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27:40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敘事分析理論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音樂存在于人們生活中的各個地方,人們可以用音樂表達內心的情感,同時也可以用音樂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1].音樂以及其它語言類學科,都屬于具有顯著代表性的認知模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于音樂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對音樂的欣賞和分類,更多則是傾向與音樂信號的識別,當前關于音樂信號識別的研究包括很多方向,如音樂搜索查詢、音樂生理學和自動生成曲目等[2].音樂信號的識別不僅可以運用于心理學和生理學[3],也可以運用于音樂數據庫的搜索查詢以及自動作曲.互聯網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音樂信號的信息量非常大,音樂的搜索和數據信息的分類非常復雜且困難,要對音樂搜索系統進行智能化升級和高效管理,就需要對音樂信號的特征進行研究,從而對音樂進行正確的分類[4].當前比較通用的歌曲檢索方式就是在網站內輸入歌曲的名字或者歌詞的內容,但是在實際情況中,人們總是會忘記歌曲的名字或者歌詞,但是不會忘記曲目的旋律,因此在該種情形下就要對自己能哼出的音樂旋律進行特征分析,從而得到信號特征進而在系統庫內進行目標匹配.基于此,本研究基于分形理論和混沌特性,分析不同音樂曲目的Lyapunov指數和關聯維數,從而判斷不同音樂信號的時間序列特征和分形程度,為音樂信號識別的智能化發展提供現實依據.
1分形理論
1.1分形理論的質性分析
分形指的是在規定的意義下部分與整體自相似的部分[5].而在相關文獻中定義“分形”屬于M維空間內的某個點集的集合,在不一樣的方向上含有自相似性,而且含有一個不完整位數(小于M)[6].也有學者表明“自相似性”跟“分形”的結構相似,指的是整體同部分的相似之處,在直觀方向存在一種構造圖,前后2部分僅僅是標度不一樣,其余部分的構造方式都相同.觀察的部位不管是近處還是遠處,得到的結果都一致,學者們就把這種圖稱作含有自相似的框架.如果在改變圖形的尺寸過程中,其余部分的結構并沒有改變,此時該圖形就叫做分形[7].整體上來說,分形的特性包含3個部分:部分和整體具有相似特質、構造細致和非整數性(關聯維數).音樂則可以在空間序列上產生整體同部分的自相似性,而且逐漸地發展成為細致精確的結構,該種含有自相似性構造的現象就叫音樂分形.關聯維數算法把一維序列中的數據組合成為相空間內的n維向量a=(a1,a2,…,An),把向量往后挪動h(h為整數而且是取樣間隔),從而形成n維空間內的不同向量a'=(a1,a2,…,An+h)[8].根據穩定的間隔h向右依次挪動就能夠獲得相空間內的點集合{ax}x=1,2,…,K,而集合內點的個數可以由K=k-h+1計算得來.于點集合內隨機取一個點當作參考點,以這個點為中心畫圓(半徑為r),再統計該圓內除了中心點以外點集合內的其他點數,從而獲得關聯函數F,如下式所示:F=1K2∑x≠yGr-Ax-A()y.(1)其中G代表Heaviside函數.如果K趨近于無窮大,那么關聯函數W是集合內點間距離的概率函數,設此時吸引子伸展量的最大值為D,此時W的表示公式為:W=r()DL2(n,r),r≤D.(2)其中,L2(n,r)屬于根n和r相關的常數,L2屬于關聯函數曲線的斜率.如果r1和r2之間的相對距離非常小,則L2(n,r)的計算方法如下式所示:L2(n,r)=dlnDdlnr.(3)其中,d為吸引子中的伸展量,如果r非常小,就可以計算出關聯維數.若曲線的斜率隨著嵌入維數的增大而增大,則說明沒有分形的特征.如果曲線的斜率隨著嵌入維數的增加而慢慢形成一個穩定值,則表明含有分形的特征.時間延遲h的規定條件有2個:一個是與數據采集時間間隔成倍數關系;另一個是取值要適當,過小會導致獲取信息會很困難,過大會導致測量存在較大誤差,根據相關文獻,h的取值在接近15時,獲得的關聯維數最合適.
1.2音樂中混沌現象的特征
音樂屬于非線性動態系統[9],其非線性動態特性內部存在著一定的深層次規律,對其內部規律進行研究可以分成2種序列:時間序列和空間序列.在時間序列上,音樂表現出的形式是由有序慢慢轉變成無序,由有序轉變成無序的運動序列叫做混沌序[10].關于音樂的非線性解釋,一般都是音樂線條的非旋律化,而分形理論的核心特征是:無序性、不平衡性以及不確定性.在創作音樂作品時,多種音樂現象能組成某種確定的比例關系,如果把某個主題當作作品的起始條件,那么在時間序列以及空間序列軌跡上都會產生一定程度的改變,比如:某段旋律不斷重復、逆行和倒影等,接著以特定比例進行擴大和縮小,這些音樂現象都包括在音樂線性過程內.音樂的存在形式很多,包括音樂的基本屬性、音樂的一般變現方式、音樂的制作以及演奏,這些都有著復雜的時間序列和空間序列,其時空痕跡的擴散也非常復雜.所以,利用非線性的思維和方式進行音樂的特性分析,能夠反應音樂最本質的特征[11].時間序列(混沌序)的特征包括:1)邊界性混沌含有吸引域,它的活動范圍一般情況下都是特定的,且不會因為混沌內部結構的改變而改變.2)普遍性不同的非線性系統內,混沌序都會含有相同的特質,而且不會因為外界環境的的改變而改變,這就是混沌的基本屬性.3)分形維度在同一個空間里的混沌序,其運動軌跡的重合可以表示成分形維度,該分形維度能夠分為數個種類,本文使用的分形維度是關聯維數[12].4)量化特質對于混沌序,能夠運用Lyapunov指數[13]研究其穩定性,如果該指數比零大,就表明該混沌序不穩定,運動軌跡會根據指數產生分離.該指數的絕對值可以表明序列的混沌程度,距離靠近的點之間,點內部的信息丟失量會因為該指數絕對值的增大而提高,序列或者系統的混沌特性就能夠易于被發現.
2音樂分形實驗及分析
2.1實驗準備
1)實驗設備本研究運用Matlab構建一個快速數字化樂音仿真模型,該模型基于1組正弦波,經過音色修飾后合成音樂進行播放,其中音色修飾分為音強隨時間的自然衰減包絡和各諧波成分的能量分配兩個部分.運用格式工廠把將MP3格式的音頻轉換成Matlab可以直接讀取的WAV格式,同時利用其截取的功能對音樂片段進行時長截取.2)音樂材料選擇3種不同類型的音樂進行分析,分別是鋼琴曲、流行樂和哀樂,如下表1所示:3)音樂信號提取第1,運用格式工廠把MP3格式的音樂轉換成WAV格式,接著進行小節劃分和A/D轉換.第2,分析混沌特性,根據Lyapunov指數的大小判斷信號是不是含有混沌特性,也就是時間序列.第3,基于關聯維數算法判斷關聯維數,從而分析音樂分形的復雜程度.
2.2音樂信號劃分本研究選擇
3首不同的音樂信號進行劃分,結果如圖1所示.由圖1可以看出,鋼琴曲《致愛麗絲》的總時長是190s,分成106個小節,每節1.79s.流行音樂《Discotheque》的總時長是74s,分成35個小節,每節2.11s.哀樂的總時長是70s,分成32個小節,每節2.19s.
2.3混沌特性和分形程度分析結果
首先,對鋼琴曲《致愛麗絲》的混沌特性和分形程度進行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鋼琴曲《致愛麗絲》的Lya-punov指數上下浮動區間是在[0.02,0.25]之間,而關聯維數在[13,17.8]之間.經典鋼琴曲的維數起伏非常顯著,表明其分形程度比較強烈.鋼琴曲的創作難度非常大,同時其創作的過程非常繁瑣,這就表示作曲家的能力要很強,特別是針對是經典的鋼琴曲.其次,對《Discotheque》的混沌特性和分形程度進行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3可以看出,《Discotheque》的Lyapunov指數上下浮動區間是在[0.006,0.0081]之間,而關聯維數在[9.901,15.001]之間.《Discotheque》屬于流行曲風,其創作過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但是該曲種的節拍非常強烈,也由非常強的動感,在演奏時音符的改變會充滿了隨機性,這就導致《Discotheque》的關聯維數改變不及鋼琴曲顯著.最后,對哀樂的混沌特性和分形程度進行分析,結果如圖4所示.由圖4可以看出,哀樂的Lyapunov指數上下浮動區間是在[0.052,0.159]之間,而關聯維數在[9.997,16.987]之間.哀樂一般是表示對逝者的思念和沉痛心情,其節奏的改變都是在相應的范圍之內,主題的表達非常簡單,主要就是為哀痛和不舍,所以哀樂的關聯維數改變程度最低.
