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核心素養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2 09:33:1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德育的核心素養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德育的核心素養

篇(1)

為了適應不斷發展推進的新課程改革,學校在教育教學中會更加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從單純注重學生的成績,逐漸轉移到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致力于綜合素養與核心能力的提升。但就當前情況來看,由于在學校德育工作開展和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教育效果并不明顯,因此需要加強對學校德育工作與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有效結合途徑的積極探索,以更好地開展德育工作,努力培育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主要針對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實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學校德育工作與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有效結合的途徑進行分析和探討,這對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和作用。

1 學校德育工作實施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 當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問題

在相關調查結果中顯示,目前我國高中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由于當前的社會逐漸向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受其消極因素的影響,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合作意識、溝通和交往能力不強,而且由于叛逆心理,與家長和老師之間的交流都比較少,容易出現極端心理和消極情緒,常常會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讀書無用論、小團體主義、早戀、自閉等不良現象;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自私、自利心理,承受和抗壓能力和吃苦精神較差;集體主義和大局觀念比較淡薄,由于沒有樹立正確的“三觀”,缺乏應有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比較容易出現極端現象;部分學生表現欲強,很容易做出沖動的行為等。總的來說,當前在高中生存在的思想道德問題主要表現在“對己不嚴厲、對物不憐惜、對事不滿意、對人不感激”等方面,存在著很多的負面心理和情緒問題。[1]

1.2 當前學校的德育方法和模式已難以滿足和適應學生的實際需求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廣,當前學校的德育工作方法和模式已難以滿足和適應高中生的實際需求,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針對性不強。由于家長和教師并不是十分了解和理解當前高中生的心理和情緒變化,因此德育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必然不能很好的結合他們的實際思想狀況與時代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二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之間脫鉤較為嚴重,德育工作內容缺少預見性和前瞻性,在工作開展的時候并沒有充分的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的發展規律,而且在內容上,也多是一些較為呆板、空泛的內容,能體現出一定的知識性和理論性,但引導功能和教育功能不強,自然也就難以得到預期的效果;[2]三是沒有充分發揮出德育課程的主渠道作用。對于高中的德育課程來說,很多都是單一的應試教育課程或者是知識教育課程,多是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灌輸,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學生實際關心的問題。另外對于其他課程的教師來說,也沒有起到應有的輔助作用,導致知識傳授與德育教育脫離;四是單一呆板的形式,教育的實效性較差。隨著不斷增加與更新的學科知識,高中生進行課外活動的時間越來越少,而且主要是通過課堂講解的方式來進行德育工作,在這一過程中缺少情感共鳴和互動環節,難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和正確的“三觀”;五是不均衡的師資力量配備。主要表現在校際、城鄉之間的德育教學差距較大,自然也就會導致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一。[3]

2 學校德育工作與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有效結合的途徑

2.1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應明確德育工作價值定位

學校德育工作,主要指的就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問題是其重要的核心。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道德,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主流價值認同。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最關鍵和重要的,其內涵包括核心能力、知識、品質,學校的德育工作必須從學生的核心素B的高度來進行,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而并不是僅僅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才華與智力。就目前社會中對人才的衡量標準來說,也更多的強調“德才兼備”,其中“德”作為主要因素。[4]在進行學校德育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就是高中階段,在這一時期內,學生的“三觀”就會逐漸確立和定型,因此在這一階段特別需要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和核心素養的培育。

2.2 注重德育課程定位

要樹立和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就必須經歷行、意、信、情、知等不同的環節,因此在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注重課程定位,遵循相關的規律,根據科學的定位,提出具有實效性和針對性的措施方法。

2.2.1 科學定位有效德育

在相關研究結果中顯示,有效德育的目標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多層次細化,從內容層面來分的話,可以分成理想信念教育、基本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從階段定位角度來分的話,可以分為最終目標、近期目標以及基本目標;從功能定義來分的話,可以分成幸福功能、意義功能以及正義功能。對于德育教育來說,基本上應該以體驗式為主,分析框架需要按照概念、原因和可能會造成的問題這種三段式來進行。[5]

2.2.2 德育課程內涵定位

當前學校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學校自身問題以及學生的問題兩個方面。隨著不斷深入推進的德育課程,其基礎和前提是需要有效解決當前學生存在的焦點問題、核心問題以及突出問題,以存在的問題為德育課程導向,進一步優化和改善德育課程設計。在進行課程框架構建的時候,需要綜合考慮課程的評價、過程、管理、內容以及目標等各個部分,解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死記硬背、機械式灌輸等方面的問題,提高學校德育課程效果,同時德育力量分散和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問題也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因此在德育課程教學中更加注重課內課外的拓展性,其根本目標和任務就是更好的落實“立德樹人”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通過有效改造學校德育工作中的“專題課程化、德育專題化”等問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對促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2.3 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以及開展德育課程的原則和框架

2.3.1 培育W生核心素養以及開展德育課程需要遵循的原則

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以及開展德育課程的過程中需遵循的原則主要包括實事求是、寓教于樂、多維互動、價值澄清以及精當性原則。其中多維互動原則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主動的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意義。價值澄清原則是指在進行德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所教的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相結合,明確指出相關的危害和優勢,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曲直,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精當性原則是指由于教育教學活動受到一定的時間限制,如果想在一定的時間內盡可能的展示出更多的內容,教師就必須注重教學內容的精煉、恰當,這樣才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弄清、弄懂實際問題,保證教育效果和學生價值認同,從而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2.3.2 德育課程基本框架

根據學校德育教育實際以及學生普遍存在的思想道德問題,在德育課程中應該包括生命與安全、法制教育、人生理想、沖動與自控、挫折與減壓、手機與網絡、組織與協調、交流與合作、早戀、交往、愛國、責任、分享、感恩、誠信以及孝敬等方面的內容,這些都包含著相關的核心價值素養,學校和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內容,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教學計劃,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3 結語

總的來說,雖然目前我國已經開始實施了相關的德育工作,以加強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和培育。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和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學校需要注重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提出有針對性的課程教學內容,真正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和提升,這也能從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了更好地結合學校德育工作和學生核心素養培育,首先需要根據學生核心素養培育來明確德育工作的價值定位;其次是需要注重德育課程定位,這樣才能夠保證其有效性;最后是需要遵循相關的原則,并制定出合理的框架,這樣才能夠保證其有效性和合理性,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彩虹,趙琴,汪茂華,汪曉慧,吁思敏,向榮.基于核心素養的單元教學設計――全國第十屆有效教學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綜述[J].全球教育展望,2016.1:121-128.

[2] 劉晟,魏銳,周平艷,師曼,王郢,劉堅,陳有義,劉霞.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課程、教學與評價[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3:38-45+116.

