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20:0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初中化學常見物質質量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隨著義務教育初中化學課程改革的推進,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成為教師關注和議論的熱點。本人結合在自身在教學中的實踐,談談對在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學教學有效銜接的一些觀點。
一、對比初、高中化學教學及目的的差別
通過對比初、高中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及目的的闡述可知:初中化學是啟蒙學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從教科書及教學實際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化學知識包括基本概念、化學用語、基本理論等;其知識層次則以要求學生“知其然”為主。高中化學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的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化學知識逐漸向系統化、理論化靠近。這讓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說,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二、重視初、高中教材知識的銜接
通過對比研究人教版初高中化學教材,筆者認為下列方面應突出初高中知識的銜接。
1. 化學用語
初中化學對化學用語的要求:“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能用”化學式表示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對常見化學反應現象能用化學方程式表述;高中化學要求在初中化學用語的基礎上,提高了要求,還增加了化學用語的數量,如結構式、離子方程式、電極反應式等。
2.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
初中化學中的相對原子質量、相對分子質量與高中化學中的摩爾質量有密切的聯系。
3.原子結構、元素周期表
初中化學僅介紹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原子結構示意圖,要求很低;高中化學中原子結構知識廣而深,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要求也高,常用它來分析解釋化學現象和問題。初中化學知識性介紹元素周期表的內容,高中化學中對元素周期表的組成、結構、變化規律等進行深入研究,它是高中學習的重點內容之一。
5.化合價
初中化學介紹少數元素的化合價,能利用化合價正確書寫化學式,要求比較低;而高中化學要求掌握更多元素的化合價,能正確的書寫物質的化學式,還要利用化合價判斷氧化還原反應。
6.化學反應與能量
初中階段對于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作了介紹,主要學習的是熱能的利用,要求較低,而高中階段要在此基礎上深入學習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如能量的測定、如何計算能量(蓋斯定律),電化學的知識等。
7.化學基本反應類型
初中階段學習了四種基本反應類型,即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從得失氧的角度介紹氧化還原反應;而高中階段在此基礎上重點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氧化還原反應與基本反應類型的關系,離子反應等。
8.溶液質量分數
初中化學學習了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計算和配制;高中化學要求在此基礎上學習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計算和配制。
9. 碳及其化合物
初中化學對碳及其化合物進行較全面的學習,主要是學習幾種碳單質(金剛石、石墨、C60)的物理性質及用途、碳單質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還原性、二氧化碳的三點化學性質,以及碳酸鈉、碳酸氫鈉、碳酸鈣與鹽酸的反應和碳酸鈉與可溶性堿的反應;高中化學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重點學習碳的多樣性、一氧化碳的還原性,二氧化碳的性質,尤其深入學習并比較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
10. 重要的非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
初中階段學習氧氣、碳、硫、氫氣等非金屬單質及其化合物,學習的比較少,要求比較低;高中階段在初中的基礎上,再學習的氮、硫、碳、硅、氯等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要求的也比較高。
11. 重要的金屬
初中階段學習鐵、鎂、鋁及銅與氧氣的反應,鎂、鋁、鋅、鐵與酸(鹽酸與稀硫酸)的反應,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物質的種數少,要求低;高中階段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鐵、鎂、銅更多的化學性質,學習鋁的化合物氧化鋁、氫氧化鋁與酸和堿的反應等。
12.酸、堿、鹽間的反應
初中化學只講解幾種典型的酸、堿、鹽,對酸、堿、鹽間的相互變化僅在少數具體物質上,沒有上升到類別,尤其鹽與鹽的反應涉及的更少;高中化學中對酸、堿、鹽間的反應要求很高,要求不僅掌握個別還要學會這一類,掌握元素形成的酸、堿、鹽間的反應及其規律,不僅會學化學方程式,還要會寫離子方程式。
13.實驗儀器和基本操作
初中化學簡單介紹部分實驗儀器和基本操作,學會模仿著使用;高中化學要求掌握的儀器多,基本操作要求高,操作要求規范。
總之,初高中化學的教學銜接問題,化學啟蒙教育向化學科學基礎教育的過渡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想盡一切辦法搞好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綜合運用各種科學方法使高一學生盡快適應高中化學學習,為將來奠定堅實的化學學習基礎。
所以,務必搞好初、高中化學的接軌教學:――注重高一化學的起始復習是搞好初、高中接軌教學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在摸清學生底細的前提下,采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復習方法,對學生存在的知識“漏洞”對癥下藥地進行修補整理,通過對知識的再理解、再挖掘、再提高,使學生作好學高中化學的知識與心理準備。
【參考文獻】
1、紅色固體:銅,氧化鐵
2、綠色固體:堿式碳酸銅
3、藍色固體:氫氧化銅,硫酸銅晶體
4、紫黑色固體:高錳酸鉀
5、淡黃色固體:硫磺
6、無色固體:冰,干冰,金剛石
7、銀白色固體:銀,鐵,鎂,鋁,汞等金屬
8、黑色固體:鐵粉,木炭,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活性炭)
9、紅褐色固體:氫氧化鐵 磷(暗紅色)
10、白色固體:氯化鈉,碳酸鈉,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碳酸鈣,氧化鈣,硫酸銅,五氧化二磷,氧化鎂
(二)液體的顏色
11、無色液體:水,雙氧水,無色酚酞試液
12、藍色溶液:硫酸銅溶液,氯化銅溶液,硝酸銅溶液(含有銅離子)
13、淺綠色:硫酸亞鐵溶液,氯化亞鐵溶液,硝酸亞鐵溶液(含有亞鐵離子)
14、黃色溶液:硫酸鐵溶液,氯化鐵溶液,硝酸鐵溶液(含有鐵離子)
15、紫紅色溶液:高錳酸鉀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氣體的顏色
17、紅棕色氣體:二氧化氮
18、黃綠色氣體:氯氣
19、無色氣體:氧氣,氮氣,氫氣,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氫氣體等大多數氣體。
二、初中化學溶液的酸堿性
1、顯酸性的溶液:酸溶液和某些鹽溶液(硫酸氫鈉、硫酸氫鉀等)
2、顯堿性的溶液:堿溶液和某些鹽溶液(碳酸鈉、碳酸氫鈉等)
3、顯中性的溶液:蒸餾水和大多數的鹽溶液
三、初中化學敞口置于空氣中質量改變的物質
(一)質量增加的
1、由于吸水而增加的:氫氧化鈉固體,氯化鈣,氯化鎂,濃硫酸;
2、由于跟水反應而增加的:氧化鈣、氧化鋇、氧化鉀、氧化鈉,硫酸銅;
3、由于跟二氧化碳反應而增加的: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鋇,氫氧化鈣;
