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30 09:09:1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審計案例分析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引言
內部審計是政府部門內部控制的重要要素。我國中央政府部門內部審計的現狀主要為:沒有明確的法律要求;較少政府部門建立了內部審計機構;政府部門內部審計從業人員數量少;多數政府部門內部審計以財務合規性審計為主(劉力云,2007,2008)。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聯邦政府內部審計:有明確的法律要求;多數政府部門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并配備了較多的人員;較強的獨立性;績效審計與財務合規性審計并重(齊獻忠,2006;范文萍,2010)。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差異呢?我們又如何改變這種差異呢?本文從公共問責的視角來探究政府內部審計的生態環境。首先提出一個公共問責與政府內部審計關系的理論框架;然后以這個框架為基礎,分析中美兩國中央政府部門內部審計;最后是結論和啟示。
二、公共問責決定政府內部審計:一個理論框架
(一)公共責任中的機會主義行為
公共責任是指政府及管理當局作為人接受公共資源的所有者——社會公眾的委托對公共資源進行管理和經營并負有不斷提高公共資源使用效率和效果的責任。它是一種在政府與公眾間的動態社會經濟關系,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主要包括公共財務責任、公共管理責任和公共社會責任三種不同形態。公共財務責任是人在財務方面對委托人所承擔的責任,公共人的財政收支要合法,保證公共資源使用的安全、完整,并按照公認政府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表。公共財務責任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財務責任主要通過一系列的財務數據指標等進行計量、確認和報告,對于非財務信息涉及較少;第二,財務責任關注的是各項支出是否合法、合規。隨著公共事業的發展及政府管理職能的變革與擴大,僅強調公共財務責任已不能滿足公眾對人管理行為了解與監督的要求,社會公眾注意到政府的管理效能對公共資源消耗及對公眾服務質量的影響,要求政府降低行政運行成本,提高公共資源的使用效率,更加關注政府績效及其責任的執行情況,這就是公共管理責任(也稱為公共績效責任)。公共社會責任是人承擔的社會責任。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公眾希望生活在穩定安寧、自然和諧的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中,并能更加公平合理地享受社會發展的成果。作為公共人的政府行政及管理機構必須承擔維護社會穩定、保護生態環境及促進公平正義等社會責任(馬睿,2009;鐘曉敏、高琳,2010)。然而,由于委托人與人之間存在激勵不相容和信息不對稱,人有可能背離委托人的利益或不忠實委托人意圖而采取機會主義行為,發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于是隨之而產生的委托成本就困擾著委托關系的良好運行(Williamson,1981;Fama&
Jensen,1983;Jensen,1993;Hart,1995;Shleifer&Vishny,1997)。同時,公共選擇理論發現,在選擇公共物品時,每個個體都是按照經濟人假設的理性進行利弊分析,并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公共物品支出方案。一般來說,并不存在一種超越特殊群體利益之上的公共利益。因此,政府也會失效(布坎南,1988;劉燕,2010;黃汝娟,2010)。
(二)公共問責機制
一、明確審計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高等審計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師事務所、管理部門、單位、機構從事審計實際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按照這一要求,我們長期以來把教育目標定位在培養從事審計職業的工作者。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審計作為一種職業在工作范圍、服務本質和上迅速擴張,出現了審計畢業學生與需求的不適應性。原因在于:所需要的不僅僅是合格的審計人員,而且需要具有良好職業道德修養和豐富的知識技能、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復合型人才。基于以上需要,筆者認為審計專業教育教學論文目標應是培養他們作為一名審計人員所應具備的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使其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以適應審計環境的變化,而不是訓練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一名專業審計人員。
審計學科具有很強的性、實踐性及其與相關學科的滲透性。審計專業教學論文工作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努力實現高素質審計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教育部大力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論文質量和教學論文改革工程”,強調以質量建設為核心,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的質量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審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由于經濟環境的日益復雜,機和技術的廣泛應用,審計的難度增大,審計風險大增;另一方面,對會計信息質量和及時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進而提高了對審計工作質量客觀性和公正性的要求。面對日益復雜的業務,審計人員不僅要系統掌握本專業知識,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而且還要具備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會計、審計環境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求審計人員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水準和團隊互助精神。培養一批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協調發展和適應能力強、知識結構完整、職業道德素質高的審計人才,是審計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標。
二、改革審計教學論文傳統模式
審計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有著獨特的教學論文,而我國高校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辦法,還是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講授法,課堂教學論文基本上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重理論、輕實踐,忽略了教師和學生的充分交流,學生缺少主動提出新問題的探索能力。盡管大多數教師很清楚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教學論文工作中,往往還是走“填鴨式、滿堂灌”的老路子,嚴重壓縮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導致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不能很快適應審計環境及審計業務的需要。這種傳統教學論文模式不能很好地順應審計專業教學論文規律,直接制約著審計專業教學論文改革,未來審計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它已不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必代之以先進的、合理的、適合學生發展的、能夠培養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的辦法,案例教學論文法的實施勢在必行。
