[3]
2 可持續項目管理方法與普通項目管理模式的比較
項目過程 傳統建設 可持續建設
1.可行性分析階段
目標控制 基于市場條件、客觀需求或其他狹隘角度來定義目標,多以經濟效益為主 包括功能目標、技術目標、經濟目標、社會目標、和生態目標等
項目經理的選擇 尚未進行 聘用一名有經驗的綠色建筑咨詢師或項目經理,他必須熟悉項目類型和市場條件,服務于建設的全壽命期
經濟評價 以傳統經驗估算,多用單價模式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來完成經濟生態目標,考慮場地特征,權衡建筑需求和生態問題,把預算與工程的獨特目標聯系起來,使資源合理利用,形成明確的清單和文檔
設計研討會 可能不會執行 要求項目各階段的利益相關者參加,包括項目周圍的業主和社區代表,收集來自設計、承包商、環境工程師、房地產咨詢師的意見,形成最后的指導文件
最終場地選擇 按慣例選擇場地,沒有利益相關者參與 在利益相關者參與的基礎上選擇場地,整個建設團隊都有權發表意見
2.設計階段
初步預算與進度表 預算有預算師基于一定公式完成,一般偏離實際成本多達15%,不考慮運營和維護階段的成本 預算強調全壽命期成本,目標由短期投資回報轉變到長期效益
場地審批 這一階段慣例部門第一次看到初步設計,有時需要返工修改,因為設計方案可能不符合當地土地使用要求 審批可以順利進行,因為項目不會受到其他社會上的阻力
設計團隊選擇 根據招標選擇設計方,所有咨詢方提供意見給設計方 通常此階段核心技術團隊已經選好,只需在特殊需要時聘用相關專家即可
建設文件 雖然此時設計已經完成,但考慮綠色方案時可能需要修改 由于集成團隊參與到決策和設計階段,建設文件可以更加有效的完成,不需要反復修改
政府許可 可能不符合政府的相關要求 政府早起介入,確保項目各項指標符合國家和地方相關要求
招投標 低價中標,分包合同有總承包提供 考慮全壽命期成本作為招標控制價,考慮項目技術方案的可施工性和可建筑性對施工成本的影響
3.實施階段
建設 由建造者進行每周現場檢查,現場施工人員沒有交叉交流 項目施工由動員會開始,包括現場全體工作人員的可持續建設教育,要求所有工作人員參加每月例會,并定期進行綠色建筑培訓,在工作開始之前就把可持續要求傳達到每一個分包商
監管 業主、設計方、施工方的關系分裂導致合同破壞,這就要求引進政府監管,那樣增加了建設成本,造成項目低效 政府作為項目團隊的一個參與方,不站在對立面,減少了返工和調整
4.運營維護階段
交付 在建筑交付運營之前,進行最低標準的檢查 確保建設目標的實現,有權威部門給出評定
運營 不負責 跟蹤監測
3 可持續工程項目管理的關鍵過程
3.1 工程項目可持續性目標的建立
為了實現綠色建筑的經濟技術指標,業主和項目管理者必須在設計和建造實施之前確立可持續的目標。在可行性分析階段建立項目可持續方案,可以減少設計和施工變更等帶來的損失。項目目標可以根據項目的狀況和環境與可利用的技術水平來確定,首先確定業主關于項目“可持續發展”的最高目標,接下來從高到低分別是“最佳目標”、“通用目標”和“被動目標” [4]。
3.2 整合項目團隊
一旦業主確定了項目目標,就要開始組建項目團隊。在傳統項目中,每一階段彼此割裂,分別簽訂單一合同,由于工作相互獨立,相互之間的信息傳遞采用的是一種“OVER WALL”方法[5],延誤了關鍵團隊成員的作用。綠色項目比傳統項目更加復雜,要求增加跨專業的交流和各學科間的合作。
該團隊由業主方、項目管理方、設計方、施工承包商、建筑健康咨詢單位、運營維護管理方等組成聯合交叉動態組織,進行全壽命期管理。從項目決策階段到項目運營拆除報廢階段的各參與方通過該組織模式被緊密結合,在動態中加強聯系和溝通,避免傳統管理模式不同專業、不同階段間協調性不夠的弊端。
3.3 可持續項目的信息管理
為保證可持續項目管理的順利實施,必須建立適合項目自身特點的信息系統,以輔助對項目進行全壽命期管理。
網上建設項目管理是近幾年來歐美等發達國家探索應用的一種新的項目管理模式,它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通過為特定的建設項目建立專門的項目網站,對項目進行中的圖紙、設計說明書、報表、往來函件等大量信息進行收集、加工、傳遞、存儲、檢索和輸出,從而使項目參與各方能夠及時、準確地得到各自所需的信息,實現協同工作。項目網站可以自行委托他人開發,也可以通過購買某些提供項目主機服務的公司的特定產品并加以適當定制來建立。自行委托他人開發不僅費時、費錢,而且運行維護費用很高,一般很少采用。而目前國外提供項目主機服務的公司有很多家,如美國的E―builder Inc.、歐洲的BuildOnline等,它們的產品相對來說比較成熟,購買這類產品并加以適當定制,則比較經濟適用,是目前采用的主要方式[6]。
