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5 04:20:49
序論:好文章的創作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我們為您推薦十篇有行政管理論文范例,希望它們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閱讀品質,帶來更深刻的閱讀感受。
旅游景區位置的獨特性、資源特點的唯一性、景區資產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觀光體驗的差異性,決定了景區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壟斷性。這種自然壟斷性意味著對景區經營者收費必須實施經濟管制,否則,景區經營者可能濫用其壟斷地位,為獲取壟斷利潤而制定較高價格,從而損害公眾利益的實現。
(二)景區資源公共物品特征
經濟學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時,根據其有無競爭性又可分為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具有“擁擠性”,即公有資源消費者的數目從零增加到某一個可能大的正數,即擁擠點時,公有資源消費就顯得十分擁擠。在沒有超過擁擠點的范圍內,可以增加額外的消費而不會產生競爭,即每增加一個消費者的邊際成本為零;當超過擁擠點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費者將減少所有消費者的效用,增加額外消費者的邊際成本趨于無窮大。按照以上理論,風景名勝資源無疑屬于準公共物品。
(三)景區資源外部性特征
景區資源外部性表現為旅游者的消費不僅可以給景區帶來收益,而且景區所在地居民也都能從中獲利。因為旅游產品不僅可以給游客帶來休閑和娛樂,提高所在地區的環境質量而且帶動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當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業機會與隱性收入,從而提高了當地的整體社會福利,旅游地整體形象的推廣能大大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會使旅游目的地的企業從形象推廣中獲得收益。
(四)景區資源信息不對稱性
信息不對稱性是指經濟效益的雙方對商品價格與質量的有關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選擇出行旅游時,旅游目的地對旅游者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對象,旅游者在獲得關于產品的信息方面處于劣勢,旅游產品的提供者與需求者顯然在信息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市場競爭秩序的紊亂,甚至會出現“劣品驅逐良品”的現象。景區資源只有通過政府正確信息的才能實現資源合理利用及社會公平。
基于委托理論的旅游景區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論概述
委托理論是過去30多年里契約理論最重要的發展之一。它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經濟學家通過深入研究企業內部信息不對稱和激勵問題發展起來的。委托理論的中心任務是研究在利益相沖突和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委托人如何設計最優契約激勵人。委托關系也廣泛地存在于旅游業中,但是在旅游業中的研究和應用卻幾乎空白。
委托關系是隨著生產力大發展和規模化大生產的出現而產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產力發展使得分工進一步細化,權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識、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權利了;另一方面專業化分工產生了一大批具有專業知識的人,他們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權利。實際上不管是經濟領域還是社會領域都普遍存在委托關系。為了使人的行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數,委托人一方面對其人進行激勵;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經理人市場”的監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說公共型景區資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區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和承擔民事義務的企業則有權利根據自己的實際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依據委托理論,旅游景區資源行政管理過程中就產生了一系列的委托關系(如圖1)。(三)景區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
景區景點多頭管理是我國目前旅游景區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大頑疾,而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就是旅游景區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問題。因此,政府作為國家的最高管理者應該繼續推行產權制度改革,不僅要實現政企分開,把一部分職能轉讓給有能力、有責任的企業和承包商,從宏觀上給予企業一定的指導;而且政府應根據景區資源隸屬不同的行政管理主體的現狀,基于委托理論,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應該作為國家旅游資源歸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區的行政管理權,原有歸口部門對其行為進行監督管理和委托管理。這樣一來,旅游管理部門就有了明確的權限和職能,企業有了明確的責任,激發了企業的積極性和熱情。
(四)改善景區投資環境以擴寬資金來源
雖然近年來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旅游業的發展,相繼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是單靠政府單方面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致使許多景區景點的開發項目得不到資金支持。因此,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和引導投資成為擺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門眼前的迫切問題。首先,要積極促成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由于中國旅游企業以中小型為主,因此個體私營經濟在發展旅游業、完善旅游各個領域供給方面具有特殊意義。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資本運作時,不能享受外資企業所得稅方面的優惠政策。此外,在費改稅之后,部分收費項目模糊,因企業而定,在這種情況下旅游企業通常要承擔比其他企業重的費用負擔。部分地區的相關部門巧立名目,對景區內的企業亂攤派,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門對亂收費現象予以制止,提高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增加企業投資的信心。其次,增大銀行貸款力度。旅游管理機構應該本著發展旅游業的目的對旅游項目進行細化財務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傳,以贏得銀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銀行的貸款規模;再次,采用景區資源歸口管理單位、企業和當地社區各出一部分資金的辦法成立旅游發展專項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門負責基金的具體運作,景區資源歸口管理單位、企業和當地社區給予一定的監督以保證資金的實際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帶景區的開發與管理
目前,處在交叉地帶的許多景區景點,由于在行政劃分上同時屬于多個地區管理,導致出現了實際上的無人管理,或只從自己受益的角度規劃與開發,注重局部利益,沒有形成大旅游的觀念。鑒于全國都存在許多處在交叉地帶的旅游資源,建議在這些區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劃分之上的專門的旅游發展組織,負責交叉地帶旅游資源的規劃與開發,地方不再對其進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該組織直屬上一級旅游局并對其負責,但在景區的規劃與開發過程中地方各級相關部門要給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爭取發揮特有資源的優勢,實現帕累托最優的共贏局面。
(六)加強景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雖然目前旅游從業人員日漸增多,但其從業人員整體素質水平層次不齊。根據《中國旅游業發展“十五”計劃和2015年、2020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首先制訂旅游人才建設整體規劃。其次,從委托理論出發,對旅游從業人員進行指定地點的集中培訓,提升區域整體服務質量。此外,加強對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調整旅游教育整體結構;強化旅游人才素質教育;加強旅游學科和課程建設等。
內容摘要:旅游景區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它直接關系到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在對我國旅游景區資源特征分析的基礎上,從委托理論的角度提出了我國公共資源型景區的行政管理模式,促進我國旅游景區的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旅游景區行政管理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自由裁量是當代行政發展的重要特征和趨勢。國家實現行政職能需要行政管理的能動性,而行政管理能動性的實現又依賴行政自由裁量權的運用。行政自由裁量權既是行政法學、行政倫理學的一個復雜的理論問題,也是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運用行政權力管理國家公共事務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實踐問題。探討行政自由裁量權,研究如何正確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權,對加強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行政自由裁量權是指行政行為人在法律法規規定的原則、幅度、范圍內,依照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的原則,結合行政管理的實際需要和具體情況,通過主觀判斷而實施公務管理的權力。現代行政必然要求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和廣泛運用。王名揚教授在《美國行政法》中,詳細分析了現代行政為何要被授予廣泛的裁量權。他指出:現代社會變遷迅速,立法機關很難預見未來的發展變化;現代社會極為復雜,行政機關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具體決定;現代行政技術性高,專業性的法律,只能規定需要完成的任務或目的,由行政機關采取適當的執行方式;現代行政范圍大,不可能制定行政活動所需要的全部法律,不得不擴大行政機關的決定權力;現代行政開拓眾多的新活動領域,無經驗可以參考,行政機關必須作出試探性的決定,積累經驗,不能受法律嚴格限制;法律關于行為的種類和幅度規定即使存在諸多可供選擇的規定,行政機關在具體適用時也需要自由裁量權,才能作出合理、公正的決定[1]。