由于審計行業是一個高智力行業,對審計人員與一般財會人員在專業素質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集中體現在審計工作的全過程對審計職業判斷的依賴性,而職業判斷的依賴性又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審計人員的專業實踐經驗,這種職業的特點使得審計專業教學論文比其他學科更加注重基于實踐的案例教學論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各國有關專家意見的調查,案例研究對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知識的傳授、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知識保留的持久性方面都具有獨特的作用。隨著教育教學論文觀念的更新和知識信息時代的到來,審計教學論文改革已成為審計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深入探索審計教學論文規律,廣泛實施案例教學論文辦法,以便在教學論文辦法和教學論文內容安排上適應全面培養審計專業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三、運用審計案例教學論文
學校不能滿足學生到師事務所進行直接實習的要求,但可以積極采取間接實踐形式,如校內審計模擬操作、課堂案例教學論文等有效形式。案例教學論文法是指審計專業教師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提煉和采用審計實踐中的一些典型例子,對原理、和道理進行解釋,將審計理論知識描述以案例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入審計情境現場,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突破教學論文中的難點,提高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專門技術辦法。案例教學論文主要不是研討理論本身,而是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實踐問題,它要求學生實現從理論到實踐體驗的飛躍,在于它不僅使學生能夠獲得知識,而且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多方面的鍛煉,它適合對審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能力的培養。
審計專業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論文法時,適當地選用案例教學論文形式,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論文目的、不同的教學論文階段、不同的教學論文課程選用不同的審計案例教學論文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種:
(一)案例教學論文與理論教學論文相結合,以理論講述為主,再結合相關理論講案例。比如在講授《審計學原理》課程時,由于學生剛接觸專業知識,可以理論講授為主;教材中對審計業務約定書的講解,只是寫明應包括的和層次,學生學習時感到抽象,又不好掌握。教師如果將一份真實的審計業務約定書或帶有一些不完善、有毛病的審計業務約定書交給學生判斷,學生學習時就會感到直觀實際,教學論文效果明顯提高。
(二)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通過對案例講授、分析和討論,歸納理論。比如在講授《效益審計》課程時,可以案例講述為主,將理論融于案例之中。如講解對企業進行財務報表延伸的效益審計時,教師可以先從案例庫中選用某單位連續三年真實合法的財務報表及有關資料,要求學生根據案例資料做好編制動態比較財務報表、測算各項評價指標、對比標準進行評價等多項工作;在此基礎上教師適當地提示學生們自己分析,獨立完成上述業務操作過程;接著在小組相互交流,在班內討論,評選出學生完成情況的等級;最后由教師對這次實際業務的操作進行講評,總結出學生們的優缺點及注意事項。
所以研究上市公司前期差錯更正的動因及表現形式,還有調節會計利潤的方式、特征,以及如何遏制并杜絕前期差錯更正的濫用,并提早察覺并防范,如何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達到監管的成熟、完善,促進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上市公司往往利用前期差錯及其更正來操縱利潤,使會計信息失真,投資者利益受損,研究上市公司前期會計差錯的動因及手段,并提出改正措施,有益于保護投資者的利益,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建設。所以,研究重大前期差錯更有重要的意義。前期差錯更正的相關研究,在理論領域有助于改善財務處理方法,有助于擴展盈余管理內容,豐富我國會計理論內容,規范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和治理結構改革。
0 引言
審計學課程是會計學專業學生的核心課程,該課程體系中既包括審計的理論又包括了審計的實務,課程的技術性及實踐性極強。審計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審計基本理論,掌握審計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論結合實踐,提高學生應用能力。但由于審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學生看來比較抽象,難以理解,要求學生對會計知識有較好的靈活運用的能力,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老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問題。為提高審計課程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對傳統理論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把案例教學進入課堂教學過程中。
1 審計案例教學實施中仍然存在的問題
經過實踐,發現審計案例教學法的實施仍有如下問題:
(1)審計案例的選用不恰當。
目前課堂教學的案例均存在著針對性不強,不夠系統的問題。教師們在備課時所選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國外的案例或者是上個世紀的案例,要么不能夠有效的跟中國實際相結合,要么就是與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會計實務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審計的實務操作。
(2)師資能力不足。
進行案例教學需要授課教師具有淵博的專業的學識、豐富的審計實踐經驗,但現實情況是,目前高校的審計授課教師大多缺乏審計實踐經驗,不了解審計的實際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難將較為抽象、晦澀難懂的審計理論放在實際例子中使之具體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這是審計課程枯燥、難懂、難學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約審計案例教學實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學生不習慣、不配合。
長期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學生不僅積極性較差,而且市場經濟的商業化氣息更使學業也帶上了某種功利主義色彩。學生們學好一門課程通常有種種目的,或是為了拿到高分,或為了將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這導致學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視能力的培養、注重死記硬背而忽視知識的靈活運用。其結果就是案例教學的參與熱情不高或參與了也不配合,導致教師的提問、啟示、分析、點評全成了唱“獨角戲”,最終又回歸到傳統教學模式的老路上。
2 審計案例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
(1)精選審計案例,建立審計案例庫。
審計案例一般可分為審計理論案例和審計實務案例,前者一般可獨立成例,側重于對審計理論的闡釋,不需要有較多的審計實務經驗,教師可以通過查閱中、外文獻資料,搜集電視、新聞等媒體報道,或瀏覽相關網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則需要具備較豐富的審計實踐經驗,對被審計單位的實際業務較熟悉,并具備綜合運用多門學科的能力。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據授課教師本人的親自實踐編成,或由授課教師對來源于審計實踐的第一手資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學要求。總之,審計案例的編寫不能僅靠若干個教師的個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齊心協力、集思廣益、互通有無,建立比較成熟、系統的審計案例庫。