參考文獻
[1]胡桂祥,張建坤 綠色工程項目管理及其實施動力研究[J]工程管理學報 第24卷第2期2010年04月 178-181
[2] Lauren Bradley Robichaud and Vittal S. Anantatmula Green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January 2011 48-57
[3] June3,2007
1區域社區內部空間現狀及設計改造的必要性
城市區域社區作為社會共同體的區域集中性代表,其外部占地規模、室外周邊環境,內部空間功能組織完善與提升,對開展社會互動活動,解決區域地塊社區的社會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部分社區內部空間尺度局促,設備、家具陳舊老化,辦公功能單一等問題,從而不能快速適應于現代化區域社區內部空間使用的整體性、高效性要求。
2區域社區室內設計改造可行性分析依據
針對不同區域社區的自身特點,具體項目具體分析,其可行性分析依據主要包含如下幾個方面:(1)現場實踐勘測調研;(2)項目委托書;(3)建設單位提供的相關原始圖紙文件;(4)各專業工程的設計規范標準;(5)項目投資估算等。
3區域社區室內設計改造可行性設計方案
3.1總體性設計原則
區域社區內部空間改造設計的過程應符合相關專業的規范要求,功能合理、形式美觀、空間明快、經濟適用并具有一定前瞻性及擴展性,“以人為本,物盡其用”,設計理念應具有實際的操作性,便于日后施工及維護保養,在預定的投資造價范圍內,通過設計手法的巧妙運用,空間多元組合達到良好的實用、高效的綜合效果。
3.2室內功能的需求分析
從內部使用功能的角度出發,根據城市社區的區域分布特點,并結合自身實際的使用情況進行內部功能的有效擴增與簡化,其室內功能基本涵蓋如下幾個部分:(1)智能化服務中心(開放式公共辦公區);(2)接待室;(3)各類辦公室;(4)青少年科技家園;(5)多功能區;(6)教室(培訓空間);(7)老年人活動室;(8)殘疾人活動中心;(9)工會之家;(10)母嬰關愛區;(11)檔案室;(12)簡餐廚房;(13)公共衛生間;(14)預留擴展房間等功能模塊區域。
3.3室內空間組合
平面規劃需結合各空間特性要求,對室內原有布局結合自身使用要求進行重新規劃,優化改善不合理的空間部位。天花作為照明、空調、消防、弱電等設備密集集中的區域,并根據現場實際的陳舊破損情況采用局部翻新與區域翻新相結合的方式,天花內部各系統應根據現有空間布局按標準規范做相應調整,終端的風口、排煙口、疏散標識、噴灑頭、煙感頭、燈具的點位等均應結合天花的整體設計改造方案優化其原有布局,保證天花造型、燈位、設備及消防終端的整齊、美觀。
3.4裝飾建材選用及工藝要求
在滿足使用者的具體功能需求、主體結構不受損害的前提下,對建筑內部空間各個界面材料進行合理選配,墻面、地面及棚面原有材料在投資預算范圍內局部或整體性進行面層翻新,其構造要求需達到國家現行規范標準的強度及剛度要求等,材料間、材料與主體間的連接應安全可靠,材料選用應經濟、環保、防火、耐用,并達到室內改造設計的預期效果,局部特殊空間還應滿足隔音、吸音、防滑、防撞等功能要求,同時結合各城市地域性的歷史文脈及文化特色,融合建筑自身風格特點,內外風格協調一致,結合材料自身質感運用設計手法營造出現代、開放、高效、極具親和力的便民交流、辦事服務空間。
3.5視覺導視系統
視覺導視系統分為靜態導視系統和動態導視系統,其類型選擇、空間位置、使用數量及材質運用都會對日常辦公產生一定的作用與影響,改造設計力求達到導視布點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確的系統要求。
3.6燈光設計
根據建筑自身的采光情況及地理朝向,結合自身的辦公特性,綜合考慮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對天花照明及局部墻體照明進行系統性設計,不論在燈具種類的選擇、布點數量、照度、位置分布、燈路控制方式的考察上,均應達到公共開放式區域、封閉式區域的照度及防眩要求。
3.7聲學、色彩系統
