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觀的概念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2 09:33:0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教育觀的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教育觀的概念

篇(1)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244-04

從新一輪教育改革開始以來,改變教育觀念成為一句流行語,人們都在強調要改變教育觀念。然而作為高頻詞的教育觀念,卻眾說紛紜,人們只是未加反思地使用它,少有文章對其進行深入探討[1][2]。這一狀況致使人們對教育觀念的理解不一致,每個人都在自己理解上使用教育觀念。雖然使用的是同一詞,然而你說的教育觀念與我指的教育觀念的內容卻不一樣,也使得改變誰的教育觀念成為一個不甚明了的問題。我們先探討教育觀念一詞,然后再看到底都有誰的教育觀念需要改變。

一、教育觀念的內涵

教育觀念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匯,其含意因使用者而各異。那么,我們的教育學學界是怎么理解教育觀念這一詞匯的呢。我們先來看幾種表述:(1)教育觀念,指按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會群體的意愿,對教育功能、教育對象、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體制、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教育過程及方法等根本問題的認識和看法[3] 。(2)可把教育觀念理解為基于對教育的各種現象和各個方面的認識所形成的觀念,以及系統化、理論化了的觀念形態[1]。 (3)教育觀念則是存在于每一個教育者和其他人頭腦中的個體或群體對教育的看法和認識[4]。(4)教育觀念就是不同的教育主體在一定的教育實踐中對教育問題所形成的基本認識和看法[5]。 (5)我們可以把教育觀念概括為以教育價值為核心的個體對教育的基本認識與看法[6]。從上面這些表述來看,教育觀念的含義似乎是明確的,就是指對教育的認識和看法。然而,仔細思考就會發現,各種“教育觀念”的界說中所指的內容有著很大的差別,有指對“根本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有指“系統化、理論化了的觀念形態”,也有泛指“看法和認識”。

“教育觀念”一詞的多種理解與“教育”和“觀念”的多義性有關。教育一詞詞義的分歧已為我們所熟知,法國學者米亞拉雷認為“教育”一詞有四種基本含義。“我們發現,擺在我們面前的‘教育’一詞至少有四種基本的含義:(1)作為一種機構的教育;(2)作為活動的教育;(3)作為內容的教育;(4)作為一種結果的教育。”[7]我國教育學界普遍從教育的范圍對教育進行劃分,把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教育,也就是說,“教育”至少在兩種意義上被使用。廣義的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狹義的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廣義的教育定義只是把教育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區別開來,包括的范圍還很廣。如家庭教育,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如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等進行的群眾性宣傳教育,由校外文化機構進行的教育,以及群眾團體中的教育活動等,當然也包括學校教育在內。”[8]教育的這種多義性使得人們都按自己的理解來使用教育一詞,從而使得歧義叢生。

鄭金洲教授在《教育觀念的世紀變革》一文中指出“觀念”一詞有四種含義。張斌賢教授在《大學“理念”考辯》一文中提到“觀念”一詞有哲學意義上的“概念”和一般意義上的“頭腦中的圖象,在頭腦中構想的事物意念或形象”二種意義。李君如先生在《觀念更新論》中概括了“觀念”的三種詞義:“一種認為觀念是客觀事物在人腦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即知覺和表象;一種認為觀念是作為人們思維活動結果的思想或思想意識,即理性認識,一種認為它在廣義上指的就是意識、精神。”[9]可以看出,“‘觀念’實在有著甚強的伸縮性,它大可包羅進所有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印象、表象是觀念,思想體系也是觀念;小至僅限定為體系化了的思想認識,不僅是感知覺在頭腦中留下的痕跡不是觀念,就是社會存在形成的社會意識也不見得都是觀念。一大一小,幾成天壤之別。”[1]

由“教育”和“觀念”二詞結合而成的教育觀念的意義有很大的伸縮性,在最廣的意義上,教育觀念是指對一切教育現象的意識;而最窄的意義上,教育觀念僅指對正規教育(即學校教育)的根本問題的理論化和系統化了的理性認識。

二、教育觀念的特點

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內涵豐富而且伸縮性大的教育觀念,可以發現它的不同特點。

1.主體差異性

觀念,不管是經驗的還是理性的,都是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觀念的東西不外乎是移入人頭腦并在人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10]也就是說,觀念在本質上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結果。作為反映結果,觀念總是存在于認識主體的大腦之中,因而表現出它對認識主體的依附性。認識活動的主體不同,對同一事物所形成的觀念也不同,從而表現出主體差異性。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的教育,幾乎牽涉到所有的人,因而幾乎每個人都對教育有或深或淺的認識。不同的人教育觀念不完全一樣甚至有天壤之別。如有的人有系統的、完整的教育觀念,有的人只是對某一教育現象表示某種看法;有的人有正確的教育觀念,而有的人的教育觀念不完全正確甚至是錯誤的;有的人只對教育有粗淺的感性認識,而有的人(教育家們)則對教育的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

2.內容的豐富性

作為對教育這種復雜的社會活動的反映,教育觀念是一個復雜觀念,是一個有著內在結構的“觀念群”。教育觀念的內容相當豐富,它既包括對教育的深層次問題的認識所形成的觀念,如教育本質觀、教育目的觀、教育價值觀和教育功能觀;也包括對教育的相對淺層的問題的認識所形成的觀念,如學校觀、教師觀,學生觀、教育內容觀等很多方面的內容。

3.時代性

人和教育都是歷史性的存在,社會歷史永遠在發展變化,不同時代的人和教育都不相同。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所獲得的知識不斷的豐富,人們需要的知識也隨著時代而變化。不同時代對知識的價值和人性的認識迥異,從而導致不同時代的人對教育的認識和反映也各不相同,從而使得教育觀念具有時代性。

4.穩定性

教育觀念會隨著時代而變,然而改變不是隨機的,新時代的教育觀念總會在繼承前一時代的教育觀念的精華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有些教育觀念雖然產生于古代,卻經受住了歷史的檢驗,這些教育觀念具有高度的穩定性,歷時上千年不會被舍棄。從教育觀念的形成過程來看,理性的教育觀念往往是人們對教育活動或其中的某些方面作思考以后所形成的,一經形成就不太容易改變。特別是理論化和系統化了的教育觀念,是人們深思熟慮以后的結果,是經過長期的積沉而形成的,形成以后更難改變。

5.層次性

認識作為人的一種心靈活動,既可以被意識到,也可能是處在潛意識水平,不被主體所意識到。作為認識結果的觀念也會因此而被意識到或不被意識到。即使是處于意識水平以上的認識,也有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別,其結果是形成零散的、不系統的感性觀念和系統化、理論化了的理性觀念。教育觀念因此而具有層次性。

6.地域性

由于交通的限制,人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地域性的生存,從而使得不同地域的人類共同體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和獨特的認識事物的方式方法。不同地域的人們會以他們獨特的方式方法來認識和看待教育,從而形成不同的教育觀念。某一地域的教育觀念是當地人對當地的教育的認識和看法。也許有一天世界真的大同了,可能會有世界性的教育觀念。

三、教育觀念的分類

根據教育觀念的不同特點可以對教育觀念進行分類。

1.教育觀念具有很大的主體差異性,可以根據教育觀念的主體不同對教育觀念進行分類。按主體的數量不同可以分為個體教育觀念和群體教育觀念。個體教育觀念指單個個體所持有的對教育的認識和看法。幾乎每個個體都持有自己的教育觀念,所以有多少人幾乎就有多少教育觀念。個體教育觀念還可以按個體的身份、職業等方面進行進一步分類。個體的教育觀念千差萬別,有只對教育的某個方面有感性認識的,有對教育有比較全面的看法的,也有對教育全盤考慮、深思熟慮的。群體教育觀念指有著內在結構的群體對教育的認識和看法。劃分群體的標準和方法很多,按不同的標準和方法劃分出來的群體都不一樣。在此只列舉少數幾個群體的教育觀念,如大眾(民眾)教育觀念、家長的教育觀念、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決策者的教育觀念、教育專家的教育觀念、媒體教育觀念等。