(2)科學設置課程,保證充分的課時。
目前,審計課程并沒有象會計課程那樣,分為初級、中級、高級會計等不同級次,以反映教學內容的不同難度,而在實際中,由于課時、專業、學生層次等的不同,授課教師經常將同一門審計課講成審計基礎與原理、審計技術與實務、審計理論與實務等多門課程。建議獨立開設審計學原理,以講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審計基礎理論,其課時應盡量壓縮;再單獨開設審計案例課,其課時應充分保證課堂討論的需要。兩門課程之間應注意適當銜接。
(3)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師資水平。
針對審計教師大多缺乏審計實踐經驗、實際動手能力差的現狀,建議采取以下多種途徑提高師資能力和水平:①鼓勵教師每隔二年或三年,即運用一學期時間到大型企業的內審部門、會計師事務所或政府審計機構做兼職或脫產實踐,以增強實踐經驗。這要求改變以往主要以課時考核教師工作量的做法,適當壓縮課堂教學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實踐工作量。②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參加cia(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或cpa考試,取得cia或cpa資格。③通過網絡培訓等方式,補充專業理論方面的新知識,了解市場環境變化給審計帶來的影響。④適時聘請實務經驗豐富、業務素質過硬的審計實務高手來校進行專題講座。只有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審計案例教學有了好的“牽頭人”、“領航人”,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4)改變考核方式,獲得學生認同。
傳統審計課程考核主要采取帶有標準答案的期末閉卷考試形式,平時成績形同虛設,期末試卷的卷面成績幾乎決定了審計課程的最終成績,這種考核制度不能不導致學生“唯分是圖”。以我校為例,專業必修課的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的比例為3∶7,而平時成績主要依據平時到課率、平時作業的完成情況、課堂回答問題情況等打出,學生之間分數幾乎沒有差別,根本無法反映課堂討論情況,更沒有包括審計實驗、實訓等環節。建議改變傳統的審計考核形式,專門給課題實踐成績一個固定的比例,在平時成績、課堂講授、案例研討、審計實驗等之間建立一個合適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會導致學生對能力的重視,最終引起他們對審計案例教學模式的傾心認同。
3 課堂案例教學建議模式
(1)課堂講授方式。
以學生為講授主體,教師進行總結。例如在審計理論課之后開設的審計案例分析課程中,教師提供國內外發生的一些典型審計案件,讓學生以課程小組為單位,選取某個案件,查找相關資料,小組內進行討論、分工協作,并推選代表在課堂上進行該案例的分析。教師對整個分析過程及問題進行概括總結,幫助學生將審計理論與審計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課堂討論方式。
該種教學形式主要運用于審計實務部分的課程講授。為使學生充分領會及掌握會計報表審計及審計意見出具類型等知識點,教師根據教學要求編制不同內容的審計案例。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分別編制采購與付款循環、銷售與收款循環、生產循環、籌資與投資循環、貨幣資金及會計報表審計等不同內容的綜合性審計實務案例。在案例編寫過程中,力求既與課程知識點相結合,又貼近實際的審計工作,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進行修訂。在教學使用時,為節約時間,可以將審計案例提前發到學生手上,讓課程小組先進行課下討論。課堂上再組織案例討論,然后教師抽選某個小組進行課堂發言,其他小組進行提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可以就關鍵問題或容易產生混淆的問題讓小組之間展開辯論。教師最后對整個過程進行講評,對案例分析結果進行總結,并就學生們在分析中存在的問題及注意事項進行講評。
(3)案例情景模擬形式。
即借助模擬現實場景,通過設身處地、寓教于樂的教習方式來強化學生對審計理論、審計程序、審計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運用于審計理論課程后的綜合案例分析課程。在實際操作時,讓每個課程小組編制一個5-10分鐘的審計案例情景劇,在劇情中穿插一些違反審計準則的錯誤行為,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模擬演示該案例。其他小組則以搶答方式指出情景劇中的問題,教師最后進行總結。在案例考核時,可以從內容、表演、參與情況等幾個方面對表演小組予以評價,從搶答情況及指出問題正誤方面對其他小組作出評價。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所模擬的案例情景涉及到業務承接、職業道德、貨幣資金審計、存貨審計等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審計單位經理、會計、出納等不同崗位職員及會計師事務所合伙人、項目經理、注冊會計師、審計助理等不同層次審計人員。
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情景表演時小組全員參與,問題搶答時全班參與,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調動了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同時又在輕松的環境下達到了掌握知識的目的。在前述教學形式過程中,教師的引導、總結與評價是極其重要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不能僅僅局限于某一個案例上,而是要通過教師的總結,將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對相應的審計理論的理解上,以及具體審計技術、審計方法的掌握上。
4 課后實踐教學
(1)校內模擬審計。
模擬審計是在案例教學的基礎上對審計實踐各環節的一次綜合模擬。目的是為學生創造一個極為方便的接觸實際的條件,使學生無須走出校門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親身體驗到比較系統、全面的審計工作全過程,掌握財務報表審計的基本程序和具體方法,有利于加強對審計基本理論的理解、基本方法的運用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將專業理論和審計實務緊密結合。
校內模擬審計包括兩個部分:手工審計模擬和計算機審計模擬。其中,手工審計模擬主要是結合審計學原理、內部控制、企業財務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等專業主干課的學習,重點模擬審計技術方法在實際中的應用。審計模擬中使用的指導教材可以是教師自主編寫的教材,強調審計檢查、計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訓練。模擬實習資料取材于公司的實務,并根據其大量真實的核算資料分析、篩選、增補而成。要求審計實習者完成財務報表審計的基本程序,即從取證到編制審計工作底稿,直至撰寫審計報告,完成審計工作底稿歸檔的全部過程。學生的模擬實習安排在大四上學期進行,共安排8周的時間。這為沒有真正接觸過審計工作,對審計中的審查程序、專業技術方法、職能崗位缺乏感性認識的學生提供了極好的鍛煉機會。計算機審計模擬則是模擬操作相關審計軟件,要求學生完成審計工作底稿、審計報告的編制復核、整理任務,掌握相關審計證據的獲取方法,模擬審計檔案的歸檔管理。當然,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起到理論結合實踐的效果。
(2)校外審計實習。
審計實習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實現理論與實踐更好的結合。一方面通過在校期間階段性的審計實習,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實際相結合,及時了解課本理論與現實工作的差異,彌補理論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畢業實習是學生就業前的一項重要準備工作,可以讓學生熟悉將來可能承擔的工作,盡快把知識轉化成生產力。
審計實習包括在校期間階段性實習和畢業實習。其中,在校期間階段性實習主要是根據本課程的進度和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及興趣取向,將學生分批、分期送入審計實踐基地接觸真實審計實務;畢業實習則是在畢業前(一般在大四上學期期末安排兩個月時間)安排學生實習,可以由學校統一安排學生到實習基地參與審計,也可以由學生自己選擇實習單位進行實習。在實習期內,每位學生至少參與一個完整的審計業務,從而切實提高其對審計問題的分析與處理能力。
