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30:34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最新煤礦風險防控措施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一、完善財務內部控制的意義
1.保護企業物資的安全完整
煤礦企業與其他企業不同,具有自己獨特的特性。財產物資對煤礦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套完整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為煤礦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保駕護航,為煤礦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層層把關,最大程度地防止財產物資的破壞。另外,由于內部控制制度的存在,各個部門相互制衡,可以有效地杜絕浪費、貪污等不合理現象,確保煤礦企業健康有序發展。
2.提高企業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煤礦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礦企業的正確決策,不僅關乎其自身的發展,更影響著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所以,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尤為重要。由于財務內部控制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煤礦企業的會計行為,有效保障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從而保護煤礦企業財產的安全完整。
3.加大國家對企業的宏觀調控力度
目前,由于煤礦企業的特殊地位,國家對煤礦企業在政策上提供了支持和幫助,同時也針對煤礦企業制定了相應的財政法規,為煤礦企業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一套完善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提高了煤礦企業的自我約束力,嚴格遵循國家的財政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國家對煤礦企業的宏觀調控。
4.降低企業的財務風險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環境越來越復雜。競爭的日益激烈使煤礦企業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在新的市場壞境下,煤礦企業作為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如果想要健康有序地發展,一套完整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5.保證企業的高效經營
在煤礦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一套運行有效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可以加強對員工的在職培訓,提高員工的素質,加強員工的約束力,從而明顯提高企業的效率。
6.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煤礦企業面臨的風險逐漸增加。面對來自國外的競爭壓力,為了在國際競爭中占有絕對的優勢,煤礦企業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勢在必行。
二、財務內部控制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一)現狀評價
1.治理結構不健全
由于我國煤礦企業受到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沒有一個健全的治理結構。當前我國大部分煤礦企業還屬于國有控股,治理結構不清晰,所有者無法很好地控制經營者的經營管理,導致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環境惡化,頻繁出現會計舞弊現象。在內部控制制度實施的過程中,監事無法獨立開展工作,難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企業僅僅披著現代企業的外衣,卻沒有真正地形成現代煤礦企業的治理結構。
2.相關利益關系協調不到位
煤礦企業經營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與相關各利益主體之間客觀存在著矛盾,如股東與實際管理者之間,企業與職工之間。
3.財務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執行力度不夠
當前我國煤礦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與企業的經營業績是無關的,而與企業的規模相關,因此無法對經營者形成有效的約束。另外,高級管理人員也會利用這種漏洞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使內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缺乏應有的嚴肅性和制約性。
4.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知度不夠
在我國煤礦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內部控制制度的起步比較晚。內部控制制度建立以后也沒有對其很好地認知和學習,很多企業的管理層認為財務內部控制只是單純的對企業成本的控制,導致企業從領導到普通員工都對內控缺乏應有的認知。
5.會計信息傳遞不暢,有失真實
目前我國的部分煤礦企業,由于技術和觀念上缺乏不斷更新,會計電算化沒有得到很好地重視,會計工作過程中秩序混亂,導致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缺失。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一部分是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不合理,職責不明確,會計制度的執行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外,在煤礦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的建設過程中,信息溝通不暢,造成了信息傳遞的不及時,內部控制制度對信息的處理滯后。
6.決策機制缺乏科學性,風險控制能力低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煤礦企業要想真正提高財務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科學的決策機制和風險控制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煤礦企業的風險防范意識都比較低,沒有相關的風險評估體系和科學合理的決策機制。
(二)原因分析
1.內部控制的關鍵點不明確
許多煤礦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看上去面面俱到,描述得也非常詳盡,但是沒能很好地抓住財務內部控制的關鍵,無法真正實施。
2.內部控制技術落后,缺乏應有的科學認知
我國的很多煤礦企業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技術手段相對落后,沒能跟上企業發展的步伐。對于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銷售和采購等環節,沒有內控管理平臺。無法對物流、資金流等重要信息進行實時跟蹤,無法及時全面了解企業財務信息。
3.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當前對煤礦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針對煤礦企業行之有效的、符合其特點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企業管理層面和國家監督層面的適應和熟悉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4.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
當前,由于我國煤礦企業內控制度的不完善,很多制度流程欠缺合理性,制度流程不嚴謹,企業中高層管理者帶頭破壞制度的執行,缺乏對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監督考核,致使內控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
三、完善煤礦企業財務內部控制的措施
1.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的認知度,營造良好的內控環境
所謂內部控制主要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控等五個方面內容。內部環境影響著企業內控制度的制定與實施。一個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可以有效提升企業員工的風險認知,是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和有效實施的基礎。同時,良好的內部環境有助于企業內部控制目標的實現。因此,煤礦企業應當加強對內部控制的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企業高層對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為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實施提供良好的內部環境。
2.提高企業全員的風險意識,進行風險管控
計劃經濟時期的煤礦企業存在著戰略投資風險和財務風險。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風險防控體系,就有可能造成管理者決策上的失誤,給煤礦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損失,甚至影響其持續經營。因此,煤礦企業一定要加強全員的風險防范意識,對投資、融資及經營過程的財務管理進行相應的風險管控,有效防止風險的發生。
3.加強外部監督力度,規范企業治理結構
首先,煤礦企業的股東不僅要監督經營者的經營情況,還要對其生產經營的管理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明確劃分股東和經營管理者的職責范圍。規范董事會的行為,加強監事會的監管力度,逐步明確和規范煤礦企業的治理結構。其次,國家的相關部門應當從外部對煤礦企業進行有效監督。
4.解決利益相關者的矛盾,實現利益均衡
在對煤礦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業績考評和利益分配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國有煤礦企業的經營管理者也需要高效利用資源進行經營管理,為企業取得較高的收益。由于其利益分配比較被動,如果收益與付出不成正比,可能引起煤礦企業的管理者利用舞弊的手段轉移企業的利潤。另外,由于煤礦企業的員工的生命安全危險性高,所以對薪酬待遇的要求也比較高,如果企業無法滿足他們的利益要求,他們就會想盡辦法利用各種方式侵占企業利益。由此可見,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對于煤礦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基于我國煤礦企業的發展情況,應該針對其自身的行業特點,制定相應的利益分配政策,以其滿足企業經營者和員工對利益分配的期望,解決他們之間的利益分配矛盾,達到利益均衡。
5.提高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
在煤礦企業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過程中,要杜絕會計信息失真、記錄不準確等現象的發生,保證煤礦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運行,關鍵在于人員的素質。因此,要加強對全體員工的培訓。管理者要了解相應的會計知識,讀懂財務報表,以便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科學合理地分析并做出相應的決策。企業其他員工,要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跟上時代的步伐,為內部控制制度按照既定目標發展保駕護航。
6.建立統一的內部控制資訊系統
當今社會,信息化快速發展。煤礦企業要想獲得高額利潤,必須跟上時代的發展。建立統一的內控資訊系統,可以從互聯網獲取最新的業務信息及煤礦企業的發展趨勢。例如,徐州礦務集團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國有獨資煤礦企業,業務種類繁多,涉及的專業面廣泛,科技創新能力也領先于其他同業,但是由于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內控資訊系統,為其內控的施行程度和企業未來的持續發展都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由此可見,一套統一的內控資訊系統對于當前煤礦企業的持續發展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7.加強企業的內部考核
內控制度有效執行離不開企業的考核制度。針對當前我國煤礦企業內控的發展狀況,應該建立相應的考核機制。在考核指標的設計上要充分體現煤礦企業的關鍵崗位,根據不同的崗位,制定切實可行的考核標準。每一項考核都要量化到具體內容,并且便于操作。
8.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管理基礎
我國煤礦企業內控的管理要有一個具體、詳細的計量標準,使內控執行過程中有據可依,對判斷內控的執行情況和收到的成效都能一目了然。
總之,我國煤礦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內部控制的不足,尤其是風險防范意識比較低,執行力度不夠。我們應通過不斷學習和借鑒一些先進的內控管理辦法,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本著科學高效的原則制定一套符合自身發展的內部控制體系,以保證我國煤礦企業財產安全和各項業務活動有效進行。
參考文獻:
[1]陳英,王玉香.煤炭企業內部控制實施的必要性[J].中國礦業,2009(12).
