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8:59:4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業能力優勢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2如何培養學前專業學生的責任心
基于責任心的重要性,中職院校一定要強化學前專業學生的責任意識,通過完善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責任心。
2.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引入案例教學培養幼兒教師的責任心單靠書本的知識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中職院校要從教學模式改革入手,增加案例教學,通過現實教學案例,引導學生對責任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向學生講述近些年所發生的幼兒園學生安全事故的真實案例,并且配以相應的圖片,通過這些凄慘的圖片等激起學生對事故原因的分析,以此強化他們對責任意識的重新認識;同時中職院校也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性。
2.2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中職院校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學生的職業能力并不僅僅表現在對相關學科知識的了解與把握上,而要具備幼師教學的綜合技能,其中教師的責任心是幼師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要緊緊圍繞學生的職業能力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的內容:一是要增加關于培養學生責任心的相關知識,在現有的教學課程中增設責任心培養課程,當然這種責任心培養課程不一定非要按照相關的書本知識或者有關理論進行,可以充分借助社會中的某些實例等進行探討,強化學生的責任心;二是整合學前教育課程,構建以工作任務驅動的課程體系,比如中職學前教育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就責任心這一教學任務,整合相關的課程實現教學內容的統一性和流程性。
2.3拓展學前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教師的教學水平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責任心的培養雖然與學生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有著很大的關系,但是離不開教師團隊的培養,只有教學水平過硬的教師團隊才能為幼師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堅強的后盾支持。中職院校要為教師團隊教學質量的提高創建一切條件,比如鼓勵年輕的教師繼續深造,提高教師的責任心,通過教師責任心的提升促進學生責任意識的增強。
2.4完善實踐教學,為學生創建承擔責任的機會中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要加強與社會幼兒園的合作,鼓勵學生深入幼兒園教學一線,了解幼兒教學工作的真實環境,讓他們參與到幼兒教學工作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幼兒園內的學生性格各異,教師在教學管理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責任心,不僅要關心幼兒學生的生活,還要關心他們的學習,這就需要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具備一定的責任心,如果他們任由幼兒學生發展,那么其最終就會對幼兒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被幼兒園所解聘;同時中職院校也要開展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立能力、克服困難的信心等,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故意增設一些難題查看學生在遇到這些難題的表現,并且鼓勵學生通過自我努力實現。
2.5創新教學評價機制中職學前教育專業要改變傳統的以考試分數為主的考核評價機制,建立以反映學生職業素質能力的多種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考核機制:一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考核標準,重視學生的綜合技能,將責任心考核轉化為量化指標,提高對學生責任心、愛心以及童心的考核;二是構建以“平時表現+實踐考核+期末考試”等多種形式的考核制度,增加對實踐表現的考核分析,重視對學生的綜合技能考核。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6(b)-0207-02
質量是職業技能鑒定的生命,職業技能鑒定機構(以下簡稱鑒定機構)是管理并實施職業技能鑒定工作、活動的機構與場所,其工作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鑒定質量的好壞。因此,鑒定機構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并通過國家質量監督機構認證,是保證鑒定質量的有效措施,是推行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需要,也是鑒定機構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個服務機構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服務對象滿意和本機構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途徑”,這就是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意義。鑒定機構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就是使鑒定需求調研、鑒定項目策劃、鑒定組織實施及鑒定證書發放等全過程受控,最終目的是使鑒定工作達到: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率+員工的高素質+高信譽。
1 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的依據和基礎
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質量管理體系,是依據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質量管理標準》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工作流程(試行)》建立起來的體系文件,一旦形成便成為所屬鑒定機構的制度文件。它包括制定、實施、實現評審所需的組織結構、策劃活動、職責、操作慣例、程序、過程和資源。
《職業技能鑒定機構質量管理標準》向各鑒定機構提供了一個標準化質量管理體系的模式,它包括:質量方針、鑒定項目的策劃、實施與運行、檢查與糾正措施、管理評審等五個方面的內容和要求。這五個方面邏輯上連貫一致、步驟上相輔相承,共同保證體系的有效建立和實施。
實施質量管理體系必須首先得到最高管理者的承諾,形成指導原則和實施的宗旨,即質量方針,同時需要一套程序來支持質量方針、目標的實現,并制訂質量管理方案;為保證體系的適用和有效,應設立監督檢測機制,如建立質量督導制度,配置一定的人財物;最后通過審核與評審,促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提高。
持續改進是質量管理體系的重要思想,它指引鑒定機構不斷地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堅持質量改進從而取得長期成功。持續改進這一重要思想集中體現在PDCA(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A—— act,處理)循環上。
1.1 計劃階段
在年初,鑒定機構要根據上年鑒定情況及對企業需求調研情況的分析,制訂年度鑒定計劃,并查找哪些問題需要改進,逐項列出,找出最需要改進的問題,制訂整改方案。
1.2 執行階段
實施計劃,并收集相應的數據,作為下一步進行整改的依據。
1.3 檢查階段
組織專業人員如內審員對鑒定實施全過程進行內部審核,對存在的問題制訂方案,進行整改,并對整改的效果進行評價,用數據說話,驗證實際結果與原定目標的吻合情況。
1.4 處理階段
如果整改效果好,則加以推廣,否則,重新制訂整改方案,進行下一個循環。PDCA循環的特點是:大環套小環,機構內各職能部門到員工都可進行PDCA循環,找出問題以尋求改進;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階梯式上升;第一循環結束后,進入下一個更高級的循環,永不停止。這種連續改進質量的方法,把整個鑒定過程的改進看作一個永不停止的、不斷獲得小進步的過程。
而對PDCA過程進行分析,一般則采用5W2H分析原則即按如下步驟進行分析:主題:What—— 要做的是什么?該項任務能取消嗎?目的:Why—— 為什么這項任務是必須的?位置:Where—— 在哪兒做這項工作?必須在這里做嗎?
