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33:2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壓瘡護理的研究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壓瘡(pressuresores)是組織的局部部位收到長期的壓迫,血液無法暢通,受阻之后無血液和氧供給,導致軟組織的營養不足而壞死或潰爛。本次研究從分析壓瘡形成的基本影響因素開始,逐步展開分析壓瘡有關治療和護理的研究。
1 壓瘡的概況
患者因為住院而出現壓瘡的概率在3%~12%,其中老年人患者出現該病癥的概率在10%~25%,趙光紅等[1]通過調查研究,分析2913例病患,得出壓瘡發生概率1.54%,患病概率為1.78%。當前,就全球統計數據顯示,壓瘡的發生概率呈現波動不大的情況,與15年前相比較無好轉的現狀。
2 壓瘡形成的促成因素
2.1活動度和移動度 活動受限指患者自主改變的能力受損,活動或移動受限使患者局部受壓時間延長,壓瘡發生機會增加。研究表明臥床時間與壓瘡發生時間有明顯的正相關系,即臥床時間越長越容易得壓瘡。臨床上脊髓損傷、年老體弱、外科手術后制動患者都是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
2.2營養 報道顯示,有低蛋白血癥的患者中容易出現壓瘡的患者占75%,而在白蛋白水平正常者出現壓瘡的患者占16.6%。因此,營養不良會導致患者出現壓瘡的概率增加。
2.3溫度 當溫度每升高1℃的時候,患者的組織代謝需氧量則會相應的增加10%,當患者的組織處于持續受壓缺血缺氧的時候,則會導致患者會出現營養物質供應不足的情況,另外還會出現體溫升高的情況,從而導致患者的代謝需求增加,因此,也相應的增加了壓瘡的易感性。
2.4心理因素 機體是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調節的,長期不良應激狀態,可造成機體對各種感染性疾病呈易患狀態,導致皮膚再生能力下降,易誘發壓瘡發生。
2.5感覺 感覺喪失的患者感受不到過度壓迫疼痛刺激,從而不會自動變換,容易引起身體某些局部皮膚長期受壓易發生壓瘡。
2.6潮濕 局部皮膚外環境的改變是引起壓瘡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可由大小便失禁、出汗、引流液污染及燒傷創面滲出等因素引起局部潮濕導致皮膚浸漬、松軟,皮膚彈性和抵抗力減退。在潮濕環境下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性會增加5倍。
3 壓瘡的治療
3.1保持創面清潔 目前,治療壓瘡的藥物很多,其中大部分的藥物是采取局部治療,Ⅰ、Ⅱ期壓瘡,對患者采取局部治療,能使得患者的療程有效的縮短,然而對于Ⅲ、Ⅳ期壓瘡,對患者進行護理的主要的原則是保持創面清潔,有壞死組織時去除壞死組織,有效的促進患者的肉芽生長,另外還可以根據患者的創面情況對其實施機械清創術、化學清創術、自洗清創術等方法進行清創。
3.2避免按摩受壓部位 其中按摩一直以來都被護理人員廣泛的使用,是預防和治療壓瘡的一項有效的措施。一般情況下,由于受壓引起的充血使局部尚能保持1/2~3/4有血液供應,讓患者連續仰臥1h的時候則患者的受壓部位變紅的情況,然后對患者采取更換的措施后,在30~40min內紅色可以褪色,因此,不會導致軟組織出現受損的情況。
3.3中藥治療 中藥治療壓瘡的主要原理是清熱解毒,活血化淤,去腐生肌,對患者可以采取紅花水敷,云南自藥噴敷,葛根粉治療等治療措施。
3.4西藥治療 目前,局部治療壓瘡的藥物的種類非常多,其中對壓瘡進行治療的主要的原則是抗菌消炎,另外,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首先要做分泌物的培養,另外還要對患者做藥物敏感實驗。莫匹羅星軟膏,生物流體敷料均有效果。另外,牛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素能起到很好的促進毛細血管增生的效果,有效的促進患者的傷口愈合。
3.5物理療法 物理療法包含,微波療法、雞蛋內膜覆蓋、白糖覆蓋和光療。
3.6外科手術治療 對于大面積深達骨質,對患者采取保守治療后,治療效果不佳的壓瘡患者,則可以對其采取外科處理來加速患者的愈合,如手術修刮引流,清除壞死組織,植皮修補缺損等。
3.7壓瘡貼 近年來,壓瘡貼的創新有很多種,首先壓瘡面最小4cm×5cm,最大15cm×20cm。深度在4~5cm伴有竇道。尤其在骶尾部,其部位易摩擦不易暴露,壓瘡貼可隨改變,優于噴霧劑。隔日或3d更換1次。對于痂皮脫落,局部組織完全修復為治愈;潰瘍面積縮小或潛行的深洞、坑道變淺為顯效;傷口細菌培養有皮膚正常菌生長為有效。傷口清潔、整齊、肉芽組織新鮮可使用2w后觀察壓瘡情況有明顯改善[1,2]。
4 壓瘡的預防及護理
4.1減壓 有效的預防壓瘡的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間歇性的解除壓力。每1~2h要進行翻身1次,在翻身的時候,要避免對患者進行拖、拉、扯、拽、推,另外還要使用踝及其足跟保護墊。另外,預防壓瘡的首要的措施是翻身時要選擇合適的。要將患者的身體的各個部位的皮膚情況及危險因素進行詳細的記錄,并進行評估,嚴格床頭交接班。
4.2營養支持 導致壓瘡的一個重要的內因是營養不良,另外營養不良還對壓瘡的愈合造成一定的影響;蛋白質是身體組織修復的一種必須的物質。另外,維生素則對傷口的愈合起到很重要的促進作用。給患者適當補充硫酸鋅等礦物質可促進壓瘡的愈合。對Ⅳ度壓瘡長期不愈的,可靜脈滴注復方氨基酸及抗感染治療[3]。低蛋白血癥患者可靜脈輸入血漿和人血白蛋白,增加血漿膠體滲透壓,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
4.3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要多跟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要耐心的安慰患者,并及時的跟患者進行溝通,促進身體早日康復[4]。
4.4健康教育 醫護人員要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關于壓瘡的發生、發展、預防及其治療的相關內容。另外,要詳細的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關于護理的相關知識及其重要性[5]。
綜上所述,壓瘡的預防非常關鍵,因此要不斷的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增強護理人員對壓瘡的認識,另外還需要及時對患者的危險因素進行評估,然后制度相應的預防措施,抑制患者出現壓瘡的情況。而對于已經出現壓瘡的患者,則要積極的采取治療措施,要分析患者壓瘡產生的原因,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幫助患者樹立信心,使得患者能夠積極的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
參考文獻:
[1]趙光紅,劉義蘭,董英莉,等.實施壓瘡患病率調查持續改進壓瘡管理[J].護理學雜志,2009,24(13):59-62.
[2]郝清凡,張瑞瑞.壓瘡的臨床治療及護理進展[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7(7):1153-1154.
