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8:59:47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法律基礎知識的教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法律基礎知識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對中職學生進行相關法制教育,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法律基礎知識,提高法律素養。而中職法律基礎課在培養學生自覺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方面發揮著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是使之真正發揮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環節。而案例教學對提高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關鍵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應用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法釋義
所謂案例,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
二、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一)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法律基礎課的學習興趣。
知識的獲得依賴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案例教學適時地引入案例,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這樣會使學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條文比較枯燥,但學起來并不乏味,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動的接受型學習狀態轉為主動進取型學習狀態。生動有趣的案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新鮮感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活躍豐富。
(二)案例教學法符合一般性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對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規的規定既抽象又原則,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礎,案例教學以具體的案例進行教學,使得抽象的規則具體化,原則的法律生動化。課堂上運用的案例有助于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特征,使學生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也恰恰為學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礎。因此,案例教學符合認識由感性到理性規律,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
(三)案例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
法律基礎課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是為了在生活中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在處理和判斷有關問題時,能夠活學活用所學的法律基礎知識做出相應的分析和判斷。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的案例,通過教學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而且使學生了解了法條指定的初衷,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條文的具體含義。
三、法律基礎課教學案例的選擇
法律基礎課教學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礎上, 根據教學目的, 教學任務, 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圍繞教材所闡述的基本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
教學實踐中, 教師不應為迎合學生的心理、提高學生的興趣片面選擇一些熱點問題或現實性、針對性強但卻脫離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案例, 防止偏離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現象。應當在教學基本要求的指導下, 選擇成熟、典型、針對性強的案例, 盡量避免選擇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準的案例, 以免誤導學生。
(二)貼近現實生活。
許多學生對法律基礎課興趣不大。老師講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調劑學生情緒的平衡器, 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貼近現實生活不夠, 導致學生在心理上缺乏親切感。法律是在動態中運行的, 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選擇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包括發生在學生自己身邊,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 培養他們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或他人合法權益的意識。
(三)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
由于法律是一個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為主線, 各知識點和各基本原理相結合的知識體系。所以教學實踐中, 選擇案例應注意知識點與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的結合。
四、案例教學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 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針對性。
要考慮整個法律基礎 課的教學內容, 因為不是任何法律知識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的, 案例教學
法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師應首先確定哪些教學內容適合運用案例教學法。同時,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統理論和法律知識的學習和研究, 案例應與系統講授相結合, 分析案例必須服從于教學內容的需要,使之成為系統介紹法律知識的良性載體, 使學生在掌握系統知識的基礎上去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手段, 不是為了嘩眾取寵、博得學生暫時的關注, 因此不能為了講案例而講案例。運用案例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 從而達到法制教育的目的。應始終將教學目的貫穿于案例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否則可能會出現學生記住了案例的故事情節, 卻不甚了解或忘記了其中要說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礎。
課課時較短, 一般為32學時左右。在運用案例教學法時, 教師一定要注意課時的安排, 所選擇的案例、所設計的問題及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都要充分的推敲, 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發揮出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參考文獻:
關鍵詞:案例教學 法律基礎知識課 應用
法律基礎知識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對中職學生進行相關法制教育,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法律基礎知識,提高法律素養。而中職法律基礎課在培養學生自覺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方面發揮著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是使之真正發揮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環節。而案例教學對提高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關鍵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應用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法釋義
