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 09:33:2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課題基本研究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18]FOAF[EB/OL].[2013-09-25].http:///.
[19]BIBO[EB/OL].[2013-09-25].http:///.
[20]FABIO[EB/OL].[2013-09-25].http://essepuntato.it/lode/http:///spar/Fabio.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04(b)-0167-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level, and to evaluate the college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y more scientific and more perfect index system,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level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In this paper, firstly, it collects the views of 10 experts of university of TCM by questionnaire, after three rounds of consultation, design the schoo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which is match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secondly, after two rounds of modification, it collects the data of judgment matrix of 17 experts by questionnaire and get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matrix data obtained in each index system; thirdly, it writes a solver (m function) used for integrating judgment matrix of all experts to get best weight by matlab, and input the matrix data of all experts into the matlab according to a corresponding format. Results Matlab program was run to obtain the index system weighting coefficients, weight of five first stage indicator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was 0.1932, development capacity was 0.2030, talent development was 0.2078, scientific research was 0.1981,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was 0.1978. Conclusion Various indicators in the index system are complementary. In those five first stage indicators, management ability and lev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llowed by development capacity, talent development, scientific research,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University performance; Index system
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邁入到大眾化教育階段已有時日,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的矛盾日益突出。伴隨著對辦學質量的持續關注,辦學效益問題也成為政府、教育界和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焦點。如何用有限的辦學資源辦出水平、辦出特色是各高校在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命題。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實行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二級學院成為辦學主體。高校二級學院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是一所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直接體現。因此,對二級學院進行績效考評,判斷其辦學的效益與水平,不僅可以幫助各學院改進、優化辦學工作,幫助學校發現二級管理中的薄弱環節,還可以檢測學校的資源配置合理性,推進學校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效益和治理水平。要發揮績效管理的工具作用,首要的是出臺科學的考評指標體系。校內辦學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在各院校不斷的實踐中日趨成熟,但仍需要一定的理論研究以進一步增強其科學性。本文以地方中醫藥院校辦學實際為基礎,構建有特色、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的校內辦學績效考評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確定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系數,供同類院校借鑒參考,務實推進中醫藥高等院校辦學效益提升。
1 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課題組用德爾菲法(Delphi method),采用背對背的問卷方式征詢中醫藥院校10位專家小組成員的意見,經過三輪征詢,使專家小組的意見趨于集中,最后設計出符合中醫藥院校特色的辦學績效考評指標體系,指標體系見表1。
2 采用AHP確定指標體系權重
本研究采用AHP來確定各個指標的權重。AHP是由美國的運籌學家Saaty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目的是為了把復雜的決策系統層次化,是一種將決策過程的定性與定量因素相結合的決策分析方法。通過建立正互反矩陣、計算,得到因素之間重要性大小的權重,據以支撐決策,具體步驟如下:
2.1 判斷矩陣的構建
設有n個因素α1,α2,……,αn,對目標層有影響,要比較它們對上一層某一準則或者目標的影響程度,確定在該層中相對于某一指標所占的比重,既是把n個因素對上層次某一目標的影響程度排序。
AHP中,未知的是整個指標體系的綜合權重,但是兩兩因素的比較確是可以已知的,這是AHP的中心思想。通常比較時取1~9尺度(表2),用αij表示第i個因素相對于第j個因素的比較結果,則有:
A稱為判斷矩陣,表示評價指標,α表示評價元指標,αij即表格中的數值表示αi與αj相比對于上一層指標的重要程度。本文需要構建的判斷矩陣有24個。
2.2 數據收集
使用“地方中醫藥本科院校校內辦學績效考評體系”指標相對權重專家調查問卷,經過兩輪修改,共收集17位專家的判斷矩陣,得到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矩陣數據,其中某位專家的判斷矩陣原始數據如下:一級指標間的相對權重判斷見表3,二級指標的相對權重判斷見表4~5,三級指標的相對權重判斷見表6~7。
2.3 數據處理與相對權重求解
本文采用matlab軟件處理數據,matlab用于算法開發、數據可視化、數據分析以及數值計算的高級技術計算語言和交互式環境。它將數值分析、矩陣計算、科學數據可視化以及非線性動態系統的建模和仿真等諸多強大功能集成在一個易于使用的視窗環境中,為科學研究、工程設計以及必須進行有效數值計算的眾多科學領域提供了一種全面的解決方案,并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傳統非交互式程序設計語言(如C、Fortran)的編輯模式。
使用matlab編寫一段求解程序(m函數),用于整合所有專家判斷矩陣得到最優權重,將所有專家判斷矩陣按照相應格式錄入,運行程序得到最終結果,見表8。
3 討論
以上計算結果,5個一級指標中,人才培養的權重最高,為0.2078,之后依次為發展能力、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播、管理能力與水平,這與地方中醫藥院校辦學實際相符。
首先,人才培養始終是大學的核心職能。地方中醫藥院校應牢牢抓住人才培養這一主線進行不懈的探索與實踐,不斷豐富人才培養內涵。在該一級指標下,培養質量、育人環境建設以及教育理念權重相對較高。這說明:質量始終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要面向學生成長和社會發展需求,緊扣在校生質量、學生滿意度、畢業生成就和用人單位滿意度等關鍵環節。而育人環境建設是高校的重要軟實力。中醫藥院校更應營造具有中醫藥特色的育人環境,提高育人實效。同時教育理念更新是堅持辦學正確方向的重要保證。中醫藥人才培養有其特殊規律,需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其次,發展能力與科學研究指標權重居于第二層級。在高校辦學歷程中,各二級學院的發展能力,即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是大學發揮職能的基礎,是辦學的基石,是內涵發展的動力所在。只有不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發揮重點學科與學位點建設、重點專業與特色專業建設的引領作用,才能提升高校綜合競爭力。科學研究是大學強校之本,是培養優秀人才、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是學科、學位點、專業建設的重要手段,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傳播傳承文化的重要方法,決定了其在高校辦學績效中必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醫藥是我國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目前不少省份已先后將發展中醫藥作為強省之策。地方中醫藥高等院校必須密切服務區域發展戰略,各二級學院作為基層辦學主體,要在完善科研機制、搭建一流的科研平臺、爭取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促進成果轉化等方面,集中力量,重點突破。
最后,管理能力與水平、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播兩個一級指標雖然權重靠后,但不可否認的是指標體系中各指標是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缺一不可的。一所大學整體的管理能力與水平是整個學校辦學的保障,不斷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是各二級學院持續發展的前提。同時二級學院應鼓勵師生“走出”校園,積極開展校企、校院合作交流,促進政、產、學、研融合,充分發揮學校對社會的技術與智力支持;積極推動中醫藥教育國際化,開展各種形式的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支持教師出國學習和交流,擴大雙語教師隊伍。
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幫助學校更清醒地自我認知、自我評估和自我修正,不斷提高辦學效益,提升辦學水平和治理能力,從而提升大學的社會影響力和貢獻力。
[參考文獻]
[1] 宋健.高校辦學績效的構成及評價[J].當代教育理論于實踐,2014,6(5):31-33.
