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基本概念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9 16:14:5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會計基本概念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會計基本概念

篇(1)

在現代企業理論中,關于企業的性質,有兩種影響較大的觀點,表現為對企業的兩種不同定義,一是科斯的定義,二是詹森(Jensen)和麥克林(Meckling)的定義。

根據科斯的定義,“企業的顯著標志是對價格機制的替代”。他把企業和市場視為“兩種可相互替代的協調生產的手段。”“在企業之外,價格運動調節著生產,對生產的協調是通過一系列市場交易來實現的。在企業內部,這些市場交易不存在了,與這些交易相聯系的復雜的市場結構讓位于調節生產的企業家一協調者。”②顯然,科斯基本上是把企業理解成為一種與市場協調機制具有相同職能因而可以相互替代的行政協調機制。

關于企業的另一種定義是詹森和麥克林于1976年提出的。他們把企業定義為一種組織。這種組織和大多數其它組織一樣,是一種法律虛構,其職能是為個人之間的一組契約關系充當連接點;就企業而言,這“一組契約關系”就是勞動所有者、物質投入和資本投入的提供者、產出品的消費者相互之間的契約關系。③這里的契約關系既包括我們通常理解的明確的書面或口頭契約,也包括不明確的契約,即所謂“默契”。

如果我們以個人為基本分析單位,企業所包含的內容就必然被分解為若干契約關系,參與這種契約關系的無非是生產要素的提供者和產出品的消費者。如果我們撇開這些契約關系,再來看企業的話,那么,企業就只是一個空洞的名詞了。

顯然,如果詹森和麥克林的觀點正確,那么,意味著對科斯的觀點之否定。詹森和麥克林強調的是“契約關系”的確立過程,但是,他們忽略了“契約關系”的貫徹過程;而科斯卻相反,他強調的是“契約關系”的貫徹過程,而忽略了“契約關系”的確立過程,因而未能充分指明企業內部的協調與外部的市場協調的內在聯系。企業不同于市場的根本之處在于它具有生產的功能。就契約關系的確立而言,企業確實是一系列契約的連接點,但是,作為一個與市場不同的、具有“生產功能”的企業,在契約確立之后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貫徹這些契約。這時,企業就成為一個層級組織。一系列契約關系的貫徹過程就是在這樣的層級組織中進行的。因此,全面地理解企業的性質,應該是把表面上似乎對立的這兩種企業定義結合起來,企業既是個人之間一組契約關系的連接點,又是一個層級組織,這兩者是不矛盾的。可見,企業具有雙重性質。企業同時具有這兩方面的性質正表明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與市場的關系:作為層級組織,企業是市場的對立面,它是一種性質不同的協調手段;然而,作為層級組織的企業恰好又是市場本身的產物。除非整個國民經濟變成一個“巨型企業”,否則,離開了市場,企業便不能產生。在確立了企業具有雙重性質之后,后面的行文將根據需要而強調其中某一重性質。

盡管今天企業的組織形式存在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公司三種形式,但是,我認為現代企業理論最適合的企業組織形式是公司制度。發達的金融市場和現代公司制度相輔相承、共同發展的同時,推動了現代會計學的發展和完善,而完善的會計信息系統,通過提供相關的會計信息,促進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和配置,又反過來促進金融市場和現代公司制度的發展和繁榮。這就是現代公司制度、金融市場與會計學具有共生互動性。因此,以現代公司制度為基礎的現代企業理論構成現代會計學的理論基石。現代會計學的許多基礎問題如會計主體概念等都建立在現代企業理論基礎上。離開現代企業理論就沒有現代會計學可言。

二、現代企業制度:現代會計主體概念發展的經濟學基礎

會計主體是現代會計學的基本概念,因此,以現代企業制度為基礎,從經濟學的角度對之進行探討,有助于會計學界從更高層次理解和把握會計基本理論問題。

會計主體(AccountingEntity)概念是一個古老的會計學概念。

13世紀地中海沿岸各國的會計活動中廣泛采用的復式簿記(復式記帳)就已經有了“會計主體”的萌牙,但是,它發展到今天成為現代會計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卻與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密切相關。

雖然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大概到19世紀下半葉才在現代管理理論上得到正式承認,但是早在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組織出現之時,獨立會計已經孕育著這樣的基本思想:企業必須是一個相對獨立于其所有者的經濟實體。從這個意義上說,會計主體基本假定促進了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當然,會計主體概念的真正確立必須以企業經營獨立性為前提。在獨資或合伙企業階段,會計主體概念雖然產生,但仍不可能得到充分認識和應用。只有到了股份公司制度階段,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明顯地分離了,會計主體概念才具有明確的實際意義。

企業作為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上,從而,在經濟上要相對獨立,必須成為獨立于所有者之外的“法人”。而公司制度就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法人。但是,事物的發展并非如此簡單。在早期,會計主體棗企業的所有者并沒有放棄自己對企業的所有權。在相當長的歷史對期內,指導會計主體的基本理論是所有權觀念(ProprietaryConcept),所有權觀念主宰著財務會計。雖然這個理論也承認企業在會計上是一個獨立的主體,甚至也承認企業所占用的資產應當與業主或所有者分離,但是,它又突出地強調,企業的全部資產歸所有者所有,企業全部的負債也由所有者承擔,構成所有者的義務。所有權觀念只是要求會計主體概念服從于業主嚴格管理和考核企業經營成果的需要,并不完全承認作為會計主體的企業在經營上的獨立性或相對獨立性。

以后,隨著金融市場和企業組織形式的變革,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式后來居上。這時,財務會計的基本觀念發生相應的變革,從原來的所有權觀念轉變為主體觀念(EntityConcept)。西方會計學者對主體觀念的表述雖然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基本上都包括:①公司與股東的關系如同與外界長期債權人的關系;②股東不擁有公司的經營利潤(只有宣告股利及股利支付范圍的份額才屬于股東);③股東僅僅是公司的投資者,不干預公司的具體經營管理;④財產視為公司占有與支配,而不屬于股東;⑤財務報表是面向包括公司管理當局在內的全部利益集團,并非僅僅為股東編制。根據主體觀念,公司被認為是一個與其所有者相獨立的主體。這個主體本身是獨立存在的,甚至具有自身的人格化。公司作為一個會計主體,以其全部資產對其債務承擔責任,而股東

則以其所認購股份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企業擁有的資產是企業的資產,企業擁有的負債是企業的負債。目前我國的公司法體現了這點。

會計主體概念要求主體與主體的所有者以及其它主體嚴格區分開來,會計總是計量某一個特定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這就是現代會計學的會計主體概念。然而,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法人)不同,法人都可以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卻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獨資或合伙企業在會計上視為會計主體,但是,它們卻不具有法人資格。法人是指在政府部門注冊登記、具有獨立財產、能夠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實體,它強調的是企業與各方面的經濟法律關系。這點正與我們前面強調的企業是一系列契約關系的連接點相吻合。這也正是我認為現代企業理論最適合的企業組織形式是公司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企業要成為真正的會計主體,必須在法律上被賦予獨立的財產權。而現代公司制度滿足了這一點。現代公司制度可以從不同側面來描述,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公司的法人財產權制度。完整的法人財產權制度至少包括三項內容:①法人財產的形成制度或會計學上所說資本金制度。在投資者依法將其資金投入公司之后,這部分資金就與投資者的其它財產相區別,投資者不再直接支配這部分資金,也不能隨意從公司抽回。所有投資者注入公司的資金加上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負債所形成的資產,構成公司的法人財產。②法人對其財產的權利制度。一方面,公司法人可以依法對法人財產行使各項權利如財產的支配權、使用權等;另一方面,公司以全部法人財產承擔民事責任。③投資者對公司法人財產及其權利的制約機制:董事會和監事會。公司的法人財產權制度是現代公司制度的基礎。這是因為:①如果公司沒有必要的財產,公司就不具備法人條件;②如果公司對其法人財產不具有獨立支配的權利,公司就不可能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也不可能成為民法關系的主體;③如果公司沒有法人財產權利,公司就不可能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經濟實體。在這里,會計主體實際上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獨立的經濟實體的同義語,會計主體與法律主體在現代公司制度上達到完美的統一。

總之,會計主體是現代會計學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會計主體概念促進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只有現代公司制度才賦予企業真正的會計主體地位,而會計主體概念從微觀層面上保證了公司法人財產權不可侵犯,從而保證現代公司制度正常有效運轉。因此,現代企業制度是現代會計主體概念發展的經濟學基礎。

三、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會計學成本概念及其計量引入產權領域

公司資本來源渠道不外乎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兩條。然而,在現行的財務會計實務中,僅僅確認債務資本成本,而沒有確認權益資本成本。安東尼教授提出的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旨在矯正這種缺陷。其主要思想是以股東為導向的企業資產負債表右邊結構應該進行修正,把原來的股東權益(ShareholderEquity)分成兩個部分:股東權益和主體權益(EntityEquity)。根據前述企業的性質以及會計信息系統的目標,財務報告應該報告主體本身的活動與狀況,而不應該主要關心股東們的利益。如前所述,企業(公司)本質上是一系列契約的連接點,發達的金融市場把許多契約關系連接在企業(公司)這個連接點上,股東與公司的關系只不過是這一系列契約中的一個部分。作為一系列契約連接點的企業(公司),與外界存在許多的契約關系,這些契約關系所隱含的經濟利益關系都是財務報告所應該報告的。