2.教育觀念隨著時間發展而變化,我們可以以時間為標準對教育觀念進行劃分。時段的劃分可大可小,把時段分得大些,可以把教育觀念分為傳統教育觀念和現代教育觀念,這是常見的一種分法;也可以把時段分得小些,則可以把教育觀念分為原始社會的教育觀念、古代社會的教育觀念、近代社會的教育觀念、現代社會的教育觀念。也可以按別的標準來劃分時代,從而對教育觀念進行劃分,如工業時代的教育觀念、網絡化時代的教育觀念等。

3.人是地域性的生存,教育也是地域性的教育,當然教育觀念也是地域性的,沒有放之四海皆適的教育觀念。根據地域的不同,可以分為本國的教育觀念和外國的教育觀念。也可以分為中國的教育觀念、英國的教育觀念、美國的教育觀念、南非的教育觀念等。

4.教育觀念因認識的層次不同而具有層次性,我們可以據此把教育觀念分為潛意識的教育觀念、感性的教育觀念和理性的教育觀念。潛意識的教育觀念是人們未對教育作過思考,受染于社會而形成的教育觀念,不被問及其主體不會注意到這些教育觀念。感性的教育觀念是人們在感性觀察的基礎上形成的教育觀念,存在于認識者的頭腦之中,也未經系統化和理論化。理性的教育觀念是人們深思熟慮后的結果,往往以理論成果的形式出現。

四、改變教育觀念

改變教育觀念實際上包括兩個問題:改變哪些教育觀念;改變誰的教育觀念。第一個問題即教育觀念的發展問題,也就是教育觀念的現代化問題。時代不同社會為教育提供的環境不同,也對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指導教育活動,人們必須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舍棄過時的教育觀念。人們對這個問題已作深入的研究,這里就不再論述。

第二個問題,改變誰的教育觀念,討論的不是不多,而是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師的教育觀念,忽視其他個人和群體的教育觀念的轉變。我們可以先看一則報道。《中國經濟時報》的報道云:“有位小學老師認真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成果不小,結果期末學生成績排到了末名。她在家長會上流淚道歉,聲明不再搞素質教育了;否則,不但把學生‘毀’了,學校也饒不了她。”[11]

就改變教育觀念這個問題,人們首先想到的,也是提得最多的,是改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師的教育觀念是首先要改變的,因為他們是教育的實施者,他們的教育觀念直接支配著他們的教育實踐活動。教師的教育觀念不同將會造成不同的教育效果,決定著教育的質量,最終決定著教育成功與否。然而問題似乎并不這么簡單。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在教育改革中,有時候教師的確改變了教育觀念,并取得理想的效果,然而在外界的壓力下不得不變回來。報道出來的終究只是極少的,然而從中我們卻可以窺見一斑。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在這里,我們只從教育觀念的角度進行探討。

教育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工程,牽扯到的人員很多。從與教育的相關度來看,教育牽涉到的人可以分為教育系統內部人員和教育系統以外人員。教育系統內部人員除教師以外,還有教育決策者(各級教育官員)、教育研究人員和教材編寫制作等相關人員;教育系統以外人員大致有學生家長、教育官員以外的官員(我國教育一直都是雙重領導)及其他人員。所有這些人員的教育觀念都無一例外地影響到教育的實施。這些人員雖然不直接參與教育的實施,但卻對教育作出評價,從而給教育實施者帶來壓力。

從上面的例子里我們可以讀出,這位教師之所以不敢搞素質教育了,是因為受制于教育考評和社會評價。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上去了,知識固然也就會豐富并牢固了。可是問題是,從實踐和操作中所獲得的知識不一定是為知識而知識的考試所要考的知識,更何況學生的應試能力不可能從題海戰以外的操作中獲得。這樣一來,矛盾就自然出現了。而我們的教育考評機制沒變,中考還是那個中考,高考還是那個高考。“在當今,不論地方政府還是社會各界,評價縣級教育工作的第一的和最主要的指標,就是‘高考’效果。‘高考’效果好,可以‘一好遮百丑’,反之,可就糟了。”[12]這樣就使得學校及教育行政機構用應試教育管理框框來不斷地“規范”和考評教師們的教學行為,“也就是他們在‘持之以恒’地按學生的文化考試成績給教師排隊、發獎金、評優選好乃至晉升晉級。至于別的方面則只要不出現犯罪之類重大問題,他們就可以忽略不計。”[12]教師們的壓力的另一個來源是學生家長。雖然現在孩子考上大學將來未必就好,但如果沒考上大學孩子的未來一定不好。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對學生的考評機制沒有改變,家長們誰都不敢有絲毫大意,誰都不敢拿小孩的未來作賭注。家長們關注只能是孩子能否取得“應試”的成功。在這種氛圍下,“學校為了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源,贏得更好的發展,不得不變更課程,增設奧數班、輔導班等。很多所謂的‘實驗班’,其實是學校傾力重點保護的、以‘應試’為目標的‘升學班’。”[13]

從教育以外對教育施以很大影響的除家長以外,還有大眾媒體。在媒體化時代,大眾媒體對教育的影響是全方位、無所不在的。縱觀大眾媒體所表達出來的教育觀念,何止一個“亂”字能了的。素質教育正熱的時候,大贊素質教育的好;素質教育風潮還沒過,轉頭奮力吹捧各省各地的“高考狀元”。兒童保護條例實施時,宣傳保護兒童;家長反映小孩“調皮”難管教時,傳播所謂“懲罰教育”[14]。“時下大眾媒體展開討論的教育改革話題多半是不著邊際的、雞毛蒜皮的文字游戲,諸如,‘課堂教學該不該放講臺’,‘教研員要不要參與課堂教學’,‘金庸小說進教材好不好’,‘劉翔進教材行不行’之類,無聊至極。”[15]

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實際是“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應試教育的歷史慣性之外,還有就是教育管理部門的應試教育管理“雷打不動”,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影響。教育改革要取得成功,教育觀念轉變是先導,要改變教育觀念的遠不只教師們,教育決策者、教育管理者、民眾和大眾媒體的教育觀念也都得改變才行。

參考文獻:

[1] 鄭金洲.教育觀念的世紀變革[J].集美大學學報,2003,(9):21-29.

[2] 高瀟怡.淺論教育觀念[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0,(11):8-9.

[3] 裴娣娜.對教育觀念變革的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 2001,(2):4.

[4] 吳紫彥,吳童光.現代教育思想[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5.

[5] 李召存.關于教育觀念的理論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6):6-10.

[6] 趙正華,李三元.論教育觀念的轉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4):94.

[7] 米亞拉雷.“教育”一詞的多種含義[M].郭元祥,沈劍平,譯//瞿葆奎,沈劍平.教育學文集:教育與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67.

[8] 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

[9] 李君如.觀念更新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1.

[10]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中央編譯局,1994:112.

[11] 羅利建.人本教育[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

[12] 熊輝.對我國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9):24-25.

