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14:4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老年精神病人的護理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R4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10-0079-02
對于老年人易患的疾病,人們普遍擔心的是腫瘤和心血管病,然而肺炎的病死率卻依然很高。據北京醫院的統計資料表明:80歲以上老人,肺炎為第一死因;90歲以上的死者中有一半死于肺炎。
1 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收集老年肺炎2005年2月至2010年8月本院老年精神病房住院老年肺炎患者48例,年齡52~91歲(平均68歲),其中男39例(81.3%),女9例(18.7%)。病程6~25年。治療時間最短14天,最長40天,平均治療時間27天。所有的患者觀察以下指標:①一般情況:性別、年齡、職業、誘因和吸煙史;②臨床表現和檢查:癥狀、體征、血常規、肝腎功能、胸部X線或CT片;③治療與轉歸:抗感染藥物及綜合治療、療程及轉歸、住院天數等。對以上資料采用回顧性分析。
2 結果
2.1 臨床表現:無明顯誘因25例;發熱:高熱7例,低熱38例,無發熱的3例;無呼吸道癥狀的11例;無肺部體征的24例;合并基礎疾病的40例,同時合并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的29例;出現并發癥的10例。
2.2 實驗室檢查及特殊檢查①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增高36例,中性粒細胞分類增高38例;②胸部X線或CT片:大多呈支氣管肺炎改變42例及間質性肺炎4例;合并胸腔積液的7例;雙肺感染的18例。
2.3 住院抗生素的使用及轉歸抗生素平均使用天數2周左右,胸片2周內完全消散者10例,4周消散者24例,40天消散者8例有少數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復查血常規無異常,但肺部感染灶的影像學檢查一直未吸收,并持續到出院。
3 討論
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間發生肺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作者認為老年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及抗精神病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是主要的誘發因素。
3.1 老年精神病病人的特殊性。
3.1.1呼吸系統老化:老年人隨著身體的老化,纖毛逐漸受損,彈性變得較差,黏膜腺和支氣管上皮細胞也有些退化,這些變化都會減低清除呼吸道的能力;有效咳嗽也變少,使呼吸道更易受到感染及其他問題的傷害。
3.1.2 老年精神病病人住院時間長,少則3個月,多則十幾年,這些病人的特點是:社會功能損害明顯,缺少應有的主訴,生活被動、懶散,自我保護能力差,故易引發感染。
3.1.3 老年人適應能力差,對氣溫變化極為敏感,室內外溫差大,驟冷驟熱使老年人難以適應。
3.1.4 起病隱匿,癥狀不典型:除咳嗽、咳痰等常見癥狀外,寒戰、高熱比較少見。
3.1.5 由于老年肺炎患者多伴有基礎疾病,再加上營養不良,免疫功能及各器官功能的衰退,明顯削弱了抗生素的治療效果。
3.2 治療的副反應。在抗精神病治療過程中,藥物治療所產生的副作用是導致院內肺炎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抗精神病藥物具有過度鎮靜作用(氯氮平、氯丙嗪),可抑制呼吸道纖毛運動功能,使正常的呼吸道生理防御機能下降。[1]當長期大劑量用藥后,產生不同程度的唾液增多(據報道氯氮平引起流涎者占64.3%)、咳嗽反射、吞咽反射減弱等副作用。[1]當病人處于深睡眠狀態或進食、飲水易發生嗆咳而致口腔分泌物或胃返流物誤吸入呼吸道,導致吸入性肺炎。[2]
4 護理
4.1 提高醫護人員的業務素質,搞好繼續教育:精神科醫護人員不僅要掌握本專科理論知識,還應拓寬知識面,掌握邊緣學科的知識,準確觀察病情變化,及時去除潛在感染因素,有效控制并發癥的發生。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①對精神癥狀重、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確切訴說病情的病人,加強基礎護理及生活護理是預防自身感染發生及傳播的重要措施。②掌握各種抗精神病藥物的不良反應,重點觀察、認真對待病人的每一個主訴,仔細分析觀察到的每一個癥狀和體征,如服用氯氮平的病人因唾液分泌增加,加之藥物作用病人睡眠深,應督促病人采用側臥位,協助病人清除口內分泌物,以利分泌物及時排出,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4.2 切斷感染途徑,提高病人的抵抗力:在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的基礎上改善衛生條件,保持病區內清潔,創造舒適、整潔的環境。定期進行衛生學監測,同時加強對病人及其家屬的健康教育,切斷各種感染途徑,預防各類外源性感染的發生。
4.3 積極治療精神疾病是減少精神病病人院內感染的關鍵:精神病病人因思維、情感、行為異常、缺少主訴、治療不合作、管理困難,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盡快改善精神癥狀,使病人恢復正常理念,配合醫療護理,服從管理,則大大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
4.4 吸入性肺炎排痰護理:老年吸入性肺炎的排痰護理與病人尤其重要。不恰當的可能增加誤吸和反流的概率,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與發展。睡眠時采取頭稍高的右側臥位或半側臥位,以避免口腔分泌物倒流入氣道內。
4.4.1 引流:護士將患者床頭搖高30°~50°,床頭墊軟枕,且半臥位與臥位經常變換,檢查皮膚受壓情況,這樣不僅可預防褥瘡發生,而且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引流有時比應用抗生素更重要。
4.4.2 鼓勵病人咳嗽、咳痰,對咳嗽無力的病人,協助拍背。拍背的方法是:患者取側臥位或坐位時,護士一手扶住肩膀,右手掌屈曲成杯狀,手腕微屈呈150°角,由外向內,由下向上,有節奏的輕輕拍打背部或胸前壁,不可用掌心或掌根,拍打時用腕力或肘關節力,力度應均勻一致,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每次3~5min。通過拍背,使支氣管、細支氣管內痰液因振動而產生咳嗽反射,同時鼓勵患者進行咳嗽及深呼吸,痰液由小氣管到大氣管,痰液隨即咳出[3] 。
4.4.3 濕化氣道: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者,采用生理鹽水中加入適量抗生素、化痰及抗支氣管痙攣藥。以上藥液經過超聲發生器薄膜的高頻振蕩,使液體成為細微霧滴,藥液隨患者吸氣到達終末支氣管及肺泡,起到抗菌、消炎、解痙、濕化氣道黏膜、減輕呼吸道黏膜水腫、稀化痰液、促進排痰的作用。