篇(2)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推動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新型的體育課堂教學,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學內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華附中舉辦的基礎教育高峰論壇上,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副司長申繼亮介紹,即將出臺新的高中課標中將強調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將新增核心素養以及基于核心素養制定出來的質量評價標準。申繼亮還談到,基于這樣的改革,我們就要要求所有的課程老師對學科價值、學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時,新時期的課程改革,也要求每個學科的教育教學除了發揮本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視跨學科之間的綜合育人功能。

1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及特征

學科核心素養是我國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一個新的概念,是學生通過學科課程學習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養,是學生在課程學習和實踐活動中養成的具有該學科特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品質和基本經驗的綜合。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運動認知能力、健身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整合,是以學生發展素養為核心價值追求。

運動認知能力是指學生對體育健身知識、運動技能和相關健康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的能力,伴隨著思維、理解和感悟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先決條件。健身實踐能力是指學生為完成設定的體育鍛煉任務,聯系實際采取的有意參與、強化練習、比賽運用和持續健身的決策能力,伴隨著動機、態度及價值觀取向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實現載體。社會適應能力是指學生在多變的健身環境中,表現出身體、心理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調試能力,他伴隨著調節、適應和控制等活動,是自主健身的呈現結果。

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確定體育學科課程標準、體育學科知識體系、體育學科質量評價標準的依據和導向。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形成以結構化的學科知識與技能體系為重要基礎和載體。

2 培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和途經

2.1 體育教師應注重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體育教師是體育教學的組織者、實踐者,在體育教學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為人師表,此外,體育教師需要定期參加各類培訓,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有效的體育教師,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教學能力。常言道“腹有詩書氣自華”,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可直接表現為體育教師高水平的文化素養。我認為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應包括文化素養、心理素養、道德素養等,體育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高低,對學生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因此體育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要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樣和楷模的作用。

2.2 體育課堂教學重視德育滲透

在教學中,立德樹人,培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強調體育教學與各類文化知識的整合性,是學生跨學科綜合能力、知識、能力和態度的綜合。小學體育教育滲透德育的方法多種多樣,體育教學也是實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如體育教師在游戲比賽中對學生進行團結的集體主義教育,使學生樹立關心他人,互幫互助的良好意識,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寬容他人的優秀品質;要培養學生遇到困難要敢于面對、要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可貴精神;培養學生自信、果斷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好德育功能,要將德育教育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要有針對性地結合教材內容和教學活動進行德育教育,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養成自主健身的習慣

體育老師以及學生家長都應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他們喜歡的體育活動,幫助他們重新樹立體育的目標是身體素質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鍛煉的科學方法。體育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和端正體育態度,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的能力,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使學生了解體育的價值。使學生了解人體身心健康和身體運動的科學知識,掌握科學鍛煉的正確方法,為終身體育打下基礎。

2.4 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教學中應關注學生能否適應當今與未來的發展,適應社會、終身學習、成功生活、個人發展的學科關鍵素養。體育素養發展的連續性和各個學段落實的階段性,體育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體育運動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體育教學如何調整學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體育教學目標與學生心理健康目標和諧統一,使學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長,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

3 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的意義

3.1 打好身體基礎

回歸體育的本質功能,增強體質,順應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發展,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育核心素養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終身體育,可以自主鍛煉和健身,使自身的身體保持健康的狀態。

3.2 提升全民的體育意識,增強體質健康水平

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可以使學生自主健身,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運動技能,掌握科學的鍛煉身體的方法,養成鍛煉的良好習慣,能夠提高自主鍛煉的能力,使學生的身體終身受益。提高他們的體育意識,增強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可以培養學生自我鍛煉、自我評價的能力,有助于培養終身體育,具有長遠的意義。

3.3 塑造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培養體育核心素養,可以使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調節能力,現代的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很大,若不具備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會產生各種心理疾病,這就要求每一個個體都要具備健康的心理調節能力,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

4 總結與建議

綜上所述,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并不“新”,在體育課程改革中加強對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培養是我們體育教育一直以來的目標和追求。新課標提出,培養學生自主鍛煉、終身體育的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等內容,這些都是培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直接體現。

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質教育從來都不只是學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告訴我們教育要生活化,要從實踐中去教育。其實實施素質教育,每一個學校、每一個課堂、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可以從自身做起,從現在做起。在當今的社會大環境下,幫助學生培養其核心素養,讓他們在體育活動中能夠放松身心,勞逸結合,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基于體育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張彥忠.淺議小學體育課與學生素質培養[J]. 新課程,2015.04.

[2] 周濟.學校體育是青少年體育的基礎和重點[J]. 中國學校體育,2007. 6.

[3] 劉軍.芻議小學體育課與學生素質的培養[J].讀與寫雜志,2010.10.

[4] 孫有平,張磊.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困境與思考[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11.

[5] 汪曉贊.學生――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J].體育教學, 2009.

[6] 鄒德敏.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體育教學, 2009.

篇(3)

隨著素質教育的大范圍普及和實施,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成為了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高中階段的政治教育更多關注的是對學生的精神意識進行引導,通過科學思想觀念的灌輸來對學生的言行起到規范作用,從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綜合素質得到提高,這對于學生的未來成長是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這一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對于它的具體培養對策需要教學管理者結合學生實際,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高中政治教學的核心素養簡述

在現階段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謂的思想政治素養指的是學生可以在思想政治課程教育以及自身的實踐和認識活動中,從中得到相關的政治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其中也包含有情感、觀念以及品質等等的素養。基于此,對于高中政治教師來說,就要以此來幫助學生樹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本文所講的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就是以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目標,引導學生從更高的角度來對社會和人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思考,形成具有當代青少年的責任品質。

二、高中政治教育培養核心素養的意義

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思想政治課程是德育教育和教學發展的一個典范,也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和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有效途徑。

在當前教育體制改革形勢下,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且也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多種客觀性原因的限制,使得在現實實際中的思想政治教學中,以學生的升學為中心的壓力還很大,政治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會過于看重知識點的講解,通過大量的練習或講解等形式讓學生掌握知識點,并且在掌握的基礎上將其運用在具體的題型解答中,這種形式雖然可以幫助學生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其實質上并不具有長遠性,缺少了對學生未來發展的一種長遠規劃和思考,看重的只是學生的眼前利益,這樣就與政治學科教學的內在相違背,失去了其應有的存在價值。從現代教育教學的發展來看,它對于人才的培養更多的是全面性和綜合性,以學生的全面素質提升為中心,注重學生的綜合技能掌握,這樣所培養出的人才就會不同程度的對政治教育發展中的德育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就可以說,培養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意義就非常重要。

三、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在高中教學中,教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科學的方法和指導,引導學生探索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可以為己所用的知識財富。從教師的這一職能來看,教師并不能直接的創造出物質財富,但是,它可以為社會創造出更多可以創造物質財富的人。在當前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政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教學中,需要盡可能的確保每一節課可以至少有一個環節能夠讓學生產生學習欲望,引起學生共鳴,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1.注重學生學科思維能力的提高

根據多元智能觀點,人的智能并不是單一的,它包含有多方面,例如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以及運動智能等等,這幾個方面的智能彼此之間的重要性是相同的,沒有明顯的差異和獨立性,那么按照這一理論,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教育就要從多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情感、心理、責任、適應能力、生存能力以及綜合能力等方面進行針對性培養,提升學生這些方面的技能素質,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那么要在課堂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通過一定的思維案例來引導學生的思維參與到其中,從案例的分析中來感悟人生道理。例如:在對“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這一哲理知識進行講解前,教師就可以通過智力回答題來將學生的思維集中在某一個點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在一個著名的博物館日常管理中,一旦發生了火災事故,而且搶救的時間非常有限,假設只允許搶救一件物品,那么你會選擇哪一個物品來搶救?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學生的答案肯定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搶救最昂貴的、搶救最有價值的、搶救最易搶救的等等,教師在學生的回答結束之后,給出最滿意的答案,就是搶救離窗口距離最近的物品,并將選擇的理由向學生講解,也就是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原則,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否則只會適得其反。這樣學生就會在彼此思維的交流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對這種類型的問題充滿興趣,進而逐漸形成強烈的責任感和社會意識,會對人生和社會有更多的思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選題的時候要注意與學生實際相貼近,盡可能的從生活中取材。

