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發展與規劃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3 16:27:3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產業發展與規劃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產業發展與規劃

篇(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經濟正處于快速增長時期,為了適應市場化經濟形勢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就要注重城市規劃和區域產業經濟發展。因此,本文從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解析,目的就是為了做好城市建設工作,實現經濟的穩定快速增長。

1.城市規劃對區域經濟產業的影響

1.1城市規劃為區域經濟發展創造市場

要想帶動一個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就要注重該地區內城市規劃建設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市場化經濟時期,要對經濟的發展進行針對性的規劃,采取區域合作,產業結構優化的模式。與此同時,還要與城市規劃結合在一起,充分的利用科學技術提高生產力水平,實現戰略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城市規劃范圍的擴大,會為社會發展帶來充足的物質保障,提供相應的基礎服務設施,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對該區域內經濟產業的發展起著一定的促進作用。一般城市規劃都要依據區域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對城市發展起到了指引、引導及經濟基礎的作用。首先,區域經濟影響城市規劃的總體方。其次,它影響城市規劃的實施。

1.2城市規劃增加了客戶群體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呈現著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很多地區,城市的發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同時鄉鎮的發展也會反作用于城市的發展,使城市化的范圍不斷擴大。因此,對該區域內的經濟發展也會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增強購買力,促進消費,為該區域內的一些服務性產業提供更大的客戶群體,使區域經濟水平得到普遍性的提高。城市規劃工程的建設,會促進該區域內各企業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增加各企業的經濟效益,從而帶動區域內客戶消費群體數量和消費額度的增長,也為農業創新和農民增收提供了信息和渠道支持。

1.3城市規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商機

城市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主要的表現就是在城市化進程加快的過程中,相應的基礎設施也在不斷完備,一些交通、通訊越發便捷,會為經濟發展提供基礎,與此同時,由于城市各方面功能的加強,會吸引大量的投資者,來開發本地市場,這樣就會帶動相關的產業也隨之發展,所以說城市規劃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商機。除此之外,在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信息量也會逐漸增加,尤其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量的快速更新和積累就意味著市場動態的有效掌控,有利于決策的制定。

2.城市規劃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居民居住環境改變,城鄉戶籍變更困難較大

在現實生活中,城市居民的戶籍和鄉鎮居民的戶籍所受到國家給予的待遇是有差異的,面對就業、升學、養老、醫療等方面存在的不同之處,為政府相關部門帶來了一定的工作難度。根據地域(地理位置)和家庭成員關系(血緣繼承關系),我國將戶籍屬性劃分為農業戶口(農村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城鎮戶口)。隨著城市規劃工作的進行,農業戶口都要更改為城鎮戶口,這就需要政府在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福利和服務等方面來加大投入,才能保證基本的生活需求。在鄉鎮與城市相融合的過程中,戶籍變更過程中所引發的問題較為常見,這一過程,工作量較大,且情況復雜,容易出現問題,除此以外,戶籍變更后的居民在某些方面會發生一定的變化,為當地政府帶來一定的壓力。比如說養老問題、醫療衛生問題、教育問題、就業問題等等,很多問題無法及時解決,需要政府根據實際情況來逐漸完善。

2.2城市規劃所引發的環境問題與耕地減少問題

篇(2)

(一)產業特色分析

1 產業發展優勢明顯。園區以“鋁電聯營”為核心,重點發展電力、電解鋁、鋁深加工、鋁合金和建材等相關產業,發展高載能、高技術、低污染、環境優美、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循環產業系統。

2 產業集群發展初具規模。在項目引進過程中,緊緊圍繞“鋁電聯營”和循環經濟這一中心指導思想,積極引人補鏈項目和延伸產業鏈的項目。園區核心企業包鋁集團原鋁年產能30萬噸,年用電量達45億千瓦時左右,園區內的東華熱電有限公司投資25.6億建設的2×300MW機組項目工程在投產后,2007年已經開始為東河區城區提供集中供熱,同時為包鋁集團和整個園區提供充足低價的電力供應,為緩解包頭地區用電緊張和蒙西電網用電起到重要作用。在鋁深加工企業方面,目前包括成基電子、凱普松電子、東聯盛電子、三鑫電子、一陽輪轂、富誠鋁業、上海匯眾等一大批發展前景好、產品附加值高的鋁產業企業紛紛人駐園區,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3 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力大。一是改造了現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盤活包頭市傳統的冶金、電力、稀土工業,為包頭市經濟跨越式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同時也為我國其他城市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推廣生態工業發展模式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二是實施鋁電聯營戰略后,解決電價過高制約包鋁集團電解鋁發展的瓶頸問題,而且還在更新設備、改造工藝,延伸鋁的產業鏈的同時,通過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全面提升包鋁集團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實力,做大做強地方優勢企業,實現將包鋁集團建成國內最大的合金鋁生產基地的戰略目標。三是將東河區城區內的企業引入園區,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合理調整東河區城區經濟布局,既減少了城中的污染,發展了三產,同時為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平臺。

(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園區內有包頭到北京、蘭州、太原、西安4條高等級公路,有鐵路專線與京包鐵路連接。園區核心區內已建成白銀路和東西主干道兩條道路,道路鋪設給排水、安裝路燈等配套工程已經完工,使道路兩側實現硬化、亮化。這兩條道路的建成連接,將使園區核心區內實現道路貫通。園區距離包頭東站和包頭機場10公里,現已開通至東北、西北、華南、西南方向客貨運輸,并已經開辦天津至包頭乃至西北地區國際集裝箱聯運。園區內電力資源豐富,電價低廉。包頭東華熱電有限公司2×300MW機組可為園區企業提供充足電力。園區水力資源充沛。南臨黃河,附近的磴口水廠距離園區2公里,日供水能力5萬噸,取水口、管道設施、凈水裝置齊全,可供給園區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園區內熱力充足。包頭東華熱電有限公司可為各入園企業提供充足熱力。園區周邊天然氣資源豐富。目前從長慶至呼和浩特途經園區的天然氣管道已進園區。并建設了天然氣液化站。園區通訊設施完善。已建有網通、聯通、鐵通公司營業網點。寬帶網絡已經開通,可方便接入國際互聯網。

入園企業除享受西部大開發和環保型企業的相關優惠政策以外,同時還享受園區特殊優惠政策。園區服務中心為人園企業提供項目審批過程的“一條龍”服務,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全方位服務,項目開工投產后的經常。

配套服務:園區現具備學校、醫院、商住、酒店、商貿、金融機構等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包頭市輕工業技術學院在園區范圍內可為企業提供人才保障。

二、園區建設的總體思路

“十一五”期間園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優化資源利用方式為核心,以提高資源生產率和降低廢棄物排放為目標,以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結構調整,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園區。主要的工業生態鏈有:

煤發電電解鍋鋁的深加工鋁的再生鋁的深加工

煤發電高附加值建材生產

煤發電供暖供熱

煤發電稀土鋁合金生產

煤發電稀土鋁合金鑄件生產鋁的再生鋁的深加工

按照上述生態鏈,園區將劃分為電廠、鋁廠區、合金鑄造區、鋁深加工區、建材區、稀土高新產業區等幾個產業區,重點發展以下工業和產業:

電力工業:火力發電廠以及與電廠建設相關的設備制造業等。

電解鋁工業:電解鋁廠、炭素制品制造企業等。

鋁加工業:鋁鑄造、板、帶、箔、管、棒、型等加工企業。

建材業:水泥、粉煤灰制品等。

高新產業:稀土應用鋁合金等。

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道路、廣場、綠化等。

其它周邊產業:餐飲服務、旅游開發、投資咨詢等。

預計到2010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20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60億元以上。

(一)鋁加工產業

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項目為紐帶,引入市場機制。采取多元投資方式,吸引社會資源向鋁業集聚,按發展產業簇群,以產業鏈帶動整個產業發展的原則建設集中度高、產業鏈明顯、有特色的鋁加工工業區,通過搭建平臺,引入鋁加工大項目,并通過大項目帶動下游中小項目,打造出煤電生產到氧化鋁、電解鋁、再到高精度輕合金和高強度鋁材的一條完整的鋁業產業鏈。大力發展高精度鋁板帶箔及下游涂層板材,電子、家電鋁箔,工業、建筑型材,中高檔鋁門窗,同時向上游延伸產業鏈,發展電解鋁,以利于招商引資和降低鋁加工成本,實現連鑄連軋。技術創新的重點:稀土合金鋁、電工圓鋁桿、高精鋁、鋁鈦硼絲、鋁板、汽車輪轂、汽車摩托車電機用壓鑄件等。

