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8:59:46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血液的化學元素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二、傳統文化融入網頁設計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中華民族豐富燦爛的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傳統文化的核心,即中國人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習慣等。其次,傳統文化的物態形式,即其內容的外在表現,包括人們衣食住行的習慣和規范等。再次,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征,這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這種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中運用的傳統文化元素就是從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提煉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東西,如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文字的元素有漢字、書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網頁設計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能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以便設計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傳承和發揚好傳統文化。設計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優秀的設計作品要能體現出民族的文化內涵,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面對當下新媒體飛速發展、中國網民數量飛速增長(包括使用手機媒體的網民)的現狀,高校應當更加重視網頁設計人才的培養,而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網頁設計人才培養,不僅能為學生提供網頁設計的靈感和素材,而且能夠給予學生正確的人文教育和設計觀念,使其明確設計不能盲目追隨流行,而是要體現設計師的社會良知和責任感。
三、關于網頁設計人才培養的思考
(一)立足傳統文化,更新教學內容
課程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在設置課程時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傳統文化的融入網頁設計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設計形式上,而應從傳統文化的內涵出發,更新教學內容。首先是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是學生進入專業學習的鋪墊,可以在專業基礎課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繪畫基礎課程中可以選取瓷器、京劇臉譜等元素,這樣可以使學生了解并且熟悉傳統文化符號。在構成基礎課階段,在學生學習了構成法則的基礎上,對應用部分的練習可配以主題性的訓練,如傳統圖案圖形的運用。平面構成部分可強調對傳統圖案圖形的認知、理解和運用;色彩構成部分可強調對具有民族特彩的認知、理解和運用。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網頁專業后續課程的學習中學會運用傳統元素逐漸理解傳統文化。在專業課方面,學生有了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基礎,進行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設計練習時才有可能。如在網頁的界面設計中,可以讓學生以傳統紋樣為題材進行主題創作,組織畫面元素;也可以以傳統民俗文化為主題進行界面設計創作,如二十四節氣、中國結等。在引導學生對傳統元素運用時,可以讓其采用直接運用和間接運用兩種方式。直接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現形式具有新穎感,能直觀、生動地表現主題,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圖像或者圖形的形式呈現。若想在直接運用的基礎上設計出表現形式獨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應在理解傳統文化元素內涵的基礎上合理運用,這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間接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需要尋找元素間的聯系,將看似沒有關聯的設計元素巧妙地聯系起來。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現也可以是抽象表現,運用形式美法則構成主題。如何選擇元素間接表現相關主題則需要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強對傳統設計思想的學習
在網頁設計教學中傳統文化以及相關理論也應當受到重視,我們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使其加強對傳統設計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增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理論課程,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這種理論課程教學可以聯系專業實踐開展,避免學生因課程枯燥而出現對其不夠重視的現象。如在設計史論課程的教學環節中,可以從設計風格和設計思潮的角度指導設計實踐,讓學生在理解設計歷史的基礎上學會理解和分析經典設計作品的內涵,學會查找和分析資料,提取其中的設計元素。傳統文化融入網頁設計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上,還要注重對于傳統文化思想和內涵的傳承和表達。
(三)課題形式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培養現代創新型設計人才尤為重要的環節,可在以往實踐項目基礎上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再設計的實訓項目。網頁設計對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教學方式的變革應該從實踐的各個環節全方位展開,目的是使網頁設計的實訓部分擺脫單調枯燥的教學模式。以往各門專業課程的實訓內容都是圍繞著課程的內容展開的,學生的專業練習也是在老師指導下按部就班地模仿,無法真正鍛煉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將傳統文化融入的再設計實訓,需要理論聯系實際,不能孤立看待一個傳統元素,而是要注重與其他實訓練習的關聯性和連貫性。網頁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專多能型高技術人才,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網頁設計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多種技能協作完成,只有綜合各門課程知識融入到綜合實訓項目中,才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有效的銜接。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要求學生在理論學習之后進行有針對性的項目實訓練習,挖掘出與課程相關的設計項目作為課題,把專業知識與實踐運用聯系在一起。課題的選擇要利于將傳統文化和專業教學融合在一起,由淺入深。每一個大項目的內容都需要運用幾門實訓課程的知識點共同完成,只是每門課程在不同的項目中擔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學生從課題的問題著手,尋找解決辦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訓課程內容的開發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實訓項目來豐富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使學校對人才的培養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達到統一。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1—108-03
一、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的核心特質
大學校園文化,就是大學人在大學校園各項活動過程中所共同營建,并通過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群體行為、生活方式、輿論風氣、校園影響環境等所蘊含、表達或體現出來的一種層次較高的精神品質。毋庸置疑,校園文化是大學教育機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教學環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事實上,每一所高校在其創建和發展歷程中都十分注重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校園文化,這種獨特的校園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區別不同高校的一張“文化名片”,它客觀上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辦學理念和所倡導的大學精神。因此,創業型大學也應該有著屬于自身而區別與其他類型高校的校園文化特質。
一所學校要稱之為“創業型大學”,正如伯頓·克拉克在《建立創業型大學:組織上轉型的途徑》一書中指出的,五個要素是不能再少的最低限度:一個強有力的駕馭核心;一個拓寬的發展;一個多元化的資助基地;一個激活的學術心臟地帶;一個一體化的創業文化。在創業型大學建設中,創業文化的整合和確立不僅會對培植大學的個性和特色起到積極的作用,更會形成全新的價值觀、理念乃至信念,而這些價值觀、理念和信念對于大學成功地進行創業轉型顯得尤為重要。因此,鮮明的創業文化構成了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的核心特質。而正是這種具有鮮明創業特質的校園文化,使得全校師生對創業型大學的辦學理念有著廣泛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將對自身的職業發展和人生規劃有著強烈的指導意義和導向作用。
二、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的內涵架構
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從文化質態的視角考察,校園文化的內涵結構一般可分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等四個維度。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核心,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最高表現形式;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得以傳承的保障;物質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外在標識;行為文化則是高校校園文化的動態體現。對于創業型大學而言,要緊緊圍繞鮮明的創業文化這一核心特質,在以上四個文化維度中對自身校園文化的內涵結構進行重塑和架構,賦予其新的內容。
(一)勇于創新創業的精神文化