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引起神經營養紊亂、血液循環障礙, 導致局部皮膚和皮下組織持續缺血、營養不良而形成組織潰爛壞死。在臨床上, 壓瘡多發生于癱瘓臥床的患者, 是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給患者增加痛苦, 加重原發病性情惡化, 嚴重時會造成感染而引起膿毒敗血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 應及時采用合理有效的預防及護理措施, 減少壓瘡的發生率。本文結合本院收治的癱瘓患者, 分析患者形成壓瘡的因素, 對壓瘡的預防與護理措施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4月收治的癱瘓臥床患者56例, 男31例, 女25例, 年齡67~90歲;出現壓瘡的主要部位:肩胛部、背部、骶尾部、肘部、膝部、足跟部等。其中瘀血紅潤期(Ⅰ期)15例, 炎性浸潤期(Ⅱ期)29例, 淺度潰瘍期(Ⅲ期)與壞死潰瘍期(Ⅴ期)12例。
1. 2 護理方法 首先采用Braden評分法對壓瘡產生的因素作評估, 采取對應的措施。所有患者定時翻身, 保持患者皮膚干燥, 加強患者全身營養。Ⅰ期壓瘡患者增加翻身, 減少受壓部位;Ⅱ期壓瘡用無菌注射器, 預防感染;Ⅲ期與Ⅴ期壓瘡清洗傷口, 清除壞死組織, 必要時采取外殼皮瓣移植。
1. 3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受壓部位解除, 壓瘡創面愈合;顯效:壓瘡創面減小, 炎性基本消失;好轉:分泌物減少, 壓瘡創面不再擴展;無效:壓瘡創面未能愈合, 仍有膿性分泌物。有效率=(治愈+顯效+好轉)/總例數×100%。
2 壓瘡的預防及護理措施
2. 1 壓瘡危險因素評估 預防壓瘡主要在于消除其形成的危險因素。壓瘡的形成外在因素主要有壓力、磨擦力、剪切力、潮濕等。同時還包括患者的年齡、體重、營養及精神等內在因素。危險因素評估是預防壓瘡的關鍵, 對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做綜合分析, 是有效護理干預的一部分。目前常用的評做方法有Braden、Norton、Waterlow等評分表, 其中Braden評分法, 在臨床上預測壓瘡有效性較高, 具有較高的指導意義。該法包括感覺、活動性、運動能力、磨擦和剪切力、潮濕、營養6個因素, 分值越少, 壓瘡發生的危險性越高。只有準確的評估壓瘡患者情況, 才能及時采取下一步的預防措施。
2. 2 壓瘡的預防 ①防止患者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定時對長期臥床的患者進行翻身、更換, 是解除部位壓迫的主要措施。一般對患者, 應每1~2小時翻身1次, 更換適當的。減輕受壓部位、縮短受壓時間, 也可以防止出現大部分壓瘡。可采用仰臥、左側臥、俯臥、右側臥的順序。②減少摩擦力, 避免對發紅部位按摩。對患者進行翻身或移動時, 應注意患者身體的各個部位, 避免拖、拉、拽、扯, 防止出現摩擦。有研究表明, 按摩過多會損傷組織, 并不能防止壓瘡出現。解除局部壓力后一般在30 min左右會自動退色, 不會形成壓瘡[1]。若皮膚出現發紅, 則說明皮下組織出現損傷, 按摩反而加重損傷程度, 所以避免對發紅部位按摩。③保持皮膚清潔, 避免床上潮濕。對長期臥床的患者應做好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的清潔, 避免床上物品潮濕。對于引流液污染、大小便失禁、出汗等患者, 應及時擦洗干凈, 可使用爽身粉、滑石合劑進行吸收分泌物及潮濕。④加強患者全身營養, 增強免疫力。根據患者病情, 針對性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營養食物, 增加抵抗力與組織修復能力, 可適當補充含鋅食物, 促進壓瘡愈合。
2. 3 壓瘡的分期護理措施
2. 3. 1 瘀血紅潤期(Ⅰ期)壓瘡護理 皮膚呈暗紅色, 多伴有熱、痛、腫。主要是解除危險因素, 避免壓瘡進一步發展。應改變, 多增加翻身次數, 減輕受壓部位, 避免摩擦力和剪切力。可采用紫外線、紅外線或烤燈照射等方法, 促進血液循環, 增加全身的營養。
2. 3. 2 炎性浸潤期(Ⅱ期)壓瘡護理 由于損傷程度加深, 受損皮膚呈紫紅色, 皮膚水腫, 有炎性滲出。應避免局部組織受壓, 護理重點為保護創面和預防感染。保護已受損皮膚避免繼續發展與破潰, 對小水泡應減少磨擦, 讓水泡自行吸收;大水泡可使用無菌注射器穿刺水泡內, 將水泡內滲液抽出, 再覆蓋上無菌紗布。對已經破潰的創面, 應及時清毒創面和周圍的皮膚, 再用無菌敷料覆蓋。
2. 3. 3 淺度潰瘍期(Ⅲ期)與壞死潰瘍期(Ⅴ期)壓瘡護理 潰瘍期的壓瘡損傷程度已深及皮下組織和深層組織。根據組織壞死程度分為淺度潰瘍期和深度壞死潰瘍期。淺度潰瘍期, 是淺層組織感染、化膿, 形成潰瘍。壞死潰瘍期是全層皮膚及骨骼、韌帶等形成壞死, 壞死組織發黑, 膿性分泌物較多, 且有臭味。護理重點是控制感染, 解除壓迫, 消除壞死組織。①清潔傷口, 可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傷口, 去除壞死組織, 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②換藥和包扎, 貼藻酸鹽敷料或薄膜來覆蓋創面, 保持傷口的濕潤和是傷口周圍皮膚的干燥。③大面積壓瘡選擇手術清除壞死組織, 采取外殼皮瓣移植, 促進傷口愈合。
3 結果
經過對壓瘡的預防及分期護理措施, 56例癱瘓臥床患者中, 治愈32例(57.1%), 顯效15例(26.8%), 好轉7例(12.5%), 無效2例(3.6%), 有效率為96.4%。
4 討論
避免壓瘡發生的主要手段就是預防, 壓瘡的預防是護理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所以對壓瘡產生的因素作出正確評估, 采取有效的預防及護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壓瘡是由淺到深、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 因此, 應加強對皮膚的觀察, 對不同程度的壓瘡采取相對應的護理措施。護士護理的態度、豐富的經驗和有效的護理工作, 可以降低壓瘡的發生率。在護理工作中, 應重視對壓瘡患者的預防, 減少形成壓瘡的危險因素, 積極采取措施對壓瘡形成后的治療與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3-140-03
術中壓瘡是指在手術的特殊情況下,患者不能翻身,由于手術產生的對局部皮膚的壓力,皮膚出現潮濕、硬結、水皰等[1]。手術中一些非人為控制的因素致使手術患者成為壓瘡的高發人群,其壓瘡的發生率達4.7%~66.0%[2]。如何在術前、術中、術后進行評估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預防壓瘡,是臨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3-4]。自2012年10月起,我院引入預見性管理理念對手術患者實施壓瘡預防管理,在術前、術中、術后通過循證、分析、預見問題、制定預防措施并進行全面評估,預防術中急性壓瘡的發生。經過1年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實施預見性管理前)在我院手術室施行手術預報的壓瘡危險患者195例為對照組,其中男109例,女86例,平均年齡(52.9±24.4)歲;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我院手術室施行手術預報的壓瘡危險患者237例為觀察組,其中男134例,女103例,平均年齡(54.8±24.2)歲。所有入選對象均為住院期間進行的第1次手術,術前存在壓瘡的患者除外。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專科分布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壓瘡預見性管理方法
1.2.1 建立科學的壓瘡評估體系
1.2.1.1 啟用手術壓瘡評估表,充分作好術前皮膚評估,提高皮膚損傷的預見性 從接到手術單后,巡回護士對照手術壓瘡評估表篩選有手術壓瘡潛在風險的患者,對預計手術時間>4h或有特殊的要求(俯臥位、側臥位、截石位、使用牽引床、受壓部位麻醉+手術時間>3h)或Braden評分
1.2.1.2 預計放置方案,保護受壓重點部位及骨突處 對預計手術時間>4h,骨突處、受壓部位給予新型泡沫敷料增加支撐點的抗壓性,以有效降低震動和分散壓力。手術時間
1.2.1.3 正確擺放,強化重點環節的監控,護士長督導及組長負責制 以保障患者舒適安全、充分顯露術野為原則,對手術時間>4h及有特殊要求的患者,由護士長和組長重點督查手術,如肢體處于功能位,上肢外展不超過90°,肢體遠端關節要低于近端關節,約束帶松緊以勉強伸進4個手指頭為宜等,有不正確的地方及時糾正和示范,指導減壓墊和敷料的正確使用。在患者手術安置后再次確認床單是否平整、清潔、干燥,患者身體與床面是否呈點狀接觸,防止局部皮膚受壓。
1.2.2 術中加強觀察和巡視,及時檢查壓瘡干預措施的有效性 (1)巡回護士嚴密觀察患者的血液循環、皮膚顏色、彈性張力,發現改變應及時糾正,切實做到預防在先。在病情許可和不影響手術操作的情況下,對肢體受壓部位進行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醒手術醫生進行手術時要盡量避免暴力操作,以免外力造成皮膚受損。(2)巡回護士積極配合麻醉醫生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盡量減少手術中低血壓、低血氧飽和度的持續時間等,有利于預防低循環灌注不足而引起的壓瘡。(3)嚴格落實術中患者保溫措施:注意做好非術野部位的保暖,輸液、輸血可通過加溫器加溫至37℃,用溫熱沖洗液的方式沖洗術野。
1.2.3 術后及時檢查和做好交班 手術結束恢復后,要求巡回護士仔細檢查患者全身皮膚和軟組織情況,如有急性壓瘡發生,手術室專科護理組長或第一助手以上的手術醫生協同查對并簽字確認后,填寫壓瘡報告表,詳細記錄壓瘡發生部位、面積、分期,跟病房護士嚴格做好交接班,特別是對已發生壓之不褪色紅斑的患者進行早期、重點干預,盡量減少或避免術中受壓的部位繼續受壓造成進一步損害,增強護理工作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強調搬運及安置的過程中,應避免病人皮膚與運送平車、手術床等之間的摩擦。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AS8.1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四格表x2檢驗進行分析,P
2 結果
兩組患者Ⅰ期壓瘡與Ⅱ期壓瘡分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但總的壓瘡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積極評估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是預防術中壓瘡的關鍵[5-6]。我們通過觀察發現,對照組中發生的3例Ⅱ期壓瘡患者手術時間都超過5h以上,并且是特殊臥位的患者,Braden評分在18~21分。手術時間>2.5h是壓瘡的危險指數,如手術時間超過4h,即使患者體質很好也有組織損傷的風險,每延長30min會使壓瘡危險性增加約33%,手術決定了患者的受壓部位,由此可見,Braden量表在手術患者中的預測效度也并不理想,相關研究[7-8]也證實了這一點。針對以上情況,為了使護士全面、正確做好患者術前、術中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在制定壓瘡危險因素量化評分表時,我們著重將Braden評分量表中未包含的手術時間及手術特殊這2項壓瘡危險因素納入評估表中,即預計手術時間>4h或有特殊的要求(俯臥位、側臥位、截石位、使用牽引床、受壓部位麻醉+手術時間>3h)或Braden評分
我們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壓瘡知識的常規性培訓及學習外,還制定各種手術安置標準和技巧手冊,人手1冊,強化手術安置的規范化培訓。及時添置某品牌喱墊用于手術的擺放,它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和抗壓性,分為大小不同的頭圈、足踝墊等墊,如當病人仰臥時,頭下放軟枕或頭圈,保護后枕部,能有效地緩解受壓部位的壓力,對局部皮膚減壓起到一定的作用。通過結合墊角色互換,練習并掌握標準手術的安置和技巧,使每位手術室護士對平臥位、側臥位、俯臥位、截石位等特殊手術安置能熟練掌握。有效的培訓可提高手術室護士術中壓瘡相關知識水平,促進其形成預防術中壓瘡的護理安全行為模式[9-10]。
對手術患者實施預見性的壓瘡管理,強調對病人術前、術中、術后環節進行質控,對可能發生的壓瘡潛在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降低術中壓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廖冰野,韋南萊,陳柳云.預防術中壓瘡形成的方法和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5):72-73.
