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14: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善意的謊言辯論材料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我國近年出現的“毒大米”、“瘦肉精”、“彩色饅頭”、“塑化劑”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經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國民素質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絕不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一個受人尊敬的國家。要做到有誠信、講道德必須( )
①為人誠實,言而有信②具有強烈的個人榮譽感和競爭意識③信守承諾,承擔責任④做正直的人,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秩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近年來,“瘦肉精”、“彩色饅頭”、“塑化劑”等食品安全事件再度引起人們對社會誠信的關注,重塑誠信社會刻不容緩。這是因為( )
①誠信是品行、責任、聲譽、魅力②誠信是資本、財富、競爭力③講誠信,有利于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④講誠信,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3.了解了上述材料,某校八年級(1)班同學在思想品德老師組織下,積極響應學校“共鑄誠信校園”的號召,決定舉行一場辯論會,請你參與。
正方觀點: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我們要講誠信。
反方觀點: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做不到誠信。
(1)請結合實際,闡述不誠信的后果。
(2)請你從誠信守則的角度來證明正方的觀點。
(3)通過辯論,同學們對“誠信的智慧”有了更深的認識,你如何理解“誠信的智慧”?
(4)為了建設“誠信校園”,請你寫出兩點建議。
4.假如你所在學校也準備開展一系列誠信教育活動,請你設計幾種活動形式。
5.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開展誠信教育活動有什么意義。
[教材鏈接]
我們為人處事,與人交往,要講究誠信,即誠實守信。“誠”,就是誠實無欺、誠實做人、誠實做事,實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講信譽、守信義、不虛假。為人誠實,言而有信,能得到別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華。
1.不誠信的危害:(1)在交往中不兌現自己的承諾,失信于人,就會產生信任危機。(2)不講誠信的人可以騙人一時,但不能騙人一世,一旦被識破,他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其結果是既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3)敷衍了事、弄虛作假的人,什么事也做不成。
2.誠信的基本要求:對人守信,對事負責。
3.誠信守則:(1)誠實是獲得信任的前提,信任的基礎永遠是誠實。(2)誠信守則的具體要求:①堅持實事求是,是誠信做人的守則之一。誠信的基礎是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地表達事物的本來面目,是誠實守信的出發點。②在涉及利益沖突的問題時,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多數人利益一邊。③在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沖突時,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長遠利益一邊。④在情與法的沖突中,誠信守則要求我們站在法律一邊。
4.誠信的智慧:(1)誠信要與具體的情境相結合。我們對誠信的理解應與具體的情境結合起來,在現實生活中作出誠信的正確選擇。(2)對人誠實與尊重他人隱私的關系:一方面,“以誠待人,以信交友”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我們應當恪守誠信的品德;另一方面,尊重隱私又是待人坦誠的前提,是維持良好關系、有效溝通的基礎。尊重他人隱私,未經他人同意不得將其公開,也是我們在交往中應有的品德。當對人誠信與尊重他人隱私發生沖突時,我們要結合具體情境,堅持原則,權衡利弊,按照實際情況妥善處理。(3)誠信的核心是善。有時說些“善意的謊言”,不是出于個人的“私利”,而恰恰是維護對方利益的需要。從根本上說,善意的謊言并不違背誠實的道德。
[參考答案]
1.B 2.C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在現代社會的生存能力。”所謂口語交際,就是在人與人交往的特色語境中,聽說雙方運用口頭語言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情感的一種互動言語活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口頭交際越來越廣,這既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交際素材,又對我們提出了應生活需要及時培養口語交際素養的要求。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這是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但我在教學中發現,由于受生活環境及語言環境的影響,學生表達存在心理障礙,口語表達貧乏、單調、蒼白無力,能力極其薄弱。加之現在的教師普遍重視讀寫訓練,忽略了聽說能力訓練,高分低能現象比比皆是,而僅僅依靠教材安排的口語交際訓練進行練習口語空間狹小,訓練量無疑是杯水車薪。所以拓展口語交際空間,提高口語交際技巧,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勢在必行。
下面我根據自己這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拓展口語交際進行口語訓練,談談自己的認識與做法。
一、得法于課堂教學中
1.創設輕松、平等的交際環境,激發學生的交際欲望。
要想消除學生交際時的緊張、害羞心理和畏難情緒,培養學生的交際膽量,激發學生的交流欲望,教師的教態要親切和藹,語言要循循善誘,以自身的情緒感染學生,尤其對膽小內向的孩子,更要做到耐心點撥、熱情鼓勵,不可要求過高。評價要以鼓勵性語言為主,給予不同學生不同的交際機會。“言語的發源地就是具體的語境”。要根據學生的認識特點和生活閱歷,創設生動有趣、輕松的交際氛圍,讓學生產生強烈的交際欲望,產生不吐不快的感覺。
2.憑借教材豐富的語言,培養學生交際的能力。
選入小學課本的課文都是古今中外、文質兼優的文學作品。尤其豐富的語言資源更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學習天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利用課文精妙雋美的語言,通過創設情境,將文本語言轉化為自我語言,把口語交際巧妙地融進教學過程中。如在執教《桂林山水》一文時,在學習描寫漓江山水這一段時,經過朗讀感悟、交流匯報及欣賞課件后,為了加深理解,豐富想象,在舒緩的音樂襯托下,我抒情地說:“請大家閉上眼睛,讓我們一起泛舟在這美麗的漓江之上,感受著這詩情畫意般的江水。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靜啊……”我富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學生深受感染,不由自主地接讀起來。隨即,我不失時機地啟發道:“如此美妙的水,我們為之陶醉,為之驚嘆這大自然的杰作,那么讓我們也當一回小作者,說一說你看到的水,感受到的水,可以用上文中的句子,好嗎?”這時一位學生起來說:“老師,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媽媽去未央湖劃過小船。”“你能說一說嗎?”他便脫口而出道:“泛舟在湖中,只見四周楊柳依依,一陣涼爽的小風吹來,令人心曠神怡,水真清啊……”我給予了高度評價。又如我執教散文《山中訪友》時,本文語言尤其新奇生動,特別是第五段,運用擬人與想象的修辭手法,語言親切深情,具有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極富感召力。此時不說待何時,在教學本段時,我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仿照本段寫法與句式,說一說自己親近大自然的經歷。他們在優美意境及朗朗上口語境的感召下,靈感一觸即發,如:“你好,青翠的小草,你頑強的身軀綴滿大地,讓世界變得更加生動。”“你好,巍峨的高山,你偉岸的身軀、不屈的脊梁給大地增添了一份深沉與堅毅。”等等,這樣的片段在教學中比比皆是。我憑借教材的文字練、說,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理解,又借助課文語言的規范化,訓練了學生口語語言的邏輯性、形象性,學生既吸取了課本語言精華、語感,又豐富了語言積累。
