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經營風險管理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9 16:14:55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海外經營風險管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海外經營風險管理

篇(1)

文 張磊

全面風險管理的經驗做法

構建分級管理、高效運行的風險管控組織體系。2010年初,為強化對海外風險的監控,構建“明確責任、分工協作、全員參與、全過程控制”的風險管理格局,中土集團了《海外風險預警信息管理辦法》,明確了海外風險防范的組織架構,初步形成海外風險管控的三道防線。第 道防線:海外風險防范領導小組,負責對海外重大風險預警的相關應對措施進行集體決策。第二道防線:海外風險監控辦公室,負責對海外風險預警信息進行風險辨識、風險分析和風險評估;對海外經營中的潛在風險進行綜合監控。第三道防線:各海外經營機構。辦法中明確規定各海外經營機構是預警層面的基本單元,是預警信息的第一報告單位,其行政領導是海外風險防范的第責任人。

2011年,中土集團《關于進一步健全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體系相關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規范了風險管控體系的工作職責和工作制度。集團總部設立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在海外風險監控辦公室的基礎上,改組設立風險內控管理辦公室,負責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工作的實施及日常工作。各海外事業部設置風險管控專職崗位,由專人負責收集匯總海外市場、海外項目風險信息,分析并撰寫海外市場風險管理報告。經過幾年來的實踐運行,初步形成了“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全面防范、重點控制”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

夯實持續監控、定期檢查的風險管控規章制度。2011年,相繼了《重大風險事件分析報告制度》和《重大風險管控措施落實方案》,明確要求各海外事業部謹慎選擇海外經營的國家和地區,從源頭上控制風險。不進入外交部、商務部等明令警示的海外市場和行業領域,不進入不能形成有效監控的海外市場,不進入在一定時期不能形成規模效益的海外市場。

對于經識別認定的重大風險,由風險內控辦公室牽頭,組織海外經營單位和相關職能部門,共同制定具體的風險管控方案,并細化落實各項管控措施。特別要注意的是,總法律顧問、企業法律事務中心要參與重大經濟活動談判工作,提出規避法律風險的建議措施。

2013年,中土集團綱領性文件《內部控制與全面風險管理辦法》,該文件強化了總部各部門、各經營單位各類風險相關信息收報力度,包括風險信息、風險管理動態和風險案例分析,境外1億美元以上的大型項目要定期掃描、備份重要文檔資料,并適時帶回國內交由主管事業部保存、備案。

在規章制度的落實方面,中土集團每年組織一次對重點海外市場的內控與風險管理專項檢查,對重點市場的重大、重要風險進行評估并提出調整和改進建議。

推進多層次、無縫隙的風險管控報告機制。一是各海外經營單位定期(每季度)對所管轄市場的宏觀系統性風險與微觀經營性風險進行風險信息的收集和報送工作,報送的內容須包括風險預警信息、風險案例、風險管理工作動態等內容。

二是風險內控辦公室定期(每半年)召開一次海外風險預警信息專題會議,分析海外經營各類風險的潛在因素,研究海外經營各類風險預警的應對措施。

三是對于重大風險事件,在風險爆發的24小時內,海外項目負責人將第一時間向駐外機構分管領導和主管領導進行工作匯報。在重大風險事件處置完畢后,各經營單位按要求向總部風險內控辦公室提交專項報告。

四是對于緊急風險事故,各單位需按照相關規定,啟動風險預警并按程序提交上報。突況報告可以采用口頭報告、電話溝通、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

五是對于海外特定市場不便于評估的特定風險,海外經營單位可聘請專業風險測評機構運用定量化的測評方法進行專項風險評估,評估結果直接向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匯報。

完善海外風險管控的遠程信息平臺。自2012年成立信息化管理部以來,中土集團信息系統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風險信息系統的建設以集團公司總部辦公自動化平臺為依托,逐步滿足集團公司整體和跨職能部門、業務單位的風險管理綜合要求。尤其是對于海外經營單位,將各海外市場.海外項目的風險預警指標納入集團公司辦公自動化平臺,可通過信息集成的方式實現海外風險信息的高效綜合管理。

另外,中土集團搭建了內控與風險管理。。群、微信群等,做到國內國外各層級風險信息的隨時溝通和資料共享,較好地避免了國內外時差和通訊聯系不便等不利因素。

相關體會

全面風險制度建設是防范海外經營風險的根本舉措。根據多年國際工程管理的經驗,海外經營的市場風險,要依靠健全風險預警、風險防控的各項管理程序來防范。特別是作為總承包商,要通過對企業在各海外市場經營得失的分析,逐步形成各市場海外經營風險的規律性認識。對于新開發的海外市場,要對其進行全方位情報分析和風險分析,謹慎考察項目所在國的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和財務風險等,最終形成該市場是否是一個值得進入的“好市場”的科學評價。

加強前期商務運作能力是預防海外經營風險的關鍵環節。從事海外經營的企業要建立相對完善的項目信息收集、篩選系統,與各目標市場駐外使館、所在國政府、當地合作伙伴保持良好的公共關系,能夠按照項目信息的來源、項目資金渠道、項目商務條件、技術標準等不同層次進行逐級篩選,以保證項目立項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在項目投標階段,總部職能部門要對不同海外市場、不同規模的海外項目進行分級管理,靈活采取多種報價策略,有效平衡合理報價與報價競爭力之間的關系,確保報出有競爭力的價格。

選擇聯合體方式承攬國際工程可以有效化解海外經營風險。當下的國際工程市場,如果一個總承包項目,其所在國經營環境復雜、項目實施難度大、項目規模超過單一承包商的承建能力或需要承包商為項目融資時,為規避或分散風險,承包商往往會與其他工程公司、金融機構等組建成聯合體,共同承攬實施該項目。

實踐證明,聯合體方式承攬國際大型工程項目,由于聯合體內各成員所處的環境不同,具有不同的專業能力和資源優勢,能夠促使大型項目的潛在風險得到有效的規避和降低。如與當地公司合作,可以部分規避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外匯風險、治安風險等;與國際知名大企業合作,可以部分規避或轉移商務風險、技術風險等;與各類金融機構合作,可以部分規避或轉移金融風險等。

海外項目風險防范需以合同管理為主線。國際工程的風險管理,要以合同管理為主線,制訂風險防范的各項措施。尤其是對海外大型項目的合同管理,各海外經營機構要通過認真、細致的合同要件研究,結合海外市場實際狀況,組織技術、商務、財務、法律、項目管理等相關專業人員對合同的具體內容進行逐條、逐款的仔細審核,識別對外合同中的潛在風險,并抓住源頭,防患于未然。承包商要盡可能爭取對自身有利的合同條款,企業總法律顧問、法律事務中心要參與重大經濟活動談判工作,并提出規避風險的法律意見。

篇(2)

在國家倡導“大經貿”政策和“走出去”戰略以來,中央企業及知名的民營企業在國家有利政策指引下積極拓展海外業務。隨著海外營業額和利潤額的逐年穩定增加及積累,海外施工企業在海外建筑市場及相關產業鏈等方面形成一定的競爭優勢,但海外經營風險也隨海外業務規模的擴大逐步增加,如何規避經營風險是海外施工企業面臨的重要問題。通過海外施工隊伍整合規避經營風險,是海外施工隊伍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一、海外施工隊伍經營風險

(一)海外施工隊伍經營風險的概念及分類

海外施工隊伍經營風險是在海外施工隊伍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海外公司的內外部不確定因素的發生而導致海外公司盈利水平變化從而產生投資者預期收益下降的風險或該不確定因素的變動而導致未來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

海外施工隊伍經營風險的分類主要有:市場風險;政治風險;操作風險;法律或合規性風險;項目風險;信用風險;產品風險;流動性風險;環境風險;聲譽風險。

(二)海外施工隊伍經營風險的主要表現

海外施工隊伍面臨的經營風險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市場風險使海外施工隊伍面臨投標合同額的不確定性,進而影響海外施工隊伍主營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政治風險及環境風險會影響海外施工隊伍在建工程施工任務的完成,這些外部因素的變動會使海外施工隊伍的資金規模及成本費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項目風險及操作風險需海外公司在施工進度安排及施工質量控制方面提前做好規劃,會使海外企業內部管理成本費用得到額外增加;信用風險會使海外施工企業進一步加大外部宣傳費用及內部培訓費用的額外投入;產品風險會影響海外施工隊伍新業務的開發及后續工程的承接,從而使海外企業不能有效控制業務開發成本;聲譽風險會降低海外公司的品牌價值創造與提升的能力,從而影響海外施工隊伍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法律或合規性風險會使海外施工隊伍不可控成本大幅度增加,進而影響海外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二、影響海外施工隊伍規避經營風險的因素

(一)組織架構構建上的問題

海外施工企業的組織架構一般由海外公司總部機關及國外各辦事處、分公司、項目經理部成。一般實行事業部制組織架構,也就是通常使用區域事業部組織結構。按海外業務所在國家地理位置劃分片區,由海外公司總經理授權公司幾個副總經理分管海外國家片區的海外工作;業務所在國設立海外業務國家經理,其工作受公司副總經理的指導;國家經理負責該國家所屬各項目的資金調配、成本費用監控、工程業務開發、當地稅務及業主聯系等業務;在所在國設立項目經理,其負責該項目成本費用及經濟效益等管理工作。海外區域事業部組織結構實行起來,形式上解決了海外公司管理職能的實施,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各片區為了自身利益,不能和其他片區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利管理;片區之間調撥機械設備及材料時,常常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阻撓項目設備、材料資源的正常調配;有時還出現把不能正常使用的機械設備及材料直接調給其他片區項目,這一方面增加了內部運費成本,還延誤了調入設備及材料所在項目的施工任務的安排。調入項目在這些設備材料運到后,在驗收設備及材料后,發現設備材料不適合項目正常使用時,會被迫采取以下手段:要么退回該調撥材料及設備,并向上級機構重新申購新設備材料,或者再從其他項目調撥該設備材料;要么項目自身再組織人力、物力進行設備材料的維修等工作,這就給海外公司項目增加了額外的成本及費用,不利于海外公司的長期戰略發展。因此,組織架構的合理構建是海外施工隊伍整合規避經營風險的重要問題。

