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的規劃設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21 08:59:42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景區的規劃設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景區的規劃設計

篇(1)

Abstract:Through the feasibility of Chinese Shangsheng Cultural Park and its planning process, we emphasis on the concept of a new cultural park. As a central theme of Tourism and Culture, we hope to build a multientertainment business project in the tourist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garden.

Keywords:development project;Chinese Shangsheng cultural park;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984.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2)07-0093-02

1 “中華商圣文化園”的設計思路

1.1 項目規劃的主體定位

“中華商圣文化園”開發項目將在商圣故地——山東省定陶縣境內建成一個集“文化研發、影視制作、高端論壇、動漫創作、演藝娛樂、產業金融、休閑度假、景區觀光、商業居住”于一體的旅游文化商業地產項目,將滿足“行、住、游、食、購、娛”等六大旅游環節的需求的影視娛樂文化綜合功能產業園區。

1.2 總體設計理念

文化園堅持人與自然、人與動植物、人與歷史人文、人與人和諧相處,給游人提供豐富的物質享受和精神陶冶,給游客最大的愉悅。在此理念的引導下,將實現景觀、生態、文化三大資源要素的完美整合,竭力創造中國文化旅游的典型,塑造魯西休閑度假的第一品牌。

1.3 開發與管理理念分析

1.3.1 保護是開發的前提

資源是旅游產業的生命線,而生態的好壞則決定了企業的可持續經營,沒有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中華商圣文化園”就無法持續創造效益。因此,該項目在投資開發之時就把“在保護自然資源、生態資源、人文遺址資源的前提下,實現高起點、高規格的規劃、設計,以及大資金的投入,規范化的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針”,作為開發“中華商圣文化園”的基本原則,并把保護落實到開發的每一步中。

1.3.2文化旅游是開發的主旋律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文化旅游不僅僅指觀賞歷史文化景觀的旅游活動,它還包含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與文化的互動交融在旅游開發中的代際均衡。“中華商圣文化園”將先后開發出商圣影視文化基地、陶朱公祠、儒商文化博物館、儒商文化廣場、范蠡湖、定陶古城、儒商文化研究院等文化、影視娛樂主題公園旅游項目,并在開發經營中把商圣文化展示、演藝、娛樂落實到實處。

1.3.3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中華商圣文化園”的開發要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落實到景區開發經營的全部過程中。經營者認識到良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文遺址是人類的瑰寶,是園區賴以存在的基礎,是旅游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石。因此從景區規劃開始,就把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和人文遺址保護放在開發之前;在經營中,開發文化型旅游產品;通過儒商文化的宣揚,促成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產高度關注,構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商業倫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商業文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 “中華商圣文化園”的項目規劃設計

2.1 項目規劃概述

“中華商圣文化園”的項目規劃格局為古今各區,動靜分離。文化立意,人文貫通。項目規劃策略是滾動開發,均衡布局,維護生態,兼顧效益。項目規劃內容為規劃“影視基地”“歷史人文”“互動娛樂”“古鎮旅游”“度假療養”“商貿居住”六大功能,結合現有資源狀況開發八項旅游、度假板塊。

2.2 景區規劃設計

2.2.1 景區劃分的原則

本景區根據規劃對象的屬性、特征及其存在環境進行合理劃分,在劃分過程中遵循同一景區內的規劃對象的特征及其功能分區基本一致;同一景區內的規劃原則、措施及其成就特點基本一致;規劃分區盡量保護原有的自然、人文、線狀單元的界限的完整性的原則。

2.2.2景區劃分的結果

根據以上景區劃分原則,考慮到“中華商圣文化園”資源的分布和未來發展的情況,將“中華商圣文化園”區劃分為:商圣文化展演區、定陶故城觀光及購物游覽區、商圣朝拜區、影視文化娛樂體驗區、高檔生態居住生活社區、兒童歡樂谷游樂區、度假小鎮區等七大園區。

2.2.3分區規劃分析

2.2.3.1商圣文化展示區

商圣文化展示區的規劃面積為250畝,為儒商文化的核心區之一。規劃按春秋戰國時期的建筑風格和文化元素,建設與陶朱公事跡有關的人文景觀,以藝術性的手法,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傳統工藝,通過雕塑、蠟像、動漫和電、光、聲、影等糅合一體的藝術形式,全面介紹和展示陶朱公的生平業績和商業理論,讓游客充分感知和了解陶朱公這一商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

重點建設陶朱公文化主題公園。恢復和建設主題“商圣文化館”,以及商圣廟、陶朱公祠、紅藍寺、陶朱公亭和陶朱公故居等重點項目;同時,以雕塑、蠟像、動漫和電、光、聲、影等相配套。全面介紹和展示陶朱公的生平業績和商業理論。讓游客充分感知和了解陶朱公這一商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以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2.2.3.2定陶故城觀光及購物游覽區

定陶故城觀光及購物游覽區規劃面積為66.6hm2,為全園精華之一。在整合散落的景觀資源的同時,在區域內建設春秋戰國時代建筑風格的定陶故城,把發生在古曹州及古陶都大地的春秋歷史濃縮在定陶故城內。

核心區為定陶故城的開發建設,以實景和春秋文化元素展示繁榮800年的有“天下之中”盛譽的第一流都會,定陶故城整個城池充滿戰國后期及秦漢遺韻,共分:城樓、城墻區;行宮;貧民區;曹王府;曹氏祠堂;陶朱公故居;左丘明故居;軍營區;街道、廣場等區塊。

在城內建設仿古特色文化旅游購物街區。按春秋至漢初的建筑風格營建各類商業店鋪、客棧、酒吧、小吃街,銷售地方民族特色商品和各種旅游商品與陶朱公文化有關的自制旅游紀念品等,在商業街內建一個廣場和幾個古戲臺,以地方戲曲和現代歌舞等文藝形式,每天滾動式的演出,讓游客了解定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

開挖范蠡湖、西施井、陶朱公養魚處及菏山、布鴿山、白頭山等山水景觀。恢復建設定陶古景,根據史料和民間傳說,特別是古八景和新八景,再現昔日定陶水鄉澤國、林翠水秀的秀麗風光。

2.2.3.3商圣朝拜區

商圣朝拜區用地面積3.33hm2(約50畝)。為儒商文化展示區之一,在陶朱公出生日和卒葬日,推動形成“商圣節”和“追思節”。屆時,每年邀請海內外商業家、國內外著名文藝團體、地方文化文藝界人士和四方游客等參加大型祭拜活動。

景區重點建設三級商圣臺,上塑十九米高的陶朱公像,以喻示陶朱公在定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塑像基座刻有陶朱公商訓、生意經等。塑像前廣場地面以地刻形式表現陶朱公經商活動地圖。

2.2.3.4影視基地和影視娛樂景區

該景區規劃面積33.3hm2(約500畝),為體驗式影視娛樂區,拍攝電影和電視劇《一代商圣》冗余的場景、道具和新建的高科技影視娛樂項目等人文景觀。

建設規模宏大的“影視文化城”,配套各種現代設施,使影視城成為國家級攝影基地。同時為游客開放,讓游客在影視城中親身體驗現代影視大片的拍攝場景和拍攝營地,體驗乘車歷險游、飛越時空隧道、上刀山下火海、八級地震、星球大戰、魔幻世界、地球未來等擬幻場景。通過體驗讓游客充分享受現代科技文明成果,追求未來文化文明。

2.2.3.5兒童歡樂谷游樂區

該區域用地面積6.66hm2(約100畝),建設為青少年兒童娛樂、游玩的最佳場所。開發建設螺旋滑行車、世紀之星滑行車、空中自行車、旋轉陀螺、水族館、飛碟、大蕩船、飛行塔、大海賊、新干線、旋轉蘋果、激流勇進、吃驚房屋、旋轉秋千、大觀覽車等項目。

2.2.3.6高檔生態居住社區

該區域規劃范圍66.6hm2(約1000畝),由于定陶暨菏澤地區沒有一個高品質居住社區,本項目規劃建設一個區域規模最大的高尚居住小區和商業商貿區。整個小區采用花園式規劃,以景觀為核心,融合休閑泳池、風情園林、景觀小品、特色雕塑,休閑廣場等,營造稀缺的自然景觀和南加州風情生態居住環境,吸引周邊人群入駐,形成人氣,拉動消費,對旅游、文化產業長期的支撐。

總建筑面積約100萬m2的大型生態居住區,配套二個幼兒園、一個小學、一個社區醫院,以及郵政、銀行、農貿市場、大型超市等配套設施。

2.2.3.7度假小鎮區

該區作為“中華商圣文化園”景區的配套設施,是集休閑、度假、養老、商務、參觀、餐飲、文化娛樂于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度假區,現規劃面積為33.3hm2(約500畝)。

開發建設五星級酒店,國際華僑大廈,老年公寓、療養所、溫泉會所,設有客房中心、餐飲中心、康樂中心、會議中心、購物中心、服務管理中心、溫泉度假、溫泉療養別墅區等。核心建筑設計力求做到環境與自然的融合,在公園與溪水旁,讓人在感悟獨特文化的同時,呼吸清新的田園氣息,營造一種把瞬間的美凝聚在心底的意境。

2.3 旅游商品發展規劃

2.3.1 旅游商品資源

本景區旅游商品資源十分豐富,主要以土特產品為主,以及陶縑、陶布、繩藝牡丹、勾邊工藝、書畫作品等。這些土特產品是建立風景區內旅游商品生產和銷售的基礎。

2.3.2 旅游商品規劃

旅游商品規劃總的指導思想是開拓創新、形成規模、發展產業。開拓創新就是要發展系列旅游商品,改變一些原材料的用途,用來制作旅游商品,形成規模就是擺脫那種小打小鬧的狀況,形成氣候、形成品牌。發展產業就是開發的旅游商品要讓旅游者喜歡,要適銷對路,才能產生好的效益。

圖1-空間規劃圖

篇(2)

水利風景區是屬于旅游景區近年新增的一種類型。很多水利風景區在規劃建設過程中,未能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盲目照搬其他景區的規劃模式,表現出很大的雷同性。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合理規劃水利風景區的建設,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1.充分考慮與自然環境的融合

我國地域廣闊,各種地理環境及氣候類型豐富而齊全,這決定了各地的水利風景區景觀都有其明顯的地域文化景觀特色,必然要反映到景區的規劃建設中來,從而形成種種地域文化特色。一方面,景區中如游客中心,水工建筑等建筑的選址、朝向、建筑風格、植物的選址配置,地形坡度及其景區景觀營造都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另一方面,有著萬千變化的自然環境及氣候呈現的景象本身就是水利風景區的重要景象:飛流直下的瀑布、一望無垠的沙漠、寬廣無際的草原、四季變化的植物景觀等。因此,我們在規劃建設水利風景區時,要以景區的體驗者和創造者雙重身份來感受水利風景區的自然環境特點,這些自然環境因子不僅可作為我們規劃設計中借用、強化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而且特殊的地理及氣候條件也是景區規劃設計的限制因素或規劃設計依據。因此,我們應該將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融入與景區的規劃建設之中,結合地形地貌開發出相關的旅游產品,如草原的滑草運動,賽馬運動,沙漠的越野運動。

