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03: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銀行市場風險分析及對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92(2010)10―0033―04
一、我國銀行業債券投資現狀
近年來,隨著債券業務市場深度、廣度的不斷擴展和銀行業債券投資業務的迅速發展,債券業務對銀行業的重要性正不斷上升。同我國金融領域中的其它部分一樣,我國債券業務正向市場化有序推進,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參與者類型日趨多元化,債券種類呈現多樣性,信用層次不斷豐富。從債券發行人看,范圍由2004年的人民銀行、財政部、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企業延伸到目前的鐵道部、非銀行金融機構、國際開發機構;從投資范圍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債券品種由2004年的國債、政策性金融債、企業債和商業銀行用于補充資本的次級債擴大到政策性銀行債、普通金融債、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債券、混合資本債券和地方政府債等十余個品種。從債券投資者看,目前已有銀行、證券公司、基金、保險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信用社、財務公司和企業等類型的投資者,且戶數在2009年末已達9247家,較2004年末上升了132.16%。從市場容量看.整個市場2009年累計發行債券4.9萬億元,年末債券托管額達13萬億元:分別較2004年和2004年末增長106.66%、182.61%。
受政策、市場和自身特點三方面因素影響,銀行投資債券市場的意愿較高。一是宏觀調控政策促使銀行加大債券投資。受宏觀調控政策的持續影響,銀行的信貸投放規模被嚴格控制,債券市場進而成為銀行配置資產的一個重要渠道。此外,存款準備金的連續上調也促使銀行增大了對流動性資產的配置。上述現象在2008年及之前幾年的宏觀調控中均曾反復出現。二是銀行間債券市場在廣度和深度上的迅速發展改善了銀行債券投資的市場環境。債券市場參與者量上的迅速增加和類型上的多元化,為銀行提供了更多不同投資取向的交易對手,提高了交易成功的概率;債券發行量的擴大則有利于銀行更自由地調整資產結構,使銀行的資產管理具有更大的回旋余地。三是銀行制度成為投資債券的內在因素。在我國分業經營的管理制度下,銀行的資產配置受到嚴格限定,使債券成為除信貸投放外另一重要資產配置方式。這對小銀行業機構尤為明顯。此類銀行均存在經營規模狹小、營業網點不足、產品創新乏力、營銷能力較弱的特點。在市場狹小,優質客戶資源有限、中小企業利潤偏低的市場背景下,處于競爭優質客戶乏力,培育小客戶成本過高,無力獨自研究和推出新產品的不利地位,限制了貸款業務的發展。相對而言,銀行間債券投資業務具有經營成本低廉、參與者市場地位平等、交易可控性強、不需營業網點支持、利息收益相對穩定的特點,有效規避了小銀行的市場競爭短板。并可使其通過對債券期限結構的合理配置,兼顧資產流動性需求。
二、我國銀行業債券投資業務面臨的風險
我國債券業務還處于新興發展時期,風險管理體系并不健全,風險的控制更多依靠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債券發行人和市場參與者嚴格的準人限制這一行政審批手段。債券風險管理相對于業務發展尤為遲緩,更難以抵御市場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債券風險。
(一)風險投資策略不明確
我國大部分銀行,特別是小銀行。近年雖已展開了對債券市場的分析研究,但受專業人才缺乏、內外信息資源不足的影響,研究僅處于起步階段,多集中于單項業務或局部問題,缺乏系統性研究,不足以從全行視角出發為債券投資提供系統性的前瞻指導,未能對債券業務的發展方向、規模、種類、期限配置制定長期規劃,致使銀行債券業務缺乏市場定位,無法形成明確、持續的具體措施,影響了抵御市場波動的效果。尤其在當前經濟金融市場波動較大,國家各項調控政策連續推出,對銀行資產負債的配置提出較大挑戰的情況下,銀行的風險投資策略仍停留在相機決策的被動境地,凸現了市場、政策研究能力的薄弱。
(二)風險管理制度缺失
在業務規范上,多數銀行還未建立起一整套能全面覆蓋債券業務各風險環節的管理制度,未能針對債券業務特點制定操作性強的自營業務、業務、代持業務具體細則或業務流程;未健全債券投資業務有關的授權管理、授信管理、業務操作程序、計量分析、會計核算、績效考核、檢查監督等管理制度;未建立重大市場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和違規責任追究制度。制定的資金業務相關管理辦法中,缺乏對債券投資業務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壓力風險測試的規定,特別是小銀行對債券投資總體規模無明確限制,未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對債券投資業務的風險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控制。日常管理主要依靠管理貨幣市場業務的各項內部制度。而此類制度的內容亦多為各部門的職責規定,無可用于具體操作的風險量化指標,客觀上難以在部門和崗位間形成有效制衡。削弱了債券投資管理的約束力。在投資決策上,銀行主要依靠從業人員的經驗判斷,未形成以債券種類、期限、價格和市場利率等因素為基礎綜合評定的決策機制。上述制度的缺乏使債券業務的操作和風險控制更多體現為決策者的個人偏好,而難以保持持續、穩健的做法。此外,對賬制度有欠缺。部分小銀行雖在《資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對對賬管理作出一些規定,但未細化對賬業務操作流程,明確對賬責任人,也未按照會計核算管理的基本要求逐日進行賬實核對。資金中心與托管機構對賬,通過臺賬與托管機構按面值對賬,但無對賬單。
(三)風險管理能力不高
一些銀行的風險防范水平還較弱,雖有風險管理部門負責監控債券風險,并開始逐漸引入市場風險計量模型、限額管理和流動性管理等技術支持,但受人力不足、專業水平有限和工作不專職的影響,在實際監控中未能實現風險分析由定性向定量的轉變,沒有建立市場風險資本分配機制,亦未在壓力測試基礎上制定出應急處置方案,制約了風險監控的效果。一些債券業務交易性明顯的銀行未能建立與自身交易性業務頻繁相適應的止損制度,亦未依據業務總量、債券種類、期限等因素提取損失準備金,建立補償機制。此外,對銀行間債券市場稽核審計空白。按照內控風險管理要求,銀行涉及任何業務都應納入監督管理范圍。但部分銀行稽核部門未對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業務制度建設、業務經營、風險管理等情況進行內部稽核檢查:對反復套作的風險控制不夠嚴格。金融機構通過購買債券進行質押式回購融入資金、再購買債券反復套作放大風險。當市場利率出現較大波動時,利率風險成倍增加,從而引發資金流動性風險。
(四)內部監督機制虛化
一是崗位設置交叉。債券業務崗位設置應按前臺交易、風險控制、后臺審核與清算的崗位進行業務操作。部分銀行未定人定崗,分工不明確,交易人員既負責前臺現券買賣、債券回購、資金拆借業務,又負責
后臺復核,前后臺未能按要求嚴格分離,存在混崗操作和“一手清”現象。二是風險管控不到位。部分銀行未按銀監會《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要求,設立專門的債券投資交易賬戶;資金中心未建立u盾、密碼檢查登記簿、印章使用登記簿,且印章使用責任不明確,密碼更換無記錄、不及時,保管不合規。三是短期逐利性較強。頻繁的債券買賣在一些銀行已成為日常現象。有的銀行頻繁通過出售、購回的形式讓交易對手代持自身債券,借以推高債券利率,實現更高的債券收益率;有的銀行頻繁進行債券買賣,以獲取價差收益。大量的交易使得一些銀行1年的債券買人賣出總量高達其年末債券余額的30倍以上。四是債券業務風險管理在很多銀行中長期處于邊緣化地位。日常監督中,一些銀行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未督促過高級管理層改進對債券業務的風險管理,亦未擬定出相關風險約束指標;稽核審計等風險管理部門未對債券業務進行過全面檢查,也未提出過風險審計報告和風險管理意見、建議。
三、防控我國銀行業債券投資業務風險的對策建議
(一)構建市場風險管理機制
一是完善市場風險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授權授信辦法。包括貨幣市場業務管理辦法、貨幣市場業務操作規程等業務制度;制定市場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市場風險管理框架、市場風險止損辦法等風險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市場風險審計制度等。在授權授信制度方面,制定各項業務品種的限額額度和風險敞口額度,明確授權流程和授權業務種類以及可以交易或投資的金融工具等,從制度上規避市場風險的發生。二是完善市場風險的管理流程、架構和信息反饋制度,明確銀行內部各部門的風險管理職責。市場風險的管理部門要定期寫出交易類賬戶市值重估報告和市場風險分析報告,報告應采用縱向報送與橫向傳送相結合方式,縱向為向管理層報送,橫向為向前臺傳送反饋,以更有利于市場風險的分析和控制。銀行內部稽核部門要定期對市場風險的管理情況進行檢查,向董事會和監事會報告。職責明確,分工明晰,使市場風險的管理更加具體,落到實處。三是制定銀行的風險管理政策和戰略。中小銀行要本著風險管理戰略和全行經營戰略一致性的原則,考慮自身市場風險承受度、風險識別控制能力、交易規模、復雜程度等因素。制定風險管理戰略和風險管理目標。在債券投資中,平衡收益與風險關系,主動采取措施回避市場風險,以減少或避免由于市場風險所引起的市值損失,同時要通過投資組合的多樣化來分散風險。根據自身的發展規劃,制定合理的市場風險資本占用,避免盲目擴大投資,放大市場風險。四是構建市場風險管理模型,完善市場風險的識別、計量、檢測和控制程序。根據《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的要求,劃分銀行類賬戶和交易類賬戶,構建債券組合管理,使用模型每日對交易類賬戶債券進行市值重估、在險價值分析、關鍵年期久期分析和收益率曲線分析等。定期進行情景分析和壓力測試,為市場風險的控制和防范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持。
(二)強化內控防范操作風險
一是增強審慎經營理念控制投資規模。在日常的債券業務操作中,準確解析貨幣政策趨向,及時把握投資機會,同時持有合理數量的債券,確保債券資產的流動性。銀行債券投資業務要確保正常支付結算的前提下,結合自身資本實力、發展戰略,充分考慮各項業務之間的可協調可持續發展問題。設定適當的債券投資業務總量控制目標。要密切關注宏觀政策的變動及可能對債券投資市場產生的影響,嚴格債券滾動投資管理,合理確定債券投資放大倍數,嚴防因債券投資規模過大而引發的流動性風險;要根據風險承受能力。明確債券投資選取標準,合理確定債券投資組合,分析投資風險,跟蹤監測風險變化,不定期進行壓力測試并合理設立止損點。二是加強業務規范化管理。銀行要建立債券投資業務授權管理制度、債券投資風險評價辦法、風險預警和處理機制方面的制度及管理辦法,同時按照全面、審慎、有效、獨立的原則,通過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和其他合規渠道進行債券投資。按規定辦理托管手續。三是對重要崗位進行分離。對前臺現券買賣、債券回購、資金拆借等業務要明確專人負責,后臺復核人員與前臺交易人員必須分離,做到權責清晰、相互監督,防止出現混崗和“一手清”現象,同時要明確專門的部門或風險控制人員負責的風險監控,加強計算機管理,實行分級授權和崗位約束,切實防范投資業務操作風險。四是強化內控制度執行力。債券投資業務管理部門要加強對操作人員執行制度情況的監督,督促業務人員依法合規操作;規范會計核算,按要求設立專門的債券投資交易賬戶,加強日常對賬工作,嚴格按會計權責發生制原則,及時準確核算債券投資業務,提足風險準備。要充分發揮內部審計部門的監督效力,使稽核人員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加強稽核監督的質量和頻率,每年至少對市場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各個組成部分和環節的準確、可靠以及有效性進行一次獨立的審計和評價,對違反內控制度的部門和個人嚴肅處理。五是銀行要加強業務人員培訓,提高業務技能和風險管理水平。通過舉辦債券投資業務培訓班、建立銀行間貨幣市場業務定期分析制度等,幫助債券投資交易員及時了解宏觀經濟金融形勢、掌握市場政策、信息和交易技巧,不斷提高操作技能和風險防控水平。
(三)細化債券投資業務的監管要求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20-0000-01
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銀行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同時也帶來較大的挑戰,尤其是近幾年來,信息數據正在迅速的膨脹,如果銀行不能夠掌握更好的發展方向,可能會影響到銀行的管理質量。進入2012年以來,大數據庫概念逐漸被人們所熟知,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銀行關心系統數據的管理質量,及時分析數據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好的保證銀行的發展質量水平。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為銀行今后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只有通過對大數據時代有著科學的認識,在能夠保證銀行的信息數據管理水平。
一、大數據的特點及意義
(一)大數據特點
大數據有自身的特點,首先它的數據規模比較大,而且增加相對比較迅速,從原有的TB級別躍升至PB甚至是EB級別,這樣會增加銀行信息管理系統的運行壓力,甚至會導致系統的癱瘓。其次,大數據的類型相對較多,既包含有傳統的結構化數據,同時也包含較多的非結構化數據,這些非結構化的數據在進行處理時,對系統的要求更加嚴格,系統分析能力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再次,數據的價值非常關鍵,而且存在比較大的隱蔽性,這樣就會導致數據分析能力下降,對于銀行的系統來說,運行壓力會大大上升。
(二)意義
隨著我國商業的發展,銀行原有的數據系統已經不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只有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系統,才能夠更好的提升銀行管理質量水平。傳統的數據倉庫在對數據分析要建立在模型基礎之上,而且數據的分析大都是企業自身信息系統中產生的運行數據,這樣的數據一般都具有標準化、結構化的特點。但是當前許多企業的發展需要非機構化的數據支撐,尤其是物聯網、社交網絡和電子商務日益成熟的階段,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非結構化的信息系統,幫助企業進行更加全面的數據分析,提升企業的運行效率和管理質量,最終達到企業市場發展的目標。