[2]王鈞.淺議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J].中州煤炭,2006(04).
積極財政政策力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報告顯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效果。當前公共風險和財政風險都有所上升,這意味著必須進一步拓展財政改革空間。報告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在適當兼顧總需求條件下應將重點放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日,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關于地方財政經濟運行情況的調研成果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各地經濟發展促進效果顯著,同時應重視公共風險和財政風險雙重疊加的問題。
權衡考慮兩種風險
中國財科院日前開展的“地方財政經濟運行”調研,分別針對東部、中部、西部及東北地區,并面向全國開展“地方財政經濟運行”在線問卷調查。
調研報告顯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效果。比如,東部地區經濟運行穩中向好、領先發展,呈現諸多積極變化,工業運行平穩,進出口降幅明顯收窄或轉正,經濟運行質量提升,結構優化升級態勢明顯。
報告表示,前3季度,東北地區經濟運行情況有所回暖,大部分調研地區的經濟運行先行指標,如工業用電量、貨運量、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呈增長態勢。
報告在肯定經濟發展諸多亮點的同時,也著重關注了風險問題。“我國當前正處于轉型升級、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時期整體風險在加大。”中國財科院院長劉尚希表示,調研顯示,當前公共風險和財政風險都有所上升。
報告所述的公共風險,包括經濟風險、社會風險、結構性風險等,具體表現為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較大,城鎮化、老齡化、人口流動對公共服務提出挑戰,地區之間的分化明顯,傳統行業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等。
財政風險則是指財政收支面臨的壓力,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市縣財政收入負增長或零增長,收支缺口越來越大,債務增長的壓力大。這其中既有“擠水分”的因素,也有經濟下行在財源上的反應,應警惕財政運行風險。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所長萬東華也認為,要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就要更多地發揮財政的作用;另外,經濟下行對財政的壓力也很大,因此在政策空間方面也提出一些挑戰。
“這顯然是一個兩難問題,財政風險和公共風險的權衡組合是當前制定宏觀政策的一個基本依據。實際上這意味著必須進一步拓展財政改革的空間,從根本上防范化解當前的公共風險和財政風險。”劉尚希強調。
地方債應透明規范
調研顯示,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近年來取得了較大進步,尤其是置換債券對于優化債務結構、降低負債成本、明確政府權利義務、降低地方政府債務的不確定性風險意義重大。
報告指出,無論是東北、東部、中部還是西部地區,擔保債務和救助債務的規模不斷下降,政府債務的償還責任更加明確,政府債務的整體風險水平也相應降低。
與此同時,報告也揭示了一些地方政府債務面臨的問題,包括經濟下行和減稅等政策性因素影響財政收入增長、局部地區債務率偏高、地方融資平臺轉型難度大、不規范的融資行為等。
比如,對東北地區調研顯示,有的地方債務率超過了100%的警戒線。與此同時,支出剛性難以改變,收支矛盾較大。中部地區調研則顯示,不少地方“發展依賴于項目”的現象較普遍,融資平臺的政府投融資職能很難簡單免除,一些地方存在不規范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這些都可能為未來政府債務的增加帶來隱患。
報告建議,要控制和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防止財政風險蔓延,具體措施包括實行債務規模限額控制,嚴格控制違規舉債行為,確保債務規模增長與地方經濟發展速度相匹配,杜絕盲目舉債;規范發展PPP模式,避免保底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偽PPP”“假PPP”。
“當前,加強地方債務管理,透明度提高,規范性增強,債務的增長明顯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地方的支出壓力和債務增長壓力并沒有減弱。”劉尚希指出了地方政府面臨的收支矛盾。
對于我國政府債務問題,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孫學工表示,我國政府杠桿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是最小的,風險總體可控。“以前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主要不在規模,而在于不規范、不透明。現在建立了規范透明的融資方式和防控風險的一整套制度,可以通過加強政府和市場的約束,更好地發揮專項債券的作用,支持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他認為。
用好積極財政政策
劉尚希認為,明年積極的財政政策還將延續。以前的積極財政政策可能更多著眼需求方面,現在積極財政政策主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角度考慮,在適當兼顧總需求的條件下重點放在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報告認為,進一步減稅降費在未來宏觀政策中具有重要性和導向性,并提出以下建議:針對關鍵環節完善稅收制度,降低企業稅收負擔;加大小微企業稅收優惠力度,增強企業競爭力和市場活力、落實降低社保費率政策,在現行已適度降低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費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適度降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費率。
“政府要為市場創造條件,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避免過多地采取各種手段直接或間接地介入市場活動領域。”報告建議,在當前化解過剩產能工作中,應更好發揮市場調控作用,減少直接行政性干預;政府投資基金的政策性或引導性應通過投資領域來體現,采取清單管理模式,將具體項目選擇權和投后管理等委托專業投資管理公司負責。
報告還對進一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建立法治化的財政體制提出建議,認為要加快推進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積極推動《國務院關于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在實踐層面的落地;完善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間的稅收分享機制;探索各級財政支出責任法治化。
2016年重慶財政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局良好
華龍網1月17日17時訊(記者 張譯文)去年底,武隆區煤礦去產能進度加速向前推進。按照該區政策,凡在2016年之內主動申請關閉生產礦井的,在享受市級財政補助的職工安置、經濟損失等費用的基礎上,還配套“地方糧票”,加碼激勵獎補政策:每關閉一萬噸產能,可獲100萬元一次性獎勵。
“既然 小散差 煤礦早晚都得關閉,還不如早關能享受到政策。”財政在去產能中的“政策正向引導”,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把握形勢和方向上有了更明晰和正確的決擇。而這,也僅僅是去年財政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邁進的一個縮影。近日,重慶市財政局對2016年的財政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情況作了詳細解讀。
去產能“補”到位
去產能最大的阻礙無非兩個,要么遇到“尾大”而“死不起、不敢死”的企業;要么遇到“貪利”而“不想死、不愿死”的企業。市委、市政府對“小散差的煤炭行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的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造船行業、盈利水平下降的水泥行業、經營困難的電解鋁和平板玻璃行業”下達“去產能執行令”,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為此,財政既出臺了“去”的激勵獎補政策,讓過剩產能企業積極退,又出臺了“保”的社會政策托底,保障去產能不影響飯碗,穩妥處理好“去產能”與“保穩定”之間的關系。去年,我市財政對鋼鐵、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行獎補資金就達40億元。同時,還安排5.8億元支持重點區縣轉崗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保障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
去庫存“銷”到位
讓沙坪壩區2000多戶巴渝老街拆遷項目的安置居民們沒有想到的是,有785戶居然在不到一年時間里就住進了新房。這要按傳統征地還建流程,三年也只是個期望值。政府通過購買庫存商品房,將其轉化為安置房,既去庫存,又解民憂,一舉多贏,這是房地產去庫存諸多妙招之一。
按照“控增量、轉存量”的思路,我市先后出臺了20條措施。其中,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延長主城區個人首次購房按揭財政補助5年的政策,支持棚戶區改造貨幣化補償安置,以及金融信貸等“組合拳”政策,商品住房去庫存達900萬平方米,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去杠桿“防”到位
積極財政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杠桿”,需在兩方面發力。首先是企業融資去杠桿。去年六月,我市出臺金融去杠桿防風險專項方案,明確提出,財政將通過兌現貸款貼息、政策性轉貸、擔保費補貼和風險補償等政策,多渠道支持企業置換高息債務,通過“債轉股”等措施,降低過高融資成本。
其次是政府債務置換。主要是加強政府性債務管控,防范和控制財政風險。一方面通過改革舉措,將政府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實行限額管控與風險預警,確保了債務警戒線安全;另一方面,發行置換債券1164.4億元,保障到期債務償還和高息債務置換,節省利息支出約55億元,有效緩解了區縣到期債務償還壓力。同時,以銀行貸款利率下調為契機,協商債權人調整平臺公司政府性債務合同利率,降低債務融資成本33億元。