3.創設交際格局,培養交際技巧。
閱讀教學各個環節無不體現著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群體互動,每一堂課都有大量的對話交流。新大綱明確指出:“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進行,課堂教學是師生交往的雙向互動過程,課堂成為學生口語訓練的主戰場。”在語文課堂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有利于口語交際的內容開展教學,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互動訓練,根據不同內容、不同性質、不同題材的課文,可以設計不同形式的交際情境。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如下。
(1)辯論與即興演講、即席發言。
課堂上的辯論是基于媒介不同觀點的交鋒。我認為它是最有效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有效鍛煉學生能言善辯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學生可以基于對某一人物、某種社會現象、某場戰爭等切入點利用課本材料或課外知識引起爭議進行辯論。在學習《唯一的聽眾》一文拓展時,讓學生針對“講誠信,不能說謊”與“生活需要善意的謊言”進行辯論,雙方據理力爭,充分利用課文語言材料旁征博引,各抒己見。有的說:“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如果一個人不講誠信,很難在社會立足。”接著舉了事例說明,有的認為:“善意的謊言它的前提是‘善意’,而不是‘蓄意’、‘惡意’,是人與人之間美好情感的體現,假如沒有老婦人善意的欺騙,哪來青年人最后的成功……”學生既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又鍛煉了口語。
辯論是一個人口才的最好體現,這樣的課例很多,如學習《亡羊補牢》時,可以設計“亡羊補牢,為時不晚”嗎?”的辯論;學習《草船借箭》時可以設計“你認為借箭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辯論,等等。由于技巧性較高,可指導學生觀看相關的節目、錄像,對演講與發言則有很大的情感體現性。如在學完《只有一個地球》后,學生對地球的現狀有了明確的認識,內心引起了極大的擔憂、憤怒等,這時我問:“你們想對地球母親或人類說些什么?”有的學生說:“地球母親,想當初,您是多么的美麗、壯觀、健康,您無私慷慨地奉獻著自己的資源養育著數以萬計的地球兒女,包括我們人類,而貪婪愚昧的人類卻不知珍惜,不懂回報,還在無知地破壞著你美麗的身軀,亂砍亂伐,污染環境,過度開發各種資源……地球母親,現在我們知道我們錯了,我們一定要彌補這個過錯,使您不再憂傷!”學生一個個滿懷激情地進行了即席演講或即席發言,“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責任感進一步增強。當然,課堂上的小辯論和即席演講由于時間限制,和正式的辯論和演講是有一定區別的,不要對學生要求過高,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2)概括主要內容與復述。
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概括主要內容,可以有所側重點,不同學生根據能力和大小概括的長短、詳略、優劣不同,由于是基于課文內容,因此無疑是一種可長期訓練口語表達的有效途徑。朗讀課文是口語交際的另一種形式,而指導學生感情讀文,背誦課文都對口語訓練有所促進,可培養良好的語感。但復述課文則為口語交際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變換順序,補充情節進行創造性復述。故事性強的課文,如神話故事、童話故事可讓學生復述,如《七顆鉆石》、《開天地》、《最后一頭戰象》等。學生在講完后,教師可就邏輯順序、語言生動與否給予指導評價,既能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又能培養學生的口語技巧,真是一舉兩得。
(3)講故事,續編故事,演課本劇。
講故事適用于低年級學生,如課文《烏鴉喝水》、《王二小》等,學完后可讓學生及時講一講,也可回家講給家長聽。講故事和復述有一定區別,只要求學生用通順的語言把故事情節講清楚即可。
續編故事則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達自己的意愿,但要和主題切合。如在學完《窮人》、《別餓壞了那匹狼》等課文,可即時設計讓學生說一說,后來還可能發生了什么?這能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課本劇是通過口頭語言與肢體語言創造性再現語言情境,引導學生把文本語言變為自己的語言,活潑生動,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悟,又在合作表演中發展了口語,張揚了個性,鍛煉了交際能力。如《田忌賽馬》、《晏子使楚》、《完璧歸趙》等課文是課本劇的最好素材,《半截蠟燭》本身就是課本劇。演說的結合,比讀或背誦課文更具廣泛的想象創造空間。
(4)現場模擬。
如學完《頤和園》、《長城》等課文,我讓學生當小導游,根據課文內容,以小導游的身份介紹頤和園、萬里長城等名勝古跡;學完《新型玻璃》等課文,我讓學生模擬推銷員,現場推銷商品;學完《鯨》、《松鼠》等說明文,我讓學生以鯨、松鼠等口吻,以“我是一只鯨”等為主題,自我介紹,不必完整介紹,只要說出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即可。這樣的設計都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利用,通過用不同角色體驗,學生大大增強了學習與說的興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也可在實踐課中開展。
二、延伸于課外活動中
1.廣泛開設語文實踐活動。
(1)利用每學期開設的主題班隊會活動,專項語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
如本學期開設的語文實踐活動:“愛國詩文朗誦會”、“祖國在我心中”演講比賽,“感動中國”人物故事會,“我是環保小衛士”等。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出不同活動專題,諸如此類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大量的言語實踐,通過搜集整理―組合―內化―運用實踐的模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2)利用早讀課開辟一定時間開展“我是小小播音員”活動,讓學生模擬播音員轉述國內外、學校及身邊發生的新聞事件,開展“小小評論員”活動,評論具有代表的人、事、物,包括喜歡看的電視節目,開展“我是小記者”活動,模擬記者現場主持,現場采訪。我盡量選擇學生敏感、感興趣、具有時代感的話題,使學生興味盎然,樂于表達,有話可說。
A:說活動。如:“六一”兒童節文藝匯演,廣播體操比賽,“5.12”汶川地震捐款獻愛心活動等。
B:說電視節目、電影片段。如國慶60年閱兵儀式,《百家講壇》等。
C:說身邊的突發事件。如校園內的好人好事、不良事件等。
D:說時下敏感話題。如:“5.12”汶川地震、“H1N1”甲流感、學生上網等。
E:說名人。如說體育明星、影視明星等公眾人物。
(3)利用課前5分鐘讓學生集體背誦古詩詞、名言警句、好句好段、優秀范文等,材料可由學生推薦。
這些活動可以是經常性、長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好方式。靈活多變、豐富多彩的題材,能給學生開辟一個個更為廣闊的平臺,極大地豐富學生口語訓練的教材。教師要用心、留心觀察身邊生活、細心捕捉生活中的說話點,抓住一閃即逝的機會,及時創設交際情景,指導學生進行卓有成效的訓練。學生事先在課外做好細致的語言材料的準備,活動過程中的傾聽、評價、討論、交流、合作等互動,無疑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一種提升。