2.在問題對話的帶入下添加情感素材

在高中政治教學匯總,要保持整個課堂有一定的深度和溫度。所謂的深度就是從知識角度來講,教師要遵循由淺到深原則,對知識進行逐層深化,從而提高知識的挑戰性,這會對學生的思維思考提出更高要求;而所謂的有溫度就是從情感方面來講的,教師要通過情境來帶入情感,保證所提問的問題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貼近,引發學生心靈觸動。那么這就需要在課堂教學實際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對問題的對話或情感素材進行分析,通過此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充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悟,最終實現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會為人處事,在情感體驗中實現思想品質的升華,提高核心素養。

問題對話帶入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進行開放式、發展型的討論,學生在相互之間的課堂交流和討論中能夠對問題進行正確分析和解答,從而確定正確解決方法。例如在對“量變和質變”的內容學習中,教師就可以設置問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好的習慣?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生活入手來列舉實例,學生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出包括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乘車不排隊以及說臟話等等行為,這些行為都是學生身邊十分常見的,學生很容易聯想得到,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在更深一步的提問,對于這些不好的習慣我們該怎么解決呢?有的學生會回答運用制度強制性管理,有的學生會回答只需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就可以了,教師在匯聚學生意見之后再提出問題,大家都知道這些習慣是不好的,可是為什么在實際生活中還是屢見不鮮呢?學生可能會回答說因為這是小事情,不需要過多在意,這時候教師在列舉一些著名景點的不文明行為,講述其中的意義,這些事情雖然看似很小,但是,如果不及時改變的話就會形成習慣,會將其看作是理所當然,這不僅會影響到個人形象,嚴重的話還會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形象,這就成為了大事情了。正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量變在達到一定程度后機會引起質變。

從上述就可以看出,情感素材的帶入是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感變化,有針對性的選擇情感素材,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從自身生活入手對這些素材進行多個角度的解讀,并且在解讀過程中還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吧理解和體驗外在化,采用個性化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真實感受,從而使情感得到升華。

3.通過實踐練習來引領思想政治教育

從練習的作用來看,它屬于是教材知識的一種課外補充和延伸,而本文所講的練習主要指的是具有一般練習題鞏固知識、檢查教學效果以及鞏固和深化教學觀點的基本功能,同時還具有可以通過練習來提高道德認識和覺悟的訓練內容。對于教師來說,就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握學生的真實狀況,以生活實際為切入點,對每一堂課的練習進行精心設計,將思想道德素養合理融入到學生所感興趣的信息和生活領域中,這樣就可以起到多種不同效果,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還可以擴大學生的眼界,健全人格。

對于課堂引領內容的設置,通常情況下,它是在每一次的練習中將部分政治核心素養內容融入其中,這樣學生可以在對問題的解讀中或者是教師的講解中領悟知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例如在對《經濟生活》的學習中,教師在將正確的消費觀講解傳達之后,就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來安排相應的家庭理財任務,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到家庭理財中,每個月末進行結算一次,同時還要對家庭消費的具體項目進行分析,進而逐漸形成正確理財意識。那么在這種練習模式下,學生就會從中了解到生活的不易,會養成節約意識,珍惜勞動成果,并且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逐漸養成拼搏奮斗,不怕困難的品質,對父母的給予形成感恩意識,會理解和體會到父母的不易之處。

在當前素質教育廣泛普及下,高中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對于學生來說,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重點,這對于學生的未來成長是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的,在具體的教學對策上,需要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在把握學生狀況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其未來成才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羅燕芬.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現途徑[J].教育導刊(上半月),2013(5):85-87

篇(4)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規定了基本的“底線”素養的要求,學校在達到了“底線”要求的基礎上,必然要根據自身的文化傳統、現實狀況和未來追求,對學校教育核心理念、育人目標進行提煉升華和創造性轉化,從而找準學校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側重點和著力點,彰顯辦學特色。

重慶市大渡口區實驗小學秉持“啟迪智慧,化育生命”的辦學理念,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提出了培育“外健內慧的智慧少年”這一育人目標。學校致力于孩子良好身體素質的訓練、健康心理素質的養成、學科知識的教育和天下為公、勇于擔當、敢于開拓的公民意識的喚醒。期待“實小”孩童經過六年啟慧教育的浸潤,具有以下素養結構:生命健康、品德修養、人文審美、語言表達、學習能力、認同理解、科學探究、自主創新。這一素養結構,既體現了國家的基本要求,又體現了學校“啟慧教育”的辦學特色。

以核心素養為統領推進學校課程建設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課程設計的重要依據和出發點。學校的課程建構應該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在研究學生需求、教師專長、學校已有的文化傳統和家長與社區獨特性的基礎上,對課程結構和內容進行重新建構。大渡口區實驗小學通過學科間的課程資源整合和學科課程、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的跨界整合,打造基于“校本化”核心素養的學校課程體系,包括基礎性學科課程、發展性綜合課程、拓展性特色課程與創造性活動課程四個部分。

基礎性學科課程

基礎性學科課程是根據國家課程計劃確立的標準要求相對統一的課程。基礎性學科課程是學校啟慧課程體系中的核心組成部分,它是實現學校育人目標的基礎。其具體課程內容為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美術、音樂等,側重于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及學習能力”的養成。

基礎性學科課程的開發與實施,重點在國家課程的二次開發與啟慧課堂文化培育方面。學校以“一個支點,四個方向”為途徑,實現課堂形態的變化。一個支點是明確學科核心素養,豐富啟慧課堂的認識。四個方向指:一是對國家課程標準的二次解讀,提煉本課程所指向的核心素養和具體目標;二是根據課程所要達成的核心素養和具體目標,開發和整合各門基礎性學科課程的教學資源與教學內容;三是對課堂結構的調整和改革,進一步理清和優化教與學的關系;四是積極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輔助作用,促進課程、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有機整合。

發展性綜合課程

發展性綜合課程是學校根據啟慧教育的核心理念,結合國家課程標準自主設計、開發和實施的課程,是對基礎性學科課程的必要補充,也是實現學校育人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整合科學與綜合實踐活動為啟慧科學實踐課程,側重于學生“科學探究、自主創新”特質素養的養成。

學校建設了以模擬生態園和實景生態園為主的科學實踐活動基地,通過啟慧科學實踐課程、物聯網未來課堂、創客教育、“互聯網+個性化學習”等平臺,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與交流平臺,發展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學生每期都有連續一周的時間在科學老師的帶領下深入生態園中,觀察動植物生長、體驗農耕文化、了解生態文明、開展探究學習,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與信息技術手段解決當前面臨的各種問題與困惑,從而獲取成長體驗、感悟生命真諦。

拓展性特色課程

拓展性特色課程是結合學校辦學實際開設的能直接反映學校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的課程,它是彰顯學校育人目標特色的主要載體。其具體課程內容為中華武術、管樂、彩泥陶藝課程,側重于學生“生命健康、人文審美”特質素養的養成。

學校從啟慧教育理念出發,結合辦學傳統,將中華武術、管樂、彩泥陶藝等課程進行系列化設計,努力打造啟慧課程的精品,更好地彰顯啟慧教育“健體、尚美”的內在品質和特色。

例如,中華武術課程將武術普及訓練與體校專業訓練相結合,做到學習和訓練兩不誤,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廣泛認可。學校武術隊連續多年獲得重慶市青少年武術錦標賽團體總分第一名。

創造性活動課程

創造性活動課程是學校為達成育人目標而統整、完善的各種主題式活動,它包括經典閱讀、四大節日(奇思創意節、繽紛藝術節、陽光體育節、美文美讀節)、學生社團、體驗式德育活動等。創造性活動課程是學校育人目標達成的重要補充,主要側重于學生“品德修養、語言表達、認同理解”特質素養的養成。

