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價值觀的方法匯總十篇

時間:2023-06-12 16:03:03

序論:好文章的創(chuàng)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yōu)槟扑]十篇探索價值觀的方法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探索價值觀的方法

篇(1)

0.引言

煙草工業(yè)屬于制造業(yè),其加工工藝過程需經若干道工序的處理,在這些處理過程中所涉及的工藝參數(shù)多達300多個。因此,在實際的工藝質量管理中,如何有效地識別對產品加工質量影響較大的工序,并科學系統(tǒng)地去控制這些繁雜的工序參數(shù),不斷提高企業(yè)質量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對當前競爭益激烈的煙草制造企業(yè)來說顯得十分必要。近年來,公司經過長期探索實踐,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可操作強較強的加工工藝工序及加工參數(shù)精細化控制體系,為企業(yè)的質量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1.重點工序的識別及精細化控制

通常,卷煙制造從煙片投料到煙絲制成全過程,需經過近20道工序的工藝處理。在上述眾多工序中,部分是為了滿足連續(xù)化生產條件下物料的輸送過程,另一部分則是對卷煙品質有著重要影響,且在一定程度上對消費者吸食安全起關鍵作用的加工工序。在現(xiàn)有的煙草質量管理過程中,對于工序的管理一直存在較大的誤區(qū),比如在部分對卷煙品質影響不大的工序上投人了較大的人力、物力進行設備維護保養(yǎng)、運行參數(shù)監(jiān)管,而在那些對卷煙吸味有著重大影響的工序上則疏于維護、控制及管理,造成在制過程波動較大,過程控制精度較差,直接影響了產品質量的提高。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們將卷煙制造過程所涉及的工序進行了系統(tǒng)化分類識別,并有針對性地重點加強了那些影響卷煙吸味及吸食安全性工序的監(jiān)管,通過建立重點工序批次專檢、定期點檢、周期性自檢“三位一體”的精細化質量控制方法,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質量控制重點不突出、質量管理針對性不強”的粗放式工序控制管理方法,有效提升了加工制造過程控制能力,顯著降低了質量管理成本。

1.1重點工序的識別方法

重點工序的建立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則:(1)對卷煙產品物理質量、感官質量、煙氣化學等指標具有重大影響的工序,如煙片回潮、葉絲干燥等涉及到煙草高溫高濕處理加工的工序;(2)在制過程質量波動較大、易造成重大經濟損失的工序,如加香加料、葉絲混配等易引起產品吸味發(fā)生重大變更的工序。

1.2重點工序的精細化控制方法

重點工序的精細化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的內容:(1)建立重點工序的批次首尾檢及換牌的管理制度,如批次尾料的處理,換牌后設備的清洗等;(2)建立設備工藝性能的定期點檢及設備保養(yǎng)維護制度,如工藝熱風溫度、流量計等計量儀器的定期校驗;(3)建立生產過程周期性的自檢和專檢制度,如水壓力、蒸汽壓力、壓縮空氣壓力等能源動力是否滿足工藝需求的自檢。

2.強化“四個注重”

注重實效性,在構建質量管理體系過程中,不是制定的管理文件數(shù)量越多越好,也不是管理文件規(guī)定的越細越好。文件的數(shù)量是由組織的活動性質、過程復雜程度和員工能力決定的,在符合標準和滿足運行控制的條件下,管理體系文件應盡可能減少。注重全員參與,這是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的基本原則之一。各級人員都是組織之本,只有他們的充分參與,才能使他們的才干為組織獲益,一定要使廣大干部職工積極參與質量方針、質量目標和體系文件的制定和論證,增強全員質量意識和責任意識,讓員工自覺把自己的工作同企業(yè)服務質量、顧客利益聯(lián)系起來,確保體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過程都得到有效的實施和控制。注重教育培訓,根據(jù)企業(yè)發(fā)展需要、崗位職責要求和員工個人能力等因素,確定真實、科學的培訓需求,制定培訓規(guī)劃,有計劃、分層次地開展員工培訓;要加強培訓過程控制,提高培訓效果,打造一支質量意識高、責任感強、訓練有素的員工隊伍,為企業(yè)質量管理體系持續(xù)有效運行提供資源保證。

注重運行效率,要明確各有關職能和層次的職責和權限,界定管理部門之間的接口,理順管理關系,規(guī)范工作程序,細化工作準則,形成規(guī)范、流暢、高效的體系運行流程,切實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

3.采用科學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

質量管理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走過了漫長的道路,經過了傳統(tǒng)質量管理階段,質量檢驗管理階段,統(tǒng)計質量控制階段,全面質量管理階段(即現(xiàn)代質量管理階段)。“全面質量管理”的概念最初是由菲根堡姆于1961年提出的。

所謂全面質量管理,是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旨在通過讓顧客和所有相關方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一種管理途經。它遵循質量管理八項原則:

(1)以顧客為關注焦點;(2)全員參與;(3)領導作用;(4)管理的系統(tǒng)方法;(5)過程和方法;(6)持續(xù)改進;(7)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與供方互利的關系。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第一次明確提出這八項原則。明確推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對企業(yè)來說永遠是進行時而非過去時。企業(yè)經過ISO9000認證后一定要量力而行,重在貫徹落實,持續(xù)有效地開展內審,領導重視,全員參與,提高全體員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合作性。建立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不斷改善和不斷改進機制。

嚴格按PDCA循環(huán)來執(zhí)行,以保證質量體系持續(xù)有效的運行。

4.建立與完善工藝參數(shù)標準

4.1工藝觀測類參數(shù)建立方法

該類參數(shù)應滿足以下原則:(1)其波動對卷煙在制品、成品的一般質量特性(如煙絲的填充能力、煙支物理指標及外觀)的影響程度較大;(2)不同產品均使用相同的設置值。該類參數(shù)的具體實例如:滾筒轉速;調節(jié)閥門開度;煙支長度等。

4.2工藝控制類參數(shù)建立方法

該類參數(shù)應滿足以下原則:(1)其波動對在制品或產品的關鍵或重要質量特性的影響程度較大,或表征過程關鍵要求;(2)可根據(jù)產品需要設置不同的控制值,以獲得個性化的加工質量。該類參數(shù)的具體實例如煙片含水率,工藝熱風溫度,物料進料流量,煙支質量等。

4.3能源動力類參數(shù)建立方法

該類參數(shù)應滿足以下原則:(1)生產的能源、動力輸人要求,如蒸汽壓力、壓縮空氣壓力、水壓力、溫度等等;(2)制造過程的環(huán)境要求,如環(huán)境濕度、環(huán)境溫度等。

【參考文獻】

[1]王軍.煙草行業(yè)質量管理體系建設淺析[J].經營管理者,2009,(19).

[2]朱常峰.煙草商業(yè)構建流程化質量管理體系初探 [J].湖南煙草,2010,(04).

篇(2)

社會呈多元化、快速發(fā)展,不僅給國家?guī)砀粡姟⒏母铮医o社會帶來全新思維、潮流多樣多變。面對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完整統(tǒng)一的思想是必要的,因此當前形勢下應刻不容緩的事情,即對廣大人民進行思想及價值觀觀念的教育。中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形成階段,其思想最容易受到外界一些拜金、享樂、極端主義等負面觀念的影響,而產生迷茫。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深入到人們生活中,中學生的價值觀也受到其多元沖擊。所以,正需要以語文教育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的人文熏陶。

一、中學語文與價值觀教育

中學生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并視為社會廣大青少年的代表人群,也是開展價值觀教育的有效對象。二零零一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其中就有這樣一個觀點:“語文教學是一項重要的內容,便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只有讓學生擁有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才能培養(yǎng)學生具有高尚的人品與健康審美。”因此中學教育作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遵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為首要教學目標。

二、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價值觀要求

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已經難以滿足當前中學生求索知識,所以教師應該側重對學生學習思維的鍛煉。教師如何將正確的價值觀融入到新時期下的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也是中學語文教師、價值觀教育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寫作中體現(xiàn)價值觀

在中學任何學習階段的語文課堂基礎均為通過“寫作”完成的。在2001年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有明確要求:“第四學段的學生需要認識常見漢字,數(shù)量為三千五百個字左右”,不僅對學生的認字量有明確要求,而且對該學段學生的書寫速度、規(guī)范也有要求,從而保障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寫作習慣。