要做大做強鋁業深加工,延伸產業鏈。繼續構筑和實施一批下游加工項目,如積極引導企業和投資商開發鋁彩板加工、鋁制品的深加工,實現鋁產業由原料型向深加工轉型。同時加快稀土在鋁中的應用,稀土應用可以使鋁及鋁材增值100~3000元/噸,可極大的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實力。鋁的產業鏈將主要實施的項目有:3000萬平方米電解化成箔項目;3萬噸鋁型材項目;鋁業壓鑄工業園(5萬噸熱連軋、鑄軋鋁板帶、箔項且、20萬噸鑄造用鋁合金項目、鋁鑄件、鋁合金錠、精鋁錠、精鋁合金、精鋁箔PS、CTP版鋁基板材);鋁鎂工業園;稀土鋁電纜、稀土鑄造鋁合金、稀土建筑鋁型材等項目,預計到2010年,鋁業產值將達到150億元以上。

(二)建材業

發展思路:按照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理論,加快粉煤灰的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建材系統實施的主要項目有:粉煤灰加氣混凝土砌塊和板材、粉煤灰磚、硅酸鹽水泥、粉煤灰陶粒、隔熱耐火磚、粉煤灰礦棉、粉煤灰防火涂料等,以上項目的建設,可解決電廠產生粉煤灰的利用問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三、加快園區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合理利用資源,延伸制造業產業鏈條

合理利用資源,延伸產業鏈條,是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盡力實現資源轉換產品的深度加工利用,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形成煤-電-電解鋁-鋁的深加工的產業鏈條。

(二)推廣新技術,切實降耗節支

要大力開發和推廣節能技術、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環保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工業污染綜合治理技術等,切實降耗節支,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水利、能源、交通及公共設施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為工業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加快企業技術進步,提升產業內在素質。同時通過與優勢企業聯合,吸納外來資本,帶動企業技術進步。通過引進先進技術,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引導產業內部分工向精細化方向發展。

(四)運用工業生態學原理,采用生態化布局和規劃

生態工業是循環經濟理論在工業體系中的應用形態之一。工業生態學把工業生產視為一種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封閉體系,其中一個產業鏈環的“廢物”或副產品,變成了另一個產業鏈環中的“營養物”和投入原料。這樣,區域內彼此靠近的工業企業就可以形成一個相互依存、類似于生態食物鏈過程的“工業生態共生系統”。我們對生態工業園的設計和規劃就要依據這種原理,增強園區產業之間的關聯度、產業鏈與共生性。

(五)鼓勵在園區內資源的梯次循環流動

要提高對資源的綜合利用,使廢棄物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使區內資源得到梯次開發和實現良性循環流動。生態工業的理想目標就是使所有物質都能循環利用,而向環境中排放的污染物極小。

(六)運用智力資源,開發綠色技術支持體系

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生態園區就要實現發展模式的轉變。資源及其廢棄物的循環使用和再生利用,靠的是智力投入和科技進步。智力是園區發展的先導,科技是循環經濟的手段。因此,要借助現代高新技術,對一些關鍵的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生態無害化技術、循環物質性能穩定技術以及閉路循環技術進行攻關,提高這些生態技術的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

(七)利用政策手段,形成循環經濟生態園區發展的激勵體系

政府要發揮對循環經濟和生態園區發展的政策導向機制,如價格、稅收和財政政策等,激勵和刺激循環經濟的發展。同時,政府應當更加注意應用經濟激勵手段和措施,以及其它激發民間自愿行動的手段和措施,來推動循環經濟和生態園區的順利發展。

(八)建立生態工業園區信息系統

篇(3)

關鍵詞 區域轉型 低碳經濟 產業化發展 規劃

在高速度的全球化的城市發展的背景下,人類在享用著優質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消耗著資源和環境,讓資源和環境出現一些危機,尤其是工業革命開展以來的幾百年時間,大氣之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與日俱增,全球的氣溫出現逐漸升高的情況。地球的“溫室效應”影響著全球的氣候,這些情況早已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和議題,并在逐漸的共識中,出現不同情況的改變。

一、區域轉型和重構下的低碳視野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舉行的會議之中,簽署了非法律性的文件,都達成一致的共識,要采取實際的措施來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環節氣候變化。低碳是整個21世紀發展最具實效意義的主題,世界各國的政府和人民都意識到低碳在經濟和發展之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及時的控制。對于低碳經濟的開展,不僅僅是國家之間的政治利益博弈的需要,更是全球經濟實現發展和不斷進步的需要。

中國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市場,我們處在資本和能源密集化作為主要特征的工業化的后期,伴隨著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機動化進程,對于能源的消耗的硬性需要還會在很長的時間內保持在很高的增長狀態。自2007年以來,我國的碳排放量一直占據著世界首位的位置,我國現在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最大的國家和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我國的碳排放量占據世界碳總排放量的24%。依據英國2010年的統計,中國每年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超過60乘以108噸。這個數據也占據世界各國的首位。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想要實現經濟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高效的發展,尤其是在進行低碳轉型有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我國已經把低碳發展納入國家發展的規劃之中,尤其是隨著2008年奧運會舉辦以來,一些低碳的理念逐步得到引進和落實。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也倡導進行低碳低耗,低排放的綠色盛會。

二、區域低碳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背景分析

我們用實際的例子來進行分析和說明。像內蒙古這樣一個傳統的煤炭資源原材料重要基地,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抓住西部大開的契機,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發展工業,和一些老工業基地進行合作。城鎮化迅猛發展,農牧業的基礎地位得到了進一步鞏固。改變了以往僅僅靠農牧業生存和發展的局面,尤其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后,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展開,振興東北等老工業的契機,以及興邊富民的戰略,內蒙古抓住了難得的機遇,實現了自身經濟的迅猛發展。但是其煤炭產品的結構一直不夠合理,初級產品較多,深加工方面的少。還有煤炭工業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存在破壞。還有對煤炭收益分配不夠合理和開采中存在浪費的現象。

我們可以從這些問題出發,做好相關思考。目前的內蒙需要做好的就是進行合理的規劃,構建良好的發展戰略。利用工業實力方面比較強優勢和煤炭資源豐富的情況,整個的交通體系建設也是一個發達的區域,對于整個內蒙經濟帶的發展而言,就能夠起到加速工業發展的作用。

第二方面是根據城市發展的規劃,和沈陽這樣的老工業基地作為改造和再生的契機,開展和東北老工業之間的合作。規劃是要建成區域一體化發展綜合的實驗區,預設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該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是達到中等國家發展水平。把對這個地區的打造成為煤炭優質產區和深加工基地,建成全國的重要精品煤炭市場。對于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工的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在東北亞商貿物流和金融的服務中心,逐步建成經濟發展方向集約型莊邊的先導區、實現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的發展步伐,建立綜合型的實驗區以及生態文明的建設示范區,建設的目標是要讓該地區成為全國具有很高發展潛力和經濟增長的區域。

對于一個區域而言,產業的競爭優勢需要根據諸多的相關因素決定。這些要素涉及生產要素、需求條件和產業配套條件以及企業的戰略行為,還有組織和同行業競爭優勢所在。需要不斷的豐富“鉆石體系”力量,培育區域的競爭能力,這些都是產業競爭的優勢所在。需要在實現經濟快速增長的前提下,建設具備鮮明和可持續發展作為特質的低碳經濟,把這個區域的經濟轉型作為經濟發展的契機,進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該區域低碳經濟的發展。

三、區域低碳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規劃思考

在世界范圍內的低碳經濟方面的轉型已近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比如在2003年,英國政府就把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的引擎,寫入了政府能源的白皮書,并確定了打造低碳經濟作為能源發展的前景。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的新興市場,我們仍然處在資本和能源密集化作為特征的工業化的后期。

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之下,遼寧的低碳經濟和產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從兩重視角來看待。第一方面是對于那些仍然處在城市的增長區或者是機動化增長期和產業的轉型區域,都面臨著順應綠色和低碳城市的需要,實現在經濟發展中更嬌的實現能源產業和綠色建筑為代表的新興原動力。第二方面是一些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的區域,都處在功能重組和空間重構的深層次變革之中。普通的工業都面對傳統制造業方面的衰退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矛盾。還需要面對城市土地方面的粗放和運行的高耗能等方面的問題。需要借助城市功能的轉型為契機,實現對城市空間方面的重構。營造具有活力的投資環境,尤其是經濟發展的環境就顯得特別重要。

四、結束語

在實現兩大戰略空間區域低碳產業園區建設,是實現城市轉型的重要的空間觸媒。通過一些有效的手段,實現示范土地的開發和綠色交通的有機結合,實現水資源的有效管理,從何細節出發,倡導并逐步推廣低碳生活倡導低碳發展的理念。

參考文獻:

[1]仇保興.我國城鎮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戰與機遇――城市規劃變革的新動向.城市發展研究.2010(01).

