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44:18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網絡與多媒體專業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青島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青島 266109)
(School of Food Science & Engineering,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摘要: 立足于本專業特點,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開發教學資源,建立食品專業英語網絡課程。將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同步測試、交流互動、知識拓展各功能模塊有機結合,為學習者建構一個舒適的學習情境,加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Abstract: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specialty, the network course of English for food science & engineering was developed with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ies.Through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with progress test,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knowledge linkage, etc., an open, various learning situation was built, and students' self -study ability was improved.
關鍵詞: 食品專業英語 網絡課程 課程內容 課程框架 設計
Key words: English for food specialty;network course;teaching contents;curriculum framework;design
中圖分類號:G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7-0179-01
0引言
食品專業英語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在完成普通大學英語學習、并掌握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開設的一門專業課,是本專業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使學生掌握食品專業英語的特點,熟記一定量的專業英語詞匯,能較熟練地閱讀食品專業方面的英語文獻、書籍和雜志,并具有一定的食品專業英文翻譯水平和寫作能力,從而以專業英語為工具,獲取國際食品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新技術信息。
傳統的專業英語教學多以教師“教”為主,教學方式單一枯燥,課堂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改進專業英語教學,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是專業英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1]隨著網絡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將計算機多媒體及網絡技術充分應用于專業英語教學中,既符合語言習得的規律,又順應了時展的潮流,且能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使英語教學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朝著個性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2]
1課程內容的設計
網絡課程是指通過計算機網絡表現并實施的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總和。它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按照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指導思想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二是實現教學的網絡支持環境。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等特點,是信息技術與教學結合的產物。[3]
2課程框架的設計
網絡課程中,能夠提供學習導航功能的結構組織及其策略就是網絡課程的導航系統。建立清晰、明確、簡單的導航系統可以方便學生閱讀,簡化學習過程。本課程中采用模塊導航,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內容、音像課堂、知識鏈接、同步測試、交流互動等。
2.1 課程介紹包括課程簡介、課程特色、課程建設規劃;并列出了主講教師的基本信息、教學情況和學術研究情況,使學生對負責課程的教師有一定的了解,并提供教師的聯系方式,以便學生遇到學習問題時能及時聯系。
2.2 教學大綱及教學內容結合食品專業英語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的重點,每章學習的基本要求、學時安排、相關補充,讓學習者了解教學總體情況,明確學習目的、學習任務,以便制定自主學習計劃。食品行業包羅萬象,我們在選取教材時,最終確定以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專業英語文選》(第二版)為教材,從中節選了食品營養、食品化學、食品微生物、食品加工、食品保藏、果蔬產品、糧油制品、畜產品、食品質量與安全等9個分支,并指導同學們查閱近5年內國外重要的英文食品學術期刊,選擇文本規范的文獻,學習食品科技論文的寫作及翻譯技巧。通過課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掌握專業英語的表達特點,鞏固了所學的專業知識,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詞匯量;通過食品學術論文的學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和翻譯能力,可以使學生能夠在四年級時順利完成畢業論文、畢業設計中摘要的寫作和翻譯。
在課件設計中按照書中的章、節次序編排。開始顯示教科書中的總的章節標題,單擊章標題后在頁面的左側顯示本章的節的標題,右側顯示內容。整個目錄還可以擴展,在節的標題下面引入第三層每節的主要內容。樹型導航部分的每個標題單擊后右側直接顯示此標題下的內容。內容學習完后可以回到主頁,有利于學生重新選擇學習其他內容。
2.3 音像課堂為了增加網絡課堂的生動性,在網絡課程設計中提供了與食品專業有關的音頻、錄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觀看視頻,收聽音頻資料,一方面加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英語聽說能力,從而大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意向。
2.4 知識鏈接知識鏈接模塊包括食品科技新知、專業發展動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延伸、典型網站鏈接如國內外重要的食品網站、食品專業相關的國外主要英文期刊網址等。學生在課余時間可以查閱,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專業英語的學習興趣。
2.5 同步測試同步測試部分,借鑒了以往多媒體網絡課件中的習題模式,并按教學過程的要求編排與課文相對應的練習題,主要從食品專業名詞解釋、英漢互譯及問答題考察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每部分都附有參考答案以備學生自己檢查作對與否。
2.6 交流互動網絡最大的優勢之一在于交流和溝通,該模塊主要采用留言板的形式,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方便快捷地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有什么疑問都可以進行注冊登陸后在留言板上留下所遇到的問題,任課教師會及時準確的回答。如有特殊情況任課教師未能及時查看留言板,學生還可以把此問題直接發送到任課教師的信箱。多種途徑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掌握專業英語知識,提高專業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3結束語
隨著國際交流日新月異的發展,專業英語在國際學術交流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食品專業英語的教學是對學生基礎英語水平的提高和強化,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科學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培養現代化食工專業人才的關鍵。建立食品專業英語網絡課程,采用網絡教學的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搭建一個積極、開放、資源豐富的網上食品專業英語學習環境,使學生隨時隨地可以學習專業英語知識。
參考文獻:
一、國內高校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現狀
(一)教材陳舊
盡管公共英語聽力教學不斷進行改革,新的教材層出不窮,但英語專業聽力教材的形式似乎都差不多,每一課都好似一份考卷,有填空、選擇、聽寫、問答等內容,而且某些聽力內容與時代的發展已經脫節。有些教材雖然進行了改編,但并沒有多大的改動。
(二)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
現在大部分高校聽力教學模式仍是教師放錄音,學生回答問題,最后教師給出正確答案,整個聽力教學過程只是通過“聽”來開展,教師和學生之間缺乏交流。這種教學和學習模式導致聽力教學脫離了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在聽力課堂中很少能有機會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口頭交際能力,更談不上對獨立學習和解決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
(三)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高校的不斷擴招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問題,如教學場所、教學設施等方面相對滯后,師資力量匱乏,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普遍超負荷工作,等等。以我院為例,全部的英語教師每周上課在10學時以上,大多數在16到20節,有的還身兼數職。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教學研究,也很少有機會進修。
二、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英語專業聽力教學新模式
(一)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多媒體網絡環境營造了民主、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教師和學生共同探討,建立了新型師生關系。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學生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容器,而是意義構建的主體。在教學中,教師一改傳統的以講授為主,而是為學習者設計各種任務,學生要自己或與同伴們一起對信息進行分析、整合,最終完成意義構建。在這方面筆者有比較深的體會,比如聽新聞時常常會涉及比較多的背景知識,需要學生對這些背景知識有一定的認識才能對新聞有更好的理解。所以筆者經常會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利用網絡查找關于某方面的背景知識。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筆者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遠遠高于老師直接灌輸的教學方式,因為這樣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就可以進行探討,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同時每個人的潛能在教師指導下得到了最大發揮,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教學內容的篩選
教學內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好且合適的教學內容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是完成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英語專業聽力教材的種類非常有限,且不適應學生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要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而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為教師增加課堂輔助視聽材料,如BBC,VOA,CCTV等電臺節目及一些視頻提供了可能,使教學內容更新穎更豐富更貼近實際。
(三)課堂教學與課后自主學習相結合
目前,國內一般院校每學期30學時的聽力課程設置,使學生的聽力水平很難達到《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2000年,修訂版)的要求。因此必須采用課堂教學與課后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克服課堂教學時間短、周學時少的困難。而網絡在學生進行聽力自主學習時發揮了強大的作用。學生可以利用校園網上教師上傳的教學課件、即時新聞、聽力輔助材料、英文原版電影等內容進行自主聽力學習。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后自主聽力學習時,教師的指導、鼓勵及必要的檢查、評估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很可能造成有的學生放任自流。
三、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英語專業聽力教學的具體方法
(一)選擇優美的英文歌曲
在多媒體網絡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聽英文歌曲來提高聽力逐漸成為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法。優美的聲音,美妙的旋律,生動的畫面,清晰的歌詞吸引著學生的整個注意力,在這樣輕松、愉快、真實的環境中學習英語,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自信心逐漸增強,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
在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設計不同類型的任務讓學生完成,從而提高學生的聽力。有了明確的任務后,學生不再機械地跟著老師的指令做各種活動。他們會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不斷努力來實現制定的任務。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以下的任務設計來提高學生的聽力:第一,聽的過程中,填寫所缺信息。可讓學生聽三遍。第一遍完整聽歌,對歌曲產生整體的印象。第二遍邊聽邊寫出所缺單詞或短語。第三遍邊聽邊檢查所寫信息。第二,聽的過程中,抓住關鍵詞,理解歌曲大意。考查學生在聽到大量消息后的綜合判斷力。這種練習要求教師先設計好問題,呈現給學生,學生要根據記下的單詞或短語,做出判斷。第三,聽的過程中,適當停頓,讓學生重復有一定難度的句子。老師要找出一些有挑戰性的歌詞,讓學生根據所聽的歌詞,所看的畫面,歌手的表情、姿勢,甚至嘴型來預測聽到的歌詞。
(二)選用原版的英文影視材料
隨著多媒體網絡教學手段的推廣,原版的英文影視材料的獲取越來越容易,從而使英語專業聽力教學能夠融入越來越多這方面的材料。它通過聲音、圖像、文字的結合,再現了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已經成為現代化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當然,在觀看英文影視材料時,教師一定要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承擔起組織者、安排者、計劃者的角色,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使用原版的影視材料時,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選擇優秀的電影片段進行教學。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聽力效率:
第一,觀看影視材料前,教師必須安排學生做相關的預習活動。基于影視材料的特殊性,教師必須安排學生預習。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網絡搜尋關于將要觀看影片的劇情介紹、場景介紹和文化背景。學生的預習活動對于教師在組織學生觀看影視材料的教學過程中極其重要。有效的預習能讓學生在觀看中處于主動、積極、自信的狀態,非常有助于學生對故事情節的理解,也有助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體地位的確立。
第二,教師在學生觀看影視材料中所起的作用。在影視材料的觀看過程中,教師不是充當放映員的角色,而是充當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教師要通過一系列的有目的、有意義、有組織的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完成各項任務,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聽力的目標。影視材料是一種綜合性的材料,不再是單詞和詞組的單純理解,對聽的要求較高。因此,學生需要重復觀看,才能逐漸地完成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任務設計,指引學生有效地觀看。學生在第一遍觀看時,可連續觀看,教師要給學生設計幾道簡單而概括的問題,如電影的中心思想、涉及的人物、發生的時間、情節的概括,等等。剛開始時,設計的任務簡單一點,容易激發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此階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基于學生的預習和多媒體帶來的視覺和聽覺的結合,學生基本可以完成教師在第一階段設置的任務。相對簡單的教學任務完成后,學生的觀看興趣越來越濃厚,此時觀看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遍的觀看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參與者。教師可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和細節方面的問題。教師需要停頓或重復播放,并且講解聽到的生詞、長句、俚語、俗語和難句。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可基本完成教師在此階段設計的問題。兩遍的觀看后,可以讓學生第三遍觀看。此階段,學生又成為教學的主體,理解之后的觀看讓學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有一種滿足感。
結語
推廣基于網絡的多媒體立體化教學模式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這樣的教學模式轉變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更重要的是它引發了教學理念的一場變革,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開始確立了一種以學生為主的積極主動的個性化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蘇培燕.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探討[J].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育研究,2005,(4).