2.4不同差分后的關聯維數
為了保證關聯維數的穩定性,對3種曲目的音樂信號進行差分求解,結果如圖5所示.由圖5可以看出,在進行不同階數的差分以后,不同曲目信號的關聯維數都在不同階數下的波動非常微弱,因為試驗過程存在一定的誤差,因此可以認為,不同階數下關聯維數基本沒有改變,說明不同曲目信號內的分形程度具有穩定性.
中圖分類號:TUl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b)-0000-00
變形監測是對被監測的對象或物體進行測量,以確定其空間位置及內部形態隨時間的變化特征[1] 。目前變形監測數據的分析理論比較成熟和常用的是回歸分析[2]。它的主要思想是:嘗試尋找對建筑物變形有影響的主要因子,剔除弱影響因子,建立變形量與各因子之間的多元線性關系[3] ,進而進行分析與預測。但缺點是:尋找因子變量比較困難,難以保證各因子之間是相互獨立或不相關的,且建立回歸方程需要豐富的經驗知識[3, 4] 。相對來說,當只有變形量,而缺失其他信息時,時間序列分析的建模過程則比較簡單。它的出發點是承認數據的有效性和相關性,只需得到變形數據序列自身的規律性[5, 6],不需要考慮其它數據的影響,也不必考慮它們是否相關,具有極大的優越性,所以在動態數據處理中有著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1 時間序列模型及算法
1.1 建模思想
時間序列是一組按照一定的觀測順序獲得的具有動態統計特性的觀測數據,并且彼此之間具有記憶的特征[7, 8] ,時間序列建模就是建立數據序列的過去值與將來值之間的聯系,尋找其變化規律[9]。如果一個時間序列能夠滿足平穩、正態的條件[10] ,就可以同其前p步的觀測值及前q步的擾動值建立模型ARMA(p,q),(p階平穩自回歸q階滑動平均模型):
(1)
其中:p為自回歸階數,q為滑動平均階數, 為模型參數, 為白噪聲序列 ,對 。引入延遲算子B, 。則模型可變為:
(2)
當q=0時,ARMA模型就成為了AR(p)模型(平穩自回歸模型):
(3)
當p=0時,ARMA模型就成為了MA(q)模型(滑動平均模型):
(4)
1.2 數據分析與處理
獲取變形數據后,需要檢驗數據序列的平穩性。如果數據序列是非平穩的,可利用差分、季節差分、對數變換與差分運算等手段進行平穩化[11]。事實上,任何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只要通過適當階數的差分后平穩,就可以對差分序列進行ARMA模型擬合[12] 。
差分處理:對于非平穩模型 (5)
可引入差分算子 ,則 ,通過適當的差分運算可得
(6)
1.3 模型的識別與初步定階
模型識別可采用相關函數法,即依據ACF和PACF的拖尾性與截尾性,判斷依據如下:自相關函數估值拖尾,偏相關函數估值p階截尾,可判斷為AR(p)模型;自相關函數估值q階截尾,偏相關函數估值拖尾,可判斷為MA(q)模型;自相關函數估值和偏相關函數估值均拖尾,可判斷為ARMA(p,q)模型。只是ARMA模型階數的確定更加復雜,通常采用從低階到高階逐個取為(1,1),(1,2),(2,1)…定出估計模型,再進行模型估計和檢驗,直到被接受為止。
1.4 模型檢驗
相關函數方法是利用相關函數的截尾性來確定模型的階數,是初步確定階數的范圍,還要用F檢驗法進行檢驗判別,有判別式: (7)
其中: , 分別為ARMA(p-1,q-1),ARMA(p,q)的殘差平方和,N為樣本長度。給定顯著性水平 查出臨界值 ,若 則H0成立,可取ARMA(p,q)為合適模型,否則模型階數仍有上升的可能。
如果所建立的模型是合適的,該序列就應該是白噪聲序列的樣本序列,模型是否合適,可通過檢驗該序列是否為白噪聲序列來判斷。N充分大時,有 ,因此可用 分布檢驗法來檢驗模型是否合適。
1.5 參數估計與預報
模型的階數p,q確定后,就要對模型參數進行估計,這也是建立時間序列模型的關鍵,一般通過最小二乘法迭代求出參數的精確估計值。線性函數如下:
(8)
所以 的最小二乘估值為 ,噪聲的估值為 。
在許多實際應用中,進行時間序列分析,建立模型的主要目的就是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數值預報,進而采取相應措施 。在確定模型的各項參數之后,就可以進行預報了。
2 實例分析
地鐵二號線經過解放碑,該地是重慶的重要標志,周圍高聳建筑物較多、人口密集,現對該站周圍建筑物實施了沉降觀測 ,每天觀測值為一期 ,共觀測29期,獲得了點的累積沉降序列。現選取該站某一觀測點J2的沉降數據進行分析預報,觀測數據如下表1。
表1 觀測值表
序號 觀測值 m 序號 觀測值 m 序號 觀測值 m 序號 觀測值 m
1 3.790 0 9 3.786 3 17 3.786 6 25 3.786 2
2 3.789 2 10 3.786 0 18 3.786 6 26 3.786 0
3 3.788 6 11 3.785 5 19 3.786 4 27 3.784 0
4 3.788 1 12 3.786 1 20 3.785 8 28 3.786 6
5 3.787 9 13 3.785 2 21 3.7861 29 3.786 1
6 3.787 5 14 3.785 6 22 3.785 8
7 3.788 2 15 3.786 3 23 3.785 6
8 3.786 1 16 3.785 6 24 3.785 9
2.1 數據差分處理
作時序圖,如圖1所示。
圖1 J2點時序圖
原時間序列為非平穩序列,需進行二階差分,差分結果如圖2。可以看出,差分后數據變為平穩序列,可以進行時間序列建模。
圖2:2階差分時序圖
2.2 模型建立
計算協方差和相關系數,得到自、偏相關系數圖如下圖3。
圖3:自相關偏相關系數圖
由圖可知該序列的偏相關系數 衰減緩慢,且當k增大時有明顯的趨于零的趨勢,所以 是拖尾的。自相關系數 在k=2時急劇減小,且在k=2及之后的值全小于 ,所以認為 在k=1處截尾,初步判斷模型為MA(1)。
2.3 模型檢驗
1) F檢驗:通過計算可得MA(1),MA(2),MA(3)的殘差平方和分別為為 , , 。取顯著性水平 =0.05,對于MA(1),MA(2)模型有F> ,則原假設 成立,即MA(1)不合適。繼續檢驗MA(2),MA(3)模型有F < ,原假設 不成立,可取MA(3)為合適的模型。經檢驗最終確定合適的模型為MA(3)。
2) 白噪聲檢驗: 取k≈N/10=2,可用 檢驗法來檢驗假設 : 是否成立。在顯著性水平 =0.05下,經計算得Q< ,所以接受假設 ,即就模型噪聲的獨立性而言所建立模型是合適的,檢驗結束。
2.4 預測結果及分析
利用建立的時序模型對變形數據進行預測,效果如下圖4所示。
圖4:模型的預測效果
從預測值和觀測值的比較結果來看,可得出兩點結論:
(1)在短時間預測內,J2點的觀測值與預測值的誤差均在 范圍內,誤差較小。預測效果較為理想,能夠準確的反映建筑物變形的變化規律,預測其變形的發展趨勢,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可以作為監測預報的依據。
(2)時間序列模型對于短期內的預測精度較高,當時間延遲過長時,誤差會越來越大,要根據其特點進行合理的運用,及時更新模型,避免預測時間過長導致錯誤。
3 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時間序列模型及其在大型建筑物變形中的監測效果,揭示了時序模型在工程預測中的適用性。時序模型預測對變量間的關系要求較低,在工程實踐中能夠實時動態地建模、預測變形情況,同時又具有較高的預測精度,有利于監測工程的質量,并隨時做出調整。在建筑行業快速發展的今天,充分利用時間序列模型的優勢,并結合實際情況,實時、準確的把握建筑物的變形動向,將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諸多的安全保障。
參考文獻
[1] 江冬明.基于某船舶基地的變形監測[J].科技資訊,2013(33): 35-36.
[2] 李世平,郭泉河.采用ARMA模型對變形監測數據處理與預報[J]. 礦山測量, 2013(5): 70-72.
[3] 沈月千,黃騰,陳喜鳳,等. 逐步回歸分析在橋梁撓度變形預測中的應用[J]. 工程勘察, 2012, 40(7): 79-83.
[4] 田振華,謝忱,魏超. 基于MATLAB的時間序列在大壩位移預測中的應用[C]. 昆明: 2010:1-8
[5] 王國鋒 ,王子良,王太勇,等 . Matlab在時間序列分析中的應用[J]. 應用科技, 2003(5): 36-38.
