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防控應急預案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5 17:25: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風險防控應急預案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風險防控應急預案

篇(1)

在計算機應用過程,需要為其構建一個安全的環境才能保證相關工作的質量。計算機在使用過程中,應該積極的明確計算機的安全管理理念,掌握一定的計算機安全知識,能夠實現自我對計算機的安全進行防護,保證計算機使用的有效性。如果計算機能夠安全運行,就能夠保證一些重要使用數據的安全性;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如果不法分子對計算機進行惡意攻擊,就會對計算機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使得一些機密數據出現泄漏現象或者導致個人隱私泄漏,都會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積極加強對計算機網絡安全防護具有重要意義。

2計算機系統網絡的信息安全防范現狀分析

2.1網絡信息安全現狀

在發展過程中,已經越來越重視網絡的安全問題,并且已經針對其中的安全問題,構建了一些完善的防御系統,例如:防火墻墻、漏洞掃描、IDS等,能夠實現對網路外部存在的危害源的全面監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網絡的信息安全。但是人們對計算機網絡終端的安全意識較為薄弱,并不具備完善的安全措施,十分容易出現安全問題,對事業單位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不利于事業的單位的持續發展。

2.2計算機病毒分析

所謂的計算機病毒主要指的是在計算機工作過程中,隱藏在某種介質中滲透到計算機中,能夠改寫磁盤的相關內容,就會導致計算機不能正常工作,對相關的數據進行破壞,甚至會導致數據泄露,嚴重影響了信息安全。通常來說,計算機病毒的類型主要包括了引導型病毒、文件型病毒、混合型病毒、宏病毒等。

3計算機系統網絡的信息安全防范存在的問題

3.1人為因素分析

計算信息安全對于計算機的使用者至關重要,但是,通常都是由于一些人為因素導致計算機的數據信息安全出現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工作的開展。就現階段來說,計算機技術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成為了人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一些不法分子為了牟取自身利益,通過計算機對相關的系統以及數據安全進行破壞,甚至有一些人將一些惡意的木馬以及病毒植入到計算機,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3.2非人為因素

在計算機使用過程中,除了人為因素,還包括了非人為因素。所謂的非人為因素主要指的是計算機自身存在的問題,例如:硬件故障、軟件故障。硬件故障主要指的是電磁波會對信息的安全造成干擾,因此,在此種狀況下,應該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能夠減少故障所帶來的損失。

4加強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措施

4.1加強對網絡技術的研究

在網絡安全管理工作開展過程,積極對網絡技術進行研究是保證網絡安全的基礎。因此,應該積極加大對網絡技術的研究投入,加強對網絡安全的控制,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網絡的安全性。其次,還有積極構建完善的網絡安全防護體系,保證計算機的使用安全。總的來說,可以通過構建虛擬的局域網,將其范分為各個部分,然后在采用區域網絡實體利用隧道技術連接成各虛擬的獨立網絡,對計算機數據進行加密,采用虛擬的方式相應的數據進行傳輸,從而能夠有效的防止信息被竊取。

4.2加強對加密技術的利用

在實際的計算機信息數據安全中,存儲加密技術和傳輸加密技術是整個加密技術的重要構成部分。所謂的存儲加密技術主要指的是在計算機信息儲存過程中,對數據信息的安全進行控制,依據不同的加密方式,能夠將其分為密文存儲和存取控制;其中密文存儲通過相應的加密模塊或者一些加密算法進行轉換而實實現;存取控制主要是通過對權限的合法性進行區別,從而進行限制。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不管采取哪一種方式都能夠達到良好的效果。所謂的傳輸加密技術主要指的是對信息加密技術進行處理,從而保證信息在傳輸數據中的安全。通常來說,傳輸加密技術能夠分為線路加密和端-端加密兩種類。線路加密技術是對信息的不同的傳輸線路進行加密,從而保證信息的安全。端-端加密是在信息傳輸開始之前就應該對其進行加密,通過信息數據包,將數據以不能閱讀或者不能識別等形式進行傳輸,當傳輸工作完成以后在對數據進行解密。另外,在計算機信息數據安全管理工作中,密鑰管理加密技術以及確認技術也能夠對信息數據的安全進行控制。一般來說,密鑰管理加密技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密鑰的媒體有半導體存儲器、磁卡或者磁盤等,并且其安全管理環節涉及密鑰的產生、保存以及銷毀等環節,因此,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對密鑰進行控制,從而那能夠保證數據的安全。所謂的確認加密技術主要指的是工作人員通過對計算機信息技術數據共享范圍進行控制,從而達到保證信息數據安全的目的,并且還能有效防止他人篡改或者偽造。信息安全確認系統包括:身份確認、消息確認、數字簽字等,此種方式一定程度上保證計算機信息的安全。

4.3加強對殺毒軟件的應用

在對計算機使用過程中,首先,應該從自身提高計算機安全防護意識,可以自主安裝一些殺毒軟件,積極對計算機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查殺。例如:瑞星殺毒軟件,它的主要以瑞星云安全為基礎進行設計一款殺毒軟件,能夠實現對電腦外部所有病毒的預防,它主要采用全新引擎對木馬進行掃描,然后在結合云技術對相應的文件進行分析,不僅能夠確定相應的病毒,還能在第一時間內提供相應的處理措施。另外,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工作人員還應該在局域網中劃分VLAN,將業務專網與行政專網隔離,還應該積極設置防病毒服務器等措施;在防毒服務器設置過程中,確定一個計算機作為主機,選擇一些網絡版的殺毒軟件,將其和電腦終端進行連接,然后在局域網內所有的電腦上安裝該殺毒軟件的客戶端,就能夠實現對局域網內所有電腦的統一監控,從而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

5總結

綜上所述,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過程中,積極對其中存在的安全問題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能夠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應該對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從不同層面出發,制定完善措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閆雨石.計算機網絡系統應用的安全維護分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11):73-74.

[2]白簫揚,李波.計算機網絡應用中的安全性評估與建議[J].信息化建設,2015,(12):92.

[3]舒翔.計算機網絡應用中的安全性評估與建議[J].科技傳播,2015,(20):89-89,100.

篇(2)

江蘇連云港化工產業園成立于2003年6月,規劃面積9.72平方公里。是蘇北地區唯一的省級化工產業園區。園區東臨黃海,南靠灌河,北依新沂河,環境容量大,發展空間廣,人口密度低,被環保、化工專家譽為“江蘇省發展化工產業的首選之地”。園區建設因地制宜,著力創新,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達到統一供水、供熱、集中凈化排污的要求。目前進區企業近百家,產品主要為醫藥、農藥、染料、生物化工制品四大類。化工園區的建設促進了當地經濟和化工產業發展,但也帶來了環境安全問題。事實上,化工園區已經構成一個完整、復雜的宏觀系統,其事故風險具有連鎖性和擴張性[1-3]。開展化工園區應急管理工作,切實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已成為化工園區管理者當前高度重視與關注的熱點。

1 園區潛在事故及危險性分析

化工園區中醫藥、化工企業比例較高,生產、使用、儲存的危險化學品種類多、數量大,生產工藝復雜,極易造成災難性事故,并引起連鎖反應。因此,化工園區整體的危險性,不僅源自單個入園企業的危險性,而且更取決于入園企業之間的相互影響[4-6],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化工企業由于生產所用的原料、中間體甚至產品本身絕大多數都是危險化學品,大多又在高(低)溫、高(低)壓等環境下進行生產,工藝比較復雜,操作條件嚴格,稍有不慎,可能發生危險化學品泄漏、火災、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

2)生產、儲存裝置日益大型化,使得化工園區內重大危險源數量眾多且比較集中,重大危險源一旦發生火災、爆炸或危險化學品泄漏,易引起周邊其他重大危險源相繼發生事故,從而引發災難性的“多米諾骨牌”連鎖效應。

3)化工園區臨近灌河、新沂河等地表河流的入海口處,發生危險化學品重大泄漏事故時,有可能造成大面積的水源污染和生態破壞。

2 園區應急監管模式研究

2.1 現代應急管理模式

傳統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注重事件發生后的即時響應、指揮和控制,具有較大的被動性和局限性。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起,更加全面、更具綜合性的現代應急管理理論逐步形成,并在許多國家的實踐中取得了重大成功。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現代應急管理主張對突發事件實施綜合性應急管理[7-8],強調對潛在的重大事故實施有計劃、有組織的全過程管理,即由預防、準備、響應、恢復4個階段組成,使應急管理工作貫穿于事故發生前、中、后的各個過程,充分體現“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應急理念[9-10]。