2.充分利用鄉土植物樹種資源

鄉土植物作為本地區的土生物種,投資少、抗性好、綠化效果好、適生于當地環境等優勢倍受重視。在水利風景區植物景觀規劃建設中,充分使用鄉土植物不僅能夠有利用植物的正常生長,又能表現其地域文化特色。例如武漢的市樹是水杉,市花是梅花,濟南的市樹是柳樹,市花是荷花,長沙的市樹是香樟,市花是杜鵑花等,都是各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植物,這在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的規劃設計中最為明顯,因為此類水利風景區與城市的聯系最為密切,是一個城市的形象,最能夠體現當地的地域文化特征。

3.遺留物質文化的保留和保護

地域文化作為特定地域的歷史積淀,常常以各種形式顯現于水利風景區景觀中,如城市河湖型水利風景區,它伴隨了城市的發展而發展,見證了整個城市興衰演變的歷程,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蘊,其含有的古堤壩、古亭、古橋梁、古寺廟等等都代表著一段歷史時期的文化符號,所以在進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利風景區規劃設計時,應盡力將這些歷史構筑保留下來,以提升水利風景區的文化內涵和體現地域文化特色。

4.歷史文化場景的挖掘和展現

在水利風景區中,有些景點在歷史上曾經存在過且具有重大意義,它們或記載于文人騷客的詩詞歌賦,隨筆散文中,或僅僅是靠一代代人的口口相傳,這些都是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美學價值等,是體現一個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內容。所以,在規劃設計水利風景區時,應充分挖掘場地已消失或遭到破壞的有價值和意義的歷史文化場景,對其進行經濟價值、美學價值、歷史價值等各個方面的分析評估,以展現水利風景區的地域文化特色。

5.地域文化與景區旅游的融合

篇(3)

20世紀90年代以來,品牌逐漸上升為旅游景區經營管理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成功的景區都善于通過樹立品牌,增強景區旅游產品的核心競爭能力。例如深圳的錦繡中華多年來形成的“跟蹤式清掃”、“陪游式清場”、“洗手間文化”等服務品牌,除了在海內外市場中贏得了良好的品牌外,還使其獲得了可觀的盈利[1]。隨著旅游景區之間競爭的日趨激烈,景區都越來越重視品牌建設,但是在景區構建旅游品牌的過程中,經常會忽視景區產品對景區品牌構建的支撐作用。

一、旅游景區品牌的概念

國內很多學者對旅游景區品牌做了界定,如仝好林認為旅游景區品牌形象是為了贏得顧客忠誠,造就競爭優勢,從景區企業全面的經營管理運作中產生的自我認知到顧客識別的綜合形象系統[2]。吳從越,趙曄齡認為旅游景區品牌是用來識別某個特定景區的旅游產品和服務,并用以區別其他旅游景區產品和服務的名稱和標志[3]。李明認為旅游景區品牌是指旅游景區產品的名稱、標記象征、實際功能、服務設施、市場開拓、企業信譽和企業形象等要素的綜合體現。由此可見,景區品牌的含義有兩層,一是景區產品的標識及其體現的產品的內在差異;二是顧客對景區產品的知覺及認識關系[4]。結合前人學者的研究,筆者認為,旅游景區品牌就是“旅游者在某一個旅游景區內游覽或體驗該景區內的旅游項目之后所形成的感受的集合”。

二、關于旅游品牌和旅游產品的研究情況

筆者在2011年7月,用關鍵詞“旅游”+“品牌”+“產品”在CNKI數據庫上進行檢索,共找到論文23篇,通過對這些文章的整理,筆者發現,目前學者們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如何對旅游產品進行品牌營銷,例如張麗華、周艷提出了實施鄉村體驗旅游品牌產品營銷的對策:(1)為鄉村旅游體驗設計一個明確、獨特的主題;(2)以體驗為導向設計、制作和銷售旅游產品;(3)整合各種感官的刺激;(4)充分利用體驗旅游紀念品等[5]。張改清、張寒提出了幾種以品牌觀念進行旅游產品營銷的措施:(1)樹立整體旅游產品觀念,健全旅游產業型品牌,做大做強旅游企業;(2)在建立品牌的過程中,應充分體現旅游品牌的文化特征;(3)在樹立旅游品牌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企業整體形象的塑造[6]。這些文章的主要關注點是如何對現有旅游產品進行品牌營銷,也就是說,對于品牌營銷的作用和方法研究的較多,但是對于結合品牌建設來進行的產品設計方面的研究較少。本文就通過對云南省黑井古鎮的研究,來探討如何在以構建景區品牌為前提下規劃設計景區的旅游產品。

三、黑井古鎮品牌現狀

(一)黑井古鎮簡介

黑井古鎮位于云南省楚雄州祿豐縣,距昆明180公里。黑井古鎮歷史悠久,早在3200年前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少數民族的祖先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息勞作,因“黑牛發現之井”產鹽,簡稱“黑井”。自漢代始,黑井由于鹽的經濟地位,四方客商向這里云集,各種文化向這里滲透,形成了具有中原文化與地方、民族文化相融合的多元文化體。

(二)黑井古鎮品牌構建現狀

黑井古鎮自開發旅游之初,通過對古鎮地脈和文脈的分析后,得出古鎮最大的特色在于“鹽文化”,因此用“千年鹽都,黑井古鎮”的品牌形象包裝和宣傳黑井古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黑井古鎮品牌現狀調研

為了了解“千年鹽都,黑井古鎮”品牌形象在游客心目中的情況,我們于2011年5月1日至5月2日在黑井古鎮內對游客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50份,收回的問卷全部有效。

1.黑井古鎮品牌知名度

游客在回答“之前曾經聽說過的黑井古鎮的宣傳口號”時,88%的游客選擇了“千年鹽都,黑井古鎮”、2%的游客選擇了“其他”口號、4%的游客選擇了“從沒聽說過什么口號”(見圖1)。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黑井古鎮的品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2.黑井古鎮品牌認同感

通過了解游客在游玩完黑井古鎮后對古鎮品牌認同感情況,我們發現有20%的游客強烈認同“千年鹽都,黑井古鎮”的品牌形象、有74%的游客對黑井古鎮的品牌形象認同感一般、另外有6%的游客完全不認同黑井古鎮的品牌形象(見圖2)。

3.游客對黑井古鎮旅游產品的感受

通過問卷,我們調查了游客在黑井古鎮游覽后印象最深的旅游產品,其中54%的游客選擇了“鹽文化產品”、32%的游客選擇了“民居建筑類產品”、4%的游客選擇了“民族風情產品”,另外有6%的游客選擇了“沒有”(見圖3)。

4.游客對鹽文化產品的感受

游客對于黑井古鎮內所有鹽文化旅游產品的體驗中,有48%的游客認為“參觀古法制鹽作坊”的感覺最好、有10%的游客認為“參觀黑牛鹽”的感覺最好、有16%的游客認為“沒有感受深刻的項目”,另外還有2%的游客選擇了“沒有”(見圖4)。

5.黑井古鎮品牌現狀分析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千年鹽都,黑井古鎮”的品牌形象有著較高的知名度,但是在游覽完成后,游客對這一品牌的認同感卻相對較弱。根據后面的調查可以得出游客對品牌認同感弱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黑井古鎮內可以支撐這一品牌的產品較少,游客對黑井古鎮內能夠體現“千年鹽都”的旅游產品的開發并不滿意,因此在黑井古鎮未來的規劃、建設中,應緊緊圍繞著“千年鹽都,黑井古鎮”這一品牌來規劃、設計旅游產品,進而對這一品牌的構建形成充分的支撐。

四、基于品牌構建的黑井古鎮旅游產品設計

(一)產品設計的層次

在基于品牌構建的前提下,筆者認為旅游景區的產品規劃設計應該分為三個層次,即品牌產品、機會產品和大眾產品。

1.品牌產品

品牌產品是指能夠直接支撐景區品牌形象的旅游產品。這一類產品應該是旅游景區品牌規劃和設計的關鍵,應該在整個產品體系中占據最核心的位置,在游客來景區游玩過后,這一類產品應該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加深和鞏固旅游景區品牌形象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

2.機會產品

由于旅游景區大多數都是建立在某一自然環境中,這些自然環境中必然擁有著一些天然的或具有歷史意義的人工的景觀,這些景觀可能具有較高的資源稟賦,具有開發、設計產品的條件,但是這些產品不能直接支撐景區的品牌形象,可是卻能夠豐富旅游產品的種類,增加游客的旅游體驗,這一類產品就是機會產品。

3.大眾產品

大眾產品是景區內為了滿足游客的基本需求而提供的吃住行游購娛方面的產品,這一類的產品在所有的景區內都是必需的。

(二)黑井古鎮旅游產品規劃設計研究

按照上文的分析,黑井古鎮在基于“千年鹽都,黑井古鎮”的品牌形象下,產品的規劃和設計也應該按照品牌產品、機會產品和大眾產品三個層次來進行思考。

1.黑井古鎮的品牌產品

由于黑井古鎮的品牌形象已經在消費者心目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在游客游覽過后又對這一品牌形象感受不深,因此黑井古鎮產品規劃設計的重點就是其品牌產品。筆者設計了部分產品,并在游客中進行了簡單的調查,結果見圖6:

由于這個問題是一個單項選擇,多以從答案中可以看出,以上設計的項目都比較能夠得到游客的認同,再加上現在已經開展的參觀制鹽作坊等產品,以及做大黑井古鎮鹽水雞鹽水鴨的餐飲品牌等,這些就將構成可以支撐“千年鹽都,黑井古鎮”旅游品牌的品牌產品體系。

2.黑井古鎮的機會產品

黑井古鎮目前有很多已經開發的旅游產品,我們對游客對這些產品的看法進行了調研,結果見圖7:

從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現有產品中,游客印象最深的是“武家大院”,而排名前5為的產品中,有3個都是無法直接支撐黑井古鎮“千年鹽都”品牌形象的產品。武家大院、飛來寺、大龍祠、孝總坊這些產品就是黑井古鎮的機會產品,在今后古鎮開發建設的過程中,除了重點打造品牌產品之外,也不能忽視這些機會產品的作用,應該予以必要的關注,以豐富游客的游覽體驗。隨著古鎮進一步深入地開發,未來也可以考慮劇場、電影院等機會產品,用以滿足游客夜晚休閑的需要,延長游客在黑井古鎮停留的天數。