(二)質量減少的
1、由于揮發而減少的:濃鹽酸,濃硝酸,酒精,汽油,濃氨水;
2、由于風化而減少的:碳酸鈉晶體。
四、初中化學物質的檢驗
(一)氣體的檢驗
1、氧氣:帶火星的木條放入瓶中,若木條復燃,則是氧氣。
2、氫氣:在玻璃尖嘴點燃氣體,罩一干冷小燒杯,觀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燒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變渾濁,則是氫氣。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變渾濁則是二氧化碳。
4、氨氣:濕潤的紫紅色石蕊試紙,若試紙變藍,則是氨氣。
5、水蒸氣:通過無水硫酸銅,若白色固體變藍,則含水蒸氣。
(二)離子的檢驗
6、氫離子:滴加紫色石蕊試液/加入鋅粒
7、氫氧根離子:酚酞試液/硫酸銅溶液
8、碳酸根離子:稀鹽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氯離子: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若產生白色沉淀,則是氯離子
10、硫酸根離子:硝酸鋇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鹽酸再滴入氯化鋇
初中化學雖然是啟蒙學科,但對初中生來說,知識點比較繁瑣。因此,有的教師往往樂于將知識點教授一遍再進行練習,即進行“回頭看”。教師總結得很全面,分析得很細致,條理分明,節奏緊湊,時間非常容易控制。但是,實際教學中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教師在對知識點的歸納總結,對學科知識的建構過程中,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思維,大部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缺少判斷、選擇的思維過程。時常有學生感嘆:上課聽懂了,自己遇到題目根本不會做。為了改變這種情形,提高“回頭看”內容和學生參與度的匹配性,研究“回頭看”的有效性十分必要。
“四段一案一回頭”是我校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工程和核心工程,是我校打造“自主、靈動”高效課堂的關鍵。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努力踐行這一理念而進行具體實施的時候,我摸索了一些“回頭看”的策略。
1.重視5分鐘小練習
現代教學心理學、教育統計學表明:學生課堂思維的水平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在課堂教學的開始前10分鐘內,學生的思維逐漸集中,所以應力求在短時間內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題上,加大輸入的強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踐證明,有趣味的課堂小練習能迅速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從化學學科特點上看,很多知識點比較繁雜,在系統復習時很難周詳實施,而5分鐘的時間正好可以解決這樣的一個個小課題。每課小小的一回頭,有利于記憶的加深,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真正理解。
初三化學課堂趣味小練習的內容很多,主要包括以下主題:(1)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反應現象及其原理;(2)閱讀短文,分析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3)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能量變化;(4)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實驗分析;(5)氧氣、二氧化碳、水的基本性質;(6)氧氣、二氧化碳的獲得、裝置、用途;(7)水的凈化方式,硬水和軟水的區分;(8)用微粒觀點解釋一些生活現象;(9)常見物質的構成微粒;(10)通過微觀圖例分析物質變化中微粒的變和不變、物質的類別;(11)看圖觀察原子形成離子時微粒體積的變化;(12)常見物質的微觀構成;(13)常見化學用語及其意義,包括元素符號、微粒符號、化合價、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14)物質分類;(15)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及其中元素化合價的變化;(16)常見氧化反應、還原反應、氧化劑、還原劑的簡單判斷;(17)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18)質量守恒定律分析;(19)金屬性質、合金特性;(20)生鐵冶煉原理;(21)鐵生銹的條件;(22)碳酸鹽的檢驗;(23)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變化;(24)溶液的形成,以及幾種常見溶液中的存在微粒;(25)一些水溶液的性質;(26)溶液的組成;(27)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28)有關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溶液組成、溶解度的計算;(29)酸堿度和酸堿性的區別、聯系;(30)常見物質的電離;(31)常見酸堿鹽的性質;(32)銨態氮肥的檢驗;(33)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34)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35)光合作用及其能量變化和葡萄糖氧化放熱;(36)淀粉檢驗;(37)蛋白質性質和檢驗;(38)材料種類;(39)酸雨的形成。
2.以解決問題為主導
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能激活人的思維,推動人進行積極有效的思考,從而解決問題。從學生的角度看,愉悅地解決問題是產生學習愿望的根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巧妙設問、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問題中發現自己的缺漏,從而主動參與“回頭看”,提高“回頭看”的有效性。
例如,在酸堿鹽的教學中,“回頭看”可以設計運用物質的不同物理、化學性質對物質進行鑒別。然后根據這個情境,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選出最佳方案。比如濃硫酸和稀硫酸的區別方法有哪些?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如何鑒別?廚房里的食鹽和純堿有哪些區分方法?如何實現下列物質之間的轉化?CuCuSO4,Ca(OH)2NaOH,等等。這些“回頭”內容,學生積極參與,互相糾正、補充,氣氛很活躍,既能達到梳理知識的目的,又能提煉出解決類似問題的一般方法。
3.不斷整合教材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提出,學習和做學問,都要“從薄到厚,從厚到薄”。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日積月累,知識變厚了,而對知識的統攝梳理,即是從厚到薄。在“回頭看”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精心選擇,用一種物質或者多種物質巧妙地對多章節知識進行串聯整合,形成有效遷移并且內化吸收。
比如:在進行有關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計算第二課時的教學時,可以從氯化鈉這種物質入手,引導學生在回頭看時對相關知識進行整合。
教師:取氯化鈉固體。請同學們根據前面所學,說說對這種物質的認識。
學生:氯化鈉化學式NaCl,鈉元素+1價,氯元素-1價。
學生:氯化鈉由鈉離子和氯離子構成。鈉離子符號Na+,氯離子符號Cl-。
學生:氯化鈉溶于水時,溶液溫度沒有變化。
學生:氯化鈉溶液能導電,因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動的鈉離子和氯離子,鈉離子和氯離子個數比是1∶1。
學生:氯化鈉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微粒是:氯離子、鈉離子、水分子。
……
教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那么,如果有一瓶氯化鈉溶液經測定,溶液中鈉離子和水分子的個數比是1∶30,則該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是多少?