圖1 化工園區應急管理模式示意圖

應用現代應急管理理論,綜合考慮化工園區兼具城市、企業應急管理特點,但又介于兩者之間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化工園區應急管理的核心和關鍵在于預防與準備;而對于化工園區應急管理而言,預防重在風險防控,準備在于應急隊伍、應急平臺、應急組織、應急預案,響應和恢復則主要體現在運行機制上。基于此認識,筆者研究提出江蘇連云港化工產業園事故應急管理模式,如圖l所示。

風險防控、應急隊伍、應急平臺、應急組織、應急預案、運行機制相對獨立,但又相互聯系,構成了化工園區應急管理的一個有機整體,建立起化工園區應急管理新模式。

2.2 新模式在園區應急管理中的應用

2.2.1 建立和健全應急體制及運行機制

化工園區危險源集中,風險高;應急管理涵蓋部門多,涉及領域廣,需要有機構有專人負責。化工園區應建立應急管理與協調指揮機構,明確其屬性、編制、人員、職責等。化工園區重大事故應急管理與指揮組織架構應是模塊化的[12],該組織架構內各種職位可隨應急范圍內行政管理的具體情況而設置,即根據事故性質、嚴重程度和應急需求來啟動相應部門、機構。

此外,應建立完善園區內部之間、園區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日常安全監管和應急協調機制,提升化工園區的協調和整合能力;建立由公安、消防、安監、環保、海事、交通、衛生、城管各部門參加的應急職能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園區整體安全狀況,及時解決園區應急管理重大事項;同時建立分級響應機制,明確企業、化工園區及上級政府各自范圍內的分級原則、響應規定及其相應的等級標準。

2.2.2 構建風險防控管理體系

構建化工園區風險防控與管理體系,從企業和園區兩個層面著手。

企業層面:入園企業開展重大危險源和重大事故隱患普查、申報或登記,全面掌握園區內重大危險源、重大事故隱患的數量和分布;對重大危險源、重大事故隱患的安全狀況進行評估分級,確定化工園區安全監管和應急管理的重點,實行園區分級分類動態管理;在重大危險源辨識與評估的基礎上,推動企業建立重大危險源實時監控預警系統,對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狀況進行實時監控,嚴密監視可能使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狀態向隱患和事故狀態轉化的各種參數的變化趨勢,及時給出預警,將事故消除在萌芽狀態。

園區層面:化工園區應組織開展園區整體定量風險評價,分析確定化工園區的主要危險因素,對化工園區內各種潛在事故的后果影響進行評價,確定事故的影響范圍、項目間的相互影響及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根據整體定量風險評價結果,分析化工園區風險容量,科學規劃化工園區現有空地發展規劃。

2.2.3 增強應急救援隊伍處置能力

化工園區主要危險是化學品火災、爆炸、泄漏等事故。對此,重點加強駐園或臨近園區的公安消防特勤隊伍的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救援能力,本著“專而精”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配備現場檢測、爆炸抑制、泄漏封堵、化學洗消、風險評估等裝備。鑒于園區內一些化工企業建有專職應急救援隊伍,應從園區整體層面整合入園企業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根據各企業特點配備相關搶險救援裝備,使之成為熟悉特定化工領域、專業技術強的特種工程搶險隊伍。此外,醫療救護是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過程的重要環節。化工園區可適當酌情建立化學品專業醫療救護隊伍,或與周邊醫療機構簽訂應急救援協議,保證在緊急情況下,醫療救護隊能及時趕到事故現場,配合搶險救援行動。

2.2.4 完善應急預案體系

針對當前化工園區應急預案普遍存在的操作性差、不成體系等問題,應進一步建立完善入園企業應急預案評審與備案制度,通過預案評審,增強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保證應急預案切實可行、科學有效;加強和確保化工園區各層級預案之間相互銜接,實現園區應急救援整體聯動。即,園區總體預案和上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預案要相互銜接,園區預案與企業預案要相互銜接,園區各類專項預案之間要相互銜接。

應急預案編制完成后,應結合化工園區實際情況,特別是重大危險源、應急資源與設施等變動情況,以及演練效果,檢查預案,發現預案的不符合性,及時修改完善應急預案,保證預案的實效性。此外,還應將應急預案編制與應急平臺建設有機結合,實現應急預案的數字化管理。

3 結論

化工園區建設已經成為我國化學工業發展的一個大趨勢,化工園區應急管理也已成為當前安全監管領域面臨的新問題、新情況。在研究了化工園區的特點、危險性的基礎上,探討了化工園區應急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提出以重大危險源普查與監控、區域風險評價和安全規劃為重點,構建風險防控與管理體系,增強化工園區應急救援隊伍的處置能力,完善化工園區應急預案體系,以實現園區應急管理體制、組織及運行機制的創新。

【參考文獻】

[1]高建明,曾明榮.我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現狀與對策[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5,1(3):52-55.

[2]魏利軍,多英全,于立見,等.化工園區安全規劃主要內容探討[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7,3(5):16-19.

[3]魏利軍,多英全,于立見,等.化工園區安全規劃方法與程序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7,17(9):45-51.

[4]曾明榮,魏利軍,高建明,等.化學工業園區事故應急救援體系構建[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8,4(5):58-61.

[5]張海峰.我國化學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J].安全、健康和環境,2004,4(12):5-7.

[6]余雁.國外化學危險品應急響應系統簡述[J].安全,2002,23(2):42-44.

[7]計雷.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材:突發事件應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肖鵬軍.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公共危機管理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9]吳宗之,劉茂.重大事故應急救援系統及預案導論[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3.

篇(3)

環境安全是一項事關全局、事關發展、事關長遠的重要工作,是環保工作的最基本內容和最底線保障。**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環境安全防控工作,不斷加大環境應急管理投入,強化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全市環境應急管理工作不斷推進。特別是今年,面對邳蒼分洪道砷污染事件的嚴峻挑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環保系統積極采取措施,妥善應對環境突發事件,全面開展隱患排查整治,強化環境安全防控能力建設。截止目前,共排查企業10941家,存有環境風險隱患企業2856家,關閉取締615家,限期治理442家,初步建立了環境風險防范機制。

二、建立健全環境風險隱患數據庫

在開展的環境風險和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的基礎上,堅持反復查、查反復,進行再排查、再整治,切實做到排查整治“鄉不漏村、村不漏巷、巷不漏戶”,全面掌握環境風險隱患信息,建立隱患檔案和數據庫,并納入環境應急平臺體系建設。落實環境風險隱患整治措施,切實按照“著力改造一批、重點監管一批、限期整改一批、清理取締一批”的要求,堅決按照整改標準徹底進行治理。結合“12369”群眾舉報和日常監管檢查,對各類環境風險隱患發現一個、徹底整治一個。及時組織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回頭看”活動,落實后督察措施,確保排查到位、整改到位。建立環境風險評估制度,實行隱患分級分類動態管理,實行“排查—評估—審定—治理—驗收—監管”的環境風險隱患監管模式,進一步加強對涉重金屬和高污染、高排放企業的日常監管和后督查,監督指導企業落實綜合防范和處置措施,對隱患突出而又不能有效整改的,要報請當地政府實行停產整治或予以關閉。

三、加強監測預警,建立健全環境風險防范體系

加強河流控制斷面水質監測、污染源特征污染物監測,重點加強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的監測和能力建設,及時發現環境污染問題。目前各縣環境監測站都具備了29項基本水質指標的監測能力,市環境監測站具備了100項以上水質指標的監測能力,要進一步優化監測方案,合理布置監測點位,充分發揮監測預警作用。嚴格落實有毒有害物質三道監控防線的監測預警。督促所有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的企業配置必要的監測設備,開展企業排污監測,建立企業環境監測制度,實行企業排污超標預警機制。在增設的兩條有毒有害物質監控防線上,認真執行每月監測三次的要求,嚴格落實監測預警制度。充分發揮在線監測作用,進一步擴大在線監控范圍,將具備安裝在線監控條件的企業逐步納入在線監控,并與監控中心聯網運行。嚴格執行數據會審制度和監測信息報告制度,及時分析重點污染企業、污水處理廠、出境河流斷面的實時監控數據,異常問題要立即研究落實整改方案,出現嚴重持續超標的、可能發生污染事故的,立即上報。另外,冬季灰霾天氣多發,容易對環境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要加強大氣環境風險源集中區域的大氣環境監測,建立大氣環境監測預警網絡,一旦出現連續污染情況及時啟動大氣污染預警,采取特殊措施降低大氣污染物濃度。