3.黑井古鎮的大眾產品

黑井古鎮開發到現在,依然有不少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今后應進一步完善道路、解說系統、住宿設施、餐飲環境的建設,為游客提供更良好和舒適的游覽環境。

參考文獻:

[1]馬勇,李璽.旅游景區管理[M] .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2]仝好林.基于模糊綜合評價的旅游景區品牌形象評價[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8(8):125-126

[3]吳從越,趙曄齡.論旅游景區品牌的建立和保護[J] .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25(1):85-88

[4]李明.旅游景區品牌之整合傳播策略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5]張麗華,周艷.鄉村旅游體驗品牌產品營銷對策研究[J] .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13(6):61-63

[6]張改清,張寒.以品牌策略進行旅游產品營銷之我見[J] .商場現代化,2007,492:126-127

篇(4)

中圖分類號: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到目前為止,我國旅游景區的規劃以及設計尚還沒有形成一套與自身相適應的特色化方法和理論,在設計的前期便帶著嚴重的盲從性,最終造成了旅游景區設計過程當中諸多問題的產生,其中尤為突出的問題便是在旅游景區的景觀規劃設計當中嚴重缺乏人文關懷。本文所論述的人性化旅游景區景觀的設計正是基于當前我國社會物質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迫切需要更多精神方面的享受、需要找到回歸大自然的感覺以及找到到心靈上的歸屬而進行論述的。

1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的現狀

目前,我國的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依然處在探索的發展階段,有關旅游景區規劃和設計的實踐研究以及理論研究都較為有限,而且缺乏合理的和科學的理論性指導使得一些旅游景區的景觀建設變得盲目化,不規范,造成了旅游景區生態環境的破壞、旅游吸引力減弱、景觀資源浪費等問題的出現。就現階段我國旅游景區的發展狀況來看,一些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的重點主要放在完善和健全城市營銷服務體系上;而一些經濟落后地區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更為重視的則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現在旅游漸漸地成為了一種時尚,人們紛紛出門去旅游。旅游業快速發展,但從長遠的角度而言,抓住人心才是關鍵。因此從人性需要方面的考慮,人性化設計是未來的主流。旅游發展漸漸成為了一個城市促進經濟發展以及樹立城市美好形象的一種手段。

2旅游景區規劃設計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許多地區在對旅游景區進行景觀設計的時候,都普遍存在著以下這些問題:

2.1形式化

多數旅游景區的規劃設計當中,人們往往過度重視景觀設計方案的平面效果,一味的追求旅游景觀的形式意義,但卻忽視了人們的心理感受。旅游景觀的好壞不能只是用來看的,更是應當用來切實“感受”的,如數字景區中,電子自助導游終端講解內容總是固定順序播放,信息量有限而且缺乏信息反饋,人機交互性有待提高。此外,絕大多數電子導游尚無法提供定位、自動點名、掉隊提醒和散客自助旅游線路設計等“個性化旅游”服務。當今,旅游景觀設計的重點要明確人的主體地位,應當強調人在旅游場所中的體驗,旅游景觀如果缺少了人的參與便會完全失去設計的意義。

2.2理論研究不足

我國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方面的理論基礎非常薄弱,并且缺乏旅游特色,很難科學合理地指導旅游景區的規劃實踐。除此之外,在當前旅游景區的建設當中,我國旅游景區的景觀規劃設計依然存在著諸多指導旅游開發的規劃性文本,這些規劃文本之間的互相銜接以及協調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3缺乏地域文化特色

許多旅游景區景觀的建設以及設計者往往只是仿照其它旅游景區特色景觀進行表面形式的設計,卻忽視了與當地實際狀況的有機結合,對文化底蘊以及地方歷史的挖掘不足,嚴重的缺乏人文關懷,造成了旅游景區景觀缺乏設計依據和文化理念,進而逐漸失去了地方特色。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是我國多數旅游景區景觀普遍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往往使旅游景觀流于形式,缺乏內涵。此外,還有一些旅游景區景觀的設計通常轉嫁其它景區的地方特色,沒有切實的立足于本地民族文化和人文信息。

2.4基礎設施建設較差

很多旅游景區的景觀方面都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差的問題,這就使得游客經常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作為精神消費活動之一的旅游,應當配備完善的配套服務以及潔凈的景區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廣大游客切實感受到身心的愉快。

除了以上這些問題之外,我國的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當中還存在著許多其它方面的問題,比如對景區環境綜合評估不足、設計雷同、破壞自然資源等等。一個優秀的旅游景區,應當綜合性的考慮設計規劃、風土人情以及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因素,而旅游景區景觀的審美應當在各種要素與矛盾的相互協調之中獲得,只有充分的保持各種矛盾和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才能夠從根本上給廣大游客帶來美的享受。

3 旅游景區景觀規劃設計“人性化”的措施

3.1完善交通規劃和布局

旅游景區中的主要交通組織方式為人車混行和人車分行:(1)人車混行指的是行人和機動車在同一個道路中通行,如何處理便利和安全二者的關系,應當綜合性的考慮場地環境、游客的通行意愿、景區規模、人車混行等各個因素。采取與之相適應的交通組織方式與路網形式,應當遵循因地制宜和通暢而不穿行的原則。應當根據旅游景區內部不同的旅游需求、基地形狀、景區規模、游客的行為軌跡以及景區的地形來進行合理的布局,此外,還應當充分的保持旅游景區內部場地的通暢和完整,游覽交通的流向和出入口應當保持一致,以有效的防止逆向交通流的產生,避免不必要的穿行交通,達到出行安全便捷的最終目的;(2)人車分行能夠保證旅游景區游憩活動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力的防止旅游景區內部機動車通行所引發的空氣污染、噪聲和交通安全問題對日常旅游活動質量的負面性影響。采用人車分行方式進行景區交通布局時,應當遵循這些原則:第一,旅游景區交通的布局方面應當設置車行道以及人行道兩個相對獨立的路網系統;第二,應當充分的明確車行道路的分級,盡量采用圍繞景區布置的方式;第三,在車行路的盡端或者周圍應當設置一定數量的停車位;第四,應當盡量將步行道設置在旅游景區的內部,以充分地把景區的公共服務設施、活動場地和綠地有機地聯系起來。

3.2重視自然景觀和道路的協調

通常旅游景區都擁有著非常美麗的自然景觀,旅游景區的交通布局應當和景區美麗的自然景觀相互融合和協調,不僅要充分的滿足游客和車輛通行的要求,還應當達到再造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協調一致,最大限度的減少對古跡、植被和自然景觀的破壞。旅游景區的道路景觀設計應結合景區的地貌和地形,利用曲面邊坡設計、邊坡綠化、適勢造景等設計手段來使人造景觀充分的融入自然景觀,還自然以美景,還游客以美感。

3.3加強景區游憩場地的“人性化”

在對旅游景區的游憩場地進行人性化方面的設計時,應當把握的原則有:

(1)游憩場地應當選擇能夠便捷到達、靠近游人的最佳位置;(2)游憩場地的選擇應當避免風口位置,確保場地良好的遮風條件和充足的日照;(3)游憩場地的設計應當全面地考慮季節變化和植物配置等細節性方面;(4)步行道旁邊應當設有休息區、坡道和扶手;(5)應當明確場地設施的實用性。

3.4旅游景區衛生設施方面的人性化設計

保持環境清潔和衛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就是衛生設施,旅游景區中應當設置的衛生設施應當包括垃圾桶、公共廁所、洗手設施、飲水器具等。飲水機應當設置在游客比較集中的休憩場所,在人流交叉的節點,應當設置比較開闊的飲水平臺,此外應合理的設計飲水的寬度和高度,以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對于公共廁所的設計,應當堅持美觀、方便、經濟、衛生和適用等原則,注意和周邊環境的協調,保持良好的通風和采光,還應當考慮公廁使用當中的感受,比如私密性、清潔等問題;為方便游客洗手來設置存放行李所必要的平臺,還應當保持排水管的潔凈和暢通。

結束語

總而言之,我國人性化旅游景區景觀的規劃和設計應當滿足當今人們物質消費的迫切需求,還應當充分地滿足人們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從根本上展現出旅游景區的景觀特色,加強規劃設計的人性化,力求給廣大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景區游客服務中心的發展,風景區游客中心主要是為來自各個地區的游客提供便利性的服務,它的建立促進了旅游業的穩定化、專業化。隨著人們旅游意識的增強,一到假期,每一處風景名勝人滿為患的情景比比皆是,從這一角度來說,風景區游客中心的建立對景區的有序運行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風景區的管理人員越來越意識到游客中心的作用及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著名的景點,游客中心成為景區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

1游客中心的功能

主要功能如下:①引導功能。游客中心設立于風景區的中心或者出入口處,發揮著窗口的功能。游客在這里駐足,能夠全面了解整個風景區的布局、路線及旅游各組成要素的分布、組合狀況等;②服務功能。游客中心能夠為游客提供購物、餐飲、休息及住宿等各項服務,從而保證游客順利地完成旅游計劃;③游憩功能。為了給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務,風景區通常設立于風景區的附近,所以其自身也融入于美麗的風光中,這樣游客在其中逗留時,既能夠欣賞風景,還可以放松一下疲憊的身體;④解說功能。在游客中心設置各種設施,以此為景區解說提供服務,使來此旅游的人們能夠直觀的了解到景區自然與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從而提高游客的興趣,是游客關注關注這些有價值的事物。

2景區游客中心規劃建筑設計存在的問題

2.1規劃模式尚待完善

當前,有的旅游規劃僅是對部分旅游項目或設施做一些必要的市場評估及場地設計,比如酒店的選址等;而有的旅游區規劃按照城市規劃模式依樣畫葫蘆搬的去設計景區游客中心。這樣導致很多旅游區都有著朝著城市化發展的趨勢。此種現象主要表現于兩個方面:風景區的規劃與旅游度假區的規劃。在規劃設計時注重于硬件建設規劃,往往忽視了風景旅游區的定未、目標市場確定、形象策劃等方面的內容,導致風景區的整體規劃像極了一些城鎮化度假區,人工雕琢的痕跡太過明顯化。

2.2游客中心設施規劃脫離旅游實際需求

地區級風景區游客中心進行規劃時,應注意地方立法的限制條件,比如停車設施、建筑高度、風格及密度等。各個功能區的布局應具有協調性,景區的地價不同,游客中心的建設的規格也應隨之不同。其建筑尺度、建筑材料均應和景區風格、自然環境相一致。除此之外,到了旅游旺季怎樣提高賓館的床位利用率是規劃設計面臨的一項重要問題。所以,在做好規模預測的基礎上,應提倡發展一些臨時性的住處,以解決旺季游客需求不足的問題,比如利用附近家庭旅館、野營地、蒙古包等。一般情況下,景區旅游服務設施在旅游開發投資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規劃建設如若不合理,勢必會浪費很多資金,而且還會破壞生態環境,對視覺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當景區基礎設施較薄弱時,勢必會和旅游態勢產生沖突。比如,在旅游旺季,景區道路極易發生交通堵塞,停車位嚴重不足,住宿條件和游客需求不符等問題。

