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專題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9 16:14:5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現代文學專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現代文學專題

篇(1)

目前,人才培養知識難以習得、學生頂崗實踐能力缺乏、企業資源利用不足等是高職院校面臨的主要困境;與此同時,招工難、用工穩定、勞動者收入、勞動者自我價值實現,這四者又是目前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為了解決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面臨的實際問題,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將“現代學徒制”的理念引入管理類專業,進行探索并實際操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所謂現代學徒制,就是指建立在校企深度合作與技師聯合傳授的基礎上的一種現代人才培養方式,它強調通過教師與師傅合作教學的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技能培養質量,是一種符合當前社會經濟實際發展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學校和企業聯合開展先招工、后入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將有利于解決目前我國企業和高職教育面臨的主要難題。

1 “現代學徒制”國內外研究現狀

西方國家的現代學徒制主要的特征是:首先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立法保障、提供資金補貼和行政管理來推進學徒制。其次是學徒培訓與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相結合,它要求經過一段時間培訓后必須通過相應的資格考試。最后是企業專門機構參與學徒培訓。國外對現代學徒制的研究與實踐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如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現代學徒制”、澳大利亞的“新學徒制”等。

國內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比較晚,現代學徒制的相關實踐與研究有待完善。同時,在相關激勵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建設方面設計不合理,無法有效地激發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興趣和熱情。同時,受教育體制改革和行業辦學方向轉變的影響,學校在開展現代學徒制教學時,難以借助行業的力量指導和干預其人才培養活動。因此,我國要想進一步建立起較為系統完善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就必須逐步解放思想,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因地制宜,加強學校與行業間的合作與交流,以更好地提升和發展自己。

2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管理類專業現代學徒制的探索與實踐

2010年起,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開始進行現代學徒制的探索與實踐。首先,同相關企業合作,采用訂單班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如,2010年該校與廣東雪萊特光電股份公司合作開設物流管理聯合培養班,培養面向光電行業企業物流管理人才。主要操作模式是從大二的物流管理專業學生進行校企雙向選擇,結果選中了34位同學,組成了準學徒制的物流管理聯合培養班。該班的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校的學生,同時又是企業的準員工,畢業時考核合格者可轉為正式員工。在教學過程中,圍繞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采取“工學交替式”的教學模式,把課程改變為每學期一段時間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在企業培訓實習,培訓實習期間學生可以獲得實習工資。實踐證明,這種準學徒制的培養模式,由于增強了企業的培訓力度和“師傅”的責任感,使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更有針對性,極大提高了實習效果。而且,物流管理聯合培養班的實踐為該校進一步探索現代學徒制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2012年,該校分別與佛山科勒有限公司、廣東新電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伊立浦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合作,校企共同發動企業的員工報名參加全國成人高考,經過學校精心的考前輔導,結果有150人順利通過考試被錄用為該校學生,以企業為單位開辦了3個基于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班級。該班采取以課程和師徒實訓項目為紐帶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并建立起一個系統的信息交流平臺,有效地促進了師生間的專業交流與互動。該班于今年3月份正式開辦上課,上課的時間、地點根據課程內容及學員上班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如佛山科勒有限公司班開設了具有行業特點的“制陶工藝”等課程,廣東新電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設了崗位需求的“生產管理”、“業務流程管理”課程等。

3 高職管理類專業探索“現代學徒制”中遇到的問題

高職院校始終以培養實用型職業人才,推動地區經濟發展作為其辦學宗旨和理念。但就實際情況來看,高職院校在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嚴重影響了其人才培養質量。僅以高職管理類專業為例,高職院校在學徒制的實行過程中,常因管理理念不科學、運行機制不健全、缺乏有效保障措施等原因導致其管理質量低下,無法適應實際人才培養活動的具體需要。同時,受生源戶籍、學生年齡結構、校企協同機制以及國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高職管理類專業在探索和實行現代學徒制時困難重重,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問題,直接影響了高職的教育水平的提升。

4 對構建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高職現代學徒制的構建和發展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必須循序漸進,有重點、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造,轉變觀念,擺正師生關系,增進專業交流與互動,以期盡早實現高職教學管理的轉型。同時,在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過程中,僅僅依靠高職院校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聯合政府和企業的力量,進一步推進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進程。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4.1 積極發揮政府的政策引導和社會服務作用

一直以來,政府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和體制運行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引領著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還為其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和智力資源。因此,在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過程中,國家必須積極發揮其政策引導和社會服務作用,立足本地發展實際,逐步提升其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不斷完善其橋梁紐帶作用,促進校企合作的良性發展。一方面國家要鼓勵高職院校積極進行教學體制改革,同時還要廣泛了解高職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提供一些項目和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國家還要進一步調動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和鼓勵其積極參與進來,并逐步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機制,以保證企業從中得到實惠。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在現代學徒制的推行過程中遭遇了學校熱企業冷尷尬,主要表現為企業參與度和認可度不高,學校一頭熱,企業一頭冷。針對這一情況,國家可以積極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建立校企合作平臺,積極尋求校企合作雙贏之道,充分發揮各自專長,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

4.2 選擇專業

在進行專業試點選擇時,高職院校必須綜合各專業的特點,選擇最優專業進行改革試驗,以提升其試行效果。要想保證現代學徒制的試行效果,高職院校必須進一步整合其現有資源,提高其資源利用效率,并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建立健全相關配套管理保障機制。有關研究結果顯示,相比于其他類專業,現代服務類專業和先進制造類專業更宜作為試點專業,試行效果較好。同時,學校還可以對一些重點建設專業和專項資金扶持專業進行科學引導,以便高職現代學徒制的順利開展。

4.3 逐步優化教學組織與管理

職業教育是一種開放性的教育類型,它綜合了學校教育、技術服務、生產技術研究與企業培訓的特點和優勢,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專業性,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關注。因此,高職院校在應用現代學徒制時,必須突出其職業特色,以職業教育規律為原則,逐步建立系統完善的管理運行機制。同時,高職院校還必須遵循全面教育理念,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優化教學組織與管理,實行校企共同參與的“柔性化”的教學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實施課程管理、共同評價課程實施效果和評估高技能人才培養績效。

5 結語

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發展的一次偉大創新,需要政府、學校、企業的一致努力。同時,高職院校還可以在探索過程中積極總結經驗,學習和借鑒其他院校的成功之法,探索出多方參與現代學徒制的長效機制,以更好地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婷婷.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試點的困境及對策探析[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2).

[2]苑大勇.英國現代學徒制改革趨勢研究:基于開拓者項目的分析[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4(03).

[3]楊海存,夏金星.認知學徒制在高職教學中的思考與實踐[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01).

[4]孫志誠.適應現代學徒制培養的高職院校管理制度探索[J].才智,2014(09).

[5]諶蓮蓮.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4(08).

篇(2)

正統文學的審美趣味是體制文化的必然產物,它的特征可概括為兩方面:一是以重大主題為主要寫作目的,也可以通俗地認為是在某一發展階段,為了形勢的發展需要所做的政治宣傳;二是“小敘事”,它主要是壓制表現個人欲望和情感的創作。在1949年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所處的文化體制是封閉的,這種正統趣味是唯一合法化的,由于其具有封閉的政治導向,它也體現了政治的權威性,實現著國家意識形態對人們思想的控制。如《我們夫婦之間》,這本身是一部以生活為題材的小說,它所寫的主要內容是曾被夸為“知識分子和工農結合的典型”的一對夫妻進城后如何從婚姻破裂到修復的故事。但當時的文學界是不允許以這樣的趣味來觀察和表現生活的,因此該小說也成為被集中批判的對象。批判的主題是以資產階級的觀點來玩弄勞動人民的態度,是低級趣味。在對這部小說進行批判的背后也充分表現出整個文學界對以日常生活為題材的作品的蔑視和不接受。當然這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人們的意識形態密不可分的,也是一致的。當時的媒體對文學的導向作用也是以政治宣傳為目的的,因此這樣的正統趣味已經脫離了實際生活,那它所表現的肯定是強烈的泛政治化特征。

