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03:53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生物課堂教學藝術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生物課堂教學中,良好的導入能幫助學生順利展開新課的學習,是成功的一半,但完美的結尾,亦如畫龍點睛,還會使全課內容再起波瀾,并為整節課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如何精心設計好一節課?下面我就結合教學實踐來談談生物課堂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課堂教學要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愿意學,而且會學得較好。如果某種事物形象生動,感染力強,那么學生就容易記住。所以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時,要注意這一點,在備課時,要設計一個好的"開場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伴性遺傳時,以英國皇族趣聞作為引言:歷史上最著名的血友病的攜帶者是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皇。她有四個兒女,長子黑奧波德患血友病早亡,另一個兒子愛德華七世健康正常,英國的皇世是由他傳下的。女皇的兩個女兒都是血友病的攜帶者。因此,她的一個外孫女與尼古拉二世結婚,其獨生子也是血友病患者。另一個外孫女嫁到西班牙也給那兒帶去了血友病。從此,俄國的羅曼諾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中因娶了維多利亞的外孫女造成了這兩個家族的血友病。趣聞講完了,教師接著提出問題:為什么同是維多利亞的兒子有表現型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為什么英皇族的血友病會傳到俄國的羅曼諾夫家族和西班牙的巴本家族?這樣就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接著老師不失時機地引入伴性遺傳知識點的學習。這樣處理,學生注意力集中、感興趣,因此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精心設計好新課的導入,一開始就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
例如:講"酶的特性"之前可以先做一個實驗:把少量的新鮮動物肝臟剪碎放入試管,然后加入一定量的過氧化氫溶液,試管中頓時發生劇烈化學反應,產生大量氣泡。這時再放入帶火星的木條,即可看到木條復燃現象。用這個有趣的演示實驗導入酶的高效性的講課,效果是很好的。
三、課堂教學要加強理論聯系實際
生物課的教學是不能脫離實際,我們學校的條件又很有限,怎么辦呢?我就聯系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際現象給學生講解問題,使學生一接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就可以用學過的生物學知識進行解釋,也就加深理解了要掌握的知識。
例如:講無籽西瓜時,先提示學生:我們吃西瓜時,討厭的是它里面有種子。怎么辦?——想辦法讓西瓜不結種子,就是培養無籽西瓜。接著向學生講述了無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然后進一步上升到理論層次。為什么它不結種子?這樣學生一見到西瓜,就會想起講過有關無籽西瓜的培育、原理等一系列知識。學生對無籽西瓜的一些知識掌握就比較扎實了。
四、課堂教學要積極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它既有與其他自然科學相同的地方,又有與其他自然科學不同的地方。有很多生物學理論需要記憶。但生物又不能教成"死物",因此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把知識理解透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把復雜的問題進行加工整理,把知識變成便于記憶的層次清楚的簡單形式,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基礎知識,而且學會了記憶方法,記住的知識才能記得更加扎實。
五、課堂教學要留心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
創新精神的培養可以通過必修課、選修課的教學活動及課外實踐來實現。但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授課時數最多的必修課教學了。課堂教學中,教師貫徹新課程觀念,扭轉過去只重視結果的作法,而開始關注過程和方法,這無疑是一個教學的進步,因此許多教師經常將科學家們重大發現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思維講得淋漓盡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師很少關注學生表現出來的看似簡單但細想起來又很有見地的答案和做法。其實,及時挖掘學生創新精神的閃光點作為活體教材,不僅對發表見解的學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而且對其他同學也可以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
六、課堂教學要關心學生似懂非懂的回答
學生有時在作答時,并不能答得很完整,他們的回答有時是似而非,說其正確,卻含有不確切的成分,說其不正確,明明含有正確成分在其中。此時教師簡單化的否定,會冷落學生回答問題的熱心,而簡單化的肯定,無疑又沒有盡到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如何巧妙地解決呢?這里舉個例子。
例如:在講授"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時,教師提問"秋季開放的原因",一個學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氣溫低造成的"。面對學生的既有正確內容又有不正確內容的回答,教師不能只做"對與錯"的評判者,應當充當學生學習知識的構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導者,學習情緒的鼓勵者。此時教師應表揚學生考慮問題的客觀態度:"在秋季開放,你依據當時日照短、氣溫低來思考和推測是理性的。"這樣評價,教師就成了學生學習情緒的維護者、鼓勵者,而不是壓抑者。接著教師繼續與學生對話:"有這樣的一個實例,大家知道嗎?有人想讓在夏天開放,于是找來不透光的鐵桶,給作短日照處理,終于在夏天開放了。你們依據此實例再作推測,會得出什么結論。"于是學生依據:夏天氣溫并不低,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秋季開放的原因關鍵在于日照短。
七、課堂教學要關注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對課堂教學中暴露的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教師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總用"要敢于發表自己觀點"的口號來一遍遍地呼喚, 而要借景生情,用感人的故事去撥動學生的學習心弦,從而使學生感悟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八、課堂教學要積極搞好師生關系
老師們也許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教師站在學生的面前時,學生很難與我們溝通,有些學生在自己或知心朋友面前侃侃而談,而在教師面前或而大庭廣眾之下卻結結巴巴或閉口不言。
其實,學生最需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積極倡導師生之間建立和諧、平等、民主關系,可以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充分發揮其內在的潛能,促使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此外還要多關愛學生。除了關心成績優秀的學生,更要真誠關注調皮學生。如每次考試表揚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外,也要發現成績不理想學生的優點并給一點鼓勵性 的言語。同時,學生有了錯誤,要用正確的態度、方法、角度進行批評,幫助學生一起戰勝困難,改正錯誤。當老師在教學中出現錯誤時,要敢于在學生面前承認錯誤。課堂上讓學生放開手腳,大膽發言,勇于向老師說"不",并積極表達自己的新觀點,把課堂變成一個百家爭鳴的論壇。多信任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成為學生最貼心的朋友。這樣師生關系就更近了,課堂就更加和諧了。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8(b)-0121-01
在探討生物課堂教學藝術性語言的時候,我們應該先對語言藝術進行一些簡單的討論,藝術性語言是具有美感,能給人啟迪的語言,將其和生物課程教學進行結合,能夠讓其承載知識信息,所以還具備了知識性和教育性。生物課堂使用的教學語言必須要能夠滿足以下的一些特點需求。
1 生物課堂教學藝術性語言特點
1.1 科學性
科學性,這是教學中使用語言的基本特征。語言的科學性主要是指課堂上的語言必須規范、準確、完整。