四、推進環境安全全過程管理

重點加強環境影響評價審批和建設項目竣工環境保護驗收工作中的環境風險評價和風險防范措施的落實。繼續嚴格控制和限期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及生產工藝。凡是存在嚴重環境風險而又不能有效落實管控措施的項目一律不得審批,已經審批的不得投入試生產,必須嚴格落實風險管控措施方可投入生產。還要把環境風險評估與落實作為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內容,將企業落實風險防范措施和特征污染物監測能力作為環評驗收的基礎條件,具備相關要求方可通過驗收。要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嚴格執行環境監察“三級聯動”制度,出現在線監控超標、違法排污等行為環境監察機構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調查處理,并將查處結果及時報送,與省廳搞好銜接。要對號稱“零排放”、“廢水循環利用”的類似羅莊天正氨基酸廠的企業進行重點檢查,深入地查一查是否存在暗管偷排等違法排污行為。充分利用“12369”等群眾渠道,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嚴厲打擊土小污染企業。

五、加強環境應急能力建設

篇(4)

我鎮將2018年以來開展的風險管理工作進行了梳理,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風險防控制度建立

(一)組織領導。根據上級有關要求,我們按照立足現實、充實加強、細化職責、重在建設的方針,成立了由鎮長擔任組長,副鎮長為副組長,各村(居)、相關站所為成員的應急管理小組,統籌指揮、協調全鎮應急管理工作的開展。一是配備了應急救援隊伍,明確了應急管理工作人員,為處置突發公共事件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二是部門互動,工作到位。堅持屬地管理和“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各站所、鎮級各部門都能夠各司其職,協調一致,密切配合,妥善處置。三是信息通暢,反應靈敏。基本做到了在第一時間內準確掌握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信息,確保了全鎮的突發公共事件發現得早,處置得及時。

(二)預案管理。針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特點,認真研究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完善和修訂《森林防火撲救應急預案》、《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等預案,不斷提高預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三)應急隊伍建設及演練。組建了一支由50多人組成的應急救援隊伍,并在2月份開展了一次應急演練。

(四)監測預警方面。一是加強信息員隊伍建設,切實做好信息采集工作;二是進一步加強安監、國土、水利等部門監測預警,提高預測預報準確性和時效性。

(五)科普宣教方面。一是廣泛開展科普宣教活動。派出所、學校、案件、司法所、綜治辦等有關部門廣泛開展減災、安全生產、道路交通、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發放宣傳材料5000余份。二是深入組織應急管理業務培訓。對森林火災應急隊伍、食品藥品安全信息員等進行應急管理業務培訓3次。

二、風險隱患排查

切實抓好隱患排查和風險評估,進一步加強隱患排查和整改,組織各村、鎮級各部門開展突發公共事件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轄區內各類風險隱患情況,并登記造冊,落實綜合防范措施。對排查出的隱患,認真進行整改,并做到邊查邊改。對短期內可以完成整改的,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隱患;對情況復雜、短期內難以完成整改的,制訂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并限期整改,同時做好監控和應急準備工作。共排查出隱患15處,其中關于道路交通的10處,消防2處,食品2條,涉水1處,整改了10條。

三、新增風險識別和登記

通過會商研判、實地踏勘,新增3個風險,分別是觀湖湖社區中海燃氣泄漏風險、黎湖村南太路塌方風險、丁山湖村電力線路樹障。填寫了風險信息采集表,將有關內容錄入風險管理信息系統,根據最終的損害后果值和發生可能性值,在風險矩陣圖上繪制相應的坐標,按照坐標所在區域確定風險的最終等級。

四、風險防控措施落實情況

(一)技術措施。通過開展各類設施建設和改造,或采取技術手段、工程措施,以消除、降低、規避、隔離、減小風險。

(二)管理措施。通過制定完善相關政策和管理制度,或調動各類力量治理防范風險。

篇(5)

1、深入抓好學習貫徹。深入學習貫徹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注重打基礎促規范,盡快建立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完善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機制,扎實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2、深入開展教育培訓。將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作為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的重要內容,牢固樹立防范風險意識,堅決克服麻痹思想,緊盯防御重點,堅決落實各項防御措施,提升防災減災責任意識和履職能力。

二、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強化災害風險防控

3、積極探索建立健全自然災害風險監測評估會商機制。應急、氣象、水利、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等部門要加強極端天氣的監測預警,建立預警信息統一機制,完善分工合理、職責清晰的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提升災害風險預警能力。要組織相關部門開展自然災害風險防控工作專項督查,對重點區域、重點部位、重要環節進行全面檢查,不留盲區。

三、加強預案體系建設,強化救災準備工作

4、健全災害救助預案體系,完成《縣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結合實際組織全縣鄉鎮(街道)、村,各部門單位、企業、醫院、學校、大型商場超市編制專項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從而使我縣形成橫到邊、縱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并根據預案規定,定期組織應急演練。

四、加強宣傳教育,強化綜合減災能力建設

5、以全國“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等時段為契機,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作用,綜合利用各種資源,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全力提升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加大防災減災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推進力度,大力開展防災減災、應急救護等知識教育培訓。

五、完善應急響應機制,強化救災效能

6、建立完善多災種綜合響應機制,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優勢,實現災前、災中、災后信息數據互聯互通。縣減災委員會與氣象、農業、糧商等相關成員單位間建立工作協同制度,健全工作規程,形成救災合力。

7、完善軍地協調聯動機制,建立健全應急指揮協同、常態業務協調、災情動態通報、應急資源保障等機制,實現軍地高效有序聯動。

8、完善應急值守制度,切實貫徹落實領導帶班制、24小時值守制度,做好應急值守和突發災害信息的收集、匯總、上報工作。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建設,打造一支“災前能預判、災中能報送、災后能統計”的“三能”災害信息員隊伍。

六、落實救災物資保障,強化物資儲備

9、物資保障計劃,做到門類齊全,滿足需求,保障供給,調撥快捷。立足常見自然災害,加強先進設備和特殊裝備器材配備,提高專業化技術裝備水平,滿足本行政區域救災工作需要。健全多元救災物資儲備體系,積極探索多渠道救災物資社會儲備機制,完善救災物資儲備調運機制建設。

七、確保救助精準規范、強化監督管理

10、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幫助受災群眾快速恢復生產生活,緊緊圍繞“以人為本、民生優先”原則,切實把“保民生、保安全、保穩定”當做當前頭等大事。

篇(6)

區政府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始終把應急管理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印發了《__區____年應急管理工作要點》,召開了全區應急管理工作會議,明確了工作職責與任務。區主管領導和主要領導多次協調有關部門共同研究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使我區(文秘站:)應急管理工作的地位得到提高,充分發揮了應急管理工作的效能。全力做好上下、左右、內外的銜接配合,有效形成了協力同心、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屬地管理、高效運作”的三級組織體系基本形成。

二、加強隊伍建設,強化應急人員保障

為切實提高應急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我區成立了公安、消防、衛生、安監、水利、交警等15個區級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各街道成立了以民兵為主體的12支應急救援分隊;機關、社區、物業等工作人員和自愿者組建了6支基層應急救援分隊。截至到目前為止,我區成立了各級各類應急救援隊伍98支,總人數達3500余人,都建立了救援組織機構、應急專家小組,進行了業務技能培訓,配備了物資裝備,成為全區應急救援的中堅力量。

