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25: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業素養的核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實現學校教育價值和確立人才質量標準的基礎和核心,是在國家教育方針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學生發展必須達到的目標體系(常珊珊,李家清,2015)。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通過學科教育教學來實現。各學科都要結合學科內容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服務,英語學科亦不例外。
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
圍繞英語學科特征,聚焦核心素養體系,英語教育專家們厘定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為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能力四個維度。這一學科核心素養,將成為各階段英語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的重要參考,對廣大教師的教育理解和教學實踐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
1.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通過聽、說、讀、看、寫等方式來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它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最基本維度,包含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和語言意識等內容。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掌握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提升語言意識,達到對語言的建構和運用。
2.文化品格
文化品格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知。它是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通過體驗、認知及內化等過程逐步形成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和價值取向。未來社會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國際化和跨文化交流,學生需要樹立全球化視野、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形成兼收并蓄的文化素養觀。
3.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指學習者主動拓寬學習渠道,積極運用各種學習策略,從而提升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要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明確目標的指引下,能夠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資源,選擇恰當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并不斷監控、反思、調整和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
4.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達的水平和特點。思維品質維度著重培養學生辨析現象、分類信息、概括概念、總結規律和評判觀點的能力。學生善于思考,敢于質疑,發展其獨創性和批判性思維品質。
張連仲教授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形象地歸納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of English”,即英語學科教學必須做的事情,包括聽說讀寫譯、語音語法詞匯等;第二層次為“with English”,指通過英語學習獲得的素養和能力,如良好的跨文化意識、面向未來的國際視野、自如的人際交往能力;第三層次為“ beyond English”,意指對學生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能力,如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三、基于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職教英語教學體系建構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施,需探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轉化為英語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的可能。筆者基于對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解,在職業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諸多嘗試,挖掘職教英語教學實踐路徑中具有發展核心素養的特性因子,力圖使英語課堂成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一方天地。
1.語言能力: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除語言專業能力,英語教學還應提升學生的語言職業能力。職業英語教學承接了專業化英語與職業化英語融合的任務,涵蓋的教學內容與職業崗位變化的關聯性更大,涉獵范圍更廣。因此職教英語教學要整合教育思想,對語言進行建構與運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在實踐應用時,根據不同對象和職業需求,延展、豐富內容信息。除日常交際話題(如購物、就餐)之外,還應增加各類相關專業性和功能性較強的語言知識,如3D打印機的使用、酒店前臺預定房間、空乘服務、銀行業務辦理、服務軟件運用(如Airbnb)等等。
比如在談論交通工具這一話題時,除了學習基礎詞匯bus, taxi, bicycle, subway之外,針對所帶的軌道交通專業學生,我適當地進行專業知識拓展,如地鐵自動售票機的使用步驟:? choose the correct line (選擇正確線路); ? press the station on the screen (在屏幕上點擊站點);? insert the coins or bills into the machine (放入硬幣或紙幣); ? take the ticket and change (取走車票和零錢)。知識層面還可以增加有關將來的就業方向的詞匯,如站務員(station operator),票務員(ticket clerk),安檢員(security inspector),綜控員(integrated controller)等。對教學內容的調整實現了英語教學與職業崗位對接,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文化品格:中外文化的理解與認知
任何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不盡的文化內涵。語言與文化是共生共存的。文化品格可通過課堂教學加以實踐。我們要把相應的文化知識同步貫穿于英語教學,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獲得文化知識、吸收文化精髓、理解文化內涵、包容文化差異,加深對中外優秀文化的理解與認知。教師應挖掘教學內容的文化信息,通過英語詞匯進行文化比較,基于繪本閱讀和批判性閱讀理解文化價值,通過節日習俗介紹文化背景。值得注意的是,我們不僅要學習他國文化,也要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真正實現異域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傳播交流,這也是英語課程的文化品格培養所肩負的應有使命。
英語課堂是塑造學生文化品格的重要舞臺。以開篇的打招呼為例,我們只教會學生說Nice to meet you.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這里還可以拓展文化信息,如世界各地常見的問候方式(the ways of greeting),如handshake 握手禮, cheek kissing 吻面禮,bowing 鞠躬禮,hug 擁抱禮,pressing noses 碰鼻禮,nodding 點頭禮等。教師可概括每種見面禮的使用范圍和國家,利用視頻展示具體動作,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示范性操作演練,讓他們更直觀地體會文化差異。
3.思維品質:獨創性與批判性
英語課程有助于促進思維品質的發展。英語教學不僅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英語教育所體現的雙語性和跨文化性能更好地提升學生語言、藝術、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鑒賞力。基于豐富的知識、開闊的視野、多樣的形式,英?Z教學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發散思維和判斷能力,最終為培養學生獨創性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教師應大膽在課堂教學中,以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發展。比如在學習旅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嘗試制定旅行計劃(travel itinerary),包括choose the destination(選擇旅行目的地);book the flight(訂機票);book the hotel(定賓館)和pack up the bags(打包行李)等,培養學生做事前的準備意識及理性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授angry時可提問學生平時生氣了是怎么做的,出現的后果是什么,給他人造成了哪些影響,以及應該如何正確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等。
4.學習能力:信息化與自主學習
核心素養的獲得是為了使學生能夠發展成為更為健全的個體,并為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于作為數碼原住民(digital natives)的當代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信息化教學平臺和網絡軟件成為重要的手段。云平臺教學(如UMU)和微課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了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素養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4]徐朔. 論關鍵能力和行動導向教學――概念發展、理論基礎與教學原則[J]. 職業技術教育,2006(28):11-14.
[5]劉新陽,裴新寧. 教育變革期的政策機遇與挑戰――歐盟“核心素養”的實施與評價[J]. 全球教育展望,2014(4):75-85.
[6]褚宏啟. 核心素養的概念與本質[J].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1-3.
[7]蔡清田.“核心素養”:新課改的目標來源[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0-10(B01).
[8]張元. 職業院校學生職業能力的獲得及其培養[J]. 高等教育研究,2008(7):68-71.