篇(4)

1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背景與目的

1.1 河南省產業集聚區發展背景

所謂產業集聚區,就是同一產業集聚在同一個地方,比如生產鞋的,那么賣生產鞋的原料的,賣生產鞋的機器的,販賣鞋的商家,做鞋墊的,做鞋皮的,各種各樣的每個環節都在這里做,這樣可以節約運輸成本,當某人失業時,因為同時有很多這樣的公司,能很快又找到工作,降低失業。就是說廠家能很容易雇到員工,這又節約了成本,相同的企業在一起還能互相學習,又能提高效率。所以產業集聚能產生較高的經濟利益,因此很多地方都在提高產業的集聚度。這樣的生產經營模式在沿海發達地區以較為普遍,但對于產業發展較為落后的中原地區,集聚區的迅猛發展始于2009年,由于次貸、歐債等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影響,國內經濟也作出相對調整,產業經濟格局進入新的轉型時期。河南省委省政府決定把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結構調整作為經濟振興的主導方向,著力構建“一個載體、三個體系”,即以產業集聚區建設為載體,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構建“一個載體、三個體系”能夠有效破解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為企業發展、人口集聚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形成企業集聚、人口集聚和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發改、國土、規劃、環保等多部門著手對全省產業集聚區進行廣泛調查,于2月底初步確立第一批175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并形成了《關于加快產業集聚區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指導性文件。

產業集聚區是構建現代產業的有效載體,目前,安陽市正在規劃建設的9個產業集聚區,這些產業集聚區涵蓋了冶金建材、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加工、紡織工業、健康產業和新能源七個主導產業。

1.2 集聚區發展規劃編制的主要目的

對于上級領導部門來說,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產業集聚區發展的指導意見》,充分發揮現有優勢,促進安陽市產業集聚,提升區域競爭能力,帶動區域經濟騰飛。對地方來說是為今后該區的空間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規劃和開展規劃環評提供重要依據。

同時也體現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城鎮化進程、構建自主創新體系、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等四大功能,使產業集聚區發展成為先進產業集中區、改革創新試驗區、現代化城市功能區和科學發展示范區。

2 安陽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建設條件概況

安陽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殷墟世界遺產所在地,位于晉冀豫三省交界處,貫穿南北的國家級交通主動脈-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6、107國道以及從安陽輻射而出的十余條交通干線將晉冀魯豫四省緊密地連在了一起,四省省會均在350公里之內。安陽距北京500公里。距新鄭機場193公里,僅一個半小時路程。交通條件優越,物流環境良好。

安陽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位于安陽市中心城區南部,西臨107國道與京廣鐵路,東臨京港澳高速,安林高速與城市南外環從中穿過,將該區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安林高速以北區域,隸屬于安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南區域隸屬于安陽市文峰區。交通極為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根據安陽市城市總體規劃,確定今后城市主要向東、向南發展,本集聚區正位于城市的主要發展方向上。

2008年,集聚區范圍內現狀企業共完成總產值120.18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86.26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值53.44億元,出口創匯額5600萬美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71億元。

截止2008年底,安陽市共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79家,高新技術產品178個。而本集聚區現就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34家,省級高新技術產品68個,分別占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的43%和38%。

3 客觀判斷集聚區優勢與問題

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通過集聚區周邊資源的調查,現狀土地利用的統計,以及經濟數據的分析,對集聚區發展的優勢與額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優勢主要體現在,交通、區位、產業基礎、土地儲備、人力資源等方面,問題主要在于產業結構、產業基礎雖然雄厚,但是不少產業無相關聯性,難以形成高效的上下游產業鏈條。這是類似于安陽這樣的地級市所存在的通病,城市為了提高經濟水平,往往吸納企業的時候各區政府無序競爭,導致了企業入駐的無序性。產業集聚區的設立就是為了解決這種粗放、無序的產業困局。對企業的社會化服務還不完善,服務于產業集群發展的中介機構、研發機構、培訓機構等中間組織不夠完善,一旦產業形成集群,對這些發展要素的需求將隨著產業規模的逐步擴大升級和結構的不斷調整而增加。另外,產業集聚區中缺少商業拉動增長點,生活服務設施嚴重缺乏,這一切都會降低企業根植性,影響集聚區長遠發展。倉儲物流配套系統也有待建設,集聚區雖然交通便利,但現狀倉儲物流基礎薄弱。

4 清晰實用的規劃理念與定位

4.1 整個規劃秉承四個理念

筆者認為,集聚區建設作為河南省近期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在規劃理念上應當重實際講實效,玩不得半點虛假與花哨。規劃提出集約高效(項目集中布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循環經濟(在產業集聚中建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循環途徑);產城融合(產業結構合理、吸納就業充分、人居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城市功能區,以產帶城,以產業集聚帶動人口集聚);動態規劃(為后續發展留有余地)四大核心理念,引導集聚區科學合理建設。

4.2定位

通過對現狀基礎調研,同時結合了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對其產業發展的展望,確定集聚區發展定位為:“中原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河南省先進產業集聚示范區、安陽市主要經濟增長極、先進裝備制造業與電子信息(含新能光伏)產業基地、自主創新示范基地和現代化綜合型生態新區”。

5 空間結構

在對現狀基礎調查,優劣條件分析的同時,對該地區的上位規劃進行了充分解讀與對接。在重大基礎設施設置,路網骨架、用地布局等方面,應做到了科學合理。集聚區的發展一切都是以土地為基礎的,產城融合發展也不是一句空話,在用地布局中應當予以體現,在城市總體規劃的大框架下,將用地予以細化,集聚區幾何中心設置服務核心區,形成“一心、一軸、兩帶、三片區”的空間結構。由服務核心區形成集聚區的空間與功能統領,水系,生態軸線,工業,居住圍繞核心相對集中布置??臻g結構以功能至上為第一要義,避免花哨,總體趨于傳統、實用。

6 集聚區規劃編制的成敗,主導產業的科學選擇

6.1主導產業選擇

一個集聚區按照省有關文件要求,只允許發展1至2個主導產業,這是產業集聚的前提,只有有了明確的主導產業,才能拉動相關上下游鏈條的發展,避免多而雜,向專而精的生產模式轉化,是當前地級市工業發展應該認真思考,努力改變的方向。不能再一味依靠增加工業數量,加大資金投入,提高產能來做大GDP,粗放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再適應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需要。

主導產業是整個集聚區規劃的核心內容,他的正確與否決定了集聚區的成敗,在這個工作上面我們相當慎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制定出集聚區產業篩選的基本原則:1、符合國際產業發展的趨勢,盡可能利用國際產業轉移的契機,但避免承接先進國家淘汰的落后產業;2、符合國家“十一五”發展要求,抓住國內產業轉移的機遇;3、符合河南省和安陽市產業發展戰略;4、符合安陽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和節能減排要求;5、在安陽市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符合安陽市優勢產業更佳。

規劃通過安陽市整體產業規劃、地方現有優勢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進行初選,得出數個備選產業,然后按照技術基礎,全市產業布局現狀進行二次篩選,使得產業是對整個安陽發展有利的,要避免出現安陽市區內的重復建設,得出5個備選項(裝備制造業、新能源、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最終通過備選產業發展前景以及在本集聚區的關聯程度,以及區位商法驗證等技術手段,最終確定裝備制造業與電子信息兩大支柱產業。

值得強調的是,一般地級市的集聚區在規劃編制以前,普遍產業門類較多,入園門檻較低,一但集聚區正是獲批成立,將打破原有模式,呈專業化方向發展。原先多而雜的工業企業應當盡量歸類,向其他有相關聯產業的集聚區逐步轉移。如確有發展潛力較大,但現狀基礎較為薄弱的非主導產業存在,且難以割舍,我們采用了定位其為集聚區戰略產業的做法,可作為未來的發展備選方向,在本集聚區內生物醫藥與現代服務業作為了戰略產業。

本規劃當中,對兩大主導產業,兩大戰略產業的發展前景、產業鏈條、主打產品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產業發展的建議。希望能為集聚區發展有所指引和幫助。

主導產業確立之后,按“一區多園,園區專產”的原則,把主導產業中關聯性較強的工業項目集中布置,集約高效利用基礎設施和土地資源,形成產業專業化區域,發揮聚集效應。圍繞優勢企業和龍頭產品,延伸產業鏈,增強產業配套能力,不斷壯大產業實力,整合各種資源,形成穩定、持續的競爭優勢集合體。按照發展規劃的用地布局,現狀企業分布情況,將集聚區內產業分為四個專類園,一個物流園。