[2] 林春樹.高校院(系)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與要素績效投入模式研究[J].財務與會計,2015(8):61-64.
[3] 曲濤.“211工程”高校本科教育績效實證分析[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5,31(4):45-56.
[4] 蘇偉洲,張勇,姚亞平,等.基于DEA的高校二級學院辦學績效評價研究[J].價值工程,2015(19):159-162.
[5] 朱善國,楊昕,劉風玲.中美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分析[J].人力資源,2013(8):106-108.
[6] 謝梅,李強.教育部直屬高校績效評價研究--基于產出滯后效應的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5(5):46-54.
[7] 姜彤彤,武德昆.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績效評價方法及實證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3):39-42.
[8] 黃丹鳳,楊瓊.英國高校內部績效管理模式探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5,13(2):87-93.
[9] 趙銀善,董海茵,馬國泰.基于層次分析的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分析[J].職業教育,2015(9):8-11.
[10] 岳輝.高校學科建設績效評價方法與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15(26):37-38.
[11] 李詩琪.高校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模型及應用--基于平衡計分卡原理和層次分析法[J].教育學術月刊,2015(10):47-52.
[12] 李宣海,薛明揚,王奇,等.上海高校分類績效評估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發展研究,2011(17):1-5.
[13] 呂世彥,郭德紅.大學二級學院辦學績效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7):60-63.
[14] 王平心,殷俊明.高等院校內部績效評價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15] 張南星.高等學校績效評價報告2012[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16] 樊秀娣.校內院系辦學績效評估的實踐與思考[J].大學:學術版,2007(Z1):55-59.
[17] 章大為.地方應用型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D].南京:南京工業大學,2012.
[18] 余進,陳維進,王弘,等.層次分析法在確定評估體系指標權重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設備,2013,28(12):44-47.
[19] 金志龍,李端妹,金瑩,等.地方科研機構績效考核指標及其權重計算――基于專家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的對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2):103-105.
[20] 王鵬,彭元偉,全美杰,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和諧校園評價指標權重確定[J].科技教育創新,2010(14):244-247.
[21] 章滌凡,段萬春.基于審美教育理念的中醫創新人才素質指標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10,8(4):108-113.
大學學科課程研究性教學包括課程“基本結構”——基本知識與經典理論的教學和課題研究教學兩個組成部分,前者是學科課程研究性教學的基礎,可采用交往教學法,后者分為課題研究、課題研究成果匯報和課題研討三個階段,相應可采用課題研究指導教學法、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教學法和課題研討教學法。本文具體談談這些教學法的操作。
一、基本知識與經典理論教學法
基本知識與經典理論教學法主要是交往教學法。交往教學法是教師按課程性質和教學要求提煉出課程的“基本結構”——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運用交往教學方式與學生共同生成知識、發展能力的方法。交往教學法要求:
1.樹立課程的“基本結構”觀
知識教學是學科課程研究性教學的基礎。但知識教學并不等于系統灌輸。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曾經指出,“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也就是說,任何一門課程都有一個基本結構,掌握一門課程的關鍵就是掌握它的基本結構。我們認為,大學學科課程的基本結構就是構成該門課程的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只要掌握了該門課程的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就掌握了該門課程的精髓。因此,學科課程知識教學的基本任務不是系統地給學生傳授課程知識,而是教學生如何掌握課程的“基本結構”。
2.樹立“交往生成”的教學觀
在知識教學方式上,傳統的教學一直認為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間接經驗,因此“傳授”是最好的方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由于知識增長和廢舊速度的加快,有限的教學已經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系統地傳授知識”了。因此,“交往生成”教學應運而生。所謂“交往生成”教學指的是教師和學生在自由、民主和活力的“空間”里,以學科課程的基本結構——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為基礎,通過平等的交往共同生成知識并發展能力的教學。“交往生成”教學不僅是社會發展對教學效率的基本要求,而且是教學回歸“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徑。
3.善于提煉課程的“基本結構”
課程的“基本結構”——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是課程的“骨干”,教師把握課程的“基本結構”對于提高“交往生成”教學的質量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做好這一工作:一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包括學科理論的功底、教育理論的功底和科學研究理論的功底;二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包括對學科性質、教學要求和學生水平、學生需求的把握;三要有精湛的教學內容構建技術,包括基本知識和經典理論的識別技術、組合技術和表達技術等。
4.善于運用多樣化的交往教學技術
交往教學實際上是一個由多種交往教學技術組合的群集概念。其目的是要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掌握課程的“基本結構”、生成新知識、養成善良的“人性”和培養創造能力等。當前教師必須掌握交往的傳接技術、創新思維的激發技術、師生心靈感悟和觀點共享技術以及表現評價與行為激勵技術。
二、課題研究教學法
課題研究教學法主要包括課題研究指導教學法、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教學法和課題研討教學法。
1.課題研究指導教學法
課題研究指導法是教師根據課程的性質、內容和要求與學生研究團隊共同確定研究課題并指導學生研究團隊進行課題研究的方法。(1)根據課程性質、內容和要求與學生研究團隊共同確定研究課題。大學學科課程研究性課題的設置必須以課程的性質、內容和要求為依據。根據其性質,課題可分為學習性課題和科研性課題。學習性課題是幫助學生學好課程知識并養成相關能力的課題,如拓展性課題(拓寬知識面,培養獲取知識能力的課題)、實證性課題(驗證所學知識,培養實際操作能力的課題)、案例性課題(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課題);科研性課題是引導學生跟蹤學科發展進程并使學生學會研究和創造知識的課題,如理論研究性課題、實驗研究性課題、調查研究性課題等。根據其研究方式課題可分為自研性課題(學生根據教學要求自主選題和研究的課題)、導研性課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選題和研究的課題)和同研性課題(教師和學生共同選題和研究的課題)。根據不同課程的性質和要求、不同學生的特點以及不同的教學條件等,教師可以與學生研究團隊共同商討設置不同的課題。
