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研究課題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5 17:25:11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職業教育研究課題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職業教育研究課題

篇(1)

學分的累積。要求學生們在他們第一學期的時候完成一個學年的課程(累積學分),參加團隊競技的項目或者是健身類的項目,由體育老師和主管輔導員負責監督學生們是否有完成任務,或者適當延長他們的學習時間。參加學校的運動隊,也可以算作參與一個活動項目。學生無論是在體育活動項目還是校際競技項目都可以參加體育選修項目;每個課程都有學分。院校之間的競技項目是學校向學生提供豐富社會實踐經驗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也是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學生可以拓展和挑戰自身極限參加第二競技團隊,重在參與同時也可以拿到學分。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參加社團,俱樂部和娛樂項目,但這些不給予學分。學生競賽。在體育競技的過程中,就會有勝負兩方,所以在這個過程之中,自然會包含榮譽感和團體精神的精髓所在,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們進行體育競賽,并將比分進行累積,激發學生們的比賽動力,讓學生們在這個過程中揮灑自己的汗水,發揮自身的所長,努力的為集體添光增彩。

師生競賽。教師不應該僅僅是傳授知識的導師,更應該是學生們的好朋友、好隊友、同時也要是好的對手,讓學生和教師進行競賽,雖然學生們的經驗和技巧難以一時之間超越教師,但是在這種競賽之中,學生們也有其體力的優勢,而且能和老師比賽,也會讓學生們的情緒有所高漲,更加興奮地投入到體育學習之中。俱樂部參賽。與學校有合作關系的運動和娛樂活動的房屋、體育館,如(羽毛球、排球、籃球、網球場、游泳館,都可開放,學生們在成為俱樂部會員的前提下為本俱樂部出場比賽,這樣不僅可以累積學生們的比賽經驗,而且也是學生們溝通、技巧等能力的一大考驗。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學生們之間開中,這個在提升學校的社會知名度、俱樂部的名譽品牌方面都有著共同受益的局面。這還可以大大地增加了學生的就業機會。

2、體育項目

職業體校的主要目的是在于終身體育和為健身活動提供教育資源。課程適用于各類的體育愛好者們,其中包括有氧運動、定向越野徒步、水中有氧運動、羽毛球、籃球、保齡球、瑜伽、遠足/生態探索慢跑,操場游戲、壁球、攀巖、足球、交際舞、游泳、乒乓球、太極、網球、飛盤、排球、重量訓練、瑜伽等。少數民族地區可開展各類民族舞蹈,如;麥西來普舞、刀郎舞、摔跤、射箭、騎馬、蕩秋千、滑雪、馬拉趴里等。女生:籃球、越野賽、高爾夫球、曲棍球,足球,壘球,游泳和潛水,網球,田徑,排球、水球。男生:棒球、籃球、雪道速滑、足球、高爾夫、足球、游泳和潛水、網球、田徑、和水球。

篇(2)

中國的近代職業教育興起于19世紀中葉,從那時開始,一代又一代關心職業教育的專家學者進行了不懈的研究探索。每一個歷史階段都不乏真知灼見,但就思維的廣度與深度而言,最近這20多年的確可以稱為職業教育研究空前繁榮的時期:一方面出現了大量面向具體問題展開的研究,其成果有助于解決或緩和職業教育遇到的現實困難;另一方面則有部分研究者樹立了學術自覺的意識,積極致力于構建職業教育學的學科體系,特別是一段時間以來,一批專注于本學科理論框架的文章相繼刊出,使得人們看到了學術進步的契機。本文擬就職業教育研究的問題談一下我們的看法,希望這樣的討論能夠有助于研究的開展。

一、職業教育問題研究的范圍與研究方法

職業教育問題研究,顧名思義,指向的是實踐中的問題,也就是在職業教育領域內部及其與外部關系的矛盾運動中逐漸產生和凸現的制約該項事業進一步發展的一系列問題。每當職業教育實踐與人們的期望之間產生了距離,這些問題就會顯現出來,距離越大,問題越多、越突出。在我國整個教育體系之中,職業教育無疑是一個問題的多發區。

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職業教育從恢復調整直到蓬勃發展,其間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在規模、結構和指導思想上經歷了多次大大小小的變革,與之相應的是不同的研究者從各自的視角出發,紛紛為改革的方向以及改進的措施建言獻策,內容涉及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劃、領導體制、學校管理、勞動就業等方方面面。不少問題研究基于職業教育從業者自身的摸索,及時總結出切實可行的經驗做法;一些關注時事且放眼未來的論述則伴隨著一個個重大決策的出臺,不斷掀起研究的熱潮。例如在改革開放初期,職業教育與勞動人事制度改革的關系曾經引起了各路研究人員的廣泛討論,這中間提出的“先培訓,后就業”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后來又有了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和就業準入制度等做法)為國家行政部門所接受并大力推行;幾乎就在同時,關于農村職業教育問題的多項研究成果也使得“農科教結合”的觀念深入人心,成為政府工作的自覺行為。之后的日子里,針對產學合作的研究、針對區域統籌的研究、針對就業導向的研究,還有針對職業教育的層次(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究竟應當高到什么程度的問題)及規模比例的研究(主要是高中教育階段的“普職比”問題)都曾一度備受關注,某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一經轉化為政策文本,便直接而有力地影響了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進程。

有關職業教育的這一類研究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即本著“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的態度,首先要從紛繁復雜的現象當中明確指出問題,接著是分析原因,得出結論,對癥下藥。不同的研究者從各自的學科背景出發可以將職業教育看作人力資本投資的過程、實現階層分化及階層流動的過程,或是軟、硬件資源有效配置的過程,從而對同一問題進行不同的歸因,他們能夠想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也往往不止一種,于是職業教育問題成為一片開放的研究領域,成為多種學科的理論觀點交匯的場所。它在研究方法上注定不是排他的,而是兼收并蓄的,像經濟學常用的模型建構的方法、社會學常用的調查統計的方法,還有管理學常用的案例分析的方法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不同的學科角度也將導致研究視野的彼此差異,甚至很難為職業教育的問題研究精確界定一個范圍(似乎只要從職業教育的實踐中選題即可),但能夠肯定的是,作為客觀事物的職業教育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既可以是宏觀的,也可以是微觀的。對于前邊列舉的那些職業教育宏觀問題的研究經常落腳到相關政策或法規的建議,而如果從某一單位面臨的特定問題入手,尋找應對的方法,積累成功的經驗,那么這樣的研究就將樹立一種典型,進一步則可能推而廣之。由此看來,大家通常所講的職業教育經驗研究、應用研究和對策研究大體上皆可劃入問題研究這個更加寬廣的范圍之內。然而,無論問題研究的邊界多么寬廣,直接針對日新月異的問題進行的研究畢竟不是職業教育研究的全部,也不足以確立一門獨立的學科——職業教育學。

二、職業教育學的理論建構及研究內容

職業教育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傳統上它被認為是教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由“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這一定義出發,即可引出職業教育學是要“研究職業教育現象,探討職業教育發展規律”。不過對于上述認識,時下理論界也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例如有學者提出“職業教育有著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職業科學根本屬性的類型特征,這才是職業教育學的基本內涵”。顯然,與以往從“教育”的角度破題相反,這里是從職業屬性出發,將職業教育學的研究理解為通過什么樣的教育途徑來獲取合適的職業從業資格,而“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探求如何從教育類型的角度賦予職業教育學與普通教育學以同等學科地位的理由”。