[9]蔣乃平. 職業素養訓練是職業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特點[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78-83.
[10]成濤. 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新探[J].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89-96.
[11]許亞瓊. 職業素養概念界定與特征分析[J]. 職教論壇,2010(25):15-18.
[12]黃濟,王策三. 現代教育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2.
[13]劉宇文. 論社會本位思潮對教育的影響[J]. 高等教育研究,2005(9):40-45.
[14]扈中平. 教育目的中個人本位論與社會本位論的對立與歷史統一[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87-94.
[15]盧潔瑩. 德國職業教育價值觀的演進與啟示[J]. 職業技術教育,2010(13):88-93.
[16]唐林偉. 試論職業教育的價值體系[J]. 教育與職業,2008(11):12-13.
[17]陳斌.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目標與培養目標的比較[J]. 職業技術教育,2007(29):5-7.
中圖分類號:G712?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5-0218-03 職業素養是指“勞動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條件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培訓、職業實踐和自我修煉等途徑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綜合品質”(高維春等,2011)。目前,社會和企事業在招聘人才時,更加關注的是個人的職業素養。高職教育是為學生今后從事的職業活動以及職業活動的持續發展所奠定的職業技術基礎和職業活動素養的一種教育。因此,重視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是提高高職人才培養水平、體現高職教育目標和特色的關鍵。
一、職業素養的特點
職業素養是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須具有的職業理想與信念、職業態度與興趣、職業責任與紀律、職業技能與職業情感等。(沈文英,2008)其中,職業技能是具體的,培養過程也是具體的。不同專業對職業技能的要求不一樣,有的專業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有的專業注重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有的專業注重思維能力的培養等。但不管哪種行業的從業者都應該具備的通識素養則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愛崗敬業的精神、團隊的集體意識、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以及積極追求上進的意志等。職業教育工作者只有明確了職業素養的內涵,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貫穿職業素養的培養。
職業素養具有職業性、內在性、穩定性、發展性以及整體性等基本特征。職業素養的職業性是指經過專門的職業技能訓練,對所從事的職業技能的掌握、職業安全性的認識以及對該職業所出現各種問題的處理能力,是一種綜合評價。職業性是職業素養的重要特征,不同的職業具有不同職業素養的要求。如:建筑業是技術性強、勞動強度大的行業,對從業者的要求是年輕力壯、身體健康;有較強的安全意識;除了具有精湛的職業技能知識外,還應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但對教師的職業素養要求則是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有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恪守職業道德規范,專業知識扎實,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努力勤奮地工作。當從業人員在長期的職業活動中,經過不斷地學習、認知和親身體驗,該職業的相關技能知識就在自身進行了內化,這種知識內化一經形成就以潛能的形式存在,對從事的職業活動出現的各種問題能憑借自身的職業敏銳力意識到該怎樣處理。這種職業技能的內化、積淀和升華形成的心理品質就是職業素養的內在性。
從業者的職業素養在長期的從業過程中日積月累形成,一旦形成就具有穩定性,能夠經常的、穩定的在職業實踐活動中表現出來。只有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出來的穩定心理品質才能稱之為職業素養。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各行各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從業者不得不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以適應、滿足與促進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是職業素養的發展性。職業素養還具有整體性。職業素養的整體性是指從業人的整體、全面、綜合的素養,不僅政治思想素養好、職業道德素養好,而且科學文化素養以及專業技能素養等都好,甚至還包括從業人員的身心健康等。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與其整體素養是一致的,緊密聯系的。
二、職業素養的構成
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與畢業后在相應工作崗位上取得的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越高的人,獲得成功的機會越多。一般說來,職業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能力以及良好的職業習慣。職業道德是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沒有職業道德就等于沒有靈魂。職業道德是規范職業人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規范的,是隱性的要求。學生要明確掌握職業道德的含義、原則、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尤其是與所學專業相關行業的具體職業道德要求等,在實訓中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以及法制觀念。弘揚愛崗敬業精神,懂得職業道德是立業之本。職業技能是行業崗位開展職業活動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一般是指在職業環境中合理、科學、有效地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利用職業價值觀、道德與態度開展職業活動的各種能力。提高職業技能一方面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今后取得較好的發展做準備。職業能力主要包括交往能力、協調能力、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信息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職業能力越強越豐富,獲得成功的機遇也越多。在職業能力中,當今社會最重要的能力是協調與溝通能力。多元的社會造就了多元化的人格特征,為滿足社會多層次、多方面的需求,職業人要學會在職業活動中與各種人打交道,學會與不同性格的人交流溝通。和諧社會強調社會的協調、健康以及可持續的發展,協調的基礎是尊重、信任與寬容。要跟上時展的步伐,還要終身學習和不斷地繼續教育,不堅持學習的人難以提升自己,最終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人還應具有適應的能力,要學會適應各種環境,只有適應了環境才能改造環境。適應能力強的人,能很快融入環境中,并很快學會在環境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優勢,從而獲得成功。
除此以外,還要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職業習慣是職業素養的外在表現,需要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逐漸養成。特別要注意的是安全生產方面的職業習慣,許多關于安全的操作守則都是生產實踐活動中關系到人命的大事。但是對于實踐經驗尚淺的學生來說對其嚴肅性的認識可能不夠直觀,這就需要在實訓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規則的必要性和違反規則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從而促使其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
三、實訓教學中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核心環節