(一)強調主體權益,強化了會計主體概念

根據主體觀念,會計主體被看成是獨立于其所有者的,那么,會計主體而不是其所有者擁有資產,會計主體而不是其所有者結欠外界負債。這樣,某個會計主體的資產負債表應該報告會計主體的財務利益而不是其所有者(股東)的財務利益。從這點看,資產負債表的右邊報告會計主體的資本來源,而資產負債表的左邊列示的數額代表在資產負債表日資本投入的各種形態。在這里,資產負債表并不意味著反映各個利益集團和個人在會計主體中的利益或權利;相反,資產負債表只是企業整體投資和籌資活動的匯總報告。因此,資產負債表的會計恒等式應該是“資產=資本來源”。

按照上述思路,資產負債表右邊要進行相應修改。這時,資本來源包括:(1)負債。負債代表各種貸款人、供應商(以應付帳款形式表現)、雇員(以應付工資及退休金等形式表現)和政府(以遞延所得稅形式表現)提供資本的數額。(2)股東權益。現行資產負債表的股東權益部分并不代表股東所提供的資本數額。盡管實收資本項目反映股東原始投入的數額,但是,留存收益卻不代表股東的貢獻,盈余是會計主體本身賺取的,而不是股東賺取的。股東實際提供資本的數額大于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實收資本數額。除了實收資本這種直接投入外,股東提供的資本還擴大到與使用這些實收資本相聯系而又尚未以股利的形式支付給他們的權益資本成本(權益利息)部分。尚未支付的普通股權益利息本應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上,但是,在目前的資產負債表上并沒有體現。目前公司對債券持有者的負債是按照其原始發生額加上尚未支付利息額進行計量的,普通股股東權益數額也理應如此計量。如此,與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第3號概念公告的定義不同,股東權益不是一種剩余求索權,“股東權益代表著股東提供資本的數額。它包括他們直接投入的數額加上這些資本應計的利息。利息是使用資本的成本。權益利息是使用股東權益資本的成本。”④(3)主體權益。根據上述分析,會計主體實際上有三種類型的資本來源,除了負債和股東權益以外,還有會計主體本身努力所創造的資本來源,這就是主體權益。主體權益與現行財務會計程序下的留存收益并不是一回事。在一定時期內,某個會計主體本身的經營活動所創造的資本來源數額通過凈收益來計量。凈收益應該是各種收入(包括利得)與各種費用(包括損失和權益利息)之間的差額。正如現行的財務會計程序每個會計期間的凈收益加到留存收益上去一樣,每個會計期間的凈收益應該加到主體權益上去。然而,由于權益資本成本作為一個成本項目加以確認,加到主體權益的數額比現行財務會計程序下加到留存收益的數額要小一些。某一特定時日的主體權益是截止到該時日為止的凈收益之和。

因此,資產負債表的會計恒等式為“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主體權益”。資產負債表左邊反映某個會計主體的各項資產,而各資產項目反映各種資本形態的性質及其投入的資本數額;資產負債表右邊反映取得資本的各項資本來源:負債、股東權益和主體權益。顯然,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提出的“主體權益”概念進一步強化了會計主體概念。

(二)現代會計主體概念: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的基礎

如前所述,在金融市場不發達和企業組織形式以獨資或合伙形式為主體時,指導會計主體的基本理論是所有權觀念。這時,單獨確認和計量權益資本成本是沒有多大意義的。相反,重要的是要確認和計量債務資本成本。因為從所有者的角度來看,債權人是唯一的、真正的“外來者”。而與發達的金融市場相聯系的公司通過債務資本和權益資本兩個渠道來籌集其所需要

的資本。這時,從公司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的角度看,無論是債權人還是股東相對公司這個獨立的“人格化”主體而言,都是“外來者”。

值得指出的是,現代財務會計一方面傾向于接受主體觀念,另一方面卻在會計實務中的某些領域繼續采用所有權觀念。權益資本成本的“待遇”就是其中一例。根據主體觀念,無論是債務資本成本還是權益資本成本都是公司使用資本的代價。目前,有些會計著作還認為債務利息從性質上看并不是費用,而是收益的分配,即對各種權益所有者進行的分配,均屬于公司收益的分配。根據主體觀念,主體本身的經濟活動與主體的所有者如股東以及其他主體必須區分開來。因此,從理論上說,利息費用、所得稅和股利都是公司的成本或費用。但是,當前的財務會計理論卻對它們進行分門別類,利息費用和所得稅作為費用處理,而股利作為留存收益分配處理。把支付給股東的股利作為留存收益分配處理,違背了主體觀念。它把公司這個主體的所有者(股東)與公司主體本身混淆起來了。這不能不說,當前財務會計不僅理論與實踐相違背,而且理論本身也并不是一致的。

綜合上述分析,安東尼教授提出的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強調了主體權益概念,不僅進一步強化了會計主體概念,而且拓展了會計學的研究視野,突破了傳統會計學只計量債務資本成本而不計量權益資本成本的局限,從而將會計學成本概念及其計量引入產權領域,全面計量產權成本。

四、結論

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以金融市場為依托,以現代企業理論為基礎,討論安東尼教授所提出的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并以此為契機對會計學概念進行經濟學思考,以期拓展會計學研究的視野,溝通會計學與經濟學的關系。

通過本文的討論,形成如下結論:

第一,資本成本會計理論構想拓展了會計學的視野,會計學成本概念及其計量引入產權領域,從微觀層面向經濟學靠攏,從而會計利潤向經濟利潤靠攏。

第二,企業性質的雙重性,決定了以企業為主體的現代會計學必然分成財務會計與管理會計兩大獨立領域。從總體上看,財務會計為“契約關系”的確立服務,管理會計則為“契約關系”的貫徹服務。而現代企業是“契約關系”確立過程與貫徹過程的統一,又決定了現代會計兩大獨立領域將在新的層次上融為一體。

篇(2)

2)由重視企業內部成本向重視內、外部成本并重;

3)計量由簡單的加減向綜合化和數學方向發展;

4)以貨幣計量為主向采用多種綜合計量手段并存的階段發展。

關鍵詞:會計成本;成本概念;傳統成本;現代成本

一、會計學中的成本概念

會計學的成本是根據實際成本原則和權責發生制的要求,按照成本計算對象受益的情況匯集和分配所發生的生產費用,所計算出的一定數量產品或勞務的個別勞動耗費的補償價值。它可以用來計量企業生產經營性資金耗費、計算企業損益、考核企業耗費水平、限定生產經營性耗費補償的范圍和數量等等。會計學上的成本具有以下特點:

(1)圍繞企業生產過程進行研究,重點研究生產成本。不涉及企業與外界和企業內部組織之間的費用。

(2)是對歷史的反映。只關心實際發生的成本,不關心未來的產出。

(3)能夠以貨幣加以計量。只核算企業成本中可以在貨幣支出形態上直接反映出來的部分,不包括應計入而不能在貨幣形態上直接反映出來的成本。

(4)只計量實物資本成本,不計量人力資本成本。

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成本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商品作了透徹剖析,揭示了成本概念的經濟內涵。他指出: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每一商品的價值W,用公式表示是W=c+v+m,公式中(c+V)這個部分即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用的勞動價格的部分對于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

馬克思從耗費和補償兩方面對成本進行論述。成本從耗費的角度看,是商品生產中所消耗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中必要的勞動價值,即(c+v)部分,它是成本最基本的經濟內涵;成本從補償的角度看,是指補償商品生產中資本消耗的價值尺度,即成本價格,它是成本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即成本是已耗費又必須在價值和實物上得以補償的支出。馬克思的企業成本理論揭示了成本的經濟內涵。

(1)從成本的經濟性質上看,其是生產經營活動中勞動耗費的價值度量,體現了成本的可計量性。

(2)從成本經濟內容上看,成本是商品價值(c+v+m)中的前兩部分。商品價值取決于生產該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量,而成本是生產該產品的個別勞動耗費,體現了成本的個別性。

(3)從成本經濟本質上看,成本是為生產一定數量和質量勞動成果發生勞動耗費的價值補償,體現了成本的可補償性。

三、西方經濟學中的成本概念

(一)傳統經濟理論中的成本概念

傳統經濟理論中的成本理論主要是從廠商的角度出發,分析其在生產經營中如何通過比較各種成本支出方案,最終作出生產決策,即以最小成本支出獲得一定利潤或以一定成本支出獲得最大利潤。也就是說,傳統成本理論是以企業的生產經營為出發點,主要研究生產成本問題。傳統經濟理論中主要包括生產成本、邊際成本、機會成本等幾個概念及核算方法。

1.生產成本。由于生產過程本身是一個投入產出的過程,因此生產過程中所投入和使用生產要素的價格就是生產成本,經濟學中關于企業生產成本的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基本內容:

(1)短期成本。是指在生產者來不及調整某些生產要素的情況下,生產一定的產出數量所花費的成本。短期成本(TC)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TVC)兩部分,前者不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后者可隨產量變化而變化,呈現遞減、不變、遞增的態勢。短期成本有兩個重要概念:平均成本(AC)和邊際成本。平均成本又可分為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可變成本(AVC)和平均總成本(AC)。平均固定成本(AFC)隨產量增加而遞減:平均可變成本(AVC)、平均總成本(AC)、邊際成本(MC)隨產量的增加而經歷遞減、最小、遞增三個階段。

(2)長期成本。是生產者在可以調整所有的生產要素數量的情況下,進行生產所花費的成本。長期成本只包括可變成本,它是短期成本從長期角度看由那些最低值的成本所組成。長期總成本曲線(LC)、平均成本(LAC)曲線分別是短期總成本曲線(SC)、平均成本線(SAC)的包絡線。企業可根據長期成本曲線來作出生產規劃。

2.邊際成本。它是成本計量的一個重要概念。所謂邊際成本就是指由于廠商產量每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成本費用。它可以通過總成本增量和總產量增量之比表示出來:MC=dTC/dQ.