(二)績效考核與薪酬激勵銜接問題

海外施工隊伍的績效考核主要是組織績效、部門績效和員工績效考核,因績效管理是實現海外公司戰略目標的控制機制,因此績效考核也涉及海外公司戰略目標的控制實施問題。在海外施工隊伍的績效考核中,普遍注重海外企業的當前經濟利益,而忽視海外企業的長期經濟利益;還有,大多數海外施工隊伍由于績效考核不到位,使大海外施工隊伍施工的積極性受挫,進而影響了海外企業項目風險、操作風險的應對時機,使額外成本費用得到不必要的增加。另一方面,海外施工隊伍管理層、施工技術人員、一線生產工人的薪酬激勵也多數是以項目前期的施工產值及利潤指標為考核依據,該薪酬激勵措施主要強調海外施工隊伍當前短期利益指標相關聯,而缺少對績效考核中的長期利益指標相匹配;這種與長期發展相脫節的薪酬激勵措施會影響激勵效果,會減弱海外施工隊伍應對政治風險及環境風險的成本控制能力。當然,解決好績效考核與薪酬激勵之間的銜接問題是海外施工隊伍提升管理理念的必經之路。由于海外規模經濟及海外企業集團發展規劃戰略目標的實行,必然帶來海外施工隊伍的組織結構復雜,績效考核與薪酬激勵的結合更應該優化及富有彈性,以應對海外企業面臨的經營風險問題。

(三)運營管理中精益生產與準時生產意識問題

在運營管理中,如何進行精益生產與準時生產應對經營風險是解決海外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之一。精益生產在海外施工管理中,通過追求“零庫存”、低成本消耗的管理理念,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隊伍內部管理中面臨的項目風險及產品風險因素,使海外公司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逐步得到提升;準時生產可以促使海外施工隊伍內部生產管理提前作好規劃,使海外項目的人、財、物等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對海外施工隊伍合理控制成本,按施工計劃完成施工任務創造有利的條件,不僅可以減少項目風險、產品風險等內部因素對海外公司的影響,還可以通過施工進度及形象的提升進一步防范環境風險、政治風險等外部因素對海外公司的沖擊。由于海外施工隊伍長期依靠以前慣例的施工管理經驗,對運營管理中精益生產與準時生產缺少理性的認識,在海外施工時,多數海外項目經理部不能按精益生產與準時生產的理念進行施工任務的安排與管理,缺乏利用運營管理中精益生產與準時生產中先進的管理理念來應對海外施工隊伍所面臨的經營風險因素。

三、海外施工隊伍規避經營風險的整合模式

海外公司通過施工隊伍整合規避經營風險變動的模式如下:

(1)海外施工隊伍自身內部的整合,該組合主要適用于海外施工隊伍在施工管理中項目風險、產品風險、信用風險及聲譽風險比較明顯的項目中,通過海外施工自身內部的整合來應對項目自有風險帶來的壓力。

(2)海外自有施工隊與海外國內分包隊整合,該整合主要適用于工程造價比較合理且美 元及歐元支付占主要位置的工程項目,讓二者施工隊伍進行內部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國內分包隊的設備資源、一線工人的技術資源有效填補海外自有施工隊由于海外業務規模的壯大相關設備及技術資源短缺的現象發生,通過利用國內施工隊伍的資源優勢加快施工進度、提高施工技術和工程質量標準,發揮協作優勢來創造海外工程效益,進而規避海外經營風險。

(3)海外自有施工隊與海外國外分包隊整合,該組合主要適用于工程造價比較高的當地幣支付占主要位置且當地幣對美元貶值趨勢比較大的以及海外自有施工隊剩余施工設備及技術人才不足的工程項目,二者施工隊伍通過整合,以便在海外分包隊伍所在國建立良好的地方關系,利用好當地相關資源為海外施工隊伍規避風險創建良好的當地施工環境,來達到利用當地人力、物力資源規避海外經營風險。

四、海外施工隊伍整合規避經營風險的建議

(一)構建良好的組織架構和人力資源戰略

海外施工隊伍通過內部整合規避經營風險,要構建好組織架構及人力資源戰略。施工隊伍內部整合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組織架構,在海外施工構建區域事業部組織結構時,還需強化海外公司總部對各海外各片區辦事處的統一管理,以便協調好各海外片區的資源共享,為海外公司的可持續發展創建良好的平臺;同時海外細化各海外辦事處和海外項目經理部的關鍵崗位的人員配置,尤其是海外辦事處及項目對副職的設計應該至少保持2名以上人員,以便防止海外施工人員流動及人動造成崗位空缺及銜接不當而影響海外業務正常實施。

在海外施工隊伍內部整合中,還應積極規劃人力資源開發戰略以應對海外經營風險。就多數海外公司人力資源開發中人員結構還需完善,對海外人才開發及利用方面應實行協同開發戰略:海外核心管理及技術人員由海外公司的自身培養和外部尖端人才引進構成,現場施工管理及技術人員盡量以國外當地正式雇員為主、海外施工隊伍自有人員及國內分包隊伍的人員為輔構成,現場一線工人主要以當地合同雇員和臨時雇員構成。這樣的人員結構能夠和良好的組織架構相配合,一方面可以防止管理和技術人才的僵化,使項目管理及人才充滿活力,也有利于海外施工隊伍人才內部的合理競爭以及人力資源成本的有效控制,為海外施工隊伍整合規避海外經營風險儲備豐富的海外優秀人力資源。

(二)強化帶薪休假與崗位輪的管理

海外施工隊伍內部整合規避經營風險,需強化帶薪休假與崗位輪的管理。針對海外施工隊伍人員流動性比較強及長期在海外施工作業的特點,海外公司還應根據項目的規模、利潤指標等情況,合理安排海外職工休假和崗位輪換制度,以應對項目、產品風險中員工不穩定帶來的管理費及人工費等額外費用增加。1年中有3-4個月的帶薪休假制度的實施,能解海外職工家庭的后顧之憂,使海外員工以更佳的身心狀態投入工作,避免海外職工長期疲勞作戰所帶來的工作效率及創新動力下降的問題;海外公司還應在公司與項目之間以及同種性質的工作不同崗位之間進行崗位輪換,不僅可以有效協調員工之間的關系,還使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提升自身的綜合業務技能,可以避免公司機關人員官位思想的存在對項目操作風險的應對。二者的實施為海外施工隊伍整合的實施規避海外經營風險創建良好的技術和管理平臺。

(三)加強精益生產、準時生產與戰略聯盟的結合

海外施工隊伍通過內外部整合規避經營風險時,應強化精益生產在海外自有施工隊伍及國內外分包隊伍施工管理過程的應用,通過統一管理下的準時生產,使海外施工隊伍整合發揮資源共享及協同作戰優勢,使海外企業應對項目風險及操作風險時發揮成本監控職能。通過海外自由施隊伍與所在國當地分包隊、國內分包隊、外部材料供應商等整合,可以使海外施工隊伍可利用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使海外施工隊伍通過戰略聯盟的實施,建立廣泛的資源共享平臺,為海外施工隊伍與外部戰略聯盟進行人力、物力、財力及信息資源互補創建互利的外部施工環境,進而提升海外施工隊伍抵抗經營風險的能力;海外施工隊伍進行精益生產時更應加強與戰略聯盟的結合,因為精益生產倡導與用戶關系時以用戶至上為準則,與供應商關系時以合作為要件,主要強調在準時生產過程中占用少的資源,通過以上海外施工隊伍內外部整合,可以有效實行海外施工隊伍的彈性管理,為海外規避經營風險保障。

(四)績效考評與薪酬激勵的有效銜接

績效考評與薪酬激勵銜接得當,能促使海外施工人員集中精力進行施工管理及施工技術的創新,使海外企業的項目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并能有效應對聲譽風險及壞境風險等對海外施工隊伍的沖擊。而通過海外施工隊伍績效考評與薪酬激勵相結合會在內部形成一個良好的管理環境,進而對施工進度和施工形象產生積極的影響,使海外施工隊伍能有效防范聲譽風險對品牌價值的沖擊。海外績效考評與薪酬激勵的結合要實行有彈性的方法,其中,對組織的績效考評要與海外公司可持續發展相關聯,最好實行股票期權等薪酬長期激勵方法,避免海外公司由于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視海外企業應對外部經營風險的能力。

(五)海外品牌戰略價值的不斷提升

海外施工企業應對聲譽風險、政治風險及環境風險時,還應強調不斷進行海外品牌戰略價值的提升,來增強海外施工隊伍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對海外品牌價值的提升不僅要重視內部管理水平、施工技術及質量的提高,還應重視新技術的開發與創新對海外品牌價值不斷提升的長遠貢獻。海外自有施工隊與海外國內分包隊整合、海外自有施工隊與海外國外分包隊整合過程中,會進一步提升海外品牌價值的影響力,使海外資源的有效利用與海外品牌價值提升產生互動效果,更能促使海外施工隊伍員工集中精力搞新施工新技術的研發和關鍵施工流程管理工作,對海外工程施工進行優化管理,進而規避海外自由施工隊伍自身實力不足所帶來經營風險應對力不從心等問題,以上施工隊伍的整合可以不斷創造海外公司優良的品牌價值形象,使海外公司的品牌價值在海外工程施工中得到體現和提升,進而有效規避海外經營風險。

參考文獻:

篇(3)

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即,不少專家學者提出對策應對國外銀行對我國銀行業的沖擊。但這些對策大多數都是以如何使我們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為條件提出來的.對于中國商業銀行主動出擊的策略—即進行銀行的海外經營至今卻鮮有人提出。其實。我國人世后,國內的金融業要對外開放,外國的金融業也同樣要對我國開放。基于此,筆者認為我國銀行應該進行海外經營。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銀行進行海外經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然后對我國銀行海外經營的模式和區位選擇作了深人探討。最后就我國銀行在海外經營應注意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我國銀行為何要進行海外經營