三、實踐于社會生活中
口語交際應“重視在生活中實踐”。廣闊的社會背景,五彩斑斕的社會生活存在大量的交際機會與內容。反過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本身構成了鮮活的生活。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日常生活展開學習和鍛煉,鼓勵學生在各種真實的場合嘗試練習人際交往,體驗人際交往過程中的酸甜苦辣。
我根據學生的生活環境及本地的生活資源,指導學生擬定計劃、設計方案,利用星期天、寒暑假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上街購物,去銀行存零花錢,去郵局寄信;根據父母的職業特點去集市賣菜,在商店推銷商品;聚會慶祝生日,去踏春;調查灞河的現狀及原因等,讓學生深入社會,接觸社會,學會和形形的人打交道,如收銀員、顧客、工作人員、農民……文雅的、粗魯的,憨厚的、狡詐的,年邁的、年輕的……讓學生在真實的人際中歷練探索,不斷提高人際交往的綜合素養,為將來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進行更為復雜的人際交往打下基礎。
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憑借課本,創造性地挖掘課本資源,廣泛地利用生活資源,只有立足課堂,不斷向課外和生活拓展,進行長期的、豐富多彩的口語交際訓練,讓學生想說、敢說、樂說、會說,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才會有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巢宗祺,雷實,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情境教學是指充分利用各種形象來創設類型多樣的典型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思考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具體來說,就是結合學生自身體驗以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引起學生對此問題的共鳴,使學生在情感的驅動下,對問題展開積極的思考以及進行積極的表達。這種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掌握的教學資源,結合教材,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對知識進行體驗與感悟,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
有效的教學情境指的是:利用收集到的、全面的課程資源,遵循課堂教學活動規律,使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過程與方法方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效果完成這三者的協調與發展,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教育在社會及個人需求的教學環境。
一、有效教學情境的分類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情景教學實踐中,結合課程和有效教學情境的特點,再根據情境構成要素的類型,可以將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學情境分為以下幾類:
1.問題性情境
問題性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或者師生共同創設的以問題形式營造的教學情境。問題性情境有助于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與知識的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教材及教學資源設置一些啟發性強的題目,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思考,發現問題的答案。
2.文本性情境
文本性情境是指利用形式多樣的載體(如書籍雜志、多媒體等)給學生呈現詩歌、數據、文字材料等,讓學生通過閱讀,進而引發思考,使學生融入文本性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
3.故事性情境
故事性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課堂內容給學生講述或用多媒體呈現蘊涵教育意義的故事,使學生在跟隨故事的發展過程中,觸動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在思考和領悟的過程中受到教育。
4.活動性情境
活動性情境是指將學生在實際生活、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啟發性的情景,運用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然后通過辯論、小組合作、換位思考等學習形式進行問題的思考、探究。
二、有效教育應用
初中思想品德的有效教學情境不僅需要教師具備理論知識,更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靈活應用。以下是各類有效教學情境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實例。
例一: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誠實的人時,可以首先圍繞主題一個創設虛擬的情境,在其中設置一些需要學生去思考的問題。如,可以針對善意的謊言提出這樣的問題――當你看到你的兩個同學因為一些小事而發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時,你會怎么做?學生會對這個問題積極地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要對這些觀點進行歸納總結以及點評,最終不僅讓學生明白如何在面對同學之間的矛盾時做出正確的應對,而且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利用善意的謊言去化解一些矛盾、爭執,學會與人和諧相處。
例二:在學習教育對民族與國家的意義時,教師可以通過呈現一系列的圖片影像資料或者相關的文本資料來說明:我國從人口大國向人才強國轉換的必要性及意義所在,讓學生觀看或閱讀之后思考這些資料給我們的啟示。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對材料進行充分的理解,對知識也有了深入的思考。
例三:在讓學生明白“取長補短”這個道理時,可以用“羊與長頸鹿”的故事:羊與長頸鹿在樹林中一起尋找食物,羊想吃樹上的葉子,卻因為脖子太短夠不到;長頸鹿想吃地上的草,卻因為脖子太長吃不到。這時,路過的兔子提醒它們,羊可以吃地上的草,長頸鹿可以吃樹上的葉子,這樣都能吃到美味的食物。羊與長頸鹿恍然大悟,發現利用自己的優點可以吃到食物。學生對這個故事進行思考,聯系實際生活提出自己對這則故事的看法及思考。有助于學生正確看待自己、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制訂符合自己的目標,有利于發掘自己的潛能,提高自身素質,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例四:在學習中華五十六個民族平等相處的內容時,通過情景表演――一位同學到藏族朋友家做客,藏族朋友獻上哈達與青稞酒,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另一位同學與信奉伊斯蘭教的維族朋友共進午餐。使學生明白要尊重少數民族同胞的風俗習慣及,維護民族團結,將這種意識深入腦海,身體力行。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思考,掌握如何與少數民族同胞平等相處,形成維護民族團結互助的意識。
