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規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2 09:33:0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文化產業規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文化產業規劃

篇(1)

湯山是一座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的古鎮,擁有良好的經濟發展基礎、豐厚的文化資源稟賦和優勢的區位條件,文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湯山已委托國內外優質設計單位進行文化產業規劃設計,收效良好。文化產業規劃是系統工程,需要持續規范和調整完善,因此,對湯山文化產業規劃進行分析審視極具參考價值。

1.全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發展文化旅游業是目前湯山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我國大力推動旅游產業優化升級的戰略指引下,科學整合開發湯山優質特色旅游資源,重點發展以溫泉文化和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文化體驗旅游,強化旅游產業的延伸和產品結構的豐富,實現與差異化發展,將湯山打造成溫泉度假特色的國際休閑都會。

1.1建設文化藝術集聚區

立足湯山地區的文物古跡和民俗文化,打造以特色文化體驗和現代休閑游憩為主要特征的歷史文化旅游集聚區。目前,湯山歷史文化展示中心項目、南京直立猿人化石遺址公園、陽山碑材遺址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等重大項目已啟動或在進行中,啟用之后將會極大推動歷史文化旅游集聚區的形成。

建議依托“中國(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園”,建設藝術集聚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公園將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園、五星級、明文化主題酒店等,可吸引國內外一流的藝術機構及相關的特色服務商入駐,進而形成集創作、生產、展示交易于一體的藝術集聚區。

1.2形成系列特色街區

加速湯山溫泉休閑街區的建設。巴斯時光溫泉文化主題休閑街區打造溫泉主題餐飲街區、全手工文化創意品街區、藝術主題精品酒店等。創新業態有溫泉小劇場、溫泉博物館等。溫泉主題街區的定位和湯山溫泉的品牌形象完美融合,將會為游客帶來獨特的深度旅游體驗。

打造文化藝術交流街區。湯山已成功舉辦四屆南京湯山國際溫泉文化旅游節、世界溫泉及氣候養生聯合會第65屆年會、湯山汽車電影音樂節等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今后隨著各個文化藝術項目的正式運營將有更多的國內外文化藝術交流活動落地湯山。

提升湯山鄉土美食街區的品質。湯山鄉土美食街區2008年掛牌,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和經濟效應,建議嚴格管理規范美食街區,提升其服務質量和宣傳力度,吸引國內外游客。

1.3開發佛教文化項目

規劃寺院景觀區的開發建設。湯山的寺院景觀區主要包括延祥寺景觀區、藏龍寺景觀區和隆昌寺景觀區,各景觀區的規劃設計均可開發招商,需要充分調動相關街道、部門和寺院參與的積極性,保護寺院的歷史文物古跡。

規劃各景觀區的公共區域及配套設施,達到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的銜接與融合。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并科學評估各寺院的文化內涵,搜集各個佛門祖廟可供游客觀光的資源,重點打造佛教文化旅游體驗式產品;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投資商進行適度開發。通過精心設計、傾力推介,使湯山的佛教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1.4研發主題旅游產品

升級單季型產品為四季型產品??偼顿Y達到8億元的“歡樂水魔方”的水上樂園,主要吸引夏季游客;建議依托歡樂水魔方水上樂園的品牌優勢,將單季型旅游產品升級為四季型旅游產品。可借鑒北京歡樂水魔方2012年冬季推出的“嬉雪廟會”,打造集嬉雪、游樂、演藝于一體的親民化旅游休閑度假項目。

開發復合型體驗式旅游產品。針對龐大的普通度假游客市場群體,開發系列化、多種類、跨層次的旅游產品,形成以“休閑度假、生態體驗、會展商務、康體養生”為一體的復合型體驗式旅游體系。將溫泉旅游點、農家樂旅游點等串聯,有效延長旅游產業鏈,拓寬旅游消費時間和空間,吸引游客“漫游”和“悠游”,將湯山打造為周邊游客的周末休閑旅游和節假休憩目的地。例如,開發“我在湯山有塊地”產品,為周邊都市人群提供租地采摘服務。

整合文化資源研發文化旅游產品。立足湯山的民俗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發展節慶民俗文化旅游,推出豐富的節慶旅游產品,將湯山打造成具有鮮明傳統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目的地。例如,開發明文化體驗游等深度旅游產品,將資源優勢轉為產業優勢。

1.5優化基礎服務體系

優化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進行旅游接待服務中心、文化景觀標識系統、交通道路、停車場等配套項目的建設,提升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力。目前,湯山已經規劃了集散服務中心,包括主題形象大門、游客接待綜合服務中心和旅游管理中心。

優化文化旅游服務咨詢體系。在湯山區主要文化旅游景區和商業場所,建議設立富于湯山文化特色和元素的電子旅游信息服務點,打造集旅游咨詢、文化展示、創意商品為一體的文化旅游咨詢服務網絡,提高集散承載能力和游客滿意度。

2.逐步拓展多元產業格局

湯山可憑借優美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積極發展演藝娛樂產業、文博會展產業、體育休閑產業等,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動品牌,促進文化資源在產業和市場的結合中實現傳承和可持續發展。

2.1演藝娛樂產業

湯山演藝娛樂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強化度假區文化體驗的功能,為游客提供動態、生動的文化演藝旅游產品。湯山可立足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打造展示當地民俗文化傳統的演藝產品,豐富現有演藝產品,提升產品文化品質和服務品質。

開發動態體驗演藝產品。目前湯山多處景區基本以靜態展示為主,動態藝術表演產品較為缺乏,現有節目表演時間短,間隔時間長,體驗性項目尚未設置。明文化村中的鏢局、當鋪等現有靜態設施可改造成動態的接待休閑設施。

提高演藝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創新含量。引入LED大屏幕設備、舞臺燈光設備,制作集聲、光、電、影視特技、舞蹈藝術為一體的實景演出產品;可將陽山碑材景點軍工生活場景制作視頻或演藝產品,使用LED大屏幕定時循環播放。

構建文化演藝集群。湯山可充分利用旅游景點基礎設施和特色文化建筑,通過改造提升、完善配套、活動策劃等手段,構建湯山特色文化演藝集群。例如,民國風情街可引入特色表演,豐富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豐富的演藝產品可提升游客休閑度假滿意度,也為“泡夜湯”提供基礎。

加強演藝活動交流。湯山現有的演藝資源較為缺乏,可積極引進知名演藝中介機構和演藝活動,加強與國內外演藝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在交流的同時借助溫泉文化節等各類節慶、會展和商業活動,舉辦大型文化藝術演出,形成文化演藝與旅游、商業等產業的協同聯動發展,拓寬演藝市場。

2.2體育休閑業

湯山目前主打的是溫泉休閑度假產品,可與體育休閑互相補充和豐富,達至“健康養生、休閑娛樂”的定位。利用優勢旅游產業,規劃發展不同功能分區的體育休閑產業群。

親水體育休閑產品。利用安基湖、湯泉湖、龍尚湖、水魔方等水資源,形成垂釣、游泳、游艇等一系列親水體育旅游產品。目前,湯山的水資源尚未充分開發, 游客們多以觀賞為主,難以獲得更多的親水休閑產品。

戶外拓展休閑產品。依托湯山豐富的山林資源,形成登山、攀巖、拓展、滑翔傘、高爾夫、山地自行車、滑草等為一體的戶外拓展休閑產品。

景觀休閑體育產業群。建設現代化的體育中心,配合正在打造的溫泉度假村和五星級酒店群,布局室內休閑健身會所,形成賽事觀賞、休閑觀光、健身娛樂、購物、吃住一體的景觀休閑體育產業群。

2.3文博會展業

文博會展業既可作為核心溫泉度假產業的有效拓伸,又可作為溫泉度假產業的強勁支撐。依托節慶會展延長旅游產業鏈,進一步提升文博會展業的國際化與產業化水平,把湯山打造成國內乃至國際具有鮮明品牌特征的文化會展集聚區和國際會議目的地。

培育會展主體與會展市場。依托江蘇的會展產業優勢,重點培育溫泉養生度假文化、休閑旅游文化等文化會展活動。鼓勵高校名企共同打造湯山文化會展品牌項目,培育文化會展企業發展,繁榮文化會展市場。

優化會展配套與服務保障。加快建設博覽中心,盡快解決文化會展業發展的場館瓶頸問題,提升湯山街道在會展活動中的公共服務水平。大力培育會展策劃、展覽搭建企業,優化湯山文化會展產業鏈。