6.2 科學制定產業發展及建設的有關執行標準

作為一個產業集聚區的規劃,應當制定一套具備引導和制約雙重功能的產業發展相關標準。

目前河南省河南省工業發展途徑主要有自主創新和通過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自主創新往往限制于河南省目前區位,并未處于中國的經濟與信息核心位置,相對于“北上廣深”以及東部沿海地區政策、資金、信息、技術、人才方面有著明顯的落后或者是滯后性,創新動力不足。中原地區產業的快速發展更多的是利用我們勞動力資源優勢,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并適時推進自身產業的升級,但效果還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引進項目層次偏低,未能實現承接產業轉移與推進產業升級目標之間的緊密對接;招商方式老套,招商主體不到位;在承接轉移過程中話語權較少,且缺乏主動性;考核辦法不科學。因此,我們在集聚區建設過程中應當應把握市場規律,完善自主創新體系,改善承接地軟環境,形成互動協調的工作機制,同時創新考核評價體系,并注意優化產業集聚區建設、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識、增加合作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實施產業鏈招商等方面的問題,提高河南省承接產業轉移的質量,從而有效推進產業升級。

按照上述理念,參照省有關文件規定,適當提高標準,制定企業準入制度,要求裝備制造業生產區投資強度執行120萬元/畝;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區執行170萬元/畝。容積率指標:裝備制造生產區容積率≥0.5;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區容積率≥0.8。工業項目建筑系數指標:所有工業項目建筑系數不得低于30%。規劃中,還提出了生態園區的建設目標,根據國家環保局的《綜合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結合安陽市的實際情況,對集聚區綜合型生態工業園提出24項參考指標,涵蓋了經濟發展、物質減量與循環、污染控制、園區管理四個方面。制定這樣的標準和制度,對于產業集聚區保持”血統純正”以及控制環境污染是大有益處的。

7 規劃的實施與反思

7.1 規劃實施情況

項目于2010年通過專家評審,后經幾次修改已形成成果上報。而集聚區的建設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由于本集聚區涉及2個行政區劃用地(文峰區、開發區)原先設想的統一規劃,分區協調管理模式似乎執行起來并不理想,兩個行政區仍然在企業引進,項目位置選擇上各自為戰,一個集聚區也存在著文峰和開發區2個管委會,分區管理成為必然,協調管理淪為偶然。值得慶幸的是,集聚區現在已經出現了兩大主導產業集聚發展的苗頭,入園企業質量明顯提升,投資與建設標準基本按照集聚區規劃要求執行。隨著入園企業的不斷增加,獨立的服務核心區也必然隨之建設,集聚區在運行初期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這是筆者為之欣慰的。

7.2 關于本項目的一些反思

項目最終編制完成,也順利通過評審,但其間不少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反思。首先是集聚區項目本身的對與錯。省里文件下達的非常緊急,全省各地級市密集召開關于集聚區規劃工作的會議,同時組織講座學習。全省初步確定175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平均到每個地級市9個有余,真的需要這么多的集聚區嗎?河南的工業發展在集聚區的扎堆建設中能取得突破性發展嗎?

也許通過這種方式更快的篩選出正真具備優勢值得重點發展的行業或企業,同時加速淘汰一些技術落后,高投入高能耗的企業或者項目。筆者認為在政策的持續性良好的前提下,集聚區對工業發展的貢獻,需要至少3―5年的時間來檢驗。當然如果從一個城市領導者的角度來看待集聚區,當然是希望地級市的每個集聚區都欣欣向榮、蓬勃發展,但是作為一個城市規劃者的角度來看,這似乎又有些難以實現,河南的工業客觀來說,勞動密集性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創新力,核心技術較為欠缺,抗風險能力不強。然而集聚區的發展說白了核心價值還在于其囊括的企業,集聚區的作用是為這些企業的發展提供諸多條件和平臺載體,優質的企業在河南省是相對匱乏的,勢必造成在集聚區建設過程中對企業的爭奪,加之我國現有體制的財政管理制度,不同行政區劃的集聚區對企業的爭奪極有可能出現無序化現象。也就是說,只要企業效益好,集聚區都會搶著要,你是什么行業類別到時候已經不重要了,哪怕你已是夕陽產業,并且高污染高耗能。是否能為這個行政區帶來利稅才是決策者最關心的問題。集聚區的發展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集聚區本身,需要更高層次展望與管控,需要多方的考量與協調,特別是在類似于安陽這樣地級市,需要更大的智慧來進行管理,這是集聚區乃至整個地級市的工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隨著產業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筆者期待河南省175個集聚區中的佼佼者能夠完成傳統型產業集聚區向創新型產業集聚區的轉變。這需要集聚區具備一種持續動力機制,包括了領軍型創新人才的帶頭作用、產學研密切合作的氛圍、扶持和引導產業升級的創新行為、勇于創新的企業家精神、把自主創新內容作為政績高度的指標考核體系、堅實的后勤保障、推動集聚區的國際化與知識產權保障體系等,這些內容恰恰是河南較為缺乏的。當然,我們從政府出臺的幾個文件中能看出河南省委省政府關于集聚區建設的力度與決心,期望能盡快的打造出幾個具備示范作用的創新型集聚區,為整個河南產業區的發展樹立標桿。

結語

集聚區的建設對于中原崛起總體來說是一件好事,上級領導對產業發展予以了高度的充分的重視,積極引導優勢產業聚集,延長產業鏈條,從而多向帶動經濟的發展,產城融合,加快城鎮化進程。筆者就安陽市一個集聚區為例,闡述了集聚區發展規劃的相關編制方法與流程,希望能為該集聚區的發展建設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在我國中原地區,如此大批量集聚區的涌現,必然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作為城鄉規劃工作者,應當在現有政策框架下,從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為切入點,分析各集聚區的優劣勢,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前瞻性的進行規劃編制。最后,對河南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我們樂觀其成。

篇(5)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養老產業近一兩年來在我市也呈現快速發展的趨勢,蓬萊市獨特的自然條件和養老產業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正在吸引著越來越多養老產業投資者的目光。

一、現階段發展養老產業的意義

養老產業產業鏈長、涉及領域廣,并對上下游產業具有帶動效應。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單純的財政供養已經難以滿足老年人生活多樣化的需求。養老正在突破傳統家庭養老模式,形成家庭、社區、市場化養老并存的局面,出現了異地養老、以房養老、“侯鳥式”養老以及生態養老等新模式。

二、我市養老產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我市努力推動養老服務工作由“補缺型”向“普惠型”轉變,基本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持的社會養老體系。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公辦敬老院10家、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家,共有床位1105張,服務老人1035位,共有管理和服務人員127人;民營社會福利中心1個,公辦的社會福利中心正在建設中。但是我市養老產業存在著作坊式、規模小、服務差、配套弱、投入少、無標準、缺監管等特點和問題,要推進養老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三、蓬萊市發展養老產業的優勢

蓬萊市位于膠東半島最北端,瀕臨渤、黃兩海;全市總面積1128平方公里,44.9萬人口,地處中緯度,依山傍海,環境優美。屬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1.7℃,鮮有洪水、臺風災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是著名的海濱風景旅游城市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蓬萊農牧業發達,果品、蔬菜、肉食雞、海產品等在品 種、質量和檔次上均居全國前列,是中國重要的海珍品增養殖基地,是全國優系紅富士重要產區;擁有標準化葡萄種植基地16.8萬畝,年產葡萄酒14萬千升。2012年蓬萊獲得“中國海參苗種之鄉”稱號,成功注冊“蓬萊海參”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3年3月成功注冊“蓬萊葡萄”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蓬萊擁有便捷的交通網絡,東距煙臺萊山國際機場40分鐘車程;正在建設的煙臺蓬萊國際機場,計劃于2014年9月中下旬進行試飛,預計今年年底正式通航;擁有蓬萊東港區、蓬長客港港區、欒家 口港區3個港區,目前已經開辟韓國、日本、香港等國際散貨航線和大連、青島、秦皇島、上海等多條國內航線。2012年10月,蓬萊港獲批為對臺直航口岸,有力促進了兩岸貿易來往;擁有4條省級公路、206國道、榮烏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設的德-龍-煙鐵路穿越蓬萊境內,形成完善的公路集運網絡。蓬棲高速連接榮烏高速和沈海高速,直通蓬萊新港,預計2016 年竣工。

四、蓬萊市養老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我市養老產業處于起步階段,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經濟發展和社會需求。

1.思想認識不到位。養老產業的產業鏈條長,涉及的上下游產業廣,涉及的部門多,但是我市大多數部門沒有將發展養老產業提到議事日程上,沒有將其納入整體工作安排中,認為發展養老產業跟自己部門關系不大,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2. 重公辦輕民辦。公辦的養老服務機構在建設、改造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往往得不到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扶持,運行成本增大,發展困難相對多。3. 老年人消費能力不強。一是大多數老年人個人儲蓄少,自我保障能力弱,購買力低;二是對老年人消費的宣傳引導不夠,老年人健康、科學的消費觀念未能得到更新;三是服務收費標準偏高,不能有效地激發消費熱情。