2.文學家創造思想對正統趣味衰退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轉變了文藝觀念,開始對歷史進行反思,對建國以來文學界中那些違背文學藝術規律的經驗和教訓進行歸納和總結,所以也可以說市場經濟體制在推動中國社會商業化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文學由泛政治化走向泛商品化。人們的思想觀和價值觀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都強烈地沖擊著文學正統的審美趣味,并使之逐漸走向衰落。在現代商業社會的大環境下,它不再是作為時代思想意識的制造者和傳播者了,也不再是社會的主流,而是變為一種個人興趣愛好,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進行創作,國家和社會對其進行的干擾較少。于是在這個時期產生的一些文學作品,徹底地挑戰了在正統趣味中被認為是最神圣的問題,甚至還采取了一種徹底的顛覆性立場。在過去正統觀念文化體制的管理下,作家是沒有自由創作的思想樂趣的,他們進行文學創作往往是為了迎合和宣傳某種政治形勢和政策。但現在不同了,很多作家對自己并不苛求,寫作是為了娛樂身心,與此同時作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發生了變化,可以說商業時代解放了作家的個性。像莫言的《豐乳肥臀》和劉震云的《故鄉天下黃花》,他們在進行創作時并不是為了體現戰爭的正義與邪惡、階級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天平應當傾向于哪邊,而是為了追求一種精神上的狂放。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一些作家在進行創作時會受到市場的誘惑與制約,同時受到外部大環境的影響,一些以前專門從事嚴肅文學創作的作家也開始轉向文學創作,并從中獲得一定的商業利潤。除了一些文學創作者外,教育部2001年也將《射雕英雄傳》選入初中語文教材,雖然金庸作品只是被收入課外閱讀教材,但也充分說明了文學正統趣味的權威性也受到了教育體制內的挑戰。所以說文學正統趣味的衰退不僅僅是文學語境轉換方面的原因,讀者方面也占有很大原因。正統趣味表現的價值取向是以具體功利為追求、以眼前利益為目標,它同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之間的關系是密切相關的。市場經濟的發展也為正統文學趣味的衰退奠定了社會基礎。同時與經濟體制改革配套的文化體制改革就像是一雙無形的手,為人們調制了一種新的文學趣味,使之更符合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

二、精英文學趣味的堅守

隨著社會商業化進程的不斷加深,市場經濟和大眾傳媒的雙重擠壓使得精英趣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人們的文化等級觀念發生了動搖,精英文化也逐步被弱化,一些純粹的文學被世人冷落,以往作家話語主體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但如今已不可避免地被動搖。面對物質和金錢的誘惑,他們不可能沒有感覺到金錢的巨大壓力,但與此同時他們又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無足輕重,他們的道德、理想和激情也一同被市場拋棄。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的媒體對文化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導向作用,很多文學作品都是媒體宣傳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對文學趣味的堅守。盡管如此,很多作家依然執著地堅守著那一方凈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文理想作家有王安憶、史鐵生和張煒等。雖然他們把自己藏在民間,主要是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但他們在這場變革中體現出的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精英魅力是無法掩蓋的。他們以認知世界作為出發點,把自己的經驗和自己對事物的看法真實地表達出來,履行自己對一個時代所能夠承擔的一份職責。盡管他們也認為不再堅持傳統文學趣味所宣傳的主題,但他們仍然堅守在精英的立場上,盡自己所能去為社會貢獻力量。堅守在精英趣味立場的作家們以先鋒派的創作最為突出,他們有著自己堅定的精神向往和崇高的文化目標,他們受到西方現代哲學和美學的影響,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有的甚至開辟了十分私人化的寫作空間,充分顯示了擺脫傳統束縛的勇氣,并能使用西方較為權威的話語來描述中國的一些文學現象。一些較為年輕的作家,他們提出了個人化寫作,雖然缺少人生經驗和藝術經驗,但他們能夠表達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俄國文學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最高尚的生活是頭腦與心臟的生活。”因此,一些精英趣味的堅守者認為,寫作不應當以營利為目的,而是毫無功利的、智性的。例如,賈平凹的《廢都》就是這個時期最好的代表,它描述的是莊之蝶的悲劇命運。賈平凹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創作轉型就預示著精英趣味的轉向,他作品中主人公的心態和命運已成為現代社會一些知識精英的精神縮影。總之,文學在商業社會的沖擊下,已不再擔當沉重的社會負擔,而是向著正確的方向理性回歸,從而向著更高層次的藝術境界攀緣。

篇(3)

現代學徒制是傳統師徒學習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的新型育人模式[1],對于學校而言,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指在校企雙方合作基礎上,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推進的新型育人模式,其教育對象既可以是在校學生,也可以是企業員工。通過現代學徒制模式的培養,使受教育者將理論知識與企業崗位技能緊密結合,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工作的銜接,培養出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目前,我國旅游業飛速發展,高素質的人才成為企業發展的基礎。對于學校而言,旅游管理專業人才質量決定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和社會影響力,也是影響專業發展的關鍵。因此,探索現代學徒制在旅游管理專業中如何應用,解決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路徑,避免教學內容與實踐脫節,成了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推進現代學徒制的意義及現狀

(一)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推進現代學徒制的意義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斷提高,學生不僅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求學生具備創新精神和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從而適應現代旅游行業、企業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2]。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正符合新形勢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師傅帶徒弟”的培養模式是現代學徒制的突出特點,當前,這種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已經廣泛應用于高職旅游管理專業中,如《導游業務》和《餐飲服務與管理》兩門課程作為旅游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其導游帶團服務技能和餐廳服務技能大多可以通過以“師傅帶徒弟”的形式進行指導。現代學徒制培養,不僅使學生以學徒工的身份獲得相應生活補助,真實地體驗企業的日常管理和工作流程,而且還利用企業的資源進一步完成了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實踐工作。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整合了學校和企業的資源,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水平,也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進行結合,并在操作中解決實際問題,對培育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積極推進作用。(二)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推進現代學徒制的現狀在西方發達國家,很早就開始嘗試現代學徒制的培養工作,并在上世紀90年代紛紛推行。其中比較典型的國家有英國、德國、瑞士等國家[2]。我國自1991年和2005年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提出了嘗試推行現代學徒制的教學模式意見,到2014年9月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標志著我國現代學徒制改革試點進入了實質性推進階段。但針對現代學徒制如何開展、采取什么樣的模式開展、如何實施等問題沒有細化,政府部門尚未與旅游企業制定統一的學徒制教學標準,對學徒制的培訓目標沒有統一的要求,試點教學過程中缺乏監管機制。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試點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據,導致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成效不顯著。

二、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推進現代

學徒制存在的問題筆者結合綿陽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情況,并對成都希爾頓酒店、四川阿壩州九寨溝天源豪生度假酒店、綿陽綿州國際旅行社、建川博物館等周邊地區的星級酒店、旅行社、旅游景點以及相關專業兄弟院校等進行了廣泛調研和分析。根據調研結果來看,由于學校與企業是單純的合作主體,缺乏相互制約和監督機制,在實施現代學徒制過程中,雖然眾多試點學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非常顯著,具體問題如下。(一)現代學徒制推進機制不夠完善現代學徒制是在我國現行職業教育體制下推行的,其實施過程必然要受到教育環境的影響。目前來看,我國職業教育體制中還存在諸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如職業教育中的人才培養還是單純以學校為主,政府參與度低,企業的積極性不高;政府部門對企業接受學生實習或聯合培養學生沒有要求,對企業的持證上崗、員工培訓等監督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現代學徒制如何實施、企業對學徒的責任和義務的界定、政府對參與現代學徒制培養企業的補助等政策不明確。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推進現代學徒制培養試點工作缺乏政策和法律依據,導致學徒制試點工作成效不顯著。(二)現代學徒制推進缺乏政策保障在開展校企合作過程中,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機制缺乏政策保障。企業因接受實習生所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缺乏一定的政策補助或優惠,雖然部分地方政府部門出臺了一些具有指導性意見的文件,但縱觀全國范圍來看,各地政策不統一,具有可行性的政策還沒有推廣。因此,企業在接收實習學生時缺乏熱情,更期望學生從事長期工作,給公司創造勞動價值,忽略了對學生的長期培養。(三)學校實施過程缺乏力度學校基于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的,在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過程中熱情較高,期望通過與旅游企業的全面合作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社會的能力,但從旅游專業課程體系來看,教材與行業、企業的發展不能匹配,無法適應現代教學過程,且多數學校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大多數師資缺乏從事旅游業的經歷或經驗,在授課過程中針對性不強[4]。由于學校的激勵機制和待遇不完善,不能吸引企業能工巧匠來校長期參與專業教學,因此導致學徒制工作效果不明顯。再者,學校作為單純的教育機構,無政府的行政能力,缺乏對企業的約束,從而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顯現出學校熱情高漲,但企業相對冷淡的教育現象。(四)企業主動參與度不高企業的首要任務是要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在與學校的合作過程中,企業更期望招收畢業生或社會上現有人才,而不是需要較長培養周期的在校生或頂崗實習的學生。另外,學生在旅游企業實習過程中,企業需要支付一定的勞動報酬,如果再安排企業能工巧匠去實施學校制定的教學計劃和學徒制內容,不僅增大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還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效率,比較而言,以利潤需求為主的企業顯然不會將工作重心放在與學校的深入合作上。再者,由于政府部門未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或稅收減免政策,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工作熱情不高也在情理之中。(五)學生缺乏合理的職業規劃不少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學徒制試點企業工作過程中熱情不高,他們更看重企業的福利待遇,缺乏長期的職業規劃。而旅游企業很多將學生作為廉價勞動力而忽略長期的培養,或處于企業方考慮,不愿意充當家長或教師角色去約束學生。再者,很多學生在實習過程中角色轉換較慢,面對工作不熟練、加班時間過長、同事關系不融洽等問題,極易出現消極懈怠的情緒,有的甚至產生要求申請更換企業或逃避實習的想法,導致校外實習質量不高。