4.4.4 不能排痰的老年人,可實施氣道內吸痰,并注意痰液引出的量、顏色和性質的變化。定時評估肺部呼吸音,并根據胸部X線片和痰鳴音的部位,確定引流的方向,借重力因素,取患處在上的促進痰液引流。
4.5 吸氧: 由于老年患者機體免疫力下降,基礎肺功能差,多數對缺氧不敏感,慢性缺氧易造成呼吸衰竭,呼吸困難、紫紺,曾患有肺心病病人吸氧,一般主張氧流量為2L/min,
4.6 舒適和安全護理:老年肺炎病人起病隱匿,急性期要保持臥床休息。安排清靜的休息環境,保持情緒穩定,被子不宜過重,以免影響呼吸。護理人員做到“三輕”,限制探視。大量出汗時,及時更換內衣和被褥,定時擦浴,并注意預防感冒。及時清潔口腔,做好口腔護理,根據口腔狀態選擇漱口液,給予高熱量、高蛋白、清淡可口飲食,增加多種維生素攝入。高熱伴煩躁不安者,應注意安全護理,防止摔傷,必要時應用束縛帶。持續高熱時,要密切觀察病人意識、血壓等變化,以防中毒性肺炎發生。
4.7 心理護理:經過看望病人,多與病人溝通,了解病人的心理,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鼓勵和安慰病人,讓病人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切忌緊張、焦慮和悲傷。
要求護士在護理操作時要做好到穩、準、輕,增加患者對我們的信賴感,以消除各種不利的心理因素。
4 8 健康教育。做好健康指導 老年性肺炎預防很關鍵,冬季是老年肺炎發病率最高的季節,所以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預防受涼感冒,如患者上呼吸道感染要及時徹底地進行抗感染治療,以防發展成肺炎,患慢性病尤其是是合并呼吸道疾病的老年人,要積極治療,還可以定期注射肺炎疫苗,另外老年人應適量合理地鍛煉身體,使機體逐漸適應天氣冷熱變化,居室要經常通風換氣,保持空氣清新,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日多吃一些營養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多飲水,以利痰液稀釋排出,不吸煙、不酗酒,盡量少去人聲嘈雜、空氣污濁的公共場所介紹保持呼吸道通暢的要求,指導病人取患側臥位、臥床時雙手上舉,置于床墊上,以利于胸部擴張。盡量避免仰臥位,以防誤吸。講解有利于排痰的方法和技巧,如有效咳嗽、咳痰、霧化吸入、引流等。有痰盡量咳出,觀察痰液的顏色、性質和量,如有痰液突然變黃或痰量突然增加,要警惕病情變化。說明氧療注意事項和要求,按醫囑要求確定吸氧流量,不得隨意調整吸氧流量,宜采取低流量吸氧。鼓勵病人臥床休息,保證足夠睡眠,勸說家人盡量減少探視。要鼓勵其自行漱口。
參考文獻
[1] 沈漁 主編.精神病學.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924~934,942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0-0148-01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民主意識的提高,公民對健康需求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也日益增強。因此,減少醫療不安全因素,加強護理管理,已成為當前各醫院關注的重點。其中神經內科收治病種以老年、意識障礙、精神異常及感覺、運動、認知障礙為特點,容易發生病情變化和意外,因此識別和預防安全隱患尤為重要。現將我科在兩年來對護理安全隱患的分析及加強防范措施管理方法闡述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08年神經內科65歲以上住院老年病人125例,其中男75例,女50例,在住院期間發生跌倒、走失、褥瘡、誤吸、其他差錯、投訴等護理問題共27例,發生率為21.6%。
1.2 護理管理
1.2.1 環境管理:加強環境、物品管理治療室、換藥室、搶救室布局合理,病區內地面每日濕式清掃2次或3次,保持清潔,病室內應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當有血跡、體液及排泄物等污染時,應及時用含氯消毒劑拖洗,拖洗工具使用后應先消毒、洗凈、再晾干。不同的區域應分別設置專用拖布,標記明確,分開清洗,懸掛晾干,定期消毒。病病人出院、轉科或死亡后,床單元必須進行終末消毒處理。滅菌物品按滅菌日期先后存放于無菌柜內,非治療室用物不準進入治療室,一切用物定位放置,專人管理,浸鉗筒、碘酒、酒精瓶定期消毒滅菌,使用后的氧氣濕化瓶、吸痰器瓶消毒后干燥保存備用;護士在操作前要認真檢查各種醫療器具的質量,及時發現不合格的醫療用品,防止因質量問題所造成的醫院感染。
1.2.2 基礎護理管理:加強對長期臥床病人的護理長期臥床者,由護士予每2h翻身、叩背1次,叩背應遵循從下到上、由外到內的原則,每次10~15min,促進痰液排出,防止壓瘡及墜積性肺炎的發生,發熱、昏迷者每日做口腔護理1次或2次,預防口腔感染。對吞咽麻痹病人的護理對吞咽功能障礙、飲食嗆咳者,不能由口腔進食,以免發生誤吸引起吸人性肺炎,應予鼻飼流質飲食。口咽分泌物進入下呼吸道是重要的感染源,因此,應定時吸痰,吸痰時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換,遵循先氣道后口腔、鼻腔的原則,如病人咳嗽反射好,可適當刺激病人,讓其自行將深部的痰液由氣管套管口噴出。
1.2.3 制度管理:護理人員應嚴格遵守醫院及科室的各種規章制度。尤其是醫院制訂的核心制度要認真落實。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搶救制度等都是保證患者醫療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也是護理工作者幾代人的心血結晶。嚴格執行各種護理操作規程,護士長利用業務學習、晨間提問、理論及操作技能的定期考試等形式,督促護理人員提高業務水平及臨床綜合能力,使護士在工作中能熟練和規范地為患者服務,盡最大可能地減輕患者的痛苦。要提高護理人員對護理文件書寫重要性的認識,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學習《病歷書寫基本規范》,要求護理人員用法律的思維書寫護理記錄,遵循“寫你所做,做你所寫”的原則,如實填寫患者的各種病情變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要求書寫要清楚、嚴謹,不留任何隱患。
1.2.4 健康教育管理:有墜床危險的高危人群,如意識障礙、精神異常、高齡老年、癡呆患者,應反復向家屬強調床欄防護、肢體約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欄、松開約束帶,并教會家屬正確使用床欄、約束帶。對于感覺障礙患者,護士應反復向家屬交待進食、飲水時溫度在40℃左右適宜;熱水袋局部熱敷的溫度及使用方法,熱水溫度不超50℃,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觸皮膚,有空調設施的病房盡量不用熱水袋。認知、記憶力障礙、精神異常、老年癡呆患者應24h不間斷看護。建立請假制度:凡病人離開醫院必須請假,得到允許由家人帶領方可離開。 1.2.5 意外事件管理:在醫院護理中,夜間護理力量相對不足,陪護人員疲憊入睡,意外事件更易發生。故應合理搭配夜間護理力量,盡可能安排雙班制,新老護士搭配,保證人力資源配備。同時,告知家屬注意看護,加強責任心,并告知甘露醇外滲容易引起皮膚壞死。一旦引起輸液部位腫脹,立即進行相應的處理。