1.關于職業教育學邏輯起點的探討

事實上,如果不是簡單地在教育學科的研究成果前面加上“職業”的修飾,那么作為獨立學科的職業教育學必須首先“抽象出與人類職業教育實踐活動起點相一致的邏輯起點”,這是構建學科理論體系的前提。所謂邏輯起點(或稱為邏輯出發點、邏輯開端),就是理論展開的出發點,各種學術流派對于邏輯起點的不同把握一般就在定義本學科最基本的概念時反映出來。現今國內關于教育學及高等教育學的邏輯起點已有多種看法(如“知識”、“文化”、“勞動”或者“經驗”),而職業教育相關方面的研討還比較有限,近年來出現的一些觀點包括將職業教育概念的邏輯起點確定為“初始職業化”,即能夠成為基本合格的崗位人員;將職業教育的起點(出發點)確定為基于人的職業變通力的“素質本位”;以及直接將職業教育學的邏輯起點確定為“技能訓練”等。

對于這幾種界定的分歧本文不作評論,此處的分析只是從職業生活的需要出發,畢竟職業是現代社會中個人的主要存在方式。作為職業教育的受教育者,學生或學徒的稱呼本身即代表了一種社會生存的不足狀態,換句話說,職業生活對他們提出的要求與其當前狀態之間的差距構成了職業教育活動存在的基礎,這種差距表現為從業素質(究竟應當用“從業素質”還是用“從業資格”或包含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職業能力”等其它能夠與時俱進的名詞進行指代,還可進一步商榷)的不足。沒有差距便無需教育,并且通過教育彌補差距應當是可行的,于是關于受教育者的當前狀態也必須有一定的前提要求。由此看來,職業教育學的邏輯起點或許更應被視作職業生活所需的從業素質,職業教育的概念則可用來泛指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之上,一切增進人們的職業知識和技能,培養人們的職業態度,使人們能順利從事某種職業的教育活動。

2.職業教育學研究內容的典型調查

職業教育學應有其主要的研究內容,但迄今為止,具體到哪些內容需要職業教育學來研究似乎還沒有一個普遍接受的標準。為了獲得感性上的認識,我們不妨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即選取不同時期出現的比較有代表性的職業教育學教科書與理論專著,看看它們各自包含了哪些研究領域。

本文挑選了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用“職業教育學”及類似稱呼命名的五本有影響的通論性著作,它們是:《職業技術教育學導論》(王金波,1989年)、《職業技術教育學》(紀芝信,1995年)、《職業技術教育原理》(教育部職教中心研究所, 1998年)、《職業技術教育學》(張家祥、錢景舫,2001年)和《職業教育學》(劉春生、徐長發,2002年)。調查的結果顯示在下表中,左邊列舉了那些受到不同作者重點關照的領域,只要某一著作(在表中按出版的先后順序分別以“A”、“B”、“C”、“D”、“E”來代表)開列專章或在某一章有較多的篇幅涉及這一內容,即以“”表示。

根據表中反映的情況,可以做出如下述評:

(1)有關職業教育學“質”的規定性以及職業教育發展的條件與功能的內容從未受到忽視,同樣還有職業教育的體系結構——雖然《職業技術教育學導論》一書限于當時的發展狀況,未曾鮮明地提出“從初級到高級”的職業教育體系問題,但也重點談到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閾限”(即在高中階段所占的比例)——它們都是目前職業教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2)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是大家集中關注的領域,從培養目標的確立、專業的設置、課程的開發、教學工作的開展,直到考核評價與質量保障,形成職業教育學研究的一個重點,特別是圍繞著教學(包括實踐教學)的論述。在這中間,專業設置以及職業分析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注,之所以只有少數著作談及此等內容,恐怕還要多少歸咎于教育學既有體系的束縛。

(3)職業學校辦學的諸多內容是否有必要進入職業教育學的研究視野,這在不同的作者之間存在較大的分歧,僅從上面的調查來看,只有職業教育的師資受到了絕大多數作者的重視,這大約是因為職業學校與普通中學及普通高等學校的差別在這一方面更容易找到。

(4)由于我國現階段職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向國外求取經驗,因而國際比較的內容在職業教育學著作中十分常見,不過就比較研究自身而言,它還應當更多地視作一種研究方法。

綜上所述,由確定的邏輯起點,研究者可以引申出職業教育學的一系列基本概念,進而從中演繹一個完整的學科體系。可是國內各種“職業教育學”專著呈現給讀者的卻是不大相同的學科體系,以至在研究內容上適當的“”都變得有些困難,除去時代變遷的因素,根本原因還應在于研究的邏輯起點不能統一。依筆者所見,如果能夠以從業素質為邏輯起點,那么包括德育等工作在內的人才培養過程必然是職業教育學的核心研究領域,由職業生活的實際要求可以衍生出人才結構、學制體系以及職業指導等方面的研究,而一些職業教育辦學實踐中的具體內容則適宜歸入問題研究的范疇。

三、問題研究與理論建構的區別與聯系

職業教育研究既包括針對職業教育問題的研究,也包括為了建立職業教育學而專門進行的理論探討。雖然現有的職業教育學專著也時常涉及職業教育的外部關系與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仿佛理論建構與問題研究在一定范圍內彼此重合,但實際上這兩類研究還是有著明顯的區分,不可混為一談。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

1.研究的任務不同

問題研究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它是將職業教育看成一個不斷發展的事物,從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的任務決定了職業教育的問題研究可以是孤立進行的,可以針對一點,不及其余,可以而且應當就事論事;而學科的理論建構一定要追求研究的系統性,必然是對職業教育的實踐活動“目無全牛”,它首先“是對命名、涵義、體系、結構、地位、作用等基本概念的爬梳”,借助一系列明確定義的基本概念,構成自身獨特的話語體系。簡言之,兩者與其說是在研究對象上互相割裂,不如說是在理解與闡述的方式上有著本質區別。

舉例來說,為了建構學科的理論體系,研究者必須分析職業教育的教學過程,這就需要在特定的人才觀、教育觀的規范下,研究教學的目標、內容、方式、方法,考慮應當如何把這些指導觀念體現在專業設置、課程開發等前后環節。而職業教育問題的研究者可能更加關注教學過程中客觀存在的緊迫問題,也就是如何實際操作的問題,包括校企合作如何開展、合格的教師從何而來、教材的質量如何保障等等。

2.研究的主體不同

職業教育的問題研究沒有什么“門檻”,參與者可以是來自各方面、擁有各種學術背景的研究人員,任何關心職業教育發展的學者均可就其中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自由地發表意見,因而這類研究必然是視野開闊的、各門學科的前提假設兼容的,而不是為某一家研究范式所壟斷。

與之相對,職業教育學科理論建構的主體只能是一批本領域內的專家,通過各自的積極探索與相互間的激烈爭論,逐漸就研究的視角與基本問題達成共識,形成職業教育學科的“學術共同體”。職業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完善需要特定方向研究的不斷深化,研究者與研究范式無所不包也就失去了學科的獨立性。

3.研究的社會影響不同

職業教育的問題研究很多針對著社會熱點,經常能夠在大眾傳媒中得到呼應,特別是一些緊密聯系宏觀政策與規劃的研究一旦成型(有時即直接形成政策決議),立即能夠在社會上產生強烈的反響。而職業教育學自身的建構與反思卻很難在社會公眾當中真正形成熱點,這類研究即便開展得如火如荼,至多也只是為專門的研究者關注的所謂“理論熱點”(或稱為“研究熱點”),研究的成果通常只反映在學術著作與教育類專業期刊之中,更多的時候它的影響僅限于理論界,限于本學科的“學術共同體”內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職業教育問題研究繁榮的前提(如果不是必要的前提,至少也應是一個重要的條件)是職業教育領域問題多多、運轉不良,而職業教育學科理論的成熟與否同職業教育的發展形勢并無直接的對應關系。

盡管存在這許多的差異,兩類研究之間也并非毫無關聯。不論職業教育的學科體系進展到何種程度,最初的研究也必定是從問題開始的經驗水平的論述,經過問題研究的材料積累,才有可能從經驗水平的概括總結上升到范疇水平的學科體系。一系列范疇的形成往往需要長久而廣泛的準備,倘若這個基礎沒有打好,個別的理論研究者關于學科體系的探討總歸難成氣候。