二、銀行發展的應對策略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銀行要想更好的發展就要轉變原有的發展方式,積極引進先進的信息技術,提升銀行內部的管理質量。尤其是在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的發展喜愛,市場的敏感度在不斷上升,大數據在這樣的環境下有著更加明顯的分析優勢。但是如果進入到金融領域就會對其產生比較大的不利影響。因此需要銀行制定出更加科學的應對策略,保證銀行的發展質量水平。當前我國互聯網以及阿里巴巴等已經開始使用大數據庫技術來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比如支付寶、淘寶網等,借助大數據技術來對客戶進行分析,決定是否給企業貸款。在這樣的過程中幾乎不用人工干預,因此可以體現出大數據技術的優越性。
大數據技術能夠為今后銀行的發展提供更加寬闊的平臺,這已經成為金融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銀行來說,他們在機構性數據的處理上技術比較先進,比如客戶的基本身份信息,但是對于客戶的其他信息銀行都不夠了解,比如客戶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以及生活習慣等,這樣就會使得銀行信息不全,在貸款時就會產生比較大的風險。同時在傳統的數據分析中,銀行對網頁瀏覽信息以及客戶之間資金往來信息處理上比較困難,進而會因想到整個銀行系統的發展水平。因此需要銀行提升對大數據技術的認識,增強大數據的處理能力,使其在金融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加有利地位。銀行還要加大與電子商務企業的合作,獲得更多的客戶信息,在大數據的分析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進而更好的保證客戶需求,提升銀行的服務質量。
在大數據的平臺支持下,銀行的發展還需要加強技術創新,不但完善銀行內部的管理結構,從而更好的滿足銀行發展的需求,降低銀行的發展風險,提升銀行的服務質量。同時在大數據的技術支持下,銀行還能夠掌握更多的客戶信息,改善自身與客戶之間的交互,簡化銀行業務,為銀行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并且在未來的銀行數據分析中更趨向于數據分析的挖掘,為銀行的提供更多的非結構化信息,不斷豐富銀行企業的業務形式,改變銀行的服務水平,最終達到銀行發展的目標。
三、銀行發展面臨挑戰
(一)大數據庫建設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銀行所面臨的競爭在不斷增多,它不僅僅來自同行業的競爭,同時還來自外部的挑戰,如果銀行企業不能夠找到更加科學的管理方式,最終會影響到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的發展地位。傳統的商業智能、數據倉庫二本能夠對結構化的數據進行存儲,而且操作相對簡單。但是在大數據背景下,以往的數據庫分析能力不能夠滿足銀行數據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在非結構數據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增加了銀行的信息風險,對銀行發展帶來較大的挑戰。除此之外,一些大數據大多數都是類型豐富的碎片化數據,沒有相對固定的模式,分析環境相對較為復雜,給銀行的精細化管理和專業化經營都帶來巨大的挑戰性。
(二)銀行人才培養
信息時代的帶來,大數據背景下的發展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銀行所采納,這樣可以更好的滿足企業的發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但是大數據分析和傳統的數據分析存在較大的差別,當前銀行的管理還主要是基于報表數據以及部分數據模型,不能夠描繪出全面的經營結構圖示。通過大數據模式的分析,可以更好的展現出銀行發展方式,提升銀行的數據管理效率。這就需要先進的技術人員,不斷提升銀行內部人員的技術水平,能夠掌握更加先進的信息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大數據對銀行信息管理系統進行改造升級,不斷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在進行大數據建立時不僅需要技術支撐,還需要人員素質的提升,這樣才可以保證銀行內部的信息處理效率,保證銀行各項數據信息的準確性,為銀行今后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數據,減少銀行的市場風險。但是銀行人員的素質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銀行內部加大對大數據培訓工作的認識,提升員工的大數據管理觀念,掌握更多信息技術,在今后的發展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提升銀行市場發展質量。大數據技術發展給銀行的發展帶來了許多的挑戰,因此需要企業抓住發展的機遇,改變自身的發展模式,衍生出更多的商機,在發展中做出更加科學的方案,加強銀行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最終保證銀行的健康發展。
四、大數據在銀行中的應用場景
(一)客戶管理
在大數據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建立科學的客戶管理方式,從而保證銀行的客戶信息管理質量。尤其是在當前我國社交網絡的背景下,服務的渠道和方式在不斷增多,以往的銀行數據分析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建立大數據客戶管理模式,能夠讓銀行在制定發展戰略時從產品的角度出發,結合客戶信息需求,開發出更加適合市場發展的銀行商品,為客戶提供更加完美的銀行服務。在客戶管理的過程中,銀行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平臺,通過對客戶的社交網絡、電子商務以及終端設備等產生的非結構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建立更加全面的客戶信息,針對不同客戶的需求開發出不同的商品,增強銀行服務質量,減少客戶的流失。比如在客戶流失數據分析中,銀行可以借助大數據平臺搜集到客戶的行為信息記錄,并且分析出客戶流失的原因,找到自身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自身的發展路線,減少該類客戶的流失數量,保證銀行的利益。
(二)風險管理
在銀行的市場發展中必然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需要銀行管理人員建立良好數據風險分析部門,從而更好的滿足銀行市場的發展需求。但是隨著大數據技術平臺的產生,原有的數據分析已經不能夠適應市場風險分析的發展趨勢,需要銀行風險管理人員利用大數據平臺,加強與社會媒體的互動,及時了解金融市場的發展動向,建立更加科學的風險分析數據,為銀行的市場發展奠定良好的環境,降低銀行的發展風險。
(三)營銷管理
銀行在營銷過程中也可以借助大數據平臺,通過對形式多樣的用戶進行數據分析、挖掘,將客戶分為不同的群體,并為其提供更加專業化的服務,提升銀行的信譽形象。同時在這樣的分析中還有助于獲取用戶信息,了解客戶的消費習慣和風險收益偏好等,為客戶打造隔年個性化的產品營銷服務方式,將最適合的產品介紹給用戶,提升銀行的營銷管理質量,保證銀行的營銷精準性,保證客戶對銀行的認可程度。
五、總結
綜上所述,銀行的發展需要大數據技術平臺的支撐,從而為其提供更加良好的環境,增強銀行的市場競爭活力。同時在大數據技術支持下,銀行還可以降低自身的市場風險,掌握更加全面的客戶信息,制定出更加科學的營銷發展方案,提升銀行的市場競爭力,在金融行業中處于更加有利地位。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挑戰,需要銀行不斷去克服,找到更加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0 引言
市場風險是房地產開發過程中必不可免的潛在隱患,房地產的市場風險不同于其他行業的市場風險,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籌資風險、流動性風險、項目建設參與各方信用風險等對房地產的沖擊力十分巨大。我們應當正視這些風險,利用市場性,把握市場需求和變化,進行預測與評價,優化投資結構,合理采取投資手段,采取適應市場需求的風險控制措施,實現投資效益的最大化。
1 房地產行業特有的市場風險分析
房地產投資的市場風險是指不同房地產企業所處的不同地域、在市場中的不同地位以及企業自身不同特點,使得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必須面對的種種不確定性。房地產產品的這些獨特特征,是房地產行業有著不同其他行業的市場風險。
⑴市場價格波動風險。由于房地產行業生產周期長,在建設初期和產品最終建成后推向市場時,市場上的供需關系、市場偏好都可能產生足以影響房地產項目成敗的變化,無法準確預估產品建成后市場能接受的銷售價格,同時在建設過程中各種原材料、人工成本甚至是建設工藝、規范的變動都可能影響到房地產行業的產品成本,這種成本的變化可能會達到預算造價的2至3 成。
⑵籌資風險。房地產企業的開發經營活動需要大量資金,一般來說這些資金不會全部來自企業的權益資本,房地產企業對項目開發進行可行性研究時,往往會對融資計劃做出相應安排,劃出一部分預算用作融資費用及利息。事實上,很多小型房地產企業都曾遇到向銀行貸不到款,不得不支付幾倍的利息轉向民間融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
⑶流動性風險。由于房地產產品價值巨大,使得房地產業成為一個資金高度密集的行業。在房地產企業經營活動中如果不能有效保障資金及時充足,不但項目建設難以為繼,企業甚至可能陷入財務困境而引發破產危機。
2 房地產企業投資的市場風險控制措施
2.1 進行市場調查,預測投資費用與收益
一項房地產投資策略的形成,首先取決于期望得到什么,其次取決于現實能得到什么。要解決這兩個問題,關鍵是要進行市場預測。在已經確定了投資對象的前提下,要運用一切可能得到的信息資料,盡可能準確地預測擬投資項目的費用和收益。
2.2 采取獎懲措施,縮短投資開發周期
投資開發周期愈長,開發周期內各種可變因素眾多,從而形成更大的投資風險。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勢必引起市場的波動,投資商的費用和收益也愈難確定,因此,可以采取必要的獎罰措施,盡量縮短開發周期,這是減少市場風險的有效措施之一。
2.3 事先簽訂合約,減少不確定性因素
為了防止因開發周期長而引起的某些因素的變化,可以事先簽訂合約,固定某些易變的影響重大的因素,以減少不可預知的風險。如與銀行達成借貸利率固定合同,與建筑商簽訂固定概預算合同等。當然,簽訂這些合同,就某一方面來說可以減少投資商的風險,但從另一角度看,投資者必須付出比未簽約更高的代價以求得合約的簽訂,因此,必須權衡利弊。
3 房地產企業投資決策階段的風險控制措施
3.1 通過多樣化投資,提高投資安全性
組合投資也叫多樣化投資,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把資金有選擇地投放到不同類型的房地產項目上,從而減少未來收益的不確定性。如在當前實施“安居工程”的形勢下,把多數資金投放入住宅建設,少量投資于樓堂館所;組合投資的另一種,是根據所投項目資金的流動性和收益性,將資金按一定比例投放在現金和銀行存款、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以及房地產上。投資組合的比例如何確定,主要由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投資意圖和具體投資項目的特點來決定。如現金具有好的流動性,銀行存款安全性高,而房地產投資可獲得好的收益等。
3.2 終止重大風險項目的開發,避免更大的損失
在房地產投資決策階段,開發商常常通過可行性研究來進行房地產投資風險的識別衡量,放棄在風險較大的某個時間、某一開發位置,或以某種物業類型和投資方式乃至整個開發方案進行的房地產開發活動。在前期階段,基于對地塊自然屬性、社會員性或有關部門對地塊使用的規劃要求深入調查,放棄購買不合格土地,終止開發話動。當然,在建設階段,如果發生了威脅自身安全的重大風險因素,企業生存面臨重大考驗,同時亦不可能采取其他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來轉移、分散時,如預測到市場的大蕭條,也不排除暫時中止繼續投資這種迫不得已的風險回避措施,從而避免造成更大的風險損失。
3.3 靈活轉化經驗形式,加快資金周轉
為了防范投資項目完工后空置、租金下降或售價下跌等帶來的風險,可以按規定預租或預售樓花,還可以采用按揭貸款使購房者從欠開發商的錢變成欠銀行的錢。在租賃房地產業務中,租約規定承租人負擔所有經營費用、維修、保養費用甚至稅收,就能將經營風險轉移結承租人。在長期租約中規定租金隨著物價指數上升而相應變動,就能把購買力風險轉移給承租者。在開發商與建筑商施工合同中、規定建筑材料由建筑商采購,也起到類似的作用。這些措施都可以起到分散風險、降低成本,加快資金周轉的作用。
3.4 優化資金來源結構,合理確定負債經營規模
無論以何種方式籌措資金都要付出代價,因此,要優化資金來源結構,必須考慮投資的收益率和資金成本率時,所籌措和使用的資金才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實際的投資經營中,首先要求取不同方案下各種來源資金的成本率,再計算出該方案下的綜合資金成本率,最后選擇綜合資金成本率最小的方案作為員理想的籌資方案。
3.5 增強全員風險意識,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構
房地產開發企業在投資決策階段應把握國際、國內和地區當前和今后的政治、經濟形勢、經濟政策、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以及擬開發地區的基本情況,諸如工商業狀況、人口結構與密度、居住條件、基礎設施現狀、建設規劃、交通和污染情況等,了解和掌握該地區商服業、住宅、工業分布情況及未來發展趨勢等,理性研究和判斷該類物業的市場供求狀況進行科學的項目可行性研究,合理評價和選擇開發投資方案;其次,要樹立全公司員工正確的風險態度,加強風險資料的搜集、整理和比較。強化對房地產投資風險管理理論的研究和學習,高度重視企業風險管理;最后,要建立風險管理制度,制定科學的考核標準和獎罰措施,并在實際中嚴格執行,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構,編制并推行風險管理計劃。
4 結語
綜上,只有進行市場調查,才能有效預測投資費用與收益;通過采取獎懲措施,才能縮短投資開發周期;在事先簽訂合約,減少不確定性因素等措施,才能真正實現對房地產企業投資的市場風險進行控制。通過多樣化投資,才能提高投資安全性;及時終止重大風險項目的開發,避免更大的損失;通過可行性研究,回避既定開發方法的風險;靈活轉化經驗形式,加快資金周轉;優化資金來源結構,合理確定負債經營規模;增強全員風險意識,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構,實現投資風險的最低化,獲得最大化的投資效益。
參考文獻
[1]萬俊,鄧蓉暉.房地產投資風險控制初探[J].學術交流,2001(03).