由于邊際成本即廠商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完全是可變成本增加所引起的,而單位可變成本又存在著先減后增的變化規律,因此作為它變動的結果,邊際成本(MC)也必然是一條先降后升的u形曲線。邊際成本作為一個動態成本的概念,對平均成本(AC)的水平及其變動趨勢有著重要影響,表現為:當MC<AC時,AC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當MC>AC時,AC隨產量的增加而上升,當MC=AC時,AC為最低。

另外,邊際成本分析,也可用于長期所有生產要素同比例變動時,規模報酬遞減的情況。同機會成本一樣,邊際分析是經濟學家系統地考慮各種可替選擇成本的關鍵性概念之一,其重要性甚至高于機會成本。正如斯蒂格利茨在《經濟學》中所言,我們最難以做出的決策不是做某事還是不做某事,而是多做還是少做些。

3.機會成本。經濟學一般著眼于社會生產過程中的資源配置,故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中被定義為“從事某種選擇所必須放棄的最有價值的其他選擇。”機會成本不是實際的支出,而是對資源配置的一種度量,表達了稀缺與選擇之間的基本選擇。其具有以下特征:不是實際的支出,不關心已經發生的成本,而關心未來的產出,是對未來活動結果的預見。

把機會成本作為現實的重要因素,其意義在于:

1)有助于決策者全面考慮可能采取的各種行動方法,以便為有限的資源尋求最為有利的使用途徑;

2)有助于人們理解貨幣成本和真實經濟成本之間的差異,從而也就解決了資源的使用在會計上是盈利,在經濟學上是否有效的問題。

(二)現代經濟學理論中幾個重要的成本概念

現代成本理論突破了傳統成本理論僅僅圍繞企業生產過程進行研究的局限,更注重研究企業作為社會活動的一個細胞與外界以及企業內部組織之間發生的成本費用。

1.社會成本。所謂社會成本是指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考察的進行生產的代價,它既包括各項私人成本,又包括各種各樣的外在成本,后者是指由于單個廠商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整個社會利益的損失。比如廠商生產經營中排放廢氣或污水,會引起空氣和水資源的被污染,造成整個社會生態環境的惡化,從而引起社會環境治理投資或費用的增加。這一部分投資或費用盡管是由于廠商的生產行為引起的,但它并不或不完全直接由排污廠商承擔,而是社會來承擔。這種成本就叫外在成本。外在成本和“私人成本”的總和構成社會成本。

2.交易成本。又稱交易費用。西方學者對交易成本定義眾多,但并無質的差別,只是其側重點或范圍不同而已。科恩認為,交易費用是獲得準確的市場信息所需支付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威廉姆森認為,交易費用可分為兩部分:一是事先簽約的交易費用;二是簽約后的事后費用。最后交易費用概念擴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護產權的費用、討價還價的費用等等。阿羅使交易費用的概念,更具一般性;交易費用是經濟制度的運行費用,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都屬于交易成本的范疇。

交易成本有以下幾個特點:

1)交易成本是發生在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之中人與人之間的離開了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交易活動不可能發生,交易成本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交易的社會性。

2)交易成本不直接發生在物質生產領域即交易成本不等于生產成本。

3)在社會中,一切經濟活動成本除生產成本之外的資源耗費都是交易成本。

關于交易成本的計算,人們還沒有達到像傳統成本價格的計算那么精確的程度,但不少新制度經濟學家正在完善對交易成本的計算。新制度經濟學的重要代表人物諾恩,計算了美國1970年交換部門的交易成本,占美國GDP的45%。張五常估計的香港交易成本占香港GDP的80%,交易成本數額巨大。正如有學者所說:“如果說亞當。斯密時期的經濟學家在構造他們的模型時,忽略了專業化和勞動分工所產生的費用的話,那么現代的經濟學家再也不能忽略數額巨大的交易費用了。”

四、會計學成本與經濟學成本之比較

1.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成本概念,賦予了成本本質的規定性,體現了成本的個別性和可補償性,揭示了成本的經濟性質,它對于研究對比會計學成本和西方經濟學成本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2.會計學成本重點研究生產成本,其與傳統經濟學中的生產成本,邊際成本范疇相同。在西方經濟學中生產成本和邊際成本概念已經比較成熟,其理論也廣泛地運用在會計學實踐上。

3.會計學成本與機會成本。在傳統會計學上,成本只是企業實際發生的,但忽略了機會成本,經濟學則關心企業如何作出生產和定價決策,衡量成本時就包含了所有機會成本。在會計學中引入機會成本的概念有助于使傳統會計在現有以核算為主的基礎上加強參與決策,實施適時控制和開展經濟分析等功能。例如,目前有學者提出的資本成本會計,主張計量股權資本成本,將其視為真實成本,納入會計核算中來。機會成本不是對傳統會計成本的否定,而是對傳統成本分析的補充,擴展了傳統會計成本的內涵。

4.會計學成本與社會成本對比。根據馬克思的成本概念,成本的經濟實質是價值消費和補償的有機統一體。為此,人類的勞動消耗需要補償,自然資源的消耗同樣需要補償。而傳統會計所依賴的成本概念是立足于企業微觀本身來處置成本補償。若單個企業的生產行為造成自然資源的無償占用和污染破壞,而不計入社會成本,就會以犧牲社會環境質量為代價而虛增企業盈利。社會成本概念告訴我們,應從可持續發展實際要求出發,從整個社會的角度來看待成本耗費和補償問題。為此,眾多學者提出將社會責任會計和與之相應的環境會計納入會計核算體系。在成本中反映企業生產商品對社會資源消耗和損失程度,求得實際成本的真正補償。

5.會計學成本與交易成本。傳統會計學成本重點研究生產成本,但在社會中,一切經濟活動除生產成本之外的資源耗費都是交易成本,只要存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易,就存在交易成本。根據交易成本相關理論,企業是一系列契約的聯結點,是契約聯結的網絡。企業不僅與人力資本的提供者(雇員、經理)、實物資本的提供者(股東、債權人等)締約,也與原料供應者、產品購買者締約,還與政府締約政府管制契約,與社會締結有關社會責任的契約,故形成了人力資本成本、信息成本、政治成本、社會成本等一系列成本范疇,這些成本范圍隨著各種條件的成熟,會最終進入會計成本的研究范圍。

會計從來是服從和適應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經濟運行的狀態決定著會計運行的方向。傳統會計學成本是適應于傳統工業經濟,在新的經濟下,要求會計模式也要進行相應變革,而經濟理論恰恰為會計理論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指導。通過會計學與經濟學成本之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會計學成本的發展方向,從中可窺視出會計未來的發展趨勢。

(1)傳統會計成本正從單純計量過去信息,正向能動地運用信息參與決策,提供未來信息的方向發展,即由靜態向動態,由計量過去到計量未來。

篇(3)

國際企業傳統會計對商品W的價值的理解,一般用公式表示是W=C+V+M如果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余價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只是補償商品使資本家自身耗費的東西,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商品成本的經濟實質具體地講,市場經濟中商品的理論成本包括已耗費的生產資料轉移的價值(C)和勞動者為補償所付出的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D兩部分,但在實際工作中,各國成本核算開支范圍是由各個國家通過有關法規制度加以界定的為了促使企業加強經濟核算,減少生產損失,對于勞動者為社會勞動所創造的某些價值,如財產保險費以及一些不形成產品價值的損失性支出如工業企業的廢品損失、季節性停工損失等,也計入成本可見,實務工作中的成本核算開支范圍與理論成本包括的內容是有一定差別的正是這種差別的合理存在,為國際企業綠色會計成本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可能。

可見,各國商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三部分。這樣一種成本概念,不妨稱之為狹義循環成本概念,它在很長歷史時期內是維護各國經濟運行秩序的一個重要手段。但當歷史走到20世紀末時,許多國家選擇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后,再來審視傳統會計理論及實踐,其局限性是較明顯的,集中表現在成本概念滯后于時代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問題上。

1. 狹義循環成本概念不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自然資源消耗的成本補償要求

人類的勞動消耗需要補償,自然資源的消耗同樣需要補償狹義循壞成本概念立足于企業微觀本身來處置成本補償,只講究企業資本運行的循環與周轉的暢通性、安全性及增值性在該成本概念下會計所提供的信息側重于披露經濟性信息,從而缺乏有效的社會性信息的充分披露。例如傳統會計核算方法未將環境資源列入資產核算,其經濟增長指標不能如實反映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虛增了國家財富。環境其實是一項特殊的資產,環境的破壞意味著這一特殊資產的流失,進而也意味著實際GDP的流失。一些國情專家提出實際GDP=名義GDP-環境資產損失,實際GDP=名義GDR環境資產增值,不是沒有道理的企業成本只量化計算人造成本,而對自然資源成本忽視不計,造成國際企業對自然資源的無償占用和污染破壞,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虛增盈利,這樣一條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低效益之路,既給社會帶來破壞,又給國際企業自身帶來嚴重的惡果:國際企業來自外部的訴訟不斷,使其不能集中精力生產;國際企業自身補償能力嚴重滯后,一旦自然資源減少,價格上升,國際企業的持續經營難以維系。