打造湯山的節慶旅游活動。規范提升節慶活動促進發展會展業。湯山的節慶活動可在時間上均勻分布,在空間上兼顧各景區平衡,面向不同的市場層次,提升湯山對外知名度與美譽度。例如,以溫泉養生度假為主題的休閑節慶活動、以生態資源和農業資源為依托的生態旅游節慶活動、以宗教文化為主題的朝拜節慶活動、以民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綜合節慶活動等。

3.湯山文化產業規劃審視

湯山文化產業極具發展潛力,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世界范圍內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據筆者實地調研觀察,宣傳推廣力度和人力資源素質已成為湯山文化產業品牌塑造的制肘。

3.1宣傳推廣力度亟待加強

湯山文化旅游產業是湯山文化產業的主業,亟需加大旅游文化品牌宣傳推介力度。借助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傳播平臺,定期舉辦和承辦國內外文化品牌活動,加強旅游品牌的宣傳推廣,擴大文化旅游品牌活動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通過廣播影視進行宣傳推介。目前,湯山旅游資訊的公布大多出現在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的網站上,無法通過廣播影視媒體及時獲得即時資訊,不利于湯山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宣傳。湯山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值得深度開發利用,可適當開放一些景區作為影視拍攝基地,投資制作湯山題材的優秀影視作品,植入湯山的文化元素,優選制作團隊,拓寬播放渠道。建議加大廣告投放力度,選取品牌電視欄目作為外景拍攝地、冠名或提供旅游產品贊助。

通過網絡新媒體進行宣傳推介。目前,各大微博網站上零星分布著湯山溫泉度假村、湯山七坊等湯山相關微博,但整體信息量較低,建議開設及完善湯山旅游官方微博和微信,形成湯山系列微博,進行品牌宣傳推介的同時可有效吸引國內外潛在游客。通過優酷網搜索發現,湯山已制作了度假區形象宣傳片、招商宣傳片、湯山新城宣傳片和湯山工人療養院宣傳片,尚未形成重點旅游產品和旅游景點的系列宣傳片投放,整體宣傳效果亟需提升。鑒于此,根據湯山的發展階段,建議拍攝湯山系列宣傳片,打造“溫泉湯山”、“文化湯山”和“樂活湯山”三大系列,凸顯資源優勢,開發品牌潛能。

3.2人力資源素質有待提升

優質人力資源可以推動文化產業增值,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當前,湯山文化產業正處于發展期,大量從業服務人員的素質直接影響到湯山文化產業的品牌形象和口碑,提升人力資源素質已迫在眉睫。

完善文化人才專業服務體系。建立文化產業人才公共服務平臺,為創意企業提供人事、人才培訓、人才交流、創業咨詢等配套服務;大力引進文化創意人才、文化管理人才、文化科技人才等。鼓勵“產學研”合作,與開設文化產業專業的高等院校、職業學院合作,每年安排學生進行專業實習實踐,為湯山輸送優質文化產業人才。

定期培訓文化產業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外出參觀培訓學習提高文化產業管理水平,培養戰略眼光開拓視野。基層一線服務人員直接面向游客,其人員素質直接決定了服務質量和游客滿意度。筆者在湯山部分景區發現部分服務人員業務生疏,不能很好地解決游客疑問,甚至面對游客詢問時流露出不耐煩的神情。建議公開招聘擇優錄取,嚴格崗前培訓,定期在崗培訓,提升服務意識,明確獎懲制度。

近年來,湯山文化產業發展提速,需緊密結合湯山文化資源特色和溫泉品牌,促進文化產業與城市文化和城市經濟的有機結合,做強文化旅游產業的同時向演藝娛樂、體育休閑、文博會展領域積極拓展。只有強化湯山文化品牌整體營銷宣傳力度,提升湯山文化產業人力資源素質,才能持續增強湯山文化產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篇(2)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相互繁榮發展社會主義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目前,我縣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活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與日趨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相適應,因此在文化產業中蘊含著極大的發展機遇,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通過文化產業園規劃能最大限度地集聚文化產業資源優勢,形成有機互補,促進相互發展,在推動文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能切實增強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2 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2.1 發展現狀

經過多年發展,新昌全縣文化旅游和文化產品制造等產業逐步確立了在省內外的優勢地位。2012年全縣共有文化經營單位650家,從業人員約8000人,文化產業增加值約10億元,約占全縣GDP比重的4.1%。

同時,通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扶持文化產業,組建了多家具有一定規模的文化企業,一批具有相當實力和發展潛力的民營文化企業不斷成長,成為推動全縣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力軍,逐步邁進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主辦的發展道路。

2.2發展趨勢

當前,新昌正處于人均GDP向10000美元跨越的階段,城鄉居民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快速增長、消費熱點不斷涌現,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期。

新昌有1100多年的建縣史,擁有天姥山、江南第一大佛等歷史文化資源和調腔、越劇、絲綢、石雕、根雕、剪紙等傳統文化資源,擁有天姥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佛寺國家重點開放寺院等自然生態和歷史人文資源。新昌地處長三角南部,臨近上海、杭州、寧波等綜合性創意城市和義烏國際商貿文化產業展示平臺,交通便捷,有利于創意項目和文化產業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文化產品的推介和銷售,從而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源泉和動力,營造了宜居、宜業、宜游的氛圍。

3 文化產業園規劃目標和原則

3.1 規劃目標

從新昌現存的文物古跡、歷史風貌、環境格局和人文資源出發,通過考察、梳理和整合,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特色,形成新昌城市名片。落實文化元素在城市空間上的布局方案,促進實現綜合的、完善的、高品位的城市文化設施。診斷現狀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問題,提出可行的新昌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指導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全面提升新昌的城市文化競爭力。

3.2 規劃原則

3.2.1 挖掘城市文化特色

從新昌現存的文物古跡、歷史風貌、環境格局和人文資源出

發,通過考察、梳理和整合,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特色,形成新

昌城 市名片。

3.2.2 完善城市文化設施

研究論證幾大文化板塊的可行性,落實文化元素在城市空間上的布局方案,促進實現綜合的、完善的、高品位的城市文化設施。

3.3.3 促進城市文化傳承

通過保護城市格局和歷史環境,重塑歷史氛圍,實現自然景

觀與 人文景觀的共生。保護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

建立系統的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制,促進城市文化傳承。

3.3.4 指導城市文化產業發展

診斷現狀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問題,提出可行的新昌城市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指導城市文化產業發展,全面提升新昌的城市文化競爭力。

4 文化產業園區規劃構想

4.1 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定位

注重發展文化產業與推進新昌山水品質之城建設相結合,充分考慮當地文化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基礎,統籌謀劃新昌縣文化產業發展總體空間布局,力求與我縣中心崛起,兩翼齊飛的城市發展格局相協調。

以示范展示、藝術創作、學術研究、休閑娛樂、教育培訓等為主要功能,建設以文化產品生產展示為主導,集文化休閑旅游、動漫影視、工藝美術、文化會展、信息傳媒、創意設計和教育培訓等產業為一體的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傳承文化,引領新興時尚文化,使之成為提升新昌城市品質的新高地和新昌地標性建筑,推動文化產業集約化、規?;l展。

4.2 規劃編制構想

新昌文化產業園規劃需關注以下方面:

(1)突出外向型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僅面向本地市場,大力開拓外向型市場,面向浙江省、長三角發展文化產業。

(2)與上位規劃有機結合,符合新昌縣域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落實用地開發指標。

(3)符合新昌縣文化發展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深化、落實和細化。

(4)依托縣城和城鎮發展,實現產城融合,落實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

5 規劃擬選址地塊

根據近遠期相結合,逐步推進的原則,規劃近期在刺灣區塊依托高新技術園區的發展打造一個文化創業園區,中遠期可結合文化創業園區的發展,充分利用城北臺地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周邊有利條件,推動新昌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打造一個主導行業突出、布局結構合理、創新能力較強、市場繁榮有序、帶動作用明顯、體制機制靈活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使文化產業實力顯著增強,成為我縣的支柱性產業。

在文化園區的建設中始終堅持以文化為先導,適應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需要,營造廣闊包容、良好的空間環境。以文化要素集聚為原則和導向,合理安排各文化產業空間。同時以基地良好的生態基底環境為基礎,尊重自然,合理利用開發環境資源。規劃通過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進一步提升我縣的歷史文化特質與自然環境優勢,并運用高新科技促進文化產業升級,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建設一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6 文化產業園規劃用地布局

6.1 整體規劃結構

根據文化產業分布現狀與發展趨勢,采用一園多區的模式,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原則,宜聚則聚,宜散則散。