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我們得知:目前,世界10家最大的跨國銀行的海外收益占其總收益的50%左右,其中,美國的花旗銀行最高年份1997年達到82 %,最低年份1979年為65%。到20世紀90年代上半期,日本海外銀行機構達到了1091家,美國的海外分行達到1000余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后起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銀行也在積極拓展國際業務,如新加坡在1985年銀行海外分行就達到了42家,代表處16家;臺灣地區1993年有l2家銀行在海外設有62個分支機構;韓國80年代末海外分支機構也達到了130家: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國外銀行在海外有大量資產,來自海外的利潤占了全行利潤的相當比例。而我國除了中國銀行的海外經營尚可外,其余銀行海外經營的力度都不大。而且,至今我國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的銀行只有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交通銀行和中信實業銀行。況且,我國銀行進行海外經營多集中在為國內企業服務上,主要以引進、利用外資為主,和國外銀行相比其經營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

筆者認為,我國目前進行海外經營不僅必要,而且可能。

首先,由于銀行業的海外經營一般不受母國金融形勢的直接影響,當母國銀根緊縮時,總行依賴其國外分支機構提供資金,以海外業務支持國內業務;反之,當總行有資金盈余時,通過國外分支機構將一部分余額貸出去。以國內業務扶持海外業務。從而保證其總收益的不斷增長,實現全球經營目標。

其次,我國進行海外經營可以加快與國外接軌的步伐。我國銀行業的許多做法與國際慣例不一致,開展國際業務咬如國際結算、為國外客戶辦理存貸款等)時會遇到各種障礙,影響效率,從而影響盈利。隨著我國銀行業的逐步開放,國際業務必然越來越多,不進行海外經營的弊端就會逐步顯現出來如果到海外經營就可以早日熟悉業內的國際慣例,提高辦事效率,增加利潤。

再次,由于競爭的加劇,目前世界銀行業正朝全能銀行的方向發展。美國的統計資料表明,個人金融資產的36%是放在銀行以應付不時之需,右則是放在基金作為未來的儲備,所以銀行管理的資金是越來越少,銀行橫向的擴張是必然的。我國1993年底以來實行銀行和證券分業經營、分業管理,1995年的《商業銀行法》和1998年的《嗒證券法》則明確規定了我國銀行證券、保險三業要分業經營分業管理,二盡管有學者建議管理層取消分業經營,但考慮到現階段的實際情況,在法律上進行修改還有待時日,但有關法律中并沒有指出我國銀行不能在海外進行證券業務。因此、我們可以考慮通過銀行的海外經營來回避有關法規,增加利潤。事實上,中國銀行在海外的一些分支機構正是通過進行投資銀行業務,降低了經營風險,并增加了銀行利潤。

第四,進行海外經營有利于加速我國國際型金融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較低,高層次金融管理人才很少,改變這種現狀的途徑一方面靠國內自我培養,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在實踐中培養鍛煉。只有提高我國商業銀行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才能更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的交流與合作,從而為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國際地位打下基礎目。

另外,一些國際金融中心,如香港、新加坡、巴哈馬、開曼群島等,金融管制比較小,有些甚至沒有管制。在這些地方注冊分支機構,經營國際業務,可以減少或免除稅賦和法定準備金,從而降低成本,擴大盈利。

因此,筆者建議我國銀行結合現在自身情況,進行適度的海外經營。

二、我國銀行進行海外經營的模式和區位選擇

(一)我國銀行海外經營機構形式

一般說來,我國銀行可以通過設立處、代表處、經理處、分行、國際銀行集團、合資銀行等形式組成跨國銀行網,以開展業務。

銀行是指與其他國家建立往來賬戶,對方的一些業務,為對方提供服務的銀行。對一家銀行來說,銀行實際上不附屬于本銀行,銀行關系就是不同國家銀行間建立的結算關系。但要進行海外經營,一般都是從行那里逐步熟悉海外市場的。其最突出的特點是經營成本低,一般只需付費即可獲得較多的服務二其缺點是業務范圍小,而且,銀行對行沒有控制權。目前,我國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和10家股份制銀行由于從事國際結算業務,一般都有海外行,但我國90家城市商業銀行大多數還沒有海外行。因此,海外行可以作為這些城市商業銀行進行海外經營的首選考慮形式之一:

代表處通常由銀行派出的代表和為數很少的工作人員組成。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有關咨詢服務,收集當地經濟、金融情報,聯系客戶和協調當地行關系,并為總行提供背景資料。優點是成本低,缺點是業務范圍十分有限。目前,我國四大國有銀行和交通銀行、中信實業銀行已經在海外有一家或多家代表處,而其余8家股份制銀行還沒有設立,因此,代表處是這幾家股份制銀行進行海外經營時可以考慮的形式。

經理處的級別高于代表處,但低于分行。其業務基本上已包括行的主要業務,而且還開展了行所沒有的貸款業務。筆者認為,目前這一形式對我國10家股份制銀行比較適合,因為其作用基本相當于分行,但投人資金相對來說比較少,而且有利于總行的直接控制。

分行直接受總行控制,可從事國際業務和當地業務。分行不是獨立法人,其資金保證是總行的所有資金,業務經營直接受總行控制,范圍較廣,可分為國際業務和當地業務兩部分。國際業務主要有接受存款、發放貸款、同業拆放、向國外的出口商或進口商提供融資等、當地業務主要有接受存款、向當地的工商企業提供短期的資金融通、向當地的銀行和政府項目貸款、證券等。分行的優點在于其業務是以總行的信譽和聲譽以及所有的資產作為后盾,增強了竟爭力。缺點是管理成本高,資金投人量大。目前,中國銀行由于歷史原因,在海外經營中,這一形式用的比較多,其他3家國有獨資銀行海外分行建立的數目還比較少,10家股份制銀行中除了交通銀行外,其余9家還沒有建立海外分行。筆者認為,目前,這一形式對四大國有獨資銀行比較適合,因為其規模比較大,抗風險能力相對比較強。

國際銀行集團是銀行間進行國際合作的一種新形式,其主要作用是促進和協調各成員國的國際業務,分散獨家經營的風險,避免與國內股東銀行在國內零售業務中的競爭,有利于中小銀行進人國際資金市場。其業務包括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發行債券,并對巨額貸款、市場籌資的可行性以及收買、兼并企業等方面提供咨詢服務。但這種形式組織結構較為松散,不利于總行控制。筆者認為,目前,我國10家股份制銀行進行海外經營時可以考慮這一形式。

合資銀行就是與國外銀行各自出資聯合組建銀行。這一形式有利于早日熟悉海外市場。而且稅收上可能享受到更大的優惠,但缺點在于總行的控制力下降。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的股份制銀行以及90家城市商業銀行可以考慮把合資銀行作為海外經營的選擇形式,但具體是采取分行還是子公司的形式要視具體環境而定。

另外,根據統計資料,截止到1999年9月30日,已經有69家外資銀行在中國大陸設立了430家營業性機構,其中。外國銀行分行155家,代表處250家。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外資銀行對海外分行和代表處這兩種海外銀行海外經營模式的重視。

(二)我國銀行跨國經營的區位選擇

1.國際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是資金、金融機構集中的地方,我國銀行在這些地方設立和發展機構能更好地與國際上的金融機構密切合作,擴大業務范圍,也便于大規模地籌集資金。目前,四大國有銀行、交通銀行和中信實業銀行已經在倫敦、紐約、香港等國際金融中心設立了分支機構,但其余8家股份制銀行和90家城市商業銀行還沒有在這些地方開展業務。

2.周邊國家和世界性的貿易中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迅速,如中韓貿易每年占我國外貿進出口額的很大一部分,但我國的銀行在這些地方咬除了日本外)的分支機構設立很少。為了促進我國與這些國家的經貿關系進一步發展,更有利于銀行的經營管理,我國銀行應在這些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積極提供各種銀行服務。

3,海外華人聚居區。在華人聚居區設立分支機構便于溝通,也便于取得其支持配合。筆者認為,我國銀行可以考慮在東南亞、北美、歐洲等華人聚居區設立分支機構,因為這些地區經過幾代華人的努力,金融業的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規模。如東南亞地區的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國家,50%以上的金融事業為華人掌握二在這些有一定發展的地區設立分支機構,便于我國銀行在金融資信、人才培訓與交流上和這些地區的華資銀行取得緊密聯系,從而盡快熟悉海外市場,在海外占有一席之地。

三、我國銀行進行海外經營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進行海外經營前要進行詳細調查,做好打算,認真準備。

首先,要對經營的地方進行選擇。應選在那些能迅速拓展業務、稅賦水平比較低、能夠學習國外先進銀行經驗的國家或地區。所以,對這些方面要進行詳盡地調查。

其次,應對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的形式結合本身情況進行選擇。這一點筆者在前一部分已經闡述過,這里就不再詳細說明了。

再次,早做管理人才的準備。到海外經營需要懂外語、懂銀行國際業務、懂法律的高級管理人才,因此要早做準備。

(二)監管當局應加強監管

由于銀行業的經營帶有強大的滲透擴散功能,伴隨著銀行國際化的加深,銀行海外分支機構運營狀況也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國內金融體系的穩定。如果它們不受其設立資格條件、業務經營等限制,不顧自身條件盲目開展跨國銀行業務。其業務經營就可能造成損失,并由此殃及總行和我國金融業的聲譽。因此,應加強監管。

我國現存的金融體系是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以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銀行和其他非金融機構并存和分工協作的金融體系。與此相適應,我國的銀行監管體系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監管主體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國家審計署、證監會等。人民銀行主要對商業銀行的市場準人、資本充足性、業務范圍等方面加以監管:財政部主要對商業銀行的財務管理加以監管;國家審計署只對銀行的財務收支狀況加以監督;證監會對銀行的監督只是體現在依據證券法對上市加以監管。同時應指出的是,我國的外匯業務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全面監管,但由于其隸屬于人民銀行,所以這里就不再單獨列出了。目前,我國只有探圳發展銀行、浦東發展銀行和民生銀行三家上市銀行,另外,還有中國工商銀行借“友聯銀行”的殼在香港上市,所以證監會在這方面的作用還體現不多。但隨著近期上市銀行的增多(交通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的上市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另外,四大國有獨資銀行也在公開場合表示有分拆上市或海外上市的打算,所以、我國的上市銀行必然越來越多),因此,證監會對銀行的監管作用會逐漸加大.總體上說,這四個監管機構在我國銀行的海外經營問題上應加強配合,通力合作。具體來說,主要應注意以下方面:

1.對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的沒立監管。一方面要審查銀行海外機構的最低資本額、資金實力及是否有從事外匯業務的能力。根據跨國銀行的一般理論,跨國經營的銀行應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才能為國外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和支持。所以應對資本金、資本充足率和人員進行審查,確認其已具備經營海外業務的資格條件和具有應付各種突發事件、控制資產風險的能力。側算資本充足率時,應把涉及銀行外匯風險的資產或投資,按不同期限的信用風險系數折算出總的風險資產,從外匯利潤中扣除實際已損失的外匯資產,測算出真實的資本數和實際的資本充足率二另一方面要加強銀行的人事管理。由于我國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人員大多是由國內派出.知識結構和業務能力不夠全面,因此應對他們(尤其是經理級以上人員)的背景、管理業績事先進行詳細調查.以確保其在經營中的誠信。同時,應把人事管理與具體量化的“物”的標準指標如:資本充足率、流動資產比率)等相結合,實現全面的監管二在人事監管方面,德國的“四只眼原則”是值得我國借鑒的。該原則在監管政策上要求一個銀行必須有兩個以上知識和經驗豐富、有決策管理能力且信譽良好的人進行有效管理,對銀行重大事項共同負責。

篇(4)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和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石油國際化經營,石油公司實施走出去戰略,是解決國內石油供求日趨緊張,供求矛盾突出的正確抉擇,也是保障我國石油戰略安全以及國家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正確道路。我國當前的石油安全戰略,一是油田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二是要確保我國日趨增長的石油消費水平、降低國際原油進口風險、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為國民經濟實現快速健康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所以加快油氣開發的國際化進程,盡早實現國際石油資源的分享,建立可靠穩定的海外油氣供給基地,是當前石油企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我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石油消費的對外依存度正在迅速攀升,中長期無下降勢頭,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特別是近五年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接近10%,石油需求迅猛增長,加之國內原油增產疲軟,幾大油田均以進入滑坡階段,使我國成為石油消費增長最快的國家。為了改善石油企業對進口石油的依賴狀況,為我國獲得較大的石油安全供應權,我國石油企業加快了國際化經營的步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我國石油公司的跨國經營總體來說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我國對進口原油仍然依賴,在市場規模、管理經驗和人力資源,以及核心競爭能力方面,均無法與國外幾大石油公司抗衡,打破國際現有的油氣資源壟斷格局,從國際油氣市場中分得“一杯羹”,這都是比較困難的事。對此,我國石油企業必須要有正確的發展戰略、市場定位,要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采取相應的應對的策略,鞏固當前成果,穩步向前推進,逐漸實現跨國經營。

二、我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存在的問題

石油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更是各大國之間激烈爭奪的戰略資源。隨著世界石油資源爭奪戰日趨激烈,資源輸出國逐步加強對資源的控制,世界優質油氣資源基本上已經被幾大跨國公司瓜分殆盡,中國石油企業在嚴峻的形勢下實施跨國經營,海外資源開發和原油供應方面將面臨空前困難和風險。特別是在此過程中,某些國家蓄意散播 “中國”的謠言,給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帶來更為劇烈的全球競爭。為此,筆者結合各大材料,分析認為,我國石油進行跨國經營的問題來自以下三大方面:首先是來自政府方面的問題,其次是來自石油企業內部的問題,最后是來自全球經濟環境下的風險問題:政府方面的問題主要是給予石油公司跨國經營的相關扶持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對原油進出口及國外承包等的服務貿易的政策需要進一步支持;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跨國經營模式單一、人才匱乏、投資決策缺乏實際性、國際文化沖突;企業面臨的國際環境風險,如抵御各國之間的經濟風險、政治風險以及運輸安全風險。

三、促進我國石油企業跨國經營的對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我國政府完善相應的鼓勵政策。制定適合的的稅收、財政、信貸政策。構筑適合我國石油公司國際化經營的支持體系。并把石油安全保障放到議程中,為我國石油跨國經營創造良好的國際氛圍。同時,政府應放寬石油投資項目投資限額,簡化審批程序,和完善石油公司海外投資管理制度,設立海外油氣風險勘探專項基金,鼓勵海外石油公司進行國際融資,積極加入國際油氣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競爭。

(二)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1.采用合作式,多元化管理,積累經驗。我國仍處于國際化經營初級階段,經營經驗明顯不足,因此要向全球有影響力的大型石油企業學習,吸取其經驗,與其聯合投標或組隊施工。這樣,既可提高中標率、分散風險、獲得利潤,更重要的是學到他們的高效完善的勘探開采技術以及嚴格系統的國際化經營的管理經驗,健全自己的經營管理模式和培養自己的優秀作業團隊。

2.培養國際化人才。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增加國內外高校培訓,實踐培訓,加大國際化人才的培訓力度,圍繞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發展重點,積極拓展境外培訓渠道,加快培養外向型人才,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使企業的人才實力同國際接軌。同時,更新人才工作理念, 創新人才管理機制。

3.改善投資決策。石油企業應完善健全一套具有實際性的跨國經營項目投資評估體系,做出科學準確的決策。通過綜合評估結果,把政治相對穩定、開采成本較為低廉、儲備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作為海外項目的目標國。

4.加強跨國文化管理。導致文化沖突的原因是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價值觀,人們總是對自己國家的文化充滿自豪,大多數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文化視為正統,而認為外國人的言行舉止不可理解。因此,我國石油企業需要在企業內部逐步建立起共同的價值觀和經營觀。我們要盡可能地消除這種種族優越感,尊重并理解當地文化,以平等的態度交流。在此基礎上,找到兩種文化的結合點,發揮兩種文化的優勢,提高員工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加強我國石油企業的風險管理

我國石油企業要規避跨國經營風險,除前文提到的政府給予的財政補貼、低息貸款、減免稅收等政策的扶持外,還應建立國外石油企業相關風險協調機制,建立我國石油企業同合作伙伴國溝通的平臺,從而盡可能避免國際政治和經濟風險。同時,在進入海外市場時,應改變策略,實施非控股股東合資,以“份額資源”或“份額油”的債務形式投入,留給當地政府或民間更多的海外資源企業的股權。這樣,石油企業才能有效的解決政治沖突,規避政治壁壘,降低政治風險。

石油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關鍵因素是,積極培育石油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及管理能力,加強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和培養,采取有效措施規避國際化經營風險。通過開展國際化經營,實現油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確保石油國外供應的安全,為國民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森.我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20期,第7-8頁

[2]梁軍超.中國石油企業國際化經營障礙與對策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9年

[4]網友評論:《世界原油供需形勢解析》,國際石油網,/(閱讀時間:2012年2月3號)

[5]盧漢,胡勇.國際油價泡沫中中國石油企業何去何從[J].財經界(學術)2010(6),第71-72頁

[6]王春梅.石油企業的企業文化與企業發展的戰略關系[J].現代企業文化,2010(33),第20-22頁

[7]龔雪蓉.我國石油企業國際投資風險管理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0年

篇(5)

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是中國企業必經之路,大體經過了由出口貿易貿易與投資并存加大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過程,其中國際投資在跨國公司對外擴張方式中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跨國公司在國際投資中的金融活動主要有投資決策、融資決策、投資風險管理。本文從這幾方面對跨國公司的國際投資進行論述。

一、跨國公司的國際投資決策

跨國公司在投資前,須對所投資項目的未來經營狀況進行預測分析,以選擇最佳的投資方案。這里,本文主要論述跨國公司投資的資本預算(投資決策分析)及跨國公司國際投資的主要方式――跨國并購的運作方式。

(一)跨國公司投資的資本預算

公司的項目投資具有不可逆的特點,因此在項目投資之前,需對所投Y項目的未來經營狀況進行預測分析,判斷該項目投資所產生的未來經營收益是否能夠收回期初的投資,即投資決策分析,稱為資本預算。

(二)跨國并購的運作方式。

1.現金收購。它是公司并購活動中最清楚、最迅速的運作方式,在各種運作方式中占很高的比例。2.股票收購。股票收購是指收購方通過增加發行本公司的股票,以新發行的股票替換目標公司的股票,從而達到收購目的的一種出資方式。對兼并公司而言,這種方式的不利影響是股本結構會發生變動,如逆向收購等等。3.其他方式。主要有混合證券收購、杠桿收購、企業剝離等方式。

二、跨國公司國際投資的融資及其決策

(一)跨國公司國際投資的融資

跨國公司的融資包括國際股票融資、國際債券融資、歐洲票據融資以及國際銀團貸款(又稱辛迪加貸款)。國際股票融資具有不還本付息,不增加債務負擔,靈活控制海外經營,增加國際市場知名度等優點。其發行上市要求企業財務狀況良好,資本結構穩定,具備足夠的實力,并按照上市發行地點的法律規定準確披露公司的財務信息。國際債券融資在減少企業籌資成本,控制股權,調整資產負債率等方面具有優勢。歐洲票據融資融合了銀團貸款和債券的優點,具有成本低和靈活性強等特點。

(二)跨國公司的國際融資決策

跨國公司在進行融資決策時,應當考慮各方面因素,主要有:

1.選擇適當的融資策略,減少融資成本。包括對融資貨幣的慎重選擇,降低融資風險。此外,通過選擇融資地點,跨國公司還可以降低融資的稅后成本。

2.發揮公司籌資優勢,繞過信貸管制。為了鼓勵投資方向,穩定利率和匯率,當前各國政府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本國金融市場實施干預。當一國發現資金流出過度時,外資企業在當地金融市場籌措資金便可能受到政府信貸配額管理的限制。跨國公司一方面要和有關當局協調好關系,爭取盡可能多的信貸配額,另一方面,還可利用其籌資渠道多樣化、內部資金調度靈活的籌資優勢繞過信貸管制。

3.建立最佳資本結構。由于財務杠桿利益和財務風險并存,跨國公司在籌集資金時,根據公司具體情況作出權衡,正確安排權益資金和負債資金的比例。跨國公司應當找出一個最適當的負債比率,使公司綜合平均資金成本率最低。實際上,跨國公司的負債率都高于母國的國內企業,由于跨國公司規模巨大,總體現金流量穩定,投資者易于接受其較高的債務比率,所以跨國公司可以在不影響其籌資能力的情況下,利用更多的債務資金,獲得更多的利潤。

