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教育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5 17:27: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中等職業教育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篇(1)

目前教育體制的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合適的人才,這也是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方向。所以需要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效益以及教學質量,從而推動中等職業學??焖侔l展,適應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

一、法律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人才需求類型的變化,中等職業教育法律課程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法律課程的設置與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脫節,導致了畢業生就業相當困難。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總體質量不高,不能適應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多家長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職院校學習兩年再就業,這給中職學校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這就需要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法律課程進行改革,提高教學水平,這是今后一段時期所面臨的重要的任務。

二、面向社會需求,改革法律課程體系

中等職業教育是面向就業市場的,法律課程的設置要進行改革,根據實際情況來建立符合社會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要和社會的經濟結構相適應。教師要幫助學生學好法律知識,教育要和生活與社會緊密聯系起來,突出職業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適應畢業后對崗位的競爭,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多數都是一線工作,所以說,在對法律課程進行設置時要以實訓為主,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對過時的課程內容要及時刪除,不斷吸納新的知識,調整課程,讓教學適應時展,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要達到各占一半,運用多種培訓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能,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參加國家認可的法律考試,拿到相應的證書,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1.因材施教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要求來建立適合中等職業學校法律課程的教學的方法,不僅要提供給學生足夠的訓練,還要讓學生對法律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學生提供升學機會,對選擇就業的學生來說,就要以就業為導向,教師需要重點培養他們對職業的興趣,主要教授他們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對理論和專業知識都掌握得比較好的學生,根據本人的意愿,如果想升學,就給他們更多的學習理論知識的機會。這樣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因材施教,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現代化教學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法律教學當中也需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因為通過圖像以及文字同時表達的手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還可以運用模擬仿真的教學手段,這種方式可以把教學內容很直觀地展現出來,在法律教學當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庭,讓學生能夠親身體會法律的審判過程,給學生配置各種角色,進行實戰演練,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識,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以把傳統的教育方式和現代的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當中體現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根據個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生理和心理的發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整體法律素質。

3.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的主動性

首先,要明確學生學習的具體要求,教師要選擇好是從理論開始,還是從實踐課程開始,要想達到學習目標,需要把理論和實際聯合起來,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愛好來選擇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對于學生而言,沒有固定的學習年限,對于已經達到了畢業水平的學生,可以讓學生提前畢業;如果沒有達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長時間讓學生繼續學習,讓學生多學習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使學生對客觀世界的存在產生興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學習,而且,興趣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智力的開發有助于學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學生對與法律相關的事物沒有興趣,就不可能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去學習,興趣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不能被忽視,興趣可以激勵學生,這樣學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績,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四、“多證式”目標,提高學生職業能力

職業教育的特色就在于使學生掌握必須的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掌握熟練的職業技能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岸嘧C制”適應了這種需求,讓學生在走向社會之前就掌握了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至少一種技能。手握一技之長畢業離校,是“多證制”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等職業教育對學生的最基本要求??梢姡岸嘧C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拓寬就業范圍,這也是人才市場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同時,實行“多證制”,還有利于促進教師業務素質和技能素質的提高,有利于“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通過“多證制”促使教師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中職院校法律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J〕.消費導刊,2010(08)。

〔2〕黃娟娟.社會學視野下的師幼互動類型及成因的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

〔3〕劉彩紅.中職法律基礎課中案例教學法初探〔J〕.成才之路,2009(04)。

篇(2)

一、法律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及人才需求類型的變化,中等職業教育法律課程教學中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法律課程的設置與社會和市場的需求脫節,導致了畢業生就業相當困難。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總體質量不高,不能適應傳統的教學方式。很多家長只想把自己的孩子放到中職院校學習兩年再就業,這給中職學校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這就需要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法律課程進行改革,提高教學水平,這是今后一段時期所面臨的重要的任務。

二、面向社會需求,改革法律課程體系

中等職業教育是面向就業市場的,法律課程的設置要進行改革,根據實際情況來建立符合社會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要和社會的經濟結構相適應。教師要幫助學生學好法律知識,教育要和生活與社會緊密聯系起來,突出職業教育的特殊功能。最主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適應畢業后對崗位的競爭,中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多數都是一線工作,所以說,在對法律課程進行設置時要以實訓為主,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對過時的課程內容要及時刪除,不斷吸納新的知識,調整課程,讓教學適應時展,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要達到各占一半,運用多種培訓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應用技能,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參加國家認可的法律考試,拿到相應的證書,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1.因材施教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的要求來建立適合中等職業學校法律課程的教學的方法,不僅要提供給學生足夠的訓練,還要讓學生對法律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為學生提供升學機會,對選擇就業的學生來說,就要以就業為導向,教師需要重點培養他們對職業的興趣,主要教授他們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對理論和專業知識都掌握得比較好的學生,根據本人的意愿,如果想升學,就給他們更多的學習理論知識的機會。這樣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因材施教,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現代化教學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法律教學當中也需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因為通過圖像以及文字同時表達的手段,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還可以運用模擬仿真的教學手段,這種方式可以把教學內容很直觀地展現出來,在法律教學當中,可以組織學生開庭,讓學生能夠親身體會法律的審判過程,給學生配置各種角色,進行實戰演練,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法律知識,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可以把傳統的教育方式和現代的教育方式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當中體現人性化,尤其是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根據個人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環境,生理和心理的發育程度等等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整體法律素質。

3.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的主動性

首先,要明確學生學習的具體要求,教師要選擇好是從理論開始,還是從實踐課程開始,要想達到學習目標,需要把理論和實際聯合起來,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愛好來選擇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對于學生而言,沒有固定的學習年限,對于已經達到了畢業水平的學生,可以讓學生提前畢業;如果沒有達到要求,那么也可以延長時間讓學生繼續學習,讓學生多學習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要使學生對客觀世界的存在產生興趣,才能集中精力好好學習,而且,興趣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智力的開發有助于學生接受法律教育。如果學生對與法律相關的事物沒有興趣,就不可能讓學生主動去探索、去學習,興趣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不能被忽視,興趣可以激勵學生,這樣學生可以取得好的成績,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

篇(3)

(一)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和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對于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中等職業教育,把它作為一項長期而又重要的任務,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積極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二)中等職業學校(包括各類中等專業學校、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要堅持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方向,面向企業,面向經濟,面向社會,面向現代化,努力培養與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相適應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應用型專門人才。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

二、加強宏觀調控,大力推進中等職業學校布局結構調整

(三)各地在加快發展高中段教育的進程中,必須加張對初中后分流的宏觀調控,確保中等職業教育年招生數占高中段招生總數的50%以上,促進普教職教協調發展。省級教育強縣應率先垂范。凡當年中職招生比例低于50%的,不得申報教育強縣;評上教育強縣(市)后連續兩年達不到要求的,取消“教育強縣”稱號。

(四)各地要根據社會需求和當地實際,制定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十五”規劃和學校布局調整規劃。通過增加投入、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促使中等職業學校上規模、上水平。到**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的校均規模耍達到1200人以上,每個縣(市)要

集中力量辦好1-2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全省建成省一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00所。對辦學規模和辦學條件達不到規定要求的,要予以調整,或取消獨立頒發中職畢業文憑資格。

(五)市、縣政府要統籌本地各類公辦中等職業教育資源,打破條塊分割,通過合并、聯合、遷建等多種形式,盤活并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各類中等職業學校的土地、房產等教育資源置換的收入,必須全額用于中等職業學校建設。未經市、縣政府批準,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將中等職業教育資源移作他用。

三、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擴大學校辦學自

(六)中等職業教育要堅持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各地要進一步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若干規定》,通過“民辦公助”、“公辦民助”、“公民合辦”等多種形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舉辦中等職業學校。要加大對民辦學校的扶持力度,對于辦學質量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民辦中等職業學校,當地政府應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中等職業學校要積極推進人事、分配制度等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有條件的要積極推進后勤服務社會化。各地可選擇部分公辦中等職業學校進行辦學體制改革試點,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投資和管理。在改制過程中,政府要在投入上繼續支持試點學校的發展,采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妥善處理好教師的待遇問題,防止國有校產流失,確保學校穩定。

(七)鼓勵大中型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與學校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辦學,鼓勵企業資助學校優化實驗實習設施,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選派優秀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課,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中等職業學校要圍繞企業需求設置專業、組織教學,培養適用人才,同時積極參與企業在職職工的培訓。鼓勵以大帶小、以強帶弱,組建以省級重點職校為龍頭、有關學校和企業參與的職教集團,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和教育質量。