(2)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指導學生進行課題研究是課題研究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由于大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研究能力還不足,這種指導尤為重要。根據筆者的經驗,教師的指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提高學生對課題研究意義的認識;二是幫助學生形成合作的研究團隊;三是對學生的研究工作進行技術指導,如指導學生查找資料、分析資料、構架論文結構和寫作論文等。
(3)反饋學生研究過程中的基本情況。反饋對于控制研究過程和提高研究質量是十分重要的。大學生在課題研究中常常有“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如果教師不經常進行反饋控制,他們可能“隨便交差”。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反饋、經常反饋和多形式地反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題研究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2.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教學法
課題研究成果匯報教學法是學生研究團隊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全體同學和教師匯報的方法。
(1)課題研究成果匯報的準備。課題研究成果匯報對課題研究教學的意義,一是通過比較競爭壓力提高課題研究的質量;二是通過成果匯報“表演”達至成果的共享;三是通過課題匯報提高學生的表達、組織和合作能力。課題研究成果匯報的準備主要包括:做好匯報材料的準備工作,包括論文材料、參考材料和匯報過程中的安排材料;選好課題匯報的表現形式,如學術報告、新聞、案例模擬等;做好匯報過程的策劃,包括角色分工、手段選擇、氛圍營造、互動安排等。
(2)課題研究成果匯報的組織。第一,教師要說明課題研究的意義,激發學生認真聽取匯報和參與互動的積極性;第二,教師要提出聽取匯報的具體要求,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提高課題匯報的質量和效果;第三,教師要維持好課堂紀律,確保課題匯報的順利進行。
(3)課題匯報的總結和課題研討。課題匯報結束后,教師一方面要根據課題小組的匯報就課題研究的質量、參與合作情況、課堂互動情況以及課堂紀律等進行商討和激勵式的總結和評價;另一方面要根據課程要求和課題特點,擬定研討的題目并布置各課題小組做好研討的準備。
3.課題研討教學法
課題研討教學法是教師組織學生就課題研究中的重點、難點或熱點問題進行研討以生成知識和共享知識、發展能力的方法。
作者簡介:胡建旺(1967-),男,山西靈石人,軍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吉兵(1981-),男,湖北宜昌人,軍械工程學院信息工程系,講師。(河北 石家莊 050003)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9-0070-02
“信息融合技術”是為軍械工程學院碩士、博士研究生開設的一門選修考試課,共32學時。本課程以最優估計與濾波、不確定性推理、多目標決策等理論為基礎,研究多傳感器信息融合的理論與方法及其在指揮信息系統中的應用,主要教學內容包括信息融合的基本概念、功能結構模型、數學基礎、運動目標的狀態估計和數據關聯、機動目標跟蹤、圖像融合、態勢評估、威脅估計、身份識別與融合、多目標決策、多傳感器管理等等。
信息融合技術交叉技術多,理論發展快,應用范圍廣,使該課程成為很多研究生的首選課程。近三年來選課人數都在20人以上,這就對授課質量和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備一定的理論深度,又要滿足不同專業研究生的研究廣度。
信息融合技術的抽象性、復雜性和交叉性使得傳統教學存在著理論深度難以把握、應用領域過于單一和研究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授課質量的提高。為此,教學組在總結多年授課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課程特點引入了課題研究式授課模式,并將其與傳統的講授和實驗教學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題研究式教學的目的意義
課題研究式教學是指教員根據課程內容和研究生專業方向設計專題性研究課題,引導研究生分析課題、研究課題、解決課題、分享課題,使研究生通過研究掌握課題相關理論知識,并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題研究式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以課題為目標,引導研究生完成課題研究的全過程,充分發揮研究生的自主性、協作性和創新性,通過研究過程提升研究能力。考慮到信息融合技術貼近前沿,發展迅速,算法眾多,應用廣泛,適合采用課題研究式教學模式。
課題研究式教學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研究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包括檢索資料、閱讀文獻、理解原理、推導公式、仿真實驗、分析總結等能力,將這些能力的培養融會到一個小型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將提高培養的質量和效率,為將來的學位論文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2.提升問題分析能力
科研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問題分析能力,這是一種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論,從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描述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問題,問題牽引式的研究實踐可以塑造這種能力,而傳統的講授和實驗則很難達到效果。
3.培養科研創新能力
創新是科研的靈魂,為了學而學達不到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只有在充分掌握現有理論方法的基礎上,反復試驗,推陳出新,才能實現一定的創新,這也是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之一。
二、課題研究式教學的基本原則
相對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課題研究式教學優勢明顯,但要達到預期效果,需要授課教員具有更深厚的功底,并進行更充分的準備。在準備過程中應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教學與科研相結合
該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授課教員來講,要盡量將課程內容與自身的研究方向結合起來,通過科研實踐對信息融合理論進行詮釋和印證;二是對研究生來講,盡量將課題研究內容與自身科研方向結合起來,利用科研基礎提高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和深入性。
2.自學與引導相結合
課題研究式教學以研究生自學自研為主,但教員必須對關鍵環節進行講授和指導。課題研究之初,教員應對研究中可能用到的信息融合基礎知識和理論進行集中講解;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員應對研究生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一些具體問題進行輔導;研究結束應組織研究生進行總結交流。
3.驗證與創新相結合
“信息融合技術”課程中的研究課題與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課題有所區別,除難度較低外,選題上也更強調對現有理論和方法的總結和吸收,在此基礎上,鼓勵研究生勇于創新,善于創新,可用新理論新方法解決老問題,可挖掘現有方法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改進等。