……
又比如,在完成生鐵的冶煉后,可以通過這樣一道推斷題對前面的知識進行“回頭看”,
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有序梳理,建立聯系,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如圖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物質間的轉化關系,其中甲、乙、丙為單質;A、B、C、D、E為化合物,且A與B的組成元素相同,D與E的組成元素也相同。已知C與丙均為黑色粉末,C和E在高溫條件下可生成丙和D,D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其余反應條件、部分反應物和生成物均已略去。
試推斷:
(1)C物質的化學式?搖?搖 ?搖?搖;D物質的化學式?搖?搖 ?搖?搖。
(2)寫出下列化學方程式:
A甲+B:?搖?搖 ?搖?搖?搖?搖?搖?搖;甲E:?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
甲C:?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
總之,在“回頭看”中,將教材知識點不斷加以重組、改造,從新的角度把知識串珠織網,不僅易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實踐證明,這種整合形式比單純將知識點教授一遍再進行練習有效性更高。
4.聯系生活
化學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根據這個理念,課堂教學中的“回頭看”必須聯系生活,適當聯系社會熱點,聯系化學生產工藝,通過一些具體的學生感興趣的實際事例,把化學問題嵌入其中,讓學生學到活生生的化學知識,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或增強資源觀念、環境觀念、是非觀念,也增強社會責任感。
例如:載人航天工程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艙內氣體凈化就是其中之一。某化學興趣小組準備探究二氧化碳轉化成氧氣的方法。
查閱資料:
超氧化鉀固體(化學式KO2)可做氧氣源,用于呼吸面罩,供水下、礦井、高山、高空作業時使用。利用它能與二氧化碳反應放出氧氣的原理,可作為密閉系統(如潛艇、宇宙太空艙等)的氧氣再生劑。
提出問題: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轉變成氧氣的方法是什么??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超氧化鉀與二氧化碳反應除了生成氧氣以外,還生成什么?
猜想與假設:(1)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超氧化鉀與二氧化碳反應的產物是氧氣和化合物X,X中一定含?搖?搖?搖?搖?搖?搖?搖 ?搖元素。
實驗驗證:
(2)興趣小組同學設法排盡A中的原有空氣后依次連接裝置A、B、C進行實驗(儀器b為U型管,超氧化鉀)。裝置A的作用是?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搖;按裝置A,B,C依次連接,在C裝置的后面連接一個量筒,收集氧氣所排出的水,可以粗略測量氧氣體積,但小敏經過多次實驗發現,利用該裝置測得生成氧氣體積偏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3)小米同學在B裝置和C裝置之間連接一個與裝置C相同洗氣瓶,瓶中放半瓶澄清石灰水,反應剛開始瓶中出現很多氣泡但石灰水幾乎沒有渾濁,過了一段時間后,石灰水出現大量的渾濁,這一現象說明?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5.建立題庫資源
題庫資源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學生的錯題。錯題呈現了學生知識接受上的疏漏。經過“回頭看”對錯題的講評更正,學生可以準確完善地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因此,教師在每次批改作業時應對學生易錯題進行匯總并且再次進行備課,然后作為“回頭看”的重要內容。這樣有的放矢,可以有效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另外,教師應該善于識別習題的功能,盡可能提高習題的使用功能。“回頭看”的題庫資源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改編,不斷與時俱進,不能簡單照搬照抄各種參考書和各類中考題,堅決摒棄耗費師生大量精力的舊題、偏題、怪題。
在我校課堂教學改革和創新的理念下,初中化學教學對有效“回頭看”的策略研究屬于初級階段,需要全體同仁不斷探索、相互借鑒,努力促進教學質量的共同提高。
通過對比初高中教學大綱對教學目標及目的的闡述可知:初中化學是啟蒙學科。從教科書及教學實際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學主要要求學生掌握簡單的化學知識、基本化學實驗技能、簡單化學計算及化學在生活、生產及國防的某些應用;其知識層次則以要求學生“知其然”為主。高中化學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實施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化學知識逐漸向系統化、理論化靠近,對所學的化學知識有相當一部分要求學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還要“知其所以然”;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還能在實際應用中有所創新。
二、研究初高中教材中知識的銜接
我們要研究初中化學課程標準、高中化學教學大綱以及初高中化學教材,幫助學生完成初高中化學學習中相關知識點的銜接。在知識銜接方面,由于新課標教材注重學生的啟蒙教育,注重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所以新課程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總量有所減少、難度有所降低。
1. 原大綱上有,但新課標刪去的知識點有
(1)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和原子結構示意圖(僅要求能識別);
(2)溶液的導電性,電離及常見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
(3)根據溶解度概念的計算;
(4)H2的化學性質(還原性)和實驗室制法(知識拓展部分);
(5)共價化合物和離子化合物;
(6)酸、堿的定義;酸性氧化物的定義及與非金屬氧化物的關系;堿性氧化物的定義及與金屬氧化物的關系;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及相互反應;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從反應物判斷)及應用;
(7)元素的存在狀態(游離態和化合態);
(8)對酸、堿、鹽、氧化物的分類;
(9)堿式碳酸銅的分解;
(10)氧化物和自燃的定義;
(11)二氧化碳的工業制法(高溫煅燒石灰石);
(12)硫酸銅晶體,結晶水合物的介紹;
(13)Cl_、SO42- 的檢驗等。
2. 新課標中有,但比原大綱降低了要求的知識點有
(1)新課標要求“知道”O2和CO2的主要性質,原大綱要求“掌握”O2(與碳、硫、磷、鐵在氧氣里燃燒)和CO2(跟水、石灰水的反應)的化學性質;
(2)新課標要求“初步學習”在實驗室制取O2和CO2,而原大綱要求“掌握”O2和CO2的實驗室制法;
(3)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在新課標中也降低了要求,只在“認識”氧氣能跟許多物質發生氧化反應,“了解”從鐵礦石中將鐵還原出來的方法兩處教材有文字體現,而原大綱則要求從得氧失氧角度“了解”氧化反應、還原反應;
(4)新課標要求“知道”常見的金屬與氧氣的反應,而原大綱中則要求“掌握”鐵的化學性質(與氧氣、與鹽酸、硫酸,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