行政自由裁量權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在實際運行中,容易造成權力濫用和顯失公正的現象。權力從本質上看具有自我腐蝕和自我擴張的特性。因此,行政自由裁量權是一種有著合法外衣的特殊行政權,如果運用這項權力時違背立法的精神和目的,以主觀非善意、不正當的目的為先導的話,將因為權力的濫用而導致腐敗。毋庸置疑,要實現依法行政,遏制行政權力的異化和行政行為人的腐敗,必須對行政自由裁量權進行有效合理的規制。
從法律角度說,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規制主要有行政合法性原則和行政合理性原則。行政合法性原則要求行政主體按照法定的授權、形式和程序實施行政行為,并對其行政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它主要審查行政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是否合法,是否超越了法定的幅度、范圍而越權違法。行政合理性原則要求行政主體所實施的行政行為必須適度、公正,必須符合法律的目的和精神,基于正當動機和適當考慮[2]。目前,理論學界已形成共識,行政自由裁量權的行使,除了理所當然地必須遵循行政合法性原則外,更應受制于行政合理性原則。但具體如何以合理性原則規制行政自由裁量行為,實踐中卻缺乏可操作性。行政行為人的裁量必須符合公平、正義、適當、合理的理念,這不僅取決于行政行為人的執法水平,同時還受到行政行為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心理狀態等因素的影響。現實中權力的運作方式、效率與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行政行為人的主觀價值判斷。這就是從行政倫理角度研究行政自由裁量權的重要動因。
二、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倫理本質
所謂行政倫理,指調整行政行為人在國家事務的管理活動中所產生的各種利益關系的,并能以善惡進行評價的行為規范以及制度、體制、規則、程序等行政構件所體現的倫理精神和道德傾向。行政倫理的本質在于追求行政過程的倫理價值及行政行為人的道德完善,即行政的道德化訴求[3]。行政自由裁量權是行政倫理學的一個核心概念,從一定意義上講,它就是一種倫理裁量權。有學者提出,確定行政自由裁量是適當、合理而非濫用權力,其評判標準包括:是否符合法律精神,是否正確理解法律原意,是否基于正當(動機)和適當(考慮相關因素或不考慮不相關因素)考慮,是否受先例和慣例約束,是否濫用程序自由,是否不行使或忘記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權等等[4]。在這里,行政行為人的能動性被放在了行政自由裁量權行使的中心位置。它要求行政行為人依據理性來行使權力,側重于考察行政行為人的主觀意識領域,也就是行政行為人如何對行政自由裁量權加以合理控制,使公平正義得到最大限度的彰顯。在行政倫理學領域,行政行為人是具有一定意志自由并能夠運用倫理理性進行獨立價值判定和道德決策的行政主體。他們根本性地受自身個體倫理自主性的約束,有能動的道德義務承擔傾向,具有公共利益和個人私利的共同價值載體的特性[5]。
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是實現政治文明的重要一環。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追求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協調發展,而政治文明中作為制度的層面,更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可現實生活中,局部范圍內存在的經濟社會生產力發展與道德風尚的淪喪這一二律悖反的現象的存在,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困惑,雖然各界人士見仁見智,作了大量的探索,但效果并不明顯。為此,對政治文明的呼聲已越來越高。黨的十六大報告中已正式將這一問題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可以說這些年,我們在推行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做了大量的努力,特別是作為首當其沖的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方面邁出了前期步伐。但如何真正從實現政治文明的高度提高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切實做到有限政府、守法政府和責任政府,仍有大量而艱巨的工作需要做。
實現行政管理的有效性也是適應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需要。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及世界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良好的機遇,它可以使我國與許多先進國家在比較融合中吸取進步有益的成份,豐富和發展自己,促進我國與文明進步的文化接軌,從而帶動其它方面的發展。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因基礎弱、起步晚,與文明發達的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多的不足和空白點,而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科學技術和政治競爭日趨激烈,要想在競爭中贏得有利地位,政府的行政管理的改革特別是提高有效性已經刻不容緩。因為我們很難設想一個置身于全球化過程之外的閉關自守的國家能夠成為多極化中的一極。為此,將著眼點放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推進行政發展,銳意進行政府職能創新、行政體制創新、運行機制創新、行政價值觀念創新,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多極化、全球化的形勢發展要求,確實是當前和今后面臨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二
當前我國行政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存在的諸多問題和困惑,對行政管理的有效性提出了現實挑戰,這些挑戰及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機構改革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步履艱難。多次機構改革雖然帶來一些變化,但總體而言這一改革仍然沒有觸及深層和本質問題。這可從整個行政成本的逐年攀升及環節、程序的增多、復雜化看出。比如某市一個單位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體職工不到20人,只有1個正職領導,1個副職,4個科室,1部小車。而目前該單位職工人數40多人,卻有1個正職、4個副職,內設近10個科室,3-4部小車,行政成本呈幾何級上升。類似這種單位不在少數,尤其是一些權力部門,每改革一次,人員都增加一批,環節、程序也越來越復雜。長此以往,我們的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實現談何容易。而且我們不得不正視,這種現象在局部范圍內愈演愈烈。如某地一企業從征地、辦證、建廠,前后兩年多,跑了幾十個單位,蓋了100多個公章,最終還是無功而返。個別私營企業因無法承受來自我們服務職能部門繁雜程序的困擾,不得已走為上,異地遷廠。我們一些政府行政部門權力錯位,越位,缺位問題一直無法理順,政務不透明,審批改革授權不到位或“三亂”“四難”等人為障礙仍在一定范圍存在,這些都極其嚴重地阻礙了行政管理有效性的發揮。
第二,公務員隊伍管理缺乏規范,人員素質的缺陷較為明顯。1993年國家推行公務員制度以來,應該說我們在改革上邁出了一些步伐,整個公務員隊伍的文化結構發生較大變化。但不可諱言,我們推行的這一制度仍然存在不少亟待克服的缺憾。主要是:因受傳統計劃經濟及封建家長制作風的影響,我們公務員進人的控制上難以行之有效地建立科學、統一、嚴格的規范。或即使有這些規范,實踐中也往往因存在著較大的隨意性,以致好的人進不來,進得來的不好用。加上已進的部分人因有某種權力作背景,又不及時完善和提高自己,素質上一直沒有提高。再加上目前機關內部,一些原本素質較好的公務員因其能力貢獻與其待遇不匹配,干好干壞差別不大,這樣其積極性在逐步消減,對工作也構成了負面影響。當前來自現實生產中的一句順口溜: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亂的。它充分暴露了我們當前公務員隊伍在管理上的不良狀況。這一問題必然直接影響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解決此問題已成刻不容緩之勢。
第三,文山會海的泛濫已成為革除不斷的頑疾。我們相當多的部門終年陷于文山會海之中。現在雖電腦普及,電子政務逐步推開,但是人們仍然無法擺脫文山會海的困境(據說有的領導一個月開40多場會)。從材料到材料,從會議到會議,真不知何時能騰出時間抓工作落實,行政管理的有效性不知何時能實現。這一問題喊了多年,該到解決的時候了。
第四,依法行政工作相對滯后,影響了行政管理的有效性。依法行政從理論上應該是不成問題,但實踐中仍相對滯后。之所以如此,我以為根本在于我們的一些部門或領導對權力缺乏正確認識。由于個人利益、單位小團體利益的思想作崇,一些部門領導不是將權力用來更科學、規范地服務于人民群眾利益,而是視為私有產物,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在實際工作中置法律法規于不顧。加上當前整個制衡機制不健全,對不依法行政的人和事沒有真正從深層次上傷筋動骨,因此導致部分部門、單位及人員更加有恃無恐。這些問題不解決,行政管理的有效性便無從談起。
三
提高行政管理的有效性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當前各地也探索了一些新的模式,如深圳、重慶、青島、上海等地近年來逐步從某一局部和層面進行探索和創新,都取得了一些經驗,也給我們較多的啟發。隨著《行政許可法》的出臺實施及國家宏觀上相關制度的改革,可以預見,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必將進一步顯示其應有的空間和活力。筆者以為,要提高行政管理有效性必須抓好以下幾個環節和步驟。