1.2.6 人力資源管理:護士長在平時工作中,加強督察力度,培養護士樹立患者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在尊重和維護患者的同時,學會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護理部將法律法規納入繼續教育中,定期進行學習和考核,用法律來規范護士的護理行為。同時應重視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使她們以充沛的精力積極投入到工作當中,更好地實現其人生價值。
2 結果
通過以上系統的護理管理措施,神經內科護理工作質量得到顯著提高,各項護理指標達標率100%,老年病患者容易發生的護理問題和缺陷明顯減少,科內無一例差錯、事故發生,取得零糾紛、零投訴的成效,科內護理工作的進步獲得醫院及護理部普遍認可。實施前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發生護理問題27例,實施后的125例住院老年病人中,發生護理問題6例,實施前后指標數據對比,有顯著性差異(P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168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2)01-0186-02
隨著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增大,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就目前而言,精神分裂癥的結局并不理想,單一的治療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社會功能和認知功能恢復的治療需求[1]。人性化護理護理以人為本,是一種創造性的、個性化的、整體的、有效的護理模式,注重給予服務對象人性化的關懷和照顧。有研究顯示人性化護理在精神分裂癥中的應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其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對50例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人性化護理,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10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所有病例的診斷標準均符合CDMD-3的標準。所有患者無嚴重的軀體疾病,能完成量表的測評,經系統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后陽性癥狀消失,入組時僅以陰性癥狀為主。排除因各種原因不愿或不能在規定時間內持續合作者。排除有嚴重自殺傾向及癲癇病史者、腦腫瘤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齡50~75歲,平均62.5±4.8歲。病程1~10年,平均6.2±2.5年,小學以上文化程度。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該組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精神分裂癥入院后采用的藥物治療方法均相同,均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等)治療[5],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人性化護理。具體措施有:①營造文獻的醫療分為,合理布局病房,溫度和濕度要適宜,色調和諧,在生活上盡量滿足患者的需要,讓患者安心住院[2]。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保持良好的服務態度,對待患者要耐心、細致、周到。在感情上接受和理解患者,認知傾聽患者的主訴,每周開展心理衛生課,講解精神疾病的基礎知識,所用藥物的作用、不良反應、用藥方法、療程及堅持負壓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③幫助患者建立應對心理障礙的方式[3]。每周與患者進行心理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問題,肯定患者為病情康復所做出的努力,并指導、教會患者在心情煩躁、抑郁時進行肌肉放松訓練或情緒轉移法緩解情緒。④在緩解期多鼓勵患者的家屬及同事、領導、朋友關心、探望患者,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懷,多獲得這種社會支持性感受,以提高患者的支持及應對能力,消除患者的孤獨和無助感為原則[8]。技能訓練主要包括社會技能訓練(旨在訓練交往能力)和職業技能訓練(旨在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和解決生活困難的能力)。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護理后的認知功能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進行調查。共包括四個維度,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每個項目評分采用5級(1~5級)。認知功能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CST)評估,包括總測驗數、持續錯誤數、隨機錯誤數。護理滿意度:從宣教、環境、態度、操作及治療結果來評價,每個項目滿分均為20分,滿分為100分。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1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為67.05±22.7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5.17±18.57(P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比較常見的精神疾病,除了存在陽性癥狀和陰性癥狀以外,患者還普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精神分裂癥具有遷延性、易復發、高致殘性疾病等特點,給患病個人、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近年來,各種抗精神病藥物在治療急性期精神分裂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藥物治療在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社會功能方面的效果仍然不理想,患者的生活質量較差[2]。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研究在老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人性化護理,在滿足患者疾病需求的同時,也滿足患者的人格尊嚴及社會需求等方面的需求,從患者的信念、價值觀、情感表達、溝通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和啟發,讓患者感受到被關懷,被照顧,被重視,緩解了患者因疾病而產生心理障礙。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認知功能顯著優于對照組(P