(5)新課標要求“知道”常見酸堿的主要性質(酸三條、堿兩條)和用途,“認識”酸堿的腐蝕性,而原大綱要求“掌握”鹽酸、稀硫酸的性質,“常識性”介紹濃硫酸和硝酸,“了解”酸的通性(五條),“掌握”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的性質,“了解”堿的通性(四條); 轉貼于
(6)新課標要求“認識”物質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等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而原大綱對分子的概念、原子的概念要求均為“理解”,并要求“掌握”它們的應用,對離子的要求是“了解”;
(7)關于元素,新課標要求“記住”一些常見元素的名稱和符號,而原大綱要求“記住并能正確書寫”常見的24種元素符號;
(8)關于化合價,新課標要求“說出”幾種常見元素的化合價,而原大綱要求“了解”化合價的含義,能根據化合價寫出化學式,或根據化學式判斷化合價;
(9)關于化學式,新課標要求“能用”化學式表示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而原大綱要求“理解”化學式的含義,并“掌握”其應用;
三、做好教學方法的銜接
初中化學的教學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識水平及初中化學作為入門學科的限制,雖然教師都在嘗試探究式教學,但受應試教育影響,采用的還是灌輸式講解方法。進入高中時,教師要抓住學生生理從少年向青年轉變、學習心理由“經驗記憶型”的被動接收知識向“探索理解型”主動學習知識轉變的時期,在教學方法上則應更多地采取啟發式,啟發、激發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
為了能更好地開展高一化學教學工作,教師應做到以下四點:
1. 通覽教材和大綱
教師要熟悉初中、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綱中對各部分知識的要求情況。確定新學年復習內容及復習計劃,使得所復習的內容有利于高中化學的學習,有利于初高中化學的銜接。
2. 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
教師對高一新生的中考情況要進行認真分析,對初中與高中密切相關的內容的掌握情況要心中有數,以便在復習中有的放矢。
3. 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科素養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圖表、演示實驗、教學模型等直觀材料,結合當前社會熱點,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經濟有著重要的聯系,以此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讓學生覺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要學好化學就必須有腳踏實、勤奮苦讀的態度。
4. 從高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習慣,培養能力
良好習慣的養成可使學生受益終生,高一時要注意學生閱讀習慣、作業規范、實驗規范等的教育和養成。能力的提高和培養是中學教學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漸提高的過程,不同階段不同教學內容擔負著培養不同能力的任務,教師應抓住各種場合對學生能力進行培養。
根據近幾年的中考試題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物質組成粒子模型類;表格數據坐標系類;學科交叉類;社會公共標志類;概念關系理解類;生活情境圖像類;物質貯存標簽類;實驗操作儀器、裝置類等。
二、中考化學識圖題的解決方法
1.熟悉物質的組成及轉化關系,特別是一些物質的定組成,常見物質的化學式等。并將質量守恒定律爛熟于心。
2.看清坐標系的縱橫坐標的含義,在變化曲線中重要的起點、折點、交點都要理解含義,更要在曲線變化趨勢上發現問題。
3.對于一些常見的公共標志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清楚、搞明白。
4.以常見的物質標簽為模板熟悉標簽的組成(如硫酸、氫氧化鈉等)。
5.熟悉常見儀器的式樣、用途及作用,特別是在初中化學中重要實驗中所承載的經典實驗及其作用。
6.熟悉一些簡單的概念關系,可繪制簡單的思維導圖去理解。
三、經典例題解析
例1圖1分別是水蒸氣液化和水通電分解的微觀變化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②表示的化學反應文字表達式為。
(2)從微觀角度解釋①、②的本質區別是。圖1
解析圖中①是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是水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小,水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屬于物理變化;而電解水產生氫氣和氧氣,是水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該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答案:(1)水通電氫氣+氧氣
(2)①中水分子本身沒有改變,只是分子g隔變小,是物理變化;
②水分子變為氫氣分子和氧氣分子,是化學變化。圖2
例2 向10 g CaCO3中不斷加入稀鹽酸,其質量變化如圖2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提示:CaCO3與稀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1)當10 g CaCO3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加稀鹽酸的質量為g。
(2)所加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多少?(寫出計算過程,結果精確到0.01%)
解析(1)根據圖象可知,當所加稀鹽酸的質量為40 g時碳酸鈣恰好完全反應;根據化學方程式可求得稀鹽酸的質量分數。
(2)解設40 g稀鹽酸含有HCl的質量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
10 gx
10010 g=73x
x=7.3 g
稀鹽酸的溶質質量分數為:7.3 g40 g×100%=18.25%
答:略。
例3將m g硫酸鉀的不飽和溶液恒溫蒸發水分至有晶體析出,在此變化過程中溶液里溶質質量分數p%與時間t的關系(圖3)正確的是()。
解析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p%
不為0,A、D錯誤;蒸發過程中,溶液由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p%隨時間增加而增大,達到飽和后,不再變化,B錯,C正確。
答案:選C。
圖4例4某校化學小組在利用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探究酸堿中和反應時,利用數字化傳感器測得燒杯中溶液pH的變化圖象,如圖4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中c點所示溶液呈堿性
B.圖中a點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質是
Na2SO4和H2SO4
C.該實驗是將氫氧化鈉溶液逐滴滴入盛有硫酸的燒杯中
那么,如何尋找“題眼”呢?可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可以以特殊反應及條件為“題眼”.在初中化學中,如:水分解需以通電為條件;實驗室用氯酸鉀加熱制氧氣時需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兩種黑色粉末加強熱后得到紅色固體肯定為炭粉和氧化銅的混合物;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之間的相互轉化等為特殊反應.