順序:When—— 什么時間是做這項工作的最佳時間?必須在那個時間做嗎?人員:Who—— 誰來做這項工作?應該讓別人做嗎?為什么是我做這項工作?方法:How—— 如何做這項工作?這是最好的方法嗎?還有其它方法嗎?成本:How much—— 現在的花費是多少?改進后將花費多少?鑒定成本也是必須考慮的要素之一。當然,管理者的水平也是完成PDCA循環的重要因素。
2 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方法研究
目前,新入職幼兒教師的職業適應問題較嚴重,很多新入職幼兒教師由于無法適應幼教工作而出現工作懈怠、辭職、轉行的問題,影響幼兒教育資源的質量。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對新入職幼兒教師的職業適應情況進行詳細分析,總結相關影響因素,并結合相關影響因素對新入職幼兒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才能使新入職幼兒教師快速適應幼教工作,促進其自身發展。此外,隨著商洛市的發展,幼兒教育行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對幼兒教師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導致新入職幼兒教師數量增多,通過對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能力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能進一步提高商洛市幼兒教育的質量,促進商洛市幼兒教育行業的穩定發展。
一、商洛市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情況調查
以商洛市近三年新入職幼兒教師為調查對象,主要采用問卷法、訪談法等進行調查,調查對象共涉及到40名新入職的幼兒教師,年齡在20歲到26歲之間。其中,專科學歷19名,本科學歷21名。共發放調查問卷40份,有效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100%。調查問卷的內容包括:個人性格、學歷水平、工作經驗、工作負擔、職業期望等。在對40名新入職幼兒教師進行訪談的過程中,主要采取集中訪談和個人訪談的方式,對16名入職3個月內的幼兒教師進行集中訪談,對其他幼兒教師實施個人訪談[1]。在訪談形式方面,鑒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本次訪談采用視頻方式進行,并且在征得訪談對象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錄音,以便對相關訪談數據進行整理。
二、商洛市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情況及特點分析
通過對商洛市近三年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情況的問卷調查及訪談發現,商洛市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能力較低,存在諸多問題。例如,無法適應工作環境、無法處理工作關系、自身的教學水平及專業素質較低,導致在工作中非常被動等,影響新入職幼兒教師的發展。根據調查結果發現,商洛市新入職幼兒教師在職業適應方面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整體適應能力差。通過對40名新入職幼兒教師的調查發現,僅有9名幼兒教師的職業適應能力較強,其他31名幼兒教師職業適應能力較低,受外界環境影響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影響幼兒教師的職業發展[2]。二是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能力差普遍與工作壓力有關。隨著我國幼兒教育行業的發展,幼兒教師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時,幼兒教師在社會需求中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進而給幼兒教師造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工作中壓力過大從而影響對幼兒教育工作的適應,最終也影響自身發展。
三、商洛市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影響因素分析
(一)學歷水平
調查結果顯示,有9名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能力較強,而這9名教師均為本科學歷,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學歷水平是影響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的重要因素。雖然不能保證高學歷幼兒教師就具有較強的職業適應能力,但是,高學歷的幼兒教師由于在教育經歷、專業能力等方面具有更大優勢,具有更多的學習經歷,同時也會獲得更多學習感受,在職業適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3]。
(二)工作經驗
工作經驗是影響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的重要因素。由于部分新入職幼兒教師參加過很多實習,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在幼兒教師工作崗位中能有效處理各種問題,并且及時彌補自身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進而職業適應能力更強,心理壓力更小。反之,缺乏工作經驗的新入職幼兒教師由于缺少教學經歷,導致問題處理能力欠佳,當自身受到處罰時,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壓力,從而無法適應幼教崗位工作。
(三)個人性格
新入職幼兒教師的性格也會影響其職業適應能力。據調查,有11名新入職幼兒教師性格內向,在工作中不愿意與其他教師及領導交流,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未及時尋求他人的幫助,最終影響工作質量,也影響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能力的提高。
(四)工作負擔
根據本次訪談結果發現,新入職幼兒教師工作負擔較大。在一周的時間內,除帶班、業務學習、科研學習等工作時間外,真正屬于自己安排的工作時間只有三個半小時,而在這短短的三個半小時里要完成教育計劃、觀察記錄、教育反思、讀書筆記、家園聯系冊,制作兒童成長冊、布置環境等工作較為困難,導致新入職幼兒教師無法快速適應繁重的工作,從而影響其職業適應能力的提高。
(五)職業期望
新入職幼兒教師對自身的職業期望較高,想通過幼兒教師這個崗位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但是,在正式工作之后,幼兒教師發現實際工作與自己的職業期望存在較大差距,導致幼兒教師情緒低落,甚至出現抵觸情緒,無法快速適應幼兒教師崗位的工作,最終影響幼兒教師職業發展。
四、促進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的途徑分析
(一)加強培訓,縮短新入職幼兒教師之間的差距
由于新入職幼兒教師在學歷水平方面存在一定差異,導致部分教師出現職業適應問題。因此,應進一步加強職業培訓,以縮短新入職幼兒教師間的差距,使新入職幼兒教師能快速提高自身專業水平、了解幼兒教育的具體要求,快速適應幼兒教師崗位,促進自身良好發展。例如,發揮師徒“傳帶幫”的作用。新入職幼兒教師由于應變能力較差、經驗少等,面對繁雜的工作經常遇到困擾,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安排一位應變能力強、經驗豐富的幼兒教師對其進行指導和幫助。當然,為充分發揮師徒“傳帶幫”的作用,師徒組合的建立應堅持民主化、制度化、工作實效化等原則,不僅要做到師傅有威信,還要保證徒弟愿意學,為提升新入職幼兒教師的能力提供幫助。
(二)調整心態,糾正性格上的不足
由于很多新入職幼兒教師性格內向,在實際工作中出現諸多的阻礙,影響新入職幼兒教師的職業適應。新入職教師要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積極樂觀的工作態度,投入細心、耐心、責任心到自己的工作中,逐漸糾正自身性格上的不足。同時,在日常工作中加強與其他教師的交流,培養良好的同事感情,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及時尋求幫助,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從而更快地適應自己的工作崗位,提高職業適應能力[4]。
(三)構建和諧的幼兒園環境,完善新入職幼兒教師管理制度
和諧的幼兒園環境有助于新入職幼兒教師的職業適應。因此,幼兒園應從構建和諧的幼兒園環境出發,同時完善新入職幼兒教師的管理制度,使新入職幼兒教師能在良好的環境中開始自己的幼教生涯。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同事的關心、領導的幫助,能使幼兒教師獲得更多情感關懷,從而更加熱愛幼教工作,有助于新入職幼兒教師更快地適應幼兒園教育工作,實現自身良好發展。例如,可以建立幼兒教師評價機制,通過對教師的正確評價,讓新入職幼兒教師認清自身的不足,并通過激勵評價,幫助教師制定未來的發展目標,激發新入職幼兒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另外,應完善幼兒教師職位晉升機制,將職位與自身的經濟收入掛鉤,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兒教師的經濟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幼兒教師努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四)加大投入,提高幼兒教師的職業地位
由于幼兒教師工作負擔大,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導致很多新入職幼兒教師出現職業適應問題。因此,應加大經濟投入,進一步提高幼兒教師的職業地位[5]。例如,幼兒園可以結合新入職幼兒教師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職位晉升制度、薪資待遇提高制度等,使新入職幼兒教師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多回報,一方面能減少新入職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能滿足新入職幼兒教師的職業期望,有助于新入職幼兒教師更好地適應幼教工作。五、結論通過對商洛市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能力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發現,新入職幼兒教師的個人性格、學歷水平、工作經驗、工作負擔、職業期望等因素與職業適應能力有很大關系,因此,需要從上述因素著手,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以促進新入職幼兒教師職業適應,進而更好地滿足幼兒教師的崗位需求,為幼兒教育工作貢獻力量,促進商洛市幼兒教育行業長遠發展。
作者:張文平 李嬙 單位:商洛學院
參考文獻:
[1]沈文.幼兒園新入職教師職業困境和角色認同的現狀及關系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1.