三、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推進現代學徒制的對策

(一)政府參與,完善各項保障機制現代學徒制工作需要政府主導,建議將學徒制試點工作納入政府相關部門的年終考核范圍;制定人社、財政、稅務、教育、經信委等部門共同推進,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機制;由勞動糾察大隊、財政、稅務部門等定期對試點企業進行督察;稅務部門牽頭,對企業因接受實習生所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按現行稅收法律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對從事學徒制試點效果顯著的企業減免一定比例的稅收,用于對實習的學生提供一定數量的生活補貼。再者,可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組建包括各職業院校師資、企業能工巧匠、行業負責人等的技術人才智庫,圍繞企業發展、學校專業建設、技術革新、人才需求、學徒制試點成效分析等問題開展討論,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建議,從而為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定、項目實施等建言獻策。(二)選擇實力雄厚企業,明確校企雙方責任學校根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要求和企業用人特點,選擇合適的旅游企業作為校企合作單位,通過專業負責人、企業負責人等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定期開展聯席會議和研討會,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雙方責任,安排專人負責學生培養和考核,從而順利開展學徒制培養工作。完善學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招生、人才培養和就業方案,并與企業建立良好合作關系,落實實習人才輸送與企業用工的銜接。在招生方面,邀請企業參與并按照企業標準對學生進行面試選拔,并根據學生成績擇優錄取,被錄取的學生同時身兼學生和學徒的雙重身份;在培養方面,不斷完善學校內部實習環境,定期赴企業進行交互式學習,了解企業的真實工作環境;在就業方面,企業參與面試和選拔優秀畢業生,并與其簽訂勞動就業合同,享受企業正式員工待遇。此外,還可以與實力雄厚的企業建立獎學金機制,從而加大學生的培養力度。(三)構建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根據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可以聘請企業的能工巧匠從事核心課程的授課,并選拔年輕教師與外聘教師結對幫扶,根據“前期手把手教、后期指導”的原則,對在職年輕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培養,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從而解決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鼓勵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赴企業鍛煉實習,深入一線開展符合專業教學的實踐活動,加強與企業員工的交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內容,使教學過程動態更新。在培養師資過程中,制定明確的考核獎勵機制,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重點向職稱競聘方向傾斜,鼓勵教師重視業務發展。(四)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規劃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學校要把培養重點放在學生基礎、學生素養上,為學生就業打好基礎,為下一步適應崗位提供保障。輔導員或班主任要積極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優勢,幫助學生重新對自己的發展目標進行定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綜合優勢與劣勢進行對比分析,科學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從而使學生不斷增強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五)建立企業年終考評機制促進相關企業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培訓人才,不斷提升企業的內涵和社會貢獻價值。政府部門在相關企業年終考評中,可將參與職業教育力度、參與學徒制培養試點工作、學徒制培養人數及達標人數等數據,作為考核相關企業對地方職業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指標;對積極開展學徒制試點工作的企業進行“學徒制試點”掛牌,優先享受國家各項補助政策;政府部門主導、學校牽頭定期邀請各種媒體對企業進行宣傳,這樣不僅提高了企業的社會聲譽,也對學校各項工作起到了推進作用。(六)鼓勵學校開辦非營利性企業鼓勵學校根據自身條件,合理規劃專業建設,本著以服務學生實習實訓為主要目的,開設各種集產學教研一體的校辦企業或工廠,鼓勵學生在校內從事生產性實習。校辦企業的開設,不僅鍛煉了教師隊伍,解決了學生實習問題,更縮短了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差距。此外,還可以鼓勵相關專業教師作為創業導師,結合國家政策,帶領學生開展相應的創業活動,或開辦與之相關的企業,學校可以提供條件或啟動資金。對于校內有條件開辦企業的學校,可以商定盈利劃分比例,以提高教師參與的熱情。

四、結論與反思

通過構建一體化教學模式,完善工學融合的課程體系,確定現代化的人才培養目標等方式,實現學校與企業的深入合作,全面提高旅游管理專業的教學質量,為促進技術技能型人才就業奠定基礎。伴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結合學校辦學的實際情況和專業發展要求,適時構建科學的人才培養路徑,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為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建設提供了參考,對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校企合作等內容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冉昕.國外現代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J].遼寧經濟,2012(12):82-83.

[2]吳靜,杜偵.英國職業教育學徒制變遷及其啟示[J].職教論壇,2014(6):92-96.

篇(4)

現代詩歌雖然高考不考,但也很有學習的必要。無論是正確價值觀的確立,還是情感的熏陶,無論是想象,鑒賞能力的培養,還是品位的提升,現代詩歌都是很好的材料。

為了在功用意識和提高語文素養的互補中找到切入口,筆者力求引導學生找到古今詩歌共同特點。以便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文學是有著很強的記錄性的藝術,在幾千年中國詩歌史中,從《詩經》《楚辭》直至清代詩歌有著清楚的一貫線索,而且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新詩雖然突破了格律束縛,但由于民族潛在的審美的心理作用,迫使新詩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得不關注古代詩歌的傳統。現代格律派詩,新詩中意象的運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再者,新詩體制上雖然歐化了,但于本民族成員對于宇宙自然社會,人生規律的認識和傾注的情感,在根本上也有共同之處,所以新詩的表現形式很快就靠近了民間和古典,在許多新詩中都有傳統意象的運用。因此在新詩的學習中也能提高古詩的鑒賞能力。

我們用打通古今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詩歌,除了實現了各種語文能力培養的目標外,還實現了以下幾個具體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古詩在我們的新文學中沒有死去。詩學的永恒性告訴我們,詩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歷史的陳跡,“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與“千里明月來相思”是共同擁有的心態,古人對明月的感慨與今人對明月的體會是一脈相承的。

古詩是古典文化的燦爛星輝,也是我們現代生活的“抒情者”,所以學古詩與現代詩都具有當下現實意義。

2.讓學生明白古詩與現代詩一樣都是傳達人類感受和情愫的直觀語言。古人以“柳”寫別離,今人也用“柳”描述分別。“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歌在“志之所之”“吟詠性情”方面古今是一致的;想象手法的運用也是相同的;其安頓性情,在提升品位上古今詩歌也同功同效。

3.打通古今障蔽學詩歌,讓學生認識到古今嬗變只是一個動態的流程。古今文化是相續的,而不是截然分開,懂得古代就明白了現代;明白了現代也就懂了古代,打通古今學詩歌,可以讓學生懂得古代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從而更加熱愛民族的傳統文化。

4、努力讓學生學古論今,古為今用,在真切的體驗中去感受民族文化內蘊,在古詩中尋找現代人的情感,讓古詩為現代人抒情。

在教學中我們采用了以下幾點做法:

1 尋找現代詩中的古典意象

古今詩歌都著眼于意象表情達意,古典詩歌中有很多意象代代相習,反復使用,又被賦予了特定的涵義。

讓學生在現代詩中找出這些意象,再去鏈接它的古代意象的含義。如《再別康橋》中,惆倀失落、珍惜美好人生的意象,在古詩中也有許多。如“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凄冷寂寞;像“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的這一句詩“以老之意極矣,然只說夕陽,并不記自己所以為妙”(《清施補華仙見傭說詩》),詩人徐志摩化用夕陽這一傳統意象,寫出了離開母校時內心的淡淡傷感。再如“金柳”這一傳統意象帶給我們離別傷感,在古詩中也能找到許多蹤跡。像“楊柳岸曉風殘月” ,“羌笛何須怨楊柳”,“楊柳青青江水平”,都是寫離別的傷感,《再別康橋》中將“金柳”意象著穿著盛妝的新娘,別離這妖嬈美麗的新娘,詩人的淡淡感傷與愛悅交織在金柳之中,表達了豐富的情感。再如:舒婷《雙桅船》中“霧”的意象,象征人生的困惑、挫折,古詩中也具有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迷惘,理想的落空方面也有明顯的沿襲性。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中的“雪”“風”“小油燈”等等意象,讓學生一一列出,理解在本詩的含義之后,再去找相應的古詩句中相關意象加以對照,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許多物象的文化定位就有了清楚的認識。在古今詩歌的薰習中濡染了傳統文化。

2 將現代詩改寫成古詩

老師先將《再別康橋》第一節改成:

康河去漫步,招手別云天。

康橋夕陽中,晚霞紅燦燦。

我們只要求壓押韻,和大致對仗,同學們仿照著去改寫,韻腳可自已去找。有的同學改到:

再別康橋

康橋夕陽中,晚云紅勝火。

金柳蕩艷影,青荇搖柔波。

清泉彩虹夢,星輝長篙歌。

揮手悄離別,夏蟲也沉默。

有的同學只改出一句:

1.尋夢撐長篙,漫溯青草處。

2.悄然笙簫聲,夏蟲亦沉寂。

3.泥上見青荇,招搖在水底。

學生在改寫的過程中,即體會到了現代詩的韻味,又破譯了古詩的神秘,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不再認為古代與現代是隔著一條鴻溝的兩岸。不再認為學古懂對現代生活沒有什么意義。