創造性活動課程統領了學校的主題教育活動、實踐體驗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主題教育活動包括學校德育活動中的三大典禮(一年級新生入學禮、三年級國旗護旗禮、六年級小學畢業禮),兩次評比(星級兒童評選、感動實小榜樣少年評選)與年級德育專題教育活動等;實踐體驗活動包括校內四大節日活動與校外實踐體驗活動;學生社團活動通過組建校級、年級兩個層面的學生社團,開展符合學生需求的數學文化、武術、繪畫、電腦、科技、閱讀、書法、演講等活動。

核心素養視野下的課堂文化實踐

篇(5)

新課程改革的今天,語文學科教學中突出了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教學目標之一,由于小學階段學生處于可塑階段,因此,教師應充分理解語文的核心素養,并采取相應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Z文核心素養的核心構成要素

從語文素養大的方向上來劃分,語文素養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以及人文素養。語文知識是指知識的積累,語文能力可以細分為聽說讀寫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方法,人文素養包含自身修養、品德素質和審美素養。由此看出語文核心素養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的掌握,它更加強調語文文化知識和修養、素養的相輔相成。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努力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夯實學生的語文基礎,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能為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打好基礎,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策略

(一)夯實基本功,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基礎

1.字詞教學不能松懈

首先,在教學中依然要重視學生的字詞掌握,及時給學生進行字詞聽寫訓練,及時對小學生的字詞掌握情況進行復習和檢查,做到“溫故而知新”,讓學生牢牢掌握好字詞,記住更多的字詞。其次,注重字詞含義的理解。學生如果只記住字詞而不了解其含義,是不能夠熟練運用字詞的,所以教師要針對字詞給學生重點講解其含義。對形意相近的字詞,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語境給學生講解,讓學生知道它們的不同用途。此外,還有注重對字詞的積累。除了語文教材上的字詞,還應該要求在課外閱讀中積累字詞,這樣可以充實學生的詞匯量,最終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2.重視閱讀訓練

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學階段是學生大量閱讀的黃金時期,作為一名專業的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閱讀訓練,要充分利用學生所能接觸到語言材料豐宣學生的閱讀。首先,課內閱讀要最好的好詞佳旬的積累,選人小學語文教材文章都是文學精華,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教材的精讀和文章內容的分析。其次,鼓勵學生進行大量課外閱讀,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積累,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3.加強寫作訓練

教師要采用多種多樣的寫作訓練方式,創設自由開放的寫作環境,讓學生能夠在寫作中講真話、抒實感,提高學生對于寫作的興趣和熱情。例如,采用微寫作的訓練方式,在課堂上根據教材某個文本和段落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寫作,這樣的課堂小練筆雖然篇幅小,但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此外,教師要加強寫作評價,做到對學生的寫作進行細致點評,讓學生清楚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從而讓學生及時補齊自己的短板,真正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確保語文核心素養的穩步提升。

(二)掌握語文學習技巧和方法

1.讓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以此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例如,可以讓學生在預習中標記自己不認識的生字詞,不懂的語句,畫出文章的精彩語句等。教師這樣給學生安排了預習任務,可以慢慢讓學生從被動預習轉變為主動預習,久而久之,學習就會慢慢形成自己的一種學習能力,從而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2.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正確的學習方法是高效學習的保證,同時學習方法的掌握也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在教學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按時間順序、方位順序、情節發展順序等,讓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閱讀內容靈活運用閱讀技巧。

篇(6)

1.1核心素養的培養的內涵。素養指的是一個人的修養,廣義上講素養,它包括學生的思想品德,言行舉止,知識水平等等。小學語文中要加強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的聽說讀寫能力以及在語文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人格修養。通過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培養學生們的豐富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學習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們形成相對完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且通過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使得教師通過多形式的教學手段,將課本中的情感教授給學生,從而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從而營造出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

1.2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的重要性。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積極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的素質已經成為了目前教師進行教學的重要的教學目標。如果教師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水平,使得學生能夠真正的掌握學習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質,那么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學過程中,使得核心素養的培養能夠充分的發揮出應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師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教師要尊重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針對學生的個性化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教學水平。其次,要根據?W生們自己的愛好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一個相對輕松的氛圍,幫助他們樹立出屬于自己的正確的對世界的看法和觀念。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們的全面綜合發展。我們知道,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針對小學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礎之上,結合教學目標以及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進行深刻的挖掘,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們的情感,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夠陶冶學生們的情操。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中學語文教育過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導學生情感發展的重要條件。在這一個過程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深刻的情感,還提升了學生去自主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這不僅僅對小學語文的學習有較好的影響,對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積極的影響,因此,核心素養的培養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3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所存在的問題。雖然核心素養的培養已經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在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的過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問題。首先是存在準確度不夠的問題。對于核心素養的培養的問題的解讀可能有些老師存在著一些偏差的現象。使得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實行的過程中,往往與德育混為一談,在對知識進行傳統的填鴨式的教育的過程中,忽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無法真正的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的目的。其次,是在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的過程中缺乏準確的方法。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的過程中,教師可能采取了錯誤的方法,違背新課改的要求,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最后是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滯后性。對傳統的教師來說,進行灌輸式的教育成為教師所采取的較為根本的方法,新課改所提倡的在教學過程中采取核心素養的培養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夠在實施的過程中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導致了核心素養的培養上的滯后。

2.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的方法

篇(7)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1-0034-02

我國自2001年開始實行新課改,至今已有十五年,在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方面取得了許多有效成果和有益經驗。但是,知識本位、應試教育的陰影依舊揮之不去,在高分、高升學率的背后是學生綜合素養的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教育的失效暴露出當前學科教學中重智輕德、重知輕能、教學與課標背離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建構核心素養體系成為深化課改的關鍵。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為例,試從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切入,談談為何以及如何實現政治課教學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以培育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何為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與課標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強調,要“研究制訂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各學科教學中”。自此,以學生核心素養推動教育和課程改革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作為核心素養實現的載體,“學科核心素養”也開始成為許多學科專家研究的對象。只有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才能理解以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為重點的教學如何轉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與課標的契合度。

1. 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

要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首先必須理解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個體在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它是人的發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種綜合性的“教養”。而學科核心素養則是“學生發展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表現,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課程(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關鍵成就”,它以學科學習和學生發展的意義和價值為關注點,是一種特定的“學養”。

其次,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是源與流、根與葉的關系。一方面,核心素養體系對教學具有引領和導向作用,核心素養的落實會強化各學科確立和發展本學科核心素養,凸顯學科育人價值;另一方面,各學科教學只有從學生素質發展出發,協調并進,將各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圓融互攝,才能將促進學生成長與滿足社會需要相結合,真正將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

就思想政治課而言,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由“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識、公共參與”四個要素有機組成。這表明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各個環節必須圍繞這四個要素展開,充分體現思想政治學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學與課標一致性的內涵

教學與課標的一致性是指:課程和教學的開發、設計、實施、評價等各個環節都要與課程標準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據在于我國政策明確規定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課程標準不僅是對學生學習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師調整教學的重要依據,更是評估教育質量的準繩。因此,在政治課的教學與評價過程中,必須發揮課程標準的綱領性指導作用。只有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才能保證課程實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輪課標修訂以核心素養體系為依據,核心素養已然成為課程實施的風向標。落實核心素養的關鍵在于與學科課程相結合、確立學科核心素養,使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實現有據可依。思想政治學科作為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落實核心素養是思想政治學科教學的應然要求。

二、為何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實現政治教學與課標一致性

以核心素養為靈魂、深化課程改革的時代,更加強調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強調各學科共同發揮育人功能,將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小、落細、落實。

