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21: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血管病的防治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目前關于某種疾病危險因素的定義為:存在于機體的一種生理生化或社會心理因素,由于其存在使機體發生某種疾病的危險增加,而減少或去除該因素后,機體發生某病的危險就減少或消失,這樣的因素稱為某病的危險因素。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動脈粥樣硬化,其病因和發病機制非常復雜。根據人群流行病調查,已知的心血管病危險因素有300多種,但是最重要的有十幾種。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可以分為:①主要的危險因素,是指研究較早,并已有翔實可靠的研究結果的危險因素;②潛在的危險因素,是指較新的目前仍然存在爭議的,或尚未被充分證實的危險因素;③社會經濟/心理行為因素,是指較早就了解并研究過,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難,可靠的研究結果不多,需進一步研究的危險因素。
在各類危險因素中,又可分為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和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例如在主要危險因素中,年齡、家族史和男性性別就屬于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而高血壓、血脂異常及糖尿病則屬于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已有許多臨床研究證明,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心血管病預防干預的重點應當放在這些主要的可以改變的危險因素上,其他危險因素則是依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進行干預。甘油三酯、超敏C反應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及凝血因子升高的干預是否能夠獲益,尚無一致的結論,有待進一步研究。
心血管病危險性分層和評估
在臨床實踐中,一個人可能有不同的危險因素,或一個人可能有多個危險因素。當不同危險因素在某一個人身上聚集時,其致病作用可相互協同,互為因果,從而大大加速心血管病的進程。近年來國際和國內的指南都提出心血管病“總體危險”的概念,強調控制“總體危險”,并制定出一整套評估方法。
我國的高血壓指南和歐洲的高血壓指南都提出一種半定量的心血管病危險評估分類方法,即將血壓水平分為5個等級,將高血壓以外的主要危險因素存在多少,有無糖尿病、靶器官損害、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疾病等情況,分為5個等級,來評估患者是屬于哪個危險等級:很高危、高危、中危、低危或很低危。
從這一危險分層方法可以看出:①高血壓這一危險因素被單獨列出,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②隨著血壓增高,心血管病的危險增大:③即使血壓正常或在正常高值范圍內,但如合并多個其他危險因素,或已有靶器官損害或糖尿病,其心血管病的危險性也是明顯升高的;④已有心血管病或已有腎臟病者,即使血壓正常,也屬于極高危人群。我國2007年公布的《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在心血管病危險分層時,也將高血壓作為最主要的危險因素(高血壓相當于3個其他危險因素)。
總體發病(死亡)危險定量估算是仿照Framinham和歐洲的SCoRE心血管死亡危險評估。我國根據20世紀80~90年代全國各省市6萬自然人群近20年的心血管發病、死亡和危險因素的前瞻性隊列研究,提出我國35歲以上成年人缺血性心臟病10年發病危險評估方法及3種工具:①評分查表法,②網絡直接計算法,③危險評估彩圖法。
評分查表法第一步根據個體的7個危險因素(年齡、性別、收縮壓、體重指數、總膽固醇、吸煙和糖尿病)情況查表評分,再根據評分總和得到1O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發病的絕對危險和相對危險。網絡直接計算法適用于能使用電腦和互聯網者,可登陸中國心血管防治信息網,根據個人的危險因素情況查到個人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絕對危險,與該年齡段平均危險和最低危險進行比較而得出該個體發病的相對危險。彩圖法則根據性別、年齡、吸煙,膽固醇、收縮壓和糖尿病等6個危險因素繪出方格彩圖,應用時根據個人的上述危險因素情況查找在彩圖中屬于哪個方格,即可得出10年心血管病發病的相對危險。這些總體心血管病危險評估工具對臨床工作及心血管病防治有一定的幫助,但是由于這些工具只考慮了7種主要的危險因素,沒有包括其他危險因素,而且分類方法過于簡單化,因此它們對心血管病發病危險評估只是粗略的,并不十分精確。
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綜合預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50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640-02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很有可能會出現一些心血管系統方面的疾病,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心血管的組織結構發生變化,無法維持原有的正常機能,對于外界可導致疾病的因素無法有效地抵御,同時再加上對身體內部各個系統正常狀態的破壞,對于老齡人口而言是極大的生命健康威脅。當人類慢慢變老之后,身體內部所有器官的功能都開始衰退老化,同時不充足的睡眠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等等都會造成心血管承受越來越多的壓力,最終導致心血管心痛疾病的發生。
1導致老年人發生心血管系統疾病的原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項機能都無法維持原有的健康水平,器官功能逐漸衰退,因此容易發生心血管系統的疾病。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心血管的組織結構發生變化,無法維持原有的正常機能,對于外界可導致疾病的因素無法有效地抵御,同時再加上對身體內部各個系統正常狀態的破壞,對于老齡人口而言是極大的生命健康威脅。
當人類慢慢變老之后,身體內部所有器官的功能都開始衰退老化,同時不充足的睡眠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等等都會造成心血管承受越來越多的壓力,心臟的功能衰退,最為突出的是在心臟的內部組織,表現為心臟內部肌肉細胞老化,組織結構發生改變,從而造成心臟局部出現硬化的情況,抑制了心臟原有的健康機能,導致供血不足,因此血壓也會在此影響下逐漸的變高。
動脈的硬化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之一。當動脈硬化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造成人體出現心血管系統疾病,一般包括心臟病、心肌梗塞等。在動脈血管剛開始出現硬化的時候,往往有顯著的特征,這個時期人體內就會有斑塊慢慢的累積附著到血管壁上,時間久了便會導致這些斑塊越積越多,是血管內的血液無法正常流通,影響血液循環,從而導致老年人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生。
2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主要癥狀以及治療措施
2.1主要癥狀心血管系統疾病是老齡人群中常發的疾病,通常包括高血脂、高血壓以及冠心病等疾病類型。這里我們提到的高血脂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極易升高所造成的血液中脂類含量增多。而高血壓一般表現為人體內的血液收縮壓上升,這樣一來舒張壓便會受到影響,出現一定程度的降低,如果一個人的脈壓差很大,那么便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甚至出現各種并發癥;冠心病一般情況下是因為冠狀動脈出現硬化而發生的心臟疾病,通常情況下有兩種類型,即心絞痛以及心肌梗死,出現心絞痛是因為心肌供氧不足以及血液流通不暢。一旦老年人出現心血管系統疾病,通常會有顯著的特征,相較于常人,這類患者表現為脾氣暴躁,易嬌易怒,偏激等性格特點,并且因為精神狀態的不佳以及治療過程的煎熬,最終導致出現自暴自棄的情況。
2.2治療措施在對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根據老年人身體機能的特點,我們選取的最佳降壓藥為通道阻滯藥物,這類藥物的作用機理一般是通過阻滯通道來達到降低血壓的功效,這類藥物尤其適合收縮壓上升導致高血壓的患者,使用這類藥物可以有效的治療及避免因為血壓下降而導致的腦中風。市面上常見的此類藥物有鎂心力以及絡活喜等等。其次,我們選擇的降壓藥為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這類藥物能夠有效的治療及避免舒張壓以及收縮壓下降,尤其適合因高血壓出現心力衰竭并發癥的患者。這類藥物能夠緩解心功能下降的問題,提升心臟供血功能,使心臟所受到的阻力降低,從而達到提高心衰竭患者的生命健康質量的功效,市面上常見的此類藥物有卡托普利以及依那普利等等。再者,我們選擇的降壓藥物為利尿劑,這類藥物在治療高血壓中屬于基礎類用藥,表現為治療效果良好,以及價格較低等,適應大部分的高血壓患者服用。這類藥物最主要的功效是可以緩解服用上述降壓藥物所導致的浮腫問題,同時可以在其他藥物的藥理基礎上發揮出更強的療效。不管選擇哪一種降壓藥,有效地降低血壓并維持在一個正常范圍是最基礎的治療理念。
3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防治措施
老年人心血管病的預防指控制危險因素而從根本上防止或減少疾病的發生。對已患病者,采取預防措施,以防止或減少心血管病的發展或急性復發。應采用綜合措施,合理的膳食結構是預防高血壓、腦卒中與冠心病及其它疾病的重要基礎。控制膳食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仍過高者,要考慮用藥治療,但應嚴格掌握指征。控制吸煙、飲酒:吸煙和多飲酒都是損害健康的不良習慣,吸煙尤其是全世界心血管病和其它慢性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預防高血壓的主要措施有控制肥胖、限制食鹽量和不飲或少飲酒,體重的控制要靠節制飲食及足夠的體力活動。這些預防措施也可有效地用于治療高血壓,對不少輕型高血壓可免除用藥,對中度以上的高血壓可作為輔助療法減少高血壓藥物的用量和副作用。對已病患者的措施包括對危險因素的糾正及針對性藥物應用,如急性心肌梗塞后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抗血小板藥物。
4結語
近年來,對心血管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研究都有很大的進展。但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尚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不能很好地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預后。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必須改變策略,要從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和治療學的研究,切實做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保健及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凌云.關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之高血壓術中的麻醉處理[J].中外醫療,2011,(20):42-44.
