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44:1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心理健康狀況自述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658-02
衛校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 必須具備良好的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學習、工作的需要。世界衛生組織 ( WHO) 的定義,生活質量是指不同文化體系和價值體系中的個人對于他們的目標、期望、標準以及與其所關心的事情有關的生存狀況的體驗。它涵蓋了個體的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與周圍環境的關系[1],適應了現代生物-心理-社會( 環境) 醫學模式。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傳統的健康評價方法受到挑戰,與健康有關的生活質量的探討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為了了解鎮江衛校學生的生活質量,我們嘗試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量表),以期從不同角度評價衛校學生生活質量狀況。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方法, 抽取鎮江衛生學校護理專業2010級6個班,共計324名衛校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測試,剔除無效問卷后,共有有效問卷296份,有效回收率為 91.35%。其中男生31人,女生265人。
1.2 方法與內容 采用WHOQOL-BREF量表中文版[1], 該量表由26個條目組成, 包括生理、心理、環境、社會關系領域 4 個維度的總的生存質量及總的健康狀況,每個條目分別按 1~5 級計分,得分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好。其中第21條“您對自己的性生活滿意嗎?”不適合衛校學生, 依據高中生生活質量評價辦法[2]改為“您對自己青春期的變化適應嗎?”。調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預防醫學老師擔任, 在調查員的指導下, 由被測學生自行填寫, 調查人員復核, 檢查, 及時補漏, 確保問卷合格。
1.3 統計分析 經調查人員核實評分后, 所有數據錄入計算機, 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性別對衛校學生生活質量的影響 從表1可見,男生社會關系領域得分高于女生,在心理領域、環境領域得分均低于女生,但差別在統計學上無意義(P>0.05)。
2.2 不同來源衛校學生生活質量的比較 結果見表2。來自城市的衛校學生在社會關系領域得分高于農村衛校學生(P
2.3 自述健康狀況對衛校學生生活質量的影響 結果見表3。自述健康衛校學生生活質量各領域及總的生存質量和總的健康狀況高于自述非健康狀態的衛校學生(P
3 討論
自南丁格爾開創現代護理專業以來,以女性為主角的護理學得到了迅速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研究和活動領域,具備了相應的護理理論體系。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護理技術不斷發展,人們對護理專業的觀念也在更新。護理不再被看作是女性的專屬,全球每年男性護士的數量在逐漸增加[3]。近幾年,我國的護理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據我校近4年護理專業招生情況看,選擇護理專業的男生越來越多。為了了解他們的生活質量,筆者對其中31名男護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與265名女護生進行了對比。
不同性別衛校護理專業學生生活質量研究表明,男生在社會關系領域得分高于女生,這可能與男生生性活潑、好動、喜交際有關。女生在環境領域得分高于男生說明女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于男生。
男生在心理領域得分低于女生,分析原因,男護生最大的壓力是來自社會各界的偏見,病人不接納他們,還擔心女性護士的歧視。應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心理干預,使他們認識到從事護理工作男性比女性有著更大的發展潛力,特別是在能體現男性優勢的手術室、急診科、外科等科室工作。以激發他們的工作激情,使他們看到護理工作的價值和發展前景。
來自城市的衛校學生在社會關系領域得分高于來自農村的衛校學生,說明城市衛校學生在社交能力方面強于農村衛校學生,這與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接觸不同人群有關。來自農村的衛校學生在心理領域、環境領域得分高于城鎮學生,這與來自農村的學生從小參與了更多的勞動有關,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好。
自述健康的衛校學生在總的生活質量、總的健康狀況及其它各領域得分均高于自述非健康的衛校學生,說明衛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忽視,提醒我們需要對衛校學生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呼吁有關部門應重視衛校學生的生活質量狀況,有區別地針對不同性別、不同來源、健康狀況的衛校學生加強教育,提出一些針對性措施改善衛校學生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R39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227-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關注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護理作為一個特殊專業,與不同專業的醫學生相比,其心理健康狀況亦有一定程度的差異[1]。臨床實習是每個護士的必經之路,是臨床獨立工作的準備階段,是對在校理論學習的檢驗和鞏固,也是由學校邁向社會、由學生向護士轉變的重要過渡時期。在這個階段,實習護士從學校比較單純的理論學習和有規律的生活轉到醫院繁忙復雜的工作學習環境,學習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較大改變,這必將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社會支持在心理障礙的發生中,起到緩沖作用。本研究將描述本科實習護生的心理健康及社會支持情況,評估社會支持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措施,為促進實習護生心理健康狀況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抽取2011屆中山大學護理學院本科實習生,納入標準:(1)實習周數在20周以上;(2)無合并其他嚴重軀體或心理疾病;(3)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收集工具 (1)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年齡,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個性;(2)SCL-90:用于測試心理健康水平;(3)SSRS:得分越高說明社會支持越高。
1.2.2 分析方法 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用t檢驗對樣本均數與常模進行差異性比較,用Pearson相關分析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各因子。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護生平均年齡22.2歲,全部居住在學校宿舍同一樓層內。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100份,回收率100%。
2.2 心理健康狀況
2.2.1 心理健康 與全國常模比較,SCL-90各因子除“恐怖”和“精神病性”兩項外,其余因子分均值都高于一般人群, 軀體化、強迫癥狀、敵對、抑郁、焦慮等項目差異顯著P<0.01。
2.2.2 心理問題檢出情況 如按只要任何一項因子分≥2.5列為有心理問題者,有33.3%的護生存在心理問題。按比例排在前六位的因子依次為抑郁(13.3%)、敵對(13.3%)、強迫(10.0%)、焦慮(10.0%)、人際敏感(6.7%)、偏執(6.7%)。
2.3 社會支持情況
2.3.1 社會支持 與常模比較,除了“客觀支持”一項良好之外,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等項目差異顯著(P<0.01),都低于同齡護生;按社會支持總分45分為高社會支持組有16人,比例16%。
2.3.2 遇到急難情況時各類成員給予支持的情況 護生在遇到急難情況時,得到的經濟支持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幫助主要來自家人和朋友,得到的安慰和關心主要來自同學和朋友,在遇到急難情況時,只有13.3%學生獲得學校支持,只有0.03%獲得黨團組織支持。
3 討論
3.1 心理健康狀況 隨著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護理人員面臨種種挑戰,護生進入臨床實習由于人際關系、學習環境、角色功能的改變,及對臨床護理工作不熟練擔心發生差錯事故,有的護生對臨床整體護理模式感到困惑,加上面臨畢業后的就業壓力等諸多因素,使她們心理壓力明顯增大。如何培養護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一直是護理界探討的課題。
3.2 心理問題檢出情況 (1)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生活在一個相對女性的環境中,缺乏與異性的交流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們的心理健康。雖然生理上逐漸成熟,但生活經驗不足,對自己缺乏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和人生定位。這種半成熟性,使學生容易產生心理發展方面的問題,容易滋生自卑、抑郁、嫉妒、報復、焦慮等不良情緒。(2)受世俗偏見的影響,護理工作在社會上得不到認可,部分學生對護理專業缺乏興趣。尤其當實習護生遭遇到醫護人員的冷漠對待和病人的不信任時,加之她們對自身心理問題調適和解決技能的缺乏,此時容易產生敵對心理。同時家庭經濟困難、對生活和學習缺乏必要的物質支持,造成部分學生產生焦慮心態,甚至引發敵對情緒。(3)在實習護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偏執也是突出的一個方面。有部分護生尤其是獨生子女,受父母家庭過多的嬌寵溺愛,加上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在學習和生活中不適當地強調自我,極容易產生一些極端自私的想法,甚至自我封閉。