[2]駱麗娟.影響新教師職業適應的幼兒園環境因素分析[D].重慶:西南大學,2011.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3-0223-02
高等學校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家重視,各大高校在對畢業生的就業服務上也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對于高校的學生工作者來說,如何幫助在校學生認知自我、鎖定感興趣的職業,進而有針對地提升職業能力,在畢業季初步完成從在校學生到社會職業者的角色轉換,實現較高質量的就業,是一個需要下大力氣解決的課題。這一工作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高校的校友資源能為大學生成才提供指路明燈、為大學生成長保駕護航、為大學生發展搭建橋梁,如何在院系工作中聚合校友資源,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能力是我們需要研究的課題。
一、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必要性
1.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嚴峻。近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從國際上來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就業率大幅度下降,發展中國家就業問題凸顯,轉型國家尤為明顯,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沖擊最為嚴重。我國大學生就業現狀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加,初次就業率逐年下降;畢業生就業能力不高,學與用沒有緊密結合;畢業生就業滿意率比較低,對就業比較迷茫[1]。另外,因為大學生存在“天之驕子”的認識,對工作的期望值較高,在“無業可就”的就業形式中并存著“有業不就”的現象[2]。
2.大學生職業能力有所欠缺。“職業能力”是指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它不以在校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也不能用在校表現來完全衡量,是融合了學生自身條件、個體素質、知識技能等,在就業競爭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綜合能力。根據麥可思咨詢公司調查可知,在我國,教育質量和社會需求存在很大差距:無論是211大學還是一般本科院校的大學生職業能力系數都在50%左右。其中雇主最需要也是最看重的五項能力水平,即積極學習、學習方法、有效的口頭溝通、積極聆聽、理解他人方面,應屆大學畢業生(含本科、高職、專科)普遍達不到,且與企業要求的最低職位的水平相差10%至15%[3,4]。
3.高校對大學生職業能力教育不夠。高校雖然越來越重視與社會銜接,努力以市場的需要來培養大學生,但是在實踐中學與用之間沒有很好結合,學生更多的是學習書本知識。同時,學生在校期間,對職業生涯沒有正確的規劃,對就業的嚴峻形式沒有清醒的認識,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學生職業能力的培訓不夠。目前,參與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與指導的主力軍是高校老師,企業、第三方的參與度較少。不得不說,多數高校老師為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培訓與指導還是有所欠缺的。從自身體驗來看,他們沒能親自實踐過;從培訓的內容上來說,也主要是針對就業政策、面試過程、簡歷制作等有關擇業技巧信息,職業生涯規劃流程、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等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理論的信息,性格與興趣探索等有關自我認知的信息[5]。所以大學生職業能力培訓缺乏為學生提供在實際工作中的參與度和體驗感,實踐最能出真知。所以如何整合社會資源讓更多的有工作閱歷的人進入高校的職業指導系統是高校面臨的重要任務。
二、發揮院系平臺,挖掘校友資源
高校校友資源有著育人的作用,也能產生名片效應,是最杰出的作品,有著直接的回報[6]。目前高校的校友工作主要在學校層面上,二級學院牽頭參與的較少。二級學院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生產線,校友的許多感情大多數寄托在二級學院,他們熱愛母校,關心母校發展,高校的根本基石也是二級學院。所以,高校校友工作的重心關鍵在二級學院[7]。
1.整合多方面信息資源。借助教職員工隊伍、校友工作隊伍、校友骨干隊伍和在校生隊伍四支隊伍掌握較為全面的校友基礎信息,通過組織協調、聯絡溝通、咨詢服務等系統的校友工作,進一步完善校友信息;其中校友骨干隊伍可以為校友工作隊伍提供更為優質的校友信息,從而擴大校友信息的廣度和深度;在校生隊伍可以做對校友信息進行系統整理和登記等基礎性工作。同時也有利于在校學生提前參與和了解校友工作。
2.構建雙向溝通機制。保持與校友的緊密溝通是增強校友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的有效途徑。一方面,以學院的名義走訪校友,充分傳遞學院發展動態信息,另一方面,邀請校友定期返校做講座,宣傳校友業績,通過校友的經歷激勵在校學生,樹立榜樣,拼搏進取。
3.結合專業特點,建立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合作、學生就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有效解決學院學生就業問題的同時源源不斷地向校友企業輸送各類高級人才,進行長期合作。
三、聚合校友資源,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
任何一所高校的校友資源都是非常廣闊的,而且校友與在校學生有一定的共性和情感紐帶。他們與在校學生有相似的背景和經歷,能夠為在校生提供很好的指導與幫助,能夠提升在校大學生的素養。因此,整合校友資源,提供校友平臺是未來思政教育在就業指導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1.校園活動,學生“動起來”。結合職業能力提升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大學校園中,學生活動豐富多彩,但大多偏向于思想教育、文體活動,缺乏專門指導引導創業或針對就業的活動,在學生中也存在一種普遍誤區,認為“就業只是畢業班學生考慮的問題”。針對這種現象,學院可以在學生中開展五年規劃、禮儀培訓、簡歷大賽、模擬招聘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學生從入學之初就開始培養創業就業意識,為服務社會做好思想準備。
2.實習調研,學生“走出去”。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組建社會調研團和建立暑期社會實習基地。參與調研能夠更直觀地得到有效信息,對職業理解、能力培養等方面大有裨益。由學院召集具有優秀實踐能力的學生組建調研團隊,針對往屆畢業生典型職場發展路徑、校友企業中的相關問題及其他相關議題開展調研,并由老師、校友為其實踐調研提供幫助并在成果總結階段指導幫助分析數據、撰寫調研報告。通過學院的傾向政策來鼓勵同學去校友企業開展暑期實習,例如每年利用暑期時間,在學生中遴選一批有意向的學生參與到實習中,定職定崗,實地了解企業文化、企業運行。
3.創新創業,校友“請進來”。在就業指導過程中有一種誤區是“創業不如就業”。近年來政府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在多方面為大學生創業創造環境,而多數大學生依舊感到創業艱難,多方面準備不夠,缺少充足的勇氣和決心。學院為學生遴選聘任創新創業導師,組織校友報告會、校友座談會、校友論壇等。一些校友在創新創業上有想法、有成績,聘任他們擔任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導師,可以有針對性進行相關能力訓練和思想啟迪,讓學生“有業可創”但不“盲目創業”;學院可以每年邀請相關領域的校友回校為學生做報告并組織兩場以上高水平的報告會,分享校友學習和工作經驗以及人生規劃心得。報告會在一定層面上能夠解決學生學習成才、求職、擇業、深造等方面的困惑,會對處于迷茫期的大學生有極大地鼓舞作用。區別于報告會的大規模并考慮到校友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時間安排等,學院組織一些受眾較少的小規模的座談會亦是非常有必要的。座談會形式相對較為輕松,參會者可以充分參與交流與互動,有機會在交流互動中彼此建立長久深遠的聯系;學院可以每年組織一場高水平的校友論壇,就大學生活、創新創業等方面開展深入交流,學生組織與校友的親密互動利于活動的影響力和輻射效應。
4.榜樣力量,師生“看過來”。通過定期收集整理優秀校友、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跡材料,用榜樣的力量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堅定信念;充分利用平面媒體,匯編收效良好的活動資料以及《優秀校友訪談紀實》等文字材料;依托微博、微信、QQ空間等新媒體平臺,建立公共主頁,相關信息、活動圖片、訪談視頻等內容,并@社會、學校各級媒體有關主頁,號召進行轉發宣傳;制作限量版故事冊及紀念明信片,贈送給校友以及從中受益的大學生,影響更多的校友關注大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和就業服務。
四、結語
充分發揮校友資源服務大學生就業指導,給予身份,提供平臺,有針對性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指導,匯聚資源,幫助學生開拓視野、找準未來就業方向,服務高校的就業質量和就業率,促進高校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明明.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及對策分析[J].青年與社會,2013,(9):42-43.
[2]任娟.大學生就業社會排斥現象研究[J].文教資料,2009,(22):231-234.
[3]周大平.大學生就業難的新視角[J].理論參考,2009,(5):50-51.
[4]沈揚,李芳.校友資源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的作用[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6):53-55.