此外,我們在“課程標準”中還看到對學生毛筆字的訓練要求,標準提倡中學生學習毛筆字,不僅使學生對書法的培養(yǎng),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通^實踐來促進學生的民族榮譽感,這便是愛國主義價值觀的培養(yǎng)。

(二)朗誦閱讀中體現(xiàn)價值觀

朗誦閱讀一般通過書本或文字去了解作者及世界或他人的多元化情感經驗,學生在中學語文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學習掌握閱讀、朗誦能力的全過程。所以,我們在“課程標準”看到要求第四階段的中學生在課內閱讀量和篇數(shù)也有具體要求,至少在80篇的優(yōu)秀詩文,而課外學生自行閱讀數(shù)量不能低于260萬字。所以,教師應該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不僅要涉及基礎的語文知識,還要涉及語文閱讀中學習體會情感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問、討論、總結均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的理解課本中的知識,而且在無形中形成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感染力、表現(xiàn)力,進而產生正確的價值觀。所以說閱讀教學對中學語文教學中價值觀有著積極的作用。

(三)口語交際中體現(xiàn)價值觀

根據(jù)“課程標準”要求,從第四學習階段開始要對學生進行500字以上45分鐘的寫作訓練,同時進行擴寫、改寫。在口語表述方面要求學生能闡述自己的觀點,且語言具有說服力、條理清晰合理。

所以,不管是寫作還是口語交際都是教育教學學生積極表達新生的途徑,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jù)班上學生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目標,從而實現(xiàn)對學生正確、健康的價值觀培養(yǎng)。

人作為情感豐富的生物,當遇到情感激烈時,通常需要通過語言或文字去宣泄。中學生也可以通過語言或文字來表達自己的訴求,在訴求中如何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體現(xiàn)是中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應重視的問題。

同時,在寫作或口語交際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能讓學生利用語言進行表達自己內心真實想法,并通過文字落于書面。因此,正確的、向上的價值觀教育應該從學生“口”入手,手入“心”,這樣才有教育實踐意義。

三、中學語文教師對價值觀教育的影響

教育改革、價值觀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唯有教師理解交易的真正意義,體現(xiàn)知識的專業(yè)性、傳授知識的能力才能使價值觀教學走的更遠。所以,教師應該時刻保持著與時俱進及正確的價值觀,而且在未來也要從多個方面多元化發(fā)展,包括知識、能力、態(tài)度、內涵等不斷提升。同時,在課堂上,尊重教育對象,也是作為教師一個必備的教學理念。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價值理念對課堂教學非常重要。

所以,上好一堂語文課不僅需要教師扎實的知識基礎,還需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教師對教育教學充分的熱情,對于教育成果的積極探究,這些都會對課堂教學產生影響。同樣,我們也可以認為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由教師的價值所決定的,師生間良好的溝通、交流,這樣才能構建一個健康、有效、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

四、結語

價值觀教育是利用中學語文課程的優(yōu)勢,讓價值觀逐漸形成的中學階段的學生能夠在思想上對價值觀有一個明確、正確、向上的認知,進而養(yǎng)成健康的價值觀,并指導生活。

教材決定了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只有選擇明確的教材文章,并能充分探索其中價值觀教育內容,才能使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領悟價值觀教育,讓中學語文課堂價值觀教育打下基礎;在教學方法作為教學主要途徑,合理的教學方式,可以將教學思維融入教學內容中,讓中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價值觀的教育;而教師作為教育者,其決定了教育質量,教師的文化底蘊、品德都是中學語文價值觀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

因此,價值觀教育必須通過教材、教學過程、教師素養(yǎng)三個方面出發(fā),只有這個三方面發(fā)揮作用,才能讓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劉濟良.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師范司.教師專業(yè)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與以往相比,課堂教學確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由于一些教師對新課程倡導的理念還缺乏深層次的理解,課堂行為也隨之出現(xiàn)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現(xiàn)如下。

1.落實三維目標時,缺乏整體性。當前的小學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了部分教師形而上學地理解“三維目標”的現(xiàn)象。一方面不能把學段目標、單元目標具體分解到課程目標中,造成目標偏差或目標確立過于抽象,目標虛擬;另一方面全面否定傳統(tǒng)教學的經驗,一味追求不切實際的“開放”,把三維目標人為地“肢解”,造成了“知識與技能”目標該落實的不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游離于“知識與技能”目標之外,一些教師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為地、機械生硬地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這些教育是空洞的、無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無效的。在教育教學中只有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融為一體,才是有生命的,才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2.處理實驗教材時,缺乏創(chuàng)造性。有相當部分教師認為課本上的情景圖沒有現(xiàn)成的動態(tài)課件的展示過程,很難發(fā)揮出最大、最有效的功能,一些教學用書也減少了以往詳盡的教材分析,致使許多教師在理解教材本意時發(fā)生了偏差,在對教材進行處理時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教師認為,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生動活潑,趣味性強,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以至部分教師完全照搬教材,不管其中的教學材料如主題圖等是否符合當?shù)氐膶嶋H,只管照搬教材上課,處理教材時缺乏創(chuàng)造性,脫離了實用性。

3.選用教學方法時,缺乏靈活性。有些教師認為新課程中提倡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就是對傳統(tǒng)講授法的全盤否定,就是不管什么內容都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索、去討論。在教學中,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對象,為學生選擇恰當?shù)膶W習活動和方式,把有探索價值的并且學生有能力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內容,盡量讓學生去探索與發(fā)現(xiàn),而那些毫無探索價值與意義的內容,或者即使有探索價值,可學生根本無能力探索的內容,應考慮采用講授法。

4.創(chuàng)設情境時,缺失“數(shù)學味”。一位教師上“數(shù)學廣角”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shù)學,進行了如下的組織:引入――周一的菜譜(肉丸子、白菜、冬瓜)讓學生按一葷一素搭配起來,目的是讓學生能初步理解搭配的意義。展開――周三的菜譜(排骨、魚、青菜、豆腐、油菜)讓學生按一葷一素自由搭配,在搭配的過程中體驗有序搭配的必要性與價值,從而讓學生產生有序搭配的內在心理要求。鞏固――周五的菜譜(葷菜是肉丸子、蝦,素菜是白菜、豆腐、冬瓜)讓學生說一說,有哪幾種搭配方法,并想一想一共有幾種。應用――超市購物(選一瓶飲料、兩樣主食、三樣副食)。整節(jié)課師生都在寫菜名、說菜名,與菜名打交道,考慮的是怎么吃更合口、更營養(yǎng)。可以說“生活味”很濃,學生始終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學數(shù)學,然而數(shù)學的力量與價值在這種有點異化或泛化的生活化中顯得極其蒼白與無力。至今,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仍為數(shù)不少。情境作為數(shù)學知識的載體,是為數(shù)學教學服務的。我們應依據(jù)數(shù)學知識的線索,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合適的”情境,并充分挖掘情境背后的數(shù)學關系,“數(shù)學地”理解情境,讓情境多一點“數(shù)學味”。

二、新課程實施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教師自身的素質跟不上新課程發(fā)展的需要。

首先是教師對新課改理念的理解有偏差,表現(xiàn)在:

算法多樣化過量――當前在教學“數(shù)的運算”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最時髦的一句話就是“你喜歡用什么方法算就用什么方法算”,以為算法越多越好,越個性越體現(xiàn)新課程精神,不引導表述算理,不體現(xiàn)必要的優(yōu)化,致使學生的計算能力嚴重滑坡。

合作學習過頭――時下在課堂上經常出現(xiàn)“放任”代替“自主”,“放開”代替“開放”,動輒小組討論,合作探究,過分追求形式化的小組合作學習,忽視了教師必要的點撥和引導,剝奪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

聯(lián)系生活過濫――近幾年,數(shù)學教學生活化一度成為一些年輕教師追求的教學境界,在教學中,教師時時處處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想方設法模擬熱鬧的生活場景,而忽視了數(shù)學學科抽象、嚴謹?shù)谋举|特點,讓過濃的生活味沖淡了數(shù)學味。

尊重學生過度――“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xiàn)這一理念,有些教師過于尊重、贊賞學生,以至于不管學生回答問題對錯、紀律遵守優(yōu)劣,只要他們敢說、敢做,一律給以表揚,不批評、不教育,嚴重違背了課堂應有的常規(guī)教學。

可見,盡管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已逐步為廣大一線教師所接受,但要真正把理念落實到教學行為上,還面臨許多具體的問題。同時,也反映出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缺乏必要的理性的反思,許多課堂把傳統(tǒng)教學中采取的策略不加篩選幾乎全盤丟棄,課堂上就常常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直接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其次是教師數(shù)學素養(yǎng)與新課程教學要求存在差距。