依據古今詩歌的傳承性,在現代詩中提取意象,找出韻腳,改寫成古詩的大體形制。這種方法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

3 到現代流行歌曲中尋覓古詩蹤跡

讓同學們行動起來,每人找一首用古代詩詞中的句子創編的流行歌曲,來演唱或吟誦:

《在水一方》(鄧麗君)源于 《蒹葭》(《詩經。秦風》)

《濤聲依舊》(毛寧)——源于《楓橋夜泊》(唐。張繼)。

《三千年的留言》(周俞民)源于《關關雎鳩》〔《詩經。國風。周南》〕

《還珠格格》主題曲源于《上邪》(漢樂府民歌)

篇(5)

在引入“現代學徒制”后,中等專業學校的專業課教學如何進行呢?筆者以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為例,談談自己在實踐中的思考和探索。

一、人才培養規格的改變要求對教學內容重新整合。

企業希望能招到勝任汽車維修崗位工作的優秀員工,而學校則希望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和企業的崗位要求無縫對接,所以校企雙方的目標事實上是一致的。在校期間學生和學徒是重合的,畢業后崗位和學生是對應的。學生畢業后應能完全勝任汽車修理工的工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整合教學內容。

在引入學徒制后,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我們采用的是半工半讀的方式:一個月在企業,一個月在學校;第三學年頂崗實習。這樣一來學生的在校學習時間縮短了一半,我們的教學內容必須精簡。在專家指導委員會指導下,我們按崗位能力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方式來確定教學內容,按照先核心證書后方向證書的方法來安排課程。一年級,在企業訓練崗位能力,在學校以國家證書四級為參考,學習相關知識,訓練相關能力,解決企業帶來的實際問題。一年級結束后,考汽車維修工中級。二年級,在企業訓練崗位能力學習相關知識,在學校以方向證書為參考,進行教學。第三年頂崗實習。如下表所示:

這樣我們用三年(在企業兩年)時間使學生的崗位能力達到企業要求,綜合職業能力達到國家規定要求。

二、重視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中心內容,不僅僅是一個過程管理,更是一個目標管理。為了使現代學徒制順利實施,我們必須重視教學管理。

學徒制的教學管理主要分兩大塊:學校和企業。學校和企業要共同建立管理機構,以便管理工作的展開。在和潤東集團的合作中,我們自校長到班主任建立三級平行管理機構,形成如下圖的“曰”字結構。校長對應集團老總。在集團層面我們和成立了校企合作辦公室,系部正副主任和集團的人事部門是辦公室的成員。在分公司層面,教研室和班主任,與各下屬企業的售后經理和主管組成下一級校企合作辦公室。每一級都確定聯系人,每周定期橫向聯系,之后縱向討論,解決問題。如遇緊急情況,縱橫反映,上下反映,能及時解決問題。

在企業的教學管理,主要是由集團下屬企業的售后經理和主管負責管理,建立學徒檔案。師傅負責培養學徒,每個師傅帶兩個徒弟。師傅要制訂徒弟培養計劃,考核徒弟在企業的各方面情況,這些都填在學徒考核手冊上;而徒弟則每天都要將疑惑與收獲及時填在學徒手冊中,以便請教師傅或回校請教老師。師傅按月考核徒弟,為以后的崗位實習作準備,為最后企業錄用作參考。

學校的教學還是按班級進行,以考工作為專業課結業的主要依據。第一學期的考試按考工題目系里自己組織考核,考教分離,進行考工模擬考試;專業課的教學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高二年級同樣如此。

三、學生的學習評價。

我們實行“三證制”,即有企業學徒合格證和技能等級證,再通過文化結業考試,才能拿到畢業證。學期成績=考工成績(模擬考工)×60%+平時成績×40%。

實行現代學徒制,還要將學生的專業解決好,最好在拜師學徒前將專業方向選好,這樣就能順利地進行學徒教育。若選不好,高二年級的方向崗位實習還可以再調整。以上就是我們中職汽車專業實行學徒制的一些做法。

總體說來,引入學徒制后,專業課教學真正面向了崗位,學生學習的知識和技能來自一線,對口就業率大大提高;企業也找到了合適的工人。學徒制的引入的確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很大的調動,同時也將一部分專業教師從課堂解放了出來。由于學徒制在我國還缺乏政府方面的制度保證,我們在探索中也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學生在企業的管理,企業有時抓得不緊,導致來校上課時很松散,還沾染了許多不良習氣;企業師傅的教育教學水平不高,企業不愿意出冠名費,等等。我們相信,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這些問題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參考文獻:

[1]汽車網:汽車職業教育需加強校企合作[EB/OL]..

篇(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4-0017-02

與電大其他專題類課程一樣,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也是一門帶有專題研究性質的課程。該課程的研究重點有三個方面。一是研究以前公認的一流作家及其作品,如魯迅、郭沫若等作家及其作品;二是研究由于歷史原因導致之前沒有得到重視但應該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及其作品,如張愛玲、周作人等作家及其作品;三是研究一些有爭議的文學現象及問題,如樣板戲、朦朧詩等。通過對專題中某些方面的重點分析,引發對不同角度與方法的探討,從而培養和提高學員的文學感悟力、文學鑒賞力和分析評判的能力。同時,還有一些作家,作品學員比較熟悉,教學時可以作為面上的知識予以補充,增強研究的深度。為此,筆者針對課程特點,按照重慶電大教學改革思路和巴南分校確定的教學模式,對點面結合式教學作一些探索。

一 點面結合式教學的依據

哲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是事物是相互聯系的,事物之間是有區別的,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區別是互為前提的。唯物辯證法要求在有區別的本質之間看到事物固有的聯系,又在有聯系的事物之間看到它們的區別。如果只見區別不見聯系,就會把本來有聯系的事物割裂開來,陷入絕對主義;如果只見聯系不見區別,就會抹殺事物的質的界限,陷入相對主義。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的十六個專題之間,有聯系也有區別;每個專題點上的知識與面上的知識有聯系也有區別。

教學時要抓住重點專題、重點知識詳細講解,教授方法,以點帶面,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學員了解更多面上的知識,對促進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深入的研究大有裨益。

電大屬于遠程教育,每門課程授課時間短,學員自學時間長,因此,面授時點面結合顯得非常重要。

二 精心確定重點專題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共有十六個專題。面授時這些專題絕不能平均用力,而應根據實際情況確立重點專題。

1.旗幟式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是重點

所謂旗幟式的作家指的是以前公認的且經受了時間考驗的文學大家。這些大家要么是新文學的奠基人;要么是文學語言大師;要么是其作品影響一代乃至幾代人,至今無人能夠超越。如魯迅是新文學的奠基人,他在小說中創造的典型人物具有振聾發聵的影響,他的雜文的深刻思想性及犀利的文筆無人能及;而老舍精妙的文學語言及其塑造的舊北京市民形象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讓人難以忘懷;郭沫若創作的《女神》至今無人能夠比肩。深入研究這些大家的創作思想和作品,能夠提高學員的文學鑒賞能力和認識能力。

2.一度被掩飾的明星作家及其作品是重點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有一批明星作家的光輝一度被掩飾,但他們理應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這些作家要么是沒有跟上當時的文學主流,要么是因政治歷史原因而被冷落,但他們的作品自有獨到之處,理應還他們以公正。如張愛玲的女性寫作,在20世紀30年代產生了重大影響,但由于其丈夫在汪偽政府做事而被冷落;沈從文的文學作品獨樹一幟,令人讀后感覺余味無窮,但由于當時的時代環境而被打入冷宮。這些作家作品由于專科很少提及,學員不太了解,但他們理應在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也是重點。

三 認真選擇面上的知識

由于面上的知識對掌握重點知識具有促進作用,因此,面上的知識絕不能忽視。但面上的知識太多,都要求學員掌握并不現實。加上有些知識學員專科已經學過,所以怎樣選擇面上的知識值得認真考慮。

1.選擇具有繼承發展的知識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各種文體、思潮、流派往往有繼承發展關系,選擇這些面上的知識作為補充,可以幫助學員掌握重點知識。例如,汪曾祺的散文小說是重點專題,但他早年師從沈從文,受其影響較大,而廢名是散文小說的開山鼻祖,因此,學習這一重點專題時,必須選擇廢名和沈從文小說的特點作為面上的知識作為補充,讓學員理清其發展脈絡,以加深對這一重點專題的掌握。

2.選擇具有開闊視野的知識

有些面上的知識可以開闊學員視野,對掌握重點知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魯迅研究四題是重點專題。該專題研究的是魯迅的人文思想、對文學轉型的思考以及憂患意識等,理論性強,學員掌握有難度。教學時選擇當時的語境、魯迅的個性、經歷等面上的知識作為補充,可以開闊學員視野,深入到魯迅的內心進行研究,效果自然好。

四 點面結合式教學的操作要點

1.以一點帶多點

中國現當代文學具有繼承發展關系,專題之間往往有聯系,認真教好一個重點專題,可以帶動多個專題的學習。如教學張愛玲專題,只要抓住其女性作品的特征,就可以帶動后面的王安憶專題、冰心專題等女性文學的學習。