[6] 張善文,雷英杰,馮有前. MATLAB 在時間序列分析中的應用[M]. 西安: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7.
[7] 吳蕓蕓,左廷英,朱建軍. 時間序列分析在變形監測中的應用[J]. 工程勘察, 2012(1): 69-72.
[8] 閆利成,李國輝,張建龍. 時間序列分析在某滑坡變形監測預報中的應用[J]. 鐵道勘察, 2014(5): 15-18.
[9] 徐愛功,李娜,張濤. 時間序列分析在地鐵沉降觀測中的應用[J]. 測繪科學,2013, 38(5): 57-59.
根據張愛玲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色?戒》已經成為華語文化圈里頗有轟動效應的“文化事件”了。從現代敘事學的角度來看,電影從始至終貫穿著一顯一潛兩層結構。在顯在結構里,是一幫大學生去鋤奸而功虧一簀的故事,屬于革命、民族和國家的大敘事;而在潛在結構里,則是一個長期處于愛的缺失狀態的女大學生王佳芝尋求彌補乃至香消玉隕的愛情故事,屬于個人生命的個體敘事。前者表現故事的革命性和民族性,而后者則敘述人性與個體命運。兩層結構的張力在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具體體現為兩種倫理的沖突:人民倫理和自由倫理。在《沉重的肉身》中,劉小楓先生將現代的倫理敘事分為兩種:“人民倫理的大敘事和自由倫理的個體敘事,在人民倫理的大敘事中,歷史的沉重腳步夾帶個人生命,敘事呢喃看起來圍繞個人命運,實際讓民族、國家、歷史目的變得比個人命運更為重要,自由倫理的個體敘事只是個體生命的嘆息或想象,是某一個活過的生命痕印或經歷的人生變故。”人民倫理和自由倫理沖突的結果無非三種可能,一是自由倫理壓倒人民倫理,二是自由倫理臣服于人民倫理,三是彼此趨于同一,達到平衡與共生。而這三種可能正好分別體現在電影《色?戒》中的四個主要藝術形象上:王佳芝是自由倫理的尋覓者,易先生是人民倫理的追逐者,而鄺裕民和老吳則是兩種倫理的平衡者。
一、王佳芝:自由倫理的尋覓者
人民倫理和自由倫理的沖突主要體現在王佳芝和易先生身上,但兩人優勢倫理上的差異導致了王佳芝的命運悲劇。
對于王佳芝來說,人民倫理主要體現在她的間諜工作上,自由倫理則體現在她對愛的極度渴望上。間諜工作需要保密,需要對自我的保留與遮蔽,以求對方存在狀態的敞明;而愛情意味著敞開自身,放棄自我中心,開放給新的可能性,愛“力圖創造出一種新的經驗層面”,“從先前的存在狀態被拋入到一個新的世界,一種新的存在。”兩者的本質矛盾導致了王佳芝內心的煎熬與掙扎。作為一名合格的間諜就應該是冷血無情、隨時準備為國家民族去犧牲,而對涉世未深的王佳芝來說,個人愛情的追求與滿足才是她個人生命的優勢倫理,這種個體自由倫理又是由個人的性情這一隨機形成的價值感覺秩序所決定的。
在現代心理學看來,對愛的追求,是人的一種本能。對于愛的缺失,馬斯洛說:“愛的饑餓是一種缺乏癥,就象缺乏鹽或缺少維生素一樣。”王佳芝在電影中一開場就處于一種無愛的情境之中,家人和鄺裕民始終都沒有給予她一份慰藉心靈的愛。她對易先生說的“那你一定很寂寞”其實是在夫子自道。與鄺裕民和老吳相比,王佳芝只有國恨而無家仇,她的所謂的“家”在遙遠的英國,那里有她的父親、弟弟和未曾謀面的繼母。報效國家當然義不容辭,但她缺乏鄺和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家國仇恨,缺乏抗日鋤奸的強烈動機和持久動力。
愛的缺失導致了她極度渴望補償、渴望歸屬、渴望自我滿足和實現,即使是以扭曲的形式去實現也在所不惜。弗洛姆曾說:“一旦一個人已變成完全孤苦伶仃地面對外面的世界,他就不得不想方設法去擺脫這種不堪忍受的軟弱無力的孤獨狀態。”處于缺失性體驗中的孤獨主體必然會利用一切機會去尋求彌補和平衡,當遇到阻礙不能實現和滿足時,處于缺失狀態的需要會以無意識的形式存在于心靈深處,并試盡一切方法尋找機會,以其他的方式去釋放以求補償,結果是越不曾擁有越更想得到。事實上王佳芝一直就是一個處于孤獨狀態的極度渴望彌補的女孩,此種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到她與易先生的感情發展。
在與易的相處中,不管是假戲真做也好,戲假情真也罷,處于明顯不利位置的王佳芝慢慢覺得自己快支撐不下去了,她對老吳說:“他不但往我的身體里鉆,還要象條蛇一樣的往我心里愈鉆愈深。”對愛的極度渴望(個體自由倫理)和自己的特工身份(人民倫理)之間的矛盾讓王佳芝心力憔悴,寢食難安,這個未諳風情、涉世不深、毫無戀愛經驗的女生面對的畢竟是一個老奸巨滑的風月高手啊。當然導致王佳芝心靈防線徹底崩潰的是那顆意外出現的名為“鴿子蛋”的六克拉鉆石。愛的本能力量一旦開發出來,它強大的能量絕不是人民倫理和政治禁忌所能夠阻擋的,更何況王佳芝的體驗是她整個身心的激蕩,是全部靈魂的參與。然而這份感情是一種“飲鳩止渴”似的靈魂冒險。是一次建立在虛妄前提下的致命救贖。王佳芝與易先生那段從“欲”開始以“愛,結束的感情似乎不能說虛幻但也不夠真實,在這亦真亦幻的感情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一縷極度渴望愛與關心的孤魂,因為只有孤獨的人才會真正體會愛的意義。
對于王佳芝來說,愛的缺失只是偶然性事件,而在這一偶然性事件中表現出的無奈、絕望與渴望則是個人性情的必然。在間諜和愛情,人民和自由之間,這個涉世未深的女生最終選擇了后者,放棄了前者,因而使殘缺的生命在追求完滿的努力中最終成了不可修復的生命碎片。王佳芝并不是為了民族解放與“主義”建設而死,而是死于自己的個人性情,死干個體對生命缺失的彌補之途,因此并不偉大和光榮,但是卻更能從內心深處觸動當下的觀眾,因為生活悖論和倫理困境是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的,也更具有日常生活的普遍性。
二、易先生:“人民”倫理的追逐者
在易先生身上,“人民”倫理主要體現在他為汪偽政權和侵華日軍效忠方面,其汪偽政權特務頭頭的身份決定了他對待革命者和抗日義士時決不會手軟,這也是他邀功求賞、平步青云的資本:而自由倫理主要體現在他內心的真實情感上。
兩者比較而言,人民倫理在易身上是占優勢的,雖然對于王佳芝他后來應該是動了感情,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讓政治前途凌駕于個人的情感生活之上,似乎個體生命的意義只存在于普遍的歷史規律之中,“個人的生命奇想和深度情感”是無足輕重的,“一個個具體的偶在個體的生活事件”和個體生命中細微的倫理困境是無關緊要的。
王與易的交往純粹是從引誘和被引誘的性游戲開始的,沒有任何感情可言。如在第一場里,易先生完全象是一個施虐的暴君,用皮帶對王佳芝又是抽打又是捆綁,不但沒寬衣而且槍不離身,發泄完后就冷冷地走人了。這其實說明了狐疑不定的他在內心對王佳芝是充滿了不信任的。而后孤苦伶仃的王佳芝以胎兒在子宮里的姿勢獨自卷縮在床上,因為這個與生俱來的姿勢在心理上是最安全的。到了第二場和第三場里,雙方已經有了真真假假的情感交流,雖然在中燒的節骨點上易先生還是瞥了瞥那把掛在床邊衣帽架上的槍。易的唯一一次真情流露應該是在日本酒館里 的那場戲。在那里他說出了自己的內心想法,明知未來結局凄慘現在也只能強顏歡笑。那曲一唱三嘆的《天涯歌女》除了是王佳芝個體生命的詠懷外,同時使身居高位的易先生在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和可能結局時為主動容并潸然淚下。對于未來他又是恐懼的,因為歷史的審判就在看得見的未來等著他。
但與王佳芝的愛的缺失相比較,他的情感生活非常豐富,甚至可以說是過剩。他有一個細心照顧他的太太,還有一個老情人――馬太太,也許正如王佳芝所說他還有其他什么女人,至于王佳芝,只是他情感生活中的鮮活點綴和補充而已,有當然好,沒有也無所謂,對他充裕的情感生活并不構成實質性影響。因此在王佳芝的身份暴露后,他毫不猶豫簽下了處決書,并且還在部下面前否認那枚鉆戒的所有權。很明顯,他不希望與王佳芝的私情影響自己的威信與前途。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自由倫理)絕對服從政治的需要(“人民”倫理),與自己的前途相比,一個女間諜的生命又算什么,他每天都要簽發處決書,王佳芝消失了自然還會有新的情人來填補。
照常理來說,易的決定完全是恩將仇報,除去感情不說,對方救你一命,你不思回報,反而置對方于死地,這確實有點類似于眾人皆知的“農夫與蛇”的故事。但政治遵循的是權力的邏輯,愛情并不通向革命和政治,更何況是在戰火紛飛的非常歲月里。總之,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愛的本能根本不堪一擊。當然我們不是說政治人物就沒有感情,只是說當兒女私情(自由倫理)成為政治(“人民”倫理)的障礙時,兒女私情就只有讓路了。電影的結尾是易先生坐在他和王佳芝曾經翻云覆雨的床邊撫摩、沉思,如果說這是“鱷魚的眼淚”當然有點粗糙與武斷,但如果說他還深深沉浸在愛的憂傷中那也過分了,這其實只是人之常情罷了,我們沒必要過分闡釋。埃?弗洛姆曾說:“如果你的愛沒有引起對方的反應,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引起對方對你的愛,如果你作為愛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現沒有使自己成為被愛者,那么你的愛就是無力的,而這愛就是不幸。”從這個角度來說,王佳芝的愛應該是不幸的,因為她的愛沒有引起對方原諒或赦免她的回饋。
我們可以退一步設想,如果易先生遵循個人的自由倫理放過王佳芝,甚至如她所愿繼續偷偷在一起,那有什么樣的后果呢?很明顯,這會成為上司和同行們的話柄甚至笑料,一個特務頭頭竟然被對方派出的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女生給迷住了,并靠她一時心軟才揀回一條命,這對他的威信和前途將構成毀滅性的威脅。為了盡可能封鎖消息,他不但立馬殺了整個暗殺團隊,而且否認鉆戒的所有權,當老婆告訴他“今天傍晚張秘書和你部里兩個人來家里拿去了一些她的東西”時,他臉露驚訝與擔憂,因為自己的事情已經無法保密了,但他還是叮矚自己老婆:“什么都別說,有人問就說麥太太臨時有急事回香港了。”
三、鄺裕民和老吳:兩種倫理的平衡者
前面分析的王與易,其身上的人民倫理和自由倫理是矛盾沖突的,沖突的結果是一種壓倒另一種而成為優勢倫理,主導著個體的抉擇與生活。而兩種倫理的平衡主要體現在鄺裕民和老吳身上,他們兩人的親人遇害使兩種倫理在他們身上不但不沖突而且縫合得非常嚴密,基本處于平衡、合一與共生的狀態,區別只是鄺裕民的鋤奸是自發的、不自覺的,而老吳的間諜行為則是自覺的,有組織的,也更具專業性,這樣的區別也導致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1、自發的平衡者