即使我們的職業教育學完成了超越經驗水平的理論升華,它的學科建構也不能完全脫離問題研究的需求。例如對待職業學校的師資建設,由職業教育學的邏輯體系可以必然地推出什么樣的教師隊伍能夠滿足事業發展的需要(如專兼結合、“雙師型”),有針對性的問題研究則會揭示職業教育師資的成長規律,告訴決策者怎樣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激勵與保障。

四、什么是有價值的職業教育研究

既然職業教育研究并非一個單純的學術框架所能涵蓋,而是同時包含了“形而下”與“形而上”的內容,對于不同類型研究的價值也應當有著不盡相同的判斷標準。作為研究必然要求有所創新,除此以外,一項有價值的問題研究不僅是要發現那些客觀存在的問題,重要的還應在于及時總結經驗,以及提出可操作的解決方案,而不是流于泛泛的議論或者空發幾點感慨,空喊幾句口號。尤其是職業教育宏觀問題的研究,更要力求走在政策之前,而不只是為既定的政策提供注解。至于職業教育學的理論建構,則要形成一定的學術規則,有一套獨特的術語,有核心的研究領域、基本的研究范式與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往偏重經驗感知與直觀推論的敘述必將讓位于理論主導和邏輯規范。

現在職業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缺陷不是理論與實踐不能結合,而恰恰是研究整體上停留在經驗水平,充斥著大量的介紹性內容,在“理論聯系實際”或“理論指導實踐”等說法的掩蓋之下,理論建構與問題研究的分野還不那么明顯——這正是研究不夠深入、學術不夠成熟的表現——展示在我們面前的“職業教育學”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職業教育研究”,所以就顯得內容龐雜而缺乏學術規范。還有學者主張建立更多的職業教育學分支學科,以便將各種視角出發的職業教育問題研究劃歸“職業教育某學”或“職業教育某某學”的名目之下,但在筆者看來,如此這般的“畫地為牢”既不利于職業教育學本身的成長,也多少限制了問題研究的眼界。

展望今后的職業教育研究,我們渴望看到一派學術爭鳴的景象,一片開放且開闊的問題領域,還有一門邏輯嚴密而不再試圖包羅萬象的職業教育學。

注釋: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一)[J].職業技術教育,2006(1):5—10.

[2]申家龍。社會學視野下的職業教育——內涵與特征[J].職業技術教育,2003(16):10—14.

篇(3)

AResearchon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oursesinCollege

and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

LIBo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Abstract】Thisthesis,takingthecompulsoryandoptionalcurricularprogramsinfourcollegesanduniversitiesofHenanProvinceasexamples,investigatesintothefeaturesofcurricularprogramsforsportsteachingmajorsinHenanprovince.Itputsforwardthatweshouldreducecompulsorycoursesandincreaseoptionalones.Weshouldadjustthecurrentcurricularprogramstoconformtothenationalcurricularprogram.Thethesisishopetobehelpfultothereformofrelevantcurricularprograms.

【Keywords】HenanProvince;physicaleducation;compulsorycourses;optionalcourses

一、前言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學校對體育教師的多種能力等內容重新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如何優化設置課程體系,直接關系到學校體育師資水平和學校體育的發展的提高。因此,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以河南省4所高校(鄭州大學體育學院,洛陽師范學院體育系,南陽師范學院體育系,周口師范學院體育系)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中必修課與選修課設置為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比較分析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進行研究。

三、結果與分析

(一)省內部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總學時數現狀

新《課程方案》中規定體育教育專業4年的教學總學時數控制在2600-2800學時,除了公共基礎課大約720學時按照相關規定執行外,專業課程約為1900-2100學時〔1〕。專業必修課為1126學時,占總學時數的41.3%;其中主干課程為846學時,占專業必修課75.1%;選修課總學時數約為880學時,占總學時數的32.3%;其中,分方向限選課為530學時,占總學時的19.5%;任選課學時也達到12.8%。

從表1得知,河南省4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總學時數基本控制在2600-3000學時,這與新《課程方案》規定的課程總學時數2600-2800學時大體相同。鄭州大學體育學院總學時數為2902學時,比新《課程方案》平均學時2700多了202學時,與新《課程方案》有一定的差別的。

由表2可知,有3.4%的教師同意總學時數在2400-2600學時,有69.0%的教師同意2600-2800學時,有27.6%的教師同意2800-3000學時。由此可見總學時數控制在2600-2800學時比較適宜。

(二)河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必修課開設情況

1.公共必修課開設情況

公共必修課在國外稱為通識課程,它涉及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諸多學科,目的是造就“通識之材”,讓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知識結構綜合化〔2〕。由表3和4所院校教學計劃可知,4所高校所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占總學時數的22.5%-28.8%之間,其中近一半的學時為政治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開設學時數與新《課程方案》要求的720學時也有較大的出入。

2.專業必修課開設情況

4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專業必修課均是按照新《課程方案》的規定開設了9門主干課程,包括人體解剖學、人體生理學、體育保健學、學校體育學、體育心理學、田徑、體操、球類、武術。一些高校還開出10多門一般必修課。通過調查分析,專業必修課開設的特點為:(1)為適應當今社會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提高學生教師素質的培養,增加了一些針對性較強的教育課程,如現代教育技術,體育教材教法、中學體育教法,體育教學論等;(2)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對體育人才的多方位要求,在社會體育方面還開設了體育學概論、社會體育學、體育史等;(3)為滿足體育科研方面的要求,如開設了體育科學研究與方法、體育測量與評價、體育統計學等。(4)還開設了生物科學類方面的課程,如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等。(5)開設了運動訓練方面的課程,如運動訓練學等。

從表3可知,4所高校專業必修課的學時數均高于新《課程方案》所要求的學時數,占總學時比例太大。專業知識學習過深過細,同樣存在弊端。

(三)河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選修課的開設情況

1.限制選修課的開設情況

選修課程是對學生知識結構水平更深一步的擴充和提高。是實現培養體育教育復合型人才規格的關鍵環節,學生能夠在選修課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合理的、前沿的知識結構與體系,過硬的專業技術與技能。選修課分為限制性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

新《課程方案》把限制選修課(下轉第43頁)(上接第39頁)以模塊形式開設5個專業方向的課程:(1)體育鍛煉手段方法方向(2)社會體育方向(3)體育教學訓練方向(4)體育保健康復方向(5)民族傳統體育方向。每一個模塊為一個專業方向,學生學習后能夠掌握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形成某一特長。

從4所院校教學計劃可知,4所高校中開設的限制選修課程大致相同,涉及面較廣泛。但其設置也存在著一些問題。4所高校中只有南陽師院體育系把限制選修課分為體育鍛煉手段方法,社會體育,體育教學訓練,體育保健康復,民族傳統體育5個專業模塊方向。其他3所院校只是將這5種模塊的課程混放在了一起,這樣的設置方式缺乏針對性、科學性,很容易使學生盲目地選課,導致所學的知識結構不合理。

2.任意選修課開設情況

新《課程方案》中課程體系更顯合理化、科學化和現代化,一個突出表現是選修課比例增大,其中任意選修課的學時增長比例較大,約占選修課總學時的40%,提供給學生們選擇課程的空間越來越大。由4所院校教學計劃可知,4所高校一共開設50多門任意選修課供學生選擇,個別院校僅開設了20多門的任意選修課。所開設的課程種類少,覆蓋領域不多,未能覆蓋體育領域各方面的知識,自然科學類、技術科學類的、體育休閑類的教學內容少或無,不能夠滿足學生自主選擇的需要。

四、結論

河南省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總學時、必修課與選修課學時,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設置模式,與新《課程方案》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建議盡量減少必修課,大幅度增開選修課,將現有課程進行適當整合、調整或壓縮,將總學時數控制在2600―2800學時,將必修課與選修課的設置規范統一,使之與新《課程方案》的相關要求更加接近。

篇(4)

關鍵詞:

幼兒教育;學前教育專業;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課程體系;體智能課程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在強有力經濟的推動下,我國的職業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專業技術型人才。作為中職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學前教育專業,在培養大量的高素質幼教人才方面更是功不可沒,極大的促進了我國幼兒教育的快速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問題也逐漸凸顯。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面臨著教師專業技能水平不高、教學方法單一、體智能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這導致培養出的幼兒教師不能適應現代幼兒教育的需要,造成幼教人才資源的流失。這是與我國大力提倡培養實際應用技術性人才目標相背離的。同時,隨著幼教市場人才競爭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幼兒家長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觀念的影響,希望孩子能在體智能等方面得到全方面的發展,這都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應進一步促使學前教育專業能夠以幼教市場實際需求為導向,構建學前教育專業體智能課程合理體系,從而為培養復合型的幼教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前教育專業體智能課程概念

體智能。顧名思義,體是體能、體力,智為智力、智能,能為人能。就是透過身體活動,運用一種或多種游戲來提升幼兒的基本能力。體智能課程也就是開設相應的課程使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掌握更多的活動技能來達到促進幼兒體力、智力、能力的提升,體能方面如我們的課程安排了許多的走、跑、跳、爬等運動,幼兒在課程中能得到充分的體能鍛煉;智力方面如幼兒可以拿著迷你繩變成大象的鼻子、猴子的尾巴等各種小動物肢體,這樣就可以激發幼兒的潛能,讓他自己去想象,自己去思維。

三、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現狀

1.教師責任心不高。鑒于中職學生生源的特殊性,很多老師對中職學生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中職學生和普通高中學生是不能相比的。中職學生幾年以后要進入社會,學生畢業時能夠順利拿到一張畢業證就可以,有這種觀念的存在,直接導致教師責任心不高。而每天的教學只要完成自身任務便可,至于學生掌握技能知識的多少,則不是教師所關心的,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合理設置更是一句空談。2.重視文化課,忽略體智能課程。學前教育專業文化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體智能課程的學習也不可或缺。但在我國很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的授課中,體育、舞蹈、游戲等體智能課程的教學情況卻不容樂觀,認為體智能課程可有可無,甚至認為教授學生游戲等活動是在“不務正業”。殊不知,我國在教育早期就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只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而忽略其他,只會造成學生畸形發展。沒有強壯的體魄,優秀的品德,健康的思想,接受再多的知識也是徒勞的。假若學生畢業從事幼教職業,卻發現自身所學在幼兒園完全無用武之地,既造成人才的浪費又阻礙我國幼兒教育的快速發展,豈不叫人痛惜。只有根據幼兒教育的實際需要,合理設置學前教育專業體智能課程體系,才能培養更多的幼教人才。

四、學前教育專業體智能課程體系的重要性

1.強健幼兒的體魄。此所指的強健幼兒的體魄,并不是指強身報國,或是以選手般的訓練方式來從事幼兒體智能課程教學;而是希望以內在加強幼兒自身的抵抗力、心肺能力,刺激體內神經的傳導;外在則運用身體的協調能力將肌力、敏捷性、平衡感、巧致性、柔軟度、韻律感、瞬發力等,以及配合視覺、聽覺、觸覺、運動覺、前庭平衡覺等感覺統合當中的主要項目相互結合,來學習走、跑、跳、踏、踢、丟、拋、接、拍、打以及攀爬等簡單到復雜的動作,使幼兒能有體力應付日常生活之所需。2.激發幼兒智力潛能。好動與愛玩本來就是幼兒的本質與天性,學齡前的幼兒絕大部分的感覺與知覺,均是透過游戲的方式來學習。幼兒在身體的運動游戲當中,透過模仿、想象、過去的經歷與實際操作的學習,變成主動或被動的學習環境與機會。這對于幼兒腦部的發展與體內神經系統間的傳導,有著很大的影響。3.體驗團隊生活,增強合作意識。幼兒園游戲活動開展需要眾多小朋友的參與。小朋友雖然對游戲活動十分期待并且充滿激情,但也不能隨心所欲,需要在幼兒教師的引導下,按照一定的游戲規則來進行。教師讓兒童意識到自己在游戲中是處在一個團體之中,需要和其他小朋友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游戲。久而久之,兒童不但體會到在游戲這個團體中生活的樂趣,同時也在無形之中增強了兒童的合作意識,進而為幼兒將來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五、結合幼兒教育實際構建學前教育專業體智能課程體系研究

我國的學前教育專業肩負著為幼兒教育培養幼教人才的重任,不能忽視,必須面向幼兒教育的實際,放眼未來,積極進行體智能課程體系的優化設置。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自己的看法。1.轉變中職學前教育體智能課程設置的觀念。(1)確立“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理念。以就業為導向的核心就是要適應幼教市場需求,想幼教市場之所想。中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要為幼教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內容緊緊圍繞幼教需求而展開,主動適應幼教市場結構的變化,大膽進行教材革新的嘗試與探索,幼教行業共同修訂完善課程標準與教材,同時將技能考證教育有機融入其中,把職業資格證書的知識、技能要求及時地反映到課程標準和教材中,實現課程設置與幼教崗位對接,使學生在畢業后即能迅速上崗,為幼兒園所用。(2)重視技能課,強化基本功訓練。幼兒教師不僅需要掌握廣泛的學科知識,具有較高的教育理論素養以滿足現代教育的要求,同時還要具備開展幼兒教育的職業技能和藝術表演能力,以滿足幼兒教師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學前教育專業設置技能教育課程既是由幼兒教育的任務所決定的,又是幼兒素質的必然要求。2.增加學生實訓的機會。在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首先,可以增加活動設計類課程,讓學生通過模擬教學、情境教學等方式來更好地了解幼兒園的實際工作狀態。其次,增加技能實訓課的課時,保證學生有著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來進行訓練。學前教育專業的技能課程主要包括舞蹈、美術、音樂、鋼琴等,這些課程的學習都是要靠學生的不斷練習和實踐來完成的。最后,要增加教育見習和實習的時間和機會。實習是幫助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重要橋梁,因此可以適當增加學生教育見習實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時間去適應學前教育工作。還可以改變傳統的見習實習模式,實行分散見習與集中見習相結合的形式。3.體智能課程體系的版塊化設置。現行的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采用分科設置,這種單一的課程模式容易造成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脫節,與實際工作差距較大。因此,根據目前幼教市場的就業情況,將課程體系按知識和職業能力要求,分成文化知識崗位、體能崗位、智能崗位三大課程版塊。根據不同的就業方向,各課程版塊都設置必修課和選修課,使學生學習的選擇性更大,一方面保證學有余力的學生享有更多的學習提升機會,另一方面使得某些課程學習確有困難的學生,能夠通過選修其他課程,獲得足夠的學分,順序完成學業。這樣設置使教學更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更能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每個版塊相對獨立,學生每學完一個模塊就獲得一項職業崗位能力。文化知識版塊是對學生進行系統專業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培訓的一類課程。主要包括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衛生學、幼兒文學、幼兒英語、幼兒園管理、音樂基礎、美術基礎、幼兒活動設計、現代教育技術等。專業基礎課具有很強的定向性、應用性特征,專業基礎課作為專業課的基礎,其門數、教學內容以“必需、夠用”為原則,不苛求理論的完整性,而是突出理論的應用性,以實現能力培養目標。學生只有在學好專業基礎課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崗位技能類課程的一些操作原理和操作技巧,有利于學生職業技能的掌握和提高。體能版塊是對學生進行體力能力培養而設置的課程。鑒于現在很多學生日常缺乏體育鍛煉,健康狀況差強人意,稍微加大體育活動的強度,身體就承受不住,需要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擴大教學范圍,如縱隊列(隊形練習)、熱身操及舒緩操等,還可根據幼兒園教學的需要增強百米走、三十米來回往返跑、五十米短跑、立定跳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將每兩天一次的體育課程設置為每天一節課,這樣不但適應了幼兒園的教學實際,還增強了學生的體魄,兩全其美。智能版塊是針對學生所要求的職業技能設置的一類課程,凸顯其綜合性和實踐性。主要包括教學技能模塊(活動設計、活動組織、活動實施、活動評價)、舞蹈技能模塊(舞蹈表演、幼兒舞蹈編排)、美術技能模塊(兒童畫創作、手工教學、教玩具制作、環境創設)、音樂技能模塊(鋼琴彈奏、聲樂演唱、兒歌伴奏)、語言技能模塊(普通話、幼兒教師口語、故事表演、兒童文學創編)等,只有幼兒教師具備豐富的專業技能,才能為幼兒帶來多彩的活動,更好的開發幼兒智力。