2.以重點帶非重點

重點專題的教學,既要幫助學員掌握知識及其聯系,更要教給學員學習方法,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為他們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如教學郭沫若專題研究,除認真分析《女神》外,還要教給學員兩極現象中的“三步閱讀法”,讓他們在學習后面的普通專題中發揮作用。

3.以面促點

面上的知識雖然不是考試重點,但對學習重點知識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多了解與重點知識相關的面上知識,不但能增加學員的知識儲量,對深入研究文學現象與本質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好處。在教學重點專題樣板戲時,增加戲劇改革的背景,京劇、舞劇的基本知識等內容,可以促進學員對樣板戲的藝術特點及其起落原因等重點知識的掌握。

事實上,由于事物的聯系與區別關系,在教學時既不能只顧重點,不計其余,也不能輕重不分,“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應該點面結合,以點帶面,以面促點,讓學員既見樹木又見森林,這不但適用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專題的教學,也適用于其他課程乃至學科的教學。

篇(7)

中圖分類號:G40-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124(2012)05-0064-04

一直以來,在學校教育中總是不斷發生一些教師違反師德、踐踏教育尊嚴的事件,比如,無視學生尊嚴,辱罵、傷害學生,抄襲或剽竊他人科研成果等。究其根源,是由于一些教師缺失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和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這雖然與我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主流儒家學說里不包含‘人文主義精神、排斥科學教育’”和“在引進科學教育的近代化進程中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歷史影響,強化了科學教育的工具主義傾向,分離和削弱了科學教育中的科學精神的培養” [1 ]有關,但師范教育一直以知識、技能培養為本體而忽視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無疑更是直接原因。張國驥也指出:“人文精神是教育之魂、大學之魂。” [2 ]因此,厘定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的本質,論證并確立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在師范教育中的本體地位,分析師范教育本體難以轉向的原因,探索基于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為本體的師范教育改革策略無疑是緊迫而必要的。

一、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的本質

曾對科學精神內涵作過系統研究的莫頓(Merton)指出,科學精神是一套帶有感情情調的用于約束科學家的價值和規范的集合,包括普遍主義、公有主義、無私利性和有條理懷疑主義。1981年,我國科學界也提出了自由探索、立論以科學事實為依據、科學發現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尊重他人貢獻、敢于承認錯誤的科研準則。雖然人們對科學精神內容的理解不盡一致,但科學精神作為價值信仰的本質是明確的。現代科學精神的實質就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人文精神則是指蘊涵于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在人文認識活動中形成的一系列價值觀念和態度。雖然人文精神的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但其作為人類的一系列價值信仰的本質是恒定的。現代人文精神的實質就是以人為本。可見,不管是人文精神還是科學精神,其實質都是價值信仰體系。正如有學者指出:“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在認識與改造自然、認識與改造自我的活動中形成的一系列觀念、方法和價值體系。它們是貫穿在科學探索和人文研究過程中的精神實質,是展現科學和人文活動內在意義的東西。” [3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就是以一定的途徑和適切的方法引導個體體悟人與人、人與自然、科學探索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最終促使個體形成“以人為本、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價值信仰的活動。《辭海》中把信仰界定為“對某種宗教,或對某種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可見,信仰表現在人的心理意識狀態中的本質特征應是“堅信”,即不僅僅是相信或確信某種價值觀念或準則,而是把某種價值觀念或準則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并愿意為之去踐行,甚至是犧牲。正如范志毅教授指出:“信仰,是在潛意識基礎之上的顯意識中的‘自我’在后天社會環境中‘修煉’、‘提升’并形成的高度簡約化了的一種精神狀態,它深深地凝聚于意識頂端的‘超我’之中,實實在在地駕馭著主體的意識,按照‘理想原則’統治著人的精神,使人為他所‘堅信’的事業去踐行、去犧牲。” [4 ]價值信仰教育首先要解決“信與不信”的問題,然后是“信”的程度的問題,而關鍵是解決是否“堅信”的問題。“信與不信”的問題主要是認知問題,而是否“堅信”的問題則主要是情、意問題。所以,價值信仰教育本質上是知、情、意的統一,關鍵是情、意的培養。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的根本目的應是培育人們人本主義情懷和向往真理、追求真理的意志,方法上應重在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體悟、踐行。

二、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應成為師范教育本體的必要性

師范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育關涉未來教師人本情懷、科學研究自覺性和堅定性的形成,在根源上決定著未來教師履行職責的實效和專業化發展的水平。同時,加強師范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育也是國際師范教育改革的趨勢。因此,培育師范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應成為師范教育的本體,即應成為師范教育的根本指向。

師范生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從根源上決定著將來履行教師職責的實效。師范教育是培養未來教師的教育。就教師的職責而言,教師擔負著科學研究、發現真理、社會關懷和教書育人的職責。教師一方面作為一般知識分子擔負著科學研究、發現真理和社會關懷的職責。正如費希特所說:“學者擔負著這樣一個職責:優先地、充分地發展他本身的社會才能、敏感性和傳授技能……他應當熟悉他自己的學科中那些在他之先已經有的知識……他應當不斷研究新的東西……學者現在應當把自己為社會而獲得的知識,真正用于造福社會。” [5 ]教師能否自覺地、堅定地履行作為一般知識分子所肩負的科學研究、發現真理和社會關懷的職責關鍵在于是否具備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社會關懷情感。因為只有具有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社會關懷情感的教師才具有科學研究和社會關懷的自覺性、堅定性,也才會擁有科學研究和社會關懷的不竭動力。另一方面,教師要能勝任和履行好教書的責任就必須不斷進行科學研究,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緊跟學術前沿和教育改革前沿。因此,教師具有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應是必然要求。同時,教師還擔負著育人的責任,也就是說,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對學生進行學科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求真、求善、求美并促使其養成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人格。要有效培養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人格,教師必須首先具有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人格。因為教師的職業對象是具有主體意識的人(學生),教師是作為一個整體的人(包括教師的知識、理想信念、人格品質、精神境界等)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影響學生發展的。可見,從根源上決定教師能否有效履行科學研究、社會關懷和教書育人職責的是教師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正如楊建朝所說:“教育者自身的品質缺失,教育者沒有精神和理想,非常可能造就時代的被抽空了精神的‘群氓’。” [6 ]

師范生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決定著將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水平。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討論稿)明確從“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方面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要求,并在“專業理念與師德”維度中明確提出了教師應“以生為本、尊重關愛學生、勤于學習、不斷進取、注重專業發展”。筆者亦認為師范生在校獲得的專業知識和習得的專業技能主要是為將來履行教書育人職責提供基礎性知識儲備和基本的工具性技能準備,在教師專業素質中應居于下位層次,而教師專業理念與師德統率著其他專業素質的發展,在教師專業素質中應居于上位層次。“以生為本、尊重關愛學生、勤于學習、不斷進取、注重專業發展”的“專業理念與師德”要求正是教師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外化表現。如果說“專業理念和師德”是從職業理解和職業規范的角度對教師專業素質提出要求,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則是從職業信仰層面提出的。如果說職業理解和職業規范解決的是“是否認同、是否應該”的問題,職業信仰則著重解決的是“是否堅信”的問題。一個具有“以人為本、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教師必然能達到上述“專業理念與師德”的要求。教師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給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的是內驅力,統率著其他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決定著其能夠達到的專業化水平。當然,師范生在校獲得的專業知識和習得的專業技能對于入職初期的教師履行職責,以及在為其將來專業發展奠定基礎的意義上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價值。但是,就師范教育的根本指向和在教師專業素質中的不同地位而言,教師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應居于更重要的地位。

文理融合,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是國際師范教育改革的趨勢。近年來,世界各國在師范教育課程改革中力求促進文理滲透、文理融合以提高教師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后在師范教育中加強了人文與科學素質教育,設有文學、歷史、外語、人類文明史、政治學等多門課程。美國自1986年的《霍姆斯報告》尖銳批評了教師教育課程后,致力于課程改革,設置了文理核心課程,諸如社會學、人類學、歷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占總課時的40%。日本師范教育的基礎課程方案中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外語等,占總課時的37.7%。可見,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文理滲透,培育師范生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已成為國際師范教育改革的趨勢。

需要指出的是,人們傳統上認為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屬于通識教育的范疇,而不屬于專業教育。但筆者認為就師范教育而言,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恰恰是專業教育的范疇,不僅屬于專業教育,而且在師范教育中還應處于最核心、最重要的地位。

三、師范教育本體難以轉向的原因

長期以來,師范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師范教育質量評價標準、課程定位皆以專業知識獲得和技能訓練為核心,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普通話、“三筆字”和“四課”訓練(備課、說課、講課、評課)等課程在師范教育課程體系中居于核心主導地位,教學方式上盛行基于知識傳授的講授法。正如葉瀾所說:“在以往的師范教育中,基本上只以社會對教師角色的要求為參照系來設計教育計劃,其中尤其重視的是學科基礎知識和教育學有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與培養,且把后者看作師范教育特殊性的標志。” [7 ]關沖天也認為在高師教育中長期存在單純的專業本位觀念,未能把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統一起來,只重視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的培養,輕視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的提高。