3.3 社會支持狀況 所有學生都是住校生;獲得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是家人,雖然他們不在護生身邊,但在物質和精神上仍然給以最大的支持。以往大多學校通常認為,護生進入實習期,其主要教育責任發生遷移,只負責其生活、后勤管理;醫院方面則認為護生只是來醫院實習,只負責業務、技能教育,從而造成實習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因此加強學校、醫院和實習護生的聯系,共同開展實習護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另外學生主動向組織求助的主動性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
4 結論 本科實習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水平不容樂觀,應采取各種措施提高護理其社會支持水平,從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4.1 關注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十分嚴峻,提示關注護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緩。從系統論觀點來看,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很多,不是學校單方面能夠解決的,需要社會、家庭、學生自身、教師和學校共同關心,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現實對護生心理關懷仍流于口號與形式,主要原因有課程、評估和評價缺失。首先目前的課程設置仍以基礎課、專業課為主,對護生的心理關懷課程缺失;即使有心理課程,也存在教材陳舊、與護生實際脫節的問題。其次沒有對護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并建檔,使得教師進行“人性化”及“個性化”的“因材施教”沒有依據。再次對護生的評價仍以考試成績為主,忽視是否養成健全的心理素質;對教師的評價也沒有將對護生的心理關懷納為標準,導致不能實際重視這個問題。
4.2 優化護生的社會支持網絡 學校應重視對護生實習期間的社會支持情況的關注,可以在每個季度或必要時進行普查,掌握科學數據。教學管理者應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就必須正確評估學生社會支持情況,幫助學生積極調動社會支持系統。管理者、臨床帶教老師、學校老師的支持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管理者應重視學生的實習滿意感,善于應用激勵因素,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得到滿意和激勵。學校、黨團組織應發揮積極作用,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4.2.1 臨床帶教老師應加強對護生帶教與支持 在臨床帶教工作中,帶教老師應幫助護生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護生進入臨床后,與帶教老師相處的時間較長,如果帶教老師能為護生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無疑是減輕學生心理負擔、幫助其掌握交流技巧、操作技巧等的最好方法。所以帶教老師除了完成帶教任務和自身的工作之外,還應多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成為其傾訴的對象,密切地與其溝通,指導其應對各種壓力。
4.2.2 啟動學校、家庭、社會心理支持系統,形成教育合力 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生活空間擴大,學生不但要與家長、教師和同學交往,還要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發生聯系。學校、家庭、社會在教育問題上應該一致。為發揮家庭在心理健康中的積極作用,可通過舉辦家長學校,也可通過書信、電話等方法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通報學生在校的表現情況,以得到家長的支持;家長也應加強自身的修養和理論學習,重視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
我的孩子今年17歲,是個高二學生,他性格較為內向,不太善于和他人交往。近兩年我們發現他有個問題,就是情緒容易激動和好發脾氣。去年六七月份開始出現癥狀,三四個月后逐漸好轉。今年大概從半個月前,他的情緒又開始發生異常,夜間睡眠差,“世界杯”來了,就整夜地看球賽。白天則精神不振,煩躁不安。學習受到很大影響,最近一次考試,他的成績從班上前十名落在了后面。為此,我們講了他幾句,他就大發脾氣,把自己的隨身聽給摔了,甚至還要動手打父母。孩子馬上就要進入高三了,這種狀態真讓我們擔心,我們不知怎么辦才好。心理醫生點評:
從孟女士的自述內容來看。她的孩子的確存在較為明顯的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情緒上的困擾。情緒困擾是心理障礙的一種表現,常見于各種心理疾病。人的情緒問題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與季節變化有關,在夏季情緒波動較大,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理中暑”。據研究表明,在炎熱的夏季,約有10%的人會出現情緒、心境和行為的異常,或表現為情緒煩躁、愛發脾氣、易激怒;或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難;或表現為情緒低落、缺乏熱情、精神不振等。
導致這種“心理中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炎熱的夏季,睡眠和飲食量減少,加上出汗增多,體內能量代謝消耗增加,水電解質代謝異常,內分泌發生改變,使得大腦神經活動功能出現障礙,從而產生情緒、心境、行為方面的異常;二是自身內在的原因,即身體健康狀況和心理素質狀態較差,對抗外界環境變化和刺激的能力下降,當處在夏季的炎熱的應激環境下就可能出現情緒和行為的變化。孟女士的孩子性格較為內向,不善于人際交往,處理內心矛盾沖突時存在困難,這是他內在素質方面的問題,炎熱的夏天可能會激發他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反應他所表現出的睡眠障礙、不能安心學習、看電視、發脾氣和吵鬧都反應了他內心的焦慮和壓抑的情緒。
當代中學生由于正處于身心發展的激烈變化時期,心身發育的未成熟,社會閱歷的缺乏,心理適應能力差使他們對生活、學習中所發生的各種心理沖突不善處理,因而心理和行為就更容易失常。特別面對升學壓力和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家庭盼子成龍成鳳的壓力,他們的各種心理困惑、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患得不到及時地排解,消除與矯治,這就便得中學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很大,將會影響他們今后的發展,學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重大。
學校實施教育是以班級為單位的,班級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主要場所,班級活動的目的是要創建一個良好的班集體,營造和諧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塑造良好的個性,培養高尚的品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而班主任又是班級直接管理者,學生在學校生活中與班主任的接觸也最多。班主任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心理狀況、身心發展狀況都應非常了解,所以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在新的基礎教育改革中,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對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以適應形勢的發展,而班主任平時也可能不自覺進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但這不能滿足學生的要求,同時效果也有限,我們應該有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級管理當中去。
一、班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為了在班級管理中更好的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有的放矢,班主任工作中就要及時觀察和總結。我發現班上學生主要表現出以下幾種心理健康問題:
1.自我責備型
學生自我評價低,自我輕視自己責備自己,其行為受悲哀和憂郁情緒的支配,背后可能掩蓋著敵意和攻擊。自責傾向的形成與家長的嚴厲懲罰、教師的歧視和同學的嘲笑等有關。
2.身體狀況差
他們自述經常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頭痛、失眠、疲勞等癥狀。在這些身體癥狀中,有的是真正的“病”,但當這些“病”同時出現時,大多是由于焦慮所造成的。中學生由于不能及時排解心中的煩惱和郁悶,便以身體癥狀進行逃避。這種現象尤其在學習困難學生身上出現較多。
3.情緒易激動
他們坐立不安,小動作過多,好發脾氣,嚴重者還會罵人、打架。他們當中有些人是遺傳原因造成的,更多的人則是屬于生活習慣不良或是心理不健康。
4.學習及考試焦慮
適度的學習焦慮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體驗,它不僅不會影響學習,而且促進學習。這里是指那些學習焦慮過強的學生。他們害怕考試、害怕學校、害怕老師、甚至討厭學習,更為嚴重的是有兩位女生因此而離家出走。學習焦慮在開始時是怕學習成績不好受父母和老師批評,被同學瞧不起。如果真的學習成績不好,受到了斥責、批評和歧視,久而久之便會產生過強的學習焦慮和考試焦慮。
5.人際交往焦慮
他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表現出退縮、提心吊膽、拘謹老實、不敢講話等特點。對人焦慮大多是經驗不足造成的,或者因家長嬌慣總是一個人在家里玩,或者是受到過大孩子的欺負不敢到外邊玩,或者是缺少游戲伙伴。家長過于嚴厲的管教也是學生怕人的原因。
6.孤獨傾向
常感到自己孤單,沒有朋友,平時很少與同學來往,總愛一個人呆著。調查中發現,這位有孤獨傾向的學生多由自卑引起,主要成因是由于家庭經濟困難,自身覺得同學看不起形成的,另外是因為本身的性格缺陷問題。