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地對有效的教學情境進行理解和把握,為學生創設豐富多樣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情境,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使師生實現共同成長的目標,為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帶來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賴華潤.創設教學情境優化課堂教學:以粵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為例[J].新課程,2013(5):96.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現行《思想品德》獨具匠心,生動活潑,章節精短,簡明易懂。“附件”作為特色欄目,每章每節均有中學生喜聞樂見的精美的彩色插圖。僅以初二教材中“附件”的不完全統計的數據來看,其中69張漫畫,43張照片,17處名人名言,58個“相關鏈接”,110例需要學生“做、想、議、說”的地方,這是一筆豐富的教學資源。對于教材中這些特色欄目進行有效取舍與把握,是該學科教與學的關鍵所在。現將體會簡要介紹如下,與大家共同探討。
1 認識“附件”的特性
(1)力求新穎。思品教材中“附件”容量較之其他學科屬于海量,常以初中生喜聞樂見的圖表、漫畫等形式穿插在課文中,使教材從直觀上就變得生動、形象。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表演、討論、欣賞、閱讀、、思考、查閱資料等方式來使用這些“附件”,能全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廣泛參與,可學性與可教性大為增強。
(2)力求現實。教材中的諸多“附件”貼近時代、社會和學生真實生活場景,避免了學生一走進課堂就鉆入“課本”的尷尬。課文《享受健康的網絡交往》中的“小齊不文明上網”的事例,是全社會都在關注的問題。本節課文是單純地講道理還是舉案說法?教師是“疏”還是“堵”?教師不如藉此機會放開讓學生自由辯論。教材“附件”中很多話題源于日常生活,例如《我愛我家》中要求學生了解父母,“夸夸自己的父母”,對家長說說心里話,這個話題,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有感可發的。把書上的生活材料作為切入點,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表演,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方式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瑣事,扮演好家庭中子女的角色,學校中學生的角色,社會中小公民的角色。
(3)力求活用。教師可以從教材中就地取材,有時每當一個事例出現,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要與老師、與同學對話交流,甚至經常有學生站起來進行辯論。這樣教學中教師枯燥的說教就變成了熱烈的討論,空洞的情節變成生動的場面,深奧的理論變成形象的語言,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教材與學生的距離,思想政治課變得親近、生動了。
2 正確發揮“附件”的教學功能
“附件”作為現行教材新增的內容,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理解編者的意圖,明確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教學功能,并在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上盡可能加以利用,發揮它的教學功能。
2.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品教材章節大頭“附件”中選材很有講究,既要引人入勝,又要體現育人功能,更要讓學生感覺真實可行可信。例如《享受健康的網絡交往》開頭就是“梅平與網友是否見面”的話題,就吊足了學生的胃口,這是生活中人人都要碰到的問題啊!見與不見?見了該做些什么?如何保持與網友的友誼?爭論中看似解決了梅平的煩惱,實際上就是解開了同學們自己心中的困惑。在辯論過程中,學生潛移默化地解決了如何處理上網的問題,比直接由教師說教的效果要好。同時配以形象的漫畫,使事例更加具體化、生動化,符合學生的接受特點,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又如《世界文化之旅》開頭引入了三張充滿節日氣氛的照片,迎面而來的喜悅情景立即就勾起了大家過節時的回憶,使學生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為教師創設了教學情境。
2.2 激活思維,層層深化——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中穿插了了大量的“相關鏈接”、漫畫、說一說、議一議、填一填等欄目,這些欄目具有很大的啟發功能。它啟發學生去思考、去看書、去查資料。第五課第一節的《世界文化之旅》中日本的櫻花和壽司,英國的紳士風度、巴西的足球……在閱讀內容的時候學生似乎已置身于這些國度,教材的“你還能聯想到哪些具有國家代表性的東西?”立即就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思維隨之活躍。學生會整理自己儲存的地理、歷史、時政記憶,提取與此相關的信息,和同學一起分享。同時有些同學會在課前預習階段收集大量的資料,在搜集的過程中他會產生疑問“為什么一提到金字塔人們就想到埃及?為什么一提到‘空中花園’人們就想到古巴比倫?”這樣啟發學生用更廣闊的思路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通過不斷搜集資料,通過不斷分析,通過不斷總結,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培養,從而使他們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
2.3 設疑解惑,聯系實際——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思品教材十分重視理論聯系實際,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多材料更是從學生身心特點出發,聯系實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之、思之、受之、用之。例如《難報三春暉》中,學生會產生疑問“小峰的媽媽為什么要用‘善意的謊言’?小峰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回報媽媽獨特的教育方式?”濃濃的母愛涌上心頭,但實際生活中由于誤解,往往加深了彼此之間的隔閡,很多學生不屑于與父母談心交流。這個例子在讓學生在思考的同時,他們感受到了父母的用心良苦,從而在情緒上與小峰產生共鳴。教師可以從此例引到實際問題“假如父母翻看了你的日記,你會怎么辦?假如我想買一雙名牌鞋,父母不同意,怎么辦?”讓學生暢快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適時穿插一些換位思考的觀念,使學生自己找到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辦法。
2.4 歸納小結,鞏固知識——提高了學生的人文修養水平
思品教材中結尾部分的“附件”設置形式多樣、貼近實際,通過填一填、議一議、想一想等內容,教育學生講禮貌,學會寬容和尊重別人,學習與他人溝通,提高了學生的人文修養。如《誠信是金》結尾部分的處理,圍繞“克服小節無害論,從點滴小事做起”開展小論文競賽或者小組討論的方式,效果都還不錯。“相關鏈接”更是引用“明代書生馮俊棄‘假幣’”事例,再一次證明誠信自古以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引導學生做個誠信的人。
“附件”雖小,使用得當則能小中見大;認識不到位則視為累贅。在日常教學中,應立足教材、鉆研教材、挖掘“附件”自身的信息,或啟發學生積極思考,或鼓勵學生自己看書,或自由地發表意見、開展討論,或要求學生動手實踐,讓所有學生自始至終都參與教學過程,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修養。
參考文獻
任何一件事情,好的開端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逐漸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掌握物理知識。例如可用一個奇妙的物理實驗導入,學生會對物理現象有一探究竟的欲望;也可以用物理學史導入,利用科學家的獻身和執著的探索精神給學生精神上的震撼,激發其斗志;也可用趣味生活游戲導入,利用學生的少年的天性,把物理知識和人生的哲理滲透其中,降低物理知識抽象性,在不知不覺之中領悟物理學科的奧妙。