我國師范教育為什么至今仍然固守的是知識技能培養本位呢?為什么培育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仍難以成為師范教育的本體呢?筆者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知識”本位、“知識人”本位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地占據著人們的心靈。正如魯潔教授所說:“塑造知識人是一個根深蒂固的教育信條。” [8 ]一直以來,受科學范式知識觀念的誤導,人們認為知識僅是符合事物之間本來聯系的、可以被證實的事實。人們把知識僅僅限定在自然科學知識的范疇,一切價值信仰、理想信念、意義追求被拒斥在知識之外。另一方面,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和科技工具理性的擴張,人們把人僅視為一種“認識著的東西而存在的,人的第一使命就是向他之外的客觀世界索取種種知識” [9 ]。“知識”本位和“知識人”本位教育觀在學校教育中大行其道。其具體表現就是學校教育以培養掌握知識的人為最高目標,教師以知識的傳授為其根本使命,學生以知識的獲取為其受教育的根本目的。由此,師范教育把教授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訓練學科專業技能和師范技能(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書寫技能和用普通話表達的技能)作為其根本目標,高師院校教師把傳授與師范生入職有關的知識和訓練相關職業技能作為其根本任務,師范生把獲得相關專業知識和習得與從教有關的技能作為其學習的根本。二是師范教育實踐上的“急功近利”。長期以來,人們從應屆師范生選拔教師時側重考察的是學科專業知識、學科專業技能和師范技能水平,因此,師范教育習慣上往往重視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知識的培養、學科專業技能和師范技能(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書寫技能和用普通話表達的技能)的訓練。近年來,隨著就業競爭日趨激烈,就業難的問題日益凸顯,教育行政部門通過亮紅牌、黃牌等方式加強了對高校學生就業率的評估,師范教育面臨巨大壓力。為了增強師范生的就業競爭力,師范教育在實踐上更是“急功近利”地加強了對師范生學科專業知識、學科專業技能的培養和師范技能的訓練,甚至還增加了訓練師范生做高考題的項目。由此,在師范教育中本應居于本體地位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由于其隱性特征和難以在短期內見到實效而幾乎完全被忽視了。

需要說明的是,自1999年國家提出“高等教育應貫徹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師范教育雖進行了改革,設置了旨在提高師范生綜合素質的通識教育課程,但由于人們錯誤地認為在師范教育中實施人文與科學素質教育就是增設一些普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的課程,從而導致師范教育僅僅是很有限地強化了一些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的傳授。所以,師范教育中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仍未受到足夠的重視。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目前的教師教育中,知識不缺,缺的是對人生命的敬畏。人文的核心不是人文知識,而是人文精神。” [10 ]可喜的是,國內6所一流師范大學在最新的師范教育“縱向課程結構上構建了由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三大板塊組成的課程體系”,“通識課程比例占到了30%” [11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人們對師范教育研究的深入和觀念的轉變,師范教育中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必將得到重視和有效開展。

四、實現本體轉向的師范教育改革策略

師范教育實踐中知識傳授與技能訓練仍占據主導地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教育一度被忽視,導致師范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缺失。為此,師范教育急需實現由專業知識技能培養本體向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本體的轉向。師范教育要實現由專業知識技能培養為本體向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為本體的轉向就必然要求在觀念層面實現師范教育觀的轉變,在實踐層面重新確立師范教育專業培養目標,重新制訂師范教育質量評價標準,重新定位課程與設計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拓展新的培育途徑和平臺。

確立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為本體的師范教育觀,為推動師范教育本體轉向提供思想基礎。師范教育本體觀的轉變實質上是師范教育觀的轉變。只有師范教育觀實現了轉變,師范教育的“急功近利”狀況才可能得到根本改變。學校可開展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式大討論等,使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師范教育本體觀深入人心,從而為師范教育本體轉向奠定思想基礎。

把培育師范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確立為師范教育的根本目標,并把培育師范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效果作為師范教育質量評價的重要維度,為推動和落實師范教育本體轉向提供制度保障。只有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確立起培育師范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師范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才能使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師范教育目標在制度層面確立起來,人才培養目標的轉向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同時,制訂相應的師范教育質量評價標準,并運用該標準推動和落實師范教育本體的轉向。

課程定位上應含有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維度,課程內容設計上應有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針對性內容,使師范教育本體在主陣地實現轉向。每門課程在定位上都要體現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向度,在課程內容設計上都應含有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針對性內容。學科專業課程在定位上要改變過去僅僅是培養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定位,要增加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維度,學科專業課程在內容上要充分挖掘有利于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的內容;人文與科學素質課程在定位上要把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作為核心和落腳點。

采用以情感激發與情感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為師范教育本體在主陣地上實現轉向提供方法保證。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其實質是培育人們的人本主義情懷和向往真理、追求真理的意志。要有效培育人本主義情懷和向往真理、追求真理的意志,在方法上重在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體悟。因此,課程教學中有效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教學方法應是情感激發與情感體驗一體的教學方法。

發揮團學活動、校園文藝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其他社團活動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功能,拓展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途徑。除課程教學是培育師范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主要途徑外,學校的團學活動、文藝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等也是培育師范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重要途徑。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重在主體積極體驗和踐行,而升國旗、文藝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恰恰為學生提供了踐行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產生積極情感體驗的機會和平臺。因而,發揮團學活動、校園文藝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社會實踐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功能,拓展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培育途徑,可為師范教育本體實現轉向提供廣闊平臺。

參考文獻:

[1]周 鴻.論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同補性教育[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5):75-78.

[2]張國驥.大學與大學文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15-19

[3]肖 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4]范志毅,蔡衛東.論信仰的結構、本質及其對德育的意義[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9-14.

[5][德]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學,沈 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6]楊建朝.育“人”:教育精神的時代訴求、特質與意義[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1):59-62.

[7]葉 瀾.跨世紀中國教師教育發展的若干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1998,(2):11-15.

[8]魯 潔.一個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條:塑造知識人[J].教育研究,2004,(6):3-6.

篇(8)

中國現代文學教學與當代生活脫節具體體現在教學關系的脫節,不是說它已完全失去來自學生的回應,只是回應的聲音已經相當微弱,與我們所希望的教學效果存在較大的差距。有研究者指出:隨著現代性的焦慮為追求感官享樂所取代,文學的娛樂功能被放大,文學的社會承擔意識和歷史使命意識開始受到壓抑。顯現于中國現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則是一些學生對文學經典不感興趣,上課基本不做筆記,課外基本不讀文學作品。完成作業依靠網上下載與拼接加工,到了期末考試則復印同學的筆記臨時突擊幾天,并美其名曰惡補。他們從未把閱讀現代文學經典作為一種精神享受,缺乏感性的藝術體驗,不曾產生過感動和愉悅,也談不上任何審美藝術熏陶。等到畢業之時,知識基礎貧乏,理論功底單薄,審美趣味幼稚等問題則逐一顯現。考研的學生專業基礎應該是相對扎實的,但是他們答題時頭頭是道,一旦涉及自己高談闊論的某部作品,卻是一臉迷惘,因為沒有真正閱讀作品,所謂高談闊論只是來源于指定的參考教材,并不是由閱讀經典得來的切身感受[1]。根據筆者任課期間的觀察,學生對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內容的反應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對教學內容擁有較為濃厚的興趣,認真聽講且積極回應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能在課后主動借閱老師布置的閱讀書目。遺憾的是這類學生只是少數,我們提出問題當然主要不是針對這一部分學生。二是對教學內容基本不感興趣,只是由于害怕考勤制度才按時來到教室,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教學內容,對老師課堂提出的問題不愿主動回應,課后則缺乏進一步拓展本專業知識足夠的動力。三是對教學內容毫無興趣,上課時注意力集中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地方,或者干脆無故缺課而利用上課時間去做其他事情。這一類學生已與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內容完全疏離,課堂所講授的知識已與其不再發生任何關聯。名義上學習過中國現代文學這門課程,實質上對于這門課程的基本知識點卻一無所知,更不要說通過這門課的開設接受情感教育與審美教育。這種浮躁之風固然沒有完全占領高校校園,但已經不是個別現象,對嚴謹求實的學風已經產生了實際的負面影響。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的高校在專業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邊遠民族地區的高校不僅難以避免,甚至可能表現得更復雜一些。以廣西為例,一方面中小學基礎教育的落后使教學對象在文學常識儲備、漢語理解能力與書面表達技巧等方面與發達地區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如何與地域民族文化實現良性互動,如何更好地適應當地經濟建設的需要,長期以來未曾得到過真正的關注。多種原因的疊加使邊遠民族地區的中國現代文學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中國現代文學曾經與現實生活保持血肉般的聯系,并在文學創作實踐中不斷豐富與發展,如今卻與現實生活發生了脫節,甚至由此導致學習主體的缺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究其原因,當代生活中文化價值觀的多元化轉變所帶來的價值危機、信仰危機以及的沖擊[2]固然是一方面,而中國現代文學課堂長期以來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對學生審美趣味變化的有效回應,對教學實際效果置若罔聞所帶來的積弊也是不能忽視的。如果我們致力于追求高質量的教學,那么發生在中國現代文學課堂上的就應該是文學認知能力與專業審美品位的整體性提升。真正成功的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應是全體而非少數學生的發展,是學生知識習得在廣度與深度上的充分開拓,是教學活動中過程有效與結果有效的有機統一。唯其如此才堪稱高效的課堂教學,也才算是喚回了那些已經厭棄中國現代文學的學習主體。