6.2 城北臺地文化園區規劃用地布局

根據城北臺地地形特點和規劃實施可操作性,在城北臺地西側布局文化產業園,規劃總用地面積約2776畝。并規劃路網結構布局一個文化綜合體和七大功能片區。

6.2.1文化綜合體

文化綜合于城北臺地文化產業區中心地段,規劃通過建設大型建筑綜合體,以新昌文化廣場為核心,布置文化商務中心、文化創意中心、文化藝術中心、文化會展中心等一系列展示傳承新昌特色文化的場館,是市民最重要的公共活動區域,用地面積約294畝。

6.2.2 文化延伸區

即核心區相對獨立的功能區。采用低強度開發模式,規劃形成教育培訓、產品展示、文化娛樂、文化藝術創意區、信息傳媒、民俗文化和文化產業遠期發展區等七大功能片區(詳見附圖)。

(1)教育培訓區

利用技師學院建設契機,發展教育培訓區,用地面積約200畝。新昌除了發展基礎教育外,需要配合企業的升級,大力培養高精尖人才,并進行企業職工的定期培訓,發展職業教育。主要內容包括:企業培訓區、職業教育區、科技研發區、企業論壇和講堂等。

(2)產品展示區

融新昌多元文化展示于一體,用地面積約237畝,包括:佛教文化展示區、茶文化展示區、絲綢文化展示區、動漫文化展示區、工藝美術文化展示區、教育文化展示區、設計作品展示區、工業產品展示區、農產品展示區、城市建設展示區等,是展示地方特色、城市招商引資的窗口。

(3)文化娛樂區

在產品創作展示之外設立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娛樂區塊,用地

面積約780畝,為園區工作者和外來游客提供一個放松、休閑的

愜意之所。

(4)文化藝術創意區

本區塊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藝術,主要之工藝美

術;二是創意,也就是設計,用地面積約214畝。

(5)信息傳媒區

新昌的文化展示可借助于現代多元的信息傳媒平臺,大力發展網站建設和體驗區、傳媒制作區、信息平臺共享區等,規劃用地面積約151畝,打造數字新昌,使新昌進一步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6)民俗文化區

新昌縣成立1000多年以來,承傳不少經典的民俗文化,為避 免這些經典文化的失傳,同時進一步推廣其藝術價值和歷史意

義,使之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設立了一處民俗文化區,用

地面積約357畝,主要包括:新昌文化館、調腔劇團、越劇院等

傳統文化。

篇(3)

1.軸的選擇依據

選擇我國文化產業空間開發與布局軸線,是對我國當前文化產業發展階段和空間布局結構的充分認識,也是從戰略角度對我國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戰略安排與規劃。文化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是區域文化經濟空間存在的根本所在。生產要素的不完全流動從根本上決定了區域經濟的客觀存在,而不流動性要素決定了流動性要素的流動趨向和集中程度[4]。產業軸線的經濟學意義在于促進生產要素的充分流通,不同層級的產業軸線促使了點點、區區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交換,而其空間意義體現為生產要素的空間載體或者生產要素空間集聚帶,在不同的軸帶上呈現出各自獨特的生產要素結構形態。因此,在我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背景下,我國文化產業布局軸線的界定應充分考慮各地區文化產業生產要素結構和流動性程度的差異。

2.軸的選擇

文化生產要素水平與地區經濟發展、地理區位有著密切聯系。按照梯度轉移理論及現代區域經濟有關研究,我國呈現出三大經濟要素梯隊,即東、中、西部三大區域經濟要素發展水平依次成遞減規律。三大地區生產要素結構不同。如東部沿海地區作為我國經濟水平最高地帶集中了資本、技術、知識等高級生產要素,對地區經濟產出的貢獻率很大,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市場化程度低,資本、技術等要素較為欠缺,生產要素水平較低,但西部地區文化資源豐厚,是其發展和競爭的的優勢所在。因此,從橫向來看,三大經濟梯隊體現著不同的生產要素結構,可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空間橫向劃分的宏觀縱軸。再從縱向來看,我國有南北兩大河流橫貫我國東西地區,橫跨我國主要經濟大省和中心城市。黃河流域和長江沿岸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已歷史性地成為我國高密度經濟走廊,地區人口密度大,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是生產要素聚集地帶,并且自西至東文化資源豐厚度依次遞減,技術、資本等流動性生產要素呈逆向分布。因此,以黃河流域、長江沿岸作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橫軸。綜上,形成了我國文化產業空間布局的“三縱二橫”發展軸線。

(二)文化產業布局中點的選擇

1.點的選擇依據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業,產業聚集是其基本特征。這充分體現在文化產業尤其是現代文化產業對數字技術、資本、創意人才的高度依賴性上。當前城市中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以及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基地的大量開發和建設正是文化產業集聚特性的充分體現。同時,文化產業具有依附性,即文化產業所提供的文化消費品是滿足人們精神消費需求,是直接面對市場、面對消費者的[4]。無疑,城市是人口聚集的主要空間載體,城市滿足了文化產業發展的依賴性和依附性需求,文化產業節點的選擇必然是對能滿足文化產業發展的城市空間的選擇。

2.點的選擇

由于不同城市經濟發展、地理區位不同,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性,直接以城市為單位進行橫向比較,則一因城市數量眾多,比較程序繁瑣且復雜,二因直接橫向比較必然導致因城市經濟發展與區位的不平衡性帶來的文化產業節點選擇的空間不平衡性。因此,本文以省(直轄市)為單位,對省內主要城市進行縱向比較,選擇出各省文化產業中心城市作為宏觀布局中的“點”,從而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在選擇文化產業節點時筆者考慮以下指標作為選擇依據:文化產業產值,反應城市文化產業發展規模與水平;GDP,反應城市經濟實力與生產要素水平;交通水平,城市經濟輻射能力。通過對全國31個省(直轄市)中主要發展城市數據的比較可以發現,文化產業節點與省會城市具有很強的一致性。作為省會中心城市,集政治、文化、經濟、交通等優勢于一身,是文化產業中心節點的首要選擇。

3.我國文化產業空間點軸布局結構

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是確定發展軸線以及對軸線上的“點”進行重點開發[2]。從縱軸依次來看,東部縱軸集中了北京、天津、濟南、青島、上海、杭州、南京、福州、廈門、深圳等城市,成為東部梯隊重要文化產業布局節點;中部梯隊集中了太原、武漢、長沙、南寧等主要文化產業節點;西部梯隊則主要集中了銀川、成都、昆明等文化產業節點。從橫軸來看,北軸線上分布了西寧、蘭州、西安、鄭州、濟南、青島等文化產業節點;南軸線上分布了成都、重慶、武漢、上海等文化產業節點。從全局來看,三縱兩橫及軸帶上的節點共同形成了我國文化產業基本空間布局結構。需要說明的是,文章只從宏觀角度選取了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心節點和主軸線,暫不對各區域文化產業次級節點、次級軸線及其組合的空間結構進行深入分析與展示。

二、對我國東、中、西部文化產業集聚區戰略布局的規劃建議

基于點軸理論,打造地區文化產業集聚區和增長極,是推動各地區文化產業漸進式發展,構建我國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途徑。文化產業集聚區的打造關鍵要考慮其可行性。從可行性的角度來講,文化產業集聚區的選擇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文化產業集聚區空間布局的合理性,主要是各區域文化產業空間布局的平衡性問題;二是考慮文化產業集聚區內節點的層級性、豐富性程度及文化要素水平等。綜合兩方面的考慮以及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布局結構現狀,筆者認為我國可形成六大集聚產業帶:即東部的環渤海文化產業帶、長三角文化產業帶;珠三角文化產業帶;中部的中原文化產業帶;西部的西北文化產業帶和西南文化產業帶。

(一)東部地區文化產業帶

從東部梯隊來看,我國已經形成了三大經濟圈,即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作為東部沿海三大經濟戰略陣地,資本、高新技術、人才、現代化基礎設施、交通等要素極其豐裕,且三大經濟圈從北至南依次排開,空間分布具有平衡性。東部沿海地區文化產業發展與三大經濟圈具有內在一致性。從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的支柱性產業。其中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其2012年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占GDP高達12.3%,提前完成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三大經濟圈區位及經濟圈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為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理想的空間環境,依據經濟的空間結構演變規律,應努力打造以北京為中心節點,以天津、濟南、青島、沈陽、大連等為次級節點的環渤海文化產業帶;努力打造以上海為中心節點,以南京、杭州、蘇州等為次級節點的長三角文化產業帶;努力打造以廣州、深圳為中心節點,以珠海、東莞為次級節點的珠三角文化產業帶,形成我國東部地區三大文化產業集聚區的戰略布局。