第一,要著力探尋行政管理的規律和方法,樹立科學的效率觀。行政管理不能囿于傳統的理論或外地模式,必須探尋適合自身特點的規律和方法,注重效率優先。我們知道,凡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取得最大的成果,效率就高,反之則低。但講效率,必須尊重規律。如果一個行政機關為實現某一行政目標,不顧政府機關的信譽,不顧干部群眾的承受能力,脫離當地人力、物力、財力狀況,一味盲干,那不僅實現不了“高效”,反而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第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降低組織與管理成本。一是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科學規范部門職能,合理設置機構,優化人員結構,實現機構和編制法定化,切實解決層次過多,職能交叉,人員臃腫,權責脫節和多頭執法問題。二是要健全行政管理法規和日常工作制度。要降低行政成本,必須依法行政,強化行政管理法規,使一切行政活動都具有基本的規范和程序。三是要提高領導者的素質和領導藝術。四是要改善行政環境和工作條件,逐步實現管理手段現代化,降低行政成本,少花錢多辦事,少用人多辦事。
第三,嚴格控制行政經費,降低費用成本。合理、及時地安排行政經費,是完成各項任務不可少的條件。行政經費總的原則是從嚴從緊安排,使財政支出不超出增長速度。為了控制、壓縮和節減行政經費開支,一是必須堅決清理和精簡機構,控制人員編制,并防止膨脹;二是嚴格控制設備購置,壓縮社會集團購買力;三是嚴格控制黨政機關人員出國出境考察,嚴禁公款旅游,堅決壓縮會議開支;四是大力推行政府采購制,節省一切不必要的開支;五是堅持“一支筆”審批,改進和完善經費管理辦法;六是全面實行定期審計,嚴肅查處違紀者。
第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降低執行成本。行政人員是行政管理的執行者,是行政管理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行政人員素質如何,對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有效性具有決定性意義。為此,當前要大力推進公務員考試錄用、競爭上崗制度,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建立并完善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選人用人機制。進一步探索考試錄用、競爭上崗的新思路、新辦法,不斷擴大選人渠道,拓寬選人視野,積極探索公務員任期制、試用制、辭退制和用人失察失誤責任追究制。要進一步建立健全公務員能上能下、輪崗交流和培訓教育機制。對公務員的政治表現、工作實績和社會公論等,要客觀、公正地予以考查,并將考查結果作為晉升、交流、培訓和實施獎懲的重要依據。要經常組織公務員學政治、學業務、學現代科技知識,著重幫助他們加強黨性修養,理論素質,促進其素質全面提高。
第五,要進一步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政府行政管理的有效性內在地要求政府公職人員首先要在主觀上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把權力運作的基點和著眼點建立在服務上,深化擴大服務內容,講求和完善服務方法,提高服務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樹立良好的形象,保證促進各項事業發展,特別是要從“三個代表”要求的高度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其服務職能,切實使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能從深層次上取得突破。
在我國行政單位資產管理中,相關領導對管理的認識不夠全面,管理意識相對薄弱,通常對金錢會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對于物品類的國有資產卻產生輕視的心理;在管理過程對使用的環節比較重視,卻輕視在使用結束后的管理環節,這些對國有資產管理的思想誤區已嚴重阻礙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改革和發展。當前,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得到國家的廣泛關注,相比之下,而行政單位的資產管理關注度要輕得多,致使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發展步伐緩慢,完全跟不上我國經濟發展的節奏。一些行政單位存在分工上的問題,管理意識較為薄弱,未將管理上升到制度層面。還有部分行政單位管理不規范,在未經上級部門批準的情況下,就擅自對國有資產進行調用,造成國有資源的浪費。
2、國有資產流失嚴重
國有資產流失是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一大難題,資產流失并非在短時間內即可完成,而是由于資產管理的各個環節均有可能出現紕漏。在投資環節,前期分析不足,投資過程中監管不力,導致資產流失。在購置環節,單位決策失誤,購置措施不當,購買不合格或者質次價高的產品或工程,容易造成資產的隱性流失。在使用過程中,由于管理不夠細致,極易發生資產丟失的問題,抑或資產受到損傷,而影響本身價值。在資產處置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違規操作,擅自將資產贈予他人,或是為了個人利益轉讓他人,抑或將國有資產歸個人所有等諸多問題。
3、預算管理機制不完善
我國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長期以來存在預算管理機制不完善的問題,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完全不相關聯,給科學管理帶來一定困難。在資產管理中的各個環節都會對預算的合理性造成影響,如一些部門在使用國有資產時過度浪費、相關領導在制定決策時未能基于實際情況等,都會導致資產配置不夠科學合理,從而降低資產管理的效能,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在于資產預算管理存在一定缺陷。
4、資產管理與財政管理相分離
行政單位資產管理存在與財政管理完全割裂的問題,致使帳外資產的問題屢見不鮮,由于我國行政單位對國有資產調用、轉借的情況發生十分頻繁,資產流動過程中,其占有權和使用權便剝離開來,給會計預算帶來極大影響。5、監督和管理體制不健全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嚴重阻礙了資產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行政單位由于裙帶關系較多,同一職位上設置了過多的人員,且不同職位間崗位職責也存在交叉,分工不夠明晰,管理力度嚴重不足,給行政單位監督管理帶來極大困難。
二、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路徑
1、增強管理意識
意識是行動的先導,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應從意識層面著手,增強管理意識,增加對國有資產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了解,加強對資產管理的重視程度,將資產管理工作視為己任。此外,還要加強對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重要性的宣傳教育,加強廣大員工對資產管理相關政策的學習和了解,從而增強行政單位領導及相關人員的資產管理意識,從思想意識方面重視資產管理。
2、改革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模式
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模式的完善與否,直接關系著國有資產管理的效果,因此,應立足行政單位的實際情況,對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模式進行改革,構建如下的管理模式:國有資產的所有權統一在國家手中,具體管理交由財政,使用交由行政單位,上述過程都在各級政府的監管下進行。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選擇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口標模式,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探索國有資產管理與公共財政管理相結合,國有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逐步建立起一個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利于促進國有資產合理配置與有效使用的管理體制。
3、加強資產預算管理
資產管理不能與預算管理獨立進行,這樣會影響國有資產管理的規范性,高水準的預算管理能夠提升資產管理的科學性,同樣,高水準的資產管理能夠提升預算管理的有效性。行政單位資產預算管理的強化主要包括對資產的收益、消耗的費用等進行科學核定,并核對相應的賬目。為了加強行政單位的資產支出管理,行政單位應該加強資產預算管理力度,規范管理環節,在配置環節建立科學合理的資產購置預算制度,在使用環節建立資產調劑制度,在資產處置環節實行"陽光操作"。
4、堅持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相結合
通過建立健全資產核算總賬、序時賬、明細賬及備查賬,運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手段,將資產登記、配置、處置、收費、評估、統計等進行信息化管理,認真做好固定資產卡的記錄與登記,嚴密核算,認真核實資產賬實、賬賬、賬卡是否相符,使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相結合。與此同時,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應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深入性,應指派專人對國有資產進行管理,并對管理人員的崗位職責進行明確,將資產管理作為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標,與財務管理并軌操作。
5、健全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監督機制。
(1)建立外部監督機制外部監督主要從各級政府的強化管理著手,各級政府應對國有資產管理的相關領導進行定期考核,并將管理的好壞作為職務任免的重要參考指標;如果出現國有資產管理不力,而造成資產的價值損失,應追究責任人和相關領導的責任;如果違規行為觸犯法律,則要追究其法律責任;對行政事業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出現的違紀問題應向民眾公布,利用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約束國有資產管理。
關鍵詞:郵儲銀行;合規;合規風險管理。
近年來。國內外銀行業金融機構不斷暴露重大違規事件.財務損失數量驚人,機構聲譽嚴重受損,嚴重危害公眾對銀行業的信心,大量合規失效的案例表明,銀行業金融機構正面臨著巨大的合規性挑戰。由于郵政儲蓄長期只作為郵政的一個內設機構進行經營管理.其合規風險的管理機制相對比較薄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成立后,隨著各種業務的廣泛開展,其合規風險管理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亟待加強.