篇(2)

中圖分類號:G259.27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17(C)-0177-01

在歐洲終身學習促進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支持下,1994年在羅馬召開的首屆全球終身學會上,歐洲終身學習促進會為會議準備的報告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這是對“終身學習”,也是對“終身教育”概念的最準確和最深刻的闡釋。

終身教育的觀點是本世紀60年代由法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家保羅?郎格朗提出的,他認為“數百年來,社會把人的一生機械地分為學習期和工作期,前半生的時間用來積累知識,后半生一勞永逸的使用知識,這是毫無科學根據的。他提出教育應當貫穿于人的一生,成為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動,它并不隨著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因此,他要求建立一個新的一體化的教育體系:“應當使教育從縱的方面貫穿于人的一生,從橫的方面連結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使今后的教育在每個需要的時刻,隨時都能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技能。”

終身教育思想提出了教育應該是貫穿于一個人生命全過程的教育觀,在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認為:在迅速變革的時代世紀、終生教育應該處于“社會的中心位置上”,終身教育成為進入21世紀的關鍵所在。該委員會進一步指出:終身教育從時間上講,它與人的生命共始終、從空間上講,與人生的所有都有聯系。這種稱之為“大教育觀”即啟蒙教育、學校教育、繼續教育在終身教育的思想覆蓋下建立起來的教育,才是順應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一、終身教育――是時展的需要

在信息社會中,經濟、科技與社會的發展變化不但是永恒的,而且變化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我們不能指望一種教育和一定階段的教育為社會成員服務終生。學習不再是人生某個階段的一次性努力所能解決的,一勞永逸的在校學習已成為歷史。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每個人必須隨時接受最新教育,必須持續不斷地學習,才能在迅速變化的時代中生存、發展并獲得成功。終身學習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不是某一階段被動的學習,而是主動地使學習成為所有人終身的行為習慣和自覺行動。圖書館員在新世紀的社會環境下,必須選擇終身學習。

二、終身教育――是圖書館發展的需要

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各種階段性成果的頻頻問世,網絡化浪潮向社會各個角落的迅速蔓延,圖書館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較為直接與激烈的沖擊,在處于信息化、網絡化浪潮中心的美國,圖書館界的形勢更是顯得異彩紛呈,圖書館員的職業與角色在發生劇烈的更替,圖書館員的心態也在產生重大的變化,為了察明美國圖書館員職業角色的變化情況,美國圖書館權威刊物《圖書館雜志》進行了依次廣泛的大規模的調查活動,1000多名圖書館員做出了回應,他們都反映了事業上發生的巨大變革,并認為技術是其首要推動因素。這次調查表明,圖書館員們正在參加大范圍的職業培訓,有73%的公共圖書館,69%的學術圖書館員以及68%的專門圖書館員都表明參加了一些形式的繼續教育。圖書館開展的教育活動以Internet培訓為最多,其次是計算機與管理培訓。新知識的不斷涌現,圖書館員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不學習就有被淘汰的危險。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充分認識學習是生存的需要,是促進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圖書館員的必然選擇。

未來的電子圖書館是一個高智能、集成化的網絡電子信息資源系統,圖書館不再是獨立的個體化藏書機構,其文獻資料也不是單一的印刷型藏書模式,而是一個藏書體系不斷電子化、數字化、集多種文獻載體于一體的信息資源保障系統。信息檢索手段的先進化,文獻傳遞的網絡化,資源共享的全球化將是下個世紀圖書館最基本的特征。同時,其自動化管理系統,信息檢索系統,參考咨詢與服務系統越來越高智能化。同時,圖書館員還應具有創新能力,積極開拓進取的精神,成為既精通圖書館學專業知識,又熟練掌握有關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這樣才能適應信息時代圖書館的變化,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三、終身教育――是讀者對圖書館員期望的需要

在傳統的圖書館中,館員的服務是被動的,主要限于書刊的借借還還。進入信息時代的圖書館,讀者服務必須從被動轉為主動,圖書館員不僅只是信息中介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能協助讀者以有效的方式獲得所需信息,要起到“網絡知識導航員”“決策咨詢信息分析員”的作用。針對讀者的期望要求,館員應及時學習有關知識、技能,以適應新形勢下的讀者服務工作。

總之,終身學習是21世紀圖書館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和機制是圖書館立足于信息社會的重要保證。圖書館員只有通過終身學習才能成為開拓型、創造型、復合型的人才,才能緊跟時代潮流,促進和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海林市圖書館

參考文獻:

[1]樊秀萍.館員素質:制約高校圖書館發展的主體因素[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2(2):75―77.

篇(3)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 以下簡稱《綱要》, 的頒布,標志著我國基礎教育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課程改革的時代。課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教師和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面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應具有怎樣的課程觀念? 在教學中如何實現角色轉變?探討這些問題,對于課程改革的走向和課程改革的成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教師課程觀念的更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現了在傳統教育基礎上的新的跨越, 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新的教育形勢和新的課程任務,對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那麼教師需要構建怎樣的課程觀念才能適應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呢?

(一)多元化的課程目標觀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進行整合,構建了各學科課程目標的共同框架。如何把新課程的目標框架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這就要求教師確立多元化的課程目標觀。

1. 要精選對學生的終生學習與發展必備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努力體現教育內容的現代化以及與社會經濟、學生生活的聯系,強調實踐與探究,同時提供廣博的科學知識背景。

2. 要重視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論教育。任何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的獲得都依賴于特定的探究過程與方法論。所以教學中,要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培養用科學方法進行思維的能力。

3. 要使認知與情意達到統一。因為學習過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相統一的過程。新課程目標把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強調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滲透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并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

(二)多樣化的課程結構觀

課程結構是否合理、能否貫徹課程目標的意圖,將影響課程目標的完成。因此,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 《綱要》采用必修與選修、分科與綜合、學科與活動、普教與職教、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多樣化的課程結構。這就要求教師一專多能,博學多識,具備復合課程的教學能力。

(三)實用化、現代化的課程內容觀

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結構的優化,最終要落實到課程內容上,新課程“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了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第一個問題中我們已經談到要適應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必須更新自己的觀念。但在更新觀念的同時,教師還要注意角色的轉變。如何轉變,我認為以下三個方面最為重要。

(一)由知識傳授者轉化為素質培養者

上世紀70 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對未來教師角色作過這樣的描述:“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

(二)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

美國創造力研究專家托蘭斯認為:創造力的發展必須在自由而安全的氣氛中進行。所謂“自由”,就是盡量減少對學生的行為和思維的無謂限制,給其自由表現的機會;所謂“安全”,就是不對學生的獨特想法進行批評和挑剔,以使其消除對批評的顧慮,獲得安全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學習方式的改變,使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過失和錯誤,為學生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學生在自由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并不是清閑的,而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及時機敏地捕捉能夠引發學生思考、爭辯與探討的信息,將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的“異想天開”、“與眾不同”等特點,引向對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利用,引向對新問題出現的促進和對新知識的渴求,使學生獲取知識經歷一個更為充分更加豐富的過程,獲得更多更深的體驗與感受。給學生一片自由而安全的天空并適時引導,是對學生主體精神的呼喚,是對學生思維靈感的開發,是對學生創造欲望的保護。

(三)由教書者轉化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反思,不斷改進教育和管理,不斷地朝著教育的思想前進。霍姆林斯基的成功,走的是一條邊研究邊教學的道路。教學需要研究,研究可以促進教學。通過教學實踐與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成長,特別是教學反思對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教師由于缺乏一定理論的指導,在教育教學與研究的分離狀態, 顯然不能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觀認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具有自主性在教學內容上, 有權依據科學的指導思想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對課程計劃、教科書與教參進行選擇、增胭和修改應該對教材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教育教學方式上,有權采用最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策略在教育教學評價上,鼓勵教師深人學生,解他們身心發展不同階段的要求,發現、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關注個體差異,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我發展的最佳道路。凡此種種,都需要教師不能甘心只做一個“教書匠” ,而要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師更為重要的是, 教師還要順應世界教師角色轉變的發展趨勢,走教師專業化的道路。要實現這一目標,唯一的辦法就是,一邊教學,一邊不斷加強學習與研究,與新課程和學生一同成長。這樣一來, 教師將變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教師的形象將不再是一個帶有貶義的“教書匠’,而是換發著時代光彩和人格魅力的專業工作者。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郭,張華. 新課程需要什么樣的教學觀念[J].教師之友,2002 (2)

篇(4)

