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44:1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探究教學的教學模式多種多樣,但是實質和特征都基本相同,只是反映在形式方面略有差異。在高中化學的探究教學中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基礎等因素的不同進行選擇,一般來說主要包括“實驗探究”和“問題探究”兩種基本模式。
1、實驗探究模式。“實驗探究模式” 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發下,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充當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的角色,根據自己設計的方案,通過實驗探索進行積極主動的分析和思考,去探求未知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一般流程見圖1:
其主要步驟如下:
① 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實驗,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② 提出問題或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明確問題;
③ 根據自身已有的認知經驗提出解答問題的猜測和假設;
④ 搜集資料或收集必要的材料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⑤ 作出判斷,形成結論,進行合理的評價并與他人交流。
2、問題探究模式。“問題探究模式”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實踐活動為策略,使學生在學習中理解并初步嘗試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此模式教學貫徹“問題解決”這一中心,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能達到學生知識的主動構建。其一般流程見圖2:
其主要步驟如下:
① 教師設計適當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發生認知沖突;
② 運用猜想與假設,與認知結構中的前概念建立聯系;
③ 在對各種假設整理歸納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設計出合理的探究方案;
④ 通過實驗探究或邏輯推理,驗證假設,尋求認知沖突的解決;
⑤ 引導學生以科學概念代替錯誤概念,達到認知重組。
二、高中化學探究教學的基本程序
科學認識論強調,真正的學習已不僅僅是指知識本身,而且還包括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知識的再生過程應當以適當的形式重演知識的生成過程;學生所認識的知識,雖然相對于人類而言是已知的,但對學生而言卻是未知的。因此學生要想認識知識,也必須按照認識的一般過程來進行探索。
二、高中化學探究教學的基本模式
探究教學的教學模式多種多樣,但是實質和特征都基本相同,只是在形式上略有差異。在高中化學的探究教學中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基礎等因素的不同進行選擇。一般來說主要包括“實驗探究”和“問題探究”兩種基本模式。
(一)實驗探究模式
“實驗探究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發下,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充當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的角色,根據自己設計方案,通過實驗探索進行積極主動的分析和思考,去探求未知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一般流程為:
其主要步驟包含:①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實驗,并對結果進行分析;②提出問題或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明確問題;③根據自身已有的認知經驗提出解答問題的猜測和假設;④搜集資料或收集必要的材料設計實驗,驗證假設;⑤作出判斷,形成結論,并進行合理的評價并與他人交流。
案例1:褪色原因的探究
實驗情景:在NaOH溶液加幾滴酚酞溶液,溶液變紅,再加幾滴新制氯水,變無色。
提出問題:為什么試管中的酚酞最終變為無色?
提出假設:①NaOH與氯水中HCl、HCIO發生中和反應,使C(OH-)減小,酚酞褪色。
②氯水中HCIO氧化酚酞使其結構破壞而褪色。
實驗探究:①在含酚酞的NaOH溶液申,滴入HCl溶液至溶液褪色,返滴NaOH溶液,又呈紅色。
②在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入氯水至溶液褪色,再滴NaOH溶液,溶液不變紅色。
交流評價:學生在討論、交流基礎上獲得共識。
得出結論:新制氯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于HCIO的氧化漂白作用。
(二)問題探究模式
“問題探究模式”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實踐活動為策略,使學生在學習中理解并初步嘗試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此模式教學貫徹“問題解決”這一中心,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能達到學生知識的主動構建。其一般流程為:
其主要步驟包含:①教師設計適當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發生認知沖突;②運用猜想與假設,與認知結構中的前概念建立聯系;③在對各種假設整理歸納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設計出合理的探究方案;④通過實驗探究或邏輯推理,驗證假設,尋求認知沖突的解決;⑤引導學生以科學概念代替錯誤概念,達到認知重組。
案例2:苯的結構的探究
提出問題:苯分子具有怎樣的結構?
討論交流:學生討論交流,對給予的大量信息做初步的分類與思維加工。
形成假設:假設一:若苯分子為鏈狀結構。(試根據苯的分子式寫出二種可能的結構)
假設二:若苯分子為環狀的結構。(試畫出可能的結構)
設計方案:①能否使溴水褪色?
②能否使酸性高錳鉀溶液褪色?