所謂案例,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
二、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一)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法律基礎課的學習興趣。
知識的獲得依賴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案例教學適時地引入案例,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這樣會使學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條文比較枯燥,但學起來并不乏味,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動的接受型學習狀態轉為主動進取型學習狀態。生動有趣的案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新鮮感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活躍豐富。
(二)案例教學法符合一般性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對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規的規定既抽象又原則,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礎,案例教學以具體的案例進行教學,使得抽象的規則具體化,原則的法律生動化。課堂上運用的案例有助于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特征,使學生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也恰恰為學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礎。因此,案例教學符合認識由感性到理性規律,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
(三)案例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
法律基礎課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是為了在生活中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在處理和判斷有關問題時,能夠活學活用所學的法律基礎知識做出相應的分析和判斷。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的案例,通過教學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而且使學生了解了法條指定的初衷,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條文的具體含義。
三、法律基礎課教學案例的選擇
法律基礎課教學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礎上, 根據教學目的, 教學任務, 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圍繞教材所闡述的基本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
教學實踐中, 教師不應為迎合學生的心理、提高學生的興趣片面選擇一些熱點問題或現實性、針對性強但卻脫離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案例, 防止偏離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現象。應當在教學基本要求的指導下, 選擇成熟、典型、針對性強的案例, 盡量避免選擇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準的案例, 以免誤導學生。
(二)貼近現實生活。
許多學生對法律基礎課興趣不大。老師講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調劑學生情緒的平衡器, 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貼近現實生活不夠, 導致學生在心理上缺乏親切感。法律是在動態中運行的, 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選擇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包括發生在學生自己身邊,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 培養他們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或他人合法權益的意識。
(三)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
由于法律是一個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為主線, 各知識點和各基本原理相結合的知識體系。所以教學實踐中, 選擇案例應注意知識點與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的結合。
關鍵詞:案例教學 法律基礎知識課 應用
法律基礎知識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旨在對中職學生進行相關法制教育,使學生了解和掌握與自己密切相關的法律基礎知識,提高法律素養。而中職法律基礎課在培養學生自覺樹立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方面發揮著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是使之真正發揮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環節。而案例教學對提高法律基礎課教學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關鍵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應用案例教學。
一、案例教學法釋義
所謂案例,就是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典型事件,是圍繞事件而展開的故事,是對事件的描述。所謂案例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目的要求,組織學生對案例的調查、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教給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或道理,進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種特定的教學方法。
二、思想政治課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的意義
(一)案例教學法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法律基礎課的學習興趣。
知識的獲得依賴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案例教學適時地引入案例,可以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這樣會使學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條文比較枯燥,但學起來并不乏味,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動的接受型學習狀態轉為主動進取型學習狀態。生動有趣的案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新鮮感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活躍豐富。
(二)案例教學法符合一般性的認知規律,有助于學生對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規的規定既抽象又原則,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礎,案例教學以具體的案例進行教學,使得抽象的規則具體化,原則的法律生動化。課堂上運用的案例有助于學生認識事物的本質和特征,使學生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這也恰恰為學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礎。因此,案例教學符合認識由感性到理性規律,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律。