        回顧函數概念的歷史發展,函數概念是不斷被精煉,深化,豐富的。初中時函數的定義是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一種依賴關系。在一個變化過程中,如果有兩個變量x與y,并且對于x的每一個確定的值,y都有唯一確定的值與其對應,那么我們就說x是自變量,y是x的函數。高中時,是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描述了函數概念。函數是一種對應關系,是函數概念的近代定義。

        設a,b是非空數集,如果按某個確定的對應關系f,使對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數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確定的數f(x)和它對應,那么就稱f:ab為從集合a到集合b的一個函數,記作y=f(x),x∈a。函數近代定義與傳統定義在實質上是一致的,兩個定義中的定義域與值域的意義完全相同。兩個定義中的對應法則實際上也一樣,只不過敘述的出發點不同,傳統定義是從運動變化的觀點出發,近代定義的對應法則是從集合與對應的觀點出發。

        函數的概念這一節課,內容比較抽象,概念性強,思維量大,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中通過典型實例來啟發和幫助學生分析,比較,以達到建構概念之目的。

        引出函數的概念,先是舉出了生活中的三個實例。第一個實例是關于物體做斜拋運動的,和初中學習過的二次函數相聯系。第二個實例是關于臭氧空洞的問題,給出了函數的圖像,按照圖中曲線,發現了兩個集合之間的一種特殊的對應關系。第三個實例是關于恩格爾系數的經濟實例。列表給出了恩格爾系數和時間(年)的關系。三個實例共同反映了變量之間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同時反映出兩個非空集合之間的一種特殊的對應關系。這樣,自然而然地給出了函數的概念,并且這三個實例中的函數恰好是用了三種表示方法:解析法,圖像法,列表法。

        以實際問題為載體,以信息技術的作圖功能為輔助。通過三個實例的教學,師生共同發現了函數概念中的對應關系。教師在歸納出函數定義后,可以在全班進行交流。結合初中函數的定義,指出兩個定義的區別和聯系。關于“y=f(x)”這一個函數符號的理解,教師可以提問:y=f(x)一定是函數的解析式嗎?回答是不一定,可以舉出實例二和實例三。函數的解析式,圖像,表格都是函數的表示方法。即:y=f(x)表示y是x的函數,但f(x)不一定是解析式。當f(x)是一個解析式時,如果把x,y看作是并列的未知量或者點的坐標,那么y=f(x)也可以看做是一個方程。 

        函數的核心是對應法則,通常用記號f表示函數的對應法則,在不同的函數中,f的具體含義不一樣。函數記號y=f(x)表明,對于定義域a的任意一個x在“對應法則f”的作用下,即在b中可得唯一的y.當x在定義域中取一個確定的a,對應的函數值即為f(a).集合b中并非所有的元素在定義域a中都有元素和它對應;值域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并總結,函數的三要素是定義域,值域和對應法則。

       然后,教師給出同學們所熟悉的三種函數,一次函數y=ax+b(a≠0),反比例函數 ,以及二次函數 。教師演示動畫,用幾何畫板顯示這三種函數的動態圖像,啟發學生觀察,分析,并請學生們思考之后,填寫對應關系,定義域和值域。通過三個熟悉的函數加深學生對函數近代定義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函數的三要素是定義域、值域及對應法則。在函數的三要素中,當其中的兩要素已確定時,則第三個要素也就隨之確定了。如果函數的定義域,對應法則已確定,則函數的值域也就確定了。

        連續的實數集合可以用集合表示,也可以用區間表示。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怎樣用區間表示集合。區間可以分為閉區間,開區間,半開半閉區間。特別地,實數集r記作(-∞,+∞), ∞ 讀作無窮大;-∞ 讀作負無窮大;+∞ 讀作正無窮大;“∞”不是一個數,表示無限大的變化趨勢,因此作為端點,不用方括號。

        例1和例2的編排,是為了進一步地加深理解函數的三要素。函數的定義域通常由問題的實際背景確定.對于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數如果沒有給出定義域,那么就認為函數的定義域是指使函數表達式有意義的自變量取值的集合。在例1中,要注意f(a)與f(x)的聯系與區別:f(a)表示當自變量x=a時函數f(x)的值,它是一個常量;而f(x)是自變量x的函數,在一般情況下,它是一個變量。f(a)是f(x)的一個特殊值。例2是來判斷兩個函數是否相等的。如果兩個函數的定義域相同,并且對應關系完全一致,這兩個函數就是相等的。

篇(5)

造成教師無力感的根本在于教師已缺乏了對工作的熱情。教師對工作的熱情,即教師對學生的“熱心”和“感情”,意味著教師信任學生、關心學生、接納學生,能傾聽學生的心聲,將學生的想法、意見與建議主動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學與工作中;并且在這整個過程中,教師是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帶著真心、誠心、信心、愛心來教育學生,與學生相處的。這種熱情主要表現在:上課時,全身心地投入教學,富于表現力,能夠運用不同的音高、音量與節奏等來控制教學的進程;同時,富有創造性,能夠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起興趣點,使其跟著教師的思路完成教學目標。當然,教師的熱情也包括其對學生能力與水平的肯定與認可,堅定地認為學生能夠有效地完成任務。到了課下,有工作熱情的教師主要表現為:注意將學生的學校生活與課余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注意觀察學生的言談舉止與行為習慣,關愛學生、呵護學生,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與困難,使其感受到愛的存在。

剛上班時,老教師總提醒我,“進教室,一定不能給學生笑臉,否則以后就收拾不住了”。因而每當走進教室之前,我總會在門口稍作停頓,把笑容藏匿起來,確定面部表情已經冷卻下來,才徑直快步邁向講臺。課堂上,我依舊是一副嚴肅、嚴謹的面孔,很少講與課堂教學無關的話題,注意與學生保持一定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我從來沒有關注過課堂問答中的那些錯誤和欠妥的答案,總是讓其匆匆而過。雖然我的提問對象是全體學生,但在整個教學中,我真正關注的卻總是少數學生,這些問題導致了嚴重的后果,一些學生覺得自己無能,形成“在學習上沒有能力”的想法。一年之后,我突然發現對歷史科目真正感興趣的同學已經很少,且學生們考試的優秀率不高,甚至連作業都不能按時完成,我頓時覺得束手無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慌亂與無助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我意識到自己其實是在將教育教學當作一項任務去完成,而沒有將自己的真心與熱情投入進去。找到問題的根源之后,我決心重新出發,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征程中去。

接手新初一,迎來一批純真、可愛的學生,我每天帶著微笑進教室,信任、關注每個學生,想辦法記住他們的名字,在課堂上注意觀察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并因人而異地進行教學。過了一段時間,在課堂上我已經能夠輕松地點名提問,在與他們進行眼神交流的時候,總能感受到一雙雙求知的眼睛在跟隨著我。而且,課堂上的互動總是輕松自如,大家會為了一個問題而各抒己見、爭論不休,等爭論有了結果,大家時常會會心地點頭,表示已經掌握了這個問題。在活動課上,同學們積極表現,各展才能,聲情并茂地表演課本劇、繪聲繪色地講歷史故事等,對學習歷史興趣高漲,甚至有些同學還去買課外講解資料,進行拓展訓練。最終,他們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到了下一階段的學習,而我從中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教學的樂趣,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

作為教育者,我們有責任找到激起學生內心火花的辦法。只要用心去做,教師的熱情就隱含在我們的語音、語調和肢體語言中。我始終相信,充滿熱情的教育和教學能把求知的興趣和求知的信仰傳達給學生,喚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信念,以及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恩。