(八)中等職業學校年度招生計劃由學校根據辦學條件和社會需求自主確定,報教育行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備案,并統一公布。允許學校在招生過程中根據生源情況及時調整招生專業和招生人數。允許學校免試招收應、往屆初中畢業生。允許省一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的示范專業面向全省招生。

(九)中等職業學??砂瓷囵B成本收費,自主確定校內不同專業的收費標準,按學校隸屬關系報市、縣(市)物價、財政、教育、勞動保障部門備案,并在招生前向社會公布。各地可結合實際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規范收費行為。

四、多渠道籌措辦學經費,加大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

(十)各地用于中等職業教育的財政性專項經費應逐年增加,并確保其占同級教育經費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城市教育附加費應安排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公辦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工資由當地財政統一發放。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應高于同級普通高中。

(十一)各地應接企事業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2%提取職工教育經費,其中的50%由市、縣兩級政府統籌,主要用于中等職業教育重點項目建設、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和實驗實訓設備的添置。具體統籌辦法由市、縣政府負責制定。

(十二)各地要努力盤活現有教育存量資源,通過異地遷建、土地開發等多種途徑籌措建設經費。有條件的地方可組建教育發展公司,以現有校產作為資本金,利用銀行貸款,加快學校建設。各類銀行要積極發放信用貸款支持學校建設。財政安排的學?;窘ㄔO部分撥款可改為貸款貼息。

(十三)境內外個人、企業、社會團體捐資或投資興辦中等職業學校的,享受國家和省政府浙政發[1998]272號文件規定的有關優惠政策。

(十四)各級政府要重視、鼓勵和支持涉農職校和涉農專業的建設。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通過助學金、獎學金、減免學費等多種途徑,鼓勵學生報考涉農專業。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學校聯合辦學,合作培養涉農人才。各地可從當地農發基金中提取一定數額資金,支持涉農專業畢業生從事農業科技創業,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對于舉辦涉農專業成效顯著的職業學校,在確定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和示范專業、推薦保送生直升高職等方面予以優先考

慮。

五、嚴格執行就業準入制度,營造中職畢業生良好的就業環境

(十五)各地要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依法加強勞動監察,嚴格實行就業準入制度。對從事一般職業(工種)的,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學校畢業證書或職業技能培訓結業證書,對從事有特殊要求職業(工種)的,還必須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沒有取得相應證書的,企業不得錄用,不得進入人才、勞動力市場。

(十六)中等職業學校要把中級技能證書獲取率和畢業生就業率,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標準,切實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勞動保障部門要為學生參加職業技能考核提供便利條件,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初級或中級起考等級,在符合條件的中等職業學校設立職業技能鑒定所(站),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

(十七)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要轉變用人觀念,克服人才“高消費”傾向,營造中職畢業生良好的就業環境。積極鼓勵中職畢業生到生產、服務第一線和農村基層、城市社區工作,到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就業或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可在全省范圍內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各級人事、勞動保障部門和學校要充分利用人才、勞動力市場,認真做好畢業生就業的推薦和服務工作。中職畢業生在城鎮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的,允許隨遷戶籍關系。

六、推進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多樣化,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十八)堅持中等職業教育主要為社會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的同時,要努力拓寬中職畢業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途徑?!笆濉逼陂g,全省面向中職畢業生的高職對口招生數占高職招生總數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在進一步完善“3+2”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試點的同時,允許獨立設置的高職學校進行“五年一貫制”教育試點,面向全省招收初中畢業生。充分發揮自學考試開放、靈活的教育功能,在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現有開考模式的基礎上,開考與中職相銜接的高職類專業,為學有余力的中職在校生和畢業生提供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會。

(十九)鼓勵有條件的中等職業學校舉辦綜合改革實驗班。支持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與當地的重點高中發揮各自的優勢,聯合創辦綜合高中,探索新型的普職溝通的教育模式,為學生提供升學和就業的多種選擇。鼓勵中等職業學校進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的試點。

(二十)中等職業學校應在辦好學歷教育的同時,面向社會積極舉辦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術培訓班,為城鄉新增勞動力和在職、轉崗、下崗人員提供多層次、多形式的職業培訓。

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質量

篇(4)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9-0-01

新世紀我國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使我國職業教育在“十五”期間取得了突破性發展。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進一步指出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在2005年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總理做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報告,指出“各級政府要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關系全局的大事來抓。要把發展職業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統籌安排,加大扶持力度。

中等職業教育應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它未來發展趨勢應當體現在一下方面:

一、狠抓內涵建設,建設一流高職院校

高職院校從適應社會需求和促進自身發展的角度,正視現實,立足其位,高瞻遠矚,明確定位,在高職領域爭創一流。國家已經啟動了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決定重點支持100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目的就是通過示范建設,帶動全國高職院校辦出特色,提高水平。目前,已有兩批共70所高職院校被確定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院校。

二、人才培養與職業、行業要求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推行雙(多)證書制度,促進就業。按照國家職業標準與專業教學計劃相結合的原則,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在完成教學計劃的同時,使學生考取一種或多種職業資格證書,不僅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就業,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三、辦學多元化,走集團化發展道路的趨勢

我國高職教育的多元化體現在幾個方面:辦學主體多元化,經費籌措多元化,辦學模式多元化,服務功能多元化,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共同發展,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多元化等。《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要積極推進體制改革與創新,“推動公辦職業學校資源整合和重組,走規?;⒓瘓F化、連鎖化辦學的路子。”有的高職院校之間、院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加強合作,聯合組建了不同類別、各具特色的職教集團,采取大學聯盟等非營利合作的組織形式,整合、重組教育資源,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用先進的理念統一辦學標準和管理規范,做到校企雙贏。

四、辦好高職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高職教育將成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而不是終結性教育。隨著經濟、社會與科技的發展以及人自身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的內涵及外延處于不斷發展之中,為了滿足如上這些要求,必須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同時,要開放辦學,促進與全國乃至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

為了使中等職業教育可以跟上時代的潮流,為國家培養出大量的職業技能型人才,中等職業教育機構應當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

(一)建立“政府主導型”職教投資模式

中等職業教育具有“準公共產品”的性質,社會、國家是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需要政府加強財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增加財政性教育投資,改變我國財政性教育投資上總體不足的狀況。各級政府應加大對中等職業學校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中等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每個縣重點支持1所職業高中,集中力量在省屬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辦好省級培訓基地。中央政府應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不斷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和嚴格執行教育投入法律法規,盡快制定《教育投入法》,通過立法,加大對中等職業教育等公益性事業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教育預算管理,規定中等職業教育經費預算的項目、標準,并列入地方財政預算,確保中等職業教育經費落實到位。

(二)制定企業分擔中等職業教育成本的政策

中等職業學校通過教育過程,將沒有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勞動技能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培養成技能熟練、上手快、用得好、留得住的技術工作或服務人員,提供的是職業教育產品,企業使用這些具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的實用型人才,使員工整體素質得以提高,不僅促進了企業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的提高,增加了盈利能力;還節約了企業的教育培訓費用,降低了企業用不熟練員工帶來勞動生產率低,產品質量不穩定的風險,企業購買的是物化在培訓者身上的職業教育服務。因此,企業應按照接收員工的數量、專業、層次付給職業學校在培養學生過程中的成本耗費。企業承擔的職業教育成本費用的分擔形式,除《職業教育法》中規定的提取方式和比例外,還應制定企業購買職業教育服務的政策。

(三)建立完善的中等職業教育資助體系

篇(5)

《專業標準》是國家對合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范,是引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據。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中等職業學校師資培養培訓院校(機構)、中等職業學校要把貫徹落實《專業標準》作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和舉措,認真制訂工作方案,精心組織實施,務求取得實效。

各地、各校要采取多種形式組織開展《專業標準》學習宣傳活動,幫助廣大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和師范生準確理解《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全面把握《專業標準》的內容要求,把《專業標準》作為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提升專業發展水平的行為準則。要緊密結合實際,抓緊制訂貫徹落實《專業標準》的具體措施。依據《專業標準》調整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養方案,科學設置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將《專業標準》作為教師培訓的重要內容,依據《專業標準》制定教師培訓課程指南。將《專業標準》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考核的重要依據,進一步完善考核的內容和指標。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

為促進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特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

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是履行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要經過系統的培養與培訓,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要具有企事業單位工作經歷或實踐經驗并達到一定的職業技能水平。《專業標準》是國家對合格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范,是引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據。

一、基本理念

(一)師德為先

熱愛職業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依法執教。立德樹人,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關愛學生,團結協作。以人格魅力、學識魅力、職業魅力教育和感染學生,做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指導者和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二)學生為本