今年以來,全區各級應急管理隊伍充分履行各自職責,較好地應對了防洪抗旱、群體性上訪、疫情處理、安全生產事故等突發公共事件,做到反應迅速、防控有力、處置有效,為保障社會安全穩定和群眾利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三、加強預案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在____年應急預案修訂的基礎上,上半年修訂和新編制應急預案4個。同時,為了檢測預案的可行性和嚴謹性,切實提高應急處置能力,認真組織開展了應急預案實戰演練活動。截至目前,我區有計劃地組織開展了以公共衛生、動物防疫、安全生產、消防、防汛等為主題的11項應急救援預案演練活動。通過積極開展應急預案專項演練,促進了各應急責任單位相互之間的協調配合,提高了處置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形成了應急聯動工作態勢。

四、加強平臺建設,提高應急保障能力

我區按照市應急辦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的總體要求,遵循統籌規劃、分布實施的原則,積極響應應急平臺建設。目前,已經建立了應急預案庫、案例庫、隊伍庫、物資庫、專家庫并在實際工作中適時的對五庫進行維護更新,為我區的應急平臺建設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同時繼續推進基層應急管理示范點建設,新增北陵街道(陽光尚城社區、北環社區)、陵西街道(天山社區、樂山社區)為示范點,切實提高基層防范和處置突發事件能力。

同時,區財政每年都對應急平臺及應急事件處置,單獨列支,在去年應急辦投資近20萬余元配置了電腦、傳真機、數字集群對講機、應急照明燈、應急發電機、沖鋒舟、生化防護用品等50種243件應急物資的基礎上,今年又擴充了物資種類和數量,提升了對突發事件的應對保障能力,為應急處置高效展開提供了有力支撐。

五、加強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保證應急事件處置及時

為了進一步做好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工作,區委、區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門研究制定了加強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工作的具體措施,制定并下發了相關文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各街道、各部門能夠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的有關要求,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工作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我區嚴格實行領導干部帶班制度和機關干部雙崗值班制度,加強對重大突發事件、重要社會動態、緊急災情和疫情的信息預測、預警分析工作,建立了突發事件信息報告網絡,層層設立信息報告員,通信聯絡24小時暢通,重大突發事件必須在半小時時間內上報,緊急情況下,可先口頭匯報,再行書面報告,保證緊急信息報告及時準確。對超過報告時限的,實行責任倒查制度,對遲報、瞞報、漏報信息的,依法追究有關領導和人員的責任。上半年累計向市應急辦報送9件重大突發緊急事件信息,做到了及時、準確、有效。

區應急辦還不定期的對全區應急值守情況進行抽查,并在重大節日和重要時間節點聯合區政府督查室對值班 與信息報送情況進行專項督查。全面提高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的質量和水平。

六、加大風險隱患排查力度,消除不穩定因素和安全隱患

為最大程度減少突發事件發生,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

安全和社會穩定,根據國家、省、市相關的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按照各業務職能部門的日常工作職能,依托區應急管理專業部門、監測網點和信息報告員,建立我區突發事件監測預警網絡,并充分利用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等通訊手段,依法預警。

適逢“十二運”在我市召開,區、安監、消防、公安、交警、質監、衛生、藥監、水利、動監等部門,大力開展了風險隱患排查工作,全面掌握全區范圍內本行業領域的風險隱患情況。對于可能引發突發公共事件的風險隱患,積極組織力量限期治理,盡快予以消除。對于不能消除的風險隱患,針對其分布狀況、性質、種類、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要素進行統計分析,建立數據庫,分級分類進行管理,并采取有力防控措施,安排專人實時監控,確保突發事件早發現、早報告、早預警、早處置,為“十二運”的順利召開保駕護航。

盡管上半年我區的應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市辦的要求還有有一定距離, 下一步,區應急辦將按照市應急辦的要求,認真研究,逐步完善,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繼續加強應急救援隊伍管理

繼續完善應急隊伍的安排、派遣、輪換等管理,健全協調機制和管理機制,進一步明確責任分工,規范管理,強化隊伍紀律和思想建設,增強紀律性和責任心,建立運轉協調、高效統一的應急指揮系統,確保我區安全度汛。

2.繼續做好應急預案的演練

針對我區面臨的主要風險要素,并結合本地區實際有步驟、有重點地推進應急預案的演練。

3.繼續完善風險隱患的監測預警機制

對各級、各類風險實行動態管理,加大檢查力度,有針對性的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對突發公共事件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將突發公共事件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

4.繼續強化應急管理的宣傳教育

以應急宣傳周為契機,通過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抄寫黑板報、發放傳單等多種渠道宣傳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理方法,增強公眾的公共安全和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公眾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眾合法利益和生命財產安全。

篇(7)

有效預防、控制農作物生物災害的危害,指導和規范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處置行動,避免或最大限度地降低有害生物危害和農業生產損失,保護農業生產安全、協調和可持續健康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村穩定和新農村建設。

(二)編制依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植物檢疫條例》和《浙江省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市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制定本預案。

(三)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危害農作物的遷飛性蟲害、流行性病害的大面積暴發和流行;危害農作物的檢疫性病、蟲、植物及農業部、省政府公布的外來有害生物的暴發和流行;其他突發性病蟲的暴發和流行,以及本市行政區域內的農作物災害預防、控制及應急處置行動。

(四)工作原則

1、預防為主。立足預防,對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做到抓早抓實,爭取主動,防患于未然,把災害化解在萌芽狀態。

2、分級負責。以屬地管理為主,在各縣(市、區)政府統一領導和協調下,按照職責分工,各有關部門團結協作、共同處置。

3、果斷處置。一旦發生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各縣(市、區)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迅速反應,果斷處置,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生產損失,盡快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4、規范有序。按照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規范程序,講究工作方法,統籌考慮各種因素,努力提高工作效能。

二、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

市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組織指揮體系由應急指揮機構、日常辦事機構、技術咨詢機構組成。

(一)應急指揮機構

發生Ⅱ級以上農作物生物災害時,根據應急處置行動需要,成立市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市應急指揮部)。根據省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部的要求,做好Ⅰ級農作物生物災害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置行動;負責指揮Ⅱ級農作物生物災害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置行動。

1、市應急指揮部組成

指揮長:市農業局局長

副指揮長:市農業局分管副局長

成員:市農業局、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市經貿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監察局、市民政局、市財政局、市交通局、市衛生局、市工商局、市質監局、市供銷總社、市氣象局、市郵政局、鐵路*貨運站、*檢驗檢疫局等單位和部門負責人。

2、市應急指揮部職責

(1)負責啟動本預案,組織力量對Ⅱ級以上農作物生物災害進行應急處置。

(2)向市政府和省農業廳報告有關農作物生物災害事件和應急處置情況。

(3)負責對各縣(市、區)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制訂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和應急行動方案,應急演練、應急物資儲備、經費保障等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4)對各縣(市、區)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在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處置行動中,履行職責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5)對農作物生物災害事件應急處置行動進行評估和總結,完善本預案。

3、市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職責

(1)市農業局:負責制訂農作物生物災害預警、預防、控制和處置的技術方案;組織并檢查、督導農作物生物災害封鎖、撲滅和預防控制的實施;依法提出對有關區域植物檢疫疫情實施封鎖和解除封鎖的建議;按規定確認植物檢疫疫情,并向市政府和省農業廳報告;提出災害應急控制措施的建議;組織對農作物生物災害防控、補償等費用和災情損失的評估;做好農藥、化肥、種子、藥械等儲備和農資市場的監督管理。

(2)市委宣傳部:負責制訂宣傳報導口徑,正面引導輿論;組織協調農作物災害及應急處置情況的新聞報道,必要時組織新聞會;協助開展農作物生物災害防控知識宣傳;組織網上輿情收集、研判和網上引導。

(3)市發展改革委:維護市場價格秩序,負責農作物生物災害防控基礎設施的規劃和計劃安排。

(4)市經貿委:按照《*市突發公共事件物資能源應急保障行動方案》,組織、協調應急物資的供應。

(5)市科技局:立項并組織開展農作物生物災害防控技術攻關。

(6)市公安局:依法及時、妥善地處置與疫情相關的突發治安事件,密切注視與疫情有關的社會動態,負責與疫情相關的社會治安管理和安全保衛工作;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穩定,協助做好重大植物檢疫疫區封鎖、配合臨時檢查站開展相關工作。

(7)市監察局:負責監督檢查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中履行職責的情況,對工作失職、瀆職等違紀行為進行查處。