五、關于蓬萊市發展養老產業的建議

蓬萊有著豐厚歷史文化底蘊和優越自然生態條件的蓬萊是中國養老產業最適宜發展的城市之一,為了推動我市養老服務業又好又快發展,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加強領導,把加快發展養老產業列入議事日程,明確各部門工作目標,認真落實責任,努力解決養老服務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切實促我市進養老服務業發展。

(二)充分認識發展養老產業的重要意義。我市的養老產業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在“天時――國家給政策和資金”、“地利――蓬萊適宜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養老產業,蓬萊市還需要“人和”,從上而下高度重視養老產業的發展,并制定有前瞻性的規劃。

(三)明確我市養老產業發展思路:1、制定發展規劃。從近幾期我市的招商通報中不難發現,眾多中外投資者紛紛看中蓬萊在發展養老產業發面的優勢和潛力,在建、擬建及有合作意向的養老項目不斷涌現。建議我市盡快出臺“關于加快養老產業發展的意見”或者相關行業管理規范,以促進我市養老產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不良競爭。此外,建議在用地、資金等方面給予養老項目相關政策支持,并出臺相關扶持辦法;2、突出發展重點。建議對普惠型養老服務機構的總體布局進行宏觀調控,重點選擇一些條件較好的社區(村)或者項目,優先發展養老機構、居家老人服務、空巢老人緊急呼叫援助,醫療護理、臨終關懷服務、旅游觀光、文體教育等項目。鼓勵企業研發老年人用品,支持開辦老年人用品市場;3、注重差異化發展。當前養老產業供需差距巨大,供遠大于求,而且需求也分為高、中、低檔,受到消費能力的影響以及外來人口的沖擊,我市的養老需求有著較大的差異。這就需要我們在養老產業的發展中注重差異化發展,平衡好各種養老需求。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據統計,我國要初步搭起養老體系框架,最近三至五年內國家最低應有5000億元的投資,養老產業才能逐步進入良性循環。建議按照“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原則,加大在項目規劃、用地、資金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確保我市養老產業健康起步。

篇(6)

中圖分類號: F59 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在河南考察期間,對“三農”工作作出了明確指示:“要重點抓好糧食生產、現代農業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糧食生產這個優勢、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要立足打造全國糧食生產核心區這一目標和任務,在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上開辟新途徑、挖掘新空間、培育新優勢、取得新突破;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命脈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動力在政策,這些關鍵點要一個一個抓落實、抓到位,努力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家庭經營和規模經營要統一起來,積極穩妥推進土地流轉,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彼?,在城郊型鄉村的產業發展之中也應當認真貫徹的重要指示,以農業為根本,以旅游為突破,走特色生產之路、走結構創新之路、走市場經濟之路、走科技發展之路、只有通過不斷的完善與堅守,才能促進我國城郊型鄉村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一、城郊型鄉村的概述

改革開放前的30年,計劃經濟體制下城鄉分隔的二元結構,扭曲了經濟建設中城鄉、工農等關系,城鄉結合部的城市郊區是城鄉二元矛盾的焦點。實行土地承包和家庭經營后,城郊農民依托城市市場,發展多種經營和商品性農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但與傳統派購制度形成沖突。正是在這種矛盾和沖突中,為適應社會需要和市場經濟,從傳統農業分化出以鮮活農副產品生產為主的城郊型農業,其理論內涵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因此,城郊型農業是都市型農業起點,都市型農業是城郊型農業轉變的目標。通常而言,城郊型鄉村主要是指大中城市郊區,其有著經濟條件較好,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較為完善,交通便捷,農業集約化、規?;洜I水平高,土地產出率高,農民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特點,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籃子”基地。近年來,我國城鄉人地關系危機日趨嚴峻,鄉村在快速城鎮化發展之下面臨著鄉村人員流失、土地資源流失及農業產業無突破等困境,尤其是城郊型鄉村長期處于一種突變、混沌、無序和轉型的發展狀態。因此,對于城郊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的探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城郊型鄉村農業的發展

從傳統意義上講,城郊型農業就是指位于城市郊區,以滿足城市居民對鮮活農副產品需求為目的的生產供應型農業。但隨著社會經濟體制、交通通信條件和人們思想觀念等的改變,城郊型農業已突破了傳統概念的局限。在外延上,由城市所屬的近郊區向行政區劃以外的遠郊發展,由面向一個城市擴展到面向周邊多個城市。在內涵上,不僅單一地為城市供應農副產品,也為城市提供工業原料和勞務服務,還包括通過生態、觀光、旅游農業來滿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農業為城市服務的同時,依托城市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即城郊型農業的規模優勢更加突顯,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服務內容更加豐富,城市輻射不斷加強。因此,現代城郊型農業是指位于半城市化的城市郊區,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以城市為依托、以鮮活農副產品和副食品生產為重點,最大限度地滿足城市市場和生態環境需求,城鄉經濟相互滲透的一種區域性高效型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另外,其著地域位置好,與市場聯接緊,集的化程度高,示范帶動作用強等特點。

1.城郊型農業的基本功能發展的概況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郊型農業功能不斷深化。立足于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注重農村與城市協調、人與自然和諧,通過對近(城)郊農村經濟、社會、生態等功能開發,實現城市與郊區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最終達到一體化發展是城郊型農業發展的宗旨。該宗旨決定了現代城郊型農業不僅應具備傳統的經濟和政治功能,還應包含社會、生態和文化功能。

2.城郊型農業發展規劃

城郊型農業近年因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步伐加快,農副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在滿足城市生產、生活需要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但農產品結構單一,農副產品供給不足的被動局面仍未從根本上扭轉。特別是隨著城市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對“米袋子、菜籃子”需求量更大,標準更高。因此,可以說抓好城郊型農業是建設城市、發展城市的客觀要求。

(1)從地域特征及周邊發展環境考慮,走特色化生產之路。打造地域農產品品牌效應,進一步提高城郊型農業發展水平,必須緊緊按照“綠色、生態、優質、高效”的要求,以服務城市、繁榮經濟、優化生態為核心,努力打破傳統的生產模式。

(2)全面推進農業建設園區化、產業化、生態化,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轉型,走創新化之路。全面的促進城郊型農業發展水平提升。

(3)強化服務市場功能,走市場化之路。努力向效益、生態、休閑農業拓展,使農業向綠色安全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生態農業轉變,成為具有生產、觀光、旅游、休閑等多項功能融合的現代農業。

三、城郊型鄉村的旅游發展規劃

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閑暇時間的增多、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尤其希望在典型的鄉村環境中放松自己的身心。于是,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的新型產業―鄉村農業休閑旅游應運而生,鄉村休閑旅游是以遠離都市的鄉野地區為目的地。與此同時,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不能夠脫離生產,應圍繞生產組織相關旅游方式;應建立地方特色,并通過分析未來旅游人群構成,從而設置與其相關的設施。其次,也須注重鄉村原有的風貌景觀元素,進而培養城郊型鄉村的核心競爭力。

1.合理制定城郊型鄉村土地利用規劃

城郊土地利用方式是影響城郊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在城鎮化推進的背景下,合理制定城郊土地利用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同時,促進城郊地區城市用地和農用地的節約化利用,整治其他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在滿足城市發展空間需求的同時,確保城郊農用地的數量和規模,維護鄉村性旅游資源滋生的土壤,為城市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贏得資源載體和空間場所。

2.科學制定城郊旅游發展規劃

依據土地利用規劃所劃定的農用地紅線范圍,考慮城鎮化發展的空間動向,對城郊鄉村旅游資源空間布局和開發進行合理規劃。同時以市場為導向,以特色為依據,精心設計旅游產品和旅游項目;合理規劃旅游接待設施、服務設施、游憩設施,并保護城郊鄉村實體景觀、文化資源及自然環境,實現城郊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和科學發展。

3.空間上區別開發,按圈層分層次發展

以近郊、中郊、遠郊為空間范圍劃分3個圈層,分層次地對各圈層的鄉村旅游產品區別開發。在近郊區宜開發對城鎮化適應性較強的休閑、娛樂、健身等參與性旅游產品;中郊區宜開發鄉村實體景觀、鄉村文化等鄉村性強的旅游產品,如農業觀光、農業休閑、鄉村民俗和生活體驗、鄉村聚落參觀等;遠郊區則適宜開發生態旅游、生態農業觀光、鄉村度假等為主題的旅游產品。

結語

綜上所述,為確保城郊型鄉村產業的整體發展,我們需要充分重視其農業與旅游等方面的發展規劃,走村民自發、政府引導、外部資金適當扶持的建設之路,通過科學及合理的發展規劃和布局,進一步確保城郊型鄉村的快速發展,從而為當地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條件。

篇(7)