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職業教育觀。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學習興趣和自信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學生特長,挖掘學生潛質,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學有所長,全面發展。

(三)能力為重

在教學和育人過程中,把專業理論與職業實踐相結合、職業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四)終身學習

學習專業知識、職業教育理論與職業技能,學習和吸收國內外先進職業教育理念與經驗;參與職業實踐活動,了解產業發展、行業需求和職業崗位變化,不斷跟進技術進步和工藝更新;優化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

二、基本內容

(一)職業理解與認識

1.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規。

2.理解職業教育工作的意義,把立德樹人作為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

3.認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注重自身專業發展。

4.注重團隊合作,積極開展協作與交流。

(二)對學生的態度與行為

5.關愛學生,重視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保護學生人身與生命安全。

6.尊重學生,維護學生合法權益,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采用正確的方式方法引導和教育學生。

7.信任學生,積極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三)教育教學態度與行為

8.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的理念,將學生的知識學習、技能訓練與品德養成相結合,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

9.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

10.營造勇于探索、積極實踐、敢于創新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人文素養、規范意識和創新意識。

1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職業習慣。

(四)個人修養與行為

12.富有愛心、責任心,具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的堅定信念。

13.堅持實踐導向,身體力行,做中教,做中學。

14.善于自我調節,保持平和心態。

15.樂觀向上、細心耐心,有親和力。

16.衣著整潔得體,語言規范健康,舉止文明禮貌。

(五)教育知識

17.熟悉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掌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特點。

18.了解學生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形成的過程及其教育方法。

19.了解學生不同教育階段以及從學校到工作崗位過渡階段的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并掌握相關教育方法。

20.了解學生集體活動特點和組織管理方式。

(六)職業背景知識

21.了解所在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相關行業現狀趨勢與人才需求、世界技術技能前沿水平等基本情況。

22.了解所教專業與相關職業的關系。

23.掌握所教專業涉及的職業資格及其標準。

24.了解學校畢業生對口單位的用人標準、崗位職責等情況。

25.掌握所教專業的知識體系和基本規律。

(七)課程教學知識

26.熟悉所教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

27.掌握所教課程的理論體系、實踐體系及課程標準。

28.掌握學生專業學習認知特點和技術技能形成的過程及特點。

29.掌握所教課程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八)通識性知識

30.具有相應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31.了解中國經濟、社會及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

32.具有一定的藝術欣賞與表現知識。

33.具有適應教育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知識。

(九)教學設計

34.根據培養目標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

35.基于職業崗位工作過程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情境。

36.引導和幫助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37.參與校本課程開發。

(十)教學實施

38.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氛圍,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39.運用講練結合、工學結合等多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方法,有效實施教學。

40.指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技術技能訓練,有效調控教學過程。

41.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實施教學。

(十一)實訓實習組織

42.掌握組織學生進行校內外實訓實習的方法,安排好實訓實習計劃,保證實訓實習效果。

43.具有與實訓實習單位溝通合作的能力,全程參與實訓實習。

44.熟悉有關法律和規章制度,保護學生的人身安全,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十二)班級管理與教育活動

45.結合課程教學并根據學生思想品德和職業道德形成的特點開展育人和德育活動。

46.發揮共青團和各類學生組織自我教育、管理與服務作用,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

47.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創業指導。

48.為學生提供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心理疏導。

49.妥善應對突發事件。

(十三)教育教學評價

50.運用多元評價方法,結合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多視角、全過程評價學生發展。

51.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52.開展自我評價、相互評價與學生對教師評價,及時調整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十四)溝通與合作

53.了解學生,平等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54.與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經驗和資源,共同發展。

55.與家長進行溝通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發展。

56.配合和推動學校與企業、社區建立合作互助的關系,促進校企合作,提供社會服務。

(十五)教學研究與專業發展

57.主動收集分析畢業生就業信息和行業企業用人需求等相關信息,不斷反思和改進教育教學工作。

58.針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現實需要與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

59.參加校本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

60.結合行業企業需求和專業發展需要,制定個人專業發展規劃,通過參加專業培訓和企業實踐等多種途徑,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

三、實施要求

(一)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專業標準》作為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依據。根據中等職業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專業標準》的引領和導向作用,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建立教師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不斷提高教師培養培訓質量。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準入標準,嚴把教師入口關;制定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師合法權益,形成科學有效的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管理和督導機制。

篇(6)

[作者簡介]龐彩蘭,合浦師范學校講師,廣西欽州536100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9)04-0178-03

總理在《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中指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是推進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迫切需要?!碑斀駮r期是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各地區都極力將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作為振興經濟、增強區域競爭力的戰略選擇。2007年12月,廣西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在《關于全面實施職業教育攻堅的決定》中指出:“職業教育仍然是教育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技能人才培養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我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阻礙產業進步的瓶頸。”要求各地政府“務必在‘十一五’期間后三年里,搶抓機遇、集中力量打一場職業教育攻堅戰,促進職業教育的充分發展”。

一、中等職業教育的區域發展問題

(一)招生的非理性化,影響正常的教育秩序

近年來,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市場化發展,招生競爭日趨激烈,各中等職業學校從自身利益出發,紛紛采取各種非理性措施如有償招生。向初中學校領導或教師送“推薦費”、組建專門的招生工作隊伍,擾亂初中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采取虛假宣傳等來爭取招生名額,嚴重擾亂了中職招生秩序。

為了促使地方職業學校的正常發展,有不少地方政府在招生問題上實行地方保護主義,本地區的學生只能在地區所在地職校就讀;學生在初中三年級最后一個學期甚至是第一個學期即被轉移到職業學校就讀;地方初中學校分攤相應的送生任務。其結果如何呢?有的學校人滿為患,有的學校則是門可羅雀,而前者往往就是縣、區直屬的職業學校,且校舍不足,設備相對落后或短缺,師資隊伍相對薄弱,而后者恰好是沒有地方政府直接保護的市級以上職業學校,設備先進,師資力量相對雄厚。一方面是教育質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則是教育資源的閑置或浪費。

(二)專業結構小而全,重復設置,降低教育效益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少職業學校為了迎合市場需要;在專業設置上追“新”趕“熱”,不考慮專業設置的基本條件以及自身的實際能力造成區域內各職業學校專業重復現象嚴重,生源分散,導致有限的職業教育資源被浪費,教育質量整體下降,嚴重影響職業學校的教育質量。學生找不到就業出路,企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難以形成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專業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缺乏生產經驗與專業實踐能力,影響教學質量

我國職教師資相當一部分來源于普通師范院?;蛘邚钠渌胀ㄖ袑W中抽調。這些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職業教育所要求的知識結構不相適應,缺乏必要的生產經驗和專業實踐技能,難以將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落到實處。

部分專業教師來源于職業技術院?;蚬た圃盒#瑢I實踐能力較高,但由于不能及時參加生產實踐,專業生產領域中的前沿信息難以在學科教學中得到系統的體現,專業實踐能力停滯不前。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著學生對新的生產技術的掌握?!秶鴦赵宏P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下稱《決定》)規定: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專業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實踐。但對于許多學校來說,這僅是一種愿望而已。一方面,學校人員編制有限,專業教師輪流到企業實踐將會直接影響到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另一方面,企業沒有接受教師實踐的具體責任,在學校與企業之間沒有形成這樣的合作,即使部分學校有這個愿望也難以付諸現實。

(四)專業設置脫離區域經濟實際,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應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沒有相應的專業性技術人才作支撐,很難實現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據研究表明,美國全國農民只有500萬左右,平均每位農民可以養活50多個人,而我國平均每位農民只能養活3個人左右,這與我國農民缺乏必要的生產技術與技能有著必然的聯系。

《決定》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最后一年要到企業等用人單位頂崗實習,即所謂的“2+1”辦學模式。但是,許多地方中等職業學校并不是以地方企業作為學生實訓、頂崗實習的首選,而選擇了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究其根源:一是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不相稱;二是地方企業所提供的經濟報酬偏低,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地方政府投資辦教育,而教育卻不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其中問題可想而知。

二、中等職業教育的區域發展對策

(一)專業設置上要強調市場驅動與政府干預相結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二十三條明確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實行產教結合,為本地區經濟建設服務,與企業密切聯系,培養實用人才和熟練勞動者?!甭殬I教育培養的是經濟建設所必需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術工人與熟練勞動者,決定了它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點。作為區域職業學校,必須廣泛、深入地開展社會調查,以本地區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及產業政策作為專業設置的必要依據,適應地區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具有良好的綜合職業能力的技能型人才,確保區域經濟的協調、持續發展。同時,學校應以實際條件為依據,適當控制專業數量與規模,在努力打造主干專業的基礎上建設與此有較大關聯的若干專業,形成具有綜合優勢的專業結構,從而較好地發揮學校教育投資的整體效益,綜合提高教學質量。