新教材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與大綱教材相比,內容有了很大拓展,如增加了概率統(tǒng)計領域的內容,增加了投影幾何的內容,還增添了一些訓練數(shù)學思維的內容,這些內容都需要教師借助一定的數(shù)學功底去解讀。如所有版本的實驗教材都增加了“位置”這一單元,許多教師就覺得這樣的內容很簡單,無非讓學生認識“上下、左右、前后”而已,至于這樣的內容與直角坐標系有怎樣的關聯(lián),就極少有人問津。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盡管教師的學歷有了很大提高,但他們的學歷教育所學的內容基本與數(shù)學無關。

2.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和環(huán)境制約了教師實施新課程。

(1)教師工作量超負荷。由于生源的自然減少,教師編制緊張,無論在城區(qū)小學、鄉(xiāng)鎮(zhèn)中心小學還是完小都存在著一定數(shù)量的包班現(xiàn)象,在被調查的92名教師中,周課時數(shù)15節(jié)以上的占19%,20節(jié)以上的占36%,兩項合計達55%,可以想象教師的工作量之大,以至很多教師根本無力潛心鉆研教學業(yè)務。

(2)教學資源匱乏。在調查中,有21位(占23%)教師除了教科書和教學用書外,其他任何與新課程教學有關的學習材料,甚至連《數(shù)學課程標準》都沒有。許多教師壓根兒就沒有意識到,新的課程標準同教學大綱一樣,都是國家指令性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規(guī)范和指導教學最重要的依據(jù)。如此匱乏的教學資源,嚴重制約著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

(3)工作環(huán)境單一、封閉。受環(huán)境和工作量的制約,一般村完小每個年級就一兩個班,每個年級就一個教師,年級組的教研活動無法開展;各完小之間地理位置分散,校與校之間的相互聯(lián)絡又不便利,再加上超負荷的工作量,教師之間自然就少了橫向聯(lián)系,各自只能局限于自己一片小天地里單兵作戰(zhàn)。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同伴互助”只能是空談。

三、思考與建議

課程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農村小學實施新課程更是困難重重。如何全面有效地推進小學數(shù)學課程改革,確保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教師是關鍵。根據(jù)以上調研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繼續(xù)深入學習新課標,切實領悟新課標精神實質。從調研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看,絕大多數(shù)是由于教師對《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理念實質理解不透所致。因此,建議大家要繼續(xù)深入學習新課程標準,理論聯(lián)系實踐,深入思考與研究新課標,各校年級組要進行經常性的研討,每周或隔周進行集體備課,在上課后要進行反思、研討與總結,不僅要總結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更要尋找到改進的措施與理論依據(jù),使新課標的理念在教學中得到更好落實,使教師的實踐能力與理論水平得到同步發(fā)展。

2.加強理論培訓和專業(yè)培訓,豐富自身數(shù)學素養(yǎng)。新教材加入了一些新的學習內容,教師很有必要進行一些專業(yè)知識的培訓,而且由于新課程課堂的開放性,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都超過以前,因此作為數(shù)學教師來說,除了要精通教材上的知識體系外,還要深入了解并掌握支撐這些知識背后的基礎理論,做到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居高臨下地駕馭教材,教學時才能游刃有余。另外,新課程實施以后,在增加了許多新的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還加強了學段之間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要及時充電,從廣度和深度上進行拓展,不但要學習小學階段新增的內容,還要學習更高階段的數(shù)學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整體,根據(jù)知識的前后聯(lián)系進行教學定位,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篇(4)

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在人的倫理、道德提升中所取得的成就,對當今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具有借鑒意義。

1.“仁愛”為核心的儒家的倫理思想為人們建立了人格理想和人生價值觀。儒家道德學說認為“仁”是社會道和德的依據(jù),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道德行為都要以“仁”為根本,是個人安身立命根本。正是從“仁義”出發(fā),孔子提出忠信、中庸、禮義等倫理范疇,孟子提出了仁、義、禮、智、信等品德規(guī)范。

2.以“義利觀”為基本特點的價值取向。儒家所確立的“見利思義”、“觀得思義”、“義以為上”、“以義導利”、“舍生取義”的“義利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價值觀,是中華民族主導的價值取向,成為了人們的崇尚與追求,形成了博大的民族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我國出現(xiàn)了許多為國家和民族而獻身的英雄。在民眾的生活中形成了崇高道義,弘揚仁義,以民族大業(yè)為重的道德風尚。

3.內外相結合的教化方式。中國傳統(tǒng)社會進行價值觀教育采用了自我教化和外在教化相結合的方式。在外在教化中,統(tǒng)治者或德高望重的社會成員要求社會成員接觸和認識社會價值觀并遵循社會規(guī)范,維護社會生活的穩(wěn)定。自我教化是通過反省、慎獨、知行合一的修身方法使社會成員從內心深處自覺地接受、理解社會規(guī)范,把外在教化的價值規(guī)范融入到社會生活,成為自覺遵守的準則,將社會價值觀內化為社會成員的人格。這種方式在傳統(tǒng)價值觀教育中處于基礎地位,并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二、認真總結我國青少年價值觀教育方面的經驗

1.形成了完整的青少年道德教育過程模式。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可以分為提高道德認識,豐富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堅定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等五個階段。道德教育過程是青少年參加社會活動和交往的過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過程,是社會、學校、家庭多方面影響的過程,是長期的反復的教育過程。這對于今天構建價值觀培育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2.青少年價值觀教育富有時代特征,緊密結合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青少年成長所處的環(huán)境對他們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直接影響。價值觀教育把握社會大背景下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的特點,根據(j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實際,對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和目標進行調整,這有利于培養(yǎng)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為社會奉獻的精神,使其成為社會所需要的棟梁之才。

3.積極引導青少年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我國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黨和政府很重視引導青少年參加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來提高他們對社會的認識,加深他們對社會的了解,進而促進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例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部、等部門要求大、中學生利用寒暑假,積極開展學雷鋒、志愿者服務、公益活動、義務勞動、紅色旅游和考察等社會實踐活動,并為他們提供便利條件。這對于價值觀形成起到了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4.社會、學校、家庭齊心協(xié)力共同開展價值觀教育。青少年價值觀是在社會、學校、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影響下形成的。因此,建國以來重視社會、學校、家庭三者聯(lián)合起來共同培育青少年的價值觀。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利用學校主陣地,整合社會資源,探索價值觀教育中社會教育的特點,三者擰成一股繩,共同推進了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

三、借鑒國外價值觀教育的經驗

1.注重主體性教育。國外價值觀教育模式認為,價值觀教育只有注重學生和主體性,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價值澄清模式認為,價值觀不是學習或灌輸而得來的,要教會學生選擇價值觀,利用一切有效途徑和方法幫助學生在自我選擇的行動中澄清價值,從而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這體現(xiàn)了在教育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分析社會問題能力、判斷能力。“體諒模式”反對傳統(tǒng)的脫離學生生活的價值觀教育方法,倡導價值觀教育應貼近生活、回歸生活,體現(xiàn)學生的成長與情感需要。

2.關注青少年的生命價值。國外價值觀教育研究認為,青少年是教育的主要對象,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教育的目的所在。社會道德規(guī)范、倫理原則、價值規(guī)范都是為青少年的生活服務的,價值觀教育的真諦在于注重人的價值。因此,在價值觀教育中重視青少年的生活,關注他們的生命及其價值,這對于我們在價值觀教育中脫離青少年的生活實際,忽視他們的生活和學生對自己生命的認識,具有借鑒意義。

3.注重價值觀規(guī)律的研究。國外的價值觀教育大都重視對學生價值觀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的規(guī)律研究。如價值觀澄清理論的代表人物有美國的拉斯思、哈明等人把價值澄清的完整過程可劃分為選擇、贊賞和行動三個階段,具體又分為完全自由地選擇;在盡可能廣泛的范圍內進行自由選擇;對每一種可能選擇的后果進行審慎思考后作出選擇;做出喜歡的選擇并對選擇感到滿意;樂于向別人公布自己的選擇;根據(jù)做出的選擇行事;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不斷重復的七個步驟;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把道德判斷劃分為前習俗、習俗、后習俗三個水平,懲罰與服從階段;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人際協(xié)調階段;社會制度與良心維系階段;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權利階段;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等六個階段。