賴秀金說,鄺裕民的“哥哥軍校畢業不久就因為抗日戰死了,所以家里不肯讓他投軍,所以他才那么激動。”親兄弟的遇害燃起了他的復仇之火。親情和愛國、家仇和國恨、自由倫理和人民倫理因為親兄弟的遇害而緊密連結在一起。他首先提議并策劃同學們在暑假里鋤奸,其他五位同學依次附和。而初次鋤奸未成功的三年后,又是他去找王佳芝商量卷土重來。王佳芝也為了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卷進鋤奸行動。三年前,王佳芝為之稀里糊涂“獻身”,三年后,在鄺的勸說下又一次“深如虎穴”,不過因為這次入戲太深,不但自己送了命,而且整個暗殺團隊全軍覆滅。
這里有意思的是王佳芝,她是最后一個在猶猶豫豫中才勉強伸出了那象征同意加入的手。手雖然與大家疊在了一起,但眼神明顯是和鄺交錯在一起。很明顯,驅使她的并非愛國雪仇之類的宏大動機,而是對鄺裕民那種朦朦朧朧的好感和暗戀使然,因此與其說她是去報效國家還不如說是去尋找愛情。只是沒有料到最猶豫的人分配的任務也是最艱巨的,付出的代價也是最大的。
這里我們看到,王佳芝只是鄺裕民復仇的工具而已,她在向鄺裕民交代收集到的情報后曾說:“能不能請他們快一點,結束以后,我們可不可以都離開這里。”可見王佳芝對鄺裕民還存有幻想,但鄺裕民的回答卻明顯是在逃避:“我不敢說,我不知道。”后來為了安慰她又說:“我不會讓你受到傷害,好嗎?”一方面是對愛情的極力逃避,另一方面又說些含糊的許諾。因此王佳芝的感情天平最終倒向易先生,鄺裕民難辭其咎。
(2)安全需要。當基本生理需要滿足后,安全需要變得十分重要,這里包括安全、穩定、被保護、遠離恐懼和混亂。馬斯洛把整個有機體都看成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他認為,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都是不斷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連科學和人生觀都是人為了滿足安全需要而衍生出的。
(3)歸屬與愛的需要。低層次需要的滿足并不能帶來幸福,人們還渴望著與他人建立情感的聯系或關系。在這一層次的需要中,既包括獲得親情、友情和愛隋的渴望,還包括著一種希望歸屬于某一群體、團體的感情,在團體成員的互相關心中獲得某種心理的滿足。
(4)尊重的需要。人們歸屬于某些團體,更多的人也希望自己能夠在團體中獲得某種地位,這放映出了人們尊重的需要。
(5)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人們滿足了其他所有的需要,就開始思考人生的目標的是什么,自己應該成為一個怎么樣的人。當人們達到自我實現狀態時,自我潛能得到了最大的發揮,人成為自己本來應當成為的那樣的人。
2. NGO與其人才流失的現狀
“非政府組織”,英文是“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通常縮寫成“NGO”,指除了政府和企業之外的為滿足公眾需要而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其他社會組織。它強調個人奉獻、成員互利等價值觀念,具有非營利性、民間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等特點。
NGO關注全社會的公共利益或者某些族群利益,如弱勢群體利益、行業利益等等。由于現代政府決策的官僚性與程序性,市場機制下追求利益的趨勢,不可避免的使得社會存在著一些被忽略的死角,而NGO作為民間組織很有可能突破這些,而將觸角延伸到這些角落之中,從而促進社會的完善發育。NGO在現代社會中起著愈發重要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非政府組織也得到迅速得到發展,據民政部統計,截止到2003年年底,中國民政部門共登記各類非政府組織26.66萬個,年均增長34%。它們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但與社會發展相比,這些數字還遠未能滿足社會各群體和各種利益集團的需要:而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非政府組織不論在總量、質量、作用等方面還有很大的差距,且發展不平衡,速度較慢,國際化程度不高,人員流失嚴重。而在這其中尤其以人力資源方面的問題最為嚴重,我國的非政府組織面臨著人員總體規模小,流動性大;各組織內部人員匱乏,現有人員素質偏低,專業人員比重小,專業性差,不能滿足組織實際工作的需要;組織管理松散,結構不盡合理,特別是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不足等諸多問題的存在。
3. 基于需要層次理論的NGO組織人才流失現象的心理剖析
NGO組織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NGO組織方面的客觀原因,也有人才自身存在的主觀原因,如果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觀點出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3.1 生理上的需要
NGO組織在我國主要興盛于各個大城市中,而在這些大城市中,NGO所能提供給其工作人員的工資往往僅能夠維持住工作人員的基本生活。而且,他們的工資基本上依靠所運作的公益項目來保證,只有所在的組織有著可靠的項目,并能夠獲得來自基金會的支持,他們才能夠有工資和收入來維持生活。其他的各種社會保障也是少之又少,難以和其他社會部門相提并論。因此,很多年輕人在剛剛畢業時,可能憑借著一腔熱情和公益之心來到了非政府組織,但人們首先先要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而且人們本身就存在著社會比較的心理,在市場經濟社會的今天,人們的這種心理有更加嚴重,很容易將自己的境況與其他人作比較,在這樣的比較中,許多人在非政府組織中工作幾年后,便轉到企業部門或政府部門中工作。這是非政府組織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
3.2 安全需要
非政府組織的人員往往缺乏穩定和保障。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尋求安全穩定的需求 ,這樣的工作狀況許多人一時可以憑借熱情和信仰,但馬斯洛告訴我們,每個人除了高層次的需求外,安全是人們首先需要滿足的低層次的心理需要。因而許多人放棄了這樣一種高尚的精神追求。同時,由于NGO所涵蓋的范圍十分廣闊,其中所涉及到的一些領域的公益活動甚至本身還具有一定危險性,例如,醫療衛生救助,需要到發生各種災害、戰爭等
種種危險環境中進行救援工作。工作人員可能會在工作之中對自己健康乃至生命造成損傷,這樣的工作就需要有超強的信仰和意志才能夠克服,但普通人往往很難做到。
3.3 歸屬與愛的需要
NGO組織的主要功能是協助政府做好更重社會屬性的工作,這樣的目的就需要經常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讓全社會來參與到這些公益性的活動中來。因而NGO的工作人員往往十分繁忙的準備著各類活動,也不分上班下班時間,常常超額工作。盡管在這些活動中,他們有機會結識許許多多的朋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他們對于友誼的需要,NGO本身也為他們提供了歸屬感,但他們卻往往也失去了陪伴家人,愛人,子女的時間。許多視家庭為第一位的人,可能因此相繼離開。
3.4 尊重的需要
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等級,每一種需要都伴隨著前一個需要的滿足而產生。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優越的家庭生活、和諧的社會環境、和睦的同事關系和愉快的工作氛圍滿足了他們低層次的需要。激發更為主動、熱情的工作態度,創新、完美的工作風格,必須使其在工作中獲得價值認同感,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為提升專業能力、盡顯青春活力、彰顯個性魅力,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我們引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90后”教師隊伍建設管理中,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獲得了一些收獲,與大家分享。
一、創設和諧的氛圍——滿足“90后”教師愛與歸屬的需要
90后的教師,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審美是多元的。比如著裝打扮,有些喜歡日韓式、有些喜歡歐美式等等。雖然時尚前沿,卻也會招來年長老師的異議。為此,我們開展了一次“另類時裝秀”。她們設計了三個主題“韓版卡哇伊組”、“歐美前沿組”、“嘻哈時尚組”,節目策劃、服裝設計、音響配樂甚至化妝走臺,她們全包了。在熱鬧濃烈的環境氣氛下,大家參與表演的激情一下子被點燃,年紀大的老師們變被動為主動、變觀看為參與、變忸怩為大方、變淡淡一笑為開懷大笑。此時此刻,幼兒園已然成為一個溫馨的大家庭,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工作生活,必定是快樂的、幸福的,必定是充滿濃濃關愛、彼此需要的。
二、轉變交流方式——滿足90后教師尊重的需要
交流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必需行為,尊重并采用她們樂意接受的交流方式,使溝通變得事半功倍。我們開展主題為“暢想10年后的自己”的沙龍,老師們非常直接,也敢想敢說。他們暢想10年后的自己一定是幼兒園的骨干教師,擔任年級組長、教研組長甚至園長的職務。會后,我讓他們以簡短書信的方式,寫一寫“你希望有什么樣的搭檔或下屬”,并投進園長信箱。從老師們的書信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追求的教師們的真實思想。工作不太勤奮踏實的老師,希望搭檔卻要愛崗敬業;工作缺少創新進取的老師,希望搭檔要有銳意進取的精神;專業技能稍弱的老師,希望下屬各項專業技能全面;甚至有老師展望十年后,自己也能擔負管理重任,盡情發揮和展示自己的才能。交流變“直面”指導為“背后”引導,借助展望,實則也是幫助大家正確認識到自己的缺失,體現人格上的平等,滿足他們尊重的需要。
微信、QQ、朋友圈、微博是他們交流溝通的主要途徑,有效利用這些交流的途徑,可以拉近與彼此之間的距離。小李老師,鋼琴10級,聲樂10級,是個不折不扣的才女,同時也是個有想法、有個性的姑娘。她在班級的玩具櫥上放了很多瓶瓶罐罐,目的是作為打擊樂器使用,但不被老教師認可,互相產生意見分歧。當天晚上我在微信中呼叫她,向她發去自制打擊樂器圖片,并且肯定她的創新想法,但同時配以QQ表情頭像,告訴她主班老師的做法是對的,友情提醒她必須與搭班老師共同為班級打造努力。這種溝通引導的方式,讓她輕松地接受了建議。之后,她專門做了一個放瓶瓶罐罐的架子,制作了一件適合小班孩子玩耍的打擊樂器。