二、設定目標,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

“如果你認為能行,那你就行”是一句商業成功的信條,這在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也同樣適用。測試表明,當一個運動員想象他正在擊球時,他肌肉中的化學物質就會立即發生相應的變化,正如他真的在賽場上擊球一樣。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功潛力的教師會在言談舉止中流露出對學生的堅定信念,他會把積極的態度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斗志。當然,這不能僅僅是空談,而應在具體教學中給學生設定目標,用“成功來鼓勵成功”。當學生取得成功,就會增強他的自信心;當學生具備了一種持久的學習愿望時,他就能夠克服困難,克服自身的惰性,充滿信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因為他知道,只要他努力了,成功就在前方等待著他,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做得非常好。這樣的學生不會厭學,不會對學校、教師和同學充滿怨恨,對他來說,學習本身已經成為一件值得期待的美好的事情。

在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成功案例。我所帶的六班,從初一開始每次考試總評都是第一,英語、數學等多門功課都在年級名列前茅,之后,我和班里的學生就逐漸開始沾沾自喜、得意忘形。到了初二,四班換了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當班主任。一天,年級組長拉著我說:“不要掉以輕心,四班班主任把你們班的期中考試成績貼到墻上,逐個比較,是決心要超過你們班了”。我心想:“想超過我們六班,差得遠了……”初二期末考試改完試卷后,四班班主任拉著我去教研室看成績對比分析,我好不情愿地跟他去了,心想超過我們班是不可能的。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兩個班成績竟然不分上下,且四班大有超過六班之勢。

篇(6)

“五年一貫制”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滿足市場就業需求的高素質英語實踐人才,其教學特征呈現出鮮明的專業性與特殊性,所謂的專業性是指高職英語教學特別注重學生的英語專業技能,特殊性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職英語教學目標的特殊性,一方面則是指高職英語教學對象具有特殊性。但是,當前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尚且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主要問題集中表現為教學方法相對單一,課程結構不完善,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本文將簡單分析“五年一貫制”的高職英語教育特征,系統論述高職英語教學中的現狀問題,并從使用多重性教學方法,優化課程結構,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等三個方面來舉例淺談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思路。

一、“五年一貫制”的高職英語教育特征

“五年一貫制”的高職英語教育呈現出專業性與特殊性兩大特征,所謂的“專業性”是指高職英語教學以培養滿足市場就業需求的高素質英語實踐人才為目標,注重提升學生的英語專業技能。特殊性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高職英語教學具有特殊性,主張將英語專業學術知識講解與英語實踐教學相結合;另一方面是指高職英語教學對象具有特殊性,大多數高職學生的年齡在15歲到19歲之間,他們既不同于初中生,也不是大學生,不能像教育中學生和大學生那樣培養他們。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的現狀問題

(一)教學方法相對單一。據教育部分析,當前高職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相對單一,教師在使用某種教學模式開展英語教學活動時基本上不再融合其他教學方法,例如利用情境教學法進行英語教育時就不會結合互動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其他教學手段。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很難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專業能力。另外,當前的高職英語教學與實踐崗位具體工作發生嚴重脫節,部分教師在解析英語教學時沒有綜合指導學生了解英語翻譯知識,學生的英語翻譯基礎相對薄弱,不能滿足社會市場對英語專業人才的需求。

(二)課程結構不完善。從總體上分析,當前高職英語課程結構并不完善,課時偏少,特別是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每周僅有兩節英語課,教師很難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傳授重點知識。英語教材內容與社會市場需求有一定的裂痕,如英語翻譯內容通常只傾向于語法和語篇,沒有充分融合社會市場所使用的商務英語、旅游英語和酒店英語等,這樣并不利于提升學生的英語專業實踐能力,不能滿足社會市場對英語人才的要求。

(三)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據調查了解,不少高職學生由于英語基礎較差而對于英語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54%的學生學習英語時間僅停留在英語課堂,很少利用課外時間鞏固和復習英語。此外,面對“五年一貫制”的英語教學模式,部分學生呈現出厭倦態度,這也說明導致學生學習英語興趣較低的主要原因是當前高職英語教育活力不足,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致。

三、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思路

(一)使用多重性教學方法。推進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教師理應綜合使用多重性教學方法,充分汲取情境教學、互動教學、微課教學、合作教學、分層教學和任務型教學等各種教學法的優勢,為學生構建充滿活力的英語課堂,巧妙地加強高職英語教學的專業性和實踐性。在利用情境教學法開展英語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微課教學法和互動教學法,為學生制作精巧、生動的教學視頻和短小而完整的課件,輔助學生在欣賞靈動的視頻中掌握英語知識,并通過課堂互動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學生解決知識盲點。例如在講解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和英語單詞awake和crack時,教師可以融合《巴黎圣母院》的電影視頻,并在課件中選用其英漢互譯的精彩內容《Crystalvaseandearthenwarepot》(水晶瓶和陶罐的故事),用清晰的圖文為學生展示以下內容:Onemoring,onawaking,shesawonherwindowtowvasesfilledwithflowers.Onewasaverybeautifulandverybrilliantcrys-talvasebutcracked.Ithadallowedthewaterwithwhichithadbeenfilledtoascape,andtheflowerswhichitcontainedwerewith-ered.Theotherwasanearthenwarepot,coarseandcommon,butwhichhadpreservedallitswater,anditsflowersremainedfreshandcrimson.(一天早上,她醒來看見自己的窗臺上放著兩只插滿花的花瓶。一只是非常漂亮、非常透明的水晶瓶,然而卻有裂紋,里面的花也枯萎了。另一只是個粗糙、不起眼的陶罐,但它卻蓄滿了水,里面的花兒依然新鮮、紅艷。)然后,教師可以用紅色的字體標注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和新單詞,指導學生從中了解英漢互譯文化,加強自身的英語翻譯功底。

(二)優化課程結構。教師應協同學校適當增加英語教學課時,細化課程結構,將英語課程細分為聽力、閱讀、翻譯、語法和寫作等,以此全面加強學生的英語功底。另一方面,教師應注意傾聽學生的心聲,和學生一起編制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和就業要求的英語校本,完善英語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廣泛學習實踐性英語知識,全面熟悉商務英語、旅游英語和酒店管理常用英語,為社會培養高素質英語翻譯人才。在解析商務英語時,教師可以將其劃分為四部分,即“表示可以接受任務”、“匯報工作有進展”、“表示有困難”、“公司內常用招呼語”,然后結合這四個標題,用清晰的課件為學生列舉英漢互譯常用語;在講解導游用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練習領路、提醒注意安全、關于購物、解說常用語和交代日程及有關事項方面的英語翻譯;告知學生酒店管理常用英語主要分為服務行業英語、賓館常用英語和餐廳常用語。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為清晰、簡潔的掌握英語知識,強化學生的英語實踐技能。

(三)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前不少學生是因為英語基礎差而學習興趣不足,對于這一問題,教師可以使用分層教學法來逐漸加強學生的英語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分層教學法開展高職英語教學活動時,教師不能割裂該項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的關系,也需要融合互動教學、合作教學任務型教學等優秀教學方法。教師首先要立足于“分層”這一核心,堅持以“因材施教”為指導原則,全面了解全體學生的英語基礎、理解能力、思維方式、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以此為依據組建層次化學習小組,并積極融入合作教學因素,引導學習小組的成員合作學習,互相幫助,針對不同的學習小組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特長,幫助學生鞏固英語基礎。其次,教師應注意結合任務型教學法布置英語作業,將作業劃分為A、B、C三種等級,讓英語成績優秀,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練習做A級作業,可以將A級作業內容設置為英文閱讀與寫作,試講活動和英語特長表演,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英語特長,增強英語教學活力;讓英語成績中等的學生練習做具有拔高層次的B級作業,指導他們多加練習英語聽力和翻譯;對于英語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應注意引導他們練習做基礎習題,抄寫英語詞匯和經典范文,從而不斷增強他們的英語基礎。另外,教師應注意發揮作業評語的激勵和指導作用,為學生寫好評語,如“Best”、“verygood”等,并指出學生在作業中的錯誤,幫助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復習重點知識,提高英語應用能力。而且,在進行高職英語考試時,教師應分層設置英語試題,可以依據學生的英語基礎和試題的難度分層設置英語試題,使學生的英語成績能夠得到層次性提升,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推進高職英語教育的順利改革。另一方面,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并不能只依靠課堂教學和優化課堂教學方法,還需要結合多種課外活動來提升高職英語教學活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維持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可以通過協同學校為學生舉辦“英語演講比賽”、“英文演唱會”、“英語話劇表演”、“美麗英文比賽”和“英語企業模擬演練”等豐富多彩的英語文化活動來讓學生享受學習英語的快樂,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英語專業技能。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全面推進高職英語教育的順利改革,實現高職英語教育目標,英語教師理應全面優化教學方法,充分汲取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協助學校,不斷完善英語課程結構;通過使用分層教學法和組織英語文化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劉昌鑫,陳慧娟,歐陽春娟等.“五年一貫制”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改革方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4).