三、課題研究式教學的實施過程
“信息融合技術”課題研究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主要包括6個步驟,如圖1所示。
1.課題設計
課題設計主要是指授課教員根據研究生基本情況和自身研究領域設置一定數量的研究性題目,這是課題研究式教學的基礎。常見課題類型主要包括理論驗證型、解決問題型、經驗總結型、探究新知型等。理論驗證型主要是對于某些理論和方法,采用證明、仿真、實驗等方法予以檢驗論證;解決問題型主要從擬解決的問題出發,通過廣泛閱讀、深入分析、小心求證,找到一種適合該問題的方法,并利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經驗總結型主要是對現有理論和方法進行分析比較和總結歸納,給出指導性的建議和結論;探究新知型在現有理論和方法基礎上,通過改進、綜合、融合等手段,形成新的更有意義的理論和方法。課題設計完后,教員要指導研究生選擇合適的課題。
教學組通過仔細研究和經驗總結,將信息融合技術的研究課題大致劃分為六個方向,如表1所示。研究生可從中選題,每個方向的選題可作為一組,組內成員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2.方案制訂
研究生選題之后,首先要制訂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案,保證后續研究過程的順利進行。研究方案要指明課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實施方案、擬采用的關鍵技術、初步時間節點、預期研究成果,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難等等。教員應對研究生的研究方案進行審查,確保切實可行。
3.基礎準備
基礎準備階段主要由教員講授信息融合的基本知識、各個研究方向的基本問題和解決思路以及實驗驗證和仿真編程的基本方法,為學員后期研究打下基礎。課題研究式教學并非完全沒有講授內容,而是少講、精講,講基礎內容和共性內容。
4.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課題研究的關鍵環節,也是提高研究生能力水平的重要環節。這一階段,研究生要根據具體問題,檢索相關資料文獻,廣泛閱讀深入分析,充分掌握課題的研究現狀,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來解決課題中的相關問題,必要時還需對原有的方法進行改進。研究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對于每一個結論,都應找到充分的論據。理論研究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必須大膽設想,小心求證。
理論研究階段,教員應對研究生提供全局指導和方法建議,引導研究生找到最佳方法和最優途徑,并對階段性成果予以檢查,確保課題研究的穩步推進。教員可安排同組成員集中答疑和交流討論,促使研究生相互借鑒,提高效率。
5.實驗驗證
實驗是理論研究的延續和補充,是檢驗方法正確性和合理性的重要手段。信息融合技術涉及到很多算法,如濾波算法、關聯算法、不確定性融合算法等,非常有必要也很適合采用仿真實驗的方法予以驗證。實驗可以對實際問題進行建模仿真,也可以利用實際系統數據來檢驗理論方法。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研究生的問題建模能力、實驗環境搭建能力、實驗程序設計能力和實驗數據分析能力,教員可以集中介紹一些典型的實驗方法和仿真工具,為課題研究建立一定基礎。
6.總結交流
總結交流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個環節。通過總結,可以歸納課題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還可以梳理存在的問題,對以后的課題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課題組成員之間的交流,以及學過的和沒學過的學生之間的交流,可以進一步激發靈感,開闊思路。總結交流之后,形成較完善的學術論文形式的研究成果,作為課程完成的依據。
四、結語
采用課題研究式教學可以充分調動研究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改善授課效果,提升科研素質,但在實施工程中必須精心準備,認真鉆研,分工協作,靈活應對,保證授課秩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潘泉.多源信息融合理論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中圖分類號:721 文獻標識碼:a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課程(以下簡稱《科研方法》)在教師專業成長過程中有重要的地位,對提高教師的教育科學研究素養、增強教師實際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從《科研方法》課程的實際開設效果來看普遍存在問題,甚至被許多學生稱為是教育類課程中最不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一、《科研方法》課程課題訓練的指導思想
(一)教師成為研究者
自英國課程論專家斯滕豪斯20世紀60年代提出“教師成為研究者”理念以來,迅速成為現代教師專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引領教師通過反思實踐教學,并通過積極參與科研活動提升教學層次和水平,是現代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基本路徑。《科研方法》作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必修課程,其主要關注的是教師如何參與教育科學研究活動,因此其應該直接為教師在日后的教學實踐中成為研究者做好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準備。
從實際的狀況來看,中小學教師由于缺少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而不會做科研,這成為阻礙中小學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的技術性難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源自于教師從認識上對于這一理念的認可度還不夠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師教育課程在培養教師的科研意識和能力方面的不足。現在教師教育中的《科研方法》課程的開設,多數限于科研方法一般性理論知識的傳授,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實際技能性的訓練重視不夠,使得課程的教學在脫離了實際的科研訓練之后變成了抽象的理論講演。學生在學完了《科研方法》課程之后,對于如何從事教育科研活動仍然無所適從。因此,《科研方法》課程的開設應該緊緊圍繞“教師成為研究者”這一基本理念為中心,課程的目標應該定位于教會學生實際的掌握教育科研活動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能力,從而最終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以此更好的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在訓練中求發展
從性質上看,《科研方法》課程是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特征的課程。其目標應該從總體上既需要服務于學生認知思維層次的提升,引領學生的認識達到理性的高度,同時也需要關注具體的教育實踐問題,幫助學生提高具體的教育問題研究能力。《科研方法》這兩方面的性質相互影響和作用,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則需要結合具體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區別對待。
成人的學習往往更具有實用性和功利性,對于絕大多數參加繼續教育的一線中小學教師而言,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工作而學習是其基本的學習動因。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學習思潮在學生的學習中影響深遠,“有用的就學,沒用的不學”也成了很多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取舍的主要標準。雖然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但是面對現實情況,與其否定這種思想的存在,不如在承認這種思想的基礎上做出適當引領和改進。因此,立足于學生具體科研實踐能力的訓練和掌握,并逐步引導學生思維朝縱深化方向發展,應該是此課程開設的基本邏輯。