管理的質量和效率有待提高。
一、加強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合規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①加強合規風險管理是郵儲銀行主
動適應金融業發展和外部監管新要求的
需要。隨著銀行業務的目益多元化、復雜
化和國際化,監管機構要持續跟蹤單個機
構的風險變得日益困難。國際銀行業和監
管當局清醒認識到加強銀行合規管理的
重要性。20__年4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
會了《銀行合規和合規部門》,明確了
商業銀行應遵循的合規管理的十項原則。
中國銀監會于20__年10月頒布了《商業
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對商業銀行的合
規管理作了具體的規定。中國郵政儲蓄銀
行要躋身國內商業銀行的前列,必須加強
自身合規風險管理建設,主動做好合規管
理工作。以更好適應外部合規監管的需
要。
②加強合規風險管理是郵儲銀行持
續穩健規范經營,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的
內在要求。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必須以
規范經營和科學管理為基礎。郵儲銀行在
開展業務過程中,隨著經營壓力和競爭壓
力的與日俱增。一些機構和工作人員總是
片面認為“中規中矩會影響發展”.從而導
致在追求業務的片面發展過程中埋下了
隱患。而大量實踐表明,具有良好合規風
險管理的銀行必然具有持續競爭力,而這
種競爭力恰恰是能給銀行帶來財富收入
和聲譽價值的不竭源泉。加強合規風險管
理是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實現持續穩健經
營的內在要求,是完善全面風險管理、健
全有效內控體系的重要基礎。
294 特區經濟sfiedaizone economy 20__年8月
③加強合規風險管理是提高郵儲銀
行制度執行力的核心所在。近年來郵儲違
規問題頻頻曝光.大案要案時有發生,綜
觀這些案件發生的機構。風險管理和內部
控制等機制在表面上有序運行,其實卻因
沒有合規經營而被架空。通過對中外資銀
行風險管理質量的差異性比較發現,中資
銀行其實不缺制度.真正缺的乃是執行
力。如果銀行忽視、貶低、淡化合規經營和
合規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違規違法行為的
查處防范就會落空,重大案件自然會發
生,再好的制度、措施都會失靈。而合規風
險管理的重要作用和戰略意義.就是為了
保證各項制度、政策和措施的貫徹落實。
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合規風險管理
的現狀
.①對合規風險認識存在誤區,合規管
理理念有偏差。有些銀行認為在經營過程
中“只要不違法。無論做什么都可以”,在
利益的驅使下挖空心思“打球”.玩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貓鼠游戲。有些銀
行認為在經營過程中如果強調重視合規
必然會束縛企業的手腳,使企業的競爭力
和盈利能力減弱。有些銀行認為合規管理
會助長員工被動的“不做不錯,只求太平”
的消極態度,導致業務停滯不前.影響員
工工作熱情和士氣。
②合規風險管理體系不健全,風險防
范和控制流程不嚴密。從目前情況看,郵
儲銀行在合規管理框架上仍存在一定的
缺陷。一是合規風險管理職責分散.郵儲
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散落于稽核、審計、財
務等不同部門,缺乏統一的組織協調,政
出多門.這種模式使得合規風險管理職能
不能有效獨立于經營職能。二是郵儲銀行
特別是基層機構還沒有成立專門的合規
萬方數據
風險管理部門,設置專門的合規管理崗對
合規風險進行統籌管理,還沒有形成橫向
到邊、縱向到底的全方位合規風險管理架
構。
③合規風險管理機制缺失,影響合規
的主動性和互動性。郵儲銀行內部缺乏系
統、規范的全面科學風險管理法規、制度
及操作規則,很多規章制度模糊、粗略.缺
乏可操作性。同時合規風險管理的激勵約
束機制、問責制缺失,使主動合規者得不
到褒獎,違法違規行為得不到打擊,“規”
的主動性和互動性得不到發揮。
④合規管理專業人才匱乏,隊伍素質
有待提高。目前,許多基層郵儲銀行員工
來源于原來的郵政崗位,學歷水平普遍偏
低,既懂金融知識又熟諳法規知識、風險
意識的合規風險管理人才嚴重缺乏。合規
管理只有在員工知法、懂法、守法和少數
違法者受到嚴肅懲處的情況下.才能發揮
其應有的作用,而目前郵儲員工隊伍素質
嚴重制約了合規管理發揮高效作用。
三、加強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合規風險
管理的措施建議
①主動樹立全行員工合規經營理念。
營造良好的合規管理氛圍。積極主動倡導
合規風險管理,高層管理人員要率先垂
范.要帶頭強化決策和管理過程中的合規
意識.親身傳達強烈信息,并監督各部門
是否樹立合規經營觀念。要讓合規經營理
念滲透到每個員工的血液中,讓員工意識
到合規絕不僅僅是合規部門或合規人員
的事情.合規工作與銀行的各個流程、各
個工作環節和每位從業人員都息息相關。
要改變過去那種“不踩紅線就不能大發
展”經營觀念。逐步樹立合規是行為準則、
競爭優勢,而不是障礙的觀念,促使全員
所有員工在開展業務時都能遵循法律、規
則和標準。
②建立合規風險管理組織構架,明確
合規管理部門的職權。郵儲銀行要高度重
視合規
部門的建設,應根據自身經營特
點,組建一個獨立的、強勢的合規部門。可
以借鑒其它行合規部門設置的經驗.在總
行及分行設立獨立的合規風險管理部門。
在支行及以下機構可設立合規崗位。合規
部門的設置要強調有效性、獨立性和被審
查性,確保合規部門不受干擾,同時它也
要受到內審部門的定期和獨立的檢查。郵
儲銀行還應配備足夠的、素質較高的合規
管理人員,并制定科學、合理的合規部門
考核辦法等。
③健全合規風險管理機制,提高風險
防控水平。建立科學的合規管理績效考核
制度。量化、細化考核指標,實行定性與定
量相結合,并把考核結果與相關人員的獎
懲掛鉤,充分體現郵儲銀行倡導合規與懲
處違規的價值理念,使合規風險意識真正
貫穿于銀行業務的整個流程。切實有效的
落實合規問責制,包括:制定明確的崗位
責任制、建立嚴格的問責制、認真貫徹落
實問責制等環節.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合規
績效考核,懲罰違規行為。建立誠信舉報
監督機制,各級銀行應為員工舉報違規、
違法行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徑,并建立
有效的舉報保護和激勵機制,鼓勵員工舉
報不合規行為。強化對違規違法行為的有
效監督。
④強化員工的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從
業人員整體素質。郵儲銀行應通過組織持
續有效的合規培訓和教育項目,加強員工
對政治理論、經濟金融、法律法規等方方
面面知識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
質和更新知識結構。通過合規培訓,使員
工能明確理解銀行在銀行經營過程中必
須遵循的銀行“合規法律、規則和準則”的
對象范圍,充分系統了解和掌握銀行的合
規政策以及相關合規規程和文件的具體
內容以及各自崗位的合規流程,形成~種
濃厚的合規文化。口
考文t:
[1]宋會.余志海,林力.農信社合規機制
建設研究[j].南方金融,20__,(07).
[2]徐勤德.關干加強農行合規文化建設
的探討[j].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__,(08).
[3]劉謙.對加強農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
的思考湖[j].湖北農村金融研究,20__,
(06).
[4]許威駿.銀行如何加強合規風險管理
[j].現代金融,20__,(1 2).
[5]王偉華.中資銀行合規管理與銀行再
造[j].價值工程,20__,(07).
[6]中國工商銀行江蘇省分行課題組.國
有控股商業銀行合規文化建設研究[j].金融
論壇.20__.(60).
[7]聶明.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m].北
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__.
作者■介l
馬英杰(1979年一),男,河北易
縣人,經濟學碩士。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
學院金融系助教。
馬珍珍(1980年一),女。河北深
州人.管理學碩士.石家莊郵電職業技術
學院經濟系助教。
吳淑梅(1980年一),女,河北東
光人.河北科技大學電氣信息學院碩士研
究生.
萬方數據20__年6月卻’edai zone e.co.omy特區經濟295abstract:i n recent yea rs.com—p1 1 anee r1 s k s g radually become thes1 anlf{ca nt r1 s ks chl na’s commer—e1 a1 ba nks facl ng besl des c redlt
|r1 s k.ma r ket r1 s k and 0peratl 0n al
rj s k.w1 th”comme rcl a1 banks com—
d1 1 a nce r j 5k management gul de’
11 nes。1mdl ementl ng. comp]1 a nce
r1 s ks management ha s attracted w1 de
attentl on 0f comme rcl a1 bank’s han—
ager5.from the necessl t_y of chl na
postal savl n口s bank’s compl 1 ance
p1 s k management.thl s pa pe r g{mes
some advl ce on strengthenl ng com。
p1 1 arice r1 5 k marlagement wi th the
actu a]sltuatl 0n 0f chl na postal
savl ngs ban k.