(8)市民政局:負責對因農作物生物災害造成生活困難的群眾進行救濟。

(9)市財政局:負責協調落實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處置所需藥劑、器械、防護用品等物資儲備資金和預警、預防、控制撲滅等經費,監管應急處置經費的使用。

(10)市交通局:負責應急防治物資的運輸保障,協調臨時植物檢疫檢查等工作。

(11)市衛生局:負責組織協調疫區內的醫療救治、疾病控制和衛生監督等工作。

(12)市工商局:負責農資市場的監督管理,依法打擊非法經營活動。

(13)市質監局:負責生產領域農資產品的質量監督,依法查處假冒、偽劣農資產品。

(14)市氣象局:負責提供短期和中長期氣象預報信息,災害性天氣檢測服務,提供農作物病蟲氣象預測。

(15)市郵政局:協助應施檢疫植物及其產品運遞的檢疫檢查,防止疫情的傳入傳出,履行協管職責。

(16)鐵路*貨運站:協助應施檢疫植物及其產品運遞的檢疫檢查,防止疫情的傳入傳出,履行協管職責。

(17)*檢驗檢疫局:負責出入境植物及植物產品的口岸檢疫工作,防止疫情的傳入傳出;及時收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國外重大植物疫情信息,及時向市應急指揮部報告有關情況。

(二)日常辦事機構

1、市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組成

市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辦公室為日常辦事機構,設在市農業局,辦公室主任由市農業局分管副局長兼任。具體負責市應急指揮部的綜合協調和日常管理事務。必要時,成立協調督查組、物資保障組、控制處理組、宣傳信息組等應急處置機構。

2、市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職責

(1)制定農作物生物災害預警、預防、控制和處置工作計劃,組建和完善農作物生物災害的監測和預警系統。

(2)收集、匯總和災害信息,掌握動態,指導各縣(市、區)的農作物生物災害的預防、控制和處置行動。

(3)向成員單位傳達上級有關部門和市應急指揮部的工作指示,通報工作動態。

(4)組織開展農作物生物災害的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置行動,負責農作物生物災害防范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

(三)技術咨詢機構

市應急指揮部設立專家咨詢委員會,由市農業局負責組建。專家咨詢委員會由農業科研、教育、推廣、氣象、生態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其職責為:

1、向市應急指揮部提出農作物生物災害的風險評估意見和預警,為啟動本預案提供技術咨詢。

2、提供農作物生物災害預防、控制、應急處置的技術咨詢和參謀。

3、提出并實施農作物災害預防、控制和處置技術的攻關研究。

4、研究分析成災原因,提出恢復農業生產的建議意見。

(四)縣(市、區)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機構

縣(市、區)政府依照本預案組織指揮體系的構成,成立縣(市、區)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機構,在市應急指揮部的領導下,分級負責,指揮本地區農作物災害的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置行動。在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設立辦公室,負責本級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機構的綜合協調和日常管理工作。參照市應急指揮部專家委員會的組成,結合本地實際,設立縣(市、區)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專家組。

三、災害分級

根據《浙江省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和農作物生物災害的性質、種類、波及范圍和危害程度等,將災害分為三級,Ⅰ級(特別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Ⅱ級(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Ⅲ級(較大農作物生物災害)。

(一)Ⅰ級(特別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

1、危害農作物的遷飛性蟲害、流行性病害經預測發生趨勢為大發生,或已經產生危害,成災面積為省內該作物播種面積的25%以上,控制難度較大的;

2、發現從國外、省外傳入我省或我省局部已發生的檢疫性外來有害生物,經風險分析綜合評估風險極大、特別危險的;

3、其他特殊情況需要劃為Ⅰ級(特別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的。

(二)Ⅱ級(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

1、危害農作物的遷飛性蟲害、流行性病害經預測發生趨勢為大發生,或已經產生危害,成災面積為我市內該作物播種面積的25%以上,控制難度較大的;

2、檢疫性或外來有害生物在我市跨縣級行政區域暴發,經風險分析綜合評估風險較大、高度危險的;

3、其他特殊情況需要劃為Ⅱ級(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的。

(三)Ⅲ級(較大農作物生物災害)

1、危害農作物的遷飛性蟲害、流行性病害經預測發生趨勢為大發生,或已經發生危害,成災面積為我市一個縣(市、區)內該作物播種面積的25%以上,控制難度較大的;

2、市內有一定發生范圍的檢疫性或外來有害生物,經風險性分析綜合評價風險較小、中等危險的;

3、其他特殊情況需要劃為Ⅲ級(較大農作物生物災害)的。

四、預警和預防機制

(一)監測與報告

1、信息收集

相關職能部門負責收集國內外危害農作物的遷飛性蟲害、流行性病害和外來有害生物的發生情況,農產品和植物廢棄物進口、調入情況,植物物種引進情況和口岸截獲有害生物情況等。

2、日常監測

(1)監測機構與網絡。以市縣兩級植物保護(病蟲測報)站、植物檢疫機構等為核心,建立覆蓋全市、快速反應、高效運轉的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和危險檢疫性病蟲監測預警網絡。各縣(市、區)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機構,在市農業局統一組織領導下,開展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危險檢疫性病蟲的系統監測,分析發生發展態勢,重大病蟲害中、長期預報和預警。

(2)監測內容。全市監測網絡負責對各地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危險檢疫性病蟲及外來有害生物的發生基數、發生面積、種群消長、遷移、蔓延、擴散等進行實時監測,對監測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市農業局負責對市外及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動態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3、信息報告

(1)報告程序。各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作物生物災害緊急情況的報告和管理工作。任何單位和個人在發現農作物病蟲草害大面積暴發流行、非本地常見植物迅速擴大,以及不明原因發生農作物大面積受害等異常情況時,應當立即向當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有關機構在作出診斷后2小時內應將結果報告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并在4小時內報告市農業局,市農業局按規定上報市政府和省農業廳。

(2)報告內容。農作物生物災害緊急情況報告,必須以書面形式報告。報告包括以下內容:災害類型,發生時間與地點,發生數量、面積、范圍、癥狀、危害程度和初步診斷結果,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有效程度,報告的單位及其負責人、報告人和聯系方式。

(二)災害診斷

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照下列規定負責組織農作物生物災害診斷。

1、國家法定檢疫范圍內的病蟲草害,由當地植物檢疫機構按有關的植物檢疫法律、法規、規章等規定確認。對懷疑是檢疫性有害生物且我市植物檢疫機構不能確診的,按規定送樣到“省區域性植物檢疫實驗室”檢驗診斷。

2、國家法定檢疫范圍外的病蟲草害、外來有害生物等產生的災害,由當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確認。

3、對疑為國內新發生的農作物生物災害,及時上報市農業局,市農業局及時向省農業廳報告。

4、國家、省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三)風險評估

市、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通過對農作物病蟲害監測,結合消長動態和氣候條件,進行風險評估,預測發生的范圍及程度。檢疫性病蟲與外來有害生物按照有關規定,結合疫情可能性、檢疫檢測難度、控制措施等進行風險評估,以確定監測重點和控制措施。

(四)預警預報

1、農作物病蟲害預警預報

各縣(市、區)植物保護(病蟲測報)站,對監測的農作物病蟲害信息進行綜合分析預測,經風險評估有可能造成農作物生物災害的,由各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及時長中短期預報、預警,為啟動和終止相應級別的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預案提供決策依據。

2、植物疫情預警

各縣(市、區)植物檢疫機構,對檢疫性和外來入侵的有害生物信息進行收集、監測,結合風險評估,發出預警預報。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由經授權的機構統一向社會公眾和媒體信息。其他單位和個人均無權以任何形式向社會相關信息。

(五)預防控制

根據各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預警、預報,對有可能造成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的,積極采取預防和控制措施,正確指導農戶開展防災、減災,把農作物產量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

五、應急響應

(一)先期處置

農作物生物災害的應急處置,按行政區域實行屬地管理。當農作物生物災害發生或可能發生時,有關縣(市、區)政府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及時、主動、有效地進行先期處置,并將災情和先期處置情況立即上報市農業局。

(二)Ⅰ級(特別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響應

1、Ⅰ級(特別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響應行動

(1)Ⅰ級(特別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由省農業廳會同市農業局共同確認,省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部負責啟動Ⅰ級(特別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預案,由省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部負責部署農作物生物災害的防治工作。