降成本“減”到位
確保所有行業稅負 只減不增 、要積極為企業減稅減負。重慶軌道交通集團在近四年的“營改增”試點中嘗到了甜頭,已累計減少稅負1.3億元,且還不包括18億的留抵稅款。
過去一年,我市財政不折不扣執行市政府出臺的減輕企業負擔的“組合拳”政策,兌現營改增、西部大開發、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了企業稅負,為企業休養生息騰出了空間。降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單位繳費費率,拓寬困難企業低費基社保繳費政策覆蓋范圍,落實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減免政策,向企業和個人普遍性降費125億元。據統計,去年累計為企業降低各類成本達500億元以上。
補短板“立”到位
“在家門口就把錢賺了,一年就脫貧。”得益于政府在基礎設施上的大力投入,藏在石柱縣黃水鎮深山中的“窮山惡水”,因一條公路而變成避暑游的“金山銀山”。與此同時,財政每年還安排1000萬元專項持續支持。如今,“黃水人家”已經成為一個響亮的品牌,幫助當地老百姓走出了貧困。
以“補”求進。去年,市財政從“三農”最急需、最薄弱的環節入手,著力于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教育醫療、文化等短板,進一步加大投入,精準施策,托起了社會發展的底線,提升了社會發展的環境條件,讓老百姓享受到發展實惠,為社會發展夯實了根基。市級籌措390億元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和公益項目建設、全年有59.6萬人實現脫貧、25件民生實事所需資金足額保障、社保、醫保等各項提標政策逐一落實、各年齡段學生資助政策全覆蓋……
開局良好,后程可期。一年來的實踐表明,積極財政政策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藥引和酵母”作用越發明顯,我市煤炭、鋼鐵正加速去產能,供需關系得到改善;商品房庫存持續減少,房地產市場健康穩定;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等措施陸續出臺,有效化解金融風險;營改增等清費減稅政策,讓企業成本逐步下降;擴大有效投資,推動脫貧攻堅,補短板走向深入。
看了“供給側的財政政策”的人還看了:
1.供給側財政政策
2.財政政策與供給側
3.2016中國應采取什么財政政策
4.財政政策現狀
5.2016年我國的財政政策
全面預算管理是對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實施的預算編制、分析、考核,是財務管理的前提。凡事“預則立”,河南能化集團所屬煤炭、化工等企業高度重視成本費用的事前控制,充分發揮全面預算對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的指導作用,建成了全面預算編報與預算過程管控兩套系統,達到了對成本控制、跟蹤、分析、評價的管理目的。
預算編報系統能夠滿足河南能化集團煤炭、化工等企業內部全面預算管理的要求,自動采集、整理、匯總、分析數據,并生成報告,實現企業生產經營、現金流、資本性支出等預算的編制與平衡,完成年度全面預算指標與上年實際指標的同期對比分析。同時滿足了月度滾動預算的編制需求,實現月度滾動預算指標與年初預算指標、實際核算指標的對比分析,為經營決策提供及時的信息支持。
預算過程管控系統基于企業內部局域網構建,通過優化工作流程,傳遞實時信息,全過程跟蹤控制成本費用的發生,實現了預算的動態控制。通過試運行,目前已實現了資金、費用審批的電子化,有效地杜絕了預算外費用的發生,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對資金的支出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基本杜絕了不合理費用的發生,提高了企業成本費用控制能力。
二、以成本的規劃、控制與改善為切入點,全面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一)建立成本分析模板,有效開展成本規劃
河南能化集團所屬煤炭、化工等企業根據逆向思維模式,適時轉變觀念,將“成本+利潤=售價”變為“成本=售價-利潤”,即以用戶能接受的市場售價減去企業必要的利潤,得出用于制造的成本,把企業為保證利潤需要提高售價與保證客戶價值的外在矛盾,變成企業“降成本、保利潤”的內部矛盾,實現從成本決定售價到售價決定成本的轉變,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在目前原材料市場、產品銷售市場瞬息萬變的復雜情況下,找準產品理想成本、目標成本,快速準確測定實時成本,對提高煤炭、化工等產品自身市場反應能力,提升企業戰略決策水平至關重要。為有效應對危機,把握發展時機,河南能化集團所屬煤炭、化工等企業根據理想成本、目標成本、實時成本,迅速建立了煤炭、化工等產品的成本分析模板,及時跟蹤產品成本變化情況,合理估計產品成本升降趨勢,充分運用邊際成本法與計算付現成本等核算方法,將供、產、銷業務緊密結合在一個可控平臺之上。
通過成本分析模版可以及時獲得產品的完全成本、付現成本、制造成本、邊際成本數據。完全成本用以測算產品盈虧平衡點下的售價,反映不同售價下的產品利潤水平;付現成本反映產品現金流水平,確定產品售價的底線;制造成本反映不含期間費用的生產成本狀況,體現生產環節、管理環節對成本的影響程度,便于找出成本控制側重點;邊際成本以明確區分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為基礎,反映產品的邊際貢獻大小,測定固定成本消化程度,為產品定價及產量的合理安排提供參考。
采用成本分析模板進行測算時,參照固化在模板中的標準成本數據,據實修訂測算當時的最新定額及指標,并依據主要原材料最新采購價格進行實時調整,從而取得最新成本數據,克服了目前成本僅能按月結出的滯后性,為企業決策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參考依據。
(二)以制度與體系建設為先導,實現成本全過程控制
河南能化集團以制度與體系建設為先導,實行成本全過程控制,煤炭、化工等企業制定了成本控制體系建設綱要,明確了構建成本控制體系的指導思想:以市場地位和盈利能力穩步提升、集團收益最大化為總體目標,圍繞生產經營全過程,建立成本控制體系,營造成本文化氛圍,不斷提升集團化成本管理水平。企業力求從戰略高度挖掘降低成本和獲取效益的潛力,創新成本控制理念,建立起基于整個價值鏈形成過程的成本控制體系,實行從產品設計和試制、生產工藝的優化、物資的采購和儲存、制造過程的生產組織、質量、銷售、運輸等全過程的成本控制。
原材料是企業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生產成本中的大宗原材料采購成本占整體采購額的85%左右。從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分析,目前大宗原材料采購成本降低難度較大,所以企業密切關注大宗原材料的市場走勢,全面科學地進行市場預測分析,以保證大宗原材料低價位批量采購。將先進企業的各類成本數據作為制定目標成本的標桿,經過一段時間的比較分析,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原材料的消耗基本達到同行先進水平,增強了企業降低成本的信心。
(三)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降本增效
河南能化集團所屬煤炭、化工企業在遵循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強調精細化管理,努力改善成本狀況,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提質增效,遏制下滑
提質增效是河南能化集團2013年的中心工作,各板塊都把提質增效作為主要工作來抓。要求煤炭板塊把效益和質量提上去,產出效益,提高采煤效率,建立標準,消滅效率低、用人多、成本高的工作面,實現優勝劣汰,“多上設備少上人”。在開拓掘進上,根據礦區實際,明確各礦區主導的、效率最高的掘進方式。練好內功,通過優化工藝、成本控制、節支降耗等工作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同時,充分發揮河南能化集團在選煤方面的優勢,做好煤炭洗選和配煤工作,選出效益。煤礦從源頭控制好煤質,選煤廠選出效益,做到算賬搞銷售、算賬搞生產、生產圍繞銷售轉。要求化工板塊減少虧損,降低成本,減出效益。系統的安、穩、長、滿、優運行是化工企業提質增效的主要方法,傳統裝置要繼續提升,新裝置要減少失誤。供應方面,減少資金占用,降低成本,買出效益。要求有色金屬和裝備制造板塊,搶抓訂單,提升產品質量,減人增效。
2.持續推進重點成本與成本對標管理工作
河南能化集團以“低成本、差異化”戰略為指導,以行業領先企業為標桿,以管理提升為手段,從技術經濟指標、管理經營、節能降耗、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對標活動,建立健全對標體系,找準差距,深挖內潛,不斷提高公司經營管理水平和效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通過成本對標工作,找出與對標企業或控制成本標準的差異,分析成因,從而對生產技術、物資采購、產品研發、節能降耗等方面進行改進,進而提升公司整體成本管理水平。公司設立了成本對標管理辦公室,負責組織開展成本對標的日常工作,制定成本對標方案和實施細則,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對成本對標工作進行日常檢查落實和協調指導,督促制定改進措施,進行對標工作總結,提出相應的獎懲方案。通過選定的幾大重點成本項目制定出控制目標、實施進度、采取的措施,責任到人、考核到位。
3.簽訂內部各單位資產經營責任書,嚴抓成本費用管理
河南能化集團為全面完成年度經營目標,年初與下屬子公司及職能部門簽訂資產經營責任書,明確各單位收入、成本、利潤及兩金占用等考核指標,通過預算分解到月,其完成情況與該單位效益掛鉤,逐月考核,以達到激勵各單位推進精益生產和精細化管理的目的,降低成本費用,防控經營風險。
4.苦練內功,控本降耗
只有苦練內功,企業才有競爭力,才有生存空間。成本管理涉及生產、銷售、成本核算、非生產性開支等各方面,各部門要齊抓共管,把工作做細,要分解成本的構成要素,實行對標管理。
三、多措并舉,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穩定市場份額
一是通過加強市場網絡建設,合理規劃區域市場數量和區域市場規模,合理規劃區域市場內網點數量和網點規模,避免過度集中或過度分散。二是把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作為企業提升市場份額的關鍵因素,樹立“服務市場,就是服務企業”的理念,加強與目標顧客的溝通以降低銷售費用。三是加強科研開發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產品結構體系,在注重現有產品開發利用的同時,充分發揮科研單位的前瞻性,不斷創新,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
(二)加強現金流動態管理,防范資金風險
10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癌癥的專門機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宣布,將室外空氣污染列為對人類致癌(一級),這是空氣污染首次被列入與吸煙、汽車尾氣、石棉同級別的一類致癌因素。同時,該報告還指出,空氣污染不僅會誘發肺癌,還會引發膀胱癌。