一所高校的精神文化體現了其辦學宗旨和價值追求等方面,它從深層次影響著全體師生的思想、信念、情感和行為。創業型大學賦予了傳統大學一種全新的理念和實踐,它所追求的學術創業化和知識資本化并不是簡單的商業態度和私利追逐,相反,而是以提高國家的競爭力、生產率以及國家和民族的創業創新建設為己任,以提高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實力和水平為目標。由此可見,創業型大學不僅依然保持和行使著自己的基本職能,而且正在使這些職能在自身不斷追求創新、創業與創優的實踐中得到不斷強化和延伸。因此,與其他類型高校相比,創業型大學更需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來確立教育發展觀,更需要以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和踐行真知、勇往直前的創業精神來引領學術發展。
(二)體現創業魅力的制度文化
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其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體體現,是以制度形式確定下來的規則和規范,具有強烈的規范性、組織性和秩序性。建設創業型大學,除了一些基本的規范準則,還需要從管理運行機制、教學質量保證機制、科研提升機制、人力資源開發機制、社會資源拓展機制以及人才激勵和評價機制等多方面人手,制定出符合創業人才的成長規律和培育適宜創業的良好氛圍的有關制度,引導師生積極投身于創業活動之中,真正形成尊重知識創新、鼓勵知識市場化和幫助人才創業的制度文化。
(三)激發創業活力的物質文化
高校的物質文化是由基礎及硬件設施和環境布置等實物形態構成的,包括校園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等方面。對于大多數高校而言,創業型大學建設都是在原有大學基礎上的轉型發展。因而,在物質文化的建設上,可以在保持原有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的基礎上,以激發創新思維和創造愿望為目的對校園環境中的個別細節和局部做出一定的規劃和調整。而在教學科研設備和辦學條件上要做到最大限度地符合創新研究和創業活動的需要,讓師生的創業活力在更便利和適宜的環境中得到釋放。
(四)樂于創業實踐的行為文化
高校的行為文化是集體或個人自覺呈現出來的行為表現,可以被外人所直接感受到的一種“活”文化。強有力的文化根植于強有力的實踐。創業型大學的行為文化是在勇于創新創業的精神文化和體現創業魅力的制度文化的引領和感召下的實踐文化,是將精神文化內化到每一個人的心中,使廣大師生的創業活動由原來零散的自發行為真正轉化為持續的自覺行動,真正形成人人關心創業、人人參與創業、人人樂于創業的良好氛圍。
三、構建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的主要原則
確立鮮明創業特質和體現創業內涵的校園文化對于創業型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創業型大學視野下對現有校園文化的重塑與建構,還必須遵循以下四個主要原則。
(一)方向性原則
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我國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核心,堅持不懈地用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和教育師生,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這依然是構建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不可動搖的根本原則。
(二)創新性原則
創新是大學的靈魂和生命力之所在。每一所創業型大學的成功經驗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典范。創業型大學所倡導的種種知識資本化和產業化的活動,都是激勵廣大師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創新過程,其目的都在于增強大學的研究和教學能力,提升大學的學術性,而與那種急功近利的為創業而創業的做法是不相容的。因此,創新性是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必須堅持和把握的重要原則。
(三)開放性原則
創業型大學建設離不開拓展的發展,學術創業化和知識資本化的過程本身就是高校開放辦學理念的最好體現。因此,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理應堅持和貫徹開放性原則,將開放辦學理念貫穿于教育全過程,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要主動加強大學、政府、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使得教師的創業活動能夠更加融入社會,貼近市場;要堅持兼容并包的學術氛圍,鼓勵百家爭鳴,學有所長,不斷延伸自身的服務領域;要重視社會實踐的環節和效果,不斷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也要有寬容失敗的創業胸懷,使師生的創新實踐活動能夠持續而蓬勃開展。
(四)實踐性原則
創業型大學具有鮮明創業特質的校園文化,應處處體現基于實踐、善于實踐、歸于實踐的信念和價值觀。而那種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應用的態度和行為,是與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良好初衷格格不入的。
四、構建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的策略選擇
一般而言,大學校園文化具有思想道德導向、激勵創造、整合規范、生活調節和示范輻射等基本教育功能。毫無疑問,在創業型大學視野下對校園文化進行必要的重塑和建構,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其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中作用的發揮,更好地促進其育人功能的實現,從而更好地推進創業型大學建設。
(一)彰顯特色,樹立品牌意識是構建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的永恒主題
精品化和特色化是校園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樹立品牌意識,建立起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不僅更易于深入人心而得到師生的廣泛認同和支持,也更易于受到關注而使其育人功能得以強化,也更易于受到保護而使師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強。而對于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特色的提煉與創新,既要善于從原有學校的發展歷程中總結、提煉出具有閃光的文化傳統,并加以繼承和發揚光大,又要在吸收國外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基礎上,結合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高校所屬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自身的學科特色與學術特征,不斷培育具有學科性質特點和探索科技發展前沿的創新品質的校園文化,從而形成個性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品牌。
(二)強化主體,實現全員參與是構建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的基本前提
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中的每一個質態文化的形成都強烈地依賴于領導者的堅定認識、管理者的有力推動和全體師生的積極參與。而要有效地實現全員參與,前提是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突出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教育主體,在強化其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的過程中,實現校園文化所倡導的精神追求最終能“內化”為其自身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學生是學校存在的根本意義所在。對于學生而言,學校應牢記以學生為中心,始終將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放在首位,處理好學生共性培養與個性發展的關系,切實注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植。要通過表彰、獎勵等激勵機制的建立,激發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根本上保證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傳承與發展。對于教師而言,學校則應更多地為廣大教師提供寬松的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不斷完善激勵教師參與的相關政策,在各種評價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及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等有關制度中體現創業型大學所追求的價值取向,引導教師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競爭中施展才能,實現價值。另外,還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主體互動,鼓勵教師將自己的創新創業實踐與指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結合起來,從而推動教師與學生的科技創新和創業實踐活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營造出有利于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校園文化環境。
(三)虛實結合,強化載體功能是構建創業型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手段
孔子曰:一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很多人會說現實的生活壓力太重,我根本沒有讀書的時間和心境(雖然學習不僅僅是對書本知識的學習,還包括對實踐的學習,人類獲取知識的途徑一般有兩種方式,一是傳授獲得,一是體驗獲得,兩者不具有替代性,如沒有經過游泳實踐的人,只學習游泳理論的人是不能夠學會游泳的,我們會視其為"空想家";靠體驗獲得的知識(技能)與傳授得到的不同,體驗獲得的知識是終生不忘的,而傳授不同,例如能量守衡定律。在此不想把議題引的太散而無法“聚源”),似乎情理之中!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自己也原諒了你自己,那你可能會越來越痛苦。實際上讀書是一種樂趣,是生命食糧!是生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娃哈哈的老總宗慶后先生是一個愛書的人,聽說其在旅途的間隙無書不讀,閱讀成為宗慶后先生獨特的自我修煉儀式。讀書可以“長心智”、“凝神”,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一個職業化的銷售人員,因該把讀書作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輔料。那么作為一個職業化銷售人員如何去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核動力裝配?
建筑規劃專業的素描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豐富的空間構思能力、扎實的造型表現能力,并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如何優化素描教學效果,使之服務于建筑規劃設計,是所有建筑素描教學工作者不斷探索和思考的問題。
一、教學現狀
云南農業大學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進入大學前幾乎沒有接觸過素描的相關知識。農科院校的理工科教學又有其特殊性,課時被壓縮很多,整個教學計劃僅有32學時,分16周完成,時間短、任務重,教學安排分散,導致各知識點難以銜接,教學效果脫節嚴重。在這樣有限的條件下,既要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寫實功底,又要加強其思維發散性的培養,因此,必須科學地組織和完善整個教學環節。