3游客中心規劃建筑分析

3.1選址

風景區游客中心的選址首先應考慮到風景區的人容量,因此景區的容量布局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對景區的游客數量以何種形式分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通常,景區的入口及出口處的人流量較為密集,因此游客中心可以設立于此,從而為游客提供多方位的服務,比如交通換乘工具、急救設施、充電設施等;其次,選址工作還應考慮到當地景區的交通及設施配備情況,交通的便利是輸送游客工作有序進行的重要保證,同時設施的完善也能提高游客中心的工作效率;最后,選址時,應充分考慮到當地的地理位置及環境條件,保證游客中心遠離地震頻發區,由此減少自然災害發生的概率。

3.2布局

游客中心要與景區的規劃布局相一致。游客中心建設的布局會對景區總體規劃的實施產生直接影響。根據景區規模大小及資源分布情況,游客中心可以單獨設置,也可分級布置。如四川省九寨溝景區除在主入口設置游客中心外,還設置了次級游客中心——諾日朗游客服務中心。這樣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會有一定的目的性。此外,受景區游客容量布局影響。游客中心按容量布局可以使游客量相對分散或集中,使游客合理地分布在景區內,實現游客中心控制和引導的功能。游客相對集中的地點一般在景區主入口處和內部交通換乘處及重要節點處,所以游客中心一般會設于旅游景區前端或重要節點。這也便于游客購票、咨詢和換乘車輛等活動,同時也便于管理人員進行管理。

3.3建筑規模

游客中心的建筑規模,應結合景區的實際大小去做具體規劃。如果游客中心建筑規模過大,對于玩了一整天勞累的游人來說極其不便,若有什么緊急事情時,也會在里面忙得團團轉,不知所向;如果游客中心的建筑規模過小,基礎類設施的配備就會相對不足,由此不能保證全部游客的需求得到滿足,給游客造成極大不便,甚至會破壞游客的好心情,這樣勢必會對景區的口碑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游客中心的建筑規模應與景區規模保持一致性,然后結合景區的特色,因地制宜,建設各個級別的游客中心。在對游客中心進行具體規劃時,其具所配備的基礎設施也應包含在內,基礎設施的設置應避免走擁擠或空曠這兩個極端,應按照景區的客流量進行設計。此外,游客中心的創建規模應充分考慮到游客集散廣場的大小面積,以此在旅游旺季時便于游人的輸入及輸出,一旦發生緊急狀況或不安全事件時,能最大程度的保證游客的安全。

3.4功能性設施

游客中心的設立首先要保證不會對當地的地理環境產生不良影響,嚴禁在與地理位置完全相悖的環境中進行強制性建設;其次,游客的功能性設施數量應該適宜,只要可以滿足游客的使用需求即可,如果功能性設施建造過多,不但會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同時還有可能是設施長期處于閑置狀態。功能性設施通常由四大類,即服務設施、管理設施、交通設施及基礎設施。其中的服務設施功能最為重要,其包含了接待、提供信息、醫療、餐飲、住宿等。科學化、合理化的功能性設施可以為游客提供極大的方便,在游客置于美妙的風景時更平添一絲溫馨與舒適。

3.5建筑外觀

游客中心的外觀設計時,在色彩設計上應保持鮮艷醒目的特點,并且此種醒目特點應與當地環境特色保持協調統一性。游客中心的建筑色彩及其風格均應實現與當地環境的有機融合,同時帶有強烈的顯著性,這樣不僅會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同時使游客能在很遠的地方一目了然。此外,每一個風景區均有著自身的特色,游客中心的建筑外觀應著力體現景區的特色,這樣在游客中心第一次映入眼簾時,游客即可了解景區的建筑特色,由此使景區有了自己的標志性建筑,給游客帶來過目不忘的感覺與印象。

3.6安全設施

游客外出旅游的目的是放松身心,景區應為游客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及財產安全。作為風景區客流量最為集中的地方,游客中心應配備相應的安全的設施。比如,規定一個特定的距離,在柱子上面安置一個滅火器,有效防止火帶來的危害;在旅游旺季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游客安全,設置多個人口疏散點,防治踩踏事件的發生。

4結束語

近些年,我國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不僅在全民經濟長占據的地位很重要,同時也推動了城市、鄉鎮的良性發展,為各個區域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沒有障礙的交流平臺。隨著國家鼓勵旅游事業發展的同時,游客中心作為旅游業發展的新生事物,不僅為游客提供著全方位的服務,同時也是游客和景區進行溝通的橋梁。因此,風景區游客中心的規劃建筑設計應因地制宜,站在游客的角度,考慮其最基本的需求,努力建設好各項旅游基礎設施,充分發揮游客中心的功能與作用,使其成為風景區游覽區的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趙偉.山岳型風景區游客中心規劃建筑設計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

[2]李嘯然.風景旅游區游客中心設計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3]黃睿.風景名勝區游客中心建筑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

篇(6)

引言

居住區景觀設計作為現代城市環境景觀建設最直接的外在表現,伴隨著城市規劃建設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創新。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最貼近人們生活、休閑的場所,對提高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環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作為現代城市最普遍、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它對城市整體景觀面貌和城市規劃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 城市居住小區的生態園林景觀設計原則

1.1 運用植物造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居住質量單位土地面積上的植物葉片總面積(綠量)決定了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功能的程度,綠量越大生態作用越突出。所以在進行生態園林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這個因素,利用設計手法增加植物綠葉面積。高大喬木的綠葉面積大于灌木,甚至也是草坪綠葉面積的4 倍,要想提高綠葉面積,就要在空間的高中低位置上都有綠葉出現,這就需要在進行生態設計時綜合運用喬木、灌木和草坪,形成有機式植物群落,最大程度地發揮綠量的生態作用。

現代住宅小區的生態景觀設計,不但注重平面形態的變化,而且立體空間層面結合喬木、灌木以及草坪的合理配置,這樣才能達到植被之間相互補充的作用,形成多樣化的植被分布。綠色植被和人類的關系息息相關,是人類生存的重要物質保證,綠色植被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就像是大自然的“肺”,使我們居住的環境變得潔凈,這是其它景觀元素所沒有的功能。現在有些園林設計過多突出地設計了噴泉、假山等硬質景觀,忽略植被的種植設計,過多地把種植草坪的地方進行了路面鋪磚硬化,認為這樣才干凈整潔,這無疑是錯誤的,生態景觀設計應該營造綠色園林,用植物來造景,從分利用植物進行空間的分隔設計,形成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1.2 生態效益和人文景觀的融合統一

城市住宅小區的生態園林是一個立體空間的藝術造型設計,注重自然美,在這種美學思想體系下,生態園林設計更加注重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和諧一致,完美統一性,也更加追求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生態園林追求藝術美與自然美,形式美與內容美的和諧統一,其自然美通過藝術的手段進行展示,在形式美的框架下,突出內容美,突出體現出于自然卻高于自然的生態藝術效果,使生態和人文景觀有機結合。城市住宅小區的生態園林主要以植物造景為主,形態各異的植物有機組合,突出層次美和形象美。生態園林設計只有充分利用周邊的環境和當地樹種,突出地域特色,才能使生態美更加突出鮮明,才能使住宅小區的生態環境產生良性循環,使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提高和發展。

1.3 生態景觀設計中節水技術的應用

由于生態景觀中植被的大量運用,這就使得對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在生態景觀設計中節水措施和技術的應用就變得尤為重要。在進行城市住宅小區生態景觀設計時,要盡量減少草坪的面積,景觀植物給水設施要采用先進的滴灌技術,把植物對水的需求量進行精確地計算,然后通過滴灌設備系統直接進行植物根部灌溉,這可以把植物的用水量減少50%~70%,對于草坪的灌溉可以采用噴灌,對于草、樹木的灌溉要分開進行,且供水間隔時間要利于植物根部的生長。剪枝和施肥要避開干旱期,并且植物的灌溉用水可采用凈化處理中的水。

2.某居住小區的生態規劃分析

某生態居住小區,從圖片上不難看出這是一個不規則的多邊形,道路交通發達,但所設計的區域有特殊的地勢,區域范圍內的地勢與周圍地勢相差較大,并呈臺地的形式,上層地勢平坦,下層架空為地下車庫。設計按照原有地形進行合理的規劃分析,充分利用高差,合理布局,使得整個規劃設計渾然天成,宛如天開。綠化在規劃設計中也占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在綠化配置上還保留了原有的樟樹林,原有的小生態圈得以保護,合理補充植物的層次,使生態和美學和諧結合。

“畝中山水”是整個小區的設計理念,因為地形自身大小的限制,因此需要用空間的分割來“擴展”人們的視覺空間。介于這樣的客觀條件,小區設計大膽構思,借用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綜合了“以小見大”、“曲水流觴”、“一步一景”三種手法,根據原有地形,結合現代設計元素,在有限的設計空間中地疊山理水,意在為居住區的業主們營造出“小橋流水、庭院深深”的優雅、靜謐的環境。

小區根據不同的使用人群分為四個景區:康體健身區、靜謐休憩區、親子游樂區、商業區。①康體健身區主要布置了羽毛球場、兒童戲水池,并結合水系進行處理,設置汀步、亭臺及晨練樹林主要有康體、健身、休閑等功能;②森林休閑區:以原有的樟樹林為基礎,營造綠樹成蔭,鳥鳴山幽的環境,主要為居民提供親近自然的活動空間;③親子娛樂區:以兒童沙池為主景,旁設置了一些休閑座椅設施,為小孩、老人提供了一處共同休閑娛樂的親子樂園;④商業區:以樹池坐凳為主景,為居民和游人提供了休息場所。整體的合理的規劃設計使得整個小區居住的居民都能感受到猶如居住在森林的生態小區的感覺。因此,在小區的景觀規劃設計中,應根據原有的生態壞境條件,充分利用及保護環境。

城市景觀規劃被包含于城市規劃中,集大成者往往有博大精深的淵源所在,中外景觀規劃設計研究者無不奮力研究。通過國內外經驗,大致可以總結出來城市居住環境最優設計的幾點認識:①通過對設計地域原有生態的調查,制定出合理的土地規劃,最精確的框畫出需要預留的區域和需要開發的地段;②規劃設計需要考慮的周邊環境問題,如:水源、原有物種保護;③城市逐漸的擁擠化,因此需要與城市周邊的城鎮很好的結合在一起,留出一點的緩沖地點;④高樓環繞下的城市,需要用自然景觀這樣的軟界限來劃定;⑤城市中心的擁擠化,因此要盡可能的使娛樂休閑設施郊區化;⑥切莫為了商業利益使各功能混亂摻雜;⑦住宅的設計位置要遠離城市喧鬧,以遠離城市主干道為宜;⑧在城市的喧囂,住宅區的設計要以幽謐為主,多設休閑娛樂空間。