【中圖分類號】R473.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5-0912-02我國為發展中國家,60歲及60歲以上者為老年人[1]。國務院新聞辦頒布2010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2]:無重要臟器疾病的所謂健康老年人僅占老年人的20%-25%。在我院住院治療的精神障礙患者中,老年人占16.98%。從廣義上講,老年性精神障礙是指老年期(60歲以上)可以見到的各類精神疾病的總稱[3]。其特點是:①老年病人由于生理方面的改變,常存在老年人特有的一些疾病,如動脈硬化、肺氣腫等,生活自理多有困難。②在精神疾病過程中,易并發與原發病無關的疾病,如泌尿系感染、骨折等。③老年病人多無積極求治的要求,更難同醫護人員配合,且性格也多有改變,因此檢查、治療和護理工作比較困難。④老年病人的軀體疾病可使臨床癥狀復雜化而掩蓋精神癥狀。⑤老年病人在興奮躁動后,易發生衰竭,情緒抑郁時常會自殺等,導致護理工作更為復雜,因此,老年患者已成為精神科病房的一大難點,為此,我們制定了全程個性化套餐式護理方案,現將實踐結果報告如下: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老年期精神障礙病人為入組對象,入組標準:①年齡在60歲以上;②符合CCMD-3精神障礙診斷標準;③自愿參加該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意識障礙病人;②嚴重器質性疾病,如腦出血、腦血栓、嚴重的冠心病、肝腎功能損害嚴重等;③患者及家屬不愿意合作者。將符合納入標準的106例病人隨機分為2個組,研究組54例,對照組52例。兩組病人在年齡、性別、婚姻、職業、文化程度、病程、住院次數、NOSIE量表評分、用藥等方面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采用對照研究對照組按照常規護理方案進行護理評估,確定護理診斷、護理計劃時間、內容、程序不做統一規定。
研究組按照老年性精神障礙全程個性化套餐式護理表進行護理,此表是依據個性化理論、護理問題及治療方案設置全程套餐式計劃表:以時間為橫軸,以護理項目為縱軸,設定計劃圖表,表后附有各護理項目護理程序。縱軸護理項目包括:入院宣教及出院計劃、護理檢查、輔助檢查護理、藥物治療護理、心理護理、康復護理、基本護理問題、個性化護理問題、變異記錄、效果評價、首優護理問題。橫軸為住院時間,預計為90天,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確診階段(住院第1-3天),第二階段急性期系統治療階段(住院第4-14天),第三階段緩解期系統治療階段(住院第15-40天),第四階段,康復治療階段(住院第41-90天)。
1.2.2評定工具:①護士用住院病人觀察量表(NOSIE),采用30項版本,所有條目按0-4分的5級分法計分。量表共包含7個因子,分別為社會能力、社會興趣、個人衛生、激惹、精神病遲滯和抑郁,前3項相加為總積極因素分,后4項相加為總消極因素分,病情總估計;128+總積極因素分-總消極因素分。開始研究之前對評定人員進行統一學習和量表使用結果一致性測定,kappa系數為0.88。②自編病人滿意度調查表,共有14個項目,每個項目分5個等級,分數從4到0,分別代表非常滿意、較滿意、滿意、不滿意、非常不滿意。最后有一個開放性回答問題,請調查對象具體描述。20例病人7天后復測,重測信度系數為0.86,說明具有較高的穩定性。
1.2.3評定方法:全部病人于入組時、入組6周、入組12周用NOSIE量表測評,評價病人病情恢復程度。出院時,請病人或家屬填寫住院病人滿意度調查表,調查病人滿意度,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0.0進行t檢驗。2.結果
1.2方法整理與歸納患者的臨床資料,并進行統計學分析,患者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觀察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出現的變化,并將護理成果記錄下來。
2結果
根據臨床觀察資料統計,老年精神病人在護理過程中各項風險因素的發生率。
3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安全風險因素分析及安全護理對策
3.1飲食不當這里的飲食不當既是指老年精神病患者吞咽食物時發生噎食現象。有的精神病人會有暴飲暴食的癥狀,這就更加增加了發生噎食現象的幾率。對此,護理人員應該:①在病人進食時,要做好陪護工作,一旦發現病人噎食就要馬上進行救治;同時也要防止病人偷偷食用來路不明的東西;②給病人提供的食物要以易于消化且富含營養為準則,防止病人食用堅硬的食物;③病人進食完畢后,要讓病人在餐廳休息,不可讓他們離開護理人員的視線范圍。
3.2跌倒據研究資料表明,65歲以上的老人跌倒的幾率會隨年齡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趨勢。老年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期間服用大量的抗精神病藥物,造成理解力較差、對護士的安全宣教接受能力較差的情形。此外,老年精神病患者長期待在醫院中,封閉的環境也給他們的身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大多數老人患有骨質疏松癥,跌倒的幾率比較大。對此護理人員要做的工作有:①在醫院的公共活動領域安裝盡可能多的扶手,使病人在需要幫扶的時候能夠得到有力的支撐;②在浴室、水房等比較容易造成跌倒的地方鋪設防滑墊;③病房門口不能有門檻等障礙物。
【關鍵詞】精神康復活動 注意力 老年精神病人
精神康復活動是護理人員對老年精神病人采取一種科學護理方法,使病人能最大可能提高生活質量,享受服務,提高病人的自我認可水平。國外已經大范圍的開展,,我們通過學習在科室范圍開展了精神康復活動,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們科室病史20年以上,年齡在55歲以上的52例老年精神病人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6例。對照組:女26例,年齡55—84歲,平均年齡71.4±13.4。實驗組:女26例,平均年齡55—85歲,70.5±14.5。(我科室所受之病人均為女性)