(三)案例教學法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處理問題的能力。
法律基礎課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是為了在生活中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在處理和判斷有關問題時,能夠活學活用所學的法律基礎知識做出相應的分析和判斷。在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的案例,通過教學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而且使學生了解了法條指定的初衷,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條文的具體含義。
三、法律基礎課教學案例的選擇
法律基礎課教學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礎上, 根據教學目的, 教學任務, 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選擇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圍繞教材所闡述的基本法學理論和法律知識。
教學實踐中, 教師不應為迎合學生的心理、提高學生的興趣片面選擇一些熱點問題或現實性、針對性強但卻脫離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案例, 防止偏離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現象。應當在教學基本要求的指導下, 選擇成熟、典型、針對性強的案例, 盡量避免選擇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準的案例, 以免誤導學生。
(二)貼近現實生活。
許多學生對法律基礎課興趣不大。老師講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調劑學生情緒的平衡器, 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貼近現實生活不夠, 導致學生在心理上缺乏親切感。法律是在動態中運行的, 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選擇貼近社會、貼近生活, 包括發生在學生自己身邊,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 培養他們自覺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或他人合法權益的意識。
(三)點、線、面相結合的原則。
由于法律是一個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為主線, 各知識點和各基本原理相結合的知識體系。所以教學實踐中, 選擇案例應注意知識點與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則的結合。
四、案例教學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 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針對性。
要考慮整個法律基礎 課的教學內容, 因為不是任何法律知識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的, 案例教學法
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師應首先確定哪些教學內容適合運用案例教學法。同時,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統理論和法律知識的學習和研究, 案例應與系統講授相結合, 分析案例必須服從于教學內容的需要,使之成為系統介紹法律知識的良性載體, 使學生在掌握系統知識的基礎上去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手段, 不是為了嘩眾取寵、博得學生暫時的關注, 因此不能為了講案例而講案例。運用案例教學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 從而達到法制教育的目的。應始終將教學目的貫穿于案例教學的整個過程中, 否則可能會出現學生記住了案例的故事情節, 卻不甚了解或忘記了其中要說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礎。
課課時較短, 一般為32學時左右。在運用案例教學法時, 教師一定要注意課時的安排, 所選擇的案例、所設計的問題及教師對學生的引導都要充分的推敲, 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發揮出案例教學法的優點。
參考文獻:
在職業高中的教學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由于職業高中學生文化基礎較差,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時精力不集中,理解的能力較低,不善于思考,不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我認為學習是教師和學生雙方活動的過程,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思考和創新意識,既是我們的教學任務,也是我們教學目的之一。在《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講授法再配合使用“案例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1.結合案例,生動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實施案例教學,將學生置于具體的社會情境并擔當相應的社會角色,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它將教育的主要任務從知識的傳播轉向能力的培養,從單向的灌輸轉向雙向的交流,使靜態的、被動的接受知識變為動態的、主動的共同探討過程,鍛煉和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和深度,強化教學行為的目的性,極大提高教學效果。
1.1 針對性。根據不同專業,有針對性地選擇與專業相關的案例
教學。進入職高學校,基本上專業選擇已經確定,他們所選擇的專業基本上決定了今后的工作方向。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特點,盡管所學的《法律基礎知識》課的教材是一樣的,但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具體法律問題的需求卻不一樣。上課時案例選擇盡量適合學生專業需求,讓教學更生動,學生更易接受,為學生今后走上工作崗位服務。如財會專業的學生側重挑選《公司法》、《流轉稅法》、《所得稅法》等相關案例;旅游專業的學生主要選擇旅游法規的案例;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主要挑選知識產權方面的、網絡安全方面的案例。
1.2 目的性。每一次的案例教學過程都必須明確向學生提出要解
決的問題,要進一步了解的知識點,即案例教學的目的性要明確。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分析案例,特別要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分析,不必給學生更多的提示,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適時、適當地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深入的思考,使每次課都有所收獲。
1.3 多樣性。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案例教學。
1.3.1 專題討論的案例教學。針對典型案件和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分組討論或辯論,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運用所學法律知識,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以使學生知道如何用法律解決現實問題,也使《法律基礎》課真正進入學生頭腦。如我在講授完《刑法》中的過失犯罪及分類后,同學們對什么是過失犯罪及過失犯罪種類(過于自信的犯罪及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有了一定理解,為了加深理解,進一步消化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我搜索編寫了這樣兩個案例:①司機小李開汽車回廠,見一男子在路邊同方向行走,因路面狹窄如果超車可能會發生交通事故,小李自認為駕駛技術好,駕車超越該男子,結果將該男子撞死;②護士小王給病人打針,誤將青霉素當作維生素給病人注入,導致病人藥物過敏而死亡。
請問:上面兩個案例分別屬于哪一種過失犯罪?通過這兩個案例,同學們根據所學理論得出了答案:
案例①是過于自信的過失犯罪;案例②是疏忽大意過失犯罪。最后我做了總結。通過這兩案例使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1.3.2 模擬法庭的案例教學?!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法律課要加強實踐性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扮演案件的當事人,如法官、檢察官、律師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以司法實踐中的法庭審判為參照,模擬審判某一案件。由于學生親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擬訴訟活動中,為學生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創造了一個“真正”的環境。采用這種教學方式應注意盡量“仿真”,取得司法部門的支持,場景按照國家有關法庭設置的要求進行,統一著裝,體現正式、莊重的氛圍;其次要注意事先作好案例的選擇、熟悉訴訟程序等;另外,模擬法庭審判結束后,老師要注意及時講評――運用法律是否正確、訴訟程序是否合法等。
1.3.3 觀摩審判的案例教學。組織學生到法庭旁聽,目的是一方面讓學生全面地、實地地了解訴訟的庭審程序;另一方面對學生敲響警鐘,起震撼作用。
此外,老師在每次案例教學結束后,要進行點評、系統總結、消化提升。精彩的總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首先是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客觀評價,充分肯定其優點,也要指出不足之處,有利于提高案例質量;其次總結案例的知識及相關知識的邏輯聯系;再次要求寫出心得,以此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書面表達能力。
2.結合案例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針對性指教師在宣傳法律的同時,還要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現實,以增強其法律意識和提高其思想覺悟,它是法律基礎知識課的生命力所在、魅力所在。實踐表明,法律課越能緊密聯系實際,就越受學生歡迎,效果越好。《法律基礎知識》要做到針對性強,一方面教師要深入學生之中,多與學生交談,了解其思想動態,使法律課與學生自身實際相結合。由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一般都是文化基礎差,不愛學習,行為規范和自律能力差,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好奇、敏感、容易沖動,同時法制觀念淡薄,自制力差,缺乏足夠的支配能力,因此法律課的授課教師就應該在教學中因勢利導,有的放矢,發揮他們的優勢,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法律基礎知識除進教材、進課堂之外,還要扎根在學生的腦海,以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收集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從而師生共同探討,共同總結,讓事實說話,這樣就可以把枯燥的理論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法律課教學與現實社會實際相結合。由于教材的內容是編寫當時社會條件下的法律情況,基本原理雖然沒有變,但社會現實是變化的、發展的,因此教師在講課時就要注意把教材的內容加以延伸,盡量做到與現實社會的發展同步,這樣學生才會感到法律與他們的現實很接近,才能較好地提高學習興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教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藝術性
藝術性是讓學生在接受教師對其法律知識和觀點灌輸的同時,欣賞到教師課堂教學的藝術美,在課堂中一直保持較高的學習情緒,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要達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做到觀點正確、教材熟悉、層次清楚、重難點突出、口齒清晰。其次,要精心設計教案,盡可能地運用豐富的教學素材和多樣化的現代教學手段,把教學理論轉化成教學實踐,通過設置場景,吸引學生,集中其注意力,隨著課程往前進展,不斷有出現,令學生情不自禁地自發討論問題。例如在講解構成產品質量法律責任的案例教學時,不能單純地展示案情,而要由案例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案例作深刻的思考,從而將他們的好奇心轉變為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還要注意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臨場應變能力,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流協作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現、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質,使理論形象化、通俗化,寓理于事,最終提高教學效果。
三、“學”要體現自主性和動力性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92
我國憲法規定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治國方略。依法治國就需要樹立全民法制信仰,這不僅要求他們具有專業能力和道德品質,更要求他們具有良好的法律素養,以促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職業文化、法律文化和法治環境,
一、中職學校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校、學生認識與重視程度不夠。中職學校法律課程多為考察課,相對于專業課來說,不能夠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基于此,很多中職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不扎實。我校僅僅在文秘專業開設此門課程,每周兩課時,并且在一年級就完成全部教學內容?!堵殬I道德與法律》這門公共課程則要求一學期必須全部上完,每周也只有兩節課。據筆者了解的情況,其他中職學校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也大多如此。中職學校的重要培養目標是讓學生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對于專業實踐課的重視,忽視了必修的法律基礎課,客觀上也會導致中職學校學生法律知識的薄弱。在很多中職學校,法律教育僅僅是德育教育的一個補充。學校將法律教育認定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無足輕重的部分,從根本上導致了中職學校學生的法律意識淡薄。筆者認為,中職學校應當將法律教育與德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采用兩者相結合的方式,從思想和行為等方面共同培養塑造合格的中職學校學生。
2.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中職學校學生學習基礎比較差,欠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學習動力不足,不會學或學不會,厭學,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復習,考試作弊等情況時常發生。中職學校學生普遍存在著法律意識比較單薄,法律知識比較匱乏,法律修養需要提高等一系列問題。
3.教師缺乏實踐經驗,教學方式落后和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激發學生興趣。由于中職學??己嗽u價模式存在弊端,中職學校普遍對于法律這門科目不是很重視,并導致了中職學校的法律教師幾乎都不是專業的,基本上都是讓其他專業課的教師兼任該門課程,這些教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法律教育,從而在法律教育方面能力一般。只會在課堂上照本宣科,不能順利地開展法律知識教育。同時,中職學校很多法律基礎課程教師缺乏在公檢法司實踐的機會,接觸實踐案例比較少,所以在教學中,不能“理論聯系實際”。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光讀教材或板書,教學氣氛調動不起來,這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原因。
二、中職學校法律課程教學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改革考核評價模式,注重學生法律知識素養的培養
針對傳統考核模式的弊端,中職學校要重視法律知識在中職學校學生中普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學校要重視法律課程的開設和對學生的考核,適當增加法律課程授課課時,法律基礎知識課教師要積極探索新的考核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不僅要考核知識,還要考核行為。作為教師,除了了解學生課堂行為表現外,還應走入班級、宿舍,甚至走出校外,了解學生的行為表現,這樣,才能對學生作出全面、合理、科學的評價,學生才能更加注重行為的落實。