二、《科研方法》課程課題訓練的實施策略
(一)“作業—課題—論文”一體化的課題訓練模式
《科研方法》課程的開設一般需要先開設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學等基礎學科,其課程的開設一般在繼續教育活動的中后期。這與學生后期完成的畢業論文在時間上有銜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科研方法》課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增強教學訓練的針對性,可以考慮將學生的課堂訓練作業與其以后的畢業論文的寫作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改變學生課程作業和畢業論文粗制濫造的現狀,為畢業論文寫作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參與《研究方法》課程課堂訓練的積極性,以此提高科研訓練的質量。從可行性角度來分析,畢業論文的寫作從其性質來看就是在完整的參與某個特定的課題的研究。而《科研方法》課程在“教師成為研究者”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其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幫助學生學會如何的獨立的從事課題研究。以完整課題研究的形式作為《科研方法》課程的訓練內容
以對學生的科研素養的提升能夠起到一個全方位的訓練。因此,采用“作業—課題—論文”一體化的課題訓練模式,課題研究就成了聯接《科研方法》課堂訓練內容與學生畢業論文寫作的一個橋梁和紐帶,使學生在實際參與某項課題的實際訓練過程中,既強化學生在《科研方法》課程學習的實效性,同時也為后續的畢業論文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課題訓練的具體實施策略
在具體課題訓練的實施過程中,為了保證每一個學生參與教育科研訓練的質量,可以從教學考核這一方面加大對學生課堂教學訓練在學分考核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各類高校都有鼓勵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相關政策,課題訓練可以利用學生參與學校學生科研立項的機會,鼓勵學生將科研立項與課題訓練聯系起來,以此提高學生參與課題訓練的積極性。在實際的課題訓練過程中,以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為中心,結合課程內容的教學進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1.課題分解、逐一實施
一項完整的課題研究至少包括以下三個基本過程,即課題的選擇(選題)、課題的論證(開題)、課題的完成(結題),而其中又可以具體的分解為:課題的選擇與界定、文獻的檢索與分析、研究計劃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成果的書寫、研究結論的論證等階段。這一過程與《科研方法》課程的教學內容的順序基本一致。因此,在學生的課題訓練過程中,可以將整個課題研究的過程分解成不同的階段和任務讓學生分階段的完成,并結合《科研方法》課程教學的內容進度逐一的予以實施。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實際參與訓練進一步強化《科研方法》課程內容的學習,對課堂所學內容做出及時的鞏固與練習,同時將整個課題研究活動分階段的逐一實施,有利于保證整個課題研究的質量和水平。
2.量化打分、層層推進
在將一個完整的課題分解成若干個步驟之后,為了保證各個階段性任務完成的質量和水平,需要按照課題研究的進程在各個不同的任務之間形成一個環環相扣、層層推進的局面。學生在完成各階段具體的任務時,只有上一個環節的任務完成了,并且順利通過特定的考核,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的任務。在此過程中,強化考核對于整個課題完成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在課題訓練的實際過程中,為了保證每一個環節的訓練質量,需要對訓練的每一個環節做出單獨考核,并予以打分。在打分的過程中可以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用等級制,但是無論如何需要建立一個考核的退出機制。以便讓那些在訓練的過程中不合格的作業重新接受練習,直到這個環節合格了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的研究。這樣操作可能會使不同的學生在整個的課題研究過程中進度會出現個別化的差異,但是為了保證整個課題研究的質量卻是十分必要的,這也是訓練作業個性化的一種體現。
3.結題驗收、強化考核
在課程結束之際,通過課題分解、層層推進的方式,學生的課題訓練任務也基本接近尾聲。此時所需要做的是對學生的課題研究成果進行結題驗收,并對其整個的研究活動進行考核打分。結題的形式可以有多種,可以讓學生寫書面的結題報告和結題論證來完成其課題的結題工作,也可以利用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模擬參加結題活動中的答辯工作。無論是何種形式的結題方式,嚴格考核在這里至關重要。對于考核結果優秀的課題研究成果,可以為學生在公開出版發行的刊物上進行推薦發表,或者推薦到學校相關的刊物或學報上發表,以此激勵學生進一步從事科學研究的興趣。而對于整個的課題研究活動考核不合格的同學,則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幫助機制和懲戒機制,讓其通過幫助獲得提高并能夠在后續的畢業論文寫作的過程中獲得較好的成績。
2、課程標準規定小學階段完成145萬字的閱讀任務。實驗的基本目標是通過教材建設,制定課外閱讀規劃,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使課標中關于課外閱讀的要求落到實處。
二、課題的提出.
1、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完成400萬字的閱讀任務,其中小學階段應該完成145萬字。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課外閱讀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養。
2、通過課內拓展閱讀,擴大課外閱讀量,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積淀民族文化。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1、進一步研究并掌握當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的體系,擬訂各年級各年級課外閱讀的培養目標。
2、探索課外閱讀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徑和基本經驗。
3、探索課外閱讀與語文教學活動的關系,研究課外閱讀的模式。
4、研究課外閱讀對學生成長,認知的作用,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
5、通過本課題的實驗,推進我校小學語文教育素質化,促進兒童全面素質的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課外閱讀的基本原理,基本途徑。
2、課外閱讀的基本特征以及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
3、課內外閱讀的相輔相承。
4、課外閱讀的方法探索。
5、創造性課外閱讀教學。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法。
2、調查法。
3、問卷法。
4、檢測法。
5、比較法。
6、綜合法。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1、加強學習培訓,提高理論認識。
課題研究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關鍵靠教師,因此,加強語文教師的培訓與學習是重點。從課題申報立項開始,我們就組織教師認真學習開題報告,查閱相關資料,根據課題整體情況,積極撰寫學習筆記,通過不斷的學習培訓,使實驗教師的現代化教育理論知識,逐漸豐富,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經常組織教師進行一些知識和科研閱讀知識競賽。以便讓教師的課外閱讀儲量不斷注入活水源頭。
2、重視課題管理,規范課題行為。