(1)聲學:室外空間與室內空間的界面區域如:建筑外窗的更換,空間與空間的垂直隔墻、入戶門的選用,天棚、墻面聲音反射集中區域的材料選擇、通風管道的外層包裹材料,應綜合考慮采用隔音性能好、隔熱、保溫、吸聲效果佳的專業聲學材料,即美觀又降噪。
(2)色彩:空間特性的不同其色彩的使用存在截然的區分,其空間色彩分布主要集中在室內裝飾建材材質的顏色與紋理上、家具材質的顏色、陳設綠植三個組成部分,空間色彩的營造需結合實際使用者的需求、辦公特性、地域性特點等綜合因素并結合色彩心理學突出視線線索和空間感受。
3.8家具、陳設及綠化
(1)室內家具可基本概括為固定式家具和移動式家具兩大類,不同類型的家具應環保、美觀,體現出人性化的設計,并且強調使用上的安全性結合使用群體的特性,家具的結構構造、尺寸、材質應滿足人體工學原理、舒適美觀、方便耐用的要求,家具細部的陽角處需進行導圓化處理,防碰防撞,其配套的五金件的選用也應牢固耐用,避免由于身體的不經意接觸而產生劃傷的發生。(2)陳設與綠化:社區內部空間的陳設如:墻面展板、海報應充分體現辦公系統的特質,高效、簡潔,并營造出便民、親民的整體氛圍,傳遞社會的正能量,在公共區域局部視線范圍內布置適宜的綠化生態的植物小景,改善室內空間區域小氣候、吸附有害氣體,煥發出室內勃勃生機,并且也起到柔化室內人工環境,調節內部空間人群的心理功能。
3.9無障礙設計
公共衛生間內需設置殘疾人獨立廁位及相關配套的扶手、五金配件、殘疾人進出無障礙坡道等,并且在殘疾人活動的空間也應配套相應的保護措施便于殘疾人日常使用,在樓梯及有高差的部位也需考慮設有起止步盲人指示,在設計細節上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3.10智能化系統設計
強弱電綜合布線及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內外網設計:應采用物理隔離的方式,結合室內改造設計,將計算機網絡分為:內網、外網、設備網三套獨立系統,保障辦公網絡及信息安全。插座端口預留應能滿足實際使用要求:在原設計基礎上根據現場點位的實際情況,結合設計改造議案和使用者的需求,酌情增減點位,已經確定的點位也應結合室內家具的實際布局調整到與工位對應的位置,所有線路應能保證為隱蔽埋設。
3.11環保節能
內部空間的改造各界面應選用對人體無害的裝修材料,在保證人們生命健康的前提下,融入綠色向上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內部環境、室內空間與人的良性互動,從而達到綠色健康的空間評定標準。要考慮節約人力資源,降低室內改造后期可能發生的維護成本,降低能源損耗。嚴格執行國家現行的綠色能源的政策、指令、規定及有關標準措施,合理利用能源,降低能耗,最大限度的降低空間內部改造的投入成本,同時改造設計中應注明所采用的主要建筑裝飾材料,應滿足《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的要求,其中的大類建材應嚴格按照國家現行的規定選擇并達到國家標準,如:細木工板、墻面裝飾板、油漆、乳膠漆、塑膠地材、礦棉板、磚、理石等,以滿足空氣環保質量要求。
3.12相關各專業的協調配合
在室內空間改造的設計過程中如遇與其它相關專業協同配合時,應綜合考慮現場實際的工序安排及各設計專業的技術協調,統籌多層次的推進整體項目進度。
4結語
區域社區室內空間改造需根據城市各區域地塊的特性和實際現狀、預算成本等多因素條件深入淺出的多角度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系統多維度、多層次、綜合開放性的空間設計體系,為此,本文雖僅從室內空間改造的設計角度去淺談其設計改造的可行性,但通過在此節點上多方面、多角度的系統梳理、分析及不斷的落實,發現并帶動整個區域社區全方位綜合品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鄭曙陽.室內設計資料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
[2]鄭曙陽.綠色設計之路———室內設計面向未來的唯一選擇[J].建筑創作,2002(11).
[3]朱會平.家具與室內設計[M].黑龍江: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4]李遠成.室內裝飾設計的理論及時間[J].建材與裝飾(中旬刊),2008(03).
[5]韓冬青.建筑形態建構方式的比較和探索[J].新建筑,1994(3).