生物是一門學科,研究的是生物方面的內容,具有科學性,生物教學必然要使用要科學術語,因此科學性的語言在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使用的科學性語言應該是能夠將教學內容主體以及生物學規律進行很好的闡述,使用語言來對一些生物進行解釋和描述,使其更加生動,貼近現實情況。語言準確性是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生物教學教師除了能夠有扎實的課本知識基礎外,還應該能夠對新的概念、信息、觀念進行了解和學習,不斷的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東西,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自然的闡述和描繪出來。
1.2 嚴謹性
教學語言的嚴謹性是在科學性的基礎上,即對具體課本中的概念、生物規律的解釋,生物現象的描述,不僅要準確,更重要的是要嚴謹恰當。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質”。二是指對概念的描述要確切、肯定,不能出現“可能”、“也許”、“應該”之類的非確定性詞語,避免學生獲得的信息無法準確幫助他們進行知識理解和建構。同時,還要注意一些限制語的使用,以避免把問題絕對化。
1.3 生動性和趣味性
生動的教學總是能夠吸引大家的興趣,增加教學的趣味性,也是能夠吸引大家的注意力,這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功底,能夠將課本上的抽象內容進行具化的描述,且容易理解。生物課使用的語言生動是必須的,而趣味性需要以科學性和嚴謹性為基礎,不能夠將內容進行過大的夸大和篡改,使其故意有趣,和實際偏離,因此這需要教師去多琢磨。
在講到氣體交換時,我們可以將氣孔比喻成與外界氣體交換的窗戶,將氣孔的關閉的行為比喻成人類的雙手合十。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較容易的理解和接受較為抽象的氣體交換行為。這樣的例子在生物教學中還有很多,作為教師要求我們用扎實的基本功,將課本知識生活化,善于去挖掘和發現這樣的例子,最終來服務于我們的教學,運用生動的教學語言讓我們的學生更加輕松的去學習和理解,達到新知識的構建的目的。
生物的課堂語言的藝術性不僅體現在語言的生動性,更重要的是語言的風趣性上。在講到植物的時候,我曾做過這樣的講訴,植物是生物生存的基礎。但是植物的命運是不幸的,植物從來不會主動地惹是生非,但是其他生物若想活下來,即使不直接食用植物,也得攝取靠植物生活的生物。植物永遠處十食物鏈的最底層。課堂的語言的生動風趣可以使本已較為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同時更重要的是可以創造相對較為輕松的學習環境,進而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學效率。
1.4 情感性
生物課程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進行相互的交流過程中,會有情感的交流,教師除了在課堂對學生給予關系,課后也應該主動關心學生,對其心理進行啟迪。通過使用情感性的語言來將情感升華,可以增加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拂去心靈的塵埃。能夠感染人的語言和富有激情的語言,都是可以在讓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共鳴其內心,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
2 增強生物課堂語言應用的藝術性
2.1 科學性中滲透趣味性
在生物的講解中,毋庸置疑,語言的科學性是放在首位的,通過準確地表述讓學生明白生物學規律和各種生命現象。但是要把相對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就要求我們教師深刻挖掘教材,靈活運用課本知識,通過生動、風趣的語言將相對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深入淺出。學生喜歡風趣幽默的對話,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也是吸引注意力的好方法,通過各種方法來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的知識積累更加容易。進行知識傳遞的時候應該準確,語言不要模棱兩可。適當的使用比喻等語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奧的基礎知識化難為易,方便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嚴肅的面孔,刻板的語言,會讓學生感枯燥和乏味。學生學習如果是以興趣為基礎,則會獲得非常好的動力,因此真正能夠引導學生的還是興趣。學生抱有興趣來學習,其思維更加活躍,觀察能力也更強,記憶更加深刻,這些都是可以讓教學變得簡單的事情。
2.2 教育中滲透情感性和藝術性
生物教學和生命不可分割。生物教育既是一種既得知識的傳遞,也是一種生命的感悟。學生學習到的還有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尊重。這些是非常寶貴的品質,也是我們進行生物教學的重要目的。
生物課堂教學中除了有生命的美,還應該有語言的美,我們學習的時候,很難看到實物,使用語境和語言來對其進行描述是我們使用比較多的方式,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有意識的去創造出這樣的情境,讓學生能夠通過語言的藝術性來引發想象,這樣可以獲得較為美好的感受。
3 生物課堂語言藝術的優化
教師使用藝術性的語言來進行教學是一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產生興趣,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讓課程可以順利的完成。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強調的就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果,與當今提倡的素質教育中的樹立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觀是相符的。生物學課堂教學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環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藝術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處于主動狀態,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動機,端正學習態度;可以培養他們具有學習生物學的各種能力,發展其智力,達到全面提高生物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的傳播、學生技能的培養、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與品德教育,主要是通過教學過程來實現的,可以說,教學過程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環節。從整體上來說,教學過程應該具有引入興趣的導入美、波瀾起伏的流程美、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和回味無窮的結尾美。這樣我們探討課堂教學過程的藝術就可以從導入的藝術、問答的藝術、啟發的藝術、結尾的藝術幾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如何使藝術性的教學手段貫穿于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之中。
1 導入的藝術
中學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無論是上理論課還是實驗操作課,教師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恰當自然地導入新課,這就涉及導入的藝術。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巧設一個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序幕”,就會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啟思維的機器,使得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課堂教學的情境之中。這就好比文章的開頭,好的開頭可以使讀者產生濃厚的興趣,形成一種強烈的渴望讀下去的心理。常用的幾種導入藝術的方法有:新舊知識聯系的方法、懸念法、趣味法(生動有趣的語言,生動有趣的板書等)、情境教學法等。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的時候,要根據教學的風格、內容以及自己和學生的個性特點,切不可生搬硬套。
下面以高中生物選修模塊3中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為例,比較一下兩種不同的導入方式。
1.1 常規導入
上課儀式之后,采用直白方式介紹:“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我們在必修模塊中學習過的基因工程的三種基本工具,還記得嗎?”……
1.2 情境教學法
上課儀式之后。
師:首先請同學們一起來觀看一段視頻。在觀看的過程中請同學們注意這段視頻向我們傳遞了哪些信息?
(播放學生們感興趣的我國科學工作者培育轉基因抗蟲棉過程的視頻。)
師:視頻我們是看完了,通過視頻同學們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通過剛才的視頻我們知道了,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
師:很好,那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轉基因抗蟲棉來呢?
生:讓蘇云金芽孢桿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細胞中表達,可培育出抵抗棉鈴蟲害的抗蟲棉。
師:對,我想請同學們一起來回憶一下要實現這一過程需要哪些相應的工具?