2.以物質的特殊顏色及性質為“題眼”.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的固體:氫氧化鐵為紅褐色,氫氧化銅為藍色,其溶于酸后形成的Fe3+鹽呈棕黃色,Fe2+鹽呈淺綠色,Cu2+鹽呈藍色;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的白色固體有兩種,AgCl和BaSO4;碳酸鹽遇酸必產生二氧化碳氣體.
3.以特殊操作及轉化為“題眼”.溶解、過濾、蒸發、結晶等為初中化學常用的基本操作,將其與物質間的轉化結合起來,作為關鍵點解題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以復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為“題眼”.酸、堿、鹽等物質之間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為:兩種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換成分,若生成物中有沉淀產生、氣體放出或有水生成,則復分解反應可以發生,否則不能發生.
二、常見推斷題類型例析
1.框圖式
試題特點:此類題一般不給出物質的范圍,而是以箭頭形式把各物質聯系起來,變成連鎖式的轉換關系,要求推斷出未知物質.
解題策略:我們可以根據某些物質的特殊性質,采用順推及猜想相結合的方法得到結論,然后驗證后得到答案.
例1A、B、C、D、E、F、G、H是化學實驗中常見的八種物質,它們之間有如圖1所示的轉化關系(其中E是白色沉淀,A和B可發生中和反應):
圖1
(1)寫出B、F的化學式:
B,F.
(2)反應①的化學反應類型是
.
(3)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是.
解析:本題的特征較多,有:條件是“通電”的,D有可能是水,生成的是氧氣和氫氣(F、G),而且符合“點燃”這個條件的,可以肯定這個猜想是對的.C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白色沉淀,則E是碳酸鈣.再看D和氧化鈣反應生成B,因為A和B可發生中和反應,所以這二種中一種是酸、一種是堿,則D是氫氧化鈣,則A是酸,且A與鐵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則A是鹽酸,那么C就是氯化鈣,H是氯化鈉.答案自然而然地出來了.
答案:(1)B:Ca(OH)2 F:H2 (2)化合反應 (3)CaCl2+Na2CO3=CaCO3+2NaCl
啟示:本題就是依靠“題眼”來推斷出各種物質的.所以抓住“題眼”很關鍵,當然還需要知道初中化學中各物質的特征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只有把基礎知識有機地結合在讀題中才能結出豐碩果實.
2.反應式
試題特點:這種類型的推斷題大多用代號來表示反應物、生成物的關系,并用箭頭列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解題策略:我們可以根據常見的反應特征及某些物質的特殊性質,結合題中給予的信息,找到突破口,然后依次推斷,就能得到最后結果.
例2有四種常見物質A、B、C、D,它們可以發生如下反應(反應條件省略):
(Ⅰ)H2+AB+C;(Ⅱ)CH2+D;(Ⅲ)B+DA;已知A是黑色粉末,試推斷D是(填化學式),反應(Ⅰ)屬于(填反應類型).
解析:ABCD之間能發生相互反應,A是黑色粉末,且可由B和D反應生成,應是一種化合物,根據初中化學中物質顏色推斷,是氧化銅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是氧化銅,則氫氣還原氧化銅生成銅與水(與Ⅰ相符),水分解生成氧氣和氫氣(與Ⅱ相符),氧氣與銅反應生成黑色氧化銅(與Ⅲ相符),則可以把全部物質推斷出來.
答案:O2 置換反應
啟示:本題也是抓住“黑色粉末”這個“題眼”,再結合各反應式子,就可找到突破口,從而逐一推斷,很快得到答案.
3.敘述式
試題特點:語言敘述型一般給出物質范圍和實驗過程及現象,然后根據所給出的現象要求同學們推斷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及可能存在的物質.
解題策略:我們應逐步分析實驗現象,再結合某些物質的特殊性質(如顏色、溶解性等)及特殊反應現象(如生成沉淀或氣體等),依次得出結論.
例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鋇、碳酸鈉、硫酸鈉、硫酸銅、氯化鋇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了確定它的組成,某化學小組同學進行了如下探究活動:提出假設:白色粉末由上述五種物質組成.
實驗探究:
步驟1:取少量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
步驟2:取少量由步驟1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并有無色氣體產生.
獲得結論:
(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沒有(寫化學式),說明假設不成立.
(2)步驟1得到的沉淀是(寫化學式).
(3)白色粉末的組成可能是(寫化學式).
解析:(1)由步驟1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可以確定沒有CuSO4,因為硫酸銅溶于水顯藍色;(2)由步驟2取少量由步驟1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并有無色氣體產生,得沉淀為BaSO4和BaCO3;(3)綜合步驟1和步驟2,可得白色粉末的組成為Na2SO4、BaCl2、BaCO3或Na2SO4、BaCl2、Na2CO3或Na2SO4、BaCl2、Na2CO3、BaCO3.
答案:(1)CuSO4 (2)BaSO4和BaCO3 (3)Na2SO4、BaCl2、BaCO3或Na2SO4、BaCl2、Na2CO3或Na2SO4、BaCl2、Na2CO3、BaCO3
啟示:本題的“題眼”是硫酸銅溶液是藍色的,而得到的溶液是無色的,此為一;二是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部分溶解、部分不溶,說明既有硫酸鋇也有碳酸鋇沉淀.然后就可以按照上面的分析逐一解決.