史實情景:介紹化學史實。
討論交流:學生討論并預測結論。
結論階段:確切地表示苯分子的結構。
三、高中化學探究教學的基本程序
1.創設問題、引發探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再去認識更高層次問題的過程。問題對于學習過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以問題為中心,圍繞科學的并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展開教學,也是探究教學的重要特征。創設探究情境就是創設一種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
2.活動探究、探索問題。明確問題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活動探究,該過程是整個探究教學的關鍵環節,它一般包括猜想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解釋結論、評價交流幾個基本要素。探究活動中可以突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要素,各個要素的順序也可以因探究的內容不同作適當調整。
3.評價教學、完善探究。教學評價是教學各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一般包括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就是學生對探究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的過程。評價的內容主要涉及學生的探究活動準備情況、對探究內容的興趣度、探究過程中的參與度、探究活動中合作交流情況、對探究活動結果的正確性及滿意度等。教師評價是教師對學生探究學習進行評價,可以采用書面測試、活動表現評價等方式。
四、高中化學探究教學中的兩個關鍵:假設與驗證
探究教學的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查詢資料-建立假設-實驗驗證-形成結論-評價交流”等幾個基本環節。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探究活動的核心應該是“建立假設”與“實驗驗證”兩個環節。
(一)建立假設
“假設”是指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對需要探究的問題猜想出來的一種或多種可能的答案或結論,它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假設不要做太多的評價,但是要引導他們對種種假設進行整理歸納,教師對學生因知識上的欠缺而產生離題的假設要給予必要的啟發,為學生提出恰當的假設鋪路搭橋。一般可以運用歸納法、演繹法、分類法、類比法等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假設,現以歸納法為例予以說明。
案例3:鹽類水解的探究
實驗情景:醋酸鈉、氯化銨、氯化鈉三種鹽的水溶液分別滴加酚酞和石蕊試劑。
明確問題:醋酸鈉、氯化銨、氯化鈉三種鹽的水溶液酸堿性為什么不同?
分析討論:醋酸根與水電離的氫離子結合生成弱電解質醋酸,所以溶液顯堿性。
歸納假設:某鹽離子能與水電離出的氫離子結合生成弱電解質,則溶液顯弱堿性;某鹽離子能與水電離出的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弱電解質,則溶液顯弱酸性。
實驗驗證:通過實驗驗證假說的正確性,明確適用范圍并形成理論體系。
交流運用: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二)實驗驗證
任何假設與猜想都必須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在這個過程中要把假設變成可行的、具體的實驗方案。學生要選擇實驗的用品和設計實驗的步驟,對學生而言這一步難度較大,教師不僅要給予學生知識上的鋪墊,還要給學生探究方法上的指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后,首先要討論其安全性;可行性、簡約性。對有些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點撥,激活學生思路的中斷點,引導學生克服思維定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點撥學生時,不宜多講更不能代勞,只要把關鍵的問題點到即可。
案例4:苯酚與鈉的實驗探究
設計方案1:直接加熱苯酚,使其熔化,然后再加入鈉進行反應。
學生評價:苯酚有毒、易氧化,苯酚在加熱時顏色會發生變化,而影響實驗效果。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生物學課程標準(初中2011版)》課程目標對科學探究有非常明確的要求:“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的科學探究能力;在科學探究中發展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初步具有生物學實驗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某些生活、生產或社會實際問題。”由此可見生物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課程,科學探究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科學探究的內涵
科學探究通常涉及: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將科學探究引入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內容,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使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因此,教師應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踐科學探究,并將科學探究的內容盡可能滲透到各級主題內容的教學活動中。
二、科學探究教學的具體要求
課程標準要求科學探究式讓學生模仿科學家的探索過程獲取學習的成果,而不是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做研究;是讓學生獲取知識、領悟科學家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包括觀察、測量、提出假設、進行實驗、制作模型和交流等,而不是要求學生自己獨創實驗設計,當然學生能達到那樣的高度更好。
(一)重視經典實驗
經典實驗是指在生物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著名實驗,是學習科學探究的范例。如普利斯特利研究光合作用的小白鼠實驗等。對于生物學的經典實驗,教師要先介紹實驗背景及科學家的生平,了解實驗當時社會的現狀,以及人們對研究問題的認識。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再現實驗的過程,重溫經典。如巴斯德鵝頸瓶實驗,教師先介紹巴斯德的生平,然后讓學生討論鵝頸瓶瓶口如何做成鵝頸的。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實驗興趣,又覺得科學探究不再是神秘的事情。