4.教育方法的虛擬性。美國的拉斯思、哈明等人的價值觀澄清理論中的討論法,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fā)展理論中的討論法,都具有虛擬性,這種討論法的虛擬性的特點是,它與學生的自身的現(xiàn)實利益關系不大,因此,在討論過程中容易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容易使他們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借鑒國外價值觀教育理論研究成果和所實施的方法,有利于建構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模式,彌補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的不足。

四、加強價值觀理論研究,為青少年的價值觀培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模式的建構,以理論研究作為基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思想和理論體系,以此來指導價值觀的培育實踐。

篇(5)

作者簡介 崔振成,河南師范大學教育與教師發(fā)展學院,教授

當前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及現(xiàn)代性建構過程中遭遇的諸多問題,根本癥結之一在于核心價值觀的疏散以及因此導致的人的價值觀無序、價值靈魂游離、價值信仰空匱、價值理想粗俗等。中國社會要穩(wěn)健行至文明之境,不僅端賴生產力的日臻發(fā)達,更要憑借建設與之相匹配的社會人文秩序和人的心靈秩序。核心價值觀作為維系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共識、引領現(xiàn)代社會前進的精神氣質、凝聚現(xiàn)代人的價值信仰、構筑現(xiàn)代人精神家園的價值體系,必然成為整飭匡正、建構維系社會人文秩序和人的心靈秩序的最本質、最原初的“精神生產力”。所以,核心價值觀教育不僅是教育立人的本體需要,也是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與社會發(fā)展愿景的必然要求。

核心價值觀教育就是將經過反復論證和實踐檢閱的核心價值觀體系以有效教育的方式融入到教育現(xiàn)場,介入到兒童價值觀生成與修正的全過程之中,以期引起受教育者價值觀的不斷認同、內化、修正并走向高階。其實,核心價值觀教育需要經歷至少兩個階段:第一是凝練的階段,即從古今中外多元駁雜的價值觀系統(tǒng)中,遴選出具有基礎性、傳承性、前瞻性、參照性、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價值觀體系,達成價值觀共識;第二是認同的階段,即將遴選出的價值觀體系對受教育者重新解讀、解釋、說明、澄清,引領其價值觀的成長,統(tǒng)攝其價值觀的普遍意義,引起其心理共鳴、價值認同與接納。所以,核心價值觀教育既是一個不斷論證的過程,又是一個不斷建構與修正的過程。就學校教育的范疇而論,核心價值觀教育應存在于學校教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學校各科任教師、管理人員與教輔人員都應當在顯性與隱性的課程之中,在課程意識和教學意識之中,融入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內容。

未成年人正處于感性主導其生活方式、理性尚未成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實施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考慮其身心發(fā)展特征,處理好幾個基本問題,方能保證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

一、介入限度問題

未成年人接受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其人性和人格走向完善的本然要求。夸美紐斯早就說過:“只有受過恰當?shù)慕逃螅瞬拍艹蔀橐粋€人。”[1]在行為范式、思想范式與價值觀念都處于急劇變遷的時期,未成年人的成長更是急需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積極介入。因為教育具有不可重復性,錯過了某個階段的適時教育,很難在下個階段得到有效補償。未成年人對周遭世界的價值認識、價值判斷、價值態(tài)度以及價值選擇和價值行為等,不僅具有直觀感性化特點,也具有隨機隨意性特征,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適時有效介入,可以憑借教育的力量直接影響兒童的價值認知、價值情感與價值行為,避免其陷入迷惘或誤入歧途。同時,有效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宛如為孩子價值成長擎燈,幫助其自小樹立有意義的價值理想,并逐漸生成穩(wěn)健積極的價值觀系統(tǒng)。所以,作為為健康價值觀奠基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完全具有介入未成年人教育全程的必要性與合法性。持“價值無涉論”或者“價值中立論”者無論是出于人本的立場還是其他的主張,都是缺乏理論基礎與實踐理性的錯誤判斷。

但是,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應有其介入的限度,既不能無所作為,又不能過度限制和束縛。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認真研究介入的限度問題。

筆者以為,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限度應當在培育“善意”和“善為”的張力空間內提供必要的價值參照系。所謂“善意”,主要是價值認知與價值情感的范疇。培育“善意”,就是在價值認知方面,盡量規(guī)避價值相對主義的“無涉”性立場,要將“真”的“道德律令”呈示給未成年人,逐漸培育其價值理性,幫助其在是非、善惡、美丑面前養(yǎng)成求是、揚善、趨美的良好價值品質;同時,要激發(fā)、陶冶、升華未成年人的價值情感,培育其在面對自己經歷、遭遇或者見聞、聯(lián)想的情景故事、語境敘事時能夠產生價值情感自覺,有孝心、同情心、仁愛心、誠信心等。所謂“善為”,主要是價值態(tài)度與價值選擇的范疇。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培育未成年人的價值“善為”,就是在未成年人的價值態(tài)度養(yǎng)成上,提供盡可能客觀、公正、高尚、文明的價值參照系,促進其價值態(tài)度上的自覺向善、自覺守禮明德、自覺自律于一定的價值規(guī)范;同時,在未成年人價值選擇時,不僅要幫助其澄清原有價值觀對價值選擇的實際影響,還要幫助其明白對自己價值選擇所產生的后果要負起責任。所以,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介入限度,不是在其價值觀成長中包攬一切和統(tǒng)攝一切,而是通過分析、解釋、澄清、引領的途徑,行走在價值善意與善為的張力空間之內。

明晰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介入限度,是彰顯和弘揚價值觀教育在未成年人價值觀生成過程中的存在意義與存在效果的前提。這可以說是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身份地位”問題。那么,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究竟要以何種內容來介入兒童價值觀成長的現(xiàn)場呢?這就涉及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角色擔當”問題。

二、內容遴選問題

筆者以為,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范疇。

首先,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考慮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和嵌入。教育具有文化性格,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應該找到自己的文化所依、文化坐標和文化符號。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之間并非完全對峙,中國的現(xiàn)代文明建設絕不能隔斷中國幾千年來積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此,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中,必須將凝結民族性格、標志民族氣質的傳統(tǒng)文化精粹嵌入其中,在傳統(tǒng)文化中獲得滋養(yǎng),為孩子們的價值生長找到根和魂。傳統(tǒng)除了具有文化優(yōu)越性之外,還具有直接影響兒童價值觀成長的基本元素,比如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未成年人理解與內化這些文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價值觀接納、豐富與完善的過程。正如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吉登斯所言:“傳統(tǒng)為在身份的延續(xù)中處于中心地位的‘基本信任’(basic trust)提供了一塊停泊地,傳統(tǒng)也是其他信任關系的導向機制。”[2]因此,傳統(tǒng)文化無論在直接還是間接上都會對未成年人價值觀的成長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反過來,缺乏具有本土意義傳統(tǒng)價值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教育,必然遭致未成年人價值觀無根漂浮的災難性后果,這是歷史和現(xiàn)實一再證明了的悲劇。

其次,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考慮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理解與接納。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中,應該融入具有中國特色和國家意志的意識形態(tài)。人性本身就需要政治啟蒙和政治影響。國家意識形態(tài)不僅是一種政治上的思想導向,也是一種精神文化的意識傾向。在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融合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元素,也是為了本土文化的戰(zhàn)略安全服務。正如亨廷頓所言:“西方的病毒一旦植入另一個社會,便很難根除……”[3] 所以,在未成年人價值觀成長的關鍵階段,融入蘊涵國家意識形態(tài)范疇的核心價值觀,不僅不是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鉗制,恰恰相反,它為未成年人對本土文化元素的理解、為未成年人政治性人格結構的完善,提供了基本的價值參照。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涉入,絕不能走向泛化的泥淖。

再次,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還必須考慮對未成年人人性與人格成長有益的普遍性、通識性的人文道德知識的傳授。傳授普遍性的人文道德知識,是從現(xiàn)代性的全球倫理視野,將孝道、誠信、虔敬、信仰、民主、法治、自由、公正等道德倫理融合到未成年人價值觀教育的現(xiàn)場之中,讓其超越某種狹隘的甚至在成人世界中爭執(zhí)不休的偏見,為他們開闊國際視野。通識性人文道德知識主要是指既關注兒童當前道德價值觀認知的知識,也關切兒童未來終極性道德價值觀認知的知識。用經典故事、名人事跡、精彩事例等教育資源材料,直接觸摸未成年人的靈魂世界、精神世界,讓其自幼就養(yǎng)成對絕對道德善、絕對道德理性的信仰和恭敬,對終極價值的思考與擔當。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個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4]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三個范疇的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體系,是必要但不充分的。在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踐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進行抽離與嵌入,抽離的是糟粕,嵌入的是精粹。同時,這三個范疇之間是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不能進行層次化、階段化、平行化理解,要發(fā)揮它們的綜合影響力,共同建構未成年人健康、向上的價值觀世界。不過,厘清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范疇體系,并不意味著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真正落實,還有一個方法論的問題。