二、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是一件枯燥且辛苦的一件事情,如果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那么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都有不學習的理由。生動多彩的教學手段不僅能興奮學生的神經,也能激發出內在的潛力。特別是一些男生,在多媒體、錄像或動手實驗面前,會出現思維活躍、推理連貫、判斷能力大大增強的表現。同時課堂教學模式不斷變換:講授式、自助探究式、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新知識新理解辯論式、習題比拼式等等,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每一位學生都能選擇適合自己并成功展示自我的機會。能融入班級活動,有機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然后被認可,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滿足、一種激勵。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得到的不僅有知識,提升了各種能力,還找到了學習的信心,能自信的面對學習中的各種障礙。得到獲取知識和如何處事生活的能力遠遠比背過了多少物理規則定律重要的多,當然也比死記硬背更能吸引學生了。
三、理論聯系生活實際,增加物理學習趣味
物理作為一種自然學科,是人類改造自然、適應社會的智慧結晶。所以物理知識是抽象的,但也是和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的。但是物理課本教材太注重理論體系的完整性、知識過于抽象,而又缺乏感性材料。針對這種情況,物理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科特點,理論聯系人們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就在自己身邊。如在學習力學時,學生要明白“飛檐走壁”成功的秘訣是什么,為什么有人不敢坐過山車。學習電學后學生能在屋內布線,學會雷雨天如何避雷,了解安檢門的作用和原理等等。枯燥的課本理論和生動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物理知識生動活潑的呈現在面前的,于無形中調動身體的各個器官來關注知識,減低了掌握知識難度,學生因此會產生一種成就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增強物理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自信。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新課改的逐漸實行,思想政治課開卷考試的推行,教學方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對學生的開創性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卷考試主要是開放性試題居多,即某種教育目的的材料、實際情境的問題,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可以是熱點,也可以是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此種問題解決的途徑是多角度的,結論也是多樣的,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內化思想,形成、展示自己的價值觀念。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必須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創新思維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其發展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那么,政治教師在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和樹立全新的學習觀的前提下,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呢?
一、激發興趣,樹立創新意識
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發展開創性思維的前提,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同志在全國技術創新大會上強調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適應新的形勢的發展,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善于去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要想學生具有創新性思維,教師是起關鍵作用的,因為,教師是學生的先導,是引領學生走向未來,朝向自己人生目標的最重要的指向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首先要應富有創新意識,具有創新精神,要善于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那種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意識;其次,教師無論是在教學活動中還是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都要善于去培養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必須以學生為本位,從學生自身先行做起,改變學生不正確的學習觀念。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單純的外部刺激本身沒有任何意義,只有學習者在自己已有經驗背景下,對它進行編碼、加工,建構自己的理解,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知識,而只有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發展;最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設計的多層面,巧妙運用各種具體的激趣方法,諸如創設情景、巧妙設疑、增舉事例、藝術語言、演講辯論、聯系熱點,甚至把嘗試心理調節、體育鍛煉意志等方法引入課堂,增加教學的趣味性和創造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培養學生的探索勇氣
勇氣是一個人生命歷程中最不可或缺的東西,是人生中最寶貴的生命財產,只有具有了勇氣才能大膽地向著未來的方向開進,才能創造出有生命、有價值的人生歷程。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開創新思維的培育必須開創學生的探索性勇氣。培養創造性思維就要勇于探索和實踐,敢于質疑。質疑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所必須具備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特點。創新與實踐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一是思維不被已有的結論所束縛,二是不相信答案的唯一性,三是不屈服于專家學者的權威,四是勇于實踐與探究。因此,教師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可以有目的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對有些傳統性結論實施一定的分析與探究,倡導學生大膽思維,勇于創新與實踐的勇氣和精神。例如在學習思想政治“誠實守信”這一課時,我就出示這樣一個例子:某學生小凱的爸媽都出差了,一個人在家,一天突然生病,感冒發燒,遠在異地的媽媽打來電話,問她:你好嗎?她思索了一下,告訴媽媽:“你放心吧!我很好。”教師設問:小凱撒謊了,她講誠信嗎?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種設想打破了學生以前認為“撒謊就是壞孩子”的常規理念,使學生迅速活躍起來,積極思維,大膽探究,并一致認為:原來在生活中,善意的謊言也是誠實守信的,而且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也是必須的。這樣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勇氣和創新精神,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鍛煉學生分析解決的能力,拓展思維