1導游實訓課程教學培養導游職業能力的重要意義
導游實訓課程是圍繞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的重點和要求而展開的,是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有效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課程,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提升專業能力從而順利走上就業崗位的有效途徑,因此其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方面:
1.1順應我國旅游行業發展的人才需求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其市場規模和相關企業的數量不斷增加,帶來了導游這一職業的人才缺口不斷加大,在要求學校為社會輸送更多專業人才的基礎上,也對導游這一職業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根據旅游行業相關的數據看來,目前我國旅游業受到的相關投訴近半數都來自對導游的投訴,這反應了當前我國的導游整體水平還不能滿足行業快速發展的實際需求[2]。而導游實訓課程的教學開展,可以有效將課程教學與導游工作的實戰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導游工作的要求和狀態,掌握必備的崗位技能,從而更好地勝任這項工作。因而導游實訓課程教學的開展是順應我國旅游業發展的需求而設立的重要課程。
1.2有利于學生實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導游實訓課程教學是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進行結合的理實一體化課程,該課程強調通過有效的職業技能指標系統建設幫助學生掌握導游這一職業所必備的職業能力,學生可以在這門課程的學習中,模擬未來導游工作的實際場景,通過真實的工作場景,促進個人職業能力的提升;此外,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導游專業知識體系,建立明確的職業技能評估標準,并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在本專業學習及實踐中的優勢與不足,從而取長補短,針對性進行提升能力提升訓練,從而促進學生實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1.3為學生的就業提供助力
導游實訓課程是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內容,該課程的教學工作是對接學生未來職業技能要求和能力而進行設計的。高職教育是為國家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課程的設計重視應用性和實踐性,要求學生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能,并順利融入社會。因此導游實訓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可以為學生日后的就業提供助力,幫助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提升個人的社會競爭力,從而順利度過學校向社會過渡的時期,迅速進入社會角色,實現學生的順利就業。
2導游實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各大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中都普遍開設了導游實訓課程,但因教學理念、教學目標、師資情況及課程設計的不同,該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參差不齊,總體來看,當前導游實訓課程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1課程設計不合理
課程設計的理念、方法和架構直接決定著一門課程的課程質量與教學效果,也影響著課程的實用性與價值性,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導游實訓課程的開展存在著課程設計不合理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方面:(1)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導游實訓課程的內容設計對專業理論教學的內容設計過多,過分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從而影響了該課程的實踐功能。雖然教育改革在我國已經推行多年,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由于傳統教育模式在我國高校教育中影響極深,因此教育的改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盡管很多學校已經意識到職業技能的培養對該門課程的重要意義,也通過一定的手段促進了課程內容的實踐性與應用性,但整體來看導游實訓課程的教學工作仍然存在著過分重視理論學習,而影響學生實踐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3]。(2)課程內容過于陳舊。導游實訓課程的設計初衷是通過該門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的導游職業能力,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提供指導。但在課程的內容設計上,還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如,課程內容過于陳舊、案例老套、現代信息化手段輔助較少、實踐內容流于表面等,這些問題的出現造成了這門課程在提高學生導游職業能力上的局限性,學生通過這門課程所學到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可能僅僅是未來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學生所遇到的案例和實踐場景,也都是非常基礎和簡單的場景,在未來工作中的實踐指導作用寥寥,不能適應當前旅游行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2.2實戰內容較少、內容較為簡單
目前各大高校導游實訓課程的教學一般分為理論學習與校內實訓及校外實習三部分,其中理論學習一般安排在第一學期到第二學期,校內實訓安排在第二學期或第三學期,校外實習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雖然各大高校普遍開設了校內及校外實踐課程,但校內實訓的形式相對比較單一,內容較為簡單,技術手段比較落后,與實際的工作場景相差甚遠,對學生的實際工作技能提升比較有限;而校外實習雖然是推薦學生到校外的合作單位進行頂崗實習,但是一方面實習企業對高校輸送的實習生重視程度不足,只是安排一些簡單的基礎性工作,很難讓學生的職業技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另一方面學校對學生實習工作的管理和監督力度不夠,對學生在實習單位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表現缺乏關注,學生實習后的效果沒有進行有效評估,使得校外實習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其真正作用。
2.3教學手段較為單一
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的教學手段普遍在進行創新與變革,我國的旅游管理專業教育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教育轉型的關鍵階段,但現階段而言教學手段相對比較單一,對多媒體教學技術、情境教學手段、VR教學等的應用相對較少,教師的教學工作還停留在以理論知識教學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手段為主,缺乏系統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教師隊伍的師資力量不足,很多實戰型較強的課程,對教師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及實踐教學經驗的要求較高,但很多教師還無法滿足實際的教學要求,理論型教師多而實戰型教師少的實際情況也導致了目前我國高校旅游實訓課程開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阻礙了專業導游培養的效果。
3導游實訓課程教學與導游職業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
3.1加快導游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
(1)加強導游文化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有效整合。導游的工作需要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游客打交道,這就要求導游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與專業能力,與此同時導游還需要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識與積累在旅游過程中向游客傳播文化、知識、風俗習慣及游客提出的疑問,這就對導游的職業能力與文化知識結構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學校教育應重視該專業文化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有效整合,將能力提升與文化知識的積累作為培養優秀導游的兩個重要方面,通過兩者的結合提升導游專業教育的有效性,為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開展奠定基礎。(2)促進實踐教學的有效落地。針對目前我國導游實訓課程開設中的種種問題,學校教育應注重促進該課程實踐教學內容的有效落地,細化導游職業教育的課程框架與要求,加大實踐教學內容的比例,更新教學手段,開展豐富的導游實踐教學活動,從而確保該課程教學的實用性與有效性。
3.2建立校內、校外實訓基地,促進校企合作