2. 由于成本概念的不完全引起會計循環過程及內容不完整

由于成本概念狹義性的存在,在會計確認上,傳統會計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加以確認,沒能將整個社會生產的信息和相應的生態循環價值都反映在會計流程中,因而,會計循環過程及內容暴露出一定的不完整丨性具體而言,缺乏將涉及環境的經濟業務作為會計要素加以正式確認,例如:沒將環境資源按資產要素確認,沒將國際企業應承擔的社會環保責任按負債要素確認,在所有者權益要素中沒將環境資本列進,沒將資源成本列作費用要素確認,沒將環境收益列入收入要素確認,對環境利潤更是缺少必要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從會計實踐來看,目前還沒有與環保相配套的會計核算體系,僅在國際企業管理費用中包含排污費和綠化費項目所有這些表明傳統會計側重核算與國際企業直接有關的信息、資金和物質商品,而對國際企業與人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的關系等進行反映和監督不夠,致使會計體系循環過程及內容呈現出一定的不完整性。

3. 對環境成本與收益計量的弱化制約著對環境信息的有效披露

會計計量是構成會計循環的重要內容之一。從理論上講,會計計量工作應貫穿于會計核算中從數據輸入到信息輸出的全過程,它包括選擇客體的計量屬性,選擇會計計量單位和確定會計計量模式三個計量要素從實踐看,由于傳統會計沒能將環境帶來的經濟問題很好地納入會計核算體系,因此,在會計計量方面缺乏對環境會計對象的有效計量,集中反映在沒能用會計計量反映和控制環境資源耗費和補償情況。

二、國際企業綠色會計起源及其基本理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傳統會計已不能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它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當前各國環境保護尷尬狀況的出現目前,各國環境保護大都依靠環保部門通過行政手段加以強制執行,很少有國際企業將環保視為本企業的內在行為。于是出現了一些怪現象,一些國際企業表面應付環保檢查,私下依然毫無顧忌地破壞環境,今天關閉,明天馬上開張國家的環保決心不可謂不大,力度也不能說小,但收效甚微為什么?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企業未將環保作為內在動力而僅僅是一種外在壓力。導致這個局面的因素很多,但傳統會計成本概念的狹義化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要使環境保護不成為企業的一種被動壓力,而成為國際企業主動的內在行為,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更新傳統會計的成本概念,推廣應用綠色會計及其成本概念。

綠色會計是“在為了交易和促進公共福利,為了創造未來用途的財富以及保護資源時,根據資源管理者和資源所有者一致同意的慣例來核算計量這些資源耗費情況的管理活動”。[1]1983年以來,世界銀行就積極鼓動修訂現行的會計體系,增加環境項目,提出建立一套與聯合國國民會計體系相配套的環境輔助賬戶的建議1989年1月聯合國國民會計體系專家小組接受了該議案經過修訂的國民會計藍皮書已于1993年發表,包括的內容有對綠色會計的討論,并對提出的設計輔助賬戶作了肯定,還批準收益計量時應考慮計算環境成本問題國際會計和報告標準政府間專家工作組1995年召開的第13屆會議,其主題就是綠色會計。

國際企業綠色會計對傳統會計的沖擊,說到底就在于成本概念的更新提及國際企業綠色會計成本概念,必須了解西方經濟學對資源成本及企業行為外差成本的一些觀點。

現代西方經濟學家通常將資源分為經濟資源和自由取用資源,前者是稀缺的,使用它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后者如空氣,數量豐富以致于人們不付出分文就可以得到經濟資源又分為四種:勞動土地資本和企業家才能?判斷一種資源是經濟資源還是自由取用資源的標準是價格,經濟資源要求有一個大于零的價格,而自由取用資源則無價格。

又分為積極外差因素和消極外差因素。這里只談消極外差因素所謂消極外差因素,指在生產或消費過程產生的一種有害影響,這種有害影響帶來的損失不是由生產或消費者本身所獲得或承擔的。因此,生產成本應分為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國際企業為生產而必須直接投入的費用是私人成本;而工廠排出的有毒氣體和其它廢料,工廠不計入成本,但卻使別人受害,從社會角度來看,這種損害應該算作成本的外差一部分這部分成本加上私人成本,才構成生產的社會成本大多數國際企業目前是不將這種外差成本計入商品成本的國際企業綠色會計主要是基于以上理論而提出的。因此,從本質上看,綠色會計又是環境科學與會計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應用性邊緣學科。相對于傳統會計的狹義成本觀而言,它是建立在一種廣義的循環成本觀之上的:把自然資源放在人類活動的整個循環過程中來研究,定義有關成本的概念、范圍和內容,即從整個物質世界的循環過程來看待成本耗費和補償問題,不僅要考慮人類勞動消耗的補償,而且要充分考慮自然界各種物質資源的消耗及補償,以便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廣義循環成本構成來看,成本應當是自然資源成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消耗的總和,其中資源成本又具體包括生產成本再生成本、恢復成本、替代成本服務成本和機會成本等綠色會計研究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確認、計量和說明上述成本。

三、與傳統會計相比綠色會計的作用

1. 有利于正確核算企業的經營成果

目前的損益表所反映的經營成果,沒有或較低地計算了企業對環境影響應負擔的費用,從而使利潤指標的計算產生偏差。只有將對環境影響的耗費計入損益表,作為收入的減項,才能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

2. 有利于準確地分析企業的財務風險

資產負債率是反映企業財務風險的一項重要指標,但是目前該比率的計算沒有考慮環保負債,從而使比率偏低只有在負債總額中加上環保負債額,計算出來的資產負債率才更真實可靠。

3. 有利于準確計算產品成本

目前產品的成本即指制造成本,資源環境成本大多被忽視了,從而造成了成本的低估綠色會計從人類全部活動過程和整個生態環境資源的大視角出發,以人與自然界的整個時空來界定成本的范疇,要求其不僅能體現對目前能以價值確認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補償,也要體現對資源環境消耗和破壞的補償。

4. 有利于全面考核經營管理者的業績

現有的會計報表僅站在企業的角度來考核企業管理者的業績,比較片面。要全面地考核,還必須從全社會的角度出發而綠色會計能提供社會責任方面的指標,進而可以比較全面地對經營管理者的業績作出評價。

5. 有利于準確地進行興辦企業或開發新產品的投資決策

科學的投資決策應在現金流量預測的基礎上,將企業的凈收益及其社會貢獻與該項目對環境造成破壞應負擔的社會成本進行比較,只有前者大于或等于后者,該項目才可實施。

6.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通過市場機制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

綠色會計能夠提供比傳統會計更為豐富的信息,能使企業更加合理地承擔社會經濟責任,公平地計算成本、稅收和利益,將企業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成為調整企業與社會之間關系、提高企業公眾形象和社會聲譽的一種有利手段。資源環境的成本化可以提高商品的市場價值,較為準確地反映經濟活動造成的資源環境代價,使各種產品之間的比價更趨于合理,有助于改革和完善價格結構體系合理的配置資源,增加對資源利用深度的投資,增加科技和綠色產品的投資,促使宏觀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協調一致,提高社會的整體效益。

7. 有利于拓寬會計理論研究的領域,促進會計的國際化發展

傳統會計的目標是向內部企業管理當局和外部相關利益集團提供充分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獲利能力信息的經濟目標,而綠色會計要求企業不僅要有經濟目標,還要有為自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社會目標因為綠色會計核算對象的資源和環境是全人類共同的資產,所以必然要求其核算內容和核算方法具有國際間的可比性,這樣,就會大大推動會計國際化的進程。

四、建立國際企業綠色會計的幾點設想

綠色會計在各國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水平也制約了它的應用,所以必須對它進行系統的研究,盡力為它的實行創造環境,走一條漸進之路。

   (―)應當力促國際企業改變成本觀念,樹立環保意識要使國際企業認識到,只有增大環境保護投入,重視綠色會計,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始終保持競爭優勢國際企業不僅是市場的主體,也是環境保護的主體促使國際企業自愿加入環保行列,重視綠色會計,對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國際企業的環保投入,不是一種單方面的無償費用支出,而是一項回報甚高的投資。因為國際企業重視綠色會計,加大環保投入,有利于國際企業創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在環保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的今天,企業的良好環保形象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另外,加大環保投入也是一種競爭策略的運用。如果企業的產品被譽為綠色產品,會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從而占有更大的市場份額。

(二)國際企業會計要逐漸接受和應用綠色會計的某些方法在不進行大規模改變的基礎上應用可行的綠色會計方法,為今后的過渡打下基礎國家的立法也要體現這一過渡性目前,一些暫行方法有:

1. 盡量明確核算對象

將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視為一種資產,就有必要將環境質量納入會計核算的資產方。這要求國際企業站在社會的角度考慮國際企業的生產成本。首先,對自然資源成本(如水、森林、原煤、原油等)進行合理的核算;其次,國家應當對自然資源和自然資本的價格進行合理確定對環境保護支出進行合理的核算,包括“三廢”的處理、分析、控制、補救和再循環,以及減少自然資源損耗、美化社會工作生活環境的各項支出,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空氣凈化器等的支出,對這部分應考慮如何用貨幣進行準確的計量。對于難以用貨幣準確計量的,如改善環境的受益,包括國際企業形象優化造成的國際企業產品在國際市場受到歡迎以及國際企業股票價格由此攀升,以及一系列的社會效益,可以用數字比較和文字說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篇(4)