三、跨國公司的投資風險管理

(一)匯率風險管理

1.期外匯市場,進行遠期的本外幣的外匯買賣或進行外幣掉期交易,以避免會計折算風險。

2.向外國銀行貸款,用投資收益來償付貸款,以避免由于貨幣凍結,資金兌換的限制。

3.提前或推遲支付,以實現支付時間上的風險轉移。

(二)利率風險管理

由于利率在不同市場和不同幣種中的變化對投資效果影響程度各不相同,利率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是不易被人察覺的,跨國公司在國際投資中必須要分析多國貨幣市場利率的變化,進行綜合分析,規避利率風險。

(三)經營風險管理

跨國公司在生產經營中面臨的主要是經營風險,跨國公司必須要對其加以特別的關注。投資者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以便采取一些有針對性的防范措施,以對經營風險進行管理。對跨國公司經營風險管理可采取風險適應策略、風險控制策略、風險分散策略、風險回避策略等策略規避風險。

(四)國家風險管理

1.正確評價投資經營的政治環境。跨國公司在作投資決策時,最為敏感的是東道國政局是否穩定,這關系到能否在某國作長久而穩妥的投資。因此,投資者在作投資計劃前會認真研究東道國的政治、政局是否穩定,戰爭、內亂是否會出現等問題。因為政局不穩定會給經濟的發展帶來影響,從而會影響每個投資者的投資收益。

2.投資分散化策略。主要是指在投資時選擇少數幾個自己熟悉的投資品種在不同的階段分散資金投入。然而,由于存在風險反感,跨國投資者會要求超過資金時間價值,用于回報承擔投資風險的那部分額外報酬。在進行投資風險決策時,跨國公司的重要原則是既要敢于進行風險投資,以獲取超額利潤,又要克服盲目樂觀和冒險主義,盡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資風險。在管理決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種收益性、風險性、穩健性的最佳組合,或在收益和風險中間讓穩健性原則起著一種平衡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葛亮,梁蓓.國際投資學[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篇(6)

一、我國銀行海外經營的SWOT分析

(一)優勢

(1)初具規模,為跨國經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銀行作為第一家走出國門、實現跨國經營的國有銀行,到2000年底,擁有559個海外分支機構,其中包括18家分行,代表處、財務公司等7家。90年代以來,四大國有銀行在國際化方面都己開始起步并積累了一些經驗,這為其未來的國際化發展奠定了基礎。目前,四大國有銀行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等幾家較大的股份制銀行都把國際化作為未來發展的目標。

(2)資本實力雄厚,為跨國經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證。

(3)后發優勢。在別人走過的路上,我們可以直接拿來許多東西,包括市場經濟的經驗教訓、體制管理等等,我們不必從頭走過,至少可以減少一些學習、開發成本。

(4)政府的支持

“走出去”戰略是江總書記近幾年來反復倡導的、我國在新形式下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目前,我國官方外匯儲備超過2000億美元,近幾年來人民幣幣值穩定,同時綜合國力的提高也使政府有能力支持我國銀行跨國經營的進一步發展。

(二)劣勢

不言而喻,外資銀行的優勢就是中資銀行的劣勢,這是從總體上和體制上而言的。

(1)員工隊伍素質不高,專業化水平也有待提高,人才資源管理水平低,職業精神有待提高;

(2)外資銀行擁有當今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手段和一流的裝備,科學意識、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強;我國銀行正處在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型之中,到2002年才開始推行貸款質量五級分類管理:

(3)外資銀行以客戶為導向,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狀況及不同客戶的需求選擇高效益、低成本,高回報、低風險的業務產品和服務手段,業務組合性強,易做到群體化和個性化服務。而我國銀行跨國經營還處在創立期,產品結構和功能相對簡單,還未上升到客戶關系管理層次;

(4)開拓、創新能力不強;

(5)外資跨國銀行歷史悠久,有成熟的銀行文化和良好的團隊精神,而且與跨國公司關系密切,具有全球性資源綜合利用的便利條件,在客戶競爭方面有相對優勢。而我國銀行跨國經營起步晚,建立關系網絡有待時日;

(6)外資跨國銀行經營范圍廣,廣泛涉及傳統銀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信托業務、共同基金業務和保險業務,采用全能銀行模式。我國銀行跨國經營時主要從事傳統銀行業務,而對投資銀行業務等涉及較少;

(7)我國銀行跨國經營多采用行這種組織形式,而分行等高級形式偏少。行只是在其他國為自己行有關業務,本行對它無硬約束,但其形式簡單,投資成本極少,所以成為最常見的形式。

(三)機遇

(1)按照《金融服務協議》,成員方對來自他方的金融服務商,應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給予國民待遇。在市場準入方面,每一成員國給予其他成員國的服務和服務提供者的待遇,應不低于根據其承擔義務計劃表中所同意和規定的期限限制和條件。同時,還規定了透明度原則。我國己加入WTO,在開放我國金融市場的同時,我們也有了新的機遇,在享受“國民待遇”的條件下進入其他成員國;

(2)我國海外投資迅猛發展,客觀上為銀行跨國經營提供機遇。銀行的跨國經營與企業的跨國經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企業的海外經營需要本國銀行分支機構的服務,尤其是在海外投資經驗不足時,我國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更應努力為海外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包括貸款、貿易結算、非貿易結算、保函、證券發行、市場信息咨詢等方方面面,因此,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發展,為銀行提供了機遇;

(3)網絡技術的發展,為我國銀行跳躍性發展提供機遇。網上銀行作為新鮮事務,同時來到中外資銀行面前,中資銀行雖有差距,但也是在差不多同一條起跑線上。

二、我國商業銀行海外經營的戰略選擇

(一)制訂全球化戰略目標

(1)股東國際化。股東既投入資本又可以成為客戶,一舉兩得。同時,引入國外股東還可以硬化約束機制,對我國銀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爭取到境外上市應該是國際化目標之一。但許多國家對銀行業的外國直接投資(商業存在)有股權限制,目前完全自由化承諾的國家數量只有26個。所以采用合資的方式可以作為第二目標選擇。

(2)客戶國際化。服務于本國企業應成為首選目標,一是追隨本國的客戶,二是領先于本國的客戶,幫助客戶完成進入該國市場前的準備工作。其次是服務于當地客戶。

(3)雇員國際化。分支機構的主要負責人從總行派出或從本國其他分支機構抽調外,其他的一般人員則可以錄用當地員工,高級管理人員可以考慮在全球范圍內招聘。

(4)機構國際化。目前,除了中國銀行在海外的分支機構較分散以外,其他幾家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主要集中在國際金融中心。就近期目標,一是可考慮在國際金融中心設立分行等高級形式的分支機構;二是在與我國具有密切經貿關系的區域金融中心設立代表處的形式的分支機構;三是在獨聯體、中東、非洲、南美、東歐等發達程度較低的國家和地區設立行或代表處等形式的分支機構,以備后期發展。

(5)業務國際化。由于我國銀行國際化大致還處在國際銀行向跨國銀行邁進的階段,有的還處在創立期,目標可定為批發業務的國際化,同時積極拓展業務品種。

(6)利潤國際化。業務的國際化。其直接結果是改變了銀行的利潤形成結構,機構的國際化并不必然帶來利潤的國際化,所以,到海外設立分支機構,一定要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不能任其虧損。

(7)管理國際化。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單從本土的角度出發,統一經營理念和管理體制,而在具體操作上各國差異大,應該實行“本土化”。

(二)業務拓展戰略

現階段我國實行的分業經營、分業管理僅限于商業銀行的國內業務,并沒有對我國商業銀行在境外從事投資銀行業務、保險業務以及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加以限制,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完全可以在境外發展全能銀行業務。近年來西方主要國家,特別是美國日漸放松對商業銀行參與證券和保險業經營的限制,同時隨著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趨勢的增強,混業經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我國銀行如不能適應這一發展趨勢,將難以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立足。

業務拓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業務的廣度和深度。從廣度上看,銀行必須擴張自己的業務范圍,通過業務范圍的擴大獲取范圍經濟效益。從目前從事國際結算和融資、外匯存貸款基礎上拓展注入項目融資、證券經紀、國際并購咨詢、衍生金融證券等新興業務。從深度上看,銀行應該在某個業務上獲得全球或地區優勢,通過專業化優勢獲取國際競爭力。這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在專業化的基礎上謀求綜合化或多元化經營,以分散風險

。在綜合化中突出專業化以作為銀行的主導產品。在綜合化和專業化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以獲得收益最大化和風險合理規避的平衡。當然,對于規模較小,資源有限的銀行,應該重點發展某一方面的國際業務,即專業化,例如僅從事地區范圍內的傳統銀行業務。

未來銀行是網絡化階段,所以應致力于推動業務管理與n.的全面整合,加強產品研發能力與系統知識管理能力。同時,通過Intemet教育手段,加速銀行內部的培訓與對客戶的產品培訓。

(三)組織戰略調整

組織包括部門結構和制度安排。組織戰略調整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論述:

(1)部門結構。

銀行設立海外分支機構。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一是銀行的發展目標。如果是對目標市場進行全方位的開發,則應設立分行、附屬行等高級層次的分支機構,如果只對目標市場涉足而己,則可選擇代表處、經理處、行等低級層次的分支機構。二是業務量的大小和業務的性質。如果在目標市場業務量不多,發生業務的頻率不高,可設行形式,如果業務量大,則可選分行形式。同時,業務性質也有影響,如果銀行業務主要是零售業務,則分行或附屬行較為合適,如果主要是批發業務,則可考慮設立附屬行或行、代表處,如主要是服務性業務則可建立代表處、行等,如果業務復雜,則分行較為合適。三是銀行本身的資金力量、管理力量和經驗。如美銀行本身實力較弱,則可選擇行,隨著實力的增強,經驗的日益豐富,則可考慮代表處、附屬行分行等形式,即由低到高的發展。四是東道國自由化程度。各國對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承諾各不相同,如有些國家只允許外國銀行擁有小部分股權,而不允許設立分行。