一、晉商文化的形成晉商,稱雄于亞洲數百年,在世界經濟學史上可與意大利商人相媲美。晉商最早出現于古代晉國時期,是中國最早的商人,發跡于15 世紀末的明初,在 16 世紀 70 年代的明仁宗年間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一個地域性的商幫,到 19 世紀 70 年代清朝光緒年間達到輝煌,貿易做到了歐洲,他們是當時國內勢力最大的商幫,在國際貿易中也是實力雄厚的商業集團。晉商的商品經營(如綢緞莊、茶莊、顏料莊、布莊等)和貨幣經營(如票號、賬莊、錢莊、當鋪等)相互滲透,相得益彰。晉商的興衰歷經了五百多年,在這五百多年的時間里,晉商既是一個歷史時期的代名詞,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對山西商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文化財富。
晉商文化是晉商在特定的發展過程及經營實踐中凝結起來的獨特的經營理念和價值觀念,它是山西商人在從事商業活動中將山西黃土文化與塞外文化相融合所創造的經營經驗、商行制度、商業道德、商會組織等精神財富的綜合。它具有自己的特性和個性,對外是一面旗幟,對內是一種向心力。
晉商之所以稱雄于世,就在于他們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晉商文化貫穿到經營和組織管理之中,使晉商文化成為其實踐活動中最活躍的內在靈魂。晉商文化把傳統的儒家文化精髓仁、義、禮、智、信滲透到整個晉商的精神世界,成為他們的靈魂,指導晉商經營管理活動。晉商文化可以主要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在道德上,義利誠信。晉商挾信義而經商,不畏艱難,輾轉千里,輸萬貨以為人,贏百利而利己,逐漸形成義利并重、義利統一的商業價值觀。他們崇尚信義,在其重商立業的創業思想指導下,在義和利的問題上,有其獨特的理解和行為規范,主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古代中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孔廟、關廟,而很多關廟由山西商人所建。關廟作為祀奉關云長的地方,之所以被山西人百般信崇,均在于信義二字。晉商反對采取卑劣手段騙取錢財,寧可折本虧賠,也要保證企業信譽,使得各地百姓購買晉商商品,只認商標,不還價格。
(二)在管理上,競合相融。他們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眼光敏銳,審時度勢;積極主動,適機而上;協調關系,增強友誼;既能與人寬容共處,和平共事,又能讓利經營,薄利取信。博大寬厚是晉商文化的底蘊所在和晉商群體賴以興旺發展的精神支柱。胸懷寬廣,眼光遠大,使晉商具有在商海中游刃自如、審時度勢、洞察機遇的銳利眼光;敏于觀察商情,捕捉戰機,采取主動,適機而上,乘勢獲取戰果的機智頭腦;寬厚待人,以義取財,以利厚人,增強友誼,在化解業務糾紛和協調師徒關系方面展現出大家風度。
(三)在思想上,和諧兼容。晉商信奉和氣生財,重視與社會各方的和諧,在內部,相互信賴與忠誠,體現了擇人委任唯賢是舉的導向性和激勵人、凝聚人、用好人的思想,注重發揮經理、掌柜的潛能和智慧,使經理、掌柜在工作中自我塑造,發揮垂范效應,把自己的行動與票號經營目標有機聯系起來;在外部,尤其在同業往來中既保持平等競爭,又相互支持和關照,既能與人寬容共處,和平共事,又能讓利經營,薄利取信。晉商精心選擇各幫商人自己比較固定的商路和經營地域,各行其道,分區貿易,各幫絕不一哄而上。晉商還互相指定同行為相與,相與間都是經過了解,認為可以與之金錢往來的同行。同是相與,必須盡量互助,即使無利可圖,也要善始善終,不中途絕交。
(四)在經營上,勇于創新。勇于創新是晉商獲得可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晉商首創人身股分配制度,員工沒有資本,可以憑人力資本入股享有人身股,與東家的資本股銀股同等分紅。人身股從二厘開始,頂二厘的員工只能管點雜事。頂三四厘者可在柜臺上應酬買賣,但重大事宜尚難做主。頂到五厘以上者行情一聽就明,生意能否成交一語定奪。頂到七八厘者便成了行家里手,或來往于總號、分號之間,盤點貨物,核算虧盈;或奔波于天南海北,拍板大宗交易。
頂到九厘者,已是花甲白領,日常營業一概不管,專事重大決斷。若決策有誤,不僅給商號造成經濟損失,也影響到這些元老個人的聲譽和利益。這一制度營造出外有壓力、內有動力的良好氛圍,營造出尊重人性、尊重個性的氛圍,充分激發出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培養了員工愛票號如家的責任感和歸屬感。同時這種制度將個人的名利與企業機制結合起來,責權利相統一,使得票號內部各方面的人員都能夠恪盡職守,盡心盡力。
一、質量保證金制度上升為行政法規的必要性
建立質量保證金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旅行社的服務質量,保護旅游者的合法權益。在旅行社和旅游者之間,相對于其它消費者而言,旅游者的合法權益更容易受到損害。這是由于旅行社業務經營特點決定的:第一,旅行社為旅游者提供的服務是一種無形商品,旅行社預先向旅游者收取費用,往往在較長時間后才向旅游者提供服務,具有遠期交易的特點。在國際和國內的旅行社,都存在著利用遠期交易的特點預收大量費用,然后攜巨款逃匿的現象,或者利用預收的費用從事股票、期貨貿易等風險極大的交易活動,使得旅游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第二,旅游者只有在消費后,才能判定旅行社提供的服務是否符合約定,一旦旅游者的權益受到損害,又不像消費物質商品那樣,及時得到保修、保換或退賠,由此產生的權益糾紛極難解決。第三,大多數中小旅行社由于投資少,辦公地址和辦公設備都是租賃的,一旦發生損害旅游者權益的事情,旅行社自身幾乎沒有賠償的能力。
由于旅行社預收旅行費用款項較大,涉及的旅游者數量較多,社會影響面廣,一旦出現問題,不僅防礙旅行社自身的發展,而且損害了旅游者的合法權益,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世界上旅游發達國家普遍采用質量保證金制度來保護旅游者的利益。如日本在《旅行業法》和《旅行業法實施要領》中對旅行社質量保證金繳納的數額、繳納的程序、保證金的退換、繼承等都作了非常具體的規定。泰國《旅游業暨導游法》中規定,旅行社應以現金、泰國政府公債或由泰國政府擔保本金與利息的國營企業債券等方式繳納保證金。我國臺灣的《旅行業管理規則》中規定經營旅行社應首先向交通部觀光局申請籌設,依法辦妥公司設立登記后,符合條件者,經核準并交納旅行社保證金、注冊費后,發給旅行社執照,方可營業。為了進一步強化質量保證金制度,在今年通過的《旅行社管理規則修正案》中又將保證金的數額提高了。此外,法國、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韓國和西班牙等國也實行了旅行社質量保證金制度。這些國家都把質量保證金制度上升為法律或者法規,以法的形式來規范旅行社的經營秩序,保護旅游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對旅行社的行業管理和監督,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出現了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國內旅游相并存的新趨勢。由于旅行社營業范圍的擴大和組團業務的增多,旅行社本身所承擔的風險更大,更容易出現侵犯旅游者權益的問題,尤其是國內旅游和出境旅游,一個旅游團往往涉及數十萬元的費用,一旦出現問題,旅游者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護。為了切實保護旅游者的合法權益,提高旅行社的服務質量,使質量保證金制度行之有效,在實際操作中有法規依據,使質量保證金制度真正成為行業管理的強有力的手段,有必要將質量保證金制度上升為行政法規,在正在制定的《旅行社管理條例》中作出相應的規定。
二、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可以依法就保證金賠償問題作出處理
《旅行社質量保證金暫行規定》第六條規定,“各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在規定的權限內,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程序,做出支付保證金賠償的決定”。有人認為,此條規定與現行法律相抵觸,旅游行政管理部門無權就旅行社對旅游者的權益損害作出賠償決定,因為旅行社和旅游者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二者之間的糾紛屬于民事糾紛。作為侵權人,旅行社應承擔什么樣的民事賠償責任,應由司法程序來決定,即由人民法院通過審理后裁定。作為行政機關,旅游行政管理部門只能有權依法對違法的旅行社實施行政處罰,包括對旅行社作出警告、罰款、停業整頓和吊銷“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等處罰,而不能就旅行社和旅游者之間的權益糾紛作出裁決。
實際上,按照我國現行法律規定,行政機關除了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直接管理行政相對人外,許多時候還必須以第二人的身份來對民事糾紛進行處理。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的處理又稱專門行政裁決。依據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行政機關處理民事糾紛主要有:對林木、林地權屬爭議的處理;對土地權屬爭議的處理;對水事糾紛的處理;對草原權屬爭議的處理;對水面、淮涂權屬爭議的處理。此外,專利法、郵政法、食品衛生法、藥品管理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保法、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商標法和獸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都規定了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的處理。例如,《商標法》第三十九條規定,對侵犯注冊商標權的,被侵權人可以向侵權人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請求處理,有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權責令侵權人立即停止侵權行為,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通知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期滿不,又不履行的,由有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食品衛生法》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規定,違法造成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它食源性疾患的,受害人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損害賠償要求由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處理。縣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有責任受理,并依據法律的規定作出損害賠償的行政裁決。當事人不服裁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