高職教育中的實訓教學是依據高職人才培養方案,對某一職業崗位的操作技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主線、實現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組織的職業技能實訓教學,是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與不可忽視的環節。實訓教學既是教學中的技能訓練,又能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是關系到高職教育的目標實現和個體體現的關鍵。實訓教學只有把職業素養的培養融入到整個實訓過程中,注重以下核心環節的實訓內容設計與組織,才能達到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
1.實訓教學首先應按照企業對不同崗位群的要求及企業產品生產工藝流程,創建近似或模擬企業生產的實訓條件,制訂合理的實訓大綱、實訓方法和規則,科學安排實訓內容,嚴格執行實訓操作規范,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
2.把職業道德的培養貫穿于整個實訓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懂得在職業活動中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該行業的勞動模范、技術能手等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來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遠大理想,積極向上,追求進步。教育學生要有法律意識,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懂得如何保護合法權益。作為職業人還要理解,每個工作崗位都需要責任心強的工作人員,實訓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3.為適應社會、行業、崗位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確引導他們對未來崗位的認識,通過實驗實訓,使學生熟練掌握職業技能,并獲得相應的技術等級證書。同時通過校企合作、校辦產業等渠道,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專業技能和與之相關的生產、銷售、服務等環節,從而使學生能從更高層面上了解所從事的職業特點和要求,掌握精湛的職業技能。
4.實訓教學要根據職業技能的特點設計實訓項目,開展實訓。在具體的工作環境或模擬實訓條件下,按照實際工作過程或生產流程進行操作訓練和培養,針對職業的關鍵技能,周密科學合理地設置實訓活動,以“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模式為基本指導方式,使學生通過動手體驗的訓練來掌握職業技能。實訓教學要有意識地針對能力培養訓練開展各種項目活動,可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每個學生都在項目中擔任角色,承擔任務,以此來鍛煉他們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提高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5.面對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要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通過組織一些生動活潑的訓練,使他們學會如何面對競爭,提高競爭意識、提高競爭能力。更要讓學生理解競爭的同時要有合作意識,懂得只有通過合作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訓教學還應滲透機遇意識的培養,逐步引導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培養學生愿意思考、學會思考、主動思考的習慣,在思考中激發創新意識,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6.實訓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開展一些主題鮮明、內容富有時代特征的文化活動來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引導學生善于學習,激發他們學知識、學技術的熱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7.實訓教學要培養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通過參與設計的項目,到實習基地頂崗實習、深入社會參加實踐活動等方法,幫助學生從心理到知識結構上接受與適應各種變化的環境,養成謙虛好學的態度、文明禮貌的行為舉止、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有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堅強的意志,認真規劃自己的奮斗目標,并有為之奮斗的信心、決心和實際行動。
產品的技術性能靠其零部件的制造和裝配精度來保證,而制造和裝配的優劣則是由生產者的個人素養優劣來決定的。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在實訓教學中,通過自身不斷的體驗,通過教師對其嚴格要求和不懈的追求“零缺陷”的每一個環節過程中形成的。因此高職院校要不斷地創造良好的實訓條件,在實訓教學中,按有關規程嚴格要求,讓學生認真完成每一個細小環節,通過參與實訓的全過程,養成嚴格按生產規程辦事的職業習慣和團隊精神。由此說,實訓教學是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核心環節。
參考文獻:
[1]高維春,譚旭,黃雙龍,羅美苑.職業素養導向下高職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1,(7).
[2]沈文英.論高職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雞西大學學報,2008,(6).
[3]巍曹晶.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養[J].教育與職業,2004,(12).
[4]白鴻輝.高等職業教育要強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
[5]許啟賢.職業素養及其構成[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1).
一、明確專業定位,確立專業培養目標
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基礎能源產業。隨著科技不斷進步,火力發電機組的參數和容量不斷提高,機組的自動化水平也越來越高,對機組熱控設備的維護、檢修工作量越來越大,因此提出了對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學生人才培養的需求。電廠熱工自動化技術專業主要是為火力發電企業培養熱工儀表檢修與控制系統維護崗位上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學生適應能源與動力工程領域生產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從事熱工過程自動化儀表和系統的安裝、調試、維護、檢修和運行管理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具備基本的經營與管理、社會、人文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知識的高等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本專業畢業生畢業后可直接從事的主要職業崗位包括發電廠的熱工點檢及熱工維護崗位;熱工檢修公司的熱工儀表檢修、熱工自動裝置檢修、熱工程控保護、DCS組態及檢修維護等崗位;電力安裝公司的熱工儀表及控制裝置安裝崗位;電力試驗院熱工儀表及控制裝置試驗崗位(包括DCS組態及調試)。畢業生經過2―3年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后可以勝任技術員崗位,通過5―10年自主發展后能夠適應的崗位主要是熱工專責工程師等技術管理崗位。
二、分析專業工作領域,明確專業核心能力,確定專業人才培養規格