二、班級管理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針對班上以上這些問題,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有針對性的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形式和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平時的班級管理工作當中。
1.主題鮮明的班會課,進行集體心理輔導
通過平時的觀察,及時發現班上有以上心理不健康表現的學生。開展以此為主題的班會,比如開展討論如何才使自己心理健康,人格更美的班會;在處理兩代人的心理的隔閡――代溝時,特意為班上開了一個以親子之間為主題的情境短劇表演班會。使學生形成一個健全的日趨完善的人格,把知、情、意、統一協調起來。
2.班上舉辦心理健康專題講座
我針對班上出現的上述心理問題,舉辦了專題講座(如何克服考試焦慮心理,駕御自己的情緒;異性之間交往應該注意的問題;使自己的思維飛翔一創新思維等),使學生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同時了解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掌握有關避免和消除問題行為和心理障礙的知識和方法,能夠自我排憂解難,克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達到維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師生通過周記交流
高中階段是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學生身體和心理都在快速成長和發展,身心快速發展中卻時有矛盾和困惑,再加上高考激烈的競爭壓力,急需得到心理衛生教育指導,而學生又常常不愿輕易將心理的困惑和矛盾展示出來,而是悶在心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其正常發展。因此,作為班主任,注意學生在校學習生活中活動在其心理中引發的不同程度的反映,除了事前作出積極的預測外,可以通過學生的周記,了解學生當時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況,及時加以疏導、調整,避免產生不良后果,使班級健康有序地發展。例如高二文理分班,重新組合的班級,表面上風平浪靜,實際上每個同學心理適應方面都面臨一次考驗,因此各種心理情緒在周記中反映出來:有的反映出孤獨壓抑的情緒;有的同學整天獨來獨往、悶悶不樂;有的甚至影響了正常的聽課學習。面對學生周記中反映的種種心態我們利用班會活動,讓同學介紹自己的特長、愛好,希望;調換座位時,注意把個性心理特征類型不同的同學安排在一起,讓開朗的同學影響內向的同學,并通過校運會、籃球、排球比賽以及文藝演出活動;增強同學彼此的了解,化解種種猜疑,解除種種隔閡、顧慮,從而使得團結樂觀的心理取代消沉壓抑的心理。全體同學的心態情緒得到調整后,班級的凝聚力增強。可見,通過周記發現學生的心理矛盾,及時采取措施調整,是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班級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之一。
4.班級開展各具特色的文體活動
實驗表明,經常參加中等運動量的體育鍛煉的中學生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等方面的健康水平顯著高于常人。體育鍛煉改善心理環境,增進心理健康,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班上組織了以宿舍為單位的籃球、文藝等比賽,使平時學習不是很好,但球技或文藝出眾的學生有了表現的機會,使有孤獨傾向和自責傾向等的學生融到班集體當中。同時做為班主任的我在旁邊為他們加油,及時的給予鼓勵和贊揚,通過活動他們的自信心得到了增強,更加愿意和我交流,班集體的凝聚力有了加強。
5.個別談話,家校一起幫
我在心理輔導中注意到與學生進行個別談話的同時加強與家長的聯系,溝通家長、教師、學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手段。因為學生心理負擔加重,不僅有著學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著重要影響。班主任一方面要利用家長會的形式,就共性問題與家長進行雙向交流,以便溝通思想,相互配合;另一方面要通過家訪和個別談話方式,就個別問題與家長取得聯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
1.2行政管理人員壓力自評量表管理干部壓力問卷在參照國內外相關量表和調查問卷的項目,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編制的壓力源量表的基礎上,根據管理人員的實際情況自行編制而成。問卷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進行一般情況調查,了解被試者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民族、受教育程度、職稱及任職年數、是否擔任領導職務及任職年限等。第二部分為工作壓力量表部分。主要內容包括68個條目,包括6個分壓力,分別為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個人壓力、人際壓力、環境壓力及文化壓力。該量表為5級記分量表,按壓力“沒有”、“輕度”、“中度”、“偏重”、“很重”分別賦予1,2,3,4,5分,將被試所選答案的分數分別匯總,即為被試在各維度的工作壓力分數。得分越高,表示被試的工作壓力越大。
1.3調查方法由專職質量監督員在培訓班現場隨機抽取30名學員,發放調查問卷,采用紙筆自述形式,統一書面指導語,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獨立評定,現場收回問卷。問卷不記名,對全部問卷質量審核后,共獲取有效問卷30份。
1.4調查內容預調查樣本量為30人,主要考察量表的可行性,重測信度和內容效度,重測信度時間間隔為2周。調查內容包括:①行政管理人員壓力自評量表的可行性,重測信度,內容效度,分半效度。以及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單位級別、單位性質、擔任職務、任職年限等一般資料;②同時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測量被試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2個量表的相關性,初步評定行政管理人員壓力自評量表的靈敏度。
1.5評價方法信度評估方法:采用重測信度,內部一致性信度和克朗巴赫系數。效度評估方法:SCL-90作為測量心理狀況的公認量表,國內外大量研究均證實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且它能反映心理狀況的多個維度,故本研究采用SCL-90作為行政管理人員壓力自評量表的效度標準。效度的測量采用壓力自評量表6個分壓力因素分與SCL-90總分進行相關分析,以衡量壓力自評量表的平行效度。
1.6樣本量的確定依據第3版心理衛生手冊,重測信度樣本量不得少于30例,預調查可采取20~30例左右,我們選取了30例進行預調查和信度、效度的評價。1.7統計方法采用EPIdata3.0建立數據庫,雙份錄入數據。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配對t檢驗、一致性檢驗、相關分析。相應統計指標包括x-±s、Pearson相關系數、內部一致性系數等。
2結果
2.1行政管理人員壓力自評量表的信度各分壓力因素分與總分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相關系數見表1),各相關系數均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各分壓力與量表總分所反映的內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時采用Cronbach′s''''α系數來評定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經計算α系數=0.916,提示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較高。在首次評定后的第2周再進行評定,經正態性檢驗,條目均分、總均分在峰度、偏度上符合正態分布,2次評定結果再進行配對t檢驗,結果見表1,各相關系數均在0.952~0.998之間,差異無顯著性(P>0.05),說明該量表重復性較好。
Effects evaluation of Xixiang street external mental health of female labor workers
Huang Mei-ku
Shenzhen baoan district xixiang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26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evaluation of Xixiang Street external female labor workers mental health,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guidance work. Methods: Since August 2009 until now , randomly selected 1200 exotic female labor workers with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Xixiang Stree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randomly selected other 1200 ones withou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s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self-assessment table (SCL-90) to evaluate th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the two groups of female labor work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tha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except psychiatric disorders, other aspects compare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Xixiang Street; female labor workers; mental health effects