(二)重視技能規范化訓練
科學探究的本質是基于對現象的觀察,利用假設和理論進行各種邏輯思維等等,在這一思維過程中又往往表現出某些習慣性的思維方式或思維途徑,所以教師要重視學生探究技能規范化訓練,特別是觀察、發現、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推理、調查、實驗設計、操作、收集和分析資料等技能、方法的訓練和指導。例如,觀察洋蔥鱗片葉細胞時,因為學生沒有做過臨時裝片,老師必須先做演示,教會學生做裝片的科學方法。
(三)加強實驗探究過程的一般管理
科學探究一般包括六個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
1. 科學探究提出問題的重要性
本著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思想,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如科學探究實驗“水影響種子的萌發嗎?”中,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因素還影響種子的萌發?如何證明”。
2. 學會制訂科學的探究計劃
“制訂計劃”是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時的難點所在,但很多老師都不舍得把時間花在讓學生制訂計劃和設計實驗上,而是讓學生按照現成的步驟與方法做,或者按照老師的思路做,導致學生被動地做實驗,很少去思考到底為什么要這樣做,怎么做,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經歷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的過程就顯得特別必要。
(1)明確實驗變量,設計對照實驗
初中生物實驗一般都是對照實驗,控制單一變量是設計對照實驗的第一原則。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后,根據探究的已知條件和探究的目的進行猜想或假設。當猜想或假設一經提出,便能據辨明條件,明確實驗的變量。如“光對影響鼠婦的分布嗎”探究活動,是七年級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較容易的對照實驗,但學生不知道變量怎樣設計,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本實驗的可變因子是什么?(光)不變因子是什么?(溫度、濕度、土壤等)實驗的目的是什么?(光對鼠婦分布的影響)這樣,學生了解了對照實驗的基本方法。
(2)采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過程
①放手讓學生思考。為了能使學生在設計出合適的實驗方案,要大膽的讓學生去做、去想、去討論、去發現規律,理清思路,抓住制訂探究計劃的關鍵所在。如:“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重點引導學生討論如何正確取樣。
②教師為學生提供部分實驗探究計劃和方法步驟,以填空的方式完成。這樣做可以讓學生體驗和領悟科學探究過程和方法,一般應用于難度較高的探究實驗或者學生剛開始接觸科學探究。如“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探究實驗難度很大,以填空的形式出現,既完成了科學探究過程,又節約了時間。
(3)學生獨立完成科學探究過程
①在每一次探究實驗活動前,教師都要精心鉆研教材,準備好探究活動中學生將要用的材料和工具,并組織學生也參與到材料的準備活動中來。
②科學探究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排斥教師的指導。教師適時,有效的引導,可以把握方向,使學生真正從探究中有所收獲,并使探究實踐得到完善。
科學探究教學能更好的貫徹生物課是一門科學課的性質,讓學生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檢驗假設、發現規律等過程,對于學生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非常重要。
探究性學習,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教師是探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和協助者,而不能過分地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在學生遇到困惑時,可向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探究性學習一般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處理信息、作出解釋、論證過程、獲得認識并交流探究結果。在這一系列過程中,都要落實學生的自主性,教師不能干預,更不能代辦。落實自主性,就是落實探究性學習的學習目的。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嚴謹規范和不怕困難的態度、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積極創新的精神,都會最終得到實現。教師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應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的角色,并能夠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可以與學生共同探究、共同學習。這樣學生探究的自主性會更加凸顯。
二、突出探究式教學的重點———過程性
“過程性”是探究性學習的的重點,規范探究的過程性就是要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方式的變化,得到怎樣的體驗與感悟,對信息資料怎樣整合,強調的是過程性。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的能力得到加強;學生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整理資料、處理反饋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得以強化。不過要注意的是,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并分析整理相關數據、得出結論及表達交流是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而絕對不能把這一般過程作為固定的模式來要求學生。這樣會束縛學生的手腳,從而違背探究的目的。教師在評價探究結果時,一定要以形式評價為主,更要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決不能以結果的成敗來評價學生。鼓勵學生重視探究過程,讓他們在探究中學會交流與合作,在探究過程中真正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在探究過程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理性思維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思維。高中階段主要培養的學生的理性思維有歸納、演繹、類比、建模等。
1.1 歸納與演繹