生:一是“分子手術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二是“分子縫合針”──DNA連接酶;三是“分子運輸車”──基因進入受體細胞的載體。
師:好的,接下來我就和同學們一起來分別學習DNA重組技術的這三種工具。
經過對比可以看出,第一種導入的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而第二種方式通過創設情境(以視頻介紹現代生物科學和技術中的前沿領域,開拓了學生視野,增強了科技意識),提出問題,誘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提高了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2 問答的藝術
問與答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亦是教學過程推進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使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學生掌握的知識不是由教師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思考、師生間、生生間相互交流得到。這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問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比如說:提問要適時、適度、適量。另外,提問還要面對全體學生,而答的藝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和回味性。前面情境教學中用到的通過提問方式導入新課的形式即是問答藝術的一種。
例:在學習DNA重組技術的“分子縫合針”――DNA連接酶的作用時。
師:由此可見DNA連接酶的作用是將雙鏈DN段“縫合”起來,即恢復被限制酶切開的兩個核苷酸之間的磷酸二酯鍵。
在此,我想請同學們一起回憶一下,是否還記得我們曾學習過的另一種可以連接形成磷酸二酯鍵的酶,叫什么?
生:DNA聚合酶。
師:同學們一起來討論一下DNA連接酶與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嗎?為什么?同學們可以互相討論一下。
生:不是一回事。相同點:形成磷酸二酯鍵。不同點:1)DNA聚合酶只能將單個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鍵;而DNA連接酶是在兩個DN段之間形成磷酸二酯鍵。2)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條DNA鏈為模板;而DNA連接酶不需要模板。
這樣適時而且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通過學生間的互相交流總結,讓學生自己得出準確的答案,既避免了學生對概念的混淆,又使新知識與原有知識融合起來,讓學生對學習內容有深入的理解。另外,對學生的作答,教師要力求正確清楚,有時候,學生的回答離題太遠,不得要領,這就要求教師靈活機動地根據問答的實際情況加以組織和誘導,以達到教學要求。
3 啟發的藝術
啟發也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學過程中的很多情況都是靠啟發進行的。啟發的藝術是指教師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巧妙的教,這就好比種子發芽需要合適的溫度、水分一樣,是需要時機的,如果不按時機,不順其自然,就很難奏效。另外就是要教得巧妙,只有時機而沒有巧妙的藝術也不容易成功。
教育家葉圣陶說:“教師當然需要,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所以,要廢除“滿堂灌”,提倡啟發式。但啟發式并非提問式,設疑、激疑的目的是讓學生產生認知的沖突,經過緊張的思維活動,沖破層層難關,真有所得,并獲成功的喜悅。啟發藝術的表現方法有很多,如誘引法、點撥法等。在教學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對教師所提的問題難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回答也不得要領,此時,教師可以采用點撥法對學生加以啟發,以利于學生解答接受。
例:與學生一起學習“分子運輸車”――載體必須具備的條件。
師:下面我們一起來思考四個問題,以此來分析作為載體需要具備的條件:
1. 作為分子運輸車――載體,如果沒有限制酶切割位點將會怎樣?
(教師適時點撥,設疑限制酶切割位點的作用是什么?師生進一步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點可以被限制酶切割,進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
生:載體沒有切割位點,外源的目的基因不可能插入,因此就不可能被運輸到受體細胞。因此,要有1至多個限制酶切點。
2. 霍亂菌的質粒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你會用它來做分子運輸車嗎?
(教師適時點撥,設疑霍亂菌對受體細胞來說是一種怎樣的細菌?并進而歸納出霍亂菌是一種致病菌,其質粒對受體有害,將影響受體細胞新陳代謝,進而使轉入的目的基因也無立足之地。)
生:不會,因此我們選用的載體必須對受體細胞無害。
3. 假如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后不能復制或不能轉錄,轉基因生物能有預想的效果嗎?
(教師適時點撥,導入受體細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復制或不能轉錄,我們將不可能獲得基因的產物,實驗將沒有意義,而且目的基因在細胞增殖中會丟失。)
生:不可能有預想的效果。因此,導入的目的基因的載體要能在受體細胞中復制、表達。
4. 目的基因有沒有進入受體細胞,如何去發現?
(教師適時點撥,如果載體上有遺傳標記基因,這樣,在載體進入受體細胞后,就可通過標記基因的表達來檢測。)
生:我們選用的載體必須有某些標記基因,便于篩選。
對載體必須具備條件的分析是本節的難點。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通過適時的點撥、誘導才能讓學生明白,只有真正想到科學工作者實際工作中這方面的困難,才會明白預先為什么要選具備某些條件的載體,也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誘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調節了課堂的氣氛,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
4 結尾的藝術
俗話說:“有始有終。”所以,教學過程的藝術不僅要求開始時引人入勝,具有吸引力,而且結尾要求更加精彩,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教學藝術水平高的教師往往更加重視結尾的藝術性,對這一環節精心設計,以收到異乎尋常的教學效果。
例:在學完DNA重組技術的三種基本工具這一課的結尾,以一道與開始視頻相關的題目來結課,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具有強烈的成就感。
根據所學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完成表格。
這樣的結尾,既復習了本節課所學DNA重組技術的基本工具的作用,鞏固了新知識,又讓學生學有所成,感到現代生物科學和技術中的前沿領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難,激發了學生探究生命奧秘和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同時也激起他們對下一次教學的強烈渴望。
誠然,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正因為這樣,它才包括了許多種藝術類型,各種藝術類型之間相互區別,又相互影響。我們只有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通過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創造、掌握各種教學藝術,使各種教學藝術相互協調、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才能使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鄭曉霞.教師實用語言藝術[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2]張武升.教學藝術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范長壽.中學生物教法研究[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B
教學幽默藝術是指將幽默運用于教學,并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學生在會心的微笑中提高教學的效果和水平的活動。幽默是輕松之中包含著深沉,妙語之中蘊涵著睿智,使人在笑聲中得到啟示,進而意會到知識的內在邏輯。下面對教學幽默藝術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作一探討,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生物教學幽默藝術的方法
1.1 聯想遷移法
生物學知識或原理理論性較強,易使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平淡無奇,學生更易產生疲勞厭倦感,甚至昏昏欲睡。這教師時可聯想生活中的實例:巧妙遷移,對該知識進行生動形象化處理,使教學語言富有情趣,將死板的知識講得妙趣橫生。
如學習人和動物體內脂肪的分布時,脂肪主要分布在人和動物體的皮下、大網膜和腸系膜等部位。“皮下”部位可讓學生聯想胖人的手脖子像“豬蹄”;“大網膜”部位可讓學生聯想“將軍肚”或“啤酒肚”,抑或聯想殺豬時在豬的腹部看到的那一層厚厚的板油;“腸系膜”部位可讓學生聯想殺雞時看到的雞腸子上的那些花油。
1.2 借題發揮法
教師對教學中的某一問題暫停其本意的順向發展,旁逸斜出做出橫向聯系,借此題而發揮出彼意,亦能形成別有意味的幽默。
如用“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做為“伴性遺傳”一節的新課導語時,便可適當發揮一下:雌兔在那里“暗送秋波”(眼迷離),雄兔卻急得“抓耳撓腮”(腳撲朔);當它們同床共眠在一個被窩時(兩兔傍地走),卻難以分清何為雌何為雄。
1.3 歌唱抒情法
“獨樂樂,與人同樂,孰樂?”教學中將歌曲、影視獨白順手拈來應用于課堂,亦能妙趣橫生,這樣適當幽上一默,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如學習“減數分裂”中的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時,便可唱上一段:“我和你,手牽手,形成四分體”;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移向細胞的兩極時,大聲吼上一句:“該分離時就分離啊,急急忙忙奔兩極呀!咿呀唉呀!依依惜別不想分呀!”教師將學生都熟悉的歌詞適當改編,學生笑聲四起,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4 曲解文義法
曲解文義法指將原來的詞句曲解成別的不同于原義的“新義”,類似于腦筋急轉彎中的文義曲解。
如在學習“伴性遺傳”中人的紅綠色盲的遺傳規律時,教師讓學生根據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來分析人群中男女不同性別的患病情況,學生很容易得出男病多于女病的結論。這時,女同學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而男生卻面顯沮喪之情。于是,教師說:“我是多么愿意是色盲患者啊!”學生面露不解的神色:“為什么?”教師便狡詐一笑:“要是色盲的話,就不怕別人給我點顏色看看啊!”