此類題不僅要求我們對元素及其他合物的轉化關系要相當熟悉,而且還要善于抓住題干的要求和提供的關鍵信息,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尋求解題的途徑.
4.圓環式
試題特點:套用奧運五環,派生出化學環式推斷題,這類題用圓環來表示物質間的關系,再加上題中的文字說明,成為一種有趣的題型.
解題策略:我們可以借助物質間的相互關系去逐一對照圓環顯示的相互關系,如果符合要求,再逐一驗證,即可得到結論.
圖2
例4如圖2,A、B、C、D、E各代表鐵、水、二氧化碳、硫酸銅溶液、氫氧化鋇溶液中的一種物質.常溫下,相連環物質間能發生反應,不相連環物質間不能發生反應,且B的相對分子質量大于D.請填空: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 ,B ,D .
(2)相連環物質間發生的反應,沒有涉及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解析:根據題目要求:“常溫下,相連環物質間能發生反應,不相連環物質間不能發生反應”,可以看出B、C、D三種物質能與其中的二種物質反應,而A、E只能與一種物質反應,對照題中告訴我們的幾種物質,鐵在常溫下只能與硫酸銅反應,水只能與二氧化碳反應,所以A、E就可能是鐵或水.其他二氧化碳既能與水反應,也能與氫氧化鋇反應,硫酸銅既能與鐵反應,也能與氫氧化鋇反應,假設A是鐵,則B是硫酸銅,C是氫氧化鋇,D是二氧化碳,E是水,而且硫酸銅的相對分子質量比二氧化碳要大,符合題目各方要求,假設應該成立.
答案:(1)A:Fe B:CuSO4 D:CO2 (2)分解反應
三、自我檢測
圖3
1.如圖3所示,A、B、C、D、E、F均是初中化學常見物質.A與B發生的是復分解反應,B與C發生的是中和反應,F是人體正常生理活動必不可少的一種鹽.
結合圖中信息,回答有關問題:
(1)E的化學式為 .
(2)A與B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C與D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2.框圖4中的物質為初中化學所學的物質,其中屬于鹽的是H、C、M、N,屬于氧化物的是F、G;胃液中含有適量的A,可幫助消化;C是家庭中重要的調味品之―;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圖中“――”表示兩端的物質問能發生化學反應:“’表示物質間存在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圖4
(1)C物質是由 (選填“分子”、“原子”或 “離子”)構成的.
(2)A與鎂條反應能 (選填“放出”、“吸收”)熱量.
(3)寫出D的俗名: .
寫出化學式:B N
(4)寫出GM的化學方程式:
3.下列框圖中的物質均為初中化學常見的物質,其中A是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屬于氧化物,圖5是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請回答:
圖5
(1)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A. C. .
(2)得到F溶液的操作Ⅰ的名稱為: .
(3)若I是紅褐色沉淀,請寫出G + F I的化學方程式: .
(4)指出反應①的基本類型是 反應.
4.(眉山)構建知識網絡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圖6是關于鐵化學性質的知識網絡(“”表示一種物質轉化為另一種
物質),其中B是密度最小的氣體,C為紅色固體單質.請回答下列問題:
圖6
(1)A物質的化學式為 .
(2)B物質的一種用途是 .
(3)反應②還需要的一種反應物是 (
填化學式).
(4)寫出反應③的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應類型:
“――”( ).
5.“奧運在我心中”.整理歸納物質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是學習化學的一種有效方法.請你從學習過的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中分別選一種代表物(不能重復選用),用化學式填寫在下列的奧運標志五圓環中(兩環相連表兩種物質之間能相互發生反應).
圖7
答案:
1.(1)H2O (2)Na2CO3+2HCl=2NaCl +H2O +CO2(3)CO2+2NaOH= Na2CO3+ H2O.
2.(1)離子(2)放出(3)熟石灰(或消石灰)NaHCO3 Na2CO3(或Na2CO3 NaHCO3)
(4)Ca(OH)2+ CO2 =CaCO3++H2O
3.(1)A:CaCO3,C:CO2 (2)過濾(3)3NaOH + FeCl3= Fe(OH)3 + 3NaCl
(4)化合反應
4.(1)Fe3O4 (2)冶煉金屬(作燃料等) (3)C(或CO或H2)
認真通讀課本,一是能搞清知識結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二是進一步加深對所學過的知識的記憶;三是可以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
二、精讀課本中的基本概念
初中化學中約有50個重要的基本概念,對這些概念在復習中要重點讀熟記牢,對其中關鍵性的字詞要反復咀嚼,仔細品味以達到全面深刻理解。如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須對其關鍵詞“參加化學反應”、“反應后生成”加深理解,沒有“參加化學反應”和“不是生成”的物質不能計算在總和中,參加化學反應和生成的物質的質量是根據化學方程式來確定的。化學反應中為什么有質量守恒,是因為化學反應中元素的種類和各元素的原子個數不變。又如元素的概念,不要死記“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同一類原子的總稱”而要從決定元素種類的微粒是“質子數”,從“同種元素形成不同粒子”(如Fe、Fe2+、Fe3+是鐵元素的不同粒子)等幾個方面來理解體會元素的概念。在復習中或考試前,如果你如此去閱讀書中的概念,能進一步鞏固和加深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論。
三、讀化學用語,理解物質組成、性質和變化關系
認真閱讀化學用語,不僅可以進一步熟練掌握化學用語的讀、寫,還可更深入理解各物質的組成、性質及其變化關系。特別是化學方程式典型地反映了常見物質的性質、制法及相互關系,復習時應認真閱讀,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CO2+Ca(CO)2=CaCO3+H2O,讀這個化學方程式時不只是記住這個方程式,更重要的是要就方程式產生一系列的聯想,如幾種物質的組成和部分物理性質;CO2是酸性氧化物,與NaOH,Ca(CO)2等堿類均能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鹽和水,由此推知堿在空氣中必須密封保存,以防堿變質;檢驗CO2可用澄清石灰水等等。
四、讀“單元小結”
課本每單元后都有提綱、表格、圖示等不同形式的小結。讀完一單元后,根據小結回憶全單元的知識內容,使書本知識在腦海中形成系統有序的貯存。
五、讀課本例題、習題,掌握典型題例
課文中例題和課文后習題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復習時應能認真研究書中的例題、習題及復習題,找出它們涉及的知識點,掌握解題格式和解題方法。再新再活的中考試題,課本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就是它們的“著陸點”。所以復習中立足于課本例題、習題可以使你從茫茫的題海中解脫出來。
G633.8
前言:
為了使得初中階段的學生能夠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獲得更加充足的創新思維發展空間,現筆者將結合化學教學經驗在下文的研究和討論中提出幾點建議。
一、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實驗興趣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與不斷深入,初中化學教師也應該隨之明確對化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意義,在傳統實驗教學的基礎上做出一定從程度的創新與改進,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化學實驗中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激發起化學實驗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進行及時的指導與糾正,培養學生掌握規范的實驗操作技巧,為實現化學實驗教學的高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