根據揚州市課題組管理的規定,我們非常重視課題的管理工作。在流程上按照“開提論證——中期評估——結題鑒定”來實施。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做了如下要求:*
(1)課題組例會制度
我們課題組定期召開課題會議,進行有關課題實驗的學習,交流工作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收獲。
(2)堅持課題月報制度
在每個月底,課題主持人將對本月所所做的額工作以及收獲體會,填寫月報表。
(3)填寫《課題實驗手冊》
根據學校教科研管理的額規定,課題組要求每一位實驗教師認真填寫《課題實驗手冊》,一般在學期初填好計劃(本學期個人研究打算),中途填好專題研討課例或活動方案,學期末做好小結,撰寫實驗論文。
七、課題研究的大體框架。
1、制定課外閱讀規劃。
根據本校的具體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外閱讀規劃,從課外閱讀的目標、閱讀內容、閱讀總量、閱讀活動、閱讀文體等幾方面拿出明確而具體的計劃和措施。
2、創造條件促進“讀”。
(1)課內閱讀延伸。
(2)允許在“早讀”或“自習”時翻課外書報,每周抽出一小時,集中進行課外閱讀的指導。
(3)布置作業以啟發學生理解書報中的有關內容情節,學習其中的方法為主,從而增加課外閱讀的興趣。
(4)推薦讀物與傳觀讀書筆記并重。教師一定要做好書刊導讀工作,利用圖書資源,廣泛開展閱讀。
3、介紹方法,引導“讀”。
結合閱讀教學,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
4、開展活動強化“讀”。
(1)談天說地三分鐘,每節語文課開始,以名人名言,新人新事物等為內容進行口語交際。
(2)開展課外閱讀競賽。展評優秀讀書筆記,讀書與征文有機結合。
(3)舉辦各種語文活動,如“成語擂臺賽”,“古詩文朗誦會”等。
八、課題研究的實驗步驟及日程安排。
(一)實驗步驟
1、成立課題研究組,議定課題,制訂方案,明確分工。
2、完成課題前期的調查、論證工作,向市教委立項申報。
3、課題組成員集中討論教學方案,開展一人一課活動,落實方案。
4、開展階段性的測試工作,撰寫實驗報告和論文。
5、匯總材料,完成實驗總結,迎接結題驗收。
(二)日程安排
1、2001.8——2001.10成立課題組。
2、2001.11——2002.1開題、評審、修改。
3、2002.2——2003.2實驗、明確要求。
4、2003.2——2003.4初步總結。
5、2003.5——2004.12歸納模式。
6、2004.1——2004.6匯編成冊,成果展示。
九、課題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成果歸類:
課題研究三年來,我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歸類如下:
1、超額完成了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任務。
課程標準提出了小學階段應該完成課外閱讀145萬字,實施這一課題以來,我校學生超額完成了課外閱讀量。
2、基本確定了各年級的課外閱讀內容。
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反復研究和從實踐中的反饋調整,我們按年級規定了課外閱讀的內容,有步驟,有計劃,有系列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積累。
3、教會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
通過課題實驗,我們教會學生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并教會學生摘錄、剪貼、查找等許多種積累的方法。
4、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
我們在實驗中,開展了許多閱讀活動,如“談天說地5分鐘”,“征文競賽”,“成語擂臺賽”等,寓教學于活動之中。
5、形成了一套課外閱讀教學模式。
對于課外閱讀,我們保證課時,要求教師認真備課上課,并研究教學模式。很多教師不斷探索,從而不斷更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外閱讀實效。
6、提升了語文教師的理論素養。
課題研究主在研,重在思。許多教師勤于總結,勤于反思,勤于探索,提高了自身素養,撰寫了許多優秀論文。
7、注重學生的心理意志品質的熏陶。
我們通過多種活動,主要是演講比賽等形式,加強學生對所讀文章中重點人物的印象,從而以之精神導行,通過閱讀提高學生自身修養。
(二)學生閱讀量分析:
年級
古詩20首,文章10篇,成語40個
二
古詩15首,成語4類,50個左右,文章20篇
三
古詩34首,文章35篇,成語9類,名言警句30句
四
古詩10首,文章10篇,成語3類,歇后語10個
五
古詩20首,文章20篇,成語6類,名言30句,歇后語20句
六
古文30篇,古詩33首,文章30篇,對聯(學習類)16副,歇后語成語如干
(三)閱讀面分析
通過查閱“讀書摘錄卡”,“教師備課筆記”等,目前我校學生參與課外閱讀面達1000%,各年級既定的課外閱讀內容的額閱讀面達100%。
十、課題研究的反思建議
1、課題的研究最終要形成本校的校本教材《中閘小學課外閱讀材料》。
1.制定教育科研計劃是保證課題研究順利進行的必要措施
制定出課題的研究計劃,課題研究就有了明確、清晰、可行的思路。課題研究計劃明確規定了研究范圍和目標,具體規劃出整個研究步驟,研究者就能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研究。如果沒有研究計劃,盲目地憑感覺去瞎碰,絕對不可能獲得科學的研究成果,課題研究也不可能順利進行。有的科研課題確定后便無聲無息,或半途而廢,就是因為沒有明確的研究計劃。
2.制定教育科研計劃是使研究課題具體化的中心環節
研究課題必須具體化、可操作。如果對課題有不少想法,但是不知如何使課題具體化,使課題研究可操作。制定課題研究計劃,是使課題具體化、操作化的中心環節和必要步驟。在研究計劃的基礎上,才能設計具體的研究方案,去實施具體研究。
3.制定教育科研計劃是課題研究成果質量的重要保證
如果說,設計藍圖、制定工程計劃決定著一項工程的質量,那么一份教育科研計劃也直接關系到一項課題研究的質量、研究價值乃至成敗。有人說,制定出具體、可行的課題研究計劃,就等于完成了課題研究的一半。
4.制定教育科研計劃有利于檢查和自我檢查
有了課題研究計劃,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可以對照計劃檢查 自己的研究工作的進展情況?是否按計劃進行?是否按期取得階段性成果?科研管理部門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也有了依據。
5.制定教育科研計劃有利于協作研究:是保證明確研究人員職責范圍、內部協調、工作同步的必要條件。
綜上所述,在確定研究課題之后,制定課題研究計劃是非常必要的。制定好課題研究計劃,可以使教育科研奠定在目標明確、任務明確的基礎上,使課題研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科研計劃的基本結構
盡管教育科研的課題眾多,所用的具體科研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課題研究計劃的基本結構大體是一致的。
教育科研計劃的基本結構是:
1.課題的界定與表述;
2.研究的目的、意義;
3.研究內容的具體化表述;
4.研究的方法、途徑;
5.研究對象和范圍;
6.進展的步驟(階段任務、目標)、進度;
7.成果的形式;
8.課題組成員分工;
1.國內學術界對于該專題的研究尚停留在理論層面。
2 .理論研究尚處初始階段,未形成系統。
3.實踐研究范圍狹窄、層次較低、流于表層。
(二)微觀層面
1.基于現狀,有相當一部分的學校教師缺乏“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意識,理論學習和理性實踐較差。
2 .一部分學校教師,在理論學習方面缺欠系統性,導致在實踐操作過程中難以持久、連續。
3. 一部分學校教師具有“研究性學習”的主動意識,用理論去指導實踐,但在研究探討方面尚欠缺深度廣度。
4.“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及操作模式處摸索階段,不夠清晰。
5.有些探究課程的設計側重模擬真實情境鼓勵親身體驗,由于課程的受眾――學生的接受能力具個體差異,不排除個別學生有知識結構片面化的可能。
6.合作學習模式較為粗淺停留在表層,缺乏深度。
7.鼓勵、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寓教于學的一整套模式尚未形成,探究失去“物質準備”。
8.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已形成被動接受知識――依賴教師講解的心理模式。
9 .教育資源缺乏,研究性學習難以開展。
10.支持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社會氛圍、條件以及全民意識尚不具備。