1. 是以素養發展為重點,推進新一輪課改的應然要求

深入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使課堂教學轉型,必須緊緊圍繞發展核心素養這個關鍵。沒有核心素養的改革,是缺乏靈魂的,而沒有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是缺乏依歸的。當前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存在的表層化現象較為突出:教學忽視課程標準而過于依賴考綱,使得教學內容零散化、機械化;知識教學流于表層,缺乏必要的理論深度和情感溫度;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應試方法與成績高低,忽視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發展性評價不足。以核心素養體系為綱修訂課程標準,細化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學科課程目標科學化、具體化,便于教師操作和實施,使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更加契合課標的要求,這是深化政治課程改革的應然要求。

2. 是打破傳統教學困境,增強育人實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課是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德育課程,重在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品德素養。但囿于重知識輕能力的教學困境,思想政治課教學往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失去了它應有之功能。以學生考試成績為最終目標的教學,取得高分、高升學率的背后卻是學生綜合素質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當務之急,破解傳統粗放、低效的課堂教學困境之關鍵,需要在課標“標桿式”的引領下,以培育好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與評價標準,凸顯學科育人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引領學生自覺認同正確的價值標準,把握正確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實現教育的最終目標。

3. 是轉變人才培養理念,促進人的終身發展的必然選擇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結果=人格理念×工作熱情×能力。他認為工作熱情和能力的取值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這個方程式啟示我們:人格理念(或稱思維方式)對個人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在呼吁終身發展的時代,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人格理念的培養。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與課標相契合,意味著教學更加注重學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將學科思想、學科方法、學科能力、學科經驗內化到學生心中,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其本質就是轉變學生的思維品質。這種基于學科素養生成的思維,必定能促進學生適應社會和終身發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養。

三、如何構建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課堂,實現政治教學與課標的一致

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核心素養是從人的全面發展出發,培養學生應獲得的品格和關鍵能力,重點解決的是“培養什么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以學科知識為核心的課程標準是從具體學科出發,規定教學應達到的標準和要求,著力解決的是“教什么”這一教育的基本問題。由此可見,課程標準的貫徹執行是將核心素養落實于具體教學實踐的橋梁,各學科教學必須基于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實現與課標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體驗,構建理解性課堂

馬克思?范梅南說過:“最好的教育關系是一種生活的體驗,具有其本身和內在的意義”,這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提升學生的生活體驗,構建理解性課堂。理解性的政治課堂,是情感教育與知識教育相結合,而非一味理論灌輸性的課堂。政治教學內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統性,理論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將現實生活中的素材進行創作加工,并創設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觸及學生情感的共鳴點,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促使素養的內化。

2. 完善學業評價,構建發展性課堂

學業評價對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改進具有重要的反饋和導向作用。我國長期采用以紙筆測驗為主的評價方式,不利于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不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實現政治教學與課標的一致,必須研制完善學業質量評價的具體標準,打破傳統評價方式,實現評價從形式到內容的轉變,構建發展性課堂。發展性的政治課堂,不是傳授應試方法與經驗的課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潛能的課堂。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發展,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潛能、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注重總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結合,形成基于學科核心素養水平的立體評價,讓評價服務于教學,提高教學與課標的契合度。

3. 強調能力導向,構建實踐性課堂

時代的變化發展使社會對個人所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高素質人才和創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學大多采用理論灌輸、教授應試技巧的方式實現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則一帶而過。這種教學模式下培育出的學生只是會背書和考試的機器,而不可能是有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學必須將舊觀念轉變為以能力為導向的教學觀,構建實踐性的課堂。實踐性的政治課堂,不是被動接受的課堂,而是主動參與的課堂。政治課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上的討論和辯論,而是走向社會進行參觀、訪談和調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學科的學習,而是與其他學科圓融、滲透,開發更具特色和開放性的校本課程。學生在個體實踐中獲得的真實感受和體驗往往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個人相伴終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實現思想政治教學與課標一致性,是思政課教改必須遵循的規則。政治課教學只有做到有“標”可依、有“標”必依、執“標”必嚴、違“標”必改,才能確保學科教學目標指向于學生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彰顯學科育人價值,真正落小、落細、落實立德樹人的各項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嚴、有擔當的中國公民。

參考文獻:

篇(8)

“核心素養”這一概念舶來于西方,英文詞是“Key competencies”,“核心素養”也即“關鍵素養”。褚宏啟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關鍵素養”,不是“全面素養”,核心素養要反映“個體需求”,更要反映“社會需要”,核心素養是“高級素養”。巴蜀小學結合校本實際,將公正誠樸、頭腦科學、身手勞工、世界眼光確定為巴蜀兒童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學校希冀,巴蜀孩子從全面發展到全人發展,進而外顯,成長為具有“頭腦科學,身手勞工,自信、豁達、優雅的現代公民”特質的巴蜀型兒童。在實踐中,巴蜀小學不斷加強學習轉化,讓核心素養在實踐中落地。

具體到小學品德課程,我們立足已有研究成果、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巴蜀學校自身的追求,將巴蜀品德學科的核心素養界定為:有愛心、負責任、講文明、守規則。在多年的學校德育實踐中我們發現,規則教育是小學生道德養成的基礎。因此,我們將“守規則”作為研究重點,探討基于品德核心素養培育的課堂策略。

一.研制品德課堂“守規則”核心素養圖譜

人教版品德與生活(社會)教材中的《校園鈴聲》《平安回家》等規則教育內容,從“學校紀律”到“社會生活規則”“法律制度”,均遵循學生的年齡、心理、社會經驗、認識規律編排,具有生活性、實效性、實踐性等特點。以這些內容為基礎,我們整合巴蜀兒童禮校本教材,設計了“守規則”核心素養圖譜(見表1),并在擬定教學目標時注重體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

2.研究“守規則”課堂教學范式

杜威認為,理想的課程是以孩子的驗和興趣為基礎,并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基于品德課堂、學生、教師和教學方式的現狀,我們研究并出臺了“活動體驗式”品德課堂教學范式。它包括三大板塊:課前初探、課中深究、課后踐行。

課前初探主要結合教材和學生情況劃分學習小組,進行調查、走訪、查閱資料、參觀訪問、實地考查等活動,指導學生初步搜集并整理相關資料,為課中模擬體驗活動做好必要準備。

40分鐘的課中深究分為三個小板塊。板塊一是創設情景,引入規則,以聯系生活、創設情景、引入規則為學習目標。提示如下要領:1.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找準切入點,使規則與現實生活、學生心理、相關學科等相聯系,創設生活情境,引入所學主題內容;2.師生自由表達看法;3.引入規則。板塊二是模擬生活,體驗規則,意在通過模擬活動和體驗感悟,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規則意識。其操作要領包括:1.圍繞核心規則,小組內展示、交流、梳理資料,然后在班級內補充、感悟,達到資源共享。通過開展討論,明白道理。2.通過模擬現實生活(校園規則、家庭規則、社會規則)中的情境,豐富學生感知,形成規則意識。3.開展過程性多元評價:采用贊揚、引導、矯正、激勵等多種評價方式推進教學進程。板塊三是拓展提升,內化規則,旨在通過活動,尋找生活與規則的共鳴點,讓規則與現實對接,完善規則,內化道德品質。其操作要領包括1.總結評比:用積分、星級評價等方法,評選“最佳合作小組獎”“最佳小組發言人”“最佳創新小組”“最佳組員”等。2.通過拓展延伸活動,感悟、內化規則,真正做到從“他律”到“自律”,強化道德認識,提升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