[2]朱寧.導言:老年人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控制策略[J].醫學與哲學,2012,(02):7.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2011年底,中國60歲老齡人口已達1.85億,占人口總數13.7%以上。老年人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在老年人群的常見病中,心血管疾病是最重要最危險的疾病之一。今天我們向上海仁濟醫院的汪海婭主任請教預防和治療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的有關問題。
《科學生活》:老年性心血管疾病是一類疾病的概述,能否請你談談它包括哪幾種疾病,以及它們表現在老年人身上會有什么特點?
汪海婭:一般來說,老年人易患且往往伴隨他們老年生活多年的慢性病有這么幾大類: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癡呆和骨質疏松。按照現代醫學的觀點,癌癥也是一種慢性病,因此可以歸入這一類。
在這些慢性病中,可能最常見的是心血管疾病,反過來也可以說,心血管疾病患者中,老年人是主要人群。心血管疾病有很多種,在老年人中最常見的為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等。
《科學生活》:下面能否請你談談這幾種病的特點,它們會產生怎樣的后果?
“偷襲者”高血壓病
汪海婭:好的。先談談高血壓病。高血壓病是老年人中最常見的血管疾病,因為多數高血壓病患者起病隱匿,病情發展緩慢,往往患者并不自知,所以有人戲稱高血壓病是老年人健康的“偷襲者”。早期可有頭暈、頭痛、心悸、乏力等癥狀;很多患者無任何癥狀,在體檢時才發現血壓升高。而有些患者在出現胸悶、氣短、心絞痛、多尿等癥狀時才就診,而此時往往已經出現高血壓病對心臟、腎臟等的損害。
我國診斷高血壓病的標準是:年齡在60歲以上、血壓持續或非同日3次以上超過140/90mmHg,稱為老年人高血壓。根據血壓值可將老年人高血壓分為收縮期高血壓(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
高血壓病造成的嚴重后果是身體的某些靶器官受損,也就是它往往累及心、腦、腎等器官,導致其功能的變化。高血壓病引起腦損害后,可造成腦供血不足,甚至腦卒中。對心臟則表現為心臟擴大,后期可發生心力衰竭,可有胸悶、氣急、端坐呼吸等癥狀。腎臟功能受損時,可出現蛋白尿,嚴重時可發展至腎功能衰竭,出現少尿、食欲不振、惡心等癥狀。因此,高血壓病被認為是無聲的殺手,危害是巨大的。
癥狀多樣的冠心病
《科學生活》:高血壓病確實危害不小,但好在現在許多老年人已有意識預防此病,恐怕農村的老年人還是會對此掉以輕心。
汪海婭:是的。下面我介紹一下老年人中常見的另一種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所謂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狀動脈功能或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冠脈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間不平衡而導致的心肌損害。該病的基本病變是供應心肌營養的血管——冠狀動脈,發生了粥樣硬化。
很多患者會以胸悶為主訴前來看病,但是,怎樣的癥狀才是冠心病的典型癥狀呢?冠心病的常見癥狀是心絞痛,一般表現為勞累或精神緊張后出現胸骨后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續3~5分鐘,休息后能自行緩解。有些患者也可表現為頭痛、牙痛等,或可出現心律失常,表現為脈搏不齊,心動過速或過緩。目前,冠狀動脈造影是確診是否患冠心病的金標準,即最主要的標準。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較為嚴重的表現。心肌梗塞患者的胸痛一般比較劇烈,含用硝酸甘油后也不能緩解,疼痛的時間超過15~30分鐘,疼痛位置在胸骨中上段。老年人心肌梗塞發作時的臨床表現往往并不典型,部分老人可能無疼痛表現;也可能疼痛局限于左臂、左肩、上腹部、下頜、頸部,或表現為消化道癥狀,如惡心、嘔吐、上腹痛等。老年性心肌梗塞也可直接表現為心功能不全,如果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胸悶、氣喘等癥狀,也要考慮心肌梗塞的可能。出現以上情況,應該立即就醫,因為早期發現、及時處理可以顯著改善疾病的預后。
冠心病患者預后各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輕時,患者可能僅有在活動或者精神緊張后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這時候,這些癥狀可能在休息或者口服硝酸甘油、麝香保心丸等藥物后緩解。但如果此時不保護好血管,未能控制血糖血脂等危險因素,冠脈狹窄進一步加重可能會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即心前區出現壓榨性疼痛,疼痛經藥物、休息不能緩解,持續時間長等癥狀。急性心梗患者如不積極搶救,會出現心源性休克、猝死,而即使在心梗發作后及時進行急診冠狀動脈造影并行支架植入術,之后急性期發生室速、室顫等惡性心律失常、心臟破裂、室壁瘤等并發癥,均可能危及生命。
我們曾經碰到一位老年患者,為急性廣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送入院時曾出現心源性休克,在我們醫生極力搶救下生命一度平穩,而在7天后,患者因大便時用力后再次出現胸悶不適,同時出現血壓迅速下降,在不到10分鐘的時間內,進行了一系列搶救措施,還是沒能挽救患者的生命。經床邊心臟彩超確診,該患者發生了心梗后室壁瘤,同時由于患者大便憋氣,心臟負荷過重導致心臟破裂。
逐漸增多的高血脂癥
《科學生活》:我們知道,我國每10萬人中有20~30人患有冠心病,而老年人中無疑更高,它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殺手”之一。那么老年人高血脂癥情況如何呢?
汪海婭: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人高脂血癥發生率也逐漸上升,據稱達到15%以上。按照病因,高脂血癥又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脂血癥。通常,繼發性高脂血癥可繼發于糖尿病、腎病綜合征、甲狀腺功能低下等病。
血脂異常的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脂質在真皮內沉積所引起的黃色瘤;脂質在血管內皮沉積所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根據中國人的情況設定血脂的新標準如下:膽固醇水平
如上所述,血脂升高對心腦血管病、肝臟等影響較大;血脂的升高,會大大增加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發生急癥的可能性。
老年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原因探討
《科學生活》:心血管疾病在老年人中固然發病率頗高,但畢竟還是有些人未遭受它們的襲擾,那么您能分析一下老年人中心血管病高發的原因嗎?
汪海婭:一般來說,醫學界認為心血管疾病與下面五大因素相關。
第一是遺傳因素。就算你沒有高血壓病,但是你的父母有高血壓病,就會有得高血壓病的較大危險,所以如果家庭中有高血壓病的,下一代一定要經常檢查,早期發現,另外心臟病、糖尿病也是有遺傳的。
第二是年齡因素。心血管病是和年齡有關系的,歲數大了,各種器官開始退化,退化以后會引起心血管病,比如說一個皮球彈性很好的時候給它加壓,它就會漲大,漲大以后它里面的壓力不變。皮球硬化的時候給它加壓,它不會漲大,但壓力會加大了,這就是高血壓病。所以歲數大的人患高血壓病比例高,血管硬化跟年齡增加,導致的血管彈性機能退化有很大的
關系。
第三是生活方式。比如說北方人吃鹽多,得高血壓病的就多,我們正常人要求每天食鹽6克就夠了,而北方人是18克。還有一個是吸煙,吸煙是引起血管動脈硬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心血管病是怎么來的呢?血管就像條河,血管壁就是河岸,血液就是河水,河水要流得暢通,河岸就要平滑,血管硬化之后呢,河岸就不光滑了,河水就流不暢通了,也容易在血管壁出現血栓,血栓掉到哪兒,哪兒就堵,掉在腦部就腦梗。
還有高糖、高脂肪飲食、多食、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引起心血管病的重要因素。現在肥胖癥非常嚴重,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體形,控制肥胖。因為肥胖會引起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病癥。
第四是性格特征等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和遺傳以及童年時代的體驗有很大關系,童年時解決不了的事、受到的創傷會成為成年后的心理潛意識,甚至成為心理疾患。另外,社會發展導致現在的生活快節奏、高壓力,中年人因為生活壓力大而導致精神負擔大,影響了正常的生活方式,這也導致心血管病的高發。
這里要重點提一下A型性格人群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A型性格的特征是時間緊迫感強、追求完美。他們通常是社會領導階層、成功人士,工作非常努力,經常處于高度競爭狀態,生活壓力非常大。據統計,A型性格人群得心血管病的概率非常高。
另外,疾病康復調整也和人的性格特征有關。得了病就應該面對現實,不要太緊張、焦慮、恐懼,看你怎么對待,心態好,病情就會減輕一半。
最后還有誘發心血管疾病的其他高危因素,主要有兩個。
一是代謝綜合征(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形成有一個過程,最開始幾年因為飲食不節制,迫使人體分泌非常高的胰島素來促進細胞利用熱量。幾年后胰島的分泌就會衰竭,人體胰島素數量會下降,這一階段是糖尿病的前期。糖尿病被稱為疾病的加工廠,一旦得了糖尿病,人體的大小血管都會很快硬化。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得了糖尿病就相當于得了心血管疾病,故稱冠心病的等危癥。
二是血栓性疾病。老年人要特別注意髖關節保健。髖關節骨折后就不能動了,就易得血栓,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髖關節的保護。
心血管疾病的藥物治療
《科學生活》:老年人得了心血管病,就要成天與藥打交道了,甚至每天要服用多種藥物。這些藥物的基本作用,汪主任能簡單介紹一下嗎?