加大地方政府宏觀調控的力度。一方面,根據各職業學校的專業實驗、實習設施和師資情況,政府可以對各校的專業設置進行調整,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在區域范圍內盡可能避免重復設置,形成科學合理的專業結構布局,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效益,增強職業教育的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嚴格專業設置標準,既要考慮專業設置的基本條件,又要考慮區域經濟建設的需要,政府可出臺相關政策如財政扶持等鼓勵區域內職業學校設置與區域經濟相適應的專業。

(二)協調區域企業與學校之間的關系,調動企業參與人才培訓的積極性

《決定》明確指出,要充分依靠行業企業發展職業教育,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密切結合。產學研結合、校企合作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徑,是辦好中等職業教育的重要保證。對于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而言,無論是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還是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課程設置與實施等方面都需要企業廣泛而積極的參與。

堅持產學研結合,實現學校與企業的雙贏。學校在校企合作中安排學生進行實訓,取得企業提供的設備支持與技術指導,并能部分解決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而企業作為社會經濟實體,能否推動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關鍵在于讓企業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實惠,帶來經濟利益。

但是,由于企業與學校之間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要充分調動企業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僅僅依靠學校是沒有辦法完全做到的,需要國家或地方政府制訂相應政策,通過立法、財政或稅收等手段鼓勵和要求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這是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第一推動力。促進區域內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廣泛調動區域內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三)加大財政投入,計劃性與持續性相結合

篇(7)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下,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但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育卻依舊沿襲著傳統的普教模式,沒有形成與職業教育相適應的教學體系。下面,就如何改進職業學校體育教學,結合在職業學校從事體育教學經歷談幾點體會。

一、根據職業教育特點,改革體育教材,使體育教學更快適應職業教育發展

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除具有普通教育的一般屬性,同時又有其特殊作用。因此,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師必須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因人而異、因專業而定地改革體育教材,適應職業教育發展。

1.強化基礎性。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相同,正處在長身體的時期。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學生的積極性引到走、跑、跳、投和隊列、隊形等基本素質和基礎理論的學習和鍛煉上來,為運動能力的發展打好基礎。因此,中職學校的體育教學還是要圍繞《體育教學大綱》和《職業高級中學體育教材(試用本)》所規定的要求去教學,提高學生基本活動能力,增強身體素質和適應能力。

2.遵循科學性。在教材選擇上應注意與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要求相適應。男生喜愛表現力量性、靈敏性、速度性和勇敢性的體育活動,而女生一般喜愛姿勢優美、韻律性強的體育活動。同時,教材選擇與安排要注意系統性和連貫性,使教材安排在時間上、層次上、專業要求上科學排列、合理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3.體現實用性。在選擇教材上要考慮與專業特點相結合,選擇與專業相結合的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實用價值。這樣學生在完成一般身體鍛煉的同時,還進行了職業所必須的身體基本活動能力訓練,有利于提高對職業環境和條件的適應能力,達到職業教育崗前培訓的目的。

4.突出趣味性。教材過于單調,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影響教學的全過程,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教材選擇上必須從學生身心特點出發,選擇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我們可以留心電視節目,選擇一些可行項目,開展一些寓教于樂的小型比賽,達到以賽代教的目的,促進教學質量和效果的提高。

二、針對專業設置需求,充實教學內容,使學生職業技能更能滿足工作需要

盡管隨著終身學習和教育“立交橋”的建立,中職生升入上一級學校深造的機會越來越多,但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學生畢竟是多數。中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指向十分明確,專業設置與社會工作崗位相對應。這就要求中職學校體育教師要針對學校專業設置要求,不斷充實教學內容,通過體育鍛煉提高學生職業技能。

1.圍繞專業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中職學校專業設置繁多,不同專業的學生,對體育鍛煉內容不盡相同。如按同一種模式安排教學內容,用同一種方法組織教學,勢必大大限制學生專業個性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處理好不同專業的教學要求,根據專業特點加強相關素質訓練,以便學生適應本專業工種的要求。如機電、汽修專業學生需要有一定的手臂和腰腹力量,在教學中可以把俯臥撐、引體向上、跳臺階等作為該專業體育課的主要內容??p紉、計算機、財會專業要求學生腰部耐力、手指靈活性、手腕力量和手眼協調能力要好,因此,乒乓球、籃球、仰臥起坐等可以作為該專業學生體育課的主要訓練內容。幼教專業可多安排些適合幼兒的舞蹈、健身、體操和游戲等方面訓練內容。電工專業可安排些爬桿、登山等方面訓練內容。

2.結合技能要求,進行模擬性教學。每一種職業勞動,都有特定的技能要求。在體育教學中,要善于研究不同勞動的基本方式,以體育為手段,進行近似專業技能的教學,既可以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又能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如幼教專業學生畢業后要從事幼兒教育,很多時候要陪孩子一起做游戲。根據這一特點,我在幼教專業體育課上選擇適合孩子的體育游戲,進行模擬性教學。課堂上,把操場做為臨時教室,由學生輪流扮演老師角色,帶領其他學生一起做游戲。這樣學生在新鮮、快樂的氛圍中鍛煉了身體,增強了專業意識,提高了專業能力,為就業上崗打下了堅實基礎。

3.按照職業需要,開展職業保健教學。任何一種職業,對人體都會有一定的影響,有的職業如果防護不當,還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和危害。因此,在體育教學內容安排上,我增加了與職業健康相關的理論知識,使學生了解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勞動所具有的各種危害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加強相關肢體部位訓練,使學生學會職業病預防及鍛煉方法,進行自我防護、自我調節、自我鍛煉,以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方法及保健手段,有效預防某些職業疾病的發生,最大程度地維護自身的健康。

三、按照德育教育要求,豐富教學方法,使學生道德素質更加符合社會要求

中職學生畢業后能否勝任工作崗位的要求和發揮應有的作用,既要看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對待工作的態度和責任心。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必須按照德育教育要求,豐富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

1.榜樣激勵法。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可以起到感召、引導、激勵他人奮發向上的作用。在體育教學中,我經常向學生介紹體育名人的奮斗史,利用體育界名人非凡的社會影響力,喚起學生奮發向上的勇氣與信心,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使之樹立遠大理想,保持持之以恒的奮斗精神。

2.直觀教學法。在體育教學中,要明確每項體育活動對學生德育教育的目的。我在中長跑、爬山等項目教學時,及時向學生滲透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職業道德教育。在球賽安排戰術時,教育學生一定要有奉獻精神,培養他們團結進取、相互信任、不驕不躁的精神,鍛煉學生沉穩、堅韌的性格。

3.制度規范法。在課堂教學和體育比賽中,我嚴格遵守制度和規則,讓制度和規則在教育和指導學生行動中起到重要作用。裁判練習時,教育學生按照“公正、準確、嚴肅、認真”的裁判要求去執行,按照規章辦事,公正執法。從而使學生明白制度和規則的重要性,學會自我規范行為養成,自覺遵守規章制度。

4.拓展訓練法。拓展訓練可以幫助中職生克服比較常見的心理障礙,提高情緒調節和自我調控能力。拓展訓練在體育課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方法就是體育游戲。在課堂上,我經常帶領學生做沖過封鎖線、龍頭捉龍尾等具有挑戰性的游戲項目,以此培養學團結協作意識,塑造冷靜、果斷、堅韌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質。野外拓展訓練,效果更加明顯。

5.說服教育法。中職生普遍自信心不足,因此對學生及時作出肯定的評價,可以引導和促進其品德積極發展。在體育教學中,我經常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明辨是非,形成正確觀點。在具體操作中,從學生個性差異的實際出發,通過“愛的語言”,使學生產生內在的積極情感,從而達到端正學生思想、修正不良行為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篇(8)

據報道,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6年中央財政已投入專項資金15億元,其中國債資金10億元,支持了170個縣級職教中心和220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的建設;財政專項資金5億元,支持了321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在中央財政的引導和帶動下,各級地方財政也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地方安排用于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資金是中央投入的兩倍多,達到30多億元。這些投入,大大地改善了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了職業學校的基礎能力。同時,中央財政還落實了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助學專項資助資金8億元。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經費也正在落實之中。[1]