[6]劉芳,苗陽.建筑空間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7]孫佳成.室內環境設計與手繪表現技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8]王曉俊.風景園林設計[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9]〔美〕弗郎西斯•D.K.欽著,鄒德儂,方千里譯.建筑:形式•空間和秩序[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10]張世禮.中國現代室內設計研究散記[J].中國室內,2001(3).
0 引言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用能迅速增加。建筑能耗被認為是全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消耗之一[1],發達國家建筑能耗一般占到社會總能耗的40%左右,中國的比例也在30%左右。太陽能被認為是未來最有發展潛力的新型能源[2],在太陽能應用方式中,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是研究熱點,發展和推廣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技術對于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主要介紹了BIPV的特點及發展進程,并從廣西百色市的太陽能資源條件、建筑現狀以及能源形勢等入手,初步探討了在廣西百色地區實施BIPV的可行性。
1 光伏建筑一體化特點及發展歷程
1.1 光伏建筑一體化的特點
太陽能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技術是利用太陽能發電組件替代建筑的某一部分,把建筑、發電和美學融為一體,相互間有機結合,在建筑物的護結構表面布設光伏陣列產生電力的一種綠色建筑形式[3]。
光伏建筑一體化系統分為獨立光伏系統和并網光伏系統。帶有蓄電池的可以獨立運行的PV系統是獨立光伏系統。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是與電網相連,并向電網饋送電力的光伏發電系統。從長遠的角度看,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更有優越性。因此,建筑物光伏市場正在從獨立發電系統轉向并網發電系統[3]。
1.2 BIPV系統在國內外的發展[4]
美國政府積極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項目的實施,有“百萬屋頂計劃”、“光伏建筑兩集計劃”等。國會也通過了“節約能源房屋建筑法規”等鼓勵新能源利用的法律文件;在經濟上也采取有效措施。因此,美國太陽能光伏建筑的發展極為迅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并在國內形成了完整的太陽能建筑產業化體系。
德國是世界上應用太陽能、實現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的強國。有“光伏黑洞”之稱的德國,鼓勵居民住宅與公共建筑覆蓋光伏發電設備,其國內2005年一年安裝的太陽能電池組就占了2006年世界安裝總量的一半。1990年首先開始實施“一千屋頂計劃”,在私人住宅屋頂上推廣容量為1~5kW的互用聯網光伏系統。
日本很重視光伏和建筑相結合的技術。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制定了一個龐大的太陽能光伏發電“屋頂”計劃,預計在10~15年內,在日本民用住宅的屋頂上安裝戶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總裝機容量將達200MW。為此,一方面日本政府撥出80億日元巨資用于大規模生產太陽能光伏電池成本;另一方面政府資助一些大學、研究所和公司進行開發研究。如三洋電氣等公司還推出了多種非晶硅電池與建筑材料相結合的產品。