[2]賈國棟.現代網絡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基于校園網絡教學模式設計與試驗研究外語界,2003.
隨著我國信息化的篷勃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日益普及,多媒體計算機、網絡正在逐漸進入教育領域,給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教學的網絡化、多媒體化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可以說,多媒體與網絡教學代表了現代教育的一個發展方向。
一、多媒體與網絡應用于法學專業課程教學的優勢
所謂多媒體網絡教學是指應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通過多種媒體教學信息的收集、傳輸、處理和共享來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
法學專業課程直觀性較強,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適合與法學課程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以教師為主,課堂上滿堂灌,學生忙于記錄,這種教學方法死板僵硬,缺乏活力,而法學專業大量的案例,長時間的聽、說,不容易形象生動.將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引入法學課程中有利于豐富形象地展示各類案例。利用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習積極性。另外,學生可以自己動手,查找資料,分析歸納,得出結論,有利于實現因材施教的個別化教育;能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
二、多媒體網絡教學資源的要求
按照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建設的特點和一般規律,要求分為兩步走:第一步,建設一些具體課程的網絡課程教學資料;第二步,是發展形成法學專業課程的資源庫。可見,網絡課程教學資源與一般教學資源是有很大區別的,這要求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做工作:
(一)要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教學方法的現代化
網絡課程的內容體系,學習方法、教學管理都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而設計的,所配置的網絡學習環境能為校內外一切學習者提供適應不同需求,不受時空限制的自主學習的條件和資源。
(二)要求使用方便
選用網絡課程資源的一般教師和學生并不要求成為網絡技術的行家里手,他們只要求網絡教學平臺易于操作,利用網絡教學軟件查尋、瀏覽、自測和下載所需內容及時得到動態教學信息。因此,網絡課程在滿足互聯網上運行條件的同時,還要選擇最佳的課程學習導航技術來設計學習和利用網絡課程的導航路線,為使用者提供方便.
(三)要求利用網絡教學支持環境
包括教學平臺、教學資源管理系統和必要的軟件工具,教師和學生可以在網上開展實時的教學活動,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于教師之間都能開展討論、答疑和交流等教學活動。 三、多媒體網絡在法學專業課程中的應用
法學專業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學科。本學科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學習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法學思維和法律實務的基本訓練,從而掌握和運用法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運用法律管理事務與解決問題。
針對法學專業的特點,我們將多媒體網絡在法學專業中作出以下幾種方式的應用和探索:
(一)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課程教學的核心環節,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教學資源展開,網絡教學活動也不例外,而且要求更高,因為資源是實現吸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網絡環境下,我們將音像媒體上傳到網站的教學輔導欄目中,以便學生隨時點擊觀看學習。在網絡環境下,有了教學平臺這種很好的支持服務系統,這些資源就可以達到所有注冊學生共享的程度,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具體情況,自主安排學習和聽課時間。
(二)計算機多媒體課件
這類媒體包括CAI. CAL等,它是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設計、開發出的用于輔助教學或輔助的學生學習的軟件。按照法學學科的教學特點組織教學內容,講解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介紹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同時,適量地設置模擬習題和終結性測試。由此可見,在網絡環境下,應用多媒體技術,實現了無紙化測試和考核,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針對自身情況制定屬于自己的學習計劃。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2-0049-02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多媒體技術給英語專業閱讀課程教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保障。然而,在現實的教與學過程中,閱讀課也是廣大教師與學生感到最棘手的課程之一,教師不知如可教,學生不知如何學。因此,我們應對英語閱讀課程的教與學樹立全新的認識,擁有全方位的了解。通過引進多媒體技術,為英語專業閱讀課程教學創造一個全新的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
1要充分理解英語閱讀課程性質、目的和任務,制作有效的多媒體課件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引進,許多教師對多媒體形成了一種依賴,不在像傳統的教學模式那樣更注重仔細的備課,而是按部就班地把書本知識搬到屏幕上,制作出的課件根本沒有突出重難點,沒能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制作一份合理的多媒體課件,首先一定要了解英語閱讀課程的性質、目的和任務。閱讀課是英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的一門必修課,也是幫助學生大量接觸英語讀物和培養英語閱讀能力的一門實踐基礎課,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語言的能力以及假設判斷、分析歸納、推理檢驗等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包括略讀、尋讀、細讀、評讀等能力;并通過閱讀訓練幫助學生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不斷地積累各種語言知識,加深文化沉淀。閱讀課教學應注重閱讀理解能力與提高閱讀速度并重。教材應選用題材廣泛的閱讀材料,以便向學生提供廣泛的語言和文化素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課教學中,要加強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多角度分析問題等多種思維能力以及發現問題、解決難題等創新能力;正確處理語言技能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注重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明確理解了英語閱讀課程的這些特征,才能更有效地制作一份合理的多媒體課件,讓網絡多媒體技術能真正的在英語閱讀課程上發揮作用,達到理想的閱讀效果。
2明確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高校英語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技術將聲文并茂的媒體與計算機技術結合在一起。為英語閱讀課程教學提供了一個更為便利的平臺,使抽象且單一的學習變得更為有趣而生動,通過可視聽的動感內容,便于了學生理解、記憶、以及在閱讀時候能更好地矯正錯誤的發音,形成了一個一對一的教學環境。目前,大多數院校都只開設多媒體英語精讀課,只有英語專業以及某些與英語掛鉤的專業如少兒雙語,國際貿易等專業才開設泛讀課即閱讀課,而且普遍都是一周兩課時,從幾年的閱讀教學經驗來看,筆者認為這兩課時顯然完成不了泛讀課程的教學任務。
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閱讀課的內容難度偏大,內容陳舊,閱讀測試方法單一,從目前的一些閱讀教程中的文章內容來看,很多文章內容較難,專有名詞及生僻詞較多,許多教師只一味地依賴多媒體教學,沒對閱讀課程的重難點進行講解,這不僅減少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也不容易引起師生的共鳴,這樣地展示多媒體課件,只會使學生學起來吃力,往往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有效提高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的突破口
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學校應適當加大要閱讀課程的學時,鼓勵學生選修閱讀課。如果整個教學規劃允許的話,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也可以開設多媒體閱讀選修課程,每周兩學時,英語專業的學生閱讀課課時可以增加到四學時左右,這樣既方便完成閱讀教學大綱的任務,又能讓學生重視閱讀。此外,還可以通過學生會組建閱讀小組,課外閱讀會等,鼓勵學生課下多閱讀,并給與一定的加分獎勵。然后在通過對制作合理的多媒體課件,對英語閱讀課程教學進行有效的教學方法,當然,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教師要謹慎選取閱讀教材,區別對待閱讀測試。閱讀測試應在原有的傳統測試題型上進行改進,從而更好地適應本課程在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目的。同時,教師應努力提高多媒體教學在閱讀課課堂教學的水平,加強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閱讀教學的研究,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易操作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在具體授課時,教師應設計多樣的多媒體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教師可以把適合表演的課文改編成短劇,然后通過多媒體這個載體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模擬屏幕所展示的角色進行表演,這樣一來,學生既學習了語言知識又增加了學習的興趣。教師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能熟練地操作多媒體演示教學內容,還能用豐富的語言表達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教師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用引人入勝的導語、流利順暢的引語、惟妙惟肖的趣語和聲情并茂的情語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共同提高泛讀課堂教學。
總之,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多媒體技術成為了英語專業閱讀課程教學的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必然對教師和學生提出挑戰,所以需要慢慢適應。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網絡多媒體教學也不是一種萬能的教學方式,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只有平衡傳統教學與網絡多媒體教學的關系,充分發揮網絡多媒體教學的特點,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英語閱讀作為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學英語閱讀教學需要學校和廣大師生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需要大家積極創造條件,大力改革,樹立正確的認識,使大家能在好的閱讀環境中大大提高閱讀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江蘇師范大學科文學院,江蘇徐州221000)
參考文獻:
[1]王守仁.新編英語泛讀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杜學增.英語閱讀的方法與技能[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3]張莉.提高學生語言應用的重要手段———論大學英語泛讀教學[J].平原大學學報,1999,(16):4.