二、教學實踐
(一)培養學習興趣
進校時,很多學生并不清楚學校開設素描課的目的。因此,要給學生講述課程學習目的,分析素描同其他專業課之間的鏈條關系,介紹建筑規劃專業的發展前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的專業水平、職業素養也間接影響學生對該門課的學習積極性。筆者課堂上大量創作范畫,課后傾注時間批改作業,對學生作品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一一指出,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迅速消化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放下姿態教學相長,努力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良好的課堂氛圍能使教學效果倍增,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在不干擾其他學生的情況下,允許學生聽音樂,以活躍課堂氣氛。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集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對于學習敏感性較好的學生,可以增加繪畫難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于敏感度相對較弱的學生,可以先降低學習難度再根據后續的學習情況逐步加大難度,讓學生見證教師的進步,并從中享受進步帶來的快樂。
(二)觀察能力訓練
能否準確地刻畫物體取決于對物體的觀察是否到位。大學生的思維發展日益成熟,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感性認知與理性分析相結合來觀察物體,深入了解它們的各項特征。同一物體,由于觀者角度和距離不同,所呈現的形狀、大小、色彩和明暗也會有差異,通常情況下,人們會認為它們沒任何改變,仍然以最初的原始形態感知它。這種現象造成了人們對物象的認識與視覺規律所產生的視覺影響的不一致性,這便是我們說的“恒常性”帶來的錯覺。[1]有不少學生經常被這種“恒常性”所困擾,左右了其對物體的客觀認識,為此,筆者找了一些參照物,用對比的方法來查出這些差異。例如在畫方十字時,因為繪畫角度不同,橫柱會產生較大的透視變化,這時,借助一些水平或垂直的線條來找出各個結構點的位置,以點連線檢查形體的準確性。
建筑規劃設計是為人服務的,關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對一些看似普通的素材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從中發現許多常人看不到的變化。但是,這種“看”并不是被動地處理眼睛所接收的原始信息,而是主動地對看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取舍,把注意力轉化為觀察物體的本質。學生只有擁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發現一些易被忽視或難以發現的問題,才能不斷地為改善城鄉環境出謀劃策。
(三)寫實技能的提高
傳統的素描教學強調整體觀察和表現物體間的比例和位置關系,突出物體的空間感、質感及光感。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套體系已不能滿足設計院校的教學要求,應客觀看待我們已經掌握并形成的素描教學方法,對其進行補充和改進,而不是全盤否定。筆者認為,建筑規劃專業要求設計者擁有較強的空間分析能力和藝術再現能力,教學的第一個階段,還是應該以寫實素描為主,掌握扎實的基本功。當然,這個學習過程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構圖、表現技法和材料的選擇上,可以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給學生留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針對本校素描教學課時少、學生基礎差的情況,應強化課后的練習,通過量來達到質的提升。
(四)創造思維的開發
建筑規劃設計是美學元素和構成法則同人們生活中的實際需求結合后進行的再創造。社會在不斷發展,設計師也應與時俱進,積極加強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擁有層出不窮的構思和設想,才能在關鍵時候提出更大膽、更合理的規劃和預測,為城市的發展拓寬道路。當然,創造力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積月累。
素描表現中,洞悉原形潛在的變異,將自己的想象和構思轉化為“主觀”再造,便是創意思維的結果。在素描后期的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擺脫束縛,以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去感知對象和表現對象,或者拋開事物的外在,挖掘其內涵,對知覺信息進行綜合性、通感性的表現。如圖1所示的蒙德里安作品——樹,畫家通過整合圖a的典型元素,應用舒展的弧線重組畫面,創造出了新作品b,完成了樹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
建筑規劃是立體和平面結合應用的產物,要求設計者全方位、多角度去感知物體和表現物體,進一步強化空間感和秩序感,具體訓練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主觀思考對一些雜亂無章的物體進行有序的組織和重構,演化出新的空間形態和空間關系,并分析物體所產生的性質變化。[2]這樣的素描訓練使學生對現有物象有了更新的認識,思維能力和創造意識普遍得到增強。
結語
總之,建筑規劃專業的素描教學應結合專業特點,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手段,在反復的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學效果,跟上專業發展節奏,讓素描真正成為專業的基石,實現藝術與技術的有機結合。要科學地引導學生,使其成為有思想、有能力,可以較快適應社會發展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狀況分析
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量495萬人,比2006年增加82萬人;200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將超過559萬人,比2007年增加64萬。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首次超過社會新增就業崗位的半數。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凸顯。是我們培養的人過多還是培養的人才不符合社會要求呢?事實表明,我國大學生在人口總量中所占的比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會而在大學生本身的職業素質不夠高。知名企業在用工招聘時,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一般在招聘過程中要進行筆試、面試和人才測評等,企業希望能擁有職業化素質高、吃苦耐勞、紀律觀念強、有團隊精神、能滿足崗位技能要求的實用型人才。因此,從人力資源發展的角度看,我們必須為社會提供高素質和實用型的畢業生。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是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反映,是學校生存發展的生命線,只有畢業生的職業化素質高了,得到社會的承認,這才是大學生就業的真正出路。
二、職業化素質解析
對于職業化素質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用著名的冰山理論來解釋。我們經常把一個人的全部才能看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擁有的資質、知識、行為和技能,這些就是員工的顯性素質,可以通過各種學歷證書、職業證書來證明,或者通過專業考試來驗證。而潛在水面之下的東西,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我們稱之為隱性素質。顯性素質和隱性素質的總和就構成了一個員工所具備的全部職業化素質。
一個人的才能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顯性的因素包括外在形象、技術能力、各種技能等等,這些因素就像浮于海面上的冰山一角,事實上是非常有限的;冰山水底的隱性因素包括員工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態度,在更深層次上影響著一個人的發展。不難看出,決定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在于大學生的隱性素質。
三、當前大學生職業化素質狀況
近幾年來,隨著就業壓力的逐漸增大,大學生非常注重自己顯性素質的培養。在校四年期間能夠積極參加各種技能考試,也獲得了所在的專業的技術證書。然而,在畢業面臨用工單位的選拔時,往往會敗下陣來。主要是因為畢業生的職業意識、職業精神、職業態度等方面不能夠通過用工單位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測評。具體表現如下:
(一)對職業缺乏敏感,沒有職業直覺
大學生普遍缺乏事業心、進取心,缺乏職業理想,缺乏對職業的內驅力和動力源。作為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畢業生沒有轉變觀念,甚至用在學校的一些標準去衡量事物,致使在機會來臨時,對所應聘的崗位不夠了解,甚至一無所知。由于目前高校受教學條件的限制,使得大學生在校期間對各種行業和崗位的了解非常有限,信息閉塞。在招聘面試時,不能夠做到胸有成竹而失掉機會。
(二)缺乏強烈的責任感
目前大學生就業的群體是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獨生子女,由于社會、家庭和學校過分強調個性的培養,致使很多畢業生缺乏對社會、對學校、對父母的責任感。他們做事的原則往往處于個人的興趣,而在目前就業緊張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往往強調的是要有對企業承擔責任的責任感和對事業孜孜以求的事業心,要能夠適應企業的文化。而很多畢業生不能夠安心于現狀,使企業不能夠建立全面的人力資源規劃和內部培養體系,也不能夠實施對員工穩定的組織生涯設計。
(三)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標準
作為當前考核大學生道德的一個重要標準是誠信。一些單位的HR反映,目前大學生普遍存在誠信問題。有報道稱,在一家招聘單位收到的84份大學畢業生自薦表中,發現竟有十多人同為一所學校的學生會主席,二十多人同時為某班的班長。這也促使不少用人單位要求上門調查驗證學生在校表現,無形中增加了招聘工作的成本。另外,由于一些學生對自己的就業承諾缺乏信用,大學生簽約不久又毀約或簽約后不去報到的現象并不少見。這些現象造成用人單位承擔了更多的風險。
四、提高大學生職業化素質的對策
(一)培養角色意識
大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多參加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多到人才市場了解和掌握社會需求動向,認清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隨著企業管理重心的轉移以及企業組織結構逐漸向學習型組織和網絡結構轉變所帶來的人才需求的改變,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對職業的敏感度,培養適應各種職業的能力,提前進入職業角色狀態。同時通過職業訓練,提高自己對組織中各種崗位應該掌握的技能、應該承擔責任的認識。為了使大學生能夠盡快找到職業直覺,高校應該在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到企業調查研究、角色模擬等方式加強其對職業的敏感性的培養,使其能夠提前達到用人單位的需要。
(二)培養競爭優勢