因此,依據我國的立法例,行政機關可以就法律、法規規定的部分民事糾紛實施行政裁決,這是通過行政法律程序對部分民事糾紛實行的法律保護,是快捷、合理地解決部分民事糾紛的有效方式,也是我國司法程序的必要補充。可見,旅游行政管理部門除了依法行使職權,對行政管理相對人旅行社實行管理外,完全可以以第二人的身份來對旅行社和旅游者之間的權益糾紛作出專門行政裁決。
三、關于質量保證金制度立法和執法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前言
近年來,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存在一些問題,雖然我國出臺了眾多管理條例與政策,但是始終未能有效解決,因此國有資產管理工作仍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工作的薄弱環節。這就要求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對癥下藥,采取針對性的對策,提高資產管理水平,實現固定資產的保值增值。因此,本文對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問題分析
(一)思想認識問題
眾所周知,行政事業單位的所有資產全部屬于國有財產,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意識的影響,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人員在思想方面,并沒有認識到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出現過度配置、中飽私囊等現象,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二)國有資產使用效率相對較低
隨著我國公共財政政策的不斷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總額在不斷增加,如果不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管理,勢必會對影響其使用效益的提高。通過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使用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對于國有資產的利用水平相對較低,存在大量的閑置資產,導致出現了許多貪污現象,部分國有資產流失或被不法侵占。同時,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導致國有資產使用效率較低,不能夠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缺乏健全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
現階段,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尚未創建健全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這已經成為國有資產保值增的主要瓶頸,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固定資產采購、出售、管理以及報廢等管理不規范,普遍存在不按照規章制度辦理的現象;不重視實物管理與資產財務管理的有機結合、對國有資產的清查和核對等工作,資產管理部門與財務部門的權責不清,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執行力度不夠,存在只記賬不對賬,出現賬實不一現象,導致部分國有資產流失。
三、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有效對策
(一)強化思想認識
正如上文所述,國有資產管理人員和相關負責人的思想認識高度不夠,嚴重的影響了資產管理質量。為了提高國有資產管理水平,這就要求必須強化管理人員的思想認識和重視程度,并采用“胡蘿卜+大棒”的方式(胡蘿卜+大棒,一種獎勵和懲罰并存的激勵措施,源于“要想使驢子前進,在后面用大棒趕或者在前面用胡蘿卜誘導”),首先,應該選擇具有高綜合素質、良好職業道德的人員從事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為提高資產管理質量奠定基礎;其次,應該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形成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確保其能夠抵抗各種誘惑,熱愛本職工作。
(二)提高國有資產使用率
針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使用率相對較低的問題,我國政府要盡快探索一套適合本行政區域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如建立科學的權責制度,確保每一份資產都具有相應的負責人,一旦資產管理出現問題,則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現階段,我國政府逐漸提高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重要性的認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在政府以及行政事業單位的共同協作下,這樣能夠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良性循環,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國有資產使用率,促進行政事業單位的健康和長足發展。
(三)創建科學和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
為了提高國有資產管理水平和效率,我國行政事業單位應該借鑒國內外先進的資產管理經驗和先進理念,如引進作業理念、流程理念等,基于上述理念對國有資產管理體系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和優化。值得注意的是,因為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由許多流程組成,并且每一個流程都具有相應的作業,將作業劃分成不同的任務,對所有的作業鏈進行優化,同時做好監督管理,具體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首先,創建高素質的管理隊伍,加強培訓和教育,提高國有資產管理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崗位設置進行分析,保證崗位設置的合理性和職責的明確性。其次,應該創建國有資產實物定期、定點管理制度,對于已經采購的固定資產,應該建立專門的檔案庫,并根據固定資產清查所消耗的財力、時間以及人力等,制定科學的清查周期和頻率,并采取定點清查的方式,對已經采購的各項資產使用情況進行監督,保證所有采購的資產能夠按照意圖進行使用、管理、維修以及報廢等。再者,應該建立科學的資產處置制度,行政事業單位在管理國有資產時,需要根據相關程序,實現報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進行審批,審批通過后,才能進行調劑、公開拍賣或者自行處理。最后,行政事業單位應該緊隨時代的步伐,廣泛的應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等,創建國有資產管理信息化系統,實現對所有國有資產管理的動態化、全面化以及準確化。
四、結束語
總之,通過對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現狀進行分析,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在國有資產管理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問題,要針對導致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從而采取針對性、有效性的解決對策,不斷提高資產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實現對國有資產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
參考文獻:
一、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研究現狀
行政法的調整對象,即行政主體在實現國家行政職能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有學者作三大類概括:行政權力的創設、行政權力的行使以及對行政權力監督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并將其稱為“行政關系”,其性質屬于事實關系。行政法對此類事實關系予以調整形成行政法律關系。這種認識是對行政關系、行政法律關系范圍最廣義的理解。有學者作兩大類概括:行政管理關系和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并將其統稱為“行政關系”,其性質屬于事實關系。行政法對這種事實關系加以調整形成行政法律關系。這種對行政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的理解窄于第一種,因為它沒有涉及由于行政權創設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有學者另作兩大類概括: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二者均屬事實關系,但對行政關系作了很窄范圍的限定,只相當于上述第二種理解中的“行政管理關系”,而且強調行政法律關系僅指由行政法規范調整的受國家強制力保障的行政關系。而對監督行政關系調整后形成的是“監督行政法律關系”。
(二)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研究中的問題