汪海婭:好的。我們剛才說了,有心腦血管病家族史,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對于這些患者,都應早期就進行積極治療,把血壓、血脂、血糖控制在安全水平。長期口服小劑量阿斯匹林,具有預防血管疾病的作用。
對于患高血壓病者,應使用合適的降壓藥物,使血壓得到有效控制是治療的關鍵。理想的血壓范圍應該是:收縮壓180mmHg,舒張壓>110mmHg),該類快速降壓藥還是有用武之地的。而藥物治療下血壓仍處于較高水平時,則需靜脈使用降壓藥物。
若為高血脂癥,首先應考慮非藥物治療,包括體育鍛煉、戒煙及膳食治療,食物中飽和脂肪含量應小于10%,纖維素、維生素和礦物質要均衡。非藥物治療后6個月血脂仍不降,應考慮藥物治療。
對高脂血癥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仍是基礎措施,而積極飲食及運動療法無效且有冠心病、腦梗等疾病的患者,藥物降脂是必要的。根據血脂異常的類型及治療目的,選擇合適的調脂藥物。調脂藥物具有一些副作用:如胃腸不適、血清轉氨酶升高等,嚴重的可能導致肌溶解,須密切觀察。服用調脂藥物后需定期進行調脂療效和藥物不良反應監測。
調脂藥物目前主要分5類:他汀類、貝特類、煙酸類、樹脂類、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依折麥布)。其中降膽固醇藥物主要有:他汀類(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膽酸螯合劑(陰離子交換樹脂類,如考來烯胺、考來替泊等),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依折麥布);主要降甘油三酯藥物有:貝特類(菲諾貝特、吉非貝奇等),煙酸及其衍生物(煙酸、煙酸肌醇酯、阿西莫司等)。
在調脂藥物選擇時,首先要根據患者是以哪種血脂升高為主,如膽固醇升高為主,選用降膽固醇藥物,而甘油三酯升高為主,則主要降甘油三酯。一般很少兩種降脂藥物同時使用,因為可能會增加患者副反應的發生。
降脂藥物的使用對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福音。因血脂降低帶給患者的利益往往高于其副反應的發生危害,而大多數降脂藥物的副反應是可逆的。
心血管疾病的非藥物治療
《科學生活》:我們知道,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非藥物治療也非常重要,汪主任對此有什么建議嗎?
汪海婭:對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生活方式的調整是治療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長期堅持良好習慣,是防治動脈硬化的有效方法。
非藥物治療,我們應當堅持實施以下幾方面措施。
其一,合理飲食。飲食治療對預防老年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老年人的飲食要清淡一些,也就是低鹽、低脂飲食。特別要限制高脂肪食品,選擇膽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制品、瘦肉等,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糖可在肝臟中轉化為脂肪,所以應該限制甜食。
其二,控制體重。避免肥胖,減輕體重有利于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的防治。
1 心腦血管疾病的成因分析
1.1 由于飲食中脂類過多,醇類過多,同時又沒有合理的運動促進脂類醇類的代謝,導致體內脂類醇類物質逐漸增多;加上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分泌抗氧化物酶(例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力減低,導致體內自由基水平升高,使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氧化后沉積在血管壁,久之使毛血管堵塞,隨著時間的推移,脂類醇類物質容易和體內游離的礦物質離子結合,形成血栓。血栓容易在血管的拐角處,或者瓶頸處堆積,鈣化。同時血栓越來越多,使血管直徑縮小。心臟為了保持足夠的供血量,就增加血壓,造成高血壓疾病。如果血壓過高,可能導致血管崩裂,于是產生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如果由于堵塞供血不足,即為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
1.2 血管壁平滑肌細胞非正常代謝。眾所周知血管組織和人體的其他組織一樣在一定周期內完成新陳代謝的過程,但是由于新的細胞組織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這樣就容易產生炎癥血管收縮不暢,就像是一條破爛不堪的舊管道,隨時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時他也受神經系統的支配,因此神經系統不正常也能夠導致供血的紊亂。所以心腦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應仔細分析心腦血管疾病產生的原因,進行多元化的治療才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
2 心血管病的病因分類
根據致病因素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大類:一是先天性心血管病(先心病)為心臟大血管在胎兒期中發育異常所致,病變可累及心臟各組織和大血管。二是后天性心血管病為出生后心臟受到外來或機體內在因素作用而致病,有以下幾種類型:其一,動脈粥樣硬化:常累及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周圍動脈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心肌血供障礙時,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臟病。其二,風濕性心臟病(風心病):急性期引起心內膜、心肌和心包炎證,稱為風濕性心臟炎;慢性期主要形成瓣膜狹窄和(或)關閉不全,稱為風濕性心瓣膜病。其三,原發性高血壓:顯著而持久的動脈血壓增高可影響心臟,導致高血壓性心臟病(高心病)。其四,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為肺、肺血管或胸腔疾病引起肺循環阻力增高而導致的心臟病。其五,感染性心臟病:為病毒、細菌、真菌、立克次體、寄生蟲等感染侵犯心臟而導致的心臟病。其六,內分泌病性心臟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性、甲狀腺功能減退性心臟病等。其七,血液病性心臟病:如貧血性心臟病等。其八,營養代謝性心臟病:如維生素B1缺乏性心臟病等。其九,心臟神經癥:為自主(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亂。其十,其他:如藥物或化學制劑中毒、結締組織疾病、神經肌肉疾病、放射線、高原環境或其他物理因素所引起的心臟病,心臟腫瘤和原因不明的心肌病等。此外,某些遺傳性疾病除常伴有先天性心臟血管結構缺損外,也可在后天發生心血管病變,如marfan綜合征伴發主動脈夾層等。
3 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措施
3.1 進補和飲食注意事項
過食油膩、脂肪、糖類,會促進動脈血管壁的膽固醇的沉積,加速動脈硬化,故不宜過食。飲食宜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
3.2 保持心態平衡
心態平衡情緒激動是心腦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寬胸懷,平時養成養花、養魚等良好習慣以怡情養性,調節自己的情緒。
3.3 避免勞累
工作不宜過度勞累。心肌梗塞診斷明確后,應絕對臥床休息,平臥位。在兩周內,病人的一切生活活動均由旁人幫助完成,絕對嚴禁自己翻身,因翻身會增加心臟負擔,造成心肌梗塞部位破裂或心跳驟停。宜床上大小便,保持大小便通暢。如無嚴重并發癥,一般臥床2~3周后,可半臥床上,每日3~4次。壹周后如無變化,則可下床坐在椅子上,每日3~4次,每次約半小時,再壹周后,可在臥室內散步。長期臥床對心臟恢復不利,酌情活動是必要的。三個月后可以進行輕便的體力勞動。
3.4 適當運動
心腦血管患者要合理安排運動時間并控制好運動量。運動應根據個人的身體條件、興趣愛好選擇,如打太極拳、乒乓球、健身操、練功十八法等,使全身氣血流通,減輕心臟負擔。冬季要等太陽升起來之后再去鍛煉,此時,溫度回升,可避免機體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發病。應避免過重體力勞動或突然用力,走路、上樓梯、騎車宜慢,否則會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增高,誘發心絞痛。飽餐后不宜運動。性生活使血液循環加快,全身需血量增加,而冠狀動脈供血則相對不足,極易發生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故宜嚴格節制。在心肌梗塞完全恢復后,宜控制在每月1~2次。
3.5 激光療法
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自從出現了經學激光治療儀,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大大減少,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食療的基礎上借助物理療法效果更好。
3.6 高壓靜電療法
通過高壓靜電治療使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促進人體細胞復活,使人體功能充分改善,達到治療目的。高電位能有效地改善脂蛋白,降低血液黏稠度,因而可以改善心腦血管疾病的血流狀態,使腦血管擴張,血流速度加快,對腦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復和復發有明顯的治療效果。
3.7 戒煙少酒
吸煙是造成心肌梗塞、中風的重要因素,應絕對戒煙。少量飲啤酒、黃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可促進血脈流通,氣血調和。烈性酒在禁忌之列。不宜喝濃茶、咖啡。
4 結束語
心腦血管疾病比較常見,應該以預防為主,以上七點預防控制措施對于此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都具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抗氧化,清垃圾:心腦血管疾病的產生與體內脂質過氧化有關。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血漿中有害的脂質過氧化物濃度增高,就會使血液中部分有形物在血管壁上沉積,形成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由此引起冠心病、心腦血管疾病。這就如同生銹的管道容易存積污垢從而影響管道暢通的道理一樣。而硒是強抗氧化劑,可以清除這種脂質過氧化物,保護動脈血管壁上細胞膜的完整,阻止動脈粥樣硬化,起到減少血栓形成,預防心肌梗塞的作用。
調血脂,防血栓:膽固醇是健康的大敵,當血液中膽固醇增高時,容易形成動脈硬化斑塊,這些斑塊在動脈壁內堆積,使動脈管腔狹窄,阻塞血液流入相應部位,引起動能缺損,引發多種心腦血管疾病。而硒依靠其強大的抗氧化功能,可調節體內膽固醇及甘油三酯,降低血液黏度,預防心血管病的發生。
保護、修復血管,抗老化:研究表明:血管壁的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重要的因素。之所以中風和猝死的人士以中老年人居多,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人到中老年之后,因為血管壁的逐漸老化而導致彈性下降,血管壁變得非常脆弱,所以稍微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就特別容易崩潰、出血、腦溢血等。硒是強抗氧化劑,具有修復血管壁,延緩血管壁衰老和抗血管老化的作用,從而預防腦溢血、中風的發生和發展。
Research on Practice of Primary Heal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Platform in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LIU Jian-she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0):102-105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method of primary heal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platform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and significance of primary heal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platform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s,280 cas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research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igital grouping method,each group had 14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education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primary heal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platform education,the changes of the index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related indicators of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rimary health appropriate technology platform;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pplication result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ping County,Heping 517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0.030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的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相關研究報道顯示,推廣應用基層衛生適宜技術可以有效地促進基層衛生服務健康、快速、持續性發展,在醫療費用和疾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1]。