作為大學生要在學校期間培養能夠引起人們和社會特別關注的競爭優勢,也就是你最有價值的人力資本,它最能幫助你走向職業成功。而競爭優勢要從提高效率、提高質量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去培養。提高效率要求學生能夠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同時,要提高大學生做事的質量,提高質量是培養大學生今后在工作中執行力的重要手段,我們需要培養更多能夠把信送給加西亞的羅文。還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縱觀世界形勢,各國的競爭就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經濟實力的競爭本質就是科技實力的競爭,科技實力的競爭本質是人才競爭,人才競爭最關鍵的是人才創新能力的競爭。所以,具備了創新能力也就具備了極其強大的競爭優勢。
(三)樹立短板意識
我們大家都知道木桶原理,決定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最高板,而是最低板。這就要求大學生一定要認識到自身的劣勢,找出影響自己就業的最短板,針對自己的劣勢進行補充,使自己能夠得到綜合發展、均衡發展。
(四)提高團隊合作意識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組織中,組織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這就要求我們的大學生要樹立集體觀念,能夠根據組織的不同目標做好角色的轉換,我們提倡團隊精神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大家樹立一種合作精神,提高對組織的向心力和忠誠度,這樣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依然能夠奮勇前進。同時我們提倡大學生應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識。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真正達到組織目標要求,我們必須有合作的意識,加強成員之間的團結,增強凝聚力。
(五)樹立良好的心態
一個人無論生活還是事業的成功,心態會起到決定性作用。我們必須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態,沒有積極的心態無法成就大事。學會改變環境和調整心態,改變了態度就有了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奮發向上的斗志,結果就會變化;學會享受生活、學習帶給我們的過程,有時過程比結果更有意義。
(六)學會做人
做人必須要講誠信。“人無信不立”是基本的做人道理。所以我們要不斷營造“以誠實守信為榮”的良好環境,建立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誠信獎懲機制。在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健全的情況下,構建學校內部的信用評價體系,是強化大學生誠信意識的有效手段。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信用評價標準,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對于大學生的有關情況進行全面信用評價和記錄,促使大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嚴守誠信底線。這樣我們才能給社會和企業輸送合格的人才。
(七)提高學習能力,學會系統思考
由于知識更新加快,知識老化趨勢加劇,每個人都需要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將不再是少數人自勉的警句,而是一種現實狀態。作為大學生不但要具備學習能力,還要能夠活學活用,把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系統思考是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項修煉》中提到的一項修煉:系統思考是“學習型組織”的關鍵思想與核心模塊,就是要求“整體地思考問題、動態地思考問題、本質地思考問題”,而不是對任何單獨部分進行簡單深入。大學生一定要提高系統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具有系統性和全局觀。
(八)培養高情商
情商即情商指數,也稱EQ。具有高情商的人具備綜合和平衡的才能,可能成為杰出的管理者。培養高情商包括能夠認識自身的情緒,有自知之明;包括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能夠擺脫不良情緒對自身的影響;包括自我激勵,激勵自己在工作上取得成就,樹立明確的目標和良好的工作目標,工作中能夠樂觀、自信和熱情;包括認知他人的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
大學生職業化素質的培養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涉及到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高校不但具有培養學生學習的職責,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提高就業素質。而學生職業素質的高低又會直接影響到學校聲譽,因此我們要把學生職業素質的提高作為我們高校教學研究的新課題和新方向,努力培養出一批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提高就業率,從而營造和諧的就業環境。
參考文獻:
企業文化理論是美國企業家和管理學家在20世紀80年代初尋找經濟增長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反思自己管理弊病的過程中提煉出的管理理論。企業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是從屬于組織管理文化的概念,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實踐中創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即觀念(具體凝結為企業理念和企業精神)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企業文化所需達到的目標是:培育高效能的企業經營團隊,以實現價值共守、精神共通、感情共流和命運共擔。
(二)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概念于1986年正式提出。近年來學術理論界對校園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功能進行了討論,主要有“課外活動說”“第二課堂說”“文化氛圍說”“學校準文化說”“校園精神說”和“規范說”,還有的將校園文化分為“硬文化”(校紀、校譽、校貌)和“軟文化”(目標、信念、人心)等等。目前較為統一的觀點是:高校校園特色的一切物質形態、精神財富及其創造高校形象,增強高校形象,增強高校內在凝聚力,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工程,是高校精神風貌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
(三)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之間的關系
企業文化是企業管理中的概念,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靈魂。就企業文化的本質來看,它宏觀上是一種氛圍、一種環境,使企業得以存在與發展,并立于不敗之地。
校園文化建設是以價值觀念為核心,激發師生員工為責任感和創造性,培育全體師生員工的責任感和創造性,培育全體師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學校整體效率的一項基礎管理工作。
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有許多相通之處,二者都是圍繞“管理”與“氛圍”,從而形成奮斗、愛崗敬業、增強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競爭非常激烈,如何充分調動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工作主動性和創造性,則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相同點,就是他們的主體都是生活的人而不是機器,這就要求在二者的建設中要關心人、理解人、凝聚人、重視人的價值,重視人的發展,尤其是要重視人的素質的提高。
二、高職教育的特殊性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大學程度專業知識,同時兼具高級技藝,善于將工程圖紙轉化為物質實體,并能在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和管理的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或者說,高職教育培養的是具有大學文化層次的高級技術人才。目前,在社會上形象地稱這類人才為“灰領人才”或“銀領人才”。因為其根本目的是培養面向企業生產管理第一線所需要的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所以高職院校必須立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企業的需要作為辦學的目標,面向就業市場,面向生產第一線,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有的放矢,培養專業對口人才。
培養目標的特殊性,決定了高職院校生的素質教育的特殊性。如何讓這些“灰領人才”或“銀領人才”畢業后迅速適應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自然地融入現代化企業文化之中,并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優秀倡導者和建設者,完成從“學生”到“企業員工”角色轉變的平穩、快速,這些都要求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尤其是學生素質教育中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理念。
三、優秀的企業文化對高職院校學生素質培養的影響
(一)團結
一個成功的企業就是一個團結合作,默契配合的集體,這個企業必須具備團隊精神,凝聚人氣,形成良好的氛圍,使各項工作順利進行。例如TCL集團的八字企業精神中,“協作能力”對融入企業的重要性。學校要多給學生一些內容新、信息量大、涉及面廣、質量高的活動,可以展開演講比賽、辯論比賽,各種知識競賽、科技創新活動等,注意各種學生團體的協作,激發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
(二)吃苦耐勞
企業的員工往往為了一個產品的研制而要長期加班進行公關,廢寢忘食,這是一種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光榮傳統,是備受世人推崇的優秀品質,也是應該弘揚的優秀校園文化。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必須、也應該繼承這樣的美德。高職院校培養的是企業第一線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必須具備實干精神,吃苦耐勞,要學會自己的事自己解決。而在現實的學校里,隨著獨生子女的逐漸增多、家庭生活條件的改善,很多學生沒有真正吃過苦,也沒有艱苦創業的思想和心理準備,將家中養成的習慣帶到了學校,有事就去找老師,希望老師能夠幫助解決,覺得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絕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增強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感,阻礙了其辦事能力的培養,將導致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退化”。要力爭多給學生創造到企業實習的機會,在不斷的交流中,這些成功的企業文化對建立校園文化將產生巨大影響,這些成功的企業人艱苦創業史也將深深地教育著學生。通過這些,學校讓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實際生產,看到嚴峻的實際問題,使其認識到堅忍不拔的品質的重要,理解吃苦耐勞的精神實質。