[2] 瞿永華,柴穎,劉琳.術中患者急性壓瘡形成因素分析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0):50-51.
[3] 姚美蓉,蘭曉娥,吳雪華,等.預防壓瘡實行全面質量管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0):88-90.
[4] 王俊杰,劉紅梅,楊賢云,等.手術患者壓瘡的相關因素分析及預防護理措施[J].中國醫藥導刊,2010,12(5): 864-865.
[5] 徐青.手術室老年患者術中壓瘡危險因素及護理人員壓瘡認知調查[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0):15-17.
[6] 錢維明,黃立峰,項海燕,等.手術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的研制[J].中國護理管理,2013,16(8):24-27.
[7] B Halfens RJ,Van Achterberg T,Bal RM.Valic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Braden Scale and the influence of other risk factors:a multi centre prospective study[J].lnt J Nurs Stud,2003,37(4):313.
[8] Langemo D,Baranoski S.Key points on caring for pressure ulcers in home care[J].Home Health Nurse,2003,21(5):309.
軀體活動障礙或長期臥床的患者皮膚出現問題稱為壓瘡, 壓瘡發病率高, 病程進展快速, 很難治愈或者治愈后又很容易復發, 一直是護理方面難以解決的問題, 受到各大醫療機構的極大重視, 壓瘡的發生率已經作為評價醫院護理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其實壓瘡并不是疾病, 是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 護理措施不相當而造成的皮膚破壞。壓瘡出現后, 患者會有極大的痛苦, 使患者病情加重康復時間變長, 特別是繼發感染后可引起敗血癥等疾病而危及患者生命。所以, 應當加強患者壓瘡的護理, 適當預防或減少壓瘡的發生。雖然近年來醫療護理水平已有很大提高, 但從全世界范圍看, 壓瘡的發病率并無下降趨勢。
1 壓瘡的概念
壓瘡開始稱為“褥瘡”, 來源于拉丁文“decub”, 意為“躺下”, 因此容易使人誤解為壓瘡是“由躺臥引起的潰瘍”。實際上, 壓瘡可發生于長期躺臥或長期坐位(如坐輪椅的患者, 并非僅由躺臥引起[1]。現在壓瘡的定義為“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 血液循環障礙, 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缺氧, 營養缺乏, 至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1]”。
2 本院壓瘡患者的現狀
目前營口市中醫院壓瘡患者統計數字顯示, 在2010年全院壓瘡總計50例, 其中院外自帶壓瘡30例, 入院后發生的院內壓瘡20例, 出院壓瘡完全愈合49例, 死亡1例;2011年全院壓瘡45例, 其中院外自帶壓瘡35例, 入院后發生的院內壓瘡10例, 出院壓瘡完全愈合44例, 死亡1例;2012年全院壓瘡40例, 其中院外自帶壓瘡25例, 入院后發生的院內壓瘡15例, 出院壓瘡完全愈合39例, 死亡1例, 本院短短3年時間的統計資料顯示, 壓瘡患者總數在減少, 但是不斷有新增壓瘡患者, 發病率未下降, 由于大多壓瘡發現及時, 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 治愈率有所提高, 但是壓瘡患者的死亡率未見下降, 死亡患者多為惡性腫瘤后惡液質患者, 由于出現嚴重的負氮平衡, 軟組織過度消耗失去了保護作用, 損傷后自身修復困難, 形成難以預防和治療的壓瘡。
3 影響壓瘡患者發生的相關因素
影響壓瘡形成的危險因素有很多, 各因素間相互作用, 相互影響, 歸納國內外相關調查與報道, 影響壓瘡形成的因素可分為患者的相關因素、護理方面的相關因素以及人體力學相關因素。
3. 1 患者的相關因素
3. 1. 1 營養不足 是壓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當患者全身出現全身營養不良時, 營養攝入量不夠, 蛋白質合成減少, 出現負氮平衡, 使皮下脂肪變少, 肌肉萎縮。皮膚一經受壓, 骨骼隆突處皮膚就會承受外界壓力和骨骼隆突自身對皮膚的 擠壓力, 由于受壓處皮膚缺少肌肉和脂肪的保護就容易引起血液循環障礙, 皮膚出現壓瘡。過度肥胖臥床患者對自身皮膚的壓力比較大, 所以很容易發生壓瘡。脫水的機體由于皮膚彈性下降, 在壓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 容易損傷變形。水腫患者的皮膚彈性與順應性下降也容易受到損傷, 由于組織水腫使毛細血管和細胞間的距離加大, 氧與代謝產物在組織細胞間的溶解與運送速度下降, 使皮膚血液循環受阻導致壓瘡發生。貧血使血液輸送氧氣能力降低, 一旦循環受阻更易造成組織缺氧, 由此引發壓瘡。
3. 1. 2 年齡 老年人因老化過程導致皮膚在解剖結構、生理功能及免疫功能等方面均出現衰退現象, 表現為皮膚松弛、干燥、缺乏彈性, 皮下脂肪萎縮、變薄, 皮膚抵抗力下降, 對外部環境反應遲鈍, 皮膚血流速度下降且血管脆性增加, 導致皮膚易損性加重。
3. 1. 3 體溫升高 體溫升高時, 會使機體基礎代謝率加快, 加快組織細胞對氧的需求量, 加上局部皮膚受壓, 會使組織嚴重缺氧。所以, 高熱伴嚴重感染的患者多存在組織受壓的問題, 壓瘡發生幾率會升高。
3. 1. 4 機體活動和(或)感覺障礙 活動障礙多由神經損傷、手術麻醉或制動造成, 自主活動能力減退或喪失使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壓瘡。感覺受損可造成機體對傷害性刺激反應障礙, 保護性反射遲鈍, 長時間受壓后局部組織壞死而導致壓瘡發生。
3. 2 護理相關因素
3. 2. 1 局部潮濕或排泄物的刺激 長期臥床患者的皮膚會有汗液、尿液和各種引流液滲出液等物質的刺激, 使皮膚軟化導致抵抗力降低, 減弱了皮膚的屏障作用, 加上尿液與糞便中各種化學物質的刺激, 導致皮膚酸堿度也會發生變化, 皮膚角質層的保護能力降低, 皮膚破潰發生感染。此外, 皮膚潮濕會增加摩擦力, 進而加重皮膚損傷。護理工作中應加強患者的生活護理, 加強護士的責任心。
3. 2. 2 矯形器械使用不得當 使用石膏夾板固定及牽引治療的患者, 由于患者身體及肢體的活動受到限制, 尤其是夾板的內襯墊放置不得當, 石膏內含有渣屑, 不平整, 牽引過緊或肢體有水腫時, 使肢體血運不良, 也會導致壓瘡。
3. 3 力學因素
3. 3. 1 垂直壓力 對局部組織的持續性垂直壓力是引起壓瘡的重要原因。當持續性垂直壓力超過毛細血管壓[正常為16~32 mm Hg(1 mm Hg=0.133 kPa)]時, 因毛細血管對組織的灌注被阻斷, 使氧及營養物質供應不良, 使代謝廢物排泄不良, 組織發生缺血、潰爛或壞死。壓瘡的產生與壓力的強度和持續時間呈正相關。常見于臥位、坐位者。
3. 3. 2 摩擦力 是由兩層相互接觸的表面發生相對移動而產生。摩擦力作用于皮膚時, 易損害皮膚的保護性角質層而使皮膚屏障作用受損, 致使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皮膚, 形成壓瘡。
3. 3. 3 剪切力 是由兩層組織相鄰表面間的滑行而產生的進行性相對移位所引起, 由壓力和摩擦力相加而成, 與有密切關系[1]。剪切力使筋膜下和肌肉內穿出供應皮膚的毛細血管受到牽拉、扭曲、撕裂, 中斷皮膚皮下組織、肌層等全層組織的血液供應, 導致深層組織壞死, 形成剪切力性潰瘍, 壓瘡發生。
4 小結