歸納和演繹都是一種推理和思維方式,前者在個別中發現一致,后者在一般中發現個例。歸納與演繹的實質表明,它們是兩個方向相反的認識方法,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從個別開始,然后擴展到一般,再從一般進一步認識個別。一些概念的形成就是歸納的結果,對這些概念進行檢驗和運用體現了演繹的思維方法。
1.2 建立模型
建模是為了理解事物,從而對事物所作出的一種抽象。生物學中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數學模型和概念模型。從廣義來看,概念的建構過程就是建立模型的過程,概念的形成就是模型的形成過程;從狹義來看,建模是研究系統的重要方式,凡是用模型描述系統的因果關系或相互關系的過程都屬于建模。
1.3 類比推理
類比推理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從特殊推向特殊的推理,也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部分相同的屬性,從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同的推理。簡稱類推、類比。如聲和光有不少屬性相同:直線傳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擾等現象,由此推導出:既然聲有波動性質,光也有波動性質。這就是類比推理。
2 科學探究的定義
科學探究強調的是學習和研究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學習科學知識、發展理性思維、形成科學態度和精神的過程。科學探究是一種綜合的能力,其本質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其核心內涵包括探究的問題、方法、過程、結果和交流,以及科學態度和精神。學科教學中的科學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環節。
3 在概念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維的教學策略
關于概念教學,很多教師還只知道“概念獲得”的理念,該理念強調對概念和事實的片面記憶,忽視對概念的深刻理解。那么如何實現概念的有效教學呢?通過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改變他們錯誤的前科學概念,達到建構正確科學概念的目標。建構生物學概念時,離不開觀察、實驗、調查、比較、分類、歸納、演繹、分析與綜合等多種科學方法。在此過程中,教師既可以讓學生體驗概念建構的過程,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理性思維。
3.1 歸納和演繹舉例
歸納法常用于促進學生建構新概念,這需要教師呈現或組織學生收集具有代表性、多樣化的具體材料。演繹法則指在概念學習之后,學生將概念應用到具體情境的問題中。時至今日仍有部分教師習慣在概念教學初期采用演繹推理的方法;但這種“結論+演繹”式的概念教學是灌輸式教學的典型做法,不利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和學習概念的本質屬性。例如,關于“原核細胞”的學習,教師不宜先給出其定義,然后再通過細菌、藍藻來講解、舉證;而應先呈現細菌、藍藻、支原體的細胞模式圖,讓學生比較、辨別,最后歸納出三者之間的共同屬性。而概念的應用可以安排在“真核細胞”學習之后,通過對大腸U菌、酵母菌、葉肉細胞和小腸絨毛上皮細胞結構示意圖的識別、比較與分類,讓學生在問題解決中成功應用概念。
3.2 類比舉例
事理類比是最常見的類比形式,通過師生對話,激勵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進行類比。例如,“細胞的減數分裂過程”是一個教學難點,教師的反復講解、動畫的演示、圖像的識別仍不能讓學生越過這道“坎”。那就不妨向學生講一段“牛郎織女鵲橋會”的故事:每年七月初七,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互換信物最終又分離。接著,話鋒一轉進行類比說理:同源染色體就好比牛郎織女,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它們互相聯會,發生互換,然后再相互分離。這樣熟悉而動人的故事,讓學生非常容易地理解減數第一次分裂中染色體的主要變化――聯會、互換與分離。經過上述類比,學生茅塞頓開,這就是類比的魅力。有研究者提出的類比教學法基本步驟為:介紹目標概念――回顧類比物――識別兩者之間的相似性――類比映射――指出非類比性――得出科學概念。
3.3 模型建構舉例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而模型構建本身也是一種科學探究活動。模型構建是一種常見的高中生物教學方式,模型建構的一般步驟是先給出學生需要完成的任務,再讓學生自主探究,完成模型構建。如在減數分裂的概念教學中,教師事先準備好減數分裂整個過程的若干圖片,讓學生按照減數分裂各個階段的特征為模型進行排序,標出發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的階段。該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視角了解分裂過程、掌握分裂特點、運用分裂規律,注重思維方式的訓練,提升了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4 結語
認識的過程一般都遵循著“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總規律,但科學探究作為一種特殊性的認識,其認識過程模式一般為:
科學認識論強調,真正的學習已不僅僅是指知識本身,而且還包括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知識的再生過程應當以適當的形式重演知識的生成過程;學生所認識的知識,雖然相對于人類而言是已知的,但對學生而言卻是未知的。因此學生要想認識知識,也必須按照認識的一般過程來進行探索。
二、高中化學探究教學的基本模式
探究教學的教學模式多種多樣,但是實質和特征都基本相同,只是在形式上略有差異。在高中化學的探究教學中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認知基礎等因素的不同進行選擇。一般來說主要包括“實驗探究”和“問題探究”兩種基本模式。
(一)實驗探究模式
“實驗探究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發下,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充當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的角色,根據自己設計方案,通過實驗探索進行積極主動的分析和思考,去探求未知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一般流程為:
其主要步驟包含:①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實驗,并對結果進行分析;②提出問題或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明確問題;③根據自身已有的認知經驗提出解答問題的猜測和假設;④搜集資料或收集必要的材料設計實驗,驗證假設;⑤作出判斷,形成結論,并進行合理的評價并與他人交流。
案例1:褪色原因的探究
實驗情景:在NaOH溶液加幾滴酚酞溶液,溶液變紅,再加幾滴新制氯水,變無色。
提出問題:為什么試管中的酚酞最終變為無色?