(2)分支機構的區位選擇

一是根據區位優勢理論選擇海外機構的地區戰略布局。區位優勢主要包括東道國的法律環境、金融管制程度、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與母國之間的經濟貿易依存度、社會政治穩定性、進出口便利等等,我國銀行應根據自身的情況結合區位優勢,在海外分支機構區位上有所傾斜:①向國際金融中心傾斜,這既可廣泛地同其他國家金融機構進行業務往來,又可獲得更多的關于國際金融業務和管理方面的信息;②向業務量大的國家和地區傾斜,這與銀行服務于國際貿易與投資相符合;③向東亞和亞太地區傾斜,東亞貨幣合作和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前景看好,APCE和亞太地區經濟、貿易聯系的加強,使得東亞和亞太地區發展潛力巨大,中國以大國身份在其中有著重要作用,我國銀行應積極發揮地緣優勢,分支機構向這兩個地區傾斜;④向華僑集居住地傾斜。新晨

二是實施全球化戰略目標,并分步驟進行區位拓展,第一步在世界主要國際金融中心設立分支機構,第二步在與我國具有密切聯系的區域金融中心設立分支機構,第三步在東亞和亞太地區廣泛建立分支機構,通過規模經濟獲得競爭優勢,第四步在中東、南美東歐等政治尚未穩定或發展程度不高的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

篇(7)

“一段時間以來,中石油、中國五礦中糧、華為等企業在海外市場高歌猛進的同時,必須保持清醒、冷靜。”

8月22日,全國政協常委、中國貿促會會長萬季飛在香港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海外投資年會發言時表示。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正逐步加快,但企業海外投資風險管理控制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提升,在跨越化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投資環境惡化、企業管理能力不足、忽視社會責任等問題。

政治監管風險、市場社會風險,經營管理風險

“目前,我國企業走出去已經初步形成了對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三個支柱支撐的局面。”萬季飛稱,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近幾年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在明顯加快,規模也在日益擴大,領域不斷拓寬,能力也不斷增強。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持續低迷,既對中國企業對外貿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對中國企業開展海外投資也提供了不少機遇。不少企業趁勢而上、攻城略地,實現了自身跨越式地發展。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隨著企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速,海外投資合作的風險也不可避免地在增加。”萬季飛表示,一段時間以來,中石油、中國五礦、中糧、華為等企業在海外并購屢屢被拒,一些承包工程的公司在海外市場也面臨著嚴重的虧損,特別是中東、北非政治動蕩,更對我國企業在這些地區的投資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為此,中央“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專門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維護我國海外權益,防范各類風險。

萬季飛說,統觀中國企業“走出去”所面臨的危險,按風險產生的源頭劃分,包含政治監管風險、市場社會風險、經營管理風險。首先,在政治風險方面,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一些國家和地區不穩定的因素增加,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日趨微妙。政治因素具有全局性的特點,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中國企業開展海外投資也面臨著巨大的政治風險,很難置身事外、全身而退。近些年來一些西方國家將中國海外投資貼上政治化的標簽,被誣蔑為威脅目的國的國家安全。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資源民族主義也在抬頭,致使我國的海外企業屢屢受阻。而我國有些企業對此研究并不透徹,也缺乏妥善應對的經驗和措施,往往陷入被動的境地。政治和監管層面的風險還表現在,我們國家目前在國際經濟貿易投資領域的話語權與我國經貿投資大國的地位不相稱。一些國際經貿投資的規則制定不夠合理,導致企業遭遇到投資、知識產權專利等糾紛時,我們處在一個劣勢的地位,這與我們不能從根本上影響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有很大的關系。其次,在市場和社會風險方面,我國不少企業對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缺乏及時、準確地判斷和掌握,也缺乏對目的國市場風險、政策、法規體系、社會環境、風土人情等深入地了解。甚至有的企業僅僅由于得到目的國政府許諾的一些優惠條件,負責人甚至到實地都沒有考察過,就倉促決定投資,致使后期經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部分企業在境外項目實施的過程中,遭遇到推進緩慢、成本失控、簽證困難、不公平競爭、融資障礙等風險,致使項目難以為繼,進退兩難,對中國的企業形象也造成了不利影響。

“有些企業在進行海外投資時缺乏科學評估和規范的風險管理,容易受人引誘,盲目沖動,往往不計成本,不重視投資的績效,導致了出現只吆喝不賺錢的現象,有的企業海外分支部門只是以項目為指向,熱衷低水平的價格競爭,行為短視,缺少完整的本地化運營戰略,引起了當地對中國企業承包工程、中國制造的抵制。”萬季飛稱,表現在管理和經營風險方面,中國大多數的跨國企業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國際化經營意識,缺乏國際化企業的運營構架,這歸根到底是因為企業缺乏國際經營管理的經驗和人才,內部管理機制跟不上,導致海外經營過程失控,這一情況不僅僅在民營企業發生,在一些大型的國有企業同樣也存在。

重視風險防范,提高應對能力

篇(8)

二、海外財務管理的現狀和挑戰

財務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海外企業的發展與成敗。國際環境復雜多變,海外企業在經營管理中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也對海外財務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戰。海外財務管理最為關鍵的環節是資金管理。為了滿足海外業務的資金需求,最大化資金使用效率,集團企業需要對境外資金實行集中管理,然而海外機構所在國金融環境各異,母公司和東道國各項制度及監管體制不同,這些都給資金的集中管理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對各海外機構建立適應本機構的資金內控體系,在保證資金管控的同時又保證機構的高效運營,成為了資金管理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對于擁有眾多海外機構的企業來說,采用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對所屬企業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核算和管理,每個業務單元設置相應的財務部門,這樣導致大量的人力和資源浪費在交易處理上,無疑是一種低效的財務管理模式。因此對于海外財務管理來說,降低財務管理成本,進行財務管理轉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對于海外企業來說,外匯風險更是海外財務管理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2015 年外匯市場出現大幅波動,給不少企業的海外財務管理造成了巨大的挑戰。邁入2016 年以來,外匯市場的波動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縱觀企業,許多海外公司財務風險控制還存在很多問題,綜合風險觀念不強,因此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風險管理體制是海外企業財務管理的當務之急。隨著海外業務的快速發展,也對財務人員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來看,我國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培養嚴重不足,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巨大的缺口,人才的短缺嚴重制約著海外企業的擴張和發展。因此,加快國際化財務人才隊伍建設是海外財務管理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三、海外財務管理的優化措施與途徑

(一)財務共享中心

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對于集團企業來說,建立財務共享中心成為了降低企業營運成本的必然選擇。共享中心可以通過集中處理各個地區的財務和業務流程,減少財務職能的重復設置,把復雜的工作變得簡單,并且可以全盤掌握、快速處理整個企業的財務信息,降低企業營運成本,優化人力資源配置。通過信息的共享可以提高財務信息透明度,大大提高了企業的整體效率。同時,也可以加強對財務的控制。財務共享中心作為一種新型的財務管理模式,能夠帶來巨大的成本節約,但是實施財務共享中心對于企業來說是一項重大變革,企業需要在戰略、組織與人員、業務流程和信息系統這四個方面加以關注和改造,才能保障共享中心實施成功。

1.戰略

轉向共享服務是公司的一項重要戰略,企業實施共享服務,首先需要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并且制定符合實際情況、切實可行的戰略計劃。公司的管理者應當高度重視,成立專門的團隊進行調查,綜合公司現有規模和現實狀況判斷是否適合財務共享模式,是否具備了實施條件以及實施后可能帶來的價值和風險。同時,可以通過介紹成功案例,與員工細致溝通,讓整個企業組織和員工充分了解到實施財務共享服務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增強員工信心。

2.組織與人員

實施共享服務意味著組織變革和人員重組。將原有業務單元的一些部門重新整合到共享服務中心,不僅形成了一個新的內部組織,而且使得企業原有組織結構、人員和業務流程發生了巨大改變。在實施過程中,人員需要重組和調動,員工情緒可能會因此發生波動,公司領導應該加強與員工溝通,妥善安置員工并對員工進行培訓,使所有的員工都能及時分享到項目實施帶來的成果。通過以上方式增強員工對共享服務的認知感和認同感,使其積極參與和支持項目實施建立新的服務導向的企業文化,確保共享服務實施順利進行。

3.業務流程

傳統模式下,各個子公司都有自己專門的一套業務流程,而建立財務共享模式需要整合、優化業務流程,使業務流程標準化,保證共享服務中心的有效運行。標準化的業務流程既要滿足各子公司的實際業務需要,同時也要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整合、規范各部門間的信息傳遞流程;整合海外報銷流程;整合財務報告編制中關鍵事項確認控制流程;建立統一標準化的財務報告數據模板,通過上述業務流程的改造,可以統一數據口徑,從而整合出一套完整的報表數據,滿足公司內外部多方監管機構對信息披露的要求。由于公司海外機構眾多,各機構情況不同,需求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建立標準化流程的同時也要不斷優化流程。

4.信息系統

財務共享中心的運作,需要各部門業務系統的協調配合,將包括會計系統、資金系統、報銷系統和ERP 等在內的多個業務系統進行整合。這必然需要完善的信息系統作為紐帶,這不僅為財務共享服務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持,更為充分發揮財務共享系統的高效率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同時集團公司還面臨著各子公司系統、功能和流程的不統一,甚至有些海外子公司所使用的ERP 系統都不一樣,為了實現共享的目的,需要海外各子公司在統一的系統平臺上運營財務核算業務,因此集團企業必須具備很強的二次開發能力。

(二)資金集中管理

資金集中管理是近幾年國際大型集團公司提高競爭力,增加效益的主要做法。在世界500 強企業中,實現資金集中管理的公司高達80%。國際大型石油公司通過借助先進的信息手段和金融體系加強資金的集中管理,在資金、債務、投資等方面采用高度統一的管理模式,這種集中管控能力是公司全球化經營的保障。然而實施集中管理并非易事,本文針對目前海外公司資金管理方法、控制手段和資金運營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

1.資金內控體系建設

對于海外資金的有效管控是保證企業正常運轉的基本要求。目前大部分集團公司利用網銀及授權制度對境外機構的資金進行管控,在此基礎上集團公司還應該繼續加強對子公司資金內控體系的建設,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管理,如通過授權控制、文件記錄控制、不相容崗位分離控制、資產與文件保護控制、內部稽查、定期輪崗等多位一體的方法保證資金內控制度的執行。對于授權控制,公司應設計多層級的授權管理體系,建立適合各發展階段子公司適用的管理模式,保證公司在管控資金安全的同時,也不會因管理的尺度造成運營效率的降低。