職業教育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我們也清醒地看出,在高校擴招引起的“普高熱”和經濟結構調整引起的就業難的雙重擠壓下,許多貧困山區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卻陷入了學生“招不進來,分不出去”的困境。雷山職校目前就是一所百廢待興的學校。那么,雷山職校如何發展呢?作為職校的一名教師,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積極探索和長期實淺。筆者就當前制約雷山職校生存的原因和未來發展的方向作些探討與建議,以就請教于各位領導和同仁。

一、基本情況

雷山,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鄰臺江、劍河、榕江,南抵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全縣總面積1218.5平方公里,轄4鎮5鄉157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5萬多人,是一個有苗、侗、水、漢、布依、瑤、彝等多民族聚居的山區貧困縣,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2%,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縣境內地形切割強烈,平均海拔1600-1700米,苗嶺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8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山區,亦是全州唯一沒有壩區支掌的山區農業小縣。雷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別具民族風情的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戶苗寨,被稱為“露天博物館”的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清末民族英雄楊大六故居郎德上寨以及貴州省與國際接軌的巴拉河鄉村旅游示范村貓貓河、南猛、郎德等景區景點構成的“一山兩寨一線”旅游總體布局,體現了雷山旅游的基本內容和總體特征。雷山的苗族建筑、服飾、歌舞、樂器、工藝品等均保持著古老傳統、原汁原味的遺風,保存有較為完好的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筑等古樸的民族文化遺產。2004年,通過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評選,雷山被選入“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當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8,968萬元,同比增長13.3%,農民人均純收入1,470元,同比增長4.1%。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900萬元,同比增長20%。由于歷史、社會及自然的原因,雷山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較為落后,被列為新階段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之一。

雷山民族職業技術學校是雷山縣唯一的一所中等職業學校,創建于1985年9月。1993年5月與雷山縣委黨校和黨史研究室合并,1996年10月與雷山縣委黨校和黨史研究室分開獨立辦學。2002年9又月與雷山民族中學合并,2006年7月又與雷山民族中學分開,并與雷山縣委黨校和雷山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合并辦學。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當前,許多發達國家(如德國、日本)的職業教育已成為國民教育的主流,但在中國,特別是在西部民族貧困山區的人們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卻產生了疑問,就其原因,既有社會歷史原因,也有客觀現實因素;既有工作上的疏忽,又有體制上的弊端。

1、受“大氣候”的影響,人們認識上存在偏頗

中專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年代曾經是許多農村初中學生的首選學校,既可學到專業生產技能,又可被國家包分配獲得就業保障。但隨著國家政策導向的改變,“重文憑之風”在社會上的興起,受高等院校普遍擴招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我國現行用人制度和考試制度的負面影響,人們習慣于用傳統的普通教育眼光看待職業教育,致使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影響了貧困山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有人認為職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補充,有人認為職業教育是落榜生教育,也有的認為職業學校條件不好,文化知識學得少,跳不出“農門”,爭不上“鐵飯碗”等等。就雷山來說,近幾年來,我們對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認識不足,沒有將職業教育納入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并且還把職中附屬于普中,在經費投入、資源配置、辦學條件等方面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夠,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實。

2、學員銳減及生源基礎較差

職業教育在經濟發達地區已形成“氣候”,但在貧困山區由于人們還存在認識上的偏頗,再加上目前社會中普遍存在著鄙視職業教育思想,不能正確認識職業教育地位,把職業教育當作“二等教育”,導致了職校的生源萎縮?,F實社會,使得一部分學生熱衷于普通高中,寄希望于大學好找工作;另一部分學生熱衷于打工,只顧眼前利益。就讀職業學校成了多數學生及家長的無奈選擇,只有分數極低、連升普通高中都無望的學生才會考慮就讀,職校成了家長為了不至于自己子女無書可讀的“托管所”。甚至有的學生把職??闯墒恰盎橐鼋榻B所”,來學校主要是玩。這些后進生有的不僅文化知識基礎差,而且思想品德也差。生源質量下降,給學校的畢業生質量帶來負面影響,從而給用人單位造成對職教生的不信任。這種惡性循環使得職業教育的社會信譽度越來越低。

3、職校目前的 “硬件” 空白,“軟件”滯后

雖然現在雷山職校的校址已落實在龍頭小學,臺江和雷山兩縣的職校實習基地州里也落實在雷山,近年內我們會擁有可以說堪稱一流的教學樓和教學設施。但是目前連一間上課的教室都沒有,可謂 “硬件”為“0”。而“軟件”方面也顯得極其薄弱。一是縣里還沒有制定出職業教育的總體規劃。二是職校的辦學機制定位還不夠明確,也還不夠靈活,在專業與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沒有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也還沒有充分體現出職業教育緊跟市場經濟發展需求,教育與需求相脫節,“普高”不是、“職高”不像。學習方向不明導致學生厭學、棄學、逃學。三是缺乏“雙師型”教師,影響了學生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四是管理體制陳舊落后等等。

4、社會上就業準入制度落實不到位

勞動預備制度和職業證書制度是《職業教育法》規范勞動力市場形成的兩項重要制度。然而,一方面,一些部門、行業、企業參與支持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不愿意按《職業教育法》規定,接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學生和教師實習。另一方面,在需要就業準入的職業(工種)中,由于執法不嚴,“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就業準入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2002年我國從業人員中,具有初中和小學受教育水平的人員占75%左右,接受過高中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者占12.7%。[2]可見,一些企業和單位用人用工只注重人力,不注重職業技能,一些用人單位在繼續聘用未經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不但使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缺乏激勵機制,而且挫傷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嚴重影響職業學校生源和規范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三、未來發展方向的對策

職業教育實質就是“就業教育”,應有明確的職業指向,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訓練其職業能力為主要職責。中等職業教育承擔著普及高中階段的文化基礎,教育和培養著中、初級實用型人才的雙重任務。學校必須自始至終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辦學方針,才能突顯職教的辦學特點,也才能注入生存和發展的活力。

1、著力抓好“硬件”,增強辦學的信心

2007年雷山縣初中畢業生人數為2146人,而2006年雷山普中招生數為700人(實招633人)。預計2007年不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將達1446人以上;再加上大量的農民工和不能升學的普高學生都需要職業培訓和職業教育,僅生源這一要素來說,雷山職業教育發展空間非??捎^。但是沒有一定的“硬件”作為辦學載體,辦好職中只能是紙上談兵,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加大投入,盡快把教學樓和實習基地等基礎設施修建好,并根據市場對職業培養需求,添置和完善教學設施。職業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就業前的職業準備教育,加強職業技能培養學校應注重實驗實習場地建設,加大投資力度,強化實驗實習場地的管理,發揮應有設施的示范、育人、服務功能。只有不斷改善教學環境(至少跟上普高)和設施(必須比普高更完善、更精良),才能不斷提高辦學實力和水平,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并讓看得見的辦學條件取信家長和吸引更多的求學者慕名而來。試想,倘若職中連最基本的辦學設施都跟不上普中,那么什么時候才能發展到中央要求的“職教與普教的在校生基本達到一比一”的辦學規模呢?

2、走聯合辦學之路,確保學生就業有門路

在國外,職業教育被當作一種產業來經營,一切按產業的要求去運作,學校就如同是加工廠,學生是生產原料,畢業生是產品,他們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互相促進,互相制約。如果學校不能培養出與社會需求相吻合的高質量的畢業生,畢業生就沒有出路,從而也就影響到學校的招生,學校就很難生存發展。我們也應樹立這種產業思想,有整體意識、市場意識、危機意識,不能只把它當作一種公益事業,完全依賴上級安排。介于雷山的地理、經濟發展的限制,加上職校目前辦學條件和技能師資空白,短期內無法滿足辦學的需要,現在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與城市學校、與東部沿海地區學校合作辦學、聯合招生。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僅體現在校內資源的優化配置,還體現在與外校資源乃至與社會資源的相互融通和共享上。我們有生源,但在沒有設備、沒有師資、沒有教材的情況下,我們至多只能上一點基礎文化課,而公共文化課一般也只上一年。因此,我們的學生還必須送到辦學條件比較好的有關學校去進一步就讀,才能學到一定的技能,也才能確保學生的就業。而外面許多學校擁有一應俱全的先進教學設備,就是缺少生源,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合作空間。當然,聯合辦學我們也必須有詳細的實施計劃,送去的學生我們也要有專職人員去管理。

同時,半工半讀的辦學模式也要求我們目前只能走聯合辦學之路,因為雷山除了沒有辦學設施外,也沒有什么工廠。而半工半讀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種學習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學校與企業等用人單位合作培養學生,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完成學業。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需要;也是解決貧困山區職教經費不足問題,幫助學生、特別是貧困家庭學生成才就業的需要。