(二)教師講課要做到生動有趣,激發學生興趣
由于法律條文和法律基礎理論都是單一、枯燥的內容,并且冷冰冰的沒有任何的感彩,這就導致了學生在法律課上提不起興趣,教師在講課時要最大程度激l學生的興趣。為此教師要做到觀點正確、內容熟練、重點突出、口齒清晰,語言生動形象,精心設計教案。例如,在進行有關犯罪的案例教學時,不能只是單純展示案情,案例講述時也不宜過多地渲染細節和介紹作案手段,一定要向學生充分揭示犯罪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和犯罪后應受的懲罰,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深刻地思考,從而將他們的好奇心轉變為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不僅要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提供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流協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現、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質,使理論形象化、通俗化,寓理于事,提高教學效果。
(三)改進教學方式、利用先進教學手段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已經融入了學校的教學中,在法律課程中應用也很普遍,在法律課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綜合式教學,這符合教學改革的方向,它可以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并能多角度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和效果。在法律課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手段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另外法律教師要提高實踐課比例??梢栽黾幽M法庭課,法律課要加強實踐性教學,模擬法庭課要結束時,老師要注意及時點評,指出學生運用法律知識是否正確、訴訟程序是否合法等。讓學生通過模擬法庭課真正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
(四)重視案例教學法在法律教學中的運用
中職學校《法律基礎》課集中了我國多部重要的法律,涉及許多專業術語和法律規定,由于課時的限制,每部法律只能蜻蜓點水般一帶而過,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必須從學生的現實需要和興趣出發。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有效地利用學校的“校園網”教學設備,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提供豐富、生動、有趣的感知材料,激發他們的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發揮學生的自主獨立性和能動性,要把交流、討論、實驗、合作、探究、表現、創造等機制引進課堂。注重實例教育,多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法律實踐活動等內容的課程,比如采取重點案例剖析、以案說法、舉辦有獎征文、法律知識競賽、圖片展覽,播放法制教育片等內容的方式,使學生在整個學習中積極參與到教學的互動中從而得到體驗、感受、認知,最終達到掌握法律知識的目的。
總之,在中職學校的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應把“教”與“學”和“用”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和實踐效用,讓學生知法、守法、依法辦事,使學生能正確的行使權利,自覺的履行義務,從而維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成為社會需求的高素質的勞動者。為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引言
法律知識的學習是中職學生走向職場、適應社會的必要過程,因此,法律課程教學成為了中職教學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職學校法律課程教學旨在通過法律課程教育幫助中職學生掌握適應現代社會所必需的法律知識,在自覺遵守法律基礎上,能夠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我的合法權益。為了能夠在有限的課時內,最大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掌握更多的法律概念和條文,提高法律問題的分析、解釋能力,必須對現有的中職學校法律教學模式進行梳理,總結出各種教學模式的應用經驗,以便在實踐教學中合理的選擇教學模式,以提高法律課程教學質量。
一、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中職學校有部分學生學習基礎比較差,欠缺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動力不足,不會學或學不會,導致厭學,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復習,考試善作弊等情況發生。有的學生只注重專業課的學習,認為就業有一技之長即可,更何況法律基礎知識課不在升學考試之列,所以此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學習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2、考核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中職學校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包括對考試結果的評定和對平時成績(包括平時作業、考勤、課堂表現等)的評定,采取百分制計分法,比例是期中卷面成績占30%,期末卷面成績占50%,平時成績占20%。這種考核模式并不適合法律基礎知識課程,國家設置該課程的目的是通過學習法律知識來增強學生法律意識,樹立法制觀念,即會用法,如果采用這種考核模式,就會出現知法不會用法的局面,這與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必須改革。
3、教師授課缺乏實踐經驗,教學方式落后和教學手段單一,無法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講課是否生動, 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教師在講課時要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興趣。中職學校大部分的法律基礎課程教師均是高校畢業的大學生,缺乏在公檢法司實踐的機會,接觸實踐案例比較少,所以講課中,只能“照本宣科”。另外,講課的語言不夠生動,授課方式單一,光讀教材或板書,教學氣氛調動不起來。
4、對案例教學把握不當或授課課時比例較少
首先,在很多的教學實踐中,授課教師往往會把案例作為實例說明或演示論證,或者通過給學生一些案例來檢驗學生對學過的原理的掌握情況,便以為在教學中采用了案例法。實際上,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配合教學的舉例或對事例的分析看作是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并不是簡單地用舉例來對學科的內容進行說明,也不是以案例練習作為講授內容的補充、輔助手段。
其次, 部分學校剛好相反,是過多濫用案例教學。部分教師試圖對本課程教學的全部內容都采取案例教學,結果將課程規定的全部內容講授,不能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大量采取案例教學法,要求學生在課下閱讀案例、查閱資料、分析比較,過多地占用了學生課外學習時間,引起部分學生反感,教學效果也受到了影響。
最后,實施案例教學選擇內容不當。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對究竟哪些法律概念、哪些法律原理、哪些教學內容應當采取案例教學,沒有結合教學大綱予以周密的考慮,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草率地選擇實施案例教學的環節和內容,把案例教學提供情境的“孤島化”,很難以有限的案例發揮更充分的作用。
二、教學改革措施