中國的太陽能光伏建筑起步較晚,比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對落后,但中國政府一直都在鼓勵應用諸如太陽能等的可再生能源。中國政府于2009年宣布對BIPV系統進行補貼,額度為20元/Wp,相當于補貼了BIPV工程建設費用的50%。據統計,截止1997年底,我國已完成并正常使用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裝機容量為10~15MW,2010年,京滬高鐵上海虹橋站太陽能電站正式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為6688kW,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建筑光伏一體化應用項目。
我國政府拉動光伏產業和自主創新的政策日臻完善,各方利益逐步協調,將使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動力,同時,還會推動我國太陽能科技快速跨入國際前列。
2 百色市實施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可行性初探
2.1 太陽能資源條件
百色市地處廣西西部,位于東經106°07′~106°56′,北緯23°33′~24°18′之間。根據中國太陽能資源帶[5]分布圖(見圖1),將全國劃分為四類地區,百色市屬于三類地區,為太陽能可利用區。相關資料表明,百色市的太陽能年平均日照為1906.6小時,年太陽總輻射量約4578.68MJ/m2,相當于156.43kg標煤熱量。
百色市各月的太陽總輻射量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百色市的太陽能利用具備較好的資源條件,其太陽輻射量有明顯的月變化,一年中以2月份最少,從3月份開始逐漸增多,6月開始明顯增多,尤以8月份最多,9月以后逐月下降,5~10月為太陽輻射豐富的月份。
2.2 建筑條件
百色市市區面積約370200萬m2,城區建設面積約3252萬m2。全市398萬人。縱觀廣西建筑業的發展,先后經歷了被動式發展階段(1949-1983年)、改革與適應性發展階段(1984-1992年)、快速擴張與自我調整階段(1993-2000年)、穩定發展階段(2001年以來)。進入二十一世紀,廣西建筑業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目前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并成為廣西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支柱產業。近年來,百色市建筑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能不斷吸收新的產品和新的設計理念,有利于較好較快地推廣和實現光伏建筑一體化的進程。
2.3 城市品位和定位
人類正在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信息技術已經滲入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信息手段和思維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但是在建筑方面,信息技術的應用還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建筑設計自然而然的收到信息技術的影響,建筑設計師開始使用計算機作為主要的設計工具,多為CAD的二維工程輔助設計,隨著建筑功能的增多,綜合性要求越來越大,當前的建筑設計對于設計師有了更深層次的標準,由于2D CAAD應用系統已經無法滿足于現在的建筑設計,所以越來越多的開始使用3D CAAD應用系統,其普及也從側面反映了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的潮流,而其中“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簡稱BIM)是目前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中較為成熟的技術。