(二)中西部文化產業帶

兩橫兩縱成“井”字狀要素軸線貫穿了整個中西部地區。從空間布局的角度看,縱橫交叉的交點是連接各區域的樞紐,四大樞紐成“口”字形將整個中西部地區構成一個區域整體。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具有獨特區位優勢的交點往往成為各要素聚集與擴散的中心,該區域易形成以樞紐為中心,以生產要素極化和擴散效應為內在動力,以各個干線作為要素流動軸線的經濟增長極。從文化產業節點來看,中部地區文化產業節點沿主軸線呈線狀分布,南北跨度較大。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節點呈南北兩地分布。綜合空間布局、經濟發展及節點分布因素,我國中西部地區可以打造三大產業集聚區,即中部文化產業帶、西北文化產業帶和西南文化產業帶。

1.中部文化產業帶

中部地區文化產業節點南北分布。鄭州和武漢處于中部核心區且是軸帶的交點。鄭州是我國中原經濟中心城市,文化歷史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河南省致力于將鄭州打造為中原區域文化中心,形成中原文化產業要素集聚高地。武漢作為全國特大城市,有“九省通衢”之稱,且方圓400公里內涵蓋40多個大中城市,經濟輻射力很強。近年來,武漢緊抓文化和科技融合機遇,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規劃到2015年實現總收入3000億元,增加值占地區GDP比重達10%左右,致力打造“創意之都”。長沙市近年來文化產業發展突飛猛進,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2011年,長沙市文化產業總產出超過100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達10%。演藝、動漫、廣電、出版四大湘軍產業的異軍突起使得以長沙為代表的湖南文化產業發展成為中南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考慮到中部地區的特殊性,中部文化產業集聚區應該打造以鄭州、武漢、長沙為核心增長極,以鄭州為核心節點,向北輻射太原、呼和浩特等次級節點,以武漢、長沙為核心節點向南輻射南昌、南寧等次級節點,加強鄭州、武漢、長沙三大增長極的聯動,從而帶動整個中部地區南北文化產業的協調發展。

2.西部文化產業帶

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特殊產業,對生產要素結構需求有較大彈性。文化、資本、技術等要素結構的不同,文化產業呈現不同的發展形態。西部地區在技術、資本、信息等要素欠缺的歷史背景下,依托文化歷史資源、自然資源等稟賦,大力發展旅游產業,使旅游產業已然成為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產業。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節點有兩大聚集區,北部主要包括甘肅、西安、銀川、西寧等節點,南部主要包括成都、重慶、貴陽、昆明、拉薩等節點。其中,西安、成都和重慶分別為軸帶交叉點。西安是我國西北人口超大城市和建設中的外向型國際化大都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2011年西安全市旅游業增加值約占GDP的8.5%,明顯高于全國的4%。重慶和成都是我國西南地區經濟重鎮和交通樞紐。2011年,其旅游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別為5%、8.45%。因此,根據我國西部地區地理特性、要素水平及文化產業節點的空間布局形態,可打造西北、西南兩大文化產業集聚區,分別建立以西安為核心節點,以甘肅、銀川、西寧為次級節點的西北文化產業帶;以成渝為核心節點,以貴陽、昆明、拉薩等為次級節點的西南文化產業帶,發揮南北兩大文化產業集聚區的聚集和擴散能力,帶動整個西部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篇(4)

中圖分類號:G114文獻標識碼: A

一、文化產業理論與海南島發展現狀

1、文化產業理論

文化產業指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活動,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作為目標,是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1]。

2、海南島發展現狀

海南是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和唯一的熱帶島嶼省份,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相比全國其他省份而言,目前海南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仍然較低,因此也相對保有了較好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海南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勝地,是新時期海島發展注入的鮮活血液。海南省要借此契機,充分發揮海南的區位和資源優勢,按照國際通行的旅游服務標準,推進旅游要素轉型升級,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開發特色旅游產品,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全面提升海南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

二、沖擊與傳承中的海南文化要素

由于海南島獨特的地理位置,受外界影響較少,越偏遠的村落地區原始民風保留越完整。借國際旅游島戰略的發展契機,深入挖掘海南本土文化,協調傳承中的不利沖擊,努力尋求一條適宜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傳統的民族村寨

海南是個由多民族共同聚集的省份,黎族苗族是少數民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的船型茅草屋是海南省黎族群眾的古老民居形式,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近些年由于房屋改造等一系列自然和人為因素,船型茅草屋的數量已逐年下降,保存完好的已不多,只有少數村落尚保存一個相對完整的古老船型屋的村落布局,古老的黎族船型茅草屋正面臨著消亡的命運。延續歷史印記,合理規劃民族風情村寨,提煉民族文化元素是海南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的一項重要突破口。同時,在有特色風情的民族村寨中,舉行傳統的民俗節日活動,也是社會文化生態的良好延續。

2、古老的技藝傳承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傳統黎家人的生活寫照。在古老的時代,黎家人因依托于大山,便一直傳承著上山打獵、打柴的傳統。黎家人在上山時用綁帶在腰間系好腰簍,并輔以必需品。因此,早在數百年前輔助黎家人日常生活的腰簍也即成為黎家特有的標志之一[2]。

手巧的黎家人利用竹子不編制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腰簍,同時也編制其它的生活工具。比如:簸箕,竹筐,竹席等日常用品。在這帶有原生態歷史印記的民族手工制品留傳中,推廣于現代旅游,讓游人體味于傳統的民族風情中,也不失為一個良好的發展。

3、悠久歷史的建筑

海南的歷史建筑最久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現階段仍保護較好有待修繕的兩部分分別是騎樓以及具有典型意義的特色民居。特色民居大概可歸納成5個類型:瓊北傳統民居、中西部黎族苗族船型屋、南洋風格建筑民居、火山口周邊火山石傳統民居、新時期國際旅游島特色民居。這些民居稍加整修,就會成為當地旅游的一大亮點。民居也是文化,而文化是經久不衰的。

三、文化產業導向下的海南島規劃管理策略

為了更好的傳承海島文化生態,合理保護與開發原始的民族村寨、提煉手工藝、民俗節日等文化特色元素,調控好流動人口對海島生活的周期性沖擊,迫切需要提出適宜的規劃管理策略以保障淳樸文化的延續與發展。

1、注重傳統民居修繕保護

傳統的海南民居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書。海南特色民居應在學習研究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設計創新,隨后才能提及傳承與推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地方的,才是獨特的。因此,提煉民居特色元素,在傳統村落中適度引入城市、旅游概念,與文化產業元素相融合,從而塑造文化產業背景下的海南島規劃建設。

民族村寨是維系一個民族生存延續的靈魂和血脈,推進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不僅對傳承民族優秀村寨文化遺產、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建設民族文化特色、聯結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民族地區旅游開發也具有相當高的價值,可為國際旅游島建設注入民族傳統文化內涵[3]。

2、考量黎族茅屋整體構建

海南島頗具特色與規模的黎族船型茅草屋在最初改造過程中,許多黎族群眾告別低矮黑暗的茅草屋,搬進寬敞明亮的新瓦房,徹底改善了居住條件的同時,給最初設想的茅草屋保護帶來了許多難題。茅草屋因其特殊性,需要人的精心呵護,更需要煙火氣息。生活用的煙火可以除去潮氣,防止茅草腐爛和動物破壞,而任何一間沒人住的茅草房不出兩三年就會腐爛。因此,考量統一開發茅草屋特色民居的旅游景區來保護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整片重新開發,合理布局建設,使黎族民居真正實現更好的延續與保護。具體措施包括成立船型茅草屋保護基金,為船型茅草屋的保護培養和儲備人才,提供資金支持;同時打破以往單一的政府主導的保護模式,探索建立政府、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的可持續的保護發展模式;再者創建集研究、開發于一體的黎族船型屋村落和生態博物館,保護和保存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生性。希望通過政府與民眾的共同努力,切實做好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與建設。

3、規避流動人口文化沖擊

海南作為全國的旅游大省,憑借舒適的氣候條件以及別樣的旅游景區每年吸引數以百萬的游客觀光。大量的流動人口沖擊了原本平靜的小島,同時也引發了物價的相對性飆升,文化的相應沖擊,因此保障海島文化健康發展是必要的。島內各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推進自身發展的同時規避流動人口帶來的文化沖擊[4]。