中圖分類號:G812. 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4-157-001

一、保定市體育產業發展現狀

保定市是河北省體育強市,全國籃球城市,全國冠軍城市。曾獲全國冠軍130多個,亞洲冠軍30個,世界冠軍20多個,在河北省乃至全國也是為奧運爭光計劃的重點城市。當前,保定市體育產業的整體實力日益增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越來越高,全市擁有各種體育用品制造企業300多家,有100多種產品參加國家體育用品產銷會,銷售體育用品專營、兼營商店1000多家,正大乒乓球學校、超達網球學校等一批民營體育產業實體已具相當規模,但是與文化資源大市、體育資源大市的地位還不相稱,體育產業發展的質量與規模、速度與效益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制約保定市體育產業發展的因素

1.體育設施資源與公共利用水平低

全市擁有各類體育場館4100余個,占地面積1392萬平方米,人均1.3平方米。仔細研究其分布結構和管理機制就會發現,大量的設施都是不面向社會開放使用的,因此綜合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較為嚴重。如何充分利用體育資源、合理調整資源分布,特別是學校的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等問題,還需政府、社會群眾群策群力。

2.體育產業規模不夠大、經濟效益不夠明顯

保定市體育產業主要以當地民營資本為主,缺少有實力的省內外京津地區的體育產業商資本注入。據相關統計,在保定上100萬資產的企業大約40多家,而這些企業競爭不強,許多都是小打小鬧,甚至對自己的市場無法定位。既走不出去,也引不進來,尚處于開發初期,經濟效益不明顯。高知名度的體育品牌少,缺少集產、供、銷于一體的營銷網絡。市場化程度不高,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許多體育產品、體育器材等的生產、銷售不可預知性多,給企業投資、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體育經營觀念陳舊,管理不當,不能適應市場等因素,也有市場培育方面的不足。

3.缺乏法規保障,體育市場活力不足

體育法規是推進體育產業發展的保障,只有科學合理的法規,才能給體育市場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法規建設也是社會發展進步最直接的體現,要搞活保定市體育市場,必須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學的法律體系。

三、保定市體育產業發展規劃實施對策

1.加強發展規劃,創造良好環境,把體育產業作為協同發展的先導產業

2014年7月,京津冀簽署了體育協同發展議定書,通過聯手破除體育產業發展體制方面的障礙,讓各類生產、消費要素在地區之間自由流動,優化資源配置,推動體育產業良性發展。因此,我市應抓緊出臺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的配套政策,有關部門應相互協調配合,在投融資、稅費減免、產業引導資金等方面盡快研究制定具體措施??梢园迅鞯赜蛑g利益一致的產業作為區域一體化的突破口,體育產業可以作為協同發展的先導產業,推動公共服務的銜接,拉動區域聯動。

2.利用優勢互補,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打造自己的品牌項目

京津冀有著特殊的歷史淵源,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梯次性、互補性和共生性等特征,具備區域合作的良好基礎。一體化過程中同一產業在不同區域存在一定的合理梯度,更有利于區域的內部形成產業轉移和承接,從而形成輻射帶動作用。京津的發展劣勢是人口密度大和地域面積小所引發的體育產業資源緊缺。保定市體育產業尚處于發展初期,規模較小。但保定資源豐富,具有腹地空間優勢,體育市場潛力巨大?;诖耍6ㄊ畜w育產業發展必須統籌配置,依靠京津體育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承接中低端體育產業項目和發揮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項目。應利用我市豐富的資源優勢,借助京津成熟的市場資源、管理經驗,努力提升自身的發展水平,謀劃、打造一批國內知名、地區有影響的健身休閑項目。把產業延伸到保定,真正形成市場,這樣才能利用資源互補,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

3.發揮市場決定作用,解決好政府定位

體育作為一種產業,就應該完全按照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配置體育等各種社會資源,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體育、休閑等多方面的需求。因為只有讓資本、管理、信息、知識等各市場要素的活力迸發,市場主體真正活躍起來,產業發展才具有持續性。當然,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主要障礙是突破行政區經濟的藩籬,此間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筆者認為我們的政府定位主要包括: 把體育產業提升為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引導體育產業發展;區別公益性和商業性體育產業,實行不同政策進行分類指導與管理,保障公共體育消費;出臺政策調節和滿足不同層次的體育需求,宏觀上運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杠桿,推進體育產業成長。

4.建立發展基金,構筑協作平臺,謀劃深層合作

在每年召開的體育產業發展會議上進行高層次探討,簽署共同發展協議的基礎上,應思考取得更實質性的進展。建議成立京津冀體育產業發展基金,扶持產業發展。培育和發展各種體育組織或中介組織,使之成為跨區合作的重要載體。同時考慮在政府間進行體育產業發展的立法協作,整合政府立法資源,將區域協同發展提升到法律層次。

注:本文是保定市社會發展研究院重點課題,課題編號:20140135

篇(8)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36X(2012)04-0113-03

近年來,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悄然興起,并逐漸成為經濟發展中新的亮點。但是相對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規模化發展而言,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無論從發展規模、企業數量還是從市場需求、消費水平來看都與河北省作為文化資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尚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依賴資源消耗的產業結構,影響了河北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因此,深入研究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l展的障礙因素,提出破解制約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難題,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一)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現狀分析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于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河北省地域廣闊,東接渤海、西鄰太行、北及朔漠、南近中原,地勢多變,形態各一,山河壯麗,風光秀美,歷史悠久,起于商周,興于戰國,綿延及今,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既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首屆一指的文物大省,既有著體現古代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物質文化,也有著展現中華民族優良品質的精神文化,擁有獨具特色的燕趙文化。豐富的文化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為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陌l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近年來,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目前河北省內已形成一批具有規模的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區,共有文化創意產業項目765個。主要包括河北出版集團文化創意園區、山海關影視拍攝基地、石家莊動漫基地、吳橋世界雜技博覽園、清朝皇家獵場等眾多產業項目。其中,位于石家莊的河北出版集團文化創意園區由綜合商務區、主題商業區和文化產業區三部分組成,旨在建成以網絡出版、數字出版、動漫游戲研發為主的現代文化創意基地;以“夢文化”為主題邯鄲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和邯鄲趙王城遺址公園的建設;保定也以河北軟件學院為依托,將建設在全國有影響的、規模較大的動漫基地。

2.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企業、從業人數持續上升。據有關統計,截至2008年底,河北省從事文化文物機構個數達到13690個,從業人員達到69524人。如果將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行業從業人員如新聞出版、信息服務、教育衛生、科學研究、文化開發等計算其中,那么從業人員可能超過70萬人。據悉,河北省的文化產業已至少有37億元的產值。

3.文化創意產業聚集效應明顯。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呈現明顯的聚集性發展,主要集中在石家莊、保定、邯鄲等省會城市或歷史文化名城。目前,河北省大型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園區或項目主要集中于石家莊、保定、邯鄲,形成了以石家莊現代文化創意區、保定動漫軟件創意區和邯鄲歷史文化開發區為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并且在國內外影響不斷提升。

(二)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l展的問題分析

盡管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發展規模、經濟貢獻、投資數量上,河北省嚴重落后于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不僅與文化資源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而且在深層影響著河北省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偏小。河北省雖然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是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晚,無論是文化產業占經濟的比重,還是居民文化消費水平都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不僅落后于北京、上海、廣東等發達省市,也落后于相鄰的河南、山東等省。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左右,其中河南為3.1%,湖南為4.8%,吉林為4.96%,上海為5.7%,而河北僅為2.32%;2008年河北省省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支出為559.8元,比江蘇少489元,比浙江少457.2元,比上海少1149.2元;農村居民人均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為250.1元,比江蘇、浙江、上海分別少462.9元、482.5元、599.9元。文化消費能力的低下,致使許多企業資本運作困難,企業開工不足,部分建設項目擱淺。

2.市場集中程度較低。受傳統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的影響,河北省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相關主體,特別是企業,多屬于原國有文化企業,主要由原新聞出版、影視、旅游、科研院所等構成,前身多為事業性單位或財政支持性企業,資本額度小,市場意識薄弱,競爭能力較差,導致企業缺少推進技術進步的實力,進而導致規模化難以繼續得以推進。雖然現在也有一些大型企業參與文化創意產業,并逐步建立起一些規模較大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示范基礎和園區,但是還沒有形成以品牌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鏈條,分散經營、短期運作仍然是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形式。

上述分析表明,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雖然有所發展,但是當前仍然是一個市場不成熟、需求不穩定的產業,與河北省文化資源大省和經濟大省的地位極為不相匹配,嚴重影響著河北省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制約著河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戰略目標的實現。

二、制約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l展的原因分析

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社會轉型時期管理體制之間的摩擦、沖突而導致的發展規劃、政策體系、激勵機制殘缺或缺失具有密切關聯。