1.2精神康復活動護理方法
1.2.1原則:以精神康復活動理論為依據,結合科室實際情況,將既往一年內病人的常規護理方法資料進行分析,包括病人的自我意識、肢體活動能力、注意力、理解力等,設計了具體精神康復活動內容。
1.2.2 活動前培訓 活動方案制定后,對病房護士進行了統一培訓,讓執行者充分掌握和理解活動的意義和方法,并要求按照設計表格如實記錄每次活動情況,定期討論持續改進。
1.2.3 實施步驟 對照組按照傳統方法進行護理。實驗組按照精神康復活動要求進行護理。①評估病人情況,依據病人能力和需要選擇具體康復活動②對病人進行計劃的康復活動③康復活動后進行評價 轉貼于
2 結果
52例病人在采取了6月的不同護理后,實驗組的病人注意力、理解力、肢體活動的靈活性明顯提高,對照組的病人的注意力、理解力、肢體活動靈活性沒有改變或者發展性遲緩。(見表1)
[中圖分類號] R19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5-268-01
隨著我國老齡化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患上精神疾病。據統計我院老年精神科從2004年至2009年,由四十幾個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增加到一百四十多個病人,增長率達67%。而老年病人除了患有精神疾病外大多伴有心、腦、血管等多種疾病,病情復雜變化快,很易發生意外。因此怎樣抓好老年精神科的安全管理,是我們護理工作的核心,是減少差錯和護理糾紛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擺在精神科管理者面前刻不容緩的任務。現將在老年精神科從事護理管理工作,對老年精神病人實施安全管理,談幾點體會供探討。
1 強化安全管理、提高護理人員安全意識
1.1 安全是護理工作的核心,要想搞好老年精神科安全管理。首
先加強護理人員安全意識培訓,尤其是新分配的護士及年輕護士,工作時間短,缺乏臨床經驗。除了進行崗前安全意識培訓外,平時注重對她們進行職業安全教育。結合科內發生的安全問題組織討論、分析,總結經驗教訓,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減少不安全意外的發生。
1.2 安全意外的防范 我科收治的老年精神病人平均年齡在70歲以上,大多病人思維混亂、記憶障礙、情緒激動、哭鬧、打人、隨地大小便,加上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出現藥物副作用如步態不穩等,更易發生跌倒、摔傷。給護理帶來的難度大,為了減少安全意外,加強巡視病房、嚴密觀察病情,床旁掛醒目的防意外標示等設施,經過有效的管理,科室無重大安全意外發生。
2 建立建全各種安全管理制度
2.1 制度是我們護理工作的保障,違反或疏漏制度中的任何一項都有可能引發安全隱患,結合本科的特點制訂具體的安全管理考核細則,并落實到每個人。每周對責任護士及護工進行安全檢查,每月作一次安全評比,安全管理好的給與表揚,差者批評教育并與考核掛勾。
2.2 對科內護理人員采取多種形式強化安全管理意識,使她們轉變觀念,由被動管理轉為主動參與管理。
3 病區安全管理
3.1病區環境管理 病房地面隨時保持清潔、干燥,廁所、洗手間應有防滑措施,門窗、電線及開關定期檢查,有損壞及時維修處理。
3.2 危險物品的管理 新入病人要仔細檢查,每天晨間護理對床墊及床頭柜進行檢查,發現危險物品及時收繳,床單元盡量簡單化。
3.3 病人的安全管理
3.3.1 具有沖動傷人、激惹躁動的老年病人,防止傷及其他病員,爭得家屬同意給與保護性約束,并注意約束部位的觀察和管理。
3.3.2 長期臥床病人,加強翻身、拍背、擦洗、更換、觀察,防止壓瘡及墜床等意外。
4 護士長在科室應作好表帥作用,樹立全局觀念
護士長是科室的領導者,也是安全管理的執行者、督促者,病房的安全管理好與壞,與護士長的管理密切相關。因此對科室的安全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數,隨時加強檢查、督促,嚴格把關,發現問題及時與相關部門協調解決,不留如何安全隱患。
[中圖分類號] R473.74[文獻標識碼]C[章編號]1673-7210(2007)12(b)-077-02
精神疾病是指在內外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識、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疾病[1]。我院2004年底根據徐州市政府的要求開始與“110”聯動,承擔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任務,2005~2006年共接收215例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經過2年多的實踐,對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積累了一些護理經驗。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接收的流浪精神病人共215例,占同期住院精神病人(5 535)的比例為4%。
1.2 性別
女性129例,男性86例,女性明顯多于男性。
1.3 病人來源
公安部門送入者(183例)占85.1%,救助站、綜合醫院及其他部門送入者(32例)占14.9%。
1.4 入院原因
依次為流浪街頭、行為紊亂、赤身、沖動傷人等。
1.5 合并有軀體疾病
合并有軀體疾病的35例(占16.6%),依次為外傷、呼吸道感染、婦科疾病、性病及臟器功能衰竭。
1.6 診斷
診斷根據《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2],以精神分裂癥居多(146例,占68%),其他依次為躁狂癥,精神發育遲滯伴發精神障礙,急性短暫性精神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癲癇,老年癡呆等(69例,占32%)。
2 結果
出院122人,出院方式通過救助站協助送回56例(占46%),家屬接回66例(占54%)。
到2006年12月31日仍滯留在醫院內、無法聯系到家屬93人,占同期救助總數的43%。
3 醫院對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
3.1 醫院領導重視,成立醫院救助管理科
對于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無成熟經驗可以借鑒,我院領導高度重視,以“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宗旨,從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存權利、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出發,由一名副院長親自掛帥,成立了醫院救助管理科,多次召開救助管理工作會議,統一思想,增強全院職工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履行職能,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醫療救助工作。