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BIM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才經歷了幾十個年頭,由于近兩年計算機軟硬件技術的不斷革新和突破,才逐漸的受到建筑設計行業的青睞,國內目前雖然出去起步階段,相關的技術也有待提升。當前在建筑設計方面,BIM技術代替常規的2D工程輔助設計將會是未來的發展的主流方向,應用BIM技術進行建筑管理的相關工作也逐漸受到各國的關注。1984年,匈牙利就曾經退出一款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AechiCAD,該軟件最大的意義在于提出了BIM建筑設計的核心,200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城里了中國第一個BLM實驗室,隨后多個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始了相關的研究,標志著我國對BIM技術發展的重視。
二、BIM的技術原理和特點
BIM(建筑信息模型)這個概念是由著名的建筑和計算機專業的教授查克?伊斯曼首先提出來的,建筑信息模型包括了幾乎所有的幾何模型,功能和結構的性能數據庫和運算方法,能夠把一個建筑包含的所有的信息融合到一個建筑模型中,過去曾經有過嘗試,比如虛擬建筑,單個建筑模型等,但是都因為不夠全面而沒有被廣泛的采納,BIM技術原理是一種面向對象為設計思想的工程輔助設計技術,利用計算機語言來描述整個建筑,基于面向對象的思想CAD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由于受到計算機技術的制約,一直并沒有被普及開來,在BIM應用中,建筑不在是點、線、面的組合,而是被抽象成一個個的類和對象,一個對象包含了該類型對象的信息,對象和對象之間又存在著一定的關聯,BIM特征相對于2D CAAD來說非常的明顯,可以快速的提高建筑設計的工作效率,由于全部的信息融合在了一個建筑模型中,所以能夠減少建筑設計的信息錯亂殘缺等。建筑信息模型由于能夠表現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的信息,所以是一種可視化的過程,主要的設計思路和特點是:基本的描述對象是建筑單元,建筑信息的調整相對簡單,不易出錯,支持不同學科間數據的同平臺工作,具備強大的可視化功能,對于設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能及時發現。
三、BIM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BIM在建筑設計中的優勢
建筑設計是一個建筑項目的關鍵,在過去的20多年,CAD雖然已經讓建筑設計師拜托了手工繪圖,但是在根本的思路上并沒有改變手工繪圖的思想,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建筑信息的處理也越來越高級,建筑模型比“圖形”更加能傳達豐富的信息而被發展起來,相比于傳統的輔助設計工具,BIM的設計思想是對于建筑信息的提煉,除了包含了基本視覺設計元素,還攜帶了大量的非集合信息,對于信息的管理能力大大加強,全部的信息都能囊括在一個大型的數據模型中,由于信息的高度集中和融合,建筑設計者能在不同的階段了解到項目的進展,能夠有效的把控建筑整體的質量。
2、基于建筑節能的迫切需要
近幾年來隨著智能建筑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建筑的節能化要求也越來越高,發展綠色建筑成為世界上多個國家共同的追求,歐美發達國家對于建筑開始實行強制的節能要求 ,我國雖然在綠色節能建筑方面還沒有歐美發達國家那么嚴格,但是基于科學發展觀的需求下,對于建筑的節能性也開始有所重視,而BIM對于綠色節能建筑的設計就顯得非常的便利了,由于BIM技術,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建筑信息,從幾何信息到材料和構件的性質等,所以相比于傳統的能耗分析軟件,BIM對于能耗分析的效率將會大大的提升,甚至建筑設計師不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對于綠色節能建筑的設計也就變得得心應手。
3、基于建筑信息模型協同設計的不斷需求