據此,對行政法調整的特定社會關系,學術界已有了三種不同的理解和兩種術語表達:其一,行政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包括在對行政權創設、行使以及對其監督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統稱為行政關系;其二,行政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包括行政管理關系和監督行政的關系,統稱為行政關系;其三,行政法調整的社會關系包括行政管理關系和監督行政的關系,但不是統稱為行政關系,其中只有前者即行政管理關系稱為行政關系,后者則稱為監督行政關系。以上觀點從不同的范圍角度出發,闡釋了行政法特定的調整對象,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足之處:其一,對行政關系的研究不能跳過對行政權力設定的研究。行政法學研究的核心是行政權力,對行政權力的研究分為權力設定和權力運行兩個層面,其中對行政權力設定的研究又是整個研究的起點。其二,即使認為行政關系是行政權力運行的產物,也不能得出行政關系一定是事實關系的結論。行政關系與行政權力密切聯系,而行政權力本身即是一種法律權力。作為該種法律權力產物的行政關系其本身不可能是一種純粹的事實關系。
二、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研究新視角
法學界關于行政法的理論基礎主要有三種觀點:管理論、控權論和平衡論。大多數學者認為,管理論是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市場經濟時代已無用武之地;控權論和平衡論目前仍是學者們爭論的話題。事實上,無論是管理論、控權論還是平衡論,在行政法學領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是各自發揮作用的階段不同而已。
(一)行政權力:行政法的研究對象——行政法的生命力
行政權力是行政的基本依據,是國家行政機關執行法律、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力,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憲法、法律的賦予或授權,行政機關或者其他組織不得行使任何行政權力,無法律依據即不得做出行政行為。近代意義上行政權產生的理論基礎是國家權力的劃分學說。孟德斯鳩提出的“三權分立”學說,成為近代意義上行政權力產生的理論依據。
(二)行政關系:基于管理目的的行政法對公民全體與行政權力之間關系調整的結果——靜態的、授權性質的、行政權力信托法律關系
行政關系是公民社會為實現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管理,授予行政主體行政權而產生的法律關系(某種意義上說屬于一種憲法關系)。理解和掌握其涵義,須把握三個特點:第一,行政關系是一種靜態法律關系。因為在這一過程中,公民社會只是將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力轉移給行政主體,權力本身并未發生實際的運行。第二,行政關系是一種授權法律關系。權力的轉移即是一種授權。第三,行政關系是一種信托法律關系。行政權力在本源上屬于公民全體,但其作為一種資源所具有的稀缺性決定了行政權力的行使必須采取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模式。
(三)行政法律關系:基于控權目的的行政法對公民個體與行政權力之間關系調整的,結果——動態的、控權性質的、行政權力運行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公民社會為實現對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管理,對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進行監督而產生的法律關系。要理解和掌握其涵義,須把握三個特點:第一,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動態的法律關系。因為在這一過程中行政主體開始了行政權力的運行。第二,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控權性質的法律關系。行政權力的強制性、自我擴張性和易腐性,致使行政權力極易走出合法的界限。因此,必須對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的狀況進行監督。第三,行政法律關系是一種行政權力運行法律關系。這一點前文已述,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講的“行政權力的運行”是相對于行政關系中行政權力所處的狀態而言的。超級秘書網
(四)行政關系、行政法律關系:基于平衡目的的公民權利與行政權力的平衡器——實現行政法秩序的強大思想武器
對比行政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可發現:前者是公民全體基于信任將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的權利授予行政主體,以確保公民社會的正常運行;后者是公民個體基于對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的不信任,對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的行為進行監督。這深刻地揭示出行政法產生于公民社會的矛盾心理。解決這一矛盾心理的方法就是通過先授予行政主體行政權力,再控制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從而達到公民社會權利與行政權力的和諧、平衡發展。
三、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確證
(一)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性質
法律規則從功能上可分為調整性法律規則和構成性法律規則。前者是對已有行為方式進行調整的規則,在邏輯上講,該規則所調整的行為先于規則本身。后者是組織人們按規則規定的行為去活動的規則,在邏輯上講,規則所指定的行為在邏輯上依賴規則本身。行政關系的生成是行政法中構成性法律規則調整行政權設定關系的結果,而行政法律關系的生成則是行政法中調整性法律規則調整行政關系的結果。行政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同屬法律關系范疇:行政關系是行政法律關系的前身,行政法律關系是行政法繼續調整行政關系的結果,是一種“法律關系”的法律關系。
行政過程屬于公共管理的微觀范疇,主要表現為行政主體與相對方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關系在形式上體現為管制、指導、協商、控制及監督等,在過程中表現為相對平衡與絕對失衡的不斷轉化,在本質上存在著許多種矛盾和悖論。如何通過科學的機制設計實現行政過程的動態平衡,既有效地維持公共秩序,又能切實維護公眾權利,是調整行政關系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警惕行政關系的失序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社會經歷了巨大變遷,但目前仍然面臨多重轉型的任務。在這段歷史性的發展時期,新情況和新現象不斷涌現,新問題層出不窮。為了抓住關鍵時期的發展機遇,在欣喜于取得的巨大成績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一些值得引起關注的問題,比如行政關系有陷于失序的隱憂。
(一)失序與失衡
“失序”不同于行政關系的“失衡”。失衡是指行政主體與相對方在行政過程中的不對等關系。“一般情況下,在實體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和相對方形成行政機關為優勢主體、相對方為弱勢主體的不對等關系;在程序法律關系和司法審查關系中,則形成另一種反向的不對等關系”…。失衡有可能是有序的,也有可能是失序的。如果行政過程中的主體都認可行政關系的失衡,或者如果不認可這種失衡,但局限于采取合法合理的方式尋求調整失衡狀態,那么行政過程會呈現出有序性。但如果行政過程的主體不認可行政關系的失衡,并且訴諸于不符合法治要求的方式尋求調整失衡狀態,那么行政過程會表現出“失序”。
在目前的行政過程中,行政主體在大部分情境中仍處于強勢地位,但這種相對優勢面臨越來越大的公眾壓力,甚至是(暴力)對抗,而且社會對行政行為的信任度在不斷下降,以致在某些領域出現了政府的公信力危機。另一方面.相對方的權利意識在不斷增強,維權技能在不斷提高,但現有制度框架內的參與機制和維權渠道尚不健全,使得一些本屬正常的政治參與和利益表達容易訴諸于極端之舉。面對越來越頻繁發生的對抗行為,公信力不斷下降的行政主體為了維護公共秩序.往往選擇以危機管理的名義去強力控制。
在強制與對抗的互動中,如果上級部門或領導認為下屬部門的行為有悖于公共管理的政治要求,會以指示、批示、批評、懲罰等方式介入行政過程,從而使行政關系的優勢轉向相對方。在整個過程中,行政關系的調整既不是自我糾正式的,也不是有序的,往往取決于特定問題、特定領導以及特定情形。
(二)行政關系失序的表現
以上海某些區出現的“釣魚式執法”為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面對執法機關的不正當執法方式,處于弱勢地位的相對方大多選擇忍氣吞聲,因為表達訴求的渠道非常有限,而且成本高昂。行政關系的失衡格局縱容了一些行政主體更加毫無顧忌地選擇執法手段,這也為互動關系的逆轉埋下了伏筆。當個別相對方選擇極端的方式表達抗議時,其他感同身受的相對方即刻予以響應,社會公眾由于驚詫于行政主體的肆無忌憚而為指責行政主體的公共輿論奠定了社會基礎。于是,行政主體至少處于輿論上的弱勢地位。在該事例中,行政關系調整的直接起因是個別相對方的極端行為,而非有序的參與和表達;實現行政關系調整的直接動力來自于上級部門的關注,而非相關主體的協商與討論。
又比如,近年來各地的城市管理執法工作(“城管”)普遍面臨一個三元困境:城管如何執法,才能既維護城市的市容市貌,又能讓城市小商小販合理生存。城市環境屬于公共產品,其供給要依靠行政主體的強制手段;小商販的存在既是民生需求,也滿足了一些社會需求;而對于小商販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社會公眾本身也是矛盾著的,在享用這些服務時會贊成小商販存在的合理性,而在其它時間,則希望小商販盡量不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行政實踐中,這些矛盾都集中到行政主體和相對方的行政關系上,造成城管工作“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局面,甚至出現“一管就有沖突、一放就有投訴”的現象。如此周而復始,不僅未能解決城市管理的根本問題,反而影響行政執法的公信力。
如果不正視行政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仍然以危機管理的思維沿用個案處理的方式,行政關系將會陷入失序的境地,其表現就是行政主體或者不作為,一旦作為就是強力控制,而相對方要么不參與,一旦參與就會釀成群體性事件。