西鄉街道是深圳經濟開發區中具有得天獨厚地理位置的重要地區,倚靠三角洲地區,成為聯系大陸與香港的重要紐帶。該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因此吸引了大批外來務工人員,其人數約占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 1 ]。這些務工人員沒有當地戶口,處于社會底層地位,工作繁重,收入微薄,但卻是支撐深圳建設的中流砥柱,他們因此遭受著巨大的生活心理壓力。為使勞務工更好地投入到城市發展中去,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成為重中之重。而女性則肩負著照顧家庭與外出工作的雙重重擔,所以對外來女性勞務工進行心理疏導具有重大的影響[2]。本研究著重分析了西鄉街道2400名女性勞務工心理情況,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09年8月起至今所有接受調查的西鄉街道外來女性勞務工總共2400例,年齡范圍為18歲~58歲,平均年齡(28.24±6.52)歲,其中18歲~37歲共1632例(68%),38歲~58歲共768例(32.0%)。初中及其以下學歷水平者共1385例(57.7%),高中及其以上學歷水平者1015例(42.3%)。未婚或單身者832例(34.7%),結婚或離異者1568例(65.3%)。將上述女性勞務工平均分為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200例。兩組在平均年齡、年齡分布、學歷水平、婚姻狀況等方面相比,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外來女性勞務工未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保健,實驗組則接受以下心理干預:每月定時舉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鼓勵勞務工有任何心理問題及時對專家進行探討,確保勞務工明了心理咨詢師聯系方式,鼓勵電話詢問,有嚴重問題可與社區醫生進行面對面交流以解決勞務工心理疾患。每周由社區醫生對實驗組勞務工進行為時30min的家訪,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具體內容有[3]:①提高勞務工自身對典型性身心疾病的認識;②教授勞務工如何正確看待心理教育與干預;③講解及時調節不良情緒的必要性與方法;④講授如何獲取和諧的人際關系的要領;⑤針對勞務工個人具體的不良生活方式進行指導。進行心理輔導時主要是讓勞務工自述心理狀況,并與其身邊親屬等交談以更加充分地了解個體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1.2.2 評價方法 所有女性勞務工均經專業人員進行講解后,根據個人近期情況填寫一份調查問卷。填寫完畢后,由專業人員及時收回,實驗組總計分發問卷1200份,剔除53份不合格者,有效統計率為95.6%。對照組總計分發問卷1200份,剔除58份不合格者,有效統計率為95.2%。問卷內容為癥狀自評量表(SCL-90)[4],包括思想情感、情緒意識、行為習慣等方面,共有90個評分選項,包括軀體化障礙、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抑郁、焦慮、驚恐、偏執、敵對九大典型癥狀。分數評判標準為:無(1分)、輕度(2分)、中度(3分)、偏重(4分)、重度(5分)。勞務工有任何不理解或質疑的地方應及時詢問工作人員,要求其必須結合真實情況進行評分。
1.3 觀察指標
兩組女性勞務工干預前后的SCL-90評分比較,年齡因素對實驗組女性勞務工干預前后SCL-90評分的影響。
1.4 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均在SPSS17.0軟件上統計,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應用t檢驗,檢驗標準以P
2 結果
2.1 兩組女性勞務工的SCL-90評分比較
實驗組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干預前后除精神病外,軀體化障礙、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驚恐、偏執、敵對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差異(P
2.2 年齡因素對實驗組女性勞務工干預前后的SCL-90評分的影響
實驗組中18歲~37歲組問卷作廢共30例,38歲~58歲組問卷作廢23份。由表可見,38歲~58歲組勞務工的心理干預效果明顯優于18歲~37歲組,除軀體化障礙外,兩個年齡組其他方面經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
3 討論
大量外來勞務工背井離鄉遷徙到經濟發達地區,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卻未能得到幫助疏解,往往缺乏正確的疏泄途徑而造成大量不良社會現象:打架斗毆、酗酒生事、抑郁自殺等。而醫療機構通常只關注于患者的身體疾病,忽略了患者的心理衛生[5]。隨著我國對民生關注的逐步增強,我們的觀念已由過去傳統的要求身體健康逐漸發展為要求身心健康的高標準。
西鄉街道作為深圳著名的發展基地,大量女性外來勞務工的心理健康尤其需要正確指導。主要原因有[6]:①女性天生性格柔弱而敏感,更易產生心理問題;②勞務工普遍學歷不高,年齡較小,缺乏豐富的生活閱歷,常常不能冷靜分析處理問題;③勞務工因地域不適而承受力底下,缺乏與人群的交流與溝通;④勞務工是社會弱勢群體,缺乏法律意識下的自我保護能力,未能引起社會充分的關心;⑤勞務工幾乎都未曾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本研究發現,實驗組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干預前后除精神病外,軀體化障礙、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驚恐、偏執、敵對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差異(P
通過對西鄉街道女性勞務工心理干預的研究,我們應當充分重視勞務工心理健康。政府應致力加強提高勞務工教育水平,進行積極向上的心理教育與保健[8],定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構建出行之有效的社區心理服務機構,切實解決外來勞務人員的心理問題,為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趙志廣,彭績,程錦泉.深圳市勞務工社區衛生服務的利益相關集團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6,23(4):234-235.
[2] 劉晉洪,張泉水,夏莉.深圳市外來務工人員心理健康狀態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7):644-645.
[3郭洪波,羅玉梅,溫菊芬,等.深圳市廠企勞務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9(2):220-221
[4] 胡紀澤,胡赤怡,段衛東,等.深圳市戶籍及非戶籍居民精神疾病現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 (6):543-548.
[5] 吳均林,周指明,巫云輝,等. 社區心理衛生服務需求調查[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11):688-691.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4289(2013)07-0076-03
2013年4月20日上午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強烈地震。四川省緊急啟動應急預案,省教育廳迅速行動起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指導災區教育部門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投入抗震救災,保障師生生命安全。沒有一次災難不是以人類的進步作為補償。從汶川到蘆山,四川教育系統,在此次考驗面前,心理援助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
一、及時建立災后師生心理援助應急機制
建立高效的災后師生心理援助應急機制,是心理援助工作組織有力、及時有序、科學有效,援助工作實現全覆蓋的重要保障。“4·20”蘆山地震災后,四川省教育廳借鑒“5·12”師生心理援助應急機制研究成果,及時建立了災后教育系統師生心理援助應急機制。
(一)成立災后師生心理援助協調領導小組和專家組
4月23日,四川省教育廳成立了“4·20”蘆山地震災后師生心理援助協調領導小組和專家組,并于當日奔赴災區。協調領導小組由廳領導和相關處室人員組成,專家組由高校和教育科研系統的專家構成。他們均具有“5·12”汶川地震災后心理援助的經驗。
(二)開展災區師生精神狀態及學校心理援助需求調查
為掌握災區師生心理援助需求,24—25日,省心理援助專家組分若干小隊,分別到蘆山、天全等重災縣,與教育局、教研室相關同志座談,了解災后學校總體情況,并在他們陪同下深入蘆山中學、鳳禾中心校、飛仙中心校、升隆中心校、蘆山縣初中、天全縣三小等學校開展6次專題調研,訪談校長及教師30余人,對蘆山中學初一到高二年級學生的身心狀態進行了深入了解,對災區師生精神狀態及學校心理援助需求有了基本把握。
(三)建立聯絡人制度,暢通信息溝通渠道,及時提供心理援助
在調研基礎上,省心理援助專家組結合“5·12”災后師生心理援助應急機制建立經驗,與蘆山縣教育局協商討論,于4月25日率先幫助蘆山縣教育局建立了中小學災后心理援助協調機制,落實了聯絡人,暢通了信息溝通渠道。隨著災區中小學先后復學復課,通過信息渠道,學校心理援助的需求源源不斷地反饋到專家組。面對大量的援助需求,專家組在就近直接提供心理援助的同時,更是充分發揮與災區其他心理專業機構和組織聯系緊密的優勢,及時協調聯系中科院心理所、華西醫院等專業力量,參與到復學復課第一課——心理輔導課的工作中,以解學校燃眉之急。
(四)協助雅安市教育局制定災后師生心理援助工作方案
省心理援助協調領導小組和專家組,積極指導市、縣(區)、校三級建立心理援助工作機制。在與市教育局溝通過程中,專家組看到市教育局工作相當繁重,許多緊急事務需要處理,加之對心理援助專業工作不熟悉,主動提出協助草擬心理援助工作方案。為使方案切合實際,多次與市教育局同志溝通方案內容。“方案”從加強領導,明確職責;整合資源,加強指導;暢通信息,搞好宣傳等方面,明確受災縣在心理援助中的作用、具體工作任務和工作措施;同時,協助制定了災后師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導意見。“意見”從工作目標及原則、方式及內容、隊伍三方面規范外來心理援助組織,為科學有序地開展災后師生心理援助提供制度保障。4月28日,雅安市教育局下發了《關于做好地震災區師生心理援助工作的通知》。至此,協助建立起了市、縣(區)心理援助協調機制和聯絡人制度,暢通了省、市、縣(區)、校信息溝通渠道。災區各縣(區)形成了以心理援助協調負責人、聯絡人和骨干教師為龍頭的行政——教研——學校——駐點心理援助組織相互協調配合的縣級師生心理援助工作機制。
(五)培訓災區心理援助專業力量
為保證心理援助全覆蓋,也為當地培養一支“永久牌”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隊伍,省心理援助協調組和專家組主動與雅安市教育局聯系,協調骨干教師培訓事宜。為高質量開展培訓工作,增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專家組多次與雅安市教科所同志商量培訓主題和內容,設計出了符合實際的培訓主題、課程內容,并與培訓專家討論了培訓方式和方法。到5月6日完成了雅安8個縣(區)的骨干教師和教研員培訓,同時指導他們完成了本縣(區)的心理援助規劃方案的編制,為災區心理援助的持續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六)普及災后心理康復知識和方法