注意壓瘡形成的有關因素, 壓瘡大部分是可以預防的, 要求護理人員加強壓瘡患者的基礎護理, 做到“六勤”, 及時做好壓瘡高發人群的評估工作, 做到“防患于未然”降低壓瘡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壓瘡是臥床患者臨床常見并發癥, 是由浸漬、剪切力、壓力、摩擦力引起的皮膚損害[1], 臨床特點是輪廓多呈圓形、無痛、邊緣干燥而硬, 可從表皮發展至皮下組織;潰瘍處的肉芽組織若發生感染會流出膿液, 導致骨膜炎、肌腱炎, 破壞關節和組織, 對患者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本文分析了護理干預對臥床患者壓瘡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骨科收治的臥床患者96例, 男56例, 女40例, 年齡26~65歲, 平均年齡46.5歲;其中31例骨盆骨折、27例脊椎骨折、15例椎體結核、19例股骨骨折、4例其他骨科疾病。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若患者臥床期間出現壓瘡則予以對癥處理。觀察組給予綜合性臨床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包括:①開展實際臨床護理干預前, 評估容易出現壓瘡的部位, 制定完善的護理計劃和方案, 采取有效護理對策;對易發部位、高危人群重點觀察, 嚴格執行床邊護理交接班制度;對發生壓瘡患者給予對癥治療和護理。護理前的病情評估是預防壓瘡的關鍵。對患者建立翻身卡, 在每次翻身后做相應標記, 并記錄受壓皮膚情況。②局部受壓解除。協助臥床患者每2小時更換1次, 若皮膚出現紅斑則增加次數;在骨突部位放置支撐物以減少受壓。③減少剪均力和摩擦力。高齡、營養不良、瘦弱、肥胖、合并糖尿病、術后應用鎮痛泵患者屬于壓瘡高危人員[2], 應重點監護, 可在患者足跟處、骶尾部放置海綿墊;增加巡視次數, 重點觀察足跟部、骶尾部皮膚受壓狀態;更換時, 松懈牽引;對半臥位患者, 后背受壓在骨突出作用, 增加了局部灌注壓, 容易引發組織損傷, 應防止組織局部長期受壓。④皮膚護理。潮濕皮膚的壓瘡發生率明顯高于干燥皮膚。應保證患者皮膚干燥, 每日溫水行2次皮膚清潔, 避免用力擦拭;清潔皮膚后可涂抹維生素E或護臀膏[3], 在皮膚表面形成保護層, 減少皮膚水分蒸發, 保持皮膚彈性;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大小便, 使用便盆時, 將患者臀部抬高, 保證便盆完整以免擦破皮膚, 必要時可在便盆邊緣撒滑石粉或墊軟紙, 每日更換床單, 保持床鋪整潔、干燥。組織持續受壓容易導致供氧不足或缺血, 此時體溫升高則會增加組織代謝的耗氧量, 增加壓瘡易感性。針對發熱患者, 行物理降溫, 可墊水墊以降低皮膚溫度。⑤營養支持。營養不良也會導致壓瘡發生, 影響損傷愈合。而且患者長期臥床, 加之疾病消耗, 營養攝入減少, 降低了吸收功能, 容易發生低蛋白血癥, 這也是引發壓瘡原因之一。合理膳食能夠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 促進患者康復。多供給臥床患者高熱量、高蛋白、高鈣、高維生素飲食, 保證負氮平衡。若腸內營養無法滿足營養需要, 可給予靜脈營養, 輸注白蛋白或血漿。⑥壓瘡護理。在壓瘡淤血紅潤期, 應每天溫水清潔全身, 使用便盆或翻身時防止擦傷皮膚, 若受壓處皮膚呈紫紅色禁止按摩, 以免升高局部溫度, 增加耗氧量而造成組織壞死使壓瘡加重。對皮膚完整者, 可外敷消炎膏, 換藥1次/d;對皮膚不完整者, 先將壞死組織徹底清除, 用生理鹽水、雙氧水清洗創面, 然后均勻撒上消炎生肌散, 覆蓋以無菌紗布。Ⅰ期壓瘡局部出現紅斑, 可涂抹5%碘伏或局部冰敷, 以有效殺菌, 加速皮膚老化, 抑制壓瘡發展;Ⅱ期壓瘡形成水泡, 皮膚紫紅, 以滑石粉包扎, 大水泡先消毒皮膚, 抽出滲液, 然后涂0.02%呋喃西林或0.1%氯已定[4], 換藥1次/d;Ⅲ期壓瘡局部組織壞死、水泡破裂, 創面形成潰瘍且有黃色水樣膿液或滲出物, 進行局部清創、減壓、預防感染治療, 避免創面污染, 換藥2次/d。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壓瘡發生率和壓瘡嚴重程度。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的老齡化趨勢越發明顯,老年性疾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由此嚴重制約了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升。股骨頸骨折后患者需要長期臥床,再加上患者的年齡較大,機體免疫力較差,從而導致患者的病情更為復雜,而且治療也需要更長時間[1]。經過臨床研究表明,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應用循證護理預防壓瘡的效果較為顯著,現在選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對其應用循證護理進行預防壓瘡的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同時將回顧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0年8月――2012年12月間收治的69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8例,年齡在54-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7.8歲,女性31例,年齡在56-8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8.4歲,對所有患者發生壓瘡的情況進行分析,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5例,采用循證護理,對照組34例,采用常規護理,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實行常規預防措施,對于患者出現壓瘡的情況進行對癥護理。觀察組患者的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 探索問題 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體制較差,而且需要長期臥床,使得他們的治療過程較為復雜而且緩慢,由此導致其發生并發癥的機率也比較高,對本文所研究患者進行分析,確定實行循證護理的主要并發癥為壓瘡、靜脈血栓、泌尿系統感染等[2]。
1.2.2 文獻檢索 應用計算機對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對本文所研究問題進行分析,并查閱相關解決方法,對于文獻資料的實用性、真實性等進行明確,同時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1.2.3 護理措施
1.2.3.1 肺部感染護理 老年患者由于其年齡較大,呼吸系統功能減弱,又由于需要長期臥床,導致其容易出現肺部感染問題,對此,護理人員應當確保患者病房內外保持清潔,在對患者用藥及護理過程中要保證無菌操作,定期進行消毒處理,保持病房痛風,嚴禁其患者及其家屬抽煙,同時指導患者加強口腔護理,鼓勵患者進行深呼吸,保持呼吸道暢通,同時可以采用生理鹽水、地塞米松等藥物霧化吸入治療,以改善患者病情。
1.2.3.2 壓瘡護理 患者由于需要長期臥床,其與病床的接觸時間較多,從而導致患者皮膚長期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暢,由此導致患者發生壓瘡的機率升高。對此,護理人員應當保持患者的病房干燥,病床清潔,輔助患者每兩個小時翻身一次,同時指導患者作抬臀、收腹等動作,對于病情恢復較快的患者,可以鼓勵其早日下床行走,在病床上可以應用壓瘡防護墊,對于出現局部紅腫的患者,可以及時給予其對癥處理,并增加患者的翻身次數,盡量降低患者發生壓瘡的機率[3]。
1.3 統計學分析 對于本文所得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對比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性指標進行檢驗,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有顯著統計學差異(P
2 結 果
通過對所有患者實行護理措施,其病情均有一定改善,觀察組35例患者中,發生壓瘡的有4例,占88.6%,對照組34例患者中,發生壓瘡的有12例,占64.7%,觀察組患者的壓瘡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對于患者的病情改善幫助較大。
3 討 論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快速發展,循證護理越來越多的應用到臨床護理當中,對于促進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起到了較大的幫助作用[4-5]。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觀察組患者應用循證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護理,首先找出患者的發病原因,并搜集相關的文獻資料,然后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護理,患者的病情改善效果較為顯著,35例患者中,發生壓瘡的有4例,占88.6%,顯著低于對照組,因此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娟.循證護理在股骨頸骨折患者圍術期并發癥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醫學,2009,74(33):55-56.