(一)缺乏長遠和整體規劃,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與發展,特別是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與作用的提升,目前世界上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把創意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1997年5月,英國政府為振興英國經濟,提議并推動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并于1998年出臺了《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也都相繼頒布了創意產業發展戰略,確立了創意產業發展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并以此來積極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提高本國或本地區在知識創新時代的國際競爭力。

從國內來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等省市也先后制定了適合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和發展規劃。

河北省雖然在國務院頒布《振興文化產業規劃》后,也曾制定了相應的文化產業振興計劃,但是這僅僅是一個宏觀性的計劃,缺乏相應的全面、系統的政策支持體系及相應的配套措施來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地區經濟和社會總體發展,作為參與主體的企業、文化事業單位或創意主體等各方均無法承擔起協調和組織重任。因此,其規模化的發展不僅需要市場的調節,更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和指導作用,加強組織和協調。但是,目前河北省各級政府文化創意產業規?;l展缺乏現實的支持。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支持主要還是在紙面上,而缺乏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和科學的組織協調。

(二)對原有文化創意產業投入不足、支持不夠

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一樣,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才能形成系統的產業鏈。因此,無論從創意思想到產品化、工業化,還是從創意思想產品化、工業化到市場化,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才能實現。否則文化創意產業連正常運作都難以保證,更遑論實現規?;l展了。從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實際來看,其規?;l展之所以難以形成,除缺乏必要的規劃外,更缺乏外部金融資本的支持。政府投資力度不足,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成為制約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钠款i。據有關資料顯示,河北省2008年人均文化事業經費7.36元,列全國最末一位。占財政支出比重為0.28%,也是全國倒數第一。2009年人均文化事業費最高的地區為上海市,達93.51元,最低的為河北省,僅為9.60元,兩者相差近10倍。

(三)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匱乏

從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經驗來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是文化創意產業規?;l展的關鍵。而河北省目前僅有少數院校進行相關人才的培養,主要側重于藝術設計、建筑設計和演藝人員的培養,不僅在創意產業人才的總體數量上相對偏少,而且在層次和結構上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稱得上國際國內文化藝術大家的寥寥無幾,而且受現行人事管理體制、工作生活環境的影響,人才外流現象嚴重。文化創意人才的嚴重匱乏,成為目前制約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文化資源所發揮的作用不夠

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于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因此,文化創意產業對文化資源有著強烈的依賴特征。河北省因為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先天具有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有關數據統計也表明,特殊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資源對河北省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規?;l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因為缺乏合理的政策支持,再加之資金的短缺和文化的匱乏,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現代化的商業運作尚未全面展開,文化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彰顯,具有燕趙特色的文化創意品牌也沒有很好地打造出來,只能望寶山而空嘆。

(五)缺乏規?;l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文化創意產業的規?;l展,實質上區域企業、政府、民間團體、銀行以及自然人等多個主體參與的多要素流動和組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的流動和組合,都基于利益至上的原則來進行的。各參與主體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導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產生扭曲和畸變。

從國內外成功的實踐來看,政府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規范參與主體之間的產權歸屬、利益分享的比例、利益實現的方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以組織、協調各方關系,保證文化創意產業的運行持續健康。但從河北省來看,受社會轉型的影響,社會管理體制不健全,以及各種管理體制之間的摩擦沖突也時有發生,缺少此方面具體立法和政策,從而難以保障參與主體之間的合理競爭和利益實現,盲目競爭、重復建設現象嚴重,也阻礙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l展的進程。

三、推進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l展的對策

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要實現規模化發展,必須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尤其是政府,作為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者,更應該從轉變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的高度來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采取合宜政策和方式來推動其規模化的發展。具體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人手。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認識

如前所述,推進文化創意產業規?;l展不僅涉及企業、政府等參與主體,而且牽扯到經濟管理體制、文化管理體制、金融投資管理體制、人事管理體現、教育管理體制和科研管理體制等多個方面。地方高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地方高校、企業、政府功能的改變,而且牽涉到教育管理體制、人事管理體制、科學管理政策、金融投資管理體制等多個領域。因此,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是推動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前提。要充分發揮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媒體信息傳播的功能,強化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重大意義、作用和成功經驗的宣傳,使之成為區域內的社會共識,營造全社會支持文化創意產業規?;l展的良好氛圍。

(二)制定發展規劃,加強宏觀管理

河北省內各級政府作為本區域文化創意產業規?;l展的組織者、協調者和管理者,應及時跟蹤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趨勢,規劃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方向;理順社會管理體制之間的關系,通過科學合理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協調區域文化創意產業參與主體之間的競爭、合作和利益分配;建立公共信息交流平臺,促進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的協調持續健康發展。

(三)建立多元投資機制,鼓勵和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資金投入

與其他任何產業一樣,文化創意產業的規?;l展同樣需要充裕的資金支持。因此,必須建立多元的資本投入機制,鼓勵金融行業、投資企業甚至個人投資文化創意產業。

第一,盡快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事業運行和保障機制,根據文化設施運營和文化創意活動的需要,將經費預算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由各級財政予以全額保障。

第二,轉變現行投資體制,建立由政府、金融、個人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體制,通過各種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從房產等熱門投資轉向文化創意產業,既可以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也可以平衡和穩定社會經濟結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轉變。

(四)加強對河北省現有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河北省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中擁有先天的資源優勢,各級政府應該采取相應的優惠政策,適當集中政府、企業、研究和教育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的力量,在興辦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同時,重點支持一些具有特殊地域特色的城市或行業。如以打造邯鄲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發展邯鄲趙文化、夢文化的開發;依托河北省特有的吳橋雜技、武強年畫、唐山皮影、永年太極等形成優勢行業,提高河北省知名度和產業競爭力;依托教育和研究機構,大力培養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不拘形式開發人才,努力挖掘河北省現有人才資源,實現資源優勢最大化展現。

(五)發展特色產業,樹立地方品牌

任何區域都有著自己特殊的自然稟賦、歷史傳統和人文精神,因此,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必須立足區域特色,發揮資源、企業的聚集效應,培育打造地方品牌,以地方品牌為龍頭,努力形成具體而微產業鏈形態的規模化發展格局。

河北省應該以燕趙文化為背景,以各地市自身的優勢樹立河北省特色品牌。如打造邯鄲以趙文化為背景的文化交流、出版、旅游的特色文化品牌,石家莊以紅色革命為主題的文化品牌等。當然,各地要依據自身特色,合理規劃選擇,避免重復和雷同。河北省文化創意產業品牌的形成與發展,不僅提升河北省文化競爭力,而且提升河北省整體區域競爭力,為實現打造品牌河北奠定基礎。

注釋:

①《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轉引自王麗琦《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高校文化創意人才培養》,載于《藝術教育》2010年第12期。

篇(9)

城市規劃是一個城市未來發展的總體藍圖,是城市未來工程建設的指導方向。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提高城市規劃設計的科學合理性,并引導城市和諧穩定的發展。

1.信息化時代對城市規劃帶來的影響

1.1使城市規劃更加科學合理

利用利用GIS及VR等技術開展城市規劃,使城市規劃設計更加科學合理。有效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充分掌握城市的各類信息,結合數據分析結果,為城市規劃策略的制定提供準確的依據。

如廈門市2011年到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就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不僅劃定了廈門市的生態控制線,還合理控制城市規模。而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緊密聯系,在確保廈門市總體生態面積達成規劃目標的基礎上,做好其他建筑、設施的布局。這時就需要利用GIS進行城市規劃設計,分析生態環境和城市建設之間是否存在不協調的地方,不斷優化設計方案,使城市總體規劃更加科學合理。

1.2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開始了翻天覆地的戰略改革,信息化時代也為我國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與機遇。廈門信息化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廈門軟件園已建成一期和二期,廈門軟件園(三期)總規劃面積達10平方公里,正在加緊建設。軟件園一、二期匯聚近1000余家規模以上信息和軟件企業。與此同時,新形勢下激烈的競爭環境促使制造業不斷進行工業3.0和工業4.0升級,一批制造業企業抓住機遇快速發展。信息化在商貿流通上顯現得更為明顯,專業物流園區、規模電商聚集區等園區的投入運營不斷刷新眼球改變著商業與物流的運營模式。產業經濟布局還更為合理呈區域化發展,如廈門市2011年至2020年的城市總體規劃中,明確指出,未來階段內,島內和島外將形成五大工業區域,并在各個工業區域內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產業經濟區域化發展,可有效提高城市資源的利用效率??傊?,各產業在信息時代擁有了新的出路,傳統分散型工業經濟也逐漸轉變為密集型信息經濟模式,不僅優化了城市產業結構,還提高了各產業發展速度,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總體增長。