一、引言

在我國,《成本管理會計》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起步較晚,以1993年我國會計制度改革和會計準則的出臺為標志,《成本管理會計》從《工業企業會計》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的學科體系。《成本管理會計》是一門多科性、綜合性、邊緣性學科,是以統計學、經濟學、管理學為依據,對財務會計提供的信息進行加工利用,為企業管理者提供科學決策依據的課程。要學好《成本管理會計》這門多科性、綜合性、邊緣性學科,僅僅以“講授”為中心、以“教材”為重點的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對這類人才的需要。因此,改革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模式,借鑒先進的教學理念,已成為高校《成本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二、《成本管理會計》課程現狀分析

1.課程性質。《成本管理會計》是高校財會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專業主干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社會應用性,主要講授成本核算方法及預測、決策、控制、業績評價方法,旨在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及將來服務社會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2.教材狀況。我國的《成本管理會計》教材大多借鑒西方的研究成果,教材內容基本上是照搬西方的一套,偏重技術方法、數學模型,應用價值不足。書中公式多,計算多,表格多,實際工程案例較少,過于強調計算能力的訓練,追求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對崗位技能訓練重視力度不夠,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3.教學效果。我國高校中,《成本管理會計》這門課程一直采取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師生缺少溝通,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學內容大多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偏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環節。教學與實際需求相背離,只管“教”,不管“用”,未能實現培養其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與開拓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教學目標。

三、將CDIO教育理念引入《成本管理會計》課程教學

1.CDIO教育理念。CDIO教育理念是2000年以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是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四個單詞的縮寫。從2000年起,瑞典皇家工學院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等四所大學歷經四年的研究與探索,創造性地提出了CDIO教育理念。該理念是以工程項目從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是“做中學”和“基于項目的教育和學習”。該理念提出了一個教學大綱(能力要求)和12條標準(課程設計要求),將工程畢業生的能力分為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面,確保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CDIO教育理念在國外得到了廣泛應用,培養了大批工程技術人才。近年來,國內某些大學相繼開展了CDIO教育理念應用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強,符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2.將CDIO教育理念引入《成本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成本管理會計》課程盡管不屬于工程類課程,但其作為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決定了該課程同樣可以吸取CDIO教育理念的精髓,將基于項目訓練的“做中學”的教學模式引入該課程教學中。按照CDIO教育理念,將成本管理會計學科體系中的知識內容轉化為若干個教學項目,讓學生直接參與項目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作,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實現自主思考和學習專業知識,構建科學合理的成本管理會計課程教學體系(見圖1)。

四、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成本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

1.項目構思。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項目教學是圍繞多個完整的真實項目而開展的教學活動,以項目作為實踐教學的基本載體,圍繞具體的項目逐漸構建知識體系,培養技能,樹立良好的工作態度。通過“做中學”,將教育過程放到具體情境中體驗學習,將學生探索興趣、解決問題毅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育融入教學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2.項目設計。根據成本管理會計核算要求,《成本管理會計》課程教學內容可以劃分為以下教學項目:將課程知識點融會貫穿于各個教學項目中,在“做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見圖2)。

3.項目實施。項目實施就是以項目帶動“教”與“學”。在項目開始實施前,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每組以項目團隊的形式組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分工,通過輪換崗位,讓學生熟悉各崗位工作,營造學生置身于實際工作崗位的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以項目為導向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采用分組討論和代表發言方式進行交流,啟發引導學生思索、分析、判斷問題。通過收集、編寫、討論分析教學案例,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增強教學效果。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借助各種教學方法與手段將教師引導與學生學習、課內與課外、過程與結果有機融合,讓學生逐步掌握教學項目操作流程與方法,經過自主學習與訓練,最后獨立完成教學項目與工作任務(見圖3)。

4.項目運作。項目運作過程就是考核評價過程。以往考核評價注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而CDIO理念強調的是對全面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強調理論、實踐與能力考核評價三者并重,考核評價學生學科知識掌握情況,同時也考核與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從構思、設計、實施、運作四個層面對學生進行考核評價,建立科學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見下表)。具體來講,(1)考核評價主體多方,包括小組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三者相結合及涉及素拓與研發的第三方評價;(2)考核評價內容多樣,包括出勤情況、操作態度、團隊溝通協作、操作技術與水平等;(3)考核評價方式多種,包括成果展示、匯報答辯、報告撰寫及知識測試等。

能否作好教學過程考核評價是這種方法能否成功的關鍵,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專業知識、基本個人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項目操作能力均融入考核中,通過多元評分體系使考核覆蓋整個教學過程。這種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能夠改善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杜絕實踐操作抄襲現象,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驗和項目的訓練之中。科學可行的考核評價辦法能夠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團隊合作意識與小組榮譽感,鼓勵創新性和創業精神培養。

五、結語

作為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標志性成果,CDIO教育理念顛覆了沿襲多年的以教師在課堂傳授知識為主要手段的傳統教學模式。基于CDIO教育理念,進行《成本管理會計》課程教學改革,其目的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項目為導向,引導學生對項目構思、設計、實施與運作,把離散的知識點和操作技術組織成面,增強學習效果。通過項目學習各知識點并綜合運用,樹立系統化、工程化的理念,將知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通過引導學生圍繞項目主動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馮雪琰.基于CDIO理念的成本管理會計教學模式探討[J].商業會計,2013,(6).

[2]湯孟飛,許義生,步瑞.基于CDIO理念的《會計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經濟研究導刊,2012,(22).

[3]趙遷遠,田旺軍.高職院校基于CDIO理念的企業培訓模式探索與實踐――以酒店行業培訓為例[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

[4]周利芬.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財務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51).

篇(5)

一、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與我國會計基本準則

“概念框架”一詞始見于美國會計學會(AAA)于1966年公布的《基本會計理論報告》中。目前,學術界較為流行的概念框架的定義是由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F)是由目標和相互關聯的基本概念組成的連貫的理論體系。這些目標和基本概念能夠指導前后一貫的會計準則。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 CAS)也為會計具體準則的制定定義了一系列的概念基礎。從目的性來看,會計基本準則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指導、評估和發展具體準則”。從內容來看,會計基本準則要比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簡潔得多。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對各條款進行了細致分析和研究,基本準則只羅列具體準則應當遵守的各條款,沒有予以相應的理論闡述,隱含著會計人員均已清楚這些條款的理論意義。 因此,我國現行的會計基本準則不能等同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新基本準則對目標的描述,只在第四條中用一句話列出,規定過于簡短且闡述得不是很準確。此外,會計信息還應具備一系列質量特征,也就是說各個質量特征之間具有層次性,同時該層次性也是為了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這又體現了目標和質量特征之間的聯系。我國新基本準中只是列舉了十個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并沒有說明他們與目標之間的關系,也沒有分出層次性。確定目標和識別基本概念主要是用目標指明方向,用基本概念作為解決問題的工具。

將基本準則作為我國會計準則體系的一部分,并將會計準則劃分為基本準則和具體準則,這樣既不符合國際慣例,也模糊了概念框架的性質和地位。我國應積極建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利用CF作為溝通財務會計理論和財務會計準則的橋梁,已經成為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西方主要國家在制定會計準則中采用的普遍做法。而且經濟環境日益復雜,使準則制定者難以充分預見會計準則必須適用的各種商業情況,在這種形勢下,構建CF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定位

制定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應如何處理財務會計概念框架與《企業會計準則》二者之間的關系呢?對于這個問題,目前我國會計理論界主要有三種看法:(1)“同一論”,將《企業會計準則》視同為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并對它進行重新適當修改;(2)“并存論”,在對《企業會計準則》進行適當修改的基礎上,再構建一份概念框架;(3)“替代論”,取消《企業會計準則》,重新構建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陳國輝,2007)。那么該如何取舍呢?筆者贊成和主張第三種做法。應該用一個邏輯上更加嚴密、理論上更加深入和完善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來取代目前并不完善的《企業會計準則》。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在會計法規體系中的地位,國際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模式,概念框架游離于法律體系外,僅用于理論指導,不需要被嚴格遵守,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另一種是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模式,會計準則規范(概念框架)散見于商法、公司法等法典中,或者得到法律的支持,具有法律效力。國際上漸漸向第二種模式靠攏。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美國公認會計原則的級次進行重新排列,將概念框架提到具體準則之前,作為公認會計原則的第一級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2003)。增強概念框架的權威性,提高其法律地位是國際上未來發展的方向。

我國的會計準則是由財政部制定并頒布的,根據我國的具體環境,我國研究和制定概念框架要注意這種趨勢,恰當地確立概念框架的法律地位。筆者認為,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應由財政部牽頭,聘請學術團體來共同制定。這樣,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就能夠作為會計法規體系中有機組成部分,作為指導會計準則制定的理論,對缺乏會計準則規范的會計實務進行指導。

三、我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內容

借鑒西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國情,筆者認為,我國的財務會計概念可以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主要包括會計目標、會計對象和會計假設三項內容。

會計目標主要應確定:(1)誰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2)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3)財務會計可提供什么信息。在充分考慮會計對象和會計假設的情況下,會計目標對具體會計準則的制訂起著指引方向的作用。我國的財務會計目標應定位于三重目標,即會計信息應當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滿足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要;滿足有關方面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需要。

會計對象亦即會計所要反映和監督的內容。應如何予以界定,會計理論界尚有爭論,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價值運動(包括價值增值運動)。另一種觀點認為是社會再生產過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對象究竟反映和監督什么內容,尚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會計假設,又稱基本前提,是由財務會計所處的經濟環境(市場經濟)所決定的若干基本前提,即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這些基本概念代表了財務會計的基本特征。