提出假設:①NaOH與氯水中HCl、HCIO發生中和反應,使C(OH-)減小,酚酞褪色。
②氯水中HCIO氧化酚酞使其結構破壞而褪色。
實驗探究:①在含酚酞的NaOH溶液申,滴入HCl溶液至溶液褪色,返滴NaOH溶液,又呈紅色。
②在含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入氯水至溶液褪色,再滴NaOH溶液,溶液不變紅色。
交流評價:學生在討論、交流基礎上獲得共識。
得出結論:新制氯水使NaOH的酚酞溶液褪色,是由于HCIO的氧化漂白作用。
(二)問題探究模式
“問題探究模式”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實踐活動為策略,使學生在學習中理解并初步嘗試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此模式教學貫徹“問題解決”這一中心,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能達到學生知識的主動構建。其一般流程為:
其主要步驟包含:①教師設計適當的問題情景,使學生發生認知沖突;②運用猜想與假設,與認知結構中的前概念建立聯系;③在對各種假設整理歸納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設計出合理的探究方案;④通過實驗探究或邏輯推理,驗證假設,尋求認知沖突的解決;⑤引導學生以科學概念代替錯誤概念,達到認知重組。
案例2:苯的結構的探究
提出問題:苯分子具有怎樣的結構?
討論交流:學生討論交流,對給予的大量信息做初步的分類與思維加工。
形成假設:假設一:若苯分子為鏈狀結構。(試根據苯的分子式寫出二種可能
的結構)
假設二:若苯分子為環狀的結構。(試畫出可能的結構)
設計方案:①能否使溴水褪色?
②能否使酸性高錳鉀溶液褪色?
實驗驗證:通過實驗這些結構又一一被了。
史實情景:介紹化學史實。
討論交流:學生討論并預測結論。
結論階段:確切地表示苯分子的結構。
三、高中化學探究教學的基本程序
1.創設問題、引發探究。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再去認識更高層次問題的過程。問題對于學習過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以問題為中心,圍繞科學的并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展開教學,也是探究教學的重要特征。創設探究情境就是創設一種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教學情境。
2.活動探究、探索問題。明確問題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活動探究,該過程是整個探究教學的關鍵環節,它一般包括猜想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解釋結論、評價交流幾個基本要素。探究活動中可以突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要素,各個要素的順序也可以因探究的內容不同作適當調整。
3.評價教學、完善探究。教學評價是教學各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一般包括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就是學生對探究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的過程。評價的內容主要涉及學生的探究活動準備情況、對探究內容的興趣度、探究過程中的參與度、探究活動中合作交流情況、對探究活動結果的正確性及滿意度等。教師評價是教師對學生探究學習進行評價,可以采用書面測試、活動表現評價等方式。
四、高中化學探究教學中的兩個關鍵:假設與驗證
探究教學的過程一般包括“提出問題-查詢資料-建立假設-實驗驗證-形成結論-評價交流”等幾個基本環節。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探究活動的核心應該是“建立假設”與“實驗驗證”兩個環節。
(一)建立假設
“假設”是指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對需要探究的問題猜想出來的一種或多種可能的答案或結論,它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師要對學生提出的假設不要做太多的評價,但是要引導他們對種種假設進行整理歸納,教師對學生因知識上的欠缺而產生離題的假設要給予必要的啟發,為學生提出恰當的假設鋪路搭橋。一般可以運用歸納法、演繹法、分類法、類比法等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假設,現以歸納法為例予以說明。
案例3:鹽類水解的探究
實驗情景:醋酸鈉、氯化銨、氯化鈉三種鹽的水溶液分別滴加酚酞和石蕊試劑。
明確問題:醋酸鈉、氯化銨、氯化鈉三種鹽的水溶液酸堿性為什么不同?