3.結束語

總之,現代城市居住區景觀生態設計就是運用景觀生態學的科學理論,將現代城市居住區的景觀設計要素放到整個城市自然生態系統中來考慮,結合人文環境、地域文化、城市發展、鄰里氛圍等眾多因素,保持人文生態環境的延續與可持續發展,構建出環境優美的、和諧的人文社區。

參考文獻

[1]謝天,許紀存,等.生態小區特征和指標體系探討[J].四川環境,2003,(6)

篇(7)

1.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概念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是隨著近年來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們環境意識的增強而逐漸出現的集科技示范、觀光采摘、休閑度假于一體,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綜合園區。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是由最初的農田發展到統一規劃的集觀光、休閑、娛樂、教育為一體的有組織的園區發展的高級形態。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將生態、休閑、科普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生態型、科普型、休閑型的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出現和存在,改變了傳統農業僅專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農業的單一經營思想,客觀的促進了旅游業和服務業的開發,有效的促進了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

2.國內外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發展概述

(1)國外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發展概述

農業景觀在城市園林中的應用由來已久,在歐洲關于伊甸園的神話描述中,便記錄下了人們對于夢想與神秘的極樂世界的向往,而這個極樂世界是與外界分離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間,里面種植了奇花異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紀歐洲的古典主義花園里不僅種植著各式各樣的花卉和蔬菜,而且還有枝頭掛滿果實的果樹,以供貴族們觀賞食用。在這一時期,園林中也相繼出現了葡萄園、桔園、蔬菜園、稻田、藥圃等或規則或不規則的園中園。在16世紀以后的二、三百年里“農業景觀是漂亮的”這一思想逐漸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隨教育和休閑活動的普及,對農業生產景觀的欣賞逐漸為各階層所接受。這樣的理念,既景觀可以同時具有觀賞性和生產性,啟迪了許多西方的景觀設計。如今天的英國東茂林生態園利用各類果樹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豐富了園區景觀,并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觀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園所不能開展的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農業旅游,然而,這時觀光農業并為被正式提出,僅是從屬于旅游業的一個觀光項目。20世紀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對于農田景觀的欣賞觀看,代之相繼出現了據有觀光職能的觀光農園,農業觀光游逐漸成為其休閑生活的趨勢之一。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人們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觀光農業園由單純觀光的性質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擴展,目前一些國家又出現了觀光農園經營的高級形式,即農場主將農園分片租給個人家庭或小團體,假日里讓他們享用。如德國城市郊區設有“市民農園”,規模不大(一般2公頃,分成40-50個單元),出租給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從事家庭農藝,種菜,花卉,果樹,達到生產樂趣,回歸自然,休閑體驗的需求。

1982年由歐洲15個國家共同在芬蘭舉行了以農場觀光為主題的會議,探討并交流了各國觀光農業的發展問題,各個國家也在此基礎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發展。

(2)國內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發展概述

在我國園林發展的初始階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農作物。《詩經.周南》中就有頌桃的詩句:“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生動地描述了桃花盛開,枝葉茂盛,碩果累累的美景。《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鄭玄注:“果,棗李之屬。瓜瓠之屬。珍異,蒲桃、枇杷之屬。”這句話譯成今文就是:“場人,掌管廓門內的場圃,種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時收斂貯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樣運用在了當前城市園林景觀中,如第五屆深圳中國國際園林博覽園“瓜果園”主要是采用奇異瓜果、蔬菜品種來營造具有豐富園林色彩的栽培景區,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科普教育意義。入口有標志性景石,簡潔、自然、環保,蜿蜒溪流貫穿果園,分外親切、寧靜,曲線優美、圖案豐富的大理石園道指引著游客的觀賞線路。為增加趣味性和觀賞性,園內精心設計了許多特色園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園林木橋、竹門、園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實用、觀賞的奇花異果為主體,采用嶺南園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豐富的色彩、柔和多變的線條、優美的姿態及風韻有機結合起來。

我國的觀光農業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興起的,首先在深圳開辦了一家荔枝觀光園,隨后又開辦了一家采摘園。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珠海、蘇州等地已相繼開展了觀光休閑活動,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觀光農業的強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錦繡大地、上海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無錫馬山觀光農業園、揚州高冥寺觀光農業園等,山東的棗莊萬畝石榴園、平度大澤山葡萄基地、棲霞蘋果基地、萊陽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為城市旅游業增添了一道靚麗風景。

其中,在我國各大城市中,臺灣和北京的觀光農業發展最好。尤其是我國臺灣觀光農業的發展居世界領先地位,如今臺灣觀光農業經營狀況為:1、一鄉鎮一休閑農漁園區;46處(2001年計劃設置);2、休閑農場;175處;3、觀光農園:385處;4、教育農園:141處;5、市民農園:56處。 二、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理論基礎

1.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理論依據

(1)景觀生態學原理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內,由許多不同生態系統所組成的整體(即景觀)的空間結構、相互作用、協調功能及動態變化的一門生態學新分支。如今,景觀生態學的研究焦點放在了在較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上生態系統的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景觀生態學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觀、農業景觀等人類景觀課題。觀光休閑農業園區作為農業景觀發展的高級形態,伴隨著人類活動的頻繁,其自然植被斑塊正逐漸的減少,人地矛盾突出。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需按照景觀生態學的原理,

從功能、結構、景觀三個方面確定園區規劃發展目標,保護集中的農田斑塊,因地制宜的增加綠色廊道的數量和質量,補償景觀的生態恢復功能。

(2) 景觀美學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觀(Landscape)一詞最早可追溯到成書于公元前的舊約圣經,西伯文為“noff”,從詞源上與“yafe”即美 (beautiful)有關,它是用來描寫所羅門皇城耶路撒冷壯麗景色的(Naveh,1984)。因此這一最早的景觀含意實際上是城市景象,人們最早注意到的景觀是城市本身。但隨著景觀含義的不斷延伸和發展,“景觀的視野隨后從城市擴展到鄉村,使鄉村也成為景觀” (Cosgrove,1998,P70)。

人類向往自然,農業擁有最多的自然資源,所以農業是提供體驗最適當的來源。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其本質上是一種人們對生活的美的享受和體驗,是實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場地。在園區內的觀花觀果,感嘆大地對于萬物的撫育,向往著生態的、和諧的大自然環境,從而融入著人們的多層次的美學體驗。

(3) 景觀安全格局原理

景觀中存在著一些關鍵性的局部、點及位置關系,構成某種潛在空間格局。這種格局被稱為景觀生態安全格局,它們對維護和控制某種生態過程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農業景觀安全格局,由農田保護地的面積、保護地的數目以及與保護地之間的關系等構成,并與人口和社會安全水平相對應,使農業生產過程得以維持在相應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觀過程中,格局決定功能,要實現土地持續利用這一景觀功能的穩定性,要求相應景觀空間格局的維持與優化。景觀穩定性越高,景觀受外界干擾的抵抗能力越強,受干擾后的恢復能力也越強,越有利于維持景觀格局,保障景觀功能的穩定發揮。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建設中觀光旅游者的介入、園林綠化樹種及名特優新品種等異質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觀穩定性的維持。景觀穩定性以景觀格局的空間異質性來維系景觀功能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續利用的保護性與安全性目標,可采用反映景觀異質性的景觀多樣性、景觀破碎度、景觀聚集度和景觀分維數等指標來衡量。

2.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理念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景觀規劃建設用破與立的方式而非傳統的農業生產建設,以城市---農田作為一個城市整體為出發點,強調了與城市生活的對話,形成了“可覽、可游、可居”的環境景觀,構筑出了“城市—郊區—鄉間--田野”的空間休閑系統。景觀規劃設計充分以原有綠化樹種、農作物為植物材料進行園林景觀的營造,園林小品風格自然淳樸,田園氣息濃厚;各景觀功能區突出以人為本,同時又要和生產相結合。根據不同地塊、不同樹種、品種的觀賞價值進行安排,使人們在休閑體驗中領略到農耕文化及鄉土民風的神奇魅力。

3.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原則

(1)生態的原則

旅游勢必會帶來大量的污染,園區自身的生產生活需要注意生態方面的要求,重視環境的治理,更不要對自身和周邊產生不良的影響。景觀規劃的生態原則是創造園區恬靜、適宜、自然的生產生活環境的基本原則,是提高園區景觀環境質量的基本依據。

(2)經濟性原則

開展旅游觀光和進行園林的改造無非是為了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規劃設計當中要把經濟生產融合到園區建設中來。尤其對于各類采摘園來說,采摘的經濟效益很高,規劃設計要能夠使采摘進行的更好,同時注重在非采摘季節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經濟效益。

(3)參與性原則

親身直接參與體驗、自娛自樂已成為當前的旅游時尚。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空間廣闊,內容豐富,極富有參與性特點。城市游客只有廣泛參與到園區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層面的體驗到農產品采摘及農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鄉村文化氛圍。

(4)突出特色的原則

特色是旅游發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就會愈強,因而規劃設計要與園區的實際相結合,明確資源特色,選準突破口,使整個園區的特色更加鮮明,使景觀規劃更直接地為旅游服務,為園區服務。

(5)文化的原則

通常我們談及農業,首先想到的是其生產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內涵,以及由此而來的一些詩詞歌賦。所有這些使人很容易忽視農業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所以在園區的景觀設計中應深入挖掘出其內在的文化資源,并加以開發利用,提升園區的文化品位,以實現景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6)多樣性原則

不論是觀光旅游或是專題旅游,不論是團隊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為旅游者提供多種自由選擇的機會。園區景觀規劃的多樣性原則既是要求在旅游產品開發、旅游線路、游覽方式、時間選取、消費水平的確定上,必須有多種方案以供選擇;更要求園區品種選擇、景觀資源配置突出豐富性、多樣性的特點。 三、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思路和方法

同濟大學吳人韋教授總結了以產業為中心,走經濟規劃之路、以土地為核心的土地利用規劃、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為核心的規劃三種農業園區規劃思路,并對三種規劃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較。在此本文作者結合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特點及游客休閑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種新的即以觀光休閑為中心的景觀旅游規劃思路。

1. 景觀規劃的核心

此種規劃思路體現出了以提供農產品為第一性生產,兼顧保護與維持生態環境平衡以及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觀光資源的三層次功能。以觀光休閑為核心,進行規劃布局、功能分區,提升園區的景觀環境質量。