篇(5)

多媒體輔助電子教學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主要教育媒介,利用它的邏輯、信息儲存等功能為教育服務的一種方式,它可以集中優秀的教育教學經驗,使學習方式變得多種多樣,學習內容變得生動有趣。

一、多媒體教學對中職電子專業課堂教學的影響

1.有助于更新傳統的教學方式

電子課程按40學時設置,理論教學20學時,實驗教學20學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儀器不斷拓新,新的方法也不斷出現,在電子課教學中,老師在學生掌握儀器使用的基礎理論和實驗操作技能后,還應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本學科新的前沿的相關知識。但在傳統的教學中,系統講授儀器使用基本內容的學時已顯緊張,因此,教師無法在有限時間內拓展教學內容。

電子實驗教學具有內容多學時少,使用儀器多,并且在使用儀器時,貴重儀器不能讓學生隨意使用的特點。而該課的儀器原理理論又較為抽象,很多涉及儀器原理圖、內部構造圖等問題,老師只能通過“黑板+粉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去想象,學生感到枯燥和抽象,難以理解。這種日益顯現的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矛盾,直接影響著實驗教學的教學效果。

因此,計算機多媒體教學課件的使用,無論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它會極大地改善電子實驗課教與學的現狀,對增強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2.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

“多媒體”一詞譯自英文“Multimedia”,顧名思義就是多種媒體,如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多媒體”是指能夠同時獲取、處理、編輯、存儲和展示兩個以上不同類型信息媒體的技術,我們常說的“多媒體”最終被歸結為是一種“技術”。對于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要有全新的教學理念。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電子課的理論與實驗教學,需要將所講的內容章節、題目、重要定義、公式、重要結論都全部用PowerPoint制作成幻燈片,將平時講課中難以或無法在黑板上完成的實驗裝置、電路圖、圖表、或儀器外觀形狀等的教學,在多媒體課件中解決。這樣,課堂上就不必大量板書,可以利用節約時間適當補充教學內容。在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中,教學課件內容可隨時根據需要調出,編排組合,由于它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的三維動畫圖像的可視性,對于電子課程的教學輔助作用尤為突出。

如何有效地發揮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作用,獲得好的教學效果,對于教師的授課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思維模式建立,有助于教師業務素質的全面提高。首先,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時,需要對自己的課程講授內容深刻理解和精通,不斷積累大量學科前沿的信息,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其次,盡快掌握計算機的應用知識,熟悉課件的所有內容,認真備課。這種備課過程要比傳統的備課方式復雜,需要的知識廣、博、雜,只有教師掌握了計算機的各種功能,才能在課堂上合理編排講課內容,把握講課進程,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中職學生普遍存在厭學思想,所以我們應注意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興趣的培養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藝術,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引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是智能和心理發展的催化劑。學生對學習發生強烈的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習就會聚精會神,并樂在其中。多媒體計算機通過定格、慢放、加速、重復、圖像的變化、色彩及聲音配合等效果,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對教材的理解有極好的作用,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的氣氛,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課堂的教學效果。在傳統的授課模式下(板書、口授形式),教師只是將一些最基本的知識點通過書面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對重點的突出、對難點的突破、對熱點的聯系,往往費時費力,教師在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卻在下面聽得昏昏欲睡,學習效果并不理想。而運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教學內容則不受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對多種視聽材料進行調度,插入大量傳統教學中所無法調用的錄像、圖片、動畫等,把教學內容涉及的事物、現象、過程全部生動地展現出來,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增加更多的信息量,擴展教學內容,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使抽象的理論化深為淺、化難為易,較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多媒體教學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施教育現代化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在促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現代教育技術是以解決教師“教什么”、“怎樣教”、“怎樣教得好”等問題為基本任務,我們應在明確鮮明的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應用好現代化電教手段,設計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應用課件來輔助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6)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13

1 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下,給高等職業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高等職業教育相比其他教育而言,由于興起的時間短,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先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體系,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影響了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2 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現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鐘秉林在1999年第一次全國高職高專教學工作會議上歸納總結了現代高職教育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是沒有形成符合高職高專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所要求的課程體系;二是教學內容陳舊;三是教學方法落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之所以不適合目前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因為缺乏相應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始終走不出普通高等教育的束縛。重理論,輕實踐。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忽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及素質的培養。培養的目標不明確,專業開設不合理,課程設置不科學。

3 優化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路和方向

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基本思路:以就業為導向,以就業崗位的要求為依據,以職業能力及素質的培養為核心,培養市場需要的實用型和知識型并存的復合型人才。對于高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社會和企業對他們的要求不僅要有過硬的理論知識,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因而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優化的方向就是應該以培養出符合社會企業生產一線要求的人才為目標。根據中國現階段的國情的要求,結合國外的先進的教育模式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的課程體系。采用學校培養為主,社會、企業為輔;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提高就業為目標,職業理論技術教育與崗位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教育課程體系。

4 優化現代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措施

優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關鍵是要正確定位。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辦學的理念要結合時代的要求,學校的特色、教學的特點及學生的個性特點等關鍵因素。因此優化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要從以下的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要優化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環境。環境作為影響學生整體發展的最重要的外界影響因素,凈化學校的教育教學環境十分重要,在院校內要整體營造一個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氛圍。

第二,要優化課程內容的模式。高等職業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它以職業為主,注重培養在企業第一線工作的職業技能性人才,滿足就業需求,因而在課程設置上應該更趨向于靈活性、針對性和選擇性。一樣的專業,根據就業需求的不同,在課程設置上也應該有輕有重,讓學生的選擇更為靈活,不僅有利于學校節省教學資源,同時也能為學生節省時間。在教學素材的選擇上要符合職業院校的教學特點,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校可以組織校內的優秀教師和企業的先進技術人員一起,結合社會的需求、學生的特點、教學的需求編寫適合高職教育的課程教學內容。

第三,優化課程結構的設置。存在于高等教育中的共同問題就是輕實踐重理論,高等職業院校也一直受其束縛。高等職業院校的專業要求實踐性較高,要求畢業生能很快的投入到企業需要的崗位上去。因而,高職院校需要優化課程結構,增加實踐教育的課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加強工學結合,在實踐中強化學生動手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以保證培養出職業崗位能力、素質發展能力、技術適應能力、業務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的高等職業學生。

第四,優化高等院校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高等職業院校的的教師不僅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還應該具備過硬的職業技術技能,能在理論上輔導學生,更能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給予學生正確的技能指導。學校應該不定時的對教師組織培訓學習,努力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鼓勵教師不斷的自我進修,努力學習和掌握國際上的前沿技術,并不斷的鉆研,培養學科代言人,提高師資素質,保證教學質量,使高等職業教育特色通過高素質的教師在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

第五,實行校企聯合,完善教育實踐基地。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學校要建立健全學生的實踐基地。可以實行校企聯合,共同培養的手段,學校給企業提供先進的技術,企業為學生提供實際工作的機會。既能有效節省投資,合理利用資源,同時也能為企業增加效益,企業與學校互惠互利。學生則可以通過真實的工作了解社會及企業的需求,在實踐中激發學生刻苦學習的思想。盡早的接觸社會,了解自身的不足。

5 結語

通過實踐發現,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需要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改革應該放遠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為前提,以學生的個性特點為基礎,構建出一套具有針對性、實踐性和實用性,以基本素質、專業素質、崗位技能培養為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努力培養出適合現代社會需求的高素質實用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蔡其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討[J].教育探索,2006,(6):17-18.