[4]陳許.英語專業泛讀教學思考與實踐[J].山東外語教學,2000,(2).
[5]孟凡茹,孫國永.淺析大學英語泛讀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J].外語(上旬刊),2011,(10): 114.
一、廣告學專業課程的網絡與多媒體教學的發展現狀
我國高校廣告專業是80年代在廈門大學首先創立,進入90年代深圳大學和北京廣播學院也相繼成立廣告專業,到了21世紀,我國有三百多所高校建立了廣告專業,廣告專業的急迅擴張與飛速發展的經濟生活密切相關。而廣告學專業課程的網絡與多媒體教學結合也已成為了目前每一個有廣告學專業的學校在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中最關鍵的問題。武漢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湘潭大學等廣告學專業教師都先后開展了網絡與多媒體教學的運用研究,并有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但是由于這些成果大部分都是某門專業課程的教師獨立開發并運用于教學的,所以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課程體系不明晰導致多媒體資源堆砌,教師多媒體技術能力不平衡導致課程效果差異大等等。
二、廣告學專業課程的網絡與多媒體教學的理論研究方向
第一,網絡與多媒體技術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了解釋更高水平的學習,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概念。有機體必須首先表現出正確的行為,這個行為將產生強化。由于看到某個特殊行為之后出現了強化,有機體可能再一次去表現這種行為,以期望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網絡與多媒體組合教學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保持較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網絡與多媒體技術與認知學習理論。新的學習一定要適合學習者當時的認知發展水平,因為以前的學習已經形成了認知結構,正是這個認知結構把輸入的信息與過去的經驗聯系起來,并且強有力地制約著輸入的信息。這個加工過程包括發展一般知覺的概念的范疇,并且在相同、相似、不同等特點的基礎上把當前的感覺納入現有的相應的范疇。
第三,網絡與多媒體技術與創造性學習理論。我們認為:多媒體組合教學可以使教與學的過程更加生動、有效,特別是對高等院校的學生來說,大學教育重要是教育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在今后的一生可以充分發揮自主性學習的才能,真正做到活一生,學一世。
三、廣告學專業課程的網絡與多媒體教學的實踐研究方向
第一,運用多種媒體組合課件。一般而言,像《廣告學概論》、《傳播學概論》之類的概述性的理論課程,運用多種媒體組合課件,可以讓教學過程更直觀、生動,并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更感興趣,對知識點會理解記憶得更加深刻,并能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和提出問題。
第二,開發CAI課件。CAI課件是基于WORD、PPT、投影儀、錄音機,以及SWF動畫等手段而高于其的一體計算機輔助系統教學課件。
第三,開發網絡版遠程教學課程。因為廣告學專業的市場性要求較高,需要學生在不斷變換的市場中轉變思維,接受新的市場信息和觀念,因此大多數的課外生活都應該納入到學習范疇。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廣告傳播要素都依托網絡平臺,從內容到媒體,以及受眾等。這使得網絡版遠程教學課程更能滿足學生不只是在課堂上學習,也可以在業余時間學習的要求。并且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和個別學習的機會。
第四,將課程的多媒體教學素材系統化,形成開放的,可以給使用者方便運用的資源庫系統。廣告學專業各科專業課程的關聯性非常強,完整的包含了廣告活動運作的整個流程,但是不同課程中很多教學內容和案例之間又難免重復。所以我們要建立的一個可交互的多媒體教學素材資源庫,即不同專業課程的老師都可以采集到自己需要的資源,同時也可以把自己的資源不斷提供給資源庫,以至于每個老師都能夠準確把握學生專業學習的程度,在教學過程中避免資料重復使用。
第五,運用網絡資源、多媒體課件、資源庫組合教學。當所有的細節性、階段性教學課件和教學平臺開發出來以后,如何將它們綜合、有效地組合使用,這就需要所有專業教師根據整體的教學進程進行新的教學設計方案,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養成學生活潑、大膽的習慣和討論、爭論的學術素養。因為學生只有在創意和策劃過程中才能相互進行思想碰撞而產出良好的意念。
綜上,廣告學專業課程的網絡與多媒體教學的未來發展既要有理論研究作為支撐,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理論深度,又要有實踐研究作為保障,確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執行性,并整合更多的網絡和媒體資源運用于教學,保證教師之間、課程之間、學生和課堂之間、學生和專業教師之間多渠道的、高效率的溝通和銜接,節約大量教學時間,避免資源的浪費和重復開發。由于廣告學專業對信息要求幾乎是日新月益的,因此,我們應提供一個視野廣闊、信息豐富,且隨時可以更新的開放式學習平臺和教學平臺。對于學生而言,我們還應該提供一個新型的教學環境,一個寬容的思辯環境,一個相互合作的學習方式和一個自由發揮的創意天地。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Thoughts on The Reform of Reading-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Based on Multimedia and Internet
XING Lina[1][2], ZHAO Haijun[3]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2]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 Lin, Guangxi 541006;
[3]The Personnel Department,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AbstractMultimedia and Internet become the main means of college educational reform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tendency, the reform of reading-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would be taken on this platform. The writer just made some reform suggestions on reading-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from three aspects, there are the problems exist in traditional reading-teaching, advantages of this new form and several points of suggestions.