參考文獻
目前,全國各高校的財務管理專業都把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作為突破口,以期培養出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備過硬實際操作能力的具有競爭力和獨特個性的高素質財務管理專業人才。
我校財務管理專業在教學計劃中和教學實踐中,根據以學生為中心的全過程實踐、與主干課程相對應、全過程質量監控的原則,建立了“圍繞一個中心,建立五個系統,強化兩方監控”的創新運作模式,即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中心,建立課堂實踐教學子系統、實驗室實踐教學子系統、實習子系統、社會實踐子系統及畢業設計(論文)子系統等五個系統,對學生進行漸進的系列實踐培訓與鍛煉,通過強化教學管理部門和專家組對實踐教學的監控和指導,提高實踐性教學質量,具體做法如下。
一、課堂實踐教學系統
課堂實踐教學子系統的內容和形式靈活多樣,根據課程特色和需要進行了“焦點式”教學、案例教學、“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的互動式教學模式”、“原理講解+討論與案例分析+操作與見習”、課程論文與設計、模擬學術會議討論、辯論會等諸多教學方法的探索,并充分利用了電子課件、視頻材料等形式新穎的多媒體和網絡平臺等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培養了學生的查閱、分析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縮小了課堂與實際工作的差距,提高學生的現實適應能力。
二、與主干課程相對應的實驗室模擬實踐教學子系統
財務管理本科專業開設了與主干課程相對應的模擬實踐課程如下:①會計手工和電算化“雙軌”模擬實習:會計手工模擬實習軟件是我校教師與專業計算機公司合作研發的成果,從原始單據的填制,到報表的編制的過程,完全模擬會計手工做賬流程;會計電算化實驗可運用金碟K/3企業管理軟件進行會計電算化模擬。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為分別建立一整套憑證、賬簿、報表。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②財務管理模擬實踐:可運用金碟K/3企業管理軟件進行財務管理、運用EXCEL進行財務分析和預算管理等模擬實習。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是財務分析報告、單項和綜合案例分析報告。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財務管理、財務報告分析和預算表等。③項目評價模擬實踐:可運用項目評價專業軟件進行模擬實習。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是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技術經濟學、項目可行性分析等。④審計實務手工實驗: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實踐指導書和所給的審計實例在會計模擬實習室進行具體的實驗操作。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為審計工作底稿和審計報告。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審計學、中級財務會計等。⑤證券和期貨交易模擬實踐:證券與期貨信息通過衛星天線接收器接收深圳金中訊財經資訊公司證券和期貨的實時行情,推薦學生使用wind金融分析數據庫、天相證券投資分析系統等采集數據和進行分析,學生可以在機房進行與在證券交易所完全相同的各種操作與分析。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為實驗報告,報告內容為證券、期貨投資的操作步驟、操作理由、事后反饋和投資總收益等。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證券投資學、期貨與期權市場等。⑥統計模擬實踐:運用SPSS或SAS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和案例分析,這項實驗項目的物化成果是實驗報告。與該實驗項目相對應的專業課程為統計學。這些模擬實習課程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實習子系統
實驗室模擬實習雖然提高了學生的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模擬的結果畢竟與現實的工作環境有一定差距。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應變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以保證校外實踐能收到良好的實習效果:一是,建立大學本科階段全過程的實習子系統。每年至少安排一次實習內容,建立金工實習、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等完善的實習體系;二是,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和維護。實踐基地是實踐教學的載體,是學校的“練兵場”,是學生的“習武地”。我院與衡陽探礦機械廠、水口山礦務局、株洲冶煉廠等企業、商業銀行等單位建立起合作伙伴關系,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包含保密條款的實習合同,明確職責,履行手續。每年按計劃、按比例、按照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實施實踐教學。這樣不僅給實習單位帶來了效益,也節約了教師聯系實習單位上的時間、精力和實習經費。在實習指導上,安排經驗豐富的學校教師及實習單位的財務管理人員負責學生實習,探索出課題式專業實習等實踐教學創新模式,并且聘請企業財務管理人員介紹該企業財務管理業務。
四、社會實踐子系統
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加科研、創新活動:①鼓勵學生參與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和課外技術服務;②結合我院正在推行的本科生導師制工作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并公開發表的論文,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③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如組織學生參加全國的大學生創業大賽、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等。通過競賽不僅可以發現、選拔優秀人才,還可以鍛煉、培養優秀人才;④鼓勵學生在學好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同時,參加社會認可的資格考試,提高就業能力。實踐證明,這些科研和創新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競爭能力和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個人才智有機會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得以充分發揮。
五、畢業設計(論文)子系統
畢業設計(論文)堅持學用結合,畢業論文教學要堅持將產學研相結合貫穿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的全過程,論文題目要求來源于企事業、科研所,鼓勵學生直接到就業單位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參與企業或科研單位的實際工作。為保證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建立了畢業論文的選題、申報、審核機制,成立畢業論文評審小組,具體過程如下:①選題。通過教師和學生雙向選擇選題、開題申報、下達任務書、兩次專家選題審查等環節,保證選題符合培養目標要求;②畢業設計(論文)形成過程中,建立有效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管理模式和監控制度,重視研究和解決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配備專人監督和檢查論文質量,并及時反饋給指導老師和學生,同時采取延緩畢業設計(論文)時間、聘請專家實施論文抽檢和公開答辯等舉措,不斷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胡愛榮.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財會月刊(綜合),2005,(8)78-79.