[2]王利利,丁立中.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優化探討[J].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12):73-75.

[3]李桂霞.構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2,(4):47-49.

篇(7)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指導思想

1.1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為目標優化現有的課程體系

高職教學主要以就業為主要目標,把職位需要作為主要目的,課程系統根據職位所必須的技能做出合適的調節并進行完善,把職位作為主要目的完善課程系統,需要做到下面幾點:(1)所有專業都擁有清晰的職位目標;(2)把職位當作培養目標在就業中體現出來;(3)以職位為教學目標體現在職位和職位之間的差距和遞進上。

1.2實施“多證?觸通”,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的有機統一

把專業資本作為指引,完善課程系統,摒棄把專業知識當作重心的教學方式,保證專業理論系統性和必要的技能培養,創建將專業教學和就業指導結合在一起的全新的系統,增強社會對課程體系的認可度。

1.3結合國際貿易的行業特點,擺正商務和外語的位置,培養合格的復合型商務英語人才

專業培養的人才是不是能夠迎合社會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否具有明確合適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及標準,然而課程系統便是達到目標、符合標準的方法,商務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出“熟知并理解國際貿易基礎理論和實踐方法,了解對外經濟貿易的制度規定,有很好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可以很好地獨立使用英語參與商務活動的人才”。商務和英語的關系應該首先在課程系統中合適的展現,在商務與英語的職位中產生的效果看,課程規劃主要偏向商務方面理論,用英語知識將其串連起來。接下來,安排好商務和英語的上課時間,恰當地對相應的課堂內容進行規劃,讓商務和英語可以進度一致。此外,積極實行,展現各自長處,達到了高職對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的預想效果。

2商務英語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的方案

2.1確定課程模塊,以模塊為平臺進行合理優化

板塊化的課程有比較自由、容易管理的特征,有助于課程系統的全面完善,同時也容易更新創造,生成有特點的課程體系。依照社會對商務英語專業人才條件以及全能型人才的要求,筆者對這一專業的教學系統規劃出了簡略的方案。這一專業的課程系統大致分成4個板塊,每個板塊還能詳細的分為很多個小的板塊,每一板塊都有自己的職能,但并不是所有的板塊均有相對的理論課程、匹配的英語教學和資格認證考試,為了保證商務英語專業“一精多會,商務和英語同抓,學歷教學和專業資格認證一致”的特征。公共基礎板塊注重培養所有高職學子的從業道德、基礎理論與能力,這一部分的完善側重根據專業特征,有目的地加快學生養成商業活動中的道德與思維方式;專業板塊進行職位必須的理論以及能力的培養,跨專業板塊屬于主要職位的擴展。實踐板塊屬于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提高同學們運用理論、技巧的能力,是高職教學中培養實用性人才的有效方法。

2.2根據擇業導向對應崗位應具備的素質、知識、技能來調整各個模塊課程

(1)基礎課程板塊注重語言能力和商務思維的養成。這一板塊中重視養成學生的專業素養,對不同類型的高職學校來說,專業素養大部分是約定俗成的,差異在于有些課程會依據職位的特征有相應的調整。商務英語專業培養的人才是專業的進行國際商業交流的實用性外語人才。所以,學生不僅要學習職業道德、實用語言、信息技術等課程,還要對商務禮儀、國際文化和形體方面進行訓練,與此同時,更應該進行的是對英語實際運用的練習。這一板塊主要目標是養成學生的商務思維以及語言交流能力的提升。

(2)專業課程板塊展現理論、能力、專業資格認證的巧妙融合。這一板塊重視“以勝任專業職位需要為目的,以提升專業技能為重點,彰顯實用性以及專業性”。商務英語專業課程共有商務理論、商務英語與實際運用三部分。按照國際貿易的操作順序與節省的原則,挑選七門主要課程組成商務理論板塊:國際貿易、進出口貿易實務、國際營銷、國際金融、國際商法、單證實務、電子商務;還進行和以上理論知識相適應的一些教學活動。專業板塊是教學系統的重心。所以,在專業課程板塊中需要規劃合適的課上實際運用,指點在商業活動中怎樣靈活地使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把理論知識、能力培養和社會認證融合在一起,達到專業教學和專業資格認證的銜接。也就是說,同時展現商務和英語,注重專業實踐能力養成和專業教學與專業資格認證銜接是課程板塊整體的重點與特征。

篇(8)

職業體能教育作為一個新的課題已實實在在地擺在了高等職業院校體育教育者的面前,我們必須嚴肅對待,認真研究。如何貫徹高職教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將職業體能教育嵌入高職體育課程教學,把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體能素養作為職業教育服務的切入點,改革并完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提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以勝任未來的職業等,是本文的研究重點。

一、職業體能教育

體能又稱體適能,是指身體各部位或各系統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包括的范圍較廣,如速度、反應、耐力、肌力、平衡性、柔軟性、協調性、敏捷性等。

職業體能是與職業(勞動)有關的身體素質以及在不良勞動環境條件下的耐受力和適應能力,是經過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備的身體活動能力,包括重復性操作能力、背肌承載靜態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達到維持工作姿勢要求的能力、人體對工作環境的忍耐能力等。

根據職業特點,運用職業體育課程,進行身體健康教學,使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完成職業體能教育,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從生理、心理、運動技能和健康知識結構上,為順利完成各項工作任務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職業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各職業崗位勞動(工作)時的主要身體姿態共分為五類:靜態坐姿類,主要是會計、文秘、行政辦事員、IT行業等;靜態站姿類,主要是營業員、前廳接待等;流動變姿類,主要是營銷(推銷)員、導游、記者等;工廠操作姿態類,主要是機械、生產線操作工等;特殊崗位姿態類,主要是警察、空中乘務員、野外作業人員等。

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隨著社會的進步,職業分工日趨細化,若干個單一工作的有機結合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從身體的承受能力分析,單一工作勢必造成頻繁動作的身體部位負擔過重,閑置的身體部位得不到應有的活動,有損身體健康,影響工作效率。例如:靜態的職業,心血管呼吸系統得不到鍛煉;動態的職業,四肢負擔過重;坐姿的職業,長時間單一姿態,軀干可能產生不適;站姿的職業,下肢長時間承受全身重量,可能負擔過重;特殊職業要依賴特殊的體能和技能。所以,從職業體能的角度,身體負責過重的部位,應通過加強承受力和緩解局部疲勞以維持職業體能;身體閑置的部位,應通過補償的手段保持身體平衡發展。

另外,某些職業可能產生職業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的規定,有“職業中毒”等九類職業病。因此,未來的工作人員應具備預防職業病的知識,提高職業體能,增強免疫力。

三、高職與本科和高專體育課程的區別

高職與本科和高專院校的體育課程同樣是完成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領域的目標,但由于高職院校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要求,這就凸顯出高職院校的“職業”特色。雖然本科和高專院校的學生將來都要走上工作崗位,但沒有高職院校對“職業”的要求那樣具體和迫切。高職體育課程理應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服務于職業教育。

四、職業體能教育是高職體育課程教學的改革方向

就像有氧代謝是無氧代謝的基礎一樣,職業體能是工作的基礎。因此,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校期間不僅要做好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儲備,還要做好在職業崗位上持續發展的心理、生理準備和職業健康知識的儲備。高職體育課程如何為職業教育服務?職業體能教育作為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之一,最貼切、最實用,無疑是理想的改革方向。

五、職業體能教育嵌入體育課程教學針對性強

職業體能與運動體能的共性是“體能”,區別在于服務對象一個是職業人,一個是一般人。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是“未來職業人”。高職院校體育競技的任務不重,體育課程為未來職業人服務應是它的主要目標。因此,將職業體能教育嵌入高職體育課程教學,賦予“職業”的內涵,極具針對性。