學生的職業素質是走上工作崗位后在履行工作職責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并可由組織給予評價。就高等職業人才來說,職業素質是其今后進入社會就業的核心競爭力,其中職業道德素質是職業素質的首要方面,必須具有鮮明的職業道德意識。學校教育在學生的職業生涯中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的階段,對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形成至關重要。目前高職學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職業道德問題,制約著高素質第一線生產勞動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因此高職院校不僅要強化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運用和創新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相關職業技能,而且要著力加強他們的職業道德教育。這對高職學生鞏固專業思想、確立職業理想、端正職業態度、勇擔職業責任、掌握職業技能、職場發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傳統培養模式分析
(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傳統培養模式的內涵
在高職教育中,學生的職業道德是一個重大課題。高職教育強調職業道德,已經構建了“老師課堂教學為主、學生課后自學為輔”的理論式培養模式,職業道德教育框架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1)高職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就業指導》等公共思想政治類課程;(2)專業課程體系中的職業道德學習;(3)“雙證書”制度(通過相關行業的職業資格證書考試,學生獲取相關證書)中的職業道德準則的學習。該培養模式要求老師通過傳授相關理論知識來改善學生是非能力差、思想認識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識低下等道德現狀,提高學生辨別判斷道德是非的能力、思想認識水平、心理承受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最終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往高職院校僅僅重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教育培養而忽視職業道德培養和教育的狀況。
(二)傳統培養模式下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狀況
從當前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狀況的主流來看,多數學生在職業道德認知上與社會的要求基本一致,職業道德意識比較清晰,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向往理想的職業道德境界,職業道德行為呈良性發展趨勢。但從當前用人單位對高職生錄用后反饋的情況分析,部分高職生在職業活動中對工資報酬看得較重,“跳槽”頻繁;工作中拈輕怕重、敷衍了事,缺乏敬業和合作意識;講索取而不講奉獻,甚至沉迷于社會不正之風和行業不正之風,等等。
我們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與職業道德在高職院校里成為理論式教育而不是素質方面的培養存在著很大的關系。這必將導致高職學生踏出校園后難以在短時間內達到社會與用人單位在職業素質與道德方面的要求。
(三)高職院校職業道德傳統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職業道德傳統培養模式逐漸難以真正實現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引導和教育。無論是在教學(教育)方法、教材配置、師資隊伍建設還是考核評價方式等方面都值得我們高度重視與深刻反思。
1.傳統模式下職業道德素質的教育場所都在課堂。課堂內的教育基本上落實的是理論學習,難免存在“照本宣科、空洞說教”的不足。而職業道德教育是體驗型的、直觀型的,理論層面的學習更需要身體力行去感悟。
2.傳統模式下職業道德素質考核評價方法過于簡單,大多流于形式,難以具體落實。
3.傳統模式下部分教師隊伍沒有或較少到企業調研、實踐鍛煉,缺乏相關企業工作經歷,較少把企業優秀管理理念和文化滲透到教學中,且忽視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的雙重教育方式,難以發揮自身職業道德榜樣示范作用。
二、高職院校運用特色校園文化創新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校園是學生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為了彌補學生職業道德傳統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高職院校不僅需要繼續開設專業課程、專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顯性課程,而且需要打造優良的校園文化,創新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模式,可以與企業聯手開展各種科技文化活動,形成團學部門組織,廣大學生參與,專業教師和業內人士指導的第二課堂活動模式,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職業道德教育功能,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情感熏陶、意志磨煉和人格塑造,增強育人效果。
(一)創新學生職業道德培養模式的途徑與方法。
1.開展院系心理健康節和朋輩心理咨詢等校園文化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為職業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礎。
就目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除了第一課堂課程教學外,還應結合個別與團體心理輔導、專題講座及心理健康協會等學生社團組織的第二課堂活動,引導全體學生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意識,認知心理健康知識,訓練心理健康技能,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完善,營造濃郁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圍,為高職院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實施和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文化的塑造提高了有利條件。
2.以學習者為中心,將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1)加強新生入學教育活動,培養高職學生職業精神。
高校教育的目標之一是將在校學生培養成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高素質的勞動者。要達到這一點就要讓他們對本專業本行業發自內心地熱愛,而現在很多學生在入學之初對所選擇的專業和將來所要從事的工作缺乏全面的認識。因此一要加強校園文化內涵教育。在每屆新生入學教育期間,帶領學生參觀校史館,觀看學院發展歷程影片,讓學生了解學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不僅記住校訓,而且深刻理解校訓的內涵,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培養自豪感和自信心。二要開展入學專業教育,發揮教授、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歷屆知名校友的榜樣作用,邀請他們親自走上講臺現身說法,讓學生感受“心中英雄”的優秀事跡,在自己身邊找到榜樣,自覺培養專業意識,樹立今后專業學習努力的方向。三要強化入學軍訓管理。把軍訓作為學生入學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平臺,讓大學生的第一課從“入大學讀書,當普通一員”開始,培養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加強道德教育,將學生在軍訓中的表現納入《學生德育量化考核》進行評價。在軍訓中開展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四要分班組織學習學生手冊,讓學生做到制度、規章心中有數。日常管理嚴格落實學生月度操行評定制度,并考核結果定期在班級內部公布,堅持每月一小結、每期一考核,評比出優秀個人予以獎勵,充分調動學生努力學習、自覺自律、奮發向上的積極性。每學期考核結果與就業推薦,“三好學生”、“優秀干部”等優秀個人評比,以及“文明班級”、“文明寢室”等優秀集體評比直接掛鉤,提高學生的重視程度和力爭上游的積極性。
(2)創新學生主題班會活動,著力提升高職學生職業道德素質。
高職院校在開展主題班會活動時應遵循高職教育的規律和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按年級分階段創新專題教育活動內容,體現職業特色,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職業熏陶。每年我院都在大一新生中開展“算賬課――一堂生動的德育課”主題班會活動,通過分析上學經濟成本,思考“父母供我上大學,我上大學做什么”,教育學生學會感恩,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培養學生感恩母校,珍惜工作的意識;在大二學生中開展以做現代職業人為核心的“職業素養”活動,使學生思想進取、學習勤奮、情趣高雅、行為文明、身心健康,養成良好的職業修養;在大三學生中開展“今天我以學院為榮,明天學院以我為榮”專題教育活動,教育學生以良好的職業素質面對就業選擇,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就業能力。
(3)大力推行寢室文化建設,凸顯文化育人,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和行為養成。
學生宿舍是學生生活的第一場所、學習的第二課堂,是學生人格完善與氣質修煉的重要舞臺,也是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管理的主陣地。由于在校學生人數的速增,教室、宿舍資源相對緊張,學生宿舍成為了學生學習、交往、娛樂、休息的重要場所。要全面體現寢室文化建設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育人目標,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則需要注重充分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體作用。同時,寢室文化應進一步結合學生教育管理和專業學習特點,開拓創新,使學校寢室文化建設更具特色,更有亮點,收到文化育人的實效。主要體現在:
第一,實行宿舍“6S管理”;
第二,推行“黨員寢室掛牌”、“黨員為你服務”,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學生宿舍之中;
第三,積極開展特色文明寢室創建,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和行為養成;
第四,舉辦寢室文化節文化活動,開展“文明寢室、文明層、文明棟”評選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3.校內實習、實訓場所實施企業化管理,舉辦校企相關合作活動,模擬企業真實生產環境,培育學生的職業習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職業道德意識的熏陶。