[2] 陳朝芝,陳婭麗,陳霞.老年股骨頸骨折76例圍術期護理效果分析[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84(06):56-57.
CCU是全院危重患者聚集的地方,其壓瘡的發生率明顯高于普通病房。據數據統計,CCU診治的患者中并發壓瘡的發病率最低約4%,最高可達51%[8]。國外患者及家屬因發生壓瘡提訟要求賠償的案件正日益增加[9],在荷蘭大于1%的衛生保健經費用于壓瘡的防治或支付因壓瘡所致的住院費用;美國的壓瘡治療費用約為每年10億美元[10]。壓瘡的防治是ICU護理工作的重點及難點,壓瘡不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且延緩疾病的康復,延長住院時間。如何及時識別壓瘡的危險因素,以便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達到有效預防和治療壓瘡,又能避免醫療資源浪費的目的,是護理界同仁的共同愿望。筆者通過檢索大量文獻資料,現就危重患者壓瘡易發的原因及預防護理措施綜述如下。
1患者易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
臨床壓瘡對高危人群的識別、分類有利用合理分配有限的護理資源。壓瘡高危因素分內在因素:癱瘓、大小便失禁、營養不良;外在因素:、局部受潮濕和理化刺激、床鋪不平整等。對年老體弱、昏迷、截癱病人應加強皮膚護理和預防壓瘡的發生。
1.1導致壓瘡發生的局部因素有壓力,摩擦力,剪切力和潮濕,垂直壓力作用于皮膚是導致壓瘡發生的重要因素[4]。9.3Kpa的壓力持續2h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細胞改變,因此每間隔一段時間就要為患者減輕局部壓力。因治療采取坐位或半坐位時,骶尾部和足跟部都承受著摩擦力和剪切力的作用,因大小便失禁、引流液污染、出汗等導致皮膚浸漬潮濕,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性會增加5倍[5]。
1.2導致壓瘡發生的全身性因素有感覺喪失、營養不良、組織灌注不足、年齡、體質、體溫、精神心理因素。
1.3營養狀況血球壓積小于0.36和血紅蛋白小于120g/l是較好的化驗剪切點,對壓瘡的發生具有良好的篩選預測作用。
1.4 吸煙吸煙者壓瘡的危險性顯著升高。吸煙者足跟壓瘡是非吸煙者的4倍,吸煙量與壓瘡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1.5 危重患者長期使用鎮靜劑、類固醇導致機體抵抗力及活動能力下降也是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1.6 高熱皮膚壓瘡與體溫的關系密切,根據文獻報道昏迷病人在20小時內發生壓瘡:發生壓瘡患者平均體溫大于38.5℃;未發生壓瘡患者的體溫平均小于37.5℃[8]。有研究表明:體溫上升1度,代謝率增加10%,因此體溫過高也是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1.7 體重消瘦者較肥胖者發生壓瘡的機率高,但肥胖的危重患者脂肪組織血液供應相對較少及活動困難,在床上翻身時易被拖拉,而導致壓瘡的發生。現已證明,壓力大小與壓力作用時間呈拋物線關系,既較大壓力產生壓瘡所需時間比較小壓力短。
2壓瘡危險因素的評估
2.1積極評詁患者情況是預防壓瘡關鍵的第一步,對有壓瘡危險的患者提供個體化預防方案[6]。
2.2對患者發生褥瘡的危險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綜合分析,對高危患者實行重點預防。
2.3壓瘡的防治―直是困擾臨床醫務人員的難題,應用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RAS)評估病人情況是預防壓瘡的關鍵一步。在臨床上獲得認可及常用的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有Anderson評分量表、Waterlow評分量表、Nortoni5F分量表、Braden平分量表、Cubbin和Jackson評分量表等。美國的壓瘡預防指南推薦應用Norton和Braden2種量表,尤其是Braden評估量表被認為是較理想的壓瘡RAS,其敏感性和特異性較為平衡,使用Braden評估量表對高危病人采取干預措施后,壓瘡的發生率下降50%~60%[11],目前已在世界上多數醫療機構中應用。Braden量表包含6個被認為是壓瘡發生的最主要危險因素,即感覺、活動、潮濕,運動能力、營養、摩擦力和剪切力。這6個方面除了“摩擦力和剪切力”為1~3分外,各項得分均為1~4分,每個因素分為4個分值等級,總分6~23分,評分分值越小壓瘡發生的危險性越高,18分為壓瘡發生危險的診斷界值。15~18分提示輕度危險,13~14分提示中度危險,10~12分提示高度危險,9分以下提示極高度危險。Braden評估表在臨床上應用于老年病人、重癥監護病房病人、骨折病人圍術期及外科病人圍術期均能作出準確的風險評估[11],有利于采取對應的護理措施,合理利用護理人力資源(人力資源論文),以科學的方法防治壓瘡。評估除在患者入院時進行外,還強調在入院后定期或隨時進行,因隨著治療的實施或病程的進展,入院時不存在的或潛在的危險因素會產生并表現出來,隨時評估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遏制壓瘡風險。建立壓瘡三級監控管理網絡,及時申報,同時與患者及家屬做好口頭或書面溝通,提高患者及家屬對壓瘡護理的認知和依從性,取得較好的護患溝通和法律保護的效應。
3皮膚壓瘡的預防及護理
3.1消除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注意局部護理和患者全身情況相結合的綜合預防。間接性解除壓力是有效預防壓瘡的關鍵,對病情允許能自行翻身的患者,鼓勵和協助患者經常更換臥位,根據病情和皮膚受壓情況應至少每2?h協助他們翻身1次,使患者始終避開自身骨突起部位壓力。在搬動時注意身體各部位的位置,避免拖拉扯拽患者。長久坐姿的患者一般每15min做1次重量轉移或抬臀減壓的動作。對于自己不能獨立完成者,則需要護理人員每1h幫助進行重量轉移或抬臀減壓動。
3.2護士應加強責任心,提高對壓瘡危害性的認識,減少由于護理工作失誤而造成壓瘡發生。有研究顯示護理工作的重點在于及時識別高危因素,準確預測危險性,以便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3.3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并準確記錄,每次換藥時對傷口進行評估以制訂和修改計劃,提高護理質量
3.4建立壓瘡監控記錄,在床頭建立翻身表,表中記錄翻身時間,等,翻身時間要嚴格按時間表進行,不得隨意更改,翻身前后要對壓瘡好發部位的皮膚認真檢查并記錄結果。對可能發生壓瘡患者,全身皮膚檢查1次/d。對解除壓力30~40min皮膚持續發紅的患者,可用活絡油或鹽酸山莨菪堿稀釋溶液按摩受壓皮膚,也可將少許紅花酒精或痱子粉傾倒于手掌中,用大魚際在受壓部位向心性進行局部按摩10~15min,以促進受壓部位血液循環,并置氣圈墊、海綿墊或軟墊于受壓部位,效果很好,每次按摩后要記錄皮膚情況。
3.5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定期清潔患者皮膚,盡量避免皮膚接觸大小便。大小便后要及時清洗會和肛周皮膚。傷口滲出液和汗液,及時更換敷料和揩干或用吸收敷料盡快保持皮膚干爽。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無皺褶,如有潮濕或污染及時更換。保持臥床患者衣服、床單、被褥清潔、柔軟、平整、干燥。保持臥床患者全身皮膚完整、清潔、干燥。
3.6 針對制動患者可使用減壓貼,定時抬高臀部;腰部、臀等部位墊靠枕,改變著力點;有條件的使用懸浮床;禁止在受壓發紅的部位按摩(按摩無助于防止壓瘡發生,因軟組織受壓變紅是正常皮膚的保護性反應,解除壓力30-40分種后一般會褪色,不會形成壓瘡,無需按摩。如持續發紅,表明軟組織損傷,按摩必將加重損傷程度)。