分析討論:醋酸根與水電離的氫離子結合生成弱電解質醋酸,所以溶液顯堿性。
歸納假設:某鹽離子能與水電離出的氫離子結合生成弱電解質,則溶液顯弱堿性;某鹽離子能與水電離出的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弱電解質,則溶液顯弱酸性。
實驗驗證:通過實驗驗證假說的正確性,明確適用范圍并形成理論體系。
交流運用: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二)實驗驗證
任何假設與猜想都必須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在這個過程中要把假設變成可行的、具體的實驗方案。學生要選擇實驗的用品和設計實驗的步驟,對學生而言這一步難度較大,教師不僅要給予學生知識上的鋪墊,還要給學生探究方法上的指導。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后,首先要討論其安全性;可行性、簡約性。對有些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點撥,激活學生思路的中斷點,引導學生克服思維定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點撥學生時,不宜多講更不能代勞,只要把關鍵的問題點到即可。
案例4:苯酚與鈉的實驗探究
設計方案1:直接加熱苯酚,使其熔化,然后再加入鈉進行反應。
學生評價:苯酚有毒、易氧化,苯酚在加熱時顏色會發生變化,而影響實驗效果。
設計方案2:用乙醇把苯酚溶解,形成苯酚溶液,然后再加入鈉進行反應。
學生評價:苯酚和乙醇都與鈉反應都產生氣體,氣泡不能證明是苯酚與鈉反應。
教師評價:關鍵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溶劑,既能溶解苯酚,又不與鈉反應。讓學生
生物開放性探究實驗應具有的特征:(1)自主性。開放性探究實驗需要學生自己設計并完成實驗,就要求學生熟悉教材內容,并能運用實驗設計的原則方法和原理設計出合理的實驗方案。并會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原理、解釋實驗原理、得出實驗結果。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創造的潛能,也能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符合現代主體性教育理論的要求;(2)探究性。開放性探究實驗不同于驗證性實驗,這使得實驗中出現什么現象,學生不能直接從課本中找到答案,只能通過細心的觀察和思考得出。正因為其步驟、過程的多樣性,結論的非唯一性,對于開拓學生視野,養成求異思維品質,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十分有效的;(3)開放性和靈活性。開放性探究實驗對于所探究的問題,可以提出不同的假設;可以有不同的探究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材料用具;實驗設計、操作的獨立性,只要能夠解決問題就行。開放性探究實驗的意義在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開放性探究實驗注重探究式學習,這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養成科學探究的態度,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生物開放性探究實驗教學的難點
(1)實驗設計難。由于學生以前沒有這樣的經驗,同時受學生年齡的限制,他們的思維往往有較大的局限性。因而,學生難以完成一個比較完整合理的實驗設計方案。
(2)實驗完成難。由于以往認識的偏差和條件的限制,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不夠,而且學生對實驗儀器的認識和控制能力較差,因此,學生獨立完成實驗較難。
(3)實驗分析難。限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獨自分析實驗結果、探索和思維獲取結論。學生獨自分析實驗結果、得出正確結論比較困難。特別是對實驗中某些條件的忽視或控制不好而造成的實驗結果的偏差,難以得出合理的解釋。
然而對于我校這樣一些硬件設施較差的學校來說,可以采用簡便的方法和現成的材料進行開放性探究實驗,甚至可以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課程教學,取消或增加一些開放性探究實驗,針對生物開放性探究實驗,學生有選擇實驗器材的余地,設計的實驗方案和操作過程也多種多樣性,這大大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同時開放性探究實驗也需要教師積極參與,這促進了相互交流,加深了師生友誼,達到教學相長從而有的放矢地開展素質教育。
生物開放性探究實驗課的教學環節。科學探究通常包括通過實驗來探究、通過調查來探究等不同形式。生物學實驗教學在生物學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師應積極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自嘗試和實驗進行探究,并將其內容要求盡可能多地滲透到各主題內容的教學活動中去。以探究為本的生物學實驗教學與一般意義上的探究是有區別的,也與科學家從事的科學探究有著明顯的不同。中學生物學開放性探究實驗是基于中學生物學實驗前提下的,由教師給予學生指導的科學探究活動。在科學上,實驗的結果、結論或許早就有了,但為什么還要組織學生去探究呢?因為要教會學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考察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操作表現,思維表現,學習能力表現等。開放性探究實驗一般以小組合作開展,提倡“以問題為中心,自主探索,小組交流,重在發展”,它要求學生既要對所研究的課題開展學習活動,同時又要對實驗過程開展學習活動。
生物開放性探究實驗課的教學過程結構歸納為以下六個環節。
(1)背景下提出問題(2)假設(3)設計實驗(包括實驗a、b、c)(4)實施實驗(包括實驗a、b、c)(5)結論(6)表達交流。
以上六個環節可以解釋如下:
(1)教師提供背景材料或學生從日常生活、生產實踐或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并以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描述已知科學知識與所發現問題的沖突所在。