為了全面增強實訓的仿真效果,實訓場所從運行機制到管理模式可以參照企業行為來建設,把行業標準、行業慣例、行業作風引進校園,最大化地模仿企業車間設計,嚴格按照規范性要求進行操作,不僅要使實訓接近或達到職業技能活動,以更好地訓練學生的職業技能,而且要結合教學內容營造職業活動的氛圍,突出企業文化和行業精神,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按現代企業要求,在實訓場地采用6S操作管理;各種規章制度上墻,在實訓樓張貼安全標語、操作流程圖、安全操作規程等;要求學生進實訓場地必須穿上統一的實訓服,帶上工具包,列隊進入車間,同時加強對“員工”組織紀律性的教育,嚴明時間觀念,不得遲到早退,不得擅自脫崗,實訓時嚴格按照規范的操作流程上崗生產;建立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規章制度、員工行為規范和企業文化等,營造一個完全的企業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校園內受到企業生產一線環境的感染、熏陶,養成遵紀守法、團結協作、講究效益、勤儉節約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還可以不失時機地舉辦企業文化成果展覽,邀請企業成功人士開展企業文化講座,邀請企業優秀員工來學院作報告,與企業開設訂單班等相關合作活動,讓學生感受企業文化,把企業文化滲透到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和校園文化活動中。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積極創造條件,吸引企業的參與,借此優化學生對企業、對社會的認知結構,增強對職業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素質等的理解和把握,幫助學生提高職業道德,提高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4.利用定期帶領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參觀學習及現場實訓等機會,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
頂崗實習不僅有利于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要求學生以正式員工要求自己,提高解決管理、服務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高職院校要切實加強和企業的聯系,建立緊密型的校企合作關系,努力把課堂、實訓基地設在工廠車間、服務場所,使學生體驗真實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為了增強隱性德育的效果,必須加強高職教師對學生頂崗實習的指導,以一系列考勤、考核、安全、保密等規章制度及員工日常行業規范來真實地約束學生,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以及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的精神,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和體驗企業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圍,使學生在實訓期間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職業道德。同時高職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接觸到行業標兵、模范人物等優秀的企業員工,優秀員工的高尚道德情感以一種示范姿態傳遞給學生,從而使學生感到心情舒暢愉快,并把這種情感體驗化為自己的行為。由于學生校外頂崗實習的機會畢竟有限,持續時間長短不一,為了彌補單純頂崗實習帶來的不足,高職院校還可以利用定期帶領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現場實訓等機會,感受企業濃郁的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并把這種感受帶回校園,融入校園活動當中,為今后更好地適應企業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包括職業道德在內的職業素質基礎。
5.支持、鼓勵學生組建職業技能型社團,使其成為實施學生素質教育、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學生豐富知識內涵、完善知識結構的第二課堂。
專業技能型社團是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文化活動的載體和聯系學生的重要紐帶,凸顯職業性特征。我院鼓勵學生建立職業技能型社團,如數控愛好者協會、騰飛電子協會、電拖協會、科創協會等,讓廣大學生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主要策劃者、實施者。專業技能型學生社團要積極加入高職院校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大部隊,主動依托校方資源,為社團會員開通學習、實訓、交流的渠道,促進會員將興趣愛好轉化為學習動力,通過行業企業觀摩、專家指導、參與企業系統培訓等活動讓會員們更深入地了解一線行業動態,明晰專業發展方向,掌握前沿的技術要領,充分提高專業水平。同時幫助會員們提前接觸行業、企業的職業精神與企業文化,提高對個人職業發展的認知與規劃,提升職業道德素質。
6.教師不僅要具有學術上的影響力,而且要具有人格上的感染力。大力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做人的根本,促進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優秀教師育人工作如春風化雨,體現了高尚的師德。高尚的師德就是一本高質量的教科書,對學生的成長和影響是長期而深刻的。高職院校要扎實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制定完善師德規范,嚴格師德管理,加強教師思想品德和學術道德教育,宣傳師德建設先進典型,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并且通過全體教師的日常言行舉止,在一點一滴中把為人師表的人格魅力滲透給學生,用高尚行為影響學生,使學生結合專業特點樹立牢固的職業道德觀,為其今后走向社會奠定基礎。
關鍵詞: 培養模式;優化;工科院校;藝術設計;職業素質
Key words: training mode; optimiz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s; art and design;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8-0259-02
0引言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今日教育塑造出來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明天世界的風貌。可以說,所有的教育都是對未來景象的一種反映。上世紀50年代初,我國對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理、工、文分家,一批學科結構單一的工科大學應運而生,一個以專門學院為主體的學校設置模式和按行業或產品設置專業的格局逐步形成。這種調整后所形成的影響和帶來的問題,人們現在已有目共睹,并形成一定的共識:即這種培養模式塑造的學生職業素質上已跟不上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他們無法面對新世紀的挑戰。痛則思,思則變。面對挑戰,唯有應變以對。
1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與就業現狀
工科院校開辦藝術設計專業一般是近幾年的事,起步比較晚。很多院校所開設的專業停留在一個較原始的模仿狀態,基本上都是將文科類院校或專業美術學院所開設的藝術設計專業的科目和教學課程照搬過來,致使工科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無工科院校的辦學特色。雖然近些年招生規模在不斷擴大,但是藝術設計教育的條件還停留在過去的基礎之上。教師缺乏藝術設計的實踐和全面系統的訓練。高職稱、高學歷的教師比較缺乏,從事藝術設計教學工作的能力尚顯不足,一些專業教師是剛畢業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缺乏實踐經驗,也缺乏教學方面的經驗。因辦學時間、經驗、專業影響力無法和專業美術院校及其他文科大學相提并論,學生缺少實踐的機會,使得畢業生專業技能不強,實際工作能力差,用人單位給出的待遇不高。從而使工科院校的藝術設計畢業生就業存在很大的壓力。另一方面,畢業生對工資的期望值又很高,頻繁跳槽,用人單位更不愿意對畢業生進行“二次”培訓,因而畢業生更缺少實踐的機會,實際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形成惡性循環,直接影響就業。以上情況充分反映了當前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素質相對較弱、學生就業與創業能力相對薄弱的現實。
2優化培養模式,構建有特色的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體系
針對當前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素質相對較弱的現實情況,為了強化他們的綜合職業素質,提高他們的就業與創業能力,我們應著眼于根本,加大力度優化專業培養模式,構建有特色的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體系。在工科院校中設置藝術設計專業應該突出自己的長處,應該結合工科院校的特點,在工科專業的這塊土壤里種植出具有工科特色的藝術設計專業。具體來講,需從培養目標定位、師資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手段創新等幾個方面做起。
2.1 找準目標定位工科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的定位是創新能力、實際設計能力和適應能力三方面結合、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主要培養從事一線實踐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強化創新意識的培養,強化藝術修養的培養,強化實踐教學和突出工程訓練。
2.2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形成特色師資的問題是辦學中的重要問題,教育水平的高低實質是師資水平的高低。良好的師資配置及學風,高水準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都是依靠師資的素質而定。目前,我國的設計教育還相當年輕,教育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利用現有的條件,多渠道的培訓和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是各院校迫切的工作。
2.3 課程設置科學工科院校在課程設置上要充分考慮到其自身的特點,在教育中合理安排科技、藝術、管理三大類課程的比例關系,并力求課程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以藝術設計貫穿始終,才能做到知識體系、道德體系、能力體系的綜合培養,從而加強對復合型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
在專業設計課和社會需求、生產實踐的關系上,應根據實用、價廉、美觀的設計原則,綜合運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藝和形式美的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所開設的藝術設計課程是要順應時展和社會需求的新特點,同時體現專業教學與素質培養的綜合特點。
2.4 重視教學手段創新當前,工科院校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絕大多數都是通過技藝從而讓學生實現眼和手的配合。某些諸如色彩以及素描等基礎課程在學時中占較大的比重,側重模仿訓練,院校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訓練一直處在被動的局面。在傳授知識時注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在評判學生成績時,依據的標準通常是學生對作業進行設計的畫面效果。高等院校設計教育的標準是藝術設計的創新性與適用性,其目的也并不在于學生設計的作業效果完美無疵以及學生運用設計軟件的游刃有余。因此,高等院校在對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他們對設計思維的感染能力。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具有創新性,學生能夠善于動腦、動手,大膽地質疑教學手段。