鑒于此,我校于2002年選擇《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之實踐研究》作為科研課題,以期在學習、借鑒國內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小學教育各學科教學、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綜合運用以及創新。
二、內容、思路與方法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小學教育探究性學習的實施途徑、策略、操作模式。
(二)研究內容框架設計
1.重點。
2.一般。
3.初步探索。
(三)研究思路
1.課題的理論依據。
2 .對已有成果的綜合整體運用,對已有研究文獻的廣泛搜集整理及運用之中的揚棄,對每位參與調查的教師教學親身經歷和獨立體驗課題進行研究,旨在“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實踐過程中,提升教育科研能力、課題研究能力。
(四)研究方法
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輔之以文獻法、經驗總結法等。
三、研究結果
(一)開展《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之實踐研究》
課題有效提高了參加課題教師的素質
1.基本做法。
在《小學課堂教學模式之實踐研究》課題的調研過程中,作了兩方面工作:一、組織相關教師參加,獨立體驗課題研究的全過程;二、聘請專家教授和專業人員,根據課題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對參加研究的教師進行培訓。
2.取得的成果。
(1)參加課題研究的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有提升。
(2)培養出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師。
(3)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
(二)開展本課題研究對學生的整體素質提高有幫助。
1.基本做法。
四個方面:一、探索課堂教學模式,走“提煉-完善-運用-打破-揚棄”之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的良性循環基本成型;二、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客觀規律,找出“學生問題探究意識“缺失的原因,培養學生自己提出“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三、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探究性、教學的過程、交互和開放性,使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科學素養及情感態度的培養,科學探究過程中得以統一;四、在探討、表演、實驗、競爭、矯正五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進而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2.取得的效果。
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明顯增強。
(三)探索出了小學開展探究性教學的途徑、策略與操作模式
1.基本途徑
學科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課內鋪墊課外延伸,課堂內外共同探究,綜合實踐活動中開展探究性學習。
2.基本策略
心理引導,方法指導,構建真實情境,引發彈性、積極思考。
3.基本操作模式
“五環節”流程如下:
“四自主七步法”
(1)“四自”―― 課堂教學基本要求。
探究,創新,實踐,發展。
(2)“七步”―― 課堂教學基本范式。
1)創設情境,激欲求動。
2)預習質疑,確定問題。
3)個體學習,自主探究。
4)組際探究,合作交流。
5)自由表達,評點展示。
6)自主實踐,解決問題。
7)拓展提升,激勵創新。
“三環五步”
以上四種教學模式的各環節可以線性展開,可以循環遞進,可以用其中的某幾個環節,可以完整使用;可以單節課使用,也可以多課時連上;可以課堂內外聯通使用,也可以課外單用。與常規傳統的教學有本質的區別,但又與各種優秀的教學傳統和方法策略沒有沖突。
四、幾點思考與設想
(一)思考
1.探究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融合互補
2.注重先期主導,循序漸進,允許“描紅”
3.價值定位。
4.問題解決為主,課題研究為輔
(二)設想
1.成果的推廣與應用。
(1)讓廣大教師的所有課堂都以探究學習為主,多種學習方式并存,形課堂新格局。
(2)讓廣大教師熟練掌握“模式框架”,并不斷運用、完善、創新。
(3)繼續在《承德教育研究》刊物上開辟“探究教學課堂案例與設計”園地,鼓勵教師撰寫“教學設計或案例”打造一個交流探討的平臺。
二、研究成果
(一)通過課題的研究,開發出校本英語閱讀和口語教材,并探索出編寫和使用該教材的方法
1.開發出九年一貫制校本英語讀物,總結出選編該教材的方法
課題組從一批原版英語閱讀資料中篩選出一套供小學和初中學生使用的英語系列讀物——《英語閱讀選編》共9冊。課題組總結出選編該教材的基本方法:
(1)明確各學段現行教材的主要內容:課題組通過組織集體備課,將一至九年級英語教材的話題、詞匯、語法項目分別列出,并參照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對相關項目內容進行了增刪。
(2)明確各學段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對閱讀內容的需求:課題組通過訪談英語教師和學生,了解一至九年級學生對英語詞匯、語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英語閱讀能力基本情況以及各年級學生熟悉或喜歡的話題,為校本教材內容的選擇提供依據。
(3)明確選材的基本原則:課題組將校本閱讀教材定位為現行課本的閱讀輔助材料,因此選編本教材的原則應與現行教材編寫的原則基本一致,即“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
(4)確定各學段校本讀物的內容:根據對現行教材、學情的調查結果,讀物內容的選擇原則上跟各學段教材的話題、詞匯量和語法要求一致,同時兼顧不同年級熟悉或喜好話題不同而有所側重。
2.探索出使用九年一貫制校本英語讀物的基本教學活動形式
為配合該教材的使用,課題組設計了系列教學活動:一是每周一、三、五下午利用讀報課時間組織學生閱讀,并設置相關問題,檢測學生是否理解所讀內容;二是設計閱讀播報等活動讓學生復述或講述所讀內容,同時考查學生英語口頭表達能力;三是布置縮寫、改寫、仿寫等作業考查學生理解能力和筆頭運用能力。
3.開發出校本英語口語教材,總結出編寫該教材的基本思路
針對學生離開英語課堂就難以開口說英語的問題,課題組編寫了一套英語校本口語教材,幫助學生在校園熟悉的場景中輕松、自如地說英語。課題組總結出編寫該教材的基本思路:
(1)明確編寫的目的和基本原則:編寫本教材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盡快開口說英語,因此教材的內容應貼近學生生活,且內容不宜過多、過難,編寫時應遵循簡易性、真實性、實用性的原則。
(2)明確教材的內容:課題組將學生在校園中的常見活動情景作為對話背景,選取了問候、告別、致謝、道歉、請求允許、祝愿與祝賀、請求與提供幫助、問路、時間、方位等易于掌握的功能意念項目作為教材主要內容。
(二)通過課題的研究,開發出系列英語課外活動,探索出英語課外活動的評價策略
通過調查各學段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等,了解學生喜歡的活動形式,分析和總結本校和其他學校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經驗,課題組開發出系列的英語課外活動。主要有競賽類課外活動如英語單詞記憶比賽;表演類如英語歌唱表演、英語短劇表演等;游戲類如填詞游戲等;展示類如英語小報展示;集會類如英語角、英語節日聯歡等。以下是評價的策略。
1.明確對課外活動進行評價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遵循目的性原則,避免評價的隨意性;遵循公正性原則,避免主觀臆斷或摻雜個人感情;遵循可行性原則,避免評價要求過高或過低而失去評價的意義;遵循激勵性原則,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和自主發展。
2.明確評價的對象、范圍和內容:一是對教師設計的課外活動方案和組織工作進行評價:主要從活動設計的理念、活動的方式以及活動的評價標準、班級學生獲獎人數、班級學生參與人數等方面進行考查。二是對學生參加活動情況的評價:針對不同的課外活動,課題組設計了相應的評價標準,選拔出優勝學生進行表彰獎勵。課題組也對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態度進行評價。