污染的大氣與煙草處同一致癌等級
這份報告是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在組織專家小組,綜合研究了國內外最新的1000余篇科學論文后,得出的結論,即認定在戶外呼吸臟空氣可誘發癌癥。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致癌評估報告被視作“致癌物百科全書”,是致癌性物質的權威科學參考資料。該機構對物質致癌性的評估分為4大類,由輕到重依次為第四類“不大可能對人類致癌”、第三類“無法界定是否對人類致癌”、第二類“可能或很可能對人類致癌”以及第一類的“對人類有明確致癌”。也就是說,大氣污染在致癌方面的危險程度已經與煙草、紫外線和石棉等已知致癌物處于同一等級。
該報告顯示,最近幾年,全球部分地區的空氣污染程度大幅增加,尤其是那些正在經歷快速工業化的人口大國,例如中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援引數據稱,在2010年,全球因空氣污染引發肺癌的死亡人數達到22.3萬。
報告明確指出,接觸顆粒物和大氣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風險越大,還會增加呼吸系統和心臟病、膀胱癌等一系列疾病的風險。盡管大氣污染物成分以及人們與污染的接觸程度因地點不同而差異明顯,但這一結論仍適用于全球所有地區。
此前,該機構已經評估了許多存在于在室外大氣污染中的化學品和具體的混合物,包括柴油發動機的排氣、溶劑、金屬和粉塵等。但是,這是第一次專家們把室外大氣污染列為第一類致癌物。
“我們呼吸的空氣已經被一些致癌物質所污染。”這一報告的專題部門負責人克里斯托弗·懷爾德博士表示,此次將空氣污染歸為人類致癌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這份報告向全世界發出了強烈的信號,由于空氣污染影響范圍甚廣,采取行動降低空氣污染刻不容緩。
癌癥并非單一因素造成
其實,在此之前,空氣污染已被證實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但正式公布其會導致癌癥尚屬首次。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就曾在本刊參與主辦的“科學傳播沙龍——空氣和健康”主題活動中明確表示,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非常嚴重。
“空氣污染的加重增加了心肺疾病患病率及發病率,污染程度與肺癌發生率密切相關。”在談到PM2.5對人體的危害時,鐘南山更是強調其對神經系統、泌尿生殖系統、內分泌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方面的影響非常嚴重。
“PM值在5以上的話,就可以到達氣管、支氣管,到1-3微米時,就會進入肺泡,被巨噬細胞吞噬,就永遠停留在肺泡里,對心血管、對神經系統、對其他都會有影響。不單純是對呼吸系統。”
此次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可以說驗證了鐘院士的觀點。但是,需要明確的是,癌癥的發病原理是十分復雜的,并非某單一因素導致。
總體來說,癌癥主要是外因(環境)與內因(遺傳基因)作用形成的。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喬友林等人在國際學術期刊《腫瘤學年鑒》上發表的論文指出,中國居民的總體癌癥死亡中,57.4%可
避免。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的癌癥是由于后天的環境原因所致,但這個“環境”是十分復雜的。
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北京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告訴記者,比如肺癌就是一種“氣”出來的病,不僅包括大氣,還包括煙草煙霧、由于房屋裝修或裝修材料導致的室內空氣污染、廚房油煙等,還有就是癌癥性格生“悶氣”。
支修益認為,世衛組織將大氣污染列入一類致癌物,有著深刻的警示意義,對于政府、醫療研究機構、臨床從業人員以及民眾都能帶來觸動。但我們也應當科學看待這一結論,報告中所說的致癌原因并不是絕對地說某一種因素一定能夠致癌,而只是一種間接的誘發因素。“比如,PM2.5的顆粒非常小,當它搭載著含有致癌化學成分的附著物進入人體,沉積在肺部的深處,或者隨血液等在其他器官上產生影響,再綜合其他因素,就可能引發這些器官發生癌變。”
大氣污染致癌也要“量化分級”
在提到某一疾病時,我們往往會說某一類人是患這一疾病的高危人群,但其實高危人群這個概念并不可怕,因為它并不意味著絕對化,但這一概念的提出對我們具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比如我們現在有一個‘吸煙指數’,如果每天吸煙20支超過20年,患肺癌指數達到400,即每天吸煙的支數20乘以吸煙年限20的所得數,我們就定義這些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最終是否會患癌,還跟遺傳、基因等其他因素有關,但這一可量化指數的提出,會讓一些抽煙的人意識到這種危害程度。”
支修益認為,同樣,對于大氣污染的危害,我們可能也需要這樣一個分級量化的指數,去界定這個高危人群,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個是PM2.5的濃度或者說是空氣質量指數,也就是污染的程度。第二就是人接觸這種空氣污染的時間有多長,比如在北京,每年在中重度污染,也就是PM2.5大于100的環境下待多少天。第三是大氣污染的地區,“顆粒物能否致癌與顆粒物上搭載的附著物有關。如果是工地揚塵污染,這個顆粒一般是PM10,這里面一般不會有致癌物質,而是一些不干凈的顆粒物吸到肺里。但如果在汽車尾氣、工業廢氣集中,或者石化、石油、煤礦等地區,本身顆粒物上就有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和致癌物質,吸到肺內,進入身體,患病的幾率就要高一些。”支修益說。
也許由于大氣污染成分的復雜性,世衛組織的報告中并沒有界定這一點。事實上,目前我國也還沒有開展相關空氣污染與癌癥關聯性的研究。主要原因就是沒有一個確定的評估指標,此外,還缺乏對固定觀察人員的跟蹤監測,甚至對其進行醫學機理研究,以確定大氣污染與癌癥的關聯程度。
在北京地區,也沒有大規模空氣污染致癌方面的研究,只是做過霧霾天氣對于呼吸道疾病產生的影響的統計。但由于近年來污染變得嚴重了,包括醫學界在內的各界對于這種致癌因素的關注度也就提高了。而對于北京這種大城市,這種環境因素對于癌癥的發生有著更多的影響。
健康是治污的最大動力
在報告時,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研究院達納·盧米斯博士通過媒體向大眾呼吁:“空氣污染是真正具有典型性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空氣屬于每一個人,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私人空氣,我們共同為它負責。因此,采取集體公共衛生行動來解決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約2萬多次,吸入空氣達15~20立方米,相比其他污染和致癌因素,空氣污染顯得更具有不可回避性。“你可以不抽煙,不吃受污染食物,不喝被污染的水,但是卻無法不吸被污染的空氣。無論是相關機構還是個人,世衛組織的這份報告給每一個人都敲響了警鐘,我們應該感覺到壓力。”支修益說。而在國外,比如霧都倫敦的空氣治理,其成功的最大動力,也在于全民性的健康需要。
盡管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負責致癌評估工作的負責人強調,就個人而言,大氣污染構成的致癌風險較“低”。但每個人都生活在這樣的大氣中,生命健康面臨的危險系數就會在無形中增加。
9月,國務院正式公布了被認為是史上最嚴格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計劃要求2017年全國PM10濃度普降10%,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的PM2.5濃度分別下降25%、20%和15%左右,要求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
北京市委常委會本月16日也討論通過了《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預案規定根據空氣質量預報結果對應的預警級別,北京市將分級采取健康防護、建議性污染減排和強制性污染減排等相應的重污染應急措施。當啟動預警一級時,將實施“停產、停工、停放、停燒、停車、停課和沖洗道路”等“六停一沖”措施。
除了相關機構在空氣治理議題中加碼,對于每個人來說,生活方式的轉變也有更多的空間。少開一天車,多采用綠色方式出行;少燃放煙花爆竹,做到垃圾分類;少開空調,養成節約節能的習慣。同呼吸,共責任,治理污染,還我們所在的城市一片潔凈的藍天,在于每個人的配合,在于每個人的點滴行動。
如何在重污染天氣保護自己?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提醒廣大公眾,在霧霾嚴重的極端天氣里,要注意以下幾點:
1.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均衡飲食、飲食要清淡、多喝水,注意增減衣物、適量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
2.減少外出,縮短室外活動時間,年老體弱者和孩子、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居民更應注意保護自己,外出時注意增減衣物,注意保暖、要盡量戴口罩。
會議指出,推進五項改革,旨在落實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質,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并為全面實現《意見》確定的目標創造條件,奠定基礎。會議強調,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政策性強,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試點,穩步推進,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會議指出,為加強對旅行社的管理,保障旅游者和旅行社合法權益,維護旅游市場秩序,促進旅游業健康發展,有必要對現行《旅行社管理條例》進行全面修訂。《旅行社條例(草案)》統一了國內旅游和入境旅游業務的準入條件和程序,嚴格了經營出境旅游業務的條件,完善了質量保證金制度,放寬了外商投資旅行社的限制,并對旅行社的經營行為作了進一步規范。會議決定,該草案經進一步修改后,由國務院公布施行。
會議批準了200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名單。
??????>>>
2月4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