校內、校外導游實訓基地的建設,可以有效確保導游實訓課程的開展和落地,通過校內、校外的導游實訓場所,為學生提供模擬工作場景,進行工作實踐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身臨其境的實際工作場所中促進專業能力的提升。如進行導游模擬訓練,確定實訓主題為“沿途導游服務”及“景點游覽服務”,設定場景為“青島海濱二日游”,進行實踐情境演練,借助視頻、VR、圖片等工具,輔助實踐教學,同時設定旅游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場景,通過這樣的形式鍛煉學生的應急事件處理能力,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4]。校企合作是幫助學生進行有效教學實踐的重要手段,它是學校和企業為學生架起的一座橋梁,通過校企間的合作,為企業針對性培養實用人才,實現合作共贏。一方面,對學校而言,校企合作為學校提供了進行校外實踐的場所,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提升了教學工作的實踐性,了解了企業實際的用人需求,并以此為指導針對性進行教學設計;另一方面,對企業而言,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一線導游人員,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前挖掘和培養優秀導游人才,緩解了企業的用人缺口,降低了招聘及培訓的成本,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3.3豐富教學手段,完善教學設備
現代化的導游實訓課程教學,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結合多媒體教學工具開展教學工作,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的束縛,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位置,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進行課程設計,利用情境教學、微課、翻轉課堂、問題式教學、項目式教學等方式,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導游實訓教學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促進教學工作的有效落地。例如,教師可以利用項目式教學的方式,將一項旅游工作設定為一個教學項目,如設定教學項目主題“山東半島尋味二日游”,設立項目小組,進行項目分組及分工,確定項目執行內容及步驟,設立項目評估方案,通過一個完整的項目實施加強學生在該課程學習中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不斷完善導游專業課程教學的教學設備,加快軟、硬件設備的優化與更新,采取有效的教學設施與教學軟件,促進效果的提升。
3.4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的素質和教學水平直接關系著導游實訓教學效果,學校應重視對教師隊伍的不斷建設,強化教師的創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更新教學手段,加強多媒體教學的技術提升,強化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鼓勵教師在個人工作崗位上積極深造,為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不斷努力;另一方面,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培訓人員和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到校指導,以講座、實踐指導等方式,分享教學經驗,指導教學工作,為導游實訓課程的開展和導游職業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4結束語
導游實訓課程教學的開展與導游職業能力的提升,這都離不開學校與企業的大力支持和教師指導和引領。學校應該在體制機制方面做好頂層設計,保障實訓實習教學和校企合作得以順利開展;旅游管理專業應該加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廣度,為頂崗實習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教師應與時俱進,更新最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注重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教學場景與教學工具,強化實踐教學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在個人工作崗位上不斷深造,共同促進導游實訓課程教學的順利開展,為學生導游職業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旅游市場基本情況[EB/OL].2019-02-12.http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09 — 0019 — 02
加強企業自律監管可以從源頭上減少“問題食品”的產生,但是,單個企業行為具有強烈的工具理性傾向,會產生對廣大消費者不利的負外部性,因此,要強化企業的自我監管作用,需要規避單個企業的道德風險,發揮食品行業協會的自我監管作用是企業自律的重要途徑。食品行業協會是由食品行業的生產經營者自愿組成的、為維護會員共同利益,承擔相應社會責任,按照行業章程開展活動的自治組織,在食品安全治理中有著重要作用。
一、食品行業協會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功能
(一)“內行人”具有的信息優勢
每個食品行業都有自成一體的生產技術、流程和專業要求,所謂“隔行如隔山”,外行人很難弄清其中奧秘,比如食品消費者,他們往往只能作事后判斷,通過自己的消費體驗來驗證食品好壞,這就難免滯后性的弊端,所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可估量的。食品行業協會由食品生產經營者組成,他們都是掌握食品信息的“內行人”,熟知食品生產各個環節的信息,具有其它監管部門和消費者所不能比擬的信息優勢,如果食品行業協會能夠以食品安全為己任,積極主動地承擔起維護食品安全的社會責任,他們所具有的信息優勢將轉化為強大的監管優勢,從生產源頭來通過自律監管把好食品安全關。
(二)“經濟人”具有的互相監督功能
食品生產經營者為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努力控制成本,低成本的“問題食品”自然成為一種逐利手段。行業內降低成本的方法不會成為一已獨有的秘密,行業內的競爭者之間都有相互學習與模仿的趨勢,如果缺乏自律監管的話,“劣幣驅逐良幣”法則會使整個行業共同保守“問題食品”這個行業秘密,如果存在食品行業協會的第三方監管的話,業內學習與模仿的過程將會新增一個內在的互相監督機制——行業協會的“經濟人”思維考慮的是行業共同利益,“問題食品”會損害行業聲譽和長遠利益,而這正是會員所要極力維護的內容。食品行業協會為會員的互相監督提供了組織平臺,會員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實施行業監督和獎懲措施,因此,食品行業協會能夠超越短視經濟思維,以更為長遠的“理性經濟人”眼光來看待行業發展,行業協會的“理性”在于通過會員的互相監督來平衡各方利益,同時確保行業長遠利益。
(三)“行規”的強大制裁功能
如前所述,食品行業協會的目的要維護行業長遠利益,個別生產經營者危害到食品安全時,其實,他的個體行為也使整個行業面臨巨大的負面影響,換言之,整個行業可能會因個別行為產生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而轟然倒塌。食品行業協會的互相監督機制可以發現“害群之馬”,而由會員共同制定、認可的行業內部規定則為糾正和懲治“害群之馬”提供了依據。與正式法律法規不同的是,“行規”往往保持特別的行業色彩和傳統印跡,具有法律法規所沒有的約束功能,除了經濟處罰外,“行規”還使會員對“害群之馬”產生冷落、孤立和排斥行為,在商品流通日益重要的當下,失去同行的聯系和支持將很難再有立足之地,另外,“行規”最為嚴厲的處罰是剝奪某些“害群之馬”的從業資格,對于生產經營者而言,這無疑具有強大的約束作用,正是“行規”的這些強有力的約束和制裁功能,對國家正式法律法規作了補充和完善,把生產“問題食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四)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良性互動
食品行業協會作為非政府組織,具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從治理理論來看,它能夠發揮一些特有的治理功能,而這些功能往往又是政府的治理弱項,從食品行業協會的運行效果來看,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做好了那些政府“想做又做不好”的事。確實,面對眾多分散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政府的監管效能是很難盡如人意的,如果政府通過食品行業協會所發揮的媒介與橋梁作用的話,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大大降低監督成本,提高監管質量,另一方面,食品行業協會也可以得到政府的指導和支持,提高協會的自治能力。總之,食品行業協會與政府相關部門的合作治理,可以實現政府與社會層面的良性互動,放大各自的治理功能,使食品安全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二、限制食品行業協會功能發揮的因素分析
(一)自我監管的行政干預過多,依附性較大
長期以來,受全能型政府的思維影響較深,很多政府部門對“管制型”政府行政模式還較為迷戀,這對于公民社會的培育是很大的障礙,就食品行業協會而言,政府部門往往對其進行過多干預,很多時候在政府威權之下,食品行業協會辦的也是政府“差事”,要根據政府意圖來行事,成了政府相關部門的執行者。這就造成了一些食品行業協會主體意識欠缺,社會責任感逐漸弱化,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受到打擊。更有甚者,少數地方政府可能通過操縱食品行業協會來達到干預和影響行業發展的目的,這就遠遠地脫離了食品行業協會自律自治的初衷,行業內的從業者也會因為政府的過多干預而失去加入協會的動力,較低的自愿“入會率”顯然使協會失去了對整個行業進行自我管理的威信,也會導致協會的其它組織功能的弱化,最終使得食品行業協會名存實亡,成為一種形式上的“擺設”。
(二)自我監管的能力不強,規范性較差
處于成長階段的食品行業協會亟待加強自身能力建設。首先,從行業協會的會員構成來看,會員的能力本身就參差不齊,一些會員加入協會也僅僅是出于從眾心理,或是“應付差事”,對于協會事務參與較少,影響了協會整體組織管理效能的發揮。其次,從行業協會的物質資源來看,總體情況是辦公條件較差,所需設備缺乏,辦公經費也比較有限,這些都限制了行業協會的發展。此外,食品行業協會內部管理不完善也是制約協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協會內部管理較為松散,管理行為相對隨意,對于協會活動的計劃、會員間的協調,重要事務的決策等方面都缺乏規范化,在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的時候,有時會出現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現象,從而妨礙協會自我監管職能的有效發揮。
(三)自我監管的支持力度不夠,自治性較低