3.2 嚴格規范救助對象,合理確定救助標準
根據我市轉發省民政廳等《做好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了我院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制度,對有生命危險、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或嚴重影響社會秩序和形象,且暫時無法查找其監護人的精神病人,只要有110指揮中心開具的介紹信,在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加強甄別核實工作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此類病人的救助,使他們能夠接受及時的救助。
3.3 規范救助管理制度
為了切實保障流浪精神病人的安全,我院制訂了嚴格而規范的救助管理制度,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責,細化了救助病區的醫療護理操作流程,從病人接收到出院都有規范的操作程序,同時,也制定救助病區全面質量管理方案和目標要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總結。由于工作人員嚴格遵守崗位責任制,為病人創造安全、舒適的治療環境,2年來未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3.4 提供人性化的救助,促進病人早日康復
我院自開展救助工作以來,堅持“以人為本”的救助理念,用實際行動體現黨和政府對弱勢群體的生命和健康的關懷,不因他們不能為醫院帶來經濟效益而降低醫療、護理服務標準,而是用關心、愛心、同情心給予更多的關注,使病情更快地得到控制。
4 臨床護理對策
4.1 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在接觸病人時,要主動熱情,儀表大方,舉止端莊,給流浪精神病人一個良好的印象,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不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態度和藹,增強病人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4.2 觀察病情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注意其言行的變化,由于救助的流浪精神病人無病史和個人資料,背景復雜,精神病的表現各不相同,加大了護理難度,認真細致地觀察病人的病情顯得尤為重要,所以,護理人員要加強工作責任心,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密切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使治療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4.3 加強基礎護理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在送入病區前,由于在外流浪很久,生活自理能力和習慣被破壞,往往是蓬頭垢面,全身散發惡臭,工作人員要及時為病人洗澡、理發、更換干凈的服裝。在醫院期間要逐步培養病人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
4.4 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對此類病人來說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手段,但無形中也要求護士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富有同情心,在病人面前能夠積極控制自己的職業行為,通過語言、表情、手勢、目光等實現對病人的心理調控、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3],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注意自己的語言和態度,盡量減少給病人帶來消極的心理效應。
4.5 關心生活
所有流浪精神病人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創傷,情感特別脆弱,對痛苦體驗非常敏感,極易產生自卑心理。給予及時恰當的生活照顧,滿足其合理需求的同時再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心理支持,必然有助于病人克服自卑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4.6 加強溝通,及時了解有關病人的信息
病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病情得到控制,病人的理智開始恢復,這時,護士應加強與病人的交流與溝通,通過點滴的信息反饋了解病人的有關信息,及時與醫院救助管理科聯系,并通過公安系統進行查詢,落實病人的家庭住址和監護人,取得聯系后,使病人盡快回歸到家庭生活中。
4.7 做好病人及家屬的健康指導
對于家屬能夠前來接病人出院的,我們及時向病人及家屬介紹院外服藥、復查、護理、監護的有關知識,使病人回歸社會后能夠得到良好的照顧,減少復發的概率,防止病人病情反復,失去理智而再次流浪街頭。
5 結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要求的提高,救助精神病人的工作在醫院領導的重視下,嚴格規范救助對象,合理確定救助標準,規范救助管理制度。只要認真細致地進行醫療與護理,堅持“以人為本”的救助理念,增強做好這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履行職能,加強協調配合,就一定能夠做好“流浪精神病人”的醫療救助工作。但還有一些救助流浪精神病人由于存在智力障礙、老年癡呆等,至今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而聯系不到家人滯留在醫院內,這也是我們下一步需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淑清.精神科護理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日趨增多,老年期精神疾病的護理愈來愈受到精神衛生工作者的重視。
老年期精神病是以慢性精神衰退,情感淡漠,思維貧乏,被害,罪惡妄想,行為障礙,晚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為特征的精神障礙。臨床發現老年期精神病人具有體質差,對疾病抵抗力下降,生活不能自理,不易合作,對藥物敏感易產生藥物副反應,常并發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疾病,給臨床診治和護理工作帶來一定困難。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狀態都有不同程度的減弱,自我防衛能力相對減退,遇到生活事件較易導致心理失衡。