(2)應用已掌握的知識,引導學生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
(3)制定探究計劃,提出實驗步驟,列出所需要的實驗材料與用具,選擇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
(4)實施計劃,觀察實驗現象,收集實驗數據,評價這些實驗現象和數據的可靠性。
(5)描述實驗現象,處理實驗數據,得出合乎實驗的解釋,形成結論。
(6)撰寫實驗報告,口頭或書面表達交流探究實驗過程、結果和結論。顯然,開展開放性探究實驗從整體上應體現上述六個環節。
開放性探究實驗應注意的問題:1、要重視實驗的探究過程。教材或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實驗,是想讓他們去領悟科學的思想、體驗科學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科學方法。因此開放性探究實驗中探究活動的教學過程具有創新教育意義,十分重要。在教學中要花大力氣組織好在生物探究實驗中學生的分工合作、交流討論、分析總結。注意課堂內外實驗的結合。教材安排的實驗,通常要求在課內完成。但往往時間不夠,要在課外時間才能完成,需要課前收集材料、處理材料;有的探究活動需要組織學生外出參觀、訪問、調查等。所有這些教師都要在學期教學計劃中早有安排,真正做到開放性。2、要重視總結報告的撰寫和交流。培養學生通過文字描述、數字表格、示意圖、曲線等多種方式完成實驗報告,通過攝影、攝像,使報告更生動形象。組織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體會到不同的實驗方法,會有不同的實驗結果,這也屬于開放性的一個方面。學生的很多感受和體會也得到了交流,同時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3、尊重、鼓勵學生。在開放性探究實驗中,學生會有各種想法,會提出種種問題,會得到各種不同的結論、甚至會是錯誤的結論。無論如何,教師都要應該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善于發現他們的優點。當學生在實驗中遇到困難,有消極、畏難的情緒時,教師應及時找學生談心,鼓勵他們不畏艱難。
通過生物開放性探究實驗教學,學生有了充分想象和獨立思考的空間,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精神。學生的個性、獨立性、協作性得到充分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通過開放性探究實驗教學,我校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大大增加,生物學成為他們最歡迎的學科。
猜想,是對研究問題結果的估計或設想,無數的發明都來源于科學家大膽的猜想。科學探究中的猜想一般來說應該具有兩個特征:一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即它是根據科學理論研究者的已有知識經驗和一定的事實而提出的;二是有一定的推測性,雖然有一定的經驗基礎或理論依據,但在其被證實之前,它仍只是一種對研究問題答案的推斷和假設。
中學階段對于猜想的學習要求是: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區分什么是猜想和假設,什么是事實。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圍繞問題,根據以往的經驗,說出自己的估計、猜想的過程,主題是讓學生調動已有的經驗,對事物的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在這過程中,教師不要粗暴的干預學生的假設,應當讓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才會在實驗的過程中,有一種更加求實的精神,并渴望通過實驗尋求答案。
學生們提出的各種猜想越多,離發現科學結論的距離就越近。科學有時就是這樣,即使某種猜想是錯誤的,也會為別人進一步的猜想提供靈感,讓其余的人少走一條求證的彎路。同樣,學生的猜想也許是錯誤的,但在探究過程中卻逐步養成了他們正確的科學研究態度和方法,這是終身受用的。他們只有理解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將來才能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進行研究。而在探究的過程中,猜想無疑是極為重要的部分,可以說猜想決定了下一步探究的方向。
二、猜想中的心育藝術
科學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猜想時,從心育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要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發展水平,引導學生合理猜想;二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對探究正確知識的堅定信念。具體地說,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1.尊重學生的猜想,哪怕是不完善
在猜想活動中,有時會出現我們預想不到的答案,此時,教師要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蹲下身來,與學生交流:“你為什么這么想呢?”“你是怎么想的?”也許學生真有這樣大膽的想法,也許是學生根本就沒弄清老師的意思。海爾加德認為:“我們應該善于發現新思想,也許有時不能容忍一些蠢念頭。但決不能把未證實的觀點斥為愚蠢,把不完善的想法斥為錯誤。”教師既然給了學生機會,就應該多傾聽學生的想法,哪怕是不完善的。我們不能說:“你的猜想是錯誤的。”因為既然是猜想,還沒到實驗證實的階段,你就不能否定任何一個哪怕最幼稚的猜想和假設。
只有當教師真正做到了尊重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是非常理解他的,才能使學生產生高度的心理安全和輕松愉,他們才會真正的敢說、敢想、敢探究、敢創造。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作為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永遠擁有這份“需要”,敢于猜想,大膽猜想。