食品行業協會沒有專門法律來規范其權利、義務與責任,缺乏制度支持與保障,這是限制其發展的制度瓶頸。另外,食品行業協會經費有限,有限的會費收入在開展活動時往往容易捉襟見肘,政府對于食品行業協會的財政支持是比較欠缺的,缺乏制度化的針對行業協會的財政支出規定,偶爾的經費撥款數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資金缺口導致食品行業協會很多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再有,食品行業協會缺乏政府相應的技術和服務支持。食品行業協會在進行自我監管的時候,受制于有限的辦公條件,一些食品檢驗項目是不能進行的,只能交由政府專門的檢驗部門,但在具體辦理過程中,又沒有相應的協調與配合機制來開展,限制了協會的監管效率。此外,食品行業協會缺乏學習與培訓的機會,政府組織的學習與培訓沒有形成常態機制,往往是蜻蜓點水,流于形式,不能真正提高行業協會的能力素質。
三、促進食品行業協會發展的思考
(一)培養食品行業協會的社會意識,提高自我監管的積極性
要樹立食品行業協會的社會責任意識,應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做好宣傳鼓動工作,提高參與意識。要做好食品行業協會和廣大會員的宣傳鼓動工作,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在維護食品安全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和特別優勢,另外,廣大生產經營者參與到行業協會中,積極參與和配合行業協會的活動,既可以更好地維護自身利益,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又能對維護食品安全發揮積極作用。同時,行業協會要通過有效的利益協調和分享機制,讓會員體會到加入行業協會具有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會員的參與意識。第二,要做好職業道德教育工作,提高責任意識。食品行業協會要加強自身職業道德教育,幫助會員轉變落后的生產經營觀念,改變法制觀念欠缺的狀態,樹立維護食品安全的社會責任,從源頭上來避免“問題食品”的產生。第三,要做好觀念轉變工作,提高服務意識。食品行業協會作為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利益代表,一方面要樹立為廣大會員真誠服務的意識,另一方面,作為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溝通的媒介與橋梁,也要樹立為廣大消費者服務的意識,確實發揮好對本行業的自律監管作用。
(二)加強食品行業協會的自身建設,完善自我管理與服務功能
食品行業協會需要加強對會員能力素質的教育培養,一方面要積極爭取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定期教育培訓,另一方面,要形成內部的常態學習機制,通過教育培訓加強協會成員的法制觀念、掌握食品生產安全標準,了解行業發展新動態,樹立維護食品安全的社會責任與職業道德,從整體上提高行業生產經營者的能力素質。其次,食品行業協會應該努力拓寬籌資渠道,爭取政府、其它社會團體、公益基金組織等對行業協會的經濟支持,另外,食品行業協會也應加強自身“造血”功能,在內部建立一個合理的會費收支制度和會員獎懲機制,通過內部經濟手段來提高經費收入,在擴大資金來源的基礎上,協會應努力改善辦公環境,特別應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提高協會自我監管的物質技術力量。最后,食品行業協會應該健全和完善內部管理機構與制度。在機構設置上要遵循決策、執行、監督機構的獨立,提高自我管理效能,加強協會內部的自我監督,完善協會的各項管理制度,使協會真正成為一個勤潔高效的自治組織。
(三)加大對食品行業協會的支持力度,營造“協會自治”的良好環境
首先,應該加大對食品行業協會的政策支持力度,一方面,國家應該加快關于行業協會專門法律法規的立法進程,完善行業協會管理的制度環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對行業協會給予相應的優惠措施,在行業協會的成立審批、日常管理方面應減少不必要的管制,給其一個自我成長發展的寬松環境。其次,政府應主動鼓勵和引導食品行業協會的發展。特別是對于一些企業規模較小、較為分散,缺乏重點企業帶頭組織的行業,政府應該發揮引導作用,鼓勵這類食品行業建立自治組織,培育自我監管的行業力量。再有,政府應加大對食品行業協會的資金支持力度,可以制定支持行業協會發展的專項資金制度,給予其現金支持,也可以通過政府財政購買途徑,購置相關的設備、公辦用品等,對其進行物資支持,通過這些方式緩解食品行業協會的資金壓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最后,政府應加大對食品行業協會的服務力度,為其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訓服務,技術和業務方面的配套服務,法律政策方面的咨詢服務等,通過政府服務來提高食品行業協會的自治能力,使其發揮在公共領域中的應有作用,彌補政府的一些治理弱項,實現食品行業協會與政府部門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良性互動。
風險管理是指企業通過識別、分析和評估經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以最低成本為企業經營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企業風險管理是一個過程,風險管理的目的是及時預測、發現風險并防止風險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為企業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的保證。
第二,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內在聯系。一是兩者的目標是一致的。無論是內部控制還是風險管理,都是為了實現企業的目標而服務的,它們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二是兩者是統一不可分割的。內部控制是全面風險管理的必要環節,內部控制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防范風險,風險管理解決方案則必然落實到內部控制上,否則風險管理就失去了科學的管理手段。
二、石油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企業良好的內控環境尚未完全形成,影響了內控的有效執行。從石油企業內部控制現狀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內部控制全員管理觀念欠缺,未能貫穿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二是把內部控制完全混同于規章制度建設;三是重視不夠,內部控制意識不強,對內控制度認識、理解不到位,造成內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執行,在許多方面都流于形式,致使有章不循,失去了應有的剛性和嚴肅性。
第二,企業的風險意識較弱,風險評估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石油企業為國有大中型企業,企業的經營風險意識相對較弱,風險意識不夠、風險評估機制不完善會導致企業在應對市場和資本運營等方面能力不足,對全面防范和化解經營風險與管理風險需求還存在一定距離。
第三,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企業管理者越權現象比較嚴重。目前石油企業的公司化重組大多已經完成,公司雖然成立了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 但這些組織機構的人員一般由上級委派, 為同一經濟利益整體服務, 很難起到相互制約作用,導致企業高層管理人員或對經濟活動越權干預的現象比較嚴重。
第四,內控執行的檢查評價機制不夠全面,制約了內控的有效實施。目前相當部分石油企業內控評價體系操作性不強,對檢查的具體內容、評價標準、質量效果缺乏量化,從而難以真正地進行客觀、公正、科學、合理評價。
第五,內控業務流程與權限指引有待進一步完善。近年來石油企業全面推行內控制度,為適應新會計準則制度化,根據管理體制及業務操作模式的變動及檢查中發現的問題,不斷修訂完善《內部控制手冊》,但在實際中仍有內部控制業務流程與權限指引部分條款不太切合實際,有待進一步完善修訂。
三、加強石油企業內部控制的措施
石油企業在建設和執行內部控制體系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具有多方面的原因。企業當務之急是要結合改革和轉型的需要,以“有效和高效”為目標,圍繞內控“一體化”、依托制度信息化、研究建立風險識別及預警和防范體系、優化內控檢查思路等重心,狠抓內控制度的深入貫徹落實,推動內控管理的轉型,提升內控執行力,確保內控管理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一,強化風險管理,研究建立風險識別及預警防范體系。研究建立以風險管理為核心和導向的內控管理,企業應從加強關鍵環節、重點領域的業務管理入手,強化對招投標管理、信用管理、對外投資、分包管理、資產產權處置等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高危地帶的監控,并加強風險分析和定期評估,避免重大風險和實質缺陷的發生。逐步研究建立風險管理事件庫。企業要定期開展風險分析和評估,對已發生的事件或潛在的重大風險及重要風險進行分析,制定應對、解決或改良措施,按要求納入風險事件庫的管理,逐步推進內控管理與全面風險管理的有機融合,進一步提升風險的防范和抵御能力。
第二,做好內控日常管理和運行工作,狠抓內控制度的完善與落實。內控制度貫徹落實的好壞決定內控管理水平的高低,為確保內控制度貫徹執行,企業要結合管理實際,做好日常管理和運行工作。一是跟蹤抓好內控檢查出問題的整改落實工作,開展檢查回頭看及復查工作,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二是做好年度內控工作計劃的安排布置,結合企業實際和總部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內控管理工作。三是抓好內控實施細則的完善,規范權限的細化和轉授權機制。四是抓好內控制度的貫徹執行,切實提高內控執行力和自覺性。五是做好內控管理定期總結和匯報工作。
第三,開展企業外部項目調研督導,加強外部項目監管。石油企業外部項目內控管理比較薄弱,考慮外部項目管理的現狀,企業要加強對外部項目內控管理的支持和督導。一是加強外部項目管理人員內控培訓學習,采取集中培訓和現場培訓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內控管理意識。二是加強外部項目的督導調研,了解外部項目內控執行的難點和阻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強化對外部項目的支持,提升外部項目的內控執行力。三是加強對國際項目的監管和指導,研究國際市場的特點,有針對性探索和完善國際項目內控管理制度。