免費發送地震災后心理援助適用書籍。緊急籌措適合小學、初中、高中不同階段學生需求的《災后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案例》、《幫孩子重建心靈家園——團體活動輔導手冊》、《“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心理援助應急機制研究》等書籍,為復學復課期間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規范的活動方案,為市、縣(區)災后心理援助機制建設提供參考。
二、專業組織和人員有序參與災后心理援助
作為“5·12”和“4·20”地震災后師生心理援助的親歷者,總體感覺這次心理援助組織和人員吸取了“5·12”災后心理援助的經驗教訓,注意了介入方式和介入時機,做到了幫忙不添亂。
(一)搶險救援(人)階段(3—4天內)
人們習慣稱之為黃金72小時,救人是重點。這時,心理援助組織和人員主要在后方,協助醫療人員,對傷員進行幫助。進入現場的也主要以有組織的醫療救援人員身份進入,對喪親家屬施以援助。
(二)應急安置階段
心理援助組織和人員大都以救援自愿者身份在應急避難場所或帳篷區等人員聚集區域,從事綜合服務工作,如協助搭建帳篷、安撫老人和照看孩子等,發揮了社會支持,安定人心的作用。
(三)過渡安置階段
學校陸續開始復學復課,心理援助需求量很大。處于待命狀態的心理援助組織,主動通過災區師生心理援助協調機制和聯絡人渠道獲得需求信息,在統一協調下,對接受心理援助的學校積極開展專業服務。心理援助組織和人員按照《雅安市災后師生心理援助工作指導意見》的要求,一個心理援助組織定點相關學校,工作時間在一周以上,克服了“5·12”災后不同的心理援助組織對同一所學校,相同的學生進行重復的心理輔導的弊端,避免對學生造成多次心理傷害。同時,不少心理援助組織還與受援學校建立起了中長期工作目標關系,以保障心理援助的持續性與有效性。
三、災后師生心理援助后續建議
為幫助災區師生盡快擺脫地震災害造成的心理陰影,重塑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借鑒“5·12”汶川心理援助經驗,根據災后不同階段師生心理發展狀況,特提出災后師生心理援助后續建議:
(一)重視對心理受創教師(校長)開展康復培訓
地震發生后,災區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堅守崗位,積極投身搶險救災和過渡安置工作,為確保學校安全復課和盡快讓孩子們走出心理陰影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然而,經歷了搶險救災、復學復課繁重工作的災區教師(校長)也已身心俱疲,對災區廣大教師(校長)進行科學有效的災后心理援助顯得非常必要。“5·12”汶川地震災難及國內外大量研究和實踐證明,重大災害性事件由于具有突發性和緊急性,會造成人的心理失衡,產生心理危機。尤其是有親人、學生傷亡的情況下,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心理干預與疏導,必將會對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影響身心健康,進而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因此,通過康復培訓計劃的實施,促進災區中小學教師掌握心理康復教育的知識和方法,提高他們自身心理康復能力及幫助學生康復的能力,是促進災區學校心理康復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續、有效開展的重要措施。
(二)學校要組織開展學生喜愛的各種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
蘆山強烈地震對學生的心理沖擊明顯,與汶川地震等災難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具有相似性。與學生交談中,學生常常自述“當我想起或聽別人說到地震的時候會感到難過”、“很難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對過去經常做的事明顯失去興趣”等,感覺“焦躁不安”、“容易發火”等,情緒波動非常明顯。加之復學復課階段,學生多在板房學習;家庭房屋受損,時有余震,學生多住在板房或帳篷里。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與災前存在較大差異。對學校而言,首要任務是平復學生心理。學校要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與規律,運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創傷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組織開展各種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和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如音樂、繪畫、體育、游戲、團體輔導、心理訓練、問題辨析、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劇、專題講座等,幫助學生積極地面對并轉化災后的各種負面情緒,學習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正確地認識、評價并悅納自我,發現自己身上的正向心理資源,重建對自我和生活的自信心,增強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重建良好的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提高人際溝通能力,增強歸屬感和認同感;坦然面對災難,發現生命的積極意義,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更懂得關愛自己和他人,學習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學生獲得正能量,進而擺脫地震帶來的心理陰影,逐漸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組織管理機構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結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需要和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的運行機制,逐漸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管理機構。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應由校級領導擔任負責人,資深的專業老師擔任副職主抓全面工作。各院系設立分機構負責人,主要負責本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在每個班級設心理委員,及時掌握班級同學心理發展動向,隨時向輔導員或院系匯報。學校要從心理學、教育學、醫學專業和長期從事德育工作的老師中精心選拔,形成一支業務能力強,有敬業精神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四級網絡機構:一級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二級為辦公室、心理咨詢室(包括治療室、側量室、團體心理輔導室),心理協會;三級為院專心理咨詢室;四級為班級。每個機構都有其主要職能,上傳下達、左右協調,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要緊緊圍繞“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而設置。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1號)及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5號文件精神,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形成科學、全面、系統的內容體系。內容包括基本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應是全校學生。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可將教育內容分為兩大類:發展教育和健康咨詢。前者是普及教育,覆蓋面廣,起到預防心理問題的發生和通過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質;后者是健康咨詢,主要針對有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學生,通過各種專業技術手段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重新回到健康心理狀態。具體內容如下:發展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一新生適應問題、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未來職業規劃、戀愛與學業等。健康咨詢包括個體咨詢和團體心理輔導。個案咨詢主要針對由于學習、交往、情感等原因而產生的心理困惑、心理問題、精神和行為障礙;團體心理輔導是面對有共性問題的學生集體做心理疏導,如自我覺知、減壓放松等。
3 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多種多樣,可以依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選擇合適的方式。
3.1 發展教育方式
發展教育可以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據教育部要求將此課程作為大一本、專科學生的公共必修課。還可以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在全校適當開設幾門心理學選修課,主要面向高年級學生。同時,結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設專題講座,如大一學生環境適應問題,大二、大三學生人際交往和戀愛問題,大四學生擇業心理調適等等。此外,與學生管理部門積極配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比如每年圍繞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周(月)開展系列活動,有心理健康知識競爭、經典心理影片欣賞、心理劇和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
3.2 健康咨詢方式