1.5 角色定位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從學生已知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將現實生活或歷史上的典型人物或人物形象借用到課堂中,把生物學上的一些概念名詞與這些典型人物或人物形象進行角色定位,以便更好地完成生物學教學。
如學習“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節時,有的學生就不明白:為什么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體內既有DNA和RNA,卻說DNA是遺傳物質而不是RNA呢?教師于是就說:“如果把DNA看作是一個國家的皇帝的話,那RNA就是這個國家的皇后,在皇帝和皇后都存在的話,那皇帝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如果只有皇后而沒有皇帝的話,那皇后就是這個國家的主人,她就說了算。像一些RNA病毒就是這種情況。況且親代遺傳給子代的是DNA而不是RNA,這就像一個國家的皇位只能由皇帝傳位給他的兒子,但是皇后卻不能傳給她女兒啊!”學生在爽朗的笑聲中,明白了DNA和RNA的關系,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1.6 派生演繹法
教學中將一個科學概念,通過派生演繹與之相似的同類概念,進而過度到本節課所學的核心概念,這樣處理便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掌握新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如學習“種群的特征”一節,導入新課后向種群密度過度時,教師就問學生:“如果要調查某地人口數量的多少,首先應知道該地的人口密度。那么什么是人口密度呢?”學生回答人口密度的概念。借此教師將“人口密度”適當演繹:若調查某地老鼠的數量,就應該先知道該地的“鼠口密度”;若調查某地蛇的數量,就應該先知道該地的“蛇口密度”。這樣在學生輕松一笑中,教師自然而然地引入“種群密度”的概念。
2 生物教學幽默藝術的功能
幽默能給人以輕松和歡笑,創造性地將教學幽默藝術應用于生物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既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又能增加生物課的情趣和魅力。
2.1 活躍課堂氣氛
良好的教學藝術具有快速彌漫性和情緒感染力,能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氛圍,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使“教”與“學”變的輕松而有效,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求新知的欲望,產生良好的學習心理效應,有助于學生學習潛能的挖掘和發揮。
如學習陽生植物和陰生植物的異同時,陰生植物的光補償點和光飽和點均較陽生植物的低,教師說:“真是給點陽光就燦爛啊!”學習頂端優勢時,靠近頂芽的那個側芽生長素濃度比其他側芽濃度要高,生長被抑制程度最大,教師說:“這叫近水樓臺先得月!”學生在一片笑聲中,將學習的氣氛烘托到。
2.2 和諧師生關系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基本保證。只有課堂上師生積極的情感交流、思維互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將幽默藝術應用于課堂教學,便可在學生輕松的微笑中、意會的眼神里,拉近師生的心靈距離。這樣,師生的心通了,情融了,課堂上就會看到學生陽光的笑臉,燦爛的雙眼,既增加了教師的個人魅力,又促進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課堂教學才能收到“親其師,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否則就會筑起一道師生互不理解的高墻。
2.3 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內驅力。而教學幽默藝術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手段,將教學幽默藝術應用于課堂教學有利于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幫助學生走出死記硬背的泥潭,達到靠意會而不是靠言傳的學習境界。
如復習三倍體無子西瓜和二倍體的單倍體及騾子的不育異同時,教師說,在減數分裂聯會時,三倍體無子西瓜的同源染色體有三條,存在第三者插足而搞起“三角戀”導致同源染色體不能聯會;二倍體的單倍體無同源染色體,那只能“孤芳自賞”而不能聯會;而騾子體內根本無同源染色體,就是想“戀”也“愛”不成,所以以上三種情況均不能產生可育配子。而只有同源染色體成對的個體才可有“源”千里來相“會”,產生可育的配子。學生輕松一笑,心中自然明亮。如此妙語碧珠風趣橫生,效果極佳,極受學生的歡迎和追捧。
問題在生物教學中是培養學生洞察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思維的起點。曾說過:“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往今來一切知識的產生與積聚,都是因為要解答問題。”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求知欲望,經常是從“問題”開始的。所謂營建問題空間,實際上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尋找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材料,用新穎的方式和生動的語言創設出若干問題,讓學生探討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對外界事物好奇,富于探索精神,在遇到問題,產生矛盾時,思維活動便高漲起來。這樣學生的思維積極了,學習效率也提高了。然而,目前我們學生的問題空間卻非常窄。據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課堂發問和提問的積極性隨年級的升高而降低。因而在大力推進課改的現代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建一個廣闊的“問題空間”。本人就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營造問題空間進行了一點初探。
1、教學中學生問題空間“窄”的表現
1.1課堂上不敢多問。好奇心人皆有之,人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到兒童,對整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常會問“這是什么?”“為什么?”但大人對于自己都解決不了的問題,往往回避,甚至呵斥孩子。這樣孩子的好奇心就受到扼殺。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受傳統教與學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的師“問”生“答”。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怕此問題太簡單與課堂聯系不大,被老師拒絕回答。所以學生的問題意識就一直沒有表現出來。所以面對這種現象我們教師要多營造一些問題空間。
1.2課堂上學生沒有產生疑點、提出問題。我們現在傳統教育,還是大部分的師“問”生“答”。在課堂教學別注重學“答”的訓練,而忽視生“問”的指導與培養,從而導致現在的學生越學越不問,越不善問;越高年級的學生越不會問的尷尬局面。正如有些專家所說的“去問題”教育,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沒有問題走出教室,甚至根本不帶問題進教室,這種現狀對于我們實行素質教育是極其不利的。
2、營造問題空間的教學策略
2.1精心設計并上好開頭課的藝術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在開頭課中,要設置問題的情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交互作用下,產生一種問題的意識,使學生出現“似懂非懂,似會非會”的狀態,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開頭課意在達到引起學習動機,增強學習目的,激發學生興趣。因而,在課前幾分鐘就要利用多種途徑創設問題情景,提供提問的基本知識儲備,建立問題的初始態與終態,呈現問題空間,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
2.1.1通過回顧舊知引出新問題,以營造問題空間。如在講植物的光合作用時,可以讓學生回憶水分代謝中水的利用、礦質代謝中Mg元素的利用,以及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知識作為知識儲備,通過日常現象如“葉片為什么是綠的?”、“植物是如何釋放氧氣?”、“植物如何吃進二氧化碳?”等等激勵學生思考,并確立光合作用的過程。
2.1.2通過觀察實驗和奇趣事例來營造問題空間。講到礦質代謝時,可以通過根的交換吸附演示實驗,讓學生針對整個實驗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生物科學史中同樣有很多生動、有趣的事例可用來營建問題空間。如在講授“伴性遺傳”時,可先向學生介紹色盲癥發現的故事,然后提問:什么是色盲?為什么道爾頓和他弟弟是色盲,他媽媽卻正常呢?這與性別是否有關?這些問題的設置培養了學生進一步提出問題的興趣。
2.1.3
通過生產生活中的事實來營造問題空間。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如在講授“細胞的吸水和失水”之前,教師可要求學生在家做糖拌西紅柿或腌咸菜;或給萎蔫的蔬菜撒些水使其恢復原狀;觀察它們前后有什么變化。學生對此類事實比較感興趣卻無法解釋其中的道理,于是產生解決問題的內在需要。