一、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析
按照巴塞爾《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的風險分類標準,銀行業面臨的主要風險有信用風險、國家和轉移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聲譽風險。與西方商業銀行風險相比,我國經濟轉軌時期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主要集中體現在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上。信用風險主要是在銀行的表內和表外業務中交易對象無力履約,操作風險則在于內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機制的失效。國有商業銀行風險的成因分內外兩方面因素。本文把國有商業銀行風險劃分為兩大類:市場風險和公司特有風險。
(一)市場風險的成因
國有商業銀行市場風險具體包括國家經濟金融政策風險,經濟體制風險、利率風險、國際收支風險、社會信用風險和銀行競爭風險。在轉軌時期國有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產生的原因表現在:(1)國有企業“綁架”國有商業銀行。由于歷史和體制方面的原因,加之我國企業以間接融資為主,以國有企業為主造成的國有商業銀行累積的制度性不良貸款,雖然通過發行次級債券、不良資產剝離、動用外匯儲備注資,使得目前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不良資產率大大下降,然而,只要國有企業還沒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國有企業仍將過度依賴國有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被“綁架”的現狀仍將繼續。因為在政企不分的情況下,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相當于一個人身上的兩個口袋,對一個人來說,把左口袋的錢放在右口袋“績效”相同。然而,現實情況是國有企業這個口袋的底破了,放多少錢漏多少錢!因此,只要國有企業和國有商業銀行都沒有改制成真正的股份公司,國有商業銀行的政策、體制風險就大大增加。(2)社會信用意識淡薄,信用評估體系缺乏。在西方發達國家,信用大于生命。銀行向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一種產品,而更是一種信用。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獨立的信用風險評級機構,商業銀行無法獲得有價值的信用風險信息,客戶信用審查的成本極高;現有的會計、審計等信息中介機構獨立反映企業財務風險信息能力較差,有時甚至出現提供虛假信息現象;還沒有面向金融機構提供風險管理技術和信息咨詢服務的專業化公司。因此,目前國有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很大。
(3)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性地位問題。維持國家商業銀行的非競爭性甚至壟斷性地位是目前整體和宏觀視角的中國金融改革和發展的目標。這一目標不僅僅是銀行內部存在抵制競爭、保護壟斷地位,更主要還是政府行為。其理論依據是:銀行業數量太多有可能影響金融穩定性,因此,非競爭性甚至壟斷性銀行結構是有效的(馬爾科·斯科雷伯,1999年),在某些情況下,集中性銀行要比競爭性銀行體系更加有效,如擁有眾多競爭性銀行的美國金融業曾經表現出極大的不穩定,而一些由幾家大銀行壟斷控制的國家則表現出了比較高的穩定性(富蘭克·艾倫,2002)。然而過度集中意味著只有少數幾家銀行享受經濟地租,并且有可能因為缺乏競爭而導致效益和效率低下。2003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2.9%的平均資本利潤率,遠遠小于世界1000家大銀行17.6%的平均資本利潤率就是很好的證明。可見,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外在的政策體制風險同時內部化了其盈利性風險。
(二)公司特有風險的成因
公司特有風險是指國有商業銀行作為一個經營貨幣的特殊企業,自身在經營管理方面存在的風險。主要有資本風險、流動性風險、經營風險、管理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在轉軌時期國有商業銀行公司特有風險產生的原因有:(1)外在風險內在化。由于國有商業銀行目前股份制改革處“形似”階段,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改革沒有實質性進展,國有商業銀行本身對此無能為力,因而國有商業銀行主體錯位、權責不明,防范和化解風險的本位意識不強,雖然政府宏觀層面對風險監管和防范非常重視,而微觀上銀行企業還是被動式風險管理,因而管理風險仍然存在。(2)內控制度不健全,風險管理組織結構不完善。完善的內控制度是現代銀行有效進行風險管理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內部制度保障。內部控制不僅要求現代銀行企業建立內部制度政策與程序,還要檢查內部控制政策與程序是否得到了遵守。目前,國有商業銀行一方面控制不足,表現為內控制度不健全、管理部門銜接不充分;一方面控制分散,表現為規章制度數量龐大,文件滿天飛,缺少整合性。在風險管理方面,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都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獨立的風險管理部門,也沒有專職的風險經理,沒有一個獨立的部門有能力承擔起有效管理銀行全面風險的職責。因此,國有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較大。(3)風險管理技術和工具落后。風險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現代銀行企業管理在技術上的重要發展趨勢。而目前國有商業銀行在風險量化管理技術和工具方面非常薄弱,沒有建立信用風險評級系統和市場風險計量系統。總之,把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分內、外兩個方面并分析其成因,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控制風險,管理風險,進而進行全面風險管理,向巴塞爾新資本協議過渡。
二、銀行ERM的國際經驗
美國著名的專業機構COSO在2003年7月份公布了《全面風險管理框架(草案)》。該框架規定:“全面風險管理(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簡稱ERM)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受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的影響。這個過程從企業戰略制定一直貫穿到企業的各項活動中,用于識別那些可能影響企業的潛在事件并管理風險,使之在企業的風險偏好之內,從而合理確保企業取得既定的目標。”ERM框架有三個維度,第一維度是企業的目標;第二維度是全面風險管理要素;第三維度是企業的各個層級。企業的目標有4個,即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全面風險管理要素有8個,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與交流、監控;企業的層級包括整個企業、各職能部門、各條業務線及下屬各子公司。ERM三個維度的關系是,全面風險管理的8個要素都是為企業的4個目標服務的;企業各個層級都要堅持同樣的4個目標;每個層次都必須從以上8個方面進行風險管理。全面風險管理也是《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蘊涵的風險管理新理念,是當今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新趨勢。全面風險管理是全程、立體、動態、計量的風險控制。目前,國際先進銀行風險管理理念體現在:
(1)市場化的經營理念。國際先進銀行市場化經營理念的實質是利益均沾、風險共擔,以求共贏。以香港地區為例,香港大小銀行150多家,但無論大小都有明確的市場定位。即使有能力滿足單一客戶的大額貸款要求的大銀行,它們往往也不會“獨吞”,而是采取“銀團貸款”的方式分散風險。市場化的經營理念有效預防和分散了風險,造就香港彈丸之地卻支持各家銀行盈利的奇跡。(2)明確的風險管理戰略。董事會依據經濟環境的銀行的市場定位,制定中長期的經營戰略。在此基礎上,依據主要股東風險偏好,在風險和收益間進行權衡,確定投資回報目標,制定銀行的風險戰略管理。銀行的高級管理層依據董事會制定的經營戰略和風險管理戰略,負責銀行的經營管理,經營績效由董事會考核。(3)完善的風險管理組織。實行董事會、高級管理層相互獨立的、立體的風險管理體系,即所有者從外部對經營者的經營管理行為進行監測,高級管理層對分支機構的業務風險、管理風險進行實時控制。董事會下設風險審計委員會對全行的風險尤其是高級管理層的道德風險進行全面監測。銀行高級管理層則建立另一套風險控制框架,實行風險的自我控制與管理,通常設立內部審計部或稽核部。(4)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隨著信息技術和計量經濟的發展,國際先進銀行的風險管理廣泛運用了數學模型。運用模型,根據建立的龐大健全的數據庫,能夠準確地計算出客戶的違約概率、違約損失率,從而大大提高風險管理的能力和效果。
三、符合國際慣例適合我國國情的國有商業銀行ERM構建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1-0-02
一、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內涵及其風險特點
根據中國銀監會相關規定,商業銀行表外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從事的,按照現行的會計準則不計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形成現實資產負債,但有可能引起損益變動的業務。包括擔保類、部分承諾類兩種類型業務。
表外業務風險具有多種風險相互交集的特點,一項業務常常集聚了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等多種風險。各種風險之間交織關系也較為復雜,由此增加了風險管理決策的兩難性。表外業務在金融市場日趨波動頻繁情況下,隨時都有可能轉化為表內業務,將會增加銀行經營的風險和負擔。
表外業務風險具有風險分散不確定性高、信息透明度不高和潛在風險大的特點。表外業務品種繁多,涉及流程多、部門廣,風險點較為分散,防范風險難度也大,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商業銀行很難全面掌控表外業務資產質量。
二、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重要意義
1.加強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有利于保障商業銀行穩健發展
當前因經營業務轉型、收入來源增加和資本充足率管理需要,商業銀行大力發展表外業務,期望在降低及分散資產風險的情況下獲得較大的收益。實際業務中風險與收益是相對稱的,如果不重視表外業務風險管理,過度開展表外業務致使風險積聚和爆發,表外資產轉為表內風險就會給商業銀行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近年來,國外一些銀行因操作衍生金融工具不當而蒙受巨額損失甚至倒閉的案件頻現。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永恒的兩大主題,商業銀行發展是以安全性為第一原則,必須堅持業務發展與風險管理并重的原則,將風險管理落到實處,才能保證銀行穩健持續發展。
2.提高表外業務風險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強核心競爭力
商業銀行是經營風險的行業,風險管理能力是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實質表現。只有加強和完善表外業務風險管理,增強表外業務風險管理能力,才能防范業務風險,減少或降低各類損失,保證銀行穩健經營,提高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
3.提升表外業務風險管理能力有利于促進業務創新
商業銀行應積極主動承擔和管理風險,合理運用現代風險管理技術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表外業務風險,按照市場發展和客戶需求,對表外業務進行動態管理,持續調整資產組合,改善資產結構,進而推動創新型表外業務設計和發展。
4.強化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是滿足金融監管的必然要求
風險管理是金融監管的核心內容,加強和完善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是金融監管的必然要求。為實現監控和保護金融業的安全與穩健發展,銀監會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與表外業務管理相關規章制度,如《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指引》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等法規文件。要求商業銀行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規范操作,重視表外業務風險管理,必須將表外業務納入統一授信管理,嚴格準入條件、審查審批,合理授權。對商業銀行違反規定辦理表外業務,或因未達到盡職要求形成風險,監管機構將嚴厲問責相關機構和責任人。由此可見,商業銀行必須加強表外業務風險管理以達到監管要求,實現穩健經營和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強化表外業務風險管理對商業銀行的經營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主要的風險管理分析
銀行表外業務一方面已經是商業銀行重點發展業務之一,是銀行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大力地創新發展,另一方面商業銀行表外業務創新面臨越來越復雜的市場環境和更為嚴格的監管要求。商業銀行表外業務主要面臨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這類風險相互交織產生放大效應。不同銀行對表外業務風險管理重點都有差異,但總體來看需要進一步提高和加強全面風險管理水平。
(一)信用風險管理
信用風險是指因表外業務服務對象違約不能履行合同規定相關義務,而使銀行遭受損失的風險。表外業務雖然不直接涉及債權債務關系,但是表外業務多是或有資產和或有債務,當約定的債務人不能償付給約定債權人時,銀行就有可能變成實際債務人。例如,在信用證業務中,一旦信用證開證申請人不能按期償付,開證銀行就要向受益人承擔償付責任;票據承兌等擔保類表外業務中,如果交易對手違約不履行合同約定義務,銀行就要承擔相應的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管理首先要對表外業務實行全流程管理。加強客戶準入管理,實行客戶信用評級機制,優先選擇信用級別高、經營實力強的優質客戶;加強授信審查和審批,堅持表外業務貿易背景真實原則,按照統一授信原則,動態管理客戶最高綜合授信額度,防止客戶過度授信。強化授信執行風險監督和管理,及時對授信客戶進行動態風險評價,根據客戶信用風險狀況調整客戶授信額度,實現對客戶全流程管理。其次實施表外業務限額管理和組合管理。根據對表外業務全程監測、計量和控制,準確控制表外業務的分布組合和風險限額。通過對表外業務的墊款率、保證金比例以及墊款后回收率等指標控制表外業務分布和限額。最后應加快內部評級體系建設,研發表外業務的風險計量模型。目前監管規定表外業務風險參數主要使用系數法,無法將其可能遇到的風險進行準確計量,并予以報告和披露。通過建立表外業風險計量模型,預測潛在風險,及其對未來收益可能產生的影響,并進行及時的風險預警,實現銀行業表外業務信用風險的控制和監管。
(二)市場風險管理
市場風險是指市場價格發生不利變動而導致銀行表外頭寸產生損失的風險。市場價格波動主要是利率、商品、股票、債券行情波動等。例如掛鉤股票型理財產品,近年因股票市場價格劇烈變動,大部分實際收益率為負值,由此給客戶和銀行造成了資產損失,產生了較高的市場風險,甚至給商業銀行帶來了聲譽影響。
市場風險管理應當完善市場風險管理政策,健全市場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程序,提高風險價值、敏感性分析等風險管理工具應用。設立與風險度量方法相應風險限額,合理地將限額分配到各業務單位和決策人員,對限額執行情況實時監測;設立獨立市場風險管理機構和人員,監測、預警、報告和監督市場風險狀況。
(三)操作風險管理
操作風險是指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員工、信息科技系統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最易發生操作風險的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和票據業務,因商業銀行內部控制不完善,業務人員越權交易、違規操作等給銀行經營造成損失。操作風險廣泛存在業務和管理的各個領域,經營業務承擔操作風險是不可避免。只有進一步細化具體業務的活動和操作流程,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從引起操作風險誘因著手,充分識別各種操作風險,加強對操作風險的評估、監測,采取有效風險管理措施,降低操作風險發生概率。