心理咨詢按性質分為發展心理咨詢和健康心理咨詢。根據求助者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咨詢方式。第一,個體咨詢是以求助者個人作為對象的一種心理咨詢方式,是由咨詢人員運用心理學相關知識,通過專業技術和方法,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第二,團體心理咨詢,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解決成員共同發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團體心理咨詢既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活動。第三,電話心理咨詢是通過電話這一現代通訊手段,運用有關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技術,及時、迅速地幫助求助者解決問題,恢復心理平衡狀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第四,網絡心理咨詢是以網絡為媒介,運用各種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幫助求助者以恰當的方式解決其心理問題的一種方式。主要有QQ聊天,ICQ、電子郵件(E―mail)、電子布告(BBS)、個別或團體交談等。網絡以平等交互、虛擬隱藏性的優點特別受到學生的青睞。學校學生管理部分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站,在網上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經典案例分析、心理困惑答疑、心理輔導等內容,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第五,朋輩咨詢是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有需求的同學和朋友予以心理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種類似于心理咨詢的幫助。因為同齡人之間有共同語言,他們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求比較相似,很容易形成同理心產生共鳴。朋輩咨詢有時比專業輔導老師的咨詢效果更快捷有效,是大學生心理咨詢的一種值得推廣的方式。
4 建立心理健康咨詢效果評估機制
4.1 大學生心理健康評估
首先,定期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通過心理測量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為疏導有問題的學生提供比較科學的參考依據。主要方法是通過各種問卷和量表進行,如SCL―90,智能測量、人格測量、臨床測驗等。其次,對預警學生進行預約訪談。根據對學生心理測試結果分析,篩查出預警學生,并將他們按問題和程度進行分類,及時與他們所在院專的負責老師聯系,對預警學生進行約談。約談之后再對確實有問題的學生根據嚴重程度做出相應的輔導方案。
4.2 個案心理咨詢效果評估
對于日常接待的個案咨詢效果評估可以分為三個環節。首先,心理咨詢前評估。輔導老師根據來訪學生的自述和詢問進行診斷,需要時可以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進行進一步分析。給學生建立心理檔案,為咨詢前后效果對比提供參考數據。其次,心理咨詢過程評估。主要從學生與老師的配合互動、學生完成作業情況,以及每次咨詢后的感想、行為反應等方面進行評估。最后,心理咨詢后評估。一是咨詢結束后對求助者再進行測量,將咨詢前后兩次結果進行對比評估咨詢的效果;二是自我評估,讓學生評估自己通過咨詢后的變化;三是輔導老師定期跟蹤服務,應與咨詢過的同學保持一定時期的聯系。因為很多來訪學生的問題會出現反復,所以老師要及時收集反饋信息,提高咨詢的時效性。
4.3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有效性評估
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有效性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評價。一是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過程評價,這個環節多偏重于教師方面,主要是通過活動內容、活動的設計、活動的籌備、活動的開展、操作技術等方面;二是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評價,主要是以學生為主,從不同層面進行反饋。包括教師對活動的總結、學生的滿意度、自我體會及日常行為等。此外還可以從輔導員及家長等渠道對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進行評價。
4.4 心理健康教育評估與反饋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是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觀察、收集、組織、儲存、提取、整合和實際評價的過程。這項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學規范,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關鍵,一方面通過評估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論上有了更深入的探討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豐富教材內容和活動方式,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開展。同時,通過評估反饋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現狀及變化,為學生提供更有效的服務,逐步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提高心理素質,進而促進大學生自我身心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
5 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心理危機干預是指采取緊急應對的方法幫助危機者從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機,使其癥狀得到立刻緩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并獲得新的應對技能,預防將來心理危機的發生。
首先,成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領導小組。由學校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任組長,成員由團委、學生工作處、武裝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校醫院等單位負責人擔任。其次,堅持預防為主,重在教育的原則。學校相關部門應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系列教育,如生命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教育等,引導他們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善待人生,培養責任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愉快接納自我,積極發展自我。再次,做好學生心理危機早期預警工作。學校要建立學生心理健康匯報制度,及時掌握全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做到早發現,早通報,早評估,早治療,力爭將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生消除在萌芽狀態。同時,對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危機干預,癥狀較輕者,可在校接受心理咨詢和治療;對于癥狀較重者和特別嚴重的學生,學校還應派人協助保衛人員進行24小時特別監護,有必要時還要及時轉介到專門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
6 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自殺是當今社會人類的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并已經躍居于20至30歲年輕人死亡原因的首位。尤其令人震驚的是,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比例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大學生的自殺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有研究資料表明,在當代大學生中存有自殺觀念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15%的人自述“近一年中有過自殺想法”,1.9%的人嘗試過自殺。驚人的數據說明大學生的自殺問題已達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學生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要點問題。
一、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生理、心理及病理學基礎
大學生是高智商、高情商的青年群體,從其身心特點來看,雖然身體發育已經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但由于他們的經歷不充分,情緒意志不穩定,心理發育尚不成熟,與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精神障礙從而導致自殺行為的發生。特別在進入大學后,置身新的生活環境、面臨新的學習任務,當理想和現實發生沖突,依賴和獨立產生矛盾或在人際關系、戀愛婚姻、職業選擇等方面遭遇障礙時,各種心身矛盾和心理欲求會使其體驗到失望、痛苦、悲傷、悔恨、激憤等負性情緒和嚴重的挫敗感。尤其現階段的在讀大學生大多都是改革開放以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在他們的成長期,望子成龍的心態讓大多數家長更多的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視對子女人格、個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心理問題乃至心理障礙表現得更為突出。表現出憂郁、孤僻、自卑、任性、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這類大學生往往將自己隔離于他人和社會之外,對人際關系淡漠,甚至懼怕;對社會懷有一種離心力,缺乏獲得安慰、同情的環境和宣泄轉移的條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擊時,不良情緒常常郁結于胸。還有的同學,因受到學習成績落后、失戀、生活受挫、家庭中出現重大事件等消極因素刺激后,由于心理上無力承受而產生嚴重的抑郁;或因生理有缺陷、才貌不佳、才不如人而導致自卑。處在這種心境下的大學生個體,在外界刺激的誘導下容易導致自殺。