三、搭建個性化展示平臺——滿足“90后”教師自我實現需要
幼兒園的主題環境布置,大家已經習慣于剪剪、貼貼、畫畫;幼兒園角色區創設,不是家門口的燒烤店就是菜市場。90后老師的思維天馬行空,敢于創新,她們更喜歡一些新鮮的事物。幾塊泡沫在這些老師手上,可以變成城堡;各種廢棄的材料變成了一束束盛開的鮮花,各種腰鼓的造型更是豐富了特色區域。教室里不再是以現成的圖畫進行裝飾,更多是各種廢舊材料的奇特造型。充分相信他們的實力,認可他們的創新,必定帶來不一般的驚喜。
關鍵詞:虛擬企業 傳統企業 交易 中間組織
虛擬企業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作為一種基于網絡信息平臺運作的組織模式,虛擬企業在整合企業核心能力,降低市場交易費用,提高企業市場協調能力,充分利用企業外部資源等方面具有巨大優勢。這些優勢都是傳統企業之間的聯合所無法比擬的。
虛擬企業的概念
自從1992年WilliamH•Davidow和Michael S•Malone出版了第一本專著《虛擬公司》以來,出現了多種關于虛擬企業的不同描述。
1993年2月Business Week中認為:虛擬企業是指用技術把人、資金和構思網絡在一個臨時的組織內,一旦任務完成即解散組織。1994年3月,美國的Michael S•Malone指出:虛擬公司像一個公司一樣,臨時把各方面聯合在一個“變形的企業”內,在共同信任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長久的聯盟。其成員包括制造商、供應商、分銷商和顧客。國內有學者認為:虛擬企業是指兩個或多個擁有核心能力的企業或項目組,依托信息網絡資源,以業務包干形式獨立完成策略聯盟的某一子任務塊,通過共享彼此的核心能力,使共同利益目標得以實現的統一體。運作中,通過策略聯盟和業務外包兩種形式達到彼此核心能力的共享。這里的核心能力,是一種競爭能力,是知識經濟下企業具有的與眾不同和難以模仿的能力,是企業在生產、技術、管理、銷售、服務、商標和專利等技能或資產的有機融合。
盡管對虛擬企業這一概念的提法有多種,但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當市場出現新機遇時,具有不同資源與優勢的企業為了共同開拓市場,共同對付其他的競爭者而組織的、建立在信息網絡基礎之上的共事技術與信息,分擔費用,聯合開發的、互利的企業聯盟體。
傳統企業與虛擬企業比較分析
最早研究企業性質及企業可能性邊界的是交易費用學派的創始人羅諾德•科斯。交易費用學派認為企業的存在是因為它以企業內部的計劃組織方式取代了市場上的交易行為,本質上企業是對市場交易的一種替代,那么它實際上就是以企業內的組織、協調、管理費用的增加換取市場交易費用的節約,當企業內增加的邊際組織、協調、管理費用恰好等于由此而節約的市場交易費用時,企業的有效可能性邊界就定格于此。
傳統企業之間的界限是涇渭分明的,企業之間發生的關系是市場上的交易關系,是通過在市場上的討價還價、交換行為而形成的。后來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通過市場交易的交易費用無疑大大降低了;原先要通過實際旅行進行洽談的業務可以通過電視會議系統,通過網絡實現異地實時談判,從而節約了大量的費用、時間與精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組織的有效可能性邊界就會發生變化。根據交易費用學派的觀點,其結論自然是企業組織的有效可能性邊界縮小,通過市場交易來獲取產品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樣,無邊界的企業或是虛擬企業便由此產生了。
傳統企業與虛擬企業的主要區別:
從企業內部管理結構上來看,傳統企業大多采用工業經濟時代的金字塔式縱向管理模式。這使得企業的管理鏈條過長,導致了一方面企業的決策遲緩;另一方面與市場、技術的瞬息萬變也極不適應,缺乏隨條件變化而變化的柔性與靈捷性。虛擬企業則不同,它根據企業的業務流程與管理流程重新設計組織結構使之趨于扁平化,運用虛擬運作,整合外部、內部資源,便可以達到企業的生產經營目標,同時也實現了企業組織的高效、柔性化和靈捷化。
從企業的外在表現形式上來看,一是虛擬企業強調彼此合作,它改變了傳統企業同行是冤家的殊死競爭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共贏”的新型競爭觀念。二是虛擬企業不是一個法人實體,它是一種動態聯盟,一旦任務完成,它就可以解散,解散后的各成員又可以加入到其他的虛擬企業中去。三是虛擬企業之間并不以物質資產作為企業的邊界,而是以數字信息流形成的虛擬協作關系作為企業的紐帶,這種新的產權形態,可以對虛擬企業內的物流和資金流進行約束,使其在信息流的引導下按照最有利于信息流動的原則進行流動。
從企業的構建過程來看,傳統企業的聯合有多種方式,也有通過網絡信息手段構建溝通平臺的聯合。這與現代虛擬企業的構建似乎很相似,但實際上,傳統企業的構建模型與虛擬企業有本質區別。圖1是虛擬企業的構建模型,企業1、企業2、企業3通過網絡平臺建立一個虛擬企業,各個價值形成部分分別來自于原來企業。虛擬企業中核心價值鏈的組成來自于三個企業的核心價值。原來的企業在組建虛擬聯合企業時都將自身的核心能力投入到虛擬企業中去。非核心能力不參與虛擬企業的組建。虛擬企業實質是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將原有企業核心能力進行有序整合。在虛擬企業中能夠實現原有企業的優勢互補,對合作各方來說是“多贏”效應。從交易成本角度來看虛擬企業的構建過程,虛擬企業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相對交易成本最小化;傳統企業之間的聯合雖然也是為了在聯合體內部實現交易成本的降低,但從虛擬企業的其他優勢可以看出,由于核心能力整合、交流媒介信息化、組織結構扁平化等特點,虛擬企業比傳統企業更具有交易成本優勢。
關于虛擬企業的理論解釋
(一)虛擬企業的形成機理
古典經濟學認為,市場是價格機制作用下的自由交易,企業則完全通過行政命令實現交易,企業和市場的相互關系表現為兩個極端下的兩分法,而對兩者間的關系的探討甚少。交易費用經濟學,則通過提出交易費用的概念,將企業和市場密切聯系起來: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不同的是企業靠的是行政機制,而市場靠的是價格機制。當企業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場的交易成本時,企業的行政機制就會代替市場的價格機制,企業的邊界是由企業的邊際組織成本和市場的邊際交易成本比較來決定的。
虛擬企業的出現,使得現實社會中企業之間的交易形式已不再是純粹的市場交易,企業與其內部各部門間的關系也不再是完全的上下級關系。透過這些現實的復雜現象,人們感覺到企業與市場的關系在當今社會中變得撲朔迷離,僅僅用企業和市場的兩分法已不能對經濟事實做出正確的解釋。交易費用經濟學的創始人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企業與市場的可替代關系之后,威廉姆森、理查德森等人又做了深入地研究,發現企業與市場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的中間組織。科斯后來也承認了市場和企業間存在中間組織。他認為:“作為替代價格機制的‘縱向一體化’的程度在不同產業和不同企業間的差別懸殊”。由此可見,完全按照企業或市場進行交易,只是各種交易方式的兩個特例,還有大量的交易是介于企業和市場間的中間形式,這種形式長期以來沒有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西方經濟學家將其稱為“第三種組織形式”或“企業和市場間的中間組織”本文采用“中間組織”(Inter-form)這一稱謂。中間組織的根本特點是中間組織帶有企業和市場的雙重特性,“看得見的手”(企業行政命令式的計劃控制)與“看不見的手”(市場的價格機制)同時在企業間、企業和消費者間起著配置資源的作用,企業不是純粹的企業,市場不是純粹的市場,企業中存在市場,市場中存在企業。
從以上對中間組織的涵義及形成的分析中,不難看出虛擬企業就是中間組織的現實企業組織形式,虛擬企業是通過企業市場化形成的(如圖2所示)。
(二)虛擬企業存在的必然性
作為中間組織的虛擬企業的出現,既可以節省交易費用,又可以避免較高的組織費用。純粹的市場機制的作用在現實中由于技術條件、地理條件、市場風險、重復交易等因素影響,交易費用增加,市場效率大打折扣。最典型的是當交易雙方進行的是多次或經常性的交易活動,交易者就通過設定一定的規制使雙方建立聯系,這樣交易者容易發現信息,容易完成談判、簽約、執行等市場進程。并且由于虛擬企業是以市場關系為基礎的,與傳統企業相比,監督控制等組織成本也得到了節省。
完全靠行政機制配置資源的企業存在許多阻礙經營效率的因素,比如,管理的行政官僚體制影響信息的傳遞和處理的效率,龐大的管理體系使企業付出高額的組織費用。為使企業靈活精干,適應多變的市場環境,必須改變企業組織結構形式,降低企業組織費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企業中引進市場機制,用市場機制自行控制和衡量它們的經濟行為。企業通過組建虛擬企業,形成了多個企業共同利用信息、渠道、人員等資源的合作而非競爭的機制,既減少了市場自由交易中存在的交易費用,又避免了完全企業化而造成的高額組織費用。因此,虛擬企業是一種市場化和信息化的產物,比起傳統意義的企業聯盟或企業集團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虛擬企業的現實意義
為我國產業結構的重組、中小企業改革、企業集團的發展提供嶄新的思路。首先,由于部門的條塊分割、產業的重復建設以及由此形成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狀況是我國產業結構最突出的病癥。因此,虛擬企業的概念及運作方式,就在于虛擬企業所倡導的企業間的橫向、縱向聯系,優勢互補,有助于企業打破條塊分割,實現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跨經濟成分的聯合。虛擬企業所倡導的企業功能精簡、利用外部資源,有助于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促進社會專業化分工。其次,虛擬企業也是中小企業搞活的新方式。一方面,中小企業可成為行業內大企業的下包企業,完成大企業虛擬的生產業務;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可自己形成聯盟。這些都能彌補中小企業在資金、設備、技術力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使中小企業在利用外部資源中提高競爭力。