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和應用提高了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促進了和諧社會的構建[2-3]。本研究通過對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方法的總結,旨在分析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在心血管病防治中的應用效果和意義,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心血管病防治中心收治的280例心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數字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140例。對照組中男79例,女61例,年齡57~73歲,平均(67.4±2.6)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4.5±1.2)年;研究組中男65例,女75例,年齡55~82歲,平均(67.5±2.7)歲,病程5個
月~10年,平均(4.8±1.6)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規心血管病防治教育 對照組給予常規心血管病防治教育,具體如下:(1)常規教育,定期進行健康教育講座,增加患者對醫生的信任,不定期進行電話隨訪,向患者講解相關疾病的知識,囑患者選擇低鹽、低脂等合理飲食。除此之外,還可以建立心血管俱樂部,釋放患者的壓力;(2)藥物指導,根據患者的疾病程度指導患者合理用藥,對于用藥不當的患者告知其服藥的重要性,對于老年患者要告知其用藥劑量,盡量使用長效藥,及時了解患者用藥情況并詳細記錄,予以科學的調節,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3)體育鍛煉,為患者制定合理的功能鍛煉,運動強度和運動量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增加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4)心理指導,由于患者的病程較長,在治療中大部分患者出現焦慮、不安、緊張、煩躁等不良情緒,影響了治療效果,因此,要及時和患者進行有效地溝通,發現患者的心理變化后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及時緩解或者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提高總體的治療效果。
1.2.2 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教育 研究組給予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教育,具體包括:(1)建立衛生適宜技術信息庫,對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信息建立信息庫,并針對臨床實際問題分為急救技術、康復護理、公共衛生、中醫技術及其他多類技術項目,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予以相應的治療和護理措施;(2)建立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網站,為了方便患者對心血管病的了解,建立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網站,主要包括心血管病的交流、管理及技術等相關模塊,可以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參考和借鑒;(3)信息的推廣,該網站會定期更新新技術和相關知識的講解,使心血管病患者能隨時掌握最新動態,加強患者對心血管病相關知識的了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對心血管病相關知識、注意事項、預防措施的掌握情況及對不同方式的滿意情況。
1.4 評價標準 采取評分制對兩組心血管病相關知識、注意事項、預防措施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判定標準為:總分60分,每項20分,分數越高效果越好[4]。采取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兩組患者的滿意情況進行評價,評價標準為:總分為10分,10分表示非常滿意,7~9分表示滿意,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對心血管病防治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研究組在知識掌握、注意事項及預防措施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滿意情況比較 研究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15.655,P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心血管病的發生率顯著上升,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5-6]。心血管病防治適宜技術包括心血管病相關的新技術、新方法等,例如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技術、治療技術、預防技術以及護理技術等,隨著心血管病相關醫療技術的成熟,要有效的實施預防行動[7]。目前,心血管病防治適宜技術推廣平臺已經成為基層衛生服務中心血管病防治技術的重要工作平臺。
相關研究報道顯示,通過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綜合性評估,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方案,可以降低危險因素,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項指標,提高了治療效果[8-10]。臨床大量的實踐發現,隨著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的應用,心血管病的發生率顯著降低,治療的依從性有了明顯的提高[11-15]。除此之外,衛生適宜技術的推廣使各基層單位對心血管病的診斷更加規范化、合理化,有效的降低了誤診率,使醫療資源更加合理化。據有關研究顯示,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的推廣,解決了各基層醫療單位技術薄弱的問題,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降低了醫療糾紛的發生率[16-19]。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為各基層單位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利于醫院穩定持續的發展。金婭娜等[20]的研究顯示,對心血管病進行綜合性評估,加強對心血管病知識的宣傳,可以降低危險因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醫療衛生的改革,社會更多的學者認識到了衛生技術推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開始逐漸推廣各平臺。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主要從建立衛生適宜技術信息庫、建立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網站及信息的推廣等方面對患者進行心血管病的防治教育,其中建立衛生適宜技術信息庫,方便了患者對相關信息的查找,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整體的治療效果。建立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網站可以方便心血管病患者對相關信息的咨詢,所有的心血管病患者可以在該網站中進行交流和溝通,加強了患者對相關疾病知識的掌握,能有效的了解相關的注意事項和預防知識,管理模塊主要是及時更新心血管病近期的變化,從而使患者在第一時間內可以掌握心血管病的變化,技術管理模塊主要是心血管病治療方面的知識,主要包括心血管病治療的新技術,例如移植手術、介入手術等,通過建立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網站,為心血管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參考和借鑒。信息推廣主要是通過各個網站更新新技術和相關知識的講解,加強患者對心血管病知識的了解,及時掌握最新的相關注意事項和預防心血管病發生的最新方法,從而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生。心血管病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不僅幫助基層醫療單位解決了技術難題、薄弱問題,同時還提高了廣大心血管病患者對基層單位醫療技術的信任度,給基層單位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效果明顯。適宜技術的推廣應用對基層的醫療衛生單位在心血管病的診斷和治療的要求方面也做了進一步的規范,有效地降低了疾病的誤診率,減少了患者的醫療費用。目前,我國對慢性疾病的防控能力相對較差,尤其是心血管病方面,因此,在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中,要加強對心血管病的管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心血管疾病防治技術已漸漸成熟,有效的防治行動至關重要。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是一個大容量的技術資源庫,可以方便基層人員進行技術學習,利于其及時掌握更新的技術,對患者了解心血管防治知識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相關的調查問卷顯示,與傳統的心血管病防治技術比較,大部分患者對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的作用效果較為滿意,認為可以廣泛的推廣應用。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各項相關指標評價均高于對照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應用于心血管病防治中,增加了患者對心血管病知識的了解,掌握了相應的注意事項和預防措施,具有重要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朱煒,屠海霞,林仁支,等.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平臺在心血管病防治中的實踐研究[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5,10(1):1-3.
[2]李灼日,范莎莎,龍開超,等.湖南省農村醫療衛生適宜技術推廣模式探討[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2):362-364.
[3]劉艷麗,蔣健敏,林森祥,等.衛生適宜技術的信息化建設[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2,25(2):131-132.
[4]段文祥.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診治分析[J].中外醫療,2012,31(34):45-46.
[5]肖太平.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診治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4):182-183.
[6]姜儉,徐波,劉勵軍.適宜急救技術在基層的推廣[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14,15(4):350-352.
[7]許秀香.基層衛生院醫院感染面臨現狀及應對策略[J].中國醫學創新,2012,9(4):108-109.
[8]蘇曉英,丁國娟,俞仕梅.急救基層衛生適宜技術示范基地建設的實踐探索[J].中華醫學科研管理雜志,2014,27(5):179-181.
[9]任建萍,郭清.基層衛生適宜技術推廣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29(1):57-59.
[10]李艷芬.基層衛生院健康教育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處理對策[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2):119-121.
[11]郭雪,劉琴,于曉羽,等.中國適宜衛生技術評估研究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2,12(12):1407-1415.
[12]中國醫藥導刊編輯部.林曙光教授呼吁制定心血管病防治戰略[J].中國醫藥導刊,2014,12(7):1164.