工科院校在開設藝術設計專業上要體現特色,學生實踐能力的加強依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一方面應使學生所學到理論知識能夠轉化為自身的技能;另一方面,還要將教學同社會實踐有效地結合在一起,積極地開展各地區的藝術設計教育及其產業開發等合作研討與交流。院校一定發揚勇于實踐的精神,努力擺脫重理論、課堂教學而輕視現場實踐的觀念。
3新時期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職業素質培養
培養模式的受眾是學生,優化培養模式的目的就是強化學生職業素質,提高學生的就業與創業能力。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模式旨在培養創新能力、設計實戰能力和適應能力三方面結合、實踐能力強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新時期,面對全球化的沖擊,我們應發揮工科院校的優勢,優化培養模式,全力打造學生過硬的職業素質。
3.1 培養學生創造和創新能力科學技術是推進歷史進步的動力,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核心,人才是促進文明進步的首要因素。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社會所需的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性人才,而是具備管理、創新以及判斷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從國際競爭上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中,創新能力不但是藝術設計教育的靈魂,而且是其發展的惟一出路。因此,在衡量藝術設計人才的職業素質時,所依據的主要條件就是其是否具備創新能力。國際市場是當今每個國家所面對的,假如沒有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隊伍立足在這個市場中,我們一方面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國際競爭中就會處在不利地位;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容易創造出藝術設計的精品,更不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3.2 培養學生的設計實戰能力與市場經濟意識在設計由起初的動機到最終實現價值,經濟因素一直貫穿在這個過程當中。而設計師需要具有的特定的市場經濟意識以及實際的設計能力都取決于此種經濟性質。當前,我國正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際市場中,在全球化市場經濟的時代,設計同市場全面的融合,只有在市場中設計師的價值才可以突顯。要想成為優秀的藝術設計師,從宏觀角度來看,不僅要對國內的經濟形式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也注意觀察世界經濟的趨勢;從微觀角度來看,應熟悉地掌握設計的物品的成本價格與銷售。要時刻地對市場的需求與變化進行密切地關注。設計方案具備可行性。
3.3 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設計需要在不同的跨文化的團體中處理好人與人、人與團隊的關系,這需要設計師極強的適應能力與團隊合作意識。同時,在全球化時代,科學研究和科技攻關往往需要“大兵團作戰”,也凸現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團隊精神以揮灑個性為基礎,以良好的溝通為特征,以協同合作為核心。團隊精神代表了一系列鼓勵傾聽、積極回應他人觀點,對他人提供支持并尊重他人興趣和成就的價值觀念。現在的信息社會,技術密集型產業越來越多,行業分工越來越細,這種細化為設計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的同時,同樣也為設計師增加了設計的難度。設計師不可能在每一個領域都成為專家,他對許多學科知識的掌握不可能都很深入,所以現代的藝術設計行業越來越需要設計師的適應能力,適應人與環境,適應團隊合作。當今大師的時代已經開始終結,接下來是設計團隊的時代。具備團隊合作精神是全球化時代藝術設計人才的必備素質。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必須要重視學生設計協作能力與團隊精神的培養。培養學生在團隊中的觀念,正確處理的辯證關系,這樣使個人既能融于團隊,又得以個性張揚,從而在團隊中成就自己的事業,提升自身的人生價值。也只有這樣中國的設計人才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從而從容面對國際激烈的設計市場的競爭。
4結語
工科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我們要積極探討藝術設計教育思想、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加強藝術設計教育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優化培養模式,強化工科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切實提高他們的就業與創業能力。惟有這樣才能為我國培養出具有全球化時代設計意識的、有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的高素質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潘魯生.設計藝術教育筆談[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2]李建華等.情感教育: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素質的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一、問題的提出
職業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搖籃,技能訓練、素質培養應當是高職院校全部教育教學問題中,既彼此獨立,又相互融合的兩大體系,二者缺一不可。然而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對素質教育尤其是職業素質教育內涵邊界不清晰,目標定位不明確,造成教育工作者在職業素質教育實踐中的迷茫、觀望和無所適從。社會上曾經流行的一句話“素質教育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頭裝”就充分說明了這一現實。因此,在實踐中只能采用撒“大網”的方式,面面俱到,使得職業素質教育缺乏針對性,實用性,結果收效不好,挫傷了教育工作者實施素質教育的積極性。于是又出現了另一個傾向——撒手不管,“素質教育是個筐,框里可裝可不裝”,人們把素質教育看成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在很多學校,素質教育僅僅停留在文件和口號上。顯然,這種做法與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和企業對人才規格的需求背道而馳。
調研顯示,用人單位選人用人主要以“德、能”為主導,有94.9%的調查對象認為,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時注重實際能力,90.3%的調查對象認為注重品德。目前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主要表現在與招聘崗位相適應的知識技能、溝通能力和學歷三個因素上。調查顯示,應屆畢業生最缺乏的素質是社會經驗,動手實踐能力,敬業精神、責任感和吃苦精神幾個方面。調查對象選擇的比例分別是66.0%,65.8%,64.9%,63.4%和63.3%,這幾個方面集中體現了畢業生素質能力和用人單位需求之間的矛盾與不相匹配。①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能”主要是實踐的技術技能,“德”主要是職業素質,如溝通能力、敬業精神、責任感和吃苦精神等。
為了切實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質,滿足企業尤其是電力企業對“德”——即職業素質的要求,2009年2月,學院引入“職業化”培訓體系,即將“職業化”培訓體系中的5S現場管理技術、定置管理、目視管理、看板管理和學習型團隊建設全面融入到專業教學體系中,開設課內和課外的“職業化”課程,并將“職業化”理念逐步滲透到各教學環節。
將“職業化”培訓體系融入專業教學體系中,其本質是以“職業化”培訓體系為載體,系統地、有針對性地實施職業素質教育,一是使學生能做到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并在知識、技能、觀念、思維、態度、心理上符合職業規范和標準,并形成習慣,二是使學生具備陽光的心態、創新的意識、吃苦耐勞的品格、團隊協作的精神,從而讓他們在職業化理念、職業化行為和職業化技能三個方面得到提高,與企業要求相匹配。
二、職業化培訓的實踐
1.寢室、教室、實訓場地、實習車間引入現場“5S”管理
學生職業化培訓的精髓就是將“5S”理念充分運用到生活和學習當中,“5S”即是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ISU)、素養(SHITSUKE),因為這五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均為“S”,故稱為5S。它起源于日本,近年來在我國大型企業中盛行,它是通過規范現場、現物,營造整潔、干凈的環境,培養員工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最終提升人的品質。
首先,學生一進校,就要求學生對寢室、教室的物品進行整理,辨別哪些東西需要保留、哪些東西必須丟棄;在整理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寢室日常物品的擺放位置,確定最科學、最合理的擺放方案,即完成整頓。在清掃階段,按照各班的實際要求和“5S”的標準,對所在寢室和教室進行徹底的清掃,并建立打掃細則。在打掃的基礎上每天利用科學的、省力的方式進行清潔并隨時保持,讓寢室、教室一直處于明亮、干凈的狀態。然后,在學生進入大學二年級時,把寢室、教室的做法全部移植到實訓室、實習車間。素養是“5S”的最高目標,即通過規范現場、現物,營造整潔、干凈的生活、工作環境,養成員工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形成生活中的規則意識,工作中的規范規程意識,最終通過人的內化,提升人的品質。
2.寢室、教室、實訓場地、實習車間物品、設備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作為一種管理手段,它運用工效學的原理,通過調整物品的放置位置,做到取用方便,一目了然,減少多余動作,減少往返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并可使生活、生產現場有序化、文明化,進而提高人的品質。
學院在定置管理方面作了以下工作:在學生寢室,制定了門的順時針、逆時針推拉標識,電燈開關、風扇控制開關,清潔用具放置處,毛巾、臉盆放置處,漱口杯,牙膏、牙刷放置處,香皂、洗面奶放置處,洗發水放置處,洗滌用品放置處,水桶放置處,鞋子放置處,電源插座等明顯的標識,讓學生按照所貼標示進行擺放,使雜亂、無從整理的寢室變得干凈、明亮、整齊,并且把物品的主人是誰也都標示得清請楚楚。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1)讓其他人進入寢室就能很清楚地了解寢室物品的格局,并迅速的找到所需物品。2)有利于培養和監督學生養成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逐步形成規則意識。
在教室除了對電燈、風扇標示了具體控制開關外,還用黃色膠布將座椅的擺放位置進行固定,讓學生座椅擺放整齊有序,不管從教室的哪個角度觀察,都能看見座椅行列分明。每間教室的前面張貼有“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五個大大的詞組,讓學生身在教室也能感覺到規范化管理,通過各種標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接受和遵守這些規則。
在實訓室,實習車間,設備、工具、圖紙、標準、相關資料按規定的位置有序擺放,存取方便,各種標識牌美觀齊全,各種標線色澤分明,工作區、學習區一目了然,與電力企業精益化管理、標準化管理理念相一致,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了充分的職業化情景,為標準化作業提供了軟實力的支持,實現了教書育人與環境育人的雙重功效。