3.7加強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適當補充礦物質保證患者足夠的營養。對不能經口進食患者經腸內營養管進行腸內營養或靜脈營養,可靜脈輸入脂肪乳、白蛋白、氨基酸、全血等。根據病情選擇不同方法,盡快恢復內環境的平衡。
3.8對患者做細致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壓瘡發生、發展及預防和護理知識,掌握預防壓瘡的知識和技能,積極參與預防壓瘡的護理活動,促進早日康復。
4發生壓瘡后的護理
4.1 創面的護理 依傷口嚴重程度采取分期護理:Ⅰ期主要是及時發現,解除局部受壓狀態,保持局部干燥,可局部涂抹碘伏或者用25%的硫酸鎂局部濕敷,可阻止進展。Ⅱ期創面的小水泡可不予處理,大水泡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出液體,局部碘伏消毒,防治感染。Ⅲ期出現淺表潰瘍,Ⅳ期形成深潰瘍,要盡早剪除壞死組織直到出現新鮮組織,加強換藥,局部使用喜遼妥及紅外照射也起到一定效果。其中Ⅲ、Ⅳ期都應做創面分泌物培養加藥敏,如有感染,及時使用敏感抗生素。
4.2 觀察項目?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創面完全愈合;好轉:創面明顯縮小,肉芽組織生長,無壞死和身處;無效;創面改變不明顯。療效評定時間;從開始用藥到完全愈合的時間。
4.3 壓瘡傷口的濕敷 1962年溫特博士證明了使用保濕敷料的傷口較暴露于空氣中近乎自然愈合的傷口愈合速度明顯加快;減少炎癥反應及痂皮形成;降低感染的危險;減輕疼痛。
4.3.1 雞蛋內膜覆蓋清創后用雞蛋內膜覆蓋,將其平整緊貼于創面上,蛋膜覆蓋范圍要超出創面1厘米。
4.3.2 碘伏是新一代廣譜、高效、無毒的外用消毒殺菌劑,使組織脫水、促進創面干燥、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軟化和消散硬結作用,對粘膜無刺激,無腐蝕性,涂于局部表面可形成一層保護膜,保護創面及周圍皮膚,防止細菌直接進入創面,促進創面的愈合。
4.3.3 傷口有感染時,周圍出現紅、腫、熱、痛,滲出液多,有異味,外周血白細胞升高,可做傷口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按醫囑使用抗生素或使用含銀離子或納米銀抗菌敷料。
4.3.4 胰島素聯合654-2治療壓瘡胰島素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加微血管的灌注;654-2能解除血管痙攣、有鎮痛作用;濕潤,有利于創面上皮細胞形成,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創面愈合。故將胰島素、654-2混合液濕敷于創面后,可以改善局部循環,促進傷口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減輕疼痛,加快組織生長,縮短壓瘡愈合的時間。
4.3.5 胰島素聯合苯妥英鈉治療壓瘡研究發現胰島素有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樣作用,能促進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和膠原合成。苯妥英鈉能顯著增加創口局部膠原沉積和血管形成,增加創口巨噬細胞的數量和功能,有效促進肉芽組織增生,加快創口愈合。
4.4 注重細節 CCU患者約束方法應正確,約束帶易致手或腳腕皮膚勒傷,故約束帶靠近患者皮膚面須有一保護層。
4.4.1氣管切開患者要隨時保持頸部皮膚干燥,如及時抽吸口腔和氣道的分泌物、處理嘔吐物等,并應及時更換固定氣管導管的系帶。固定氣管切開導管的系帶易引起頸部皮膚破損,如果頸部皮膚發紅,系帶前皮膚應用新潔爾滅消毒,晾干后墊無菌紗布再系帶,系帶松緊以能容納1~2指為宜。
4.4.2電極片定期更換,各類導線及管路妥善固定,測壓袖帶不能直接綁在患者皮膚上,應有內襯,易過敏者使用低敏膠布。
4.4.3保證患者術后充足的灌注量是保證組織灌注的物質基礎。因此,要觀察患者平均動脈壓的變化,一般把平均動脈壓維持在40~60mmHg。同時注意觀察患者的中心靜脈壓、心率、血壓變化,根據患者的病情將各項指標調整到合適的范圍;另一方面注意加強病人術后的保暖工作,隨著體溫的上升再撤除棉被。
4.4.4由于重型顱腦損傷可導致嚴重的全身代謝紊亂,患者處于顯著的負氮平衡狀態,有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出現肢體偏癱,肌力只有0~II級,再由于將降溫毯置于病人軀干部、背部和臀部,毯面最低濕度為6℃,血液循環減慢,因此患者極易凍傷誘發壓瘡。采用24cm×24cm、厚5cm的海棉墊保護骶尾部,每小時翻身按摩1次,并持續保持平臥位,實踐證明此法既可有效預防凍傷,又能顯著提高降溫效果。
5討論
5.1壓瘡的治療和護理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根據壓瘡的分期來合理進行,包括皮膚護理,營養支持,創面的護理等。保持病房內環境清潔、注意通風、空氣流通通暢。有條件者可采用高壓氧治療,其能夠提高血中氧含量,改善循環,增加缺血部位的血供,抑制厭氧菌的生長繁殖,存進創面愈合接駕。近年來,負壓理療逐漸被用于臨床,采用負壓引流技術能早期持續引流分泌物,促進組織細胞的生成,在治療嚴重壓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時也需要特別的護理[7]。
5.2在積極護理治療的同時也要注意幾點誤區:在水腫和肥胖患者身上避免使用氣墊圈,它不但能夠阻斷局部血液循環,造成靜脈充血和水腫,而且能阻礙局部汗液揮發,使局部皮膚一直處在汗液形成的濕潤環境中,能夠刺激皮膚及創面,影響愈合。美國衛生保健政策政策研究機構(AHCRP)也指出了壓瘡治療護理的四大誤區:在危險區域禁止乙醇擦拭、油膏涂抹、冰敷、熱拷。
5.3皮膚護理是關鍵,同時要需加強患者營養支持,根據壓瘡的不同分期采用分期護理原則。同時與患者家屬及時溝通交流,介紹產生壓瘡的處理,使其協助參與護理工作,增加康復信心。預防是控制褥瘡的關鍵,護理工作中做到主動、積極、及時原則,能夠早發現、早治療,采用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法,將壓瘡治愈在萌芽中是護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5.4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壓瘡的預防和治療已由傳統的局部墊氣圈、受壓處按摩、紅外線燈烤、碘酒涂抹等干性治療方法發展到現在以造口治療為主導,保持創口持續濕潤,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的濕性治療方法,這種趨勢將會對壓瘡的預防和治療帶來革命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殷磊.護理學基礎[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16.
[2]劉光維.壓瘡防治進展.護理研究,2005,19(10):2082-2084.
[3]何華英,杜峻,王素芳,等.壓瘡危險因素預測及預防護理研究進展.護士進修雜志,2005,20(9):803-805.
[4]王泠.壓瘡的管理(一).中國護理管理,2006,6(1):62-64.
[5]蘇春燕.ICU患者壓瘡危險因素及其評估工具.護理研究,2005,19(9):1695-1697.
[6]葉麗花,吳海勤.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與壓瘡預防的循證護理.護理雜志,2004,21(4):36-37.
[7] 鄭莉斯,吳仙蓉,林金玲.腦卒中老年患者長期臥床的壓瘡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1):223-224.
[8] 王小玲,王輝明.ICU壓瘡的誘因分析與預防措施[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8,21(1):100~101.