開放性問題多是一些生活實際問題、時政熱點,這就要求學生要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開闊的思維能力。要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是解決問題能力的前提和基礎,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提高分析問題能力的出發點和歸宿。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培養諸能力中最重要的內容和最基本的要求,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轉變,在教學中學會避免、戰勝和轉化消極的情感和錯誤的認識,發展、享受和利用積極的情感與正確的認識,充分感受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歡樂與幸福,達到促進其思維充分、自由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6-0092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拓展與開發,成為我們應該著重探討的問題。
傳統的教學將毫無遺漏地把課本內容傳授給學生視為教學的根本且是唯一的目的,即所為:“以本為本”。這種方法用了很多年,似乎盡善盡美。但仔細斟酌其中的含義,就會發現課程資源中只有課本因素,沒有生活因素,只有課本上的知識傳遞,沒有關注到學生技能、技巧甚至能力和智力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從目標設定到教學效果的預測,都是教師圍繞課本單一化的行為,教師、課本主宰了整個課堂。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的課堂教學呈現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眉飛色舞、學生呆若木雞的局面,課堂氣氛死氣沉沉,毫無生機。
對傳統的課程資源,不少專家提出了質疑,發表了新的見解。葉瀾教授的“讓課程、學科教學的內容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傳統課程資源的弊端。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應蘊涵三大教學理念:生活性、發展性、生命性。因此,新課程理念下的課程資源拓展與開發,帶著對新理念的思考,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開發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
一、立足課本,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語文教材作為教與學的重要載體,是實現課程目標最重要的資源。教材一般都專門設有綜合性學習欄目,欄目中安排了綜合性學習的話題。如六年級上冊學完愛國情懷單元,安排了“祖國在我心中”演講比賽;在學完真情單元,安排了“善意謊言的辯論賽”;在學完保護環境單元,安排了“珍惜資源”建議書。在教學中,我們應按照教學計劃與教學目標,扎扎實實地開展這些綜合性學習,不能草草了事。同時,還要結合語文學習積極進行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的開發。在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創造性運用。
二、聯系生活,創建環境資源
環境資源包括校園環境資源和校外環境資源。創設多彩的有利于語文學習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創設多彩的校園文化,將這些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將這樣的環境作為語文課程資源之一,以熏陶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校外環境資源包括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等顯性資源,也包括社會生活經驗、社會文體活動、生活過程等隱性的資源。語文教師應該把課內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到生活中學語文,讓語文學習貼近生活。
三、加強滲透,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圣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獨立,缺乏合作,每個人都是封閉的個體。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處處留心皆語文,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強調學科的整合。如何把學生的課本世界融會貫通,建立廣泛的知識聯系,成了我們課程資源開發的又一個切入點。在教學中,音樂、美術、科學、數學等都是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四、組織實踐,開發地域資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1. 在鄉土文化中開發課程資源。鄉土文化樸實、生動、富有人情味兒,處處洋溢著“真善美”的氣息。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飲食文化、曲藝文化、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將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在《舌尖上的中國》熱播時,筆者就策劃了一次綜合性學習――《舌尖上的語文》:筆者先布置學生觀看電視系列片《舌尖上的中國》,然后討論這部記錄片熱播的原因。學生說因為食品香、畫面美,解說詞也很吸引人,每種食品中都包含著濃濃的情……是啊,優美而耐人尋味的解說詞就是語文在實踐中的應用。趁著大家談興正濃,筆者提議在班里舉行一次美食大聚會怎樣?大家一致叫好。制定活動方案,給活動命名。全員積極參與,情緒高漲。經過討論制定了活動內容。學生在活動中收獲多種語文素養,培養了多種能力。
2. 在地方自然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植物、動物、山川、河流等資源。我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既可以利用物產豐富和山川秀美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對林木的亂砍濫伐和對動物的亂捕濫殺以及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污染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環保教育。
3. 在游覽名勝古跡中開發課程資源。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并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是增強學習材料開放性的很好的途徑。筆者所在的縣旅游資源豐厚,曾獲“全國深呼吸小城100佳”“中國最美鄉村旅游城市30強”“全省旅游發展十強縣”等榮譽。教師可以通過“游名勝,玩語文”的實踐活動,依托給石城旅游景點寫解說詞,編寫旅游宣傳標語,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
五、運用現代媒體,開發信息資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精心預設是課堂教學的第一道工序。教師在預設時,要深入調研,充分了解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認知能力、思維走向、知識廣度深度、社會和家庭背景等綜合因素,基本預估到教學中會出現的可能性問題,擬出相對應的策略。預設,考慮得越周詳,準備得越充分,教學針對性就越強,即時生成的舞臺就越寬廣越精彩;教師胸有成竹,也能避免在課堂上出現措手不及而無從下手的尷尬局面。例如,筆者設計《家人關愛我成長》一課,針對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外來務工子弟占有較大比重,家長普遍有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部分女學生在家庭中不被父母所關愛的情況,在預設中,有意識地安排“說說自己的爸媽怎樣關愛自己”的討論環節。果真,在課堂教學這一環節中,筆者聽到了四川籍女學生司某的自言自語聲:“爸爸不愛我,有好吃好穿的總是先給弟弟。”于是,筆者走近她,撫摸著她的頭問:“你爸為什么不愛你呢?能告訴老師嗎?”女孩低著頭說:“爸爸嫌我是個女丫頭,反正大了出嫁是人家的,靠不著的。”筆者緊緊抓住這一生成資源,與學生們一起幫她找到其爸爸背她看病、下雨送傘、陪她買書等種種愛她的生活實例。最后,筆者總結說:“沒有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其實你爸心里對你也是一樣的疼愛。”通過精心引導,她解開了心結,糾正了對爸爸的片面認識。事后,筆者同其爸爸進行了溝通交流,要求盡量做到對孩子公平,從此她越來越感受到爸爸的愛了。