另外,目前雷山除了傳統農業外,像茶葉開班也無人讀,因為連茶葉公司的職工都已下崗。而旅游業只適合短期培訓,且容量不大,培養的人才只能往外“銷”。因此,走聯合辦學之路,才能有條件實施“訂單式”、“雙元制”的辦學模式,也才能實行得了“招生——培訓——就業”承諾制。只要有利于學生就業有利于滿足學生需求,就有利于吸收生源、有利于學校發展。

3、搞好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讓學生學到一技之長

職校要發展,要形成品牌,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建立富有特色的課程體系,這是辦學成功的中等職業學校的共識。而改革不是想當然,必須按需辦學,按產業的要求辦學,不能離開就業搞職改。要建立新的職業教育課程和教學體系,堅持產教結合。專業設置也要根據自身的辦學能力和社會需求,因時因需而異。有些專業教材不宜統編,應體現企業性,教材應突出實用部分,壓縮理論部分。

在課程模式上,要把握文化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統一。技術技能教育是職業教育本質特征的體現,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是需要堅持不懈加強的內容。對于定向性不強的,就要加強文化基礎教學,打好比較厚實的文化基礎和比較寬泛的專業基礎,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性。非定向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應是:高一通修(語文、數學、外語、計算機),高二滲透(就業指導、專業基礎、專業技能),高三分流(實習某一方面的技術或技能)。在辦學機制上最好要做到教育性和產業性的統一。例如建在凱里的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不僅面向市場,而且融入市場,早在20多年前就與沿海地區許多企業建立良好的關系。學校根據這些企業的需要設置電工、車工、刨工、鍛工、模型工、電機修理等專業,因而畢業生一直供不應求。又如剛到雷山來聯系聯合辦學的廣東高州迪奧(香港)第一理工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把加強職業指導、提供就業服務、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率作為擴大學校招生規模的重要措施,現已與2300多個投資企業合作辦學,專業與課程都是根據企業需要而設置的,使每位學生都能按廠方技術要求進行專業對口培訓,就業后幾乎都能夠勝任廠家工作。學生“出口暢,進口自然能旺”。

周濟部長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要以就業為導向,實現‘三個轉變’,一是轉變辦學指導思想,進一步明確職業學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二是轉變辦學模式,按照“訂單培養”的方式,推動職業學校辦學模式的改革。三是轉變辦學機制,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促進職業教育的開放性和多樣化。在現階段,要著力抓好學生在第三學年到企業實習的推動工作。”[3]所以在專業的規劃建設中,應處理好“長線專業”與“短線專業”之間的關系,認真考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選好突破破口,確定好教育結構和方向。

4、加強師資培訓,提高辦學質量

俗言,“名師出高徒”,教師是學校的靈魂,教師素質高低和敬業程度決定著學校的校風。因為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和調控者,其在教育過程中傳授知識的同時,也以自己好的素質和人格影響受教育者,教師職業勞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教師素質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而職業教育“技能性、實踐性”等特殊性又決定了職業學校的教師應具有的雙重素質:較高的職業素養和扎實的專業理論素養。而雷山目前沒有“雙師型”的師資,現有的幾位教師都是從普通中學轉改過來的,受普通基礎教育的影響,都缺乏職教經驗,只強于專業理論知識,實際指導和操作能力沒有。這樣,學校只好把普教的鞋子穿在職教的腳上,老師勉強執教使學生的實際技能訓練達不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實踐技能不強,升學無門,就業困難,嚴重影響了職業學校的社會聲譽,使得學校越辦越無法辦下去。

2006年9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等生產服務一線進行實踐,文化課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也要定期到企業開展調研活動,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3]

在無力聘請技師的情況下,我們在聯合辦學的過程中,可以派老師做外教的助手,一邊協助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一邊借機動手學習,提高自己,回來好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來。

5、切實抓好“軟件”建設,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學校內部制度必須齊全,我們工作才能“有法可依”;管理一定嚴謹,我們做事才能有序不亂。激勵、管理、監督三大機制運行良好,學校工作才能正常運轉。還要進一步重視德育工作,將德育工作融入課堂和日常管理之中,推行“誠信做人、勤奮敬業、務實創新、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教育,讓培養出來的學生步入社會后受人歡迎,學校才有好的聲譽,也才有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具有促進社會進步、經濟增長、個性發展的功能,是教育與經濟最直接的一種結合形式,也是促使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但職業教育在西部民族貧困山區還是一個全新的事業,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與其他教育相比,創新的需要更迫切,創新的空間也更大。包括辦學思想和觀念、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學制度都要不斷改革與創新。我們相信,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社會共同關注下,通過學校領導和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雷山職業中學一定度過難關,茁壯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近年來,廣東東莞市政府提出了實施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打造現代名城的戰略方針。東莞的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產業結構升級調整已悄然啟動,許多企業已開始升級換代,許多高科技產業集團陸續落戶東莞,帶動了東莞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轉型。目前,東莞最缺的已不是普通工人,而是能操縱高新設備的中、高級技師和技工,這也給職業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要實現打造制造業名城的目標,必須依靠職業教育培養技工人才,尤其是中、高級技工人才。

東莞中職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截至2005年,東莞全市有勞動局下屬技工學校1所(現已升為高級技工學校),教育局下屬中職學校23所,其中民辦學校3所,附設職業高中的普通中學11所,高職院校2所。全市中職學校(含技校)在校生數3萬余人,每萬戶人口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比例居全省前列。然而,面對數量眾多的職校畢業生,企業卻仍然表示:“有崗位無人,有人無崗位”。前來東莞找工作的學生則感嘆:“專業不對口,培訓不到位,學無所用”。究其原因主要有:

觀念落后“重文憑,輕技能”的人才觀念在社會普遍存在。據調查,有81.9%的初中生家長希望子女就讀普通高中,93.3%的高中生家長希望子女將來考上大學,認為職業教育是次一級學歷教育,檔次低,考不上高中或大學才會考慮讀職校。多數學生希望將來能坐辦公室,干輕松干凈的工作。東莞的經濟發達,許多家庭生活富裕,期待子女將來子承父業,經商賺錢,認為當技術工人又臟又累,工資低,故根本不愿讀技校、職中。國家尚未制定一套完整的關于技能人才培養、使用、晉升和待遇方面便于操作的政策措施,在用人政策上,多以學歷為導向,以學歷文憑、職稱高低確定人的工資待遇與社會地位,技工的待遇偏低。一些較有吸引力的崗位門檻較高,甚至一些普通崗位也要求有大專以上學歷,“人才高消費”的現象使中職學生失去了很多就業機會。因此,許多中學生不愿讀中職學校,職校生源質量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教育難度相當大。

政策法規保障不足近幾年,雖然國家相繼出臺了《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各級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實施措施,但與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規仍不夠完善,仍有執法不嚴、監管不力的現象,對企業缺乏約束力,缺乏激勵措施,阻礙了校企合作的發展。中職畢業生就業沒有相關政策的扶持,勞動預備制、就業準入制尚未落到實處,許多企業能夠直接以很低的工資錄用未經職業培訓的員工。

開發資金投入不足職業學校有“高投入,高成本”的特點,各類技術人才尤其是工科類人才,強化學生實操能力勢必要求學校加大設備投入;日新月異的技術更新也需要增加設備及師資的投入,導致辦學成本提高。為此部分學校重“文”輕“工”,導致人才培養比例失調。教育供給短缺、教學設施緊張、設備陳舊老化、教師待遇得不到改善的現狀制約了教育規模的擴大,影響到教育結構的調整、教育發展的速度與質量。

政府統籌規劃不足東莞市中職教育實行市、鎮兩級管理,由于投入渠道不同,各校在建設規劃、專業設置、師資設備、招生就業等方面缺乏統籌,各自為政,職教資源分布不均,學校布點不合理??萍奸_發技能人才規模小、層次低,與高新科技發展需求不相適應。全市只有高級技工學校及少數幾家職業學校具備培養中高級技工的能力,多數職業中學只能培養初級技工,且辦學資源分散,專業設置不合理,名牌專業少。一些鎮辦職中辦學規模小、條件差,沒有自己的實習場地及設備,靠租借場地及設備辦學,辦學效益低。據了解,個別學校的數控專業竟然只有一臺數控車床和幾臺數控銑床,于是學校便通過大量增加理論課時,減少實操課時以彌補設備的嚴重不足,這樣的學校怎么能培養出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呢?目前,我國職業資格認證機構混亂,缺乏政府統籌,各行業行政部門自行培訓,自行發證,導致不正當競爭、部門壟斷,大大降低了職業資格證書的分量,而且有重復鑒定、重復收費等問題,勞動部門與教育部門在技能認證方面各執一詞,甚至互不認證,對國家與個人的人力物力資源均造成浪費。