(四)流動性風險管理
流動風險是指商業銀行無法為負債的減少或資產增加的增加提供融資而造成損失或破產的風險。表外業務大多為創新型金融產品,它們的市場往往還未充分發展成熟,遇到條件不利時,要承受市場流動性的嚴峻考驗。例如在信用證業務中,商業銀行也面臨債務人違約,或有負債變成現實負債的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形成原因更加復雜,涉及范圍更廣,信用、市場、操作等風險領域的管理缺陷同樣可以導致流動性風險,甚至引發風險擴散,造成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因此,商業銀行應合理安排表外業務期限結構、幣種結構和分布結構,積極應用流動性比率指標和現金流分析等方法對流動性風險進行評估;運用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等方法對流動性風險監測和控制,同時重視和加強其他風險管理。
四、完善表外業務風險管理建議
(一)建設表外業務風險管理體系,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和約束機制
1.建立健全表外業務管理的規章制度。商業銀行要隨著表外業務的發展和成熟制定和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主要有客戶準入制度、授信審批審核制度、擔保風險緩釋制度、風險評估評價制度等,同時應加強對內部制度執行情況檢查和審核。
2.完善表外業務管理流程。明確表外業務運作中的崗位分工和崗位職責,確立嚴格的業務程序和業務辦理條件,完善表外業務的激勵與約束制度。對表外業務中形成或有資產業務實行統一的資本金管理,對具有信用風險的或有資產業務實行統一授信管理,表外業務的發展和風險管理相互制衡和相互約束。
3.加強對表外業務的人員培訓。要盡快培養一支具備專業知識、能夠對表外業務發展和風險進行管理專業人才隊伍;要建立獨立的風險管理模式,準確評估風險控制的差距和自我改進狀況;風險管理隊伍范圍要全面掌握風險頭寸、風險水平、風險管理信息系統、風險計量方法、風險管理職能等內容,確保各項風險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執行。
(二)規范表外業務風險監測和信息披露
1.完善信息披露內容,提高信息披露透明。按照信息披露監管要求和新會計準則標準,規范表外業務信息的披露范圍、內容、原則及標準。表外業務信息的披露可以擴充財務報告所提供信息,增強財務報告信息的相關性和可比性;對表外業務信息的規范披露和對重要的表外項目進行詳細解釋和說明,能夠促使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的各種信息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有助于提升商業銀行財務報表的可理解性。
2.嚴格信息披露程序,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對在銀行表外業務披露中的重大虛假披露事件的當事人應制定嚴格的懲罰制度,引進社會權威信用中介機構,對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加以審計,以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
3.完善風險監測評價指標。按照監管規定披露,在保證銀行經營安全的同時盡量增強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滿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根據表外業務發展和風險管理要求,設計表外業務發展指標、安全性指標和收益質量指標風險監測指標體系。
(三)提高表外業務風險管理技術
1.建立風險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統。商業銀行要充分利用客戶和交易數據和外部信息,著力構建涵蓋風險監測、風險分析的管理信息系統。主要包括日常客戶管理系統、信用評級系統、審批決策系統和貸后管理等風險管理系統。通過對客戶和業務的風險監測和分析,應用計量模型分析,向高級管理層和決策層提供市場的最新變化、最新技術和產品信息,幫助其分析市場趨勢,合理控制資本消耗、止虧限額和風險限額等功能。
2.推廣應用國內外先進風險評估方法和技術。商業銀行要著手進行風險管理的定量分析,全面、客觀地判斷和評價表外業務風險,推進內部評級法、風險價值法和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法等風險管理技術應用。內部評級法(IRB)實現風險的量化精確性、敏感性和標準化,為信貸審批、產品價格、風險限額、分配經濟資本、績效考核和提取準備金等提供重要依據和參考;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RAROC)是銀行業績衡量和資本配置的主要方法,用于同業比較和商業銀行市值管理;風險價值(VAR)模型具有風險度量的直觀性和一致性,能對各種不同類型的資產給出統一的風險度量,是計量市場風險管理的共同標準。
3.應用資產組合管理,實施表外業務限額管理。資產組合管理,即運用風險分散的經典理論馬柯維茨投資組合理論,通過資產組合多元化來管理表外業務的風險,以期達到某種資產的盈利來彌補另一種資產的虧損而取得整體盈利的目的。表外業務授信對象多元化,組合中的資產種類越分散,則風險越小。
(四)提高表外業務金融監管效率
1.嚴格市場準入,穩妥謹慎地發展商業銀行表外業務。由于表外業務風險的隱蔽性及風險暴露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金融監管部門應根據市場情況、金融業發展狀況和客戶需求,嚴格審查商業銀行擬開辦表外業務,特別是金融衍生業務的風險防范措施、成本和收益預測、管理人員配備情況、業務支持系統、操作規程和相關內控機制建設情況,并以此作為表外業務市場準入的基本條件。通過嚴格的市場準入關,有效防范商業銀行的系統性風險。
2.完善非現場和現場監管操作規范。根據審慎原則加強對表外業務現場和非現場監測。商業銀行要定時向金融監管部門報送表外業務報表,及時報告表外業務的交易情況,增強表外業務的透明度,根據商業銀行報來的有關報表,進行相關風險指標的考核分析,按“分類指導”原則,針對不同的表外業務,根據其報表反映風險程度的大小,制訂相應的監管措施,通過有效的非現場監管避免或減少表外業務產生的副作用;建立現場檢查操作規范,制定違規處罰辦法,對不公平競爭、擾亂金融市場秩序的商業銀行進行嚴厲查處。
3.完善表外業務的監管辦法,加強對表外業務的引導和監管。根據金融業發展的需要,在不斷完善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既參考國際慣例又考慮我國銀行經營的實際,完善有關表外業務的法規和規章,為商業銀行開展表外業務提供寬松的法律政策環境,促進商業銀行持續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F840.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1770(2010)02-019-04
一、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簡述
在金融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級抵押債務危機不僅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而且殃及到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被業內認為是風險管理較為嚴格,企業文化較為保守的瑞士銀行業也在劫難逃。作為其典型代表的瑞銀集團2007年第四季度虧損124.5億瑞郎,超過同期美林集團的99.1億美元(1美元約合1.1瑞郎)和花旗集團的98.3億美元。2008年該銀行虧損196 .97億瑞士法郎,是其歷史上最大的全年虧損,同時它也宣布了大幅裁員計劃。瑞銀集團成為歐洲損失最為慘重的大型銀行集團,究其巨虧的原因是在風險管理上出了問題。
多年的風險管理實踐告訴我們:一個企業內部不同部門或不同業務的風險,有的相互疊加放大,有的相互抵消減少。企業不能僅僅從某個部門、某項業務的角度考慮風險,必須根據風險組合的特點,從貫穿整個企業的角度全面來分析和管理風險。2004年9月COSO委員會(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正式提出了《全面風險管理――整合框架》用以指導全面風險管理的實踐活動。
全面風險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簡稱ERM)是在董事會的企業戰略指導下,始終貫穿企業的各項經營管理中,用于識別、分析對企業可能產生不利影響的各類潛在風險,并將其控制在企業的風險偏好之內,確保企業目標的實現。其主要要素有八個,即內部環境、目標設定、事件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對策、控制活動、信息交流和監控。
ERM要求整個企業、各職能部門、各條業務線都須從以上八個方面出發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來管理風險。內部環境是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內部因素的集合,包括董事會和管理者的品德、素質與能力、經營觀念,企業文化,規章制度、溝通機制等。然后,管理者需要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經營目標、報告目標和合規目標。接下來,企業需要對存在的潛在風險事件進行識別,區分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因素。對產生消極影響的事件,企業要從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性兩個角度進行評價分析,決定是承擔風險以博取收益,還是使用一套完整的規避風險、減少風險、共擔風險的措施來應對風險。進而,企業應通過控制活動確保上述的風險對策和措施能夠在企業的各個職能部門正確執行并貫穿在整個企業的日常管理過程中。在此基礎上,企業還應形成一套各層組織機構間的信息傳導機制和一條跨部門、跨職能的溝通渠道。最后,企業還要通過持續監控保證ERM在企業的各個管理層面和各個職能部門得以有效執行。
二、對瑞銀集團風險管理缺陷的系統分析
(一) 薄弱的內部環境因素及錯誤的目標設定
控制環境是企業ERM的核心,也是其他要素發揮作用的基礎,并直接影響到相關戰略方針的貫徹和執行,以及企業目標的實現。
1. 瑞銀集團董事會過于強調收益增長,忽視風險管理
2001年-2005年度按照資產規模瑞銀集團一直穩居全球金融機構前10位且位次不斷提升,資產規模在2005年度位居全球銀行業首位。它的擴張并非依賴于企業購并,而是依賴自身業務的增長。財富管理、投資銀行及證券和資產管理是該集團三項全球性核心業務,大力發展投資銀行及交易業務一直是集團董事會的重要戰略。近年來,資產證券化的蓬勃發展使固定收益業務在瑞銀的投資銀行及交易業務中遙遙領先。于是,董事會制定了積極擴大固定收益業務的戰略,大膽進入次級抵押債務領域。他們雖然了解這個戰略不但增加了低流動性的結構化衍生品頭寸,而且大大增加潛在損失的可能性。但是董事會還是把增長率放在首位,沒有清晰認識到業務規模擴大帶來風險倍增后的嚴重危害。
當被告知需要關注房地產市場惡化的情況時,高管層沒有要求相關職能部門對整個集團涉及房地產的相關資產的風險暴露進行全面匯報。而風險管理部門和固定收益部門都認為集團大部分金融衍生品資產的評級是AAA級,在低等級資產上風險暴露有限,而且投資組合在壓力測試下損失也較低。另一方面,固定收益業務部門主管也對高管層承諾這些風險是可控的。高管層僅僅相信這些觀點和承諾,并沒有深入調查和全面分析市場和集團的實際情況。因此,此種忽視風險管理而單純追求增長的戰略,是導致該集團在抵押債務產品上出現大量損失的關鍵因素。
2. 松散的CDO業務組織管理結構
抵押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簡稱CDO)是一種結構化的固定收益證券。它通常是以信貸資產或債券為標的,經重新包裝后形成資產證券化金融工具進入資本市場流通。這類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神奇之處在于,即使較低評級的抵押債務可通過信用增強工具轉化為高評級的證券化產品。由于CDO標的資產池多樣化,組成結構非常復雜,所以其風險特征也較為多樣復雜,一般包括違約風險、利率與匯率風險、信用違約、利差風險、加速成立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等。由于CDO交易的關聯方較多,交易鏈條較長,CDO產品真正被包裝出售到資本市場之前需要經歷較長的構造過程,銀行通常是把沒有及時出售或待證券化的資產暫時集中到CDO倉庫中,實踐中往往這部分成為風險管理的“真空地帶”。
瑞銀集團的CDO交易規模超過10億美元,其經營模式復雜也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套期保值和代客交易。對于這些結構化CDO產品瑞銀集團有60%是自己持有的,而僅僅40%被賣掉。整個集團對如此規模龐大的CDO產品沒有統一的審批規范和清晰的審批流程,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批準委員會進行審批。瑞銀在發放或購買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后,CDO構造部門準備將其包裝出售前,把大量這類資產暫時集中到CDO倉庫。實際上,這類資產在進入CDO倉庫前就已經具有很高的風險,此時就應該對它們進行必要的風險分析與產品審批,但這些風險沒有引起CDO構造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和交易部門的足夠重視。瑞銀集團通常把這些待證券化的資產放進CDO倉庫后才進入評審程序,由此構成的大量CDO倉庫已集聚了很高的市場風險。一旦形勢發生巨變,CDO倉庫很容易形成巨大的損失。據測算,瑞銀固定收益部門在CDO倉庫的損失占到其在次貸危機中總損失的16%。這充分地說明了CDO業務組織管理結構的松散,是造成其虧損的重要因素。
3. 內部資金價格脫離市場
根據瑞銀集團的資金價格政策,從集團內部獲得資金的成本比從市場上獲得要低很多。而且在對內部融資的成本定價時,資金價格沒有經過對資金業務產品本身流動性的調整,即這種政策沒有區分流動性好與差的資產,尤其對流動性差的資產沒有懲罰措施。因此,這種較低的且缺乏流動性調整的資金成本使得交易部門在業務中容易接受較低的投資回報率,最終導致低效率的資金使用。另外,一旦內部資金流動性出現問題,他們就不能以很低的價格進行內部融資,而基于低成本構造出的金融產品(如CDO等)在外部市場較高的融資成本壓力下必然遭受極大損失。實際上,瑞銀集團內部資金價格政策,為其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的損失,早已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4. 缺乏有效的薪酬體制
瑞銀集團的薪酬體制沒有區分交易員的利潤是來自個人能力,還是來自較低資金成本。交易員倘若憑借個人的市場分析水平和掌握信息的能力來獲得超額收益,一旦其判斷與市場方向相反就可能招致巨大損失。因此,他們更傾向于進行所謂的“安全交易”,即通過較低資金成本獲得穩定利潤的交易。這種缺乏激勵措施的薪酬體制使得“安全交易員”獲得更多的實惠,一定程度上鼓勵交易員進行內部融資,從而使整個集團的資金使用更加低效。另外,交易部門的薪酬考核沒有直接與其業務產生的長期績效表現相結合,而一般只是與部門的當期利潤收入掛鉤,并沒有考慮經風險調整后的業績和未來現金流的持續創造。因此,交易員們只重視眼前的既得利益,并不關注產品在市場中的長期表現。
(二) 失效的風險評估方法
ERM指出風險評估是提高企業風險管理效率的關鍵。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認識瑞銀集團在風險評估方法上的失誤。
第一,瑞銀集團缺乏對市場趨勢的正確判斷與有效的評估方法。交易部門沒有實施市場條件惡化下的基本面分析。風險管理部門沒有深入調查CDO標的資產(例如貸款、債券和住房按揭等)的信息和結構;同時,缺少關于這類結構性產品的細節數據,例如貸款原始信息、FICO分數、法定求償權順序等;也沒有充分整合分析預期違約率、逾期率、貸款與價值比率等指標。
第二,雖然風險價值(VaR)和壓力測試是投資組合風險度量的重要工具,但瑞銀集團對這些方法過于樂觀,沒有意識到它們的局限性。當市場發生趨勢逆轉時,這些風險評估方法也缺乏針對性和靈活性。VaR值的計算結果反映的是在一段時期內正常市場條件下,按自身風險偏好設定的置信水平下,銀行可能發生的最大損失。VaR指標并沒有反應在非正常市場條件下銀行可能出現的潛在損失,也沒有反應超過銀行風險偏好時可能出現的損失情況,即“厚尾”現象。瑞銀集團在計量這些指標時選取的數據大都來自經濟環境較好時期,因此低估了長期風險。例如,在計算超高評級CDO的VaR值時,他們輸入模型的5年波動率數據相對于長期趨勢要低得多,計算出來的VaR值也小得多,意味著計量結果遠遠低于銀行真實承擔的風險。
瑞銀集團的壓力測試是基于預先設定的風險因子在假設壓力情景下對銀行持有投資組合的風險損失進行分析的。但它沒有考慮上述關鍵基本假設是否合理、有效。瑞銀集團在執行壓力測試時僅僅考慮利率、匯率等一般市場風險因素的壓力情形,并沒有考慮CDO標的資產信用評級下降的情況以及CDO倉庫中產品在缺乏流動性的情況等。因此,風險管理部門過分依賴VaR和壓力測試的結果,在向高層匯報時也沒有強調這些指標的局限性,導致整個集團還認為他們這些投資組合是安全的。
(三) 缺乏適當的控制活動
ERM強調控制活動是確保管理層的政策和指令得以實現的過程,旨在幫助企業保證其針對"使企業目標不能實現的風險因素"采取必要行動。