二、建構性環境的創設

“教學的經典定義是設計環境。”[3]所謂環境是指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全程,包括課內教學設計與課外教學延伸。環境創設的意義是就學習主體而言的,正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學生學會學習,并通過學習使自己成為富有效率的人。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在教學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被建構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中,它不拘泥于傳統意義上的傳授,而集中關注學習行為的社會性。該理論就環境創設進行過極富啟發性的闡述:“知識不是對外部客觀世界的被動反映,不是有關絕對現實的知識,而是個人對知識的建構,亦即是個人創造有關世界的意義而不是發現源于現實的意義。”[4]學習乃是基于與環境充分互動的意義建構,教學則是為了創設有助于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這一學習環境蘊涵豐富,足以為學生提供合適的認知工具。它強調交流和協作對于知識建構的作用,也相當重視真實的學習活動和情境化內容,使知識和能力具有遠遷移和強大的生存力。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無法以現成的、孤立的方式獲得,復雜知識的獲取需要明了組成系統知識的各個方面,重視知識的多元表征。對于有效的教學活動來說,學習主體的缺席是不可想像的,也是致命的。中國現代文學學習主體之所以缺席,究其原因乃是它蝸居于虛幻的象牙之塔,忽略學生的審美期待,無視地域經濟社會發展,而重新激起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目前最為急迫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現代文學所倡導的價值觀已疏離于當代生活,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作為一種歷史參照也失去了價值,重新發掘這一段歷史并闡釋其當代意義是必要的。廣西境內生活著壯、漢、瑤、苗、侗等12個民族,每個民族都創造了燦爛的特色文化,具有獨特的民俗信仰與生活習慣。我們需要研究學生因民族身份不同而形成的審美期待的“常”與“變”,發掘學生的知識興奮點及其與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契合之處,從而由此有效激活學生對于中國現代文學經典的閱讀興趣。廣西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在向東盟國家的開放國家戰略中具有極為明顯的地域優勢。我們需要調整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知識構架與專業側重點,真正喚起它參與當代文化建設與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而這也是喚醒中國現代文學學習主體的重要環節。只有以此為前提我們才有資格去談論尊重學科自身發展規律的問題。環境創設的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為了充分激活中國現代文學教學關系,實現教學活動各要素關系順暢,選擇下述教學模式,并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進行綜合、變通是必要的。

(一)信息歸納模式:中國現代文學的基本組成是史料,了解史料并為其建立關聯進而對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形成整體認知,是對專業知識的歸納整理,也是個人認知能力與思維水平的提升。

(二)個人探究模式:專業與業余的區別在于是否具備專業洞察力,我們不要求每個學生都成為專業研究者,但是必須成為專業的閱讀者。對于某些中國現代文學現象進行深入探究,并在做出判斷之時突出個體的獨立性,進而訓練學生學會對自己的判斷負責是十分有益的。

(三)群體互動模式:由于視野的局限,個人對作家作品或某種文學現象的思索可能陷入困境,整合集體的力量就是擺脫困境必須的。有效的課堂管理需要在教室中創造一種合作關系,因此一些中國現代文學史料的搜集最好由群體協作來完成。

(四)行為矯正模式:對于某些文學現象的正確判斷往往形成于持續的修正中,而有效的修正只有在高度的理性中才能正常進行,它要求學生對自己的研修行為時刻保持清醒,能夠進行自我行為調節以實現預期目標。

篇(9)

當前我國各大高校現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課時比例不足、學生興趣偏低、大學定位變化以及教育資源沖突等問題,阻礙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利于培養學生對現代文學作品的解讀與分析能力。伴隨著時代化發展,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如何適應、調整成為重點課題,深入研究其教學改革與實踐路徑意義深遠。

一、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課時比例不足20世紀50年代,我國大力倡導要為革命“立史”,因此,現代文學課程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課時安排相對較多,各大高校的課時大多均在200以上,與古代文學的課時比例基本處于持平狀態。進入80年代后,部分高校逐步將現代文學課程進行分割,即現代文學課程與當代文學課程,兩門課程處于相對獨立的地位,總共的課時在200左右。然而近年來,伴隨我國各大高校陸續開設多樣化的公共課以及通識課程,學生周六周日需要充足時間休息,課時時間逐漸減少,特別是現代文學基礎課課時比例一再削減,相比以往而言削減近半成。伴隨高校現代文學課程課時比例的不斷減少,教學過程中的諸多內容發生了變化,教師選用的教學方法同樣亟待改變。

(二)學生興趣偏低近年來,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為我國各大高校的熱門專業,每年的生源數量均在不斷上升,但是許多學生報考中文系并非出于對文學的熱愛,部分學生是由于接受專業調劑后被分配到中文系。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經歷中,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均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很難每周抽出充足且固定的時間來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進入高校后,學生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專業成長和未來發展,紛紛開始進行其他專業課的選修學習,甚至考取第二學位,大部分高校均鼓勵學生這樣做;部分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期望能夠出國留學、讀碩等。這就使得學生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應付英語考試和其他選修課上,缺少較強的專業意識,無法完全投入精力深入學習文學。學生對文學興趣缺失的現狀,無疑加劇了現代文學課程教學以及改革的難度。所以,想要推動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使其適應時代化發展背景,需要教師對大學生的文學水平、知識結構有正確認知和深入了解,循序漸進地選取針對性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否則必將會造成現代文學課程的不斷衰落和邊緣化[1]。

(三)大學定位變化長期以來,我國大學均將專業性人才培養作為首要目標和根本任務,然而伴隨現代大學教育的普及化、大眾化發展,在大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將大部分側重點放在了素質培養以及通識教育方面,直至學生考取研究生后,才會進行精準的專業分類和人才培養工作。在以往的大學教學以及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通常是在新生入學時進行專業劃分,如漢語專業、文學專業,不同專業對現代文學課程的需求具有顯著的差異性,教師運用的授課內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近年來,我國諸多大學的中文系入學階段并未詳細劃分專業,大一和大二的課程處于通聯的狀態。立足于此,增設專屬導讀課程,學生進入大三后劃分專業。這樣的情況造成許多學生需要在大學完成的專業課學習內容,只能在深造后才能繼續學習。大學教學定位發生的變化,要求基于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要高度契合實際變化需求,對現代文學課程的功能和專業性進行合理的調整,使其與時俱進,更好地開展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

(四)教育資源沖突現代文學課程發展的初期階段,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運用的理論均十分單一化。然而現如今,特別是進入互聯網時代后,現代文學課程具有豐富多樣的理論資源,這些資源在實際課程教學上的融入,雖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活躍學生思維、開拓視野,并為其營造優質的課堂教學氛圍,但也難以契合現代文學課程的知識穩定性特征。如何推動教學改革與實踐,將這些豐富的理論資源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真正與課堂教學實現融合,且符合學術規范性、內容穩定性的要求,已經成為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如上所述,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方式方法均需要進行改革創新,結合時代特點與學生學習訴求,突破傳統課程教學的局限性,真正實現與時俱進。

(一)削弱基礎課的歷史性在以往現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均十分注重現代文學歷史的學習,在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削弱基礎課對于史的強調,而是帶領學生將側重點放在文學作家作品和特定環境下產生的文學現象上,逐步突破現代文學史的束縛,構建現代文學的新型課程體系。當前與20世紀50—80年代的思想灌輸有所不同,在現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至關重要,這是提高學生文學解讀、鑒賞和審美能力的關鍵。這與剛剛進入大學階段學生的接受能力高度契合,且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化發展背景。在以往的現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運用1/3左右的課時進行流派以及文體演變的講解,然而當今的實際情況是,現代文學課程教師需要運用半成的課時時間,為學生講解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家,另外一半課時則用于講解流派以及文體衍變。雖然當前的課時比例大大減少,但內容的講解也更為集中化,有利于將課程的重點難點知識突出出來。在經過一個學期的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后,學生能夠基本了解作家以及現代文學的變化進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由于與歷史本身的距離并不遠,所以“史”的線索不再是教學的重點,評論是更重要的內容。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將“史”作為邏輯線索,重點帶領學生進行文學現象的歷史解讀[2]。