學校教育改革力度不夠學校管理模式陳舊,一些教育改革新措施仍在探索與實驗階段。多數中職學校沿襲普通高中的管理模式,缺乏職業教育應有的管理特點,課程設置不合理,基礎課偏多,專業課偏少;理論課偏多,實操課偏少;統編教材多,針對學校自身專業特點的自編教材少;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方法單一,設備落后,跟不上日新月異的新科技發展,導致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學生走出校門,面對新設備、新技術,一臉茫然,頓感學無所用,嚴重影響了學校的就業率。多數學校仍采用傳統的以教師講課為主的教學模式,很少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實踐中去;教學評價仍以試卷考試為主,注重結論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不能突出對學生綜合素質與技術應用能力的考評。教師素質有待提高,“雙師型”教師緊缺,技術理論課教師無技能證書,動手能力弱,紙上談兵;實操教師雖有豐富的實操經驗,但缺乏教學能力。對“雙師型”教師的培訓與激勵機制不完善,教師缺乏到企業實踐的機會,部分學校對教師的進修提高在經濟上不予支持或有條件地支持,嚴重影響了教師水平的提高?,F有的人事制度不能吸引企業的高級技師、工程師來校任教。

校企合作遭遇尷尬局面要將學生培養成實用型人才,應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校企合作是實施實踐性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但企業往往從自身利益考慮,對合作辦學熱情不高,政府也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學校“落花有意”,企業“流水無情”;學校教學內容與企業所需嚴重脫節,學生到企業工作往往需要從零開始接受培訓,使企業感到是很大的負擔,打擊了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因此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得不到普及。學校送學生到企業名為實習,但并沒有與企業商定明確的教學目標與培訓內容,企業只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動力使用,給學生心理帶來不良影響,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

對策

加強社會宣傳,建立健全技能人才激勵機制要通過新聞媒體、公益廣告、文化宣傳活動、各類競賽活動等多渠道多方式地大力宣傳技能人才的重要性,樹立崗位成才榜樣,引導全社會轉變觀念,正確認識職業教育,逐步改變傳統的職業等級觀,樹立社會分工不同、行行出狀元的職業平等觀。東莞高級技工學校通過將崗位成才的畢業生請回學校做報告的方式,增強職校學生的光榮感與自信心,收效甚大。政府也要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技能人才培養的規范和引導,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放寬對中、高級技能人才引進的條件,調整管理人員和技工的分配關系,在住房、待遇、福利等方面向技能人才傾斜,對優秀技能人才給予重獎。

加強政策引導,強化政府統籌力度政府必須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在規劃、資源、辦學等各方面加強統籌。東莞市政府已經制定了以下發展對策:集中一兩年時間,通過加強規劃,制定政策,整合資源,促使職業教育發展出現新的突破。市教育局計劃改革現有管理模式,由現行市、鎮兩級管理變為市統一管理,進一步完善學校激勵機制,調動教職員工積極性,充分利用各校資源開展各類長、短期培訓,為企業及時輸送各類技術人才。使勞動預備制度、就業準入制度的貫徹成為政府行為,由政府組成聯合執法隊,不定期地到企業監督檢查,建立健全獎罰制度。協調好教育部門與勞動部門的關系,嚴格執行職業資格證書準入制度,不僅能提高各類職業崗位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更重要的是能使職教與普教都受到社會重視,是使職教與普教具備同等價值的關鍵。因此,應建立國家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增加證書的通用性和透明度,以取得社會的廣泛認同。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政府要具體落實城市教育附加費用于職教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按規劃,東莞市政府決定自2005年起,每年投入5億元用于支持職教發展,這無疑為各級職業教育部門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極大地刺激了職校辦學熱情,為學??焖侔l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樹立品牌意識要根據東莞經濟發展趨勢、就業需求預測等情況,規劃好全市職校布局,重點創建一批專業特色突出、綜合實力強、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示范性職校。要根據專業建立實訓中心,在一些具備條件的職校建立職業技能鑒定所,建立品牌專業,由政府重點扶持,在財政、師資、設備、場地、招生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創造良好的社會形象,以品牌效應帶動全市中職教育辦學水平與教育質量的提高。目前,在政府的幫扶下,東莞市高級技校正在積極申辦技師學院,以提高學校檔次。按照規劃,到2010年,全市現有的10所省級以上重點中職學校的規模要全部達到國家級重點學校的最新評估標準,還要再增加2所省級重點中職學校,現有的7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要增加到9~10個,另外要確立一批市級重點專業。

調整整體布局,建立教育集團,多種辦學方式并進市教育部門擬調整中等職業學校布局,對設備少、占地少、師資力量弱、學生人數少的中職學校實行撤并,取消鎮辦中學附屬職高班,將學生分流到市重點職校及鄰近鎮區的獨立職校。采取集團化辦學方式可實現各校間資源互補、共享與優化配置,充分發揮有限資源的最大效能,形成整體綜合實力,有利于促進學校間的交流與學習,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和育人質量。因此,應適時考慮建立教育集團,使之成為集職業教育與培訓、技能鑒定、就業推薦、職教科研為一體的職教基地。同時,應采取學歷教育與技能培養并行、長期教育與短期培訓并行、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并行、通用專業與特色專業并存等多種辦學方式,全方位地促進東莞職業教育的發展。要大力發展民辦職業教育,積極鼓勵社會、企業、團體、個人舉辦中、高等職業教育,以減輕政府的辦學負擔。2008年10月,廣東省勞動保障廳、財政廳首次試行由公共財政支出1500萬元,對民辦技工教育實行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東莞市有兩所民辦技校各獲得300萬元專項補貼,資金主要用于民辦技校教學儀器設備購置及信息化管理,有自有用地的獨立校園可用于學校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設,重點建設一批民辦技校的品牌專業與特色專業。將最高不超過總額5%的資金用于表彰和獎勵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及師資培訓部門。市政府還計劃在2010年之前再發展2~3所民辦高職院校,并鼓勵開設一些投入大的工科類專業,以培養更多的技能型緊缺人才。

大力發展校企合作,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是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過程,以學生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及就業競爭能力的培養為重點,利用學校與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政府應出臺相應政策,設立專項資金扶持校企合作,完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法律體系,建立社會激勵機制,保障企業參與的利益,給予稅收優惠。要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教育運行機制,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企業無償地接收實習生,而應將企業與學校的利益結合起來,共建培訓基地,由社會和政府買單,努力形成以學校為主體,企業與學校共同教育、共同管理的教學模式。各職校要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徑與發展模式,根據企業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實行“訂單式”對口培養,與企業共同商議專業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內容,實現學生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為學生就業創造有利條件。學校也可以為合作企業提供成人教育、技能培訓、技術攻關、產品開發等配套服務,降低企業培訓成本,為企業直接輸送熟練的中、高級技術工人。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雙師型”教師的引進與培養已成當務之急。政府、學校應適當提高教師的工資收入,放寬高技能人才及“雙師型”教師引進的條件,加強“雙師型”師資培訓的投入,建立專業教師定期培訓制度,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將企業里有經驗的工程師、技師請進校園兼職任教,同時學校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切實提高教師的綜合能力。市教育局計劃采取每年選派骨干教師參加暑期中職教師技能培訓班、組織教師參加各類技能證書考核、舉辦教師技能競賽、組織優秀教師到國內外職教先進地區進行學習等方式,大力推進“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以便使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盡快適應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深化教育機制改革高新技術的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新的職業崗位不斷出現,學校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能為核心,深入到企業和用人單位開展調查研究,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讓專業圍著企業轉,引進相關專業人才,深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將教師主導型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實踐掌握知識、訓練技能的學生主導型教學模式,從單純的傳授知識向素質教育方向轉變,強化實踐環節在課程教學中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創新的能力。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合理安排招生與就業,將生產實習、課程設計、技能實訓等環節放到企業頂崗實訓中,實行“訂單式”教育,將專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納入實踐教學,并逐步與國際接軌。

參考文獻:

篇(10)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各級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大力扶持,中等職業教育幾經挫折后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中職學校的數量及在校生與畢業生人數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長,但從進一步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角度來看,中職教育的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困境。