好導語像磁鐵,能把人們分散的思維一下聚攏過來。在開頭課中讓學生接觸到問題情境,就像吸鐵石一樣產生一種定向反射,隨即產生不隨意注意,繼而轉化為隨意注意。這是不管問題有多難,也要力求解決,于是產生強烈的興趣與學習動機。
2.2引導學生自己營造問題空間
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僅為老師提供了寶貴的反饋,為教學提供更加切實的問題情境,而且是對學生更高層次的能力培養。
受多年應試教育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教師由于唯恐講漏了某個知識點或講粗了某個題目的解法,每節課讓學生享用的是只需受用、無須挑揀的知識大餐。學生理所當然地也就沒有什么問題可言。因而,在教學中我們要認真思考、恰當選擇,可不講的,就放手給學生講;必須講的,也要盡可能少講,甚至有意漏講或錯講,給學生更多思考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空間。如上新陳代謝基本類型時,學生感知教材后,提出二十多個問題,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感知、描述,明確后,再由學生上臺解答、反問、質疑,當一回小老師,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討論、深化,產生新的問題。當小老師講到植物是自養型生物時,很多同學會質疑:菟絲子也是植物,它是不是自養型生物呢?豬籠草可以捕捉昆蟲,消化昆蟲,它從同化作用分析又該屬于什么類型?豬籠草以光合作用為主嘛?人也能進行無氧呼吸,人是不是兼性生物呢?經過這樣的思維碰撞,交流,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師再略加點撥,新知識更容易接受、掌握。
2.3營造討論、爭論的藝術空間
英國作家伯納也說:“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甚至多于兩種思想。如果幾十個人相互交換思想,那么,每個人就可能獲得幾十種思想。”因此,在合作中交流,能實現互補。
把同學爭論的問題或者意義深遠的問題,交給學生去營造討論、爭論的空間。當然問題應該是學生普遍能投入思考,而個人智力又能勝任的問題,才有必要和可能進行討論、爭論。
教師應該要給學生創造條件,讓他們利用圖書館的資源或利用互聯網,查閱資料,從而完成自己的設想。教學實踐表明,生生互動要比師生互動容易使學生產生疑問,因此,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多地建立學生間多維互動的交流空間。
3、營造問題空間所需的環境
3.1師生情感融洽,教學雙方平等,民主合作。由于“聞道”有先后,年齡有大小,師生間的心理總是有一段距離,若教師不經常與學生談心交流,距離就會越拉越大。所以,課堂外教師要多渠道地找學生談話,以此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課堂內應對學生提出的有意義的問題,
加以表揚和鼓勵;對于離奇的問題予以肯定。這樣,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就可以激發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就避免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3.2教師良好的素質,良好的問題意識,是營造問題空間的關鍵。要求學生能問、敢問、會問,首先教師具備問題意識,能夠改變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大膽讓學生去學習、探索、研究問題的解決途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在課堂中,應少些直接提問,多些指導性問;少些批評斥責,多些鼓勵表揚;少些權威專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訴結果或答案,多讓學生去嘗試成功或失敗來獲取新知。教師要時時引導提問,處處激勵解問。教師還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廣博的知識面,不斷學習更新知識。面對學生大量的問題,不僅不要怕被學生問倒,而且要為你能被學生問倒感到高興,這說明你的問題教學有一定成效。其實,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和學生討論交流以及課后和學生一起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都是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過程,體現了教學相長,教與學的緊密結合。共同提高的過程,體現了教學相長,教與學的緊密結合。
因此,在教學中,總是恰當地設計給學生營造一定問題的空間,使學生不能單純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習慣方法去解決,形成學生認識“沖突”,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從而使學生饒興趣地去探究,尋找問題的答案。
[參考文獻]:
新課導入因人因時因地不同,方法多種多樣,不拘一格。這里根據教學實踐和平日的積累,舉例探討一些方法。
一、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
從舊知識導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探索的目標,是生物教學最常用的導入方法。教學過程中,講授新課之前,從新舊知識的聯系中,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對舊知識加以概括,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這樣既促進了舊知識的鞏固,又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的,任務和重點,而且也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產生積極尋找問題答案的強烈愿望。這種方法能使學生掌握問題的實質,給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如在講《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時,通過復習莖的結構以及韌皮部,木質部的構成導入新課,為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作鋪墊。
二、直觀演示導入新課
采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梁。教師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導入新課,可以使學生通過視覺心領神會, 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 長骨骨質的外面有什么樣的結構 這種結構存在的部位如何 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質 這種導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實驗操作導入新課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新教材中把強化實驗,通過實驗手段探索知識,培養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實驗探索穿插在正式課文之中,是課本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導入新課,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通過分析問題,探索規律。既長了知識,又學到了技能。同時學生通過實驗操作,既動腦又動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上《根對水分的吸收》時,就運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個實驗引入新課,在課前讓學生自己用蘿卜進行實驗,上課時讓學生講述自己觀察的現象,并說明兩個蘿卜條為什么一個更加硬挺,另一個卻軟縮了。利用這一實驗,就很容易引入新課“根對水分的吸收”。
四、用生物學史或生物學家的故事導入新課
生物科學史知識是中學生物教學內容之一。教學中,適當介紹一些生物學史或科學家的傳聞逸事,能收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特別是在講述一些較抽象,難以理解的概念或現象時,最宜采用這種方法。如在學習《細胞》一節之前,先簡介細胞的發現史: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軟木薄片,發現軟木是由許多蜂巢狀的“小室”構成的,他給這個“小室”起名叫做“細胞”。從此,“細胞”一詞便誕生了。其實這個“小室”是死去的軟木細胞的細胞壁,只是細胞的一部分。那么,一個完整的植物細胞是怎樣的結構呢 這就是今天要講的問題,于是引入新課。
五、用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使用最普遍,最廣泛的一種發問形式,是啟發式教學的主要手段。新教材各章節的設置和安排都有很強的邏輯性和科學性,只要認真研究教材,通過提問同樣可以導入新課。如在講到《組織和器官》時,我先提問學生:“構成植物體的基本單位是什么?”接著問:“微小的細胞是怎樣構成一個龐大而完整的植物體的呢 ?”學生處于積極思維狀態。片刻后,我告訴學生:由細胞構成植物體,先要形成組織,進而形成器官,再由器官構成植物體。那么,細胞又是怎樣構成組織和器官的呢 進而轉入新課。
六、利用插圖導入新課