2. 景觀規劃的程序和內容

(1)基礎資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園區所在區域的農業發展狀況;園區所在地的自然條件(包括氣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條件、地形地貌、環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塊的肥沃程度);交通條件(園區周邊環境狀況及旅游資源);社會人口現狀;經濟現狀;已有的相關的規劃成果;現場踏勘工作所獲得的現狀資料。

(2)目標定位

確定規劃目標,以目標為導向進行規劃;確定園區的性質與規模、主要功能與發展方向;并在景觀規劃過程中對目標作出討論并進一步提煉。

(3)園區發展戰略

在調查-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對園區自身的特點作出正確的評估后,提出園區發展戰略;確定實現園區發展目標的途徑;挖掘出提高農業觀光休閑的市場潛力。

(4)園區產業布局

確定農業產業在園區中的基礎地位,規劃在圍饒農作物良種繁育、生物高新技術、蔬菜與花卉、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等產業的同時,提高觀光旅游、休閑渡假等第三產業在園區景觀規劃中的決定作用。園區產業布局必須符合農業生產和旅游服務的要求。

(5)園區功能布局

園區功能布局要與產業布局結合,充分考慮游客觀光休閑的要求,確定功能區,劃定接待服務區、農產品示范區、觀光采摘區、生產區范圍;完成園區功能布局圖。

(6)園區土地利用規劃

合理確定園林綠地、建筑、道路、廣場、農業生產用地等各項用地的布局,確定各項用地的大小與范圍, 并繪制用地平衡表。對不同土地類型的各個地塊做出適宜性評價,達到農業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7)景觀系統規劃設計

景觀系統規劃設計更強調對園區土地利用的疊加和綜合,通過對物質環境的布局,設想出園區景觀空間結構的變化和重要節點的景觀意想。包括基礎服務設施規劃;游憩空間規劃;植物景觀配置規劃;道路系統規劃; 水電設施規劃;

(8)解說系統規劃設計

解說系統規劃設計內容包括軟件部分(導游員、解說員、咨詢服務等具有能動性的解說)和硬件部分(導游圖、導游畫冊、牌示、錄像帶、幻燈片、語音解說、資料展示欄柜等多種表現形式)兩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達方式。完善解說系統規劃設計,向旅游者進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對悠久的農耕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的知識,如生態系統、農作物品種、文化景觀、以及與其相關的人類活動的了解。

(9)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實施

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實施是景觀系統規劃設計的進一步細化,是對總體方案做的進一步修改和補充,并對重要景觀節點進行詳細設計。完成園路、廣場、水池、樹林、灌木叢、花卉、山石、園林小品等景觀要素的平面布局圖。在完成重要景觀節點詳細設計的基礎上,著手進行施工設計。

(10)評價

結合園區原有現狀分析,對景觀規劃設計的過程和實施作出評價。主要包括:規劃設計方案的適用性評價、客源市場分析與預測、投資與風險評價、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經濟效益分析與評價、社會效益分析與評價。

(11)管理

建立職能完善、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以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建立符合現代化企業制度要求的開發運營體制,可采取“公司+農戶+經濟合作組織”的經營管理模式。

(12)規劃成果

規劃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報告;文本(含匯報演示文本)、圖集;基礎資料匯編;從內容上講涵蓋:園區社會及自然條件現狀分析;園區發展戰略與目標定位;項目建設指導思想及原則;園區空間布局;園區土地利用;園區功能分區及景觀意向;園區環境保障機制;園區游憩系統布置;景觀規劃與設計的實施方案;經濟效益、 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評價、組織與經營管理。 四、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建設與發展

1.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目標及意義

(1)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目標

近年來,北京市加強集生態示范、科普教育、賞花品果、采摘游樂、休閑度假、生產創收于一體的觀光休閑農業園建設,成效顯著,為都市農業、都市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依據。以北京市觀光采摘園為例,制定出臺了北京市果樹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目標,提出了“八帶百群千園”京郊觀光采摘園布局的總體發展框架。 其中“八帶”就是構筑京城的“樹種優勢產業帶”,即蘋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則是重點發展100個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個高質量的名特優品種群。“千園”是建設1000個特色明顯、品質優良,具有觀賞、休閑、科普功能的公園式采摘園。

(2)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建設意義

據市場調查顯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區旅游、觀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將雙休日用于郊區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場需求為發展民俗旅游和農業觀光創造了發展空間。

2003年年底,京郊各類農業觀光園數量達1942個,接待游客將近4000萬人次。綜合收入已經達到了27個億。

2004年底,京郊各類農業觀光園數量超過2000個,從事民俗旅游和觀光農業的農民近10萬人,觀光農業年收入突破30億元。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建設使北京市農業生產開發實現了由單一經營到多元化發展,由單純的京郊農業生產轉變為區域開發、成片發展,同時也為北京市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建設開拓了新的領域。如今,走出家門,放飛心情成了許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們自駕車到郊區游山玩水、觀光采摘、休閑度假。新型的旅游資源和旅游項目的開發建設,加速了旅游資源結構調整,提升了自然生態和景觀環境的質量。

2.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類型

在以上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有針對的對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進行分類,可分為大規模景區型,休閑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園,田園風光型,景區依托型,農事體驗型七大類型。

1)大規模景區型

一般規模面積較大,園區成片分布,賞花賞果的吸引力都比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園林景觀。大規模景區型可成片開發,形成區域發展的特色和優勢,規劃要求功能多樣、旅游項目多樣、景觀優美、設施齊全、管理規范。如平谷的桃、大興的梨、順義的葡萄、房山的磨盤柿等。項目:平谷區10萬畝桃花園景區;大興區萬畝梨園。

2)休閑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景觀,例如山水相依,氣候宜人、田園風光秀麗,并且距離北京市中心城區或者各個區縣城區中心有一定的距離。項目: 朝陽區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礎優勢和科技示范推廣價值,種質資源豐富、科研力量比較雄厚和設備先進。其建設功能定位可發揮“一個帶動、三種基地、一個中心”的作用:

①成為帶動郊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開展產業化經營的示范園區;

②成為果品高新技術、新優品種研發、示范、推廣的基地;

③成為提高果農經營管理水平的技術培訓基地;

④成為觀光、休閑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為果品貯藏、銷售、信息服務的中心。

項目:北京市農科院果林研究所;黃垡名梨大觀園

4)名特果品采摘園

主栽樹種以傳統北京名果、特優新品種為主,開展傳統名果的觀光采摘旅游活動。

項目:門頭溝區京白梨基地;密云縣萬畝鴨梨基地

5)田園風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區,其土地利用屬性復雜,變化快,是城市擴張的首要空間,在城市的地域擴散中呈現出城市景觀與鄉村景觀交錯的特殊性,具有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以及特有的田園文化特征和田園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園風光的類型來發展,即以果園特色、果品品質來吸引游客,又以現代景觀設施、游憩設施來滿足游客需要。

項目:四季青櫻桃園;門頭溝櫻桃園;豐臺區長辛店田園公園

6)景區依托型

這類一般毗鄰北京市其它景區,依托景區的客源來開展旅游活動,它本身單獨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務設施及景觀改造。這類園區與其它景區之間的旅游吸引產生互補,互相提供客源,協同發展。項目:昌平區日川果園;

7)農事體驗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園風光,吸引眾多城市游客,“吃農家飯、品農家菜、住農家屋、娛農家樂、購農家品”,豐富市民們民俗體驗需求。項目;臺湖第五生產隊園區

3.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建成景觀特性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建設以大自然為舞臺,以傳統文化為內涵,以休閑、求知、觀光、采摘為載體,因地制宜,適地適樹,依托鄉土樹種和當地材料創造出簡潔、質樸、美觀的園林景觀。(如表1)即使游覽者獲得身心健康,知識增益的同時,又能增強游客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營造成具有:自然性、獨特性、文化性、參與性和持續性的現代化觀光休閑農業園區。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建成景觀特性

表1

特 性

社會性 提升園區及其周邊的環境品質,滿足人們娛樂、休閑的需求,把人們從繁忙的社會生活中解脫出來。

生態性 人工化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既滿足人的活動需求,又增強園區開發的生態效益和可持續性。

通達性 交通方便,以周邊風景名勝區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 普及農業科普文化知識,園區觀光與科普知識教育相結合。

參與性 通過各種采摘及民俗活動的開展,加強人們的主觀能動性。

多樣性 注重了環境多樣性的保護和景觀多樣性的開發。

舒適性 以人的尺度為標準,創造美觀、大方、舒適的環境景觀。

文化性 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內涵,賦予觀光農業園獨特的文化品格。

整體性 保證各個農業觀光園、園內景觀要素及周邊環境的協調性和完整性。

愉悅性 即以賞心悅目的園區景觀感染人、愉悅人。

4.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旅游資源開發

北京市觀光休閑農業園區的建設,不僅完善了各種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更配備了各種旅游配套設施,以滿足游客的旅游觀光休閑需要,豐富了都市居民休閑娛樂內容,其旅游資源開發項目與創意有:

2.1生態回歸游:以園區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來滿足久居城鎮的居民渴望回歸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靜和安詳,放松疲憊的身心。目標市場:城市市民

2.2觀光采摘游:因其獨特的資源優勢開展果品及其它農作物采摘,園林式的園區旖旎風光,開都市觀光休閑活動之先河,讓游客不采摘也豐收。目標市場:城鎮居民

2.3休閑度假游:開發生產草坪,結合園區里的度假別墅,配備常見的運動設施。臨水游憩區則能滿足都市人的親水、戲水的渴望。目標市場:白領階層、外企員工、時尚青年

2.4民俗體驗游:介入周圍農莊,利用農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習慣,鼓勵當地農民開設特色農家旅舍,“吃農家粗糧,干農家細活,享鄉村陶然之樂”。目標市場:外國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學生

2.5會議考察游:適當利用園區辦公會議室召開行業內小型會議,遠期建設辦公區外的會議度假園。目標市場:專家學者、各種大小型會議

2.6購物旅游: 吸引游客慕名而來,購買各種農產品,果的加工品、各種果木制品以及果樹盆景。目標市場:水果愛好者、園藝愛好者。

2.7節慶文化游:開展多種節慶活動,例如:植樹節、花卉觀賞節、梨花會、風箏節等活動項目。目標市場:城市及周邊居民、投資商、分銷商

2.8苗圃觀光游:利用鄉村優美的生態環境,進行青少年林業生態教育,達到寓教于樂。目標市場: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實習探索游:利用優質農業資源基地開展科技觀光,以展示現代化的種植栽培技術、園藝,充分展示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目標市場:青年學生 五、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建設啟示:

1、從城市化進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快速的蔓延和擴張,這也就給了城市邊緣區農田景觀衍變一種不確定的空間限制條件,它們必須要迎合未來城市擴散對土地資源重新分配的需求。這就要求農業土地一方面在經濟上有利可圖并轉向專門化,在成為都市居民的公共開放休閑空間使獲得增值。另一方面,還要求自然環境保留“原始野性”的價值,因為它們不帶有任何都市標記而受到推崇。農田應與城市的綠地系統相結合,成為城市景觀的綠色基質。因此,我們認為城市化不簡單是城市景向鄉村的蔓延,城市的擴展、疏解大城市的機能以及提高田園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與質量應該在保持農田景觀應有的規模和鄉村風光特色前提下進行。

2、從旅游業發展的角度

目前我國已成為國際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國內旅游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旅游產品正從觀光型向觀光、度假、和專項旅游相結合的趨勢發展。而觀光旅游正與度假旅游、和專項旅游一起,成為21世紀我國旅游的3大亮點(周建明,2004)。也就是說,新的世紀,傳統的靜態休憩模式受到沖擊,現代化參與性外出休閑模式將倍受現代都市人的認同和青睞,旅游活動形式從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參與化逐步演變發展。

觀光休閑農業園區規劃建設中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融合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對話,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環境,強化整個環境的融合與滲透,強調與城市生活的“對話”,有效發揮空間環境構成的再創造價值及人文價值。原有農田景觀與農業旅游觀光園建設有機結合,不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經濟效益,還可以對推動城市綠色產業結構調整,為人們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閑場所,對富裕農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義;是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一體的新型綠色產業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郭煥成、鄭健雄主編,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吳憶明、呂明偉編著,觀光采摘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3、呂明偉,園林藝術中的植物景觀配置,山東綠化 2000,(2)31-32

4、吳人韋,楊建輝,農業園區規劃思路與方法研究,城市規劃匯刊,2004.1(53-56)

5、俞孔堅,生物保護的景觀安全格局,生態學報,1999,19(1):8-15

篇(8)

0.前言

目前,我國正處在城市化加速期,社區規劃已經逐漸轉向人文社會的探索,社區規劃建設實踐與社會原則相背離的現象仍普遍存在,有待于從源頭上重新探尋社區規劃建設的癥結并尋求根本解決之道。從城市規劃角度來看,傳統社區規劃以單一居住生活和微觀物質空間為對象的研究,探尋符合社區會社原則的空間必須首先明晰其社會原則的內涵,將空間模式研究與可行性的政策研究相結合則可進一步增強研究的系統性與實效性。

1.城市住宅區規劃布局與空間環境設計的原則

1.1規劃布局應體現地方特色

如何創建特色住宅區和舒適環境,要結合多年規劃設計的經驗和教訓,建筑設計和群體布置多樣化是居住區規劃設計中應考慮的重要內容。首先,要重視地方特色和建筑物本身的個性,以利通風降溫。其次, 要根據居住區規劃的整體構思,造型結合色調,平面結合空間綜合進行考慮。最后,多樣化和空間層次豐富,必須強調在協調的前提下,求多樣、求豐富、求變化的基本原則。中國特色的建筑比比皆是,深入發掘民族文化建筑,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小區內所有建筑造型設計均以番禺當地一處鄉村的古式建筑為依據,配合現代的規劃手法及中國園林藝術的拱托,營造出一個世外桃源式的小筑。

1.2合理安排公共配套設施,注重景觀和空間的完整性

公共服務設施是為滿足居民生活基本所需而配建的,但若設置不當,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居民正常的居住與生活。由于售出后大多數沒有作統一要求,本來高雅的商住小區變成小販成群的雜市區,小區設公廁是為了服務大眾,規劃時將公廁剛好設在上風位, 造成對住宅區的不良影響。在臨小區入口處設一綜合樓,以解決管理及使用上的要求,以求配套設施與環境共存。

1.3注意公共活動空間的環境設計

不注重戶外空間,特別是宅間庭院的完整性,是目前居住區規劃中經常忽略的問題,使空間面貌極不美觀。從國內房地產界開發的趨勢來看,空間環境設計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景觀設計又是環境設計中重要的一環。在建筑的實踐過程中,建筑規劃設計與建筑的景觀環境設計是相脫離的,景觀設計與建設規劃一起同步介入。從總體規劃設計開始,除了讓景觀從建筑里衍生出來、和諧共生外,更應著重考慮的是該住宅區的地域性和地域特點。應重視建筑設計的深層理解,通過營造風格各異的景觀環境,深化和升華各住宅區的文化品位和主題。

1.4注意規劃空間的有機聯系

居住區中的各種規劃因素均有其內在聯系,而內在聯系的核心就是居民,因而要從滿足居民居住生活的要求出發,使居住區成為有機的整體和空間層次協調豐富的群體。機動車不進入小區中心,全部停放在大型地下停車場內,停車場頂是小區的中心景觀綠化區。綠化景區可結合地形及地下室的高低不同設置各式綠化小品,疊水平臺,休閑臨水散步徑。當地的材料、植物、生態情況、地形地貌、歷史人文等情況都成了設計考慮的重要條件,住宅區的文化品位很重要的是從園林景觀中體現出來。

1.5規劃布局和空間設計要以人為本

人是居住區的主體,環境以人為核心,以人為本是當今世界城市人居環境建設的基本原則,環境設計要按照居住者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方式,追求環境的舒適性,提倡居民參與意識,滿足居民的不同需要。居住區環境設計應從人的行為和需求入手,為人的使用創造更有利的條件,重視空間的形式,規劃設計中把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對使用者的心理和行為等精神方面的需求細心研究。要塑造一個居住園區良好的人文環境就必須突出以人為本,重視居民的便捷出行、安全措施及社區管理等問題,真正體現出一種對人的關懷,使居民在居住園區內生活方便并具有安全感,有較強的歸屬感。

2.城市住宅區規劃布局與空間環境設計措施

2.1充分考慮物業管理因素

完善的物業管理是環境維護的進一步延伸和持續,為居民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高品位的居住環境,居住區環境的規劃與設計必須充分考慮與物業管理因素的相互影響。總體規劃布局中物業管理因素的考慮在后期管理中,與居住區總體布局密切相關的是居住片區規模的大小,居住區總體布局應處理好規劃分區與管理分區的矛盾,便于居住管理片區的劃分,處理好不同性質用地之間的兼容與搭配。對服務通的規劃應有整體細致地設想和規定,為物業管理的后期工作提供切實可行的指導根據,有利于物業管理高效規范的運作。

2.2體現文化內涵與居住區環境的個性特色的塑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表征和寫照,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可用來表達人類生存的意義,居住的環境條件可看作是社會文化的晴雨表,作為城市與大地綜合體的有機部分,應深入研究發掘居住區環境特色表象背后的深層文化內涵,使居住區環境特色的創造達到城市文脈的延續和發展。規劃設計中要尊重和理解地方傳統特征和區域文化內涵,深入了解有關的傳統和地方文化風俗,理解其內涵和價值,借鑒傳統的空間形態,再現環境文化內涵,讓居住者產生文化認同感,增進居民之間的親密和諧。

2.3創造完整有序的小區空間序列

由若干空間組成一個空間群,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序列,可借空間的滲透增強空間的層次感,為室外空間序列設計的完整性提供有利條件。從小區主要入口處起作為前導空間,結合地面鋪裝成小廣場和停車場,利用周圍建筑綠化、虛實對比使前導空間構圖完整,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注重室內外環境的結合和過渡,成為供全區居民交往休閑的中心地帶。這些空間因其數量、大小、形狀組成不同成為空間序列設計的顆顆明珠,使整個小區空間序列更為完整,居民在小區各處都感到舒適、富有情趣。

3.總結

綜上所述,城市住宅區的規劃布局與空間環境設計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還有很多可研究之處。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人們對居住生活的環境的更為關注,對居住區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的關鍵,是以人為本,通過規劃設計手法,將住宅、道路、綠化配套,在用地范圍內進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組合令人滿意的公共建筑,構思新穎、和諧的建筑。城市住宅區的環境建設是一個綜合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借鑒行為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進行精心的規劃設計,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才能把人居環境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檔次。

【參考文獻】

[1]梁永雄.淺談住宅區規劃布局與空間環境設計[J].安徽建筑,2006,01:15-17.

[2]周萱.促進交往的住區空間環境設計初探[D].重慶大學,2005.

[3]羅錦維.高層住宅健康外環境規劃設計研究[D].清華大學,2005.

[4]高飛.居住區空間環境設計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6.

[5]于泳.街區型城市住宅區設計模式研究[D].東南大學,2006.

[6]聶銘.可持續的城市街區型住宅區規劃設計[D].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2007.

篇(9)

森林公園,就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觀和生態環境為主體,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利用森林的多種功能,以開展森林旅游為宗旨,為人們提供具有一定規模的游覽、度假、休憩、保健療養、科學教育、文化娛樂的場所。

1 存在的問題

經過調查,發現當地森林公園的建設才剛剛進入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問題,經過整合,這些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1 主題不突出

主題是森林公園靈魂,主題是森林公園的符號。主題往往是森林公園優勢風景資源或壟斷資源或地域文化的升華。森林公園主題要與公園提供的旅游產品或服務配套吻合。森林公園主題要與附近其他風景區主題相互補充。問題表現一,主題不明確,不明晰,主題雷同;問題表現二,主題與附近其他風景區主題完全重疊,游覽項目重疊;問題表現三,主題不符合現代游客的游覽訴求。

1.2 特色不明顯

特色是森林公園的生命力,特色是對優勢風景資源或壟斷資源或地域文化的強化和升華。問題表現一,沒有森林公園特色(綠色、自然、生態、野趣);問題表現二,缺少本森林公園的優勢風景資源或壟斷資源或地域文化;問題表現三,建設項目設置雷同;問題表現四;景點建設和建設項目風格缺泛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

1.3 旅游功能定位不明晰

森林公園的旅游功能主要有:觀光游覽、休閑游憩、休閑度假、科普教育等。問題表現一,不切實際的占全旅游功能,吃、住、行、游、娛、購占全,功能設置雷同;問題表現二,重視觀光游覽、休閑游憩、休閑度假功能,輕視科普功能;問題表現三,旅游功能與附近其他風景區重疊。

1.4 規范性問題

森林公園現有規程、規范、標準尚未形成體系化、專業化,導致規劃設計的隨意性較強,規劃設計成果不規范。規劃設計成果專業性不強,規劃設計深度不一致,規劃設計方案基本不考慮投資回報,規劃設計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建設項目低水平重復。建設單位重視可行性研究報告、總體規劃和施工圖設計,輕視詳細規劃,一是造成建設方案未能落實總體規劃,二是浪費建設資金。