高職高專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和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自己獨特的培養目標和教育模式。由行業企業專家與學校專業建設負責人組成產教結合委員會。首先,由行業專家分析專業工作領域,將熱工自動化專業的工作領域解析為熱工控制系統安裝與調試、熱工控制系統維護保障(爐控、機控及輔控)、控制系統開發等三大工作領域,針對每個工作領域,提煉出具體的工作任務,明確每項工作任務需具備的職業能力;然后由專業建設負責人明確對接職業能力所需的課程支撐,確定基于德育素質、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的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最后由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同確定熱工自動化技術人才培養方案。(1)知識結構。在知識結構方面,注意通識、專業技術基礎以及專業知識的有效組織與協調。通識部分主要有英語及計算機信息方面的工具性知識的運用、人文社科知識、經濟管理以及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的了解;在熟練掌握鍋爐、汽機、發電機及熱力發電系統的工作原理基礎上,強化自動檢測技術、自動控制設備、過程控制系統、順序控制與熱工保護系統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的習得,突出電廠熱工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特長。(2)能力結構。在習得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獲取知識能力的培養,即具有良好的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交能力、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養成運用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習慣,應用本專業知識進行自動檢測儀表維護與檢修、自動控制裝置維護與檢修、自動控制系統分析與維護、自動控制裝置安裝、熱工熱工程控保護系統的維護與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實驗能力,能及時了解本行業國內外生產現狀,掌握基本的科學研究和創新活動的方法,具有初步的科技開發能力。(3)素質結構。高素質對專業教育、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作用,素質結構從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職業素質及身心素質等四個方面進行滲透。一是立德樹人為根本,使學生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與文學藝術修養,能夠正確認識和了解當今時代優秀文化與科技成果的現代意識,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三是具有一定的科學素質,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質,有工程環境意識,有綜合分析和解決一定的實際工程技術素養。四是接受必要的軍事訓練,達到國家大學生體育鍛煉標準。具有良好的團隊意識。做到專業知識和人文素質相互滲透與有機融合,才能達到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提高。
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4-0169-01
一 校企合作提升課程職業感的途徑及策略
1.建立教師企業體驗制度
為探索核心職業素養課的改革方向和路徑,優化教師的能力素質結構,促進學院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可建立教師企業體驗制度,鼓勵并組織教師積極到企業進行調研、體檢、交流等,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一是了解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產業發展趨勢等基本情況,體驗企業生產氛圍;二是了解企業文化、用人標準及管理制度等具體內容;三是調查學生實習情況,關注學生工作生活環境;四是結合企業的生產實際和用人標準,不斷完善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切實加強技工院校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
2.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及實踐
第一,成立專家委員會促進課程建設、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學校可成立由各行業專家領軍的專業指導委員會,指導課程開發及實踐,對教師相關知識水平及實際授課能力進行評估。也可以召開核心職業素養課專家研討會的形式,針對課程開發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談論和研究,由專家從行業角度對課程的內容和形式上提出指導性修改建議,進一步凸顯課程職業特色;同時在如何實現職業素養訓練的課程化、模塊化等方面不斷探索實踐。
第二,深入企業,與用人單位親密接觸。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開展“學生給我當老師”活動,教師到學生的實習單位見習,與學生同吃住,熟悉企業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學習簡單的操作技術,親身體驗學生的實習生活,為新課程的開發、開闊視野積累素材。二是走訪各合作企業,了解企業的經營理念、用人需求。通過與企業領導和員工交流座談,可以針對企業的要求,了解目前學校教育的遺漏和缺失,以彌補特色項目教學內容的單調和不足。
第三,與優秀畢業生座談。想了解學生在企業的真實狀況與工作體會,可以舉辦畢業生座談會,邀請歷屆優秀畢業生回校暢談他們在工作中的收獲與體會。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學校進一步了解學生踏上工作崗位后的真情實感,認識到學校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的差異,明確學生在工作中的真正需求,避免課程開發的盲目性。學生的視角能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課程建設,發現潛在的問題和改善的空間。學生的反饋可以為我們提供非常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他們所談及的形形的親身經歷能為我們彌補課程內容建設方面案例不足、職業氛圍不濃的遺憾。
第四,邀請企業人力資源主管來院授課。邀請用人單位的人力資源高級經理給教師講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相關條例和方法,可以幫助教師從專業的角度進一步了解企業的人才結構、企業對于畢業生職業發展的定位、企業如何甄選人才、如何做班組建設等,為課程建設指明方向。
3.激發教師在教學能力提高中的主動性及體會
第一,充分調動教師課程改革的主動性,須注重企業的作用。通過企業、行業專家的指導和建議,定期組織教師到企業參觀,與企業員工座談交流,讓教師充分了解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看到自身知識結構與職場需求的能力的差距,促使其積極行動,改善教學內容,改變教學行為,使核心職業素養課的課堂教學更具靈活性和職業性,可操作性更強。
第二,開闊眼界,積極進取。學院通過合作辦學,選派教師到知名職業院校進行短期學習與培訓,或聘請職場專業人員對教師進行培訓,使教師具有廣闊視野,促使其在自身發展中不斷進取。
第三,建立學習教改新理念的機制。學院歷屆教師教學能力比賽,除了要求參賽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體現“行動導向”“項目教學”“現場教學”等特色,還可增加企業專業人現場做評委的環節。以企業的眼光來評定教師的授課能力,評價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能否滿足企業的需要。
二 校企合作提升課程職業感的展望
(X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an 710077,China)
摘要: 通過分析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現狀,提出了以職業素養培育為核心的高職生德育新模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關鍵詞 : 職業素養;高職院校;德育新模式
Key words: professionalism;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ew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5)02-0254-02
0 引言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明確指出:加強職業院校德育工作,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注重用優秀畢業生先進事跡教育引導在校學生,培養具有現代職業理念和良好職業操守的高素質人才。可見,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出的人才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不僅要“成才”,更要“成人”。如何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如何把職業素養的培育貫穿到德育活動之中,成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1 職業素養的內涵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素質,是職業規范和要求在從業者個體身上的內化。為闡述方便,筆者傾向于把職業素養分為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包括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隱性職業素養包括人需要在較長時間范圍內通過內在與外在環境共同作用得以形成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職業素養教育是一種養成教育,是后天可以培養的。