二、調整行政關系的不同思路
如何防范行政關系陷于失序,既使行政主體依法行政維護公共秩序,又能切實保障相對方的權利?在相關研究中,先后出現過管理論、控權論和平衡論等理論。
(一)管理論
管理論主張維護行政主體的優勢地位,認為行政過程的有序來自于行政主體的指導和相對方的服從。應該指出的是,管理論并非完全排斥對相對方權利的保障,而是將保障從屬于對行政秩序的追求。另外,也不能簡單地將管理論視為行政特權的等價物。因為如果法治相對健全,并且在行政過程之外設計了有效的利益表達機制,相對方的權益可以通過其他的渠道得到保護,那么行政主體的優勢地位依然是面臨實質約束的。
在實踐中,歐洲大陸一些法團主義文化的國家的行政管理過程更接近于管理論。在這些國家,行政主體在法定職責權限內享有絕對優勢,管理過程中的自由裁量權受到較為廣泛的認可。在政治運行中,致力于維護公眾利益的組織和集團是由國家和政府所創造并規范的。一方面,這些利益表達組織具有壟斷性,另一方面,這些組織在與行政主體的互動過程中享有較大的話語權。因而,行政主體在行政過程的優勢地位受到政治過程的約束,這也意味著行政關系的失衡由政治關系來調整。
(二)控權論
控權論主張限制或取消行政主體的主導地位,從而彰顯相對方的權利優勢。這種理論認為在大多數行政實踐中,行政主體不僅不能有效地解決公共問題,反而會滋生一系列問題,比如權力濫用、腐敗、限制相對方的自由等。所以,控權論主張政府最小化,認為大多數公共事務都可通過市場和私人組織得到解決。另外,控權論的基本假設是,行政過程是由各種利益集團相互博弈的活動所組成的,國家不具有主體性,只是一個各種勢力互爭雌雄的競技場。
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一場被命名為“新公共管理”的運動席卷全球,一度壟斷了公共管理研究和實踐的所有話語資源。這場運動的基本思路就是控權論,主張公共管理的市場化、私有化和自由化。經過30多年的實踐,如今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這股潮流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它有其情境性,有其局限性。尤其對于眾多發展中國家而言,國家的空心化、公共管理的市場化和公共服務的私有化,并沒有實質性地促進公共福利的改善,反而引發了一系列嚴重問題,比如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不足、公共服務分配結構失衡等。
控權論在多元主義文化的英美國家(包括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英語國家)較為盛行。在這些國家,政治活動的主體是各種利益集團,行政主體的管理行為受到多種主體的限制和監督。主流的社會文化和法律體系都主張對公共權力保持質疑和挑戰的態度,因而行政主體的自由裁量權是一種被普通公眾所廣泛擔憂的存在物。如何限制行政主體的權力,確保相對方的權益免受行政主體的肆意侵害,是這些國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主要議題。
(三)平衡論
平衡論是中國行政法學界的創新,認為無論對行政主體還是對相對方,都應在法治原則的統治下加以制約和激勵,以實現兩者在利益關系上、法律地位上,以及在制度、機制的構建和運作等方面的平衡。從理論上說,平衡論主張既要保障行政管理的有效實施,又要防止公民權利的濫用或違法行使。具體而言,平衡論“既不同意控權論過分強調行政程序、司法審查的作用,也不同意管理論過分強調命令、強制手段的作用,……主張綜合運用行政法的各種手段:既在必要的場合運用命令、強制手段,同時在大多數場合盡量避免采用行政命令、行政制裁、行政強制手段,淡化權力色彩”。
作為一項本土化的創新,平衡論在中國行政關系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關注。從文化角度看,平衡論的思路符合中國的中庸文化,主張通過調和來解決矛盾,而不是訴諸于零和的博弈與對立。從社會發展的實踐來看,平衡論試圖在政府與市場、行政主體與相對方之間取得平衡,符合中國在轉型時期的政治社會生態。
盡管平衡論的響應者眾,但質疑聲也不少。其中與管理實踐關聯度最高的質疑來自于具體的平衡機制:如何既制約行政主體濫用權力(相對方濫用權利),又激勵行政主體積極作為(相對方積極參與)。主張平衡論的研究者詳細探討過公務員制度、行政指導等具體的平衡機制。在此,筆者著重分析參與式績效管理作為一種平衡機制。
三、參與式績效管理
要實現行政關系的有序調整,既不能只突出行政主體的權力優勢,也不能只強調相對方的權利本位。就此意義上,我們贊成平衡論兼顧制約機制和激勵機制的觀點。不過,行政法領域的研究者忽視了績效管理的平衡功能。
(一)績效管理的發展與不足
績效管理是管理實踐的重要工具,也是現代管理學的重要議題。比如,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紐約市就嘗試用現代方法測量和評估行政部門的績效。但是,由于行政行為具有目標多樣性,行政過程的委托關系具有多層次性,不同行政主體的產出難以橫向比較,以及公共產品缺乏類似市場這樣的價格發現機制,因而相比企業績效管理,政府績效管理實踐進展更為緩慢。在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影響下,政府績效管理廣泛地采用企業績效管理的理念、方式和工具,比如顧客導向、平衡計分卡、績效合同、績效規劃等。不過,從已有的案例材料看,這些工具的引人并未顯著改善政府績效管理的實踐。
近些年來,研究者逐漸認識到,績效測評工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具是否與問題以及環境相匹配。如果政府績效問題主要表現為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大規模地采用績效合同,并推行公共服務的市場化,那么不僅不能改善公共服務的供給,反而可能導致公共服務“嫌貧愛富”,使公共服務喪失應有的公益性。如果整個國家所處的階段是快速發展時期,一味地模仿其他國家的限制政府活動范圍的績效管理方式,不僅不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反而會使整個社會陷于斷裂,因為這些國家的社會組織尚無法承接起政府轉移出的功能。
(二)參與式績效管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政府績效管理先后采取過崗位責任制、目標管理、效能監察、政風行風評議、服務承諾等形式。這些做法在提高行政效率、健全行政監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諸多尚待改進之處。比如,大多數績效管理形式都是封閉性的,沒有設計公眾參與的渠道。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在公眾參與政府績效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群眾評議政府、社會滿意度調查等。在目前中國的政府績效管理中,公眾參與最多的環節是對具體行政部門的評估。以南京市為例,該市自1999年以來,一直堅持“萬人評議機關”的做法。每年年底,南京市政府向市民發放評議問卷,要求對所有的政府機關進行打分排名。北京、珠海、杭州、海口、銀川、昆明等城市都先后開展過“萬人評議機關”的活動。
作為政府績效管理的一種理念,參與式績效管理主張社會公眾應有效地參與到對政府績效的測評和管理過程。公眾參與績效管理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對施政目標的討論,對評估體系的建議,對具體行政主體的評估,對績效結果運用的監督。所以,參與式績效管理并不僅僅局限于“萬人評議機關”的形式。從行政關系的有效調整角度看,公眾對具體行政主體的評測僅僅是一個起點,并沒有窮盡參與式績效管理的內涵。
如果缺乏政府信息公開作為配套工作,公眾的評測失去了基本的信息基礎,只能依據感性認識.不僅不利于行政主體改進工作,反而可能消耗公眾的參與熱情。比如在不少地方的“萬人評議機關”活動中,將所有行政部門不分類別地排列在一起,導致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普遍得分較低,而主要服務于政府內部的部門得分較高。南京市2001年群眾評議政府的活動中,得分第一的部門是市委辦公廳,得分最低的部門分別是市政公用局、市房地產局、市容局、市規劃局等;北京市2003年群眾評議政府的活動中,得分最高的部門是市鄉鎮企業局,得分最低的部門分別是市交通委、市建設委、市城管執法局、市政管理委、市規劃局等;昆明市2008年群眾評議政府的活動中,得分第一的部門是市政協辦公廳,得分最低的部門分別是市規劃局、市城管局、市建設局等。
由于各個行政主體的工作難以進行簡單的橫向比較,因而群眾的評議大多數只能作為評估各個部門實際工作的參考材料,這就引發了一個如何對群眾評議做出反饋的問題。如果給出積極反饋,比如南京市2002年根據群眾評議結果調整了幾個部門的領導班子,就會面臨“群眾感知是否為充分統計量”的問題,畢竟各個部門的法定職責對群眾感知有直接影響。但如果不對群眾評議結果做出積極反饋,那么群眾對評議活動的參議熱情就會快速消退,從而使評議活動陷入名存實亡的尷尬處境。
所以,參與式績效管理不是簡單地將公眾動員起來定期為行政主體給出評測分數,而是包括目標設定、體系設計、信息生產、結果使用等環節的全過程參與。那么,為什么說參與式績效管理有助于行政關系的有序調整?
(三)參與式績效管理促進行政關系的調整
1.參與式績效管理對行政主體而言,既是控制機制,又是激勵機制。績效目標為行政主體的管理行為設定了目標,指標體系則引導行政主體按照預定方向實施管理。如果公眾的合理訴求能夠被納入到政府績效管理體系中,行政主體的管理行為對公眾需求的回應度就大大提高。不過,應該指出的是,行政主體的管理目標應該融合公眾需求和部門法定職責,即行政主體在開放性條件下保持相對的管理自主。其中原因在于,公共需求的表達有其內在矛盾性,而且正如“阿羅不可能定理”所揭示的,多種多樣的公眾需求應該有一種提煉和合成過程,才能形成真正的社會公共利益。
在具體操作上,可以根據脆弱性和敏感度的強弱程度,將行政主體的行為分為四種類別,每一種類別所對應的公眾參與形式分別是:廣泛協商、自主決策、自由裁量和聽證會。如果某一公共問題的敏感度強但脆弱性較低,則可以考慮召集相關公眾的代表參與討論,比如舉行聽證會。這樣既可以節約管理成本,也能滿足公眾參與的需求,而且將行政關系的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這一類管理行為包括價格管制、區域性的環境問題、城市市容管理等。如果某一公共問題的敏感度和脆弱性都很強,就必須預先準備好公眾廣泛和深度參與的方案,因為這一類問題往往是引發行政關系失序的主要領域。這一類管理問題主要涉及社會治安、動拆遷、民生問題等。所以,對于公眾參與,行政主體應該在開放性條件下保持相對的管理自主,既充分了解各種公共需求,吸納其中合理之處,又要主動建立有效的利益合成機制,避免行政過程的不連貫性。從這種意義上說,參與式績效管理既有助于控制行政主體的方向,又能使行政主體保持一定的自主性。
2.對相對方而言,參與式績效管理既是控制機制,又是激勵機制。通過設定相應的渠道,將公眾訴求的表達引導到討論績效目標和監督績效結果等方面,使公眾參與呈現出有序性。