壓瘡是指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的軟組織潰爛和壞死,易發生在一骨質凸出的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結節、股骨大轉子、足根部等。在臨床實踐中,有很大一部分病人由于骨盆骨折、牽引、手術等限制翻身,導致壓瘡發生的幾率非常大[1]。20O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對166例長期臥床住院病人進行早期護理干預,以預防壓瘡,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O8年1月~2010年1月間在我院骨傷科住院的患者166例,其中男75例,女91例;年齡36~90歲,平均54歲;其中骨盆骨折病人21例,股骨頸骨折病人5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病人47例,股骨干骨折病人25例,腰椎骨折病人21例;病程2.0~6個月,平均60d。
1.2 護理干預
1.2.1 加強基礎護理落實,保持皮膚干燥和完整性。每天協助病人用溫水清潔皮膚1―2次,保持床整、清潔、做到“五勤。受壓部位墊以水墊,可降低局部溫度、病室溫度18~24°最適宜,避免病人長期處于高溫環境中,汗出者及時擦干汗液。使用便盆時,避免生拉硬拽,必要時在便盆邊緣墊布墊,以免擦傷皮膚。大小便失禁病人墊以紙尿布,及時更換,及時抹洗。清潔的皮膚上勿用粉劑,因遇汗液后會堵塞毛孔,影響皮膚呼吸。特別是大小便失禁者,在其會使用油性液體或膏體保護,但不易使用粉劑。對于關節突出部位可加墊軟枕,但是禁用氣圈或環狀點,因為環狀墊不能有效減壓可能造成新的受壓。
1.2.2 加強營養,可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根據病人的情況結合病情,制定結構比較合理的膳食,保證蛋白質維生素、脂肪、維生素、微量元素的合理供應。口入營養是最經濟有效的營養途徑,每日要選擇新鮮有營養的食物補充,少食多餐,每日5-6餐。
1.2.3 加強健康教育,做好情志護理,消除不良情緒,使病人以輕松、愉快的心態主動配合治療護理,以達到預防壓瘡的發生。
1.2.4 加強對牽引病人的巡視,避免皮膚牽引帶或固定帶與皮膚直接接觸,或在易卡處放置海綿墊或紗布,減輕局部受到的壓力。
1.3 壓瘡評估方法[2] 利用國際通用的壓瘡Braden評分表lI對入院患者壓瘡發生高危人群進行評估。總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分析,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
2 結果
干預第5天和第6天壓瘡危險度評分和第1天比較,中高度危險病人減少,無壓瘡發生危險病人增多 (p
3 討論
壓瘡是由于病人感覺部分喪失,長期臥床或者坐著不變換,骨突起部分壓迫皮膚,引起局部皮膚血液循環障礙,造成壞死而引起的。如果不及時更換,壞死可發展到深層組織,侵害肌肉、肌腱和骨頭,壞死組織可以發生感染,病人全身情況也隨之惡化,會引起貧血和低蛋白血癥。嚴重可危及病人生命[3]。壓瘡多見于骨折后長期固定或臥床的病人。系身體局部長期受壓使血液循環受阻,而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缺血而發生水皰潰瘍或壞疽。比較典型的褥瘡發生部位為骶骨、股骨大轉子、坐骨粗隆、足跟及外踝。這些解剖部位是患 者經常不變換時產生褥瘡最危險的部位[4]。
正常機體,通過感覺系統在產生缺血之前檢測持續性局部壓力[5]。一個人有完整的神經系統對局部壓力起代償作用,并在坐、站、甚至睡覺時常常改變重力。經過反饋機制開始運動神經的活動改變身置,并解除骨隆突之上的壓力 [6]。本研究結果顯示:對采用壓療Braden評分表進行壓瘡危險程度評分在l0~l7分之間的病人采取早期護理干預,結果表明干預第5天和第6天壓瘡危險度評分和第1天比較,中高度危險病人減少,無壓瘡發生危險病人增多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鄭曉靜.褥瘡預防的管理[J].護理管理雜志,2008,4(6):40~41.
[2]王虹,陳紅宇,杜敏華,等.實施難免褥瘡申報制度加強三級監控[J].實用護理雜志,2008,19(8):44.
[3]邵培雙,胡寶芹,金彩霞.改變側臥位度數預防早期壓瘡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8,7:21.
壓瘡是皮膚或潛在組織持續受壓,在剪切力、摩擦力的作用下導致的損傷,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也是護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還是醫院護理質量考核的重要指標。重型TBI患者因意識不清、肢體癱瘓、大小便失禁等原因,極易發生壓瘡。因此,有效地預防壓瘡在神經外科顯得尤為重要。我科于2008年3月~2010年8月對住院治療的重型TBI患者,進行系統地護理評估、綜合性地護理干預及使用維生素AD滴劑加林克霉素防治壓瘡和皮膚損傷,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3月~2010年8月住院治療且GCS評分≤8分的重型TBI患者198例;其中男167例,女31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99例。其中院外帶入壓瘡16例,觀察組9例,對照組7例;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膚損傷共67例,觀察組35例,對照組32例。
方法:兩組患者除按神經外科常規護理外,對照組按傳統方法預防壓瘡;對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膚損傷采用碘伏+凡士林油膏局部涂抹治療。觀察組在入院時、手術前后、住院每超過1周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分值給予綜合性地干預來防治壓瘡;對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皮膚損傷使用維生素AD滴劑+林克霉素局部涂抹治療。
護理評估:觀察組采用自行改良的Waterlow’s評估表,從意識狀態、運動能力、控便能力、攝食能力、皮膚類型、年齡、體形、合并癥以及生化指標9個方面進行評估。評估標準:≥10分為危險、≥15分為高度危險、≥20分為非常危險。分值越大,說明患者發生壓瘡的幾率越高。對已發生皮膚損傷或壓瘡的患者,重點評估皮膚受損狀況,給予干預。
護 理
完善護理管理,規范護理行為:完善護理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建立床頭翻身記錄卡,制定患者安全搬運制度、床頭皮膚交接班制度及壓瘡三級管理制度[1],醒目提示皮膚重點預防部位,并做好實施記錄。
針對重型TBI患者病情及評估情況,給予綜合性的干預措施。對護理評估≥10分的危險患者,入院后首先保護和促進皮膚的完整性。其次加強潮濕與失禁的管理;重型TBI患者失禁與腹瀉的發生率較高,據文獻資料報道可達62%[2],一旦發生失禁及腹瀉,患者肛周、臀部皮膚極易因排泄物及機械刺激出現潮紅、糜爛,甚至潰瘍,可局部清潔后林可霉素涂抹,然后將維生素AD滴劑擦涂在皮膚表層,每排泄1次便重復上述操作,減輕皮膚損傷程度及預防壓瘡的發生。同時采取保護性減壓措施并及時翻身。再次進行營養干預,阻止或延緩壓瘡的形成。針對去皮層狀態的重型TBI患者,實行個體化護理,平臥位時使用水囊袋兩側或上下墊起,側臥位時,背部及臀部墊以小糜子墊,放置時分開臀裂皮膚,使其充分暴露,避免互相擠壓并受壓。最后做好促醒護理[1]、早期康復護理及健康教育,從而減少壓瘡的發生。對護理評估≥15分的患者,除采取以上措施外,增加翻身次數,骨與骨接觸部位及雙下肢應墊以軟枕,使足跟處于擱空,避免自身重量的壓迫。
分期護理:壓瘡一旦形成,首先解除壓力,每班及時、連續記錄壓瘡面積及深度,以判斷護理效果,同時根據壓瘡的分期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Ⅰ度壓瘡盡量保持皮膚的完整性, 局部噴涂云南白藥氣霧劑或紅花油,必要時給予適宜的壓瘡貼膜。避免按摩和使用烤燈。Ⅱ度壓瘡呈現紫黑色瘀斑、水皰、擦傷并潰爛時,經生理鹽水清潔并碘伏消毒處理后,使用林克霉素加維生素AD滴劑局部涂抹,必要時給予紅外線局部照射;Ⅲ~Ⅳ度壓瘡針對創面范圍、深度、滲液量、感染程度等情況采取對癥措施。
評價方法:兩組患者以無壓瘡發生為有效,否則為無效;兩組患者以壓瘡治愈率進行比較;對因排泄物刺激所致皮膚損傷分別于用藥后24、48、72小時進行療效觀察并比較治愈率。①治愈:用藥后病變完全消失。②好轉:用藥后病變范圍縮小、紅腫、糜爛減輕。③無效:用藥后皮膚損傷不變或加重。
結 果
觀察組預防壓瘡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壓瘡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使用維生素AD滴劑+林可霉素局部涂抹治療皮膚損傷,24、48小時后治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01,72小時后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討 論
重型TBI患者病情變化快、昏迷時間長,急性損傷早期機體處于應激應對狀態[3],壓瘡的發生率高。壓瘡一旦形成不僅增加護理工作量,而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本組患者壓瘡發生的前提是因昏迷而不能自行變換,垂直壓力、受壓時間及肌肉強直性痙攣是導致壓瘡發生的主要原因。重型TBI損傷患者呈去皮層狀態時,軀干四肢肌肉強直性痙攣,角弓反張,兩側臀大肌強直后伸,臀裂互相擠壓,加之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致皮膚大汗、潮濕,臀裂部位透氣性又較差,在自身重力、角弓反張力、擠壓力的作用下,極易發生壓瘡。攝食障礙、排泄異常、被動變換臥位時的剪切力、摩擦力是壓瘡的促發因素。重型TBI患者昏迷,常給予鼻飼飲食,當鼻飼液濃度過高、量過大、溫度過低、內含脂肪過多及鼻飼液污染,加之腸道菌群失調、胃腸道不耐受等原因均可導致腹瀉,頻繁的腹瀉及尿失禁致使皮膚潮紅、糜爛、甚至潰瘍,從而增加了壓瘡的發生機率。營養不良、電解質紊亂是導致壓瘡發生的主要內在因素。重型TBI患者因創傷機體處于高分解代謝的應激狀態,營養需要量增加,然而顱高壓使患者頻繁嘔吐、消化道出血、發熱、腹瀉、加之禁食以及甘露醇等脫水藥物的使用,使患者處于營養缺乏和電解質紊亂狀態。如得不到及時處理,最終導致低蛋白血癥和代謝紊亂,發生壓瘡的幾率是正常人的5倍[4]。