2 我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現狀分析
2.1 學校對職業素養全面性認識不夠 職業素養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是職業素養的基石,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是支撐職業人生的表象內容。本課題組通過對《企業高職人才職業素養需求調查》問卷分析發現,企業最看重的是前三項的職業素養,企業認為,一名員工的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可以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輕易地獲得。我國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各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育都十分重視,把大部分的教育資源用于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上,無論是校內實驗實訓,還是校外實習實訓,實習教學比重都高達50%或者更多,忽視了隱性職業素養的培育。
2.2 學生自身職業素養缺失 高等職業院校將培養的學生輸送到社會各個崗位,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的工作,良好的職業素養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在現實中,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情況不容樂觀。特別是職業院校的生源質量一年不如一年。職業院校錄取在普通本科院校之后,錄取分數線低,考上職業院校的學生要么高考失利,要么本來學習基礎就差。一般以后者居多。有些學生由于學習基礎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校不思進取,經常遲到、曠課,每天的生活就是電腦、手機,自由散漫。90后的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在進入大學后仍不改唯我獨尊的習慣,凡事首先考慮個人利益最大化,不顧及他人和集體利益,合作意識較差。當他們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根本無法適應企業的工作節奏,不能遵守嚴格的工作紀律,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缺乏吃苦耐勞精神、愛崗敬業精神,更缺乏團隊協作、積極進取和創新開拓精神。
2.3 職業素養培育留于形式 所有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和本職業相關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要求,但對于職業素養要求并沒有課程或活動來做具體的支撐,更沒有像職業技能那樣有各種硬性的考核指標,多半停留在計劃之中。有些學校用就業指導課代替職業素養培育,只是傳授一些企業招聘應聘的技巧,并沒有解決職業素養養成等內在問題;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學生的就業率,為了迎合企業需求,不斷地調整專業方向,加大專業設備投入,強化學生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訓,但對本專業企業用人標準研究甚少,更談不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的培養。特別是忽視了德育課、專業課和實踐環節中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
3 以職業素養培育為核心的高職生德育新模式
3.1 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中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充分發揮“兩課”的主渠道作用。“兩課”教學是高職德育的主渠道,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培育的重要陣地。“兩課”教學必須摒棄傳統的單向灌輸教學方法,遵循道德教育以情感體驗法為主的學習規律,突出引導和啟發,利用案例分析法、任務驅動法、情景模擬法等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課堂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內容要結合學生的思想特點和社會就業現狀,突出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觀和擇業觀培養,做到“要精要管用”。其次,發揮專業課教學的德育功能。專業課教學中也具有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加強專業課教師對學生進行職業素養培育的主動性和責任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素養教育,使學生在掌握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基礎上,獲得對社會和未來職業的價值體驗、情感培養和人格熏陶,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最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可以聘請企業人士到學校的課堂上現身說法,從職場人的角度講述企業需要的人才應具備的素養,把職業理念和企業精神傳遞給在校學生,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實效性。
3.2 在企業實習中融入德育工作 企業有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比如優秀的企業導師不僅在專業技術上指導學生,更能通過言傳身教將職業道德傳遞給學生,從而發揮榜樣作用影響學生。因而,高職院校可以和企業加強合作,在企業實習中融入德育工作,使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不僅提高實踐技能,而且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和專業課教師一起參與學生的認知實習和頂崗實習,結合企業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狀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提升職業素養。此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也可以在這個環節積累到豐富的教學案例,提高課堂教學內容的生動性和鮮活性。
3.3 建設融合企業文化的校園文化 企業文化是高職院校德育的有效載體。建設融合企業文化的校園文化,可以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在校園舉辦優秀合作企業推介會、勞動模范報告會、優秀校友報告會等,邀請社會精英或專業人士走進校園,宣傳企業文化,用優秀的企業文化教育學生立志成才;也可以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見習參觀;親身感受企業文化;也可以通過校企聯合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實踐活動,豐富學校和企業文化。企業文化進校園,不僅加強了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融合,而且增強了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對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有著重要的意義。
3.4 完善德育評價體系 首先,德育評價形式多樣化。改變單純以學習成績作為德育評價的考核標準,應以多樣化的考核形式與考核方法評估學生。其次,德育評價主體多元化。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外,其他任課教師、班主任、企業實習指導老師、同學以及學生自己都可以成為德育評價的主體。最后,德育評價內容綜合化。應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突出其實踐性。
4 結語
以職業素養培育為核心構建高職生德育新模式,需要思想政治理論工作者轉變觀念,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才能實現學生德育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培育出符合企業要求的會學習、會做人、會做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通常而言,綜合素質是指個人在特定的時期,所應具備的知識水平、道德素養、社會修為能力,以及對社會生活、工作、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應變能力和所體現的價值觀念等。人的綜合素質是人們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態以及內在涵養的比較穩定的特點,[1]是指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我國現行的大學生手冊上明確標明,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包含了德行素質、在校成績、文體素質及能力素質四個部分,而更有學者對大學生的素質做了更加細致的分類,即:思想道德素質、法律素質、科學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技能素質、身體素質這七個方面。[2]在當今知識經濟社會,增強大學生綜合素質是社會發展的硬性要求。