[13]劉建武.浙江省衛生適宜技術信息資源建設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2.
[14]王文,劉文波,隋輝,等.中國心血管病的流行狀況與防治對策[J].中國心血管雜志,2012,17(5):321-323.
[15]程東英,蔡文云,李子巖.鄞州農村高血壓患者干預效果分析[J].中華健康醫學雜志,2010,4(5):318-319.
[16]王浩然,于春江.動脈粥樣硬化發生機制及治療藥物的研究進展[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0,31(6):828-833.
[17]張光銀,張軍平,丁彬彬.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中西醫結合防治再狹窄初探[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8):1180-1183.
[18]呂仕超,張軍平.試論病毒性心肌炎伴志改變的治療[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6(2):161-162.
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楊酸,最初僅作為解熱鎮痛藥,隨著醫學的發展以及長久的臨床實踐證明,其藥理作用除了解熱鎮痛抗風濕以外,還具有明顯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且對心血管疾病的預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今臨床上阿司匹林作為一種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藥被廣泛應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多年來臨床試驗已提供強有力的循證醫學證據,應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肌梗死、腦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別減少1/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減少1/3,血管性死亡減少1/6[1,2]。本文就阿司匹林的作用機制、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現狀做一綜述。
1、 作用機制
血栓形成是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病基礎,可引起心肌梗死、腦卒中、心絞痛等。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核心步驟,而阿司匹林具有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因而能夠防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從而起到預防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作用。血栓素A2(TXA2)是活化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產生血栓的主要物質,而阿司匹林通過與血小板中的環氧化酶結合,致使TAX2合成減少,產生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影響血栓的形成,有效地預防嚴重的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3,4]。由于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環氧化酶是不可逆的,且作用時間較長,因此只需小劑量的阿司匹林就可以預防血栓的發生。阿司匹林的推薦劑量為75mg~150mg/d。
2、阿司匹林的一級預防作用
一級預防又稱病因預防,是在疾病尚未發生時針對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心腦血管事件的一級預防是指對于從未發生過心腦血管栓塞事件的人群,采用各種措施防止首次血管事件的發生。對于是否使用阿司匹林進行一級預防作用,存在一定分歧。有報道認為雖然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但同時也增加了出血的風險,并且時對于哪些人群應該使用阿司匹林也有不同判斷。
對于這些分歧,國際上對阿司匹林一級預防展開大量的研究。
內科醫生健康研究(PHS)證實阿司匹林能顯著降低健康男性首次心肌梗死危險。該試驗結果分析顯示阿司匹林具有顯著療效:使首次心肌梗死風險降低44%,同時也證實小劑量阿司匹林胃腸道不適與安慰劑組無差異,其顱內出血發生率也與安慰劑組無差異。女性健康研究(WHS)也表明,接受阿司匹林100mg/隔日治療的健康女性,與安慰劑組相比,健康女性首次腦梗死危險顯著降低24%。,并且首次心肌梗死降低34%。同時小劑量阿司匹林是安全的,阿司匹林組與對照組胃腸道不良事件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小劑量阿司匹林胃腸道副作用發生率較低,顱內出血發生率也較低(該試驗使用德國拜耳公司生產的拜阿司匹靈)[5]。
對于哪些人群應該使用阿司匹林做一級預防,一直存在爭議。由于阿司匹林主要的不良反應包括出血并發癥、胃腸道刺激癥狀等。在一級預防中,阿司匹林的療效取決于血栓危險和出血危險二者之間的評估。2005年中國規范使用阿司匹林專家共識推薦對于10年缺血性心臟病風險≥10%的人群長期使用阿司匹林小劑量(75-100mg/d)作為一級預防用藥[6,7]。2006年AHA/ASA一級預防指南推薦:對于10年冠心病風險≥6%-10%的患者應長期使用阿司匹林(75-160mg/d)作為一級預防用藥。由此可見阿司匹林作為心腦血管事件一級預防的地位和作用。
3、 阿司匹林的二級預防作用
心腦血管疾病的二級預防是指對于已經發生血栓栓塞性事件的人群,采用相關措施預防事件再次發生。
阿司匹林在心腦血管疾病二級預防中的作用得到了廣泛的臨床研究的支持,其療效是肯定的.。這種廉價的藥物在心腦血管病患者的二級預防中,可以有效降低嚴重心血管事件風險25%,其中非致命心肌梗死下降1/3,非致命卒中下降1/4,所有血管事件下降1/6[1]。
需要阿司匹林進行二級預防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冠心病穩定期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血栓高危患者等。
4、 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影響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其發生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腦血管事件的概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群。由于阿司匹林和高血壓都有可能導致腦出血的危險性增加,因此,高血壓曾被認為是阿司匹林應用的禁忌。但國內有研究報道,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的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地進行心腦血管事件的一級預防,而腦出血的發生率并未提高[7]。我國2005年高血壓防治指南也指出對于血壓控制滿意的高血壓患者,可長期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75-150mg/d)進行心腦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推薦使用劑量為75mg/d,若患者血壓較高,需首先進行降壓治療,待其血壓降至上述標準以下后(
糖尿病患者也屬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較正常人群高2-4倍,而阿司匹林通過國外的多項研究表明,可以有效地預防糖尿病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8]。內科醫師健康研究(PHS)表明,糖尿病亞組顯示阿司匹林使首次致死性心梗發生率下降高達61%。2007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議:應用小劑量阿司匹林作為以下人群的一級預防措施:(1)心血管風險增加的2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年齡超過40歲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項危險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或蛋白尿。(2)心血管風險增加的1型糖尿病患者,包括年齡超過40歲或合并以下任何一項危險因素: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壓、吸煙、血脂異常或蛋白尿。心腦血管事件高危的糖尿病患者,應長期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75-162mg/d)作為一級預防用藥,推薦劑量為75mg/d。
為了解決小劑量阿司匹林安全性差和療效差的問題,國內外學者正在尋找比小劑量阿司匹林更安全、更有效的藥物。近年來西洛他唑受到重視。日本一項西洛他唑預防缺血性卒中復發研究對1067例患者的意向分析顯示相對危險度(RR)顯著降低,且未見明顯的臨床不良藥物反應[9]。
5、 阿司匹林抵抗
長期服用常規劑量阿司匹林后血小板未被抑制或未被充分抑制,仍再出現血管缺血事件,臨床就稱為阿司匹林抵抗(AR)。AR的概念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指服用治療劑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然發生心血管事件,即臨床AR;另一種是指實驗室檢查發現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包括不能抑制血栓素的生物合成和血小板聚集,即生化AR。
目前對阿司匹林抵抗沒有明確的診斷標準,也缺乏嚴謹的科學數據的調查,甚至出現有報道懷疑其是否真實存在[10],對于此學者將有待進一步研究。
6、結語
阿司匹林作為一種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藥被廣泛應用于心血管事件的預防中,為醫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治療平臺。阿司匹林是效益風險比和效益費用比最高的藥物之一,對于我國發展中國家,經濟有效的預防方法顯得更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阿司匹林在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臨床應用,中華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281-284.
[2] 于海晴.阿司匹林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4):316-317.
[3] 王建民,張雪梅,付燕霞.阿司匹林作用機制的進展與藥學監護[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1,11(12):1150-1152.
[4] Ruland S. Safety of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for stroke prevention,implications of the CHARISMA trial[J]. Drug Saf,2008,31( 6):449.
[5] 常寅龍.淺談阿司匹林在預防心腦血管事件中的作用[J].甘肅醫藥,2010,29(1):19-21.
[6] 中華內科雜志編輯部.規范應用阿司匹林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6,45(1):81-82.
[7] 袁洪,肖潔,林玲.小劑量阿司匹林在2180例高血壓病患者心腦血管事件一級預防中的應用[J].2006,14(3):233-236.