三、方式方法問題

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要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必須在其方式方法上做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首先,要樹立人本化、人文性的方法論理念。教育最本質的屬性是人文性,最本體的使命是立德樹人。如果教育跟社會無底線地隨波逐流并陷入功利主義的浮躁之境,那么教育就不可能造就出具有完善人性與完美人格的健全的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屬于教育的基礎性組成部分,不僅貫穿于各學科教育的實際過程,也理應存在于學校教育的全部環(huán)節(jié)。它直接指向人的心靈內核,指向人價值世界的澄明之境,指向人價值理想的高尚追求,因此,核心價值觀教育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必須秉承人本化、人文性的非功利、超功利的方法論理念。堅持人本化理念,就是要求在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踐行現(xiàn)場,必須充分尊重其人格尊嚴,尊重其生命與個性,對其眼前幸福和終極福祉負責,對其價值觀成長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從容解蔽、擇善而就,避免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演變成對其價值觀成長的專制與強加,對其當前幸福的掠奪與擠兌,對其豐富想象力和豐盈好奇心的無視與扼殺。堅持人文性理念,就是強調核心價值觀教育方法論上的非功利性與超功利性。未成年人價值觀養(yǎng)成,必然是一個長期建構與重構的過程。因此,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必然是一個持續(xù)永恒的教育工程,任何一蹴而就、急于求成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徒勞無益的。所以,在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方法論上,要竭力避免短視的功利主義行徑,避免采取死記硬背道德教條、考試檢測德育知識效果乃至獎優(yōu)懲劣、貼標簽等手段方法。

其次,要基于對未成年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心理成長與理解規(guī)律、價值觀成長規(guī)律的研究和尊重來建構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法體系。教育方法不僅要具有人文性,還要具有科學性方能實現(xiàn)其預期價值。那么,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科學性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呢?筆者以為,它要基于對未成年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心理成長與理解規(guī)律、價值觀成長規(guī)律的研究和尊重。研究和尊重未成年人特殊的生活方式,就是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施過程中不能完全以成人的價值世界為判據(jù),要真正地站在未成年人真實生活的境遇中考慮問題。未成年人心理成長與理解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它的階段性、循環(huán)往復性、易變動性和漸進性等規(guī)律,都應當成為對未成年人進行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科學依據(jù)。研究和尊重未成年人的價值觀成長規(guī)律是實施核心價值觀教育最基本的科學依據(jù),價值觀是人的文化性的核心表征,人的文化性生成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價值觀逐步社會化、成熟化的過程。所以,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施必須以充滿正能量的文化嵌入為基本載體。另外,未成年人的價值觀成長還具有“踐言脫節(jié)”的可能性,也就是說其價值實踐與其價值認知、價值言說不一致,這就要求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施不能停留在“言教”的階段,還必須在實踐中檢閱和鞏固其價值觀的穩(wěn)定性。

最后,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拓殖空間、開放形式。所謂“拓殖空間”,就是在未成年人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生活世界中尋找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積極資源。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場域不能總是設置在以知識為背景的抽象世界中,不能將價值認知作為整個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全部。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世界中,在他們所遇所感所知的情景故事中,在他們真實的情感世界中,探索價值觀教育的積極資源,才能使他們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真實感,并把真善美的價值認識深刻理解和切實內化到他們的價值觀世界之中。所以,在方式方法上,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陷入純粹知性的機械教育中,畢竟,教育尤其是知識教育僅僅是生活的一個片段。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借助未成年人于生活中經歷的故事、借助于未成年人周遭發(fā)生的教育情景故事、借助于未成年人想象世界中的好奇敘事,共同整合價值觀教育的引領力量。所謂“開放形式”,就是說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囿于課堂說教,可以通過情景預設、問題引入、兩難故事、價值論辯、創(chuàng)價活動、價值踐行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實施核心價值觀的啟迪、融合與導引,把未成年人的價值認知、價值情感、價值態(tài)度、價值選擇以及價值行為等作為一個整體,綜合考慮到其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之中。

總之,以上三方面問題是未成年人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直接面對的前提性問題,認真研究、孜孜探索,才能建構未成年人健康的價值世界、有序的心靈秩序和溫馨的社會人文秩序,也才能為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建設和現(xiàn)代性建構提供具有保障和驅動意義的“精神生產力”!

參考文獻:

[1]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39.

篇(6)

促使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全面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是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所追求的目標。《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創(chuàng)造一個有得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數(shù)學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獲得作為一個現(xiàn)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shù)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為了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了解數(shù)學的價值,加深對數(shù)學的理解和運用數(shù)學的信心,學會運用數(shù)學的思維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探索、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本次《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制定無論是“數(shù)與代數(shù)”,還是“空間與圖形”,在具體的目標要求中都作了較大的調整。

一、內容編排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

強調數(shù)學的學習應基于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是《數(shù)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特色之一。《標準》教材大力精簡了一些缺乏實際背景、技巧性過高、枯燥無味的內容,而增設了一些“現(xiàn)實的數(shù)學”,選擇現(xiàn)實的、有趣的、具有探索價值的數(shù)學問題,使課程內容成為學生從事觀察、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的生動的素材。如《標準》大力精簡了一些傳統(tǒng)的算術應用題和繁瑣的計算題。卻大幅增加“統(tǒng)計與概率”的內容,因為有關知識是學生未來生活所必需的,是他們就業(yè)和進一步學習所不可缺少的素養(yǎng),如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數(shù)據(jù)、作出決策、進行交流,根據(jù)數(shù)據(jù)進行合理的推測等,而事實上,“統(tǒng)計與概率”的知識本身與現(xiàn)實生活又是聯(lián)系得非常緊密的,并富有重要的數(shù)學價值,也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又如負數(shù)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人們的聯(lián)系非常密切,如零攝氏度以下的溫度的表示法,銀行取款的表示法及水位警界線的表示法等,這些問題都涉及到負數(shù)的知識。對此,《標準》在第二學段中提出:“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負數(shù)的意義,會用負數(shù)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的問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讓學生經過對負數(shù)的認識,將更深刻地認識數(shù),同時,學生在認識負數(shù)的過程中,也能體會到數(shù)學是從實際需要中產生的,數(shù)學是為解決問題服務的。

又如在一年級分類概念的教學中,教材是從學生熟悉的“整理房間”、“整理書包”等生活情節(jié)導入的,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體會分類的含義和作用。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學生從自己的經驗中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同時也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活動的空間,讓學生有親自動手分一分、擺一擺的操作過程;生與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的時間和機會。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對同樣的物品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法,從中去充分體會分類的作用與分類的技巧。

二、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

估算,在現(xiàn)代社會中起著越來越大的影響。當今社會,人們對一些數(shù)據(jù)的處理,取近似值的比例高于精確值,因此,估算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提高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2000年的《大綱》提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各年級應適當加強估算。”但在各年級的具體要求中,并沒有將估算落實到某一知識點上。

《標準》對估算的要求則提出明確的落實點。例如,在第一學段中提出:“結合現(xiàn)實素材感受大數(shù)的意義,并能進行估計。”“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估算,并能進行估計。”“能結合具體情景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在第二學段中提出:“結合現(xiàn)實情境感受大數(shù)的意義,并能進行估計。”“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yǎng)成估算的習慣。”“能根據(jù)給出有關正比例關系的數(shù)據(jù),在有坐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并根據(jù)其中的一個數(shù)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

提倡算法多樣化也是《課程標準》關于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認為“由于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化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基本的計算方法是有的,但是不是只有一種,要看具體情況而定,;而且一種基本方法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是基本的,而對于另一個學生來說,也許另一種方法才是基本的。算法的多樣化、方法的多樣化,實質就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不是指一個學生用多種方法去解決一個問題,而是要求學生自己思考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方法。

三、重視現(xiàn)代信息技術,鼓勵使用計算器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對數(shù)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標準》強調學生結合現(xiàn)實背景理解運算的意義,在養(yǎng)成按一定規(guī)則進行基本運算的基礎上,鼓勵使用計算器探索數(shù)學世界、解決復雜問題。如“任意給定四個互不相同的數(shù)字,組成最大數(shù)和最小數(shù),并用最大數(shù)減去最小數(shù)。對所得的結果的四個數(shù)字重復上述過程,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利用計算器)”按照過去,學生要發(fā)現(xiàn)上述的規(guī)律,需要做大量的運算,這樣,學生就將寶貴的時間都花費在計算之中。而計算器的運用,則可以直接引導學生探索數(shù)的運算規(guī)律,從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篇(7)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Spatial expansion Guided by College Mainstream Values

――Building a Network Micro Platform as an Example

BAO Wei

(School of Marxism,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Micro-blog and micro-channel network as the main mode of micro platform to expand the space of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while mainstream values boot mode for the college opened a new path, on the other hand to guide the work of mainstream values pose a challenge. Seamless network micro-platform mainstream values education and universities, online colleges micro-platform dual effect on mainstream values and guiding path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twork of micro platform can expand the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space indispensable factor, the research, it's helpful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eting point and cyberspace.