從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病理學基礎來看,主要是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發生。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癥、孤獨癥、焦慮癥等心理障礙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研究顯示,引發自殺的第一誘因是嚴重的抑郁癥,我國年輕人尤其是擁有大學學位的人在抑郁癥患者當中占有極高的比例。美國學者巴魯芬(Barruelough)于1974年報告了他的研究結果:100名自殺者中,發現93%患有心理疾病,其中,抑郁癥占64%,精神分裂癥占10%。
抑郁癥的早期,大多是漸進而隱伏的。患者變得悶悶不樂,少語。自覺思想遲鈍,易疲勞,易激動,好流淚。有些病人開始有軀體癥狀,可表現為食欲減退、口干、便秘,語調低沉、言語行動遲鈍緩慢,并可伴體重減輕、睡眠障礙,各種軀體不適感,如:心悸、胸悶、心慌、惡心、嘔吐等。心理方面主要表現是寡言少語,情緒低落,悲觀絕望,在抑郁心境作用下,可對生活喪失信心,對前途悲觀失望,喪失興趣及平日的愛好,懶于學習和工作,遇事總是往壞處想,整日憂心忡忡,體驗不到樂趣。同時,常伴有自我否定,夸大自己的缺點,時常自嘆,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責,易傷感流淚或愁容滿面。嚴重者會出現不語、不動、不食,甚至出現妄想,出現自殺意念及行為。哈佛大學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萊因曼認為,年輕人缺乏應對困難的經驗,容易患抑郁癥并由此引發更嚴重的心理危機。
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的排名位居第一,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及呼吸系統疾病。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精神病患者已達1600萬人,接受治療的人數卻只占全部病人的20%。除了經濟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屬沒有認識到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害處,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見的歧視,諱疾忌醫。
二、導致大學生自殺的社會因素分析
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各種心理應激因素急劇增加。這些壓力如果處理不當,則易導致身心疾病或心理障礙。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導致大學生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人際關系、就業求職等領域的沖突和壓力不斷加大。巨大的壓力之下,學子們心理健康問題也明顯增多。據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的報告顯示,有超過百分之十六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并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上升。現階段,大學生面臨的壓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業上的壓力。學業上的壓力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大學與高中階段在學習方法與培養目標上有很大差異,有些大學生由于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方式,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常感到學業壓力很大,甚至心力交瘁。為此,有些同學整日憂心忡忡,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而長期過度的緊張情緒很容易使人焦慮、抑郁,如果不能及時釋放壓力,就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現。
2.情感上的困惑。有些大學生由于不能正確對待感情問題,當戀愛受挫出現感情危機時,容易產生孤獨感、無助感,甚至會產生性壓抑或者想入非非,從而導致心理障礙。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3.經濟上的壓力。目前,中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7%是特困生。調查表明,70%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這些壓力對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困擾,而貧困生們并不懂得該如何去化解。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同學或家庭出現一些變故的同學,常感到捉襟見肘,經濟壓力很大,在這種壓力之下,輕者容易產生自卑、孤僻的心理,有的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4.就業上的壓力。過去,我國的大學生一直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就業率幾乎是100%。而如今,高等教育在大幅度擴招,大學生隊伍日漸龐大,而工作崗位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沒有隨之大幅增長,供需矛盾日益尖銳。而隨之社會上對大學生的評價及其待遇、地位也都較以前有所下降,大學生也開始面對就業的艱辛。這種現實的就業壓力與持有過高期望值的就業愿望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使部分大學生產生不安感和恐懼感,對自己的未來悲觀失望,有的甚至失去自信出現憂郁、焦慮、自卑的心理癥狀。
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壓力”與“焦慮”是一對孿生兄弟,巨大的壓力會使人感到情緒焦慮、緊張恐懼、身心疲憊。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會使人體驗不到生活、學習中的快樂,郁郁寡歡,對生活失去興趣與信心,悲觀、失望、甚至絕望,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調適,對研究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嚴重的會導致心理崩潰甚至自殺。
三、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對策研究
大學生自殺現狀令人擔憂,但大學生自殺是可以預防的,而且經過不斷探索,目前,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尤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對大學生自殺的預防和干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總體上這方面的工作還比較薄弱,有不少學校心理咨詢以及心理狀況預警、援助體系尚未建立完善,甚至少數學校對此放任自流。因此,構建自殺預防機制及有針對性地化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治療心理疾病,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當務之急,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1.加強大學生對壓力和挫折的承受力教育。如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較好的生活環境使他們缺乏實際生活的磨難,對社會的適應力及對挫折的承受力普遍較差。因此,現階段結合大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時代特點,加大力度進行壓力與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此類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對待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壓力。教他們學會自我調適,學會與人溝通。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提高壓力與挫折的承受能力。
2.對大學生心理障礙做到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精神障礙是造成大學生個體自殺的內在原因之一。國內外統計資料表明,重癥抑郁障礙的自殺危險率為12%~19%,平均為15%。因此,強化對大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是控制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重要措施。
首先,通過SCL-90對學生進行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對篩查或心理咨詢中發現的高危人群,即有心理障礙或自殺傾向的學生,由學校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重點預防。如:加強自殺預防知識的普及教育;進行行為觀測和心理檢測;開設“生命熱線”、心理咨詢中心等。一旦發現其心理異常,必須及時加以疏導防治。對發現有精神疾病傾向者,應配合家長及時請專業醫生進行鑒別診斷,確診后的抑郁癥、分裂癥、強迫癥等精神疾病,必須積極進行醫學、藥物治療,使自殺事件防患于未然。
3.構建快捷、可行的危機干預機制。根據易激發自殺意念產生的各個環節設定排解方案,實施心理干預。通常情況下,欲自殺者從產生自殺意念到行為實施都有一個心理過程和一個時間過程,因此,構建快捷、可行的危機干預機制,在緊急情況下,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自殺者打消念頭,使其重新回歸社會。實踐證明,很多情況下自殺只是心理失調而一時沖動的行為,只要發現及時,方式恰當,危機干預可將自殺沖動遏止在萌芽之中。
參考文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10例, 女10例, 年齡3~81歲,平均(33.85±20.26)歲。傷員中軀體不同部位骨折16例(其中多發骨折2例),臟器損傷2例,其他2例。住院時間最短12d,最長73d。