[2]張功富.關于大學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教學體系的研究.會計之友.2004,(5):15-16.
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環節之一,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高校大部分課程考核方法是以一張試卷來決定,或者期末總評成績較大比重是由最終考試分所決定,在具體考核內容上也普遍存在“重知識,輕能力,重記憶,輕創新,重理論,輕操作”的特點,這樣的考核方式教師覺得操作起來簡單,學生也對這樣的方式習以為常。該考核方式最根本的缺陷就是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忽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和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創新精神和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審計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很強的學科,學生不僅應掌握相應的審計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將審計理論應用于審計實務,掌握審計的方法與技巧,要在審計課程中培養學生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需以科學的、系統的、全過程的考核評價體系作為支撐,目前的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勢在必行。
一、現行獨立學院審計課程考核現狀及存在問題
目前審計課程的考核方式較傳統方式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進,采用了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期末考試成績在綜合成績評定中的比重。以某獨立學院為例,審計課程目前采用的考核形式是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平時成績的評判以布置給學生的主客觀題作業成績結合學生課堂到課情況作為判斷依據。理論上平時作業是教師經常使用的考核學生平時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平時作業是由學生在課后完成的,難免會出現相互抄襲作業的情況,這樣導致平時成績的評定結果往往是一個班的學生成績大同小異、不相上下。甚至出現一些不愛學習的同學由于參照了其他同學的作業,其正確率反而要比獨立完成的同學要高一些。期末考試主要采取帶有標準答案的期末閉卷考試形式,期末考卷命題以單選題、多選題、簡答題、綜合題四種形式,在考核內容上依附教材內容和平時作業,很多考核題目是平時作業的簡單變形甚至是平時作業的再現,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多,側重考核學生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的分析題、綜合題等題型較少。
這樣的考核方式雖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一張試卷定成績的方式,但沒有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和改革教學方式,更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革也只是流于形式。審計課程在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方面尤為重要,這種能力的提高僅僅依靠傳統的考核方式成效是有限的,因此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如開放式的開卷、論文、調研報告、事務所實習表現等,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生個性的發展,同時也有利于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審計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討
(一)改革總體方案
作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本科院校,“考核”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審計課程的考核中,不僅要考核學生掌握審計基本理論的程度,更要考核將審計理論應用于實踐,考核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審計課程的考核可以從理論模塊考核和實踐應用模塊考核兩方面進行,各模塊占總評成績比重70%和30%。在各模塊考核中也應積極貫徹“多階段、多形式”的課程考核改革思路。
(二)理論模塊考核
理論模塊的考核不僅要考核學生分項知識點的掌握情況,更要考核學生各章節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在考核方式上也應該采用多樣化的形式。
(1)在平時考核中,可以采用課堂提問、口頭答辯、案例分析、在線題庫測試等多種形式。課堂提問、口頭答辯可以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給予等級成績評定。案例分析可以采用小組討論的方式,案例可以采用會計師事務所的實際案例,也可以是老師自己設計的案例,分數的評定可以是老師與各小組相互評分相結合,小組討論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索研究的目的,達到培養、考核學生的協調、協作能力的目的。在線題庫測試每個學生的題可以根據計算機系統隨機抽樣產生,這樣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學生間相互抄襲作業現象。
(2)審計任務往往是由一個審計項目組完成的,所以審計考核形式上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學生分成幾個隊,每隊一部分同學扮演被審計單位相關人員,一部分同學扮演審計項目組,由學生自己編寫一個關于被審計單位的審計案例,運用所學知識,展示審計的風險識別和評估、風險應對的整個流程。比如在存貨的監盤章節,可以由部分學生扮演被審計單位參加盤點的人員,部分學生扮演會計師事務所存貨監盤人員,模擬存貨監盤的過程和注意事項。
(3)審計課程期末考試方式可以采用開卷、半開卷的形式。考核的重點側重于學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一味考核W生的識記背誦能力,所以在題型選擇上可以側重于案例分析、綜合類分析題。
(三)實踐應用模塊考核
目前,獨立學院在課程設置上是在大三開設審計課程,在大四給學生開設審計模擬課程,這樣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再來學習審計在實務中的運用,但是
審計理論是抽象的,學生在理論知識學習的時候并沒有真正學懂或者即使懂了等學習具體實務運用的時候那些審計理論也忘得差不多了,所謂筆者認為這兩門課程可以結合起來進行學習。在實踐應用模塊考核上,可以對學生審計工作底稿編寫及審計結論等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打分。另外,審計課程實踐應用模塊考核還可以結合學生暑期實踐,安排學生會計師事務所實習,根據學生的實習表現,根據事務所老師的實習情況反饋給予學生相應的分數。
審計課程考核方式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實施過程中會出現多方面的問題,需要不斷在實踐過程中改進方法,使得審計課程的考核更加科學合理,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本文分析了審計學基礎課程中如何運用案例教學法。首先,突出和保證課程的重點和難點,講明白基礎理論知識并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其次,教學中要注意運用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完善審計學基礎考核方式。