二、 用心捕捉——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支點
新課程十分強調“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當今的教學是開放式探究型教學,十分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堂中越來越呈現出學生思維活躍、互動踴躍的氛圍,學生時常跳出教師的思維,提出始料不及的想法和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節外生枝”形成的鮮活教學資源,通常比預設的資源更有意義和價值,會一石擊起千層浪,引發共鳴,用思想碰撞思想,用智慧激活智慧,產生“枝外開花”的效應。正因為如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用敏感的耳朵去傾聽,用敏銳的目光去發現,用快捷的手法去捕捉那靈動的信息,用靈光的腦子去沉著應對、智慧解決。如,筆者執教《誠實是金》一課,在互動討論誠信的重要性時,有學生突然追問:“醫生沒有把絕癥病人的病情如實告訴他本人,這算不算誠實?”“人如果都說實話,那么碰到騙子,也不能說假話了?”圍繞這兩個問題,筆者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賽。通過辯中明理,學生最后得出結論:以合法保護自己或他人的正當利益為目的和出發點,在某種特殊情形下,誠實并不意味著要說出全部真話,公布自己的全部秘密,這種行為通常稱為“善意的謊言”。通過辯論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和知識面,使學生辨明了是非,完整地理解了“誠實”的真正含義。
三、 情境創設——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活化劑
思品教學的內容來自于現實生活,人的思想品德在對生活的認識和實踐體驗中形成。課堂教學有效創設情境,實際上就是模擬現實生活實情,具有形象直觀、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特點,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讓學生從課堂走向生活,把認知過程與生活體驗有機融合,使情境創設真正成為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活化劑。為此,教師要圍繞課程教學目標,研究教學方式,因課因人因地,巧妙地運用實景實物演示、表演體會、社會實踐、觀察實驗、語言描述、辯論求真等多種方法,大膽創設情境,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誘發更多亮點的生成。筆者在教學《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放飛和平之鴿》時,分別搜集、播放了貼近現實的最新視頻材料《驚人的日本海嘯》《利比亞戰火紛飛》。巧用媒體創設情境,學生們觸景生情,情景融匯,既激活了學習興趣,又增加了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四、 正向引導——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核心
思品教學的最基本任務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教師的正向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學生由于認知能力、是非判斷力等方面的局限,所見所聞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各樣的負面影響,導致在認識觀念、道德價值觀上出現偏差。因此,教師在思品課堂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敞開心扉講實話、敢聯想,這樣才能在動態教學中生成熱點。教師要樹立民主平等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不同觀點,即使學生的觀點有些片面、似是而非甚至錯誤,也不應當場否定,而要留有余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能動性。教師還應抓住課堂中一些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巧妙地采用遷境引領、設問解疑、對比論證、反正推斷等方式進行點撥,正向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同時把評價權還給學生,通過學生互動質疑、自我反思、探究解決、糾正認識,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如筆者在教學《我該不該這樣做》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遇到一個陌生的推銷員,請你免費品嘗飲料,你該怎么做?”旨在引導學生遇事多動腦筋,不要上當受騙。可是,有一位學生卻這樣回答:“要是我,就把陌生人的飲料喝下去,不喝白不喝!”還振振有詞地說:“現在社會上總是好人多,不用怕。”筆者把握了這隨機生成的的價值資源,展開疏導,采用遷境引領的方式點撥,引入了一個“社會上通過麻醉等方式拐騙兒童的案件屢次發生”的話題,組織學生討論。最后得出:“隨便喝陌生人的飲料可能會出大問題,陌生人的飲料不能喝,以防萬一!”這一動態生成教學,教會了學生遇事多動腦筋,提高自我防范意識。
作者:余啟軍 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
案例回顧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大學生職場故事,情節迭宕起伏,具有一定的戲劇性,耐人尋味,也能讓人真切感受到職場語言能夠改變大學生職場人生的強大力量。一天,中央某部委兩位女領導來到武漢一所著名高校某學院,招錄一名男性應屆畢業生。當說明來意后,該院分管學生工作的副書記表示男生都已簽約用人單位,并力推自己的女學生,希望領導考慮錄用,然而兩位領導堅持不考慮。眼看選錄就要結束,一位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女生出現在眾人眼前,雙方的談話有了下文。書記竭力推薦:“真巧,兩位領導,這位女同學就是我說的優秀女生,她是學生會主席,校時裝隊隊長。”礙于情面,兩位領導不得不繼續應付對話。“你叫什么名字?”“汪慧(化名)。”“找到工作單位了嗎?”“還沒呢!”“為什么沒找到工作?”“唉,說來真氣憤,社會上都重男輕女。更可惡的是,很多單位老板自己就是女人,還瞧不起女人”“好的,我們回去研究一下,如果接收你,電話通知你!”可以想見,不可能有電話通知了。出于對這位女生的同情,我利用考官如廁的短暫間隙,與這位女生進行了簡短的交流。“汪慧,你是不是不想去北京,去部里工作?”“沒有呀,做夢都想!”“可是你剛才的話給我的印象就是無所謂,不想去。”“沒有呀,是不是我的話有問題?”“好像是有點問題!社會上不太接受女生是一個事實,但你說女領導不接受女生就是‘更可惡’,那么,今天來的兩個領導也是女人,如果不接收你,是否和你說的女老板一樣可惡?同樣一句話,如果換一個角度或方式,或許會收到既令人同情,又取悅領導的‘兩全’效果!”女孩霎時領悟過來,問道:“那應該怎么說呢?”“你可以說,現在社會上重男輕女,對女大學生不公平,但是這種偏見沒有依據,社會上不乏成功女性,在座的兩位領導不都是女性嗎?不是也很優秀嗎?”聽了我一席話,該生立即意識到自己“不小心”犯下“致命錯”,這個錯就源于自己語言失當。為了幫她挽回敗局,我建議她待領導返回時,找個話題表達出這兩個意思:一是告訴她們其實女人不比男人差,兩位阿姨就是“鐵證”;二是自己因為沒工作,什么都沒有,喚起她們的“母愛”,贏得她們的同情,同時提醒她再為自己尋找更多表現的機會,贏得她們的好感。在我的授意下,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對白。“兩位領導,請您二位一定要給我一個機會,我真的很無助,大學的我一直很努力,全方位鍛煉自己能力,老師都評價我品學兼優,還是‘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一直以為自己會得到社會的承認,可是就因為我是女生,如今連一份工作都沒著落,我真的想不通,為什么說女生就不如男生呢?