面對旅游旺季突然增加的大批量人口,為淡化浮躁的村鎮旅游市場過度更新,針對島內旅游發展的相關需求,培養專業化人員。例如島內保有的文化產業要素,應切實加強文博管理機構和人才隊伍的建設,積極引進文物保護的專業研究人才,在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從而實現對社會文化產業的開發的科學管理。

4、增強旅游產品塑造創意

加強文化元素提煉,發行特色旅游文化彩票。把旅游文化整體形象作為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范圍策劃組織大型形象宣傳活動。運用紀念章留念的景點集郵策略,加強海南各個景點的聯動性宣傳與紀念意義的重視。

對于近期規劃的海南海底博物館觀光游開發,大力挖掘其旅游產品的特別之處。開發過程中削弱文化產業開發中新舊文化的沖擊,更加重視自身保護與宣傳。只有使文化產業的發展規范有序,才能真正使海南的文化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四、小結

海南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涉及到的傳統民寨、古老技藝以及歷史建筑通過時間的凝練體現文化的精髓。本章通過對海南島文化產業的研究分析,提出適宜建設國際旅游島的相關規劃管理策略,包括注重傳統民居修繕保護、考量黎族茅屋整體構建、規避流動人口文化沖擊、增強旅游產品塑造創意。希望通過科學合理的保護開發,建設具有原汁原味文化特色的海南國際旅游示范島。

參考文獻

[1]劉早.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選擇[D].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

篇(5)

國務院總理2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文化產業振興規劃》。

會議指出,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當前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形勢下,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時,加快振興文化產業,對于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強調,振興文化產業,必須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持以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堅持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發展與吸收世界優秀文化相結合,走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推進重大工程項目,擴大產業規模,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為此,要做好八項重點工作:一是加快發展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重點文化產業。二是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快推進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項目。三是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培育骨干文化企業。四是統籌規劃,加快建設一批產業示范基地,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五是不斷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新變化和審美新需求,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擴大文化消費。六是發展文藝演出院線,推進有線電視網絡、電影院線、數字電影院線和出版物發行的跨地區整合,繁榮城鄉文化市場。七是積極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廣播影視、手機廣播電視等新興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升級。八是落實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與服務出口的政策,擴大對外文化貿易。

會議指出,為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要降低準入門檻,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參與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稅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大力培養文化產業人才,完善法律體系,規范市場秩序,為規劃實施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篇(6)

到2020年,力爭全省接待旅游總人數突破6億人次,旅游文化總收入突破1萬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3%和19%:游客人均消費水平提高到2000元以上;旅游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20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5%旅游文化產業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人數達到1000萬人以上。(2月9日《昆明日報》)

云南省國企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補貼2019年取消

云南省政府網站關于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明確2016年開始,在全省全面推進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工作,對相關設備設施進行必要的維修改造,達到城市基礎設施的平均水平,分戶設表、按戶收費,交由專業化企業或機構實行社會化管理,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2019年起國有企業不再以任何方式為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承擔相關費用,不得在工資福利外對職工家屬區“三供一業”進行補貼。

實施意見明確規定,“三供一業”分離接收單位為國有企業或政府機構的,對分離移交涉及的資產實行無償劃轉,由企業集團公司審核批準,報主管財政部門、同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備案。移交“三供一業”涉及的從業人員,原則上按照州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政策標準接收安置,按照有關政策無法接收的人員由移交企業妥善安置。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的物業管理可由國有物業管理公司接收,也可由當地政府指定有關單位接收,支持實力強、信譽好的國有物業管理公司跨地區接收移交企業的物業管理職能。(12月9日《云南信息報》)

云南省排查整治校園網貸

針對部分網絡借貸平臺對在校學生開展借貸業務(以下簡稱校園網貸),造成風險事件發生的情況,工商總局等六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云南省工商局就云南省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有關事項印發通知。

通知要求,各州、市工商局要配合相關部門加大對校園網貸業務機構的監管力度,配合有關部門開展網貸機構的排查和處置工作,提供有關企業的登記、公示和監管信息。對未在法定期限內公示年度報告、通過登記的住所和經營場所無法聯系等嚴重違法失信的,將其依法分別列入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從事非法集資活動被相關部門責令關閉并通報工商部門的網貸機構和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的網貸機構,一并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予以公示。依法限制其法定代表人任職資格,并納入部門聯合懲戒范圍。

此外,對公安機關認定涉嫌犯罪以及金融監管部門認定已經構成非法金融活動的網貸機構,依法責令其停止廣告,嚴厲打擊違法廣告行為。(12月9日《云南信息報》)

云南4城市(鎮)入列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近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公布了《關于公布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名單的通知》,包括云南騰沖市、楚雄市、瑞麗市、沙溪鎮等在內的111個城市(鎮)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通知》要求,各試點地區要按照批復的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方案要點,結合本地實際,加快突破薄弱環節,積極探索,闖出新路,到2018年取得試點階段性成果,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到2020年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試點成功經驗。目前,按照“邊試點、邊突破,邊總結、邊推廣”的工作思路,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進一步加強試點評估和經驗總結,努力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有益經驗,更好發揮試點改革先遣隊作用,帶動全國新型城鎮化進程。(12月7日云南網)

2017普高招生加分照顧規定出爐

昆明市招生委員會公布了昆明市2017年普通高中W校招生加分照顧規定。

根據《規定》,對烈士子女、獲公安部表彰的一級或二級英模子女、駐艱苦邊遠四類以上地區部隊現役軍人子女照顧12分;因公犧牲的軍人或人民警察子女照顧10分;駐艱苦邊遠三類地區部隊現役軍人子女、駐總部劃定的二類(含二類以上)島嶼部隊的現役軍人子女照顧9分;一級至四級殘疾的軍人或人民警察子女、榮立個人一等功的現役軍人或人民警察子女、駐艱苦邊遠二類地區部隊現役軍人子女照顧6分;榮立個人二等功的現役軍人或人民警察子女照顧3分。對獲省人民政府或國家有關部委表彰的見義勇為人員、見義勇為人員子女照顧12分;獲州(市)人民政府表彰的見義勇為人員、見義勇為人員子女照顧9分;獲縣(市)區人民政府表彰的見義勇為人員、見義勇為人員子女照顧6分。對戶籍在民族自治縣、其他縣(市)區的民族鄉并在當地初中就讀的少數民族照顧6分。對云南省內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照顧6分。對歸僑學生、歸僑(華僑)子女、獲得?。ú浚┘壱陨蠘s譽稱號或科技獎的僑眷子女、臺灣籍考生照顧6分。(12月10日《云南信息報》)

昆明新修訂旅游業監察條例明年起施行

昆明市《昆明市旅游業監察條例》并將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根據條例規定,強迫或變相強迫消費最高罰15萬元。

針對現行《條例》出現的與上位法不能很好配套銜接的情況以及旅游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條例》進一步理順職能關系,完善旅游監管體制機制。將“不得參與任何形式的旅游經營活動”新增作為旅游監察人員應當遵守的規定之一;在法律責任部分將處罰主體統一調整為旅游監察機構。對于公安旅游警察機構,將其“負責維護旅游市場治安秩序,依法開展旅游市場監管綜合執法等工作”的職責在《條例》中予以明確。《條例》加大執法和懲治力度,下重拳解決不合理低價游、強迫游客購物等問題,對旅游經營者和旅游從業人員的禁止性規定作了調整和完善,明確禁止“旅行社以不合理的低價組織旅游活動,誘騙旅游者,并通過安排購物或者另行付費旅游項目,強迫或者變相強迫旅游者消費”,若違反該規定,由旅游監察機構對旅游經營者處以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款;對旅游從業人員處以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12月8日云南網)

昆明投2000萬為小微企業購買服務

近日,773家小微企業再次實實在在享受到政策扶持帶來的實惠,每家企業可以通過申領到的最高3萬元的服務券,兌換企業培訓、創業輔導、法律維權、管理咨詢、網站管理、電商服務、信用評價等70多項精準服務。

昆明市小微企業創業創新服務券是昆明市財政資金為小微企業購買專業化服務提供的補貼,以電子券的形式發放,預計發放3年,每年資金總額不低于2000萬元,用于補助成長性好、管理規范、發展快、服務需求迫切的小微企業,為其購買專業服務機構的專業化服務。今年發放的是第一批。下一步,昆明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將繼續為昆明市小微企業構建找得到、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務體系,為小微企業的發展提供堅實的服務后盾,助力企業成長。(12月10日《昆明日報》)