有利于我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提高競爭優勢。虛擬的運作使得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合作伙伴,降低生產成本,這意味著我國的低成本優勢將受到強烈地沖擊。因此,我國企業的迫切任務是引進虛擬的機制以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我國已加入WTO,為避免在國外跨國公司的沖擊,國內企業應通過組建網絡化組織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同一行業的知名企業應進行全方位的合作,優勢互補,形成合力,形成規模,以共同應對國外企業的強大競爭。
向我國企業昭示了指導新世紀企業發展的經營管理思想、組織形式,運作模式。首先,虛擬企業體現了分權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戰略管理的管理思想。虛擬企業蘊含著競爭性合作、利用外部資源超常規發展、企業管理中引進市場機制、市場交易中引進企業機制等先進的經營思想。其次,它向企業展示了一種以知識技術為核心集聚資源、靈活而又統一的網絡化企業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能夠調動下屬部門和員工的積極性,發揮個人的創造力,企業的經營管理能隨著環境進行動態的調整,最終達到決策科學的目的。再次,它向企業提供了虛擬聯合開發技術、虛擬生產聯盟,虛擬營銷聯盟等具體的、可操作的虛擬聯盟和虛擬運作模式。這些虛擬企業的深刻內涵對我國企業的微觀經營管理都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趙磊,馬唯為.西方虛擬企業理論述評.中外企業家[J],2002(4)
2.鄭照寧,武玉英,包涵齡.論虛擬企業.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科版)[J],2001(1)
3.李瑜,黃必清.虛擬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高技術通訊[J],2000(9)
4.張和明.協同設計環境下的虛擬企業信息系統.高技術通訊[J],2001(1)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NA)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方法。需求分析理論最初源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課程開發理念,即通過不同群體的學生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訓練學生來構建課程(Rodgers,1980)。在我國的外語教學領域,需求分析最初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后來逐漸擴展到外語的教育的各個層面。就具體外語課程來講,針對社會對外語需求的分析可以確定這一課程的教學目標,而對學生對外語學習需求的分析,則可以幫助課程實施者選擇符合現有外語教學條件、目前學習者知識和技能水平及其學習策略和動機等現狀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及教學評估等(陳冰冰,2009)。
在我國2001年推進和實施小學英語教育以來,英語課程的開設規模在不斷擴大,小學英語教師的師資學歷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小學英語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隨之小學英語課程的繼續擴大,小學英語教師師資數量匱乏,質量不高的問題也日益突出。而作為小學英語教師主力人群,怎樣培養英語專業的專科生和英語專業專科畢業生應該具有怎樣的專業素質結構,已經成為我國小學英語教育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文將從需求分析為理論依托,以社會對小學英語教師的需求和英語專業專科生對自身專業知識的需求為著眼點,對專科層次小學英語教師的培養進行探討。
二、相關文獻綜述
國外將需求分析理論應用于外語教學研究已有30多年的歷史,研究的重點也從最初的應用到專門用途英語(ESP)領域逐漸轉移到普通英語(GE)的教學領域。Mead(1980)在對調查了學生學習專業英語和實際需求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如果所學的英語知識和他們的專業知識有關,能夠滿足學生客觀需要。Huchinson和Waters(1987)研究結果顯示,學習動機與態度、興趣、學習風格、學習資源和學習時間的安排對學習者學習需求的影響不容忽視。近年來,我國學者也逐步將這一理論引入到國內的外語教學理論,從理論層面到實證研究都進行了探討。束定芳(2004)認為需求分析可分為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會和用人單位對有關人員外語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學生目前的實際水平及其希望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陳冰冰(2009)強調對需求分析的持續性,這樣才能掌握動態的需求變化,獲得穩定的信息,最終對需求做出正確的判斷。曹玉坤(2011)對學前教育(英語方向)專業學生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學生對學前英語教育職業技能的需求和用人單位的需求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學生往往忽視對職業技能的掌握,而這些技能在學前英語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
三、小學英語教育方向(專科層次)的需求分析
根據束定芳(2004)提出的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兼顧的需求分析理論,筆者選取了新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為研究對象。對159名英語專業學生和35家用人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以期通過本研究發現小學英語教育方向學生和用人單位對于學生的專業需求和職業需求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從而探索高等師范院校小學英語專業學生的培養模式方面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根據對調查問卷和訪談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在英語專業知識的需求方面顯示學生更為看重語法、口語、閱讀和詞匯方面的專業能力。而用人單位更看重學生在口語、語音、音調方面的能力。二者在詞匯、翻譯、語音、語調、文學和語言學方面的需求具有顯著性的差異。用人單位普遍認為小學英語作為英語教育的啟蒙階段,更希望小學教師在語音和語調方面更加地道,對于小學英語教師的翻譯、文學和語言學方面能力沒有過高要求。
在職業技能方面,用人單位更傾向于學生掌握良好的職業技能,尤為看重學生的對于小學英語教學法、板書能力、英文書寫和課堂組織的能力。而學生普遍對于自己職業技能的要求要低于專業技能的要求。兩者在板書能力、英文書法、課堂組織、肢體語言、兒童歌曲和故事能力方面都存在顯著性差異。
四、小學英語教育(專科層次)培養模式初探
通過對問卷和訪談的分析,筆者對高等師范專科院校的小學英語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有以下幾點建議。
首先要注重學生英語專業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重點規范學生的發音,強化學生的語音、語調和課堂用語的規范使用。并且通過建立院系自身的考評制度,力求使每一位學生在畢業之前能說一口標準的英語。其次,選取適合學生的教材,適當降低教材難度。專科學生學習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同時學生之間的學習水平差異較大,因此對于英語專業知識不宜撥的過高過快,要堅持適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打牢基礎知識。對于英語專業的高段課程如翻譯、語言學、文學等課程可以將必修改為選修,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自主選擇,拓展學生的視野。再次,加大力氣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作為啟蒙階段的英語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兩筆(粉筆和鋼筆)一畫能力的培養和考評。同時將每學期的教學見習納入教學大綱,充分重視學生教學見習和教學實踐的環節,使學生的教學見習和教學實習要有目的、有針對、有檢查、有收獲。最后,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培養學生對兒童歌曲、兒童繪畫、兒童舞蹈和兒童故事的了解。并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長讓他們選取其中的一到兩項加以訓練,做到人人有特色,各各有技能。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Alearning-centeredApproach[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Mead,R.ExpectationsandSourcesofMotivationinEAP[J].EnglishLanguageResearchJournal,1980,(1).
[3]Robinson,P.ESPToday:APractitioner’sGuide[M].NewYork:PrenticeHall,1991.
[4]陳冰冰.國外需求分析研究述評.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2).