Key words micro platform; micro-blog; micro-channel; mainstream values

人們對網絡認知作用至今經歷了“網絡危害論”、“網絡工具論”、“網絡社會觀”三個過程,由此形成 “以遭遇和應對網絡負面信息沖擊為特征的被動適應階段”,“以各類‘紅色網絡’的建設為特征的主動應戰(zhàn)階段”,“以綜合性網絡社區(qū)的發(fā)展為特征的自覺深入階段。” ①互聯(lián)網的強大擴散性不斷地沖擊著高校傳統(tǒng)的教育空間,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尋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網絡空間的契合點,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1 高校主流價值觀教育無縫對接網絡微平臺的必然性

70~90后是微時代最主要的活躍群體,因其與高校師生群具有交叉吻合性,所以微平臺營造的微網絡環(huán)境是可以將高校主流價值觀引導教育納入其中的。

一方面高校主流價值觀引導教育具有獨特性。它依托于知識的傳授但又決不限于此,引導教育能否成功,關鍵看知識的受眾者能否真心認可并進而產生共鳴,在價值觀問題上形成科學合理的是非判斷標準并自覺引導自身行動。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政課僅依靠傳統(tǒng)課堂單向傳輸模式很難有效地在傳播知識之外產生更高層次的觸動,即便網絡在教學中普及,從總體上看也多成為傳統(tǒng)課堂簡單、便捷的延續(xù)。因此迫切需要另一種方式來拓展高校價值觀的引導教育空間。

另一方面大學生是微時代最活躍群體。事情一出,各種媒體解讀、各種角度分析往往與事件本身糾結一起,一同進入學生視野,在及時獲取資訊信息同時也伴隨著所認知事件在認知過程中被過度解讀、誤讀甚至錯讀的風險,這對學生價值觀形成所產生的負面作用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難題。

單純依托課堂容易產生理論脫離實際的弊病,導致價值觀認知與實際行為背向而馳的結果。微時代前所未有地將實際生活與我們拉得如此之近,然而對事物多角度解讀與判斷、多樣地放大與縮小卻淹沒了主流價值觀的主體地位,凸顯了傳統(tǒng)主流價值觀理論傳授模式的無力。因此,主流價值觀教育與微平臺的無縫對接是應對微時代挑戰(zhàn)的必然選擇。

2 網絡微平臺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影響和挑戰(zhàn)

網絡微平臺的出現(xiàn)大大提升了個人信息獲取和能力,改變了話語權與信息傳播權的中心化狀態(tài)。與此同時,微力量的聚合由此而生,僅就微博而言,“微博影響力的動力機制內生于微博作為信息服務平臺所激發(fā)的內容協(xié)同生產及基于用戶社會關系網絡打通的信息通路,其本質是對信息資源的凝聚力和整合力。”②這樣,基于網絡微平臺而生成的個體話語權的凸顯和碎片化力量的凝聚共同挑戰(zhàn)著高校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首先,教育權威性受到影響與挑戰(zhàn)。傳統(tǒng)思政課中教師的權威性毋庸置疑。教育者通過精心篩選,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材料向教育對象集中地、持續(xù)地、高強度地傳播含有特定內容的信息,從而促進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發(fā)生轉變。③微時代下個體言論觀點通過“自媒體”形式在網絡上傳播,個體成為信息傳播和影響的關鍵點,也能通過微平臺便捷地拓展教育資源,與各專業(yè)領域學者和專家互動和對話,這降低了教師主導地位與權威性。主流價值觀引導的權威性如果被湮沒在網絡微平臺鉤織的大網中,學生價值觀的取向也將在各種對錯交織的網絡觀點中迷失。這就要求教育者創(chuàng)新模式,利用微平臺構建校園網絡輿論主導陣地,同時提升自身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線下人際交流的魅力和影響力。

其次,學生認知能力培養(yǎng)方式受到影響與挑戰(zhàn)。傳統(tǒng)教育以一對多“傳―授”模式展開,學生認知能力培養(yǎng)按照由淺入深、由易漸難方式進行。微時代在與信息咨詢零距離接觸中,一方面大學生會產生受眾心理現(xiàn)象,打亂原有縱向認知模式而更接近于橫向認知模式,另一方面在原有縱向認知模式下形成的被動認知方式徹底轉變成主動認知方式,微平臺上學生完全成了一個積極主動的信息獲取者、傳播者和者。因此,教育者必須更新原有工作理念,彰顯現(xiàn)實性、突出真實感,通過增強應對熱點、難點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對學生價值觀引導的目的。

再次,教育環(huán)境受到影響與挑戰(zhàn)。微時代重新構筑起一種全新教育環(huán)境。網絡時代不可逆,全新環(huán)境也無可避免且無法剝離。教育者面臨最主要挑戰(zhàn)是話語權轉換。網絡話語具有多樣性、多變性和生活化等特點,雖然不能用網絡話語來取代傳統(tǒng)話語,但不能忽視它已經越來越為青年學生所推崇和應用。這恰恰揭示出在傳統(tǒng)主流價值觀引導教育中,學生接受心理與施教話語之間的距離和矛盾問題。表面看,如對網絡話語熟視無睹,易造成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間話語鴻溝,實質上是一個需改進教育方式方法的實質性問題,即由權威型教育向平等型教育的模式轉變。如果不能很好適應微時代新環(huán)境,會導致在主流價值觀引導教育中不僅不能有效地傳播思想教育內容,而且可能遭抵制。

3 高校網絡微平臺的建設路徑

微時代來臨,不僅考驗高校主流價值觀引導工作實效性,更對其發(fā)出了強有力的挑戰(zhàn)。高校價值觀教育要融入微時代、適應微環(huán)境、利用微力量、構筑校園微平臺以拓展引導空間,增強引導影響力和持續(xù)力。

(1)以校園微平臺為媒介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微網絡環(huán)境中。要適應微時代這樣一種全新的教育環(huán)境,教育者首先要利用微博、微信等手段將自身融入到微環(huán)境中。其次,高校要結合自身特點構建起具有特性和歸屬感的微平臺,作為師生之間聯(lián)系與交流的重要場域。再次,教育者要有意識地利用校園微平臺開展教育活動,讓校園微平臺成為教育者與大學生進行共同交流與學習活動的新環(huán)境。

(2)以校園微平臺為陣地構建起師生互動交流的溝通機制。教育者不能將微平臺簡單看作是課堂的復制和延續(xù),要有意識地適應大學生網上交流方式,了解網絡話語,熟悉網絡思維,捕捉心理動態(tài),才能與大學生實現(xiàn)無障礙溝通,進而達到有效引導主流價值觀的目的。

(3)轉變原有教育理念,建設校園微文化。校園微文化建設首先要將微平臺納入到校園紅色網站,占領微網絡陣地。還需教育者充分關注學生論壇,及時把握學生動態(tài),以微平臺作為和學生論壇的鏈接紐帶,拓展教育空間。此外,教育者應當關注微平臺工具作用,尋找微平臺與學生日常生活契合點,將網下學生社團活動與網上教育活動銜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

總之,微時代進一步改變了高校價值觀引導教育的環(huán)境,教育者要迎難而上,拓展教育空間,凝聚微力量,倡導正能量,努力探索價值觀引導教育的新途徑。

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網絡微力量對大學生價值導向的影響及應對機制研究》課題號201304132 階段性成果