滴滴快車拼車在昆明和麗江上線

滴滴出行在云南的昆明、麗江2座城市上線“快車拼車”,可以為拼車乘客節省25%的車費。這項功能的上線,在早晚高峰期受到市民歡迎,尤其是男性。拼車最多可選擇2人拼車,拼車時段為每天7點到23點。使用“快車拼車”昆明乘客可享受最低7.5折優惠,麗江乘客可享受最低7折優惠。昆明和麗江都有限制范圍,但主要是考量起點,如果起點在這個范圍外,乘客就發不了拼車單。對比出租車,拼車更像是一種補充選擇。不過會消耗乘客時間,因為要去接送順路的另一個乘客,著急趕飛機、著急上班的乘客,最好不要拼車。

選擇“快車拼車”的乘客需要準確輸入出發地和目的地,發單后不能更改,系統將根據這些信息計算行程價格。行程中無論是否有人拼車,乘客都可以享受到比普通快車價格更低的“一口價”,即使堵車也無需額外支付費用。拼車時最多可選擇2個座位,1人拼是最便宜的、多帶1個人價格會略微上漲。如果系統匹配需要乘客等待10分鐘左右時間,如果乘客愿意,系統還會給予乘客4.5、5,5元的車費優惠。(12月9日《都市時報》)

篇(7)

1.河北省是華夏軸心文明的重要誕生地。距今約4600余年前,黃帝聯合炎帝部族與東夷集團在涿鹿(現河北省涿鹿縣)進行了一次艱苦激烈的大戰,在冀州之野(現河北省冀州)擒殺敵方首領蚩尤。黃帝從此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并被逐步神化。河北地域還曾存在戰國七雄中的兩大諸侯國燕國和趙國。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提出“胡服騎射”,而發生在燕國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更為我們留下了“燕趙多感慨悲歌之士”這樣的名言。河北省的地域文明正是從這種文化氣氛與文化需求中不斷孕育造就的,成熟的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從這里開始向四面八方延展開去,織就成綿密、明快的智慧畫卷的。

2.河北省保持著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多重結點。封建時代燕趙地域繁華的鼎盛是在明清時期。宋元以后華夏政治文化中心東移,明代都城的北上和清代統治的南下促成了京杭大運河的進一步開挖和利用,見證了華夏傳統文明最后的繁榮,而河北正處在京杭大運河水運的北起始地。進入近代,京漢、石太、津浦等多條鐵路的修建勾勒了中國現代化的早期圖景,鐵路像一條金屬河流,負載著華夏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進。這時冀東地區的煤礦資源正好可以為這條經濟動脈提供動力支持,于是傳統與現代的交通脈絡再次交匯于此,傳統與現代的文化亦隨之在此交融。隨著北京作為現代中國的首都坐落于河北腹地,當代立體交通的形成使河北省在全國乃至全球交通中處于樞紐地位。

3.河北省目前處在多重發展機遇的交匯處。河北省新的發展必然面對經濟結構調整或產業升級的新的轉型。從傳統重工業、制造業、紡織業向包括文化產業在內的新型服務業的轉移是一個必然的選擇。無論是從華夏文明誕生地和傳統文化發展的意義上(傳統文化資源),還是從現代交通樞紐和環抱京津(接近最大旅游客源地和最具可進入性)的意義上,她都完全具備了實現新的轉化的條件。應該看到河北地域存在一個巨大的“中國結”:各種經濟、文化、歷史的線索都在這里編織在一起,成為一幅華夏文明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美麗圖案。

二、文化意義的整理、評估到文化產品開發

1.在文化觀念層面上,實現對傳統文化思想的創造性轉化。中華文化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深厚精神內涵,曾經對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新時代應該有新的文化觀念及其文化標志,才能起到新的認同和凝聚作用。因此,河北任何文化產品的開發,都不應該是對傳統文化單純的接受和展示,而是對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文化在觀念層面的創造性轉化,是基于河北地域文化的積極內涵,實現對傳統的儒、釋、道思想主題的創造性轉化。

2.在規劃設計層面上,實現從傳統文化觀念向現代標志性符號的創造性轉化。以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華夏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上,也曾經發展出自己的標志性符號系統,我們目前最為常見的“龍鳳”就是代表。在我們燕趙地域,這樣的文化符號更是滲透到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武強木版年畫、蔚縣民間剪紙、衡水內畫、以及各地傳統戲曲歌舞等等,都是非常有開發價值的文化項目?;谛碌奈幕^念,對燕趙傳統文化符號進行創造性轉化,為現代社會提供文化產品,為后人留下新的文化遺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也是一項規模巨大的藝術創作、創造、乃至創收的工作。

3.實際運作層面上,實現從區域性產業運作向全球華人對儒家文化復興運動廣泛參與的創造性轉化。經過創造性轉化,就為形成系列性的、大量的、具有獨特文化意義和標志性符號特征的、各類人群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開發提供了基礎。從政府部門著眼,需要進行必要的文化機構的調整;從河北各界文化人士方面說,需要他們積極參與親力親為;從全國的視角著眼,還要將其轉化為各界經濟人士投資并能夠取得豐厚回報的一個新的目標;從全球視角說,還應該是向往燕趙文化的各地區乃至各國人民普遍參與的社會工程。燕趙地域是華夏軸心文明的誕生地,全世界炎黃子孫以及憧憬華夏文化的各國人民的文化紐帶,任何一種基于如此深厚傳統的文化產品的開發都具有不容置疑的廣泛社會參與基礎。因此完全有條件將深厚而熱烈的鄉情、親情、民族情感轉化為文化產品開發的實際運作。

三、文化品牌的整合傳播

現代文化品牌的形成過程往往伴隨著重大的文化慶典活動。河北文化人利用“吳橋雜技”這樣非常具有河北文化特征的項目,開發了“吳橋雜技節”,已歷經十屆二十年,在國內外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其做大做強的空間十分巨大,但持續性、延展性、輻射性和創收能力還亟待加強。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江蘇省,他們早在2003年掛牌成立了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是全國首家由省級政府投資組建、省委宣傳部直接管理并被授予國有資產投資主體資格、按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新型國有獨資大型文化企業。主要從事文化產業項目的投資建設和經營管理。目前已形成跨所有制、跨經營領域的綜合性企業集團,涉及數碼文化、影視、電視廣告、大型演出、文化產業投融資、數字電視等多個領域。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河北旅游業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各種重大旅游文化活動越來越有影響,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旅游文化產品。我們應該借重大文化慶典性活動的契機整合現有文化產品,推廣和提升文化品牌。

四、突破產業發展的體制和機制障礙,實現整體性的產業升級

文化產業是一個綜合性的現代產業,涉及到許多傳統產業部門,文化產業的發展突破了傳統產業發展的邏輯,是一種以產業融合的方式實現跨越式增長的發展模式,因此實現其發展尤其需要有體制和機制創新的啟動。

河北省發展文化產業需要有整體的發展規劃和發展戰略,需要文化觀念的創新與轉換,需要借助于國內外各種社會中介組織和社會團體的支持與協助,以及海內外學術界、藝術界與華人社會的廣泛參與。現階段河北省文化團體生存狀態堪憂,人才流失現象嚴重,糾其原因我們現有的文化產業機制和文化人才的凝聚力,已不能適應現代文化和經濟發展需要。政府應當盡快建立有效的創意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改革分配制度,探索以“創意資本”為主的新型分配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有關知識產權保護和資助制度,為企業投融資和產權交易提供高效、便捷和規范的服務。

篇(8)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7.005

《廣西文化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力爭到2020年左右,建成具有時代特征、壯鄉風格和諧兼容的民族文化強區。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一方面可以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又能使當地的民族文化資源得到合理的保護與開發?;谶@樣的發展前景,筆者認為桂林可以大力發展民族文化產業,依托其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以現有旅游業為發展平臺,樹立“文化就是財富”的全新理念,實現民族文化由非物質文化向物質財富的轉變,有效地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1桂林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優勢

1.1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

桂林坐落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除漢族之外,還有壯、回、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占全市總人口的8.5%左右。比如,龍勝各族自治縣境內居住著苗、瑤、侗、壯等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76%左右;其中,龍勝縣泗水鄉周家村白面瑤寨住著42戶,191位居民,其中紅瑤占97%。各少數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保留下來的傳統民族風情,如民俗文化、節慶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這些獨特的民族、民俗資源是各個民族的文化瑰寶,也在很大程度上為桂林發展民族文化提供了資源支持。