這些結構性金融產品風險特征與資本市場連接緊密且較為復雜,需要有金融市場專業知識的風險管理人員進行分析,一般應在市場風險的框架下進行管理和控制。而瑞銀的CDO構造部門只是按照信用風險框架接受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的管理。而CDO業務也僅僅需要在信用風險管理部門的批準下就可以開展。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對以CDO為代表的結構性金融衍生品并不專業,而且對這類產品的分析也大多源自交易部門,而缺少相關市場風險的獨立判斷過程。
市場風險管理限額指標是控制業務風險的重要手段,但瑞銀集團沒有將這類金融衍生品的投資組合納入市場風險限額管理。在整個2006年到2007年第三季度,瑞銀集團還沒有實施針對CDO倉庫和持有CDO總頭寸的名義限額指標。因而,對這些產品限額管理的缺失也是其損失慘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 信息溝通不暢
ERM闡明一個良好的信息溝通系統有助于企業提高經營管理的效率。瑞銀集團的CDO構造部門、交易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之間缺乏溝通與合作。首先,市場風險管理部門、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和財務會計部門各自作為獨立的風險控制單元對資金業務產品進行管理。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缺乏溝通;只有分工,缺少合作。而且在瑞銀集團的高級管理層面還沒有將這些職能組織整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其次,在處理復雜的結構性金融衍生品時,風險管理部門的分析技術比較落后,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速度和產品的復雜度,造成他們無法清晰地判斷該類業務的風險。最后,沒有一個統一的程序來規范一項新業務的審批流程,類似的“走過場式”的審批顯得毫無意義。例如,瑞銀集團的CDO業務流程,一般是在這些資產進入CDO倉庫后才開始審批,造成這類產品往往獲得強制性的批準。總而言之,這種失效的溝通機制最終使其蒙受了巨額損失。
(五) 缺乏有效的監控機制
ERM認為企業的監控機制是通過大量實踐活動檢視經營管理的相關制度方法和政策流程是否被切實執行且效果良好的過程,同時還要確保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能夠隨時適應新情況的發生。瑞銀集團使用一種叫AMPS(Amplified Mortgage Portfolio)的交易策略,即他們根據對歷史數據的統計分析,通過購買名義本金2%-4%的保護性頭寸對持有的超高評級CDO進行風險對沖,就充分保證銀行的投資組合不受損失。CDO交易部門認為這種策略是完全避險的。多份市場風險報告中也認為這類交易風險已經完全對沖,并對這類策略的VaR值設為0。盡管在一定時期內這種保護是充分的,但在市場條件劇烈變化時,他們顯然缺少對這個結論的質疑和這類交易的監控。截至到2007年底,AMPS交易損失占所有超高評級CDO的總損失的63%。
風險管理部門過分依賴對CDO的外部評級。盡管一些CDO標的資產來自評級較低的住房抵押或消費貸款,風險管理部門卻還使用產品本身較高的外部評級進行分析報告,并沒有監控這些產品標的資產的真實質量,缺乏對其是否符合評級條件的全面分析判斷。
瑞銀集團缺乏對流動性的監控。他們假設這些超高評級CDO產品流動性很好,并將CDO交易歸入交易賬戶。他們在進行市場風險分析時沒有考慮流動性的因素。但事實上瑞銀持有的大量CDO產品在二級市場上幾乎沒有流動性,只能以極低的價格進行公允價值計量。因此,產品的流動性枯竭形成的巨額虧損導致瑞銀集團被迫減記大量資產,形成巨額虧損。
三、瑞銀集團巨虧對我國銀行業全面風險管理的啟示
近年來,隨著銀行間業務規模擴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蓬勃發展,我國商業銀行正在積極融入國際資本市場,這勢必使我們暴露在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盡管我國很多商業銀行已經意識到全面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對其有清晰理解的卻不多,已經實施了全面風險管理的則更少。我國銀行業只有吸取瑞銀集團巨虧的教訓,不斷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全面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 建立良好的內部環境,確立正確的經營目標
內部環境最重要的要素是董事會。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正在實施股份制改造,一些大中型商業銀行己經在國內外資本市場成功公開發行股票。在股份制改革成功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抓緊建立一個強力有效的董事會,制定出與實際相符的經營戰略,確立相應的風險偏好。我們只有將長遠目標和風險偏好有機地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避免短視行為,才能夠正確辨析潛在的風險因素,建立相應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保證自身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
(二) 提高風險評估技術
我國金融業還處在起步階段,尚不能完全適應國內外金融市場風險日益增大的要求。尤其是在市場風險計量方面,我們的方法技術較西方國家差距還很大,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我們金融市場業務發展的瓶頸。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自身風險評估技術,引進國外先進的金融風險管理模式與風險評估方法(例如:VaR方法和壓力測試方法等)。然而,我們不能盲目追趕“時髦”的技術,還要認真分析它們的適用性與局限性,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管理好自身風險。
(三) 增強風險控制能力
我國商業銀行應建立覆蓋各類經營管理中的風險的限額體系和完備的風險報告機制,并使現有成熟的風險管理制度與措施(包括各類批準、授權、審核、評價、職能分工合作等)得到有效落實。在IT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我們還應重視采用先進的信息管理系統來保障我國銀行業對整體風險的控制能力。
(四) 加強信息溝通交流
我國銀行業須建一套完善高效的信息縱向與橫向傳遞機制,保證相關經營管理的重要信息得以自上而下的傳達和自下而上的反饋。信息傳遞的速度越快,溝通交流越順暢,董事會和高管層對風險的理解就越加精準。反過來,這也有利于他們制定更加完善的企業戰略并形成更加符合自身特征的風險偏好。同時,來自不同職能部門的主管須以某種形式就經營管理情況進行及時分析討論,加強橫向溝通,信息共享。
(五) 完善風險監控機制
銀行業經營管理的有效性和靈活性需要通過有效監控過程得以實現。我國商業銀行應將內部監控與外部監控相結合,完善銀行各個層級的監控機制,確保全面風險管理在整個銀行得以有效地執行。
參考文獻:
1.BIS? Principles for Sound Stress Testing Practices and Surpervision[S], 2009
2.UBS? Shareholder Report on UBS's Write-Downs[R], 2008
3.COSO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S], 2004
股指期貨是金融期貨中歷史最短,發展最快的金融衍生品。股指期貨,全稱是股票價格指數期貨,也稱股價指數期貨、股指,它是一種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標準化期貨合約,即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確定的股價指數的大小,進行標的指數的買賣。股票指數期貨價格乘以合約乘數就是其合約的價值,作為期貨交易的一種類型,股指期貨交易與普通商品期貨交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和流程。股指期貨具有風險規避功能、價格發現功能和資產配置功能,同時具有跨期性、杠桿性和聯動性的自身特點。股指期貨具有與期貨交易一樣的高風險、高收益的特征。股指期貨既具有金融衍生產品的一般性風險,也具有其特殊風險。
一、股指期貨風險形成原因及分析
(1)價格波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供求關系的影響從而商品價格上下波動,對于經營者和生產者而言,價格波動性增加了商品的不可預期性,造成生產經營的不穩定性。股指期貨交易是以股票價格指數這一虛擬資產作為標的物,使得股指期貨交易的特殊運行機制加大價格波動的可能性,產生高風險的機率更大。(2)杠桿效應。期貨交易實行保證金制度,交易者只需支付期貨合約一定比例(5%~10%)的保證金即可進行交易,保證金是合約履行的擔保,這種以小博大的高杠桿效應,放大了價格波動風險。價格小幅波動,就可能造成交易者損失大量保證金,情狀況若惡化,他們極可能無力償還而違約。(3)非理性投機。在風險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嚴的情況下,投機者受到利益驅使,往往容易利用自身實力等優勢進行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活動,這樣擾亂了市場正常秩序,影響了價格發現功能的實現,損害了市場中其他交易者正當利益。(4)市場機制不健全。由于管理法規和機制不健全的原因,股指期貨市場可能產生流動性風險、結算風險、交割風險、信用風險等。在市場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這些風險始終存在,監管部門應及時出臺、修訂和完善各項法規和管理制度,使市場運行機制逐步完善。
二、股指期貨監管中的問題
(1)政策干預。從國家體制政策方面來看,由于經濟體制改革不到位,政策的不穩定性以及中國對股市的過度投機中政策干預性之大,在股指期貨市場中,容易引起市場的不可預期性,給股指期貨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2)信用體系不健全。我國市場經濟改革30年,信用基礎還是比較薄弱,經濟生活中失信行為很多,嚴重影響了市場穩定和經濟發展。在期貨市場中,失信行為表現在虧損過大時就故意違規,事態擴大到一定程度,政府就會出面干預,達到違約目的,在缺乏健全的信用機制前提下,股指期貨市場很難實現其經濟功能,達到有效配置資源的效果。(3)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了沒有完備的法律保障,極容易給投機者創造機會,從而產生極大的操縱市場的風險,并且監管制度及法律不完善導致投機功能會失控并產生風險。
三、指期貨風險管理對策
首先完善政府的立法管理,交易所自身的行為規范管理以及行業協會的自律功能三者的結合,保證股指期貨市場正常、規范運作,維護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促進股指期貨市場的健康發展。其次加強對市場參與者的風險控制。使投資者充分掌握各種期貨交易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判斷能力,制定正確投資策略,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心理承受能力。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高效向中國證監會及其他有關機構投訴,要求對有關事件進行調查處理。此外,期貨經濟公司應對客戶、雇員管理方面有效實施相關規定,嚴格按照交易所和證監會規定建立和完善內部結算和風險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好風險并加強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同時將法制建設放在建立股指期貨期貨市場的首要位置,盡快制定與期貨相關的法律,從而形成在統一的期貨法規下證監會依法監管與交易所自律管理的股指期貨監管體系。
目前,國際金融業出現了混業經營和金融自由化的發展趨勢,很多銀行、證券公司、投資基金等金融機構在開展傳統金融服務的同時,更多的投入到利潤率更高的以股指期貨為代表的金融衍生產品市場。這一現象的出現,使在對期貨市場風險管理中,應該有效利用其相互關系,促進期貨市場的發展,從證券市場的波動,及時發現并有效預防、控制風險。解決股指期貨市場風險管理問題需要我國期貨市場、證券市場在觀念、體制、法規和運作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深層次的變革。應對期貨市場有清醒的認識和充分的準備,制訂相應對策來促進積極作用的發揮,能夠真正發揮股指期貨的優勢。
參考文獻
隨著我國社保基金投資項目日益增多,其投資范圍除了銀行存款、買賣國債等以外,還有上市流通的證券投資基金、股票、信用等級比投資等級高的企業債、金融債等有價證券。從最開始的銀行存款、股票、國債等逐步拓寬到股權投資、實業投資。現階段社保基金投資項目日益增多,風險也越來越大,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加強管理。
一、社保基金入市后的風險分析
(一)系統風險
資本市場中所有參與者都要面對系統風險,主要取決于國家政治、經濟、國際貿易等形勢,無法以投資組合的方式分散。社保基金入市以后,在績優藍籌股少、投資品種選擇范圍窄、市場投機等影響下,會直接面對系統風險,增加了社保基金在安全性、盈利性等選擇的難度。當前,國內證券市場的市場換手率較高,可見投資者長期持股投資理念不強,市場投機氛圍濃,導致股市變化很大,不利于社保投資基金的保值增值。此外,國內市盈率也較高,說明股票價格與本有價值嚴重不符,證券市場有著泡沫情況。隨著我國股票市場改革的深入,將推行國有股減持,需要進一步優化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政府政策將繼續影響股市,并且無法預料,從而增加了社保基金入市后的系統風險。
(二)非系統風險
資金在不斷運作時容易出現非系統風險,資金投資管理公司能夠通過操作防范并化解風險。因為國內基金公司發展時間很短,缺乏較為完善的運營機制,導致社保基金運營時易出現各種非系統風險,如償付能力風險、投資管理風險、流動性風險、投資項目風險等。此外,各種社保基金風險會相互影響,資金投資、支付、收繳等風險的傳遞性較強,極易集中并加劇風險,嚴重影響社保保障資金財務收支的平衡,對此需要加大風險防范與管理力度。
二、社保基金入市后的管理措施
(一)科學合理控制入市規模
因為國內證券市場還處于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風險更大,由于上市公司業績不高、藍籌股少、防范措施不到位,缺乏健全的證券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甚至存在人為操縱證券行市的情況,所以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證券市場。對此,要合理控制社保基金入市規模,與現階段證券市場相適應,并對社保基金入市進程作出調整。
(二)選擇多種投資品種
股票、債券是當前證券市場主要投資品種,雖然股票投資能夠獲得較大的收益,然而風險很高,安全對社保基金來說尤為重要,因此需要合理控制投資比例。要選擇業績穩定、流通盤子適中、股價波動小的藍籌績優股,如公路、能源和電力等。為更好的應對系統風險,社保基金所選投資品種以基金、股票、金融債、企業債、國債等為主,合理進行搭配,最大限度控制好投資風險。
(三)長期投資與短期投資相結合
長期投資品種以國債、金融債、部分藍籌股等為主,短期投資品種為購進可以隨時變現,同時持有時間在一年以下的有價證券,如基金、債券、股票等。長期投資品種屬于價值投資,穩定性強,通過選擇長期投資品種,能夠有效保障社保基金投資的安全性,在保值的基礎上實現增值。然而在資本市場火爆時期,股票市場失去本身價值而快速上漲,能夠實現巨大收益,不過風險很大,對此,社保基金應選擇短期投資品種,將風險控制在最小,保證社保基金收益的穩定。
(四)加強社保基金投資運營管理
現階段國際上有三種社保基金管理模式,分別為政府機構直接管理、基金會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而我國主要以政府機構直接管理為主,由國家勞動保障部負責管理。但是政府管理機構的金融管理能力一般不強,管理效率很低,對此要學習并吸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加大社保基金管理模式的改革力度,采取政府機構統籌,證券公司、銀行、基金管理公司等專業金融機構運營的管理模式,這樣有利于在整體上作出合理規劃,實現盈利能力的提升。
(五)健全最低收益保證制度
對于社保基金而言,投資的穩定和安全尤為重要,然而在社保基金入市以后,會面對很多的風險。收益高、風險高時資本市場的主要特征,社保基金在入市后也要面對資本市場較高的風險。對此,要在控制社保基金入市風險的同時,實行最低收益保證制度,對風險進行補償,從而實現社保基金的增值保值。現階段我國還缺少較為完善的社保基金最低收益保證制度,實際實施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最低收益保證制度,這樣不僅能夠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還能實現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六)加強社保基金投資監督力度
在社保基金投資過程中,通常委托專業的機構來操作。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基金公司容易出現各種違規行為,從而對社保基金利益造成損害,應該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被委托機構出現違規行為,避免因為違規操作導致出現風險。對此,要實行健全的外部監督機制,加大社保基金投資監督力度,不僅要通過社保基金理事會、中國證監會、銀監會等部門的監督,還要加強證券交易所、證券業協會、基金投資公司等被委托投資人管理力度,這樣才能真正規模不合理、不規范的操作,減少操作投資風險,確保社保基金入市后的安全。