會議認為,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振興紡織工業,必須以自主創新、技術改造、淘汰落后、優化布局為重點,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鞏固和加強對就業和惠農的支撐地位,推進我國紡織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一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積極擴大國內消費,開發新產品,開拓農村市場,促進產業用紡織品的應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場,穩定國際市場份額。二要加強技術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設。在新增中央投資中設立專項,重點支持紡紗織造、印染、化纖等行業技術進步,推進高新技術纖維產業化,提高紡織裝備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三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制定和完善準入條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對優勢骨干企業兼并重組困難企業給予優惠支持。四要優化區域布局。東部沿海地區要重點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消耗低的紡織產品。推動和引導紡織服裝加工企業向中西部轉移,建設新疆優質棉紗、棉布和棉紡織品生產基地。五要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由14%提高至15%,對基本面較好但暫時出現經營和財務困難的企業給予信貸支持。加大中小紡織企業扶持力度,鼓勵擔保機構提供信用擔保和融資服務,減輕紡織企業負擔。中央、地方和企業都要加大棉花和廠絲收購力度。
會議指出,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關聯度高、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資金密集,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必須依托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通過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礎配套件和基礎工藝水平;加快企業兼并重組和產品更新換代,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一要依托高效清潔發電、特高壓輸變電、煤礦與金屬礦采掘、天然氣管道輸送和液化儲運、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的重點工程,有針對性地實現重點產品國內制造。二要結合鋼鐵、汽車、紡織等大產業的重點項目,推進裝備自主化。三要提升大型鑄鍛件、基礎部件、加工輔具、特種原材料等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四要推進結構調整,轉變產業增長方式。支持裝備制造骨干企業進行聯合重組,發展具有工程總承包、系統集成、國際貿易和融資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快完善產品標準體系,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會議要求,充分利用增值稅轉型政策,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在新增中央投資中安排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增加出口信貸額度,支持裝備產品出口;鼓勵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對部分確有必要進口的關鍵部件及原材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加強企業管理和職工培訓,改進生產組織方式,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鼓勵科研院所走進企業,支持企業培養壯大研發隊伍。
??????>>>
2月11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船舶工業調整振興規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草案)》,聽取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籌辦情況匯報。
會議認為,船舶工業是為水上交通、海洋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現代綜合性產業,對鋼鐵、化工、輕紡、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發展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當前,我國船舶工業正處在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時期,制定和實施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對于鞏固和提升我國船舶工業的國際地位,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會議強調,加快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必須采取積極的支持措施,穩定造船訂單,化解經營風險,確保產業平穩較快發展;控制新增造船能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大型企業綜合實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加快自主創新,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一要穩定船舶企業生產。加大信貸融資支持力度,支持大型船舶企業和航運企業按期履行造船合同,采取鼓勵措施支持購買棄船。指導船舶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計劃,保持生產連續性。二要擴大船舶市場需求。加快老舊船舶報廢更新和單殼油輪淘汰,積極發展遠洋漁船、特種船、工程船、工作船等專用船舶。努力開拓國際市場,擴大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國際市場份額。三要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支持造船企業研究開發新型自升式鉆井平臺等海洋工程裝備,鼓勵開發海洋工程動力及傳動系統等關鍵系統和配套設備。四要積極發展修船業務。鼓勵造船企業利用現有造船設施開展修船業務,增強大型船舶、特種船舶、海洋工程裝備修理和改裝能力。規范發展拆船業。五要支持企業兼并重組。鼓勵骨干船舶制造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推動大型船舶企業與上下游企業組成戰略聯盟,引導中小船舶企業調整業務結構。六要加強技術改造,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對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進行優化升級,提升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設計開發能力,支持填補國內空白、節能環保效果顯著及產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和配套產品研發。會議決定,鼓勵金融機構加大船舶出口買方信貸資金投放;將現行內銷遠洋船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延長到2012年;抓緊研究出臺鼓勵老舊船舶報廢更新和單殼油輪強制淘汰政策;今后3年暫停現有船舶生產企業新上船塢、船臺擴建項目;在新增中央投資中安排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支持高技術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及重點配套設備研發。
會議指出,干旱災害是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近年來,隨著氣候變化、經濟發展和用水需求增長,我國干旱缺水問題日益突出。為預防和減輕干旱災害及其造成的損失,保障生活用水,協調生產、生態用水,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必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制定抗旱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草案)》從旱災預防、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抗旱減災和災后恢復等方面,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的職責,明確了不同等級旱災發生時的抗旱措施,規范了水量調度,并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會議決定,該草案經進一步修改后,由國務院公布施行。
會議指出,經過上海市和全國各省(區、市)、中央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上海世博會各項籌辦工作有力、有序推進。目前已有185個國家和46個國際組織確認參展。辦好世博會,對于提振市場信心,推進世界各國經濟、技術和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年是上海世博會籌辦的關鍵之年,必須堅持科學辦博、勤儉辦博、廉潔辦博、安全辦博,舉全國之力,集世界智慧,做深、做細、做實每項工作,為世博會會期運營做好充分準備。一要加強促展和參展服務。為國際參展方建館、布展提供全面、高效服務,力爭按時布展、按時開館。組織和服務好各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的展覽等工作。二要加快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進度,確保安全和質量,深化展覽展示設計,及時啟動布展。三要全面開展運營準備工作。今年要基本搭建好運營組織架構,做好安保、交通組織、通信服務等各項準備工作。四要加快推進世博科技各項工作,加強最新科技成果在世博會建設、運營和展覽展示中的應用,加大對參展者、組織者等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會議要求,各省(區、市)和有關部門要全力以赴,繼續扎實推進各項籌辦工作,努力辦好一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
2月18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