1.1冠心病
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臟病之一,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相關實驗數據表明,來自不同種類細菌的DNA存在于同一個體的腸道和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中,故動脈粥樣硬化細菌的潛在來源可能是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因此很可能參與了冠心病的發病機制[4-5]。Jie等的相關實驗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腸桿菌科細菌和鏈球菌(EnterobacteriaceaeandStrepto-coccusspp)的檢出率高于健康對照組[6]。Stepankova等進行的小鼠動物實驗證明腸道細菌對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展有保護作用[7]。Chan等通過給載脂蛋白E基因祛除的小鼠喂飼高脂飲食12周,添加鼠李糖乳桿菌(Lgg)或替米沙坦(Tlm)建立動脈粥樣硬化模型,2種補充劑都改變了腸道微生物區系的比例,并顯著減少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大小[8]。此外,5種細菌(真細菌、厭氧菌、玫瑰紅菌、示波螺旋菌和脫鹽菌)已被證明在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方面是有效的。相反,Kasahara等的研究表明,微生物區系的缺乏可能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形成增加[9]。此外,有研究表明Porphyromonasgingivalis(牙齦卟啉菌)和Aggregatibacteractinomycetemcomitans(放線菌)可能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加速有關[10-12]。總而言之,某些腸道菌群被認為是促進疾病進展的新因素,對保護動脈粥樣硬化發揮一定的作用,而部分腸道菌群可以防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損害。三甲胺氮氧化物(TMAO)主要來源于左旋肉堿、卵磷脂、膽堿,TMAO被認為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成分。在腸道經腸道菌群作用生成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后者經門脈循環進入肝臟,并被肝黃素單氧化酶(Fmo3)氧化為TMAO[13-14]。Gregory等[15]通過移植C57BL/6J、TMAO高產菌群(動脈粥樣硬化易感腸道菌群)和NZW/LacJ、TMAO低產菌群(無動脈粥樣硬化趨勢腸道菌群)到載脂蛋白E基因敲除的小鼠中,并且用抗生素抑制微生物生長,二者實驗結果相比,移植動脈粥樣硬化易感腸道菌群的小鼠表現為膳食依賴性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Li等的一項研究表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TMAO水平是短期(30天和6個月)和長期(7年)主要心臟不良事件的獨立預測因子[16]。其他研究也強調TMAO參與了不同患者隊列中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17-19]。盡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TMAO是腸道菌群影響冠心病的重要機制的一部分,但腸道菌群影響動脈粥樣硬化所涉及的詳細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1.2高血壓
在我國,高血壓患病人數約2.7億,控制率僅為13.8%,高血壓是促進卒中、冠心病以及心血管意外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20]。近期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與高血壓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Yang等[21]的研究表明,在高血壓大鼠模型和一組高血壓患者中,發現微生物的豐富度、多樣性和均勻性均降低,這表明高血壓與腸道失調有關,改善腸道微生物區系可能是未來高血壓治療的目標。同樣,腸道微生物群在高血壓形成中的重要性也從一項研究中得到證實,該研究表明,在高血壓患者的糞便物質轉移到小鼠后,無菌小鼠的血壓升高[22]。亦有研究表明,在高血壓的發病機制中存在較多的機會致病群,包括克雷伯菌屬、鏈球菌屬和副結核桿菌屬,這些分類群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23]。這些數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群在高血壓的發展中具有直接和間接的作用,與其他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相比,更多的研究表明短鏈脂肪酸(SCFAs)在血壓調節中的生理功能。腸道內的細菌通過膳食纖維的厭氧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通過與G蛋白偶聯受體41(Gpr41)、G蛋白偶聯受體43(GPR43)、G蛋白偶聯受體109A(GPR109A)和血管嗅覺受體78(Olfr78)的結合,研究了多種生物學效應對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CVD、炎癥和腸道內環境穩定的影響[24-25]。Pluznick等實驗結果提示,Olfr78可能通過SCFAs介導高血壓效應[26]。Pluznick又指出Gpr41和Olfr78在丙酸(一種短鏈脂肪酸)反應后對血壓的調節作用是相反的,即SCFA的降壓和降壓作用分別是通過與Olfr78和Gpr41的結合介導[27]。總之,血壓與腸道微生物多樣性、豐富性和均勻度密切相關,短鏈脂肪酸(SCFAs)在血壓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改變腸道菌群結構可能成為治療高血壓的潛在方法。
1.3心衰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HF)是許多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雖然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可以延緩HF的進展,但短期和長期死亡率仍然很高[28-30]。近年來,我們對HF病理生理機制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括對其認識從血液動力學變化到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的轉變,而腸道微生物群在炎癥和免疫反應中的作用,引起了人們對腸道菌群和HF之間聯系的關注[31-32]。Pasini等[33]比較了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和健康人糞便中的細菌和真菌,結果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糞便中的細菌數量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念珠菌、彎曲菌和志賀氏菌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與健康對照組相比,78.3%的CHF患者腸道通透性升高,中度和重度CHF患者腸道通透性高于輕度CHF患者,右心房壓與腸道通透性呈正相關。在另一個動物實驗中[34],心衰豚鼠在壓力超負荷下,10種糞便菌群的豐度發生了變化,這些數據表明心力衰竭可以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于是研究人員提出了“腸假說”,即心輸出量減少,導致低灌注和胃腸道充血,可導致心衰患者腸缺血或水腫,從而腸道菌群的組成、腸道功能、形態和腸道通透性都發生了改變,繼發性腸道細菌移位和循環內毒素水平升高加速了全身炎癥反應,而激活的炎性細胞因子促進了心衰的發生[35]。此外,TMAO還與HF的發展和預后不良有關。研究表明,在數百名參與者參與的兩項隊列研究中,升高的TMAO水平不僅可以預測CHF患者的長期死亡風險[36],還可以預測急性心衰患者的長期死亡風險[37]。Organ等[38]在小鼠實驗中,使用主動脈縮窄手術誘發HF,并發現在飼喂TMAO或膽堿飼料的小鼠中,HF的癥狀和體征比對照飲食的小鼠更嚴重。服用TMAO和膽堿的小鼠血漿TMAO水平升高,這是因為腸道微生物將膽堿轉化為TMA。TMAO可促進左室擴張、心肌纖維化和心室重構的發展。但是,通過調控腸道微生物TMAO通路,是否能降低HF患者的TMAO水平或減輕HF的癥狀,是否能長期改善預后,有待進一步研究。
2中醫“脾胃學說”理論與腸道菌群
脾胃學說是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將水谷精微轉化為氣血濡養全身,與腸道微生物參與機體營養物質消化吸收一致。此外,中醫學“脾”生理病理功能的現代生物學基礎之一可能是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等產生的作用,即腸道菌群代謝營養功能正常,則脾胃能正常行使其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腸道微生態紊亂或其代謝異常則脾失健運,容易產生濕熱、痰濁等邪實。調節腸道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可防治多種疾病,如冠心病、心衰、高血壓及肥胖等,《靈樞》云:“五藏六府,心為之主……脾為之衛”;《金匱要略》中記載“脾旺不受邪”;又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說法,中醫學認為脾氣充盛,可拒邪于外或驅邪外出,可從脾胃調理五臟六腑而防治多種疾病,其機制與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免疫防御的生理功能相契合[39]。故“脾胃學說”與腸道菌群的研究有許多契合點。
3基于“心脾相關”與腸道菌群的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
1 HRV理論分析
HRV分析是通過測量連續正常心動周期間的變化,從而反映心率變化,有時也稱為心率波動或心率振蕩,實際上就是對竇性心律不齊程度的一種新描述,反映了自主神經系統對竇房結功能的綜合作用。
1.1 HRV產生機制及研究意義
HRV是神經體液因素對心血管系統精細調節的結果,反映神經體液因素與竇房結相互作用的平衡關系。研究表明,心率受體內諸多因素的影響,且最終通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調節作用表現出來。一般來說健康機體在神經體液諸多因素的共同調節下,心率即使在靜息狀態下也非恒定的,而是有起伏的,當患某些疾病時,體液和神經系統的這種內在平衡調節機制會被打破,導致HRV降低。HRV信號中蘊含了有關心血管控制系統及體液調節等的大量信息,對這些信息的提取分析可以定量評估心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緊張性和均衡性及其對心血管活動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理學研究及臨床應用意義。HRV事實上反映竇性心率應該是PP間期,由于PP間期難于準確檢測,且在一般情況下與RR間期相等,目前對HRV的分析均采用RR間期。HRV信號中蘊含了有關心血管控制系統及體液調節等的大量信息,對這些信息的提取可以定量評估心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緊張性和均衡性及其對心血管活動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生理學研究及臨床應用意義〔3〕。
1.2 HRV的作用
HRV中包含著有關心血管調節的大量信息,可用于定量分析評估心臟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的張力及兩者的均衡性。臨床研究〔4〕也證實了HRV降低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死亡危險的預測指標;HRV降低還是糖尿病患者神經病變的早期警告〔5〕。另也有研究表明〔6〕,體育鍛煉可明顯提高HRV,HRV與最大吸氧量之間呈顯著性相關,表明運動員心臟自主神經的調節能力與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密切相關,提示HRV可作為運動員科學選材、功能評定的有效參考指標。