三、結束語
總之,為減少社保基金入市后的風險,首先要不斷加大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力度,改變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觀念,指導投資者正確合理進行投資。其次,要提升上市公司治理,讓股票市場的功能逐步轉變為優化資源配置、評估企業價值。最后,完善價格波動分析體系,引導投資者理性預期。培育理性投資者有利于規范其行為、規避市場風險,是控制社保基金入市風險的有效手段。
一、引言
市場化債轉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降低企業杠桿率的一種方式,財務風險是債轉股中市場主體必須重點防范的風險,防范財務風險是堅持債轉股市場化和法制化的前提和基礎。首先,防范財務風險以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宗旨,堅持債轉股市場化方式。通過市場化債轉股等方式逐步降低企業杠桿率,要注意防范降杠桿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財務風險是其中主要風險。由于市場化債轉股與企業兼并重組、發展股權融資等都是降杠桿的可用方式,而商業銀行、對象企業和實施機構等市場主體在實施債轉股的操作中,如何面對和識別財務風險、如何采取相應對策以防范財務風險,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理論上深化研究。市場主體防范財務風險是堅持債轉股市場化方式的基礎,既尊重市場規律,又維護市場秩序,規范市場主體和相關地方政府部門的行為,為債轉股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其次,防范財務風險以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為目標,遵循債轉股的法制化原則。防范財務風險以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為前提。由于當前社會信用體系尚不健全、相關制度尚不完善,以虛假財務資料套取或騙取銀行貸款,逃廢銀行債務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等行為在一些地方時有發生,防止此類行為影響市場化債轉股的順利實施很有必要。在當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通過加強道德建設消除財務欺詐或舞弊的土壤,還要遵循債轉股的法制化原則,通過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方面發生進而加大財務風險的問題。
二、在市場化債轉股中防范財務風險的意義
(一)債轉股中市場主體的行為或將加大財務風險
市場化債轉股是指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和法制化的原則,商業銀行通過向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實施機構轉讓債權,由實施機構將債權轉為對象企業的股權。市場化債轉股既是商業銀行化解不良資產,防范金融風險的途徑,又是對象企業減輕償債壓力,降低融資成本,優化資產負債結構的機遇,但是,機遇與風險并存,商業銀行、對象企業和實施機構均面臨較大的財務風險。財務風險指財務損失發生的不確定性或未能達到預期財務目標的可能性,財務風險既是客觀存在且必須面對的,又是可以識別和防范的。由于一些商業銀行、對象企業和實施機構在財務風險識別及其防范上的存在一定的差異,以及社會信用體系中道德風險等因素的影響,相關市場主體如果在債轉股中對財務風險管控缺失或低效,操作中依法行事不嚴格,履行程序不規范,執行制度不到位等,將會導致其財務風險加劇,還可能將應由其自身承擔的責任或損失,轉嫁給政府、社會或其他相關主體,或由政府承擔損失的兜底責任,即發生相關市場主體財務風險增大,或以不合法、不合規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而損害國家、社會或其他相關主體利益等行為。
(二)防范財務風險必須加強債轉股中市場主體的風險管控
實施債轉股的主要范圍是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債轉股將導致商業銀行資本管理和盈利模式等發生變化,加大其全面風險管理的壓力;對象企業資產負債結構不合理及經營能力較弱等問題,尚需采取風險管控措施加以扭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實施對企業的股權置換,并有效管控其財務風險,還面臨諸多困難。防范財務風險必須加強市場主體風險管控并提高其管控能力,規范債轉股中市場主體的行為,通過依法加強監督管理,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強化監測和預警,有效預防和化解在債轉股實施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使債轉股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和法制化的原則有序開展,切實降低企業杠桿率,優化企業融資結構,以充分發揮市場化債轉股的政策效應。
三、在市場化債轉股中財務風險的表現形式
(一)商業銀行財務風險具有多樣化與綜合化
(1)商業銀行資產盈利不確定性的風險。相對于銀行發放貸款獲得利息收入而言,股權投資收益具有回收期長、不確定性大的特點。債轉股的實施機構主要是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或商業銀行設立的下屬資產管理機構等。實施機構如果是銀行設立的下屬機構,對不良資產實施債轉股后,對債務人償還貸款本息的剛性約束弱化,如果債轉股后企業沒有實現預期的扭虧為盈的目標,企業既然不能按期支付銀行貸款利息,更不能給予股權投資者以股息或分紅等投資收益回報。債轉股的實施機構如果是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第三方公司,銀行不良資產還將面臨折價問題。
(2)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流動性風險。由銀行設立的下屬機構實施債轉股,如果企業的經營狀況在短期內難以好轉,由于股權退出困難,將導致銀行下屬資產管理機構被動地長期持有企業股權,如果企業持續虧損并進入破產清算階段,銀行不僅喪失了原有債權的優先受償權和抵押擔保追索權,而且由于企業資不抵債,銀行下屬資產管理機構長期持有的企業股權將失去價值。
(3)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難度增大。市場化債轉股具有對企業“去杠桿”而對銀行“降不良”而的雙重作用。從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風險分類看,納入債轉股的銀行貸款除關注類貸款外,主要是次級類和可疑類貸款,商業銀行已將其作為不良信貸資產納入風險管理。通過債轉股實現資產形態的轉化而降低不良資產率,本是銀行市場化處置不良資產的方式,而由此導致的銀行盈利模式、資產流動性等變化,或使商業銀行的財務風險與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等多重風險因素交織,例如,從操作層面看,如果授信管理人員對債轉股產生預期,為追求當前收益而放松授信條件、降低授信準入標準,再利用債轉股“一轉了之”而規避責任追究,將導致銀行滋生更多的不良資產。這些因素都將增加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壓力,加大了銀行風險管控的難度。
(二)對象企業財務風險具有自發性與傳導性
(1)對象企業再度擴張舉債而升高杠桿率的風險。衡量企業財務風險的指標是其財務杠桿系數,其財務杠桿系數越大則其財務風險越大。而企業籌集資金的方式是多樣的,銀行借款、吸收投資、發行債券等都是其籌資渠道,企業通過籌集資金擴大再生產獲得經營利潤,其重要的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是追求收益并控制風險、實現收益和風險的最佳組合。實施債轉股降低了企業杠桿率,但決定其財務風險水平的仍是其資本結構,如果其資本結構不合理則其財務風險較大,甚至可能造成經濟損失。在債轉股后的企業財務報表中,從形式上看,其負債減少而資本金增加,利息支出減少而利潤增加,資產負債率下降,股權結構更為多元,治理結構優化,具備進一步向銀行借款并擴大借款規模的條件,但是如果企業財務狀況沒有實質性好轉,經營性現金流仍然無法覆蓋其償還貸款的本息,導致企業陷入困境的因素沒有改變,勢必造成企業舉借的新債形成新的償債壓力。因此,如果企業債轉股后不能保持合理的資本結構,沒有有效控制融資的規模和成本,盲目舉債并進一步升高杠桿率,這樣不僅沒有去杠桿,而且導致加杠桿,違背債轉股的初衷。
(2)對象企業債轉股引發負面示范效應的風險。在市場化債轉股中,存在多方市場主體的利益訴求,需要企業在債轉股后財務狀況好轉以實現投資者的利益,還需要原股東付出一定的代價給予原債權人以更高的回報或預期收益。然而,由于債轉股后,企業的償債壓力得以緩解,融資能力得以提高,財務狀況表面上好轉,或將保障投資者的利益,這對其他企業或將引發負面的示范效應,減弱其改善經營管理、實現更好發展的動力。還可能導致市場的逆向選擇現象,不僅將會加大其自身的財務風險,而且將為其他企業產生負面示范效應。
(3)企業產生大規模債轉股的沖動或將誘發金融風險。盡管當前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但是商業銀行不良信貸資產規模存在持續上升的趨勢。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債務違約事件頻繁發生,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有些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金鏈面臨斷裂的風險,商業銀行在這些產能過剩企業潛在不良信貸資產的規模較大。這些企業杠桿率過高,亟需通過債轉股緩解償債壓力或實現債務減免,或將產生大規模債轉股的沖動。但是,由于其實際資產質量不良,股權價值不高,不符合市場化債轉股應具備的產品有市場、信用狀況好等優質企業的條件,并非商業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實施債轉股的目標企業,大規模推進其債轉股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些企業杠桿率過高的問題。債轉股的供需不匹配,或將成為其不規范操作的動因。還要關注通過對企業財務和經營狀況造假的方式,故意掩蓋或隱藏信貸風險等問題,如“僵尸企業”占用信貸資源,依靠銀行采取債務重組、貸新還舊等方式輸血,其貸款風險分類揭示其風險程度不到位,即形式上為“正常類”或“關注類”,而實質上為“不良類”等現象。由銀行設立的下屬機構對此類企業實施債轉股,將使銀行潛在的不良信貸資產演變為潛在的不良股權資產。對象企業和商業銀行的財務風險將更為復雜,防范和化解風險將更加困難,還將導致產能過剩行業的市場風險向銀行體系傳導。
(三)實施機構財務風險具有外部性與復雜化
(1)債轉股的銀行賬面債權的完整性風險。市場化債轉股的債權資產是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主要有貸款本息(含表內利息和表外利息),開立的銀行承兌匯票、信用證和保函等銀行表外資產,以及在應收款項類投資科目反映的投行業務資產和運用理財資金投資形成的表外資產等,這些資產構成銀行對企業的賬面資產,是銀行對企業的整體債權。商業銀行對對象企業的賬面債權無論是包含上述信貸資產中的一類還是多類表內和表外資產,都是納入商業銀行統一授信和用信,以及跟蹤管理的信貸資產,債轉股中忽略或遺漏其中任何一類資產,以及發生債權時效及抵押、質押和保證等擔保時效問題,都將導致確認商業銀行賬面債權的完整性的風險。
(2)債轉股的企業賬面債務的價值失真風險。對象企業財務報表的長期借款、短期借款、應付票據等相關科目反映對商業銀行的負債。如果對象企業實際處于資不抵債的狀態,其對商業銀行的賬面債務的實際價值將低于商業銀行的賬面債權,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將會折價收購債權。如果對象企業財務信息不真實、不完整,虛增或隱匿資產、人為調節利潤等,存在財務欺詐或舞弊的行為,則將導致對象企業賬面債務的價值失真。
(3)債轉股的企業遴選中不當干預的風險。實施主體按照市場化的原則實施債轉股,尊重市場主體的選擇權,政府部門履行出資人的職責,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導、規范和監管。有必要預防有的相關地方政府部門對“高負債成長性企業”、“債務不明晰企業”、“僵尸企業”等判斷不準確,對債務企業的遴選不科學,甚至發生從地方利益出發而行政干預過度等行為。
四、在市場化債轉股中財務風險防范對策
(一)加強商業銀行全面風險管理,審慎應對債轉股對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帶來的影響
在市場化債轉股中加強全面風險管理,必須對商業銀行各類風險審慎識別,強化預警,及時化解,將財務風險作為作為債轉股中商業銀行風險管控的重中之重。防范商業銀行財務風險,要以協調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為目標,防范和化解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風險隱患,切實降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防止產能過剩行業的市場風險向銀行體系傳導,或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商業銀行債權的完整性,如實揭示和反映商業銀行信貸資產風險狀況,杜絕為實現債轉股而以貸款重組等方式掩蓋不良信貸資產,或人為調節信貸資產風險分類結果等行為。對于債轉股的實施機構是商業銀行設立的下屬資產管理公司的債轉股,則應防止其潛在不良債權演變為潛在不良股權,而導致商業銀行風險管控措施失效等問題。
(二)強化對象企業負債規模的控制,提高其財務管理水平以發揮去杠桿的政策效應
對象企業必須控制適度的財務杠桿水平,尋求最優資本結構,科學地制定其籌資方案,保持適當的資產和負債比例,控制融資的規模和成本,按期償還債務本息,以實現預期的財務目標,避免債轉股后通過再次擴大融資規模進一步升高杠桿率并加大財務風險。實施債轉股緩解企業還債壓力,其目的在于改善企業盈利能力,提高企業經營績效,如果企業經營狀況好轉,資金使用效率及流動資金周轉率得到提高,對銀行借款的需求量將會降低,企業負債規模隨之減少,其資本結構逐步得以改善,企業的財務風險將會得到緩釋。防范企業財務風險必須抑制產能過剩企業可能產生的對債轉股的過度依賴,加強對企業的不規范行為或不理的控制和約束,防止引發企業負面示范效應并形成新的不良債務,科學分析并客觀評價對象企業的財務和經營狀況,依法加強對企業財務欺詐或舞弊行為的懲戒力度,維護社會信用基礎和社會道德觀念。
(三)有效發揮實施機構的作用,強化地方政府部門監管以有效維護國有資產安全
盡管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處置不良資產及實施債轉股,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和發揮金融穩定器的作用等方面積累了重要的經驗,但是,在參與并強化對企業財務的監督與管理,消除不良債務產生的根源并實現企業扭虧為盈等方面,仍需積極探索。市場化債轉股的對象企業主要是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技術先進、發展前景較好、無不良記錄但暫時性遇到困難的企業,資產管理公司對于這些企業實施債債轉股,既要維護商業銀行等債權人合法利益,幫助對象企業克服暫時性困難,實現企業良性發展,還要將盤活商業銀行和對象企業的資產存量、提升資產價值作為防范財務風險的主要內容。準確評估對象企業其資產價值并開展清產核資是資產管理公司防范財務風險的重點,還要防止某些實施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牟取自身利益,而向商業銀行或對象企業轉嫁風險,防止中介機構對資產的評估不真實使債權或股權受損,而導致國有資產流失。防止對債轉股實施機構的不當干預,必須明確有關地方政府部門的參與邊界,提高對遴選企業財務風險管控及進行科學評判的能力,有關地方政府部門可以利用大數據及信息資源的優勢,依據政策面向市場提供債轉股企業的正面清單或負面清單,有效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提高和改進其監管能力,強化對財務風險的監測、預警、防范和化解工作,提高市場主體的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為債轉股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胡建忠:《把握不良資產演化趨勢,審慎推進市場化債轉股》,《新金融評論》2016年第4期。
[2]曾剛:《市場化債轉股:國際腳步及國內路徑》,《當代金融家》2016年第7期。
[3]李金波:《關于推進市場化債轉股若干問題的思考》,《銀行家》2016年第8期。
[4]李劍閣:《債轉股的歷史經驗和政策要點》,《清華金融評論》2016年第5期。
[5]王華萍:《我國銀行債轉股發展培育機制研究》,《西南金融》2016年第8期。
[6]孫麗、孫玉蘭:《債轉股重啟:歷史鏡鑒、現實問題與對策》,《南方金融》2016年第11期。
[7]左登洪:《我國債轉股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研究》,西南農業大學2001年碩士學位論文。
[8]張曉麗:《我國國有企業債轉股的風險分析及其規避》,西南農業大學2002年碩士學位論文。