六、“職業體能課程”將成為高職體育教育新的革命

職業體能教育與高職體育課程的結合,是采用“嵌入”的方式,衍生出適合于高職院校的職業體能課程。這個新生事物不僅是貼上“職業”的標簽,它將滲透到高職體育教育的骨髓里,對現有體育課程進行“社會職業化”改革。

第一,高職職業體能課程的教學對象不再是一般人,而是特指未來的“職業人”,是針對未來不同職業的人進行職業體能教育。同樣是這批學生,從一般人變為未來職業人,受教育對象的身份發生了變化。

第二,教師要將職業體能知識作為高職體育課核心教學內容,傳授與職業有關的身體健康知識,預防職業病,指導學生選擇與未來職業有關的學習和鍛煉項目,提高職業體能素養。同樣是體育課,隨著職業體能教育的介入,傳授的教學內容發生了變化。

第三,高職職業體能課程,學生“三自主”選課,不再是簡單地接受身體健康教育,而是將自己的學習目的、興趣愛好與未來從事的職業緊密聯系,以職業體能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選課。同樣是掌握體育技能、強身健體,但賦予了“職業”的內涵。

第四,高職職業體能課程圍繞職業體能開設,學生業余體育活動在職業體能教育的引導下,具有職業色彩,內容更豐富,目的更明確。因為有關自己的未來發展,學生參加業余體育鍛煉會更自覺、更主動、更具實效性。

第五,高職院校實施職業體能課程,作為教育者也應隨之向“職業”教育轉變。高職體育教育者要熟悉職業體能的內涵,研究職業體能課程和教學對象,革新體育課程,將體育教學打上“職業”的烙印,把高職院校體育開成名符其實的職業體能課程。

七、高職職業體能課程的改革

為了使高職體育課程真正開設成職業體能課程,區別于其他普通高校,必須要有新的思路和理念,有脫胎換骨式的變化。

1.教學理念的改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話的意思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教師向學生傳授體育運動技能很重要,但高職院校體育課時有限,如果只是傳授運動技術,不可能體現職業體能教育,也達不到“終身體育”的目的。所以,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將“授人以漁”擺在職業體能課程的首要位置,給學生構建職業體能知識框架,完善職業綜合素質體系,為學生在校學習、鍛煉及參加工作后增強職業體能奠定必要的理論基礎,明確努力的方向。這樣,學生就業后遇到職業體能問題,就能夠按圖索翼,速取良策,受益終生。

2.教學內容的改革。職業體能教育應成為高職體育課程的核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身體能力與職業的關系,職業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哪類職業需要運用哪些體育運動加強體能,哪類職業需要運用哪些體育運動以補償方式維持健康,哪類職業需要運用哪些體育運動緩解并消除疲勞,哪類職業需要運用哪些體育運動增強免疫力、預防職業病等。例如:教師要讓每個學生至少掌握兩項體育項目,室內和室外各一項,并根據學生自己未來的職業選擇學習其他項目。如向靜態坐姿從業者介紹手指操和辦公室工間操,以緩解局部疲勞,并經常運用有氧運動改善呼吸和心血管系統功能;給旅游、現代傳播專業學生設置中華武術文化課;給禮儀、酒店和表演類專業設置健美操、形體課;給警察、保安類專業設置警務搏擊能力、攀登、泅渡、索降、越障、最大力量、快速力量、有氧耐力等全面身體素質以及槍械使用等職業體能專項課。

3.教學形式的改革。體育理論課除傳授職業體能理論知識,構建職業體能知識框架外,還應重點介紹緩解疲勞的手段和預防職業病。體育實踐課除了傳授技能,還應有職業體能的訓練課時,加強和補償某些職業體能。傳統的“課課練”內容,應該是一般身體素質與職業體能并舉。

4.教學模塊的改革。為了保證職業體能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大腦,職業體能課程的教材要有與職業體能有關的內容,應有職業體能理論課、職業體能介紹課、職業體能選項課、職業體能專項課、一般素質和職業體能“課課練”等教學模塊。理論課和介紹課給全體未來職業人構建職業體能理論基礎,選項課是為一般職業人設置,專項課是為特殊職業人設置,“課課練”是為全體未來職業人設置(見下圖)。

總之,職業體能教育嵌入高職體育課程,開設“職業體能課程”,既符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要求,又滿足了高職院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需要,一舉兩得。高職院校開設職業體能課程,以職業體能為導向,學生正確選擇自己的體育運動項目,并長期鍛煉,對學生自己和社會都負責。無論是高職還是高校,學生畢業后都要謀一份職業,發揮自己的專長。筆者相信,該項研究不僅對高職院校,對其他高等院校也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敬波,李之俊.“體能”概念辨析[J].體育科研,2008,29(02).

[2]翁惠根,黃.高職體育課程教學強化職業體能的分析[J].職業時空,2008,(10).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3-0124-02

一、前言

在經濟迅速發展當代,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對體育教育人才的需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肩負著重要的使命與責任,師范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等因素影響體育師資培養質量。高等學校的課程設置是教學計劃的核心,它集中地反映了時代和社會對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在知識結構和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擔負著培養中小學體育師資和社會體育工作者系統工程的重任,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關系到我國體育師資水平的提高和教學改革的成敗及社會體育、競技體育的建設與發展。

課程設置是指一定學校選定的各類各種課程的設立和安排。課程設置主要規定課程類型和課程門類的設立及其在各學年的安排順序和學時分配,并簡要規定各類課程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要求。課程設置體系對學生能力的形成、人才培養的質量、知識結構的廣度和深度以及就業方向起著重要的作用。

福建師范大學是福建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的高校,具有百年歷史,其體育科學學院始建于1941年,并擁有多個學科基地,是福建省體育人才輸出的重要場所;國立高雄師范大學是臺灣三所師范大學之一,并連續九年獲得卓越教師獎,選擇這兩所大學的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進行比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研究收集了國立臺灣高雄師范大學體育學系2010級師培生本科課程(以下簡稱為高師大);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10級本科課程(以下簡稱為福師大)。并運用文獻資料法、對比分析法、訪談法、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其進行分析比較。

二、結果與分析

(一)兩校培養目標的比較

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設置是體育師資培養最為根本的問題。一方面,它通過培養一定質量、規格和數量的體育師資而服務于社會,集中地體現和反映了社會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它直接規定著體育師資培養過程中的辦學指導思想。

高師大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健全的人格、人文素養及科學精神的學生,培養國家需要之體育運動健康師資及專業相關人才,提供各體育運動健康專業服務。

福師大培養目標:培養系統地掌握體育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勝任中等學校體育教學、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與競賽工作,并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體育專門人才。

所以兩所高校的培養目標既有相似之處,又各具特色。

(二)課程設置的比較

輸出的人才產品是否適應日益發展的基礎教育和社會的需求,是檢驗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也直接影響到21世紀我國中小學體育的教育水平與發展。培養目標是方向,一定時期內,社會需求是相對穩定的,培養目標就成為人才培養的方向。課程設置是保證,是按照人才培養規格、類型、質量等方面設置課程,直接影響畢業生的品質,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

高師大課程設置分為:共同必修課12門,28學分;教育專業必修課12門,26學分;專業必修課22門,3分;選修課127門(任意選61學分,其中術科必選7學分)。福建師范大學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必修課13門,33學分;專業必修課31門,86學分;專業選修課59門,28學分;系外選修課藝術類2學分,其他選修6學分。