會議認為,電子信息產業是國民經濟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在當前國際市場需求急劇下降、全球電子信息產業深度調整的形勢下,振興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必須強化自主創新,完善產業發展環境,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著力以重大工程帶動技術突破,以新的應用推動產業發展。會議確定了今后3年電子信息產業的三大重點任務:一是完善產業體系,確保骨干產業穩定增長,著重增強計算機產業競爭力,加快電子元器件產品升級,推進視聽產業數字化轉型。二是立足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著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突破新型顯示產業發展瓶頸,提高軟件產業自主發展能力。三是以應用帶發展,大力推動業務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強化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運用,著重在通信設備、信息服務和信息技術應用等領域培育新的增長點。為此,一要落實內需帶動,拓展電子信息產品應用和產業發展空間。二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實施集成電路升級、新型顯示和彩電工業轉型、第三代移動通信產業新跨越、數字電視推廣、計算機提升和下一代互聯網應用、軟件及信息服務培育六大工程,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電子信息產業。三要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快實施相關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完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四要促進發展服務外包,支持企業“走出去”建立研發、生產基地和營銷網絡。五要加強政策扶持。加大鼓勵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實施力度。落實數字電視產業政策,推進“三網融合”。調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目錄和標準。繼續保持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退稅力度,進一步發揮出口信貸和信用保險的支持作用。擴大中小企業集合發債試點。
會議指出,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是眾多河流的發源地,生態系統獨特多樣,生態地位十分重要。中央和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生態保護取得積極進展。但是,由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任務繁重。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重視自然恢復,通過必要的保護和建設措施,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牧民增收。會議強調,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繼續開展退牧還草工程,加大防沙治沙工作力度,促進天然草地恢復;加強自然保護區、濕地和防護林體系建設,強化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野生動植物保護,提高森林覆蓋率;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改善重點治理區生態系統;推進農牧區傳統能源替代工程,積極實施小水電代燃料、農村沼氣和太陽能建設;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強監測體系和能力建設,提高生態治理的科學性。會議要求,自治區政府要加強領導,做好規劃組織實施,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指導協調,共同推進生態環境建設。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
2月19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輕工業和石化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決定進一步加大“家電下鄉”政策實施力度。
會議認為,輕工業是豐富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重要產業,承擔著繁榮市場、擴大就業、服務“三農”的重要任務。振興輕工業,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努力擴大城鄉市場需求,鞏固和開拓國際市場;加快自主創新,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走綠色生態、質量安全和循環經濟的新型發展之路。一要積極擴大城鄉消費,增加國內有效供給。改善外貿服務,保持出口市場份額。二要加快技術進步。重點推進裝備自主化和關鍵技術產業化,加快造紙、家電、塑料等行業的技術改造。建立產業退出機制,推進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三要強化食品安全。整頓食品加工行業,提高準入門檻,健全召回和退市制度,加大對制售假冒偽劣產品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四要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支持優勢品牌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五要加強產業政策引導,推動產業轉移,培育發展輕工業特色區域和產業集群。六要加強企業管理,全面提高輕工產品質量。會議決定,對部分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含量高、節能環保的產品取消加工貿易限制。進一步提高部分輕工產品出口退稅率。加大對中小輕工企業的財稅和信貸支持。進一步擴大“家電下鄉”補貼品種,將微波爐、電磁爐兩類產品納入補貼范圍,并將每類產品每戶只能購買一臺的限制放寬到兩臺,中央財政加大對民族地區和地震重災區的支持力度。
會議指出,石化產業資源資金技術密集,產業關聯度高,經濟總量大,對促進相關產業升級和拉動經濟增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振興石化產業,必須在穩定石化產品市場的同時,加快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著力提高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斷增強產業競爭力。一要保持產業平穩運行。落實國家擴大內需、振興重點產業和糧食增產等綜合措施,拉動石化產品消費。加強進出口監管,完善能源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二要提高農資保障能力。調整化肥農藥生產結構,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增加供給。完善化肥淡儲制度,加強農用柴油供應網絡建設。三要統籌重大項目布局,大力推進技術改造。抓緊組織實施在建煉油、乙烯重大項目,增強產業發展后勁。推廣資源綜合利用和廢棄物資源化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四要控制總量,淘汰落后產能。停止審批單純擴大產能的焦炭、電石等煤化工項目,堅決遏制煤化工盲目發展勢頭。五要加大政策扶持。抓緊落實成品油儲備,完善稅收政策,增加技改投入,加大對石化企業的信貸支持。六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科學決策,增強風險防控能力,提高石化企業管理水平。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6)01-00-04
0 引 言
物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稱為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為推動全球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提供了革命性的技術支撐,通過與傳統產業的全面融合,其必將成為促進全球新一輪發展的主要力量。
1 物聯網的起源及發展歷程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利用射頻識別(RFID)、二維碼、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通信協議,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連接,通過信息交換,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龐大網絡系統。簡單說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物聯網”一詞最早見于比爾蓋茨于1995年出版的《未來之路》,但限于當時無線網絡、硬件及傳感設備的發展狀況與設想有很大差距,因此未引起世人的重視。
199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天才教授Kevin Ashton提出了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開放網絡(物聯網)構想,即將RFID技術與傳感器技術應用于日常物品中,形成一個網絡。在寶潔、可口可樂、沃爾瑪、國際條碼組織、IBM等全球83個跨國公司的支持下,開始了這個發展計劃。
2005年11月,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在突尼斯舉行,國際電信聯盟(ITU)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物聯網”概念被正式提出。
2008年11月,“智慧地球” 概念由IBM提出,其含義是把感應器嵌入和裝備到鐵路、公路、橋梁、建筑、電網、供水系統、油氣管道等物體中,通過普遍連接,形成所謂的“物聯網”,再將“物聯網”與互聯網整合起來,實現物理系統與人類社會的整合。
目前,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ICT)是最活躍的創新要素,正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物聯網正在加速與傳統和新型產業的相互融合滲透。
2 全球物聯網的發展狀況
“物聯網”從提出到應用至今,已進入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它是信息技術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產物,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的新需求,受到全球廣泛關注。據報道2012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超過1 700億美元,2015年將接近3 500億美元,年增長率接近25%。據美國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預測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聯”業務與人和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1,僅在智能電網和機場防入侵系統方面的市場就有上千億美元。因此,物聯網被稱為是下一個萬億美元級的信息技術產業。