會計目標、會計對象和會計假設都受會計環境的影響。會計假設由客觀環境所決定,會計對象來自于財務會計的客觀環境。會計目標則反映使用者的主觀意圖,受制于財務會計的主觀環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處于同等地位,因此,它們均構成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第一層次。

第二層次,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即會計要素、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和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受基本假設的制約,考慮財務會計的目標,會計對象便具體化為財務會計的要素。為了實現會計目標,保證會計信息的有用性,會計信息應具備規定的質量特征。為了正確地進行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會計核算必須堅持一般原則。

篇(6)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16―0102―01

1概念框架的界定及理解

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最早由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1976年將其定義為一部章程,認為概念框架是一套目標和基本原理組成的相互之間具有內在關聯的邏輯體系。1980年5月FASB又將概念框架的定義調整為“概念框架是由目標和相互關聯的基本概念組成的連貫的理論體系。這些目標和基本概念導致前后一致的準則”。

IASB將概念框架解釋為為外部使用者編制和列報財務報表的基本概念,為財務報告準則提供指南,指導解決在國際會計準則或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解釋中沒有直接表述的會計問題。

對比FASB和IASB對于概念框架的界定,不難看出,兩個最為權威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都認為概念框架是為準則的制定提供指導,而FASB對概念框架的界定更側重于認為其是會計理論,規范財務會計的目標和基本概念。IASB對概念框架的界定則側重于以報表為目的,規范報表編制和列報,為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FASB的表述為財務會計概念框架,IASB的表述為財務報告概念框架。

從概念框架的形式上來看,FASB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前后存在邏輯繼起性的概念公告所組成,各個文件相對獨立,增減時無需觸及其他未涉及到的內容,而且FASB對概念框架的修改是通過不斷新的公告來替代舊的公告,使用者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框架的內容發展變化過程。IASB的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則是一份獨立的公告,分章論述所有基本概念,內容簡潔,扼要,但是如果需要變更時,則往往需要通盤修訂。

筆者認為,概念框架應當是會計理論中最具實用性的部分,用于解釋現有的準則和實務并預測未來的準則與實務,為現有的準則尋找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的“借口”和“依據”,涉及會計實務中亟須取得一致認可和解決的實際問題。概念框架并不是會計理論的全部,會計理論體系要寬得多,不僅包括各種理論觀點、各種學術流派、會計歷史,還包括會計研究方法論以及會計方法的理論,從學科上看還應包括成本會計理論、管理會計理論,而這些并不是概念框架所討論的范疇。

2對我國《基本準則》的認識

《企業會計準則》的官方制定者認為:“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類似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的“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在會計準則中起統馭作用,是具體準則的制定依據。但我國學術界認為《基本準則》并不是概念框架,理由主要有:一是概念框架不應該是準則的組成內容,概念框架屬于理論,而會計準則是集“技術性”、“經濟后果性”、“政治性”等特征的實務規范或會計政策。理論可以脫離會計準則而獨立存在,基本準則則不然。它比具體準則更有權威,它可以指導具體準則,因而它有強制性。基本準則與具體準則共同構成會計準則體系,所以它不能離開具體準則而獨立存在。二是從制定的邏輯順序看,是先有概念框架,后有具體會計準則,而我國則是“同步制定”。三是我國的基本準則在體系上缺乏邏輯上的嚴密性和關聯性,理論闡述不夠充分且缺乏深度。四是概念框架制定的目的是為了指導準則的制定,解決準則中尚未規定的問題,明確準則未來的發展,而我國基本準則的目的是規范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因而不能算是概念框架。

3對我國構建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設想

鑒于我國目前并沒有概念框架,為了實現與國際趨同,我國應當逐步建立起相應的概念框架。但是與FASB和IASB不同的是,由于我國市場經濟不健全,法律體系也不完善,會計人員素質不高,種種特殊國情決定了我國的概念框架應當由官方機構來頒布,制定的概念框架應當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官方組織在制定概念框架時應當廣泛聽取會計理論界、實務界、中介機構、職業團體及證券界等各方面的意見,構建更為可理解的概念框架。

在構建我國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具體步驟上,由于我國基本準則中部分內容同概念框架所闡述的內容相似,因此筆者認同葛家澍在2006年提出的觀點,認為我國的概念框架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先修改、充實現行基本準則;第二步,等到時機成熟,基本準則可以轉化為更符合國際慣例的概念框架。2002年,IASB與FASB正式簽署“諾沃克協議”,逐漸意識到消除各自概念框架差異的重要性,并將“聯合概念框架項目”列入趨同計劃,IASB和FASB的聯合做法也可以看出未來國際財務報告概念框架將走向更進一步的趨同,因此,待我國市場條件成熟之后,應當適時加入國際認同的概念框架隊伍之中。

參考文獻

篇(7)

一、《財務管理原理》課程目標定位

《財務管理原理》是財務管理專業重要的專業課,大部分高校都設有此課程,其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讓學生初步接觸財務管理的知識體系,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二是為了區別于會計學專業,我國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基本是從會計專業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課程設置上與會計學專業相似度很高,因此,將原會計學專業設置的《財務管理》課程分解為《財務管理原理》和《中級財務管理》兩門課程以區別于會計學專業。在實踐中更多的是為了第二個目的,直接導致了這兩門課程目標定位不準、分工不明確、內容經常重復等問題。

由于我國高校教師對《財務管理原理》課程目標缺乏清晰的定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和困惑,胡愛榮等(2009)認為《財務管理原理》的教學實踐中存在教材選擇難、課程內容安排難、課程中缺乏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單一等問題。筆者在該教學實踐中所遭遇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難以選擇到合適的教材,目前市場上的相關教材一般命名為《財務管理原理》、《財務管理基礎》或《初級財務管理》等,但就其內容覆蓋面上看與《中級財務管理》和一般的財務管理課程并無二致;二是教師在選擇施教內部選擇的困惑,如何完全按照教材內容施教,將壓縮中級財務管理任課教師的空間。為解決這一矛盾,在實際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是將這兩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安排給同一老師,由其按照財務管理的內容安排教學進度,產生的實際后果就是將財務管理課程分成兩學期講授,導致《財務管理原理》課程只有其名,而無其實。

筆者認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首要前提是需要對該課程在整個財務專業培養計劃中的目標和地位準確定位。筆者認為《財務管理原理》課程的課程目標可以設定為三個方面,并輔之以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

(一)《財務管理原理》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使學生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觀念

財務管理的基本觀念主要是指資金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該部分內容應該成為本課程重要的講解內容之一。以筆者管見,財務管理的時間價值和風險價值的觀念在財務中的地位類似于借貸記賬法在會計中的地位,其基礎性不言而喻,教師應將這部分內容講深講透,并向學生介紹其在后續課程中的運用情況,如在項目投資和證券投資決策中的應用。

(二)《財務管理原理》的第二個目標是使學生掌握財務管理的理論結構框架的基本內容

財務理論的框架以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為邏輯起點,融資、投資利潤分配、營運資金管理等始終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的。所有財務理論研究的目標函數也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如資本結構理論權衡的是權益融資的高成本、低風險和負債融資的低成本、高風險;投資組合理論權衡的是投資收益和風險;利潤分配理論權衡的是管理層和投資者的利益。所有理論的目標都是為了企業的價值最大化。

(三)《財務管理原理》的第三個目標是使學生對財務管理的實際工作有一些感性認識

主要包括對財務管理的預測、決策、預算、控制和評價等財務管理各環節的工作有所認識。

二、《財務管理原理》的教學方法探索

《財務管理原理》的課程目標特點是覆蓋面廣,強調實現財務知識的結構化,與此對應的是具體的教學內容,包括財務基本概念、財務基礎理論和財務管理實務三大模塊,教學任務重,教學要求高,顯然單憑教師的課堂講解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在教學方法上創新,需要多種方法并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采取的主要方法包括:任課教師講解法、案例討論法和研究性教學方法等。

三種教學方法對應的是三類財務管理原理的內容。首先,財務管理的基本概念是由任課教師講解,使得學生能夠初步了解財務管理的基礎知識,掌握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框架;其次,為使學生能夠對財務管理實踐有所了解,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介紹財務管理的實務;最后,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財務管理概念和實踐過程的基礎上,通過研究性教學方法讓學生學習財務理論,以解釋財務管理中的一些問題。這三部分的內容是循序漸進、依次深入的。

(一)財務管理基本概念:任課教師講解法

由于學生通過《財務管理原理》這門課程才開始接觸到財務管理的內容,教師對于基本概念的講解是本門課程的重要任務。學生準確掌握財務概念、術語是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財務管理的基礎,教師必須將財務管理的基本概念清晰而深入地灌輸給學生,即在每一章的開頭由任課教師講解財務基本概念,如在概論部分的財務管理與會計的聯系和區別、財務目標;風險衡量和價值觀念部分的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時間價值等概念。以“財務風險”為例,教科書的標準定義是“企業負債導致的不能清償的風險”,而在財務風險管理和控制的大部分著作和文獻中,財務風險的定義被放大,包含了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因此,在概念講解時,需要全面介紹各種不同的定義,為學生進一步研究提供最初的概念規范。

(二)財務管理實踐認知:案例討論法

篇(8)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48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Taking Account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HE Ying

(Tourism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account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and explores the combination of question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and case study with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 graphic teaching method; question oriented method; case study