1、 講課要做到生動有趣, 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講課是否生動, 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教師在講課時要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此教師要做到觀點正確、內容熟練、重點突出、口齒清晰,要精心設計教案, 使講課如同演劇。例如在進行有關犯罪的案例教學時, 不能單純展示案情,案例講述時也不宜過多地渲染細節和介紹作案手段, 一定要向學生充分揭示犯罪分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和犯罪后應受的懲罰, 引導學生對案例作深刻地思考, 從而將他們的好奇心轉變為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不僅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臨場應變能力, 而且給學生提供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流協作的機會, 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現、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質, 使理論形象化、通俗化, 寓理于事, 提高教學效果。
2、改革課程考核模式,注重對學生行為的考核
針對傳統考核模式的弊端,法律基礎知識課教師要積極探索新的考核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不僅要考核知識,還要考核行為。作為教師,除了了解學生課堂行為表現外,還應走入班級、宿舍,甚至走出校外,了解學生的行為表現!這樣,才能對學生作出全面、合理、科學的評價,學生才能更加注重行為的落實。
3、改進教學方式、利用先進教學手段
可以利用多媒體綜合式教學,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教學手段是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這種教學手段已經融入了學校的教學中,在法律課程中應用也很普遍$在法律課程中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符合教學改革的方向,它可以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并能多角度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和效果。在法律課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手段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另外, 注重課件的制作。法律課件的制作要體現法學理論與社會現實的緊密結合,法律內容應準確無誤,交互性好,信息量適當,對一些重點內容可用特殊字體或醒目顏色等提醒學生注意,有利于學生做筆記。在法律課中運用媒體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生動活潑的多媒體形式,堅持案例教學法、圖示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實現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實現教學相長的目的。
4、提高實踐課安排比例,開始模擬法庭課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法律課要加強實踐性教學,模擬法庭教學需要實物形態的法庭,這對大多數學校來說并不困難,對一間大教室進行改裝即可。中職學校即使不投入太多經費設置較好的模擬法庭的桌椅板凳和其他設置,但一般的配備,只要有座椅,場景設置出來,讓學生可以感覺到法庭的實際情形則有一定的效果。模擬法庭的教學應把握如下環節:第一,選準案例。模擬法庭所選的案例不追求故事性,案例以盡可能多地說明實體問題和程序上的全景為佳:第二,案件的適當加工。真實的案件中有的證據是同類證據,在法庭調查的程序上完全相同,此類證據在模擬法庭的審理中就無全部質證的必要,可以減去;第三,分組和進行案件準備。案件準備好以后,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扮演案件的當事人,如法官、檢察官、律師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以司法實踐中的法庭審判為參照,模擬審判某一案件,由于學生親自扮演某一角色,全面介入模擬訴訟活動中,為學生運用所學法律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創造了一個。真實"的環境,采用這種教學方式應注意盡量仿真",取得司法部門的支持,場景按照國家有關法庭設置的要求進行,統一著裝,體現正式、莊重的氛圍;其次要注意事先做好案例的選擇角色的分配,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搜集證據材料、分析案情、制作法律文書、熟悉訴訟程序等;第三,模擬法庭審判結束后,老師要注意及時講評,運用法律是否正確、訴訟程序是否合法等。
5、正確實施案例教學的內容, 合理選用和編寫教學案例
要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并發揮案例教學的作用,使學生充分地在情境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并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就必須依照范例教學理論的要求,在對教學大綱全面把握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實施案例教學的章節和內容,做到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案例的選用必須建立在教師對學生既有認知結構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教學對象的認知結構,準確把握學生既有的經驗,才能選擇適合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的案例,并進而保證案例教學的效果。
三、結語
總之, 在中職學校的法律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應把“教”與“學”和“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提高教學效果和實踐效用, 使學生能正確地行使權利, 自覺地履行義務, 知法、守法、依法辦事, 維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從而成為社會需求的合格的勞動者。
從培養既要精經濟又要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的角度看,目前中職學校在經濟法課程教學內容、教學計劃的安排、教學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在此特提出改進意見或措施。
1 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因專業不同而有差異
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本文由收集整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區分不同的授課對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應把握好不同的側重點。而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往往忽視了這一點,相同的教案輪流適用于不同專業的學生,忽視了不同專業學生知識結構的差異性。這樣教師就沒有做到將學生最需要的知識傳授給他們,收不到好的教學效果。
經濟法課程涉及的法律、法規眾多,在教學中不可能將全部的條文一一介紹清楚,因此教師必須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有選擇、有重點的加以介紹。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應重點介紹各類市場主體、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對于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應重點介紹合同法等市場運行方面的法律、法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改革教學方法,對每一章節的內容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以提高教學質量。
2 相關課程的安排要合理
經濟法的教學內容離不開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而目前中職學校所開設的《法律基礎》這一公共基礎課,一般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設,而經濟法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卻一般在三年級開設,時間間隔一年以上,這無形中破壞了這兩門課程的繼承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前后照應不上。
《法律基礎》的開設對日后學生學習和理解經濟法課程有很大的幫助,但這兩門課程應該有一個很好的銜接。經濟法課程應開在《法律基礎》課后,但間隔時間不宜太長。要同統計原理、會計原理等課程同步開設,以經濟類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為后續。此外對不同專業和不同的教學對象應開設不同學時數的經濟法課程。
3 教材的選取要考慮到“先進性”和“適用性”