篇(7)

隨著教育的改革,體育教學在教學觀念與課程設置上也亟須創新與完善,體育教學關乎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實施素質教育是實現培養學生主體性、基礎性、全面性發展的有效措施,體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的改革創新,對促進學生今后的發展與成長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現階段體育教育存在的不足之處

隨著教育事業的改革,國家對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關鍵性意義,雖然新課改的提出對體育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優勢,但是其中的問題也屢見不鮮,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學,它更加注重實踐操作,如果一味地像其他科目理論知識的純粹性講解很容易造成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反感,降低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以下內容將詳細分析現階段傳統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體育教學缺乏創新意識

體育教程在教學內容上比較豐富,但是仍然存在授課教師對講課內容一帶而過的現象,在體育課程教學上依然循規蹈矩,毫無創造意識,教學課程缺乏科學性。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學習國內外體育教學模式與體育教學的先進之處,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比如體適能與體育教學結合、體育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都是提高體育教學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體育教學缺乏創新意識是體育教學效率下降的關鍵要素。

2.師生關系不平等,缺乏有效的溝通

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有效溝通的關鍵要素,只有了解學生的實時動態,掌握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制訂針對性的教學方案,科學地調節教學進度,從體育實際操作到教學方法,體育教師都應審時度勢,做出合理變動,直到適合班級內部的所有學生,實現學生體育學科的共同進步。然而現階段,在傳統教育的影響下,教師與學生無法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沒有有效的溝通交流,因此,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是體育教學改革創新的關鍵要素。

二、體育教育觀念更新與課程改革的主要實施策略

體育教學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然而體育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要實現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該進行體育教育觀念的創新與體育課程的科學合理化設計,以下內容將針對現階段體育教學存在的不足,給出體育教學模式創新的具體實施策略。

1.加強體育教學中創新思維培養

新形勢下的體育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體育教學上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對體育教育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練習投籃技巧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間的分組,進行小組比賽,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行進行探索學習,制訂比賽規則,最后由教師進行客觀的評價,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做知識的服務者、引д擼體育課程創新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對提高體育教學效率有著深遠的意義。

2.建立趣味課堂,保障體育教學方案科學性

體育教育不同于其他科目的學習,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地構建趣味性課堂,利用對話式教學實現師生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在體育實踐中,因為個體身體素質的差異,教師應該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的體育訓練方案,如體適能理論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體適能”理論體育教學方法相比較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案,具有靈活教學的優勢,“體適能”理論體育教學方法強調了個性化與自主化的教學特點,充分實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促進了學生的整體進步,在教學課程上,教師應該做好課節的穿插,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育教學是一項關乎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重要學科,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法上的創新,保障教學方案的科學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受益。

三、結束語

體育教學關乎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然而現階段在體育教學上還存在許多不完善之處,體育改革要從實際出發、在教學模式上積極探索創新,保障體育教學課程的科學合理性,努力創新教學手段、建立趣味課堂,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體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課程改革對推動體育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篇(8)

我國傳統的師生關系是一種典型的主體與客體的交往關系,教師始終處于控制與主導的地位,學生處于服從與被控制的地位。素質教育的提出意味要打破這種傳統的教學關系,提倡尊重幼兒,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幼兒,根據幼兒的需要、興趣和能力,提供更多的選擇,發揮幼兒在學習與發展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加強教師對個別幼兒的了解,根據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和特點提供個性化的互動和教育。作為教育的主導者,教師的傳統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等要發生很大的轉變。教師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并進行必要的角色調試以適應素質教育改革的大潮。在這種關系中,教師身上所承載的文化、經驗,不是居高臨下的傾瀉,而是平等的對話;不是灌輸而是分享。活動成為師生共同探索新知識發展過程,課程成為師生相互作用的有機生態系統,在這過程中充滿了自然與和諧,充滿了創造與快樂。

作為新時期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幼兒教師如何改變原有觀念,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是我們年輕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我園也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開展了一系列的園本教育改革,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研究,初步形成了有園本創造教育特色的課程方案,在制定、實施、完善課程方案,初步嘗試了師幼共同建構課程,變剛性計劃為彈性計劃,變教師設計課程為師幼共同建構課程。在此談一下一下幾點做法。

一、 培養幼兒廣泛的興趣,為師幼共建課程奠定基礎

興趣是幼兒自覺學習和發展的動機力量。興趣使幼兒敢于動手,使活動得以維持,兒童沒有興趣。就缺乏主動參與的意識,更無從談起幼兒的主動發展。興趣是幼兒學習的主要動力,只有幼兒對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去主動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我們要培養幼兒對廣泛的興趣,使幼兒能積極地參與各項活動,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1、 培養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

按照皮亞杰的說法,幼兒是在活動中運用感官,不斷與周圍環境交互作用能動的吸引環境與教育的影響,通過自身的同化順應、不斷平衡才獲得發展的,因此說幼兒是積極的主動發展的主體。幼兒發展是與周圍環境交互作用中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我們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社會中的教育資源,發揮幼兒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廣泛興趣。為培養幼兒對環境的興趣,我們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自然環境,帶幼兒走入大自然,大社會,通過親身體驗、感受獲取知識、經驗,使幼兒對周圍環境產生濃厚的興趣。秋天來到了,我們帶幼兒來操場、社區找秋天,在進行“環保小衛士”的主題時,我們收集資料通過視頻觀看讓幼兒了解未來的環保城市的構想藍圖,激發幼兒做“環保小衛士”的興趣;在認識家鄉的名牌產品時,我們發動孩子收集家鄉的名牌產品并大膽在集體面前分享自己的成果從而激發孩子愛家鄉的情感,如:在進行主題活動“春天來到了”,我們帶幼兒走入大自然,引導幼兒搜集關于春天自然環境變化的經驗,在幼兒充分感知后,為幼兒準備各種不同的材料供他們選擇來剪、貼、畫、折、講等,從討論到一起欣賞整個過程都是幼兒主動學習的過程,因此特別感興趣,也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興趣。通過帶幼兒走出去,開拓了幼兒的視野,激發了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為課程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2、 培養幼兒對探索、操作活動的興趣。

幼兒的發展是周圍環境交互作用中主動建構的過程,幼兒是好動的,他們是通過各種感官直接獲取外界的信息,從而認識世界。幼兒只有通過自己親身的操作,在玩玩、做做、試試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中獲得各種經驗與技巧,既動了手,同時又活躍了思維,加深鞏固了對事物的認識,同時也是幼兒主動發展的機會。因此,要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主動探索,從而獲得發展。要激發幼兒探索、操作的興趣,就要使幼兒對操作材料產生好奇心,好奇心是幼兒固有的天性,是一切探索活動之源。它推動著幼兒去了解周圍事物并產生疑問,促進他們去探索、操作、發現、嘗試。例如:玩水時,幼兒對小船進去水會沉下來。產生了好奇,看見自然角里的植物向有光的方向生長產生興趣;發現秋天里,對小螞蟻忙著搬糧食產生好奇心;對用磁鐵做成的‘跳舞的小孩’,為什么會移動產生了興趣等。當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后,我們就因勢利導,引導幼兒提出的問題,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操作、發現,與幼兒一起動手搜集相應的材料,提供一些廢舊材料、自然材料,讓幼兒在做中學,在玩中想,使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去進行操作,在操作中獲取知識,激發幼兒科學探索的興趣。當幼兒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找到答案,好奇心得到滿足,發現事物的奧秘時,成功感就會油然而生,將激勵他們主動的參與操作,探索活動,從而促進幼兒的發展。