下面就我院住院的老年患者的護理經驗作一些回顧性總結。
1 生活護理
老年人的器官機能減退,大多數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尤其是消化吸收、代謝功能、排泄功能及循環功能減退。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長期服用鎮靜類藥物,藥物副作用對機體功能的損傷加速了器官機能的減退,在生活上需要更為細心的護理。
1.1 飲食
由于老年精神病人消化功能的減弱,易出現拒食,故應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刺激食欲。同時要求質地柔軟、營養豐富、易消化。進餐時要防止食物堵塞造成窒息。對受精神癥狀支配和個別藥物反應或動作遲鈍的患者給予 喂食,對不知飽者限制食量,對拒食者誘導勸解及喂食,必要時鼻飼流質飲食。
1.2 睡眠
大多數精神病患者,尤其老年患者,睡眠障礙是較常見的,一些情緒抑郁的患者因失眠而更加劇焦慮和抑郁情緒,在精神癥狀較重、影響睡眠的情況下,給予副作用相對小的抗精神病藥物誘導睡眠,同時做好精神安慰,及時解除身體不適,為患者創造一個舒適、安靜的睡眠環境,保持患者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護理,患者的睡眠癥狀逐漸得到改善,每晚睡眠時間可達5h以上。
1.3 個人衛生
定期給予洗澡、更衣、理發等,要保證體弱和癡呆患者保持空口腔和皮膚清潔。注意排泄情況,鼓勵患者多活動、多吃富含粗纖維食物,以保持大便通暢。
2 安全護理
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加之精神癥狀,常可能發生意外,因此,安全對于護理老年患者尤其重要。首先,老年精神病患者易受精神癥狀支配產生自殺念頭,護理人員應保持高度的警覺,密切觀察病情,加強巡視,掌握患者自殺行為前表現,重點監護夜間睡眠不好的患者并嚴格保管危險物品。其次,老年患者由于步態不穩或藥物副作用,行走時可跌倒且易引起骨折,故平時要保持地在清潔,對步態不穩的患者,起床、如廁均要有人攙扶,并保證患者在護理人員的視線范圍內。再者,部分老年患者有嗜煙習慣,應在規定地點吸煙,并隨時檢票督促煙頭熄滅情況,以防發生火災。
【中國分類號】 R58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44-5511(2012)02-002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to the psychopath patients with diabetes . [Methods] Self-make a examination-table to do recalled-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39 Psychopaths also with diabetes as sample group whose course of illness exceed 2 months , also do the contrasted analysis and statistics in the 37 Psychopaths with diabetes disease as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2 months intervention. [Results] In the 406 Psychopaths , there are 42 in-patients with the diabetes , the suffering rate is 10.34% which is also 2.15 times of the rate to the result published in 2006 "the World Diabetes Day". In the sample group, there are 14 inpatients have full self-recognition, 13 inpatients have the part self-recognition, 12 inpatients lose the self-recognition about 97.43% inpatients don't know the symptoms and prevention methods of Diabetes . But after the systematic intervention , the 62.16%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an control the blood-sugar rate of limosis state in the normal scope , this proportion is 33.33% higher than sample group, through χ2 test (P< 0.05), have the obvious statistic meaning. [Conclusions] Take the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Psychopaths with the Diabete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blood -sugar rate in the normal scope.
【Key words】 Psychopath; Diabetes; Intervention Measures
精神病人由于長期服用抗精神失常藥,加之意志行為減退,運動量減少,易伴發糖尿病,而部分老年精神病人喪失自知力,健康教育無法起到任何作用,為了更有效的控制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的血糖濃度,現將進行的實驗研究進行報告。
1 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2010年5月11日攀枝花市精神病醫院全部住院老年精神病人406例,其中合并糖尿病42例,精神病診斷符合CCMD-3,糖尿病診斷符合1997年WHO和美國糖尿病協會提出的診斷標準。將其中病程大于2月的39例病人作為對照組回顧性調查,在抗精神失常藥和降糖藥物不變的情況下,實施干預措施2月后仍在院的37例病人作實驗組進行對比分析。對照組、實驗組均監測空腹血糖濃度,每周一次,各8次。統計資料采用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作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406例住院精神病人,男312人,女94人。合并糖尿病42例(10.34%);入選對照組39例,男29例,女10例。年齡:35-71歲,平均55.56±9.26歲。文化:文盲8人,小學15人,初中10人,高中及以上6人。婚姻:已婚14人,未婚9人,離婚12人,喪偶4人。患精神病病程:0.3-40年,平均20.94±11.36年。確診為糖尿病的患病年齡:50-89歲,平均68.62±11.86歲。糖尿病病程:0.5-7年,平均2.72±4.63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構成:39例均為Ⅱ型糖尿病,精神分裂癥29例(74.36%),情感性精神障礙6例(15.38%),器質性精神障礙4例(10.26%);1例糖尿病病程大于精神病病程,38例精神病病程大于糖尿病病程;本次住院前院外確診3例(7.69%),入院檢查時確診6例(15.39%),住院后治療過程中確診30例(76.92%);顯性發病11例(28.21%),隱性發病28例(71.79%)。抗精神失常藥使用:單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14例,典型與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聯用12例,單用SRRI再攝取抑制劑3例,其它聯用4例。降糖藥的使用:單用一種18例,二種聯用15例,三種聯用6例;33例單用口服藥,6例合用胰島素。糖尿病并發癥4例(10.26%),神經末梢病變3例,皮膚感染1例。