注釋

篇(8)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數(shù)學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在教學實踐中,教學觀念的落后直接導致了教學效果的不理想。現(xiàn)代的數(shù)學教學不僅能夠使學生會做題,更應該突出學生自主解決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重視的大多是理論的教學,課堂上幾乎全是理論知識的傳授,很少有實踐內容的添加,這大大降低了數(shù)學教學的價值,與學科的性質不符,使初中數(shù)學教學不能滿足現(xiàn)實的需求,這種只重理論的教學觀念是被時代所淘汰的,是落后的,它在日常的學校教育中極大地阻礙了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發(fā)展。

2.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初中數(shù)學教學只有在明確的目標指導下才能讓其順利進行,但在我國的初中數(shù)學教育中,教學的目標還有很大的欠缺。這種目標的欠缺對于學生來講會失去學習的方向,使其在數(shù)學中迷失自我。在教學科研中,對于教學目標的研究非常少,對于教學的目標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就使得教學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源泉。明確的目標才能使學生的學習有所方向,才能使教師的教學有所依托,使學生的學習有所追求。

3.教學方法過于僵化

目前,初中數(shù)學面對的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僵化。一方面是素質教育的春風和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推進,而另一方面,很多教師還是沿用老一套的教學方法,課堂是自己的“一言堂”,考試是一張試卷定成績,授課時不分對象地“一刀切”,注重知識傳授而輕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十分突出。有些教師為了應付集體備課,在進行集體備課時,只是把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分工,沒有進一步探究和挖掘,只“拿來”不“思考”,形不成自己的個性化教案,缺少“備學生”的環(huán)節(jié),對所謂的“經驗”和“理念”盲目借鑒,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

二、將新課標精神充分融入初中數(shù)學教學思路中的途徑

當前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這就需要不斷地對其進行完善與改革,新課程標準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在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將新課標的精神充分融入初中數(shù)學的教學當中,這是新課標改革的關鍵,是實現(xiàn)改革良好效果的基礎。

1.更新教學理念

教學理念的更新是新課標改革的重要目標,只有教學的理念得到改進才能實現(xiàn)教學行為的改善,理念的更新是一切改革的開始,沒有理念的更新,一切改革都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的價值。傳統(tǒng)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主要目的就是在考試中獲得一個更好的成績,這就使教師采用“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迫使學生被動地接受數(shù)學知識。而新課標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改變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追求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精神。這就需要教師在充分把握知識重點的情況下進行內化教學,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的方法與策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探究。

2.堅持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對象,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直接在學生身上得到體現(xiàn),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更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的學習由“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從而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xiàn)。這就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予一定有探索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問題的設計不應過難,這樣會打擊學生的進取心,容易使學生產生失敗感,不利于探索性的培養(yǎng),同樣,問題的設計不應過于簡單,如果學生不學習就能解決問題就會給學生造成假象,造成其過度盲目的自信,也不利于自主性探索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及時地給予指導,幫助學生解決能力范圍之外的問題,在適當時候給予科學的引導,這會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熱情。

3.制訂詳細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引領教學的指揮棒,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考,對于教學的科學進行有著重要意義。只有利用科學的教學目標進行指導,才能使數(shù)學的教學有所依據(jù),才能使教學有計劃性、規(guī)范性,這對于數(shù)學這門學科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教學目標的制訂要切合學生的實際,使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基本都能夠達到,避免目標太高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信心,也不要太低,導致學生探索性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發(fā)掘。同時,教學目標的制訂還應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目標應具有促進正確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作用。

新課改的目標是充分改革現(xiàn)在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不斷理解新課標改革的精髓,將新課標改革的精神充分融入實際教學當中,這樣才能保證新課標改革的意義,有利于實現(xiàn)初中數(shù)學教學的跨越式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復.設計合理的數(shù)學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石國華,張王軍.加強數(shù)學過程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J].中國科技信息,2005(11).

篇(9)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后的社會競爭將日趨激烈,僅憑死記硬背學到的有限知識,而不具備一定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不能適應未來的社會。針對學生的心理,我拿出近幾年,特別是去年的中考題讓學生看一看,大家明顯的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改革、創(chuàng)新、素質教育的氣息,發(fā)現(xiàn)死記硬背,機械模仿的試題已蕩然無存,而開放型試題越來越多。試題比較重視考查概念和規(guī)律的建立過程,注重聯(lián)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數(shù)學課中學生要具備的素質是:勇敢,敢于冒風險;自信,獨立性強;勤奮,進取心強;熱情,有幽默感;堅韌,有恒心;認真,一絲不茍。

一、 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長期形成的傳統(tǒng)習慣、依賴心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心里十分嚴重。我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逐步培養(yǎng)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適應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關于自主探索,在復習課中,每開始復習一個章節(jié),先讓學生自己看書,給出知識點、知識網絡,然后小組討論、補充,最后在黑板上給與明確。

關于合作交流,每次考試完畢,我最多花10分鐘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另外所有的時間都交給學生。錯誤的糾正,解體的方法技巧,都有學生自己解決,并由學生自行進行針對檢測。很多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樂趣,滿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使自己的情感與數(shù)學學習相交融,有了長足的進步。

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基本形式的一種教學活動,但集體授課仍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作交流的基本流程可歸納為:合作設計——目標呈現(xiàn)——集體講授——自主探索——合作活動——測驗——反饋與補救。由此可見,教師的授課幾乎是每一種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習策略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當然,我們不能將合作學習中傳統(tǒng)課堂講授等同視之。合作學習中的課堂講授是以合作設計為基礎的,講授過程也力求簡要清晰,時短量大,高效低耗,有著較強的研究與探索價值,能為繼起的小組活動留有足夠的時間。

二、因為是改革,因為是要摒棄舊的不良的習慣,學生總有點擔心:這種搞法會不會影響對知識的掌握?會不會影響學習成績?學生的活動是否膚淺?事實證明,在復習過程中運用這種方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與平行班級相比較,在歷次考試中遙遙領先,而且,學生把學習當作樂趣,最終進入學會、會學和樂學的境界。整個班級團結協(xié)作,學習氣氛濃厚。為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合作精神,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合理分配小組為前提

一個班大約分六個小組,每小組8、9人,而且從各方面給與均衡。例如,按成績給與均衡,讓基礎較好的同學帶動其他的同學;按性格的不同給與搭配,使每個小組都有幾個性格開朗、勇于發(fā)言、探索、愛幫助同學的學生。采取教師協(xié)調,自愿調整,優(yōu)勢互補,分工合作的原則,使小組成員在學習成績、表達(口頭、書面)的能力等方面取長補短,同學之間互相學習、協(xié)作,保證順利完成任務。這樣不僅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打下基礎,而且在無形中讓一些學生得到身心的鍛煉,具備了一些良好的素質。

2.培養(yǎng)帶頭人為基礎

各組選出組長,挑選幾個數(shù)學基礎較好,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公正、熱心的學生,讓他們對這種學習方式有所了解,取得他們的支持,讓他們在日常課堂中起積極帶頭作用,及時與老師溝通向老師反映出現(xiàn)的問題。剛開始時,甚至對他們進行個別指導。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的他們接受了,并且從中嘗到了甜頭,就越發(fā)的喜歡這種方式,并能自覺的運用到課堂中去。

3.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氣氛為保證

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這意味著課改不只是那些精英們的專利,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從教導者轉變?yōu)榉照撸鳛榘嗉壥獾囊粏T,參加學生的活動,坦率的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看到老師的變化,學生從背后走了出來,不再害怕說錯、做錯。

4.探索和合作為關鍵

通過探索與合作,讓學生自主的學習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完善人格,實現(xiàn)以人的發(fā)展為本,注重知識、能力、人格協(xié)調發(fā)展的目的,新課標提出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都包含在內。在課堂教學中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留給學生探索的空間。凡是學生能想、能做、能說的就大膽讓學生去想,去猜測,去探索,讓教室成為學生探索問題的空間。同時,注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適時創(chuàng)設探索性的教學情景,提供讓學生思想、常識、探索、發(fā)現(xiàn)的機會,形成主動參與教學的氛圍,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合作性評價為激勵:各組活動情況如何,最后要進行評比,這樣就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合作的積極性

首先是學生自評、互評,如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探索與合作中的得與失,各組相互交流,采用競賽、展評等方式。再是教師點評,主要對學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述,使學生知道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哪些方面有待于改進。評價時注意保護學生的自信心,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和團隊榮譽感,呵護學生的思維鋒芒和銳氣。