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溶液酸堿性檢驗”這一化學實驗的時候,便需要首先明確告訴學生酸溶液在化學實驗中指的是酸的水溶液,能夠致使紫色石蕊溶液發生顏色變化的我們稱其為酸性溶液,所以酸溶液肯定是標準的酸性溶液,但是酸性溶液卻不能夠統稱為酸溶液;同理可知堿性溶液與堿溶液的實際區別。除此之外,我還會聯系學生的實際日常生活,并在其中挑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物品引導學生對其酸堿性進行檢驗,如牛奶、椰子汁、豆漿以及雞蛋清等在學生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的東西,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化學實驗室中對生活常見物品酸堿性進行檢驗,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化學實驗創新思維的激發。
二、明確制定化學實驗目標,訓練學生實驗動手能力
在化學實驗教學開始之前,化學教師應該對實驗目標進行進行設計與改良,盡量減少學生進行化學實驗的負擔,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輕松的化學實驗中得到更多的學習,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能夠在操作化學實驗的過程中得到點燃與碰撞,提高化學實驗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新課程標準下,素質教育為初中化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其要求教師能夠將化學實驗教學面向每一個學生,從而使得全體學生都能夠得到自主學習能力、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探究能力等全方位均衡發展。
例如:
教師在帶領學生對“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這一實驗進行學習的時候,便需要首先將教學目標清晰明確的制定出來:掌握并熟悉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及其實際用途;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并且學會向上排空氣法的操作步驟。在化學實驗教學開始的時候,教師將化學實驗的完整操作演示給學生進行觀看,并且在實驗進行的同時告訴學生那些實驗操作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演示實驗結束后,鼓勵學生對剛才教師演示的化學實驗嘗試進行親手操作,從而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除此之外,教師在學生動手實驗的同時應該時刻關注學生的實驗進展,鼓勵學生多向教師提出探究性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養成和提高。
三、確保初中化學實驗的環保與安全
由于化學實驗本身具有著一定程度的不穩定性與危險性,在化學實驗中由于化學劑量掌握不當、化學條件不嚴謹或是化學操作失誤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安全問題,甚至會危害學生的生命安全。那么為了使得初中階段的學生能夠在安全環保的環境下,實現創新能力與創新思維的鍛煉與提高,便需要教師對教材中的有關化學實驗進行一定程度的安全性改良,從而有效保證化學實驗能夠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另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培養節約意識,避免化學藥劑由于隨意排放而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并且還需要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態度,從而使得學生在每一次化學實驗動手操作中,都能夠獲得豐厚的成長與收獲。
例如:
在Α盎合物與混合物的區別”這一化學內容進行實驗教學的時候,由于硫和鐵這兩種化學物質不能實現徹底反應,那么教師便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如利用原鐵粉替代普通的試驗用鐵屑,并且顆粒盡可能小,如此一來,便可以使得該實驗能夠更加環保;其次,鐵與硫如果實現完全反應,那么它們的質量比便會是56:32,這期間便會有部分硫會與氧氣發生化學反應,因此為保證試驗質量,便應該適量增加硫的使用;此外,為了可以很好地保護化學實驗儀器,吸取鐵粉的時候可以在磁鐵上包住一層紙,如此一來,即實現了對磁鐵這一實驗器材的保護,又很好的避免了細小鐵粉吸附在磁鐵中難以取下的難題發生。
四、布置家庭實驗作業,拓展化學實驗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教師還通過布置家庭化學實驗作業的方式,將化學實驗學習有實驗室向課外進行延伸和拓展,不僅有利于學生對化學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還可以幫助學生鞏固化學知識,強化實踐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開發,由此可見,家庭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也是具有著一定程度的重要性。
例如:
在對化學序言課進行學習之后,教師便可以在課堂教學結束前為學生布置下家庭化學實驗的作業,要求學生在家中自主完成“觀察蠟燭時的化學現象與點燃之后的色態構造”,并且在作業本中記錄下化學實驗流程與實驗現象,如此一來便會使得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深化對化學實驗的興趣,同時也使得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開發的空間。
五、結語:
總而言之,要想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實現學生創新思維的激發與培養,便需要初中化學教師積極地對化學實驗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進行研究和改進,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化學實驗動手操作和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創新思維能力的鍛煉和提高。
參考文獻:
二、探究中:設置階梯問題,化解難點
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的思考,鼓勵學生分析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案例】“蛋殼的探究”課堂片段本節課是我的一節市級公開課,其中有個教學難點是“蛋殼加熱后可殺菌消毒”,這里必須首先“驗證蛋殼中碳酸鈣在灼燒后能產生氧化鈣”。學生在課本上認識到碳酸鈣的分解需要高溫煅燒,那么課堂上短短十幾秒的加熱就能使其分解嗎?為了使學生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臺階“如果蛋殼中碳酸鈣加熱后分解了會產生什么?”“如果產生氧化鈣,怎樣驗證?”“氧化鈣可以與哪些常見物質反應,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實驗驗證產物嗎?”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逐步意識到驗證氧化鈣的產生,可以先驗證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的產物是氫氧化鈣,由此認識到,蛋殼中分布的疏松的碳酸鈣在加熱時可以分解生成氧化鈣,并起到殺菌消毒的作用。在探究活動中,學生遇到難題時,往往很難一步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需要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出有效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思考鏈,突破難點。
三、探究后:懸疑式結尾,聯系課堂內外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在課堂實驗時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疑惑,懸疑式結尾能吸引學生的繼續探究的欲望。【案例】“金屬的化學性質”課堂片段學生在探究“鋁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時,發現在鋁絲表面除了有紅色的物質析出,還明顯地看到了大量的氣泡,為何會有這種現象產生呢?我們在課堂上無法繼續深入探究,可以請學生課下查閱資料,大膽猜想,并設計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懸疑式結尾,可以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科學探究的習慣。以上是我對課堂問題設計策略的幾點思考。另外,我還體會到,在運用問題策略時很多方法是聯合使用的;在設計問題時,除了講究策略還要注意語言要簡潔,問題要明確;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調整難度,靈活運用。