1.2廣闊的旅游業發展平臺

桂林,因為“桂林山水甲天下”被人們熟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桂林一直致力于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業成為桂林的龍頭產業之一。每年,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桂林,使得桂林的旅游市場不斷地壯大。據桂林市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顯示,2015年,桂林旅游接待總人數4470萬人次,平均增長12.5%,居全國地級市前列;旅游總收入517.3億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長24.1%,高于游客人數增幅11.6個百分點。自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至今,桂林的游客量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桂林相對成熟的旅游市場所能提供的市場和客源對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平臺。

1.3良好的區位優勢

盡管桂林經濟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卻有著非常良好的區位優勢。從地理位置上看,桂林位于湖南、廣東、廣西和貴州四省中間的地段,距離長沙、廣州、南寧、貴陽的直線距離都在400公里左右,是湘、粵、黔、桂四省的中心城市。桂林不僅地處“湘桂走廊”,還處于以廣東為核心的“泛珠三角”經濟圈和以南北欽防為中心的“泛北部灣經濟區”的重要圈層。同時還是廣西(桂林)―云南―海南這一中國旅游“金三角”的重要核心,更是中國聯結東盟的重要地區。除此之外,桂林的交通設施條件也在不斷的完善,尤其是在航空、鐵路、公路方面,立體式旅游大通道不斷完善,西南地區交通樞紐的戰略地位逐步明顯。良好的區位優勢搭配以逐漸完善的海、陸、空交通情況,能夠提高桂林的硬件設備,為桂林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提供助力。

2桂林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的劣勢

2.1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水平低

桂林處于華南地區,整體經濟水平比較低。農村貧困人口較多,為此,桂林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堅決打贏“十三五”脫貧攻堅戰決定》,這一舉措雖然使桂林貧困村人均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到2015年底全市貧困人口還有28.7萬人。桂林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帶來的結果就是文化發展投入不足,文化資源得不到有效保護和利用,文化事業薄弱,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覆蓋面還十分狹窄,僅限于市區或者一些發展較好的村寨。與此同時,桂林的文化產業發展也是剛剛起步,規模小、零散、單一、脆弱,嚴重缺乏市場競爭力是桂林文化產業的特點。桂林現有的文化公司數量不多,且大多為私企,投入資金、規模有限,這些條件的制約使得桂林的文化產業在整個文化產業領域就處于底層地位。

2.2對民族文化產業資金投入不足

篇(9)

項目資助:2011年度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立項項目ZJ11FY009《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政策規制研究:以平湖鈸子書為例》

近幾年來,我國一些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得到了快速推進。非遺的產業化發展模式,對于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影響力、增加非遺保護和傳承的資金支持力度、促進非遺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非遺產業化進程中過度開發利用及其對文化內涵的曲解與誤讀等問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政策規制是當前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現狀

近幾年來,伴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在政府相關政策議題中的凸顯、各級輿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工作的持續追蹤。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度急劇提升。在政策性發展要素及保障措施供給持續升溫的背景下,一批社會資本也開始逐步涉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工作。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文化內容或文化要素、依托非遺的品牌張力,開發非物質遺產旅游及關聯文化產品生產、營銷等產業,甚至以此為基礎構建延伸的大文化產業園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在經歷了自發性個案嘗試后迅速被推開,非遺產業化經歷了從小到大的快速的發展過程。筆者在浙江走訪非物資文化遺產基地12個,其中有2個已經形成既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化發展格局,4個有產業化運行的項目并已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拉動效益。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呈現出以下主要特征。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復合產業化的發展態勢。非遺產業化已經不單是游客參觀、體驗等活動的組織開發,轉而形成融合非遺文化考察、購物、休閑旅游等內容的復合型產業形態。個別區域文化與經濟發達的地區甚至延伸出非遺特色藝術產品制造與營銷、非遺特色文化標識、文化符號授權經營、非遺特色會展等特色產業門類,構建了從產品制造、產品營銷到最終價值兌現的產業鏈。從產業利潤構成而言,非遺直接產業貢獻率占產業增加值的二成,而旅游、購物等關聯產業占整體貢獻率的八成。二是非遺產業化運營資本構成相對復合化。當前,在非遺保護與產業開發中,既有政府性資金的投入、也有民營資本的加入,甚至也有個人資金以承包等形式加入非遺產業的開發。這里面存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一方面是非遺作為具有獨特文化傳承、不可復制的文化內容,具備構建獨立競爭力和差異化競爭力格局的直接支撐,具有極強的產業吸引力。同時非遺大多于區域乃至村落存在著交叉盤纏的關系,甚至個別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布在某一宗族中,為個人資本介入產業運營提供比較好的條件。三是非遺產業化的整體運營模式仍以粗放型為主,產業效益參差不齊。雖然非遺產業化帶動起關聯產業的迅速發展,形成復合型的業態結構。個別區域甚至實現了非遺品牌輸出以及文化制造業的結合。但從整體上看,這種復合型業態結構更多的是源于當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發展要素向發展機遇的自發性靡集,或者是其他產業門類經營方式的一種慣性移植。從整體上看,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運營機制仍有待完善、運行水平亟待提高。非遺產業化現代治理結構與集約型發展模式的欠缺既制約了非遺產業化的層次與水平,也為非遺產業化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提供了體制空間。

二、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度產業化超過了非遺古跡遺存的現實承載力,使其遭到破壞的潛在可能性大大增加。當前部分地區片面放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區域旅游、購物等的拉動效應,將對非遺的聚焦視野從“傳承與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簡單轉變“最大化經濟效益的兌現”。憑借非遺的品牌感召力,盲目發展旅游業,突破非遺古跡遺存的游客接納底線,大肆聚攏游客,對非遺古跡遺存的保護帶來極大的壓力,非遺古跡遺存的損壞已經不是個案。同時,個別地區為了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在感觀形象,對非遺古跡遺存盲目進行改造,改變其傳統結構、擴充其規模等,商品化、人工化、藝術化的非遺藝術形態及舞臺頻繁呈現,失去其本真的原始形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直接的破壞。

二是盲目炒作文化概念,曲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意蘊和文化內涵, 改變了非遺的文化特質。部分地區盲目追求“新奇特”的感觀效應,炒作時尚的文化概念與文化符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意蘊和文化內涵肆意放大與延伸,將“時尚休閑養生娛樂”等文化內容嫁接到傳統文化因子中,非遺原有的個性化的話語方式與文化表達受到壓制。個別地區甚至采用粗俗的藝術方式、低下的文化趣味去解讀非遺的文化內涵,更是背離了非遺的精神意蘊,丑化了非遺形象。