隨著建筑工程難度的不斷提高,對于跨學科的協同設計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擴大,基礎BIM的協同設計使用的三維集成的設計思想,從模型中直接獲取多個不同專業的設計標準和信息,讓不同專業的設計人員能同時進行修改和調整,更加的突出建筑設計中的信息應用的思想,這種信息高度的共享和交流是建筑信息模型協同設計的主要特點,也是目前對于協同設計最為有效的解決方案。
結語: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相比于傳統的工程輔助軟件有著非常大的優勢,本文對其技術原理和特點進行了分析,并探索了BIM在建筑設計中的可行性,討論了其在復雜的建筑設計中的應用優勢,以及對建筑設計中對于協同設計的便利之處,證實BIM技術在建筑設計中是切實可行的。
參考文獻:
[1]曾旭東,譚潔.基于參數化智能技術的建筑信息模型[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9(6):107-110
能源危機、資源缺乏和環境的惡化使得人類認識到保護環境和有效利用資源,實現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對材料工作者來說,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減少材料對環境的負擔性是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綠色材料的出現是自然界對人類行為反作用的結果,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材料科學的一種進步。
1.綠色建筑材料的含義
“綠色建材”是在1988年國際材料科學研討會上首次提出,隨后在1992年聯合國召開了環境與發展大會,并于1994年設立了“可持續產品開發”工作組。各國紛紛制定了綠色建材的性能標準。歸納而言,綠色建材是指在原材料的利用、生產過程、施工過程、使用過程、廢棄物處理等過程中,對環境基本不產生污染,對人類生存環境和健康無害的建筑材料。綠色建材應具備以下特點:
(1)節約能源與資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廢棄物生產的無毒害、無污染的材料。
(2)生產過程中不形成新的污染源。
(3)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和優異的材料性能,從而能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
2.發展綠色建材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是重要的基礎材料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也是天然資源和能源消耗最高、 對生態環境破壞最大、污染大氣最多的行業之一。這些因素已成為建筑材料工業發展的幾大障礙,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有走開發使用綠色建材、有效的利用資源,親和自然、保護自然,才能使人類擁有健康、舒適的環境,也是使人類合理地解決生存與發展的矛盾,實現“與自然協調,與環境共生”的必由之路。
3.自制建筑垃圾制作自保溫混凝土多孔磚
3.1研究的主要內容:
建筑垃圾制作自保溫混凝土多孔磚是在原來的墻體材料生產基礎上,研制開發的節能環保建筑材料。在國家鼓勵和扶持的新型環保節能建材產品政策引導下,借助原有主導產品在業內的影響力發展新的節能環保產品,大力發展新型墻體材料。
3.1.1原料供應及政策
原料來源于城市建設過程中廢棄的無機固體建筑垃圾,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建筑企業加以約束和引導,對建筑垃圾進行規范管理,并統籌進行回收利用,達到確保回收再利用生產企業的原料供應。
3.1.2技術指標
①研制的自保溫承重多孔磚的粗細骨料均取之于建筑垃圾中的無機固體廢棄物,且無需對它們進行嚴格分揀,制成的多孔磚不需要燒制,無碳排放,綠色環保。既解決了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建筑垃圾困擾問題,同時也做到了資源重復利用、節約了大量的土地和土地征用費、保護了生態環境,真正做到了綠色環保。