[5]陳冰冰.大學英語需求分析模型的理論構建[J].外語學刊,2010(2).
中圖分類號:F416.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1)026(C)-0238-01
電力行業是其他生產用電企業的支柱產業,具有知識密集,人才密集,知識更新速率快,設備精度高等特點。隨著知識化時代的來臨以及電力企業的快速發展,電力企業的體制不斷的改革更新,使企業基層內部員工及企業組織管理部門也逐漸的意識到知識化人才的重要性,特別是在電力企業中更應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的拓展及運用。
企業員工培訓工作是人力資源管理建設的重要措施,更是未來電力企業開發人才的重點工程,合理的培訓方案是企業員工培訓工作順利有效實施的保證,故而如何確定適合電力企業的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案是企業管理面臨的新的問題,培訓需求分析是制定培訓方案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本文將詳細探究培訓分析的開展及具體工作內容。
一、培訓需求分析的必要性
在設計規劃每項培訓活動之前,都應對企業的培訓需求進行分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培訓方案。培訓需求分析的概念是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根據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以及現代教育培訓理論提出來的。是人們在培訓開展過程中總結的一項預防的措施。
二、對電力企業培訓需求分析的具體內容
(一)分析企業員工的真實需求。地理企業對人力資源的管理采用了先進的人力資源管理評價系統,可以針對企業員工的個人背景資料以及實際工作過程進行有效合理的評估,尋找出員工現有工作情況與應有工作情況的差距,同時對制定合理的培訓方案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隨著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不斷成熟,每個崗位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工作流程,以及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未來應達到的工作目標等將變的明朗起來,通過系統的分析,便可確定員工個體的培訓需要。
(二)針對企業的發展目標確立培訓需求。一個企業的良好的發展需要確立遠景的發展的戰略,同時對企業的培訓規劃設計及執行過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在確定培訓活動時需要明確企業未來發展的目標。對制約企業發展的因素也要進行合理的分析,比如對企業中的非人力資源因素進行分析。人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要對企業員工的素質分布結構進行準確的分析,例如員工的知識結構,專業結構,性格結構等方面,通過對企業整體發展趨向的分析,進而確定企業培訓需求的結構。
(三)電力企業外在因素改變對培訓需求分析的影響。通過對企業員工及企業發展方向的調查分析可對企業的培訓需求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但是也要考慮到企業優先權的變化,對于電力企業來說,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對于新技術的引進。例如辦公自動化系統應用的變化,企業對國外新技術的引進等。2、針對各種突發事件的應對措施。為了應對一些突發事件,企業則需要建立一些新的組織應對,如突發的電力故障。3、組織的劃分與改變。對于電力企業來說,每個部門及組織的功能作用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因為電力企業中的一些任務的分散,所以一些組織需要不斷的拆分重組以應對不同的任務。對于以上因素的變更,要求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不僅要對企業中現有的問題做出有效的培訓方案,培訓方案的制定還需有一定的前沿性,同時要針對企業未來的一些變化對培訓需求分析做出相應的調整,以促進培訓方案的制定。
(四)建立并完善培訓效果的評估體系。找出實際工作水平與應有工作水平中的差距是培訓需求分析最終的目標,因此,企業培訓活動舉行過程中應建立完善的培訓效果評估體系以分析培訓前后差距的變化,同時也應建立完善的跟蹤制度,以輔助培訓效果的評估,同時這種跟蹤制度可及時反饋培訓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提高培訓活動的實用價值。
三、培訓需求分析在實踐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
培訓是企業提高的一種體系,培訓需求分析是培訓活動的基礎,具有重要的作用。細觀近幾年電力企業對企業培訓需求分析的施行,在實踐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切實了解培訓需求分析的概念。在進行培訓需求分析開始前,務必要了解培訓需求分析的概念,培訓可以作為對企業員工的一種管理手段,能解決員工在工作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但是培訓不是全能的,畢竟培訓需求與管理需求的概念不同,對培訓需求的分析,僅能對企業人力管理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需要區分培訓需求與管理需求之間的不同之處,是培訓具有針對性,更有其存在的價值。
(二)確定培訓需求分析的具體流程。開展培訓需求分析需要具有一定的流程,培訓需求分析并非必須要自下而上的開展,因為在進行培訓需求調查時,基層員工與上層領導的所想的培訓需求并非一致,這樣就出現了觀念上的差距,這種差距必然會導致培訓缺乏針對性,是企業投入培訓中的成本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總結:如今,培訓方案的制定已充分得到了電力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視,培訓已經成為企業拓展人才的一種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因此,人力資源管理部門應從人才資源儲備方面開展培訓需求分析,認真做好培訓需求分析以確定企業的培訓方案,一個良好的培訓方案可以使企業迅速的成長起來,可以促進企業完成未來的發展目標,對于電力企業來說,可以更好的為社會造福。
作者單位:四川省德陽市羅江供電局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6-0002-01
1.研究背景和意義
需求分析( needs analysis, NA )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對需求進行研究的技術和方法。需求分析理論最初源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課程開發理念,即通過不同群體的學生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訓練學生來構建課程( Rodgers,1980)。在我國的外語教學領域,需求分析最初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后來逐漸擴展到外語的教育的各個層面。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家長對于孩子的培養日益重視,我國的幼兒教育逐步呈現低齡化的特點。因此英語教育和外教作為幼兒園的一個特色正在全國大中城市的幼兒園全面鋪開。但是隨著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由于幼兒英語教育的匆促上馬,幼兒英語教師的管理和培訓并沒有跟上,造成了幼兒英語的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基本的英語專業知識。這些都嚴重影響到幼兒英語教育的質量和幼兒的身心健康。因此本文將從需求分析為理論依托,以社會對幼兒英語教師的需求著眼點,對幼兒英語教師的素養進行探討。
2.幼兒英語教師素養的界定
根據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提出的專業教師素養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義。由此可見幼兒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主要是指對幼兒心理和生理特點有所掌握,具有學前教育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通同時還應具有較為扎實的英語語言功底(包括語音、詞匯、語法以及英語教學法和英美國家相關的文化知識)。也就說幼兒英語教師應該既掌握英語專業知識,又精通幼兒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幼兒英語教學理論,且能夠靈活運用于教學實踐的專業人才。
3.幼兒英語教師的需求分析
著名學者束定芳( 2004 )認為需求分析的出發點應該根據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外語的不同需求而進行設計。因而,本研究選取了15所在烏魯木齊是開展幼兒英語教育的幼兒園,分別以15名幼兒園園長和和來自這15個幼兒園的267名家長以及32名幼兒英語教師為研究被試。以期通過本研究發現在幼兒英語教師實際素養和用人單位以及家長需求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結果進行梳理后發現,烏魯木齊幼兒英語教師的實際素養和用人單位以及家長的需要之間存在這巨大的差異。
3.1 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幼兒英語教師的英語專業技能的要求較高。在問卷調查的15名園長和263名家長認為幼兒英語教師最重要的專業技能分別語音、語調準確、口語表達準確和掌握相關的英美國家文化。而在對在職的32名幼兒英語教師卻發現69%的幼兒英語教師沒有系統的學習過語音學和英語教學法。36%教師認為自己的發音不太準確或者是基本準確。在文化背景的調查中顯示超過70%的教師沒有學過英美國家概況,不會在平時的教學中給幼兒主動介紹英美國家的相關文化。在語言專業技能方面,主要調查了幼兒英語教師的聽、說、讀、寫四項技能。調查結果顯示幼兒英語教師四項技能中閱讀能力最強,其次是聽力、口語;最弱的寫作能力。