三個小板塊注重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與生活對話,獲得真實的生活體驗;與他人對話,合作探究,展開思辨;與自己對話,在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實現道德的自主建構。

課后踐行則重在引導學生以規則指導生活,從自身做起,讓規則內化為具體行為,提高自身道德修養,以規則意識引領生活習慣,做一個講“規范”的道德人。

這樣的課堂范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探究,去模擬,去體驗,去內化,從而構建了真實、思辨、輕松的活動體驗式品德課堂文化。在教學中,我們注重結合學生實踐,將規則運用于生活,幫助學生改變生活方式,解決生活問題,提升生活認識,通過規則建立互惠的人際關系,進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逐漸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律”境界。

二、研制律動課堂評價量規

科學的評價量規是保障教學順利進行及檢驗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為此,我們研制了律動課堂評價體系(見表2)。

三、研究典型課例落實核心素養

篇(9)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6)05-0009-04

近年來,隨著學生九大核心素養的正式提出,核心素養愈加成為人們關注并研究的重要內容。而隨著研究的拓展和深入,關于教師核心素養的探究正從整個教師群體擴展到更具體的教師人群。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管理者、教育者,作為影響學生品格和心理發展的“重要他人”,這一群體應具備怎樣的核心素養無疑更有探究和討論的必要。本文試從班主任的特殊職業規范,班主任在學生成長和發展中重要地位等特質為切入點,分析班主任應該具備和提升的核心素養。

一、班主任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特征

核心素養相對于一般意義上的專業素養而言,意指代表個體或某一群體素養中最本質、最具代表性的關鍵要素。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作為客體側面的教育內容與作為主體側面的學習者關鍵能力的統一體而表現出來的。因此,核心素養不是先天遺傳,而是經過后天教育習得的”“核心素養也不是各門學科知識的總和,它是支撐‘有文化教養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煉或精神支柱”。[1] 也有的研究者認為,核心素養是個體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滿足情境的復雜要求與挑戰,它是在個體與情境的有效互動中生成的;素養與知識(或認知)、能力(或技能)、態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強調知識、能力、態度的統整。[2] 著名一線教育家鄭杰校長則認為:素養中存在著某種核心的要素,而并不是具體的某種才能或品德,而是理性和理性精神。當一個人建立了理性和理性精神,其才干和品德就會自我提升,素養水平就會越來越高。[3] 盡管不同研究者的表述方式,關注重點不盡相同,但是我們會從中看出他們在表述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時反映出的趨同特征:

特質性:核心要素是某一個體或某一特定人群所具有的,有別于其他個體或人群的顯著特征。這些核心素養與其完成特定任務,實現特別的功能或職能直接相關。核心素養不僅直接影響某一個體和特定人群的活動效率和活動結果,也成為這些個體和群體與其他個體、人群顯著差異的具體表征。

整合性:核心素養不同于一般的專業素養,不是知識技能的簡單累加,而是滲透了態度和人格的綜合表征。而且,在整個核心素養的結構中,態度、人格和理性精神居于更重要的地位,是核心要素中的核心。

作為學生品格和心理發展的“重要他人”,班主任以道德榜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學生人格的發展過程,通過隱性德育的途徑全面影響學生的精神成長,體現了班主任教育作用的主導性。同時,班主任的影響又具有廣泛性的特點,不同的班主任會通過個性化的班級文化和交往方式營造出不同的心理氛圍和班級成長生態。班主任的這種育人角色和行為特質決定了其核心素養具有鮮明的特異性。

(一)班主任的核心素養不是知識和技能的無序堆砌,而是人格和精神特質的彰顯

如果僅用學科教師的專業素養為參照模型,把班主任的專業素養區分為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的簡單層級,那將忽視班主任作為學生精神關懷者和人格塑造者的教育地位,窄化班主任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育人職能,誤讀班主任在學生教育引領過程中人格影響人格、精神浸染精神、心靈打動心靈的特殊教育過程,進而使對班主任核心素養的討論陷入了工具主義、技術主義的認識誤區。誠如馮建軍教授指出的那樣:“教師的職業活動不是技術活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更彰顯倫理與精神意義。因為要影響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就需要教師擁有境界高尚、內涵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教育人格。 ”[4]

美國蓋茨基金會曾經在美國十個州一百多個學校進行了一項廣泛而深入的調查,試圖找到影響美國中小學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蓋茨基金會的報告給出了這樣的結論:最能影響教育效果因素,不是學校的系統,不是班級的大小,不是課外輔助的活動,而是高素質、高效能的教師。[5] 與以往調查不同,蓋茨教育基金會的調查不僅關注教師知識和能力這些一般影響因素,而且把“高效能”作為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對于一個班主任而言,“高效能”不僅是一種工作狀態,而且是班主任建立在對班級管理和學生教育工作高度認同基礎上的喜愛、珍視和投入,高效能背后是強大的動機水平和自主的驅動力。因此,班主任工作需要知識水平高、教育教學能力強的高素質教師來擔當;同時,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對自身教育職責有深刻體認,對班主任育人擔當有高度認同,對教書育人工作有熱情和幸福感的“高效能”的教育者。

(二)班主任的核心素養不是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簡單累加,而是對育人智慧的倚重

心理學家斯皮爾曼(C.E.Spearman)在區分能力類型時,把人的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即G因素和S因素。因此,人們在討論班主任的專業素養和核心素養時,也傾向于依托這種結構模型。認為了解研究學生、有效的溝通交流是每個教師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班主任除了要掌握這些基本能力外,由于其特殊的角色需求還需要發展與班級管理和學生教育相關的特殊能力。因此,班主任的核心素養是教師一般素養和班主任專業素養的累加。這種看似合乎心理學規律和原理的觀點,恰恰忽視了班主任在學生品格和心理發展過程中,作為學生精神關懷者和人格塑造者的重要職責、人格的影響力。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班主任有教育智慧和創見,更倚重班主任立德樹人的使命感和教書育人的角色意識。

(三)班主任的核心素養不是外在的規制和被動的承接,而是班主任的自覺訴求和自主的建構

班主任需要以科學的理念來指導自己的班級管理和學生教育工作,而科學的理念又不可能憑空產生,也不是簡單的臆測,而是依托個體深厚的理論積淀和豐富的條件性知識,因此,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條件性知識的積累是教師科學教育理念形成的基礎。班主任的知識積淀也不是靜態知識的累加,而是與實踐經驗融合并與教師反思能力密切關聯的條件性知識體系。因此,教師主動學習的意愿和勤于反思的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個教師強烈的專業成長動機和不斷學習進取的意識可能受制于種種原因。但如果一個教師能深刻體認自己的教育職責,意識到自身教育素養方面的欠缺,出于更好完成教書育人的任務,而主動投身到提升自身教育理念和育人能力的自主學習中,就可能會成為推動個人主動學習和自主反思的動力源泉。調查表明,很多班主任正是因為自身的專業精神和責任擔當意識而主動謀求自己專業素養的提升的。

二、以育人為旨歸的班主任核心素養

班主任核心素養不是知識技能的簡單相加,也不是能力結構中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的隨意組合,而是基于班主任作為學生精神關懷者和人格塑造者特殊的角色身份,被賦予的理性精神、育人智慧和教育情懷。這些要素從整體構建了屬于班主任這一特殊群體的獨特核心素養。

(一)科學理念:對立德樹人的教育本質和自身教育角色的深刻體認

美國管理學家波拉德曾說過:“我們都是自己思想的奴隸。”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受制于個人特定的觀念和思想,甚至受制于個人觀念和思想的控制。一個班主任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和學生發展觀,怎么看待自身的教育角色,如何認識自己在學生全面發展促進中的作用,決定了他的班級管理模式、與學生交往的方式和建設班級文化的具體方略。