Key wordsmultimedia Internet; reading-teaching for English majors; teaching reform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高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與實踐,其中網絡教學改革受到極大關注。網絡環境下英語專業閱讀教學模式是一種有利于提高英語專業課堂教學效率的極有效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而且能促進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相對國外,我國對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實際應用的研究還比較滯后,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對于提高課堂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提高英語教師應用教學資源的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此,積極探討基于網絡多媒體與網絡的英語專業教學方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1 傳統英語專業閱讀教學存在問題
多年以來,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閱讀課教學大多采用精讀課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學生只是把閱讀課當成是精讀二課,上完之后只是對于個別詞匯有印象,教師對文章的講解只是停留在對語法和詞匯用法的講解,或是對于句子和篇章的理解介紹。對于閱讀能力的技巧,如略讀、跳讀、如何把握關鍵詞和主題句,教師都不做介紹,對于如何把握文章的總體結構、如何進行閱讀訓練的測試以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也很少提及,長此以往,學生對于閱讀課失去了興趣,閱讀技巧沒有掌握,更談不上閱讀能力的提高。這種狀況不利于英語專業學生閱讀能力發展與提高,閱讀作為學習英語的基礎至關重要,所以必須找到一種能夠改變傳統英語專業閱讀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英語專業閱讀教學模式。
2 網絡多媒體環境下英語專業閱讀教學優勢
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可以創造最直接、最主動、最真實、最優越的英語互動學習環境,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英語閱讀的興趣及獲取信息的能力。網絡多媒體環境下英語專業閱讀教學具有以下優勢:
(1)閱讀內容豐富。網絡信息是目前最大的資源庫,而多媒體也能提供十分豐富的學習資源。相對以前的紙質閱讀內容來講,網絡多媒體閱讀可以說為英語專業學習者提供了大量的學習素材和資料。學生可以從各大學習網站搜索到各種各樣的英語資訊和新聞來進行在線閱讀,學習到英語學習的各類方法和技能的提高,對于課本知識的補充閱讀,可以從網絡上搜尋到背景知識及作者介紹,大量的英語閱讀還能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英語詞匯,網絡還提供了在線試題和分析,即時的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多媒體資源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來源,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PPT和文本資料進行補充閱讀,通過布置任務來督促學生進行資料的閱讀,清晰直觀的多媒體資源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方便閱讀。
(2)閱讀環境開放。網絡多媒體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不再局限于課本和課堂,只要有電腦就可以進行閱讀學習。網絡多媒體閱讀具有實時性、交互性和廣域性幾個特點,為學生創造了輕松良好的閱讀環境,網絡多媒體閱讀教學集文字、圖像、動漫于一身,圖文并茂的情景提供了與課文有關的,使教學內容的呈現與獲得從單調的文字形式轉變為多種直觀生動的形式,學生可以運用眼、耳、腦并用,多方面接受網絡多媒體環境傳遞的信息,有研究發現,通過網絡多媒體環境下接受的信息量比紙質環境下接受的內容更不容易被遺忘,這與不同環境對感觀刺激的作用不一樣相一致。生動形象的網絡多媒體環境能大幅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理解能力,激發學習者的積極性、學習興趣和想象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以多種感觀技術來掌握知識、獲取和處理信息的一種閱讀行為。
(3)閱讀內容即時。英語專業學生的閱讀水平相對來說比較高,所以簡單內容的紙質閱讀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相對來說,紙質教材的閱讀材料更新較慢,而網絡多媒體信息資源層出不窮,時時更新的動態數據可以為學生提供最新的資訊材料。網絡多媒體閱讀可以提供與課本相關的豐富的語言知識和背景介紹,學生不用再花時間和精力去圖書館查詢相關知識的介紹,網絡可以迅速方便的提供學生需要的內容,網絡多媒體閱讀省時省力,只要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內容。
(4)學生角色改變。傳統閱讀課堂當中,學生回答問題時往往心理壓力大,怕出錯出丑或是受到教師批評,所以不愿意更多的參與課堂活動。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閱讀課堂學生的交流對象變為電腦,參與網上分組討論或是完成作業都沒有了壓力,可以盡情進行自己閱讀能力的發揮。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主學習意識都得到很大提高,學生由過去的被動學習變成主動需求式學習,教師由領導者變成督促者和指導者,幫助學生培養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之前傳統課堂的閱讀只是個人閱讀,沒有動力和興趣,在網絡多媒體環境下閱讀,學生參與到小組作業和討論中,與其他同學交流閱讀體會和心得,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幫助,發現對方的問題,培養了互助學習的能力,也培養了團體合作精神。
3 網絡多媒體下英語專業閱讀教學設想
(1)閱讀材料的選擇。閱讀教學中,閱讀材料的選擇是十分關鍵。網絡多媒體環境閱讀材料可謂是五花八門、紛繁復雜,如何選取合適英語專業學生來閱讀的材料?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比較高,應選取英語母語作者完成的作品、或是適合較高水平讀者閱讀的英文原文來閱讀,材料應與時代接軌,與學生的知識結構與需要相吻合。如各大英文學習網站上都有現成的閱讀材料供各個階段英語水平學習者閱讀,還有英語新聞。新聞語言往往是一門語言發展的先鋒,新聞中不乏新的語言形式。但新聞本身能使學生同時注意到新的語言意義和形式,并使學生對新的語言形式產生猛然醒悟的作用,而這一點正是許多閱讀材所欠缺的。即時性很強的英語新聞不僅記錄著世界各個地方發生的大事小情,學生可以獲得第一手的訊息,還能從中學習到英語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2)閱讀內容的情景化。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英語專業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使用PPT和網絡環境展示各類題材、風格、體裁的文章,集文本、聲像、動漫、圖畫等為一體,反映東西方歷史風俗、人物環境、介紹社會科學知識。利用網絡多媒體優勢,開展精心設計的各類情景化動態交互活動。網絡環境下學生與環境的交互主要在學生與電腦、與教師、與學生、與英語母族使用者之間進行。通過網上搜索,學生與學生之間就文學、歷史、地理或其他學科的某一話題展開網上討論和交流,以真實、自然、立體的語言輸入,使學生在有意義的真實或虛擬現實的學習情境下,增強閱讀量的輸入、提升閱讀興趣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英語學習水平。
(3)網絡多媒體環境下自主學習。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英語專業閱讀教學是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作用為輔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下的英語閱讀教學模式強調學生是認知過程的主體,這樣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揮和主動學習。學生通過網絡小組進行在線相互交流,利用網絡協作完成老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利用電子郵件與教師進行溝通,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在學習過程中一旦發現問題可以及時通過網絡查詢相關資料進行問題的處理。自主學習還可以通過感觀的完美結合來實現,對多媒體的視頻和音頻進行大腦思維再次加工,能使學生最大限度的記住和了解到閱讀內容。需要提出注意的是,這種模式不是讓學生放任地自主學習,而是一種在教師的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活動,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英語閱讀策略訓練和幫助,使學生通過閱讀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通過熟悉文章體裁激發其運用結構圖式。針對不同的閱讀材料采用相應的略讀、尋讀、查讀和跳讀策略,運用到具體實際的閱讀當中,最終提高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進而提高閱讀成績。
4 結語
網絡多媒體環境下的英語專業閱讀是新型教學模式的嘗試。筆者這里僅僅對其優勢和教學內容的編排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設想。作為新型高效的技術手段,網絡多媒體的發展對于全面教學改革提供了條件。網絡多媒體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能大大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教師與學生都在改革當中提升和改變了自己――教師從繁重的模式化備課工作當中解放出來,通過這種模式自己的業務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高,眼界得到開闊,學習時間得到節省,自主學習得到發展。這種教學模式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尤其是其對象的智能性與自主性,跨平臺可移植性值得借鑒。因此,網絡多媒體教學技術必將促進英語專業閱讀教學的發展。
本課題為河北北方學院2010年度教學改革立項課題。“網絡多媒體環境下英語專業閱讀教學改革與實踐”,課題編號 JG201032
參考文獻
對于數字媒體的理解是隨著媒體與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的。數字媒體,通常包括兩方面的涵義:一是指信息的載體,即以不同于以往的模擬信號、而以非連續的數字形式存在的符號為載體、全方位交互傳播信息的數字設備;二是指被傳遞的內容,即信息本身。按數字媒體的傳播形式,可以將其分為網絡型數字媒體和封裝型數字媒體兩種,網絡型數字媒體一般指Internet互聯網,封裝型數字媒體包括軟磁盤和光盤:CD系列和DVD系列。與傳統的傳播媒介相比,數字媒體的存在前提是必須依賴計算機技術,在這個前提下,信息的實時性、準確性、大容量、易檢索和多通道傳播構成數字媒體的主要特征,正是這些特征使數字媒體成為現代人類傳遞信息的佼佼者。