(三)專業必修課比較

福師大將專業必修課分為專業基礎必修課程、專業方向必修課程和教師教育必修課程三類。福師大必修課中學科課程15門,共31學分,平均每門課程約2.07(31/15)學分,課程數占專業必修課總門數48.39%(15/31),學分占專業必修課總學分的36.05%(31/86);術科課程13門,共41學分,每門課程平均約3.15(41/13)學分,課程數占專業必修課總門數41.94%(13/31),學分占47.67%(41/86)。高師大必修課34門,其中學科課程20門,共46學分,每門課程平均約2.3(46/20)學分,課程數占專業必修課總門58.82%(20/34),學分占必修課總學分的70.77%(46/65);術科課程12門,共16學分,每門課程平均約1.33(16/12)學分,課程數占專業必修課總門數35.29%(12/34)學分占必修課總學分的24.62%(16/65)。

福師大現在的課程設置術科與學科課程相差不多,高師大則更注重學科課程。經調查發現,高師大必修課中包含特殊教育、教育行政及班級經營等課程,可以為學生成為教師做好鋪墊。

(四)專業選修課比較

高師大方案的專業選修課根據學生的喜好自由選修,但要求術科選修必須滿7學分。選修課程總共列出127門,選修非本系課程以8學分為上限。福師大選修課分為專業方向選修課程組和專業方向非限定性選修課程以及教師教育選修課程。福師大選修課程是指導性計劃,根據實際情況,開設部分課程供學生選修,一般選修不足30人時,將不開設該課程,所以實際開設的選修課的數量比課程方案中列出課程數量要少。相比較而言,高師大的選修課課程門數多,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雖然福師大選修課程分為課程組,更系統化,可能限制了學生選課的機會。

(五)其他課程

目前,高師大體育學系共同必修科目28學分。福師大體科院共同必修科目33學分。此外,兩所高校都安排了教育實習,高師大體育系的學生在大四下學期需進行三周集中實習,實習內容分為教學實習、行政實習和導師實習。高師大教育實習制度非常嚴格,學生必須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合格的練習教師批準,期限為1年的實踐。而福師大方案的教育實習僅為8―10周,分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兩個階段進行。相比較而言,福師大的實習時間較短,學生剛剛適應教師的角色實習就結束了,從而導致學生的示范技能無法得到全面鍛煉,實踐教學能力也未必得到很好的提高,不利于學生對教師工作的熟悉。

三、建議

(一)終究培養目標的確定受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限制。因此,為了迎接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第二十一世紀體育人才的需要,體育教育專業課程培養計劃的目標應在培養復合型人才。

篇(10)

職業規劃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施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高校學生培養質量高低。文科類專科大學生較之其他專業類別和學歷層次的學生,在個人成長與求職擇業方面面臨著更多壓力,職業規劃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一、文科類專科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意義

(一)有利于文科類專科大學生盡可能提升專業素養

文科類學生的專業素養提升是一個長期的、綜合的過程,在依托于專業課程培養之外,還需通過多樣化渠道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加強學生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的有效結合。專科學制短于本科學制,學生培養周期短,培養難度更大。對文科類專科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有利于學生正確看待專業特性與專業前景,認清專業類別和學制年限的優劣勢,合理確立發展方向,根據發展目標有意識地培養專業優勢。

(二)有利于文科類專科大學生提高求職競爭力

文科類專業崗位在當前就業市場上多呈現供大于求的局面,競爭十分激烈。專科學生因學歷層次限制,可選擇的職業范圍和未來晉升空間有限,所以文科類專科大學生在選擇職業道路時面臨更多顧慮。對文科類專科大學生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可促使學生盡早考慮職業目標,加強學生培養職業能力的緊迫感,引導學生合理分配時間。

(三)有利于提高文科類專科大學生的自我認同度

受當前就業市場現狀和社會輿論的影響,許多文科類學生對于所學專業和自身能力缺乏自信。專科學生對自身學歷層次的擔憂,導致他們對未來發展前景充滿疑慮。因而對文科類專科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文科類專科大學生的自我認同度,通過系統、科學的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提升專業自信。

二、當前文科類專科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職業規劃教育不連續

雖然許多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對學生實施了職業規劃教育,甚至在學生入學之初就開展了專業教育,但往往只是向學生灌輸了一些基本知識,沒有深入了解學生在接受教育后思想上是否產生觸動,也沒有密切關注學生究竟在何時、因何因素確定了自己的職業方向。即使有的教育者要求、引導學生樹立職業目標,但對職業目標與學生本人的匹配程度缺乏科學研究,或沒有繼續跟蹤學生職業目標的變動情況。

(二)職業規劃教育欠缺專業性

目前對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主要依靠輔導員和班主任進行。許多輔導員、班主任并非本專業出身,對本專業的歷史沿革、專業特色、發展前景等并不十分了解。此外,在文科類專科大學生中,有不少學生都把繼續升學作為三年專科學習結束后的理想出路。部分從事職業規劃教育的教師對于專升本考試的政策和過程了解較少,或對專科生升入本科后的職業規劃存在認識盲區,不利于教師實施有效的職業規劃教育。

(三)職業規劃教育缺乏針對性

許多學校在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時,通常采用集體教育的方式,即由教育者通過一對多的方式向學生傳遞知識或組織職業規劃活動。然而,學生入學之前的學習和生活經歷都不一樣,有著不同的特長和愛好,對于未來的職業選擇有自己的看法,很可能會在職業規劃過程中產生特有的問題和困惑。且文科學生通常心思細膩,興趣廣泛,在看待問題時容易依賴感性思維或加入過多主觀判斷,這就需要教育者更加關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文科類專科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的改進思路

(一)盡早開展職業規劃教育并保證教育的連續性

文科類學生的培養本就難以在短期內收獲成效,加之專科學生培養周期短于本科學生,因而應將職業規劃教育盡可能前置,在學生入學之初即讓他們充分了解本專業的特點和職業方向,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特長和興趣確立職業發展目標。針對二年級學生,教育重點應轉換為幫助學生總結過去一年的成長與不足,分析目前具備的能力素質與職業目標間的差距,以及如何縮小差距;或研究之前制定的目標是否仍可行,有無必要改變職業方向等。當學生升入大三后,教育者須引導學生合理調整就業期望,加強對學生求職應試技巧方面的指導。

(二)加強職業規劃教育的針對性

教育者在開展集體教育的同時,也要著眼于學生個體,從學生個人角度審視其職業定位。教育者可為每位學生建立職業規劃發展檔案,記錄學生從入學之初直至畢業的職業規劃信息。教育者需定期更新學生的職業規劃發展檔案,幫助學生分析階段性目標的實現情況,修正職業發展計劃,提高學生的個人特質與職業目標之間的匹配度。教育者在進行職業規劃教育時,應對學生的職業意向提前進行分類,根據各個類別的發展途徑提出區別化指導。

(三)擴大職業規劃教育實施者的范圍

許多學校的職業規劃教育實施者都是負責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師。這些教育者受其他事務性工作和本身專業知識的限制,在對學生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的過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局限,因此可根據各學校、各專業的實際情況,有目的地擴大職業規劃教育者的范圍,如可邀請社會閱歷豐富的校外人士來校為師生舉辦職業規劃講座,或組織優秀的往屆畢業生為在校生講述職業經歷和職業心得,亦可將學校其他管理崗位和專業技術崗位的教師納入職業規劃教育隊伍,豐富職業規劃教育實施者的層次。

(四)職業規劃教育實施者應加強自身學習

作為職業規劃教育實施者,其必須準確把握相關專業的理論和現實發展境遇,明確掌握往屆學生的職業發展軌跡,如此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加客觀真實的職業規劃建議。同時,教育者要掌握與職業規劃教育有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在結合自身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高工作的專業度,并廣泛吸取不同領域的知識,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幫助。對于文科類專科大學生的教育者而言,還要系統學習專升本考試和專科生考研的政策知識,為有意向繼續升學的學生提供政策解答和咨詢服務。

上一篇: 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 下一篇: 職業素養的核心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免费国产a深夜影院 | 制服丝袜国产一区二区 | 午夜国产欧美理论在线播放 | 亚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 | 一久道免费高清日本视频 | 理论片第一页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