一、突出和保證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并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突出和保證審計學基礎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審計課程教學涉及知識面比較廣,教學上既要考慮講授審計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又要考慮講授相關知識與必要的拓展知識。在有限的教學課時下,不可能比較全面地講授教學內容。因此,教學中只能突出和保證課程重點和難點內容的講解,圍繞重點和難點內容適當深化,對于較為簡單的理論性知識可布置小論文,不用面面俱到。這樣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對講課內容非常熟悉,吃透教材,組織好教學進度和方法,正確把握深度與廣度。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來說,不能將培養目標定位在對較高審計理論的掌握上,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
2.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采用一些先進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方法,能較好地調動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探討,強化對審計事項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1.選擇合理恰當的審計案例
對于高職高專學生來說,應將教學的基本點放在培養其較好地掌握審計學基本知識,具備審計實務應用基本技能上。在課堂講授過程當中,一方面注意適當介紹一些審計發展動向,或跟審計有關的電影、電視劇,引導學生關注審計領域現狀,培養學生的審計情結;另一方面引入審計案例,進行課堂討論,引導學生深入解剖案例,分析、判斷問題,分析、歸納并總結出審計處理意見。例如,講解完每章的理論知識后,把班級的學生分好組(每個組可以5到6人),各組討論同一個案例,每位學生都分析并經小組討論后在下節課上課之前上交各組的審計意見,由教師選評選出最優的審計意見和審計報告。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考慮,而且能比較好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有效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2.發揮任課教師的主導與引導作用并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首先,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的一切工作,都應當為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服務。教師要承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及個性差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有真正樹立了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樹立了學生是學習主人的觀念,在備課中才能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堂上才能尊重學生的個性,關注學生的認知過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之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使學生參與教學的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發展能力的課堂,成為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其次,培養學主動參與案例教學的主體意識。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意味著學生主動促使自身發展,是他們身心充分自由發展的開始。
三、完善審計學基礎考核方式
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應多樣化。審計學基礎的傳統考試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平時成績(出勤情況、小組討論)+案例分析成績(創新、解決問題能力)+期末成績”的形式。期末考試應是該門課程的總結性考試,側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課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期末考試題可以出一到兩個案例分析題或減少客觀題的比例,從而避免學生死記硬背答題的習慣。
總之,將學到的審計理論知識運用到以后的實際工作當中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最終目的。審計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課程,所以案例教學是本學科教學過程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結合案例教學的講授促使學生將審計學基礎的基本原理、原則的抽象記憶轉化為形象地理解運用,可達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芹秀.案例教學法在審計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南方論刊,2015(12).
楊有紅,安徽黃山人,1963年10月出生,1999年7月獲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會計學)博士學位,1999年底至2002年初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4年3月至5月,在美國Qunnipiac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楊有紅先后曾任北京商學院會計系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學會計學院副院長、總支書記、院長,2008年11月北京工商大學原會計學院與原商學院合并后任商學院院長。兼任中國總會計師協會常務理事、哈爾濱商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會計學會內部控制標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經濟管理學科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楊有紅教授目前主要從事內部控制、會計準則與財務報表分析、人力資本與激勵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在內部控制方面,從2001年至今在《會計研究》、《審計研究》刊物上發表與內部控制有關的論文10篇,主持完成了北京市社科基金課題“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系統設計”、財政部重大課題“企業內部控制評價與典型案例研究”等項目的研究。目前主持北京市創新人才計劃項目“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研究”、國家審計署“上市公司內部審計部門如何進行內部控制審計”、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社科規劃重點項目“市屬國有非上市公司外部董事與董事會運作機制的完善”等課題的研究。
在內部控制與財務報告關系研究方面,楊有紅教授認為財務報告信息的真實可靠不僅依賴于科學嚴謹的會計準則、財會人員對會計準則的透徹理解,還需要強有力的內部控制系統為其保駕護航;財務報告目標的實現與否不僅僅取決于內部會計控制系統,而是取決于與財務報告有關的內部控制體系。提出財務報告信息的真實可靠應著眼于提高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編制環節流程的明晰、過程中的牽制和過程的可驗證。在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關系研究方面,基于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思想同源性與產生背景差異性的研究,提出內部控制系統應從控制機制和控制措施兩個層面構建、控制中的反向制衡、將評價與糾偏貫穿于監督過程、內部控制自評報告應采用強制披露和分步走相結合的做法等觀點。
在會計準則研究方面,楊有紅教授認為,科學嚴謹的準則和與之相配套的內部控制系統有助于生成高質量的財務報告信息。但是,財務報告服務于投資決策和管理控制功能是建立在報告使用者對財務報告信息透徹解讀和分析基礎之上的,而財務信息解讀與分析能力的滯后嚴重阻礙著企業財務管理能力的提升。目前首要解決的問題建立與《企業會計準則(2006)》相適應的報表分析范示。為此,楊有紅教授近兩年先后在《財務與會計》等雜志發表了《揭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真實面目》、《領會準則實質,確實提高報表質量》、《企業應注重合并報表與個別報表的對比分析》等論文,以案例分析手法對財務報告信息的解讀與分析進行了深入而務實的評述。