(2)市及事發地縣(市、區)立即啟動相關的應急預案和應急指揮體系,按照省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部的統一部署,開展農作物生物災害的應急防治和救災工作。

2、Ⅰ級(特別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響應程序和措施

Ⅰ級(特別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響應后,按照《浙江省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預案》(浙政辦發[2006]37號),實施應急處置。

(三)Ⅱ級(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響應

1、Ⅱ級(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響應行動

(1)Ⅱ級(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由市農業局會同災害發生地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共同確認,市應急指揮部啟動本預案,災害發生地縣(市、區)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必須啟動,市級有關部門的應急行動方案立即啟動。

(2)市應急指揮部負責部署發生地的農作物生物災害防治工作,統一指揮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處置行動,保障防治藥品及物質及時到位,并將應急響應情況及時報市政府和省農業廳。

(3)超出市政府處置能力的,由市政府、市農業局分別報請省政府、省農業廳,請求省政府、省農業廳在技術、物資等方面的支援。

2、Ⅱ級(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響應程序和措施

Ⅱ級(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響應實施后,根據不同的災害種類,實施相應的處置程序。

(1)重大農作物病蟲草害的應急處置程序。

①調查災情,分析災情發生原因。在災區進行災情調查,認真分析農作物苗情、病蟲草害發生情況,結合其發生規律、流行學、當地地理、作物布局、氣候特點等因素綜合分析發生原因。

②劃定災情發生區域。根據農作物災情發生程度和危害情況,按照防治側重點和措施的不同,將發生區域劃分為重點防治區、一般防治區和監控防治區。

重點防治區:主要包括災害重發區、菌源區和流行蔓延區。

一般防治區:根據災害發生特點,作物、地理、氣象等條件分析確定的病蟲草害將要發生的區域。

監控防治區:可能偏重發生的區域和偶發區。

③制定防治措施。受災縣(市、區)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機構在市應急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協調各方力量,開展生產自救。

重點防治區采用化學防治為主的應急措施。在防治關鍵時期,對流行蔓延區的田塊實施全面化學防治;對重大病蟲草害發生區實施統一防治;對嚴重危害的田塊實行翻耕改種;加強田間水源管理,禁止菌源區的水流到其他田塊,減少菌源向無病區的蔓延擴散;切斷病蟲發生流行的傳播途徑等。

一般防治區采取可持續控害技術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應急措施。

防治監控區推行可持續控害技術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

(2)檢疫性病蟲害及外來有害生物災害應急處置程序。

①劃定疫區、保護區和疫情發生區。

疫區:指某一檢疫性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區發生的情況下,為防止其向未發生區傳播擴散,由事發縣(市、區)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部上報市應急指揮部,經市政府上報省政府批準劃定,并采取封鎖、控制、撲滅措施的區域。

保護區:指某一檢疫性有害生物在其他地區已較普遍發生的情況下,對尚無此檢疫性有害生物分布的地區,經市政府上報省政府批準指定,并采取保護措施的區域。

疫情發生區:指有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發生的區域。

②疫區應采取下列處置措施。

加強檢疫,強制封鎖。由市政府報請省政府封鎖令,公告全社會,在出入疫區交通路口批準設立植物檢疫檢查站,對疫區采取封鎖措施。

疫情鏟除和控制。對確認發生疫情的植物進行徹底銷毀處理。對染疫的種子、種苗和農產品及其鋪墊物、田地、水源等進行無害化處理,無法作無害化處理的鋪墊物等應予以銷毀。

疫區通過連續2年監控未發現新的疫情,經專家現場檢查驗收,認為可以解除封鎖時,事發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向本級政府提出可解除封鎖的報告,由縣(市、區)政府向市政府提出解除封鎖申請,市政府報請省政府解除令。疫區解除封鎖后,繼續對該區域進行疫情監測,1年后如未發現新的疫情,宣布疫情被撲滅。

③保護區內應采取下列處置措施。

實行疫情監測,掌握疫情發生動態,建立反應靈敏的植物防疫監測網絡。禁止到疫區調運種子、種苗和相關農產品,防止檢疫性有害生物傳入和擴散蔓延。對疑似檢疫性有害生物予以跟蹤調查并建立檔案。

④疫情發生區應采取下列處置措施。

嚴格檢疫,防止疫情擴散。對種子、種苗及相關農產品生產基地全面實施產地檢疫,指導繁育種單位或個人按檢疫要求建立無疫種苗和農產品,加強源頭檢疫管理,嚴禁染疫而又無法作無害化處理的種苗和農產品調運。

對檢疫性有害生物疫情,每年組織開展疫情普查,掌握疫情發生動態。

落實防疫控疫措施,開展有效防控。強化對種子、種苗的消毒處理,在檢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的關鍵時期,組織、指導群眾開展防控工作,落實各項檢疫防控措施。

3、Ⅱ級(重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響應終止

農作物生物災害經過應急處置,災情得到有效控制,通過評估和專家咨詢,由市應急指揮部辦公室報請市應急指揮部批準后終止應急響應,并報市政府和省農業廳。

(四)Ⅲ級(較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響應

Ⅲ級(較大農作物生物災害)由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確認,縣(市、區)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部負責啟動本級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實施Ⅲ級(較大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響應行動。縣(市、區)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部負責部署災害發生地的農作物生物災害防治工作,統一指揮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處置行動。并將災害情況和應急響應情況上報市農業局。超出縣(市、區)政府處置能力的,由縣(市、區)政府、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分別報請市政府、市農業局,在技術、物資等方面提供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市及各縣(市、區)政府負責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指揮體系、預防控制體系、監督管理體系的建設,整合和充實各級力量,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二)物資保障

建立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置物資的儲備,市及各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藥、化肥、種子、機具等物資儲備和調配,應急處置物資儲備要相對充足。儲備庫應設在交通便利、具有儲運條件、安全保險的區域。

(三)資金保障

市及各縣(市、區)財政應當將預防、控制、處置、物資儲備所需的各項經費納入公共財政預算,為應急處置提供資金保障和物資保障所需經費。

(四)人力保障

市及各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其農作物生物災害的識別、防治、風險評估和應急處置能力。建立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處置人才、專家資源庫,當災害發生時,統一調配使用。

(五)宣傳演練

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對農作物生物災害進行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各界對農作物生物災害的防范意識。市及各縣(市、區)政府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參與農作物生物災害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置行動人員的防護知識教育,定期組織不同類型的實戰演練,提高農作物生物災害的處置能力。

(六)技術保障

市及各縣(市、區)科技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牽頭開展農業有害生物的生態學、流行學等技術研究,加強技術攻關,不斷完善有害生物的綜合治理技術。

七、后期處置

(一)善后處理

對于突發性農作物生物災害造成農業減產、絕收的,各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制定出災后生產計劃,幫助受災地區的農戶盡快生產自救,努力減少因災害造成的損失。經貿、旅游、檢驗檢疫、外經貿等有關部門,要制定相關配套的應急行動方案,應對區域性農作物生物災害發生后對農產品市場供應、旅游業和出口貿易等方面造成的影響,確保相關產業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

(二)社會救助

受災地政府應建立社會救助機制,切實解決好受災人員的生活。對在災害預防、控制和應急處置行動中因公致病、致殘或犧牲的,按有關政策由民政部門優先給予撫恤。對一線工作人員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助和津貼。

八、獎勵與責任追究

市及各縣(市、區)政府對在預防、控制和處置農作物生物災害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對工作失職、贖職的,由有關部門組織開展調查,并按法律、法規以及相關規定追究責任。

九、附則

(一)管理與更新

本預案由市農業局牽頭負責制訂,報市政府批準后實施。各縣(市、區)政府和市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依據本預案,制訂本地區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預案和本部門應急行動方案。

隨著農作物生物災害應急對策的不斷完善和應急機構的調整,市農業局會同市應急指揮部成員單位定期對本預案進行修訂。

(二)解釋部門

篇(8)

隨著中國的開放,越來越多的石油公司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到海外石油項目建設中。有些行業在比較舒適的地區,如金融業、計算機信息行業等,有些在自然社會環境惡劣的地區,如石油行業、工程建設行業等。但無論去哪個國家,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為了更好的識別和控制風險,以下從幾個方面來淺談一下如何規避海外工作的風險。