2 總體規劃工作

從實際工作的步驟來看,森林公園規劃工作分為資源調查分析、編制可行性研究文件、總體規劃、方案決策、管理實施規劃編制五個階段。

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應該有利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妥善處理開發利用與保護、游覽、生產、服務等諸方面之間的關系。統籌兼顧,合理地利用空間,因地制宜地滿足森林公園的多種功能需求,使各功能區之間相互配合、協調發展。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 森林公園專項規劃

3.1 森林公園景觀系統

森林公園是以森林景觀為主體,山峰、水流、林地等自然景觀的和諧統一,采用特殊的設計方式,突出森林景觀的優美。因此在進行森林景觀規劃時,首要的問題是考慮如何充分利用現有林木植被資源,對現有林木進行合理地改造和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適應森林游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觀。

3.2 森林公園游覽系統

森林公園發展到一定階段,應該配有適當規模的游戲設施,比如結合當地森林公園的基本景觀特點開展森林野營、野餐、森林浴等項目,滿足城鎮居民的娛樂需求。當然也要考慮本地投入的資金多少,森林公園面積的大小,選擇合適并且可行的游憩項目,為森林公園帶來最大效益。

4 森林公園道路交通系統

森林公園除了主要客源建立在便捷的外部交通聯系外,其內部道路交通必須滿足森林旅游、護林防火、環境保護、以及森林公園職工生產、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森林公園道路系統規劃中,要考慮到游客游覽道路的選線、走向和引導作用,開發符合大眾的道路。還可以結合森林公園的具體環境特點,開發獨具情調和特色的交通工具。以下是經過資料查詢到的我國大部分森林公園規劃中道路規劃的要求:

1)主干道是森林公園與國家或地方公路之間的連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園內的環行主道。其寬度為5~7m,縱坡不得大于9%,平曲線最小半徑不得小于30m。

2)次路是森林公園內通往各功能區、景區的道路。寬度為3~5m,縱坡不得大于13%,平曲線最小半徑不得小于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園內通往景點、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覽觀光的道路,應根據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設置。寬度為1~3m,縱坡宜小于18%。

5 森林公園基礎設施系統

森林公園內的水、電、通信、燃氣等布置,不得破壞、影響景觀,同時應符合安全、衛生、節約和便于維修的要求。電氣、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設施應設在隱蔽的地帶。森林公園的基礎設施工程應盡量與附近城鎮聯網,如經論證確有困難,可部分聯網或自成體系,并為今后聯網創造條件。

6 森林公園旅游服務系統規劃

森林公園旅游服務系統主要包括餐飲、住宿、購物、醫療、導游標志等。休憩、服務性建筑的位置、朝向、高度、體量等應與自然環境和景觀統一協調。建筑高度應服從景觀需要,一般以不越過林木高度為宜,休憩服務性建筑用地不應超過森林公園陸地面積的2%.賓館、飯店,休、療養院,游樂場等大型永久性建筑,必須建立在游覽觀光區的地帶,不得破壞、影響景觀。

7 發展趨勢

7.1 突出森林公園的特色和功能

重點保護哪些風景資源,重點保護哪些脆弱環境,突出觀光游覽、休閑游憩、休閑度假、科普中的哪些功能,弘揚森林文化中的哪部分文化。

7.2 強調風景資源的原生性和生態環境的自然性

讓游客能夠在森林公園內,體驗到風景資源的“本底性、無人為干擾狀態的本來面貌”。維護好風景資源的原生性和生態環境的自然性,森林公園才能真正可持續性經營,才能真正突出野趣,才能真正形成人與自然諧共處的場境。

7.3 提高便捷性和安全性

強調便捷性和安全性,是人性關懷的具體體現。針對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的特點,森林公園需要做到能夠快進快出。

7.4 總體規劃的法律效力在增強

篇(10)

前言

20世紀70年代,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就開始注重水景在住宅區園林景觀中的規劃設計,一是為了提升住宅區整體的美觀性,二是為了改善工業快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影響,保證人們擁有良好的居住環境。而我國自古就有則水而居的傳統,曾有無水不成園林的說法,水景也是園林景觀中最具有活力的元素之一,充分體現出水景在園林中的重要性。水還能把自然與其它人造景觀聯系起來,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更為當今的混凝土建筑注入了生機,滿足了人們對水景住宅的生活追求。但是如果規劃設計不合理,不僅不能夠為住宅區增添活力和美觀性,還可能給住宅區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因此,必須確保住宅區水景的合理規劃與設計,在保證安全的同時,服務、美化住宅區。

1 水景的規劃設計原則

1.1 協調統一原則

水景在住宅區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協調是指水景規劃設計應與建筑風格、周圍環境和其他人造景觀等相適應、協調,不能孤立;統一則是指水景的規劃設計應與其應用形式和應用場所等相一致。

1.2 系統與區域原則

水景在住宅區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要從大方面入手,即堅持系統與區域原則。水景規劃設計牽扯很多方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景觀的整體面貌。因此在進行住宅區水景規劃設計中首先應根據自然地形,從區域的角度出發,采用系統的觀點進行全面考慮。

1.3 多目標兼顧原則

在住宅區水景的規劃設計時,不僅要考慮解其美觀性,更要注重其實用性,不但要能夠解決生活用水問題,還要考慮水域的生態環境,增加水體的可及性,更重要的是提高水體周邊土地的使用價值,全面考慮,統籌兼顧,如果僅從某一單方面考慮,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還可能給住宅區的生態環境質量造成不利影響。住宅區水景的規劃設計還應突顯出它的文化性和休憩性,為住宅區形成良好的環境氛圍,使人們在欣賞風景的同時感受到住宅區特有的文化氣息,加深人們對住宅區的愛護。

2 水景的基本表現形式

住宅區水景的表現形式因地形、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不同而千差萬別,各種各樣,但是總的看來主要有住宅區規則水景和自然式水景兩種。

2.1 住宅區規則式水景

住宅區規則式水景主要包括:噴泉、游泳池和組合跌水等。規則式水景應布置在住宅區視線的焦點上,保證其美觀性,還應根據國家制定的標準和有關設計的規定,保證其安全性。比如,住宅區游泳池的不應做成正規比賽式,而應該將成人和兒童游泳池分開。兒童和成人游泳池的深度也有不同的要求,設計時應將兒童游泳池放在成人游泳池上方,形成斜坡式跌入式水流,增加美觀性的同時保證了安全性。

2.2 住宅區自然式水景

住宅區自然式水景主要依靠當地的自然條件,主要表現形式有:江、河、湖泊、海、泉水、瀑布、池塘和潭等。住宅區自然式水景的設計首先應與建筑,地形和住宅區其他植物等相結合,保證協調統一;其次,為了增加住宅區的活力,可將自然式水景盡可能設計成曲折、與山相呼應;最后要保證住宅區自然式水景要有一定的抗災能力,同時也要保證其不被污染,否則不僅不能夠給住宅區增添美觀性,還有可能帶來各種災害。

3 水景的設計方法

對于住宅區水景的設計沒有統一的方法,在保證美觀和滿足當地風俗的條件下,住宅區水景的設計主要結合水景的表現形式,保證水景的與其他景觀和建筑等相適應,相互襯托,這就要求我們從水景在住宅區的位置、水景的給水方式、水景與動植物的搭配和水上建筑等幾方面考慮。

3.1 先進科學技術在住宅區水景設計中的應用

我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尤其是聲光電子技術的發展,為住宅區水景的生動、形象和美觀設計提供了保障。很多住宅小區運用生態材料、各種聲、光、電等技術,不僅為住宅區增加了活力,更保證了水的循環使用,節約了資源,使住宅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3.2 住宅區水景位置的確定

住宅區的土地一般比較貧瘠,合理確定水景在住宅區的位置,不僅增加了住宅區的美觀價值,更有效的保證了住宅區土地的使用價值。水景位置的確定還應保證其維修性,這就要求水景的布置應盡可能避開高大樹木,保證植物落葉不能夠污染水景,造成水景中可觀賞動物的死亡,避免植物造成水景的難維修性。

3.3 水景給水方式的選擇

住宅區水景給水方式的選擇不僅要考慮水的使用性,還要根據地形、地貌和當地風俗習慣等確定。水景的給水方式直接影響水景在住宅區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水的循環問題,應進行實地考擦,因地制宜合理的選擇水景的給水方式。

3.4 水景建筑及其與動植物的搭配

住宅區的水景就相當于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其中動植物的合理配置,在為住宅區增添活力的同時,更豐富了水體空間,增加了水景的觀賞性。對于水景中的動物應盡可能選一些生命力強,易飼養的水生動物;對于植物則應根據動物,選擇一些與動物相搭配的植物,還應考慮水體的規模和形態,盡量避免植物密植,影響動物的觀賞性。總之水景動植物和水景建筑的設計,方面要考慮其美觀性、安全性,另一方面要保證水景建筑與住宅區建筑和動植物相互襯托,協調統一,不能孤立。

4 水景的功能

住宅區的水景不僅能夠提高住宅區的美觀性,水景的布置還能改善住宅區的生態系統,提高住宅區的環境質量,為住宅區提供觀賞性的同時,展現其服務性能。

4.1 美觀

住宅區水景的設置,從空間上將住宅區進行了層次劃分,通過與其他建筑和動植物的搭配,營造出豐富的視覺層次感。點式水景如噴泉等的設計在住宅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線式水景的設計如小溪等其在住宅區植物的配合下若隱若現、婉轉曲折,不但不會破壞住宅區園林景觀的整體性,還給住宅區設有空間分割,給人們無盡的遐想空間,充分突顯水的特性,增加了住宅區的美觀性。

4.2 服務

住宅區的水景設計,不僅能夠從整體上提升小區的美觀性,通過合理的設計還可以實現小區供水,改善住宅區的生態環境,調節住宅區的氣候,給人們一個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住宅區水景的布置,能夠為觀賞性動植物提供所需的生存空間,還可以通過水景將其他景觀聯合起來,起到組景的作用。住宅區水景經過特殊的設計,還能夠起到交通運輸、排泄天然雨水、起到防洪的作用,保證住宅區的安全。

5 總結

水景在住宅區園林規劃設計中有著獨特的意義,不僅能夠從整體上提升住宅區的美觀性,更在住宅區生態環境保護方面起著重要的意義。隨著水景在住宅區園林中的應用不斷廣泛,我們應該提高自己對住宅區水景的認識,提高自身素質,保證在玩耍、欣賞風景的同時不破壞、不污染住宅區的水景。在住宅區水景規劃設計時應盡可能實地考察,選擇合理的位置和供水方式,盡可能將水景的作用發揮到最大。

參考文獻:

[1]張巍,孫長兵.淺談園林水景在住宅區設計中的應用[J].華章,2010,12(16).

上一篇: 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分析 下一篇: 德育對于學生的重要性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一本久久A精品一合区久久久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影院 | 日本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流畅不卡精品 | 在线观看亚洲一级影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