二、增強綜合素質,提升就業競爭力
(一)加強專業知識學習
毫無疑問,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對其日后的職業生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其在從業后所從事的工作與其在大學期間所讀的 專業不是一個方向,但大學中所學到的專業知識也會對他的綜合能力和思維方式起到潤物無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雖然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在對事物的觀察方式、知識領域范圍、邏輯思維乃至個人的性格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是,不同的專業知識的教授過程對于所有學生而言,都是一個相似的人生體驗,它們會幫助學生做好知識、心理、價值觀念等各方面的儲備,即不同職業對所有從業人員的共同要求及專業人員本身所固有的職業素養。通過不勝枚舉的成功人士的實例證實,許多人可以在非專業的職業領域內之所以可以取得顯著的成就,究其原因,正是他們通過在某一特定專業領域內的學習獲得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并提高了自身的綜合能力的培養,而這些方面都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大有裨益。由此可見,無論大學生在畢業后選擇什么職業,他在校期間所學的專業知識都會得到直接或間接的發揮和運用。[3]
(二)綜合素質的構成要素及相關能力的培養
經濟全球化時代下,無數的事實證明,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取決于國民綜合素質的競爭。作為當今時代的大學生,除了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這樣才能在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時立于不敗之地。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正確的價值觀念主要包括誠實、守信、奮進、拼搏、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良好的道德品行等在內的思想道德品質。從近些年用人單位意見和人才市場的就業信息反饋意見來看,更多的用人單位在聘用人才時更多地是看重人才的品行。而這其中,愛國主義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價值觀念,只有牢牢樹立起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緊結合起來的理想與信念,才能使之成為個人人生奮斗方向和前進的驅動力。
2.增強法律觀念意識。當代大學生應該不斷加強自身法律知識的學習,樹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觀念、公平與正義觀念、權利與義務等基本觀念。[4]自覺養成遵紀守法、依法辦事的習慣,特別要注重培養大學生權利與義務的觀念。
3.提高科學素養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大學生們應該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不斷培養自身的科學認知方法,在自身獲取和應用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逐步養成客觀冷靜的內在心理素質,樹立求真務實的做事態度,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4.廣泛獵取文化知識
科學巨匠錢學森曾說過:“我們要培養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5]文化知識中包羅萬象,涉及到文學、哲學、史學、藝術、宗教學等領域內的人文常識。古人曾講:“腹有詩書氣自華”,意識是形容一個人只要飽讀詩書、學識淵博,便自然會表現出文人的優雅舉止和翩翩風度。而要做到這點,可以通過誦讀經典名著和欣賞文藝作品等途徑培養。
5.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自我抗壓,解壓能力、向上進取的奮斗精神、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等素質,這些素質的培養都是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外界教育環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獨特心里特征、行為方式和能力等心理因素。而有意識地訓練自己克服自卑等不良情緒,增強自信心,養成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有助于培養個人良好的心里素質。
6.扎實的專業技術
牢牢掌握所學專業的基本理論、核心的專業知識及技能,著重培養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這些知識技能在學生畢業后的擇業、就業的過程中,都能為他們保駕護航。
7.強身健體,強壯體魄
身體素質是指大學生的體質、體魄、身體耐性和靈活性等,大學生在學校期間所養成的鍛煉身體的習慣,對其日后形成堅忍不拔的意志促進其身心康健和良好的社會適應力都大有裨益。
(三)儲備社會實踐能力
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還要兼顧到個人興趣、愛好及個人特長的選擇,也更要注意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人際交往、組織協調、語言表述、開拓創新、團隊合作等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是一種無形的作用力,同時,它也是一種潛在的領導能力,這是因為,社會實踐能力是一種無形的作用力。這是因為,社會實踐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會形成一種獨特的競爭力,許多用人單位都認為,大多數大學生應聘者自身所具備的硬性條件往往不差上下,而能決定其成敗的是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尤其是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但可惜的是,在校園教育中,教師和學生往往更為重視英語能力、計算機應用等課程的學習,卻忽視了社會實踐的重要性。而實質上,這些被人們所忽視的實際能力,卻恰恰成為學生們找工作及阻礙他們事業發展的障礙。因此,在不影響學生專業學習的前提下,鼓勵學生走進社會,積極投身于各項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和就業能力,盡快適應社會人才需求的最直接、最簡單的途徑。
(四)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現實中部分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就業觀,不能客觀地看待自我。這具體表現為對求職崗位、薪金等期望較高,一味追問企業能夠給自己什么樣的生活待遇,而較少自問自己能夠為企業做什么。此外,在求職過程中,有的學生在遭遇挫折后,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不是唱高調,也不是一味地不講個人利益,只講奉獻,而是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我,正確地看待就業市場的正常競爭。只有在這樣的就業觀指導下,大學生才可以根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特點,盡快確定將社會與個人求職目標相統一起來,不僅如此,正確的就業觀能夠幫助大學生轉換角色,以便盡快地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因此,大學生要及時、充分了解就業信息,實事求是地衡量自身專業水平與實踐操作能力,正確地評估自己的綜合能力,用陽光的心態應對職場障礙。
(五)提高求職面試技巧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科技實力進一步增強。面對著全球化,大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意識呈多元化趨勢,給我們教育和引導學生的正確人生、價值觀、社會責任感悟等帶來了新的挑戰。同時,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缺失,也進一步影響了他們的社會競爭力。如何把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和人文素質的提高結合起來,增強他們的職業競爭力和社會責任感,使之成為合格的新型的應用型人才,是我們的一項艱巨任務。