能否使用優秀教材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先進性”和“適用性”是教材選用的基本原則。“先進性”是指教材內容要具有時代特色,能反映本學科國內外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的新知識、新成果,正確闡述本學科的科學理論知識,反映其相互聯系及發展規律,既要有突出的學術特色,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適用性”指選用的教材要符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教學的要求,取材合適,深度適宜,份量恰當,符合認知規律,富有啟發性,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目前市場上經濟法的版本眾多,有為法學專業適用的經濟法,有適用財經類專業的經濟法等,各種版本良莠不齊。因此,在選取教材時要考慮到專業學生的特點,謹慎選擇。
4 采用案例教學等靈活的教學方法
由于中職學校會計、營銷等專業的學生沒有接
轉貼于
受過法學的系統教育,對于高度概括、原則和抽象的法律規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單靠教師一味的說教來講解,學生會感覺十分枯燥,無法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結合適量的案例會使教學內容豐富且生動。案例教學是將案例討論運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剖析典型案例,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法律條文的理解掌握,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經濟法教學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為了適應教學目標的需要,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從周圍的實際生活或者書刊報道中選取,在講授完理論部分后,結合所講內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題或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講評,由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案例教學將教學方式由單向轉變為雙向,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跨世紀的合格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積極探索其他新的教學方法,比如組織模擬法庭,通過控辯雙方的辯論,鍛煉學生對法律條文的實際運用能力,提高教學水平。
5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多媒體教室為載體,變黑板教學為電子課件教學,可以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化教育設施有機結合,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易于接受。經濟法教材中幾乎每一章都有幾個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較多,在黑板上書寫浪費大量時間,而采用電子課件教學可節省黑板上寫板書的時間,有利于開展案例教學。此外,法律知識日新月異,發展較快,電子課件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加大課堂上傳授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增長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經濟法課程涉及的法律、法規眾多,在教學中不可能將全部的條文一一介紹清楚,因此教師必須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有選擇、有重點的加以介紹。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應重點介紹各類市場主體、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對于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應重點介紹合同法等市場運行方面的法律、法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的探索,不斷的改革教學方法,對每一章節的內容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以提高教學質量。
二、相關課程的安排要合理
經濟法的教學內容離不開一定的法律基礎知識,而目前中職學校所開設的《法律基礎》這一公共基礎課,一般在一年級下學期開設,而經濟法課程作為專業基礎課卻一般在三年級開設,時間間隔一年以上,這無形中破壞了這兩門課程的繼承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前后照應不上。
《法律基礎》的開設對日后學生學習和理解經濟法課程有很大的幫助,但這兩門課程應該有一個很好的銜接。經濟法課程應開在《法律基礎》課后,但間隔時間不宜太長。要同統計原理、會計原理等課程同步開設,以經濟類專業的必修專業課為后續。此外對不同專業和不同的教學對象應開設不同學時數的經濟法課程。
三、教材的選取要考慮到“先進性”和“適用性”
能否使用優秀教材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先進性”和“適用性”是教材選用的基本原則。“先進性”是指教材內容要具有時代特色,能反映本學科國內外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的新知識、新成果,正確闡述本學科的科學理論知識,反映其相互聯系及發展規律,既要有突出的學術特色,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斑m用性”指選用的教材要符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教學的要求,取材合適,深度適宜,份量恰當,符合認知規律,富有啟發性,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目前市場上經濟法的版本眾多,有為法學專業適用的經濟法,有適用財經類專業的經濟法等,各種版本良莠不齊。因此,在選取教材時要考慮到專業學生的特點,謹慎選擇。
四、采用案例教學等靈活的教學方法
由于中職學校會計、營銷等專業的學生沒有接受過法學的系統教育,對于高度概括、原則和抽象的法律規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單靠教師一味的說教來講解,學生會感覺十分枯燥,無法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結合適量的案例會使教學內容豐富且生動。案例教學是將案例討論運用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剖析典型案例,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法律條文的理解掌握,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是經濟法教學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為了適應教學目標的需要,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從周圍的實際生活或者書刊報道中選取,在講授完理論部分后,結合所講內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題或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師進行總結講評,由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案例教學將教學方式由單向轉變為雙向,活躍了課堂氣氛,充分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學習的主動性,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跨世紀的合格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另一方面,我們還應該積極探索其他新的教學方法,比如組織模擬法庭,通過控辯雙方的辯論,鍛煉學生對法律條文的實際運用能力,提高教學水平。
五、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多媒體教室為載體,變黑板教學為電子課件教學,可以實現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化教育設施有機結合,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易于接受。經濟法教材中幾乎每一章都有幾個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較多,在黑板上書寫浪費大量時間,而采用電子課件教學可節省黑板上寫板書的時間,有利于開展案例教學。此外,法律知識日新月異,發展較快,電子課件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加大課堂上傳授的知識量和信息量,增長學生的知識,開拓學生的視野。