1 首先,確認風險點,識別主要風險源

風險,是指某一特定危害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后果的組合。到達一個新國家前,必須要了解其自然風險、社會風險、交通風險等,確保自己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另外,工作開始前也要了解工作環境、工作流程、設備工藝等可能產生的危險,將其列出一個明細。

然而面對列表中一大堆形形的風險源,不可能全部采取措施進行控制。因此需要采用一些科學的方法來識別其主要風險源,以便重點進行分析。常用的風險評價方法有兩類。一類是LEC、MES、ESP,這三種方法都是以LEC為基礎,通過簡單計算來分析,另一類是RAC、定性風險矩陣和半定量風險矩陣,都是以矩陣原理為基礎。

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首先確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嚴重性,然后通過各自的方式對風險的大小進行分級,并有針對性的采取必要的削減和控制措施。不同點主要在于對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后果的嚴重性,以及風險大小的定義和等級劃分有所區別。

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性質、規模、復雜程度、風險特性、評價人員的經驗等合理選用評價方法。由于這些評價方法有很好的普遍適用性,評價人員的能力和經驗對評價結果產生的影響非常大,因此要選擇經驗豐富的人員利用“頭腦風暴法”反復多次進行評價,在長期的評價積累中使結果更加符合運行經驗,并逐步趨于一致。

2 其次,梳理控制點,規范工作流程線

通過各種風險評價方法,明確了企業需要采取措施控制的主要風險,下一步就是根據風險源分析產生的原因,明確控制點,規范工作流程。

例如去非洲國家工作,容易患上瘧疾、馬來熱等疾病。這類疾病主要是由蚊蟲叮咬引發的。只要抓住了蚊蟲防控這一個控制點,就可以大大降低發病率。針對蚊蟲防控,很容易制定一個規范的工作流程,最好各項工作都能落實到具體部門和人員:

(1)出國前人員要進行這類疾病的傳播預防知識培訓

(2)接種相關疫苗,確保疫苗的時間有效性

(3)到達工作國家后要求穿長衣長褲,到專門管理處領取防蚊蟲劑、蚊帳、蚊香等防蚊滅蚊物資。

(4)有專人負責檢查管理,確保防蚊蟲物資的正確使用、功能有效、庫存充足。

當控制點比較多時,可以利用時間、地點、操作等方式梳理,明確每一個控制點的工作流程。例如貨品丟失的風險,可以從包裝、發貨、入關、運輸途中、清關 、收貨、倉儲等控制點逐一分析。明確每個控制點經手的人和交接步驟,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形成一個良好的工作流程。

工程建設企業經常暴露在條件艱苦的野外,面臨的情況更加復雜。中石油借鑒西方石油公司先進管理辦法,集合中國情況,推出了“兩書一表”的一線管理形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實這也是一種根據控制點規范工作流程的方式。“兩書”指《HSE作業指導書》和《HSE作業計劃書》。作業指導書針對常規專業風險控制,是一線員工培訓教材和工作指導,是常規不變的工作流程。作業計劃書針對現場具體施工情況和所處環境,是動態的,要求每接受一個新項目就要根據其所處環境制定新的計劃,是針對新控制點作出的工作流程。“一表”指《HSE現場檢查表》,即為檢查控制各種控制點的所有表格的總稱。

3 最后,考慮事發前后,形成風險控制面

前面說得再好,都是停留在預防控制上,要形成一個風險控制面,不僅要做好事前控制,更要確保事發后能果斷處理,避免更大的損失,這就是所謂的應急管理。

應急管理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準備階段,一個是響應處置階段。準備階段要做好預防、應急資源的儲備、應急演練和培訓,響應處置階段為當風險轉為現實后如何處理。這些集合在一起,形成的管理文件就是應急預案。

根據前面所說的控制點和工作流程,將每個風險源產生的事件根據損失的人員、財產進行分級,確認在哪個層級啟動應急預案是關鍵點。而不同的范圍面對的應急情況也不一樣,將企業、部門、個人應急需要做的所有工作,包括準備階段的工作流程都補充進各種常規工作流程中,就形成了一個掌控事前事后的工作流程鏈。

根據Q/SY1002.1-2007《健康、安全與環境管理體系 規范》標準PDCA管理模式,即:策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和改進(ACTION),要形成一個完美的閉合環狀,企業做的最后一步就是總結經驗教訓,完善各個控制點的工作流程和管理狀態,從點到線,從線到面,最終形成一個風險控制面。

總之,海外建設工作不僅面臨著常規工作風險,結合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的新型工作風險千差萬別,區分主要風險源并進行風險控制工作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工作。同時風險控制工作也是一個不斷循環、不斷改進的工作,這就要求企業要將一批有經驗又有責任心的員工長期投入到該項工作中去。只有經常性開展風險源評估,做好控制點的隱患排查工作,有部署、有措施,穩步推進風險管理,不斷修復工作流程,才能使風險控制面趨于完美,使各種風險強處于可以預防和控制的范圍。

參考文獻

[1] 吳蘇江,邱少林,韓文成.HSE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踐.石油工業出版社,226-245,404-407

篇(9)

1.總則

1.1編制目的

全面貫徹落實中省、州縣肺炎疫情防控決策部署,建立縣鄉村三級響應機制,做好如發生聚集性疫情時5-7日內完成全員核酸檢測的準備,繼續統籌“兩戰之力”,全面落實“四早”措施,做到精準防控,最大限度減少肺炎疫情對人民群眾健康和社會經濟的危害。

1.2編制依據

按照國務院應對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有關預案、指導意見和工作指南,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省核酸檢測應急預案》等有關法律法規和文件,制定本預案。

1.3工作原則

分區分類,區域協作;任務明確,責任清晰;組織有序,確保安全。

1.4適用范圍

適用于我縣發生聚集性肺炎疫情,需要短時間內完成全員核酸檢測時,指導和規范縣衛生健康系統組織核酸應急采樣和檢測工作。

2.責任分工

2.1縣肺炎應急指揮部

統籌部署推動全縣全員肺炎核酸檢測工作,制定實施全員肺炎病毒核酸檢測篩查指導方案;統籌“兩戰之力”,組織協調全縣各級各部門“協同作戰”;明確臨時集中采樣地點,組織實施采樣、樣本轉運、結果報告等工作;統籌調配全縣核酸檢測力量,根據防控工作需要及時向上級提出援助需要。

2.2應急核酸檢測隊

由縣衛生健康局調配,組建縣鄉兩級應急核酸采樣隊伍。縣衛生健康局應做好設施設備、試劑耗材、防護用品及人員相關準備,確保聚集性疫情發生時1小時內出發,2小時內到達暴發地,4小時內開展工作。由縣疾控中心在11月底前,對采樣隊伍開展肺炎核酸病毒采樣操作培訓,確保人人掌握。

3.檢測力量

3.1日常檢測力量

按照《關于印發聚集性肺炎疫情處置和不同場景不同情形肺炎疫情防控應對實操指南的通知》文件要求,縣人民醫院、縣疾控中心,要根據我縣常住人口數量,做好采樣人員、檢測人員、實驗室設備設施能力建設,確保每個實驗室配備至少6名檢測人員和10名采樣人員。縣衛生健康局按照我縣總人口數的5人/萬配備采樣人員。當聚集性疫情發生時,可按每日采樣檢測最大量達到轄區人口總數的10-20%擴充檢測能力。

按照目前核酸檢測耗材最大人份量16人份/板計算,除開對照組,90人份/次×6次/天×10人份混檢=5400人份/天。7日內,能完成37800人10合1混采檢測。

3.2采樣場所準備

按照屬地原則,可在現已儲備核酸應急采樣場所基礎上,充分考慮如果發生聚集性疫情或不明來源病例,需集中開展大規模核酸采樣的情況下,進一步增加采樣點位的儲備和規劃。體育場館、學校操場等統一場所內可根據實時情況規劃多個采樣點位。

3.3場所設置

按照《核酸10合1混采檢測技術規范》(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發〔2020〕352號)要求,選擇空曠、手機信號強、通風好、面積較大的場地作為大規模人群篩查集中采集地點;根據原有場地條件,劃分等候區、采集區、緩沖區和臨時隔離區并配備相關設備設施。同時設置急救設備備用。