社會上不是有很多的成功女性嗎?比方你們兩位不就是女性嗎?不是比許多男性更加優秀嗎?”“呵呵,這丫頭會說話!”兩位領導一下子被說樂了,看到領導開心,女孩開始自信起來。“非但如此,女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真心酸。讀了十多年的書,工作沒有,飯碗就沒有,就因為沒有找到工作,連談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我現在真的是‘一無所有’了!”一席話,一下子賺得了兩位“媽媽領導”的憐憫心,她們關切地問:“真的?那好吧,我們會考慮你的情況,回去等我們的消息吧!”事情到此終于有了一些轉機,女孩也更有信心了,女孩便熱情地邀請兩位領導到校園里參觀,并表示希望最后當一次向導陪領導參觀校園。一天下來,女孩已與兩位領導成了能夠交心的“朋友”。晚上,女孩必須回校了,此時女孩最盼望的是領導能夠明白表態接收她,告別的手在空中遲遲沒有放下,在期待中一步三回頭。“這女孩其實很不錯,要是男孩多好!”我首先打破沉默。“是呀,又漂亮,還乖巧。”處長應道。“那要不”聽到兩人都說不錯,司長終于開腔了。一聽司長有改主意的意思,我便隨口大聲叫了女孩的名字,已消失在夜幕中的女孩應聲作答,并以百米沖刺的速度撲向兩位領導,氣喘吁吁地問道:“兩位阿姨是不是答應要我了?”此時,已容不得兩位領導再拒絕了。“好吧,汪慧,你真的愿意去部里工作?你真的沒有男朋友?如果這樣,那么我現在正式通知你,你被錄用了!”司長的決定讓女孩欣喜若狂。后來聽說女孩一進部里就趕上了國家部委精簡,被送到美國進修兩年,再后來做了處長,如今已經是一名位高權重的司級干部了。
職場語言表述技巧
(一)在故事中,女孩在求職本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又帶出了與男友分居兩地的尾巴,勢必進一步置自己與不利之地。所以后面說“連談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一句善意的謊言解除了面試官的后顧之憂,也贏得了她們的信賴。求職者必須了解對方的真實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的優勢條件向對方表達和展示,并且還要把握事實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從不同對象的特點出發,說出不同的話,創造出一種和諧、融洽的談話氣氛,以求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故事中的女孩如果確定想擁有這份工作,就不能只顧宣泄自己的情緒,不顧對方的感受,甚至提醒對方注意自己的不利,顯然沒有對癥說話,造成了尷尬局面,加速被錄用機會的喪失。(二)善解人意,恰如其分,言到功成與人交流溝通要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說話在善解人意的同時還要做到恰如其分。求人時,能不能把人求動,能不能把事辦成,不是看你有多大決心,也不是看你有多大的熱情,說話的技巧和手段是最關鍵的。[2]最會說話的人往往最善于說對方感興趣的話,最會辦事的人通常會做讓對方感激和感動的事。席勒說“把別人的感情當成自己的”[3],即站在對方立場,理解別人的情感、處境及心理,待人處事多考慮他人的想法。要實現某種目的,就要了解所求之人的需要、性格和愛好,方能做到投其所好,言到功成。誰不喜歡聽他人的贊美之詞?人的天性如此。贊美與欣賞是人際關系中的點綴與,所以要學會用語言滿足對方的自尊心,用適當的奉承話求人。故事中“兩位領導”被“影射”地批評為“更可惡”時,一時尷尬,如鯁在喉。當聽到女孩的恭維話時,立馬笑逐顏開,明知你講的是恭維話,卻還是沒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悅。贊美是件好事,卻不是一件易事。同樣是嘴上功夫,出來的效果卻有天壤之別。贊美別人時如不審時度勢,不掌握一定的贊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誠的,也會好為壞事。贊美的語言要在關鍵時刻、不同的場合,對于不同的人恰到好處地一一送出,不著痕跡。使用恭維話時要注意兩點:一是要實事求是。當你對別人說奉承話時不能無中生有,要說一些真實的事,對方才會感到高興。倘若進行肉麻的奉承,拍馬屁,聽者會把你當成小人而更加輕視。二是說奉承話時應適可而止,做到“美酒飲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開時。”贊美在這里不過是使聽者改變態度的手段,倘若一味地恭維,而不及時轉入正題,便會失去意義。(三)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察言觀色。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說話前明白對方的心理,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看他人說話時的表情,掌握說話的火候,適時改變自己說話的內容、語氣,這才是真正的與人相處之道。否則,縱然口吐蓮花,也會徒勞無功。把握好每一句話說出口的時機,掌握了這個規律也就得心應口了。招聘者用委婉的語言來表達對應聘者感興趣的程度,已成為一種慣例,主要原因是為了不讓求職者難堪,同樣也是在考察一個人能否聽懂語言的弦外音,能否做到察言觀色。在人才市場上,求職者常會聽到“材料先放這里,有消息再通知你”的回答,招聘者這些話的弦外音就是對你興趣不大,往往不會收到錄用通知。[4]如果招聘者只是禮貌地公式化地發問,這表明你還是到別處去碰碰運氣吧。如果對方對你的專長問得很細,熱情地和你握手告別時,你就準備與他做同事吧。察言觀色是一切人情往來中操縱自如的基本技術。不會察言觀色,等于不知風向便去轉動舵柄,弄不好還會翻船。在激烈的競爭中,怎樣才能突出自己,把對方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邊,也需要與眾不同的鮮明語言。不同的職場競聘,不能只是拘泥于一般的原則,還要學會隨機應變,靈活變通,出奇制勝[5],這樣才能很好地化解尷尬。將錯就錯,借題發揮就不失為一個應對此種情況的好辦法。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因說錯話而陷入尷尬困境,如何進行補救甚至轉危為機就顯得尤其重要。一個聰明的求職者總會對這些良機做出及時敏感的反應,善于利用時機或者創造機會,引導事情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打破僵局,變不利為有利。巧妙地將錯話續接下去,最終達到糾錯的目的,其高明之處在于,能夠不動聲色地改變說話的情境,使聽者轉移原有思路,不自覺地順著你的思維而思維,隨著你的話語而調動情感。故事中,女孩意識到說錯話時,借機換一個說話角度,反話正說,贏得了好感。不僅如此,女孩借題發揮,采取戰術,從畢業沒找到工作,談到沒有飯碗,進而朋友分手,導致一無所有,既糾正了失言,又爭取到了同情。(四)贏得好感,博取同情與人溝通交流時,態度要誠懇,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語言就要有親和力,讓彼此產生親近的欲望,消除隔閡,為成功交流打好基礎。有時候還需要富于感情,以情動人,以真誠獲得別人的認同和欣賞。大學生要在未來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搶占先機,脫穎而出,就必須全面塑造個人綜合素質。首當其沖的是要學會藝術地表達語言,練就自己“可持續發展”的“第一能力”——語言能力。出色的語言能力是由一個人的多種內在素質決定的,需要冷靜的頭腦、敏捷的思維、超人的智慧、淵博的知識及深厚的文化修養。要想練就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一是博覽群書。腹有詩書氣自華,厚積才能薄發。要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廣泛涉獵各種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二是博采眾長。要善于學習和聆聽他人,取長補短,通過多種途徑,努力學習和掌握相應的語言表述技能和技巧,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風格。三是博奕實踐。語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積累的過程。只有通過諸如演講、辯論、文娛等活動的長期鍛煉,反復練習,才會有臨場的娓娓道來,妙語連珠,出奇制勝。中國的語言內涵博大精深,表述有技巧,卻無定式。文中只是剖析故事本身所呈現出的語言技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只有熟諳和掌握語言表述的一些基本技巧和規律,舉一反三,以不變應萬變,才能在職場中游刃有余,舌轉乾坤,成就別樣職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