探究教學旨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最終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活動。它對于目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表達交流的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等實施對素質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觀,過去的那種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早已該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演示實驗、分組實驗、探究實驗幾乎貫穿了整個生物的課堂教學,演示實驗往往都是教師操作,學生觀看;而分組實驗又多是驗證性實驗,只有通過實施探究性實驗教學,才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開發。那么身為一線的生物老師在課堂上如何適時適度地進行探究性實驗教學呢?下面我結合近幾年對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探索,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我們知道,探究實驗的一般過程往往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然后根據提出的問題再作出假設,根據要探究的變量設計對照實驗,并且教會學生做對照實驗。對照實驗是一種重要的科學實驗方法,在生命科學實驗中常常用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知識是教不完的,但是學會了探究方法可以進行課外探究,甚至終身受益。自從學生學會了這種“對照實驗”方法后,大部分學生喜歡上做探究實驗,特別是對生物、環保感興趣的學生更是經常在課外探究。
一、首先運用各種可以成為榜樣的例子,來激發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知識的興趣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新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科學發現史,雖然只是簡單地介紹了科學家們發現科學真知的過程,但故事當中,科學家們不畏艱難,持之以恒,用于探索的精神已深深打動了每一位學生,也就激發了學生對生物知識探究的興趣。為學生開始進行探究實驗提供原始動力,有了動力也就有了進行探究實驗的方法和步驟,這樣學生就會主動愿意去進行生物探究實驗的學習,在學習中體驗學習知識的樂趣,也進一步體驗生物科學概念,生物原理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培養了實際操作的能力。
二、變驗證性的分組實驗為探究性實驗,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充分發揮生物學實驗探究的能力
一、小學科學實施探究性教學的依據
小學科學是一門初步認識自然現象、自然規律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課程,在自然科學課程領域中引入探究性教學,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小學科學開展探究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
當今時代,不再以擁有知識量的多少作為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尺度,關鍵是創新能力的高低,在學校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價值,傳統的“一言堂”式教學過程,驗證性實驗教學是將所有知識講解之后,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去應試,這勢必會抑制學生主動積極思維的能力。
三、小學科學探究性教學的一般操作程序
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一個有效的策略是采用探究教學模式。探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通過探究知識的發生過程,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一般按以下程序操作:
1.設置疑問,提出問題,引導學習者參與探究性學習
亞里士多德說過:創造性的思維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或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問題,當新問題與舊知識出現矛盾,不能用原有的知識解釋新的問題時,學生就會積極地思考,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得到調動,思維的空間得到擴展。
2.收集資料,拿到實證,為形成合理的解釋作準備
教師引導學生集中對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進行研究,根據已確定的問題,或由學生共同討論,或閱讀教材,或觀察、實驗等,以收集整理與問題有關的信息資料。
3.學生分組實驗,自主探索,得出結論
根據上階段結果,選取最優設計方案進行實驗。通過實驗操作和交互式實驗活動,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動腦、動手。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是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提出注意事項、提醒記錄數據等,保證學生實驗探索過程的順利進行,使學生在“做科學”中自覺、主動地叩開知識大門,向著未知領域不斷探索,培養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