1 研究背景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是以提供經濟信息、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的一種管理活動。會計學是研究如何運用正確的會計方法真實、客觀、及時、全面、系統、連續地確認、計量、記錄與列報社會再生產過程中資金運動及其反映的經濟信息的一門學科。“會計學”課程是工商管理學科大類必修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學基本原理、會計核算方法、會計工作組織與程序三部分內容。被譽為“商業語言”的會計學涉及大量專業術語、具體核算方法和多樣組織程序。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寓教于樂并結合專業特點的教學方法,試圖將學生原本印象中枯燥的會計學原理、紛繁復雜的會計核算變得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容易一些、更有趣一些。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以會計學基本概念為起點,以知識脈絡為主線,通過運用圖式呈現基本概念、章節基本知識點及其脈絡,幫助學生輕松入門,在學習過程中做到對基本知識點的理解與把握能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網,從而系統、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更好地學以致用。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圖解教學法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圖表、圖例、圖片、圖形、圖像等形式,結合語言、文字、字符及其他形式,對教學內容所涉及的事物、事實、事例、事件和過程的形態、性狀、關系模式進行描述和展示,使受教者加快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對事物的構造、機能、功用、特點、外延與內涵有更清晰的認識。從20世紀60年代英國人Tony Buzan創造了簡單有效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改進筆記方法的思維導圖,到David P.Ausubel(1978)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只有學習者了解所要學的概念的意義,學習才會有成果。因此主張教學首先要了解學習者已有的認知結構,并以此為基礎教授新的概念,與學習者現有的認知結構相關聯。再到Novak and Gowin(1984)帶領一個研究小組在康奈爾大學推動一系列活動的結果顯示概念構圖法是一個能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學習方法。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內外眾多學者結合特定教學領域實踐展開了圖解教學法研究。

邱垂昌(1988)、陳美紀、康自立和徐敏芳(1999)以中級會計學教材進行概念構圖實驗教學。邱垂昌、陳瑞斌(2000)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概念構圖能有效促進學生高層次認知及幫助學生整合觀念,亦有助于學生較低層次認知能力的培養。何治玲(2002)探討將概念構圖與合作學習應用與會計科目教學。陳莉(2008)提出運用會計圖解教學法要求教師吃透教材、系統歸納,有利于學生提綱挈領地掌握所學知識。陳牡丹(2009)以概念構圖法融入會計案例,發現多數學生肯定概念構圖法對于厘清題意、擬定解題計劃、搜尋及應用相關會計原則與概念有益。莫錦笑(2009)認為在各種教學方法中,會計學原理課程的教學如果較多地使用圖解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教學效果會更好。馮建榮(2009)強調加強會計學教學的系統性,突出教學重點、難點與特點,應較多地應用圖解教學法。陳其末(2010)在多年的銀行會計教學實踐中發現,運用圖解教學法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在銀行會計教學中應大力提倡圖解教學法,應當把圖解教學法作為銀行會計教學方法的核心內容。容輝(2010)認為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進中應較多地應用圖解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肖建義(2011)認為會計教學實踐證明圖示教學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會計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枯燥乏味、晦澀難懂、抽象的會計知識理解得更容易、更透徹、更深刻。任麗麗(2011)通過教學實踐活動認為會計教學,尤其是非經濟類專業會計教學中,最能取得滿意效果的是圖解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吳娟娟、周臺龍(2012)實證研究發現圖解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本會計的成效。姚艷(2012)、姚艷、徐海清(2014)認為將圖解教學法應用于基礎會計學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習者注意力,激發學習者學習動機。郭紅彩(2014)采用DID模型對概念構圖法在會計學教學中的應用和效果進行了探討,研究發現概念構圖法的確對學生產生了較好的效果,幫助學生跨越會計核算的障礙,使學生能從瑣碎枯燥的會計分錄中解脫出來,有利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該方法也可延伸到財務管理等課程中。

綜上所述,在國內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將圖解教學法應用于“會計學”等相關課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會計學”課程教學實踐中嘗試以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為引導,以圖解教學法為主體,以案例教學法為載體,不斷豐富圖解教學法的內涵。

3 圖解教學法應用特點分析

3.1 化繁為簡,突出要點

“會計學”課程中涉及大量的會計學專業術語,這對初學者而言是一個難點。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圖解教學法有助于將這些繁雜的基本概念通過簡單、形象的圖示展現出來,使學生既能快速把握相關基本概念的要點,又能全面、完整地理解這些基本概念,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例如: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科目、賬戶等專業術語對于初學者而言比較抽象,教師通過簡潔的圖示講授這些基本概念,化繁為簡、突出要點,有助于初學者理解和學習。如圖1所示。

3.2 化零為整,強調整體

“會計學”課程圍繞企業資金運動發生的一系列經濟交易進行確認、計量、記錄與列報,為相關決策者提供經濟信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該課程主要講述會計基本理論、會計核算方法與會計組織程序等。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圖解教學法有助于將企業紛繁復雜的經濟交易、豐富多彩的財務活動、縱橫交錯的財務關系等零零散散的每一個知識點以企業資金運動為主線連接成知識鏈條,使學生在學習每一個知識點的同時能全面理解和把握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從整體上把握知識脈絡。例如:以企業資金運動為主線,將會計對象―會計要素―會計科目―賬戶―賬簿―財務報表等知識點通過圖解教學法可化零為整,有助于學生理解每個知識點及知識鏈條。如圖2所示。

3.3 化整為零,拓展鏈接

“會計學”課程內容與“財務管理”、“財務分析”、“管理會計”、“經濟法”、“稅法”、“審計”、“戰略管理”、“管理學”等課程相關內容緊密聯系。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圖解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在把握“會計學”課程本身知識脈絡的同時,鏈接相關課程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學習者理解和把握課程之間的關聯,構建系統的開放式知識網絡。例如:企業以資金運動為主線發生的籌資、投資、營運及收益分配活動是“會計學”課程核算的主要內容,也是“財務管理”課程管理的主要內容,但是分析的角度不同,這些財務活動的結果都會集中反映在會計工作的成果“財務報表”中,這也是“財務分析”課程分析的依據和主要內容。“會計學”課程重核算、“財務管理”課程重管理與決策、“財務分析”課程重分析與決策。與此同時,企業的上述財務活動與“經濟法”、“稅法”、“管理會計”、“審計”、“戰略管理”、“管理學”課程的相關知識點相關聯。教師通過圖解教學法鏈接相關課程知識點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地學習“會計學”及相關課程。如圖3所示。

4 圖解教學法應用要點分析

4.1 圖示準確性

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圖解教學法的第一個挑戰在于圖示的準確性。無論是表達“會計學”課程中的基本概念與基本方法,還是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及課程之間的鏈接,都要求教師保證提供圖示的準確性。這就要求教師吃透教材、全面、系統、深入地掌握課程基本知識點、重點與難點以及課程之間的關聯性。

4.2 圖示簡潔性

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圖解教學法的第二個挑戰在于圖示的簡潔性。只有簡潔的圖示才能發揮提綱挈領、突出要點的作用。只有簡潔的圖示才能吸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簡潔的圖示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把握課程要點與實質以及相關構圖技巧。

4.3 圖示完整性

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圖解教學法的第三個挑戰在于圖示的完整性。無論是表達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還是強調重點與難點,只有完整的圖示才能保證所呈現內容的完整性與系統性,使學習者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構建知識鏈條與網絡。這就要求教師系統、完整地把握課程及課程之間的聯系。

5 圖解教學法應用融合

在“會計學”教學實踐中,圖解教學法的確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程內容,教師將圖解教學法與問題導向式教學法、案例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自學式教學法等方法融合應用會錦上添花。筆者認為圖解教學法應用融合需要注意以下三個要點。

5.1 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為引導

在“會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思考、學習課程知識,還要肩負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以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為引導,結合課程內容,不斷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僅有助于學習者學習課程知識,還有助于培養學習者的自學能力。

5.2 圖解教學法為主體

在“會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以問題導向式教學方法為引導提出問題,以圖解教學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幫助學生輕松入門、把握要點、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網,系統學習和理解相關知識。

5.3 案例式教學法為載體

在“會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每章開篇和小結時結合實際案例圍繞章節基本知識點、重點與難點提出問題,要求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應用圖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習者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系統理解和應用章節知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圖示教學法應用融合的要點是教師以問題導向式教學法為引導、以圖解教學法為主體、以案例教學法為載體系統教學。如圖4所示。

6 結論

從20世紀70年代末國外學者開始研究概念構圖教學法到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臺灣學者在中級會計學領域探索概念構圖實驗教學,21世紀更多的教師在不同學科教學領域特別是會計學教學領域實踐著圖解教學法。實踐證明,圖解教學法是一種高效的教學方法。

筆者認為在酒店管理專業“會計學”課程中應用圖解教學法,可以發揮其化繁為簡、突出要點;化零為整、強調整體;化整為零、拓展鏈接的特點。同時,以圖解教學法為主體,融合應用問題導向式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有助于學生全面、深入地學習“會計學”課程。

參考文獻

[1] 徐平.圖示與圖解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J].當代電大(經濟),1995(3):91-94.

[2] 王文海.現代教學的“十大教學法”(一)[J].中國電子教育,2005(2):62-64,75.

[3] 趙國慶,陸志堅.“概念圖”與“思維導圖”辨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4(8):42-44.

[4] 吳娟娟,周臺龍.圖解法對提高成本會計學習成效的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24-29.