班主任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之間是樸素而又直接的“道”與“術”的關系。班主任觀念思想的“道”的厘清,就成為了一個班主任實施科學有效教育的邏輯前提,班主任核心素養的研究和梳理也必須秉持觀念先行、思想先行的原則,而非技藝之術的簡單堆砌。教育觀、學生發展觀和班主任的角色觀念構成了班主任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成為影響班主任教育效能和教育結果的核心要素。

(二)教育智慧:超越組織者、管理者、聯系家庭橋梁和紐帶的育人創見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曾明確中小學班主任的角色定位:班主任是班級管理與教育活動的教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這樣的表述忽視了班主任作為影響學生品格和心理發展“重要他人”的教育角色。班主任要完成常規管理的任務,實現部分班級規制和約束的行為目標。但是,優秀的班主任不會停留在這些淺層的、低端的目標上,而是以班級常規管理為契機,通過班集體組建的民主程序,通過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使學生形成關心班級生活的習慣,學會與他人合作與分享,培養學生敬畏規則、在乎他人感受的情感態度,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實現管理育人。班主任和學生家長的有效溝通也不僅僅是為了贏得家長的好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是以良好的家校關系作為實現協同育人的基礎,形成共同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合力。

班主任超越對管理者、組織者的身份標定,以及“橋梁說”“紐帶說”的認識局限,深刻體認自己在學生品格心理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職責,也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智慧和育人策略。

1.班主任要具有高度的教育敏感,善于捕捉并抓住教育契機。班主任的教育要具有計劃性和系統性,但這并不意味著班主任可以無視班級中正在發生的事情所蘊含的教育契機,以及孩子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所附帶的教育價值。而是要求班主任抓住教育契機,設計貼近班級和學生興趣的偶發主題教育。如《學記》所言,“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這從另一個角度也闡釋了教師善于抓住教育契機,因勢利導的重要性。

2.班主任要明確區分兩個育人目標――心里的大目標和教案中的小目標。班主任心里的大目標是基于學生發展需求和自己的教育判斷而確定的學生的培養目標和教育引領方向,而小目標是班主任每次教育活動或課程想要達成的教育結果。大目標是方向,是規劃,它需要無數個小目標的累積才能達成。因此,班主任要制定學生教育計劃,確定心里的大目標,并不用告知學生,更不能與教案里的小目標相混淆。

3.班主任還要善于借鑒“大棋局”的理念,統籌規劃班級的教育活動。“大棋局”的活動理念是把學生教育目標與班級里各種類型的班級活動進行系統整合,對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不僅僅關注單個活動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標的達成,而是基于擬定的教育目標對班級活動進行全盤的設計和系統的整合,考慮到各種活動之間的關聯,把主題班會、社會實踐活動、教學活動等整合在一個目標之下,通過較長的時間周期,完成一個較大的教育目標。“大棋局”的活動理念避免了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教育誤區,需要老師在實踐中提升活動設計理念,嘗試拉長教育時間,放慢教育節奏,把老師要告訴學生的話變成學生自己真實的體驗;把老師要灌輸給學生的觀念變成學生自己悟出來的道理;把老師對學生的要求變成學生自覺的習慣。

(三)人格特質:基于對學生真誠關愛、尊重的情感品質和教育情懷。

時下有個時髦的語匯――走心,意指一個人做事時能夠動情、動心、傾心投入,班主任工作就是一個“走心”的活。因為班級里的師生關系不是簡單的人際交往,而是對學生品格和心理成長具有特殊教育效能的教育關系。

1.班主任的關愛、尊重和情懷首先應體現在具有幫助學生不斷改正錯誤的耐心。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試誤”的過程。尤其是不良習慣的去除和和良好品德的發展更會體現出反復性和長期性。正如日本學者東井義雄所言――兒童是出錯的天才。如果沒有基本的愛心作前提,班主任的育人工作將難以為繼。

2.班主任的關愛尊重和情懷還體現在班主任在與學生交往中是否保有童心。

德國文學家凱斯特納在《開學致辭》中斷言:一個長大成人以后還擁有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班主任的童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年輕心態,更不是“賣萌”,而是在面對成長中的孩子時率真、浪漫個性的自然流露。李鎮西老師認為,“樂于保持一顆童心,善于在某種意義上把自己變成一個兒童,這不但是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更是班主任對學生產生真實情感的心理基礎”。[6]沒有童心這個實現心理相融的心理基礎,班主任就不可能真正采擇兒童的立場,體會兒童的情懷,接納并尊重差異,當然也就更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3.做有情懷的班主任應該心里裝著學生的發展,而不是熱衷于自己的個人功名和業績。

美國心理學家米爾頓在討論學校改進的價值取向時,把學校改進的價值分為終極價值和工具價值。米爾頓認為:學校改進的終極價值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全面提高學生的成就。而工具價值則背離了學生的發展而指向了學校自身的發展,盡管通過學校改進,學校的名氣大了,辦學條件好了,校長的知名度提高了,但這些統統屬于工具價值。米爾頓關于學校改進的二元價值論對我們今天討論班主任的核心素養,探討任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班主任核心素養的討論也必須明確其中的終極價值。提升班主任的核心素養,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雖然是提升班主任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徑,卻不能成為班主任追求的終極目標。真正有教育情懷的班主任心里裝的應該是學生的發展,而不是個人的功名和業績。

總之,班主任核心素養從本質上無疑是育人理念、教育智慧、個性品格的有機統合。科學理念確保了班主任育人的科學性和方向性,教育智慧是班主任在夾縫中做好育人工作的智力支撐,人格修養和教育情懷則是班主任成為學生精神關懷者和人格塑造者的動力源泉。班主任不必成為教育家,但是必須知曉自己在學生成長殊的地位;班主任也不必成為思想家,但是必須明晰自己引領學生的正確方向;班主任無力改變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和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實,但是一個對班級工作有熱心,對學生發展有愛心和擔當的班主任一定有能力改變一間教室。而一間教室里關系、氛圍、文化的改變,就意味著幾十個學生成長生態的巨大變遷,同時也意味著這個教室里的每一個孩子可能擁有一個不一樣的人生和未來。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里?[N]中國教育報,2015-4-1.

[2]柳夕浪.從“素質”到“核心素養”――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的進一步追問[J]. 教育科學研究,2014(3).

[3]鄭杰.教師核心素養是理性精神[J].今日教育,2015(1).

篇(10)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1-00-03

21世紀是一個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的時代,又是經濟全球化、國際化、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時展的改變勢必給教育帶來重要挑戰,教育要能夠幫助年輕人為適應未來變化做好準備。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與此同時,小學品德與生活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一系列變化都可視為教育對時展的積極回應。那么,當教育指向核心素養,作為德育主渠道的品德課堂應該如何回應?以下,筆者試以今年秋季剛剛投入使用的浙教版《道德與法治》第一冊教材為例,作一探討。

一、嘗試跨學科主題教學,變“學科教學”為“學科整合”

未來的人才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跨越文化差異、觀點差異,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具備批判和創新思維……都至關重要,而這些素質無一例外都是跨越學科的綜合素養。對于學校教育來說,讓學生具備這樣的素質,就需要有超越學科教育的“大教育”觀念。[1]新課程改革以來,小學品德課程逐漸融合了品德、歷史、地理、心理等多個領域,成為一門綜合性課程。2016年秋季起,新啟用的《道德與法治》教材將法治教育作為重要內容。這要求我們必須深入理解當前的課程內容結構,超越拼盤式的綜合課程狀態。

2015年下發的《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圍繞立德樹人,針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依據國家課程標準與學生核心素養要求,全面梳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重復交叉的內容,提煉課程整合主題,整合相關課程內容,增強課程實施的綜合性。實踐中,我們也在不斷深化對綜合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有教師在教學“美麗的校園”一課時,打破學科思維模式,嘗試以跨學科主題教學實施整合,引導兒童進入廣闊的綜合課程生活。

【教學片斷】

活動一:結合學校入學教育活動,領著孩子們參觀校園。從校門口(認識校名)――操場(活動設施)――教學樓(各年級教室、專業教室和教師辦公室)――學校的其他場所(廁所、圖書館、醫務室、體藝館等)。

活動二:我是小小安全員。與班主任一起開展班隊課,用生活中的小故事激發學生對安全問題的關注,出示視頻或圖片,引導學生討論:這樣做會造成怎樣的后果?