在博士后研究階段,楊有紅教授將研究方向定為人力資本參與收益的分配,并在《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等刊物上發表了《關于人力資源會計的若干理論問題》、《股權激勵――觀念創新與方案設計》、《EVA:構建人力資本分配新模式》等論文。提出界定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源是人力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的基礎,并提出人力資本的資本所有權特性決定了人力資本有權參與剩余收益的分配、人力資本風險承擔者的角色為其參與利益收益分配提供了充分條件等理論命題,并提出以經濟增加值(EVA)為導向的人力資本參與收益分配的系統構想。
1 《審計實務》課程目標
《審計實務》課程的培養目標是:根據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內外審計工作的人員崗位,確定他們需要掌握對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發表意見的全過程,能熟悉企業的基本內部控制制度,掌握問卷調查、盤點、函證、審閱、分析性復核等審計方法,能查找審計證據、編制審計工作底稿,能根據企業會計報表進行一些主要項目的審計,并能發表正確的審計意見,能合理出具審計報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具有強烈的誠信、責任、成本、審計風險、團隊合作等意識。使畢業生上崗后即能獨立承擔相應崗位的工作。
2 目前高職高專《審計實務》課程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高專《審計實務》課程,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該方法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略了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教師通常采用單一的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積極性被束縛;實驗、實訓條件不完善。這就使畢業生缺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人溝通和協作的能力及對工作缺乏責任感、創新能力弱。
3 提高《審計實務》實踐能力
為了適應高職人才培養的需求,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應作整合,形成完善的結構體系。課程體系以審計人員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審計實際的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生通過學習就可以全方位的訓練自己的專業職業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有效實現畢業生“零距離上崗”,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實用性高技能人才。
3.1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注重專業教師實踐性教學能力的培養,高職高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有一批既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較強指導能力的教師隊伍,教師的實踐性教學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學校應組織實踐經驗少的教師到審計部門實習、調研,同時專業教師還應到企業中進行鍛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從而適應實踐性教學的需要。
3.2 以工作過程(生產過程)為導向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根據行業標準,通過崗位分析,工作任務分析來明確典型工作任務,由行動領域確定學習領域。對內容進行重組和序化,以審計實務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時序為依據,設計課程內容與順序。課程直接對應業務崗位,教學過程就是指導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教學內容就是系統化的審計人員的工作內容,將整合的職業崗位典型工作任務作為學習情境,審計相關的理論知識被分解嵌入到各個教學情境中。各個學習情境所涉及的內容細分成若干個具體的技能和任務,各個學習情境按照工作過程組成完整的課程體系。
3.3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
通過調研聽取專業人員和行業專家對專業人才培養的意見。明確專科畢業生審計方向的就業崗位群:(1)會計師事所助理;(2)政府審計、企業、單位從事內部審計工作的人員。根據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確定學生應具備的專業能力:熟悉審計職業工作環境、評估和防范審計風險的能力;對財務舞弊行為作出職業判斷、確認及處理的能力;正確確定審計目標,選擇適當的審計程序而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的能力;正確編制審計工作底稿 ;正確發表審計意見;合理出具審計報告的能力。方法能力有:決策能力、執行能力、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通過自學獲取新方法的自我更新能力、利用網絡和文獻等獲取信息和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制定工作計劃、評估工作結果的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社會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良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與協作能力,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依據對工作崗位職業能力的分析,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與評價體系,充分體現課程設計的職業性。
3.4 “教、學、做”一體化
教學場所應主要設在實訓室和實訓基地,會同企業人員,設計教學實訓項目,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情境,學習情境,完全采用真實審計實例為載體,即會計師事務所現場審計項目,審計理論知識融于一個個審計項目中進行講解,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做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真實的職業訓練。最后安排一周的實訓,完成一個綜合項目的實訓,系統地訓練學生的審計綜合能力。教師與學生通過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教學過程,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3.5 教學方法的選用
(1)“典型任務驅動”教學法
在教學中以典型任務驅動為主線,將學生自主策劃、實施、檢查、評價、教師指導,教、學、做有機結合起來,采用教師下任務小組策劃教師指導學生修訂策劃教師指導、學生實施學生寫工作記錄任務完成后評價(教師對學生評價、教師對小組評價、小組互評、學生個人自評) 撰寫工作總結的模式。“典型任務驅動”教學法培養了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專一性,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2)角色扮演法
雖然從總體上看,《審計實務》課程教學中學生的主要角色就是“審計員”,但是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操作方式下,各不同小組和小組中的不同成員需要交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項目負責人等。這樣有利于明確學生在小組中的責任,也便于不同小組交替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務。分角色實訓有利于學生在工作中進行換位思考,也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得到技能的全面訓練。