第四,調整優化檢查考核思路,提高內控檢查質量。企業要加強內控檢查評價,優化和創新檢查思路,選拔、培養和選用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內控檢查人員,完善專業隊伍人才庫建設。企業在做好內控重點流程測試及自查工作的同時,加強外部項目的檢查評價工作,延伸檢查范圍和深度,提高檢查頻率,結合審計、稽核、效能監察等形式開展專項和復合檢查工作。檢查中重點控制風險點和關鍵環節的抽查樣本,切實提高內控檢查的質量和效果,并落實“嚴考核、硬兌現”機制,并把考核結果與部門、人員的獎罰掛鉤。
第五,建立內控管理定期通報機制,定期內控管理動態。企業要建立定期簡報制度,定期總結管理經驗,剖析執行中出現的案例,建立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通過總結本企業內控管理、風險管理經驗或剖析執行中出現的問題與案例,以內控管理動態(簡報)的形式下發所屬單位,供所屬單位進行學習和參考。
第六,強化基礎資料規范工作,推進內控管理要件的表單化工作。企業要分步推進實施制度全面信息化工作,將所有制度按照“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單化、表單電腦化”的要求進行信息化。企業要結合管理實際,不斷規范內控管理要件,整理匯總企業成熟的要件資料,并結合內控制度要求對沒有的要件進行制定和完善,對所有內控要件資料力求以表單的形式體現出來,形成企業的內控管理要件,為制度信息化奠定基礎。
二、研究思路
目前關于校外實習期間指導教師的職業能力的相關研究也有一些:有人認為,強調系統性實踐性教學環節、有過硬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1];有的認為,教師實習指導,由一般性指導向為實習生提供準確、及時、全方位指導轉變[2],還有的談到了優化“雙師”結構,提高師資隊伍的“實戰”能力[3]以及教師應具備專業企業實踐能力如:擁有所從事專業的企業實際工作經歷,定期深入企業管理或服務,掛職學習等[4];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最終要具備三種能力:一是生產第一線的技術操作和管理能力;二是理論和技術的轉化能力;三是社會綜合活動能力。要使學生具有這樣的能力,教師首先要具有這樣的能力[5]。以上諸多學者的研究開拓了高等旅游職業教育的視野,并對高等旅游院校的校外實習指導教師的指導能力有了初步研究,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但以上的研究著重于研究酒店實習生為主,人才培養模式等,附帶介紹了一些指導教師的研究內容,對高等職業院校校外實習指導教師的職業能力的全面研究仍然較少,而指導教師在實習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針對高職院校旅游類專業的校外實習指導教師的職業能力進行研究探討。
三、目前校外實習指導教師面臨的問題
在旅游類專業校外實習期間,學院(尤其是指導教師)、學生、企業是取決于學生的校外實習質量的三個主要因素。而指導教師是否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對于保證學生實習的順利有效進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職業能力一般是指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應具備的相應能力。校外實習指導教師職業能力是指在校外實習期間,指導教師所應具備的相應能力。指導教師的指導作用是學校教育在空間上的延伸,場景的改變,由教室轉變到企業,指導的環境在企業,指導的對象是實習生,接觸的人員是企業人員,這是一種較大的變化;而學生從單純的校園環境來到企業這樣一個大的復雜的環境中,從在校生變成了實習生的角色的轉變,學生自身的轉變也是很大的。要使實習生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使其綜合素質提升,指導教師首先就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如何使實習生在實習中真正有所收獲,除了酒店和他自身以外,對指導教師的職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目前旅游類專業校外實習指導教師面臨如下一些問題:
(一)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不足
1.專業知識不足。專業知識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一方面,由于各種原因學院派出的校外實習指導教師是班主任、輔導教師或學院的富余人員,根本就不是專業教師,他們做做學生的思想工作還可以,但是在專業知識上對學生的幫助很小;另一方面即使學院派出的是專業教師,但大部分專業教師也沒在企業做過,學院專業教師絕大部分是從大學畢業后到學校來教學的,所學的專業知識就是書本知識,盡管在企業可能有過短暫的實習,但學得不扎實并且和實際聯系不緊密,關鍵問題是書本知識往往滯后于現實的發展,到了企業實際應用時已經落后于發展了。
2.實踐技能不足。旅游類專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要求有較強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如導游專業導游的講解能力和帶團協調能力;酒店專業的前廳、客房的服務能力、餐飲服務的能力等,都需要有較強的實踐技能,而學院的教師絕大部分沒在企業做過,理論知識還有一套,可具體的實踐操作可不是看看書就能解決的,若指導教師對旅游類實踐技能知之甚少,酒店崗位操作一竅不通,則對整個實習工作是無益的。目前“雙師型”教師在高職院校是比較缺乏的。
(二)綜合素質欠缺
通常情況下,指導教師在學院這樣相對單一的環境中工作學習,接觸的對象是教師或學生,面臨的問題不是很復雜,對其綜合素質的要求相對并不高。而實習時面對的是社會,不同類型的企業:旅游社、旅游公司、景區、酒店和餐飲店等企業;不同的部門:總經辦、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等;不同的人:企業的經理、主管、領班和一線服務人員、各種類型的客人;因為是服務行業,很多突發事件可能發生;學院與酒店、實習生之間關系的處理等,面臨的情況是很復雜的,需要指導教師具備很強的綜合素質,有較強的溝通協調能力。若指導教師的溝通協調能力欠缺,會使很多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
(三)實習制度不完善
常言道“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套完善的實習制度是順利完成校外實習的重要保證。管用、可行和有效是校外實習制度建設的關鍵。要根據實習情況的進展,針對一些在實習期間容易出現的問題,制度也要不斷修訂,以適應發展的要求,使之切實可行。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校外實習活動的開展由于種種原因:經驗不足、領導重視程度、各方協調等,實習制度建設很不完善,形同虛設。有的學院由教師將實習生帶到實習企業后,教師就返校了;還有的實習生在實習企業出現問題了,學院才出面來解決。實習指導教師形同虛設,根本就沒在企業工作,也沒有管理學生。由此可以想象實習生在企業的感受,這是目前一部分實習生認為自己在企業就是廉價勞動力,對實習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四、解決問題的途徑
三峽旅游職業技術學院是湖北省內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公辦旅游高等職業學院。長期以來學院堅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教學,不斷的總結經驗教訓,在酒店管理專業的校外實習指導教師職業能力建設上有自己獨特的思路和方法,同時針對上述諸多問題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努力培養“雙師型”教師
一般而言,“雙師型”教師是指同時具備教師資格和職業資格,專門從事職業教育工作的教師。“雙師型”教師是教育教學能力和工作經驗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既有專業理論水平又有專業實踐技能,綜合素質較高的教師。
1.掛職鍛煉。要使專業指導教師具有理論轉化和技術轉化的能力,就必須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校企結合,教研結合。在運用這種模式時,由于理論實踐階段是在酒店進行,是專業指導教師接觸行業、了解行業、積累行業經驗的好機會,學校方面應安排專業指導教師跟隨學生到酒店進行實踐。專業指導教師一方面以帶隊教師的身份管理學生,一方面以學員的身份向酒店的資深員工以及管理人員學習取經。這無疑是專業指導教師學習專業技能、積累行業管理經驗的良機,從而可以解決新高職院校專業行業經驗先天不足的問題[5]。學院要求酒店管理專業的中青年教師在酒店掛職鍛煉,要求指導教師在酒店的具體崗位任職,做具體的事情,學習酒店的管理及運營,如掛職前廳部主管、客房部領班或經理助理等職;指導教師在學生實習期間一直要深入酒店,和實習生、酒店方長期在一起工作生活;對指導教師是一次行動導向的學習過程,真正實現指導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的全面提升,還可為酒店管理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提出寶貴的意見;指導教師親自在酒店具體崗位工作,給實習生起到示范帶頭的作用。指導教師對學生不懂的專業問題可以進行現場解答,針對酒店方管理與相關崗位工作可以提出合理化建議,比如:學生工作輪崗的問題、酒店方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學生的工資福利待遇問題等,以此提高指導教師的雙師素質。掛職鍛煉不僅能提高指導教師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還能提高指導教師的綜合素質,一個具有良好溝通協調能力的指導教師,就如同質量上乘的劑,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使很多工作事半功倍。學院的酒店管理專業的實習學生態度端正,工作積極,和實習帶隊教師經常溝通,卓有成效地完成實習任務。近幾年來學院已連續派出11名中青年教師分別到各旅游企業掛職鍛煉,其中在酒店掛職鍛煉的有6人,分別在宜昌的均瑤大酒店、葛州壩賓館、桃花嶺飯店、義烏國際大廈、東陽海德建國大酒店、杭州君瀾大酒店等酒店,這些酒店為五星級或四星級酒店,企業文化深厚,酒店管理規范。掛職教師在酒店得到了鍛煉,自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都有長足的進步。