2.海外融資平臺

集團公司可以在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設立全資子公司,充分發揮這類公司在資金運作中的優勢,同時利用香港等公司設立海外融資平臺,如可以利用合同條款,將資金缺口體現在香港公司,利用香港公司的金融優勢開展融資,以便獲得更多的融資方式以及享受境外較低的融資成本。在內源融資有限的前提下,外源融資對企業的擴張和發展有及其重要的意義。集團公司未來的融資工作中應走多角度多層次的融資策略,將多項長短期融資方式(如票據貼現、融資租賃等)結合,繼續豐富公司的融資渠道,合理調整長短期融資比例,實施有效的融資策略。

3.信用保險

海外經營風險較多,時有欠款難以回收的問題,為了規避資金回籠風險,海外企業可為符合條件的公司或項目通過采用信用保險的方式來保障企業應收賬款的安全。信用保險把債務人的保證責任轉移給了保險人,由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當投保企業的欠款遭到延付時,仍然可以從信用保險公司獲得賠款。

(三)外匯風險管控

外匯風險是每個海外企業經營中必須面對的現實風險,這也是海外業務財務管理區別于一般財務管理的最大特點。集團企業不斷擴展海外經營的同時,應不斷提高外匯管理水平,從更寬的視角審視外匯風險的管理。

1.注意簽約幣種的選擇,減少風險敞口

海外企業在合同談判及簽約階段,應注重對合同簽約幣種的選擇,原則為收硬付軟。實際操作中盡量做到收、付、借、還幣種一致,將外幣風險敞口降到最小。另外,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逐步推進,在項目談判階段,可積極向客戶推薦使用人民幣跨境結算。在項目談判中,充分預估貨幣波動風險,并在報價中予以考慮,將部分風險轉移至客戶。另外,在合同中爭取簽訂保值條款,約定當計價貨幣波動超過一定的范圍時,改用參照貨幣計價結算或要求補充一定程度的匯率損失。

2.充分利用多種避險金融工具,防范外匯風險

海外企業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國際形勢,選擇適當的外匯風險管理方法。首先企業在財務管理活動中要納入外匯風險管理理念,通過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全過程的管理外匯風險。財務部門作為匯率風險管理的主要部門,應建立專門的外匯風險管控體系,落實外匯風險管理政策。負責外匯核算的人員不僅要清楚了解本企業外匯業務部門的交易幣種、外幣匯率情況,而且要不斷地研究、探索國內外先進的外匯風險管理的技術和方法,積極向公司高層提供規避外匯風險的信息。在規避外匯風險時,可以充分利用多種避險金融工具,在外匯市場中,如遠期合約套期保值、外匯期貨套期保值、外匯期權套期保值等。

(四)稅務風險管控

當前各國紛紛加強稅收監管,中國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的同時,也面臨者一定的稅務風險。對于海外公司較多的集團來說,國別不同、制度體系差異及文化差異等加大了稅務風險管理難度,再加上不同的國家稅制結構的差異以及會計核算體系的不同,對于海外稅務管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為了應對海外投資過程的稅務風險,企業首先需要提高稅務風險防范意識,加強對涉稅人員的風險教育,依法誠信納稅,將風險防范意識滲透到工作的各個方面;其次,海外企業應當注重投資運營過程中的關鍵風險點管理,從項目招投標、談判、啟動到運營各個環節,都需要嚴格把控。對于突發性以及非常規性的風險,則應該引導企業加強預防性控制;最后,企業應當加強國際化專業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稅收協定保護企業權益,有效協調國內外稅收法律體系差異,完善海外合同管理,最終將企業稅務風險降到最低。

(五)國際化財務管理人才培養

篇(9)

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關于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研究所有結論幾乎都認為我國商業銀行處在跨國經營的戰略性機遇中。2007年以來,金融危機的陰影逐步顯現并快速蔓延,導致全世界金融市場的劇烈動蕩,并對全球各開放經濟體的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造成了重大影響。我國商業銀行作為國內外貿易、投資的資金媒介和巨額海外資產的持有者,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了金融危機的沖擊。

相比較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動機、影響和經營策略進行的研究而言,對我國商業銀行到海外經營的研究相對較少,且大多集中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其受到重視不足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我國銀行的海外業務所占比例仍然較小,與國外成熟大銀行集團相比,還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同時受制于這方面公開資料數量有限,部分研究引用的數據相對陳舊。因此,本文試圖在金融危機這一經濟周期的特殊階段,通過翔實數據總結和分析當前中國商業銀行面臨的環境和現狀,探討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對中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商業銀行跨國經營造成的影響和沖擊,總結經驗教訓,分析面臨的挑戰和出現的機遇,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一、中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和銀行業整體實力的增強,中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日漸得到業界的公認。銀行作為經營資金和風險的企業這一特殊角色,決定了其資產和業務的全球配置和風險的全球分散的迫切必要性。金融危機改變了國際銀行業的原有布局,導致世界金融市場地位的重新洗牌,為中國商業銀行趁機搶占市場份額、壯大規模提供了新的機會。但國際金融機構之問的激烈競爭,并未因為大銀行的巨額損失而減緩,反而由于實力的接近、差距的縮小顯得更加激烈。中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活動較普遍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是:

1.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數量普遍不足且層次偏低

根據各銀行披露的2008年度財務報告或報告摘要,各銀行海外機構總數如表1所示。

控股機構大多屬于我國銀行在東道國收購的當地銀行。控股銀行等同于當地銀行,具備獨立法人地位,而分行如果發生糾紛,需以總行參與訴訟。海外分行和控股機構可以獨立開展業務,比如吸收存款等,而代表處只能建立海外客戶和總行的聯系,不能獨立開展業務。

從表1看出,只有中行和工行在海外的網點布局已經初具規模,正在向跨國大銀行集團的行列邁進。其他各銀行的海外機構布局尚處于初級階段,主要特點是機構數量少,且層次普遍偏低,實力有限,尚不足以應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海外機構的數量、層次、資產規模和盈利能力,不僅是跨國銀行集團實力的體現,更是銀行業務國際化趨勢的必然要求。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商業銀行十分有必要加速其海外機構、網點建設。

2.海外機構的地區分布多偏重于金融中心地區

鄧瑞林對我國商業銀行海外網點的地區分布進行了描述,認為我國銀行的海外分行可以將國際金融中心、周邊國家和雙邊貿易較活躍地區、華僑聚集區作為主要區位。在此基礎上,根據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和新特點,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海外機構的地點分布特點可以進行如下分類:

(1)發達國家及相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地區,是我國銀行海外布局的最主要焦點。如紐約、巴黎、法蘭克福、東京、瑞士、新加坡及香港等。

(2)周邊國家和其他與我國貿易往來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于俄羅斯、韓國、印度、越南及其他東盟地區等。

(3)重要的旅游、留學、投資來源和目的地國家和華僑聚集區。這兩類地區往往沒有明顯的界限。如加拿大、意大利、荷蘭、巴西、南非、中東地區等。

(4)廣泛用于企業注冊的低稅率地區。如盧森堡、開曼群島等地區。這些地區的特點是當地稅率很低,并且往往擁有嚴格的保密法。

由此可見,我國商業銀行設立海外機構最優先考慮的地區是金融中心地區。其原因是我國銀行的國際機構布局尚在開始階段,而海外金融中心最能體現一種以點帶面的效果或區位優勢。但是這并不能掩蓋我國銀行國際機構覆蓋面的不足。有理由相信我國銀行在下一步的海外擴展計劃中,其網點的密度和覆蓋面積將會進一步提高。

3.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中的逆市布局

與學者對商業銀行跨國經營戰略機遇期的看法相同,各銀行在金融危機時期,仍然保持了擴展海外機構和業務規模的熱情。中國工商銀行在2008年度順利完成收購南非標準銀行和澳門誠興銀行,悉尼分行、紐約分行、工銀中東和多哈分行在年內也相繼成立。中國建設銀行設立紐約分行和倫敦子銀行的申請、悉尼代表處升格為分行的申請已經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招商銀行的第一家海外分行在紐約開業,在2009年1月該行又完成了對香港永隆銀行的強制性收購。值得一提的是,招商銀行紐約分行是在J991年美國頒布《外資銀行監管加強法》以來,第一個獲得美聯儲準入的中資銀行。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仍未停止邁向國際市場的步伐,體現出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的提升和增強,表現出對海外業務的充分信心。

4.海外機構的資產規模和凈利潤貢獻普遍偏低,受金融危機沖擊明顯

資產規模和凈利潤貢獻是衡量海外機構業績和經營水平的最重要指標。截止2008年年末,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資產總額和凈利潤情況如下(見表2):

根據各銀行公布的年報數據,雖然各行海外資產規模大小和比例存在較大差異,但普遍能夠看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已經充分顯現出來。其中中國銀行的情況最為明顯。中國銀行曾作為我國的外匯專業銀行,是我國海外機構數量最多,海外業務量最大的銀行。在2008年度,該行港澳地區資產上升7.9%,除港澳以外的境外機構資產上升147.2%,但同期港澳地區機構凈利潤降幅高達81.19%,除港澳以外的境外機構凈利潤也下降59.0%。即使是海外資產占比只有0.61%的農業銀行,也難以從金融危機中獨善其身。其海外機構的凈利潤占全行利潤的比例由1.01%下降到0.17%,利潤額更是從7.92億元下降到0.92億元,降幅達88.38%。僅有招商銀行在2008財年境外機構凈利潤實現了155%的大幅上升,原因與該行本年度內紐約分行的成立和收購香港永隆銀行的擴張動作有關。

5.金融危機中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投資遭遇屢屢碰壁

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最直觀的體現莫過于國內金融機構在海外投資、并購活動中遭受的挫折。2008年,多家銀行均在