2.2 實驗組對照組健康知識、空腹血糖比較見下表,實驗組血糖正常23例
實驗組與對照組健康知識與空腹血糖比
( 62.16% ),異常14例(37.84%,低血糖1例,正常與異常之間波動11例,高血糖2例);對照組血糖正常13例(33.33%),異常26例(66.67%,低血糖2例,正常與異常之間波動16例,高血糖8例)經χ2檢驗,χ2 =6.34(P
3 干預措施
3.1 每個病人建立降糖藥使用卡 :時間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執行,并保證監督病人服藥到胃。
3.2 飲食管理: 提供低脂、低糖、高纖維食物;量根據血糖濃度調整,每餐由專人負責集中病人嚴格按進食計劃進食;家屬帶來的食物和現金集中管理,防止病人私自增加食量。
3.3 保證適量的運動: 每日上下午將各病區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者集中到行為矯正科,各行走1小時;非正常睡眠時間不充許病人靜臥床上,患軀體疾病有禁忌除外。
3.4 重復進行衛生宣傳: 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有自知力的病人講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識,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表現,降糖藥使用的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使其發生異常時及時主動向醫護人員講述,得到有效處理。
3.5 每周監測體重,血壓及空腹血糖濃度:發現異常變化時仔細查找原因,血糖異常時,增加餐后2小時血糖濃度監測,調整進食量。
4 討論
4.1 本研究顯示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10.34%高于普通人群 與趙寶龍報道的8.05%[1],林瑞明等報道的12.20%[2]相近,均高于2006年11月4日"世界糖尿病日"公布的城市糖尿病患病率4.8%,臨床上更應加以關注。精神病人由于疾病轉歸和抗精神失常藥的使用易伴發糖尿病[1],且對軀體的異常變化反應遲鈍,不會表達,多隱性發病,影響疾病的早期發現。因此,在嚴密觀察病人的言行的同時,應常規每月對所有住院老年精神病人監測空腹血糖一次,每周測量體重一次,有利于糖尿病的早診斷、早治療,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4.2 精神病人自知力的差異與血糖濃度無顯著差異,有自知力的實驗組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 糖尿病的治療需要病人對服藥、飲食控制、運動鍛煉有良好的依從性。有自知力的精神病人了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識,但自控能力差,造成血糖控制不佳;而無自知力的病人也可能由于精神癥狀導致厭食、甚至拒食等情況發生,從而使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因此,對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者單純進行健康宣教是不夠的,必須依靠醫護人員的嚴格監督檢查,甚至強制執行治療計劃,使血糖盡可能控制在正常范圍,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在抗精神失常藥與降糖藥不變的情況下,有效的干預措施可使血糖較好地控制在正常范圍,與沈成亞的研究相似[3]。
4.3 確診糖尿病的病程短,并發癥也可發生 精神病人院外家庭支持、社會支持較差,加之處于疾病癥狀期,也許已患糖尿病很長時間且較嚴重卻未被發現。新入院病人及時檢查空腹血糖、隨機血糖及全身體格檢查,及時發現治療并發癥。
4.4 糖尿病的健康知識應全面掌握 研究發現97.43%的病人不知道低血糖的臨床表現及防治,與醫護人員未作相關健康宣教有關,值得精神科管理人員重點關注。精神科醫護人員長期知識單一,對糖尿病相關知識掌握不全面。為了正確防治住院老年精神病人合并糖尿病高患病率現狀,必須對醫護人員進行全面培訓,人人熟練掌握糖尿病的診斷、防治方法、并發癥的表現、處理、干預管理、血糖監測、降糖藥的正確使用等。
4.5 聯合使用降糖藥時,盡量選擇使用時間相同者,以提高執行的準確率 各種降糖藥的使用時間不同,有的餐前、有的餐中、有的餐后使用。精神病與糖尿病均為終身性疾病,需要長期藥物治療,抗精神失常藥與降糖藥的使用時間本來不一至,如果聯用的降糖藥使用時間再各不相同,病人每天要多次服藥,治療依從性將降低。
采取干預措施后病人血糖控制較好,但仍有一小部分病人血糖異常,有待于繼續探索。 如調換或減小氯氮平,氯丙嗪等對血糖影響較大的抗精神失常藥[4-5]。一例服優降糖者低血糖癥未有效糾正,可能與磺酰脲類降糖藥可引起持久性的低血糖癥有關[5]。精神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病情常有反復,其合并糖尿病時治療依從性差,僅僅依靠病人的自律與依從性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醫護人員有高度責任心,對病人加強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的同時,認真監督病人執行飲食治療、適當運動治療、準確藥物治療,必要時強制執行,根據血糖濃度及時調整治療計劃,有效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趙寶龍,湯玉妹,施永斌,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調查[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03,13(2):92-93.
[2] 林瑞明,孫仕友,吉中孚,等.住院精神病人并發糖尿病的相關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衛生,2004,17(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