活動三:畫一畫學校最美的地方。與美術課整合開展教育,先組織學生說一說“我心目中學校最美的地方”,然后畫下來,在全班展示。

活動四:“啄木鳥小隊”活動。組織全班分組成立校園安全護衛小隊,討論決定小隊稱號。然后,組織成員分工合作。午間,教師實地觀察學生的活動情況,對校園中學生的不安全行為進行提醒。[2]

于是,在這個美麗的入學季,孩子們開心地探究,驚奇地發現,快樂地學習,充分體驗著新校園、新生活,而樂于觀察探究、善于團結協作、注重親身實踐等多種素養教育浸潤其中。這樣的教學,我們很難將其定義為品德課、美術課或是其他某一門單獨的課程。它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學科知識的灌輸,通過整合各學科教學內容,找到了入學教育、班隊課、美術課等學科的連接點,由此賦予學生無限的空間、無盡的歡樂和無窮的創意。

“道德與法治”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在尚以分科教學為主的今天,我們應該具有這樣的意識和行動:要從“學科人”中走出來,升級為“教育人”,或嘗試學科間整合,或進行跨學科教學,或與各類活動、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統籌安排教學。比如,兩位不同學科教師配對研究一個教學主題,討論制定教學計劃,討論每個主題的素養發展目標等。以整體的視野把握教學,開拓全新的教學時空。

二、促進深度體驗與探究,變“落實知識”為“養成素養”

19世紀,課程的經典問題是“什么知識最有價值”;20世紀,課程的經典問題是“誰的知識最有價值”;21世紀,經典問題成為“什么知識最有力量”。而核心素養的提出,正在促使老師們重新審視課程價值,即從關注知識為本的教學觀真正轉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這要求我們必須促成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新課程實施多年來,體驗探究等學習方式逐漸為品德課教師所熟悉和運用,但是往往并不深刻,甚至流于形式。比如,學生可能會在品德課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但往往是在教師指導下完成一些只需要低階思維,并且對活動參與要求不高的任務。而真正指向核心素養的品德課教學必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以“身”體之,以“心”悟之,實現深度體驗與探究,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我們一起做”教學片斷1】

師:請同學們兩兩并排站立,將兩人靠近的左腿和右腿在腳踝處綁住,變成“兩人三足”。請大家聽口令一起出發,比一比哪兩人最先到達終點。

學生開始游戲。

師:游戲結束了。請參賽同學談一談比賽心得,獲勝者說說成功的秘訣。較慢到達終點者可以分析問題所在,并講一講從中吸取的經驗與教訓。

生分享略。

師:我們請較慢到達的同學再做一遍,我們一起為他們鼓勵加油。

師:接下來,請同桌一起畫一畫剛才的比賽。

同桌合作畫畫。

師:請同學們講一講畫作的創作過程,哪部分是自己畫的,哪部分是同桌完成的,哪些是一起畫的;并為自己的畫打分。

師:同桌一起和畫留個影。老師來拍照。

在這一教學片斷中,教師以游戲和畫畫這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為中介,引導學生在“一起做”中學習與合作,從中認識和體驗“規則”。對于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教師不急于糾正,而是引導學生討論怎樣“一起做”才能做得更好,引導學生在自我反思中總結提高。難能可貴的是,教師讓在第一次游戲中較慢到達的孩子吸取經驗后再次做游戲。在這樣的深度體驗與探究過程中,孩子們積極思考,尋找問題解決方案。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與運用過程,更是兒童自主學習意識的形成過程。它指向學會學習、自主發展等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道德與法治》第一冊教材中,有諸多能夠引導學生深入體驗與探究的課題。如“親親熱熱一家人”可以結合家長開放日,邀請家長一起參加,從而為整個單元學習創設溫馨、愉快的氛圍,有利于學生獲得真切的情感體驗。“歡天喜地過新年”一課則可將元宵節的活動和體驗作為寒假社會調查,開學后作主題交流……

當教育指向核心素養,我們必須深度思考品德課堂的學習方式,真正促進學生在學習實踐中追求技能、知識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位、多層次目標的綜合發展。這要求我們改變教師講解分析、技能逐項訓練的模式,甚至可以更大膽些,讓學生來設計課堂體驗和探究活動等。如此,才能真正轉變品德課堂的學習方式,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三、歸還學生學習自,變“課堂控制”為“共享學習”

朱小蔓教授曾說到:“只會統一化、標準化教學的老師,不遠的未來可能會被互聯網取代而‘下崗’,只有有獨特魅力的老師才符合未來教師的標準。”這句話在推動核心素養教育的背景下重新審視,有著特別的意義。[3]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網課、慕課、網易公開課……正在深刻地改變教育模式。它不僅是對學習者的沖擊,也對教師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戰。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這勢必要求教師歸還學生的學習自,扭轉“知識人”的“專家”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一起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我們一起做”教學片斷2】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做小花。這里有一些信封,每人一個,請每一小組的組長發給組員。每個信封里都有制作小花的材料。老師也是其中一個小組的一員,和大家一起做。

電子白板出示要求:

(1)在兩分鐘之內完成一朵小花,音樂停止時結束。(2)完成后請組長舉起小花,其他組員坐端正。(3)大家一起把桌面整理干凈,把垃圾放進垃圾袋里。

采訪環節:一位學生采訪做得最快的一組:你們為什么做得這么快?是怎么做的?一位學生采訪做得慢的學生:為什么慢了?一位學生采訪老師:老師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也是學生的學習伙伴和合作者。對于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老師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不急于糾正,而是通過讓學生采訪同伴和老師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體悟,在交流中反思和總結提高。如此,變“課堂控制”為“共享學習”,老師和學生“一起做”。他們互相配合、互相信任、互相謙讓,一起解決問題,感悟規則,領悟合作需要合理分工,體會合作的快樂。這樣的品德課堂不僅僅是知識的分享與獲得,更有溫暖貼心的師生交往、生生交往。

核心素養時代的課堂需要教師不斷思考課堂之于學生的意義與價值,轉變自身角色,與學生分享學習與成長。當能力、情感等成為教師著重關注的課堂學習內容時,“就有了一個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教師與一群同樣有情感、有態度,不一定完美的學生之間的學習交往。教師將自己置身學習之中,把學生‘代入’共同學習的狀態,教師可以有情感表達,可以有質疑和追問,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學生,只有這樣以學習共同體的身份出現的最本真的教師,才會真正打動學生、感染學生、發現學生。” [4]

參考文獻:

上一篇: 意識形態工作的風險點 下一篇: 室內設計行情分析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综合夜夜久久久 | 亚洲色久悠悠a∨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精品99 | 未满成年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 日本少妇高潮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