新教材中,從總體設計到具體內容的安排都體現了新穎活潑,圖文并茂的特色,教材中包括封面封底的彩圖,以及正文的黑白插圖若干幅,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這些圖的作用。若用形象化,模式化,簡明化的圖形導入新課,學生會感到親切,自然,學習也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狀態。例如,在講到《花的結構》這部分時,因時令已進入深秋,鮮花少,不宜運用實物教學,而這部分的知識又很重要,怎么辦 我選擇了課本封面的“金茶花”圖導入新課。一上課,我對著這幅圖問:你們知道這兩朵花的結構嗎 學生每節生物課都接觸到這幅圖,卻很少有人思考它,而現在又提出這個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油然而生,我乘勢指出:這節課我們就一同來學習“花的結構”方面的知識。
七、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具體生動的情境,能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他們激動,愉快的情緒。學生一進入情境,就會與畫面,老師的語言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學起來必然有興趣。教師利用圖畫、音樂、幻燈、電視、錄音等手段作為導言,為學生再現教材提供情境,激發他們的情感和興趣。如在講《生存斗爭》一節時,不是平鋪直敘地講,而是在黑板上展示一幅“蛇島的春天”彩圖等,然后再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這是蛇島的春天,滿山春色,鳥語花香,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但是,你們沒想到吧 在這百花盛開的密林里卻存在著殘酷的斗爭。”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逐步地分析這里的動植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揭示出蛇島上存在的斗爭現象。或者放一段動物世界錄像作為導言,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八、導入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課堂教學點撥的基本方法包括:
一、語言點撥
1、助點。助點就是輔點撥。當學生的思維活動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夠等原因,在解決難度較大的問題顯得力不從心時,就需要教師助一臂之力。例如,當講完“爬行類動物”時,教師若直接讓學生回答“為什么青蛙和鱉都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潮濕的陸地,但它們卻不屬同類生物”這一問題,不少學生有一定困難。這時教師可設計幾個帶有啟發性的階梯問題進行點撥:二者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二者的皮膚有何不同?二者的生殖和發育有何不同?這樣學生便可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質,解決學習中的疑點、難點,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2、旁點。旁點也稱曲點、側點,它是指教師不直接點明怎樣思考,而是間接地、從旁地、暗示地、曲折地進行點撥: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啟發;或旁敲側擊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誘導;或在問題的峰回路轉處巧設標志,使其洞天疊出、曲徑通幽;或讓學生從舊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長點;或讓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找到與之有聯系的相似點、相關點,受到啟發,展開聯想,產生靈感,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例如講“血液循環”時,讓學生回答“左心房連接的血管是動脈血管還是靜脈血管?其中流動的是動脈血還是靜脈血”這一問題,當學生答不上來時,教師可采用從旁點撥的方式進行啟發:“和左心房相連的血管的血液流向何處?它的另一端連接的是什么器官?這個器官的作用是什么?”這樣學生便會茅塞頓開,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
3、直點。直點是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直截了當、開門見山、一語破的的點撥方法。例如學生有時解答問題,盡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對個別詞語的遺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時難以找到恰當的詞語來表述,導致“水壺裝餃子倒不出來”的情景,這時教師可直接給學生提供詞語,幫助其越過語言障礙,得到答案。
4、輻點。輻點是教師以某一教學內容為中心進而引發出與之相關或相同的教學內容,即由點到面的點撥方法。
如在引導學生閱讀“遺傳工程”這段短文時,可抓住克隆技術這個概念,由點到面地進行點撥:克隆技術可消除遺傳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種器官;可使滅絕的生物復活;動植物可實施車間化生產等等。這樣可使學生想得更多、看得更遠,思維呈輻射狀態,具有擴散性、廣闊性、靈活性。
5、聚點。聚點即聚集點撥。它是與輻射點撥相反的一種點撥方法,是教師為集中解決某一問題由面到點、由此及彼進行點撥。例如講“生物進化的規律”時,教師可點出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生理特征的異同,學生不難發現生物的進化規律是由水生到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從而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使其思維具有深刻性。
二、體態點撥
1、動作點撥。動作點撥是教師借助形象生動的動作、手勢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點撥方式。例如講“蚯蚓運動”時,教師可用右手手掌手臂表示蚯蚓的身體,左手表示蚯蚓的環肌、縱肌的交替舒縮以及剛毛的作用,使之一伸一縮地運動,同時讓學生同教師一起比劃。這樣就使抽象的語言符號轉化為具體、直觀、形象的體態語言,不僅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增添了學習的樂趣。
2、目光點撥。目光點撥是教師以目光為載體,十分巧妙地把教師要表達的十分復雜的愿望、態度、情感迅速傳遞給學生的點撥方式。例如,上課鈴一響,學生便向教室魚貫而入,此時教室里嬉鬧談笑聲還會此起彼伏。教師走上講臺若以嚴肅的目光掃視全班,或緊盯調皮的學生,教室就會立即安靜下來,學生馬上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上來。再譬如,教師讓學生回答問題時,若給予信任的目光,學生便會信心百倍;學生緊張時,教師若給予鼓勵的目光,學生便會勇氣倍增;學生回答問題成功時,教師若投之以贊許的目光,學生便會因嘗到成功的喜悅而幸福萬分。
(一)科學性
科學性,這是教學中使用語言的基本特征。語言的科學性主要是指課堂上的語言必須規范、準確、完整。
生物學作為一門科學,科學性的語言表述也是必須有的。首先體現在能夠準確地表述課本中概念和生物學規律能,其次能用語言客觀正確地解釋生物的多樣性現象。語言的準確性是生物學科教學的核心。作為新時期的生物學教師,只是簡單的掌握課本知識是不夠的,面對新時期的學生,生物課教師不僅需要準確地理解課程中的概念、規律,還應進一步把握其本質內容,通過準確的語言把事物現象及本質描述出來。
(二)嚴謹性
教學語言的嚴謹性是在科學性的基礎上,即對具體課本中的概念、生物規律的解釋,生物現象的描述,不僅要準確,更重要的是要嚴謹恰當。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質”。二是指對概念的描述要確切、肯定,不能出現“可能”、“也許”、“應該”之類的非確定性詞語,避免學生獲得的信息無法準確幫助他們進行知識理解和建構。同時,還要注意一些限制語的使用,以避免把問題絕對化。
(三)生動性和趣味性
課堂上語言的生動性,是指將課本中較為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將復雜的理論通俗易懂化。生物課堂上的語言生動性必須在保證語言科學性和嚴謹性的基礎上,把抽象、復雜的內容變得形象、淺顯和熟悉,便于學生接受和掌握。課堂中的語言生動性可以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輕松學習。
在講到氣體交換時,我們可以將氣孔比喻成與外界氣體交換的窗戶,將氣孔的關閉的行為比喻成人類的雙手合十。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較容易的理解和接受較為抽象的氣體交換行為。這樣的例子在生物教學中還有很多,作為教師要求我們用扎實的基本功,將課本知識生活化,善于去挖掘和發現這樣的例子,最終來服務于我們的教學,運用生動的教學語言讓我們的學生更加輕松的去學習和理解,達到新知識的構建的目的。
(四)情感性
英國羅賓喬治科林伍德說過,語言是一種思想性活動,它的功能在于情感的表現。任何特定思想的表達都是通過表現伴隨它的情感而實現的。
在新課改背景下的生物課程的教學,不能僅僅限制于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過生物課程的學習,去啟迪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的情感在生物的課堂上得到升華,讓學生明白對生命的美,讓他們更加熱愛生命,感謝大自然,繼而讓他們擁有一個純潔的心靈世界。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結合課堂教學知識,通過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達到情感的共鳴,進而更有效地服務課堂教學。