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物聯網將有更大的發展。美、歐等發達國家把發展物聯網應用視為鞏固其綜合國力,催生經濟動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國政府自“再工業化”戰略提出以來,逐步將物聯網發展和重塑美國制造業優勢結合起來,以期牢固占領制造業的制高點。歐盟在第七科研框架計劃中開設了一系列項目,對物聯網技術進行研發。在智慧城市、智慧電網、智慧交通等方面進行積極布局。德國工業4.0戰略是將傳感器、軟件和通信系統集成于CPS,通過引入物聯網和服務,重構制造業全新的生產制造體系。2013年10月,韓國政府“ICT WAVE”計劃,未來五年投入80億美元攻克10大ICT關鍵技術和15項關鍵服務,物聯網平臺被列入10大關鍵技術。日本積極布局物聯網產業逐步實施發展戰略,2009年12月,日本政府提出 “i-Japan”戰略(2010-2020)。
由于世界各國物聯網的戰略引領和市場的穩步推動,全球物聯網應用加速發展,物聯網推動新型信息化與傳統領域深度融合,其對行業和市場所帶來的機遇倍受關注。
3 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近年來,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速度較快。2014年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達5 679億元,預計到2015年,我國物聯網產業整體規模將超過7 000億元,2018年物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1.5萬億元。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戰略的推進,物聯網產業也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1 我國物聯網發展現狀
(1)我國物聯網產業政策日趨完善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物聯網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為了規范和促進物聯網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近年來適時出臺了諸多相關政策措施。2012 年8 月,物聯網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確立;2013 年2月,《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由國務院,國家還成立了由30 多名專家組成的物聯網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2013年9月,發改委、工信部等10多個部門,了頂層設計、標準制定、技術研發、應用推廣、產業支撐、商業模式、安全保障、政府扶持措施、法律法規保障、人才培養十個專項行動計劃;2014年5月,財政部和工信部聯合制定了《國家物聯網發展及稀土產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 2015年9月,工信部召開了電子信息領域標準化工作座談會,強調加快物聯網、傳感器件等領域的標準研究制訂工作。
(2)部分領域技術取得突破,但相關產業環節所處發展階段不同
從整體看,我國在二維碼、中高頻 RFID、 M2M 服務等產業環節具有一定優勢,但在基礎芯片設計、智能信息處理、高端傳感器制造等產業環節依然薄弱,仍然處于物聯網應用初期階段,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商業化物聯網服務尚在起步。
物聯網制造業中,我國光纖傳感器在高溫傳感器和光纖光柵傳感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鋼鐵、石油、運輸、國防等領域實現了批量應用,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 RFID 領域,我國已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高頻產品,并打入了國際市場,在工業物聯網領域,成功研制了面向工業過程自動化的工業無線通信芯片。國內中高頻 RFID 技術產品在數據處理能力、安全防護、可靠性等方面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產業鏈已經成熟,在國內占有 90% 的市場份額,但是高端傳感器和芯片,仍有約60%和80%需要進口。
(3)國內物聯網產業集群正在形成,但應用規模化與產業化水平矛盾突出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國內物聯網產業逐步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集群區。長三角因其深厚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基礎,是物聯網產業技術和應用的起源地。上海、無錫、昆山、南京、蘇州、杭州等地,成了傳感器、軟件開發、系統集成企業的主要集聚地。珠三角地區的物聯網產業以智能設備制造、傳感器產業,軟件及系統集成、網絡運營服務等產品帶動應用示范。以武漢、重慶、四川、陜西為代表的中西部地區則結合自身優勢,在儀器儀表、礦山安全、石化、冶金、汽車電子等方面積極發展應用項目。
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集中度低,產業鏈條長且范圍分散。每個產業環節中小企業眾多,大企業較少,缺乏具有產業引領的龍頭企業。當前物聯網產業仍處于初級階段,行業進入門檻低,導致市場未能形成規模效益,政府和企業的大量投入與較少產出矛盾突出,物聯網應用成本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在應用初期,產品功能單一、價格昂貴、可靠性和產品精度無法滿足要求,難以形成產品普及和規模化應用。二是在沒有實現規模化應用之前,就無法真正帶動和提升產業化水平,部分技術仍停留在仿真、試驗層面,無法通過產品化創造價值并發揮作用。
(4)我國物聯網標準化局部取得突破,獲得部分國際話語權
我國在物聯網國際標準化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已成為ISO 和ITU相應物聯網工作組的主導國之一,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參與到國際標準制定的工作中,牽頭制定了首個國際物聯網總體標準《物聯網概覽》。2014年9月4日,經33個成員國投票表決,由中國技術專家牽頭提交的物聯網參考架構國際標準項目獲得了國際標準組織ISO/IEC JTC1的正式通過,這是首次由中國牽頭主導在全球新興熱門技術領域的頂層架構標準。
3.2 國內物聯網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影響物聯網“應用規模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市場需求、技術成熟度、標準化、成本降低和商業模式等。
(1)物聯網與移動互聯網融合最具市場潛力。物聯網借助移動互聯網的渠道、技術和商業模式,逐步從行業領域向民生領域滲透。
(2)工業物聯網統一標準成為大勢所趨。在工業、農業、物流、交通、電力、安防和環保等行業應用仍是物聯網發展的重要領域,首要任務是統一標準。
(3)物聯網產生大數據,大數據帶動提升物聯網價值。通過對物聯網龐大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可產生多種應用的商業模式,未來物聯網的產業鏈條將向下游智能處理聚集,這將是物聯網最具商業價值的領域。
4 陜西省物聯網發展狀況
陜西在物聯網產業擁有良好的基礎,我省企業和科研機構的產品及技術幾乎涵蓋了物聯網行業的全部產業鏈,并形成了一定優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陜西物聯網產業相關企業超過400余家,產業規模超過200億元,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
4.1 技術研發優勢明顯,部分核心技術國內領先
(1)陜西科研院所眾多,為物聯網產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陜西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科研教育基地,聚集了西交大、西工大、西電、有色院、西安光機所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涌現出了大唐電信、中星測控、烽火集團、優勢微電子和華迅微電子等一批優秀企業,引進了華為、中興等國內龍頭企業,涉及物聯網的相關技術和產品,涵蓋了核心芯片、射頻識別RFID技術、智能傳感器、軟件與應用平臺、智能天線、系統集成方案等全產業鏈,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了物聯網產業發展。
(2)物聯網上游核心芯片取得較大突破
航天華迅公司成功研制了我國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GPS芯片組。西安優勢物聯網科技公司成功研發了國內首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核心芯片(唐芯一號),積累了近百項專利。西安西谷微功率數據公司作為國內2.4 G有源RFID國家標準及2.4 G 實時定位系統國家標準起草的核心單位,形成了以Super-Zigbee、i3RFID為核心的44項完整專利技術體系。
4.2 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骨干企業影響力較強
陜西形成了從核心芯片、射頻識別RFID、智能傳感器、軟件與應用平臺、智能天線、物聯網系統集成方案提供等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條,并形成了一定優勢。
(1)芯片生產、外部設備、電子標簽等企業成長迅速
目前陜西有70余家集成電路芯片設計企業,其中相當一部分涉及物聯網領域。西安航天華迅是國內北斗芯片設計、研發、量產領域主要的開拓者和領導者。西安華芯公司自主品牌大容量動態隨機存儲器產品早已量產。陜西烽火電子已成為省內物聯網行業中電子標簽領域的龍頭企業。西安阿法迪信息技術公司是射頻識別RFID物聯網軟硬件產品的研發生產企業,產品在十幾個省的電力行業中已有廣泛應用。
(2)傳感器種類齊全,產業優勢明顯
我省在西安、寶雞、漢中集聚了約70余家傳感器科研生產單位,共涉及40多類傳感器,智能化程度高,品種齊全。尤其在圖像傳感器和煙霧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在應變片、重力傳感器以及基于MEMS(微機電系統)技術的小型壓力傳感器方面處于全國首位。西安中星測控、陜西電器研究所、中航電測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西光廠、西安盛賽爾電子公司、西安飛秒光電、寶雞恒通電子、寶雞秦川測控科技公司、寶雞秦明集團麥克傳感器公司等企業,在國內外不同種類傳感器領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3)物聯網應用企業不斷涌現,顯示出較強的行業特色