3.教室與實習車間看板管理
看板管理是管理可視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的作用是通過看板讓學生們了解班級狀況,小組情況,營造競爭氛圍,形成有形或無形的學習、工作壓力與動力,有利于班級工作與學習的推進;展示改善的過程,讓學生們能學到他人好的方法和技巧;展示改善成果,樹立榜樣和典范,讓參與者有成就感、自豪感。
學生看板分為兩種:一種是團隊看板,另一種是班級看板。團隊看板是由該隊學生自己通過制圖軟件制作而成,該看板要每月定期更換,主要展示該隊學生培訓成果和風貌。班級看板包括班級職業化培訓管理制度,每周國家、學院的重大要聞,學習園地,本期進程表,本期課程表,還有每周考評與每周評選出的團隊之星照片和評選理由。通過這種班級看板規范張貼,并對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表揚激勵,促使后進的學生積極跟進。
4.學習型團隊管理班級
學習型團隊建設是將班級分成若干個學習團隊進行管理,每個團隊由8~10名學生組成,組建團隊時采取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選擇小組、自主選舉隊長和制定隊名、隊歌、隊訓和共同愿景。 轉貼于 列隊是構建學習型團隊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訓練學生們的團隊協作精神、服從意識、競爭意識和時間觀念。學生們嚴格按照職業化培訓的作息時間在規定的時間地點集合、行進,在行進途中要求學生步伐整齊,精神飽滿。同時,每天進行3次團隊展示,團隊展示時要求學生們聲音洪亮,朝氣蓬勃,展示學生們活力四射的精神風貌,并形成團隊與團隊之間的良性競爭。
5.每日的“Good and new”活動
每日的晚自習,學生們提前半個小時進入教室開展“Good and new”活動。每天晚上派出一個隊的學生逐一上臺進行脫稿演講,內容涵蓋自己當天開心的事、新見聞,新思考,然后由班長進行總的點評,并在當天晚上由所有班干部一起評選出當晚的“Good and new”明星,并在看板上公開表揚。開展“Good and new”活動的目的有二:一是讓大家每天多想開心的事,忘掉煩惱,培養陽光心態;通過講述一天中的新事物、新問題、新思考,引導學生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二是通過每天上臺脫稿演講,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交流膽識,培養自信心。
另外,利用周末時間,由班上的學生自己組織、策劃、實施班級活動,學生們在班級活動中舉行深度會談,強化溝通協調能力。要求每一次活動都要寫計劃和活動后的總結,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并通過總結,得到不斷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班級凝聚力也在無形中得到了提升。
三、職業化培訓的效果
學院職業化培訓從2009年2月開始在水動專業試點以來,至今已有兩個年頭,走出了一條以“職業化”培訓體系為載體,有系統地、有針對性地實施職業素質教育的新路子,實施后,效果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班風、學風明顯改善,敢于吃苦,勇于擔當。水動092班的學生在接受培訓一年后,通過學習型團隊的形式管理班級,班風、學風明顯改善,團隊內成員之間相互幫助,團結友善,顧全大局,共同進步,該班學生個個精神飽滿,你追我趕,團隊之間形成良性競爭;學習上刻苦努力、實習中不怕臟、不怕累,勇于承擔最困難的工作。班級理論學習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逐步提高,在大一的第一學期該班有14人次不及格,第二學期減少到3人次。學生們還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活動人次明顯增多,獲獎項目多達90多項。
團隊合作意識、良好行為習慣逐步形成。通過學習型團隊建設、班級活動、隊列行進、團隊展示,通過生活物品、實習設備的定置管理,學生們的團隊協作意識逐步形成,學生們養成了內務整潔、紀律嚴明、生活有規律、做事有規范等良好習慣。過去是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現在所思所想、處理問題,一切從團隊出發。過去是物品隨意堆放、行為散漫,現在是整齊有序,講求科學,樹立效率意識,與現代企業要求團對協作完成工作,標準化、集約化管理相適應。
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創新意識逐步增強。通過兩年來的“Good and new”訓練,接受培訓班級的學生從剛開始進校上臺的膽戰心驚、語無倫次、不敢正視學生逐漸轉變成自信、語言表達豐富、說話邏輯性強,并能很好的控制講臺,發生突發事件也能應對自如。該班進步最明顯的就是一位來自貴州的學生,剛到校時,他性格內向、普通話不好,語言表達方面邏輯性欠佳,站在講臺上很拘謹。但是通過一年多的“Good and new”訓練,現在他不但在普通話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并且能夠自信的站在講臺上用流暢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由于“Good and new”必須要講述自己的新鮮事,學生們創新意識逐步建立起來,創新能力也得到提高。
有序的生活,按規則行事,不隨心所欲;負責任的工作,按規程作業,從小事做起;勇于吃苦,敢挑重任,形成團隊合力。我們看到了經歷“職業化”洗禮的學生,逐步向職業人靠近,正在走向職場,走向高品質的人生。
注釋:
①素質教育調研組.共同的關注——素質教育系統調研[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宿舍文化創建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將職業素養培養融合到高職院校宿舍管理模式中,構建有職業特色的宿舍文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高校可持續的宿舍管理系統的形成。
一、高職院校宿舍文化含義及作用
高職院校宿舍文化是指學生基于宿舍這一特殊的環境而形成的,能夠反映學生精神面貌的文化形式,它主要包括文體活動、職業技能、休閑娛樂等內容,以及在這些內容中所形成的物質環境和文化氛圍。
宿舍文化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它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1.教育作用,宿舍文化既是高職生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也是實現對學生課后教育的重要場所,學生在良好的宿舍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2.導向作用,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建設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在宿舍這個大環境下,學生會在與學生、宿管人員的相處中突破交際障礙,進而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3.規范作用,宿舍文化通常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宿管制度之上的,在這些硬性制度的規定下,學生會逐漸形成遵守規則的意識,并建立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4.凝聚作用,學生在宿舍這個小群體的溝通交流中,逐漸建立友誼,形成情感共鳴,進而形成對集體責任感。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內容
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職業的內在要求,是一個人在實踐中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具體到高職院校,由于其教學目標是為社會輸送優質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它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1.職業道德,即在工作中所體現出來的道德品質,如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等,這些精神品質可以引導學生在工作中樹立責任感,并嚴格遵守公司的制度規范,進而為社會的發展以及個人價值的實現做出貢獻;2.職業技能,即學生為符合職業發展要求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如汽車修理、計算機操作等,這些技能可以幫助學生在工作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內容,并不斷地實現技術的突破與創新;3.職業行為,即職業人與工作環境所建立的行為關系,它主要包括與工作的關系以及與同事的關系,前者包括對待客戶的態度以及在工作困境中所采取的措施等,后者則包括與上級、平級以及下級同事相處時所表現出的行為。
三、高職院校宿舍文化創建與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融合的途徑
(一)注重校企合作制度的融合
管理制度既是學校宿舍文化建設的基石,也是約束學生行為道德的基本規范。因此,高職院校在實現宿舍文化創建與學生職業素養相融合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校企合作制度的建設,并將企業的管理制度納入到宿舍管理制度之中,這樣學生就會在宿舍文化中感受到企業文化的內涵,并在落實宿舍管理的同時,理解、接納企業管理制度,從而幫助其在未來的工作環境中迅速適應企業的相關規定。當然在引入企業規章制度的過程中,高職院校應該堅持從宿舍管理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剔除企業制度中不符合學生發展的內容,避免生搬硬套,從而保證宿舍管理制度建設的可行性。
(二)重視物質文化的融合
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只有物質文化充足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精神文化建設上,因此高職院校應該重視宿舍的物質文化建設,讓學生在良好的物質文化熏陶下,實現職業素養的提升。高職院校在建設宿舍的物質文化的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如注重對宿舍環境的建設,在這一空間內張貼一些名言警句、愛崗敬業先進人物、以及企業工作的現場等圖片,以保證學生能夠隨時隨地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對宿舍內部環境進行規范,即在宿舍內張貼管理規范,并通過“最美宿舍”等評比活動,鼓勵學生對宿舍環境進行改造,以提高他們集體的榮譽感。而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在物質條件中感受宿舍文化的內涵,進而引導他們在參與宿舍文化建設的活動中不斷提升職業素養。
(三)重視精神文化的融合
精神文化建設是學生職業素養建設的核心內容,只有在良好的精神品質的支持下,學生才能夠形成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的內在動力。高職院校在精神文化的融合的過程中,可以將企業文化的精神內涵引入到宿舍文化之中,如學校可以以宿舍為基本單位,模擬職場情境,從而讓學生在參與職場挑戰中,形成一定的職業素養,并形成對宿舍集體的責任心;學校還應該嚴肅宿舍規章制度的執行,即對考評優秀的宿舍進行物質和精神的獎勵,對考核落后的而宿提出整改意見,從而讓學生在獎罰分明的宿舍管理環境中,體會職場管理的內涵,進而提高職業素養。
四、結語
總之,高職院校在宿舍文化創建中應根據學校、社會以及用人單位的基本需求來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培養。而實現宿舍文化與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有效融合,無論是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是對于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孫月紅.試論高職院校宿舍文化創建與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有效融合[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