改變單一的以鞏固知識為主要目標的作業形式和作業內容,確立多種訓練目標的作業形式,增加一些操作性強應用性廣的作業。如,為體現教育的開放性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可指定學生完成“主題作業”,就是圍繞生活中的一個實際問題或一個專題,把所學的幾門學科的知識都組織、調動起來,以解決實際問題。“主題作業”有幾個特點:一是與生活相結合。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要用到語文,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布置學生觀察,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二是注意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把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淡化學科之間的界限,淡化知識分割,盡可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現在的科學文化素質的整體提高,而且有利于學生將來適應世界科學迅速發展的趨勢;三是作業形式多樣,體現趣味性,不僅要讓學生動腦,動口,還要操作動手,以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如在作業設計中可嘗試“大作業”的設計。“大作業”沒有規定的內容,允許在一段時間內通過查閱資料相對獨立地完成一項具有鮮明個性和獨創性的作業。小學語文應從這里入手,讓學生自定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學習自己收集資料,組織材料,寫“論文”。這類作業涉及面廣,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社會領域的,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有積極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把降低單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列為約束性指標,要求石油和化工行業實現從粗放型生產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轉變。石油企業一方面追求生產效益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還面臨著著節能減排的壓力,而目前石油企業節能減排管理工作還沒有真正成為內在需求,普遍存在積極性不夠、節能政策執行不到位、節能管理動力不足的問題。學術界對石油行業動力機制的研究多體現在一般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綠色技術創新、生態化責任的承擔等,而將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和動力機制理論結合起來探討相對缺乏[1]。
二、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動力源
(一)經濟利益的驅動
企業以追求經濟利潤為目標,因此會在用能和節能之間、污染和控污之間進行博弈選擇。企業選擇耗能或是節能,關鍵在于如何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由于企業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可能驅使企業唯利是圖,不擇手段地追求局部利益,也可驅使企業在生產中走節能減排之路。只有當實施節能減排對石油企業帶來足夠的經濟效益或存在市場競爭的壓力時,才有可能產生節能減排內在動力[2]。
(二)社會認可度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人們對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逐年增高。石油企業作為產能大戶和耗能大戶,在社會上良好的聲譽和認可度有利于幫助企業在公眾中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在此背景下,社會及相關石油協會組織對于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推動和社會公眾對石油企業節能減排的期望都構成了其節能減排的外在動力。
(三)政府的政策激勵
石油企業開展節能減排工作,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激勵。政府對石油企業開展節能減排制定了一些激勵政策如石油資源核算政策、綠色稅收政策、石油財稅政策等優惠政策,目的在于調動石油企業發展低耗能、低污染工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成促使石油企業開展節能減排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
三、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動力機制分析
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動力機制研究的就是影響節能減排動力機制各類因素的內在聯系和相互影響。吳曉波等在低碳經濟集群動力機制研究中認為低碳產業集群由根本動力、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構成[3],本文借鑒其觀點,根據石油企業節能減排的特點,認為石油企業節能減排的動力因素包括根本因素、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其構建的總體思路為:以根本動力為導向,以內部動力為主導,以外部動力為輔助,重點做好激勵政策和制度的創新,以調節和優化石油企業節能減排的動力系統。
(一)根本因素:可持續發展
伴隨著資源短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環境保護約束與企業盈利性要求之間的矛盾,可持續發展思想應運而生。可持續發展認為經濟發展應該考慮資源的有效利用與能源的長遠使用,考慮自然環境的長期承載能力,是一種謀求在人類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之間實現和諧、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實現均衡的綜合發展模式。[4]
(二)外在因素
(1)國家政策
在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工作外在動力因素,國家政府有關部門出臺的引導石油企業節能減排的政策是重要動力因素。政府通過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來規定石油企業在節能減排工作中的任務和相關責任,使得石油企業將節能減排、降低能耗作為一項本職工作,并通過其他行政獎勵與懲罰手段來進一步促進和監督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工作不斷提高[5]。
(2)石油行業相關協會
中國石油相關協會在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工作中同樣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如中國石油企業協會的“三評”工作(評選創新成果、優秀論文和優秀著作)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當前,石油企業的管理創新工作重心之一即為節能減排、發展低耗能工業經濟,石油行業相關協會工作的持續開展在無形中促進和推動著石油企業節能減排管理工作創新的不斷深入和發展。
(3)技術進步
技術進步是人類由工業文明走向綠色文明的技術基礎,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強大動力源。石油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水平較低,其使用先進工藝和新能源的成本就會提高,企業為了保住自身的資金回報率,仍會選擇原有的耗能生產方式。同時,技術水平低對再利用物質數量要求較高,對廢棄物的回收率不高,而且在再利用的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嚴重的二次污染,治理二次污染的成本往往高于回收物質的經濟價值。
(4)市場需求與競爭
市場需求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石油企業進行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因素。石油企業所耗能源市場價格的高低直接成為其是否選擇節能發展還是耗能發展的一項關鍵指標,較高的能源市場價格對石油企業耗能工業來說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外在壓力,迫使企業開展節能減排工作、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三)內在因素
(1)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精神之所以成為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工作最重要的內在因素之一,原因在于企業經營者是企業各項重大工作的最高決策者,因此他們對待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態度極其重要[6]。只有擁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的企業領導者,才能真正地、積極地投身于本企業節能減排事業,通過企業管理和技術創新走上低耗能、低污染的綠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2)內部激勵機制
一套系統而科學的企業內部節能減排激勵機制成為石油企業持續進行節能減排工作,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貫徹的制度保證。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內部激勵制度分為獎勵制度和懲罰制度,對于在節能減排方面有積極貢獻的領導和員工,企業應予以適度的獎勵,激發他們持續進行工作創新。
(3)員工素質
員工素質中的基本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對企業的歸屬感、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對企業能否成功開展節能減排工作、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員工素質成為推動企業節能減排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在因素。
“十二五”是中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面臨新的挑戰。石油企業節能減排動力機制一個系統、復雜、長期的工程,根本動力、內部動力、外部動力協同作用組成了動力機制系統,動力機制系統的非線性、動態性的整體運作推動了石油企業節能減排的發展。從長遠看,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的趨勢長期存在,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任重而道遠。石油企業作為實現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明確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目標、重點和措施,精心組織實施。
參考文獻:
[1] 錢伯章.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