(3)案例引導分析法
在學習情境實施的過程中,選取一些典型的案例作為相關知識提供給學生,包括用于審計業務指引的實用案例、違法處理的警示案例。其中的審計業務指引案例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案例。可作為學生在實施工作任務時的參考。案例演示能夠較好地引導課程內容的展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分析能夠較好地促進學生在工作中有對比和參考,加深對這門課程的理解;違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夠較好地提升學生的專業意識;從而激發學生通過學好審計實務繼而學好其他專業課程的積極性。
《審計實務》課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應以培養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和工作任務為載體,積極探索教學方法的創新,保證課程目標的實現。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參與意識和主動性,加之對審計學的內容感到抽象、空洞,被動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影響了教學的實效性,教學方法猶如紙上談兵,難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學過程中應利用實物、錄音、圖片、教學軟件等直觀教具和電化教學設備,使教學形象直觀,并通過教學模式的轉變,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審計理論與實踐脫節,缺乏操作性。審計學偏重于實踐,但目前教學過程中純理論講解較多,缺乏實踐性和可操作性,造成思維模式呆板與審計實務判斷靈活性相背離。由于審計原始資料的隱密性,致使實踐教學資料缺乏,對審計工作只停流在感性認識上。部分學校試圖從案例教學入手,改變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但僅依靠案例教學,還不足以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教學過程中缺少與實務接軌的模擬實驗和模擬工作底稿,以及具體的操作流程和實務。
為改變現行審計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筆者通過多年的審計教學經驗,提出一種新的審計教學方案———三維整合審計教學模式,即從課程體系整合、審計案例教學和審計模擬綜合實驗三個層面,改變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1.審計學課程體系整合。整合審計學課程內容,將審計理論運用于審計工作中,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審計學課程體系整合過程中,應力求精簡與實用,注意各相關專業課程之間的安排搭配,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審計理論知識和審計技能。(1)審計學課程內容包括審計學基本理論、審計程序和技術以及業務循環審計實務三方面。教學過程中,應正確地選擇和應用審計實務中審查技術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對課程內容進行設計,使學生學到系統、實用的知識。例如,在銷售與收款業務循環審計實務的學習中,與審計基本理論中的函證法緊密結合,使學生深入理解函證審計方法與技術。(2)相關專業課程的結合,注重專業課程之間的綜合,讓學生從審計的角度將財務管理、統計和稅法等相關知識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運用已獲取的相關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3)對其他專業相關知識的融合,注重學科之間的結合,在獲取知識、重組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多維思維方式,形成綜合運用知識、發現問題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審計業務的實際操作能力。(4)將會計錯弊表現形式及其審查技巧作為補充。如在銷售與收款循環審計的講授過程中,教師應結合主營業務收入審計中的主要風險領域進行錯弊的歸結,結合主營業務收入的各種錯弊表現形式,進行審計技巧的講解和分析。適當補充財務報表主要項目的會計錯弊表現形式及審查技巧,從實戰角度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審計課程的全方位整合。2.審計案例教學。運用審計案例教學,以審計案例的情節為線索,使學生進入審計工作的“現場”,即由理論講述向審計案例的剖析與理論描述相結合轉變。通過案例教學,傳授審計相關知識。審計案例教學法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綜合能力。審計案例教學形式包括三種:(1)審計實務案例。該種案例大多以審計的業務內容為主,具體的業務調整居多;(2)審計典型案例。以國內外典型審計案例為主,將審計理論融于審計案例之中,通過審計案例的講授、分析與討論,對審計知識進行深入剖析;(3)理論教學與典型案例相結合。結合審計理論講解來分析案例,再進行審計案例的相關討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開設審計理論課之后單獨開設審計案例研究課程,側重點略有不同,《審計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選取典型的審計案例或業務案例,分課堂教師引導案例、課堂學生討論案例和課后學生分析案例。教師應在案例分析中提出具有研究性質的問題,引導學生針對某一案例或專題進行深入思考,拓寬思路,讓學生扮演積極主動的角色。教師可讓學生投入到事先精心設計的案例討論中,通過學生運用審計學基本理論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3.審計模擬綜合實驗。審計模擬綜合實驗能增強審計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綜合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但要注意知識點的銜接,盡量避免知識的交叉和重復。
審計模擬實驗的形式很多,可通過建立審計模擬工作室、校內模擬仿真實習、計算機審計模擬實驗和校外實習基地培訓等形式完成。(1)建立審計模擬工作室。針對理論教學的講授內容,將審計知識分為若干個項目,準備審計專用的各種工作底稿和材料,與學生共同建立審計模擬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可有針對性地選取某個項目進行實際操作。例如,理論教學中進行現金監盤審計時,可選擇貨幣資金審計項目的專項資料,在工作室里與學生共同填寫現金盤點表,完成現金審計的全部審計資料,提高學生對貨幣資金審計的能力。(2)校內模擬仿真實習。為突出直觀教學,進行校內審計模擬仿真實習。以一家公司某年度的財務報表審計為主線,使用賬、證、表等實務會計資料,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設置工作崗位,進行情境操作,真實再現財務報表審計的整個過程,包括接受審計委托、制訂審計計劃、符合性測試、實質性測試和出具審計報告等。各小組在模擬實習中演示、說明審計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處理意見等,由教師根據評分標準確定考核成績。實習結束學生須提交審計報告和一套完整的審計工作底稿。(3)計算機審計模擬實驗。該實驗需要在審計軟件的支持下進行,審計軟件會事先準備一套仿真模擬電算化會計核算資料,按照審計軟件的操作步驟,學生進行計算機模擬審計業務的全部流程,其內容與手工模擬仿真實習基本相同。(4)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與有業務需要的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聯系,建立實訓、實習基地,讓學生輪流深入企業進行審計工作。建議學校注冊成立一個會計師事務所,解決部分學生的實習問題,教師可對整個實習過程進行周密安排、管理和指導。由于學生的實習審計的分工不同,實習成績可通過知識應用能力、個人修養、動態的考核和實習報告等決定,其中知識應用能力包括綜合能力、實習完成情況、審計小組會議表現情況等,分值占50%;個人修養包括出勤率、師生交流互動、精神面貌、言語方式、行為禮貌等,分值占30%;動態考核方式可通過口試、社會調查、論文、報告、設計規劃等完成,分值占20%。
作者:倪明輝 曲艷梅 高尚 邢大為 單位:黑龍江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