二、增強中學生物課堂語言應用的藝術性
(一)科學性中滲透趣味性
在中學生物的講解中,毋庸置疑,語言的科學性是放在首位的,通過準確地表述讓學生明白生物學規律和各種生命現象。但是要把相對抽象的理論形象化,就要求我們教師深刻挖掘教材,靈活運用課本知識,通過生動、風趣的語言將相對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深入淺出。對于學生,風趣的語言,精彩的故事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勾起學生的興趣。最終有利于學科知識的構筑。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要避免語言的模棱兩可,語言表述要準確,恰當,在此基礎上要體現語言的趣味性。適當的使用比喻等語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奧的基礎知識化難為易,方便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嚴肅的面孔,刻板的語言,會讓學生感枯燥和乏味。對于學生而言,知識的傳遞要結合興趣的培養,興趣才是知識最好的傳授者。學生對課程的濃厚興趣,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觀察力、注意力和記憶力,對知識的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教育中滲透情感性和藝術性
生物的教育離不了生命的教育。中學生物教育一方面是對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讓學生進行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生命、讓學生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珍惜生命。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欣賞生命,漸漸地讓他們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信念,這才是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
在我們的生物課堂上,要處處體現著生命的美麗。這種美要通過教師的語言創造情境來實現。教師要有意識的創造出藝術性的情境,讓學生通過你的語言身臨其境,引導他們的想象力,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這樣,學生就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把知識學到。
三、中學生物課堂語言藝術的優化
教師需要優化運用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才能更好的服務課堂,更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導入是教師在一個新的教學內容或新的教學活動開始時,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其主動學習新知的一種教學行為方式。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在中學生物教學中一個恰當的導入,可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求知欲,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等作用。
1.導入的作用
導入是一節課的開始,雖然只是一個很短的環節,但是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導入可以引起學生注意,集中精力;導入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導入可以起銜接新舊知識的橋梁作用;導入可以揭示課題,體現教學目的;導入可以帶領學生步入學習情境中。
2 導入的“七字”原則
導入技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主要是“七字”原則,即準、啟、聯、形、趣、巧、簡。
2.1 “準”字原則
“準”字原則是指導入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與針對性。導入的實際要以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及學習者的實際情況為基礎,也就是說要緊扣教材,根據學習者的特征來構思導入。對與同一個教學內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導入方法,但無論哪種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針對性原則,否則,導入的形式再新穎,導入的內容再充實都很難達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離教學內容的導入。
2.2“啟”字原則
“啟”字原則是指導入要具有啟發性,也就是說導入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發現,以促進對知識的掌握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導入的啟發性要與教師生動的語言和恰當的方式有機結合。
2.3“聯”字原則
“聯”字原則是導入要有一定的關聯性。導入內容既要與新知識緊密相連,又要與學習者原有知識聯系。如果脫離新知識的導入,形如虛設,起不到銜接作用。注重導入的關聯性,可以使學生對新內容不感到陌生,利于將新知識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促進知識同化和應用。
2.4“形”字原則
“形”字原則指導入要體現直觀性和形象性。直觀事物往往給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學內容大多的具體而形象的,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感性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思維而形成概念,從而理解原理。
2.5“趣”字原則
“趣”字原則指導入要有趣味性。有趣的導入可以使教學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學習,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學習。
2.6“巧”字原則
“巧”字原則是指導入語言要有藝術性。導入的作用之一是吸引學生的眼球,那么導入不僅要在形式上新,在語言上也要精雕細啄。總的來說,導入的語言要求精辟、準確、樸實易懂,更要實事求是。
2.7“簡”字原則
“簡”字原則指導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導入雖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它不是教學的主體。由于時間分配是有限的,所以要求導入要具有高度概括性。導入過于繁冗,會產生頭重腳輕的感覺,學生也許會厭煩,不能發揮它的真正作用。
3 導入的方法
隨著教師素質的提高,理念的革新,教學媒體的發展,導入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導入方法:
3.1 以舊拓新,承前啟后
這是一種比較常用的簡單的導入方法,是從舊知識入手,復習舊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學習目標。以舊知識為基礎發展深化,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 ,明確探索目標 ,從而進入新教學內容的學習 。它以回憶 、提 問 、練習等方式復習舊的教學內 容 ,從舊教材的連接點上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
【案例】在學習 “光合作用”時,可以這樣導入:在初中我們學過光合作用的相關知識,知道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可以把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那么,今天我們接著原有的知識一起深入的探討光合作用的過程。
【評析】生物學科中許多知識都是以舊知識為基礎的,利用舊知識來引入新課是很常見的。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簡單但作用很大,它可以使學生從已知領域容易地進入未知領域,能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
3.2 開門見山,單刀直入
直接導入就是不用借助其他材料,教師只要概述新課的主要內容及教學程序 , 明確學習 目標和要求 ,引起學生思想重視并準備參與教學活動 ,做到“課伊始,意亦明”的一種導入。
【案例】在學習 “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時,可以這樣導入:全球的環境與我們人類息息相關,而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人類對全球環境的影響。
【評析】 這種導入方式直截了當、干脆利落,點明了學習內容,提出了學習要求,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意志中的積極因素。
3.3 引用實例,貼近生活
生物學有許多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生活實踐能使學生有親近感和實用感,不失為一中好的導入方法。實例導入能起到觸類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紹新穎、醒目的事例 ,為學生創設引人入勝的學習情境。