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不足,使非遺的一些藝術形式被簡單抄襲與復制,同質化競爭的加劇、整體發展環境的惡化,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帶來直接的不良影響。由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保護意識的欠缺及侵權查處力度的不足,當前個別地區非遺特有的制作工藝、藝術產品被盲目仿制,藝術血統不正、制作工藝粗陋的“偽非遺項目”、“類非遺產品”在市場上不斷出現,消費者真假難辨,傷害了真正非遺的公信力。個別地區甚至在“產業化”的旗號下,不顧非遺的工藝標準與流程,盲目組織非遺產品的規模化生產,或者將其他相關產品門類都納入到非遺旗號下,非遺產品及其制作工藝的“獨特性”遭到侵犯,嚴重混淆了非遺的市場純正性,影響了非遺的社會聲譽,惡化了非遺的發展環境。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政策規制體系的建構:原則及內容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要堅持“適度化”原則,要立足于擴大非遺的影響力,更好地集聚社會資源,促進非遺的傳承與保護的目的,開展非遺產業化的探索。在產業化進程中,要根據非遺產業門類特點、制作工藝特色、非遺古跡遺存的現實承載量等,設定人流總量、非遺特色產品生產量等非遺產業化相關指標,確保非遺產業化不對非遺本身的物質載體及工藝帶來損害的底線原則,切實規避“舍本求末”的發展路徑。要堅持“本真性”的原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在于非遺特有的制作工藝、藝術形態及其內在精神底蘊、文化特質的傳承、保護與表達。在非遺產業化進程中,要嚴格遵守非遺傳統的制作工藝與流程、藝術門類與形式,切不可忽視非遺既有的藝術內涵與形式,盲目簡化與變革工藝,搞準標準生產。要堅持“排他性”原則。在非遺產業化進程中,不能簡單追求產業規模的量級層次、搞“全民產業”,機械拷貝非遺藝術門類與藝術產品,走同質化發展、低水平覆蓋的道路。堅持“排他性”原則就是規避類同產業、相似門類、模仿形態的滋長繁衍。確保非遺產業制作工藝、產業形態的血統純正性與專屬性是非遺產業化的基本前提。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政策規制體系。一是要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準入標準,建立非遺產業化項目論證公示制度、建立產業化準入牌照制度。該制度旨在明確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門類可以開展適度的產業化運行,哪些產業門類應當規避產業化發展,建立具體的區分界定標準。當前,對于特色地方戲劇、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音樂等非遺門類,鼓勵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組建專業劇團,開展市場營銷與推廣,集聚多方面的社會資源,努力拓展社會影響力,弘揚傳統藝術。而對于傳統古老技藝等介于于技藝傳承的定向性與范圍限制性,尚不存在規模化、市場化運作的條件,應主要通過政府公益性政策的完善,擴大人才儲備基礎,延續與發展藝術門類。對于一些古跡遺存類的非遺項目,在推進產業化進程中要嚴格限制規模容量,以保護非遺為首要原則。要建立非遺產業化的審核備案機制,實行一事一議,征求各級專家等的意見,在一定內范圍予以公示。對于審核通過的非遺產業化項目,發放具有一定行權期限的產業化準入牌照。完善非遺產業化的過程監控機制,建立分層級的預警處置模式,通過定期動態材料報備與職能部門查訪等形式,根據不同性質與程度對出現問題的產業化項目予以警告、嚴重警告等處罰。以年度為單位對產業化狀況進行評估,提出整改意見等。完善監督懲戒機制,對于越界經營或其他對非遺產生傳承與保護產生不利影響的產業化項目要果斷吊銷許可拍照。對于非遺產業化過程中傳承、保護和開發的良好案例要進行宣傳與推廣,并給予進行政策、資金和人才的重點支持。確保非遺產業化始終在政府職能部門的監控范圍內實現可持續發展。

篇(10)

城市中總有一些舊的建筑,見證過輝煌歷史,但一度成為新城市規劃者的難題,不知不覺,一批優秀的改造項目,帶著城市的記憶,憑借文化和創意商業煥發出新生。江西鷹潭合成洗滌劑廠始建于1958年,為實現土地集約開發,滿足鷹潭地區產業發展需求,現計劃對合成洗滌廠閑置廠房及土地進行定位及規劃。本文將以江西鷹潭文化創意產業園為例,對我國綜合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規劃發展進行具體研究與論述。

1 鷹潭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現狀分析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起步晚,鷹潭市文化產業僅停留在相對低水平。在全國范圍內能產生較大影響的廣播影視、動漫、音像、傳媒、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與設計、軟件和計算機服務幾乎是一片空白。巨大的市場空缺加之深厚的文化資源,促使綜合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呼之欲出。

2 江西鷹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規劃發展分析

2.1 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規模

江西鷹潭文化產業園現有土地5.76公頃,原為工業用地,大部分為80、90年代二至四層的生產車間,部分建筑輪廓錯落有致,表皮線條粗獷,極具工業色彩。

2.2 文化創意產業園的規劃發展

2.2.1 用地規劃——構建微產業鏈模式。地塊南面沿街中部2層建筑拆除,內部以廠房改造為主。建筑風格必須符合文化創意產業園氛圍的要求,并進行沿街亮化設計。園區內非文化類商業面積不得超過園區總建筑面積的20%,沿信江河設計40米綠化帶。構建以研發、展示銷售為核心,輔以生產、商務洽談、商物分流模式構建微產業鏈模式。

2.2.2 項目功能分區——功能呼應城市需求。片區周邊以住宅為主,缺少市民休閑娛樂類商業設施。用地西南側的黃蠟石交易市場,已有一定的客戶基礎,可對應布置同類型文化商業,擴大其影響力。用地東南側為鷹潭市醫院,客流量較大,有餐飲、休閑的市場需要。用地北側為信江,規劃濱江綠地,住宅、旅游配套、市民休閑類商業都可利用其景觀優勢,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文化創意產業園功能分區如圖1所示。

圖1 文化創意產業園功能分區

(1)藝術創作區。傳統文化產業創作、加工及成果展示中心。(2)藝術展示交易區。集中“前店后坊”形式特色文化商鋪,以及沙龍、展覽。(3)文化生活廣場。傳統活動及時尚活動地,沿廣場布置家庭及會客休閑場所。(4)文創孵化區。集中小微企業LOFT辦公,配套商務餐飲及會議。(5)文化旅游體驗區。以道教養生、民族表演為文化體驗核心,輔以旅游配套;濱江公園用于展現鷹潭地理旅游風貌、道教文化的旅游觀摩地。

2.2.3 交通動線規劃——快速聯系公共空間。用地東側的站江路為城市主要干道,北與鷹潭大橋相對,是未來溝通新老城區的重要通道,南至老城核心商圈。園區內采用人車分流的交通形式。住宅道路與商業道路相對獨立,主入口均位于林蔭西路,站江路為商業次入口。園區內人行通道呈方格網狀,可快速到達園內各個區域。地下車庫為住宅與商業共同使用,共設置三個出入口。沿車行道設置地面停車帶。建筑之間采用連廊、平臺進行溝通,也可快速聯系公共廣場空間。

2.2.4 業態規劃——前店后坊產業鏈模式。前店后坊是中國古代傳統門市的特征,一個空間、一個隔斷,完成生產及銷售,有著手工業時代的鮮明烙印。以產業鏈模式匯集鷹潭地區從事黃蠟石創作、銷售的企業及機構。內容涵蓋黃蠟石原料交易、圖形手繪、深加工創作、精品展館、銷售洽談、賞石會所、禮品定制、藝術培訓等。

2號樓建筑開間大,功能上適合建設為大型雕刻藝術及現代裝置藝術的創作、展示及倉儲,“雕刻中心”與1號樓互補,形成完整的雕塑工藝品類,見圖2。以角山文化為淵源,大力引入陶瓷及書畫兩個大類藝術,補充刺繡、剪紙、儺文化、畬族手工等非遺藝術形式。建筑局部打通,使前廣場與中心廣場景觀互相滲透;7層建設為景觀塔。以書畫、陶瓷創作工坊為主要門類,輔以刺繡、剪紙、蠟染等多種江西特色藝術形式。

圖2 不同會展主題

展覽中心集中展現鷹潭地區文化歷史,珍貴工藝作品,同時承接各類文化專業會議;建筑形體較規整,因此只用玻璃、百葉、豎向綠化將立面稍作修飾。酒店用于配套文化產業貿易洽談、會展旅游,滿足旅居需求,同時采用后現代設計手法,向商務人士展現別樣的旅居空間,體驗園區文創精神內涵。供商務人士,會展、旅游人群旅居,公共空間展示軟裝文化飾品。為游客提供旅游休閑服務,同時又是道教文化的體驗點及市民休閑消費場所。演藝中心充分展現鷹潭地區如荼發展的歌舞和電影行業,面對省外游客,植根畬族舞蹈文化,開辟民族劇院;面對都市旅游,提供影院等現代視覺產業服務。民族戲劇院將是畬族文化走向旅游市場的有力推手,更帶動地區演繹事業品牌性發展。

3 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未來發展趨勢

3.1 文化產業觸媒——文化得神

在微笑曲線兩端集成傳統文化的創作、展示交易平臺,刺激整個產業鏈的價值提升。促使新興的文創產業吸收本土文化,進行光大。對城市其他區塊、其他產業帶來化學連鎖反應。如同新天地的海派文化、寬窄巷子的成都市井文化,項目必須致力于集大成鷹潭文化,才能形成觸媒力量和恒久生命力。

3.2 城市新地標——旅游生道

項目毗鄰區域,一定要作為窗口項目發展旅游,一方面吸引省外旅游者觀摩、體驗,另一方面吸引都市游客休閑會客,帶動巨大的城市品牌口碑。以當地深厚傳統文化牽頭,帶動新興文化創意產業及現代服務業集群,形成植根本土、對接國際的城市新印象。

3.3 創享產業園——商業有形

文化反哺商業,一方面通過滲透商業及服務業,讓消費者能夠切身感受文化魅力,另一方面配套旅游,將傳統觀摩轉換為復合式休閑體驗。

4 結語

上一篇: 行業監管體制 下一篇: 風險管理的相關理論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观 |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 午夜乱理日本乱理片 | 日韩欧美精品有码在线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自产视频免费 | 日本亚洲一本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