二 把幼兒的生活經驗作為課程設計的重要依據。

1、 依據幼兒的生活經驗選定主題:

在傳統的分科、單元教學中,幾乎所有的活動都是預先選定的。在主題教學中,主題的確定有預成和生成兩種形式。不論那種形式,確定主題時都要考慮:活動是否有價值,材料是否容易收集,孩子是否能實際操作。

2、 根據孩子的生活經驗調整教學內容,形成彈性的課程目標。

主題實施過程中,我們預先設置的活動并不一定適合孩子,他們可能并不敢興趣,而對他們自己發現的問題,幼兒常常懷有很大的興趣。針對這一情況,我們經常在預成的主題教學中加入生成的內容。在主題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興趣所在,靈活地調整教學內容,適時刪除個別與孩子生活經驗相差甚遠的預成活動內容,增加孩子探究出來的生成活動內容,并調整課程目標,使適宜的課程目標為幼兒新經驗的形成和身心發展提供土壤。

3、 為孩子不同的生活經驗提供展現的空間。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長經歷,造就了不同生活經驗的孩子,他們是能自己認識、思考、發現、幻想和表達世界的完整的各具個性的人,我們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他們,而應尊重他們的個性。贊賞他們不同的表達方式。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屬于他們自己的心靈世界,我們只有了解每個孩子的生活經驗,才能在教育中遵循《剛要》促進幼兒主動性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幼兒真正富有個性的成長。

三、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促進幼兒學習的主動性。

1、啟發點撥,促進幼兒自主學習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同時,幼兒是一個個體,個性不一,能力有別,知識經驗缺乏或認知策略不當,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或陷于困境,無法對事物進行深入的探究。所以,幼兒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老師的適當引導。即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點撥,借助當時的情景、材料、提出問題,起鋪墊導向的輔助作用。

(1)、當學習活動出現困惑時,教師提出問題給予適當的點撥。幼兒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會對學習失去興趣,教師及時給予點撥能為幼兒掃清參與學習的障礙,以鼓勵幼兒以更高的熱情參與學習。“點撥”不是傳統的講授方法而是強調幼兒的主體性,注重啟發式,在幼兒踮著腳且夠不著的情況下教師給予點撥。如:在一次制作蜻蜓活動中,聰聰選用了透明塑料薄膜來制作蜻蜓的翅膀,選用小木棍做蜻蜓的身體,然后用膠水固定,幾次都沒固定成功。他開始表現出極度的焦慮,失去學習的興趣。這時我對她說:“我們平時除了用膠水來粘貼還有哪些東西也可以用來粘貼的?”經我的啟發,他找來了雙面膠、透明膠,通過不斷的嘗試,解決了難題獲得了成功。教師的適時介入,給予點撥又一次引發幼兒繼續學習的興趣。

(2)、拓展升華激活幼兒參與學習的興趣。在活動中,教師可運用語言創設環境,啟發幼兒想象與創造,使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推向新的。如:繪畫有趣的蝸牛活動中當幼兒繪畫了一只蝸牛的主體后,我提出有趣的啟發性的語言:“你畫的這只蝸牛是蝸牛一家中的哪個成員?蝸牛寶寶和爸爸、媽媽在做什么?蝸牛寶寶為什么哭了?誰來幫助它?”等等。幼兒在這些語言的啟發下,思維得到拓展,出現繪畫創作的,幼兒邊說邊畫其樂無窮,非常快樂。

2、大膽放手,給幼兒自主學習的空間

波利亞曾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多方創造條件,為幼兒主動探索提供時間與空間,讓幼兒與環境、與同伴、與老師等之間進行多維互動,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幼兒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努力去發展,探索新知,學習新知,同時也學會學習,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在《蔬菜》主題活動中,我帶幼兒到菜地去觀察,讓幼兒參與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及蔬菜的圖片,讓幼兒參與布置“蔬菜世界”環境。幼兒在“蔬菜世界”探索活動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自由探索;我除了引導幼兒用眼觀察、用手觸摸、用鼻子聞,并鼓勵幼兒剝開豆莢、剝去芋頭的皮、切斷蓮藕等方法“解剖”蔬菜,還引導幼兒邊觀察邊與同伴交流討論。在探索過程中,我大膽放手,為幼兒提供了自由探索過程的機會,幼兒通過自身的積極探索,獲得了有關蔬菜的名稱與外形特征以及內部構造等知識。幼兒說:黃瓜摸上去會刺刺,黃瓜聞起來有點香味,空心菜的梗中間有個洞,蓮藕切開有許多洞洞,芋頭唉穿一件衣服,四季豆長得像泥鰍,青椒長得像燈籠,中間是空的,里面有很多籽,辣椒不小心弄到眼睛時,眼睛會難受的……這是多么生動,真實的體驗啊!

3、 建立對話關系,親幼兒促發展。

在與孩子們的交往中,特別是實施“探索型主題活動”以來,我發現與孩子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教師給幼兒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而現在的我和孩子們之間基本保持平等、自然的關系,形成了“同伴、朋友”的新型師生關系。幼兒不再作為知識的接受者,被動地聽老師的指令,而是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對話的過程讓幼兒與老師共同體驗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理解、合作、有愛。班上,有一位孩子由于父母比較忙,難得與孩子親密。因此更是寵愛他,家中的爺爺奶奶更是如此,樣樣事情都由著他,讓他養成了許多不良行為:自私、霸道、好強過火、情緒極不穩定,稍不稱心就打人,搞破壞,我們對他的行為感到頭痛,經常對他進行批評教育。由此,他對老師有一種抗拒、對立的心理,總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受老師喜愛的人。為了消除他與我的距離,我真心地和他試著做朋友。他喜歡唱動畫歌曲,特別是日本奧特曼的有關歌曲,唱起來還真是一流。針對他的特別,經常提供和利用有利時機,讓他在集體面前表現、展示,樹立他的自信,提高他在同伴中的威望。在角色游戲中,他想做理發師,我看見了忙走過去請他幫我理發,我一邊夸他手藝好,一邊向其他小朋友介紹,大家都來理發,他不由地對我笑了一笑,流露出感激的目光。在自由活動時,我也經常也他聊天、講故事,使他明白一些簡單的道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我們之間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縮短了師生心靈之間的距離,本來不怎么樂意與老師交流的他開始主動來找我,把自己的心里話告訴我。我也總以溫和的眼神、和藹的微笑、贊許的點頭給他送去溫暖,從而為他營造一種更加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由此可見,建立對話關系,親近幼兒是促進幼兒發展的關鍵。

篇(9)

中圖分類號:G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4-0127-01

當前,不重視概念教學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而我們知道生物學概念一般是比較微觀、抽象的,如果學生不能準確的理解生物學概念,對于以后的教學以及學生對生物學的認識、學習興趣將會造成很大的障礙,所以對概念的掌握和運用是生物學教學過程的核心問題。這也正是本文的重點所在。

一、影響學生形成科學概念的主要因素

(一)前生物學概念

前概念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是學生對概念直觀感性的認識,由于學生缺乏對復雜生物學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往往使他們對生物學形成似是而非,不夠科學的概念。例如微生物,很多學生潛意識中已經認為很小的,肉眼看不見的才是微生物。這樣的錯誤概念對我們以后學習產生很大影響,是學生接受科學概念的障礙和阻力。