1.2 傷員入院早期反應類型 由于傷員的特殊性,全社會高度關注,慰問者絡繹不絕。因此,我們選擇傷員入院第3天環境相對安靜的情況下對傷員進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理評估,根據傷員的自述、結合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見表1。
1.3 傷員住院后期心理反應 在傷員出院前1周再次進行問卷,根據傷員自述,篩選出傷員最關心的問題見表2。
表1 傷員入院早期心理反應類型(略)
表2 傷員入院后期心理反應(略)
1.4 心理護理干預方法
1.4.1 成立心理干預小組:小組由11名護士組成,組長負責制。其中副高職稱4人、中級職稱3人、初級職稱4人。有心理咨詢師專業證書3人,按兩人1組分為5組。每組配四川籍大學生志愿者1人。傷員到達之前,小組成員接受心理干預相關知識培訓,相互傳達和反饋信息,探討干預方案和措施。達成每天有記錄、每周有總結,懸而未決問題及時向有關領導溝通的共識。研究證實[4]小組工作制的方式可以密切醫護患關系,提高療效和患者應對能力,促進患者社會功能恢復。
1.4.2 解決語言溝通問題:考慮到傷員來自于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存在的語言交流的困難等因素,醫院聯系大學院校的四川籍學生加入小組,同時小組成員積極學習四川話。解除了大家語言溝通障礙的顧慮。
1.4.3 提供安全舒適環境:醫院專門設立以溫馨和放松為主題的愛心病房。病房里及走廊上張貼圖片并寫上鼓勵和祝福的話語;休息間懸掛醫護人員和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親手折疊的千紙鶴;每個病床均配備電話機,以便傷員隨時與家人朋友取得聯系;適當限制外界人員的探視和新聞媒體的采訪,保證傷員休息。
1.4.4 做好日常生活護理:給每個傷員準備全套日常用品,根據當地的飲食文化和口味準備飯菜, 關注傷員的生活所需,對病人提出的合理需要盡量給與滿足;做好基礎護理,協助生活不能自理的傷員翻身、擦背、洗頭、進食等。
1.4.5 提供針對性心理疏導和支持:①對焦慮不安的傷員,讓他們表達內心的焦慮、恐懼,對沉默不語的患者,采取陪伴、握手、觸摸的方式與傷員建立信任和親密關系;對不能聯系到家人的傷員,通過醫院或媒體等渠道聯系家人以緩解內心的焦慮不安。②對喪親后情緒克制、回避的傷員,提供安全、安靜的環境,進行一對一的交流,鼓勵他們表達內心的哀傷和對親人的哀思;對于內疚自責明顯的傷員進行認知調整,讓其意識到這是自然的災難并不是個人的過錯;③對抑郁較為嚴重的傷員要隨時關注情緒變化,注意安全,移去一切危險物品,如水果刀、繩子等,加強陪護,同時請精神科會診,對情緒易激惹的傷員根據醫囑使用鎮靜藥物。④對有憤怒情緒的傷員讓他們表達和發泄,并尊重和理解傷員,做好溝通交流,必要時請心理專家共同解決。對傷員呼叫或提出的問題及時做出反應,防止傷員有被忽略的感覺。⑤對疲倦、失眠、噩夢、暈眩、心神不寧的傷員,提供安靜環境,給予心理撫慰,安排家屬陪伴,適當使用抗焦慮和鎮靜安眠類藥物。⑥對入院后期傷員心理反應,提供充足可靠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包括地震災害的信息、抗震救災的進展情況,他們得到最權威、最及時、最準確的信息,心理確定感增強,也是很重要的心理支持。針對傷員關心自己的是否得到了及時而有效的救治,是否會留有某些后遺癥,而這些后遺癥(如截肢)是否會影響將來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影響家庭及婚姻等心理,小組成員把軀體治療的方案和疾病的預后告訴傷員,使傷員了解醫療、護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做到其心中有數,積極配合。⑦關注兒童傷員的心理: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相對于成人來說,兒童的安全感遭到了更為嚴重的破壞[5]如果得不到有效干預, 有可能在將來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6]。我們將4個學齡兒童和1個學齡前兒童安排在一個病室,鼓勵他們多接觸,利用年輕人更易于接近兒童的特點,選派小組年輕的成員負責他們的心理撫慰任務、年輕護士負責他們的日常護理工作,并根據傷情的恢復情況帶領他們參加活動,如游園、看電影等,傷員住院期間恰逢“兒童節”,我們經醫院領導和主管醫師同意,在病區為他們舉辦主題為“手拉手,讓我們一起過‘六一’”活動,無憂的笑容又重新回到他們的臉上。
1.4.6 傷員家屬心理支持:傷員家屬除了遭受強烈地震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外,還飽受失去親人的巨大悲哀,同時還要照顧傷員,以及自身面對的環境、事物變化產生的脆弱情感[7],需要更多的幫助。我院為家屬提供舒適的陪伴條件,不需要陪伴的傷員,醫院安排居住賓館,專人負責家屬管理。同時,請心理專家為家屬舉辦心理輔導講座。家屬運用有關知識較好地配合醫療救治工作和心理治療工作。
1.4.7 加強社會支持:安全良好的就醫環境,家人朋友、醫護人員、志愿者及其他社會各界人士對地震傷員的關心和愛護、陪伴和支持都會給傷員帶來力量和希望,一個微笑,一個擁抱,一句安慰人心的話語,讓傷員體會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感到此次地震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災難事件,也是全社會的災難性事件,同時也讓傷員們感到他們并非是孤軍作戰,他們有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作為堅強后盾,提高了傷員應對疾病和災難的信心,增加了應對應激的能力,軀體和心理狀態得到了良好的恢復。
2 效果
2.1 小組的工作得到傷員的認可 我們通過觀察、詢問等了解患者的反映,傷員的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好轉, 說明心理護理干預措施是恰當和有效的,工作方法是成功的。它不僅反映在傷員情緒的穩定,還表現在他們對小組成員的極大信任。通過小組成員的努力,在傷員住院1周后,傷員既能主動交流,積極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如我們收治的某體育學校的大三學生,左腿腓骨開放性骨折。對于他來講,學體育的腿不能動了,心理壓力可想而知。剛入院時,情緒方面主要表現為悲觀、失落、麻木;行為方面主要表現為不信任他人、與人疏遠。我們通過與主管醫生溝通,把治療的方案和疾病的預后告訴他,使他了解醫療、護理方面的措施和要求,當他知道他的傷痊愈后對他的學習工作不存在任何影響時,大家體會到他開朗的性格,他不僅談他的學校生活、他的理想,甚至還談到他以后找什么樣的女朋友。所有傷員在離院前要求小組成員必須當面道別;還有一個14歲的小傷員把心里話寫成信交給我們成員,在信中他稱我們“媽媽”,讓我們深受感動,激發出極大的成就感。
2.2 小組的工作得到病區醫護人員的好評 病區醫護人員感受最深的是傷員由剛入院的悲觀、憤怒、沮喪、失落、麻木、害怕、緊張、焦慮及煩躁,極端的不配合到主動了解病情、病區傷員之間的和睦相處,治療護理依從性得到較大提高,為診治工作的順利展開和傷員的痊愈起到積極作用。
2.3 小組工作得到主管部門領導認可 救治四川災區傷員不僅是一項醫療任務,更重要的是一項政治任務,它體現的是黨的凝聚力和國家的綜合實力,全世界的目光都在關注。所以,傷員的救治牽動著所有人的心,“不能出半點差錯”是最起碼的要求。在2個多月的救治過程中,沒有1例傷員因心理問題延誤治療,也沒有1例傷員出現明顯的心理障礙,全部傷員很快走出了地震的陰影,出院前情緒穩定,態度樂觀,對生活表現出敢于面對未來、重建家園的信心。我們的工作也得到院領導的表揚。
3 討論
3.1 建立接納、信任的護患關系是進行心理干預的基礎 我們小組全體成員于傷員入院第2天下午,和傷員進行了第一次的接觸。沒有急于詢問傷員有什么心理問題,而是通過拉家常的方式了解傷員的生活情況,為他們讀報、打水、協助進餐、購買他們喜歡的雜志等,建立初步的信任。
3.2 心理狀況評估是心理干預的前提 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如果不知道傷員的心理狀況就無法進行干預工作。我們小組全體成員于傷員入院第三天對全體傷員進行全面心理評估,通過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將問題總結歸納,制定出干預計劃,逐項去完成。
3.3 心理干預要有計劃、系統地進行 我們在傷員到院前即制定工作三步驟,第一步保證傷員休息,鑒于剛入院傷員路途顛簸,未能很好休息,此時應以保證他們休息為主;我們主要通過閱讀病歷來了解傷員的傷情和家庭情況。第二步建立信任,初步評估,傷員入院第2天,和傷員進行了第一次的接觸。與他們建立初步的信任。第三天通過心理健康自評問卷(SRQ),檢查篩選傷員反應類型。第三步分組進行干預。每2人1組,每組負責4個傷員,頻率為第1~2周為1次/d,第3~4周為1次/2d,第5~6周為每周2次,第7~8周為每周1次。了解傷員所需,密切觀察傷員情緒和精神狀態,對特別需要關注的傷員,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和支持,樹立信心,使傷員度過心理危機,逐步適應新的生活狀態。
3.4 護理人員要做好心理護理的自身準備 對傷員應激反應或危機的心理干預護理,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如果心理干預人員缺乏相應的知識與技能,不但難以取得良好的干預效果,而且會給傷員造成“二次創傷”。 我們小組成員中3人有心理咨詢師專業證書,其他8人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了如何觀察傷員心理應激、創傷心理救護、正確對待病者進行心理指導等多方面知識的學習,并且與某心理咨詢有限公司、知名醫院精神科專家建立業務關系,取得技術支持和幫助。
災后心理重建的路還很長,其實每個人心中都蘊藏著康復的力量和建設性的潛能。傷員出院時所表現出的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讓大家深感欣慰。此次的汶川地震對我們醫務人員培養綜合能力也是一次重大考驗。無論到災區前線還是在后方救治傷員,都顯示出白衣天使大醫精誠的深刻內涵。在未來的路上,也許還有很多不期而至的考驗,愿我們的經驗對同仁應對類似事件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董惠娟,李小軍,杜滿慶,等.地震災害與心理傷害的相關問題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7,16(1):153158.
[2] Goenjian AK, Walling D, Steinberg AM,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nd depressive reactions among treated and untreated adolescents 5 years after a catastrophic disaster[J]. Am J Psychiatry,2005,162:23022308.
[3] 趙國秋. 心理危機干預技術[J]. 中國全科醫學,2008,11(1):4547.
[4] 王志英,翁永震,張大光. 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醫護小組工作制的研究[J]. 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0):72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