3.4采樣人員配置

3.4.1人員構成

現場采樣隊伍由信息登記人員、現場取樣人員、樣本收集轉運人員、組織發動人員、現場秩序維護人員等組成。

3.4.1.1信息登記人員

可由縣肺炎疫情指揮部從全縣各級各部門臨時抽調,在接受縣疾控中心個人防護培訓后立即到達點位開展工作。培訓工作需在抽調人員到位后半小時內完成。

3.4.1.2現場取樣人員

由縣衛生健康局統籌調配全縣醫技人員,每個點位配備3-5名采樣人員,在聚集性疫情發生時,2小時內到達集中采集點;合理安排采樣人員輪替,原則上2-4小時輪崗休息一次。

按日采樣量10000人份計算,除去防護準備、防人員聚集間隔時間,醫務人員日采集標本計算,10000人份÷(20份/人/小時×12小時)=41.67人。全縣需儲備至少42人的應急采樣隊伍。

3.4.1.3轉運、消毒消殺人員

每個集中采集點配備2人負責樣本收集轉運。配備3-5人負責采樣場所的終末端消毒和醫療廢棄物轉運,做好外環境消殺。消毒消殺時間間隔不低于8小時。

3.5人員防護

采樣人員防護裝備要求:n95及以上防護口罩、護目鏡、防護服、乳膠手套(雙層)、防水膠靴;手套被污染或接觸患者體液時應及時更換外層乳膠手套。原則上,每采樣一人應當進行嚴格手消毒或更換手套。

3.6人員培訓

參照《核酸10合1混采檢測技術規范》(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發〔2020〕352號)要求,于11月底前對全部采樣人員完成集中培訓,保證采樣質量和標本及相關信息可追溯。

3.7物資準備

由縣疫情應急指揮部組織相關部門,做好全員核酸采樣檢測的試劑、耗材、設備等物資采購工作。緊急情況下重點保障局部流行區、社區暴發區和集中檢測點等一線。

4.應急響應

按照《省核酸檢測應急預案》情景設置啟動響應機制。

5.其他措施

發生局部聚集性肺炎疫情后,按照《關于印發聚集性肺炎疫情處置和不同場景不同情形肺炎疫情防控應對實操指南的通知》要求,可根據疫情風險等級,按照5-7天內基本完成全員核酸檢測的目標,當日即啟動采樣和檢測實施方案。先行組織我縣所有力量開展采樣和檢測;超出疫情檢測能力時,即刻向上級申請支援或購買第三方補齊,直至實現我縣人口全覆蓋。根據我縣常住人口6萬計算,尚有2.22萬人采樣檢測無法在5-7天內實現。

5.1重點檢測

發生局部聚集性肺炎疫情后,可根據實際情況,將應急采樣點劃分為不同風險等級人群采樣點,避免交叉感染;全面排查感染人員,防止疫情擴散;對隔離人群和重點地區、重點人群,根據需要可進行多次檢測,最大程度避免遺漏。高風險及重點人群按照1:1單檢檢測。如10合1混采檢測出陽性標本,需對該組樣本重新進行1:1單檢檢測。

6.結果報告

縣疾控中心要確保每次核酸檢測在6小時內完成并反饋結果。發現無癥狀感染者時應在2小時內完成網絡直報。發病日期為陽性標本采集時間,診斷日期為陽性檢出時間。如后續出現相關癥狀或體征,需在24小時內訂正為確診病例,其發病日期訂正為臨床癥狀或體征出現的時間。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后,醫療衛生機構需于24小時內在網絡直報系統中填報解除隔離日期。

7.上報信息

按照《省核酸檢測應急預案》要求,發生局部聚集性肺炎疫情后,縣疫情指揮部應立即組織專家進行研判,并于1小時內向州應對疫情應急指揮部提出受援申請。

8.應急演練

篇(10)

1.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著力健全完善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制訂完善重點應急響應措施方案,切實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突發急性傳染病疫情能力,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領導指揮體系。完善協同聯動機制,強化監督預警,加強衛生應急管理隊伍建設,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2.積極參與健全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協同配合工信、發改等部門進一步完善衛生應急物資儲備、重要物資轄區產能布局,建立應急物資緊急采購、緊急征用和動員、調運、跨區域援助等機制。

3.加強衛生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分析評估肺炎疫情衛生應急處置工作成效,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修訂、完善《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以及因機構調整及職能轉變等原因導致內容需要變動的應急預案。各單位結合實際,及時更新、修訂、完善現有的衛生應急預案,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建立衛生應急預案動態更新機制,不斷完善預案體系建設。

4.開展衛生應急協作機制建設。推進與鄰縣衛生應急合作,加強與軍隊、武警等相關部門應急力量間建立協作共建機制,共同提高應對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救援能力。加強衛生應急區域合作,建立區域聯防聯動機制,開展區域衛生應急聯合培訓、演練等活動,提高區域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衛生應急能力。

二、穩步提升衛生應急核心能力

5.規范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工作。建立完善各級突發公共衛生風險評估專家隊伍,制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工作方案,完善風險評估機制。對轄內可能導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傳染病和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對公共衛生能力和應對準備進行評估研判,推進風險評估結果運用,不斷提高監測預警和風險評估工作質量和成效。

6.加強縣級衛生應急隊伍建設。加快推進縣級衛生應急隊伍裝備建設,督促、指導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單位積極爭取縣級財政支持,參照省級印發的《縣級衛生應急隊伍裝備參考目錄》,完成衛生應急隊伍基本裝備“補短板”項目建設。指導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單位開展衛生應急培訓、演練,有效提高各級衛生應急救援處置能力。

7.加強衛生應急隊伍精細化管理。加強縣級衛生應急隊伍建設,縣級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各承建單位要將單位內性能好、可承擔衛生應急救援任務的救護車輛統一加貼“縣緊急醫學救援”和衛生應急標識。做好衛生應急培訓、演練,年內組織縣級衛生應急隊伍開展不少于2次衛生應急技能培訓和不少于1次綜合演練。對照《省級衛生應急隊伍管理考核評估指標》,強化隊伍日常裝備保養、訓練管理,提高隊伍衛生應急快速反應能力。

8.開展醫療機構批量傷員收治演練。推進縣總院衛生應急救援準備,研究制定批量傷員檢傷分類、快速接收、分流等程序,結合縣總院應急床位擴充能力任務,開展批量傷員緊急接收演練,檢驗醫院床位應急擴充能力建設成效和應急準備工作情況。

三、做好各類突發事件衛生應急工作

9.做好突發事件衛生應急處置和救援工作。按照《省突發事件應對辦法》和《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縣突發事件醫療衛生救援預案》等要求,加強值班值守,強化信息整合,建立靈活高效的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工作機制,有序有效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特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社會安全事件的緊急醫學救援工作。加強與應急管理、農業農村、市場監督、教育等部門的信息溝通和協調合作,健全聯防聯控運行機制,做好突發急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和處置工作。

10.做好衛生應急信息報告工作。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單位要高度重視突發事件衛生應急信息報送工作。嚴格執行各項信息報告制度,確保信息報送及時、準確,渠道暢通。

四、做好安全生產、消防、反恐等工作

11.強化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責任。指導轄內衛健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三必管”規定,落實領導責任、部門責任、崗位責任,加強安全風險防控,落實各項安全生產和消防措施,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加強國家衛健委新頒發的《醫療機構消防安全九項規(2020年版)》學習宣傳,確保消防安全。加強對委直屬各單位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督導檢查,建立安全管理臺賬,督促存在隱患問題單位加強隱患排除和落實風險防控措施,完善安全管理和消防管控長效機制,確保落到實處。

12.履行好部門反恐怖防范職責。縣內各醫療衛生單位落實《省醫療機構反恐怖防范標準》和《省生物行業反恐怖防范暫行標準》,加強反恐怖防范工作督導檢查,強化縣級院前急救反恐最小作戰單元的應急備勤、日常訓練和綜合演練,各醫療衛生單位參照市級院前急救反恐最小作戰單元模式建設,做好衛健系統反恐怖防范與應對準備工作。

上一篇: 量比的應用 下一篇: 活動評分規則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国产嫩草在线视频 | 亚洲一级一区二区三 |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片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 一级国产精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