數字媒體產業,是指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圖像圖形等先進技術為支撐,為社會提供數字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產業。其范圍涵蓋了電影、電視、廣播、音樂、動畫、游戲、教育、工藝、時尚設計、廣告、建筑設計、視覺藝術、互動休閑、表演藝術、出版業、軟件、信息服務業等。數字媒體技術已經成為媒體、影視、演出、娛樂、廣告等文化產業在制造、傳播、營銷等方面離不開的工具。當前文化產業中發展最快的是影視動畫、網絡動漫、網絡游戲、數字視音頻、遠程教育資源、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等行業,它們的共同點之一是以數字媒體技術為支撐,為社會提供數字內容產品和服務。
二、數字媒體專業建設與培養目標分析
數字媒體從學科角度來看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既有計算機科學的知識,也有藝術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如傳播學和媒體學)。作為應用技術學科,數字媒體藝術和工業設計、信息設計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作為人機界面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數字媒體藝術綜合了設計藝術學、認知心理學和計算機圖形學的知識和技能;此外,數字媒體藝術和媒體傳播技術融為一體,在表現形式、表現內容和傳播形式上均依賴于數字媒體技術的發展。因此,數字媒體是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和數字媒體藝術相結合的新興學科,是視覺藝術、設計學、計算機圖形圖像學和媒體技術相互交叉的學科。這是它的本質和內涵。
數字媒體技術是一項應用廣泛的綜合技術,主要研究圖、文、聲、像等數字媒體的捕獲、加工、存儲、傳遞、再現及相關技術。主要的技術范疇包括以下內容。
(1)數字媒體表示與操作,包括數字聲音及處理、數字圖像及處理、數字視頻及處理、數字動畫技術等。
(2)數字媒體壓縮,包括傳統壓縮編碼、專用壓縮編碼(聲音、圖像、視頻)技術等。
(3)數字媒體存儲與管理,包括光盤存儲(CD技術、DVD技術等)、媒體數據管理、數字媒體版權保護等。
(4)數字媒體傳輸,包括流媒體技術、P2P技術等。
數字媒體的技術范疇規劃了數字媒體技術的研究領域,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九個方面:數字聲音處理、數字圖像處理、數字視頻處理、數字動畫設計、數字游戲設計、數字媒體壓縮、數字媒體存儲、數字媒體管理與保護、數字媒體傳輸技術等。
數字媒體藝術的核心是藝術設計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交叉,其表現形式為電子媒體或數字媒體,其表達內容也多是數字媒體形式的美術作品或設計產品,如交互式裝置藝術或多媒體網頁等,特別是其媒體傳播形式主要是借助于新媒體形式或數字載體(如互聯網、光盤、手機或電子交互媒介)進行的。數字媒體藝術具有設計學、視覺藝術、媒體文化、計算機技術和社會服務的特征。
數字媒體學科的特點決定了高校在人才培養的時候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數字媒體方向所需要的是典型的復合型人才,不但應掌握藝術類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有較為深厚的文化歷史學科的功底,而且還應熟悉多媒體、計算機程序、網絡技術和相關的應用軟件。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較高的藝術修養,系統掌握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基本理論、掌握影視、游戲動畫的設計和制作技能,具有開拓創新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的國際化視野人才。
三、數字媒體專業的核心課程體系研究與教材建設
數字媒體核心課程體系構建要結合專業教學實踐,在構建課程體系的時候體現:技能訓練與藝術表現相結合,傳統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方法訓練與教學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對藝術和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作能力為重點,努力提高數字媒體人才的職業素質。
數字媒體專業的核心課程體系由三個模塊組成:基礎核心課程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和方向核心課程模塊。
1.數字媒體基礎核心課程模塊
數字媒體基礎核心課程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習者數字媒體基本素養,也是幫助學習者在實際的工作中找到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后續不同專業方向的高級課程打下良好基礎。
數字媒體基礎核心課程模塊主要依據數字媒體知識構成、數字媒體市場需求調查分析、全國數字媒體高校數字媒體基礎核心課程的開設情況這幾個方面的綜合情況來考慮。
數字媒體是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和數字媒體藝術的相結合的新興學科,是視覺藝術、設計學、計算機圖形圖像學和媒體技術相互交叉的學科。在基礎核心課程設置的時候就要體現數字媒體學科知識構成的本質,基礎核心課程能夠反應數字媒體的學科性質并且包含數字媒體的學科知識。
數字媒體市場需求調查分析顯示,無論是數字媒體的哪個方向,市場對數字媒體的創意人才需求都很大。在作品的制作中,需要專業人才有藝術基礎和美術素養。公司在招聘的時候還看重畢業生是否具有產品的設計與創作思維能力,變想法為作品的能力。
目前高校基礎核心課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導論性課程(如數字媒體概論、藝術概論、設計思維與方法),基本藝術素養課(繪畫、色彩、造型)和基本計算機基礎與應用的課(計算機基礎、高級程序語言設計、數據結構)等。
數字媒體概論有助于引導學生了解數字媒體的專業領域,藝術概論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藝術的本質、分類和藝術的創作,為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藝術基礎。設計思維與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作思維能力,變自己的想法為作品創作。繪畫、色彩、造型是學生的基本藝術素養課,這也是基于數字媒體是基于數字媒體技術和數字媒體藝術的相結合的新興學科的特點出發的,主要是為培養數字媒體專業人才的藝術素養打下基礎。計算機基礎、高級程序語言設計、數據結構是計算機類的基礎課程,其出發點也是數字媒體的學科屬性決定的。同時,這些課程也是全國高校在數字媒體人才培養中,開設比例最大的基礎核心課程。這些基礎核心課程是各個數字媒體專業方向都必須掌握的入門課程或初級課程,該類課程有助于引導學生進入數字媒體專業領域,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后續不同專業方向的高級課程打下良好基礎。
2.數字媒體專業核心課程模塊
專業核心課程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為實現培養目標,對學生掌握專業核心知識和培養專業核心能力,對提高該專業核心競爭能力起決定作用的課程。數字媒體的專業核心課程,是該專業的精華所在。如果說各高校數字媒體的基礎核心課程的普遍性比較大,那么數字媒體的專業核心課程各個學校就有所差異了。專業核心課程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是專業性特點,這是由高校的專業特點所決定的。因為專業不同,其核心課程的數量、內容及各類課程間所占的比例就不會一樣。其次是一致性特點,即專業核心課程要符合學校教育教學定位的要求,必須與所確定的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協調一致。再次是核心課程要體現明顯的個性特色,因為核心課程不僅可以體現在各專業上有所不同,體現在學校上也要有所區別,這是由各學校或各專業特色所決定的,它也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具體體現。
數字媒體的專業核心課程包含本專業所必須掌握的通用原理、技巧、技術和行規。基本上涵蓋了數字媒體研究中的幾大主要領域,使學生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數字媒體的各個領域的主要內容,為以后選修某一領域的擴展性的高級課程,或在該領域的繼續深造打下了基礎。鑒于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可行性,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一般應控制在10門左右為宜,例如多媒體技術基礎、動畫基礎、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圖形學、動畫運動規律、編導基礎、數字媒體項目策劃與管理、傳播學、影視后期制作與合成、計算機網絡、數字音頻技術、數字媒體市場營銷等。
數字媒體教育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形態:以計算機圖形圖像為基點的技術院系,以創意藝術為目的的數字藝術院系,以及以實用工具為需求的數字應用院系。不管各學校是以哪種教育形態為主,在以下幾門專業核心課程的設定上都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它們分別是計算機圖形圖像、數字圖像處理、視覺傳達設計、動畫基礎、多媒體技術基礎、傳播學、游戲設計基礎、動畫運動規律、編導基礎、計算機網絡、數字音頻、非線形編輯與后期合成、項目策劃與管理、數字媒體資源管理和數字媒體市場營銷。
這些數字媒體的專業核心課程同時也反映了市場對不同數字媒體方向的共同的素質要求。另外,視覺傳達設計、動畫基礎、多媒體技術基礎、游戲設計基礎這些課程是數字媒體研究中的幾大主要領域的最重要的課程,也是學生作為數字媒體專業在寬基礎培養階段應該掌握的課程。
3.數字媒體方向核心課程模塊
在數字媒體方向核心課程的設置方面,各個學校都結合本學校以及該專業的發展特點,并根據社會需要以及人才培養的規格與要求,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供選擇的方向核心課程,以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與需要。在課程的選修順序方面有一定要求,通常都規定某門課程所必需的先決課程。由于數字媒體是一門具有綜合性、邊緣性的交叉學科,因此在方向核心課程設置方面,各個學校可以結合數字媒體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和側重點,設置相關專業的核心課程,但大體上是從計算機科學系列和藝術創意系列中選擇一定數量的課程。
在數字媒體方向核心課程設置時,可以采取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就是把教育內容編排成便于進行各種組合的單元。一個模塊可以是一個知識單元,也可以是操作單元,還可以是一個情境模擬單元。如動畫模塊、后期制作模塊等,同一模塊既可以供一個專業使用,也可以供幾個專業共用;學生既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學不同的模塊,也可以對模塊進行增減。把相互獨立又有聯系的教學內容按照程度分為幾個層次,以教學單元的形式銜接起來。這樣精確的銜接形式既可以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又可以達到節省課時的目的。
數字媒體專業的方向核心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本學科幾大主要研究領域的引導性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按照學校的要求進行選擇。不同的學校根據自身學科發展的特點,為本校的數字媒體本科生開設了各具特色、內容廣泛的較高級的專業方向課程,提供了比較充分的選擇余地,也為學生深入了解數字媒體學科進展提供了保證和資源。學生根據學校的要求、自己的興趣,以及指導教師的協助來選擇相應的課程。