人文的作用在于通過教育提高素質,促進人更加和諧持續全面地發展。素質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受后天環境教育等影響,通過自身努力養成的穩定的、長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質和素養。素質教育是以育人為根本、全面發展為宗旨、提高人的全面素質為目的的教育。人文素質就是人文科學、人文知識在教育對象身上所體現的內在品格。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將人文科學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使之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格,也就是傳授人文知識、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質的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理論修養、道德情操,就是教會青年學生如何做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當前加強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必要性
首先,人文素質教育有德育功能。這一功能包括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其中情感培養包括愛國情、友善心、正義感等因素;態度培養包括積極、科學、合作等因素;價值觀的培養包括真善美判斷標準等因素。
其次,人文素質教育有智育功能。這一功能我們可以分解為知識積累功能、能力增加功能、智力提高功能。知識積累是指相應的人文知識在量上的增加;能力增加是指通過顯在和潛在課程對學生讀寫說、交際等能力的提高;智力提高是指通過人文課程的學習,在心理層面上提高學生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等。
最后,人文素質教育還有美育功能。人文素質課程本身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通過人文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培養對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
只有經過一定的改造,將其中最為基本的能力要素分離出來,才能打造出適合高職教育的人文素質教育平臺。
這種平臺應該符合高職教育的總體目標,即以能力培養為主,將普通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中的能力要素提高到首要的地位進行分解后重新整合。
通過對上述三種功能的初步分解,我們可以得到七種基本的人文能力:合作能力、聽說讀寫能力、交際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其中后四種能力是一種潛在的能力,往往蘊含在其他能力的養成與訓練之中。前三種外顯的、與應用型職業活動密切相關且在教育上有較強可操作性和可測性的三種基本能力,就是我們分解綜合后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所應實現的功能。
二、職業核心能力
能力多種多樣,人的生命有限,我們最需要獲得的能力是什么?選準方向,事半功倍;選錯道路,一無所得。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社會上先是學歷文憑熱,后是資格證書熱。但現在人們發現,文憑和證書固然重要,但在職場上獲得最大成功的人,竟然不是那些文憑和證書最高最多的人。還有比它們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核心能力。
職業核心能力是人們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適用于各種職業,能適應崗位不斷變換,是伴隨人終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稱為“關鍵能力”,在我國大陸和臺灣地區,也有人稱它為“關鍵能力”;美國稱為“基本能力”,在全美測評協會的技能測評體系中稱為“軟技能”;我國香港地區稱為“基礎技能”、“共同能力”,等等。1998年,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把職業核心能力分為8項,稱為“8項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數字應用、信息處理、與人合作、解決問題、自我學習、創新革新、外語應用等。
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是增強就業競爭力的根本。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核心能力等構成職業的基本素質。培養、培訓職業核心能力就是為就業服務,為企業發展服務,為勞動者終身教育、全面發展服務。
核心能力的培養是人一生的課程,每個人都有其先天的基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潛質。事實上,從小開始,每個人都在學習、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學校、家庭、社會都是每個人學習的場所。但不同的生活、學習經歷,不同的學習方式和歷練過程,不同的人對核心能力的認識與所獲得的職業核心能力存在著較大的差別。職業核心能力培訓的目的就在于著力提升學習者已經有一定基礎的核心能力的水平,使學習者系統了解發展自己職業核心能力的方法,全面提高適應職業工作所需要的綜合能力。
職業核心能力培訓的教學宗旨是: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必須通過職業活動(或模擬職業活動)過程的教學,通過以任務驅動型的學習為主的實踐過程,在一定的知識和理論的指導下,獲得現實職業工作場所需要的實踐能力。
職業核心能力的培訓不同于一般的知識或理論系統的教學,其教學目標不在于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識和理論系統,而在于培養能力。
實施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可以采取滲透性的教學方式,即在各專業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把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滲透在專業的教學過程之中;同時,在第二課堂,在學生的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也強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把它作為隱性的課程,以實現其養成教育。
實施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也可以采取專題性的培訓,即開設職業核心能力的課程,通過必修或選修,集中培訓,系統點撥和啟發;還可以利用幾個周末的時間,或者在學生就業前集中一段時間專題強化培訓,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提高自己的職業核心能力,以增強就業的適應性和競爭力。
三、核心能力培訓課程的教學要體現的原則
1.教學目標反映能力本位的主導性。要強調培訓課程以培養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為目標,整個課程要突出以工作現場為條件,以實際任務驅動,或采取項目貫穿始終的動手能力訓練,以能力點為重點,不追求理論和知識的系統與完整。
2.教學形式的拓展性。要能在各種工作場景或環境中開展教學。除專題講授外,核心能力培訓還應貫穿在各種課程模塊之中,貫穿在各種課外活動、生產實習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之中。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彼此分隔而立、各自為營的舊有傳播框架格局被打破,媒介融合成為一種時代趨勢。從報紙上網到廣播、電視開設網絡播出平臺,再到各類媒體突破固有的業務范圍,紛紛以提供文字、音頻、視頻等多形態信息傳播服務作為自己的業務內容,媒介融合已經成為當今媒介發展的主流趨勢和重要表現。在媒介融合發展中,隨著新聞表達手段和表達渠道的多元化和復合化,新聞媒體傳統的業務理念和固有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也相應地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對新聞采編人員的職業素養提出了嶄新的要求。媒體的編輯、記者不僅要具有采、寫、編、攝、播等業務綜合能力,懂得交叉使用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傳播手段開展新聞報道,而且要具備較強的新聞價值判斷力和信息整合能力以及出色的新聞策劃水平與信息資源發掘能力。
采、寫、編、攝、播等綜合業務能力是基礎
媒介的融合發展打破了各類媒體間固有的業務樊籬,引發了新聞傳播形態的巨大變化。在融合媒體的編輯部里,新聞業務將由單一變為多元和雜糅——由只為某一類媒體平臺提供報道內容到同時為紙媒、廣播、電視、網絡甚至手機等多種媒介平臺提供信息服務。這就要求編輯、記者成為跨媒體工作的多面手,具有全媒體業務技能。