一中等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面臨的瓶頸

(一)對中等職業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見與誤區

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偏見和誤解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家長和學生本人對職業教育的理解和認識存在偏差。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尤其是近幾年普高與大學擴招的直接沖擊,職業教育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社會的輕視,這種輕視不僅體現在社會公眾及用人單位身上,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也存在著這種輕視現象,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例如,學生中考后升入高中階段學習,重點高中、普通高中甚至職業高中都要劃定錄取分數線,唯獨中??梢圆恍枰謹稻涂梢灾苯泳妥x。雖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用意是可以方便更多的學生進入職業學校接受職業教育,但社會公眾和家長卻認為不需要分數的學校肯定是沒人愿讀的學校,而進入這類學校就讀的學生本人則更是感到自卑和沒有前途。二是來源于職業學校本身。不少職業學校的主管人員和教師對中職教學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如“教學無用觀”或“教學少用觀”,認為中職學校主要是抓就業,認為教學只是作擺設的樣子而已,學時長短,教與不教都沒有什么關系。也有不少教師存在著“單純理論觀和“單純教學觀”,認為學校即教授理論基礎知識,技能培訓是用工單位的事,學校不用教,教了也自教?;蛘哒J為學校只管教學,只管發畢業文憑,至于學生拿到文憑能否就業,到什么地方就業那是學生自己的事。以上來自各方面的認識上的偏差和誤區對于中職教學的規范化、科學化和現代化建設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制約著中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二)生源數量不穩,生源質量逐年下降

由于對中等職業教育理解中存在的偏見與誤區,社會上普遍輕視職業教育,許多學生寧愿花錢買普高也不愿意進入職業學校,從而使中職學校在招生問題上處境尷尬。這也是大多數中職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擾。由招生難所引發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生源素質逐年下降,導致中專、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不如相應的普通高中大專院校,而違規違紀現象也遠超后者;二是職業學校辦學成本增加,主要表現在招生成本和管理成本日益加大。就招生成本而言,近年來,各職業學校為了在招生中取得競爭優勢,拓寬招生渠道,招生手段不斷翻新,但本質上不外乎通過給招生高額回扣和給學生優惠兩個方面。就管理成本而言,由于學生素質較低,部分學生不服從學校管理,破壞公共財物、浪費水電現象比較突出,學校不得不增加管理成本,請更多的人員,花更多的精力來管理。

(三)辦學資金缺乏,教學硬件不夠

職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做”,要學會“做”,務必要有高水平的實驗實訓基地作為平臺。尤其要辦特色專業、特色職業教育,就必須有配套的硬件設施,讓老師能夠把理論和實際更好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學起來更容易些,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并且設備應與社會同步,及時更新,要用明天的技術培養今天的員工,學生到社會上才有立足之地。目前大多數職業學校,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由于辦學資金短缺,難以有效地做好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如酒店專業沒有實訓室,初教專業沒有足夠的多媒體教室等。有的學校個別專業,學生從進校到畢業都未真正開展實訓,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四)教師半路出家,軟件不足

中等職業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培養和訓練職業崗位能力和終身發展能力的教育,它具有專業性、實踐性強,理論基礎性寬、教學媒體多樣、多變的顯著特點。但我國的中職教育主要是從中等專業的學歷教育轉變過來的,是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而逐步演變過來的。這就決定了從事中職教育的教師大多是半路出家、改行而來。對于理論課教師而言,一方面對最新的高科技缺乏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教育觀念滯后,上課缺乏吸引力,把學生本來應有的興趣在長期的“念書”過程中給消磨掉了。部分專業教師也僅注重校內活動的參與性和教學工作,對勞動力市場和職業分析活動的關注度較低、專業實踐能力不夠。

(五)專業設置雜而不精,缺乏優勢

職業學校要形成特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的設置,職業學校能否滿足社會的需求,能否吸引生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設置的科學與否以及發展的前景好壞。目前很多職業學校開辦專業沒有規劃性,也缺乏遠瞻性,往往只是隨風而動,感覺社會缺少什么人才開辦什么專業,往往等學生畢業了,人才卻已經飽和;有的專業設置不切實際,硬件軟件都不配套,就盲目開辦,結果學生什么本事也沒有學到,感覺就是個中介所??傮w來說,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在專業設置上呈現雜而不精的特點。專業多,但缺乏精品,從而導致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學校缺乏特色,影響了中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六)中職畢業生缺乏競爭力,就業形勢日趨嚴峻

畢業生就業出路的順暢與否是關系到社會穩定、廣大家長和學生根本利益實現的重大問題,也直接關系到中職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近幾年來,一方面由于中職畢業生學歷層次較低、專業知識不夠深厚,缺乏就業競爭力,加之受高等院校和高職院校畢業生的擠壓,在求職過程中往往不被用人單位重視;另一方面由于中職學校重招生宣傳,輕就業指導和培訓,從而導致中職學生在就業中缺乏正確的定位,缺乏吃苦創業的精神、缺乏踏實敬業的作風,結果要么找不到崗位,要么找到崗位很快又下崗。

筆者認為,以上六個方面的現狀是目前制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巾職學校要想在目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繼續生存和發展,就必須突破這些瓶頸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促進中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爭取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扶持,為中職教育的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2005年11月,在全國職業教育會議上總理要求各級政府要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關系全局的大事來抓,把職業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十一五”規劃,統籌安排。在目前職業教育發展存在一定問題的情況下,積極主動地采取有力措施扶持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各級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這種扶持不能停留在口頭或文件里面。如今年著力推行的貧困學生資助辦法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就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但這還不夠,政府當前最需要做的是加強輿論導向,扭轉社會對職業教育認識的偏差;加大資金投入,改善中職教育辦學條件;加強政策宣傳與監管,保證生源比例等等。各類中職學校應根據相關政策和精神為自己爭取合理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轉變傳統的人才理念,樹立正確的中職教學觀

改變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關鍵在于轉變傳統的人才理念。確立新型的人才理念、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首先需要中職學校轉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重升學,輕就業的傳統教學觀。中職教學應以“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理念為核心,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樹立起中職教學的服務理念和實踐理念。所謂“服務理念”就是教學要服務于社會生產和經濟建設的需要;就是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一切為學生的就業服務。所謂“實踐理念”就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事”,為學生完成學業而教學,為學生的職業而教學,為學生的就業而教學,為學生的創業而教學,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教學。

(三)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加強師資建設,切實提高學

校教育質量教學質量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是提高職業教育水平與地位的關鍵。尤其中等職業教育必須下大力氣提高教學質量,否則促進中職教育可持續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

改善辦學條件主要是加強教學設施、實驗與實訓基地的建設,為教學與實踐提供條件。由于中職學校底子薄,政府投入有限,各中職學校應充分利用各地社會資源,因地制宜,堅持走“產學結合”、“校企合作”之路。如筆者所在的常德旅游學校(原常德師范學校)在資金短缺、實訓場地不足的情況下積極與桃花源旅游區及市內八百里、華天等大酒店尋求合作,為本校旅游專業建立了穩固的實訓基地,不僅節約了大量的資金,也為學生進行實踐、實習和今后的就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加強師資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是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各類中職學校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教師實現從單一的理論教師向“雙師型”方向轉變,增強實踐教學能力。如通過建立有效的培訓機制,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頂崗工作或實習鍛煉,提高廣大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蛘哂杏媱澋赝ㄟ^引進、聘請企業優秀的技術人才到學校擔任專業教學與培訓,促進專業知識的更新與實用技術的指導。

(四)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加強精品專業和課程的建設,形成品牌效應

學校需要特色,有特色才會對家長和學生產生吸引力。不說各類高等院校,目前連許多普通高中都已形成了特色,如筆者所在地的幾所高中,人們有口碑是一中的素質教育,六中的飛行員招考,七中的藝術培養,芷蘭的升學率。因為各具特色,人們各取所需,趨之若騖。所以,中等職業學校處在普高和高校的夾縫中間要想求得生存和發展,要想擺脫生源大戰的箕豆之煎,必須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創立自己的品牌。具體途徑一是強化市場意識,合理進行專業設置,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招生結構,對于就業不好或就業前景甚憂的專業停止或減少招生計劃。二是加強精品專業和精品課程的建設。.通過實施精品專業和課程建設,加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改善學校實驗和實習條件,提高教學質量,形成專業“龍頭”,有了龍頭就形成了品牌,有了品牌就能改變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認識,促進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認可,有了社會的認可和家長、學生的追捧,就能改善中職學的生存環境,拓展中職學校的發展空間。

上一篇: 電子檔案管理要求 下一篇: 民營企業經濟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本精品不卡中文AⅤ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无毒五月 | 日韩福利片午夜免费观着 | 亚洲欧美自拍高清在线观看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 | 亚洲午夜久久久影院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