年報中披露了其海外投資不同程度的損失或提取巨額撥備。撥備源于持有美國次級住房貸款支持債券(Sub-prime 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Alt-A住房貸款支持債券、結構化投資工具(SIVs)、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的相關債券、公司債務抵押債券(Corporate CDOs)等證券存在的減值可能。2008年度,中國銀行為此提取減值準備44.6億美元,工商銀行提取19.17億美元、建設銀行提取10.13億美元、招商銀行計提減值1.08億美元,外幣債券投資浮虧2.15億美元,而平安集團投資富通(Forris)股權的賬面虧損已高達227.89億元人民幣。稍感慶幸的是各銀行均表示已妥善處理相關證券資產,其損失尚在可控范圍內,但是這些數字敲響的警鐘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在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沖擊下,各銀行風險意識和風險防范能力的不足顯而易見,運營經驗和風險管理能力的欠缺暴露無疑。

二、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策略建議

1.繼續擴張商業銀行網點數量,調整機構布局、理順層次關系

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數量和業務能力與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的銀行還有較大差距。在對目標市場充分分析和了解的基礎上,有必要繼續適當增加網點數量,開拓新的市場空間,而金融危機進入復蘇周期,是我國銀行海外版圖擴張不可多得的良機。機構類型包括行、代表處、分行、在當地注冊的控股子公司(附屬銀行)、參與當地銀行的股權(戰略投資)等等。并購方式可以快速進入目標市場,但需要一個流程復雜的整合程序,而且必須經過當地監管部門的嚴格審批。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國外銀行股價大幅縮水,以較低的價格并購國外商業銀行的良機開始出現,而且由此能較快獲得國外銀行的技術經驗和市場份額。設立分行的方式我國商業銀行相對更熟悉,但分行不具備獨立法人地位,且業務開展相對緩慢。我國商業銀行應當根據本行在當地的發展戰略、業務范圍和東道國的監管要求,根據不同情況考慮設置不同層次的機構。另外,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網點多集中在國際金融中心地區,網點布局不盡合理。在市場開拓時,可以優先發展和我國貿易較活躍的地區、人民幣在當地較受歡迎的周邊國家,以及東盟、非洲、拉美等地與我國雙邊貿易額居前的發展中國家。同時,在兩岸關系向好的大環境下,緊跟形勢發展,爭取盡快把業務開展到臺灣地區。

2.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機制

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直接決定了經營的成敗。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再次向人們展示了風險管理和控制的重要作用。巴塞爾委員會對風險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我國商業銀行應該按照巴塞爾協議先進的風險管理方法,健全高水平的風險管理體系,完善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明確各部門的責任義務,注重培養高素質的風險管理人才。具體說來,應盡快按照《巴塞爾協議》的要求,完善風險的計量、分析和控制機制,建立符合要求的信息數據庫和風險計量模型。風險數據的積累并非一日之功。應長期堅持而非過分貪圖短期效果。同時,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銀行更有必要處理好傳統業務和新型業務的關系,提高對中間業務的重視程度。

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還為銀行資產和風險在全球的充分分散提供了機會,而外匯風險管理的重要性更加集中地凸顯出來,金融危機在這方面再次敲響了警鐘。海外機構應該明確各部門、人員的權責,杜絕為貪圖利益進行超出風險控制能力的過度投機行為。我國國內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和分業監管,國內銀行經營混業業務的經驗普遍相對缺乏。經營混業業務和衍生品業務時,應該及時處理風險敞口,并設立專門的機構對風險變化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認真吸取次貸危機教訓,對國際經濟形勢和金融市場的變化時刻保持職業敏感。

3.轉變經營理念,拓展業務范圍,提高服務水平

海外分行處在國際化經營的最前線,是國內、國際經營文化沖突最激烈的地方。客戶滿意度是決定營銷成敗的關鍵,也是企業經營的核心要求。經營策略決定著效率,而效率又直接影響著客戶的滿意度。認清、正視繼而努力彌補差距,是我國商業銀行面對廣闊的海外市場,在提升經營水平方面應有的態度。

金融危機使各銀行駐外機構的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如前所述,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大多設在金融業高度發達的金融中心地區,面臨著國外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要求、同世界上最先進大銀行的直接競爭,而中國商業銀行全球授信體系尚未構建完成,與國際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在遇到具體業務運作時,國內經營模式和國際市場要求難以兼容的情況不斷出現。例如,國內外銀行大多使用同樣的授權管理原則,但在授權的具體化、精確化上差距十分明顯。駐外機構的授權范圍過大或缺乏精確,會造成海外分行的權限不明,甚至曾出現過嚴重的越權違規操作事件。而駐外機構的授權范圍太小太嚴,則會有大量復雜的需報批事項出現,業務進程緩慢,影響客戶滿意度。駐外機構的授權細則需要認真研究和精確制定,充分考慮到各種變化,在風險可控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加快審批流程。銀行在進入目標市場時,應根據市場定位和目標客戶群,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樹立品牌效應,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

4.培養和引進具有國際化視角和能力的經營人才

篇(10)

順應人民幣國際化趨勢,我國銀行業精準把握全球經濟金融格局變化帶來的戰略機遇,不斷加快海外業務發展步伐,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國際化道路。

(一)人民幣國際化助推我國銀行業走向世界舞臺

2015年12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宣布,人民幣將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促使人民幣在海外更大范圍內流通和使用,離岸人民幣中心相繼形成,為我國商業銀行在海外建設人民幣清算行,提供人民幣支付、清算、兌換等服務提供了發展空間。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促進國內銀行海外分行或行人民幣貸款通道實現境內企業的海外直投,從而為商業銀行海外分支機構開拓新業務、擴大客戶基礎提供歷史新機遇。

(二)企業“走出去”客觀要求金融服務全球化

隨著我國金融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和國際戰略的穩步實施,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2015年,我國境內投資者累計實現對外投資7350.8億元,同比增長14.7%。這些走出國門的企業迫切需要我國金融機構為其提供全面配套金融服務。近年來,各家商業銀行緊隨企業“走出去”的步伐,紛紛加大海外市場布局力度。《2014年度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末,總計20家中資銀行業金融機構開設了1200多家海外分支機構,覆蓋了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總資產達1.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5%。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已經完成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布局,境外機構基本覆蓋亞、非、拉、歐、美、澳五大洲。

(三)商業銀行經營轉型需要尋求國

際化發展在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金融脫媒加劇和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新興金融業態蓬勃發展的多重沖擊下,商業銀行必須加快經營轉型步伐,尋求國際化發展,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尋的立足之地。2015年銀行業中報數據顯示,海外業務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新的盈利增長點。建行上半年海外商業銀行資產總額較上年末增長10.38%至10456.08億元,利潤總額增長35.61%至21.18億元。工行上半年境外機構稅前利潤增長13%至17.06億美元,資產總額增長14%至2689.6億美元。中行海外商業銀行上半年實現利潤總額37.92億美元,對集團利潤貢獻度為18.67%。

商業銀行海外業務發展面臨諸多風險

在當前全球經濟曲折復蘇不確定性增強、國際社會對銀行業監管日趨嚴格的大背景下,國際化經營風險的復雜性、傳染性和隱蔽性不斷增強,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著國別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監管風險等諸多方面的挑戰。主要體現在:

一是國別風險。當前,國際形勢跌宕起伏、復雜變化,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化和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加速調整演變。全球經濟增長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主要經濟體政策訴求嚴重分化、利益關系日漸對立,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非常突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海外經營環境十分復雜多變。

二是信用風險。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可選擇的融資方式日益增多,融資渠道不斷拓寬,銀行客戶信用風險的跨區域、跨條線傳導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導致企業資金的運行過程變得更加復雜,銀行信用風險發生的環節不斷增多且更為隱蔽,導致銀行信用風險防控難度加大。

三是市場風險。隨著銀行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商業銀行擁有越來越多的外幣資產和負債。一方面,金融資產價格持續劇烈波動,既增加了商業銀行資產負債定價和風險管理的難度,也給海外并購整合、資產管理等業務造成困難。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加快推進,匯率波動幅度逐步放大使商業銀行匯率風險逐步凸顯。此外,世界范圍內的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商業銀行也面臨著各種前所未有的新類型市場風險。

四是監管風險。金融危機后,各國監管機構對銀行業的監管日趨規范和嚴格。在流動性風險監管方面,2014年9月,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以及貨幣監理署(OCC)聯合公布了一項流動性新規,要求所有銀行在2017年1月1日后完全達到流動性覆蓋率要求。在宏觀審慎監管方面,全球更加注重防范系統性風險,逐步建立起全球、國家、行業等多個層面的宏觀審慎監管制度,并不斷強化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

不斷提升商業銀行跨境金融風險管控能力

面對前所未有的國際化經營風險,我國商業銀行應努力提升自身的國際視野和思維能力,加強各類風險的研究和分析,不斷提升海外機構風險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設強大、高效的全球一體化的風險管控體系。

一是進一步明晰海外業務發展戰略。商業銀行應前瞻性研判國際政治經濟金融形勢,準確把握海外發展機遇期,確立并堅持穩健審慎的風險偏好,科學制定與我國經濟全球化進程相匹配的、符合自身競爭優勢的“走出去”發展戰略,明確海外分支機構的區位選擇、新設機構的形式取舍和國際業務的拓展方向等。

二是強化境內外業務信用風險管控。不斷加強海外信貸資產質量檢測和重大風險風險事件管理,強化境內外聯動業務信用風險管控,建立健全全流程授信管理體系,并建立起相配套的組織架構和業務管理流程。不斷拓寬授信管理內涵,形成覆蓋表內表外、境內境外、傳統業務和新興業務的統一授信管理體系,防止信用風險在境內外機構之間傳染和轉移。

三是高度重視反洗錢與合規管理工作。盡管各個國家的有關法律以及金融機構都對反洗錢問題做了明確規定,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隨著金融創新業務的不斷發展,反洗錢工作的難度也在日益增大。我國商業銀行應始終堅持依法合規經營,嚴格遵守海外分支機構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反洗錢監管法規,不斷完善海外機構內控評價體系和操作風險監控平臺,建立健全與業務規模、業務性質和產品復雜程度相適應的完整操作風險管理體系,持續提升洗錢風險防控能力。

上一篇: 金融監管體系 下一篇: 如何做好合同管理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十精品 中文字幕视频综合网 | 欧美啊v手机在线观看 | 在线波多野结衣绝顶高潮抖动 | 亚洲Av电影在线观看不卡 | 一本中文在线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