篇(10)

一、關于團體心理輔導

(一)團體心理輔導的含義

團體心理輔導是指團體領導者運用團體動力的作用,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和需要,依據(jù)基礎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理論的支持進行的不同層面和深度的心理輔導,以促進團體成員心理障礙的消除、問題的解決和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

與一般的團體活動不同,團體心理輔導是以心理障礙的消除和心理成長與發(fā)展為目標,有意識地組織起來的特殊的團體活動,需要一個領導者在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與成員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并善于運用團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創(chuàng)設團體氛圍、覺察成員的心理變化、掌控成員間互動的方式等等,有效地帶領團體發(fā)展,促進成員成長。

(二)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

團體輔導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各種練習,設計不同的場面,帶動不同的感官,來觸發(fā)成員的各種感覺、情緒、思維和行動,吸引成員的參與,協(xié)助自我表達和探索,促進思考和領悟。這些練習包括:

紙筆練習:通過繪畫、完成句子、自我描述等反映內心世界,如自畫像、生命線等。

身體運動:體操、呼吸訓練、肌肉放松等。

接觸練習:成員間的身體接觸來增強彼此的信任和溝通。如信任跌倒、盲行等。

團體討論:通過言語溝通來進行自我表達和相互了解與反饋。如戴高帽、熱座等。

制作練習:通過單獨或合作進行手工制作,探索自我,加強溝通與協(xié)作。如搭紙塔等。

閱讀練習:閱讀一些書籍、畫報等視覺資料以引發(fā)思考和討論。

媒體應用:聽錄音、看錄像和攝像等活動。

角色扮演:用心理劇等方式來設計出類似真實生活內容和人物的環(huán)境,讓成員直接扮演其中的人物,以獲得感受、思考和領悟。

二、團體心理輔導在學校教育中的運用領域

團體心理輔導的特點決定了這種方法非常適合學校教育和學生工作,他在體驗式和互動式的活動中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觸及學生的認知、情感,帶動學生的思考、體驗和行為改變。對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根據(jù)團體心理輔導的特點和工作層面,一般在學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可以從以下幾個領域來進行。

(一)心理素質訓練

中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面臨一系列的心理成長任務,比如如何認識和對待自己、如何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如何學習、如何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如何進行時間管理等,需要通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經驗的積累來完成。家庭教育的影響和社會經驗的積累往往有很大的隨機性,而學校教育是最主要的教育場所,可以運用一系列規(guī)范而科學的教育方法來對學生進行訓練。其中團體心理輔導在幫助學生探索自我、提高人際溝通的技巧、改善學習方法、學會自我管理、探索價值觀、人生觀等方面有著獨特的效力。因而在中小學可以根據(jù)學生年齡和發(fā)展階段的要求來設計各種不同的心理素質訓練。

這些心理素質訓練包括:自我調適能力訓練,如自我認同、情緒調節(jié)、壓力管理;人際共同能力訓練,如傾聽、表達、共情、同理等能力的訓練;自我管理訓練,如自我規(guī)劃、時間管理、理財訓練;學習方法訓練,如了解自己的思維、記憶和氣質類型,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成長小組,如探索自己的情感模式,進行價值觀、人生觀的養(yǎng)成訓練,個性調整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現(xiàn)代人健康的重要指標,它不僅與人們日常行為和個性特征密切相關,甚至很大程度地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狀況,是一個人生存質量、生活幸福、學業(yè)和事業(yè)成敗的重要前提。團體心理輔導在幫助維護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在學校進行心理健康的團體輔導主要包括兩大類:

一是成長性輔導:通過各種成長小組學會合情合理地對待自己,學會表達需要和自我滿足,增強自我價值感,提升自尊:發(fā)現(xiàn)內在沖突,處理消極情緒,增強自我接納,調整偏差認知,改善不良行為。

二是矯治性輔導:中小學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因為童年經歷和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尤其是到了中學階段,伴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比如“同一性危機”、人際關系障礙等,需要通過團體咨詢來改善。甚至有的學生還出現(xiàn)輕度的精神障礙,一些抑郁癥、強迫癥等神經癥和青春期常見的一些精神病也常有發(fā)生。在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通過團體咨詢來進行矯正和治療。

(三)特殊人群的行為矯治

社會發(fā)展越來越快,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影響學生成長的各種因素復雜,難免使一些學生受到消極的影響,比如電子游戲成癮、網絡依賴等,嚴重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學校可以針對這些特殊人群,在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改善特殊人群的心理和行為。比如:

“我是勤勞的蜘蛛”:網絡依賴團體輔導,教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游戲帶給我快樂還是憂慮”:游戲成癮團體輔導,幫助學生處理游戲成癮的情緒危機,并幫助他們學習如何選擇和控制玩電腦游戲的方法。

“我不用你們督促”:增強學習動機的團體輔導,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增強自覺學習的主動性,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和科學規(guī)劃內容等。

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根據(jù)其行為和心理特點,設置不同的輔導目標,運用不同的輔導策略和方式,在學生充分自主的情況下,從知、情、意、行等不同的方面同時引導學生,會收到特殊的效果。

(四)團隊建設

學校是學生走向社會的橋梁,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的實驗場所。在學校學習依托團隊生活和學習,通過愛集體、愛學校到愛國家、愛社會,可以幫助學生滿足歸屬需要,從“小我”發(fā)展到“大我”,體驗社會價值,為將來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如果忽略團隊建設,學生之間勾心斗角、惡性競爭,或孤僻自閉,抱小團,不僅會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阻力,更會傷害學生的身心健康,為未來的生活埋下隱患。因此,團隊建設是學校學生工作的重

要環(huán)節(jié)。

團體心理輔導在形成良好的團隊氛圍,增強團體凝聚力方面有著突出的功效,把這種技術和方法大力推廣到各種團隊建設中,將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風和寢室文化等。

三、合理運用團體心理輔導加強學校的育人功能

團體心理輔導在提高中小學育人功能中具有特殊作用,但在使用這種技術時需要合理運用,注重其科學性,并懂得使用時的條件,積極與其他育人方式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xiàn)科學育人的目標。

(一)注重科學性

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方式,帶領團體心理輔導的老師一定要經過不同程度的專業(yè)訓練,根據(jù)自己的工作性質、工作需要和工作目標來進行不同層面的工作。如果不經過訓練,不知深淺,依葫蘆畫瓢,不僅不能帶來應有的效果,弄不好還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傷害。

團體心理輔導與一般的團體活動相似,領導者會帶領團體成員進行很多游戲和練習(如前所述),但團體心理輔導中的游戲和練習具有特殊的含義,主要在于引導成員開放內心世界,不像課堂學習和一般的活動,不僅僅帶來成員認知上的思考,大多會觸及成員的內心情感,這些情緒情感多數(shù)是積極的,但也難免會引發(fā)一些人童年經歷中的不愉快的感受甚至觸發(fā)其創(chuàng)傷經歷。團體輔導還會引起成員間的情感互動,有友好也有沖突,因此,團體輔導的帶領者就要知道如何應對這類情況的發(fā)生,及時處理消極情緒,帶動和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情感,避免由于活動的引發(fā)和成員的互動帶來成員的心理創(chuàng)傷,或在引發(fā)了成員記憶中的消極體驗后沒有適當?shù)谋Wo和處理而造成成員的二度創(chuàng)傷。所以,在學校大力推廣團體心理輔導的同時還須對帶領團體輔導的老師加強培訓,以確保科學性。

(二)注意條件性

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技術性較強的育人方法,運用時有一定的條件性,不具備條件會影響輔導效力甚至適得其反。運用團體心理輔導,需要一些設施和技術條件,因為團體心理輔導不是一般的團體活動,其目的是要營造安全的人際氛圍以打開成員的內心世界,觸動較深的情感體驗,因此,需要有相對封閉的、隔音狀況良好的、易于組織活動的場所(團體輔導室),然后一定要有經過不同程度專門培訓的老師來帶領,這是保證科學性的前提。

(三)注意與其他育人方法的有機結合

上一篇: 教學銜接 下一篇: 景觀設計常識
相關精選
相關期刊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精品五月精品婷婷,久久精品国产自清天天线,久久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乱码成熟视频在线播放 | 欧美一二区一二区在线 | 亚洲国产视频a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丝袜中文综合 | 中文字幕精品制服丝袜 | 日韩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