壓瘡一旦發生,避免在紅斑處按摩,因按摩可造成細胞缺血或缺血進一步加劇[5]。極度消瘦、高度水腫的患者禁止使用氣圈,因氣墊圈透氣性差,可增加新的受壓點且使血液循環受阻,進而造成局部靜脈充血和水皰。Ⅰ度壓瘡使用云南白藥氣霧劑或紅花油局部噴涂治療,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采用維生素AD滴劑+林克霉素局部涂抹治療排泄物刺激所致的皮膚損傷及Ⅱ度壓瘡,因維生素A可保持上皮組織的完整性及組織器官表層的健康,使皮膚柔軟細嫩;維生素D具有皮質類固醇激素樣作用,可以抑制皮膚紅斑的形成;林可霉素對革蘭陽性球菌、大多數厭氧菌及擬桿菌屬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適用于皮膚軟組織感染的治療。又因維生素AD滴劑為脂溶性,可在皮膚表層形成一層保護膜,對防治壓瘡和皮膚損傷有顯著的療效。壓瘡合并滲液時采用紅外線照射治療,可改善局部血供,促進組織吸收滲液及加快新陳代謝。Ⅲ~Ⅳ度壓瘡,大量的文獻資料顯示:只有在濕潤的環境下才能加快組織生長及傷口的上皮化[5]。因此,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凝膠活性輔料覆蓋創面,以加速傷口的愈合。
通過兩組對照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在壓瘡和皮膚損傷的防治方面差異有非常顯著性,說明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用系統地護理評估、綜合性地護理干預及使用維生素AD滴劑加林克霉素防治壓瘡和皮膚損傷,效果顯著。
參考文獻
1 吳曉紅,馬智群,田蕓.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及護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06,22(11).
2 石振宇.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早期腸內營養發生腹瀉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中華臨床醫藥與護理,2005,11(3).
關鍵詞 壓瘡督查小組;帶入性壓瘡;護理;效果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86
Study on the effect of pressure sores inspector team used in pressure sores patients
ZENG Yun-xia,DUAN Hong-xia,PAN Xue
(Xili People′s Hospital of Nanshan distric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055)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pressure sores inspector team on therapy outside the hospital into pressure sores.
Methods:100 pressure sore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rmal nursing,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establishment pressure sores inspector team.
Results:The therapy effect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pervision team pressure ulcer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old patients with hip replacement patients into sexual pressure sores effect extremely patient nursing satisfaction,have the 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 Pressure sores inspector team;Pressure sores;Nursing;Effect
壓瘡也被稱為壓力性潰瘍,是長期臥床病人的常見并發癥之一[1],是由于病人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機體血液循環受阻,組織營養缺乏,導致皮膚組織受損,甚至壞死而失去正常功能[2]。長期臥病的病人,若在家中護理不到位,極易引發壓瘡,給病人帶來極大痛苦,嚴重者還能引發感染,甚至危及生命[3]。為此,我院成立壓瘡督查小組,對帶入性壓瘡病人進行全程檢查護理,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帶入性壓瘡病人為研究對象,男67例,女33例。年齡55~70歲。Ⅰ期壓瘡64例,Ⅱ期壓瘡24例,Ⅲ期壓瘡12例。將病人隨機等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在性別、年齡、壓瘡情況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2.1 護理方法
2.1.1 對照組 給予壓瘡分期護理。(1)Ⅰ期壓瘡。防止壓瘡部位繼續受到壓迫,增加病人的翻身次數,對易受壓部位的皮膚定期做好局部按摩,使用皮膚透明貼或減壓貼保護[4]。(2)Ⅱ期壓瘡。要著重保護皮膚,避免感染,未破水泡不要摩擦,以防破裂感染,要讓其自行吸收,直徑>2 cm的水泡,要用無菌注射器吸出內部液體。(3)Ⅲ期壓瘡。要清潔創面,把壞死組織去除,以保持引流通暢。對于潰瘍較深、引流不暢者,應用3%過氧化氫液沖洗,以抑制厭氧菌。(4)感染創面的處理。定期采集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及藥物過敏試驗,每周1次,按檢查結果指導用藥。
2.1.2 觀察組 在對照組護理措施基礎上,(1)成立由內科、重癥醫學科、骨科護士長組成的壓瘡督查小組,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2)組織護理人員學習壓瘡護理流程,指導其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以促進壓瘡痊愈。(3)制定案例調查表,了解并記錄病人壓瘡情況,及時發現并糾正壓瘡護理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對疑難問題,小組成員共同會診,探討治療方案,以保障治療的有效性。(4)小組定期開展壓瘡新知識學習,請壓瘡防治及護理產品公司上門講解新產品的使用方法。(5)采用循證護理措施,查找出切實有效的護理措施,小組成員共同論證,以不斷提高壓瘡護理質量,防止壓瘡惡化、感染。(6)對壓瘡痊愈出院病人進行跟蹤調查,給病人及其家屬反復講解壓瘡防范重要性,防止壓瘡復發,并作記錄備案。
2.2 評價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病人壓瘡愈合情況和護理滿意度。壓瘡愈合情況包括痊愈、好轉、惡化等。
2.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3 結 果
3.1 兩組病人壓瘡愈合情況比較(表1)
4 討 論
壓瘡已成為長期臥床病人的頭號“殺手”,對病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痛苦,同時加重病人經濟負擔。由于病人病情復雜,加之,護理人員壓瘡護理知識陳舊,操作不一致,不能正確地評估病人壓瘡危險及嚴重程度,缺乏主動、有針對性地個性化護理措施,造成帶入性壓瘡治愈率低[4]。
成立壓瘡督查小組后,病人皮膚管理情況都在督查小組監控中,通過班班督查,嚴格管理,及時發現壓瘡護理中的問題與不足,并及時進行解決與改進,有效地避免了壓瘡的惡化,管理上的重視也同時帶動了護士責任心的增強,工作更加認真負責,增加了對壓瘡新護理知識學習積極性,觀察組患者壓瘡愈合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滿意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總之,壓瘡愈合過程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壓瘡督查小組的建立,改變了護士以經驗和直覺為主的習慣和行為,小組采用循證護理措施,以最新、最有效地理念和方法指導壓瘡病人護理,同時,加強宣教,讓家屬、照護者了解發生壓瘡的后果和易發因素[5,6],掌握壓瘡護理知識、技術方法,提高自護能力,減少壓瘡再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侯春林主編.褥瘡治療和預防[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130-139.
[2] 祁俊娟.壓瘡的護理進展[J].中華全科醫學,2008,6(10):105-107.
[3] 張秋麗,張 瑩.壓瘡的護理及治療[J].現代護理,2010,7(8):93-95.
[4] 李麗敏,高長枝.100例褲瘡的護理體會[J].黑龍江醫學,2009,29(4):300.
[5] 黃小萍.老年人壓瘡的預防及護理[J].家庭護士,2011,6(2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