3.2 在教學技能方面園長和家長最看重的幼兒英語教師相關的幼兒英語教學法和課堂組織能力和對幼兒心理學、教育學和教學法等方面的知識。在對教師的調查問卷顯示,超過80%的教師具有學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相關知識,但是僅有48%的教師系統的學習過幼兒英語教學法,了解當前幼兒教育英語教學的前沿資訊。
通過對烏魯木齊市幼兒英語教師素養的調查,不難發現,首先、大部分烏魯木齊市的幼兒英語教師并非英語專業出身,多部分教師都是根據幼兒園的教學需要從學前教育專業轉行從事英語教學的。在擔任幼兒英語教師之前,部分教師經過了較為簡單的英語培訓或者教材培訓,還有一部分教師則沒有機會接受相關培訓,只能在不斷的教學實踐逐步探索。
3.3 從社會和用人單位對幼兒英語教師素養的要求來看,普遍希望幼兒英語教師要具有專業的英語專業背景,尤其注重教師口語、發音等這些對幼兒有較大影響的基本技能。同時希望教師能夠在課堂上充分運用英語專業的相關的教學法,使幼兒英語課堂變的生動、活潑,使幼兒易于接受和喜愛。
4.研究的啟示
通過本研究發現,目前烏魯木齊市幼兒英語教師的專業素養還參差不齊,幼兒教師的專業化還有待提高。這與我國專業的幼兒教師數量匱乏有很大關系,因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提高幼兒英語教師的素養:
4.1 在現有的學前專業的基礎培養英語方向的學生或者開設英語專業(學前教育方向)。合格的幼兒英語教師最主要的來源應該是我國現有的師范院校, 這一點是勿容置疑的。因為師范院校是培養教師的搖籃,順應著社會對幼兒英語教師的巨大需求, 積極根據市場需求大力開發相關專業。
4.2 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現有幼兒英語教師進行繼續再教育。這樣才能是現有在崗的幼兒英語教師快速的適應崗位需求。因此國家有關教育管理部門可以依托本地師范院校或其它規范的教師培訓機構, 有計劃地組織在崗的幼兒英語教師參加職業技能再培訓。事實上即使是經過幼兒英語教育專業系統培養出來的合格教師, 在從業期間也應該不時地為自己"充電"。因為時代在發展,"終生學習"應該是每一個人都信奉的真理, 否則就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1 分析理論對于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育的重要性
程曉堂在書中指出:“需求分析就是了解語言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需求,并根據輕重緩急的程度安排學習需求的過程”。①上世紀60年代Hutchinson與Waters在書中將需求分為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來探討學習者將來語言使用的客觀需要,分析語言使用客觀需要與現有水平間的差距,以及學習者自身需求。同時,了解學習者的興趣與學習動機等。②Masuhara 在總結了前人的研究后,提出了包括學習者需求、教師需求以及管理部分需求在內的需求分析表,③對之前的研究進行了補充。
2 對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各個層次的需求分析
2.1 學生需求分析
大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也是學習的主體,大學生的需求是其中最為關鍵也是最為基本的部分,目前對于獨立學院大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與現實社會的聯系不夠,基本上都是傳輸式的教學,這樣對于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來說無疑沒有優勢,大學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一站,我們應該也有必要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考慮他們的需求,這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為自己考慮的事情,特別是在英語學習方面。基于這樣的事實,需求分析的優點就發揮得淋漓盡致了,需求分析可以良好地通過客觀公正的調查和訪談等多種形式了解學生們對自己英語學習的需求,其中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學生們對課上教學模式的滿意程度,是否符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對課上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滿意;學生們對于學習教材和教師學校提供的學習資源是否滿意;學生對于課外英語學習環境是否滿意,對課外英語活動的建議。④這些在需求分析中這些都是需要關注與考慮的部分,同時通過部分研究者的調查已經可以發現學生們普遍認為他們在現階段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未來立足社會的需要,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已經不單單是為了應付考試,已不是僅僅為了四六級考試,越來越多的學生們要求提高現在對英語的應用程度,能夠應用于今后的學習生活中。
按照需求分析,我們一定要明確我們的教學目的以及要給學生怎么的教學方式才能滿足學生們的需求,所以在設置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時候不僅僅要考慮到學習的內容,更應該考慮到受眾是否能主動去接受,要不斷地為獨立學院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目標創造有利條件。很多調查中學生都提到喜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我們完全可以把日常的教學融入學生們的生活,選擇與學生工作、生活相關度高的教學資源,結合網絡等資源,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多學生往往不能準確,明確,清楚地認識到自我的不足,也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到底需要怎么樣的教學方式以及自身適合怎樣的教學方式,而且隨著學習內容的改變和社會各方面的變化,獨立學院學生們對于英語學習的目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要在課業進行中持續地進行需求分析,這樣才可以把握主動性,主動做出相應的改變,迎合學生們對于學習目標的改變,這樣對于獨立學院的教學目標無疑是很大的提高。所以要正確明確學生們當下對于英語學習的目標,主動創造出適合學生們學習的環境。⑤
2.2 教師與學校管理者需求分析
教師需求在于課程設置方面尤為重要。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經開設專門用途英語課程,而對于該類課程由大學英語老師開設還是有留學經驗、精通英語的專業課程老師來開設,部分學校存在著爭議。在對南京某獨立學院各系主任訪談后,筆者發現,理工科的管理者普遍認為專門用途英語課程涉及專業性知識,這是很多大學英語老師所掌握不了的,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習得。如若不考慮教師需求分析,讓大學英語老師開設專業英語課程,這無疑會降低教學質量。要開發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從多個方面滿足獨立學院學生們的學習需求,要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教師就要能夠獲得知識不斷更新的途徑,要能夠得到相應的現代教學技術使用的培訓,同時,要能夠獲得一定研討、交流、培訓的機會,讓教師眼界得以開拓,自身素質得以提高,并將科研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并更好地為教學實踐服務。
2.3 社會需求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獨立學院要把握住社會各界變化的動態,根據自身的優點設定符合大眾社會的英語教學模式。這樣培養出的人才才能適應現在社會發展的大趨勢。
獨立學院對于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模式不應該是傳統的一站式教學,更不應該是本科培養模式的簡化版,而是應該針對學生們對于自身學習的目標的設定,教師應該給予大膽的和全面的創新。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迎合學生們的需求,徹底改變之前把知識作為重點而忽略能力的傳統教育觀念,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充分挖掘獨立學院學生們的學習潛力,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所有只有在需求分析理論的架構之下,科學而合理地設定獨立大學英語教學的模式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3 結語
將需求分析理論應用于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通過對學生,教師,以及社會各界的需求分析可以很好地提出相應的教學方案,這不同于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可以在發揮教學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充分挖掘學生們的積極性,設計出適合獨立學院大學生英語學習的教材和教學方式并在實踐中趨于完美,不僅可以提高對學生的教學效果,更能夠為社會和國家輸送英語應用能力過硬的現代人才,也大大促進了英語教學的發展。
注釋
① 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② Hutchinson, T. &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