3. 選擇恰當的評價方法,制定合適的評價標準: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應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比如英語單詞記憶比賽就應采取定量評
價的方法,而像英語作文比賽,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更合適。評價標準是衡量課外活動運行質量和評價工作運行質量的具體規定。課題組制定出《教師參加英語課外活動情況評價標準》《學生參與英語課外活動情況評價標準》等。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一、問題的提出
基于網絡環境下學習,師生將擁有豐富的和共享的網絡化學習資源,能實現傳統學習的時空限制,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得到充分的體現。然而網絡學習中的師生分離導致教師角色的淡化和教學管理弱化。學生面對紛雜的信息沖擊,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良熏不分而迷途不歸的不良狀況。這時,老師主導作用就顯的尤為重要。老師應該是教學策略的設計者,是學習信息的選擇與組織者,是教學進程的調度者,是教學效果的評價者。只有發揮教師網絡學習的主導作用,才能引導學生正確地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利用信息。如何發揮教師網絡環境下學習的主導作用呢?這將是我們這個課題研究的主攻方向。
二、課題研究過程和研究方法以及預期效果。
(一)準備階段(2004年1月至2004年2月)
組織課題讓老師學習相關理論,制定實驗方案。
(二)研究階段(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
個案追蹤研究、案例分析、匯集教學案例
(三)總結階段(2005年4月2005年12月)
案例示范、匯編教學課例、制作成光盤
三、實驗方法
1、成立課題領導小組,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制定獎勵辦法。
2、組織老師學習理論,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
3、結合區總課題的研究活動,組織老師“走出去”,開闊實驗視野,調動實驗興趣。
4、邀請專家進入課題作現場指導。
5、組織老師做好個案實驗研究,定期召開交流會。
四、組織機構
課題領導小組:
組長:劉選舉
副組長:張曉燕劉曉偉陳春婷
成員:全遠姬謝家碧徐姜年陳苗孫聰
“開放—探究型語文教學模式”
課題研究方案
華新小學
一、本課題的研究目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研究目的:“開放—探究型語文教學模式”,是針對目前封閉而單一的語文教學模式提出來的。該模式以“人本主義”、“建構主義”等理論為指導思想,將構建起以“開放、探究”為基本特征的課程內容體系、教學實施策略、課堂教學結構、課堂組織形式與教學評價體系,引導和促進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學習,在探究的過程中成長”,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從而有效地實現學生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自我構建。
理論意義:本課題的提出依據于現代教育理論中關于“教育模式”的有關理論,有較明確的目標,有較充足的實現條件,體現了一般教學模式的完整性、針對性、優效性、可操作性等特點。因此,它基本具備教學模式的一般結構和特征,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是對現代教學模式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應用價值:本課題將通過理論上的不斷學習思考與大量的實踐探索,構建起較科學的理論體系,從而使之具有較強的推廣應用價值。這樣,必將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推動語文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質量提高,并最終使學生終身受益。
二、本課題的基本概念
開放:本課題的“開放”是教學設計的一種思想理念,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平臺,是探究過程中師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是學生進行有效探究的必要前提。它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教學目標的開放、教學內容的開放、學習組織形式的開放、人際關系的開放、教學時空的開放等。
探究:本課題的“探究”,既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過程,它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收集證據、形成解釋——討論交流、驗證假設——評價激勵、延伸探究等過程,有個體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正反辯論探究、家校合作探究等形式。
三、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和基本內容
研究重點:建立民主、平等、開放的語文教學環境,以學生自主、合
作、探究為特征的課堂教學結構研究。
研究的基本內容
本課題分解為以下三個子課題:
1.“開放—探究型”語文教學策略研究。
2.“開放—探究型”語文課堂教學結構研究。
3.“開放—探究型”校本課程研究。
四、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方法
我們將采用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具體采用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等進行研究。
五、本課題研究的基本過程及預期成果
㈠準備階段(2004年1月至2004年5月)
制訂課題研究方案,組織課題研究人員學習方案,分子課題擬定出具體的操作程序,培訓研究人員。
㈡研究階段(2004年6月至2005年1月)
全面開展研究,在研究的基礎上分子課題編寫研究報告、總結和操作讀物,并定期進行研究情況交流和成果匯報展示活動。
㈡總結階段(2005年2月至2005年12月)
全面總結,整理、撰寫研究報告,形成最后成果,匯編成書,爭取出版發行,并接受市規劃辦的課題研究評估與驗收。
六、本課題研究的有利條件和保障措施
有利條件
1.有一位好校長:校長的重視與支持是課題研究能否成功的關鍵。我校劉選
舉校長是一位科研型的好校長,中教高級職稱,具有先進的教育思想、豐富的管理經驗、超前的科研意識、迷人的人格魅力,有嚴謹的科學精神和務實的工作作風。
2.有一支好隊伍:本課題組成員由福田區首批“名教師講師團”成員2人,
教導處、教科室主任各1人,語文科組長1人、學校“新韻文學社”負責人1人組成,是我校課題研究的豪華陣容。他們都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較高的教育理論水平,曾主持或參與過國家級課題“語文自學輔導”和“個性化作文”、區重點課題“后進生會診處方”等課題的研究,有較豐富的課題研究經驗。
3.有一個好基礎:我校每間教室都已裝好電教平臺,都可直接連通因特網,
有資源豐富的學校網站,還有藏書近三萬冊的圖書館,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國內外有關教育模式的研究很多,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理論,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源泉。
保障措施
1.組織保障:成立了以劉選舉校長為組長的課題管理小組,優先保障課題研究人員的配置、課題經費的發放、課題活動的正常開展等。
2.經費保障:學校將自籌6萬元左右保障本課題資料設備的添置、活動的開展、成果的出版發行。
3.時間保障:在課表安排上,學校將保障所有課題組成員每周至少有一小時的集體學習、交流、研討時間,使課題活動常規化、制度化。
4.學習保障:對本課題組成員,學校每學期將安排一次外出參觀學習的機會,每學期至少安排一次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指導活動,以保障本課題的研究能達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保障課題研究過程的科學性、高質量和高效率。
七、主要研究成員:
業務主持人:劉曉偉
其他成員:余福添陳春婷謝家碧符靜波全遠姬徐姜年陳苗孫聰
八、課題領導小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