[5] 陳莉.《基礎會計》教學方法之我見[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31):147.

[6] 莫錦笑.《會計學原理》課程特點與教學方法探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9(2):80-81.

[7] 馮建榮.會計學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4):72-73.

[8] 陳其末.圖解教學法在銀行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財會月刊,2010(1下):107-108.

[9] 容輝.基礎會計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0(6中):145-147.

[10] 肖建義.圖示教學法在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林區教學,2011(2):7-8.

[11] 任麗麗.非經濟類專業基礎會計學教學方法初探[J].河南農業,2011(7下):13,15.

篇(9)

二、關于財務會計基本結構存在的一些問題的探析

(一)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與準則的聯系

關于財務會計基本結構與準則之間的聯系,有3種說法。第一:財務會計的基本準則與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相一致,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延伸。第二:是對財務會計基本準則的修訂之上,再創造一份新的財務會計基本結構。第三:用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框架代替財務會計的基本準則。

(二)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與理論之間的聯系

對于基本結構與會計理論之間的關系也存在著不同的兩種看法;第一:一些財務會計研究人員認為正是因為有著會計理論的存在基礎進而產生了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認為兩者之間沒有任何差別,是完全一致的。另一些人員認為,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與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在內容層次上,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被財務會計的基本理論所包含,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是另一種低于財務會計基本理論的知識。

(三)如何使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標準化

關于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的言論層出不窮,無論財務會計是等同或差別于理論,還是與準則之間的關系究竟是什么,但是都沒有明確的表明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因此要想明確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一定要加大對財務會計的基本準則的學習,使得財務會計的發展有著長遠的發展方向。其次,要結合本國的國情,并參考國際發展狀況,制定財務會計的基本準則,使其逐步向財務會計基本結構邁進。最后,要加大對財務會計基本結構的探究。使得我國的財務會計基本結構更加成熟與具體化。

三、財務會計基本結構的轉變

(一)引進公允價值的計算方法,使我國財務會計的計算基礎擴大在我國財務會計過去的計量方式中,大多采用歷史成本的計算模式,這種模式存在著很明顯的利潤與支出比例不相符的情況,利潤按照現在的市場價值計算,然而發生的成本與費用則是根據歷史成本去計算,使得到的會計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真實性不強的問題。在21世紀初的國家頒布的會計發展準則上,提出了與國際會計發展準則相一致的“公允價值”。隨之,眾多的企業在進行財務會計的核算時都采用這一計量方式。公允價值的計算方式與成本費用、利潤的比例配合更一致,提高了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使得企業的財務狀況得以真實的反映。有助于真正的提高企業的經營成果。例如:由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的轉變在進行資產的利潤劃分時,由于公允價值的變動使得借貸雙方會計科目的經濟劃分更加明確。但是公允價值也存在著不足,運用公允價值在眾多企業財務會計使用的過程中有著巨大的挑戰。財務會計在使用的過程中并不像理論上那么簡易。企業在使用公允價值計算時要結合企業的發展現狀,如果利用不當,將會致使企業的財務會計信息真實性不高,從而阻礙企業的經營發展,降低企業的經營效果。

(二)金融性的工具的類別區分,依據國際準則的同時,從我國的實情出發在我國的會計準則中,可供出售的金融性資產的公允價值的變化要計入會計科目中的資本公積,在經過一定的處理后再計入當期的損益。然而在國際市場的大量的金融性的資產中,很多的金融性資產的公允價值的核算以及相關的變化都會納入除此之外的綜合性的收入與利益,在經過一定的處理后不可以再納入公司的損益。在21世紀初,我國的大量的上市的股份公司,在交易性與出售的金融性資產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公允價值的浮動。如果根據國際的準則來制定我國的財務會計準則,對我國的公司的利益損失將會達到一個非常高的數目。因此縱使我國在21世紀初頒布了很多關于財務會計的條例,但是這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我國財務會計的基本結構,因為沒有明確的概念以及結構的框架,隨之帶來的效果也并不明顯。我國的財務會計有著自己獨具的特點,與國際上的財務會計基本結構相比也有著明顯的不足,所以要求我國在制定關于財務會計基本結構框架時要遵循國際的準則還要結合本國的國情,從實際出發,建立一個完善合理的財務會計基本概念與結構框架。

篇(10)

會計準則作為會計規范的一種形式,具有高度的權威性和統一性,是在一定經濟環境下而確定的各種會計處理。然而,在豐富的會計業務中,企業所運用的會計準則與相關的法規難以做到互補互融,協調一致。

一、會計準則與稅務處理問題

國家與企業的經濟利益關系,主要是通過稅收政策來加以調節的。但是,企業會計核算與稅務處理之間很難協調一致。

1.會計與稅收的目的不同。由于對某項收益、費用和損失的確認、計量標準與稅法的規定存在差異,所以處理原則為:不得調整會計賬薄記錄和會計報表相關項目金額。企業在當期應交所得稅時,應在按會計制度及準則計算的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上(或減去)與稅法規定的差異后,調整為納稅所得額,并據以計算當期應交所得稅。

2.對于經濟活動的確認具有時差性。按會計準則,對企業經濟活動是按權責發生制原則來予以確認的,而稅務部門對于增值稅是按收付實現制加以確認的。由此而導致了會計信息的不可比性,從而形成會計信息相對的虛假性。

3.會計與稅收計征對于不同的經營方式和表現形式的處理問題。會計方面對于資本權益交易不計征任何稅,只對資產經營征稅,如房地產交易應屬于資產經營,應征收土地增值稅、營業稅、房契稅。一些經營者為了逃稅,則利用會計手段變資產為資本后再進行交易。

會計方面對于所得稅認定是以企業法人的經營行為為基礎,不以經營形式或方式的變化為依據。如對于近些年普遍存在的承包經營或租賃經營,會計核算以企業法人為前提,稅務征稅以會計核算期為征稅期,而承包人卻以承包期為計算依據,三者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承包人圍繞納稅多少做文章,會計難以據實核算,稅收缺少真實基礎,從而導致國家、企業、經營者三者之間的利益矛盾。

目前,對于上述矛盾認識不一。一種觀點是稅法應與會計準則一致,稅收征繳建立在會計準則基礎之上;另一種觀點是建立稅務會計學,將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消費稅的處理及納稅申報作以系統完整的規定。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如何處理應充分考慮我國企業與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小規模企業多,如果把會計準則、制度與稅法統一起來,有利于這些企業簡化會計核算,也有利于稅收征管,更有利于會計信息成本的降低。對于那些大型企業,為保證會計信息更好地為經營決策服務,會計準則與稅法應適當分離。

二、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之間的問題

所謂兩者之間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種觀點上:一是取消會計制度,統一執行會計準則;二是按照不同的企業狀況進行分類,即一部分企業執行會計準則,一部分企業暫不執行會計準則而執行會計制度。堅持后一種觀點的理由是:

1.我國企業所有制形式不僅多種多樣,而且小型企業較多,尤其是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民營經濟的推進,小型企業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這些企業的組織形式和經營規模及經營方式更加復雜化、多樣化,無法適應統一執行會計準則的要求。

2.我國實行市場時間短,制度體系還不完善,多數地方計劃經濟觀念仍然較濃,還不適應市場經濟規則的要求。

3.大多數中小型財務人員素質偏低,核算水平不高,統一執行會計準則有實際困難。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從提高財會人員素質入手,幫助企業盡快提高會計核算水平,并分別建立行業會計制度。對于經營規模大、人員素質高的公司制企業,則運用統一的符合國際慣例的會計準則進行規范,既便于與國際慣例接軌,又便于人們利用會計信息進行決策。

上述觀點雖符合實際情況,但兩種觀點都有偏頗,尤其后一種觀點不符合競爭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國現行會計規范體系(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準則;具體會計準則、企業會計制度)三個層次互補互融的要求。為使企業更好地與國際慣例接軌,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不僅要認真執行會計制度,更要創造條件,推行會計準則的全面執行。

三、會計準則的實踐與

會計理論包括會計理論、會計基本理論、會計準則基本概念、會計理論等,正是由這些構成了我國較為完整的會計理論體系。需要明確指出的是,構成會計理論體系的每一項內容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間緊密相連的,尤其是“會計準則基本概念”,與會計準則理論和會計基本理論更有密切的關系。

1.從會計準則基本概念來看,主要包括會計的基本前提、會計要素及其確認、會計目標、會計信息質量及其特征、計量、記錄、報告等一系列內容。這是制定會計準則的依據和基礎。

2.會計準則基本概念具有中介性質。因為會計基本理論是抽象的、具有濃厚的學術性質,一般不直接用于會計準則的制定,更不能直接用于指導和規范會計實務。會計理論能夠對實踐有用并發揮其理論作用,只有借助于會計準則基本概念的中介性質來實現,也正是有了這個“中介”,才能將會計基本理論與會計應用理論的銜接起來,實現會計基本理論向會計應用理論的過渡,從而在會計理論研究方法的統率下,使會計理論體系渾然一體,前后貫通。

四、會計準則與審計準則之間的問題

當前,兩個準則之間主要的問題是如何協調配套。

1.采用會計準則的原則是先上市公司后一般企業,但審計準則是面對所有的企業,兩者之間的差異是不言而喻的。

上一篇: 財務合并報表的條件 下一篇: 現代文學專題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 日韩视频中文字暮 |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欧美一区 | 真实国产精品视频400部 | 亚洲专区精品中文字幕 | 伊人一道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