六、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核應采用多種方式
經濟法課程在許多中職學校屬于考查課,一些教師認為考查課就可以馬馬虎虎,寫篇論文或留些作業題就可以結課。其實不然,考核也是一種培養學生個人能力的途徑。例如:閉卷考試可以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寫論文可以多查資料,擴大知識面。
為了督促學生學好經濟法課程,目前的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教師應該綜合運用多種考核方式,以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各章節的內容給學生布置思考題或作業題,組織學生針對一些熱點問題開展討論,并圍繞討論題讓學生寫出專題論文,依據學生的作業和論文評定平時成績。這樣做可以調動學生查閱資料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對經濟法的掌握和應用,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思考空間。學期末的考核采取閉卷考試的方式,以選擇題、判斷題、案例分析為主,用于檢測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促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記憶,為日后的專業課學習奠定基礎。
論文摘要:筆者結合自己多年來在中職學校經濟法課程教學經驗,針對目前中職學校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經濟法作為中職學校會計、營銷等專業的基礎課,只有在教學內容、教學計劃的安排、教材選用、教學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進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實現培養目標。
《經濟法》是農廣校農村經濟管理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農廣校的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現實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難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所以只有全面地認識和把握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使經濟法教學滿足學生的需求。
1目前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農廣校經濟法課程的教學中,存在如下問題,有待改進。
11教學內容缺乏適用性
農廣校開設經濟法課程的專業很多,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作為教師,在授課時要區分不同的授課對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相同的教材,也應把握好不同側重點。而現實中有不少教師并不注意這一點。調查發現,部分教師所用教材或過于陳舊,跟不上經濟發展需要;或隨意更換教材,使學生無所適從。不少教師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均采用同一教案,講授相同的內容。
12課程安排缺乏合理性
我校目前在農村經濟管理、市場營銷專業基礎課中開設經濟法課程。其他專業也有在選修課中安排經濟法課程。但課程安排存在問題:(1)經濟法開設之前,一般只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中介紹過少量法律知識,學生在幾個學期之后再上經濟法課程時已經基本忘記相關法律基礎知識。(2)教學計劃中的學時數一般只在48學時左右,而農村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除基本經濟法的課程外,還有相關的農村政策、法規方面的知識需要學習,這使得經濟法教學學時難以滿足實際教學需要。
13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
有的經濟法授課教師認為,我國是傳統大陸法系國家,經濟法的教學只能以基礎理論為內容進行講授,案例分析并不適合我國的經濟法教學。甚至有人認為,對于農廣校學生來說,經濟法課程是基礎課,既然是開設基礎課,那么課堂教學只能是講授基礎理論知識。這樣一來,以教師一方為主的課堂講解便成為目前經濟法課程的課堂教學方法的主要方式。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一本教材,從頭講到尾,教師絕對是主導;一堂課,從頭講到尾,填鴨式,滿堂灌。
14教學手段缺乏多樣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學生一本課本、一本筆記本,教師在課堂上側重以講授的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學生更多的情況是課堂記筆記,課后復習筆記上的內容,考試時,絕大多數教師以筆記為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單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長期處于一種盲目跟從地位,缺乏學習上的主動性,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對經濟法教學改革的建議
21教學內容的改革
《經濟法》課程涉及的法律、法規眾多,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有針對性的選擇最合適的內容進行教學。農廣校學生接受能力比較差,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將最重要、最實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所側重。例如,對于醫藥營銷專業的學生要側重選取與合同法密切相關的內容;而對于農村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則應重點介紹會計法規和稅法等方面的內容。對于教學內容的選取,更多時候與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對專業教學內容的把握有關,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不斷根據學生特點調整教學內容,做到認真備課,巧妙安排,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22教學計劃安排要合理
農廣校的學生有些課程的學習要結合生產實際,在這種情況下,要合理安排教學計劃。對于經管專業的學生來說,《法律基礎和職業道德》課程的開設為日后學習《經濟法》打下一定基礎,這樣,在制定經濟法課程教學計劃時,要充分考慮時間性。兩門相關的課程安排上,時間不要間隔太長,這樣,學生不會因為間隔太久而忘記之前學過的法律基礎知識,對經濟法的學習會有所幫助。此外,對于不同專業應設置不同的教學學時數,例如對經管專業的學生應開設56學時左右課時;對非經管專業的學生可開設40學時左右課時;對于函授班的學生應在授課時數上有一定靈活性,力求做到課時少,內容精。
23教學方法的改革
由于大多數農廣校學生來自基層農村,基礎普遍較差,更沒有系統的學習過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一些高度概括的法律規定不能夠完全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只是一味的在課堂上講解相關法律條款,學生會感覺枯燥難懂,對所學內容不會產生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試著將先進的案例教學法引入到經濟法教學中,通過剖析典型案例,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降低有關法律條款的難度,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晦澀難懂的法條。另外,案例教學法引入課堂,使傳統的教學方式由單向轉變為雙向,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24教學手段的改革
將多媒體課件引入到《經濟法》課程的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豐富的課件內容,可以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形象,讓學生全面理解經濟法的精髓?!督洕ā方滩闹校恳徽鹿澓竺娑几接袔讉€經典案例,由于每個案例內容較多,如果在黑板上書寫會浪費大量時間,采用多媒體教學,能夠充分利用各種先進的資源,保證在課件中大量引用最先進的法律法規,增加課堂上傳授新知識的信息量,從而增長學生的見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全方位讓學生掌握最新的法律規定,更好的服務于社會。
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斷對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加以改進,只有這樣,經濟法課程才能真正成為學生今后生活工作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