初中化學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知識領域,其理論性與實踐性都極強,它要求學生們在較短的時間內理解大量的內容并加以熟練運用,無論是對于學生還是對于教師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一、初中化學的教學現狀及其出現的問題
1.知識零亂,難以掌握
初中化學的學習時間短,知識量大,對于剛剛接觸這個學科的學生來說有著一定的難度。當前教材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但是許多知識點都是點到為止,并不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其重點在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科學過程的感受,并不對整個學科的完整性與邏輯性進行嚴格的強調,主要是培養學生將知識的學習過程與方法和價值觀結合起來的能力。教學中以幾種常見物質為認知主線展開,滲透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等相關知識,這樣的編排特點顯得知識零亂、缺乏邏輯性,對于初學者來說,則不容易掌握。
2.學科的基本思想易被忽視
教師無法完全轉變過去的教學模式,對于基礎知識依然有著極高的重視度,將過多的時間花在了對于學生的基本技能的訓練上,這些完全不符合新課程的教學要求。新課程之所以新,就是由于它對教師學科思想方法培養的教育要求提高了,由之前對于學生的“雙基”教育提升到了現在的“三基”教育。由于“雙基”在教學中對于教師有著明確的要求,使得教師有章可循,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相對容易;而現在的基本學科思想、基本學科方法是建立在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之上的,對于教師的教學要求并不明確,考核制度不夠完善,需要教師在潛移默化在基本教學中,對于教師來說這是難以把握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3.實驗室運轉存在的問題
實行新課程,實驗探究教學量比以前增加了許多,但是,目前相當多的學校沒有專職的實驗員,而實驗探究教學的增加,又使用了全新的教材,這無疑加大了一線教師的工作量,加上許多學校設備設施不完善,缺少資金維持實驗室的運轉,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實驗探究過程又變成了黑板上的“紙上談兵”。這樣的教學效果,當然還不如原教材的驗證性實驗。
同時,某些學校實驗室配備、實驗人員管理跟不上,班級成班率過高,應試教育壓力大等因素,無形之中加大了一線教學人員的工作量,加大了實驗探究教學的難度,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至于課外探究,在升學的壓力下,則蕩然無存。
義務教育階段,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熟悉基礎的探究思維,了解化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實。
二、如何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完善方案
1.注重基礎知識,聯系生活實際
初中化學知識主要分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學計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來說,知識內容龐雜,涉及到二十多種元素,六十多種化合物和眾多的化學方程式,但中考重點始終是初中化學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堅實的化學基礎知識,清晰的化學知識結構,是解決新問題的堅實基礎,所以對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應準確把握,并扎扎實實地落實到位。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重基礎知識和生活常識的聯系,將化學知識回歸到實際生產、日常生活中去,使學生能真正理解其原理,從而做到舉一反三。
2.改變學生的學生學習方式
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使得學生對化學有一個直觀的理解,而且更要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及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這也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
(1)自主學習
它是相對于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而言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并作出相應的調適。
(2)合作學習
它是指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與“競爭學習”。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素: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
(3)探究學習
它同時也可以成為發現學習,是相對于接受學習而言的。接受學習將學習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習者,而探究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來呈現的。
3.重視化學實驗
由化學實驗作為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手段,是其他教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研究實驗,挖掘教材中潛伏的各種實驗素材,重點開發學生感興趣的實驗資源,并根據初三學生的特點,結合社會熱點,將課本上顯得單調的實驗,設計成趣味實驗,向學生展示化學魅力,為了讓學生保持對實驗的好奇心、自信心,鐘情于做化學實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給予適當指導,還應該將一些復雜的、學生難以獨立完成的實驗進行改進,使之變得簡單易操作。
4.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加強審題能力訓練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起作用見效率。“受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對于提高課堂實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在學生預習時,教師可編寫學案,列出提綱讓學生自學,發現問題,帶著問題聽課。學生聽課時,要讓學生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動耳聽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動腦加以分析、歸納,將知識加以整理以便加強記憶;動手將重點內容做筆記以備復習。
另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多應滲透學生審題能力方面的訓練。如在講習題時,老師可以幫助讀題,在讀題時把題目的關鍵詞通過語速、語調等反映出來,通過多次的訓練,讓學生形成讀題就想到找關鍵詞的好習慣。要加強綜合題的分解訓練,一道綜合題都是由若干個基礎知識點拼接而成的,通過訓練要讓學生具備將綜合題分解成基礎知識點和從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只要讓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堂教學效率必將大大提高,學生也將受益終身。
三、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如果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投入真正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上,就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能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這樣就會使教學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使得化學教學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