(二)相似概念

在學習生物學的過程中,有很多看似相似的概念,而在這些概念上學生往往不能正確的區分,而混為一談,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耐心。如,自變量、無關變量、因變量、額外變量;真實光合速率和凈光合速率等。

二、概念教學的幾點策略

(一)關注學生已有概念,做到有的放矢

在我們對概念的教學中,我們首先要的做的,就是了解學生對概念已有的認識,使新概念與之建立聯系,促進同化。例如在學習了無機催化劑的基礎上再學習酶的概念,就很容易被無機催化劑的特性同化,混為一談。再如個體發育是指生物體從受精卵發育成幼體,再由幼體發育成性成熟個體的過程;而很多學生的日常概念往往認為個體發育是從幼體開始的,并且這種由生活經驗形成的舊觀念常常又是根深蒂固的,這對概念的認識就是消極的。所以說我們在教學時,先要了解和掌握學生對概念的已有認識,在新概念學習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進而更好的引導學生對原有認識加以修改或重建,一步步來引導學生認識正確的概念,達成對事物本質特征的認識。

(二)從字面含義來初步認識概念

概念是通過科學家深思熟慮加工,用一些生物學的語言符號最生動、最直接的表達出來,包含了某種事物的本質特性以及與其他事物的關系,而有些概念在字面意思上就能簡單的理解。例如新陳代謝―“新”,新的物質,“陳”,舊的物質,“代謝”,新舊物質的交換,即生物體從環境攝取新的營養物,同時將體內的廢物排到環境中的不斷更新的過程;自養―自己(合成有機物)養活自己;等等。通過字面分析,學生就能初步明白一個概念的大致含義。

(三)提取概念中的關鍵字詞,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生物學概念的內涵是指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外延是指一個概念所概括的思維對象的數量或范圍。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決條件。而一個概念中的關鍵字詞正是這個概念的精髓,是對事物本身最本質的特性概括,用簡要的語言、圖形等概括概念本質屬性,是學生掌握概念的主要步驟,避免學生因復雜的文字而出現記憶錯誤。如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其中

“活細胞”、“催化作用”、“有機物”這些關鍵詞表明了酶的產生場所、作用以及化學本質,絕大多數是蛋白質,少數是RNA表明了它的外延。再如應激性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生物體對外界刺激都能產生一定的反應,比如植物的根向地生長,而莖向光生長。其本質特征是定向運動,其適用范圍和條件是要有外界刺激。“定向運動”和“外界刺激”這兩個關鍵詞在學生對概念內涵和外延的準確掌握上有突出作用。

(四)正確理解概念中模糊語言的含義

在生物學的很多概念中常會有一些“一般”、“主要”、“絕大多數”、“一定條件”等模糊詞語,而這些模糊詞語在本質上是明確的,在表象上是模糊的,所以在分析概念時,要留給學生考慮的空間,一方面提出問題給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討論、詢問、查詢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適時給以指導,幫助學生澄清知識的模糊點。例如在真核細胞中,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主要場所,什么是“主要”;教師不急于解釋,但要求學生讓學生通過討論、詢問、查詢。當學到細胞質遺傳時,學生就會明白,在真核細胞內,除了細胞核,還有線粒體,葉綠體可以儲存和復制遺傳物質。

(五)比較分析概念的區別和聯系,構建網絡知識體系

生物學概念之間往往表現出層次性、因果關系等,有些概念之間還有相似性。在教學中,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學生分析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清概念的本質屬性,不至于混淆。例如元素化合物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染色體上有DNA,DNA上有基因,基因由脫氧核苷酸組成;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腸胚幼體性成熟的個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自養型、異養型、需氧型、厭氧型與兼性厭氧型;自變量、無關變量、因變量、額外變量;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等等。通過對相關概念的比較分析,就能準確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找出共同性和相關性,特殊性和差異性,使學生的知識得以系統化、網絡化。

綜上所述,在概念教學中,經過對概念的一步步深入認識和理解,正確認識事物的內涵和外延,構建認知網絡系統,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生物學科的發展。

參考文獻

篇(10)

    (一)年齡較小,思想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響五年制高職學生入學時年齡大多在15歲左右,其生理和心理處于快速成長的變化時期,道德觀、人生觀、世界觀處于形成階段,他們在社會、網絡、媒體、外來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下,在思想狀況、行為意識、道德和法制觀念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和變化,這時期的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性情單純,以自我為中心、偏執、叛逆,行為易沖動,爭強好勝,做事不考慮后果,極易出現極端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二)獨生子女多,自我約束力差五年制高職學生年齡普遍較小,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父母長輩們的呵護溺愛下成長起來,很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勤儉節約、艱苦樸素,同時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能嚴格要求和約束自己,任性撒野、紀律松散、法律意識淡薄,并且反復性較大,自控能力差。

    (三)學習基礎薄弱,不思進取五年制高職學生是初中起點,底子薄,基礎差,大部分學生入學時成績偏低,英語、數學等個別科目的學習基礎幾乎為零,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導致“不會不愛,不愛不學”,進而產生厭學心理,甚至荒廢學業。

    (四)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穩定的心理導向,學習不努力,怕困難,沒有將自己的學習和今后的發展目標結合起來,缺乏上進的動力。

    二、影響五年制高職學生思想及行為素質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環境及教養方式的熏陶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以少兒時期的思想、觀念為基礎的。而在少兒時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觀念和行為會影響其子女的一生。因此家庭環境及教養方式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1.家長忽視子女的思想和學習情況有些家長一心撲在工作上,無暇顧及子女的學習及其他方面的情況,還有一些家長由于生活所迫長期在外打工,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對子女的教育從小就成了“空白”,使孩子遇到生活和成長中的問題無處傾訴,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淡。在無人管理的情況下,很難接受學校教師的教育,易形成我行我素的不良行為習慣。2.家長的過分溺愛滋長了子女的壞習性現在大部分孩子是獨生子女,生活在父輩臂膀的佑護下,犯點錯誤,有點惰性,家長往往對其遷就,不能有效地對其缺點進行糾正勸導,督促力度不夠。甚至孩子張口要錢要物,父母從不過問用處,使孩子養成了放縱、浪費的壞習慣。

    (二)開放性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在科技進步和經濟全球化不斷推進的當代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網絡傳媒的影響導致一些新生事物、思想及潮流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很大的沖擊。處于此年齡段的學生,求知欲望強烈,對復雜的社會現象感到好奇,不能辨別是與非、善與惡,從而偏離了健康成長的道路。

    (三)學校教育的影響1.基礎思想教育缺失目前的小學和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相對薄弱,學校大都只重視升學率,忽視了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行為說教,致使學生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禮儀和道德標準,以及傳統文化、紀律、法制等教育。隨著學生年齡和生活閱歷的增長,缺乏教師平日里的諄諄教導,導致學生連最基本的生活常識都有所欠缺。2.學生差異大,教育管理不同步目前高職院校并存了三年制和五年制兩種學制的學生。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學生相對于高中起點的三年制學生來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更具復雜性。教師對五年制學生的關注程度不夠,重視好學生,忽視后進生,放松對后進生的管理,同時不能將學生的在校表現及時地反饋給家長,缺少與家長的溝通,未形成學校、家庭教育的有機結合,致使部分學生的不良行為沒有及時得到糾正,最終養成不良的習慣。

    三、增強五年制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上一篇: 房地產廉潔風險防控的建議 下一篇: 企業數字化總體規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婷婷丁香狼人久久大香线蕉 | 这里有精品综合久久 | 日韩.欧美.亚洲.另类.国产 | 天天看片国产区 | 亚州AV有码乱码在线观看 | 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香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