媒介融合下新聞采編人員必須具備采、寫、編、攝、播綜合業務能力。以往媒體采編人員的業務能力往往相對單一,不同類型的媒體對其編輯、記者的要求各不一樣。報社看重采寫能力,編輯、記者大都語言文字功底扎實、深厚;廣播電視媒體的編輯、記者,要求具備通曉視聽新聞報道手段的素質;網站則要求編輯、記者具備網頁制作能力,能夠熟練使用相關軟件進行文字、視頻、音頻的網上作業。然而,媒介融合的推進卻打破了這一舊有格局。“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別需要兩類新型人才:一是能夠對多種介質的媒介平臺具有綜合管理能力的高層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夠運用多種技術工具、掌握各類傳播技能的全能型記者編輯。”[1]媒介融合環境下的新聞采編人員需要掌握多種現代化采編錄傳設備,能夠將文本、照片、圖表、音頻和視頻結合起來處理,具備采、寫、編、攝、播綜合業務能力——可以同時為報紙寫文字稿件與提供圖片、為電視拍攝新聞節目、為網站提供圖文稿件及視音頻信息數據服務。
媒介融合下新聞采編人員必須熟悉多種媒體的采編運作流程。媒介融合意味著傳統的單一介質的新聞媒體將逐步為新型的全媒體所替代。新聞從業者為適應全媒體工作要求,除了需要具備基于文本、照片、圖表、音頻和視頻等各種介質的采編素質外,還需要了解和掌握報社、電臺、電視臺、網站等不同媒體的工作規范和運作流程,具備跨媒體新聞業務理念和業務操作能力。“媒介融合是對傳統媒介體制與管理的嚴峻挑戰,在這一背景下的采編管理,不再是一報一臺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團隊合作,是多種媒介新聞生產流程的重組和整合。”[2]從紙質新聞的采寫、編輯,到視音頻新聞的攝錄、剪輯;從報紙新聞的刊發,到廣播、電視新聞的播報,再到網絡新聞的上傳和,媒介融合環境下的新聞采編人員需要通曉不同類別媒體的采編流程,能夠勝任跨媒體團隊作業。
媒介融合下新聞采編人員必須懂得多類媒體的新聞報道手法與特點。媒介融合雖然消融了不同類別媒體業務形態的區隔,但各類媒體固有的信息傳播規律與特點仍然存在。同一新聞內容,在不同媒體平臺上的傳播和,依舊有著不同的報道思路和報道側重。由于媒介融合環境下編輯、記者采制的新聞作品不再局限于某單一平臺,而是要同時出現在由紙媒、電視、廣播、網絡等構成的多元平臺上,因此,編輯、記者必須懂得不同質態媒體的新聞報道手法與特點。在采寫新聞伊始,他們就要能考慮到同一條新聞怎樣滿足不同平臺受眾群的不同需求,從而能根據不同媒體的信息傳播特點,尋找獨特的切入點,成功地將信息資源包裝成不同的媒介產品,進而為受眾提供最滿意的信息服務。
高職學生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群體。這個群體普遍具有文化基礎不夠牢、學習興趣不高、學習自覺性不強的特點。教學中僅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不很難,而要使學生在未來的專業從業生涯中,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能力,能夠更好地適應多個專業崗位的需求,成為高素質的技能型專門人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學生專業素養提升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培養內容。
專業素養是具有職業崗位個性特色的職業基本能力。是指根據特定的專業及行業需求,為專業技能水平、層次提升提供持續發展動力的一種專業內涵修養和專業適應能力。若學生不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走入社會則有可能徘徊于技術的初級層面,難以實現可持續良性向上發展。以藝術設計專業為例,該專業是一個動腦與動手,創意與制作同時并舉的專業,如果學生沒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專業能力將可能會停滯于動手制作的初級層面,而無法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適應更多更廣更高的職業層面。
一、專業素養教育面臨的困境
1、吸引興趣難
大多數高職學生是屬于在中學學習時自覺性不強的學生。他們學習時往往缺少計劃性和目標,學習中畏難情緒較強,常常覺得學習是個苦差事而對學習無法產生興趣。進入高職后,相當一部分人比中學時更加沒了方向感。而職業素養教育由于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培養,也沒有固定的標準可循,要想讓學生對這一塊教育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愿意參與進來,困難是比較大的。近年來,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在高技能培養,讓學生有興趣在學校學習一定的專業技能這方面,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而如何讓學生對專業素養教育產生濃厚的興趣,還在探索中。
2、主動參與難
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即使是某件事情能夠使他們產生興趣,要想讓他們主動地去做這件事情,仍然是件難事。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會等待著老師分配任務,告訴他們下一步該做些什么,并且一開始的興趣有可能還會隨著任務的完成時長而打折扣,以至最后只得隨意應付一下,交差了事。事實上,他們并不是不能夠主動去思考,而是他們身上有一種惰性,令他們懶得去動腦動手。
3、效果持久難
職業素養教育不是一時的技能培訓,而應該是能夠對學生終身職業生涯都具有影響力的一種“內功”養成教育。這就要求學生在接受這種教育后,能夠主動讓這種成效持續影響自己,而不是在成功完成一定任務,剛開始修煉“內功”,就廢棄一旁。而事實上,高職專業素養教育效果難以持久的問題,一直是困擾廣大職業教育戰線工作者的問題。 專業素養教育是一種“授人以漁”的培養,而高職很多學生似乎更愿意接受“授人以魚”的教育。教與被教者之間如果不能達成教育方法的共識,效果自然是難以長久顯現。
二、專業素養教育脫困的重點與對策
高職學生無論哪個專業,在生源特點上是大致相同的。對于專業素養教育,雖然每個專業都有不同的需求,但都是為了提升專業內涵修養和能力這一共同目標。因此,各專業之間在內容與方法上有著許多的共性。通過研究一個專業,尋找專業素養教育脫困的重點和對策,對各專業皆有借鑒意義。婁底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將專業素養教育納入教學計劃范圍,以必修課結合課外教育的形式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進行專業素養教育,通過幾年的探索,在專業素養教育脫困的重點與對策研究及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精理論、多實戰,重在引導
學院將藝術設計專業素養教育納入教學計劃體系,根據本專業的特點與素養需求,將其分為四個主題,即專業入門與學習方法、審美與素養、溝通與協作、就業與創業。從第一個學期起,每學期開設一個主題,共開設四個學期。
雖然將專業素養教育納入了教學計劃體系,且每個主題都有專門的教師備課上課,但是課內的理論并不多,理論與實訓課時的比例為1:3。因為此類課程如果以教師主講為主,學生被動聽課,就算教師講得再有道理,學生沒有參與進來,就會出現學生上課頻頻點頭,課后一問三不知的現象,根本達不到培養目標。以《溝通與協作》為例,這門課分為兩個階段,即溝通與協作,共10學時。第一階段,教師首先簡單地就本專業為什么要進行專業溝通,與誰溝通、溝通什么、怎么溝通等問題與學生進行探討并提示,引發學生對專業溝通重要性與必要性的思考和討論(2學時),然后給出一個專業項目案例,要求學生假設自己是項目負責人,如何通過合理的溝通找到相關人員獲取相關的資料,并最終獲得這個項目(課內2學時,課外4-6學時)。接著進行到課程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首先依然是教師先以引導的方式,與學生一起討論為什么項目建設中需要專業協作,專業分工與協作包括哪些方面,應如何進行專業分工與協作等問題(2學時),然后要求學生組建一個項目團隊,根據項目內容、時間進度等項目要求,給出合理的分工與協作安排。并指出組員之間應如何進行協作(課內2學時,課外4-6學時)。課程最后2個學時,由學生自制PPT,分組上臺進行匯報、答辯,最后由教師進行簡要點評、總結,結束課程。這樣一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教師只在其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不需要接受大量的高調理論,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針對高職學生厭惡強記硬背,聽講時精神難以集中的特點,這種少理論、多實戰,重在引導的教學方法是使專業素養教育脫困的首要重點與對策。
2、慎評價、多爭議,重在參與
在課內的理論引導與項目實訓過程中,教師首先應盡量少給一些評價性的語言,少表達一些自己的觀點。要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思考的空間,教師在其中應只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例如《溝通與協作》這門課,在第一個環節,不少學生不能夠合理安排溝通對象的溝通順序、遺漏應溝通的內容,教師將學生分成方案陳述組和評審組,在陳述結束后,要評審組挑刺、提問,陳述組答辯。教師通過挑起各組之間的“戰火”,使課堂氣氛活躍,以激發出學生的斗志和潛能。在實踐中發現,有些班級平時不覺得怎么活躍,一旦讓他們采用答辯、辯駁甚至是模擬表演的方式表達觀點,有些學生立刻斗志昂揚,思維敏捷,反應快速。高職學生中大多數智商并不低,答辯、爭論,往往能激發出他們身上的潛能,使他們產生參與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