4.教材編寫特色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與藝術設計學院是江蘇省較早開設創意類數字媒體專業的學院,其數字媒體專業定位為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我們對復合型人才的理解是:具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專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術能力的人才。其專業知識結構具有學科交叉、文理滲透、新興邊緣等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社會需求量大,技術升級周期短,知識面廣。第二,深入到各行各業,滲透力強,知識的交融。復合型人才具有多學科的知識,但這些知識絕非松散而沒有聯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識,并成為新的思維方法和綜合能力的萌發點,不僅有助于解決本專業的問題,而且更具有創新精神。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與藝術設計學院有其優越的選課制度,每學期全校開設的各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志趣、特長,自由的選課,甚至可以在整個大學城其它五所大學中選課,共認學分。這有利于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成長。
我院數字媒體專業分為網絡傳播與商務網站設計、多媒體與影視動畫兩個方向。下面以網絡傳播與商務網站設計這一專業方向為例,探討其人才培養模式。
一、培養目標與定位
隨著國內外電子商務類網站的發展,網上購物已經成為巨大的消費模式。國外的EBAY,AMAZON和國內的淘寶、阿里巴巴等電子商務類網站發展迅速。網絡傳播與商務網站設計方向主要是針對電子商務類網站的架構和設計、Flash網絡動畫的設計與制作。我們應培養具有一定美術、網絡、電子商務等基礎知識,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網頁動畫設計、電子商務網站建設、簡單的網站后臺編程等復合型應用人才。
二、課程體系
在制定網絡傳播與商務網站設計方向的課程體系時,我們借鑒學院領導所倡導的學生應具備的七項能力即學習能力;有益于社會,貢獻于國家的能力;駕馭專業知識的能力;不斷實踐的能力;思辨和創新的能力;團隊的相處、溝通與合作能力;信息搜索和處理能力,以確定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
我們在課程設計中將技術、藝術和人文教育有機地貫穿到專業教學和實踐過程中,使學生技藝并重,具備良好的職業綜合素養。本專業的課程體系以數字媒體設計的能力為主線,編程與商務方面的知識為輔。其中主干課程有:圖形設計、色彩、創意設計、網站設計藝術、PhotoShop軟件應用、Flas、Fireworks軟件應用、網頁設計與制作、編程、Flash ActionScript語言應用、數據庫技術應用、國際貿易實務、電子商務網站設計。
三、教學模式
網絡傳播與商務網站設計方向要求畢業生應具有較強的實操能力與創新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應落實到課程體系中。本專業的所有課程都在可能的范圍內,從不同程度實行“體驗式”的教學模式。我們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根據所講授的不同內容,設計出不同的體驗情境,學生通過親身的經歷去感知、理解、感悟、驗證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模式。
我們培養的是高職應用型人才,學生的“實踐學習”固然重要,但他們的創新能力也不能忽略,“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在網絡傳播與商務網站設計方向的教學中,我們既強調學生計算機軟件的熟練操作,又強調藝術設計修養的學習。我們特別還重點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和設計能力。例如我們所開設的創意設計、網站設計藝術、UI設計、廣告設計等課程,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
四、實踐模式
我們在實踐課程中注重與項目相結合。課程的設計主要以實際項目或模擬項目為例,學生通過選擇某個主題項目完成作品,使學生在學習課程階段就能了解數字藝術設計的方法和流程,并在項目指導老師的引導下,初步從事項目開發和設計。此類課程其考核方式為考查,允許學生組成小組共同完成作品,可以鍛煉學生的協調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為將來進入行業進行數字作品創作奠定良好基礎。我們還在校內建立實訓基地,如為學生開設的“百草根”商城。學生可以自行組織團隊在“商城”中以團隊形式成立“商鋪”,在“商鋪”中建立自己的品牌,還可以在“商鋪”中展示作品,向外界宣傳自己。建立此“網絡商城”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通過實踐來鞏固、提升自身知識水平,同時也鍛煉學生的交流、合作、互助能力,為學生踏出校園、步入社會打好根基。除此之外,我們在校外建立實訓基地,緊密依托現有的多家實習基地,如動畫公司、廣告公司、影視公司、電視臺、網絡公司、市中心商場等各類企業單位,經常邀請這些企業代表來學院講座,使學生能及時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同時也讓企業了解學生,促進人才的競爭與雙向選擇。
一、網絡新媒體興起與行業發展
(一)網絡新媒體的涵義
網絡新媒體(Internet New Media),又稱為“網絡媒體”、“新媒體”或“第四媒體”,是指繼電視電影、廣播、報紙期刊(紙制媒體)等傳統媒體之后,利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網絡和衛星等傳播渠道,以電腦、手機及其他數字接受設備為終端進行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形態。作為傳播技術進步的產物,網絡媒體以其巨大的信息負載能力、數字化技術、超時空傳播等卓越的優勢成為媒介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從媒介進化過程來看,“新媒體”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媒體形態,而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概念。隨著無線網絡的發展和多媒體技術的革新,傳統媒體也在不斷自我分化和創新,孵化出豐富多樣的新媒體形態,如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旗下已成功構建新媒體4i框架,即利用自身傳統報業優勢打造出手機報(i-news)、數碼雜志(i-mook)、公共新聞視屏(i-street)和電子報紙(i-paper)四大新媒體。
(二)我國網絡新媒體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網絡媒體產業始于1994年因特網的接入服務開始。盡管起步較晚,但發展十分迅猛,短短15年時間就從當初單一的網站建設“熱潮”發展到如今初具規模的產業。2005年以來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都在積極采取措施培育和推動新媒體產業的發展,先后建立了多個動畫產業基地和動漫游戲產業基地,更加刺激了該產業規模的增長,如2005年12月31日,首個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在北京大興區成立,如今已初顯集聚效應:30余家新媒體及其相關媒體機構已入駐園區,項目投資總額將超過20億元;50多個電視欄目在基地錄制,800多部的影視作品在這里拍攝;已經完成300多部動漫作品的創作;50多家國內外電視臺已把節目制作間落戶在這里。
此外,從新媒體的受眾規模(網名數量)來分析,如圖1所示,據我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簡稱CNNIC)統計,2000年至2008年,我國網民規模增長速度逐年加速,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規模達到2.98億人,普及率達到22.6%,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1.9%);網民規模較2007年增長8800萬,年增長率為41.9%,這說明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產業正保持較快的增長趨勢,新媒體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擴大。
此外,2005年以來我國無線網絡媒體業務(WAP)也在迅速成長。截至2007年3月底,我國WAP活躍用戶數約為3900萬人;我國具有獨立域名的WAP站點數量約為6.5萬個;網頁數量約為2.6億個,特別是隨著我國移動多媒體和3G網絡的實現,通過手機、移動電視等數字終端來接收和傳播信息會成為人們的時尚選擇。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2月底,我國使用移動通信服務的用戶已達6億5978萬,占全國人口的48.5%。此用戶量比比2008年2月增長了16.73%。這預示著網絡媒體正從“有線網絡”向“無線網絡”延伸和拓展,其發展已從最初“新經濟”現象發展成為一個朝氣蓬勃的產業。
二、我國網絡新媒體人才供給分析
我國媒體產業正處于大分化和新整合的關鍵時期,新媒體發展突飛猛進,其驚人的技術革新速度和產業增長規模使得該行業人才的需求急劇增長。國內高校作為新媒體人才的主要供給主體,成功應對這一挑戰首先需要對自身供給現狀進行正確分析和判斷。
(一)新媒體人才供給的高校規模分析
從1995年開始,國內的廣播電臺、報刊社、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紛紛上線組建門戶網站,這一現象引起了國內媒體研究和教育機構的極大關注,不少高校開始進行網絡傳播和網絡多媒體技術等相關研究并嘗試進行網絡媒體專業教育,總體數量經過短暫的平穩增長后于2003年開始大幅攀升,如圖2所示:
1996年,僅有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一所院校率先在全國招收22名網絡新聞傳播專業的本科生;據不完全統計,到2001年,全國也只有7所高校設立網絡傳播專業;到2003年發展成為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10多所。然而,截至2005年,國內開設有網絡新聞傳播專業(方向)的新聞院系卻猛增到110多所,而且近些年一直處于上升的趨勢。這說明:第一,網絡新媒體人才備受推崇,屬于行業的“稀缺資源”,供需缺口增大。第二,近幾年開設新媒體專業的高校越來越多,新媒體專業教育市場出現泛化趨勢。事實上,這種泛化現象對傳統的媒體教育市場是不利的,它使得媒體人才培養環境有所惡化,整體人才質量有所下降,致使輸入市場的人才參差不齊,所學技能與現實需求存在一定的錯位,導致人才供給難填企業“胃口”而出現“相對過剩”。正如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在“2006新媒體藝術系主任(院長)論壇――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研討會”上所言,為了人才先行,有些學校在沒有條件,不了解市場和這一產業學科的前提下盲目上馬,造成很多資源的浪費。
(二)高校新媒體專業辦學模式分析
由于國內高校對新媒體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等方面的研究處于探索階段,對于新媒體專業的院系所設置不敢大張旗鼓,多采取依托學校傳統媒體院系的辦學資源,采取掛靠方式進行辦學,專業與相關院系所的設置一般通過兩種途徑進行,如圖3所示:
第一種途徑是從增設專業方向開始到試設新媒體專業再到開設系所和研究中心的途徑,如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數字藝術系和中國傳媒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Digital Media Research of CUC)、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與網絡傳播系與新媒體營銷傳播研究中心等;第二種途徑是通過先設置新媒體研究中心(部所)到開設研究生相關專業或研究方向,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候再下行延伸,開設本專科相關專業,如中國美術學院首先于2001年9月組建了新媒體藝術中心,在此基礎上再于2003年6月設立了“新媒體系”。
(三)新媒體人才的培養層次分析
目前高校對于媒體人才的培養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和本科生層次,在研究生層次中以碩士研究生培養為主,博士研究生培養占總體比重非常小,除此之外,還存在一些高校通過專業掛靠培養一些技術型專科人才。各層次比例如圖4所示。
其中,具有本科辦學層次的高校有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110多所;具備碩士生辦學層次的有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廣西大學、上海大學、福州大學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科研單位30余所;博士生培養層次的高校僅有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專業)、中國傳媒大學(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專業新媒體傳播方向)等幾所。不難發現,當前新媒體高層次研究型教育急需加強,尤其在新媒體技術、新媒體產業運營和新媒體未來發展等領域的研究型和技術創新型人才培養上。
(四)新媒體專業培養模式差異性分析
1、培養目標定位差異性。突出表現在偏文和偏理的院校在新媒體人才培養目標上存在技術型人才(技術主義)和人文藝術型人才(產業主義)定位之爭。
2、課程設置體系的差異性。以本科生為例,我國不少知名高校就顯現出各自不同的傾向性,如表1所示。以上5所高校在網絡傳播本科專業課程設置上代表3種典型:第一類以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其專業基礎課和核心專業課總共19門,傳統新聞學方面的課程有13門,網絡信息傳播方面的課程只有4門,課程設置特點是以傳統新聞學訓練為主,以互聯網信息傳播和應用為輔;第二類以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為代表,其總課程20門,其中互聯網應用技能技術方面的課程9門,占課程總數近一半,課程設置突出特點是以互聯網應用和技能訓練為主,以傳統新聞學訓練為輔;第三類以復旦大學為代表,其16門專業核心課里,網絡類課程只有2門,和傳播學有關的課程有7門,其他課程大多以新媒體人才綜合素養教育為主,如組織傳播學、公共關系學等課程,課程體系突出以傳播學訓練為主,以媒體綜合應用能力為輔。此外,高校對新媒體課程名稱及所含內容也頗有爭議,如將“新媒體基礎”稱之為“網絡傳播學”(南京大學)、“網絡傳播原理與應用”(復旦大學)、“電子傳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媒體導論”(清華大學)等多種。
3、培養方法的差異性。由于新媒體是一個新興學科,其培養方法上大多是“摸著石頭過河”,盡管不少高校都在呼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加大實訓模塊的比重,提出“課程外包”、“實地教學”等主張,但是這些方法大多因為辦學條件不足、跨行業合作機制不完善、教學難以管理等原因而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優化新媒體人才供給,調節供需矛盾的途徑
(一)強化對新媒體辦學市場的監管
從公共經濟學角度而言,高等教育是一個準公共物品。作為這一物品的最終供給者,政府擁有對高等教育市場供給進行調節和監管的權力。當前新媒體人才供給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導致人才供需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近些年高校“培養熱”造成的,因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制定完整的新媒體人才辦學資質審核標準,對高校新媒體專業的辦學現狀進行全面核查,整頓現有辦學市場并對后期申辦相關專業的高校進行嚴格把關,設置準入門檻,控制辦學質量,為新媒體人才的培養營造更加規范的教育環境。
此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完善與傳媒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建設。長期以來,我國的傳媒管理主要靠方針政策和行政手段進行,有關傳媒的法律法規數量相對較少,應當針對當前媒體產業發展新趨勢完善傳媒法律法規體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這樣行為能夠對新媒體教育市場具有明確的規范和指導作用。
(二)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導入市場需求管理
盡管需求管理是企業管理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的工具,但它對于企業剖析市場需求以及調節生產具有重大實踐價值。需求管理是一個包含市場需求調研、市場需求分析、產品生產調節、產品需求反饋4個環節的循環管理活動,如圖5所示。
需求管理可以實時發掘市場需求信息,通過調研和信息反饋一方面可以準確獲取“售出產品”的反饋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識別市場新需求,快速做出反應以調整生產線,制造新產品滿足新需求。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化,高校培養的人才也早已通過市場機制來進行優化配置,高校培養出的“產品”能否符合市場需求直接決定該校的未來發展,因此,現今高校的職能已不能簡單停留在培養上,而應該更加關注培養的學生市場競爭能力。要實現這種轉變,除了更新教育理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對于行業人才需求不斷變化的新媒體專業教育而言,本文倡導的市場需求管理就是調節人才(包括新媒體人才)供需矛盾、提升學校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那么,在高校管理上如何導入人才需求管理呢?可以通過以下鏈接來實現:
1、在高校設立人才需求研究中心,建立職能機構,專門從事人才(包括新媒體人才)市場需求調研和信息處理工作,對行業人才需求進行及時地掃描和監控,對輸出的人才開展調研反饋,評估培養成果。
2、實現人才需求中心與學校具體培養部門(系部)數據共享,確保人才需求信息能夠快速傳遞到具體培養部門,其信息流程如圖6所示。
如圖6所示,高校設置人才需求中心后,該中心與各具體培養部門(系部)的數據信息交換是雙向的。第一類數據交換是關于市場需求新信息的交換:一方面,研究中心將新媒體行業人才需求新信息和新媒體教育市場信息定期向本校承擔培養任務的系教務機構和招生部門反饋,系(部)教務機構再傳遞至相關教研室并組織教師進行集體討論和研究,提出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進報告并報教務主管部門審批并下達執行;另一方面,研究中心將信息輸出到招生就業部門,并報上級主管部門進行招生專業和招生規模的調整并下達執行。第二類數據交換是內部調研需求信息的交換:相關系部教務機構和招生就業部門也需要定期將培養信息和就業信息以及調研需求輸入研究中心,由中心根據部門調研需求指令組織市場調研并撰寫調研報告再次反饋到需求提出部門。
3、人才需求中心的調查方式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兩種方式進行。定期調查包括定期召開已就業學生座談會、組織媒體用人單位聯席會等方式。調查既可以通過在門戶網站上設立調研窗口進行網絡抽樣調查和電子郵件調查,也可以通過電話約談、電視會議等方式進行,還可以針對性地與相關媒體咨詢公司和公關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委托調研和構建數據交換機制。
(三)新媒體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1、規范課程體系,實行層級模塊管理。針對當前新媒體專業課程設置種類繁多、專業課程開發不規范的現狀,當務之急是盡快構建高校間溝通合作機制,在規范課程設置、開發相關核心教材等方面密切合作,通過舉辦新媒體研討會和論壇等活動加強國內外高校成功辦學經驗交流和學習,對新媒體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核心課程內容及創新性的教學方式等領域展開廣泛探討,使新媒體課程設置趨于規范化。新媒體專業的理論課程模塊可以按照基本素養課程、新媒體專業課程(包含實訓課程)和綜合能力塑造課程3大部分來構建。現以本科為例,如圖7所示。
總課程體系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分體系,以本科四年為例,人才培養隨著學年的遞增而實施不同的課程模塊,其培養的目標層次也在不斷由學科基礎層向專業中心層以及綜合提高層上升。大學第一學年主要修學基本素養課程,屬于學科基礎層次,包括大學英語和數學和政治等基礎課外,還包括如新聞學導論、傳播學概論、計算機基礎等媒體基本理論課程;大學第二學年主要修學新媒體理論和技術課程,屬于專業中心層,包括網絡新聞采編、網絡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動畫等;第三學年的綜合能力塑造課程及第四學年的實習模擬屬于綜合提高層,能力塑造課程包括新媒體運營管理、媒體市場營銷、傳媒法律、財務管理等課程。
2、創新人才培養過程。總體來說,新媒體人才培養包含3個重要過程:基礎理論教育過程、實踐教育過程、研究和再學習過程。基礎理論教育過程指系統性的大學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這一過程主要完成新媒體的理論教學,過程創新點是積極探索教學新方法,在明確教學目標前提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另外,新媒體教育會涉及到網絡和軟件技術、媒體管理以及法律等非媒體專業課程,需要做好這些跨專業師資的調配和協調工作,開展諸如跨系研討會來集體探討新媒體教育問題。實踐教育過程可以分為實驗室教學、協助科研活動、創新競技活動和實習活動等過程。高校可以通過開展新媒體相關的競技、設計、成果展覽和推介等活動,營造學習氛圍,提升學生操作技能。研究和再學習過程是在工作實踐中通過自我研習前沿理論技術以及參加繼續教育活動來更新知識、提升從業技能以適應行業發展需要的過程。這一過程容易被忽視,但這是新媒體教育過程創新的重點。
3、拓展實踐平臺,強化實踐教學。新媒體行業是一個技術性強、變化速度快的新興產業,對人才技術操作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要求非常高,因此,新媒體人才的培養應重點放在實踐能力培養上,關鍵在于探究實踐教學新方法,而實踐平臺是構建實踐教學的基礎和硬件,它直接決定了新媒體人才實踐教學的空間和效果,因而創新實踐教學應該從如何搭建完善的實踐平臺入手。當前新媒體專業的實踐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實踐平臺”的缺失或管理機制不完善,如果將為數不多的實驗實習課程和學術活動等同于新媒體實踐教學的全部內涵是不準確的,可以通過內部和外部兩個層面來構筑融合性的“實踐平臺”,如圖8所示:
內部平臺建設可以通過課堂仿真教學、專業實驗室建設、校園競技及學術活動的開展以及校園產業基地建設來完成。在高校內部形成完善的實踐教學“硬件”。其中校辦產業園建設尤為重要,盡管目前國內高校由于政策、資金和人才等條件限制而在此方面還少人問津,但產業園建設具有重大的長遠價值:可以豐富教學資源,營造教學氛圍;有利于產學研結合,便于開展新媒體研究及成果轉化;為外部合作創造良好通道,有利于引進高端媒體機構、高端項目和高端人才,為新媒體產品的代工生產提供便利。外部平臺建設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校際合作以及高校與科研培訓機構合作3個平臺。其中,校企平臺可以為實訓基地建設和新媒體產品“代工生產”提供支持,通過新媒體專業合作辦學、參與內容制作和媒體管理運營;校際合作是便于教學資源互補利用,包括教學實驗設備和優秀師資調配等方面;擴大與媒體科研機構以及媒體培訓機構合作是便于新媒體項目協助研究、新媒體人才單項技能培訓等業務開展。總之,新媒體人才的培養需要“多管齊下”,復合型人才培養更需要一個復合型“實踐平臺”。