1.3 HRV的測定方法
HRV分析大體上分為線性和非線性分析法。其中線性分析法又可分為時域分析法、頻域分析法和時頻分析法等,而非線性分析法又可分為散點圖法、非線性參數估算法、非線性預測與建模法等〔7〕。
時域分析計算簡單,指標意義直觀,但靈敏度較低,不能直接反映交感神經活動和交感、迷走神經活動的均衡性。頻域分析是將復雜的心理波動信號分解為不同能量的各種周期波動成分,有快速傅立葉變換和自回歸模型兩種譜估計法〔8〕。
也有許多學者應用非線性系統理論對心臟活動中的非線性現象進行定量和定性研究,也是當前研究重點領域。HRV的散點圖法,即Lorenz散點圖或Poincare圖是以相鄰心拍中前一心拍的心率值為橫坐標,以后一心拍的心率值為縱坐標繪制所得,其形狀反映瞬間心率曲線的特征。非線性預測利用觀測的數據通過空間重構的方法,反演觀測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演化方程,或是利用觀測數據建立非線性模型,然后利用演化方程或模型作預測〔9〕。因此,HRV可用于評估自主神經功能、輔助預測心源性猝死、評估與自主神經有關疾病的自主神經病變程度和發展趨勢,對心肌梗死病人作危險分級,評價糖尿病的嚴重程度等做出合理的評價。也有研究顯示,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防治過程中,HRV指標的變化可以作為有效地檢測方法,為心血管病患者健身運動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2 HRV與心血管疾病
2.1 HRV與運動猝死
另據文獻資料報道〔10〕,絕大多數的運動猝死系心臟性猝死。而心臟性猝死中又以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臟病和心肌炎最為常見。冠心病患者運動時,心肌需氧量增加,兒茶酚胺水平升高,交感神經活性增強,較易導致血管痙攣,心肌缺血,從而引起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大量臨床觀察也表明,HRV預測惡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優于其他無創性檢查,可作為惡性心臟病的獨立預測因子。HRV的降低也是預測心臟病人猝死的獨立危險因子〔11〕,且國內外很多研究證實HRV是預測心肌梗死后心源性猝死最有價值的獨立因素。馮岱雅等〔12〕對人力離心機鍛煉的心率變異譜分析結果顯示人力離心機鍛煉使受試者的心迷走神經活動增加、心血管交感神經活動減少。
也有研究發現,特發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發生前會有HRV降低和心率加快等變化〔13〕。近期研究還顯示急性冠狀動脈缺血時,HRV會發生無法預計的改變,這種反應性的變化才能真正預測致死性心律失常,而基礎條件下的心率變異值并無這種預測作用〔14〕。還有學者曾報道,壓力反射性心迷走神經激活時心率變異譜的高頻率功率反而降低的分離現象,他們用心副交感飽含使呼吸調制作用減輕來解釋,故高頻功率的大小與心迷走緊張度之間似無直接聯系。
2.2 HRV與冠心病
依靠HRV指標的變化來判斷心絞痛和心肌梗死預后恢復等具有重要價值。臨床研究發現心肌梗死發生后11 d內,HRV24 h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為2 ms者1年以后的死亡率是正常RR間期標準差為100 ms患者的5.3倍〔15〕。一般認為,HRV降低,對溶栓治療的心肌梗死患者遠期預后的評估比近期預后更有現實意義。冠心病患者往往還伴有迷走神經功能減低,HRV降低,且HRV降低程度可能與冠狀動脈的損傷程度有關。臨床上通過對系列冠狀動脈造影顯示,HRV降低的程度可預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進程的快慢;既往動物試驗研究也表明,快速心率也意味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的速度加快。心率和HRV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的影響機制可能是心率的改變會影響心肌冠狀動脈血流分布,進而影響冠狀動脈損害進程〔16〕。已有資料證實冠心病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機體的自主神經受到損害,以交感神經活性增強為主要表現。往往由于交感神經與迷走神經之間的平衡失調,表現為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迷走神經功能受到抑制,故而24 h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等值縮小,易促發室性早搏的發生〔17〕。HRV檢測時域指標中的24 h正常心動周期RR間期標準差主要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總的張力大小,全程相鄰竇性心搏間期之差的均方根值、相鄰竇性心搏間期差值大于50 ms的百分數主要反映迷走神經張力,而每5 min竇性心搏間期平均值標準差主要評價交感神經張力。交感神經張力增加導致HRV降低,而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可使HRV增高。在急性心肌梗死時,HRV將明顯降低,是與交感神經興奮有關,而造成交感神經興奮的原因是由于心肌梗死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心肌交感神經脊髓反射增加。另外,由于心肌缺血、壞死直接損傷梗死區化學性和機械性感受器,釋放化學因子,提高了交感神經反射效應〔18,19〕。國外有些學者研究〔20〕報道冠心病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24 h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極低頻功率和低頻功率降低。陳莉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RV的研究發現老年冠心病組中室性早搏Lown分級Ⅲ級及以上的患者24 h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較低,這提示惡性心律失常與心臟迷走神經張力降低有關〔21〕。
2.3 HRV與心力衰竭
心率衰竭患者自主神經系統將會受到損害,出現HRV降低。HRV變化可反映心功能受損的嚴重性〔22〕。HRV的時域指標,比如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隨著左室功能的減退而下降,但對HRV下降與充血性心力衰竭死亡危險程度之間的相關性,各類研究結果由于影響因素較多,其本身的敏感度和特異度不是很高,致使研究結果不一致。有些研究發現HRV指標與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無相關性,而也有一些研究卻顯示HRV的降低是一個非常靈敏的預測指標。實驗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進行性心力衰竭的死亡有預測價值,而對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預測作用不是很明顯〔23〕。
2.4 HRV與高血壓
高血壓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治療高血壓不僅在于降低血壓本身,其最終目的是降低病人的心血管危險,全面降低心血管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24〕。自主神經失調在高血壓早期已出現,有研究表明,高血壓患者存在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和迷走神經張力降低〔25,26〕。交感神經對血管的支配是血壓神經調節的基礎,交感神經系統激活程度與血壓的升高相平行,同時亦可造成靶器官的損害,24 h內正常心動周期的標準差、24 h每5 min竇性RR間期均值標準差等代表心率總變異程度,全程相鄰RR間期之差的均方根值、24 h內相鄰2個正常心動周期差值>50 ms個數所占的百分比主要反映迷走神經活性。大量研究證明,許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HRV降低,心臟自主神經調節中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而迷走神經張力減低〔27〕。白梅等應用心率變異法測定了119例高血壓患者的HRV指標,并進行為期17個月的隨訪,其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的情況,包括病死、梗死和心力衰竭組HRV比非事件組顯著降低,HRV減低的陽性率顯著增高,最快心率與最慢心率的差值縮小,尤其以病死組最為明顯〔28〕。
3 運動療法對心血管疾病HRV變化的影響
運動療法是一項理想的康復心臟神經功能的非藥物療法,但需要嚴格掌握適應證和運動量,加強指導和監護。運動時可改善患者呼吸活動,提高氣體交換和攝氧、供氧能力,改善血液黏度和微循環,減輕心臟負荷,增加心肌細胞的供氧,增強存活心肌的收縮力,從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運動療法是一項綜合療法的有氧運動,從心理效應上運動可消除迷走神經緊張;從對機體的物理作用來看,運動又可調節心臟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活性,使心率變異性指標一定程度地增高〔29,30〕。
3.1 有氧運動療法對心血管病患者HRV的影響
有氧運動可以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臟射血分數,使心臟每搏量增加,安靜和亞極量運動時降低心率,從而降低心肌耗氧,提高機體氧利用率。小劑量運動可以降低交感神經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活動,改善心臟有氧運動。郁水華〔31〕對老年臥床患者HRV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出治療組給予有氧運動療法治療20 w后,患者HRV指標24 h內全部正常心動周期的標準差、全程相鄰RR間期之差的均方根值、24 h內相鄰兩個正常心動周期差值、24 h每5 min竇性RR間期均值標準差和高頻功率等有明顯改善。提示有氧運動療法能提高老年臥床患者的HRV,尤其是提高患者迷走神經的功能活動,并可能改善其預后,其機制可能與它作用于神經的某些興奮點或興奮系統有關,定位、定量的興奮或刺激在臨床上很有現實意義。
3.2 太極拳療法對心血管疾病HRV的影響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日益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在國內從16世紀以來即廣泛流傳于民間,用于養生、防病和健身。在上個世紀末孫緒生等〔32〕應用HRV分析,初步探討了簡化太極拳對自主神經系統,特別是迷走神經活性的影響。他們從臥位心率變異性指標值來看,在進行長時間的太極拳鍛煉后24 h正常心動周期RR間期的標準差逐漸延長,這一結果說明運動后太極拳鍛煉者自主神經系統中迷走神經活動增強,提示起到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特別是增強迷走神經活動的作用〔33〕。同時為增強迷走神經活動,太極拳練習時間至少應當堅持10 min以上,而且在采用HRV評定太極拳對自主神經系統影響時,以全部竇性心搏期間的標準差指標的變化最為明顯。
3.3 抗阻療法對心血管疾病HRV的影響
適當的抗阻運動不僅能提高運動耐力,改善心臟功能,還可能使心臟電活動較快地穩定,從而減少心臟病事件的發生。王懷新等〔34〕的研究也顯示抗阻訓練后,反映迷走神經張力的指標,即24 h連續正常RR間期差值均方根、兩個相鄰RR間期差值大于50 ms的百分數及高頻功率明顯增加,由此可以肯定運動鍛煉后交感神經活動下降,而迷走神經的功能得以恢復。
4 小結
綜上所述,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過程中,HRV指標的變化可以作為有效的檢測和防治方法,而且還有些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家族史的遺傳性狀,比如具有早發冠心病家族史中年健康子代在出現冠心病之前已存HRV異常,應當注意觀察自主神經功能狀態。尤其是在早期發現的HRV異常患者應當應用一些提高HRV作用的藥物,有助于降低心律失常事件發生機率。
參考文獻
1 王煜,李軼煒,鄧 潔.心率變異分析與心血管疾病〔J〕.醫學研究雜志,2008;37(2):113.