【案例】大家都打過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沒想過這是怎么一回事,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特異性免疫
【評析】通過疫苗來導入特異性免疫,把知識與生活實例聯系,使學生對知識沒有生疏感。
3.4 設置疑問,層層遞進
設置疑問導入法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特點,提出帶有懸念的問題,來引入新課,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只要疑問和懸念設計的恰當,學生就會急切的產生“愿知其詳”的心情,促進學生學習。
【案例】在講解 “遺傳的物質基礎”時,可以這樣設疑:“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處?”“父母傳給子女的是什么物質?”“這種物質有什么特點呢”等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帶著疑問專心學習。
【評析】 案例中的三個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這三個問題也許正是學生的疑惑,進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3.5 實驗導入,印象深刻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是學科,學生的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課前教師巧妙的設計實驗,指出一些現象,讓學生觀察、分析,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得出結論便是新課內容。
【案例】在講解物質出入細胞方式中“擴散現象”時,可以在課上做實驗,準備兩杯水,往其中一杯水中滴墨水,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現象,總結特點。
【評析】“擴散現象”實驗十分簡單,但是效果確實很好,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不僅親身體驗了科學方法,還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實驗導入讓學生親眼所見,親自總結,印象尤為深刻。
3.6 情境導入,感情共鳴
學生的情感十分豐富,而感情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情境會使所授知識在學生頭腦中產生新的感情,營造出和諧的學習氣氛,為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奠定基礎。
【案例】在講到 “食物鏈”時,教師可以播放視頻來導入新課,視頻最好是鳥語花香,春色滿園,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學生的思緒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師質疑:“你知道嗎?在這百花盛開的森林中存在著吃與被吃的現象……”然后再一步步講解事物鏈的相關內容。
【評析】情境導入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使學生對生物課產生農厚的興趣。通過視頻來導入,使學生沉浸在美好的畫面中,不經意間進行了美育,做到事半功倍。
3.7 矛盾導入,出奇制勝
這是向學生揭示事物矛盾的方式導入新課,使學生產生要求解決矛盾的強烈愿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案例】在講解 “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時,可以這樣導入:“我們都知道人體有23對染色體,在生殖過程中,是和卵細胞結合而形成受精卵,發育成子代個體。如果和卵細胞染色體不變的話,子代個體的染色體數就是46對,這就與“每種生物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恒定的”相矛盾。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解決這個 “矛盾”。
【評析】本案例是利用矛盾導入法導入新課,“矛盾”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亮點。就是這個“矛盾”極大的帶動學生的思考,集中了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3.8 故事詩詞,引發興趣
故事導入法是一種比較新穎的方法,即教師針對教學內容適當地利用故事、謎語和笑話來導入新課。在各學科的發現史和發明史中,充滿了動人的故事;古代詩詞中也有很多佳句;引人思考的謎語等都是導入的材料,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需要 ,選擇內容,可避免平鋪直敘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在講到食物鏈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大家都聽過這樣的話“螳螂捕禪,黃雀在后”,那么,它反應什么樣的生物學現象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
【評析】這次導入是結合古詩詞“螳螂捕禪,黃雀在后”,在生物課上出現古詩詞是很新穎的,它能極大地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9 類比導入,印象深刻
類比導入就是把抽象的食物與形象的事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建立模型,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案例】在講解“特異性免疫”時,可以這樣導入:大家想一想,在古代,為了御敵城堡有幾層保護啊?我們知道從外依次是護城河、城墻、官兵。其實護城河與城墻就相當于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那么官兵就是第三道防線,那么第三道防線是怎樣御敵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探討的問題。
【評析】案例中把古代城墻等實物與人體防線類比,十分新穎,具有創意,而且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新課程下生物課堂教學的導入技能是實現高質量生物教學的具體化,對于課堂教學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是幾種常用的導入方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創新,讓導入更加藝術化、專業化。
參考文獻
[1]侯喜瑰.淺談生物教學中新課的導入[J] .保定師專學報,2001,(4)
[2]蒯國鋒.中學生物課堂教學導入方法初探[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3,(12)
[3]王慶忠,李興東.簡談中學生物課堂教學導入原則[J] .維坊教育學院學報,2000(1)
[4]楊善祿.中學生物教師教學基本功講座[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
根據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形成的規律,設疑置懸,使學生急于探究,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八年上冊的“性別和性別決定”一節的教學初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多細胞生物個體發育的起點是什么?”學生們都很快地答出“受精卵”,于是我繼續設問:為什么有的受精卵發育成雌性個體,有的則發育成雄性個體?同是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個體,為什么會有男女之別呢?同學們想知道生男生女的秘密嗎?面對一系列新鮮而又有意義的問題,學生不能用已有的知識作答,但又迫切想知道為什么,由此形成了一種“知識饑餓感”。既激發了學生對新授內容的渴求,又為順利進行新課的教學作了充分的準備。
新課開始的設疑猶如磁鐵一般,往往可以促使學生產生進行成功學習的欲望和達到成功學習的目的,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在講解重點或難點內容時,巧妙的設疑導入猶如畫龍點睛,學生通過學習解疑可以一下子抓住知識的要點,加深對知識的領悟,牢固掌握知識,也有利于后續課程的學習。
二、導入應融于詩情畫意、故事色彩之中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可將其他學科的知識引入到生物學教學的導入環節中,這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求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才智,啟動自己的知識庫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并把與教材有聯系的蘊含于教材以外的教育因素和智能因素挖掘出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兩棲綱代表動物“青蛙”時,我引用了著名詩人辛棄疾的一首《西江月》作為導語:“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幾句詩句既達到了點出青蛙的生活季節和生活環境的作用,新穎別致,也使學生能在教師創設的詩情畫意的意境中學會了知識,學會了審美,活躍了思維,優化了對知識加工的積極性和效率,增進了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