在市場驅動下,陜西物聯網產業涌現出了一批致力于特定行業的系統集成商,其應用涉及交通、農業、煤礦、石油、核電、風電、水利、環保、文物等領域,是我國物聯網整體解決方案開發應用領域最寬的地區之一,其技術位居國內前列。
如:西安航天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火電廠監控系統、中油測井公司的快速與成像測井系統、西安威盛電子儀器公司具有感知功能的石油測井成套裝備、西安大唐電信的煤炭礦用安全整體解決方案、大唐電信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城市綜合系統、西安元智系統技術公司的文物存護環境監測網、西安航天恒星開發的“飛鄰”物聯網應用平臺、西安貴隆電子科技公司的油田抽油監測系統報警與遠程控制網、西安山脈科技公司的水庫大壩無線水位安全監測網水利系統、西安優勢科技公司基于唐芯核心物聯網芯片的airlamp物聯網照明系統、西安海聯石化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物聯網建立基于采油廠與采油區塊的統一生產監管保障智慧化系統等,都在全國多個地方應用,并在行業內得到了好評。
4.3 人力資源相對豐富,后備力量潛力雄厚
陜西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三,是我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聚集了西交大、西電、西工大等知名高校。西安交大在傳感器故障診斷方面、西電在通訊方面、西工大在導航控制方面、西安科技大學在煤礦傳感安全監測方面、長安大學在運輸遙測管理方面都具有雄厚的研發基礎和明顯的專業優勢,為后備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基礎保障。
陜西同時也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企業和科研院所,如中星測控、陜西烽火集團等。西安航空工業擁有4個研究所,在振動傳感、加速度、航空傳感器研發方面遙遙領先;西安航天擁有5個研究所,在壓力傳感、稱重傳感及計算機衛星傳輸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西安兵器工業擁有7個研究所,在無線遙測、光學傳感、雷達控制等方面研發技術領先。這些均為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實用技術人才的支持。
我省在振動、加速度、光學等傳感器方面,在導航控制、傳感故障診斷、煤礦傳感安全監測、運輸遙測管理等方面擁有一大批學術領先、技術過硬的研發人才。同時,我省理工科大中專院校均設有計算機和軟件專業,能夠提供大批的技能型新生力量。這些均為我省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4.4 產業園區承載,集群式發展勢頭良好
(1)西安國際港務區
2013年,西安國際港務區管委會與陜西電子信息集團開始共同實施物聯網應用產業示范園區項目,形成物聯網產業的聚集,以物流業、商貿業等為突破口,開展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推廣。園區主要依托國際港務區產業優勢,發揮陜西省物聯網產業展示中心聚集效應,打造“苗圃―孵化―加速”完整服務體系,促進陜西省物聯網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2)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
近年來,西安高新區以商務模式為核心,人才為保障,產學研相結合,加快推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等下一代融合,現在西安高新區軟件新城已初具規模,國家數據出版基地將投入使用,此外為了加快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還規劃了一個占地四平方公里的互聯網產業園,已經完成一期建設,希望到2020年西安高新區互聯網產業園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互聯網產業發展園區。
(3)西咸新區灃西新城
2012年,經省工信廳批準,“陜西省物聯網產業基地”正式落戶到陜西省西咸新區信息產業園。目前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通訊運營商聯袂入駐信息產業園,項目總投資達42億元,為園區建設發揮了巨大的引領作用。
(4)經濟技術開發區
自2010年以來,經濟技術開發區先后實施了一些重大項目并開展相關產業園區的建設。先后建設了西安服務外包產業園、中國電子西安產業園、西安經開數據中心等園區,重點發展數字能源與智能電網、數據與災備服務、軟件與信息服務、金融外包服務、工業設計與嵌入式軟件等以生產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
4.5 北斗導航在陜西省物聯網產業中表現突出
2012年12月,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向全國提供民用區域服務,開始成功應用于個人位置服務、交通運輸管理、應急救援、精密授時、森林防護、水文氣象等多個行業。
陜西省是國內較早從事衛星應用開發和研究的省份之一,在衛星導航、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等領域技術基礎雄厚,研發優勢明顯,在國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具備較好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芯片制造商有航天華訊、北斗恒通,終端設備生產商有20所、航天恒星、北斗金控、總裝1001廠為代表的數家企業,系統集成平臺和運營平臺有航天恒星、20所、北斗金控、北斗康鑫、陜西諾維、西安航華為代表的數家企業。
2014年4月13日,中國人民總裝備部和陜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聯合啟動陜西省北斗衛星導航應用示范項目。項目由陜西電子工業研究院牽頭,按照“以示范促應用、以應用帶產業”的總體思路,重點開展“兩平臺、四系統”建設,為我省北斗產業鏈的完善,市場的推廣,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5 陜西省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問題及建議
5.1 陜西省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問題
陜西物聯網產業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擁有了較好的技術、產業和人才基礎,但由于物聯網產業涵蓋行業眾多,缺乏統一標準,技術邊界模糊,跨界發展困難等原因,也存在著諸多問題。
(1)我省物聯網產業缺乏統一協調的頂層設計,缺少推動產業快速發展的整體規劃。
(2)產業整合資源配置能力欠缺,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3)產業培育體系不完善,缺乏專業的,開放型的成果轉化和科研中試基地,行業創新成本較高。
(4)物聯網產業缺乏重大產業化項目和規模化產品帶動,整體投融資能力不足。
(5)示范應用“碎片化”,缺乏統籌規劃和政策的延續性。
(6)物聯網產業信息安全風險意識不強,信息安全保護缺乏具體措施。
5.2 對陜西省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建議
為促進我省物聯網產業發展,政府可以從提供公共服務和購買第三方服務,制定相關政策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同時更好的發揮政府職能,推動我省物聯網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其具體建議如下:
(1)強化頂層設計,繪制發展藍圖。依據國家物聯網產業發展規劃,結合我省特點,組織省內外相關專家,對我省物聯網產業進行頂層設計,制定資源配置合理、發展方向清晰、可操作可持續的一攬子產業政策,規劃引領、統籌指導省內物聯網產業平穩快速發展。
(2)加強產業宏觀引導和統籌規劃。由省內物聯網產業相關領導機構牽頭,整合統籌協調省內各類開發區,依據各自的資源特點,優化配置物聯網產業園區,構建產業系統服務功能,為園區相關單位提供全面、高效、低成本的服務。避免園區之間無序競爭,盲目引進項目,低效重復建設。使物聯網產業園區具有統籌兼顧上下游產業鏈,形成資源配置合理、產業集成高效、功能完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集聚區。
(3)通過市場手段,激勵第三方機構助力產業發展。通過購買或獎勵等政策手段,鼓勵扶持產業聯盟或第三方專業機構,搭建開放型的物聯網產業科研中試基地,搭建全方位、多功能、開放型的公共服務平臺,構建自主創新產業鏈,逐步形成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為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更多機會。
(4)開展公開咨詢,發掘市場需求。適時組織行業專家和第三方機構進行市場調研,發掘大眾的實際需求,探索未來市場發展方向,從而進一步推動物聯網的全面應用,促進產業快速發展。
(5)謀劃重大示范項目,帶動物聯網產業發展。通過市場調研,結合我省實際情況,統籌資源,統一規劃,選取市場容量大、公眾認可度高、便于市場化運作的民生公共服務系列項目,利用政府政策支持和第三方機構相結合的辦法,開展項目運作,更廣、更快、更好的讓廣大民眾體會到物聯網帶來的福利,推動物聯網普及利用。
(6)組織技術研發,構建信息安全防控體系。組織引導相關機構進行信息安全方面的技術開發,促進認證與數據加密技術創新發展,使信息資源使用效率不斷提高,保障信息安全。只有用戶信息安全得到保證,物聯網產業才能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物聯網 百度百科. http:///link?url=l4N31Xo-grw3g0ZRghQobulTwF4EBOHnbGD7kS-0e01qm25gpxZoFRrVDdK5ucpo50pceDlgE6BO7ocx6-sRa_[EB/OL].
[2] 物聯網白皮書(2014年)[R].工業與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2014.
[3] 陜西省“十二五”物聯網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1年)[R].陜西省發展改革委員會,2011.
[4] 周栓龍.美國物聯網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商貿工業, 2014(16):81-82.
[5]俞陽.歐洲物聯網政策措施及發展狀況[J].全球科技經濟t望, 2013(7):25-31.
[6]朱遜遠.韓國最新物聯網產業推進政策舉措[J].全球科技經濟t望, 2015(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