2005年以來,短期融資券以及資產支持證券等多種直接融資工具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影響開始顯現。值得關注的是,多年來發展緩慢的企業債券市場也出現了加速發展跡象,而無論從國際經驗還是從國內趨勢看,境內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將對商業銀行帶來機遇和挑戰。因此,準確把握境內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脈絡和動態,深入研究其對商業銀行可能帶來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歷史分析
我國企業債券市場是在政府監管部門嚴格管理下逐漸規范化發展的直接融資市場。在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歷程中,監管部門對企業債券發行額度和利率的管制、企業整體信用狀況不佳和 金融 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成為制約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
(一)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的概念界定
按照1993年頒布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發行的債券均屬于企業債券。在此基礎上,如果發行人還滿足《公司法》中發行公司債券的條件,即發行人是依法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國有獨資公司和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其他兩個以上的國有投資主體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其發行的企業債券屬于公司債券。
因此,從概念界定上看,盡管企業債券和公司債券兩者均屬于企業法人發行的債務契約,債務人承諾在未來的特定時期,償還本金并按照事先規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從嚴格意義上講,企業債券與公司債券是不相同的,企業債券所包括的范圍更廣,不僅包括公司法人發行的債券,還包括非公司法人發行的債券。鑒于企業債券這一概念更符合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的實際情況,因此本報告將圍繞企業債券展開分析和討論。另外,從 理論 上講,商業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券也屬于企業債券的范疇,但由于金融債券有其自身特殊性,因此未列入本文研究范圍之內。
(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簡要回顧
企業債券(包括短期融資券)市場發展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1984-1994年,即企業債券市場的創始及整頓期。1987年《企業債券管理暫行條例》 (以下簡稱《暫行條例》)頒布,企業債券發行迅速增長,并于1990-1992年出現了一輪發債,1992年當年企業債券發行總額為684億元,大大超過原計劃發行規模 (王鐵鋒,2005)。但此階段,企業債券發行缺乏有效約束,發債企業良莠不齊,部分地方政府也利用企業債券變相集資,“亂集資”現象較為普遍。
第二個階段為1995~2003年,在1993年《企業債券管理條例》頒布后,企業債券市場運行逐漸規范化,但由于監管部門采取限額管理和審批制的管理辦法,市場發展速度緩慢。根據《條例》規定,這一期間企業債券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企業法人”,但實際上發行主體絕大多數為能源、 交通 、通信、重要原材料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等國家重點項目,如三:峽工程(超過110億元)、鐵道建設(超過180億元)等,普通企業發債較少。同時,隨著相關 法律 制度的完善和市場的逐步規范,企業債券市場的投資主體逐漸由以個人投資者為主轉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企業債券亦被允許在滬、深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企業債券流動性有所提高。
第三個階段為2004年至今。2004年, 中國 人民銀行了《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交易流通審核規則》,為企業債券在銀行間市場正式流通提供了依據。人民銀行并據此批準了7只企業債券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流通,改變了企業債券只在交易所市場上市、交易方式單一的狀況。2005年,隨著企業短期融資券的“開閘”,企業債券市場亮點頻出。《企業債券管理條例》經過6年的修訂,亦有望在2007年出臺,企業債券市場的“黃金期”即將到來。
(三)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內在矛盾
從融資次序理論看,企業債券具有銀行貸款所不可比擬的優勢。首先,企業債券作為一種標準化的有價證券,可以在證券交易所場內以及場外交易市場進行交易,其流動性遠遠高于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一般只有通過證券化才能在市場上公開出售)。其次,由于企業債券市場是一個債權人、債務人和中介商共同“議價”而形成的具有共同約束力的市場,需要定期披露各方面相關信息供市場決策 參考 ,因此在信息對稱方面也優于商業銀行。其三,企業債券具有信用工具和市場投資工具的雙重屬性,其利率決定因素包括實體 經濟 供需情況以及金融市場動向等,因此利率水平更能反映資金市場的真實價格。從國際上看,許多發達經濟體債券市場融資額一般是股票市場融資額的幾十倍,而在企業外源性融資中,企業債券融資額亦超過股票融資額數倍。
在我國,企業債券市場規模遠遠小于銀行信貸市場和股票市場規模,其制度建設也較為落后,在融資體系和企業融資結構中始終處于從屬地位(見表1)。總體上看,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現實與理論及發達國家經驗不相符合,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企業總體信用水平不佳以及監管部門對企業過多的行政干預。因此,有效解決這些矛盾是促進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關鍵所在。
1.行政化利率管制與企業債券發行期限中長期化。為規避“高息攬存”現象,1993年頒布的《條例》規定,企業債券發行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的 140%。為吸引投資者,企業發債均傾向于將利率定至規定內的上限,這容易導致風險不同的企業債券定價趨同的現象出現,導致風險收益嚴重不對稱(袁東,2004)。
2001年以前發行的企業債券其期限以1—3年以內的中短期為主,2001年以后,部分企業開始發行期限超過7年的固定利率債券,企業債券發行期限出現了中長期化的趨勢。主要原因在于,2001年以來,宏觀經濟增長穩定性不斷增強,物價上漲壓力較小,金融體系利率水平保持低位,企業有意識地發行中長期債券以規避未來的升息風險。
但是,由于定期儲蓄存款最長期限為5年,從而并沒有期限與長期企業債券相對應的銀行儲蓄存款品種。因此,中長期企業債券的利率水平事實上已經規避了《條例》的利率管制,這愈加凸顯出《條例》中關于利率管制的滯后性和不適宜性。尤為重要的是,這種對企業債券的行政性利率管制,再加上對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下限的嚴格控制, 使得價格信號失靈,5年期以內的企業債券利率定價基準較為混亂(趙新杰,2006)。
2.銀行擔保與風險轉嫁。《條例》并未對企業債券發行做出強制擔保的規定,但人民銀行1998年4月8日的《企業債券發行與轉讓管理辦法》則規定,企業發債應提供擔保,但經人民銀行批準免予擔保的除外。 2001年以前,大部分企業債券都是由企業集團或者建設基金進行擔保,2001年以后,商業銀行逐漸成為企業債券的主要擔保者。2002-2005年,企業債券累計發行72只,規模為1 659億元,其中,銀行擔保的企業債券60只,規模為1 211億元,占比分別為83.3%和73%(安義寬,2006)。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商業銀行對企業債券發行提供擔保起到了降低企業債券兌付風險,提升投資者信心的作用,但這無形中也將企業信用風險轉嫁給銀行,商業銀行承擔了與擔保費并不對稱的信用風險,風險與收益不相匹配。銀行擔保也使得發行人和投資者風險意識淡薄,市場對企業債券系統性風險的估計和準備不足。
更為嚴重的是,銀行擔保使得企業債券市場成為以銀行信用為主體的失衡市場,企業債券的商業信用屬性并未得到充分體現,這也不利于市場均衡發展。
3.發行主體的單一性與功能偏差。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主體始終較為單一,企業債券創始時期,發行額度分配時按照“濟貧”原則,把額度分給質量較差的國有企業,后來則將企業債券的發行權集中于少數國有大型企業。國有大型企業發行企業債券的主要目的是彌補固定資產投資和市政建設項目的資金不足。從這個角度看,相當多的企業債券在某種意義上屬于市政債券的范疇,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債券。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債券僅僅能夠履行其融資功能,很少發揮其改善企業融資結構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功能。
4.多頭監管與效率低下。2000年以來,企業債券發行管理工作由國家發改委(原為計委)負責,發改委制定債券發行計劃,并逐級分配企業債券的發行額度,中國人民銀行在企業爭取到額度之后,對企業債券的發行利率進行審批,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企業短期融資券的監管,中國證監會則負責企業債券的承銷審批以及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審批。
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現狀及前景展望
盡管發展遇到制度及市場等重重約束,2005年以來,企業債券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仍不斷拓展,機構投資者隊伍也逐漸壯大。預計2007-2008年,企業債券市場的監管政策將有重大突破,企業債券市場的制度、產品和機制創新將不斷深化。
(一)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現狀及特點:2005年至今
1984年,我國首次發行企業債券,從1998年到2005年,國內市場累計發行企業債券1 997億元。2005年末,企業債券市場余額占債券市場總余額的2.75%。截至 2006年11月末,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市場存量為2 800億元,占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托管債券總量的3%。在市場總量不斷增加的同時,企業債券市場運行機制、市場參與者也呈現新特點。
1.資金用途多樣化,期限長期化,品種創新加快。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債券,其資金主要用途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但 目前 ,企業債券的募集資金投向已經不僅限于上述項目,還包括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貸款等其他目的。
期限結構方面,截至2006年12月13日,在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企業債券中,約有164只發行期限在5年以上,136只發行期限在10年以上,僅有3只發行期限為3年。
品種創新方面,2005年以來,企業債券市場陸續推出了浮動利率債、含選擇權債、保底浮動債、期限20年至30年超長期債等新型債券品種。但總體看,由于衍生工具目前在我國尚不成熟,我國金融市場運行也較為平穩,因此產品創新缺乏必要的空間和內在需求。
2.發行數量有所增加,發行者范圍有所擴大。2005年以來,我國企業債券發行有所加快。全年發行企業債券37只,發行量為65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4.74%和 100.47%。2006年上半年,企業債券發行32只,發行量為 508億元。截至2006年12月18日,2006年企業債券累計發行48只,發行量為945億元。
此外,企業債券發行者的范圍也有所擴大。2005年發行的企業債券全部為中央企業債,2006年上半年,企業債券的發行主體擴大到地方企業,地方企業成為2006年企業債券發行的一大亮點。2006年上半年,地方企業債共發行21只,發行量達到261億元,超過同期中央企業債的發行總量,達到上半年企業債券發行總量的51.38%。
從行業角度看,2005年以來,企業債的發行主體仍主要集中于能源、原材料、交通運輸、通信、市政建設等大型國有企業或者大型項目上。
3.投資者結構轉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債券投資主體定位于主要在交易所交易的個人和中小投資者。然而,由于企業債券相對于國債等“金邊”債券具有更高的風險,因此企業債券投資更適合于有較強分析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的機構投資者。
近年來,機構投資者在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份額逐漸增加。2005年12月,人民銀行了《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05年第30號),簡化了企業債券交易流通的審核程序,從事前審批改為備案制;允許所有銀行間債券市場投資者投資企業債券,擴大債券投資主體范圍。這項規定的主要創新點就是商業銀行被允許投資企業債券,企業債券的投資主體進一步擴大。
目前,企業債券市場的投資者群體包括個人、企業、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非銀行金融機構及信用社等,范圍廣泛,但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日漸成為企業債券的主要投資者。
2006年1-11月份,商業銀行、保險機構、信用社、基金四類機構投資者認購總額占到了2006年以來企業債券發行總額的87.2%(見圖1)。
4.交易渠道從交易所逐漸拓展到銀行間。目前企業債券的交易渠道有兩條。一條是通過上海和深圳的交易所進行集中撮合式“零售”交易,一條是通過銀行間市場進行“批發”交易。2004年12月,人民銀行允許企業債券進入銀行間市場交易流通,豐富了企業債券的交易方式。截至2006年2月末,共有33只企業債券在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流通,規模總計為697.2億元。由于企業債券更適宜于以報價驅動為主要交易方式的場外市場交易,因此企業債券進入銀行間市場交易的速度將繼續加快。截至2006年11月末,企業債券托管總量為2 768.99億元,其中在交易所市場流通總量僅為407.75億元。
5.企業債券需求旺盛,投資者“惜售”導致流動性相對較低。由于企業債券相對于國債和金融債利率較高,且由于發行主體大多數為信譽優良的國有大型企業,因此信用風險也較低,眾多機構投資者對企業債券的需求十分旺盛。其中,出于資產負債“匹配”策略的考慮,保險公司等長期型機構投資者對長期債券分外“青睞”。截至 2006年11月末,保險公司共持有企業債券1 397.92億元,占企業債券市場存量的50.48%;商業銀行共持有企業債券364.81億元,占企業債券市場存量的13.17% (2005年末商業銀行僅持有企業債券82.98億元);基金持有企業債券223.42億元,占企業債券市場存量的 8.07%(見圖2)。
在長期企業債券供給數量偏少的前提下,機構投資者普遍存在“惜售”心理,多數機構投資者對企業債券采取持有到期的策略,企業債券的供求嚴重失衡。因此,盡管企業債券本身屬于流動性較高的資產,但是現階段我國企業債券市場流動性相對較低。
(二) 企業 債券市場 發展 前景
企業債券市場擔負著促進儲蓄轉化為投資、完善資本市場結構并降低 金融 市場風險的重要職能,2007- 2010年,我國企業債券市場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1.可能的政策變動預測。在2007年,已經沿用十多年的《企業債券管理條例》可能重新修訂。企業債券市場在信息披露、利率定價、發行主體資格審定等方面的制度建設將更趨完善。
預計企業債券監管政策將有以下主要變動:首先,繼續加強企業債券發行的信息披露工作,嚴格要求企業債券發行人定期披露企業債券的主要條款、發行人 歷史 財務數據、財務結果 分析 、發行人所在行業情況、發行人業務情況、律師事務所出具的 法律 意見、稅務 問題 等一系列信息。
其次,企業債券發行許可將由 目前 的審批制逐漸過渡到核準制或者注冊備案制,并逐步實現規范化和法制化。這項政策如果得以實施,企業債券發行的效率將大大提高。
第三,取消企業債券發行的額度和利率控制。政府部門將逐漸降低、直至取消對企業債券發行總規模的限制,逐步取消對企業債券利率“不得高于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40%”的控制。
第四,登記托管體系將實現統一化。柜臺交易市場、銀行間市場及交易所市場的連通機制將逐步建立,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的聯系將越來越緊密。