2 喬玉成.健身運動預防和治療老年性疾病的作用〔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4;19(3):836.
3 柴繼紅,吳水才,白燕萍,等.心率變異性分析法的現狀與展望〔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04;8(1):537.
4 黃建華,王 健.運動與心率變異研究進展〔J〕.浙江體育科學,2008;30(02):11822.
5 高炳宏,陳佩杰,李之俊.運動與心率變異性〔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3;22(5):4902.
6 趙敬國,馮玉娟,朱玉珍,等.優秀散打運動員的心率變異性〔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4):1213.
7 朱家富,楊 浩.心率變異信號的相關維數分析〔J〕.重慶大學學報,2004;27(7):502.
8 鐘運健,吳紀饒,鄭松波.心率變異性在健康人群及其在體育運動中應用的研究概況〔J〕.四川體育科學,2004;2(1):479.
9 Sandercock GR,Bromley PD,Brodie DA.Effects of exercise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inferencesfrom meta analysi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5;(3) :4339.
10 陳志云,袁華萍,麻新梅,等.動態心電圖心率變異性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病案,2004;5(6):467.
11 謝紅.運動訓練對心臟植物神經功能的影響〔J〕.體育科學,2006;26(9):313.
12 馮岱雅,孫喜慶,王守巖,等.人力離心機鍛煉的心率變異性譜分析〔J〕.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00;11(4):250.
13 Shusterman V,Aysin B,Weiss R,et al.Dynamics of lowfrequency RR interval oscillations preceding spontaneou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J〕. Am Heart J,2000;139: 12633.
14 Stiedl O,Meyer M,Jahn O,et al.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receptor Ⅰ and central heart rate regulation in mice during expression of conditioned fear〔J〕.J Pharmacol Exp Ther,2005;312(3):90516.
15 鐘運健.心率變異性(HRV)在運動性疲勞診斷中應用的實驗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4.
16 Tulppo MP,Shoemaker JK,Tutungi E,et al.Feedback effects of circulating norepinephrine on sympathetic outflow among healthy subjects〔J〕. Am J Physiol,2005;288: H7105.
17 盛偉.冠心病患者心率變異性與室性心律失常的關系〔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4;15(2):868.
18 吳 偉.心率變異性分析的臨床意義〔J〕.實用心電學雜志,2005;14(6):433.
19 閔金嬋.男子青少年運動員心率拐點與心率變異閾的實驗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6):368.
20 Huang J,Guan H,Booze RM,et al.Estrogen regulates neprilysin activity in rat brain〔J〕.Neurosci Lett,2004;367(1):857.
21 陳 莉.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變異性的臨床意義〔J〕.臨床心電學雜志,2005;14(4):2713.
22 Sandercock GR,Bromley PD,Brodie DA.Effects of exercise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inferencesfrom meta analysi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5;(3) :4339.
23 Perkiomaki JS,Makikallio TH,Huikuri HV.Fractal andcomplexity measure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J〕.Clin Exp Hypertens,2005;27:14958.
24 范金茂,郭曉林,陳茂玉,等.高血壓患者心血管危險分層與心率變異性關系的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5;25(10):12401.
25 Xu XH,Xie ZX,Chen LC,et al.A computerized system for analyzing chaotic characteristics of HPS〔J〕.Chin J Biomed Eng,1997;7:8.
26 Barbosa FJ,Barbosa PRB,Cordovil I.Autonomic modulation of the heart in systemic arterial hypertension〔J〕.Arq Bras Cardiol,2002;78:18195.
27 郭曉英,王月香.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心率變異性的臨床研究〔J〕.實用全科醫學,2005;3(5):427.
28 萬鳳福,劉傳垠,王雪樵,等.高血壓病患者心率變異性與靶器官損害的相關性〔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7;27(04) :51820.
29 徐鴻華.運動療法對老年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變異性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9):5589.
30 胡江亭,張蘊琨.運動、C反應蛋白與心血管疾病研究進展〔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7;19(3):3747.
31 郁水華,王 雁.有氧運動療法對老年臥床患者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4;19(5):3612.
【摘 要】當前我國醫療事業已經有了非常顯著的發展,同時中藥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隨著中藥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其應用的成熟性有了非常顯著的提升,在這樣的情況下,循證醫學也開始應用在我國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中,經過長期的實踐發現,其體現出了非常大的優勢。本文主要分析了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特色優勢,以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 中藥;心血管疾病;優勢;評述
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了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它成為了非傳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疾病,所以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也成為了人們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1]。中醫藥的研究不斷深入,同時其體現出了更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中醫療法當中更加重視的是整體,在治療方法上更加的簡便,所以其在治療的過程中也顯示出了非常顯著的優勢。
1 中醫療法治未病的特色優勢
中醫藥工作者在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中采用的是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法,這種治療方法可以很好的降低患者死亡的風險,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傳統藥方當中含有當歸、桃仁、紅花等,這種藥方一般是治療胸中瘀血和胸痛等癥狀,它可以起到很好的活血化瘀的作用,同時對通脈而言也有著非常好的效果,在當今的發展中,通常會將其應用于類風濕性心臟病或者是心絞痛的治療當中,很多名老中醫在藥物當中加入了赤芍和川貝,制成了新的藥物,在對患者進行臨床觀察的過程中能夠體現出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整體觀念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一些優勢
醫學界的大量研究顯示,中藥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著非常好的藥理作用,它能在很多方面都體現出自身的優勢和價值,相比之下,西藥的藥理作用就不是很高,所以如果從單一的藥理作用而言,中醫是比不上西醫的,但是中藥具有非常強的綜合優勢,比如丹參,它直接作用于心經和肝經,所以在祛瘀止痛方面能夠發揮出非常大的優勢,丹參中含有丹參酮和丹酚酸等多種物質,丹參酮是一種脂溶性非常好的藥物成分,所以其在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過程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其可以很好的改善心肌缺血現象,同時對人體內的心肌細胞也能體現出非常好的作用,對脂質代謝有著非常好的改善作用,并且會降低心肌細胞的損壞程度,對血小板的增加和凝聚有著獨到的作用,此外它還能改善人體的代謝機能。
在臨床當中,使用西醫的熏蒸療法無法對患者預后的一些不適癥狀予以改善,雖然其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可以體現出非常大的優勢,但是從整體上來說,患者的生活品質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完善。在使用西藥治療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可以達到正常的水平,但是藥物在應用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患者會出現頭暈和心悸等癥狀,這樣就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了十分不利的影響。如果使用中藥就可以有效的改善這些不適的癥狀,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如果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可以體現出更好的治療效果。
3 辨證施治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優勢
辨證施治是中醫治療當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治療方式,在近代心血管病學的相關學科中經過現代醫學的融合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同時其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充分的體現出了其應有的價值,在長期的臨床當中,也有很多醫生積累了非常多的經驗,以心肌梗死為例,一些醫生比較擅長使用補氣活血的藥丸以養陰。而還有一些中醫在治療的過程中主要推崇扶陽療法。無論哪種治療方法,在實際的應用中,其重點都主要集中在了攻瘀,同時還要將通和補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更好的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各種癥狀在治療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這些研究結果和學術理論也為心血管疾病的辨證施治提供了更多治療的手段和途徑,促進了其自身的健康發展。
4 中醫學療法簡便廉價的臨床特色優勢
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中醫藥療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其在治療的過程中非常的簡單、便捷,價格也不是很高。在很多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地區,中醫藥療法依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預防和治療方式。
5 中醫藥在治療心血管重癥方面的特色優勢
近年來,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等成為治療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藥劑。與此同時,醫療專家組還研發出如參附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等多種治療心血管疾病靜脈制劑,廣泛應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領域。據北京地區心肌梗死協作組調查顯示,靜脈滴注中藥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的死亡率貢獻突出,進而印證了1988 年在上海的心肌梗死臨床的調查結果,中藥注射液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近期調查分析顯示,中藥靜脈制劑在減少并發癥、降低病死率方面具有獨特的臨床作用,患者醫療費用低于同期同一地區的西醫醫院,中西醫結合療法的死亡率低于美國達特茅斯醫學院統計的18%。中醫藥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在醫療工作者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客觀的成就,但是大多為相同水平,對重點、難點的攻堅無突破性進展,缺乏理論研究。
6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