4、構建繼續教育和再學習機制。眾所周知,在我國會計行業,由于會計準則和財務管理技術不斷變化,為了不斷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以適應變化的需求,我國政府通過委托財政部門對會計從業人員進行一年一度的綜合素質繼續教育和資質年檢。從實踐結果來看,這項舉措效果斐然。那么,新媒體行業與會計行業具有相似的特征,都是技術不斷革新的行業,如何使現有的新媒體人才保值增值并滿足行業變化的需求,建立繼續教育機制和資質定期審查制度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舉措。事實上,當前不少媒體從業人員也正在為自身技能滯后于時代而四處問道,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委托或授權相關機構包括定點高校、私人培訓機構、政府職能部門建立關于新媒體行業的正規化繼續教育制度,構建新媒體人才再學習機制。
四、結束語
新媒體競爭實質是媒體人才的競爭。如何在媒體技術瞬息萬變的時代探究新媒體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極具爭議而又必需認真探究的課題。在歷時半年的調研過程中,我們力求通過各種途徑廣泛獵取相關研究的最新資料,然而在研究過程中卻發現一些當初很“新”的資料已經悄悄變得些許陳舊,新媒體發展之快令人嘆服,對新媒體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更是時不我待!本文主張從宏觀層面入手規范辦學環境到微觀層面進行創新培養模式、導入需求管理等兩大層次來優化人才供給,這是一個系統的實踐過程,更需要實踐中進行檢驗和修正。
參考文獻:
1、付榮校,楊福康.網絡傳播與教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閔大洪.網絡傳播學科發展報告[R].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1).
3、王燦發.中國新聞人才發展報告[J].現代傳播,2006(2).
4、徐曉波.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以新聞傳媒發展變化為導向[J].今傳媒,2007(8).
5、李永暉.北京大興區新媒體產業基地初顯集聚效應[N].文化創意產業周刊,2007-06-25.
6、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9(1).
7、2007年中國WAP發展狀況調查報告(簡版)[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7(5).
當今時代,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和地區競爭力的核心,是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廊坊市擁有京津之間的區位優勢,不斷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對于加快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京津冀電子信息走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美國紐約科技大學校長張鐘浚認為“大陸學生普遍存在創新能力不夠的問題,而中國學生存在的創新性不足,主要是在大學階段形成的。”可見要想培養出創新型人才,關鍵就是要從大學生抓起。
1.廊坊市多媒體人才培養現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新技術企業落戶廊坊,多媒體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應用開發人才的需求使多媒體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市場前景輝煌。為全面了解廊坊市多媒體人才培養現狀,我們參照《中國高職院校計算機教育課程體系》、《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高職高專教育評估手冊》、《高職多媒體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研究》等相關文件及教學實踐經驗,設計了《計算機多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查問卷》,本次調查問卷涉及多媒體專業課程在實踐中的應用、適用崗位、人才缺口形成與專業人才培養關系等多方面內容,并附有兩個開放題,給答題者反饋問題的空間。
本次調查問卷的發放對象主要是廊坊市開辦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的高校的授課教師、學生及部分企業。本次問卷共發放200份,回收192份,其中有效問卷175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2.1%的教師及75.6%的學生認為多媒體專業應用教育亦已顯得滯后,62%的教師認為多媒體專業課程設置尚有不足,65%的學生認為所學專業與社會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45%的企業認為職業院校專業學習與崗位銜接亦有一定差距,畢業生不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35%的教師很少參加專業培訓,31.2%的專業教師缺乏實踐經驗,42%的教師認為學校教學投入缺乏。
2.高職多媒體專業設置研究
為加快科技進步和多媒體人才培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高職多媒體專業設置上,應有長期的、戰略性的眼光,應改變過去單一的結構,朝專業化和行業化方向發展,按社會行業需求和計算機應用軟件的發展情況設置相關實用的專業,以達到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基于廊坊市產業特點,計算機多媒體專業職業崗位群基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平面廣告設計、印前設計與制作、圖形圖像設計、室內裝飾(展示)設計、網頁與影視設計、動畫設計與制作等幾個方面,故針對以上職業崗位設置如下專業:(1)多媒體設計與制作專業。(2)網頁與影視設計專業。(3)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專業。(4)動畫設計專業。(5)廣告設計與制作專業。力圖讓學生在有限的三年高職課程學習過程中成長為合格的多媒體人才。
3.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研究
3.1大力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充分體現學生的教育主體作用,給學生以自由的發展空間和可能。例如,鼓勵學生利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創作自己感興趣的作品并自成系列,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積累,在積累中提高,為順利就業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 轉貼于 3.2組織專業教師撰寫專業課程校本教材及實習實訓教材。這樣便于將教師平時對課程的積累系統地傳授給學生。目前已經有基礎課類的《計算機基礎實訓教程》和專業類的《圖形處理實訓教程》已經應用于課堂教學,尚有《圖像處理》、《動畫設計》等課程的實訓教程正在編寫中。
3.3改革評價體系。考核方法分成筆試和實踐能力兩種,主要是檢測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學生知識水平能力狀況,檢測教學的綜合效果,并給改進教學提供必要的依據。目前考試工作中應加大實踐考試的分量,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實踐能力考核是對學生創造力的檢測,應用過程評價,改革一考定終身的考核機制。建立“課堂作業——章節作業——綜合作業”的三段式過程評價體系。
3.4開展學生作品展示活動。以學生演講的形式介紹自己的作品創意、構思、技術應用及實現過程,再輔以教師講評,既鍛煉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3.5注重操作技能的培養,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多媒體的發展過程,充分認識到多媒體的功能和它在學習、工作、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多媒體技術,能熟練掌握常用的多媒體應用軟件。對于低年級學生,注重多媒體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能力的訓練;對于高年級學生,注重培養他們的必需能力,能夠熟練操作和應用各專業軟件,解決實際問題,并能夠應用這些軟件進行設計和創作。教師在設計實踐課程題目時,應根據學生學習程度的差異和興趣愛好的不同,設計不同的難度、不同內容的課程題目,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4.計算機多媒體專業的教學的基本要求
4.1建立多媒體網絡教室。對于多媒體專業的基礎課當前大部分計算機設備均可承擔教學,但是近年來許多多媒體專業應用軟件的功能不斷提高,因此須加大實踐環節的教學法投入。
4.2改變教師的觀念,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多媒體應用的日新月異,對高職學校多媒體專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這就要求教師思想敏銳,不斷學習,掌握新技術,要有強烈的進取心和敬業精神,注意發展動態,提高業務水平。學校要組織對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培訓,使他們掌握新知識、新軟件。
4.3計算機多媒體專業應該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高職院校的生源具有地域特色,只有幫助企業做到人才本地化,促進畢業生順利就近就業,專業的發展才能獲得良好的基礎。所以校企結合是多媒體專業教學研究的實踐基礎。因此,緊緊圍繞促進應用和提高效率兩個中心目的,將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應用相結合,擬提出“以應用促教學”對策,這是將高職多媒體專業建設應用于區域經濟的一次教育嘗試性應用研究,也是全新視角下的計算機多媒體專業教育改革與實踐研究的一個范例。
5.結束語
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入,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多媒體專業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極大的機遇和挑戰,只有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實踐訓練,注重創新教學,才能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總之,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機制,在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上下功夫,形成科技創新的人才隊伍,根據市場的需求,適應形勢的發展,不斷提高多媒體專業人才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提高全市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科技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