(二)文學感受與作品分析結合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針對文學感受與文學作品分析能力的培養,不同教師采取的教學方法顯示出差異性,諸多現代文學教師會對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提出要求,在閱讀的基礎上展開作品分析。然而由于當前大學生的日常課程和活動較為煩瑣,缺少充足的時間閱讀文學作品,所以在課程教學開始前,諸多現代文學教師會為學生列出閱讀清單,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按照清單閱讀文學作品。雖然在清單中羅列的文學作品數目相比以往已經逐步減少,但仍然有很多學生無法按照要求完成閱讀任務。因此,許多現代文學教師不再強調學生的文學作品閱讀量,而是將更多的側重點放在了嚴格把控閱讀質量上,要求學生閱讀重點文學作品。學生完成基礎閱讀后,教師會為學生深入講解文學作品的內涵,結合學生閱讀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疑惑,進行作品的系統化分析,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與文學分析解讀能力,這已經成為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首要目標。現代文學教師不能將“滿堂灌”作為課堂教學手段,而是要引導學生展開探討研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對現代文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文學作品講解時設置針對性的提問,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和討論,不僅能夠強化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效果,同時有助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解讀。現代文學作品與古代文學相比,由于缺乏歷史的沉淀,所以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更應注重文學性的突出,強調現代審美性的文學作品分析,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感受與解讀能力[3]。

(三)注重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現代文學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引導學生能夠將自身的感受與講解落實到文筆中。在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實踐開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撰寫小論文,把握每個學生的文學寫作基礎水平,引導學生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和思維的局限性,將更多的側重點放在論文訓練中。在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完成一半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小論文作業,將重點論文選出并展開講評。在現代文學課程的期末考核時,也可以將小作文作為考核的重要指標,以文學問題為核心要求學生展開深入的討論。這一過程能夠充分鍛煉學生的文學寫作能力,同時也是考核學生文學作品分析能力的有效手段。針對小論文的評價標準應更注重前后文的關聯性,這是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重點。現代文學課程教學并不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作家,而是要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發現問題,并且鍛煉學生的觀點闡述能力。

(四)協同建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現代文學的基礎課程通常在新生入學后即開設,然而此時學生對于文學理論和古典文學知識的了解甚微,如果教師為學生講解較為深入層面的內容,學生很難理解,甚至會喪失學習興趣。所以現代文學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選取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打破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局限性,這也是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突破點。現代文學基礎課的教學難度實質上更大,所以高校在教師配置方面應選取具備豐富理論知識和充足教學經驗的教師為其講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為其后續的現代文學知識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并且教師在為學生講解基礎知識的同時,應與專題選修課有效銜接,專題選修課通常具有更強的研究性和專業性,所以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不同階段的學生選取的專題選修課應有所差異,通過基礎課與專業課的協同建設,才能進一步提高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效。

(五)采取多樣化的課程教學方法1.融入多媒體教學技術,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時代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過程中,必須革新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引入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學生制作豐富多樣的現代文學教學課件[4]。這樣一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配合課件演示,通過圖片、視頻、動畫以及音頻等方式進行知識呈現,進一步拓展現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空間,教學內容也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這是提高課程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有效手段。與此同時,現代文學教師還可以依托現代化教學手段,選取現代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作品,帶領學生共同觀看。以現代文學作家魯迅為例,可以選取其經典的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并在課堂中組織學生觀看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如《祝福》《阿Q正傳》《傷逝》等精彩片段,并在課堂中展開集體探討交流,最終要求學生根據本次學習撰寫文學評論。以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現代文學課程教學,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現代文學學習興趣,同時也從多種途徑實現了現代文學的傳播。2.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文學第二課堂活動能夠讓學生實際感受其文學氛圍,增強學生對現代文學的興趣和解讀能力。首先,學校方面可以定期組織現代文學讀書活動,以學期為單位,2—3次即可。該活動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現代文學作品的閱讀思考,以及與讀書同伴的探討交流,通過讀書報告的形式,呈現自身對于現代文學作品的解讀能力和評論能力,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十分有效的鍛煉。其次,組織學生參加現代文學學術講座,學生能夠在講座中了解現代文學研究最前沿的學術知識,進而形成更加深入的見解,在后續的現代文學作品解讀中,可以形成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再次,由現代文學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文學創作和改編,通過現代文學優秀劇目的排演等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最后,現代文學教師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及時幫助學生解答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問題,特別是涉及畢業論文和考研的內容,教師的及時解答能夠為學生拓展新的思路。

篇(10)

二、主體性培養:方法與步驟

現代文學課程是高等院校中文系大學本科的基礎核心課程,開設時間是一學年,3個學分。現代文學通常被界定為現代中國人用現代語言表現在現代過程中產生的思想、感受的文學。現代文學在思想表現、審美感受、語言形式上都區別于傳統的古典文學,這門課主要擔負的是培養學生對現代社會、文化、文學語言新質的了解和掌握能力。筆者以自己所承擔的現代文學課程為例,淺談一下在現代文學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培養的相關策略與步驟。

(1)首先注重課程教學中創建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回應、質疑、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在現代文學教學中講到上世紀20年代新文學初創時期的話劇發展,可以拋出一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話劇與傳統戲曲的關系問題。新文學以西方為標尺,以西方強調“寫實”的戲劇取代中國講究唱腔、做念、寫意的傳統戲曲,但是話劇在整個20世紀的歷史中其中國化都是極不成功的,傳統戲曲在不斷的批判下又一蹶不振。這種批判給今天的文化建設留下了怎樣的經驗教訓?可以說,具有問題意識的啟發式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的意識,促成學生主體性的形成。

(2)閱讀原著、文獻查閱及相關理論的學習。主體性培養需要發展學生個體獨立、能動、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現代文學教學而言,提倡學生作為主體對文學作品的感知力和深度解讀的能力,原著閱讀獲得基本的感性體驗是第一步,相應地,文獻資料查詢及方法要領的運用是外在條件,卻是基本的學術訓練的重要過程,學生通過文獻的掌握可以了解最新的學術進展,進而進入學術創新的可行性。相關理論背景的學習可以提供觀照的視角和深度,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提升和創新意識的形成。

(3)專題討論。現代文學教學既要照顧到“史”的線索,又要兼顧作家作品的解讀。在當前現代文學課程極度壓縮的情況下,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采取以點帶面的方法,其中,專題討論是其中最為可行的方法。專題討論的形式有助于培養學生合作性學習意識,也有利于培養一種探究式的學習態度。以趙樹理《小二黑結婚》為例,學生對小說中的“三仙姑”、“二諸葛”的形象給出了創造性的看法。他們認為趙樹理塑造的這兩個人物非常具有喜感,批判中蘊含了有感情的認同,是用了民間文學、戲曲中詼諧、戲謔的手法去表現這兩個啼笑皆非的人物的,有著臉譜化的痕跡,與戲曲中的人物塑造相似。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創造性解讀從不同層面進入到文學經典豐富世界的領悟,這種有探究式的學習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4)鼓勵學生的社會調研和科研參與。主體性、創新性能力不僅在課堂中,更需要在延伸性的社會實踐中獲得不斷提升,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課程進行中鼓勵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科研參與意識。在上述講到的話劇與傳統戲曲的關系中,鼓勵學生利用寒假在各自家鄉做傳統戲曲發展現狀的相關調查。同學給出的結果是讓人相當驚喜的。一些同學表示傳統戲曲在其家鄉事實上是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但這種需求當前卻不能給予相應的滿足,傳統戲曲亟待發展振興以滿足群眾的文化需要。一些學生還提供了當地復興傳統戲曲的成功案例。這次實地調查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加強了他們的現實關懷和社會責任感,也進行了一次科學研究的初步嘗試,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性。

(5)小論文寫作。小論文的寫作基本上呈現了一次完整的學術訓練過程,從最初提出觀點到搜集資料、查閱文獻,反復思考,錘煉觀點,尋求論證,到寫作成文,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初試“做學問”的感覺和路子。小論文寫作不僅能夠深化對課程知識的領悟,還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對知識與規范的內化,這個過程也是一次探究性、創新性學習的訓練,對大學學生主體性的培養至關重要。

三、主體生成與前瞻目標

1、主體生成

現代文學相比古典文學,具有內容和審美的異質性和陌生性。學生接觸現代文學往往缺乏古典文學的熟稔感和親切感,學習熱情不高,學習缺乏主動性;再加上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缺乏興趣,因而整個課堂顯得死氣沉沉,制約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開展主體性教學后,主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學活動,強調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教師扮演好在其中的引導者、協調者的角色,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的個體成長。主體性教學的實施為學生的創新性學習奠定了初步基礎。學生意識到學習是一件“學生去做的事,而不是為他們做好的事”,這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激勵學生對自我潛能的開發,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性能力,同時能夠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體會到一種人的自由和自我實現的快樂。教育能夠促進個體的完善與自我生成,這應該是教育應有的本質規定性。

2、前瞻目標

上一篇: 會計基本概念 下一篇: 漢字的悠久歷史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小早川 | 中国Av免费在线 |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 亚洲精品一级在线上播放 | 一级a一片久久久 | 制服丝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