2.未來的發展前景。在美國等以直接融資為主導的融資體系中,企業債券占融資總額比重大約在25%左右。以銀行等間接融資為主導的融資體系中,企業債券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歐洲1998-2005年間的債券發行總量中,一般企業發債比重穩定在15%左右(趙興耀,2006)。
預計未來3-5年內我國企業債券發行的年增長速度將在10%-30%之間,大中型民營企業將成為企業債券市場的重要發行者。
除政策因素外,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將有以下因素作為支撐。首先,股票市場“全流通”的順利實施對企業債券市場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其次,企業債券的投資者將繼續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在流動性過剩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對企業債券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第三,《證券法》中公司債券的主要發行條件為:股份有限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3 000萬元,有限責任公司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6 000萬元;累計債券余額不超過公司凈資產的40%。隨著我國 經濟 的穩健成長,滿足上述條件的公司(企業)將越來越多。
三、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的機遇與風險分析
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為商業銀行帶來廣闊的機遇,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定風險。商業銀行應抓住機遇,規避但不“逃避”風險。
(一)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的機遇分析
發展企業債券業務,商業銀行可以增加盈利來源,有效提升市場價值:通過投資與交易企業債券獲得利息收入與交易價差收入;通過發展企業債券承銷業務,獲得中間業務收入;通過在資產組合中合理配比信貸資產、債券資產以及其他資產,實現風險分散化。
1.優化資產組合,提升資產流動性。截至2006年11月末,商業銀行持有企業債券數額僅占其持有債券余額的0.55%(商業銀行持有債券余額為65 781億元)。商業銀行持有企業債券情況見表2。
隨著未來企業債券的大量發行,加大企業債券投資力度可以減少貸款替代的負面效應,實現資產組合多元化,并有效提高銀行資產的收益率和流動性。
首先,隨著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部分商業銀行貸款將逐漸被包括企業債券在內的直接融資工具所替代,投資企業債券可以減緩這種“替代效應:’的沖擊,彌補優質貸款流失的部分損失,實現商業銀行經營轉型的平穩過渡。
其次,增加企業債券投資比重可以增強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便于商業銀行改善流動性管理,提高資產負債管理水平。信貸資產的綜合收益率雖然高于債券資產,但是信貸資產只有經過證券化后方可具備較好的流動性,其流動性顯然弱于企業債券。
第三,如果《條例》修訂后,監管部門對企業債券利率的行政管制大幅度放寬,企業債券利率有可能出現整體上升的走勢,再加上企業債券本身相對于國債和金融債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因此提升企業債券在證券投資組合中的占比有助于提高債券資產的總體收益率。
2.深入發展承銷業務,增加中間業務收入。《條例》中第23條規定,“非證券經營機構和個人不得經營企業債券的承銷和轉讓業務”,這條規定使得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不能參與企業債券的承銷業務。
然而在經濟發達國家,大多數企業債券主要通過場外交易市場進行交易。例如,在美國,只有很少一部分評級較高的投資級企業債券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絕大多數企業債券都在場外市場進行交易。因此,未來我國企業債券將可能主要通過場外的銀行間市場進行發售和交易。目前,商業銀行已經成為企業短期融資券的主承銷商,隨著《條例》的修訂,商業銀行將可能進入企業債券的承銷市場。
深入發展企業債券承銷業務不僅能夠增加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還能夠據此維持與傳統客戶的業務聯系,吸收相應的企業存款并增加債券投資收入。從短期融資券市場發展的經驗可以看出,誰拿到了短期融資券的主承銷商資格,誰就能夠拿到相對更多的短期融資券,并且有可能奪走其他銀行的傳統優質客戶。因此,企業債券承銷業務是一項綜合回報率很高的戰略性業務,需要商業銀行密切關注。
3.降低銀行業整體風險,提高銀行體系穩定性。從 理論 上講,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可以避免企業債務融資過度依賴銀行,避免金融風險在銀行體系內大量集聚,增強銀行體系穩定性。這種企業債務融資過度依賴銀行的風險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就已得到體現。危機后,東南亞各國對企業債券市場建設非常重視。
事實上,我國企業債券到期違約率遠遠低于銀行貸款損失率。根據有關材料,90年代是企業債券違約高發時期,1995年底全國逾期未付的企業債券(含短期融資券)占期末余額的比例為11%,到1996年6月這一指標又下降到10%。 相比而言,同期商業銀行貸款不良比率為29.2%。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未兌付的企業債券中絕大部分是企業短期融資券,期限為3、6、9個月,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債券,真正的企業債券違約率更低。2000年以后,由于企業債券發行采取了嚴格的審批制,迄今為止,企業債券發行尚未出現違約情況。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2004年以來出現的商業銀行貸款中長期化趨勢使得商業銀行在中長期面臨著很大的市場風險。未來宏觀經濟如果出現下行走勢,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必然遭受一定程度的損失。而企業債券的發展,特別是中長期企業債券的快速增長,則為分散商業銀行所承擔的風險提供了有效途徑。
4.提高商業銀行利率定價水平。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債券直接將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緊密相連在一起,其主要用途是彌補企業中長期經營支出。因此其利率定價將不僅僅 參考 金融市場利率,還將參考實體經濟的中長期走勢、實體經濟中資金的供求水平,發行企業的經營和財務狀況,利率定價比銀行貸款包含了更多的信息。
這種價格信號功能能夠給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提供更好的比較基準,可以使商業銀行的貸款融資成本接近風險調整后的真正成本,使風險高的項目不能借到相對低的利率,提高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定價水平。
(二)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對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析
從商業銀行角度看,投資企業債券與向企業發放貸款的性質基本類似,均屬于債務融資,因此,投資企業債券將同樣面臨信用風險。此外,企業債券作為一種市場工具,也面臨著由于價格波動而引發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往往相互作用和 影響 ,從而“放大”風險。
1.從微觀角度看,信用風險不容忽視。盡管從宏觀角度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降低了金融市場的整體風險,但從微觀角度看,信用風險仍然是企業債券風險中最為主要的風險,也是商業銀行需要關注的核心風險。
信用風險主要包括違約風險和信用等級降低風險。企業一旦出現較為嚴重的財務問題,并出現違約,則會出現以下幾種可能的結果。一是企業債券發行人資不抵債,企業直接進入破產清算程序。二是企業雖然不至于破產,但是信用水平降級,信用利差隨著企業信用等級的下降而上升,導致企業債券價格下降,持有企業債券的機構的資產賬面價值將縮水。三是由于債券的投資者廣為分散,很難形成一個能代表整體債權人的債務重組方案,協調成本偏高,因此企業在出現違約風險時,更容易導致企業直接進入破產程序進行清算,信用風險難以避免。
截至目前,在交易所和銀行間市場上市的企業債券發行者均屬于現金流狀況較好的國有大型優質企業,信用風險較低。但是隨著企業債券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如果民營企業進入企業債券市場,企業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將會增加。
2.企業債券投資需警惕市場風險。企業債券的市場風險主要指企業債券的價格波動風險和利率風險。具體體現在:首先,利率、匯率等資產價格變動、宏觀經濟波動對企業債券價格將形成影響,從而影響商業銀行持有債券的賬面資產價值和流動性。其次,企業債券價格波動進而導致直接融資利率水平的變動,從而間接影響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定價。
現階段,由于我國企業債券市場容量相對較小,品種單一,交易缺乏連續性,無法形成完整有效的收益率曲線。因此,商業銀行在進行企業債券投資時將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難以精確測算企業債券收益率受商業銀行貸款利率影響的程度,二是難以準確判斷企業債券利率波動與國債和金融債收益率調整的相關性。
需要指出的是,短期內,由于企業債券的供給需求失衡情況仍較為嚴重,因此,長期企業債券收益率被人為降低在一個非均衡的水平。例如,目前發行的20年期固息企業債券利率均低于商業銀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這種局面并未反映出長期投資所內含的利率風險。如果利率進入連續上升的周期,商業銀行持有的企業債券將遭受賬面損失。
3.規避信用因素與市場因素的關聯性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是相互關聯的。企業出現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信用風險,或者財務指標惡化,出現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可能性,則首先直接影響到該企業債券的市場價格和到期收益率,形成市場風險。市場風險的擴散對企業債券的后續發行形成聲譽風險,企業信用等級下降導致債券后續發行的難度增大。
為規避信用因素與市場因素交叉導致的關聯性風險,商業銀行在投資決策時應考慮以下主要因素:宏觀經濟走勢、債券價格、債券發行者的財務狀況、信用評級水平、債券的發行期限、債券收益率曲線情況及債券發行相關條款等。
4.防范企業債券市場發展對銀行貸款的“替代效應”。如果企業債券市場在未來3—5年內形成一個較大的規模,則企業債券利率勢必對商業銀行貸款定價形成重要影響。如果貸款定價相對于企業債券利率偏高,企業選擇債券融資的沖動更強,企業債券對商業銀行信貸的“替代效應”將增強。商業銀行應對這一發展趨勢進行預判并做好充分準備。
四、商業銀行應對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策略
加快企業債券市場發展,扭轉“股強債弱”的局面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企業債券在金融市場中的戰略地位將逐漸加強。面對迅速變革的市場環境,商業銀行應重新審視“脫媒”對商業銀行的潛在影響,在做好風險防控的同時不斷提升企業債券資產占比。
(一)認清優劣勢,從發展戰略角度為企業債券業務定位
在商業銀行綜合化經營、中外資銀行全面競爭的大背景下,企業債券業務不應僅定位于金融市場業務的一項“子業務”。企業債券對于商業銀行的價值不僅在于通過投資和交易獲利,其對于完善資產組合、增強資產流動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商業銀行應從發展戰略角度為企業債券業務進行市場定位,將企業債券業務作為“入世”后銀行業全面競爭的重點之一。
為此,商業銀行應認清發展企業債券業務的優勢和劣勢。長期以來,商業銀行與企業通過信貸業務、中間業務等建立了密切的銀企合作關系,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信用狀況有較深入的了解,因此在企業債券投資的信用風險控制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商業銀行發展企業債券業務的劣勢主要在承銷業務領域,盡管商業銀行具備承銷短期融資券的經驗,但是在中長期企業債券承銷方面的經驗和人才儲備不足。此外,短期內監管部門是否允許商業銀行承銷企業債券,仍舊是一個亟待關注的問題。為彌補這種劣勢,商業銀行應加大對企業債券投資和承銷人才的培養力度,培育適應企業債券業務發展需求的營銷隊伍,并密切關注監管部門的政策動向。
(二)構建企業債券業務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控制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強項,經過多年來的運作實踐,商業銀行對信用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但是涉足企業債券市場后,商業銀行需要面對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交叉性風險,由于這種復雜的風險環境是商業銀行在以往的經營實踐中很少遇到的,因此對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管理形成了挑戰。
面對這種情況,商業銀行須制定包括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在內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加強信用風險管理部門和市場風險管理部門的溝通與協作;二是通過var等定量手段為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設立可容忍區間。一旦超出這一區間,風險管理部門須迅速調整相關參數和變量,將總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三是注意防控企業債券的相關衍生產品的風險。互換、掉期等衍生產品在規避市場風險的同時,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四是仔細 計算 企業債券投資對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影響,按照有關規定為企業債券投資計提必要的撥備。
(三)加強對企業債券創新產品的 研究
企業債券本身所具有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為企業債券產品創新提供了原動力。企業債券產品創新,包括利用基礎 方法 進行的產品設計,如還本和付息方面的創新;也包括利用衍生方式進行的產品設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利用衍生工具方法進行企業債券產品創新已經成為國際主流,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結構性債券設計開始興起,企業債券的衍生產品越來越復雜 (范飛龍,2005)。
目前,我國企業債券產品創新主要包括浮動利率、內含選擇權的企業債券產品,產品設計相對簡單。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的增大,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企業債券的產品創新將越來越活躍。遠期、期權、期貨、掉期、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衍生工具將更多地與基礎性的企業債券相融合,形成企業債券的創新品種。
企業債券產品創新的新趨勢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更多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的管理手段,同時也為商業銀行債券投資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因此,商業銀行應調動其市場研究力量,加大對企業債券創新產品的研究力度。
[參考 文獻 ]
安義寬,2006. 中國 公司債券——功能分析與市場發展[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范飛龍,2005.企業債券品種設計與創新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 (6):57—64.
袁 東,2004.中國債券流通市場運行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 科學 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