②通過在建筑垃圾中添加一定量的珍珠巖玻化微珠無機保溫材料,在保證磚的強度的前提下提高了其保溫性能,減輕了磚的自重。
③在不增加膠凝材料(水泥)用量的情況下,通過優化多孔磚的孔洞結構形式、鋪漿面采用盲孔等方式來提高磚的抗壓強度和保溫性,從而達到既能承重,又能保溫的雙重功效。
3.1.3優勢及可行性
①價格低廉:用保溫多孔磚砌筑的墻體,同目前其他外墻外保溫技術相比成本只占它的66%
②技術工藝可行:每個過程、每個指標都實行嚴格的測試檢驗,保證了產品強度和保溫性質量可靠。
③耐久性很好、維修費用低:保溫多孔磚墻體只要按多孔磚技術規程的要求施工,不會因墻體問題而發生表面裂縫及空鼓等質量缺陷,它的使用壽命同混凝土的使用壽命一樣,強度雖使用壽命增長而增長,砌筑成的墻體在使用中基本無維修費用。
④施工周期短、施工限制少:保溫多孔磚砌筑完畢,墻體的保溫系統也就完成。同目前其他的外墻外保溫技術相比,大大縮短了建筑物的施工期。
⑤節能政策的支持:近年來,國家對墻材革新和建筑節能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全國所有城市城區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隨之取代“秦磚漢瓦”的免燒磚、多孔磚、空心砌塊等新型墻材異軍突起,加速了我國墻體材料更新換代。 而我們利用的建筑垃圾,更利于回收,新墻材可享受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
3.2研究內容分析與介紹:
3.2.1將建筑垃圾中的廢磚、廢混凝土、廢砂漿等惰性物質粉碎成≤10mm的顆粒,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摻入一定的水泥、膨脹珍珠巖玻化微珠、水等,拌合均勻后放入模具中振動擠壓成型,在溫度≥10℃、相對濕度≥95%RH的環境中(或高溫蒸氣中)養護一定時間,達到一定強度后,即可用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自保溫混凝土多孔磚。
3.2.2研究利用建筑垃圾制作不同強度等級的自保溫混凝土多孔磚的最佳配合比、表觀密度、抗壓、抗折強度、耐久性及保溫等性能。
3.2.3比較普通多孔磚的表觀密度、抗壓、抗折強度、耐久性及保溫等性能。
3.3項目設計的技術原理介紹:
3.3.1本研究以磚混結構為例[磚混結構中,燒結磚占30%~50%、砂漿占25% ~35%、混凝土占20 %~30%、其它(陶瓷、玻璃)占5% ~10%],并結合多孔磚的成型、抗壓強度、保溫性的綜合要求,最終采用建筑垃圾骨料顆粒最大粒徑為≤10mm,磚:砂漿(含玻璃、陶瓷):混凝土=43:31:26(質量比)為研究對象。
3.3.2收集建筑垃圾,將建筑垃圾中的廢鋼材、塑料、木材、紙屑等金屬和有機材料進行分揀后,再將余下的碎磚、砂漿、混凝土等無機非金屬固體廢棄物用粉碎機粉碎成公稱粒徑≤10mm的顆粒。
3.3.3對粉碎的骨料進行顆粒級配分析與壓碎指標值測定;并對水泥、消石灰粉的性能進行檢測。
3.3.4制作建筑垃圾骨料中不同玻化微珠摻量的強度試驗試件,養護至28d后,測定其強度,并分析不同玻化微珠摻量對其強度的影響情況,從而確定最佳摻量。
3.3.5設計不同水泥用量,同時摻入5%的消石灰粉和試驗確定的最佳玻化微珠摻量建筑垃圾干硬性混凝土配合比,并進行擊實試驗,以確定不同水泥用量下,建筑垃圾干硬性混凝土的最大干密度與最佳含水率。
3.3.6借鑒國內對多孔磚的已有研究結果和成型方法,確定合理的孔洞結構形式。
3.3.7設計加工多孔磚成型模具及導熱系數測定試件用模具。
3.3.8按擊實試驗確定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采用振動擠壓成型的方式,制作最終確定的孔洞結構形式、不同水泥用量的建筑垃圾自保溫多孔磚,養護至14d、28d后,分別測定其孔洞率、體積密度、吸水率、相對含水率、抗壓強度、軟化系數、線性干燥收縮率等性能參數。
3.3.9制作摻有玻化微珠的建筑垃圾干硬性混凝土保溫系數測定試件,養護至28d后,送至專業檢測機構進行檢測,然后依據檢測結果和多孔磚的尺寸、孔洞結構與尺寸,計算出建筑垃圾多孔磚的保溫系數或熱阻系數。
3.3.10綜合分析試驗結果,確定符合要求的強度等級、耐久性和保溫性的合理配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