1.3改善城市規劃空間結構

在產業局域化的基礎上,城市規劃空間結構會進一步得到優化。如城市的居住區、商業區、文化區等,一改過去呈密集分布的結構模式;體現了更多的產城結合模式。產城融合是指在區域發展中,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以達到產業和城市功能融合、空間整合。一般具有四個特點:一是明確發展的兩個基本著力點――城市功能完善和產業發展;二是要求將產業集聚、服務配套、功能以復合方式落到空間布局上;三是側重于城市形態適應和配套產業業態;四是強調城市形態和產業業態的共同發展,科學處理產業園區和城區(鎮)之間的關系,在空間融合、功能融合、人口融合三個方面實現和諧統一:

空間融合方面,表現為產業園區和城區擴展位于同一軸線上,現有產業園區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具體的量化指標是“園區與城區空間距離”、“居民平均通勤時間”等。

功能融合方面,表現為產業園區與城區之間具備便捷交通;城區基礎設施、商貿、醫療、教育等資源為產業園區所用;產業園區成為城區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具體量化指標是“市政設施產城共有率”和“公共設施產城共有率”等。

人口融合方面,表現為園區對從業人員的需求與城區人力資源相匹配;園區從業人員有條件、有能力在城區購置住房并安家,實現“職住一體”;具體量化指標是“城區居民在本地就業率”和“園區職工在城區落戶率”等。

海滄、集美、同安、翔安等多個新城的建設結合了轄區行業分布及產業升級,有效提高城市建設的效率

1.4 改善城市交通問題

解決交通問題是城市規劃的重點內容。而過去階段中,城市規劃解決交通問題的方式無非是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限制私人用車的發展等,或是優化城市整體交通網絡,增添高架等。信息時代下,城市更新與新城建設更加合理業態分布,大大降低了人們出行距離,如居民可在網上進行購物,甚至現在正在不斷發展的VR虛擬現實技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體驗到現實生活中“逛商場”的樂趣。而人們出行量的減少必然會改善城市交通。其次,交通部門利用信息技術可對城市交通進行實時監控、交通信息互動平臺建設等,在交通組織管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再者,城市建設中點面的有效貫通人口融合方面,表現為園區對從業人員的需求與城區人力資源相匹配;園區從業人員有條件、有能力在城區購置住房并安家,實現“職住一體”;具體量化指標是“城區居民在本地就業率”和“園區職工在城區落戶率”等。如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強調了要大力加強城市交通網建設。如規劃中提出了在2020年之前建設一條跨海通道,來緩解已有跨海橋梁和隧道交通的壓力。其次,新增了四條地鐵線的建設規劃。

總結

信息時代下,各行業產業紛紛開展了關于“互聯網+”的改革,并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由過去疏散型分布演變為密集型分布。產業機構的優化使城市規劃擁有了更大的空間,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城市規劃可有效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合理性,并改善了過去形勢下存在的交通問題,有效地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

參考文獻:

篇(10)

產業是國民經濟的載體,文化產業屬于經濟學研究的范疇,屬于文化經濟學的概念。文化作為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成為經濟學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只有能夠作為商品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服務的產業形態文化才能經營運作。“作為產業形態的文化是哪些有償供給型的文化產品,即文化產業部門向社會和消費者提供的,人們必須經過購買才能得到的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務?!?[1]文化產業通過生產文化商品或提供文化服務的方式直接參與到國民經濟的運行之中,成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和發展模式。

1 文化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文化產業是指生產文化產品或提供文化服務以滿足社會精神文化需要的行業門類的總稱。”[2]把文化產品和服務作為商品,通過市場經濟的手段,來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文化產業發展首先應該遵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這個商品生產的普遍規律。文化消費市場與文化供給能力,文化資源配置、投資、價格、成本、回報率等都要遵循價值規律與市場經濟體制,并受其調節。與此同時,文化產業以滿足人們的思想精神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把文化價值資源轉變為社會經濟效益的產業。文化產業發展有自己的特殊規律性,既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又要遵循社會價值規律。文化產品具有社會屬性與經濟屬性的雙重屬性,文化產品是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辯證統一,其生產經營活動同時具有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文化產品是人類精神智力創造的物化形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它具有經濟價值、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這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恿和基礎。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社會產品,具有深刻的社會屬性,從教化、益智、認識、審美、倫理、凝聚與傳承等方面發揮著文化社會價值,社會價值的標準與國家意志密切相連并傳播著價值觀念。文化產業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文化產業由政府宏觀調控與指導的規律性,以及文化消費與社會經濟增長相適應,與社會成員的文化水平相適應,與社會的文化氛圍、價值取向和制度相關聯的規律。

2 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

文化產業的基本規律是駕馭文化產業這輛車的操作規程,掌握這個操作規程要厘清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文化產業發展有市場、文化資源、人力資源、資本、科技、管理、政策等七大核心要素。七大要素在文化產業不同領域的實踐形成不同的發展模式。

1.市場主導型發展模式。市場是文化產業生存與發展的前提,人們的文化需求和市場的文化支付能力,構成文化產業的供給側。社會的物質生活是文化活動的基礎,人們只有先滿足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存需要,才能談得上精神文化生活上消費。如,以旅游文化產業為主導的麗江文化產業市場,聯結著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產、供、銷,麗江的文化產業發展直接依托于旅游市場,文化與旅游無縫對接,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產業鏈,在旅游演藝產業中實現了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長期的盈利效果。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人均GDP、城鎮化率和服務業三組數據所占GDP比重跨入臨界點,文化消費市場將成為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文化產業發展將成為增速最快、潛力最大的中堅力量。

2.資本主導型發展模式。資本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這里所說的資本采用的是狹義的概念,即資金,與其他要素相比,其突出的特點是流動性、增值性和傾向性,通過投融資,資本從各個領域進入到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服務領域,再進入到文化產業的流通領域。“如此不斷循環往復,完成文化產業的資源配置,實現資本的增值和利潤最大化?!盵3]隨著文化產業競爭日趨激烈,資本更傾向于流向具有創新創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業。

3.文化資源主導型發展模式。文化資源包括歷史的和現代的文化資源,有形的物質文化資源和無形的精神文化資源,以及可再生性的和不可再生性的文化資源,等等。文化產業具有文化與商品雙重屬性,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經濟與文化的一體化越來越凸顯。有的學者認為“文化產業是資源加技術,通過‘審美’實現經濟事實?!薄皩徝馈奔创騽尤诵?,吸引公眾,這是文化產業的本質規定性。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的基礎,文化特色、保持狀態、知名度、獨特性、稀缺性等形成文化魅力和文化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蘊藏著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如:麗江依托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圍繞建設世界文化名市,根據打造“麗江文化硅谷”的目標,堅持以“自然為本,特色為根,文化為魂,市場導向”的方針,打造的“文化演藝、文化旅游、文化傳承”三大文化產業,是文化資源主導型發展模式的成功案例。

4.人才主導型發展模式。文化產業是以文化為內涵、創意為核心的智力與技術密集的產業,文化產業的人力資源“突出地表現為智力性、能動性、資本性、高增值性、再生性?!盵4]通過創意與開發使文化資源轉變為文化資本,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創意人才、創作人才、制作人才、策劃人才、生產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傳播人才、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都是文化產業最重要的第一資源。

5.科技主導型發展模式。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科技、廣播電視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互聯網給文化產業帶來的不僅表現為業務類型、市場范圍、傳播媒介等產業特征的創新,更關鍵的是互聯網改變了文化產業的思維模式。要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就必須加強文化產業的科技實力,加強文化產業的科技創新,要加強文化產業與相關科技產業的有效對接,彼此發揮各自的優勢,促進二者的更高效發展。

6.政策主導型發展模式。國家出臺各種優惠政策扶持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基礎是文化市場,國家通過文化管理體制、文化市場準入制、文化投融資機制等改革,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從麗江演藝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看,麗江文化的發展速度和產值與文化體制改革,以及與改革配套出臺的鼓勵政策有密切有關,過去的麗江演藝產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紅利”,隨著文化產業回歸文化市場,隨著產業支持性政策向市場建設性政策的轉變,隨著“特惠性政策”轉向“普惠性政策”,將來的麗江的文化旅游產業必將從政府轉向市場,發展速度下降,文化產業將會回歸到“常態化”的發展速度。

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模式是分析文化產業的主導發展要素得來的,文化產業還可以根據品牌、版權、服務、產業鏈等要素形成不同的文化產業商業模式。文化市場競爭激烈,但商業模式始終是企業的立足之本,文化產業從業者需要洞悉市場變化,從文化產業新的發展趨勢分析思考企業的發展戰略,最終將文化產業企業的發展戰略與文化消費市場需求相結合,營造具有特色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商業模式。

參考文獻

[1]孫安民.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2]孫安民.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

[3]蔡尚偉,車南林.文化產業精要讀本[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上一篇: 外資企業背景墻設計 下一篇: 安全風險評估方法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ⅴs日韩在线 | 在线视频欧美二区 | 日本美女天天爽夜夜爽 | 日本欧美动漫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乱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